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39072A - 柔性屏、柔性显示面板、柔性盖板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柔性屏、柔性显示面板、柔性盖板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539072A CN113539072A CN202010301663.2A CN202010301663A CN113539072A CN 113539072 A CN113539072 A CN 113539072A CN 202010301663 A CN202010301663 A CN 202010301663A CN 113539072 A CN113539072 A CN 11353907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ayer
- modulus
- continuous phase
- island structure
- phas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7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6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29920001721 polyimide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9000004642 Polyimid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1 polysiloxane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4814 polyurethan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29920002635 polyurethane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29920001296 polysiloxane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NIXOWILDQLNWCW-UHFFFAOYSA-M Acrylate Chemical compound [O-]C(=O)C=C NIXOWILDQLNWCW-UHFFFAOYSA-M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03822 epoxy resi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06260 foam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29920000647 polyepoxide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29920001225 polyester resin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04645 polyester resi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09719 polyimide resi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29920000297 Rayon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4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67
- 230000001052 transi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9000011241 protect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29920000139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5020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29920000642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2238 attenu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0419 fine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2156 mix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0728 polyest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45601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125 extru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2447 hatch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155 mel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728 strength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593 Epox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5830 Polyurethane Foam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150000001252 acrylic acid derivativ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684 electric fiel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771 impai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475 la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386 microscop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921 particle size analysi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596 photon cross correlation spectroscop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704 phys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496 polyurethane foa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062 sediment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873 siev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988 small-angle X-ray diff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343 solid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8 A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069 Ti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SNAAJJQQZSMGQD-UHFFFAOYSA-N aluminum magnesium Chemical compound [Mg].[Al] SNAAJJQQZSMGQ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60 aram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235 aromatic polya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211 cis-1,4-polyisopr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89 copper f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261 foam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0272 inorganic materi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47 inorgan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68 organ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861 polymer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44 propag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1—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flexible foldable or roll-able electronic displays, e.g. thin LCD, OLED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柔性屏,包括盖板基材层、偏光片和显示层,偏光片位于盖板基材层与显示层之间。柔性屏还包括至少一个海岛结构层,其中盖板基材层与偏光片之间、偏光片与显示层之间、显示层的背光侧这三处中的至少一处可以设有一个海岛结构层。海岛结构层包括连续相和分散相,分散相分散在连续相中,连续相的模量与分散相的模量之比为5‑10000或1/10000‑1/5。本申请的柔性屏的抗冲击性能较好。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具有该海岛结构层的柔性显示面板和柔性盖板,能够增强柔性屏的抗冲击性能。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包括壳体及该柔性屏的可折叠电子设备,该可折叠电子设备的柔性屏具有较好的抗冲击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柔性屏、柔性显示面板、柔性盖板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可折叠手机中的柔性屏具有柔性可弯折性能,能够提供良好的折叠体验。由于柔性屏的叠层中具有大量柔性高分子材料,使柔性屏的强度远不及使用无机材料的硬质屏,导致柔性屏的抗冲击性能较弱。用户在日常使用时,一些轻微磕碰可能就会造成柔性屏内部碎裂甚至内部显示元器件损坏,导致显示异常(如碎亮点、黑斑等显示缺陷)。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柔性屏、柔性显示面板、柔性盖板和可折叠电子设备,能够提柔性屏的抗冲击性能。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柔性屏,柔性屏包括相互层叠的盖板基材层、偏光片和显示层,偏光片位于盖板基材层与显示层之间;柔性屏还包括第一海岛结构层、第二海岛结构层与第三海岛结构层中的至少一个,其中,第一海岛结构层位于盖板基材层与偏光片之间,第一海岛结构层的材料包括第一连续相和第一分散相,第一分散相分散在第一连续相中,第一连续相的模量与第一分散相的模量之比为5-10000或者1/10000-1/5;第二海岛结构层位于偏光片与显示层之间,第二海岛结构层的材料包括第二连续相和第二分散相,第二分散相分散在第二连续相中,第二连续相的模量与第二分散相的模量之比为5-10000,或者1/10000-1/5;第三海岛结构层位于显示层的背光侧,第三海岛结构层的材料包括第三连续相和第三分散相,第三分散相分散在第三连续相中,第三连续相的模量与第三分散相的模量之比为5-10000,或者1/10000-1/5。
本方案中,柔性屏可以包括柔性盖板和柔性显示面板,柔性盖板覆盖在柔性显示面板上。柔性盖板和柔性显示面板均可以弯折和展开。盖板基材层属于柔性盖板中的叠层,偏光片和显示层是柔性显示面板中的层结构。盖板基材层可采用高模量材料制成,以具备较好的抵抗形变能力。盖板基材层可以采用超薄玻璃、透明聚酰亚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材料制成。显示层用于发出光线以使柔性显示面板能够显示,显示层可以包括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
本方案中,海岛结构是由两种相容性(相容性指共混物中的各组分彼此相互容纳,形成均匀材料的能力)差的高聚物共混后形成的非均相体系,其中分散相(弥散分布在连续相中的物质,以微粒形式存在)分散在连续相(包围分散相并处于连续状态的物质)中,就像小岛分散在海洋中一样。海岛结构又可称为微相分离结构。海岛结构层则是由海岛结构制成的膜层。
第一海岛结构层、第二海岛结构层、第三海岛结构层分别是柔性屏不同位置的海岛结构层。三者的共性是,连续相的模量可以较高,分散相的模量可以较低,连续相的模量与分散相的模量之比可以是5-10000;或者,连续相的模量可以较低,分散相的模量可以较高,连续相的模量与分散相的模量之比可以是1/10000-1/5。
在实际应用场景中,柔性屏受到的冲击为瞬态冲击,受到瞬态冲击时柔性屏内部会产生瞬态应力,该瞬态冲击力学场景可以运用动态力学中的应力波理论来进行分析。根据应力波理论,分散相的微粒均与连续相形成微界面,大量微粒与连续相形成大量微界面,这些微界面朝各个方向。分散相与连续相有模量差异,即每个微粒与连续相有模量差异,因此每个微粒的波阻抗与连续相的波阻抗有差异。当应力波传播到任一海岛结构层中时,冲击载荷集中作用于海岛结构层的某区域,应力波将在海岛结构层中的多个微界面处发生反射和透射。这些微界面将应力波能量朝各个方向反射,使得仅有部分应力波能量能继续沿原冲击载荷方向传播至下柔性屏中的下一介质层,从而减小了柔性屏的该区域所接收的应力波能量。
通过将连续相的模量与分散相的模量之比设置在5-10000或1/10000-1/5的范围内,能保证分散相与连续相之间的微界面较为稳定,使该微界面能充分反射应力波,减小透射应力波的能量。
因此,通过设置至少一个海岛结构层,并将海岛结构层中的连续相与分散相的模量之比设在合理范围内,能够利用海岛结构层稳定地散射应力波能量,使应力波能量衰减,从而减少柔性屏所受冲击,有效降低柔性屏受损的风险,提升柔性屏的抗冲击能力。
一种实现方式中,盖板基材层由透明聚酰亚胺制成,柔性屏包括第一海岛结构层,第一海岛结构层的相对两侧分别通过粘胶与盖板基材层及偏光片贴合。透明聚酰亚胺具有较强的抵抗形变能力,韧性也较好,其断裂伸长率可达15%-40%,能够很好地适应弯折场景。因此,由透明聚酰亚胺制成的盖板基材层可靠性较高。而通过设置第一海岛结构层,能够减少柔性屏的正面所受冲击,有效降低柔性屏受损的风险,提升柔性屏的抗冲击能力。
一种实现方式中,柔性屏包括背膜、缓冲泡棉层和支撑钢片,背膜贴合于显示层的背光侧,缓冲泡棉层位于背膜与支撑钢片之间。背膜贴合在显示层的背光侧,起到防护柔性显示面板的作用,其厚度可以是20um-100um。缓冲泡棉层可采用低模量、能弹性形变的泡棉材料制造。缓冲泡棉层具有缓冲吸振的作用,能够对显示层的背光侧进行冲击防护。支撑钢片可以采用不锈钢(例如SUS钢片)制造,支撑钢片作为整个柔性屏的背部支撑和防护结构。此种结构的柔性屏的结构强度较高,柔性屏的背面不易受到冲击损伤,因此柔性屏的可靠性较好。
一种实现方式中,柔性屏包括支撑钢片和第三海岛结构层,第三海岛结构层位于显示层与支撑钢片之间,第三海岛结构层的相对两侧分别通过粘胶与显示层及支撑钢片贴合。此种结构的柔性屏的结构强度较高。通过设置第三海岛结构层,能够减少柔性屏的背面所受冲击,有效降低柔性屏受损的风险,提升柔性屏的抗冲击能力。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柔性显示面板,柔性显示面板包括偏光片和显示层,偏光片位于显示层的出光侧;柔性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海岛结构层、第二海岛结构层与第三海岛结构层中的至少一个,其中,第一海岛结构层位于偏光片背离显示层的一侧,第一海岛结构层的材料包括第一连续相和第一分散相,第一分散相分散在第一连续相中,第一连续相的模量与第一分散相的模量之比为5-10000,或者1/10000-1/5;第二海岛结构层位于偏光片与显示层之间,第一海岛结构层的材料包括第二连续相和第二分散相,第二分散相分散在第二连续相中,第二连续相的模量与第二分散相的模量之比为5-10000,或者1/10000-1/5;第三海岛结构层位于显示层的背光侧,第三海岛结构层的材料包括第三连续相和第三分散相,第三分散相分散在第三连续相中,第三连续相的模量与第三分散相的模量之比为5-10000,或者1/10000-1/5。
本方案中,柔性显示面板可以是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显示层用于发出光线以实现显示,显示层可以包括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海岛结构是由两种相容性(相容性指共混物中的各组分彼此相互容纳,形成均匀材料的能力)差的高聚物共混后形成的非均相体系,其中分散相(弥散分布在连续相中的物质,以微粒形式存在)分散在连续相(包围分散相并处于连续状态的物质)中,就像小岛分散在海洋中一样。海岛结构又可称为微相分离结构。海岛结构层则是由海岛结构制成的膜层。
第一海岛结构层、第二海岛结构层、第三海岛结构层分别是柔性显示面板不同位置的海岛结构层。三者的共性是,连续相的模量可以较高,分散相的模量可以较低,连续相的模量与分散相的模量之比可以是5-10000;或者,连续相的模量可以较低,分散相的模量可以较高,连续相的模量与分散相的模量之比可以是1/10000-1/5。
在实际应用场景中,柔性显示面板受到的冲击为瞬态冲击,受到瞬态冲击时柔性显示面板内部会产生瞬态应力,该瞬态冲击力学场景可以运用动态力学中的应力波理论来进行分析。根据应力波理论,分散相的微粒均与连续相形成微界面,大量微粒与连续相形成大量微界面,这些微界面朝各个方向。分散相与连续相有模量差异,即每个微粒与连续相有模量差异,因此每个微粒的波阻抗与连续相的波阻抗有差异。当应力波传播到任一海岛结构层中时,冲击载荷集中作用于海岛结构层的某区域,应力波将在海岛结构层中的多个微界面处发生反射和透射。这些微界面将应力波能量朝各个方向反射,使得仅有部分应力波能量能继续沿原冲击载荷方向传播至下柔性显示面板中的下一介质层,从而减小了柔性显示面板的该区域所接收的应力波能量。
通过将连续相的模量与分散相的模量之比设置在5-10000或1/10000-1/5的范围内,能保证分散相与连续相之间的微界面较为稳定,使该微界面能充分反射应力波,减小透射应力波的能量。
因此,通过设置至少一个海岛结构层,并将海岛结构层中的连续相与分散相的模量之比设在合理范围内,能够利用海岛结构层稳定地散射应力波能量,使应力波能量衰减,从而减少柔性面板所受冲击,有效降低柔性面板受损的风险,提升柔性面板的抗冲击能力。而柔性面板的抗冲击能力提升以后,柔性屏的抗冲击能力也将得到提升。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分散相的粒径为100nm-10um;第二分散相的粒径为100nm-10um;第三分散相的粒径为100nm-10um。本方案中,只有存在某海岛结构层时,才会有该海岛结构层中的分散相的粒径参数范围。存在哪个海岛结构层,则本方案包括该海岛结构层中的分散相的粒径参数范围。粒径用于表征微粒的大小,粒径的定义可以是:当被测颗粒的某种物理特性或物理行为与某一直径的同质球体最相近时,就把该球体的直径作为被测颗粒的粒径。粒径可采用相应的手段测量,例如激光法、沉降法、光子交叉相关光谱法、筛分法、显微镜法、超声粒度分析法、X射线小角衍射法等。
本方案中,将分散相的粒径设置在上述范围内,能保证分散相与连续相形成的微界面数量足够多,从而能大量衰减应力波能量,极大减少柔性屏所受冲击,有效降低柔性屏受损的风险,提升柔性屏的抗冲击能力。
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连续相与第一分散相中模量较大的材料为聚酰亚胺、聚酯或环氧树脂;和/或,第一连续相与第一分散相中模量较小的材料为丙烯酸酯、聚氨酯或聚硅氧烷;第二连续相与第二分散相中模量较大的材料为聚酰亚胺、聚酯或环氧树脂;和/或,第二连续相与第二分散相中模量较小的材料为丙烯酸酯、聚氨酯或聚硅氧烷;第三连续相与第三分散相中模量较大的材料为聚酰亚胺、聚酯或环氧树脂;和/或,第三连续相与第三分散相中模量较小的材料为丙烯酸酯、聚氨酯或聚硅氧烷。
本方案中,只有存在某海岛结构层时,才会有该海岛结构层中的连续相与分散相的材料选择。存在哪个海岛结构层,则本方案包括该海岛结构层中的连续相与分散相的材料选择。并且,连续相与分散相材料选择互相独立,互不限制。使用上述材料使得海岛结构层易于成型。
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连续相与第一分散相的折射率之差的绝对值小于或等于0.2;第二连续相与第二分散相的折射率之差的绝对值小于或等于0.2。本方案中,只有存在某海岛结构层时,才会有该海岛结构层中连续相与分散相的折射率关系。存在哪个海岛结构层,则本方案包括该海岛结构层中连续相与分散相的折射率关系。连续相的折射率可以大于或者小于分散相的折射率。将二者的折射率差异设置在上述范围,使得连续相与分散相的折射率较为接近,能减少连续相与分散相的微界面处的光线折射,避免该微界面显现出来,从而能保证第一海岛结构层与第二海岛结构层的透光度,确保柔性显示面板的显示不受影响。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柔性盖板,用于与柔性显示面板贴合,柔性盖板包括相层叠的盖板基材层和海岛结构层,海岛结构层用于贴合柔性显示面板,海岛结构层的材料包括连续相和分散相,分散相分散在连续相中,连续相的模量与分散相的模量之比为5-10000。
本方案中,盖板基材层可采用高模量材料制成,以具备较好的抵抗形变能力。盖板基材层可以采用超薄玻璃、透明聚酰亚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材料制成。
海岛结构是由两种相容性(相容性指共混物中的各组分彼此相互容纳,形成均匀材料的能力)差的高聚物共混后形成的非均相体系,其中分散相(弥散分布在连续相中的物质,以微粒形式存在)分散在连续相(包围分散相并处于连续状态的物质)中,就像小岛分散在海洋中一样。海岛结构又可称为微相分离结构。海岛结构层则是由海岛结构制成的膜层。
海岛结构层中,连续相的模量可以较高,分散相的模量可以较低。这使得柔性盖板的结构其强度较好。
在实际应用场景中,柔性屏受到的冲击为瞬态冲击,受到瞬态冲击时柔性屏内部会产生瞬态应力,该瞬态冲击力学场景可以运用动态力学中的应力波理论来进行分析。根据应力波理论,分散相的微粒均与连续相形成微界面,大量微粒与连续相形成大量微界面,这些微界面朝各个方向。分散相与连续相有模量差异,即每个微粒与连续相有模量差异,因此每个微粒的波阻抗与连续相的波阻抗有差异。当应力波传播到海岛结构层中时,冲击载荷集中作用于海岛结构层的某区域,应力波将在海岛结构层中的多个微界面处发生反射和透射。这些微界面将应力波能量朝各个方向反射,使得仅有部分应力波能量能继续沿原冲击载荷方向传播至下柔性盖板之下的柔性显示面板,从而减小了柔性显示面板的该区域所接收的应力波能量。
通过将连续相的模量与分散相的模量之比设置在5-10000的范围内,能保证分散相与连续相之间的微界面较为稳定,使该微界面能充分反射应力波,减小透射应力波的能量。
因此,通过设置海岛结构层,并将海岛结构层中的连续相与分散相的模量之比设在合理范围内,能够利用海岛结构层稳定地散射应力波能量,使应力波能量衰减,从而减少柔性屏所受冲击,有效降低柔性屏受损的风险,提升柔性屏的抗冲击能力。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包括壳体及柔性屏,柔性屏安装于壳体内。该壳体可以作为可折叠电子设备的外观件或非外观件。该壳体可以合拢与展开。当该壳体合拢时,该柔性屏可被收容在该壳体之间,即可折叠电子设备为内折屏电子设备;或者,当该壳体合拢时,该柔性屏位于该壳体的外侧,即可折叠电子设备为外折屏电子设备。该可折叠电子设备的柔性屏具有较好的抗冲击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常规柔性屏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另一种常规柔性屏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一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在折叠状态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在展开状态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可折叠电子设备的柔性屏的A-A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表示应力波传播的原理示意图;
图7是图5中的柔性屏受到应力波冲击的力学场景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二的柔性屏的A-A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9是是实施例三的柔性屏的A-A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正式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之前,先描述两种常规的柔性屏结构。然后以这两种常规的柔性屏为参照,来对比说明本实施例的柔性屏的设计。
图1示出了一种常规的柔性屏24的横截面结构。如图1所示,常规的柔性屏24包括柔性盖板25和柔性显示面板16,柔性盖板25覆盖在柔性显示面板16上。柔性盖板25的盖板基材层151之下依次叠设有强化层251与缓冲层252。强化层251可采用透明聚酰亚胺(Colorless Polyimide,简称CPI)制造,强化层251通过光学胶与盖板基材层151贴合(图1未示出该光学胶)。缓冲层252可采用低模量的材料制造,如聚氨酯。缓冲层252通过光学胶与强化层251贴合(图1未示出该光学胶)。缓冲层252起到缓冲吸振作用,以减少柔性显示面板16所受冲击。柔性显示面板16可以包括依次层叠的偏光片161、显示层162和保护层163,其中偏光片161位于缓冲层252与显示层162之间。显示层162可以包括OLED器件,能够在电场作用下发光以实现显示。显示层162能发出光线的一侧称为出光侧(例如图1中的上侧),偏光片161位于出光侧;与出光侧相背的一侧不发光,可称为背光侧(例如图1中的下侧),保护层163位于背光侧。保护层163起支撑和防护显示层162的作用。
图2示出了另一种常规的柔性屏54的横截面结构。如图2所示,柔性屏54的盖板25与柔性屏24的柔性盖板25的结构一致。柔性屏54在柔性显示面板55的背光侧还设置有背膜551、缓冲层552和钢片553,背膜551、缓冲层552和钢片553依次层叠,其中背膜551贴合显示层162的背光侧,缓冲层552位于背膜551与钢片553之间。背膜551与钢片553起到防护和支撑显示层162的作用。缓冲层552例如可采用低模量的材料制造,如聚氨酯泡棉。缓冲层552通过光学胶与背膜551贴合(图2未示出光学胶)。缓冲层552起到缓冲吸振作用,以减少柔性显示面板55的背面所受冲击。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
本申请以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可折叠手机、可折叠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等。下文以该可折叠电子设备是可折叠手机为例进行描述。
如图3和图4所示,实施例一的可折叠电子设备10包括第一壳体11、铰链12、第二壳体13和柔性屏14。
铰链12设于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3之间。铰链12可以是由若干部件构成的机构,铰链12能够产生机构运动。铰链12的相对两侧分别与第一壳体11及第二壳体13连接,使得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3实现相对转动。
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3均可作为可折叠电子设备10的外观件,即裸露在外能被用户直接观察到的部件。在其他实施例中,可折叠电子设备10可以包括作为外观件的外壳,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3均可作为非外观件(例如中框)安装在该外壳内。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3用于安装和承载柔性屏14,并带动柔性屏14弯折和展开。
柔性屏14具有柔性,能够弯折和展开。如图3所示,可折叠电子设备10处于折叠状态时,柔性屏14可被收容在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3之间,即可折叠电子设备10可为内折屏电子设备。在其他实施例中,当可折叠电子设备10处于折叠状态时,柔性屏14位于外侧,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3位于内侧,即可折叠电子设备10可以为外折屏电子设备。
图5是图4中的柔性屏14的A-A横截面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柔性屏14可以包括柔性盖板15和柔性显示面板16,柔性盖板15覆盖在柔性显示面板16上。柔性盖板15用于对柔性显示面板16进行防护,并提供用户触摸的界面。柔性盖板15和柔性显示面板16均可以弯折和展开。
如图5所示,实施例一的柔性盖板15可以包括盖板基材层151和第一海岛结构层152(为与下文将出现的第二海岛结构层、第三海岛结构层相区别,将海岛结构层152称为第一海岛结构层152),盖板基材层151与第一海岛结构层152可通过粘胶(例如光学胶)贴合(图3中未示出粘胶),第一海岛结构层152位于盖板基材层151与柔性显示面板16之间。
盖板基材层151可采用高模量材料制成,以具备较好的抵抗形变能力。盖板基材层151的模量可以在2Gpa-90Gpa之间(含端点值)。
例如,盖板基材层151可由超薄玻璃(Ultra Glass,简称UTG)制成。UTG的模量为60Gp-90Gpa,典型模量值可以是60Gpa、70Gpa或90Gpa,UTG抵抗形变的能力很强,UTG不存在蠕变现象(固体材料在保持应力不变的条件下,应变随时间延长而增加的现象),弯折之后再展开不会出现拱起,能够保证柔性盖板15的平整度要求。
或者,盖板基材层151可由CPI制成。CPI的模量为4Gpa-8Gpa,典型模量值可以是4Gpa、5Gpa、6Gpa或8Gpa,CPI也具有较强的抵抗形变能力。CPI的韧性较好,其断裂伸长率(材料受拉力作用至拉断时,伸长长度与拉伸前长度的比值)可达15%-40%,能够很好地适应弯折场景。
或者,盖板基材层151可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简称PET)制成,PET的模量在2Gpa-6Gpa之间,典型模量值可以是2Gpa、4Gpa、6Gpa。PET具有较好的抵抗形变的能力。
应理解,UTG、CPI与PET仅仅是一种举例,本实施例中实际上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其他合适的材料制造盖板基材层151。
实施例一中,为了增加盖板基材层151的耐磨性和硬度,提升用户的触感反馈(使用户的触感较硬,而不是太软),盖板基材层151背离第一海岛结构层152的表面可以通过硬化工艺形成硬化层。当然,硬化层并非是必需的。
海岛结构是由两种相容性(相容性指共混物中的各组分彼此相互容纳,形成均匀材料的能力)差的高聚物共混后形成的非均相体系,其中分散相(弥散分布在连续相中的物质,以微粒形式存在)分散在连续相(包围分散相并处于连续状态的物质)中,就像小岛分散在海洋中一样。海岛结构又可称为微相分离结构。海岛结构层则是由海岛结构制成的膜层。
如图5所示,实施例一的第一海岛结构层152包括第一连续相S1与第一分散相S2,第一连续相S1以离散的微粒形式分散在第一分散相S2中。第一连续相S1的厚度可以是10um-300um(含端点值),也即第一海岛结构层152的厚度为10um-300um(含端点值)。第一海岛结构层152的厚度与图1中的缓冲层252的厚度基本一致。第一分散相S2的微粒的粒径可以是100nm-10um(包含端点值),优选的可以是1um。其中,粒径用于表征微粒的大小,粒径的定义可以是:当被测颗粒的某种物理特性或物理行为与某一直径的同质球体最相近时,就把该球体的直径作为被测颗粒的粒径。粒径可采用相应的手段测量,例如激光法、沉降法、光子交叉相关光谱法、筛分法、显微镜法、超声粒度分析法、X射线小角衍射法等。
图5中用点状阴影区表示第一连续相S1,用小圆圈表示第一分散相S2,这仅仅是一种示意,并非是在限定第一分散相S2的微粒形状、微粒间距、微粒分布样式或微粒数量,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实施例一中,第一连续相S1的模量可以大于第一分散相S2的模量,如此使第一海岛结构层152的结构强度较高,进而使柔性盖板15的结构强度也较高。第一连续相S1的模量与第一分散相S2的模量之比可以是5-10000,典型模量比可以是5、100、1000、2000、10000。第一连续相S1可以由聚酰亚胺(模量为4Gpa-8Gpa)、聚酯(模量为1Gpa-5Gpa)或环氧树脂(模量为1Gpa-5Gpa)制造,第一分散相S2可以由丙烯酸酯(小于1Gpa)、聚氨酯(小于1Gpa)或聚硅氧烷(小于1Gpa)制造。第一连续相S1与第一分散相S2的材料选择相互独立,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上述材料组合,当然也可以使用其他合适的材料,实施例一不做过多限定。可以通过高分子合金制备工艺(例如熔融共挤出工艺)制备第一海岛结构层152,当然也可以根据需要使用其他合适的制备工艺。
实施例一中,柔性显示面板16可以是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Light-Emitting Diode,简称OLED)显示面板。柔性显示面板16可以包括依次层叠的偏光片161、显示层162和保护层163,其中偏光片161位于第一海岛结构层152与显示层162之间,偏光片161可通过粘胶(例如光学胶)与第一海岛结构层152贴合。显示层162可以包括OLED器件,能够在电场作用下发光以实现显示。显示层162能发出光线的一侧称为出光侧(例如图5中的上侧),偏光片161位于出光侧;与出光侧相背的一侧不发光,可称为背光侧(例如图5中的下侧),保护层163位于背光侧。
保护层163起支撑和防护显示层162的作用。一种实施方式中,保护层163可以是至少两层材料构成的复合层,例如保护层163可以包括背膜、缓冲层和支撑层。背膜贴合在显示层162的背光侧,起到防护柔性显示面板16的作用,其厚度可以是20um-100um。缓冲层位于背膜与支撑层之间,缓冲层的厚度例如可以是100um。缓冲层可采用低模量、能弹性形变的材料制造,如聚氨酯泡棉(此时缓冲层可称为缓冲泡棉层)。缓冲层具有缓冲吸振的作用,能够对显示层162的背光侧进行冲击防护。支撑层位于背膜远离显示层162的一侧,支撑层的厚度可以为20um-200um。支撑层可以采用金属材料如钛合金、不锈钢(例如SUS钢片,此时支撑层即支撑钢片)、铜箔、镁铝合金等制造;或者,支撑层也可以采用高模量的有机材料如CPI、聚芳纶或PET等制造。支撑层作为整个柔性显示面板16的背部支撑和防护结构。
另一种实施方式中,保护层163也可以由单一材料制成。或者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保护层163也可以取消。
在实际应用场景中,柔性盖板14受到的冲击为瞬态冲击,受到瞬态冲击时柔性盖板14内部会产生瞬态应力,该瞬态冲击力学场景可以运用动态力学中的应力波理论来进行分析。以下先描述应力波理论,然后结合应力波理论分析柔性盖板能提升柔性屏的抗冲击性能的原理。
当外界冲击载荷作用于介质时,介质中首先受到冲击载荷作用的质点会离开初始平衡位置。由于这部分质点与相邻质点之间发生了相对运动(即应变),会受到相邻质点给予的作用力(即应力),但同时也给相邻质点以反作用力,因而使相邻质点也离开了初始平衡位置而运动起来。外界冲击载荷在介质上所引起的扰动就这样在介质中逐渐由近及远传播出去,由此形成应力波。
如图6所示,根据应力波理论,应力波在波阻抗不同的介质1与介质2的界面处将发生反射和透射。其中,反射应力波将不会进入介质2,即反射应力波的能量不会进入下一介质;透射应力波将透过该界面继续传导至介质2,即透射应力波的能量将透过该界面继续传导至介质2。反射应力波能量会随时间增加而累积,在应力波的总能量一定的前提下,反射应力波能量增加,则透射波能量减小。另外,界面两侧的介质的波阻抗差异越大,则在该界面处反射应力波的能量越大,透射应力波的能量越小。介质的波阻抗其中E为材料的模量,ρ为材料的密度,即材料的模量越高(一般模量越高的材料密度也越大),波阻抗越大。
第一海岛结构层152中,每个第一分散相S2的微粒都与第一连续相S1形成微界面,大量微粒与第一连续相S1形成大量微界面,这些微界面朝各个方向。第一分散相S2与第一连续相S1有模量差异,即每个微粒与第一连续相S1有模量差异,因此每个微粒的波阻抗与第一连续相S1的波阻抗有差异。如图7所示,根据应力波理论,当冲击载荷集中作用于柔性盖板的某区域时,应力波将透过位于该区域内的盖板基材层151,并传播到该区域内的第一海岛结构层152中。并且,应力波将在第一海岛结构层152中的多个微界面处发生反射和透射。这些微界面将应力波能量朝各个方向反射(用指向各个方向的箭头线示意),使得仅有部分应力波能量能继续沿原冲击载荷方向传播至柔性显示面板16(用向下的箭头线示意),从而减小了柔性显示面板16的该区域所接收的应力波能量。
第一分散相S2的模量不能太小,其需要具备一定抵抗形变能力。否则,在受冲击时第一分散相S2将会产生过大形变,第一连续相S1将在极短时间内被第一分散相S2挤压排开,使得第一分散相S2与第一连续相S1之间的微界面被破坏(相当于第一分散相S2不存在),导致该微界面无法充分反射应力波,使透射应力波携带大量能量传导至柔性显示面板16。因此,实施例一通过将第一连续相S1的模量与第一分散相S2的模量之比设置在5-10000的范围内,能够保证第一分散相S2的模量适当,从而能保证第一分散相S2与第一连续相S1之间的微界面较为稳定,使该微界面能充分反射应力波,减小透射应力波的能量。
由此可见,通过设置第一海岛结构层152,并将第一海岛结构层152中的第一连续相S1与第一分散相S2的模量之比设在合理范围内,能够利用第一海岛结构层152稳定地散射应力波能量,使应力波能量衰减,从而减少柔性显示面板16的正面所受冲击,有效降低柔性显示面板16受损的风险,提升柔性屏14的抗冲击能力。
结合图5与图1,并将实施例一的柔性屏14与常规的柔性屏24进行对比可知:第一海岛结构层152的厚度与柔性屏24的缓冲层252的厚度基本一致,而与常规的柔性屏24相比,实施例一的柔性屏14不含强化层251,节省了强化层251的厚度以及粘接在强化层251与盖板基材层151之间的光学胶的厚度,因而实施例一的柔性屏14比常规的柔性屏24更薄。减薄不仅能减小柔性屏14的弯折反弹力,改善柔性屏14的弯折区的折痕和拱起现象,还能提升可折叠电子设备10的外观体验。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第一海岛结构层152中,第一连续相S1与第一分散相S2的折射率差值的绝对值可以小于或等于0.2,这使得第一连续相S1与第一分散相S2的折射率较为接近,能减少第一连续相S1与第一分散相S2的微界面处的光线折射,避免该微界面显现出来,从而能保证第一海岛结构层152的透光度,确保柔性盖板15不影响柔性显示面板16的显示。第一连续相S1的折射率可以大于或小于第一分散相S2的折射率。优选的,可以将第一连续相S1的折射率与第一分散相S2的折射率,控制在整数位及小数点后两位均相等的水平(例如第一连续相S1的折射率为1.521,第一连续相S1的折射率为1.522),以保证第一海岛结构层152具有相当高的透光度。当然,第一连续相S1与第一分散相S2的此种折射率差值设计并非是必需的。
与第一实施例相反,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连续相S1的模量可以小于第一分散相S2的模量,第一连续相S1的模量与第一分散相S2的模量之比可以是1/10000-1/5(含端点值),典型模量比例如可以是1/10000、1/2000、1/1000、1/100、1/5。即其他实施例中的模量比是实施例一中的模量比的倒数。这样使第一海岛结构层152的弯折反弹力较小,便于实现柔性盖板和柔性屏的弯折。基于上述应力波理论容易理解,此种第一海岛结构层152同样能对应力波能量进行散射,使得应力波能量衰减,从而提升柔性屏的抗冲击能力。
以上描述中将第一海岛结构层152作为柔性盖板15中的叠层。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第一海岛结构层152归为柔性显示面板中的叠层,即第一海岛结构层152在柔性显示面板的制程中形成,柔性盖板不含第一海岛结构层152。基于上述原理,具有第一海岛结构层152的柔性显示面板同样能提升柔性屏的抗冲击性能,还能减少柔性屏的厚度。
如图8所示,在以上实施例的基础上,实施例二中的柔性显示面板35还可以包括第二海岛结构层351,第二海岛结构层351位于偏光片161与显示层162之间。
第二海岛结构层351包括第二连续相S3与第二分散相S4,第二连续相S3以离散的微粒形式分散在第二分散相S4中。第二连续相S3的厚度可以是10um-300um(含端点值),也即第二海岛结构层351的厚度为10um-300um(含端点值)。第二分散相S4的微粒的粒径可以是100nm-10um(包含端点值),优选的可以是1um。图8中用点状阴影区表示第二连续相S3,用小圆圈表示第二分散相S4,这仅仅是一种示意,并非是在限定第二分散相S4的微粒形状、微粒间距、微粒分布样式或微粒数量,实际上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第二连续相S3的模量可以大于第二分散相S4的模量,如此使第二海岛结构层351的结构强度较高,进而使柔性显示面板35的结构强度也较高;或者,第二连续相S3的模量可以小于第二分散相S4的模量,如此使第二海岛结构层351的弯折反弹力较小,便于实现柔性显示面板35和柔性屏34的弯折。当第二连续相S3的模量大于第二分散相S4的模量时,第二连续相S3的模量与第二分散相S4的模量之比可以是5-10000,典型模量比可以是5、100、1000、2000、10000。反之,第二连续相S3的模量小于第二分散相S4的模量时,第二连续相S3的模量与第二分散相S4的模量之比可以是1/10000-1/5(含端点值),典型模量比可以是1/10000、1/2000、1/1000、1/100、1/5。
第二连续相S3与第二分散相S4中模量较大者,可以由聚酰亚胺(模量为4Gpa-8Gpa)、聚酯(模量为1Gpa-5Gpa)或环氧树脂(模量为1Gpa-5Gpa)制造;模量较小者可以由丙烯酸酯(小于1Gpa)、聚氨酯(小于1Gpa)或聚硅氧烷(小于1Gpa)制造。第二连续相S3与第二分散相S4的材料选择相互独立,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上述材料组合,当然也可以使用其他合适的材料,实施例二不做过多限定。第二海岛结构层351与第一海岛结构层152的材料选择互相独立,二者均可根据需要选用相应的材料。第二海岛结构层351可以通过高分子合金制备工艺(例如熔融共挤出工艺)制造,当然也可以根据需要使用其他合适的制备工艺。
基于上述原理可知,当柔性屏34的正面受到冲击载荷时,应力波能量将在第一海岛结构层152中进行衰减,在第二海岛结构层351中再次衰减,使得最终进入显示层162的应力波能量进一步减少,从而能够有效降低显示层162受损的风险,避免显示异常。通过将第二连续相S3与第二分散相S4的模量比设在合理范围内,能够确保第二海岛结构稳定地散射应力波能量。因此,实施例二能够进一步提升柔性屏34的抗冲击能力。
在其他实施例中,柔性屏仅需包含第一海岛结构层152与第二海岛结构层351中的任意一个,即能提升柔性屏的抗冲击能力。详细原理同上,此处不再重复。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第二海岛结构层351中,第二连续相S3与第二分散相S4的折射率差值的绝对值可以小于或等于0.2,这使得第二连续相S3与第二分散相S4的折射率较为接近,能减少第二连续相S3与第二分散相S4的微界面处的光线折射,避免该微界面显现出来,从而能保证第二海岛结构层351的透光度,确保第二海岛结构层351不影响显示层162的显示。可以是第二连续相S3的折射率大于第二分散相S4的折射率,或者相反。优选的,可以将第二连续相S3的折射率与第二分散相S4的折射率,控制在整数位及小数点后两位均相等的水平(例如第二连续相S3的折射率为1.521,第二连续相S3的折射率为1.522),以保证第二海岛结构层351具有相当高的透光度。当然,第二连续相S3与第二分散相S4的此种折射率差值设计并非是必需的。
如图9所示,基于实施例一的方案,实施例三中的柔性显示面板45还可以包括第三海岛结构层451,第三海岛结构层451位于显示层162与保护层163之间。保护层163可以由单一材料制造,例如保护层163可以是SUS钢片。保护层163的厚度与图2中的钢片553的厚度基本一致。
第三海岛结构层451包括第三连续相S5与第三分散相S6,第三连续相S5以离散的微粒形式分散在第三分散相S6中。第三连续相S5的厚度可以是10um-300um(含端点值),也即第三海岛结构层451的厚度为10um-300um(含端点值)。第三海岛结构层451的厚度与图2中的缓冲层552的厚度基本一致。第三分散相S6的微粒的粒径可以是100nm-10um(包含端点值),优选的可以是1um。图9中用点状阴影区表示第三连续相S5,用小圆圈表示第三分散相S6,这仅仅是一种示意,并非是在限定第三分散相S6的微粒形状、微粒间距、微粒分布样式或微粒数量,实际上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第三连续相S5的模量可以大于第三分散相S6的模量,如此使第三海岛结构层451的结构强度较高,进而使柔性显示面板17的结构强度也较高;或者,第三连续相S5的模量可以小于第三分散相S6的模量,如此使第三海岛结构层451的弯折反弹力较小,便于实现柔性显示面板17和柔性屏44的弯折。当第三连续相S5的模量大于第三分散相S6的模量时,第三连续相S5的模量与第三分散相S6的模量之比可以是5-10000,典型模量比可以是5、100、1000、2000、10000。反之,第三连续相S5的模量小于第三分散相S6的模量时,第三连续相S5的模量与第三分散相S6的模量之比可以是1/10000-1/5(含端点值),典型模量比可以是1/10000、1/2000、1/1000、1/100、1/5。
第三连续相S5与第三分散相S6中模量较大者,可以由聚酰亚胺(模量为4Gpa-8Gpa)、聚酯(模量为1Gpa-5Gpa)或环氧树脂(模量为1Gpa-5Gpa)制造;模量较小者可以由丙烯酸酯(小于1Gpa)、聚氨酯(小于1Gpa)或聚硅氧烷(小于1Gpa)制造。第三连续相S5与第三分散相S6的材料选择相互独立,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上述材料组合,当然也可以使用其他合适的材料,实施例二不做过多限定。第三海岛结构层451与第一海岛结构层152的材料选择互相独立,二者均可根据需要选用相应的材料。第三海岛结构层451可以通过高分子合金制备工艺(例如熔融共挤出工艺)制造,当然也可以根据需要使用其他合适的制备工艺。
基于上述原理可知,当柔性屏44的背面受到冲击载荷时,应力波能量将在第三海岛结构层451中衰减,使得最终进入显示层162的应力波能量减少,从而能够有效降低显示层162受损的风险,避免显示异常。通过将第三连续相S5与第三分散相S6的模量比设在合理范围内,能够确保第三海岛结构层451稳定地散射应力波能量。因此,实施例三能够进一步提升柔性屏44的抗冲击能力。
根据以上描述可知,柔性屏包含第一海岛结构层152、第二海岛结构层351和第三海岛结构层451中的任意一个、任意两个或者全部,均能提升柔性屏的抗冲击能力。详细原理描述此处不再重复。
结合图9与图2,并将实施例三的柔性屏44与常规的柔性屏54进行对比可知:保护层163的厚度与图2中的钢片553的厚度基本一致,第三海岛结构层451的厚度与图2中的缓冲层552的厚度基本一致,而与常规的柔性屏54相比,实施例三的柔性屏44的出光侧不含强化层251,因而能节省强化层251的厚度以及粘接在强化层251与盖板基材层151之间的光学胶的厚度;并且,柔性屏44的背光侧不含背膜551,因而能够节省背膜551及粘接在背膜551与缓冲层552之间的光学胶的厚度。所以,实施例三的柔性屏44比常规的柔性屏54更薄。减薄不仅能减小柔性屏44的弯折反弹力,改善柔性屏44的弯折区的折痕和拱起现象,还能提升可折叠电子设备的外观体验。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柔性屏,其特征在于,
所述柔性屏包括相互层叠的盖板基材层、偏光片和显示层,所述偏光片位于所述盖板基材层与所述显示层之间;所述柔性屏还包括第一海岛结构层、第二海岛结构层与第三海岛结构层中的至少一个,其中,
所述第一海岛结构层位于所述盖板基材层与所述偏光片之间,所述第一海岛结构层的材料包括第一连续相和第一分散相,所述第一分散相分散在所述第一连续相中,所述第一连续相的模量与所述第一分散相的模量之比为5-10000或者1/10000-1/5;
所述第二海岛结构层位于所述偏光片与所述显示层之间,所述第二海岛结构层的材料包括第二连续相和第二分散相,所述第二分散相分散在所述第二连续相中,所述第二连续相的模量与所述第二分散相的模量之比为5-10000,或者1/10000-1/5;
所述第三海岛结构层位于所述显示层的背光侧,所述第三海岛结构层的材料包括第三连续相和第三分散相,所述第三分散相分散在所述第三连续相中,所述第三连续相的模量与所述第三分散相的模量之比为5-10000,或者1/10000-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屏,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板基材层由透明聚酰亚胺制成,所述柔性屏包括所述第一海岛结构层,所述第一海岛结构层的相对两侧分别通过粘胶与所述盖板基材层及所述偏光片贴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柔性屏,其特征在于,
所述柔性屏包括背膜、缓冲泡棉层和支撑钢片,所述背膜贴合于所述显示层的背光侧,所述缓冲泡棉层位于所述背膜与所述支撑钢片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柔性屏,其特征在于,
所述柔性屏包括支撑钢片和所述第三海岛结构层,所述第三海岛结构层位于所述显示层与所述支撑钢片之间,所述第三海岛结构层的相对两侧分别通过粘胶与所述显示层及所述支撑钢片贴合。
5.一种柔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包括偏光片和显示层,所述偏光片位于所述显示层的出光侧;所述柔性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海岛结构层、第二海岛结构层与第三海岛结构层中的至少一个,其中,
所述第一海岛结构层位于所述偏光片背离所述显示层的一侧,所述第一海岛结构层的材料包括第一连续相和第一分散相,所述第一分散相分散在所述第一连续相中,所述第一连续相的模量与所述第一分散相的模量之比为5-10000,或者1/10000-1/5;
所述第二海岛结构层位于所述偏光片与所述显示层之间,所述第一海岛结构层的材料包括第二连续相和第二分散相,所述第二分散相分散在所述第二连续相中,所述第二连续相的模量与所述第二分散相的模量之比为5-10000,或者1/10000-1/5;
所述第三海岛结构层位于所述显示层的背光侧,所述第三海岛结构层的材料包括第三连续相和第三分散相,所述第三分散相分散在所述第三连续相中,所述第三连续相的模量与所述第三分散相的模量之比为5-10000,或者1/10000-1/5。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柔性屏,或者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柔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分散相的粒径为100nm-10um;
所述第二分散相的粒径为100nm-10um;
所述第三分散相的粒径为100nm-10um。
7.根据权利要求1-4、6任一项所述的柔性屏,或者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柔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续相与所述第一分散相中模量较大的材料为聚酰亚胺、聚酯或环氧树脂;和/或,所述第一连续相与所述第一分散相中模量较小的材料为丙烯酸酯、聚氨酯或聚硅氧烷;
所述第二连续相与所述第二分散相中模量较大的材料为聚酰亚胺、聚酯或环氧树脂;和/或,所述第二连续相与所述第二分散相中模量较小的材料为丙烯酸酯、聚氨酯或聚硅氧烷;
所述第三连续相与所述第三分散相中模量较大的材料为聚酰亚胺、聚酯或环氧树脂;和/或,所述第三连续相与所述第三分散相中模量较小的材料为丙烯酸酯、聚氨酯或聚硅氧烷。
8.根据权利要求1-4、6、7任一项所述的柔性屏,或者根据权利要求5-7任一项所述的柔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续相与所述第一分散相的折射率之差的绝对值小于或等于0.2;
所述第二连续相与所述第二分散相的折射率之差的绝对值小于或等于0.2。
9.一种柔性盖板,用于与柔性显示面板贴合,其特征在于,
所述柔性盖板包括相层叠的盖板基材层和海岛结构层,所述海岛结构层用于贴合所述柔性显示面板,所述海岛结构层的材料包括连续相和分散相,所述分散相分散在所述连续相中,所述连续相的模量与所述分散相的模量之比为5-10000。
10.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包括壳体及如权利要求1-4、6-8任一项所述的柔性屏,所述柔性屏安装于所述壳体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301663.2A CN113539072B (zh) | 2020-04-16 | 2020-04-16 | 柔性屏、柔性显示面板、柔性盖板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301663.2A CN113539072B (zh) | 2020-04-16 | 2020-04-16 | 柔性屏、柔性显示面板、柔性盖板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539072A true CN113539072A (zh) | 2021-10-22 |
CN113539072B CN113539072B (zh) | 2022-10-18 |
Family
ID=781202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301663.2A Active CN113539072B (zh) | 2020-04-16 | 2020-04-16 | 柔性屏、柔性显示面板、柔性盖板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539072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4148584A1 (zh) * | 2023-01-12 | 2024-07-18 | 律胜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 柔性显示盖板 |
Citations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547531Y (zh) * | 2002-04-17 | 2003-04-30 | 邢东 | 一种仿古壁画工艺品 |
US20090190067A1 (en) * | 2008-01-30 | 2009-07-30 |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 Light diffuser plate, surface light sour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
CN102470642A (zh) * | 2009-07-08 | 2012-05-23 | 利乐拉瓦尔集团及财务有限公司 | 高阻隔包装层压材料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包装容器 |
JP2014141295A (ja) * | 2012-12-28 | 2014-08-07 | Gifu Plast Ind Co Ltd | 中空構造パネル |
CN105600280A (zh) * | 2015-12-22 | 2016-05-25 | 安徽欧耐橡塑工业有限公司 | 高耐磨抗冲击芳纶芯输送带及其生产工艺 |
CN105739003A (zh) * | 2014-12-26 | 2016-07-06 |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 偏振板 |
CN205617243U (zh) * | 2016-03-25 | 2016-10-05 | 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降噪排水功能的耐久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结构 |
US20170170417A1 (en) * | 2015-12-11 | 2017-06-15 | Lg Display Co., Ltd. | Backplate and foldable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
US20180063980A1 (en) * | 2016-08-26 | 2018-03-01 | Samsung Display Co., Ltd. | Cover window for display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
CN208127036U (zh) * | 2018-05-03 | 2018-11-20 | 晟通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 一种金属化聚丙烯薄膜电容器 |
CN108877529A (zh) * | 2018-07-10 | 2018-11-23 |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 柔性显示屏盖板、柔性显示模组以及柔性显示装置 |
WO2019013366A1 (ko) * | 2017-07-11 | 2019-01-17 |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 폴더블 표시 장치용 윈도우 필름 및 표시 장치 |
CN208444535U (zh) * | 2018-07-10 | 2019-01-29 |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 柔性显示屏盖板、柔性显示模组以及柔性显示装置 |
CN109377889A (zh) * | 2018-12-19 | 2019-02-22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柔性显示装置 |
CN208622357U (zh) * | 2018-08-16 | 2019-03-19 |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 显示装置及其柔性显示屏 |
KR20190071212A (ko) * | 2017-12-14 | 2019-06-24 | 동우 화인켐 주식회사 | 커버 윈도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화상표시장치 |
CN110647213A (zh) * | 2019-09-25 | 2020-01-03 | Oppo(重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折叠显示模组和电子设备 |
CN110853514A (zh) * | 2019-11-18 | 2020-02-28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柔性盖板、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
-
2020
- 2020-04-16 CN CN202010301663.2A patent/CN11353907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547531Y (zh) * | 2002-04-17 | 2003-04-30 | 邢东 | 一种仿古壁画工艺品 |
US20090190067A1 (en) * | 2008-01-30 | 2009-07-30 |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 Light diffuser plate, surface light sour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
CN102470642A (zh) * | 2009-07-08 | 2012-05-23 | 利乐拉瓦尔集团及财务有限公司 | 高阻隔包装层压材料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包装容器 |
JP2014141295A (ja) * | 2012-12-28 | 2014-08-07 | Gifu Plast Ind Co Ltd | 中空構造パネル |
CN105739003A (zh) * | 2014-12-26 | 2016-07-06 |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 偏振板 |
US20170170417A1 (en) * | 2015-12-11 | 2017-06-15 | Lg Display Co., Ltd. | Backplate and foldable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
CN105600280A (zh) * | 2015-12-22 | 2016-05-25 | 安徽欧耐橡塑工业有限公司 | 高耐磨抗冲击芳纶芯输送带及其生产工艺 |
CN205617243U (zh) * | 2016-03-25 | 2016-10-05 | 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降噪排水功能的耐久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结构 |
US20180063980A1 (en) * | 2016-08-26 | 2018-03-01 | Samsung Display Co., Ltd. | Cover window for display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
WO2019013366A1 (ko) * | 2017-07-11 | 2019-01-17 |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 폴더블 표시 장치용 윈도우 필름 및 표시 장치 |
KR20190071212A (ko) * | 2017-12-14 | 2019-06-24 | 동우 화인켐 주식회사 | 커버 윈도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화상표시장치 |
CN208127036U (zh) * | 2018-05-03 | 2018-11-20 | 晟通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 一种金属化聚丙烯薄膜电容器 |
CN108877529A (zh) * | 2018-07-10 | 2018-11-23 |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 柔性显示屏盖板、柔性显示模组以及柔性显示装置 |
CN208444535U (zh) * | 2018-07-10 | 2019-01-29 |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 柔性显示屏盖板、柔性显示模组以及柔性显示装置 |
CN208622357U (zh) * | 2018-08-16 | 2019-03-19 |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 显示装置及其柔性显示屏 |
CN109377889A (zh) * | 2018-12-19 | 2019-02-22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柔性显示装置 |
CN110647213A (zh) * | 2019-09-25 | 2020-01-03 | Oppo(重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折叠显示模组和电子设备 |
CN110853514A (zh) * | 2019-11-18 | 2020-02-28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柔性盖板、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4148584A1 (zh) * | 2023-01-12 | 2024-07-18 | 律胜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 柔性显示盖板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539072B (zh) | 2022-10-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3270025A (zh) | 柔性屏幕盖板、柔性显示面板、柔性屏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 |
CN113542459A (zh) | 柔性盖板、柔性屏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 |
CN110853496B (zh) | 显示屏组件和移动终端 | |
US7505092B2 (en) | Display device | |
WO2009102326A1 (en) | Reinforced display devices | |
CN113539072B (zh) | 柔性屏、柔性显示面板、柔性盖板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 |
CN114822239A (zh) | 电子装置 | |
EP4191365A1 (en) | Foldable electronic device | |
CN113257129A (zh) | 柔性盖板及制备方法、显示面板及制备方法 | |
KR20230135214A (ko) | 표시 장치 및 이에 포함되는 하부 모듈 제조 방법 | |
KR102774715B1 (ko) | 윈도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 |
US12265420B2 (en) | Display device | |
CN115240539B (zh) | 一种屏幕盖板、其制备方法、显示模组和终端 | |
CN112735275B (zh) | 保护层、显示面板和电子设备 | |
CN212411470U (zh) | 柔性盖板及柔性显示装置 | |
RU2804081C1 (ru) | Крышка гибкого экрана, гибкая панель дисплея, гибкий экран и складное электрон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 |
CN220913827U (zh) | 电子装置 | |
CN222283287U (zh) | 一种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 |
KR20230090383A (ko) | 윈도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 |
CN221344451U (zh) | 一种保护膜及电子设备 | |
CN218497717U (zh) | 窗及包括该窗的电子装置 | |
CN118053349A (zh) | 缓冲层、缓冲层组件、显示屏和电子设备 | |
KR20220164830A (ko) | 윈도우 및 그 윈도우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 |
KR20230167229A (ko) | 표시 장치 | |
KR20240009565A (ko) | 윈도우 및 그 윈도우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