CN113707698B - 一种透明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透明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707698B CN113707698B CN202111002678.XA CN202111002678A CN113707698B CN 113707698 B CN113707698 B CN 113707698B CN 202111002678 A CN202111002678 A CN 202111002678A CN 113707698 B CN113707698 B CN 11370769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riving
- light
- display panel
- layer
- transparent displa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0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2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1
- 238000005538 encaps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4806 packaging method and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336 crack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229 inter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2161 passiv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475 lamin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101100041125 Arabidopsis thaliana RST1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5
- 101100443250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ATCC 204508 / S288c) DIG1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5
- 101100443251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ATCC 204508 / S288c) DIG2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4
- 101100041128 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 (strain 972 / ATCC 24843) rst2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5022 packag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atomic oxygen Chemical compound [O]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408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60 oxy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1301 oxyg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100102598 Mus musculus Vgll2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2100023477 Transcription cofactor vestigial-like protein 2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4—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2—Pixel-defining structures or layers, e.g. ban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透明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以改善现有技术的透明显示面板存在边框宽度较大的问题。所述透明显示面板,包括具有显示区的衬底基板,所述衬底基板的所述显示区之上设置有:多个呈阵列分布的重复单元,以及多个沿第一方向依次级联的驱动单元,所述驱动单元包括多个驱动结构组;在至少一个所述重复单元中,所述重复单元包括像素区域,以及透明区域;至少一个所述驱动结构组设置于所述重复单元的所述透明区域内。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透明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有机发光显示技术的发展,透明显示也逐渐走向中大尺寸,尤其针对拼接屏的需求也在增加。但现有技术的透明显示面板存在边框宽度较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透明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以改善现有技术的透明显示面板存在边框宽度较大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透明显示面板,包括具有显示区的衬底基板,所述衬底基板的所述显示区之上设置有:多个呈阵列分布的重复单元,以及多个沿第一方向依次级联的驱动单元,所述驱动单元包括多个驱动结构组;
在至少一个所述重复单元中,所述重复单元包括像素区域,以及透明区域;至少一个所述驱动结构组设置于所述重复单元的所述透明区域内。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同一所述驱动单元的多个所述驱动结构组分设于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上不同所述重复单元的所述透明区域内。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单元包括栅极驱动单元;所述多个驱动结构组包括:第一栅极驱动元件组,位于所述第一栅极驱动元件组一侧的第二栅极驱动元件组,所述第一栅极驱动元件组与所述第二栅极驱动元件组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重复单元的所述透明区域内;
所述第一栅极驱动元件组包括:多个第一类薄膜晶体管,第一栅极电源信号线,以及第二栅极电源信号线;
所述第二栅极驱动元件组包括多个第二类薄膜晶体管,以及多个第一类电容,其中,至少一个所述第二类薄膜晶体管的沟道宽长比值大于所述第一类薄膜晶体管的沟通宽长比值。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多个驱动结构组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栅极驱动元件组远离所述第二栅极驱动元件组一侧的第一栅极驱动走线组,所述第一栅极驱动元件组与所述第一栅极驱动走线组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重复单元的所述透明区域内;
所述第一栅极驱动走线组包括第一栅极时钟信号线和第二栅极时钟信号线。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单元还包括位于所述栅极驱动单元一侧的发光驱动单元,所述多个驱动结构组还包括:第一发光驱动元件组,位于所述第一发光驱动元件组一侧的第二发光驱动元件组,所述第一发光驱动元件组与所述第二发光驱动元件组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重复单元的所述透明区域内;
所述第一发光驱动元件组包括多个第三类薄膜晶体管和多个第二类电容;
所述第二发光驱动元件组包括多个第四类薄膜晶体管和至少一个第三类电容;其中,至少一个所述第四类薄膜晶体管的沟道宽长比值大于所述第三类薄膜晶体管的沟道宽长比值。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多个驱动结构组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发光驱动元件组远离所述第二发光驱动元件组一侧的第一发光驱动走线组,以及位于所述第二发光驱动元件组远离所述第一发光驱动元件组一侧的第二发光驱动走线组,所述第一发光驱动走线组与所述第一发光驱动元件组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重复单元的所述透明区域内,所述第二发光驱动走线组与所述第二发光驱动元件组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重复单元的所述透明区域内;
所述第一发光驱动走线组包括:第一发光时钟信号线,第二发光时钟信号线,以及第一发光电源线;
所述第二类发光驱动走线组包括:第二发光电源线。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透明显示面板包括一组由多个所述驱动单元沿所述第一方向级联形成的驱动电路组;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驱动电路组距所述透明显示面板两个相对边缘的最小距离相等。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透明显示面板包括两组驱动电路组,每一所述驱动电路组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级联的多个所述驱动单元;
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上,两组所述驱动电路组分别位于所述透明显示面板相对两个边缘距离的四分之一和四分之三位置处。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每一所述重复单元还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传输区域,以及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传输区域;
所述重复单元的外轮廓为四边形,所述像素区域,所述透明区域,所述第一传输区域,以及所述第二传输区域分别位于四边形的四个角区域,且所述第一传输区域与所述第二传输区域位于所述四边形一对角线所经过的区域,所述像素区域与所述透明区域位于所述四边形另一对角线所经过的区域。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像素区域包括至少一个像素,所述像素包括第一电极,位于所述第一电极远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发光层,以及位于所述发光层远离所述第一电极一侧的多个第二电极;
所述像素区域与所述第二电极对应设置,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覆盖所述像素区域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透明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衬底基板之间的走线层;
所述透明显示面板还包括:与所述第一电极同层的搭接电极,以及与所述走线层同层的第二电极引线,所述第二电极引线通过所述搭接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透明显示面板包括依次位于所述像素背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第一平坦层、第二平坦层、像素定义层、第一无机封装层、有机封装层、第二无机封装层;
所述透明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外围的阻挡坝,所述阻挡坝包括叠层设置的所述第一平坦层,所述第二平坦层,由所述像素定义层形成的具有朝向所述第二平坦层一侧凹陷的凹槽结构,所述第一无机封装层,以及所述第二无机封装层。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透明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阻挡坝远离所述显示区一侧的至少一圈防裂坝,所述防裂坝包括与所述源漏极同层的第一金属部。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透明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与所述第一平坦层之间的栅极层、层间介质层、钝化层;
所述透明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阻挡坝与所述防裂坝之间的面板裂纹检测线;所述面板裂纹检测线包括:与所述栅极层同层的第二金属部。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无机封装层和所述第二无机封装层的边缘位于所述面板裂纹检测线与所述防裂坝之间。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面板裂纹检测线与所述边缘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所述面板裂纹检测线与所述阻挡坝之间的最小距离。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透明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无机封装层背离所述有机封装层一侧的透明盖板。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多个如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所述透明显示面板,多个所述透明显示面板相互拼接。
本发明实施例有益效果如下:驱动单元的驱动结构组设置于显示区重复单元的透明区域内,可以降低透明显示面板的边框宽度,改善驱动单元设置于透明显示面板边框时,会使透明显示面板具有较大的边框宽度,在将多个透明显示面板拼接为大尺寸的显示装置时,相邻透明显示面板之间会有较大缝隙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透明显示面板的俯视图之一;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重复单元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驱动单元的级联示意图;
图4为图1的局部放大示意图之一;
图5为图1的局部放大示意图之二;
图6为图1的局部放大示意图之三;
图7为图1的局部放大示意图之四;
图8为图1的局部放大示意图之五;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驱动单元的设置示意图之一;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驱动单元的设置示意图之二;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像素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电极分布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像素的剖视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边框剖视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边框俯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得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公开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外定义,本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为了保持本公开实施例的以下说明清楚且简明,本公开省略了已知功能和已知部件的详细说明。
参见图1、图2和图3所示,其中,图2为图1中一个重复单元1的放大示意图,图3为多个驱动单元2的级联示意图,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透明显示面板,包括具有显示区的衬底基板,衬底基板的显示区之上设置有:多个呈阵列分布的重复单元1,以及多个沿第一方向A1依次级联的驱动单元2;驱动单元包2括多个驱动结构组20;
在至少一个重复单元1中,重复单元1包括像素区域11,以及透明区域12;至少一个驱动结构组20设置于重复单元1的透明区域12内。具体的,可以是每个重复单元1均包括像素区域11,以及透明区域12;具体的,可以是仅部分驱动结构组20设置于重复单元1的透明区域12内,也可以是全部驱动结构组20设置于重复单元1的透明区域12内。
本发明实施例中,驱动单元2的驱动结构组20设置于显示区重复单元1的透明区域12内,可以降低透明显示面板的边框宽度,改善驱动单元2设置于透明显示面板边框时,会使透明显示面板具有较大的边框宽度,在将多个透明显示面板拼接为大尺寸的显示装置时,相邻透明显示面板之间会有较大缝隙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图2是为了示意重复单元1的多个区域,未对透明区域12的设置结构进行示出,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透明区域12设置的结构,具体可以结合图1所示。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结合图1所示,同一驱动单元2的多个驱动结构组20分设于垂直于第一方向A1上不同重复单元2的透明区域12内。相对于将整个驱动单元2设置于一个重复单元1的透明区域12内,本发明实施例中,同一驱动单元2的多个驱动结构组20分设于垂直于第一方向A1上不同重复单元2的透明区域12内,可以使透明显示面板使设置有驱动单元2的重复单元1具有较高的透过率,满足透明显示的要求。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参见图1、图4和图5所示,其中,图4为第一栅极驱动元件组21的放大示意图,图5为第二栅极驱动元件组22的放大示意图,驱动单元2包括栅极驱动单元21;多个驱动结构组20包括:第一栅极驱动元件组21,位于第一栅极驱动元件组21一侧的第二栅极驱动元件组22,第一栅极驱动元件组21与第二栅极驱动元件组22位于相邻的两个重复单元1的透明区域12内;第一栅极驱动元件组21包括:多个第一类薄膜晶体管T100,第一栅极电源信号线VGH1,以及第二栅极电源信号线VGL2;第二栅极驱动元件组22包括多个第二类薄膜晶体管T00,以及多个第一类电容C100,其中,至少一个第二类薄膜晶体管T200的沟道宽长比值(W/L,其中,W表示薄膜晶体管中有源层的线宽,L表示栅极覆盖有源层的长度)大于第一类薄膜晶体管T100的沟通宽长比值。具体的,以常规的包括8T2C的栅极驱动单元21为例,第一栅极驱动元件组21的多个第一类薄膜晶体管T100,具体可以包括第一栅极驱动薄膜晶体管T-1、第二栅极驱动薄膜晶体管T-2、第三栅极驱动薄膜晶体管T-3、第四栅极驱动薄膜晶体管T4、第五栅极驱动薄膜晶体管T-5,和第八栅极驱动薄膜晶体管T-8;多个第二类薄膜晶体管T200具体可以包括第六栅极驱动薄膜晶体管T-6和第七栅极驱动薄膜晶体管T-7;多个第一类电容C100具体可以包括第一栅极驱动电容C-1和第二栅极驱动电容C-2;具体的,可以是第六栅极驱动薄膜晶体管T-6的沟道宽长比值大于各个第一类薄膜晶体管T100的沟通宽长比值,第七栅极驱动薄膜晶体管T-7的沟道宽长比值大于各个第一类薄膜晶体管T100的沟通宽长比值。本发明实施例中,将沟道宽长比值较大的第二类薄膜晶体管T200与第一类薄膜晶体管T100分开设置,可以实现使不同重复单元1的透过率大致相同。具体的,透过率大致相同,可以理解为二者的差值范围为0~30%。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参见图6所示,多个驱动结构组20还包括:位于第一栅极驱动元件组21远离第二栅极驱动元件组22一侧的第一栅极驱动走线组23,第一栅极驱动元件组21与第一栅极驱动走线组23位于相邻的两个重复单元1的透明区域12内;第一栅极驱动走线组23包括第一栅极时钟信号线CLK_GATE1和第二栅极时钟信号线CLK_GATE2。相对于将第一栅极时钟信号线CLK_GATE1和第二栅极时钟信号线CLK_GATE2于第一栅极驱动元件组21和/或第二栅极驱动元件组22,本发明实施例中,将包括第一栅极时钟信号线CLK_GATE1和第二栅极时钟信号线CLK_GATE2与第一栅极驱动元件组21、第二栅极驱动元件组22分开单独设置,可以避免同一重复单元1内走线复杂,薄膜晶体管没有足够布设空间的问题。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参见图1、图7和图8所示,驱动单元2还包括位于栅极驱动单元21一侧的发光驱动单元22,多个驱动结构组20还包括:第一发光驱动元件组221,位于第一发光驱动元件组221一侧的第二发光驱动元件组222,第一发光驱动元件组221与第二发光驱动元件组222位于相邻的两个重复单元1的透明区域内12;第一发光驱动元件组221包括多个第三类薄膜晶体管T300和多个第二类电容C200;第二发光驱动元件组222包括多个第四类薄膜晶体管T400和至少一个第三类电容C300;其中,至少一个第四类薄膜晶体管T400的沟道宽长比值大于第三类薄膜晶体管T300的沟道宽长比值。具体的,以常规的包括10T3C的发光驱动单元22为例,第一发光驱动元件组221的多个第三类薄膜晶体管T200,具体可以包括第一发光驱动薄膜晶体管T-1、第二发光驱动薄膜晶体管T-2、第三发光驱动薄膜晶体管T-3、第四发光驱动薄膜晶体管T-4、第五发光驱动薄膜晶体管T-5、第六发光驱动薄膜晶体管T-6和第七发光驱动薄膜晶体管T-7;多个第四类薄膜晶体管T400具体可以包括第八发光驱动薄膜晶体管T8、第九发光驱动薄膜晶体管T-9和第十发光驱动薄膜晶体管T10;多个第二类电容C200具体可以包括第二发光驱动电容C-2和第三发光驱动电容C-3;多个第三类电容C300具体可以包括第一发光驱动电容C-1。具体的,可以是第九发光驱动薄膜晶体管T-9的沟道宽长比值大于各个第三类薄膜晶体管T300的沟通宽长比值,第十发光驱动薄膜晶体管T10的沟道宽长比值大于各个第三类薄膜晶体管T300的沟通宽长比值。本发明实施例中,将沟道宽长比值较大的第四类薄膜晶体管T400与第三类薄膜晶体管T300分开设置,可以实现使不同重复单元1的透过率大致相同。具体的,透过率大致相同,可以理解为二者的差值范围为0~30%。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参见图1、图7和图8所示,多个驱动结构组20还包括:位于第一发光驱动元件组221远离第二发光驱动元件组222一侧的第一发光驱动走线组223,以及位于第二发光驱动元件组222远离第一发光驱动元件组221一侧的第二发光驱动走线组224,第一发光驱动走线组223与第一发光驱动元件组221位于相邻的两个重复单元1的透明区域12内,第二发光驱动走线组224与第二发光驱动元件组222位于相邻的两个重复单元1的透明区域12内;第一发光驱动走线组223包括:第一发光时钟信号线CLK_EM1,第二发光时钟信号线CLK_EM2,以及第一发光电源线VGH3;第二类发光驱动走线组224包括:第二发光电源线VGH4。本发明实施例中,将第一发光时钟信号线CLK_EM1,第二发光时钟信号线CLK_EM2,以及第一发光电源线VGH3与第一发光驱动元件组221、第二发光驱动元件组222分开单独设置,可以避免同一重复单元1内走线复杂,薄膜晶体管没有足够布设空间的问题。
具体的,像素P2上下均采用沿第一方向A1延伸的信号线进行连接,包含DATA走线:红像素R对应的数据线DATA,绿像素G对应的数据线DATA,蓝像素B对应的数据线DATA,像素电路电源线VDD,以及初始信号线VINT。发光驱动单元22的输出端EM-OUT采用竖向SD走线并通过过孔连接至像素发光信号线pixel-EM,从而形成信号传送。栅极驱动单元的输出端GATE-OUT采用竖向SD走线并通过过孔连接至像素栅线Pixel-GATE、像素重置信号线pixel-RST2(gate/rst2共用),从而形成信号传送。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是以驱动单元2包括栅极驱动单元21(GATE-GOA)和发光驱动单元22(EM-GOA)进行的示意性说明,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在具体实施时,驱动单元2还可以包含其它类型驱动单元,例如,驱动单元2还包括:重置驱动单元RST,重置驱动单元RST例如具体可以包括:对电容和驱动晶体管(DTFT)栅极进行重置的重置驱动单元RST1、对OLED阳极进行重置的重置驱动单元(RST2);栅极驱动单元21(GATE-GOA)与重置驱动单元RST可以分别独立设置,也可以是栅极驱动单元21(GATE-GOA)与重置驱动单元RST共用设置,例如,将GATE-GOA、RST1、RST2采用三组GOA进行分开驱动,又例如,GATE-GOA/RST1共用;RST1/RST2共用;GATE-GOA/RST2共用;GATE-GOA/RST1/RST2共用等。
参见图9所示,透明显示面板包括一组由多个驱动单元2沿第一方向A1级联形成的驱动电路组B;在垂直于第一方向A1上,驱动电路组B距透明显示面板两个相对边缘的最小距离相等。具体的,如图9所示,驱动电路组B距透明显示面板左侧边缘的最小距离为h1,驱动电路组B距透明显示面板右侧边缘的最小距离为h2,h1=h2。本发明实施例中,对于单驱动电路组B驱动的透明显示面板,单驱动电路组B位于透明显示面板的中间位置,可以使驱动电路组B与左右侧像素之间的走线负载一致,避免两侧走线负载不一致时,导致透明显示面板左右两侧亮度不均一的问题。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参见图10所示,透明显示面板包括两组驱动电路组B,每一驱动电路组B包括沿第一方向A1依次级联的多个驱动单元2;在垂直于第一方向A1上,两组驱动电路组B分别位于透明显示面板相对两个边缘距离的四分之一和四分之三位置处。具体的,如图10所示,左侧的驱动电路组B位于透明显示面板两个边缘距离h3的四分之一位置处,右侧的驱动电路B位于透明显示面板两个边缘距离h3的四分之三位置处。本发明实施例中,对于双驱动电路组B驱动的透明显示面板,两组驱动电路组B分别位于透明显示面板相对两个边缘距离的四分之一和四分之三位置处,可以使驱动电路组B与其左右侧像素之间的走线负载一致,避免两侧走线负载不一致时,导致透明显示面板左右两侧亮度不均一的问题。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参见图2所示,每一重复单元1还包括沿第一方向A1延伸的第一传输区域13,以及沿垂直于第一方向A1延伸的第二传输区域14;重复单元1的外轮廓为四边形,像素区域11,透明区域12,第一传输区域13,以及第二传输区域14分别位于四边形的四个角区,且第一传输区域13与第二传输区域14位于四边形一对角线k2所经过的区域,像素区域11与透明区域12位于四边形另一对角线k1所经过的区域,即,第一传输区域13与第二传输区域14斜对角设置,像素区域11与透明区域12斜对角设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参见图11、图12和图13所示,其中,图11为像素区域11的放大示意图,像素区域11包括至少一个像素P2,像素P2包括第一电极P21,位于第一电极P21远离衬底基板1一侧的发光层P23,以及位于发光层P23远离第一电极P21一侧的多个第二电极P22;像素区域11与第二电极P22对应设置,第二电极P22在衬底基板1的正投影覆盖像素区域11在衬底基板1的正投影。具体的,第一电极P21可以为阳极,第二电极P22可以为阴极。本发明实施例中,同一像素区域11共用同一第二电极P22,不同像素区域11的第二电极P22相互分离,透明显示面板的多个第二电极P22为相互分离的岛状,第二电极P22仅覆盖像素区域11,可以增加透明显示面板的透过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参见图13所示,透明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第一电极P21与衬底基板1之间的走线层(具体可以为设置电源线VSS/VDD的膜层);透明显示面板还包括:与第一电极P21同层的搭接电极P14,以及与走线层同层的第二电极引线P15,第二电极引线P15通过搭接电极P14与第二电极P22电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参见图14和图15所示,透明显示面板包括依次位于像素21背离衬底基板1一侧的第一平坦层15、第二平坦层16、像素定义层17、第一无机封装层181、有机封装层182、第二无机封装层183;透明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显示区AA外围的阻挡坝T1,阻挡坝T1包括叠层设置的第一平坦层15,第二平坦层16,由像素定义层17形成的具有朝向第二平坦层16一侧凹陷的凹槽结构X,第一无机封装层181,以及第二无机封装层183。本发明实施例中,阻挡坝T1还包括位于第二平坦层16远离第一平坦层15一侧由像素定义层17形成的凹槽结构X,可以进一步防止形成有机封装层182时的有机封装材料的外溢,降低透明显示面板的边框宽度。
具体的,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仅设置一个阻挡坝T1,阻挡有机封装材料的坝与无机封装材料形成的坝合二为一的设计,既可保证有机封装材料不外溢,也可以保证阻水氧的功能。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参见图14和15所示,透明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阻挡坝T1远离显示区AA一侧的至少一圈防裂坝T2,防裂坝T2包括与源漏极同层的第一金属部P16。本发明实施例中,透明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阻挡坝T1远离显示区AA一侧的至少一圈防裂坝T2,防裂坝T2包括与源漏极同层的第一金属部P16,可以防止或减缓裂纹(crack)内扩。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参见图14和15所示,透明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衬底基板1与第一平坦层15之间的栅极层12、层间介质层13、钝化层14;透明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阻挡坝T1与防裂坝T2之间的面板裂纹检测线T3;面板裂纹检测线T3包括:与栅极层12同层的第二金属部PCD。本发明实施例中,透明显示面板还包括面板裂纹检测线T3,面板裂纹检测线T3包括与栅极层12同层的第二金属部PCD,可以对封装失效进行检测,而且,栅极层12走线具有一定的脆性,比走线层等金属走线更容易断裂,其对侦测封装失效效果更佳。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参见图14和图15所示,第一无机封装层181和第二无机封装层183的边缘Edge位于面板裂纹检测线T3与防裂坝T2之间。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参见图14和图15所示,面板裂纹检测线T3与边缘Edge之间的最小距离b1大于面板裂纹检测线T3与阻挡坝T1之间的最小距离b2,本发明实施例中,面板裂纹检测线T3与边缘Edge之间的最小距离b1大于面板裂纹检测线T3与阻挡坝T1之间的最小距离b2,可以增大无机封装材料的有效封装距离,也即增大阻水氧的距离,具有更好的封装性能。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结合后图13所示,透明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第二无机封装层183背离有机封装层182一侧的透明盖板P4。具体的,透明盖板P4可以为边框无油墨的透明盖板。由于本发明实施例透明显示面板的边框较窄,可以无需设置具有油墨边框的盖板以遮挡边框。
具体的,本发明中的透明显示面板中,衬底基板一侧各个膜层的设置顺序可以是:有源层(沟道层Poly)、栅极/电容下极板、电容上极板、层间介质层/打孔ILD、源漏极层SD1、钝化/无机层PVX、第一平坦层PLN1、走线层SD2(VSS/VDD)、第二平坦PLN2、阳极AND、像素定义PDL、发光层、阴极、封装层、无油墨盖板。
具体的,结合图13所示,衬底基板1与像素P2之间还可以设置有驱动层P1,驱动层P1具体可以包括有源层,栅极层,走线层;透明显示面板的边框P3的设计可以参见图14和图15所示。衬底基板1具体可以为柔性衬底基板。
具体的,本发明实施例中重复单元1内的透明区域12可以为挖去第一平坦层15、第二平坦层16以及像素定义层17。像素区域11、第一传输区域13,第二传输区域14可以仅挖去像素定义层17。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多个如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透明显示面板,多个透明显示面板相互拼接,以构成无拼接缝或窄拼接缝的大尺寸透明显示面板。
本发明实施例有益效果如下:驱动单元的驱动结构组设置于显示区重复单元的透明区域内,可以降低透明显示面板的边框宽度,改善驱动单元设置于透明显示面板边框时,会使透明显示面板具有较大的边框宽度,在将多个透明显示面板拼接为大尺寸的显示装置时,相邻透明显示面板之间会有较大缝隙的问题。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7)
1.一种透明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显示区的衬底基板,所述衬底基板的所述显示区之上设置有:多个呈阵列分布的重复单元,以及多个沿第一方向依次级联的驱动单元,所述驱动单元包括多个驱动结构组;
在至少一个所述重复单元中,所述重复单元包括像素区域,以及透明区域;至少一个所述驱动结构组设置于所述重复单元的所述透明区域内;
所述多个驱动结构组包括:第一发光驱动元件组,位于所述第一发光驱动元件组一侧的第二发光驱动元件组,所述第一发光驱动元件组与所述第二发光驱动元件组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重复单元的所述透明区域内;
所述多个驱动结构组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发光驱动元件组远离所述第二发光驱动元件组一侧的第一发光驱动走线组,以及位于所述第二发光驱动元件组远离所述第一发光驱动元件组一侧的第二发光驱动走线组,所述第一发光驱动走线组与所述第一发光驱动元件组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重复单元的所述透明区域内,所述第二发光驱动走线组与所述第二发光驱动元件组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重复单元的所述透明区域内;
所述第一发光驱动走线组包括:第一发光时钟信号线,第二发光时钟信号线,以及第一发光电源线;
所述第二发光驱动走线组包括:第二发光电源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同一所述驱动单元的多个所述驱动结构组分设于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上不同所述重复单元的所述透明区域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明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单元包括栅极驱动单元;所述多个驱动结构组还包括:第一栅极驱动元件组,位于所述第一栅极驱动元件组一侧的第二栅极驱动元件组,所述第一栅极驱动元件组与所述第二栅极驱动元件组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重复单元的所述透明区域内;
所述第一栅极驱动元件组包括:多个第一类薄膜晶体管,第一栅极电源信号线,以及第二栅极电源信号线;
所述第二栅极驱动元件组包括多个第二类薄膜晶体管,以及多个第一类电容,其中,至少一个所述第二类薄膜晶体管的沟道宽长比值大于所述第一类薄膜晶体管的沟道宽长比值。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透明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驱动结构组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栅极驱动元件组远离所述第二栅极驱动元件组一侧的第一栅极驱动走线组,所述第一栅极驱动元件组与所述第一栅极驱动走线组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重复单元的所述透明区域内;
所述第一栅极驱动走线组包括第一栅极时钟信号线和第二栅极时钟信号线。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透明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单元还包括位于所述栅极驱动单元一侧的发光驱动单元;
所述第一发光驱动元件组包括多个第三类薄膜晶体管和多个第二类电容;
所述第二发光驱动元件组包括多个第四类薄膜晶体管和至少一个第三类电容;其中,至少一个所述第四类薄膜晶体管的沟道宽长比值大于所述第三类薄膜晶体管的沟道宽长比值。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显示面板包括一组由多个所述驱动单元沿所述第一方向级联形成的驱动电路组;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驱动电路组距所述透明显示面板两个相对边缘的最小距离相等。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显示面板包括两组驱动电路组,每一所述驱动电路组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级联的多个所述驱动单元;
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上,两组所述驱动电路组分别位于所述透明显示面板相对两个边缘距离的四分之一和四分之三位置处。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重复单元还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传输区域,以及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传输区域;
所述重复单元的外轮廓为四边形,所述像素区域,所述透明区域,所述第一传输区域,以及所述第二传输区域分别位于四边形的四个角区域,且所述第一传输区域与所述第二传输区域位于所述四边形一对角线所经过的区域,所述像素区域与所述透明区域位于所述四边形另一对角线所经过的区域。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透明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像素区域包括至少一个像素,所述像素包括第一电极,位于所述第一电极远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发光层,以及位于所述发光层远离所述第一电极一侧的多个第二电极;
所述像素区域与所述第二电极对应设置,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覆盖所述像素区域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透明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衬底基板之间的走线层;
所述透明显示面板还包括:与所述第一电极同层的搭接电极,以及与所述走线层同层的第二电极引线,所述第二电极引线通过所述搭接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透明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显示面板包括依次位于所述像素背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第一平坦层、第二平坦层、像素定义层、第一无机封装层、有机封装层、第二无机封装层;
所述透明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外围的阻挡坝,所述阻挡坝包括叠层设置的所述第一平坦层,所述第二平坦层,由所述像素定义层形成的具有朝向所述第二平坦层一侧凹陷的凹槽结构,所述第一无机封装层,以及所述第二无机封装层。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透明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阻挡坝远离所述显示区一侧的至少一圈防裂坝,所述防裂坝包括与源漏极同层的第一金属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透明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与所述第一平坦层之间的栅极层、层间介质层、钝化层;
所述透明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阻挡坝与所述防裂坝之间的面板裂纹检测线;所述面板裂纹检测线包括:与所述栅极层同层的第二金属部。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透明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无机封装层和所述第二无机封装层的边缘位于所述面板裂纹检测线与所述防裂坝之间。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透明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裂纹检测线与所述边缘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所述面板裂纹检测线与所述阻挡坝之间的最小距离。
16.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透明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无机封装层背离所述有机封装层一侧的透明盖板。
17.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如权利要求1-16任一项所述的透明显示面板,多个所述透明显示面板相互拼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002678.XA CN113707698B (zh) | 2021-08-30 | 2021-08-30 | 一种透明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002678.XA CN113707698B (zh) | 2021-08-30 | 2021-08-30 | 一种透明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707698A CN113707698A (zh) | 2021-11-26 |
CN113707698B true CN113707698B (zh) | 2024-10-18 |
Family
ID=786566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002678.XA Active CN113707698B (zh) | 2021-08-30 | 2021-08-30 | 一种透明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707698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831038A (zh) * | 2022-12-12 | 2023-03-21 |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899348A (zh) * | 2018-07-09 | 2018-11-27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透明显示基板及其驱动方法和透明显示装置 |
CN109801950A (zh) * | 2019-01-31 | 2019-05-24 |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057843B (zh) * | 2016-08-05 | 2019-04-30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透明显示面板、透明显示装置及透明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
CN109285858B (zh) * | 2017-07-19 | 2021-06-18 | 上海和辉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双面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CN111833720B (zh) * | 2020-01-13 | 2021-08-31 |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WO2021147082A1 (zh) * | 2020-01-23 | 2021-07-29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 |
CN111312769B (zh) * | 2020-02-24 | 2023-01-13 | 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 |
CN112992991B (zh) * | 2021-02-03 | 2023-04-07 | 合肥京东方卓印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
CN113193029A (zh) * | 2021-04-28 | 2021-07-30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Oled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制备方法 |
-
2021
- 2021-08-30 CN CN202111002678.XA patent/CN11370769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899348A (zh) * | 2018-07-09 | 2018-11-27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透明显示基板及其驱动方法和透明显示装置 |
CN109801950A (zh) * | 2019-01-31 | 2019-05-24 |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707698A (zh) | 2021-11-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3745273B (zh) |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 |
CN115483262B (zh) |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
US11863853B2 (en) |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 |
CN113764460B (zh) |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 |
KR102652572B1 (ko) | 플렉서블 전계 발광 표시장치 | |
KR20250060176A (ko) | 부분 투명 표시장치 | |
CN114679914B (zh) | 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 |
US11200826B2 (en) | Pixel array substrate | |
CN113871418B (zh)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
CN206947350U (zh) |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CN110931515A (zh) |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 |
WO2021031836A1 (zh) | 像素阵列基板 | |
CN114497118B (zh) |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 |
CN113707698B (zh) | 一种透明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
US12243970B2 (en) |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 |
US12364013B2 (en) | Display substrat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 |
KR102698318B1 (ko) |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 |
US12164735B2 (en) | Input sensing part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 |
CN115274813B (zh) | 显示面板以及电子设备 | |
KR102819560B1 (ko) | 표시 장치 | |
CN115148774A (zh)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
CN111755489A (zh) | 显示面板 | |
WO2020237902A1 (zh)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US12223891B2 (en) | Display substrate,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apparatus | |
US12193289B2 (en) | Display panel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