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94009A - 变压器、变压器单元以及变压器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变压器、变压器单元以及变压器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394009A CN113394009A CN202110241838.XA CN202110241838A CN113394009A CN 113394009 A CN113394009 A CN 113394009A CN 202110241838 A CN202110241838 A CN 202110241838A CN 113394009 A CN113394009 A CN 11339400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rimary coil
- secondary coil
- transformer
- members
- coi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3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3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29920001187 thermosetting polymer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889 copper foi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3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3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3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1721 transfer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3822 epoxy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907 flu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0647 polyepox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5992 thermoplas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Nickel Chemical compound [Ni]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ATJFFYVFTNAWJD-UHFFFAOYSA-N Tin Chemical compound [Sn] ATJFFYVFTNAWJ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90 adhesive tap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500 effect on ski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20169 heat gen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696 magne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9 nick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679 sold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76 sold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859 α-F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47—Sheets; Strip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02—Casings
- H01F27/025—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cool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08—Cooling; Ventilating
- H01F27/22—Cooling by heat conduction through solid or powdered filling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47—Sheets; Strips
- H01F27/2852—Construction of conductive connections, of lead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76—Cool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2—Insulating of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 H01F27/324—Insulation between coil and core, between different winding sections, around the coil; Other insulation structur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34—Special means for preventing or reducing unwanted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e.g. no-load losses, reactive currents, harmonics, oscillations, leakage field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01F41/06—Coil winding
- H01F41/061—Winding flat conductive wires or shee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01F41/12—Insulating of windings
- H01F41/125—Other insulating structures; Insulating between coil and core, between different winding sections, around the coil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01F41/12—Insulating of windings
- H01F41/127—Encapsulating or impregn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ils Of Transformers For General Uses (AREA)
-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And Magnets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Abstract
一种变压器、变压器单元以及变压器的制造方法,变压器包括芯体(3、4)、由平板状的构件构成且绕芯体(3、4)卷绕一周的初级线圈构件(30)、由平板状的构件构成且绕芯体(3、4)卷绕一周的次级线圈构件(40),多个初级线圈构件(30)串联地电连接,多个次级线圈构件(40)串联地电连接,多个初级线圈构件(30)中的至少一部分与多个次级线圈构件(40)中的至少一部分隔着绝缘部(17)交替重叠地配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变压器、变压器单元以及变压器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用于绝缘型电力转换装置的变压器以几十kHz到几百kHz的高频进行驱动。若以高频驱动变压器,则由于线圈的交流电阻而引起的导通损失增加,因此,通过将平板状的导电体用作线圈,从而抑制导通损失的增加,并且使线圈的散热性提高(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20791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现有的变压器中,作为线圈,使用平板状的导电体呈螺旋状形成的部件重叠地进行使用,因此,存在下述问题:需要用于使导电体形成为螺旋状的空间,变压器的尺寸变大。
本申请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形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高散热性的小型变压器。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申请所公开的变压器包括:环状的芯体;多个初级线圈构件,多个所述初级线圈构件由平板状的构件构成,并且分别绕芯体卷绕一周;多个次级线圈构件,多个所述次级线圈构件由平板状的构件构成,并且分别绕芯体卷绕一周;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供多个初级线圈构件串联地电连接,所述连接部在串联连接的多个初级线圈构件的两端连接初级线圈端子,所述连接部供多个次级线圈构件串联地电连接,所述连接部在串联连接的多个次级线圈构件的两端连接次级线圈端子;以及树脂部,所述树脂部覆盖初级线圈构件以及次级线圈构件,初级线圈构件之中的至少一部分的初级线圈构件与次级线圈构件之中的至少一部分的次级线圈构件隔着树脂部交替重叠地配置。
发明效果
在本申请所公开的变压器中,由平板状的构件构成且分别绕芯体卷绕一周的多个初级线圈构件串联地电连接,由平板状的构件构成且分别绕芯体卷绕一周的多个次级线圈构件串联地电连接,多个初级线圈构件之中的至少一部分与多个次级线圈构件之中的至少一部分交替重叠地配置,因此,能够获得一种具有高散热性的小型的变压器。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一的变压器的立体图。
图2是装设了实施方式一的变压器的电力转换装置的电路示意图。
图3是实施方式一的线圈部件的立体图。
图4是实施方式一的变压器的制造方法的工序图。
图5是通过实施方式一的变压器的制造方法的线圈结构体形成工序而形成的线圈结构体的立体图。
图6是通过实施方式一的变压器的制造方法的线圈结构体形成工序而形成的线圈结构体的侧视图。
图7是实施方式一的变压器的初级线圈构件以及次级线圈构件的立体图。
图8是实施方式一的变压器的初级线圈构件以及次级线圈构件的立体图。
图9是被通过实施方式一的变压器的制造方法的树脂部形成工序形成的树脂部覆盖的线圈结构体的立体图。
图10是实施方式一的线圈部件的剖视图。
图11是实施方式一的线圈部件的剖视图。
图12是实施方式一的变压器的剖视图。
图13是实施方式二的变压器的立体图。
图14是实施方式二的变压器的立体图。
图15是实施方式二的变压器的剖视图。
图16是实施方式二的变压器的制造方法的工序图。
图17是实施方式三的变压器单元的立体图。
图18是实施方式三的变压器单元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
1、1a变压器;2线圈部件;3、4芯体;5胶带;6初级线圈;7次级线圈;8、9初级线圈端子;10、11次级线圈端子;12贯穿孔;13连结部;14端子构件;15孔;16连接部;17、17a树脂部;18突起部;19芯体底面;20散热壳体;21散热密封树脂;22凹陷部;23树脂部底面;30初级线圈构件;31、32初级线圈构件端子;40次级线圈构件;41、42次级线圈构件端子;100线圈轴线;161、162初级线圈构件连接部;163、164次级线圈构件连接部;165、166、167孔;168缺口;200电力转换装置;201初级电路;202次级电路;300线圈结构体;400变压器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的变压器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在各图中,同一符号表示同一或相似部分。
实施方式一
图1是实施方式一的变压器1的立体图。实施方式一的变压器1由线圈部件2、芯体3、芯体4以及胶带5构成。在本申请的说明中,将变压器1的线圈轴线100的方向设为y方向,将与y方向正交且彼此正交的两个方向设为x方向以及z方向。芯体3以及芯体4由铁氧体等磁性材料构成。另外,在图1中,芯体4被线圈部件2遮挡而未示出。芯体3以及芯体4安装于线圈部件2,线圈部件2、芯体3以及芯体4通过胶带5固定。另外,线圈2、芯体3以及芯体4也可不通过胶带固定,例如还可通过粘接剂或板簧等固定。
图2是装设了实施方式一的变压器1的电力转换装置的电路示意图。图2的电力转换装置200将电力从低电压侧的初级电路201的初级线圈6向高电压侧的次级电路202的次级线圈7传送。变压器1包括初级线圈6以及次级线圈7,图1的变压器1中的初级线圈端子8、9与初级线圈6连接,次级线圈端子10、11与次级线圈7连接。
图3是实施方式一的线圈部件2的立体图。线圈部件2由线圈结构体300以及将其周围覆盖的树脂部17构成。关于线圈结构体300以及树脂部17的细节,将在后文中进行说明。在线圈部件2设置有供芯体3以及芯体4插入的贯穿孔12。芯体3以及芯体4是U字状的,将芯体3向图3中的y轴的正向插入贯穿孔12,将芯体4向图3中的y轴的负向插入贯穿孔12,U字状的芯体3的前端的端面与U字状的芯体4的前端的端面在贯穿孔12的内部对接,一体化后的芯体3和芯体4整体上构成为环状。线圈部件2、芯体3以及芯体4通过胶带5固定,从而构成为图1所示的变压器1。另外,在实施方式一中,将芯体3和芯体4分别设为U字状,不过,也可将芯体3和芯体4中的一者设为U字状,而将另一者设为I字状。此外,只要最终成为一体的芯体整体上构成为环状,则也可使三个以上的芯体一体化。
接着,将对本实施方式一的变压器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图4是实施方式一的变压器的制造方法的工序图。下面,将对各工序的细节进行说明,并且对本实施方式一的变压器的内部结构的细节进行说明。
图5是在步骤ST1的线圈结构体形成工序中形成的线圈结构体300的立体图。图6是线圈结构体300的侧视图,从x轴的正向观察图5的线圈结构体300。线圈结构体300由端子构件14、初级线圈构件30、次级线圈构件40以及连接部16构成。连接部16例如采用将铜箔粘贴至玻璃环氧树脂而成的印刷配线基板。在步骤ST1的线圈结构体形成工序中,初级线圈端子8、9以及次级线圈端子10、11通过连结部13连结而构成为端子构件14。连结部13在后文说明的步骤ST3的连结部去除工序中被去除,初级线圈端子8、9以及次级线圈端子10、11构成分别独立的端子。在端子构件14的两端设置有孔15。孔15在后文说明的步骤ST2的树脂部形成工序中使用。
图7以及图8是初级线圈构件30以及次级线圈构件40的立体图。次级线圈构件40的形状与初级线圈构件30的形状相同。图8的初级线圈构件30以及次级线圈构件40通过将图7所示的初级线圈构件30以及次级线圈构件40在与变压器1的线圈轴线100的方向即y方向垂直的xz平面中翻转而成。初级线圈构件30以及次级线圈构件40设为在图1所示的变压器1中绕芯体3或芯体4卷绕一周的结构,在图7以及图8中构成为绕线圈轴线100卷绕一周的结构。此外,初级线圈构件30以及次级线圈构件40构成为在变压器1的线圈轴线100的方向即y方向上较薄的平板状。初级线圈构件30以及次级线圈构件40例如可以由铜或铝等导电体构成,在其表面的一部分或整体镀锡或镍。初级线圈构件30在导电体的两端具有初级线圈构件端子31、32,初级线圈构件31、32形成于在与线圈轴线100的方向即y方向垂直的xz平面内偏向一侧的位置。次级线圈构件40包括次级线圈构件端子41、42,次级线圈构件端子41、42形成于与初级线圈构件端子31、32相同的位置。通过将初级线圈构件端子31、32以及次级线圈构件端子41、42形成在上述位置,当将图7所示的线圈构件用作初级线圈构件30且将图8所示的线圈构件用作次级线圈构件40且分别重叠地配置时,初级线圈构件端子31、32的位置与次级线圈构件端子41、42的位置分开。通过利用冲压机对平板状的导电体进行冲裁等,能够容易且廉价地制作初级线圈构件30以及次级线圈构件40。
连接部16包括金属配线图案以及通孔。在步骤ST1的线圈结构体形成工序中,初级线圈构件30的初级线圈构件端子31和初级线圈构件端子32、次级线圈构件40的次级线圈构件端子41和次级线圈构件端子42、初级线圈端子8、9以及次级线圈端子10、11例如通过焊接的方式与连接部16的通孔的金属配线图案连接。
接着,将对线圈的结构进行说明。初级线圈6由初级线圈构件30和连接部16的金属配线图案构成,次级线圈7由次级线圈构件40和连接部16的金属配线图案构成。初级线圈构件30与次级线圈构件40配置成在变压器1的线圈轴线100的方向即y方向上交替重叠且隔开间隔。在图5以及图6所示的线圈结构体300中,初级线圈构件30与次级线圈构件40的一部分等间隔地配置。
在初级线圈6中,多个初级线圈构件30通过连接部16的金属配线图案串联地电连接。在图5中,初级线圈端子8与图7所示的第一个初级线圈构件30的初级线圈构件端子31连接,第一个初级线圈构件30的初级线圈构件端子32与第二个初级线圈构件30的初级线圈构件端子31连接。图7所示的第一个初级线圈构件30到第四个初级线圈构件30在图5的连接部16的初级线圈构件连接部161处串联地电连接。第四个初级线圈构件30的初级线圈构件端子32穿过连接部16的金属配线图案,在初级线圈构件连接部162处与图8所示的第五个初级线圈构件30的初级线圈构件端子31连接。图8所示的第五个初级线圈构件30到最后第八个初级线圈构件30在图5的连接部16的初级线圈构件连接部162处串联地电连接。最后第八个初级线圈构件30的初级线圈构件端子32与初级线圈端子9连接。由此,由多个初级线圈构件30和连接部16的金属配线图案构成的初级线圈6构成为在图1所示的变压器1中卷绕于芯体3以及芯体4。另外,所配置的初级线圈构件30的个数构成初级线圈6的匝数。
在次级线圈7中,多个次级线圈构件40通过连接部16的金属配线图案串联地电连接。在图5中,次级线圈端子10与图8所示的第一个次级线圈构件40连接,在次级线圈构件连接部163处,图8所示的第一个到第六个次级线圈构件40串联连接,在次级线圈构件连接部164处,图7所示的第七个到第十二个次级线圈构件40串联地电连接,第十二个次级线圈构件40与次级线圈端子11连接。由此,由多个次级线圈构件40和连接部16的金属配线图案构成的次级线圈7构成为在图1所示的变压器1中卷绕于芯体3以及芯体4。另外,所配置的次级线圈构件40的个数构成次级线圈7的匝数。
如此一来,通过将在平面方向上偏向一侧的位置处形成有线圈构件端子的线圈构件在初级线圈构件30和次级线圈构件40中以翻转的方式使用,能够增大与初级线圈构件30连接的初级线圈端子80和与次级线圈构件40连接的次级线圈端子10的距离,并且能够增大与初级线圈构件30连接的初级线圈端子9和与次级线圈构件40连接的次级线圈端子11的距离,从而即使在较小的线圈结构体300中也能确保绝缘距离。另外,次级线圈构件40采用与初级线圈构件30的形状相同的形状,不过,只要是能够确保绝缘距离的形状,是不同的形状也无妨。
当将初级线圈构件30与次级线圈构件40重叠地配置时,初级线圈构件30和次级线圈构件40中数量较多的一方、换言之线圈的匝数较多的线圈构件配置成其线圈构件端子成为连接部16的外侧。即,与初级线圈构件30和次级线圈构件40中数量较少的一方相比,数量较多的一方在连接部16的外侧与连接部16连接。在实施方式一的线圈结构体300中,由于次级线圈构件40的数量比初级线圈构件30的数量多,因此,次级线圈构件40的次级线圈构件端子41以及次级线圈构件端子42配置成比初级线圈构件30的初级线圈构件端子31以及初级线圈构件端子32靠连接部16的外侧。通过上述配置,能够增大与成为高电压侧的次级线圈7连接的次级线圈端子10与次级线圈端子11的绝缘距离。换言之,能够确保高电压侧的端子间的绝缘距离,并且能够使变压器1小型化。
此外,关于平板状的初级线圈构件30和次级线圈构件40,初级线圈构件30中的至少一部分初级线圈构件30与次级线圈构件40中的至少一部分次级线圈构件40配置成交替重叠,由此,使由初级线圈构件30产生的磁通与由次级线圈构件40产生的磁通彼此抵消,其结果是,能够减小漏磁通。此外,由于将绕芯体3、4卷绕一周的平板状的初级线圈构件30和次级线圈构件40重叠地配置,因此,与将形成为螺旋状的平板状的线圈构件重叠地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在与线圈轴线100垂直的平面即图5中的xz平面中减小变压器1的大小。
若以高频驱动变压器,那么,在趋肤效应的作用下,电流移动至更靠近线圈的表面的位置,线圈的有效截面积减少,电力损失增加,不过,在实施方式一的变压器1中,由于配置成使平板状的初级线圈构件30以及次级线圈构件40的有效截面积较大的面彼此重叠,因此,能够抑制电力损失的增加。由此,由于能够抑制变压器1的发热,因此,将冷却所需的结构体设得较小,能够使变压器1小型化。
当将初级线圈构件30和次级线圈构件40重叠地配置时,配置成使初级线圈构件30和次级线圈构件40中数量较多的一方、即线圈的匝数较多的线圈构件位于重叠配置体的两端。在图6所示的线圈结构体300中,当将初级线圈构件30和次级线圈构件40重叠地配置时,数量较多的次级线圈构件40配置于两端。通过如上所述那样配置,能够以更小的体积获得线圈构件的抑制电力损失的效果,能够使变压器1小型化。
另外,在图5所示的线圈结构体300中,将初级线圈6设为低电压侧,将次级线圈7设为高电压侧,并且构成为次级线圈构件40的数量多于次级线圈构件30的数量,不过,在通过变压器1降压的情况下,构成为次级线圈构件40的数量少于初级线圈构件30的数量。关于初级线圈构件30以及次级线圈构件40,只要根据需要确定各自的数量即可。此外,将在初级线圈构件连接部161处连接的初级线圈构件30的数量和在初级线圈构件连接部162处连接的初级线圈构件30的数量设为相同,将在次级线圈构件连接部163处连接的次级线圈构件40的数量和在次级线圈构件连接部164处连接的次级线圈构件40的数量设为相同,不过,只要各自的线圈构件串联连接,则也可将不同数量的线圈构件重叠地配置。
初级线圈构件30与次级线圈构件40交替重叠地配置,不过,在初级线圈构件30的数量与次级线圈构件40的数量不同的情况下,也可在重叠配置体的端部连续地配置数量较多的线圈构件。
在连接部16设置有孔165、166、167以及缺口168。孔165和缺口168在进行焊接连接时用于定位。由此,能够高精度地进行焊接连接。作为结果,能够对由于焊接连接的偏差而导致的线圈的发热量的偏差进行抑制,能够将冷却所需的结构体设为所需的最小限度。两个孔166在后文说明的步骤ST2的树脂部形成工序中用于调节树脂的流动,由此,能够稳定地形成树脂部17。此外,利用两个孔167,能够确保初级线圈构件连接部161与次级线圈构件连接部163之间的绝缘距离,并且,能够确保初级线圈构件连接部162与次级线圈构件连接部164之间的绝缘距离。因此,通过设置孔167,与没有孔167的情况相比,能够将连接部16设得较小。
另外,在实施方式一中,在连接部16中使用了印刷配线基板,不过,也可使用金属构件将端子间连接。此外,还可将各端子直接焊接或粘接在一起。
在步骤ST2的树脂部形成工序中,通过树脂将在步骤ST1的线圈结构体形成工序中形成的线圈结构体300的一部分覆盖,从而形成树脂部17。图9是表示被步骤ST2的树脂部形成工序中形成的树脂部17覆盖的线圈结构体300的立体图。树脂部17例如采用热固性树脂即环氧树脂,并且以通过传递模塑成型或嵌件成型将线圈结构体300覆盖的方式形成。通过上述那样形成树脂部17,能够在初级线圈构件30与次级线圈构件40之间确保所需的最小限度的绝缘距离。另外,在采用热固性树脂即环氧树脂并通过传递模塑成型的方式形成树脂部17的情况下,由于热固性树脂的树脂流动性优于热塑性树脂的树脂流动性,因此,与通过热塑性树脂形成的情况相比,能够将树脂的厚度设得较薄。其结果是,能够使变压器1小型化。另外,树脂部17也可采用导热率高的热塑性树脂并通过嵌件成型的方式形成。
树脂部17以将线圈结构体300作为嵌件物并将其周围覆盖的方式形成,端子构件14的一部分即初级线圈端子8、9以及次级线圈端子10、11的一部分露出,在外周部设置有突起部18。突起部18在对冷却器等进行设置时用于定位。由此,由于能够高精度地设置冷却器等,因此,能够通过冷却器高效地散热。此外,在供芯体3以及芯体4插入的位置、即供初级线圈构件30以及次级线圈构件40卷入的位置设置有贯穿孔12。树脂部17形成为在连接部16的上表面部分将初级线圈构件端子31、32以及次级线圈构件端子41、42覆盖,并且形成为在连接部16的其他部分使该连接部16的一部分露出。树脂部17形成为在连接部16的下表面部分与上表面部分相同地使该连接部16的一部分露出。通过上述构成,需要绝缘的部分能够确保绝缘,不需要绝缘的部分不使用树脂,能够减少树脂的使用量。此外,通过将露出的连接部16的一部分的区域用作传递模塑成型时的模具的抵接面,能够稳定地进行传递模塑成型。
图10是表示图9中的A-A截面的剖视图。图11是表示图9中的B-B截面的剖视图。在图11中,线圈轴线100在贯穿孔12之中沿进深方向即y方向贯穿。如图10所示,关于初级线圈构件30以及次级线圈构件40的底面即z轴的负向的端部,覆盖该部分的树脂部17的厚度T比其他部分的厚度薄。此外,如图11所示,关于初级线圈构件30以及次级线圈构件40的侧面即x轴的两个端部,覆盖该部分的树脂部17的厚度T比其他部分的厚度薄。通过上述那样形成树脂部17,能够确保进行传递模塑成型或嵌件成型时的树脂流动,并且,通过仅使对于散热影响最大的部位的厚度变薄来减小热阻,能够高效地散热,并且能够将变压器1设得较小。
设置于端子构件14的两端的孔15在通过传递模塑成型来形成树脂部17时用于与成型模具的定位。由此,能够高精度地形成树脂部17。此外,通过设置连结部13,能够抑制树脂向初级线圈端子8、9以及次级线圈端子10、11的前端方向流入,从而能够抑制由树脂产生的毛刺。
在步骤ST3的连结部去除工序中,从被图9所示的树脂部17覆盖的线圈结构体300切除连结部13,将初级线圈端子8、9以及次级线圈端子10、11的前端弯折。由此,得到图3所示的线圈部件2。
在步骤ST4的芯体插入工序中,将芯体3以及芯体4插入线圈部件2的贯穿孔12,通过胶带5固定线圈部件2、芯体3以及芯体4,从而得到图1所示的变压器1。
图12是通过步骤ST4的芯体插入工序得到的变压器1的剖视图,示出了图1中的C-C截面。与被图9所示的在步骤ST2的树脂部形成工序中形成的树脂部17覆盖的线圈结构体300相比,在图12中,将次级线圈端子11的前端弯折,将芯体3以及芯体4插入线圈部件2的贯穿孔12,通过胶带5固定线圈部件2、芯体3以及芯体4。
另外,在实施方式一的线圈结构体形成工序中,使用了初级线圈端子8、9以及次级线圈端子10、11通过连结部13连结而成的端子构件14,不过,也可使用不具有连结部13的初级线圈端子8、9以及次级线圈端子10、11。在该情况下,不需要在步骤ST3的连结部去除工序中去除连结部13。此外,初级线圈端子8、9以及次级线圈端子10、11设为前端被弯折的结构,不过,也可设为不弯曲的笔直的结构,或者还可设为被弯折多次的结构。此外,也可在初级线圈端子8、9以及次级线圈端子10、11的前端设置螺纹孔。
如上文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一的变压器1中,将绕芯体3或芯体4卷绕一周的平板状的初级线圈构件30以及次级线圈构件40交替重叠地配置,将初级线圈构件30串联连接而形成初级线圈6,将次级线圈构件串联连接而形成次级线圈7,因此,能够使变压器1具备高散热性,能够将变压器1的大小设得较小。
实施方式二
图13以及图14是实施方式二的变压器1a的立体图,图14从z轴的负向观察图13所示的变压器1a。图15是表示图13中的D-D截面的剖视图。图13、图14以及图15中的变压器1a与实施方式一的变压器1的不同点在于,树脂部17a覆盖至芯体3以及芯体4。
接着,将对本实施方式二的变压器1a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图16是实施方式二的变压器1a的制造方法的工序图。最初的步骤ST1的线圈结构体形成工序与实施方式一的制造方法中的步骤ST1相同。在下一步骤ST4a的芯体插入工序中,将芯体3以及芯体4插入在步骤ST1中形成的相当于芯体结构体300的贯穿孔12的部分。
在步骤ST2a的树脂部形成工序中,利用树脂将装有在步骤ST4a的芯体插入工序中形成的芯体3以及芯体4的线圈结构体300覆盖,从而形成树脂部17a。此时,芯体3以及芯体4的上部以及侧面通过树脂覆盖,不过,芯体3以及芯体4的底面即芯体底面19的至少一部分未被树脂覆盖而露出。
在步骤ST3的连结部去除工序中,相对于插入有在步骤ST2a的树脂部形成工序中得到的芯体3以及芯体4且被树脂部17a覆盖的线圈结构体300,从初级线圈端子8、9以及次级线圈端子10、11切除连结部13,将初级线圈端子8、9以及次级线圈端子10、11的前端弯折。由此,得到图13、图14以及图15所示的变压器1a。
如此一来,利用树脂将插入有芯体3以及芯体4的线圈结构体300覆盖而形成树脂部17a,除了能够获得实施方式一的变压器1所获得的效果以外,还不需要胶带5等部件,能够降低组装成本,从而能够降低变压器1a的制造成本。此外,由于在芯体3以及芯体4与线圈结构体300之间不存在间隙,因此,散热性将提高。
实施方式三
图17是实施方式三的变压器单元400的立体图,图18是表示图17中的E-E截面的剖视图。变压器单元400由图1所示的变压器1、散热壳体20以及散热密封树脂21构成。散热壳体20与冷却器(未图示)一体或者向冷却器释放变压器1的热量,散热壳体20例如是铝制的。芯体3以及芯体4的底面即芯体底面19与散热壳体20接触。在散热壳体20的内部的底部设有凹陷部22,线圈部件2的底面即树脂部17的底面即树脂部底面23在凹陷部22处与散热壳体20分开。通过设为上述结构,能够将由初级线圈构件30以及次级线圈构件40发出的热量经由芯体3、4向散热壳体20释放,从而能够高效地冷却变压器1。
此外,在变压器1与散热壳体20之间的空间填充有散热密封树脂21,变压器1通过散热密封树脂21被固定至散热壳体20。此外,能够将来自变压器1的热量经由散热密封树脂21向散热壳体20释放,从而能够高效地冷却变压器1。此外,由于初级线圈构件30以及次级线圈构件40整体上被树脂部17覆盖,因此,能够确保其与壳体之间的绝缘,不需要通过散热密封树脂21将线圈部件2整体覆盖。因此,线圈部件21的上部未被散热密封树脂21覆盖,能够减少散热密封树脂21的使用量,并且,能够将线圈部件2的上部空间活用于其他目的。
本申请记载有各种各样的例示的实施方式,但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各种各样的特征、方式以及功能并不局限于应用于特定的实施方式,能单独或以各种组合的方式应用于实施方式。
因此,未被例示的无数的变形例被设想在本申请所公开的技术范围内。例如,包含对至少一个构成要素进行变形的情况、追加的情况或省略的情况,另外,还包含将至少一个构成要素抽出并与其他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组合的情况。
Claims (16)
1.一种变压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环状的芯体;
多个初级线圈构件,多个所述初级线圈构件由平板状的构件构成,并且分别绕所述芯体卷绕一周;
多个次级线圈构件,多个所述次级线圈构件由平板状的构件构成,并且分别绕所述芯体卷绕一周;
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供多个所述初级线圈构件串联地电连接,所述连接部在串联连接的多个所述初级线圈构件的两端连接初级线圈端子,所述连接部供多个所述次级线圈构件串联地电连接,所述连接部在串联连接的多个所述次级线圈构件的两端连接次级线圈端子;以及
树脂部,所述树脂部覆盖所述初级线圈构件以及所述次级线圈构件,
所述初级线圈构件之中的至少一部分的所述初级线圈构件与所述次级线圈构件之中的至少一部分的所述次级线圈构件隔着树脂部交替重叠地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压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初级线圈端子的一部分以及所述次级线圈端子的一部分从所述树脂部露出。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压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初级线圈构件与所述次级线圈构件中的至少一部分等间隔地配置,
与所述初级线圈构件和所述次级线圈构件中数量较少的一者相比,所述初级线圈构件和所述次级线圈构件中数量较多的一者在所述连接部的外侧与所述连接部连接。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变压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初级线圈构件包括初级线圈构件端子,所述初级线圈构件端子在与线圈轴线垂直的平面方向上偏向一侧的位置处形成于导电体的两端,
所述次级线圈构件包括次级线圈构件端子,所述次级线圈构件端子在与线圈轴线垂直的平面方向上偏向一侧的位置处形成于导电体的两端,
当所述初级线圈构件与所述次级线圈构件重叠地配置时,所述初级线圈构件端子与所述次级线圈构件端子配置在分开的位置。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变压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初级线圈构件或所述次级线圈构件中数量较多的一者配置于重叠配置体的两端。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变压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的一部分从所述树脂部露出。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变压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在将所述初级线圈构件串联地电连接的初级线圈构件连接部与将所述次级线圈构件串联地电连接的次级线圈构件连接部之间具有孔。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变压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是粘贴有铜箔的印刷配线基板。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变压器,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初级线圈构件以及所述次级线圈构件的底面和侧面覆盖的所述树脂的厚度比其他部分的厚度薄。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变压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树脂部在外周部具有突起部。
11.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变压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树脂部是热固性树脂。
12.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变压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芯体的一部分被所述树脂部覆盖。
13.一种变压器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变压器;以及
散热壳体,所述散热壳体对所述变压器的热量进行释放,
所述芯体的底面与所述散热壳体接触,
所述树脂部的底面与所述散热壳体分开。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变压器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变压器与所述散热壳体之间填充有散热密封树脂。
15.一种变压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造方法包括线圈结构体形成工序、树脂部形成工序以及芯体插入工序,
在所述线圈结构体形成工序中,
使由平板状的构件构成且分别绕芯体卷绕一周的多个初级线圈构件串联地电连接,
使由平板状的构件构成且分别绕所述芯体卷绕一周的多个次级线圈构件串联地电连接,
使多个所述初级线圈构件之中的至少一部分的所述初级线圈构件与多个所述次级线圈构件之中的至少一部分的所述次级线圈构件隔开间隔且交替地重叠,
将串联地电连接的多个所述初级线圈构件的两端与初级线圈端子连接,
将串联地电连接的多个所述次级线圈构件的两端与次级线圈端子连接在一起,由此,形成线圈结构体,
在所述树脂部形成工序中,在供所述初级线圈构件以及所述次级线圈构件卷入的位置设置贯穿孔,通过树脂覆盖所述初级线圈构件以及所述次级线圈构件,从而形成树脂部,
在所述芯体插入工序中,将所述芯体插入所述贯穿孔。
16.一种变压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造方法包括线圈结构体形成工序、树脂部形成工序、连结部去除工序以及芯体插入工序,
在所述线圈结构体形成工序中,
使由平板状的构件构成且分别绕芯体卷绕一周的多个初级线圈构件串联地电连接,
使由平板状的构件构成且分别绕所述芯体卷绕一周的多个次级线圈构件串联地电连接,
使多个所述初级线圈构件之中的至少一部分的所述初级线圈构件与多个所述次级线圈构件之中的至少一部分的所述次级线圈构件隔开间隔且交替地重叠,
将串联地电连接的多个所述初级线圈构件的两端与由初级线圈端子和次级线圈端子通过连结部连结而形成的端子构件的所述初级线圈端子连接,
将串联地电连接的多个所述次级线圈构件的两端与所述端子构件的所述次级线圈端子连接,由此,形成线圈结构体,
在所述树脂部形成工序中,在供所述初级线圈构件以及所述次级线圈构件卷入的位置设置贯穿孔,通过树脂覆盖所述初级线圈构件以及所述次级线圈构件,从而形成树脂部,
在所述连结部去除工序中,将所述连结部去除,
在所述芯体插入工序中,将所述芯体插入所述贯穿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0042633A JP6914384B1 (ja) | 2020-03-12 | 2020-03-12 | 変圧器、変圧器ユニットおよび変圧器の製造方法 |
JP2020-042633 | 2020-03-12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394009A true CN113394009A (zh) | 2021-09-14 |
CN113394009B CN113394009B (zh) | 2025-01-17 |
Family
ID=770574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241838.XA Active CN113394009B (zh) | 2020-03-12 | 2021-03-04 | 变压器、变压器单元以及变压器的制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914384B1 (zh) |
CN (1) | CN113394009B (zh)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92998A (ja) * | 1996-09-18 | 1998-04-10 | Fuji Elelctrochem Co Ltd | 電子デバイス製造用リードフレーム |
CN105706196A (zh) * | 2013-11-08 | 2016-06-22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电磁感应设备 |
JP2016219612A (ja) * | 2015-05-21 | 2016-12-22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電磁誘導機器 |
-
2020
- 2020-03-12 JP JP2020042633A patent/JP6914384B1/ja active Active
-
2021
- 2021-03-04 CN CN202110241838.XA patent/CN11339400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92998A (ja) * | 1996-09-18 | 1998-04-10 | Fuji Elelctrochem Co Ltd | 電子デバイス製造用リードフレーム |
CN105706196A (zh) * | 2013-11-08 | 2016-06-22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电磁感应设备 |
JP2016219612A (ja) * | 2015-05-21 | 2016-12-22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電磁誘導機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6914384B1 (ja) | 2021-08-04 |
CN113394009B (zh) | 2025-01-17 |
JP2021145038A (ja) | 2021-09-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521100B (zh) | 电力转换装置用滤波器模块 | |
JP5359749B2 (ja) | トランス及びスイッチング電源装置 | |
JP5535292B2 (ja) | 電力変換装置 | |
JP6525360B1 (ja) | 電力変換装置 | |
CN109841392B (zh) | 线圈装置 | |
JP6234537B1 (ja) | 電力変換装置 | |
JP2018074127A (ja) | コイル構造体 | |
CN113544958A (zh) | 线圈装置及电力转换装置 | |
JP7004142B2 (ja) | コイル装置 | |
JPH11176660A (ja) | コイルを含む電気回路装置 | |
CN113394009B (zh) | 变压器、变压器单元以及变压器的制造方法 | |
CN107710578B (zh) | 电力变换装置 | |
US20220264769A1 (en) | Power converte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power converter | |
CN203774058U (zh) | 平面线圈组件、平面线圈模块及平面变压器 | |
JP2023123280A (ja) | インダクタ | |
JP2018198253A (ja) | コイル構造体、及び回路構成体 | |
JP2018074128A (ja) | コイル構造体 | |
JP2020161799A (ja) | プレーナコイル部品およびプレーナトランス | |
CN114128412A (zh) | 电路结构体、电气连接箱及电路结构体的制造方法 | |
US20240062942A1 (en) | Coil device | |
WO2024180822A1 (ja) | インダクタおよび部品モジュール | |
JP6906874B2 (ja) | 電力変換装置 | |
US20250191828A1 (en) | Reactor | |
JP2016157891A (ja) | インダクタンス部品 | |
JP2010199484A (ja) | 電子回路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