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21100B - 电力转换装置用滤波器模块 - Google Patents
电力转换装置用滤波器模块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521100B CN110521100B CN201780089652.9A CN201780089652A CN110521100B CN 110521100 B CN110521100 B CN 110521100B CN 201780089652 A CN201780089652 A CN 201780089652A CN 110521100 B CN110521100 B CN 11052110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us bar
- module
- inductor
- power conversion
- filter modu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2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9499 gro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3071 parasi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4382 pot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2390 adhesive tap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476 sold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304 jo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0859 α-F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Silicon Chemical compound [Si]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66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907 flu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10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703 silic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799 BoPET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593 Epox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56 catabol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485 cop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336 cr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731 degra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542 deterio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2 die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429 gener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20169 heat gen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696 magne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57 mal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5 non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985 plastic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255 plastic film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47 pl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07 spra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382 thermal cyc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12—Arrangements for reducing harmonics from AC input or output
- H02M1/126—Arrangements for reducing harmonics from AC input or output using passive filt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2/00—Details of capacitor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1G4/00-H01G11/00
- H01G2/02—Mountings
- H01G2/04—Mount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unting on a chassi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2/00—Details of capacitor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1G4/00-H01G11/00
- H01G2/10—Housing; Encapsulation
- H01G2/103—Sealings, e.g. for lead-in wires; Cov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2/00—Details of capacitor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1G4/00-H01G11/00
- H01G2/10—Housing; Encapsulation
- H01G2/106—Fixing the capacitor in a hous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38—Multiple capacitors, i.e.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fixed capacito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40—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fixed capacitors with other electric elements, the structure mainly consisting of a capacitor, e.g. RC combin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12—Arrangements for reducing harmonics from AC input or output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003—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physical layout, assembly, wiring or busbar connections
-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01—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01—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 H03H7/0115—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inductors and capaci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 Power Conversion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一种电力转换装置用滤波器模块,具有电容器模块、电感器模块和壳体构件,电容器模块具有:正极侧汇流条,所述正极侧汇流条形成有正极端子;负极侧汇流条,所述负极侧汇流条形成有负极端子;以及多个电容器元件,多个所述电容器元件分别连接于正极侧汇流条和负极侧汇流条,电感器模块具有:电感器用汇流条;以及磁性构件,所述磁性构件供电感器用汇流条插通,壳体构件具有:第一空间,所述第一空间对电容器模块进行收纳;以及第二空间,所述第二空间对电感器模块进行收纳。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装设于例如以电动机作为驱动源之一的车辆的、电力转换装置的输出滤波器。
背景技术
以往,装设于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的电力转换装置即DC/DC转换器将从车辆驱动用的电池供给的高电压的电力一边绝缘一边降压至辅助设备电气部件的使用电压。上述降压型DC/DC转换器在初级侧电路施加高电压,在次级侧电路流有大电流。因此,需要对部件的发热进行散热的结构以及确保部件间的绝缘距离的结构,装置的小型化困难。
此外,在DC/DC转换器中,有时会因存在于电路内的配线的寄生电感而产生电涌电压,从而使功率半导体元件发生故障。而且,电涌电压会与输出的电压重叠,从而成为被供给电力的辅助设备电气部件和周边设备发生故障的原因。为了抑制电涌电压,需要设置使构成DC/DC转换器的平滑用电容器等构成部件的寄生电感降低的结构,或是追加输出滤波器。
因而,公开了一种装置,使与多个电容器元件连接的第一宽幅导体以及第二宽幅导体隔着绝缘片层叠,并沿反方向通电以消磁,从而使寄生电感降低(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7-14327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的方法中,由于无法完全去除寄生电感,因此,需要追加电感器和电容器的输出滤波器。在追加输出滤波器的情况下,通常是在既有的结构中追加作为滤波器部件的电感器、电容器。因此,除了对追加的部件进行配置的空间之外,还需要确保对电感器、电容器进行保持的结构以及用于进行配线和绝缘的间隙。
然而,由于需要使电力转换装置小型化,因此,无法增大外壳的尺寸。为了使电力转换装置小型化且追加滤波器构件,需要使既有的构成部件小型化,存在伴随设计改变而成本增大这样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作,获得一种电力转换装置用滤波器模块,能在不使既有的构成部件小型化的情况下使电力转换装置小型化,还能追加用于应对电涌电压和杂波的电感器。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电力转换装置用滤波器模块具有电容器模块、电感器模块和壳体构件,电容器模块具有:正极侧汇流条,所述正极侧汇流条形成有正极端子;负极侧汇流条,所述负极侧汇流条形成有负极端子;以及多个电容器元件,多个所述电容器元件分别连接于正极侧汇流条和负极侧汇流条,电感器模块具有:电感器用汇流条;以及磁性构件,所述磁性构件供电感器用汇流条插通,壳体构件具有:第一空间,所述第一空间对电容器模块进行收纳;以及第二空间,所述第二空间对电感器模块进行收纳。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电力转换装置的滤波器模块,使既有的部件与追加部件一体化。由此,能在不增大既有的电力转换装置的外壳尺寸的情况下,并且在不对既有的构成部件进行小型化且不对既有的构成部件做出大幅布局改变的情况下,将追加的滤波器部件配置于既有的电力转换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配置了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滤波器模块的电力转换装置的电路图。
图2是从底面侧观察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电力转换装置的滤波器模块的立体图。
图3是从图2的滤波器模块中去除了浇注材料的图。
图4是实施方式1的滤波器模块的分解图。
图5是表示构成实施方式1的滤波器模块的电容器模块的图。
图6是表示图5的电容器模块的负极侧汇流条的图。
图7是表示构成实施方式1的滤波器模块的电感器模块的图。
图8是图7的电感器模块的分解图。
图9是构成图7的电感器模块的电感器用汇流条的图。
图10是构成图7的电感器模块的芯部构件的图。
图11是表示构成实施方式1的滤波器模块的壳体构件的立体图。
图12是从上面侧观察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滤波器模块的立体图。
图13是从上面侧观察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滤波器模块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4是从侧面观察构成实施方式1的电容器模块的正极侧汇流条的正极端子和电感器用汇流条的输入端子的图。
图15是从侧面观察构成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电容器模块的正极侧汇流条的正极端子和电感器用汇流条的输入端子的图。
图16是从侧面观察构成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电容器模块的变形例的正极侧汇流条的正极端子和电感器用汇流条的输入端子的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电力转换装置的滤波器模块的截面的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电力转换装置的滤波器模块的变形例的截面的图。
图19是从底面侧观察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电力转换装置的滤波器模块的立体图。
图20是从上面侧观察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电力转换装置的滤波器模块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电力转换装置的滤波器模块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配置有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滤波器模块20的作为绝缘型DC/DC转换器的电力转换装置1的电路图。
如图1所示,电力转换装置1具有输入滤波器电路部100、开关电路部110、变压器部120、整流电路部130、平滑电路部140和滤波器电路部150。
输入滤波器电路部100具有共模扼流线圈101和电容器102、103。而且,将从PN线输入的特定频率的电涌分量去除。
开关电路部110具有多个MOSFET或IGBT形成的开关元件111。而且,将施加于PN间的输入直流电压转换成交流电压。
变压器部120具有初级侧高压线圈121和次级侧低压线圈122。而且,将被开关电路部110转换成交流的高压的输入电压一边绝缘,一边降压至车辆内的辅助设备和电气部件的驱动电压并输出。初级侧高压线圈121的匝数比次级侧低压线圈122的匝数多,根据它们的匝数比来决定变压比。
整流电路部130由整流元件即多个二极管131构成。而且,将从变压器部120的次级侧低压线圈122输出的低压的交流电压转换成直流电压。
平滑电路部140具有平滑电抗器141和平滑电容器142。而且,将被整流电路部130整流后的直流电压平滑化并输出。平滑电容器142插入平滑电抗器141与输出端子之间,平滑电容器142的负极侧的端子与GND部接地。
滤波器电路部150具有电感器151和电容器152。而且,将与输出电压重叠的电涌电压去除。
根据以上结构,绝缘型DC/DC转换器即电力转换装置1将例如100~500V的输入直流电压降压至车辆的辅助设备和电气部件的驱动电压即12~16V的直流电压并输出。
另外,输入滤波器电路部100、开关电路部110、变压器部120、整流电路部130、平滑电路部140和滤波器电路部150固定于具有未图示的冷却器的铝压铸件等外壳。外壳自身作为安装的各构成部件的散热构件和GND接地线发挥功能。
接着,使用图2~图19,对实施方式1的电力转换装置1的滤波器模块20进行详细说明。
图2是从安装面侧即底面侧观察实施方式1的滤波器模块20的立体图,图3是从图2的滤波器模块20中去除了浇注材料的图。此外,图4是滤波器模块20的分解图。
如图2~图4所示,滤波器模块20具有:壳体50;作为平滑电容器142的电容器模块30;以及作为电感器151的电感器模块40。如图4所示,壳体50具有第一空间50a和第二空间50b。而且,在第一空间50a中收纳电容器模块30并填充浇注材料60,在第二空间50b中收纳电感器模块40并填充浇注材料61。
图5是表示构成实施方式1的滤波器模块20的电容器模块30的图。如图5所示,电容器模块30由五个电容器元件80、正极侧汇流条31和负极侧汇流条32构成。电容器元件80是使蒸镀了金属的塑料薄膜层叠并通过金属喷雾在端子接合面形成有电极的薄膜电容器。正极侧汇流条31和负极侧汇流条32由铜材料形成,为了提高与电容器元件80的接合性而实施了金属镀覆处理。
另外,电容器元件80的数量不限于五个,可根据电力转换装置1所需的电容(静电容量)适当决定。此外,电容器元件80的种类不限于薄膜电容器,只要是具有预定电容的电容器,则也可以是薄膜电容器之外的电容器。另外,正极侧汇流条31和负极侧汇流条32的材质不限于铜材料,只要是具有预定的电阻率的金属材料即可。
如图5所示,正极侧汇流条31由主体部31a、五个接合部31b和固定部31c构成。五个接合部31b形成为朝主体部31a的下方伸出,并与五个电容器元件80的正极侧分别接合。固定部31c形成为朝主体部31a的上方伸出,并朝负极侧汇流条32侧弯曲,在负极侧汇流条32的上方与负极侧汇流条32交叉。此外,在固定部31c形成有供螺钉等紧固构件插通的通孔31d。
图6是表示图5的电容器模块30中的负极侧汇流条32的图。如图6所示,负极侧汇流条32由主体部32a、五个接合部32b和两个固定部32c构成。五个接合部32b形成为朝主体部32a的下方伸出,并与五个电容器元件80的负极侧分别接合。两个固定部32c形成为朝主体部32a的侧方伸出,并形成有供螺钉等紧固构件插通的通孔32d。
如图5所示,在电容器模块30中,正极侧汇流条31与负极侧汇流条32以隔着五个电容器元件80面对的状态配置。而且,通过焊接或锡焊分别将正极侧汇流条31的五个接合部31b与五个电容器元件80的电极面80a接合,通过焊接或锡焊分别将负极侧汇流条32的五个接合部32b与五个电容器元件80的电极面80b接合。
这样构成的作为平滑电容器142的电容器模块30在整流后,通过平滑电抗器141对电流被平滑后的电力进行储存,并根据电容使输出电压平滑化。
图7是构成滤波器模块20的作为电感器151的电感器模块40的立体图。如图7所示,电感器模块40具有电感器用汇流条41、芯部42、胶带43和夹具44。
图8是图7的电感器模块40的分解图。此外,图9是表示构成电感器模块40的电感器用汇流条41的图,图10是表示芯部42的图。
如图9所示,电感器用汇流条41是通过嵌件成型将由铜材料形成的汇流条与树脂部41g一体化而形成的。电感器用汇流条41具有:笔直部41a;两个平面部41b、41c;以及立起部41f,上述立起部41f是将平面部41b的一部分弯曲加工而成的。此外,在平面部41b、41c分别形成有通孔41d、41e。
树脂部41g由具有绝缘性的PPS或PBT等树脂形成,并对笔直部41a的两端部进行覆盖。另外,汇流条的材质不限于铜,只要是具有预定的电阻率的金属材料即可。
如图8和图10所示,芯部42由U型芯部45和I型芯部46形成。U型芯部45和I型芯部46由铁氧体形成。如图8所示,U型芯部45具有层差部45a,I型芯部46具有层差部46a。此外,在I型芯部46形成有与壳体50的形状相匹配的倒角部46c。
此外,I型芯部46在对电感器用汇流条41进行覆盖一侧的面粘接有间隙片46b。另外,U型芯部45和I型芯部46的材质不限于铁氧体,只要是具有预定的磁特性的磁性体即可。
夹具44是由具有一定强度的不锈钢制的板材形成的弹簧构件。另外,夹具44的材质不限于不锈钢,只要是具有预定的弹性和强度,则既可以是铁,也可以是树脂等非金属。
胶带43是在树脂的母材上涂布有粘接剂的粘接胶带。胶带43例如使用聚脂薄膜胶带。
而且,电感器模块40是通过利用U型芯部45和I型芯部46夹持电感器用汇流条41,然后卷绕胶带43,并使夹具44嵌合而形成的。
这样构成的电感器模块40具有根据对汇流条进行覆盖的芯部42的截面积和长边方向的长度决定的电感和电阻,并作为电感器发挥功能。此外,通过将间隙片46b配置于芯部42,从而形成具有与电流对应的重叠特性的电感器。
电感器模块40根据电感器模块40所保有的电感,将与被平滑电容器142平滑后的电压重叠的、成为杂波的原因的特定频带的电涌分量去除。
图11是壳体50的立体图。如图11所示,壳体50具有第一空间50a和第二空间50b。此外,在第一空间50a与第二空间50b之间形成有壁50c。
在壳体50的第一空间50a收纳电容器模块30,在第二空间50b收纳电感器模块40。在第一空间50b的长边方向的两侧面分别形成有缺口50g。
此外,在第二空间50b的底部形成有倒角部50f,以防止将滤波器模块20配置于电力转换装置1时与周边的部件发生干涉。而且,壳体50具有从第一空间50a的侧面伸出的一对固定部50d。在一对固定部50d配置有铁制的衬套51。另外,在两个固定部50d分别形成有定位销50e,上述定位销50e与电力转换装置1的未图示的外壳的定位孔卡合。
壳体50由具有绝缘性的PPS树脂形成,衬套51通过嵌件成型而与壳体50一体化。另外,壳体50的材质不限于PPS,衬套51的材质不限于铁。例如,壳体50的材质也可是具有绝缘性的PBT等树脂,衬套51的材质也可是不锈钢。
接着,使用图4的分解图,对滤波器模块20的组装进行说明。
首先,将电感器模块40收纳于壳体50的第二空间50b。以电感器用汇流条41的两个平面部41b、41c被形成于第二空间50b的侧面的一对缺口部50g、50g接收的方式收纳电感器模块40。通过上述第二空间50b的一对缺口部50g,电感器模块40相对于壳体50定位。
接着,将电容器模块30收纳于第一空间50a。此时,以使图4虚线圆所示的电容器模块30的正极侧汇流条31的固定部31c与电感器模块40的平面部41c重合的方式收纳。在正极侧汇流条31的固定部31c形成有通孔31d,在电感器模块40的平面部41c形成有通孔41e。而且,通孔31d的内径形成为大于通孔41e的内径。在使正极侧汇流条31的固定部31c与电感器模块40的平面部41c重合时,使正极侧汇流条31的通孔31d的中心与电感器模块40的通孔41e的中心对准。
接下来,使电容器模块40的负极侧汇流条32的固定部32c与配置于壳体50的固定部50d的衬套51重合。形成于负极侧汇流条32的固定部32c的通孔32d的内径形成为大于衬套51的内径。在使负极侧汇流条32的固定部32c与衬套51重合时,使负极侧汇流条32的通孔32d的中心与衬套51的中心对准。
接着,分别对收纳有电容器模块30的第一空间50a和收纳有电感器模块40的第二空间50b填充浇注材料并使其固化。在收纳电容器模块30的第一空间50a填充环氧类浇注树脂,在收纳电感器模块40的第二空间50b填充硅类浇注树脂。
如上所述形成滤波器模块20。接下来,对滤波器模块20向电力转换装置1的组装进行说明。
图12是从上面侧观察滤波器模块20的立体图。在将滤波器模块20组装于电力转换装置1时,如图12所示,在使壳体50的开口侧朝向未图示的电力转换装置1的外壳的状态下进行组装。通过分别使紧固构件插通于壳体50的一对固定部50d的衬套51并将紧固构件束紧,从而将滤波器模块20紧固于外壳。
如图2所示,电容器模块30的负极侧汇流条32的一对固定部32c、32c与壳体50的一对固定部50d、50d重合。因此,在壳体50安装于外壳时,负极侧汇流条32的一对固定部32c、32c以与外壳接触的状态固定。
另一方面,电感器模块40的电感器用汇流条41的一个平面部41b固定在图1的电力转换装置1的电路中的、附属于电感器151的未图示的配线用汇流条上,并与该配线用汇流条电连接。而且,电感器用汇流条41的平面部41c固定在附属于滤波器电路部150的电容器152的配线用汇流条上,并与该配线用汇流条电连接。如上所述,滤波器模块20组装于电力转换装置1。
根据这样构成的实施方式1的电力转换装置1的滤波器模块20,将构成电力转换装置1的、对应于既有的平滑电容器142的电容器模块30与对应于追加部件即电感器151的电感器模块40收纳于由绝缘构件形成的壳体50并一体化。由此,在将滤波器模块20组装于电力转换装置1时,能在不增大电力转换装置1的外壳的情况下追加电感器。另外,由于能将既有的部件与电感器一体化并以紧凑的方式配置,因此,能缩小构成电力转换装置1的部件的体积。因此,能使电力转换装置1小型化且轻量化。另外,通过利用壳体50对多个电容器元件80和电感器模块40进行保持,能减少用于对部件进行保持的构件,能削减电力转换装置1的制造成本。
此外,在滤波器模块20中,将电容器模块30的负极侧汇流条32配置于靠近电感器模块40一侧。由于负极侧汇流条32与外壳的GND连接,因此,能将电感器模块40驱动时由芯部42和电感器用汇流条41产生的热量经由电容器模块30的负极侧汇流条32朝外壳散热。由此,能抑制电感器模块40的温度上升,并且能抑制与壳体50一体化的多个电容器元件80的温度上升。
此外,对于电容器模块30的发热,也能经由负极侧汇流条32朝外壳散热,因此,能抑制电容器模块30的发热对电感器模块40的影响。因此,能抑制因温度上升导致电力转换装置1的特性下降,能使电力转换装置1稳定地动作。
此外,在电感器模块30中,以立体交叉的方式配置正极侧汇流条31和负极侧汇流条32。由此,能将由正极侧汇流条31和负极侧汇流条32产生的磁通消除。由此,能将正极侧汇流条31和负极侧汇流条32产生的寄生电感去除,能使电容器模块30自身的寄生电感和电容器元件80的寄生电感降低。因此,能抑制电涌电压并改善EMC(电磁兼容)特性。
而且,靠近电感器模块40的电容器模块30的负极侧汇流条32具有两个分岔的固定部32c。由此,能增大负极侧汇流条32的截面积,从而能使负极侧汇流条32和电容器模块30的寄生电感进一步降低。此外,由于使分岔的两个固定部32c与外壳接触,因此,还能降低散热面的热阻,能进一步提高经由负极侧汇流条32的散热效果。
此外,与壳体50的固定部50d的固定一起进行负极侧汇流条32向外壳的连接。由此,能使滤波器模块20小型化,从而能使电力转换装置1小型化。另外,通过减少紧固部位,能提高生产率、削减加工成本。此外,负极侧汇流条32的通孔32d的内径大于衬套51的内径。由此,在将滤波器模块20向外壳安装时,即使在负极侧汇流条32的通孔32d与衬套51的中心偏离的情况下,也能抑制由于负极侧汇流条32的固定部32c被紧固构件切削而产生导电性的异物。
此外,电容器模块30的正极侧汇流条31以横跨电容器模块30的方式与负极侧汇流条32交叉,并与电感器用汇流条41的平面部41c连接。由此,能在不增大寄生电感的情况下增大电感器用汇流条41的长度。因此,能降低伴随电感器用汇流条41固定时的位移的应力,从而能提高电感器用汇流条41的抗振性。
此外,在滤波器模块20中,使正极侧汇流条31的固定部31c与电感器模块40的平面部41c重合地进行固定。由此,不需要追加新的固定部。因此,能使电力转换装置1进一步小型化。另外,还能削减因固定而进行的紧固工序,能提高生产率,并且还能削减加工成本。
另外,在滤波器模块20中,将厚度比电感器模块40的电感器用汇流条41薄且强度比电感器模块40的电感器用汇流条41弱的正极侧汇流条31配置在外壳侧而重合。由此,在螺纹紧固等紧固工序时,能抑制伴随螺钉的接触的正极侧汇流条31的变形。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将电感器用汇流条41设为比正极侧汇流条31厚,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正极侧汇流条31设为比电感器用汇流条41厚,且将配置设为相反。此外,在紧固工序时,在电感器用汇流条41或正极侧汇流条31可能旋转变形的情况下,如图13的变形例所示,最好在壳体50形成突起部50m、50n,以防止电感器用汇流条41或正极侧汇流条31旋转。
此外,在滤波器模块20中,将正极侧汇流条31的固定部31c的通孔31d的内径预先形成为比电感器用汇流条41的通孔41e的内径大。由此,在紧固工序时,即使在电感器用汇流条41的通孔41e的中心与正极侧汇流条31的通孔31d的位置偏离的情况下,也能抑制由于正极侧汇流条31被紧固构件切削而产生导电性异物。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由于紧固时正极侧汇流条31配置在下方,因此,将正极侧汇流条31的通孔31d的内径设得较大,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在将电感器用汇流条41配置在下方的情况下,也可以将电感器用汇流条41的通孔41e的内径设为比正极侧汇流条31的通孔31d大。
此外,在滤波器模块20中,通过壁50c使壳体50的第一空间50a与第二空间50b分离。由此,能将收纳电容器模块30的第一空间50a和收纳电感器模块40的第二空间50b中使用的浇注材料的种类设为不同的种类。因此,能填充与收纳的电容器模块30及电感器模块40相应的最佳的浇注材料,从而能使各模块的特性最佳化且稳定化。
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壳体50的第一空间50a和第二空间50b的开口方向相同,但也可以设为互相相反的方向。由此,能提高作为电力转换装置1的部件布局的自由度。因此,能有效地使用空间并实现小型化。在第一空间50a和第二空间50b的开口方向设为相同的情况下,在对第一空间50a和第二空间50b填充不同的浇注材料时,不需要改变壳体50的朝向,因此,能简化浇注工序,提高生产率。另外,由于能在电力转换装置1的部件安装面附近连接配线,因此,能缩短配线,能使电力转换装置1的厚度变薄,实现小型化。
此外,在电感器模块40中,通过使用硅类浇注树脂,能防止构成芯部42的铁氧体等脆性材料在热循环时产生裂缝。因此,能使电感器模块40的特性稳定化,并且能确保长期可靠性。
此外,在壳体50的第二空间50b的两侧面形成缺口部50g,在上述缺口部50g配置电感器模块40的电感器用汇流条41的平面部41b、41c。由此,电感器模块40的高度方向被定位,可提高组装的作业性。另外,能抑制滤波器模块20的高度方向的尺寸。
此外,使衬套51以嵌件成型的方式与壳体50的固定部50d一体化。而且,在将壳体50固定于外壳时,使螺钉等紧固构件与金属制的衬套51接触。由此,由于紧固构件不与树脂部分接触,因此,能抑制树脂的蠕变。因此,能稳定地固定壳体50,从而能确保长期的耐久性、可靠性。
此外,在壳体50的固定部50d处形成定位销50e,并使定位销50e与形成于外壳的定位孔卡合。由此,能将滤波器模块20相对于外壳定位。因此,能使电力转换装置1的特性稳定,还能提高组装时的作业性、生产率。
此外,在电感器模块40中,将间隙片46b配置于构成部件的芯部42。由此,即使在电力转换装置1的次级侧电路中通电有大电流的情况下,电感器模块40也不会作为电感器引起磁饱和。因此,能使电感器模块40的性能稳定。
此外,将电感器用汇流条41嵌件成型于树脂部41g。由此,在将芯部42安装于电感器用汇流条41时,使芯部42与树脂部41g抵接。由此,能防止芯部42与电感器用汇流条41接触而发生破损,从而能保护电感器用汇流条41。
另外,通过嵌件成型将树脂部41g与电感器用汇流条41一体化,从而能去除安装不同部件的工序,能提高生产率和部件的尺寸精度,并降低加工成本。
电感器用汇流条41使笔直部41a从树脂露出。此外,在树脂部41a与芯部42接触的部分处,在芯部42形成有层差部45a、46a。由此,在笔直部41a中,能增大芯部42的截面积,从而能获得期望的电感和电阻,并且能使芯部42的尺寸小型化。
另外,在笔直部41a中,在电感器用汇流条41可能会与芯部42接触的情况下,利用胶带等来保护电感器用汇流条41即可。另外,在期望的电感和电阻得到充分确保、不需要增加芯部42的截面积的情况下,也可以利用树脂将笔直部41a整体覆盖。在这种情况下,不需要利用胶带等来保护笔直部41a,可提高生产率。
此外,在电感器用汇流条41中,也可以在嵌件成型于树脂部41g的部位设置孔。由此,将树脂填充于汇流条的孔部,能通过锚固效应提高汇流条与树脂的粘接强度。
此外,在安装芯部42之后,将胶带43卷绕于芯部42的周围。由此,能将芯部42临时固定,从而能提高后续工序的作业性。另外,在后续工序中安装夹具44时,能保护芯部42。
然后,在卷绕胶带43之后,安装夹具44,并将芯部42固定于电感器用汇流条41。由此,能防止电感器用汇流条41组装时或组装后的间隙长度发生变化,能使产品特性和长期可靠性稳定化。此外,通过使金属制的夹具44与芯部42接触,能经由夹具44将芯部42的热量散热。
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将电感器用汇流条41与芯部42设为不同部件,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嵌件成型使芯部42与电感器用汇流条41一体化。在这种情况下,不需要胶带43和夹具44,能削减组装工时。
在将滤波器模块20安装于电力转换装置1时,在电感器模块40的平面部41b的下部,为了用于滤波器电路部150中的电容器152而配置未图示的配线用汇流条。此外,在电感器模块40的平面部41b形成有立起部41f。因此,在将滤波器模块20组装于电力转换装置1时,在欲将上述配线用汇流条错误地组装于电感器模块40的平面部41b的上部的情况下,上述配线用汇流条会与立起部41f抵接而无法将配线用汇流条固定。由此,能防止组装滤波器模块20时的错误。另外,立起部41f也可以形成于平面部41c。
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由图1的电路图中的平滑电容器142和追加滤波器部件即电感器151构成滤波器模块20,但也可以将滤波器模块20构成为包括图1的电路图中的多个电容器152。
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对将电力转换装置1作为降压型DC/DC转换器进行了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电力转换装置1也可以是电动机驱动用的逆变器、车载充电器或其它逆变器、转换器。
实施方式2
实施方式2的电力转换装置1的滤波器模块20在电容器模块30的正极侧汇流条31和电感器用汇流条41的形状上与实施方式1的滤波器模块20不同。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图14是从侧面观察构成实施方式1的电容器模块30的正极侧汇流条31的固定部31c和电感器用汇流条41的平面部41c的图。而且,图15是从侧面观察构成实施方式2的电容器模块30的正极侧汇流条31的固定部31c和电感器用汇流条41的平面部41c的图。
如图15所示,在实施方式2的滤波器模块20中,电容器模块30的正极侧汇流条31与电感器用汇流条41的平面部41c不重合但相邻。在电感器模块40的平面部41c形成弯曲部41h,在电感器模块30的正极侧汇流条31形成弯曲部31e,使弯曲部41h与弯曲部31e互相抵接并接合。
由此,能削减将电感器用汇流条41与电容器模块30的正极侧汇流条31紧固的工时,能消除因紧固构件松动而导致的接触不良。因此,能够确保电力转换装置1的可靠性并使品质稳定。
此外,通过利用焊接或锡焊将电感器用汇流条41与电容器模块30的正极侧汇流条31接合,能大幅降低接触部的电阻。由此,在通电有大电流的情况下,能防止因局部发热而导致电力转换装置1性能劣化和发生故障。因此,能使电力转换装置1的品质稳定。
而且,电感器模块40的弯曲部41h和电容器模块30的正极侧汇流条31的弯曲部31e形成为平面。由此,接合部形成为平行平板,可消除通电时产生的磁通。因此,能降低接合部的寄生电感。
另外,在图15中,使弯曲部41h与弯曲部31e的接合部靠近壳体50,但也可以如图16所示的变形例那样朝远离壳体50的方向弯折并接合。
实施方式3
图17是实施方式3的滤波器模块20的剖视图。实施方式3的滤波器模块20在壳体50的壁50c的结构上与实施方式1不同。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如图17所示,在电容器模块30与电感器模块40之间形成的壁50c在内部具有空间50h。而且,通过空间50h而在电容器模块30与电感器模块40之间夹着空气,使导热率下降。由此,通过在壳体50的壁50c形成空间50h,能进一步抑制因电容器模块30与电感器模块40之间的热干涉而导致温度上升。因此,能抑制滤波器模块20整体的温度上升,能使电力转换装置1的性能稳定化。
另外,在实施方式3中,在壁部50c形成空间50h,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图18所示的变形例那样配置成在壁部50c嵌件成型铝或铜制的高导热性的金属板19。通过上述金属板19也可获得与空间50h相同的效果。
此外,如图18所示,也可以是金属板19从壳体50的壁50c朝底面侧弯折伸出,并朝壳体50外露出。在这种情况下,能高效地将来自电容器模块30、电感器模块40的热损失朝外部散热。金属板19也可以不从壳体50的表面露出。另外,金属板19的弯折方向既可以朝电容器模块30侧,也可以朝电感器模块40侧,还可以朝两侧分岔。
实施方式4
图19和图20是实施方式4的滤波器模块20的立体图。实施方式4的滤波器模块20与实施方式1的滤波器模块20在滤波器模块30的正极侧汇流条31和负极侧汇流条32的形状上不同。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如图19和图20所示那样,在电容器模块30的正极侧汇流条31形成有延长端子31f,在负极侧汇流条32形成有延长端子32e。延长端子31f和延长端子32e分别朝壳体50的外侧伸出。延长端子31f和延长端子32e插入至配置于滤波器模块20的安装部周边的未图示的控制基板的通孔,并通过锡焊与控制基板连接。
在降压型DC/DC转换器即电力转换装置1中,通过传感器对输出电压进行检测,并将传感器信息输入控制基板,以实施反馈控制。作为一般的方法,将传感器的正极侧与图1的电路图中的输出侧的B端子附近连接,将传感器的GND端子与外壳连接,使用线束等将传感器与控制基板连接。然而,需要线束等追加部件,且需要对端子进行连接的空间。
根据实施方式4的滤波器模块20,在配置于B端子附近的相当于平滑电容器142的电容器模块30的、正极侧汇流条31和负极侧汇流条32,形成延长端子31f和延长端子32e,并将延长端子31f和延长端子32e连接至控制基板。由此,能经由这些延长端子31f和延长端子32e对输出电压进行检测。因此,不需要线束等追加部件就能对输出电压进行检测,能实现部件数量的削减、电力转换装置1的小型化和低成本化。
另外,本发明能在其发明范围内将实施方式适当改变、局部省略。
另外,在本发明中,作为对由电流产生的磁能进行储存的无源元件即电感器形成了电感器模块40,但作为构成部件,线圈也可以适用。
此外,电感器模块40的芯部42在本发明中由U型芯部45和I型芯部46的组合形成,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只要是能缠绕汇流条的形状,则也可以是U型和I型的组合之外的结构。
(符号说明)
1电力转换装置;19金属板;20滤波器模块;30电容器模块;31正极侧汇流条;31a主体部;31b接合部;31c固定部(正极端子);31d通孔;31e弯曲部;31f延长端子;32负极侧汇流条;32a主体部;32b接合部;32c固定部(负极端子);32d通孔;32e延长端子;40电感器模块;41电感器用汇流条;41a笔直部;41b平面部(输出端子);41c平面部(输入端子);41d、41e通孔;41f立起部;41g树脂部;41h弯曲部;42芯部;43胶带;44夹具;45U型芯部;45a、46a层差部;46I型芯部;46b间隙片;46c倒角部;50壳体(壳体构件);50a第一空间;50b第二空间;50c壁;50d固定部;50e定位销;50f倒角部;50g缺口部;50h空间;50m、50n突起部;51衬套;60、61浇注材料;80电容器元件;80a、80b电极面;100输入滤波器电路部;110开关电路部;120变压器部;130整流电路部;140平滑电路部;150滤波器电路部。
Claims (18)
1.一种电力转换装置用滤波器模块,是具有电容器模块、电感器模块和壳体构件的电力转换装置的滤波器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容器模块具有:
正极侧汇流条,所述正极侧汇流条形成有正极端子;
负极侧汇流条,所述负极侧汇流条形成有负极端子;以及
多个电容器元件,多个所述电容器元件分别连接于所述正极侧汇流条和所述负极侧汇流条,
所述电感器模块具有:
电感器用汇流条;以及
磁性构件,所述磁性构件供所述电感器用汇流条插通,
所述壳体构件具有:
第一空间,所述第一空间对所述电容器模块进行收纳;以及
第二空间,所述第二空间对所述电感器模块进行收纳,
在所述电容器模块和所述电感器模块收纳于所述壳体构件并一体化后,所述壳体构件组装于所述电力转换装置的外壳。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用滤波器模块,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电容器模块收纳于所述第一空间、将所述电感器模块收纳于所述第二空间的情况下,所述电容器模块的所述负极侧汇流条配置于所述电感器模块一侧。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用滤波器模块,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正极侧汇流条和所述负极侧汇流条连接于多个所述电容器元件的情况下,所述正极端子和所述负极端子配置成互相立体地交叉。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用滤波器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构件具有壳体固定部,所述壳体固定部将所述壳体构件固定于电力转换装置,
所述负极端子与所述壳体固定部一起固定于所述电力转换装置。
5.如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用滤波器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负极侧汇流条具有多个所述负极端子。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用滤波器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构件在所述第一空间与所述第二空间之间具有壁。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用滤波器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感器用汇流条具有输入端子和输出端子,
所述输入端子配置成与所述正极侧汇流条的所述正极端子重合。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用滤波器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入端子和所述正极端子在重合的状态下通过紧固构件固定于电力转换装置,
所述输入端子和所述正极端子中的、与所述紧固构件接触的一方的壁厚比另一方的壁厚更厚。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用滤波器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空间和所述第二空间朝相同的方向开口。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用滤波器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构件在所述第二空间的开口部处具有缺口部。
11.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用滤波器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负极端子具有通孔,
所述壳体固定部具有固定孔,
所述通孔比所述固定孔大。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用滤波器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感器用汇流条具有输入端子,
所述输入端子配置在与所述正极侧汇流条的所述正极端子相邻的位置,并与所述正极端子的弯曲部接合。
13.如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用滤波器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感器用汇流条在一个端部侧具有立起部。
14.如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用滤波器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构件具有对所述电感器用汇流条的移动进行限制的突起部。
15.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用滤波器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构件在所述壁的内部具有空间。
16.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用滤波器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构件在所述壁的内部具有金属板。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用滤波器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容器模块的所述正极侧汇流条和所述负极侧汇流条分别具有汇流条延长部,在所述电容器模块收纳于所述壳体构件的所述第一空间的情况下,所述汇流条延长部朝所述第一空间的外部伸出。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用滤波器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感器模块的所述电感器用汇流条的一部分嵌件成型于树脂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17/015922 WO2018193589A1 (ja) | 2017-04-20 | 2017-04-20 | 電力変換装置用フィルタモジュール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521100A CN110521100A (zh) | 2019-11-29 |
CN110521100B true CN110521100B (zh) | 2021-12-07 |
Family
ID=638566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80089652.9A Active CN110521100B (zh) | 2017-04-20 | 2017-04-20 | 电力转换装置用滤波器模块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431237B2 (zh) |
EP (1) | EP3614547B1 (zh) |
JP (1) | JP6716025B2 (zh) |
CN (1) | CN110521100B (zh) |
WO (1) | WO2018193589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731993B2 (ja) * | 2018-11-19 | 2020-07-29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電力変換装置 |
JP7182129B2 (ja) * | 2018-11-26 | 2022-12-02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バスバー誤組付防止構造 |
WO2020136886A1 (ja) * | 2018-12-28 | 2020-07-02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車載用電力変換装置 |
JP7095645B2 (ja) * | 2019-04-02 | 2022-07-05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電力変換装置 |
JP7268508B2 (ja) * | 2019-07-09 | 2023-05-08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コイルモジュール及び電力変換装置 |
JP7116028B2 (ja) * | 2019-09-13 | 2022-08-09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車載電源装置 |
JP6910412B2 (ja) * | 2019-11-07 | 2021-07-28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電力変換装置 |
JP7647162B2 (ja) * | 2021-02-25 | 2025-03-18 |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 電力変換装置 |
JP2022180181A (ja) * | 2021-05-24 | 2022-12-06 |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 半導体装置 |
JP7246460B1 (ja) * | 2021-12-08 | 2023-03-27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電力変換装置 |
DE102022203946A1 (de) * | 2022-04-22 | 2023-10-26 | Magna powertrain gmbh & co kg |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Inverters und Inverter |
CN115910599B (zh) * | 2022-12-06 | 2024-11-26 | 上海法雷奥汽车电器系统有限公司 | 电容支架及逆变器总成 |
DE102023207218A1 (de) * | 2023-07-28 | 2025-01-30 | Zf Friedrichshafen Ag | EMV-Eingangsfilteranordnung einer Leistungselektronikanwendung im Fahrzeug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5093536A (ja) * | 2003-09-12 | 2005-04-07 | Tdk Corp | コアユニット、スイッチング電源装置、及びコア保持部材 |
CN103563234A (zh) * | 2011-05-31 | 2014-02-05 |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 电力转换装置 |
CN103733496A (zh) * | 2011-07-29 | 2014-04-16 |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 电力转换装置 |
JP2015035862A (ja) * | 2013-08-08 | 2015-02-19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電力変換装置 |
JP2016058688A (ja) * | 2014-09-12 | 2016-04-21 |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 コンデンサ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コンデンサ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
JP2016100913A (ja) * | 2014-11-18 | 2016-05-30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電力変換装置 |
JP2016165203A (ja) * | 2015-03-06 | 2016-09-08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電力変換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9285125A (ja) * | 1996-04-12 | 1997-10-31 | Ricoh Co Ltd | Oa機器用電源装置 |
JP2004296813A (ja) * | 2003-03-27 | 2004-10-21 | Tdk Corp | コアユニット及びスイッチング電源装置 |
JP4859443B2 (ja) | 2005-11-17 | 2012-01-25 |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電力変換装置 |
CN103283136B (zh) * | 2010-12-28 | 2015-02-11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功率转换装置 |
JP5818754B2 (ja) | 2012-08-14 | 2015-11-18 |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Dc−dcコンバータ装置 |
JP5974761B2 (ja) | 2012-09-18 | 2016-08-23 |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 車載用電動圧縮機 |
JP2014082894A (ja) * | 2012-10-18 | 2014-05-08 | Denso Corp | 同期整流装置および電源装置 |
JP5718873B2 (ja) | 2012-10-22 | 2015-05-13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電気自動車用の電力変換装置 |
JP6152722B2 (ja) * | 2013-07-08 | 2017-06-28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ノイズフィルタ装置 |
JP2015082951A (ja) | 2013-10-24 | 2015-04-27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電力変換装置 |
JP2015177585A (ja) * | 2014-03-13 | 2015-10-05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電力変換器 |
JP6156283B2 (ja) * | 2014-08-07 | 2017-07-05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電力変換装置 |
JP6387278B2 (ja) * | 2014-09-30 | 2018-09-05 |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 回路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CN204271909U (zh) | 2014-12-08 | 2015-04-15 | 厦门银江智慧城市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电源滤波电路 |
JP2020088888A (ja) * | 2018-11-15 | 2020-06-04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電圧フィルタおよび電力変換装置 |
-
2017
- 2017-04-20 CN CN201780089652.9A patent/CN110521100B/zh active Active
- 2017-04-20 EP EP17906715.2A patent/EP3614547B1/en active Active
- 2017-04-20 WO PCT/JP2017/015922 patent/WO2018193589A1/ja unknown
- 2017-04-20 US US16/603,742 patent/US11431237B2/en active Active
- 2017-04-20 JP JP2019513169A patent/JP6716025B2/ja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5093536A (ja) * | 2003-09-12 | 2005-04-07 | Tdk Corp | コアユニット、スイッチング電源装置、及びコア保持部材 |
CN103563234A (zh) * | 2011-05-31 | 2014-02-05 |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 电力转换装置 |
CN103733496A (zh) * | 2011-07-29 | 2014-04-16 |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 电力转换装置 |
JP2015035862A (ja) * | 2013-08-08 | 2015-02-19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電力変換装置 |
JP2016058688A (ja) * | 2014-09-12 | 2016-04-21 |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 コンデンサ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コンデンサ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
JP2016100913A (ja) * | 2014-11-18 | 2016-05-30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電力変換装置 |
JP2016165203A (ja) * | 2015-03-06 | 2016-09-08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電力変換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614547A1 (en) | 2020-02-26 |
EP3614547A4 (en) | 2020-04-29 |
WO2018193589A1 (ja) | 2018-10-25 |
US20210099072A1 (en) | 2021-04-01 |
JPWO2018193589A1 (ja) | 2019-07-11 |
EP3614547B1 (en) | 2022-08-10 |
JP6716025B2 (ja) | 2020-07-01 |
CN110521100A (zh) | 2019-11-29 |
US11431237B2 (en) | 2022-08-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521100B (zh) | 电力转换装置用滤波器模块 | |
US8910372B2 (en) | Method of fabricating a choke assembly | |
JP5558543B2 (ja) | スイッチング電源装置 | |
CN111344821B (zh) | 电力转换装置 | |
CN108432115B (zh) | 电源装置 | |
JP5288325B2 (ja) | リアクトル集合体、及びコンバータ | |
US9960700B2 (en) | Electronic apparatus | |
CN114123810B (zh) | 电力转换装置 | |
JPH11176660A (ja) | コイルを含む電気回路装置 | |
JP6647350B2 (ja) | 電力変換装置 | |
CN112216484B (zh) | 线圈模块和电力转换器 | |
JP6991368B2 (ja) | 車載用電力変換装置 | |
JP2013188010A (ja) | 絶縁型スイッチング電源装置 | |
JPH11354342A (ja) | トランス | |
JP5451860B1 (ja) | スイッチング電源装置 | |
JP6906874B2 (ja) | 電力変換装置 | |
WO2020153164A1 (ja) | 回路構成体、電気接続箱及び回路構成体の製造方法 | |
US20240013967A1 (en) | Power supply device | |
JP6914384B1 (ja) | 変圧器、変圧器ユニットおよび変圧器の製造方法 | |
JP6349874B2 (ja) | 電源装置 | |
JP5705263B2 (ja) | スイッチング電源装置 | |
WO2024166200A1 (ja) | 電力変換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