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90572A - 手持式工具机 - Google Patents
手持式工具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490572A CN113490572A CN201980093091.9A CN201980093091A CN113490572A CN 113490572 A CN113490572 A CN 113490572A CN 201980093091 A CN201980093091 A CN 201980093091A CN 113490572 A CN113490572 A CN 11349057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ousing
- hand
- power tool
- handle
- held pow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B—MACHINES, DEVICES, OR PROCESSES FOR GRINDING OR POLISHING; DRESSING OR CONDITIONING OF ABRADING SURFACES; FEEDING OF GRINDING, POLISHING, OR LAPPING AGENTS
- B24B23/00—Portable grinding machines, e.g. hand-guided; Accessories therefor
- B24B23/02—Portable grinding machines, e.g. hand-guided;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rotating grinding tools; Accessories therefo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B—MACHINES, DEVICES, OR PROCESSES FOR GRINDING OR POLISHING; DRESSING OR CONDITIONING OF ABRADING SURFACES; FEEDING OF GRINDING, POLISHING, OR LAPPING AGENTS
- B24B23/00—Portable grinding machines, e.g. hand-guided; Accessories therefor
- B24B23/04—Portable grinding machines, e.g. hand-guided;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oscillating grinding tools; Accessories therefo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B—MACHINES, DEVICES, OR PROCESSES FOR GRINDING OR POLISHING; DRESSING OR CONDITIONING OF ABRADING SURFACES; FEEDING OF GRINDING, POLISHING, OR LAPPING AGENTS
- B24B7/00—Machines or devices designed for grinding plane surfaces on work, including polishing plane glass surfac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B24B7/10—Single-purpose machines or devices
- B24B7/18—Single-purpose machines or devices for grinding floorings, walls, ceilings or the like
- B24B7/186—Single-purpose machines or devices for grinding floorings, walls, ceilings or the like with disc-type too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inish Polishing, Edge Sharpening, And Grinding By Specific Grinding Devices (AREA)
- Grinding-Machine Dressing And Accessory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出发点是手持式工具机、尤其是磨削器(10),其用于同时驱动多个、优选用于同时驱动三个尤其是能倾翻的和/或旋转和/或振荡和/或随机循环地受驱动的磨削盘(12、14、16),具有主壳体(64),所述主壳体容纳用于驱动磨削盘(12、14、16)的至少一个马达(26)。提出了一种手柄壳体(68),手柄壳体构造手柄(24)并且基本上横向于主壳体(64)突出、尤其是呈棒状手柄形式地从主壳体(64)突出,尤其其中,手柄壳体(68)设置用于容纳蓄电池(70)、尤其是推入式蓄电池(72);和/或,手持式工具机具有:马达(26),马达具有驱动轴(28),驱动轴预给定马达轴线(30);由马达(26)驱动的中心轮(34),中心轮预给定中心轮轴线(22);以及多个、尤其是三个由中心轮(34)驱动的从动轴(40),所述从动轴分别预给定一个从动轴轴线(42),其中,每个从动轴(40)设置用于驱动各一个磨削盘(12、14、16)或者至少各一个磨削盘容纳部(56),其中,马达轴线(30)相对于中心轮轴线(22)偏心地布置于在前侧的从动轴轴线(40)和所述中心轮轴线(22)之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这种手持式工具机例如从EP1466698中已知。
发明内容
提出了具有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手持式工具机。本发明的有利构型、变型和扩展方案可从从属权利要求中获悉。
本发明的出发点是手持式工具机、尤其是磨削器,其用于同时驱动多个、优选用于同时驱动三个尤其是能倾翻的和/或旋转和/或振荡和/或随机循环地能够被驱动的或者已被驱动的磨削盘。手持式工具机具有:马达,马达具有驱动轴,驱动轴预给定马达轴线;由马达驱动的中心轮、尤其是正齿轮,所述中心轮预给定中心轮轴线;以及多个、尤其是三个由中心轮驱动的从动轴,所述从动轴分别预给定一个从动轴轴线,其中,每个从动轴设置用于驱动各一个磨削盘或者至少各一个磨削盘容纳部。
提出了,马达轴线相对于中心轮轴线偏心地、尤其是平行且偏心地布置。马达轴线布置于在前侧的从动轴轴线和中心轮轴线之间。提出了,马达轴线与尤其是在前侧的从动轴轴线和中心轮轴线之间的连接直线相交;即布置在尤其是在前侧的从动轴轴线和中心轮轴线之间。由此,重量移位到前侧的或者说前面的磨削盘上,从而能够在磨削的情况下实现手持式工具机的更高的运转平稳性。
中心轮轴线和驱动和从动轴轴线优选基本上彼此平行地布置。中心轮轴线优选布置在正多边形、尤其是正三角形的中心,在该正多边形的角部布置有尤其是三个从动轴轴线。
此外提出了,马达或者说其马达轴线关于中心轮轴线布置成与横向于中心轮轴线取向的手柄或者说手柄壳体、尤其是棒状手柄相对置。由此,马达用作用于手柄的、尤其是用于布置在手柄中或者上的蓄电池的配重。因而,尤其是三个磨削盘尽可能均匀地或者说匀质地被加载。提供了不劳累的工作、提高的运转平稳性和/或更好平衡的手持式工具机。因而能够提升用户友好性。
由于手柄壳体尤其是以棒状手柄形式从主壳体突出,它能够容易和/或方便由一只手抓握。手持式工具机能够容易地被引导,尤其是被伸入角落中或者物体下方,所述角落或者物体限制待加工的工件的可接近性。改善了手持式工具机或者说待加工的工件的可视性,因为用户的手较少地在待加工的工件的视野中。提升了用户友好性。
提出了,手柄或者说手柄壳体设置用于容纳蓄电池、尤其是能更换的蓄电池、优选能更换的推入式蓄电池。由于蓄电池至少基本上布置在手柄中,主壳体能够紧凑地构造。可改善给蓄电池充电和/或更换蓄电池时的可接近性。关于中心轮轴线偏心地与手柄相对置地布置的马达构成蓄电池的配重。通过马达和蓄电池的对置布置更好地均衡了手持式工具机的重量。马达和蓄电池的重心不在中轴线或者说手持式工具机的一侧上。
提出了,参照中心轮轴线的取向而言,手柄或者说手柄壳体从主壳体以45°至135°、优选85至105°的角度从至少容纳马达、中心轮和驱动轴和从动轴的主壳体突出。
通过这种取向,手柄能够被方便地抓握。手指能够包围手柄。手持式工具机的引导变得容易,尤其是手持式工具机的正面的可视性得到改善。
提出了,手柄的纵长轴线(或者说基本上是指手柄的中轴线)和中心轮轴线展开一个平面,其中,两个从动轴关于所述平面镜像对称地布置。因而,磨削盘或者说磨削盘容纳部中的两个也基本上关于该平面镜像对称地布置。由此,手持式工具机的重量分布和负载分布都是最理想的。磨削结果是尽可能匀质的。均衡了可操作性。手持式工具机可舒适地握在手中。后部的从动轴轴线关于蓄电池或者说手柄的中轴线对称。电池、马达以及在前侧的从动轴或者说在前侧的磨削盘的中轴线都在所述平面上或者说在手持式工具机的中间平面上。由此平衡了手持式工具机的左右两侧,从而减小了在工作时作用到用户的手-手臂-系统上的力。
提出了,在前侧的从动轴处于所述平面中。尤其地,第三从动轴关于中心轮轴线与手柄相对置。由此定义了器具相对于手柄的前侧。手持式工具机的重量尽可能地被均衡。
提出了,马达轴线处于所述平面中。马达和/或马达轴线基本上布置在第三从动轴和中心轮轴线之间,尤其是布置在所述平面中。
提出了,所述平面居中地将蓄电池和/或马达切分。尽可能使得能实现手持式工具机在所述平面的右侧和左侧之间的镜像对称。由此,尽可能不产生围绕手柄的中轴线的力矩,这有助于不劳累的工作和方便地操作手持式工具机。
提出了,手持式工具机的重心关于中心轮轴线与马达轴线或者说马达相对置和/或在手柄和中心轮轴线之间。尤其地,该重心处于所述平面中。同样由此,尽可能不产生围绕手柄的中轴线的力矩。这有助于不劳累的工作和方便地操作手持式工具机。此外,由此以及由蓄电池的方位使得能实现,手持式工具机也能够可靠地立在后部的磨削盘的边缘以及手柄端部上。由此,磨削盘处于空气中并且能够在工作间歇更好地被冷却并且将其除尘。尤其也能够提供磨削器的两个稳定的立放姿态:第一,立在所有三个磨削盘上;第二,支承在后部的两个磨削盘的边缘以及手柄的自由端部上。
提出了,手持式工具机设置用于在面向手柄的两个磨削盘和手柄的自由端部或者推入式蓄电池的自由端部上三点支承。由此能够快速冷却磨削盘。可以容易地检查磨削器件状态。可以容易地实现对手持式工具机的面向待加工工件的区域的状态控制。重新抓握手持式工具机或者说手柄由于良好的可接近性同样是容易实现的。
本发明的出发点是手持式工具机、尤其是磨削器,其用于同时驱动多个、优选用于同时驱动三个尤其是能倾翻的、是旋转地和/或振荡地和/或随机循环地能够被驱动或者说已被驱动的磨削盘,具有主壳体,所述主壳体容纳至少一个用于驱动磨削盘的马达。提出了,构造手柄的手柄壳体基本上横向于主壳体突出,尤其是以棒状手柄形式从主壳体突出,尤其其中,手柄壳体设置用于容纳蓄电池、尤其是推入式蓄电池。主壳体典型地容纳带有驱动轴的马达、由该马达驱动的中心轮、尤其是正齿轮以及多个、尤其是三个由中心轮驱动的从动轴,所述驱动轴预给定马达轴线,所述中心轮预给定中心轮轴线,所述从动轴分别预给定一个从动轴轴线,其中,每个从动轴设置用于驱动各一个磨削盘或者至少各一个磨削盘容纳部。典型地,中心轮轴线和驱动轴轴线和从动轴轴线优选基本上彼此平行地布置。中心轮轴线优选布置在正多边形的、尤其是正三角形的中心,在该正多边形的角部布置尤其是三个从动轴轴线。
由于手柄壳体尤其是棒状手柄形地从主壳体突出,它能够容易和/或方便由一只手抓握。手持式工具机能够容易地被引导,尤其是被引导到角落中或者物体下方,所述角落或者物体限制待加工的工件的可接近性。改善了手持式工具机或者说待加工的工件的可视性,因为用户的手不挡道。提升了用户友好性。
由于蓄电池至少基本上布置在手柄中并且没有布置在主壳体中,主壳体能够紧凑地构造。能够改善给蓄电池充电和/或更换蓄电池的可接近性。
此外要求保护用于蓄电池和/或手持式工具机的状态的状态指示器,所述状态指示器在手持式工具机发生方位改变的情况下、尤其是在手持式工具机至少围绕蓄电池或者手持式工具机的重心运动的情况下被接通或者说激活。此外要求保护,状态指示器在手持式工具机激活的情况下和/或在已预给定的或者可预给定的时间间隔之后被关断或者说停用。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在附图中呈现的实施例详细地阐述本发明。附图示出:
图1以正视图示出手持式工具机;
图2以剖视图A-A示出手持式工具机;
图3以剖视图B-B示出手持式工具机;
图4以侧视图示出在静止位置中的手持式工具机;
图5以侧视图示出手持式工具机;
图6以后视图示出手持式工具机;
图7以立体图示出吸尘罩;
图8以侧视图示出由手持式工具机和吸尘罩构成的系统;
图9a至图9d在四个视图中以带阴影线的图示出手持式工具机;
图10示出手持式工具机的收缩区域和扩张区域的截面面积或者说截面面积比例;
图11以立体图示出手持式工具机。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以正视图示出呈磨削器10形式的手持式工具机。磨削器10设置用于同时驱动三个磨削盘12、14、16。一个在前侧的磨削盘12和两个在后侧的磨削盘14、16。通过磨削盘12、14、16的万向轴型的或者万向节型的悬挂结构(参见图2),磨削盘12、14、16可摆动或者说能倾翻地受支承。磨削盘12、14、16被旋转驱动并且对于磨削拱起的面也非常适用。通过操纵开关18能够激活磨削器10。标记元素20将这种器具有利地归入一个器具产品系列或者一个制造商。
图2以通过平面A(参见图1)的剖视图A-A示出呈磨削器10形式的手持式工具机。在前侧的磨削盘12布置在中心轮轴线22前方。磨削盘12关于中心轮轴线22与手柄24相对置地布置。两个在后侧的磨削盘14、16布置在中心轮轴线22的面向手柄24的一侧,在该图示中只能看到所述两个在后侧的磨削盘中的磨削盘16。三个磨削盘12、14、16结构相同且能更换地构造。马达26具有驱动轴28。马达26或者说其驱动轴28预给定马达轴轴线30。马达26通过驱动齿轮32驱动中心轮34,该中心轮预给定中心轮轴线22。中心轮34经由正齿轮36由驱动齿轮32驱动。中心轮34具有齿部38,它利用该齿部驱动三个从动轴40,其中,在截面A-A中只能看到所述三个从动轴中的在前侧的从动轴。这些从动轴40又预给定从动轴轴线42。每个从动轴40又设置用于至少间接驱动各自的磨削盘12、14、16。中心轮34通过齿部38驱动三个正齿轮44(其中,驱动磨削盘12的正齿轮44能够以截面看到并且驱动磨削盘16的正齿轮44能够以侧视看到)。在前侧的正齿轮44驱动从动轴40;这样的驱动机构能够类似地转用到驱动磨削盘12、14、16的所有正齿轮44上。从动轴40在这里示例性地通过至少一个深沟球轴承46被支承在壳体部分60中。滑动轴承48在另一个壳体部分62中附加地支撑从动轴40。两个壳体部分60、62形成从动轴壳体202。从动轴壳体202与基本上包围马达26的马达壳体200一起构造主壳体64,该主壳体至少容纳马达26、中心轮34以及驱动轴和从动轴28、40。从动轴40通过携动件50接合到磨削盘12的耦合器件52中。磨削盘12能够借助卡锁钩54被夹持到磨削盘容纳部56中。磨削盘容纳部56布置在壳体部分60的开口100的区域中。通过开口100,磨削盘12的耦合器件52或者说卡锁钩54能够被插入到磨削盘容纳部56中或者说携动件50上。磨削盘容纳部56除了(在这里借助深沟球轴承58)使得能实现磨削盘12的低摩擦旋转支承,还使得能实现摆动(在这里通过在壳体部分60的球形容纳部中的球形滑动支承件)。万向轴型的驱动使得能实现磨削盘12相对于壳体部分60或者说相对于磨削器10的倾翻。中心轮34强制性地旋转驱动磨削盘12、14、16。然而,原则上,磨削盘12的振荡驱动或者随机圆形的驱动也是可能的,例如通过偏心地容纳在正齿轮44中的从动轴40或者偏心部或者类似的(在这里未详细呈现),所述从动轴40强制耦合或者随机地旋转驱动磨削盘12、14、16,所述偏心部通过限制磨削盘和/或从动轴的自由度来产生振荡运动。
驱动轴28或者说马达轴轴线30相对于中心轮34或者说中心轮轴线22偏心地布置。它布置于在前侧的从动轴轴线42和中心轮轴线22之间。两个轴线22、30被平面A切分或者说处于平面A中。马达26朝向在前侧的磨削盘12或者说其磨削盘容纳部56的方向移位。马达26或者说其马达轴轴线30关于中心轮轴线22与手柄24相对置地布置。手柄24同样被平面A居中切分,理想地以镜像对称的方式被切分。马达轴轴线30、中心轮轴线22和从动轴轴线42彼此平行地取向。横向于中心轮轴线22地布置手柄轴线66或者说尤其是棒状的手柄24的中轴线86或者纵长轴线84。角度α约为45°至135°,在当前实施例中约为100°。手柄24从主壳体64突出。平面A或者说截面A-A在一定程度上也由手柄轴线66和中心轮轴线22展开。手柄24是棒状的、基本上是圆的或者无角的等等。手柄24由手柄壳体68形成,该手柄壳体能够至少部分一体地与主壳体64构造。手柄24设置用于容纳蓄电池70。该蓄电池能够永久集成式地构造或者构造为能更换的蓄电池70。在当前实施例中,它构造为能更换的推入式蓄电池72。它被推入到手柄24的自由端部74中并且通过在这里未呈现的卡锁元件可拆卸地与手柄壳体68连接。可选地,通过调设轮76能够调设马达26的转速。此外,手柄24和主壳体64符合人体工程学地成形。在手柄24到主壳体64的过渡部中的凹形的槽口78用于直观地以食指扣住。该区域也能够敷设有柔性皮80。当然,手持式工具机的其他区域也能够敷设有特定肤感的和/或能触知的材料。然而,主壳体64的上侧面82也设置用于承放手、尤其是手心,以便无论是双手抑或单手地仅通过抓握主壳体64就可引导手持式工具机。
图3以平面(B)的剖视图B-B示出图1的磨削器。驱动轴28通过驱动齿轮32驱动中心轮34。马达轴轴线30并且因而马达26相对于中心轮34偏心地布置,即是朝向磨削器10的前侧90的方向移位的。中心轮轴线22、马达轴轴线30和在前侧的从动轴的从动轴轴线42处于平面A中。平面B正交于平面A地展开。关于平面A镜像对称地布置的两个从动轴40处于平面B中。中心轮轴线22布置在正三角形92的中心,在该正三角形的角部布置三个驱动轴轴线42。通过中心轮34,三个正齿轮44被旋转地驱动。正齿轮44又驱动从动轴40,该从动轴至少间接地驱动磨削盘12、14、16或者磨削盘容纳部56(参见图2)。此外,示出了主壳体64的部分或者说壳体部分60和另一个壳体部分62,它们将磨削器10的驱动元件和从动元件保持就位。
图4示出在承放面94、例如待加工的工件上的在非工作状态中的磨削器10。磨削器10支撑在三个点上,即可推入的蓄电池70的自由端部96(替代地,它也可以支撑在手柄24的自由端部74上,尤其是在蓄电池70固定安装在手柄24中的情况下)以及在在后侧的两个磨削盘14、16的边缘98上,尤其是两个磨削盘14、16的面向手柄24或者说推入式蓄电池72的自由端部74、96的边缘98上(其中,只能看到磨削盘14,因为它挡住了磨削盘16)。原则上,给来自不同附图的相同构件分配相同的附图标记,但不针对每个附图重新阐述这些附图标记。
图5以侧视图示出手持式工具机或者说磨削器10。壳体部分60具有三个磨削盘容纳部区域102,在图5中仅能够看到其中的两个。壳体部分60的支撑磨削盘容纳部56及其构件——例如轴承——的区域被定义为磨削盘容纳部区域102。示例性地,这是指围绕磨削盘容纳部区域102的具有包络圆直径104的区域。在当前实施例中,该区域从壳体部分60的尤其是在外围紧邻的壳体区域106在朝向磨削平面112的方向上收缩形成台阶(以用于例如容纳轴承、更好的可接近性和/或用于改善磨削盘12、14、16在倾翻/摆动方面的运动自由性)。换句话说,外围的壳体区域106从磨削盘容纳部区域102回缩(zurückgesetzt)。然而这种回缩不应理解为本发明意义上的凹进部108。磨削盘容纳部区域102分别具有开口100,可取下的磨削盘12、14、16能够经由所述开口与磨削器10连接。这样,耦合器件52和/或卡锁钩54能够与从动轴40和/或磨削盘容纳部56连接(参见图2的剖视图)。然而替代地,也可以是磨削盘容纳部56或者从动轴40穿过磨削盘容纳部区域102伸出。如果只有从动轴40穿过壳体部分,则无论是因为磨削盘12、14、16的容纳发生在手持式工具机的壳体部分60外部,抑或是因为磨削盘12、14、16不可拆卸地与从动轴40连接,磨削盘容纳部区域102也能够仅被理解为形成开口100的区域或者在手持式工具机的壳体部分60中支承从动轴40的区域。
在相邻的两个磨削盘容纳部区域102或者说开口100之间(可以说是在空隙122中),壳体部分60具有空气引导通道120。该空气引导通道由凹进部108形成。在空气引导通道120或者说凹进部108的区域中,在壳体部分60和磨削平面112之间的距离110增大、尤其是相对于壳体区域106到磨削平面112的距离111增大。据此,凹进部108相对于壳体区域106回缩。凹进部108具有凹形的形状118。它在朝向壳体部分60的中心的方向上逐渐聚拢或者说在圆周方向上变窄。此外,凹进部的尺寸朝该方向变小。壳体部分60因此在背离磨削平面112的方向上缩入或者形成槽。从壳体部分60的中心区域114出发、尤其是从在磨削盘12、14、16之间在中心的或者说在与壳体部分60相交的中心轮轴线22的区域中的中心区域114出发,在壳体部分60和磨削平面112之间的距离110沿着空气引导通道或者说沿着凹进部108在径向向外的方向上增大、即在朝向壳体部分60的边缘116的方向上增大。因此,凹进部108在壳体部分60的外部区域中比在中心区域中大。凹进部108用于更好地引导空气。凹进部108形成空气引导通道120的至少一个部分,尤其是要用于除尘。
类似于在磨削盘12、16(在前侧的磨削盘和在后侧的磨削盘)之间的或者说在相关的磨削盘容纳部区域102之间的凹进部108地,于在后侧的磨削盘14、16之间或者说在相关的磨削盘容纳部区域102之间也设置有凹进部108(参见图6)。从以后视图示出该凹进部的图6中同样可获悉:凹进部或者说距离110从壳体部分60的中心区域114至壳体部分60的边缘116增加或者说从中心径向向外地增加。在后侧的凹进部108关于平面A镜像对称地构造(也参见图2的截面A-A)。凹进部108还使得能实现磨削盘12、14、16相对于壳体部分60的无接触倾翻124。因而,例如在磨削器10的运行中,磨削盘12、14、16的边缘不会在壳体部分60上摩擦。在磨削盘12、14、16或者说磨削盘容纳部56之间的三个凹进部108从中心开始分别相对于彼此偏移120°地布置。它们分别关于正三角形的角平分线镜像对称。
图5和图6还示出壳体分离边沿126。壳体分离边沿126布置在壳体部分60和另一个壳体部分62之间。两个壳体部分60、62是从动轴壳体202或者说主壳体64的部分。壳体分离边沿126尤其构成壳体分离缝130。壳体分离边沿126或者说壳体分离缝130由手持式工具机或者说磨削器10的组装在一起的壳体外壳形成。它在壳体表面中形成回缩部。它围绕从动轴壳体202。它构成形状锁合元件132、尤其是卡锁槽134,以用于容纳吸尘罩138的相对应的形状锁合元件136(参见图7),优选吸尘罩138的卡锁凸伸部140。代替于槽或者说凹进部地,形状锁合元件132原则上也能够构成突出或者说阳性形状锁合元件。同样,在吸尘罩138上能够代替阳性形状锁合元件地设置阴性形状锁合元件。此外,在壳体部分60中的凹进部108用作另一个形状锁合元件142,尤其是用作用于在吸尘罩138上的相对应的另一个形状锁合元件146的止挡元件144。在按设定将吸尘罩138从磨削盘平面112套到从动轴壳体202上或者说扣盖到壳体部分60上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形状锁合元件146用作止挡件或者说阻挡件。因而,吸尘罩138不会被过多地推到从动轴壳体202上。一旦形状锁合元件146发生止挡,则形状锁合元件136也卡入到其所设置的位置中或者说到相对应的形状锁合元件132中。
图7以立体图示出吸尘罩138。它是用于手持式工具机、尤其是用于磨削器10的可取下的吸尘罩138,尤其其中,手持式工具机构造用于驱动多个、尤其是能倾翻地受支承的、能够旋转和/或振荡和/或随机圆形驱动的磨削盘12、14、16。吸尘罩138具有用于与吸尘装置(在这里未呈现)连接的接管148,吸尘装置典型地是移动式或者固定式吸尘器或者说吸尘装置。接管148向吸尘罩138的外部149伸出。吸尘罩138具有以接管148为出发点的吸除开口150,所述吸除开口朝向吸尘罩138的内部152敞开。吸尘罩138具有基本上三角形的几何形状,尤其是基本上正三角形的几何形状。“基本上”在这里应理解为,“三角形”的角部154能够是像图7中所示的那样倒圆角的。此外,腰156也能够视情况而定地不同于直线形状,例如是略微弧形的等等。
在吸除开口150的区域中,吸尘罩138具有凸伸部158。该凸伸部用于避免横向空气流,尤其是来自凸伸部158的下方184(参见图8)的、即来自凸伸部158的背离吸除开口150的侧面的下方的横向空气流。凸伸部158伸入到吸尘罩138的内部152中。凸伸部158以吸除开口150为出发点具有延伸到吸尘罩138的内部152的主延伸方向160。此外,凸伸部158具有至少一个、尤其是两个壁部162。所述壁部用于减少横向空气流,尤其是用于减少来自吸尘罩138的下方184和/或来自吸尘罩138内沿侧向164的横向空气流。然而,凸伸部158和/或壁部162也能够至少部分地在侧向166、168敞开,尤其是用于实现在至少该区域170、172中的横向空气流。凸伸部158形成空气引导通道159的一部分。尤其地,空气引导通道120的部分和空气引导通道159的部分共同构造空气引导通道120、159。
吸尘罩138或者说吸尘罩138的框架174是柔性的,尤其是横向于吸尘罩138的下侧面或者上侧面或者说在朝向吸尘罩138的内部152或者外部149的方向上是柔性的。这使得能实现吸尘罩138到手持式工具机、尤其是磨削器10或者说其壳体上的弹簧弹性的预张紧和/或压紧。由此能够建立与磨削器10的无需工具的和/或可靠的和/或无间隙的连接。
框架174或者说吸尘罩138从下向上地逐渐变细。在形状锁合元件136的区域中,为了与手持式工具机的形状锁合元件142连接,框架174或者说吸尘罩138变细。由此确保了,框架174或者说吸尘罩138的上边缘186能够尽可能无间隙地贴靠在手持式工具机的壳体上。这样,吸尘罩138在该区域中的预紧力能够特别高效地起作用。
此外,吸尘罩138也能够构造成用于手持式工具机或者说磨削器的间隔件和/或撞击防护(也参见图8)。代替于磨削器10的壳体,框架174或者说倒圆的角部154和/或腰156用作撞击防护。吸尘罩138也具有抓握轮廓176。抓握轮廓176构成在腰156或者说框架174上的略微拱起。由此,在将吸尘罩138压装到磨削器10上或者将其从该磨削器上拉下来时,在手指和吸尘罩138之间的摩擦得到改善。此外,抓握轮廓176与手持式工具机或者说磨削器的至少一个区域的剪影轮廓178相似(参见图5和图6)。该剪影轮廓在此通过壳体部分60的边缘116尤其是在凹进部108的区域中的轮廓形成,尤其是在侧向观察边缘116或者说磨削器10的情况下。
图8示出了系统,该系统包括手持式工具机或者说磨削器10以及与之连接的或者说套装的吸尘罩138。除了已经描述的构件之外,吸尘罩138或者手持式工具机或者说磨削器10还具有尤其是弹性的连接元件179,尤其是弹性带180,优选橡胶弹性带180,用于将接管148或者说接管适配器182与磨削器10连接。弹性带180尤其是在磨削器10的手柄24或者说蓄电池70、72的自由端部74、96和接管148或者接管适配器182之间被张紧。优选,弹性带以防丢的形式固定在接管148、接管适配器182或者手柄24上。在这里,例如通过粘接或者注塑附接固定在接管适配器上。替代地,该带也能够在一侧是可拆卸的,使得它在打开的状态下能够止挡在相应的另一构件上或者说绕过相应的另一构件并且能够再次被固定,例如利用纽扣、锁定机构等等。
图9中的图a至d以阴影线图示示出前述附图的手持式工具机或者说磨削器10,以便也使拱起结构可见。图9a以侧视图、图9b以后视图、图9c以立体图并且图9d以俯视图示出磨削器10。磨削器10用于同时驱动三个尤其是能倾翻的、旋转地和/或振荡地和/或随机圆形地被驱动的磨削盘12、14、16,磨削器10具有至少一个从动轴壳体202和马达壳体200,所述至少一个从动轴壳体与从动轴轴线42、202、204、206正交地基本上包围三个从动轴40(在这里未呈现,尤其是参见图2),所述马达壳体与马达轴轴线30正交地基本上包围马达26。磨削器10具有手柄24。在前侧的从动轴轴线42、204通过附加的附图标记来更好地与在后侧的从动轴轴线42、206、208区分开。从动轴壳体202与从动轴轴线42正交地包围至少基本上三个从动轴40。马达壳体200至少基本上与马达轴轴线30正交地包围马达26。
马达壳体200的在马达壳体200的收缩区域212中的与马达轴轴线30正交的截面面积210小于从动轴壳体202的在从动轴壳体202的扩张区域、尤其是在从动轴壳体202的扩张最多的区域216中与从动轴轴线42正交的截面面积214的70%、尤其是小于其65%、优选小于其55%。在所呈现的图10中,它约为其52%。“扩张区域216”尤其应理解为具有从动轴壳体202的最大截面面积214的区域。因而,在该区域216中,延伸尺度、例如长度218或者围绕从动轴壳体202的圆周段或者说周长215是最大的。此外,在图9a至图9c的侧视图、后视图和俯视图中,马达壳体200在收缩区域212中的长度和宽度以及从动轴壳体202在扩张区域216中的长度和宽度设有以下附图标记:从动轴壳体202:长度218,宽度220;马达壳体:长度222,宽度224。按比例而言,从动轴壳体202的扩张区域216比马达壳体200的收缩区域212长约30%并且宽约65%。从动轴壳体202的扩张区域216相对于马达壳体200的收缩区域212的截面面积比例为约190%(参见图10)。
图10也表明了一定区域的截面面积比例。从动轴壳体202的在手持式工具机或者说磨削器10的后侧区域226中的截面面积214的少于75%、尤其是少于50%、优选少于25%被马达壳体200的沿着马达轴轴线30投影的、尤其是在收缩区域212中的截面面积210覆盖。类似地,在磨削器10上在后侧施加的磨削盘14、16的磨削面232的少于75%、尤其是少于50%、优选少于25%被马达壳体200的沿着马达轴轴线30投影的、尤其是在收缩区域212中的截面面积210覆盖。在手持式工具机的前侧区域228中,马达壳体200的沿着马达轴轴线30投影的、尤其是也在收缩区域212中的截面面积210覆盖从动轴壳体202的截面面积214的多于70%、尤其是多于90%、优选完全覆盖。类似地,在磨削器10上在前侧施加的磨削盘12的磨削面234被马达壳体200的、尤其是也在收缩区域212中沿着马达轴轴线30投影的截面面积210覆盖多于70%、尤其是多于90%、优选完全覆盖。
此外,图10相对于从动轴壳体202的在从动轴壳体202的尤其是扩张区域216中的与从动轴轴线42、204、206、208正交的周长215,也表明了马达壳体200的在马达壳体200的尤其是收缩区域212中的与马达轴轴线30或者从动轴轴线42正交的周长211。它小于80%,在这里约为70%。换句话说,从动轴壳体202的周长215相对于马达壳体200在收缩区域212中的周长211约为145%。
此外,三个从动轴轴线42中的一个、尤其是两个,尤其是手持式工具机的在后侧的两个从动轴轴线206、208在马达壳体200之外、尤其是在马达壳体200的收缩区域212之外。所述从动轴轴线206、208因而与马达壳体200至少在收缩区域212中不相交、尤其是在任何地方都不相交。此外,三个从动轴轴线204、206、208中的尤其是一个、优选两个,尤其是手持式工具机或者说磨削器10的在后侧的两个从动轴轴线206、208在手柄24、尤其是棒状的手柄24之外。所述从动轴轴线也在手柄24和/或马达壳体200的下凹的区域230或者说凹形的凹陷之外或者说手柄24和马达壳体200的下凹的过渡区域276之外。手持式工具机或者说磨削器10的在前侧的从动轴轴线204在马达壳体200之内和/或在马达壳体手柄236之内,因而也与该马达壳体/马达壳体手柄相交。
图9a的侧视图还表明,手持式工具机在沿着从动轴轴线42、204、206、208的方向上的高度238、240、尤其是马达壳体和从动轴壳体200、202的高度238与基本上棒状的手柄24的长度242、尤其是基本上正交于马达壳体200或者说基本上正交于驱动轴轴线和从动轴轴线30、204突出的棒状的手柄24的长度242的比例为小于50%,尤其是小于75%,优选小于85%,尤其是大致相同。“基本上正交于驱动轴轴线和从动轴轴线30、204突出的棒状的手柄”在这里应理解为在关于驱动和从动轴轴线30、204、206、208的60°至120°、尤其是75°至105°、优选90°的角度区域内。有利地,由此能够提供非常紧凑的手持式工具机。重心S因而尽可能紧密地挪到磨削盘12、14、16上。此外,手持式工具机的与至少一个驱动轴轴线或者从动轴轴线30、42、204、206、208正交的总长度244、尤其是从马达壳体200的端部至棒状突出的手柄24的端部的总长度比手持式工具机沿着驱动轴轴线或者从动轴轴线30、42、204、206、208的至少一个方向的高度238、240、尤其是从磨削盘平面112到手柄24的、到马达壳体200的端部的长度大10%、尤其是大25%、优选大约40%。
此外,蓄电池72的重量相对于驱动系的尤其是包括马达26、驱动齿轮32、中心轮34、从动轴40和正齿轮44在内的零部件大约多10%至50%、尤其是多30%至40%。由此,能够积极地影响重心S的方位。马达壳体和从动轴壳体200、202的体积相对于棒状的手柄壳体68多约20%至70%、尤其是多约50%。
图9a和图9d以及图11的侧视图和立体图还表明了磨削机壳体250,其具有至少一个壳体外壳元件252和与壳体外壳元件252连接的至少一个另外的壳体外壳元件254,所述壳体外壳元件和所述另外的壳体外壳元件至少区段地构造手柄24、258。磨削机壳体250的特征在于至少一个通风口262、尤其是通风缝隙,所述通风口至少区段地在壳体外壳元件252和另外的壳体外壳元件254的分离边沿260的区域中形成。通风口262有利地延伸经过两个区域264、266,所述两个区域以角度268、尤其是以在90°至120°之间、优选在100°至105°之间的角度268(参见图10,侧视图)相对于彼此布置。有利地,该角度基于棒状的手柄相对于马达壳体的取向。通风口区域有利地平行于其主延伸部取向。有利地,通风口262、尤其是在手柄258的区域中的区段266的通风口设置用于环流尤其是冷却、加热和/或干燥用户的手。
壳体外壳元件252和另外的壳体外壳元件254尤其是沿着壳体外壳元件252和另外的壳体外壳元件254的至少基本上整个接触线和/或接触面至少基本上没有可见的紧固元件地彼此连接,尤其是固定在彼此上。此外,手柄24、258至少在手柄24、258的与磨削盘12、14、16或者说工具侧面向和/或背离的侧面上至少基本上无分离边沿地构造。
此外,磨削机壳体250具有马达壳体区段270和棒状的手柄壳体区段272,其中,磨削机壳体250在棒状的手柄壳体区段272和马达壳体区段270之间的过渡区域276中具有凹形的凹陷278或者说凹坑(参见图10)。凹陷278用作用于手指、尤其是用户的大拇指的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贴靠面。尤其是在图9a的侧视图中可以很好地识别出凹坑。阴影线表明拱起的区域。优选地,一个/多个通风口262能够通过壳体外壳元件252和另外的壳体外壳元件254的壳体边沿的错位形成。
Claims (14)
1.手持式工具机、尤其是磨削器(10),其用于同时驱动多个磨削盘、优选用于同时驱动三个磨削盘(12、14、16),所述磨削盘尤其是能倾翻的和/或是旋转地和/或振荡地和/或随机圆形地被驱动的,所述手持式工具机具有主壳体(64),所述主壳体容纳用于驱动所述磨削盘(12、14、16)的至少一个马达(26),
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持式工具机具有手柄壳体(68),所述手柄壳体构成手柄(24)并且基本上横向于所述主壳体(64)突出、尤其是以棒状手柄的形式从所述主壳体(64)突出,尤其其中,所述手柄壳体(68)设置用于容纳蓄电池(70)、尤其是推入式蓄电池(72);和/或,
所述手持式工具机具有:马达(26),所述马达具有驱动轴(28),所述驱动轴预给定马达轴线(30);由所述马达(26)驱动的中心轮(34),所述中心轮预给定中心轮轴线(22);以及由所述中心轮(34)驱动的多个、尤其是三个从动轴(40),所述从动轴分别预给定一个从动轴轴线(42),其中,每个从动轴(40)设置用于驱动各一个磨削盘(12、14、16)或者至少各一个磨削盘容纳部(56),并且其中,所述马达轴线(30)相对于所述中心轮轴线(22)偏心地布置于在前侧的从动轴轴线(40)和所述中心轮轴线(22)之间。
2.至少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式工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马达(26)或者其马达轴线(30)关于所述中心轮轴线(22)与横向于所述中心轮轴线(22)取向的手柄(24)或者手柄壳体(68)、尤其是棒状手柄相对置地布置。
3.至少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持式工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24)或者所述手柄壳体(68)设置用于容纳蓄电池(70)、尤其是能更换的蓄电池(70)、优选能更换的推入式蓄电池(72)。
4.至少根据权利要求2或者3所述的手持式工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24)或者所述手柄壳体(68)以45°至135°、优选85°至105°的角度(α)从至少容纳所述马达(26)、所述中心轮(34)和所述驱动轴和所述从动轴(28、40)的主壳体(64)突出,所述角度尤其是参照所述中心轮轴线(22)的取向而言。
5.至少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手持式工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24)的纵长轴线(84)、尤其是中轴线(86)和所述中心轮轴线(86)展开一个平面(A),其中,两个从动轴(40)关于所述平面(A)镜像对称地布置。
6.至少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手持式工具机,其特征在于,在前侧的从动轴(40)处于所述平面(A)中。
7.至少根据权利要求5或者6所述的手持式工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马达轴线(30)处于所述平面(A)中。
8.至少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手持式工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平面(A)居中地切分所述蓄电池(70)和/或所述马达(26)。
9.至少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手持式工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持式工具机的重心(S)关于所述中心轮轴线(22)与所述马达轴线(30)相对置,所述重心(S)尤其是在所述平面(A)中、特别优选在一个区域(88)中,所述区域从关于所述平面(A)镜像对称的从动轴(40)的连接平面出发以磨削盘(12、14、16)的半径(r)的距离朝所述手柄(24)的自由端部(74)延伸。
10.至少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手持式工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持式工具机设置用于在面向所述手柄(24)的两个磨削盘(14、16)和所述手柄(24)或者所述推入式蓄电池(72)的自由端部(74、96)上三点支承。
11.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手持式工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持式工具机在从动轴轴线(42、204、206、208)的方向上的高度(238、240)、尤其是马达壳体和从动轴壳体(200、202)的高度(238)与基本上棒状的手柄(24)的长度(242)、尤其是基本上与马达壳体(200)或者驱动轴轴线和从动轴轴线(30、204)正交地突出的棒状的手柄(24)的长度(242)的比例小于50%,尤其是小于75%,优选小于85%,尤其是两者大致相同。
12.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手持式工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持式工具机的与至少一个驱动轴轴线或者从动轴轴线(30、42、204、206、208)正交的总长度(244)比所述手持式工具机沿着所述驱动轴轴线或者从动轴轴线(30、42、204、206、208)的至少一个方向的高度(238、240)大10%、尤其是大25%、优选大约40%,所述总长度尤其是指从马达壳体(200)的端部到棒状地突出的手柄(24)的端部,所述高度尤其是指从磨削盘平面(112)到手柄(24)或者马达壳体(200)的端部。
1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手持式工具机,其具有磨削机壳体(250),所述磨削机壳体(250)具有至少一个壳体外壳元件(252)和与所述壳体外壳元件(252)连接的至少一个另外的壳体外壳元件(254),所述壳体外壳元件和所述另外的壳体外壳元件至少区段地构成手柄(24、258),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持式工具机具有至少一个通风口(262)、尤其是通风缝隙,所述通风口至少区段地在所述壳体外壳元件(252)和所述另外的壳体外壳元件(254)的分离边沿(260)的区域中形成,尤其其中,所述通风口(262)延伸经过相对于彼此以一个角度(268)、尤其是以在90°至120°之间、优选在100°至105°之间的角度(268)布置的两个区域(264、268)。
1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手持式工具机,其具有磨削机壳体(250),所述磨削机壳体具有马达壳体区段(270)和棒状的手柄壳体区段(272),其中,所述磨削机壳体(250)在所述棒状的手柄壳体区段(272)和所述马达壳体区段(270)之间的过渡区域(276)中具有凹形的凹陷(278),尤其是使得该凹陷用作用于用户的手指、尤其是大拇指的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贴靠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DE102018251730.4A DE102018251730A1 (de) | 2018-12-27 | 2018-12-27 | Handwerkzeugmaschine |
DE102018251730.4 | 2018-12-27 | ||
DE102018251718.5 | 2018-12-27 | ||
DE102018251718.5A DE102018251718A1 (de) | 2018-12-27 | 2018-12-27 | Handwerkzeugmaschine |
PCT/EP2019/086386 WO2020136086A1 (de) | 2018-12-27 | 2019-12-19 | Handwerkzeugmaschine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490572A true CN113490572A (zh) | 2021-10-08 |
CN113490572B CN113490572B (zh) | 2023-10-20 |
Family
ID=6914764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80093117.XA Active CN113490573B (zh) | 2018-12-27 | 2019-12-19 | 手持式工具机 |
CN201980093091.9A Active CN113490572B (zh) | 2018-12-27 | 2019-12-19 | 手持式工具机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80093117.XA Active CN113490573B (zh) | 2018-12-27 | 2019-12-19 | 手持式工具机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20220080548A1 (zh) |
EP (2) | EP3902655B1 (zh) |
CN (2) | CN113490573B (zh) |
WO (2) | WO2020136087A1 (zh)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9900404A1 (de) * | 1998-12-31 | 2000-07-13 | Fein C & E | Elektrowerkzeug, insbesondere Winkelschleifer |
US20040132392A1 (en) * | 2002-01-08 | 2004-07-08 | Daniel Bohler | Device for the treatment of surfaces |
CN1776257A (zh) * | 2004-11-17 | 2006-05-24 |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 偏心装置 |
CN103909502A (zh) * | 2013-01-07 | 2014-07-09 | C.&E.泛音有限公司 | 振荡驱动的工具机 |
CN108115621A (zh) * | 2016-11-28 | 2018-06-05 |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 便携式工具机、工具接收部及用于振荡地驱动工具接收部的方法 |
CN108290265A (zh) * | 2015-12-08 | 2018-07-17 | 费斯托工具有限责任公司 | 手持式工具机 |
CN108367426A (zh) * | 2015-12-17 | 2018-08-03 | 喜利得股份公司 | 电池驱动的手持式工具机i |
CN108356656A (zh) * | 2018-03-29 | 2018-08-03 | 广东博科数控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气动机械臂及采用该机械臂的自吸尘打磨抛光终端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868507A (en) * | 1930-01-25 | 1932-07-26 | Freed A | Portable sander and polisher |
CH237159A (de) * | 1943-08-19 | 1945-04-15 | Buehler Ag Geb | Fussbodenreinigungsgerät. |
CH268486A (de) * | 1948-09-25 | 1950-05-31 | Mueller Bruetsch & Co | Maschine zum Reinigen von Fussböden. |
US2697897A (en) * | 1950-01-12 | 1954-12-28 | Peninsula Tool Company Inc | Rubbing machine |
US2759305A (en) * | 1954-06-11 | 1956-08-21 | Cyclo Mfg Company | Portable abrading and polishing machine |
US3091158A (en) * | 1955-03-09 | 1963-05-28 | Alois Sommer Dr | Apparatus for smoothing and compacting plastic layers |
US2893175A (en) * | 1957-12-19 | 1959-07-07 | American Lincoln Corp | Surfacing machine |
US3775800A (en) * | 1971-12-20 | 1973-12-04 | M Veneziani | Rotary brush |
US4158246A (en) * | 1977-09-07 | 1979-06-19 | Disston, Inc. | Portable cordless scrubber |
US4168560A (en) * | 1978-10-12 | 1979-09-25 | Doyel John S | Battery-driven cleaning device |
US5500972A (en) * | 1994-11-07 | 1996-03-26 | Foster; David C. | Rotating back scrubber |
DE19733463A1 (de) * | 1996-08-07 | 1998-02-12 | Leo Lustig | Schleifmaschine |
DE19649282C1 (de) * | 1996-11-28 | 1998-06-10 | Witte Metallwaren Gmbh | Vorrichtung zum Schleifen oder Polieren von Böden oder Flächen |
JP3015311B2 (ja) * | 1996-12-11 | 2000-03-06 | リョービ株式会社 | 電動工具の取っ手部位置決め機構 |
ATE287319T1 (de) * | 1998-12-31 | 2005-02-15 | Fein C & E Gmbh | Elektrowerkzeug, insbesondere winkelschleifer |
US6185781B1 (en) * | 1999-06-24 | 2001-02-13 | The Hoover Company | Hand scrub tool with interchangeable scrub drives |
DE19959920B4 (de) * | 1999-12-11 | 2004-03-25 | Metabowerke Gmbh | Elektrische Handwerkzeugmaschine, insbesondere Winkelschleifmaschine mit drehbarer Wartungsöffnung |
JP3966447B2 (ja) * | 2001-02-06 | 2007-08-29 | 株式会社マキタ | オービタルサンダ |
US7261623B1 (en) * | 2001-07-23 | 2007-08-28 | Onfloor Technologies, L.L.C. | Wood floor sanding machine |
GB0123657D0 (en) * | 2001-10-02 | 2001-11-21 | The Technology Partnership Plc | Worktool |
US7022004B2 (en) * | 2002-01-08 | 2006-04-04 | Boehler Daniel | Device for the treatment/working of surfaces |
US20060194528A1 (en) * | 2003-03-28 | 2006-08-31 | Rawlins Philip J | Rotary work tool with orbiting planetary gears containing eccentric axes for the attachment of polishing or sanding platens |
DE502004003817D1 (de) * | 2003-04-09 | 2007-06-28 | Guenther Boehler Gmbh | Vorrichtung zur Bearbeitung von Oberflächen |
US20050221738A1 (en) * | 2004-04-06 | 2005-10-06 | Cooper Vincent P | Orbital sander with vertical handle |
WO2007044343A2 (en) * | 2005-10-05 | 2007-04-19 | Vankouwenberg Raymond E | Planetary drive heads for grinding/polishing pads |
US7427228B1 (en) * | 2006-02-06 | 2008-09-23 | Cyrus W Kirsch | Handheld material conditioner |
US7563156B2 (en) * | 2007-09-13 | 2009-07-21 | National Carpet Equipment, Inc. | Planetary grinder |
DE102010046629A1 (de) * | 2010-09-17 | 2012-03-22 | C. & E. Fein Gmbh | Handwerkzeug |
US8715039B2 (en) * | 2011-11-28 | 2014-05-06 | X'pole Precision Tools Inc. | Machine tool providing a large grinding area |
WO2013093619A2 (en) * | 2011-12-19 | 2013-06-27 | Carine Elen | Motorized scrubbing, buffing, and polishing tool |
JP5788782B2 (ja) * | 2011-12-21 | 2015-10-07 | 株式会社マキタ | サンダ |
EP2852336B1 (en) * | 2012-05-23 | 2021-06-23 | Stryker Corporation | Battery and control module for a powered surgical tool, the module including a switch and sensors for both the surgical tool and the switch |
DE102014226089A1 (de) * | 2014-12-16 | 2016-06-16 | Robert Bosch Gmbh | Werkzeugmaschinensystem |
US10404136B2 (en) * | 2015-10-14 | 2019-09-03 | Black & Decker Inc. | Power tool with separate motor case compartment |
US9889536B2 (en) * | 2015-12-31 | 2018-02-13 | Brett George Bradshaw | Angle grinder control systems |
EP3316270A1 (de) * | 2016-10-27 | 2018-05-02 | HILTI Aktiengesellschaft | Schaltervorrichtung für werkzeugmaschine |
RU182288U1 (ru) * | 2018-05-18 | 2018-08-13 | Валерий Иванович Спрыгин | Портативная угловая шлифовальная машина |
CN108908027A (zh) * | 2018-06-06 | 2018-11-30 | 浙江开创电气有限公司 | 手持角磨机 |
-
2019
- 2019-12-19 WO PCT/EP2019/086389 patent/WO2020136087A1/de unknown
- 2019-12-19 EP EP19832923.7A patent/EP3902655B1/de active Active
- 2019-12-19 CN CN201980093117.XA patent/CN113490573B/zh active Active
- 2019-12-19 US US17/417,606 patent/US20220080548A1/en active Pending
- 2019-12-19 EP EP19832925.2A patent/EP3902656B1/de active Active
- 2019-12-19 CN CN201980093091.9A patent/CN113490572B/zh active Active
- 2019-12-19 US US17/417,588 patent/US12122011B2/en active Active
- 2019-12-19 WO PCT/EP2019/086386 patent/WO2020136086A1/de unknown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9900404A1 (de) * | 1998-12-31 | 2000-07-13 | Fein C & E | Elektrowerkzeug, insbesondere Winkelschleifer |
US20040132392A1 (en) * | 2002-01-08 | 2004-07-08 | Daniel Bohler | Device for the treatment of surfaces |
CN1776257A (zh) * | 2004-11-17 | 2006-05-24 |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 偏心装置 |
CN103909502A (zh) * | 2013-01-07 | 2014-07-09 | C.&E.泛音有限公司 | 振荡驱动的工具机 |
CN108290265A (zh) * | 2015-12-08 | 2018-07-17 | 费斯托工具有限责任公司 | 手持式工具机 |
CN108367426A (zh) * | 2015-12-17 | 2018-08-03 | 喜利得股份公司 | 电池驱动的手持式工具机i |
CN108115621A (zh) * | 2016-11-28 | 2018-06-05 |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 便携式工具机、工具接收部及用于振荡地驱动工具接收部的方法 |
CN108356656A (zh) * | 2018-03-29 | 2018-08-03 | 广东博科数控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气动机械臂及采用该机械臂的自吸尘打磨抛光终端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490572B (zh) | 2023-10-20 |
US20220080548A1 (en) | 2022-03-17 |
CN113490573B (zh) | 2023-10-27 |
EP3902656B1 (de) | 2024-08-28 |
WO2020136087A1 (de) | 2020-07-02 |
EP3902656A1 (de) | 2021-11-03 |
US20220055176A1 (en) | 2022-02-24 |
US12122011B2 (en) | 2024-10-22 |
EP3902655B1 (de) | 2024-02-07 |
WO2020136086A1 (de) | 2020-07-02 |
CN113490573A (zh) | 2021-10-08 |
EP3902655A1 (de) | 2021-11-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376153B (zh) | 手持式工具机 | |
EP2591878B1 (en) | Dust collecting attachment for electronic power tool | |
US6699111B2 (en) | Hand-guided grinding or sanding device | |
USRE40345E1 (en) | Powered oscillating hand tool | |
US6222526B1 (en) | Hand held ergonomic computer controller | |
RU2610192C2 (ru) | Шлифовальная машина | |
US6155916A (en) | Power-driven hand tool | |
US9192222B2 (en) | Backpack work machine | |
KR101938275B1 (ko) | 핸드헬드 머신 | |
EP1584412A2 (en) | Sander with vertical handle | |
US20180093372A1 (en) | Paddle assembly on a compact sander | |
US12128537B2 (en) | Rotary tool | |
GB2312636A (en) | Hand held grinding machine | |
GB2312638A (en) | Hand held grinding machines | |
CN113490572A (zh) | 手持式工具机 | |
US20020025767A1 (en) | Dust collecting structure of grinder | |
CN100457273C (zh) | 电动移液管 | |
CN102581377B (zh) | 往复切割工具 | |
CN215968579U (zh) | 电动工具以及用于电动工具的壳体 | |
JP2012176474A (ja) | ディスクグラインダーおよびこれに装着されるカバー | |
CN114986452A (zh) | 双头电动工具 | |
US20240408721A1 (en) | Hand-Held Power Tool, in Particular Grinding Tool, Hand-Held Power Tool Apparatus, Protective Device, Hand-Held Power Tool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a Hand-Held Power Tool Apparatus | |
US20240408717A1 (en) | Hand-Held Power Tool, in Particular Grinding Tool, Hand-Held Power Tool Apparatus, Protective Device, Hand-Held Power Tool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a Hand-Held Power Tool Apparatus | |
US20240408738A1 (en) | Handheld power tool, in particular a sander, handheld power tool device, protective device, handheld power tool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handheld power tool device | |
US20240408715A1 (en) | Handheld power tool, in particular a sander, handheld power tool device, protective device, handheld power tool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handheld power tool devic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