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3497633B - 提升零中频和低中频架构接收机ip2指标的方法及其架构 - Google Patents

提升零中频和低中频架构接收机ip2指标的方法及其架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97633B
CN113497633B CN202010251455.6A CN202010251455A CN113497633B CN 113497633 B CN113497633 B CN 113497633B CN 202010251455 A CN202010251455 A CN 202010251455A CN 113497633 B CN113497633 B CN 11349763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ue
baseband
preset value
interference signal
pres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25145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497633A (zh
Inventor
王冠
何大武
黄妮
陈明辉
高存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ytera 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Hytera 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ytera 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Hytera 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251455.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497633B/zh
Publication of CN1134976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976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4976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976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6Receivers
    • H04B1/10Means associated with receiver for limi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or interferen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6Receivers
    • H04B1/10Means associated with receiver for limi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or interference
    • H04B1/1027Means associated with receiver for limi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or interference assessing signal quality or detecting noise/interference for the received signa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Noise Eliminat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提升零中频和低中频架构接收机IP2指标的方法及其架构,其中,提升零中频和低中频架构接收机IP2指标的方法包括:利用数字信号处理算法检测是否存在基带外的干扰信号;响应于所述基带外存在干扰信号,判断所述基带外的干扰信号的强度是否大于预定值;响应于所述基带外的干扰信号的强度大于预定值,控制射频前端的增益,以抑制所述干扰信号。通过数字信号处理算法判断基带外的干扰信号的强度大于预定值,即在干扰信号较强时采取控制射频前端增益以抑制干扰信号,在正常无干扰或者干扰小的情况下不会影响接收机架构的灵敏度。并且,本方法耗能少,实现难度低,不需要增加硬件成本,更易于推广应用。

Description

提升零中频和低中频架构接收机IP2指标的方法及其架构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接收机架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提升零中频和低中频架构接收机IP2指标的方法及其架构。
背景技术
在现代接收机中,零中频和低中频架构拥有很多优势,比如高集成度,低成本,和更简单的电路结构。即便如此,它仍然存在一些严重问题。其中,抗干扰能力差是阻碍大规模应用此类架构接收机的一大因素。外界干扰分为单音干扰(产生Blocking问题)和多音干扰(产生IP2,IP3等问题)。其中最严重的问题来自于双音干扰,由于零中频和低中频接收机固有的结构,会在基带产生低频干扰信号。
现有技术中在直接混频器前加入衰减器来提高IP2指标,但是直接加入衰减器会降低系统的灵敏度,在有用信号较弱时会严重影响通信质量。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提升零中频和低中频架构接收机IP2指标的方法及其架构,以解决架构中直接加入并开启衰减器影响系统灵敏度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提升零中频和低中频架构接收机IP2指标的方法,包括:利用数字信号处理算法检测是否存在基带外的干扰信号;响应于所述基带外存在干扰信号,判断所述基带外的干扰信号是否大于预定值;应于所述基带外的干扰信号的强度大于预定值,控制射频前端的增益,以抑制所述干扰信号。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所述利用数字信号处理算法检测基带外的干扰信号包括:利用数字信号处理算法计算所述基带外频点能量,以获得带外噪声能量值和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值。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所述判断所述基带外的干扰信号是否大于预定值包括:每隔预定时间判断一次所述信号强度指示值是否大于第一预设值,且所述带外噪声能量值是否大于第二预设值;若连续第一预定次数判断所述信号强度指示值大于所述第一预设值,且所述带外噪声能量值大于所述第二预设值;则所述基带外的干扰信号大于所述预定值。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所述利用数字信号处理算法检测基带外的干扰信号包括:利用数字信号处理算法获取更新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带外噪声能量值和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值。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所述判断所述基带外的干扰信号的强度是否大于预定值包括:每隔预定时间判断所述更新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是否大于第三预设值,所述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值是否小于第四预设值,和所述带外噪声能量值是否大于第五预设值;若连续第二预定次数判断所述更新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大于第三预设值,所述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值小于所述第七预设值,和所述带外噪声能量值大于所述第五预设值,则所述基带外的干扰信号大于所述预定值;或者,每隔预定时间判断所述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值是否小于第六预设值,且所述带外噪声能量值是否小于第七预设值;若连续第三预定次数判断所述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值小于所述第六预设值,且所述带外噪声能量值小于所述第七预设值;则所述基带外的干扰信号的强度大于所述预定值。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所述判断所述基带外的干扰信号是否大于预定值包括:每隔预定时间判断所述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值是否大于第八预设值,且所述带外噪声能量值是否大于第九预设值;若判断所述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值大于第八预设值,且所述带外噪声能量值大于第九预设值,则第一计数器计数增加至第四预定次数,第二计数器计数增加一次;若判断所述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值大于第八预设值,而所述带外噪声能量值在第九预设值以下,且所述第一计数器的次数大于零,则所述第一计数器的计数减少一次,若所述第一计数器的计数仍大于零,则所述第二计数器的计数增加一次;若所述第二计数器的计数大于第五预定次数,则所述基带外的干扰信号的强度大于所述预定值。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所述响应于所述基带外的干扰信号的强度大于预定值,控制射频前端的增益,以抑制所述干扰信号包括:响应于所述基带外的干扰信号的强度大于预定值,开启衰减器,以抑制所述干扰信号。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方式,若所述衰减器至少包括第一级衰减器和第二级衰减器,所述开启衰减器包括:判断所述第一级衰减器是否开启;所述第一级衰减器没有开启,则开启所述第一级衰减器;若所述第一级衰减器已经开启,则判断所述第二级衰减器是否开启;若所述第二级衰减器没有开启,则开启所述第二级衰减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零中频或低中频架构,包括射频低通滤波器、低噪声放大器、带通滤波器、衰减器、射频集成电路和数字信号处理芯片,其中,所述射频低通滤波和所述射频集成电路间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衰减器,所述数字信号处理芯片通过检测基带外的干扰信号,而控制所述低噪声放大器和/或所述衰减器的增益,以抑制所述干扰信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存储功能的装置,所述装置存储有程序数据,所述程序数据能够被执行以实现如上任一所述的方法。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由于干扰信号的宽度较大,在基带内外均有分布,从而通过数字信号处理算法判断基带外的干扰信号,即可判断基带内是否存在干扰信号,在干扰信号较强时采取控制射频前端增益以抑制干扰信号,在正常无干扰或者干扰小的情况下不会影响接收机架构的灵敏度。相比于通过判断带基内干扰信号强度而采取控制手段,本方法判断更准确,能够在接收机的灵敏度和抗干扰能力之间平衡,并且,本方法耗能少,实现难度低,不需要增加硬件成本,更易于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申请的提升零中频和低中频架构接收机IP2指标的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的提升零中频和低中频架构接收机IP2指标的方法又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的提升零中频和低中频架构接收机IP2指标的方法又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的零中频或低中频架构一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的具有存储功能的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的提升零中频和低中频架构接收机IP2指标的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提升零中频和低中频架构接收机IP2指标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01:利用数字信号处理算法检测是否存在基带外的干扰信号。
在一些情况下,利用数字信号处理算法(DSP)检测基带外的干扰信号包括利用数字信号处理算法计算基带外频点能量,以获得带外噪声能量值和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RSSI),在另一些情况下,还包括获取更新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UPdatedRSSI)。
其中,带外噪声能量值能够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FFT)算法计算干扰信号的在基带外的分量得到;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RSSI)可通过计算I/Q信号的能量,并对该能求对数得到。
本实施例为情形一、模拟直通通信,特点是干扰信号简单且连续。
此种情形仅需利用数字信号处理算法计算基带外频点能量,以获得带外噪声能量值和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RSSI),干扰信号实际作用范围是在基带内(300Hz-3kHz),但当基带内干扰信号较强时(能听到明显噪声或者通话中断),带外信号的能量会有明显的增强,因此可以通过带外噪声的大小来判断此时是否有基带内干扰信号存在。
S102:响应于基带外存在干扰信号,判断基带外的干扰信号的强度是否大于预定值。
在一实施例中,判断基带外的干扰信号的强度是否大于预定值包括:
S1021:每隔预定时间判断一次信号强度指示值(RSSI)是否大于第一预设值,且带外噪声值带外噪声能量值是否大于第二预设值。
其中,预定时间通常为2.5ms;第一预设值为-106dBm~-100dBm,例如-106dBm、-104dBm、-103dBm或-100dBm等,此处不作限制;第二预设值为1500~1900,例如1500、1600、1700、1800或1900等,此处不作限制。
具体地,在一实施例中,每隔2.5ms判断一次信号强度指示值(RSSI)是否大于-103dBm,且带外噪声能量值是否大于1700。
S1022:若连续第一预定次数判断信号强度指示值(RSSI)大于第一预设值,且带外噪声能量值大于第二预设值,则基带外的干扰信号的强度大于预定值。
其中,第一预定次数为90~150,例如90、110、120、135或150等,此处不作限制。第一预定次数代表一段连续时间内,信号强度指示值(RSSI)大于第一预设值,且带外噪声能量值大于第二预设值,则基带外的干扰信号的强度大于预定值,第一预定次数可根据实际情况通过调试在范围内浮动后确定。
具体地,在一实施例中,若连续120次判断信号强度指示值(RSSI)大于-103dBm,且带外噪声能量值大于1700,即连续300ms内,每隔2.5ms均判断信号强度指示值(RSSI)大于-103dBm,且带外噪声能量值大于1700,则基带外的干扰信号的强度大于预定值。
S103:响应于基带外的干扰信号的强度大于预定值,控制射频前端的增益,以抑制干扰信号。
响应于基带外的干扰信号的强度大于预定值,控制射频前端的增益,以抑制干扰信号具体包括:响应于基带外的干扰信号的强度大于预定值,开启衰减器,以抑制干扰信号。在其他实施例中,控制射频前端的增益除了控制衰减器的增益外,还包括控制射频前端的低噪声放大器(LNA)的增益等。由于干扰信号分布较宽,在基带内外均存在,从而本方法通过数字信号处理算法判断基带外的干扰信号的强度大于预定值,此时基带内干扰信号较强,在干扰信号较强时采取控制射频前端增益以抑制干扰信号,在正常无干扰或者干扰小的情况下不会影响接收机架构的灵敏度。相比于通过判断基带内干扰信号强度而采取控制手段,本方法判断更准确,能够在接收机的灵敏度和抗干扰能力之间平衡,并且本方法耗能少,实现难度低,不需要增加硬件成本,更易于推广应用。
在一实施例中,若衰减器至少包括第一级衰减器和第二级衰减器,开启衰减器包括:
S1031:判断第一级衰减器是否开启。
S1032:若第一级衰减器没有开启,则开启第一级衰减器。
S1033:若第一级衰减已经开启,则判断第二级衰减器是否开启。
S1034:若第二级衰减器没有开启,则开启第二级衰减器。
若第二级衰减器已经开启,则结束流程。
若射频前端的衰减器具有两个,分别为相对远离设置的前衰减器和相对靠近设置的后衰减器,第一级衰减器可以为其中任意一个衰减器,第二级衰减器为另一个衰减器,此处不作限制。在其他实施例中,衰减器还可以包括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衰减器,可同样采用上述方法,依次开启衰减器,此处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2,图2是本申请的提升零中频和低中频架构接收机IP2指标的方法又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提升零中频和低中频架构接收机IP2指标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201:利用数字信号处理算法检测是否存在基带外的干扰信号。
利用数字信号处理算法(DSP)检测基带外的干扰信号包括利用数字信号处理算法计算基带外频点能量,以获得带外噪声能量值和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RSSI),还包括获取更新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UPdatedRSSI)。
本实施例为情形二、数字直通通信,特点是干扰信号为不连续的、分时隙的。
数字信道下除利用数字信号处理算法计算带外频点能量(3kHz-36kHz),以获得带外噪声能量值和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RSSI),还包括获取更新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UPdatedRSSI)来判断变量,从而能够判断出在强干扰下通信中断的情况。
步骤S202:响应于基带外存在干扰信号,判断基带外的干扰信号的强度是否大于预定值。
在又一实施例中,判断基带外的干扰信号的强度是否大于预定值包括两种判断方法,任一种判断成立即可:
第一种方法:
S2021:每隔预定时间判断更新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UPdatedRSSI)是否大于第三预设值,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值(RSSI)是否小于第四预设值,和带外噪声能量值是否大于第五预设值。
其中,预定时间通常为2.5ms;第三预设值为-113dBm~-107dBm,例如-113dBm、-110dBm、或者-107dBm等,此处不作限制;第四预设值为-133dBm~-127dBm,例如-133dBm、-130dBm、或者-127dBm等,此处不作限制;第五预设值为550000~650000,例如550000、570000、600000、620000或者650000,此处不作限制。
具体地,在又一实施例中,每隔2.5ms判断一次更新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UPdatedRSSI)是否大于-110dBm,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值(RSSI)是否小于-130dBm,和带外噪声能量值是否大于600000。
S2022:若连续第二预定次数判断更新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UPdatedRSSI)大于第三预设值,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值(RSSI)小于第四预设值,和带外噪声能量值大于第五预设值,则基带外的干扰信号的强度大于预定值。
其中,第二预定次数为7次,第二预定次数代表一段连续时间内,信号强度指示值更新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UPdatedRSSI)大于第三预设值,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值(RSSI)小于第四预设值,和带外噪声能量值大于第五预设值,则基带外的干扰信号大于预定值。
具体地,在又一实施例中,若连续7次判断更新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UPdatedRSSI)大于-110,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值(RSSI)小于-130,和带外噪声能量值大于600000,即连续17.5ms内,每隔2.5ms均判断更新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UPdatedRSSI)大于-110,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值(RSSI)小于-130和带外噪声能量值大于600000,则基带外的干扰信号大于预定值。
第二种方法:
S2023:每隔预定时间判断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值(RSSI)是否大于第六预设值,且带外噪声能量值是否小于第七预设值。
其中,预定时间通常为2.5ms;第六预设值为-106dBm~-100dBm,例如-106dBm、-103dBm或者-100dBm等,此处不作限制;第七预设值为118000~122000,例如118000、120000或者122000等,此处不作限制。
具体地,在又一实施例中,每隔2.5ms判断一次信号强度指示值(RSSI)是否小于-103dBm,且带外噪声能量值是否大于120000。
S2024:若连续第三预定次数判断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值(RSSI)小于第六预设值,且带外噪声能量值小于第七预设值,则基带外的干扰信号的强度大于预定值。
其中,第三预定次数为170~230,例如170、190、200或230等,此处不作限制。第三预定次数代表一段时间内,信号强度指示值(RSSI)小于第六预设值,带外噪声能量值小于第七预设值,则基带外的干扰信号大于预定值。
具体地,在又一实施例中,若连续200次判断强度指示值(RSSI)小于-103dBm,且带外噪声能量值大于120000,即连续500ms内,每隔2.5ms均判断信号强度指示值(RSSI)小于-103dBm,且带外噪声能量值大于120000,则基带外的干扰信号大于预定值。
S203:响应于基带外的干扰信号的强度大于预定值,控制射频前端的增益,以抑制干扰信号。
步骤S203的内容与上述实施例中的对应步骤基本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由于干扰信号在基带内外均存在,从而本方法通过数字信号处理算法判断基带外的干扰信号的强度大于预定值,此时基带内干扰信号较强,在干扰信号较强时采取控制射频前端增益以抑制干扰信号,在正常无干扰或者干扰小的情况下不会影响接收机架构的灵敏度。相比于通过判断基带内干扰信号强度而采取控制手段,本方法判断更准确,能够在接收机的灵敏度和抗干扰能力之间平衡,并且,本方法耗能少,实现难度低,不需要增加硬件成本,更易于推广应用。
请参阅图3,图3是本申请的提升零中频和低中频架构接收机IP2指标的方法又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提升零中频和低中频架构接收机IP2指标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301:利用数字信号处理算法检测是否存在基带外的干扰信号。
在一些情况下,利用数字信号处理算法(DSP)检测基带外的干扰信号包括利用数字信号处理算法计算基带外频点能量,以获得带外噪声能量值和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RSSI),在另一些情况下,还包括获取更新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UPdatedRSSI)。
本实施例为情形三、数字集群和中转通信,特点是干扰信号是连续的、不分时隙的。
数字集群和中转通信模式在多个时隙都有信号,此种情形仅需利用数字信号处理算法计算基带外频点能量,以获得带外噪声能量值和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RSSI),从而根据两者来判断此时是否有干扰信号的存在。
S302:响应于基带外存在干扰信号,判断基带外的干扰信号的强度是否大于预定值。
在一实施例中,判断基带外的干扰信号的强度是否大于预定值包括:
S3021:每隔预定时间判断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值(RSSI)是否大于第八预设值,且带外噪声能量值是否大于第九预设值。
其中,预定时间通常为2.5ms;第八预设值为-92dBm~-86dBm,例如-92dBm、-89dBm或-86dBm等,此处不作限制;第九预设值为9200~9800,例如9200、9500、9800等,此处不作限制。
具体地,在又一实施例中,每隔2.5ms判断一次信号强度指示值(RSSI)是否大于-89dBm,且带外噪声能量值是否大于9500。
S3022:若判断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值(RSSI)大于第八预设值,且带外噪声能量值大于第九预设值,则第一计数器计数增加至第四预定次数。
其中,第四预定次数通常为20次,具体地,若判断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值(RSSI)大于-89dBm,且带外噪声能量值大于9500,则第一计数器计数增加至20。
S3023:若判断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值(RSSI)大于第八预设值,而带外噪声能量值在第九预设值以下,且第一计数器的次数大于零,则第一计数器的计数减少一次。
若判断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值(RSSI)大于第八预设值,而带外噪声能量值在第九预设值以下,且第一计数器的次数大于零,则第一计数器的计数减少一次,否则,第一计数器次数清零。
具体地,若判断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值(RSSI)大于-89dBm,而带外噪声能量值小于或等于9500,且第一计数器的次数大于零,则第一计数器计数减小一次。
S303:判断第一计数器的计数是否大于零。
步骤3022和步骤S3023后均进入步骤S303。
S3031:若所述第一计数器的计数仍大于零,则所述第二计数器的计数增加一次。
若所述第一计数器的计数仍大于零,则所述第二计数器的计数增加一次,否则第二计数器的计数清零。
S304:判断第二计数器的计数是否大于第五预定次数。
S3041:若所述第二计数器的计数大于第五预定次数,则基带外的干扰信号大于预定值。
若所述第二计数器的计数大于第五预定次数,则基带外的干扰信号大于预定值,否则基带外的干扰信号在预定值以下。
其中,第五预定次数为170~230,例如170、200或230等,此处不作限制。具体地,若第二计数器的计数大于200次,则判断基带外的干扰信号大于预定值。
通过实验采集数据发现,有干扰时带外噪声并不是每隔预定时间均可判断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值(RSSI)大于第八预设值,且带外噪声能量值大于第九预设值,因此判断条件调整为一段时间内存在信号强度指示值(RSSI)和带外噪声较大的数据时就认为有干扰。本实施例实质上利用第一计数器来统计带外噪声能量值大于第九预设值的情况。
以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举例,当信号强度指示值(RSSI)大于第八预设值,而最近的20个2.5ms内存在带外噪声能量值大于9500时,第一计数器为正数,当连续200个2.5ms第一计数器都为正数时,认为基带外的干扰信号大于预定值。
S305:响应于基带外的干扰信号的强度大于预定值,控制射频前端的增益,以抑制干扰信号。
步骤S305的内容与上述实施例中的对应步骤基本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由于干扰信号分布较宽,在基带内外均存在,从而本方法通过数字信号处理算法判断基带外的干扰信号的强度大于预定值,此时基带内干扰信号较强,即在干扰信号较强时采取控制射频前端增益以抑制干扰信号,在正常无干扰或者干扰小的情况下不会影响接收机架构的灵敏度。相比于通过判断基带内干扰信号强度而采取控制手段,本方法判断更准确,能够在接收机的灵敏度和抗干扰能力之间平衡,并且,本方法耗能少,实现难度低,不需要增加硬件成本,更易于推广应用。
请参阅图4,图4是本申请的零中频或低中频架构一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零中频或低中频架构40,包括射频低通滤波器41、低噪声放大器42、带通滤波器43、衰减器44、射频集成电路45和数字信号处理芯片46。其中,射频低通滤波器41和射频集成电路45间设置有至少一个衰减器44,数字信号处理(DSP)芯片46通过检测基带外的干扰信号,而控制低噪声放大器42和/或衰减器44的增益,以抑制干扰信号。通过数字信号处理芯片46判断基带外的干扰信号的强度大于预定值,即在干扰信号较强时采取控制射频前端增益以抑制干扰信号,在正常无干扰或者干扰小的情况下不会影响接收机架构的灵敏度。
进一步地,衰减器44包括位于射频低通滤波器41和低噪声放大器42之间的前衰减器和位于带通滤波器43和射频集成电路45之间的后衰减器。前衰减器和后衰减器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性开启任意一个或者全部开启。
本申请的零中频或低中频架构40可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任一提升零中频和低中频架构接收机IP2指标的方法,此处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5,图5是本申请的具有存储功能的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存储功能的装置50,装置50存储有程序数据51,程序数据51能够被执行以实现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提升零中频和低中频架构接收机IP2指标的方法。即上述提升零中频和低中频架构接收机IP2指标的方法以软件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存储在一个电子设备可读取的具有存储功能的装置50中。具有存储功能的装置50可以是U盘、光盘或者服务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4)

1.一种提升零中频和低中频架构接收机IP2指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利用数字信号处理算法检测是否存在基带外的干扰信号;
响应于所述基带外存在干扰信号,判断所述基带外的干扰信号的强度是否大于预定值;
响应于所述基带外的干扰信号的强度大于预定值,控制射频前端的增益,以抑制所述干扰信号;
所述利用数字信号处理算法检测基带外的干扰信号包括:
利用数字信号处理算法计算所述基带外频点能量,以获得带外噪声能量值和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值;
所述判断所述基带外的干扰信号的强度是否大于预定值包括:
每隔预定时间判断一次所述信号强度指示值是否大于第一预设值,且所述带外噪声能量值是否大于第二预设值;
若连续第一预定次数判断所述信号强度指示值大于所述第一预设值,且所述带外噪声能量值大于所述第二预设值;
则所述基带外的干扰信号的强度大于所述预定值;
或者,
所述利用数字信号处理算法检测基带外的干扰信号包括:
利用数字信号处理算法计算所述基带外频点能量,以获得带外噪声能量值和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值;
所述判断所述基带外的干扰信号的强度是否大于预定值包括:
每隔预定时间判断所述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值是否大于第八预设值,且所述带外噪声能量值是否大于第九预设值;
若判断所述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值大于第八预设值,且所述带外噪声能量值大于第九预设值,则第一计数器计数增加至第四预定次数,第二计数器计数增加一次;
若判断所述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值大于第八预设值,而所述带外噪声能量值在第九预设值以下,且所述第一计数器的次数大于零,则所述第一计数器的计数减少一次,若所述第一计数器的计数仍大于零,则所述第二计数器的计数增加一次;
若所述第二计数器的计数大于第五预定次数,则所述基带外的干扰信号大于所述预定值;
或者,
所述利用数字信号处理算法检测基带外的干扰信号包括:
利用数字信号处理算法获取更新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带外噪声能量值和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值;
所述判断所述基带外的干扰信号的强度是否大于预定值包括:
每隔预定时间判断所述更新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是否大于第三预设值,所述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值是否小于第四预设值,和所述带外噪声能量值是否大于第五预设值;
若连续第二预定次数判断所述更新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大于第三预设值,所述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值小于所述第四预设值,和所述带外噪声能量值大于所述第五预设值,则所述基带外的干扰信号大于所述预定值;或者,
每隔预定时间判断所述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值是否小于第六预设值,且所述带外噪声能量值是否小于第七预设值;
若连续第三预定次数判断所述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值小于所述第六预设值,且所述带外噪声能量值小于所述第七预设值;
则所述基带外的干扰信号的强度大于所述预定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响应于所述基带外的干扰信号的强度大于预定值,控制射频前端的增益,以抑制所述干扰信号包括:
响应于所述基带外的干扰信号大于预定值,开启衰减器,以抑制所述干扰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衰减器至少包括第一级衰减器和第二级衰减器,所述开启衰减器包括:
判断所述第一级衰减器是否开启;
若所述第一级衰减器没有开启,则开启所述第一级衰减器;
若所述第一级衰减器已经开启,则判断所述第二级衰减器是否开启;
若所述第二级衰减器没有开启,则开启所述第二级衰减器。
4.一种零中频或低中频架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射频低通滤波器、低噪声放大器、带通滤波器、衰减器、射频集成电路和数字信号处理芯片,其中,所述射频低通滤波和所述射频集成电路间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衰减器,所述数字信号处理芯片通过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检测基带外的干扰信号,而控制所述低噪声放大器和/或所述衰减器的增益,以抑制所述干扰信号。
CN202010251455.6A 2020-04-01 2020-04-01 提升零中频和低中频架构接收机ip2指标的方法及其架构 Active CN11349763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251455.6A CN113497633B (zh) 2020-04-01 2020-04-01 提升零中频和低中频架构接收机ip2指标的方法及其架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251455.6A CN113497633B (zh) 2020-04-01 2020-04-01 提升零中频和低中频架构接收机ip2指标的方法及其架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97633A CN113497633A (zh) 2021-10-12
CN113497633B true CN113497633B (zh) 2023-05-09

Family

ID=779944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251455.6A Active CN113497633B (zh) 2020-04-01 2020-04-01 提升零中频和低中频架构接收机ip2指标的方法及其架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49763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996062A (zh) * 2021-10-20 2023-04-21 海能达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低噪声放大电路的控制方法及处理器、接收机和存储介质
CN115333655B (zh) * 2022-10-10 2024-03-26 华安中云股份有限公司 自动检测干扰的方法、装置、背包基站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7008314A2 (en) * 2005-07-06 2007-01-18 Motorola, Inc. Rf receive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rminal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WO2009099786A2 (en) * 2008-02-01 2009-08-13 Motorola, Inc. Receiver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for use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CN102106091A (zh) * 2008-07-31 2011-06-22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提供接收器中的干扰检测的方法和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203471B2 (en) * 2002-12-30 2007-04-10 Motorola,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selectively utilizing an attenuation device in a two-way radio receiver based on squelch detect and radio signal strength indication (RSSI)
US7664211B2 (en) * 2005-10-07 2010-02-16 Starkey Laboratories, Inc. Automatic gain control with out of band blocking signal compensation
US8515372B2 (en) * 2008-03-24 2013-08-20 Freescale Semiconductor, Inc. Receiver configurable in a plurality of modes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7008314A2 (en) * 2005-07-06 2007-01-18 Motorola, Inc. Rf receive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rminal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WO2009099786A2 (en) * 2008-02-01 2009-08-13 Motorola, Inc. Receiver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for use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CN102106091A (zh) * 2008-07-31 2011-06-22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提供接收器中的干扰检测的方法和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97633A (zh) 2021-10-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443703B1 (ko) 무선수신기의오디오응답동적변경방법및장치
US8184816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etecting wind noise using multiple audio sources
CA2166239C (en) Speech presence detector and method therefor
CN113497633B (zh) 提升零中频和低中频架构接收机ip2指标的方法及其架构
CN102165707A (zh) 回波消除装置
JP2004523147A (ja) 無線受信装置
US8126706B2 (en) Music detector for echo cancellation and noise reduction
US4747065A (en) Automatic gain control in a digital signal processor
JP2002525957A (ja) 干渉に基づくレシーバ直線性のインテリジェント制御
US11349525B2 (en) Double talk detection method, double talk detection apparatus and echo cancellation system
US20200312342A1 (en) Audio processing system for speech enhancement
US7203471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selectively utilizing an attenuation device in a two-way radio receiver based on squelch detect and radio signal strength indication (RSSI)
US9130683B2 (en) Silence based attenuation for enhanced idle-channel FM or other receiver co-existence with a coexisting radio and circuits, processes, and systems
CN112289336B (zh) 音频信号处理方法和装置
US20080160920A1 (en) Device for reducing wireless interference
CN113270107A (zh) 音频信号中噪声响度的获取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0517708B (zh) 一种音频处理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JP2004129187A (ja) 自動利得制御装置
CN118539935A (zh) 一种射频接收机及其增益控制电路、方法、装置、介质
CN117425198A (zh) 信号干扰调整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GB2490927A (en) Single controller for control of gain in two paths and for control of howling
CN112953572B (zh) 一种低延迟小抖动电台静噪方法
US5758273A (en) Receiver dynamic range extension method
JP5754256B2 (ja) 無線受信装置およびそのスケルチ制御方法
JP2002164757A (ja) 無線受信機自動利得制御方法及び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