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30176B - 带有紧急释放装置的电动车辆车门闩锁 - Google Patents
带有紧急释放装置的电动车辆车门闩锁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330176B CN113330176B CN202080001301.XA CN202080001301A CN113330176B CN 113330176 B CN113330176 B CN 113330176B CN 202080001301 A CN202080001301 A CN 202080001301A CN 113330176 B CN113330176 B CN 11333017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atch
- lever
- door
- groove
- safet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77/00—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functions or purposes
- E05B77/02—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functions or purposes for accident situ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54—Electrical circuits
- E05B81/90—Manual override in case of power failure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77/00—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functions or purposes
- E05B77/02—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functions or purposes for accident situations
- E05B77/12—Automatic locking or unlocking at the moment of collision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79/00—Mounting or connecting vehicle locks or parts thereof
- E05B79/10—Connections between movable lock parts
- E05B79/20—Connections between movable lock parts using flexible connections, e.g. Bowden cable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02—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actuators used
- E05B81/04—Electrical
- E05B81/06—Electrical using rotary motor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12—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function or purpose of the powered actuators
- E05B81/16—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function or purpose of the powered actuators operating on locking elements for locking or unlocking action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24—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actuator or the power transmission
- E05B81/25—Actuators mounted separately from the lock and controlling the lock functions through mechanical connec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24—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actuator or the power transmission
- E05B81/32—Details of the actuator transmission
- E05B81/34—Details of the actuator transmission of geared transmiss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54—Electrical circuits
- E05B81/64—Monitoring or sensing, e.g. by using switches or sensors
- E05B81/76—Detection of handle operation; Detection of a user approaching a handle; Electrical switching actions performed by door handle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5/00—Details of vehicle lock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E05B77/00 - E05B83/00
- E05B85/10—Handles
- E05B85/103—Handles creating a completely closed wing surface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5/00—Details of vehicle lock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E05B77/00 - E05B83/00
- E05B85/10—Handles
- E05B85/14—Handles pivoted about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wing
- E05B85/16—Handles pivoted about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wing a longitudinal grip part being pivoted at one end about an axis perpendicular to the longitudinal axis of the grip part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5/00—Details of vehicle lock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E05B77/00 - E05B83/00
- E05B85/20—Bolts or detents
- E05B85/24—Bolts rotating about an axis
- E05B85/243—Bolts rotating about an axis with a bifurcated bolt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电动车门闩锁,特别是涉及一种带有紧急释放装置的电动车辆车门闩锁,其安装在车门上,并且在必要时能够根据拉动被抽出的隐藏把手的程度使用电动车门闩锁用电力或机械地打开车门,使得即使在紧急情况下电源被切断,也能够容易地打开车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车门闩锁,并且涉及一种带有紧急释放装置的电动车辆车门闩锁,所述紧急释放装置能够在发生事故时,在车门闩锁由于断电或马达故障而无法电动打开车门的情况下手动打开车门。
背景技术
车门闩锁设置在车门内侧,以执行锁定和解锁操作,以及车门的打开和关闭操作。
在机械式车辆车门闩锁的情况下,当车钥匙插入设置在车门外侧并机械地连接到车辆车门闩锁上的钥匙筒中并转动钥匙时,可以执行车门闩锁的锁定和解锁操作。
当车辆车门闩锁被解锁时,用户可以通过操纵设置在车门中的外侧把手或内侧把手来打开车门。
与此不同,用于电动车辆车门闩锁的车门闩锁可以使用智能钥匙执行远程控制器(车钥匙)的按钮操作或车辆车门闩锁的锁定和解锁操作,而无需使用诸如钥匙筒之类的机械装置。
在韩国注册专利公开号10-1972508中描述了一种传统的电动车辆车门闩锁。韩国注册专利公开号10-1972508的车辆车门闩锁系统具有的缺点是,在车门闩锁系统不能电动释放解锁的情况下,没有能够打开车门的装置。
专利文献1:韩国注册专利公开号10-1972508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旨在解决上述问题的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带有紧急释放装置的装置,所述装置能够手动操作电动闩锁,并提供一种车辆车门闩锁,其中按顺序地操作电动开门和被动开门。
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可以提供一种带有紧急释放装置的电动车辆车门闩锁,包括:安装在车门上的隐藏把手;包括用于打开车门的开门构件的电动闩锁;用于操作开门构件的驱动单元;用于锁定或解锁开门构件的安全构件;外车门连接部分,其耦合到隐藏把手上,当隐藏把手被拉过一定距离时拉动开门构件;车门闩锁连接部分,其用于根据隐藏把手的进出移动安全构件;第一传感器,其用于检测隐藏把手的拉动;以及第二传感器,其用于检测隐藏把手的抽出,其中,驱动单元由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的检测信号操作,并且其中,隐藏把手可以根据隐藏把手的拉动,在初始位置、由第一传感器检测到的第一位置、以及开门构件由外车门连接部分操作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车门闩锁可以进一步包括锁定杠杆,其用于将外车门连接部分的移动传递到开门构件,其中,锁定杠杆可以通过安全构件的移动,移动到锁定杠杆连接到外车门连接部分上的位置,或者移动到锁定杠杆未连接到外车门连接部分上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车门闩锁可以进一步包括能够移动锁定杠杆的紧急杠杆,其中,所述紧急杠杆能够从电动闩锁的外部手动操作。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车门闩锁可以进一步包括可滑动地耦合到安全构件上的紧急挡块,其中,突起可以形成在安全构件中,其中,紧急挡块包括槽,所述槽在其中心部分处的宽度可以小于所述槽在其两端处的宽度,并且所述突起可以装配在所述槽中,并且其中,紧急挡块可以将紧急杠杆的移动传递给锁定杠杆。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车门闩锁可以进一步包括操作开门构件的车门闩锁钥匙,并且车门闩锁钥匙能够从电动闩锁的外部手动操作。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可以提供一种带有紧急释放装置的电动车辆车门闩锁,包括:安装在车门上的隐藏把手;包括用于打开车门的开门构件的电动闩锁;用于操作开门构件的驱动单元;外车门连接部分,其耦合到隐藏把手上,当隐藏把手被拉过一定距离时拉动开门构件;以及第一传感器,其用于检测隐藏把手的拉动;其中,驱动单元由第一传感器的检测信号操作,并且其中,隐藏把手可以根据隐藏把手的拉动,在初始位置、由第一传感器检测到的第一位置、以及开门构件由外车门连接部分操作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可以提供一种带有紧急释放装置的电动车辆车门闩锁,包括:安装在车门上的隐藏把手;包括用于打开车门的开门构件的电动闩锁;用于操作开门构件的驱动单元;用于锁定或解锁开门构件的安全构件;外车门连接部分,其耦合到隐藏把手上,当隐藏把手被拉过一定距离时拉动开门构件;用于移动安全构件的安全驱动单元;第一传感器,其用于检测隐藏把手的拉动;以及第二传感器,其用于检测安全构件的滑动,其中,驱动单元由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的检测信号操作,并且其中,隐藏把手可以根据隐藏把手的拉动,在初始位置、由第一传感器检测到的第一位置、以及开门构件由外车门连接部分操作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有益效果
根据上述本发明的带有紧急释放装置的电动车辆车门闩锁具有以下效果。
电动闩锁能够根据拉动隐藏把手的程度或者用电力操作或者机械地(被动)操作,因此,即使在发生事故时,由于断电或马达故障电动闩锁未用电力操作,也能够打开车门。
由于用于打开车门的电动闩锁的开门构件机械地连接到隐藏把手和外车门连接部分上,因此能够仅通过拉动隐藏把手来机械地操作电动闩锁。
由于电动操作和机械操作是按顺序操作的,因此电动闩锁在正常时间内是用很小的力用电力操作的,并且仅在紧急情况下,通过最大限度地拉动隐藏把手来机械地操作电动闩锁,从而提高了操作效率。
由于用于滑动安全构件的车门闩锁连接部分能够通过进入和取出隐藏把手来锁定或解锁开门构件,因此能够用电力和机械方式防止电动闩锁的故障。
由于锁定杠杆由安全构件移动并能够连接到外车门连接部分上,因此当隐藏把手未被抽出时,防止通过外车门连接部分打开车门。
由于紧急杠杆能够移动锁定杠杆,并且能够从电动闩锁的外部手动操作,因此在紧急情况下,可以防止车门被外车门连接部分打开,或者将其更改为能够打开的状态。
由于车门闩锁钥匙能够移动开门部件,并且能够从电动闩锁的外部手动操作,因此能够使用车门闩锁钥匙打开车门。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带有紧急释放装置的电动车辆车门闩锁的前透视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带有紧急释放装置的电动车辆车门闩锁的前分解透视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带有紧急释放装置的电动车辆车门闩锁的第一壳体的前透视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带有紧急释放装置的电动车辆车门闩锁的第一壳体的后透视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带有紧急释放装置的电动车辆车门闩锁的第二壳体的前透视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带有紧急释放装置的电动车辆车门闩锁的第二壳体的后透视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带有紧急释放装置的电动车辆车门闩锁的第三壳体的前透视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带有紧急释放装置的电动车辆车门闩锁的第三壳体的后透视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带有紧急释放装置的电动车辆车门闩锁的闩锁的分解前透视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带有紧急释放装置的电动车辆车门闩锁的枢转构件的前分解透视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带有紧急释放装置的电动车辆车门闩锁的杠杆的前透视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带有紧急释放装置的电动车辆车门闩锁的杠杆的分解后透视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带有紧急释放装置的电动车辆车门闩锁的加强板的前透视图。
图14是根据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带有紧急释放装置的电动车辆车门闩锁的闩锁、枢转构件、杠杆和加强部件的组装图。
图15是根据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带有紧急释放装置的电动车辆车门闩锁的驱动单元的前透视图。
图16是根据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带有紧急释放装置的电动车辆车门闩锁的驱动单元的后视图(初始状态)。
图17是根据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带有紧急释放装置的电动车辆车门闩锁的驱动单元的后视图(车门闩锁连接部分被拉动的状态)。
图18是根据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带有紧急释放装置的电动车辆车门闩锁的驱动单元的后视图(马达被驱动的状态)。
图19是根据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带有紧急释放装置的电动车辆车门闩锁的驱动单元的前视图(马达被驱动的状态)。
图20是根据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带有紧急释放装置的电动车辆车门闩锁的打开板的前透视图。
图2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带有紧急释放装置的电动车辆车门闩锁的插入板的前透视图。
图22是根据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带有紧急释放装置的电动车辆车门闩锁的插入板的后透视图。
图23是根据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带有紧急释放装置的电动车辆车门闩锁的连接单元盖的平面透视图。
图24是根据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带有紧急释放装置的电动车辆车门闩锁的连接单元盖的底部透视图。
图25a是示出安装在根据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带有紧急释放装置的电动车辆车门闩锁的插入板上的组件的前透视图。
图25b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带有紧急释放装置的电动车辆车门闩锁的车门闩锁钥匙被转动的状态的前透视图。
图26是根据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带有紧急释放装置的电动车辆车门闩锁的锁定杠杆的前分解透视图。
图27是当进入根据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带有紧急释放装置的电动车辆车门闩锁的把手单元时闩锁单元的部分横截面图。
图28是当根据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带有紧急释放装置的电动车辆车门闩锁的把手单元被抽出时把手单元的部分横截面图。
图29是当根据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带有紧急释放装置的电动车辆车门闩锁的把手单元被抽出时闩锁单元的部分横截面图。
图30是当根据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带有紧急释放装置的电动车辆车门闩锁的把手单元被拉动5度时把手单元的部分横截面图。
图31是当根据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带有紧急释放装置的电动车辆车门闩锁的把手单元被拉动5度时闩锁部分的部分横截面图。
图32是当根据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带有紧急释放装置的电动车辆车门闩锁的把手单元被拉动10度时把手单元的部分横截面图。
图33是当根据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带有紧急释放装置的电动车辆车门闩锁的把手单元被拉动10度时闩锁单元的部分横截面图。
图34是根据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带有紧急释放装置的电动车辆车门闩锁的锁定杠杆和紧急挡块的前透视图。
图35是根据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带有紧急释放装置的电动车辆车门闩锁的锁定杠杆和紧急挡块被组装的前透视图。
图36是当通过使用根据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带有紧急释放装置的电动车辆车门闩锁的紧急杠杆锁定时闩锁单元的部分前视图。
图37是当通过使用根据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带有紧急释放装置的电动车辆车门闩锁的紧急杠杆锁定时闩锁单元的部分横截面图。
图38是当使用根据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带有紧急释放装置的电动车辆车门闩锁的车门杠杆连接部分打开车门时闩锁单元的部分横截面图。
图39是当使用根据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带有紧急释放装置的电动车辆车门闩锁的紧急杠杆解锁时闩锁单元的部分前视图。
图40是当使用根据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带有紧急释放装置的电动车辆车门闩锁的紧急杠杆解锁时闩锁单元的部分横截面图。
图41是根据本发明第二优选实施例的带有紧急释放装置的电动车辆车门闩锁的打开板的前透视图。
图42是根据本发明第二优选实施例的带有紧急释放装置的电动车辆车门闩锁的打开板的平面视图。
图43是根据本发明第二优选实施例的带有紧急释放装置的电动车辆车门闩锁的连接单元盖的平面透视图。
图44是根据本发明第二优选实施例的带有紧急释放装置的电动车辆车门闩锁的连接单元盖的底部透视图。
图45是根据本发明第二优选实施例的带有紧急释放装置的电动车辆车门闩锁的锁定杠杆的前透视图。
图46是根据本发明第二优选实施例的带有紧急释放装置的电动车辆车门闩锁的锁定杠杆的后透视图。
图47是当进入根据本发明第二优选实施例的带有紧急释放装置的电动车辆车门闩锁的把手单元时闩锁单元的部分横截面图。
图48是当根据本发明第二优选实施例的带有紧急释放装置的电动车辆车门闩锁的把手单元被抽出时闩锁单元的部分横截面图。
图49是根据本发明第三优选实施例的带有紧急释放装置的电动车辆车门闩锁的插入板的前透视图。
图50是根据本发明第三优选实施例的带有紧急释放装置的电动车辆车门闩锁的插入板的后透视图。
图51是根据本发明第三优选实施例的带有紧急释放装置的电动车辆车门闩锁的部分分解前透视图。
图52是根据本发明第三优选实施例的带有紧急释放装置的电动车辆车门闩锁的部分分解后透视图。
图53是根据本发明第三优选实施例的处于锁定状态的带有紧急释放装置的电动车辆车门闩锁的部分前透视图。
图54是根据本发明第三优选实施例的处于解锁状态的带有紧急释放装置的电动车辆车门闩锁的部分前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作为参考,对于下文将描述的本发明的配置之中与现有技术相同的配置,将参考上述现有技术,并且将省略单独的详细描述。
当一个部件被称为在另一个部件“上面”时,它可以直接位于另一个部件的顶部上,或者另一个部件可以在这两个部件之间。相反,如果一个部件被称为“直接”在另一个部件“上面”,则没有其他部件插在它们之间。
本文所使用的术语仅用于参考特定实施例,并不旨在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单数形式包括复数形式,除非短语明确表示相反的含义。
如本文所使用的,“包括”的含义体现了特定的特征、区域、整数、步骤、动作、元件和/或组件,但不排除存在或添加其他特定的特征、区域、整数、步骤、动作、元件、组件和/或组。
有关相对空间的术语,如“下面”、“上面”等,可以用于更容易地描述图纸中所示的一个部件与另一个部件之间的关系。这些术语旨在包括与图纸中预期含义结合使用的装置的其他含义或作用。例如,如果图中的装置被翻转,则一些被描述为在其他部件“下面”的部件被描述为在其他部件的“上面”。因此,示例性术语“下面”包括上下两个方向。装置可以旋转90度或以不同角度旋转,并且指示相对空间的术语将被相应地解释。
以下,将描述带有安全装置的车辆车门闩锁的优选实施例。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前后侧表示车辆的纵向方向,上下方向表示车辆的宽度方向,并且左右方向表示车辆的垂直方向。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2所示,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电动闩锁2000包括:用于打开车门的开车门构件;用于操作开车门构件的驱动单元;外车门连接部分60,其一侧连接到设置在车门中的把手单元1000上,并且设置有当必要时被抽出的隐藏把手,另一侧连接到电动闩锁2000上,并且当被把手单元1000拉动时可滑动到开车门构件;以及用于检测把手单元1000的拉动的第一传感器22。
开车门构件包括枢转地安装在电动闩锁2000上的闩锁2200、用于锁定或解锁闩锁2200的枢转构件2370、用于旋转枢转构件2370的打开杠杆2350和用于旋转打开杠杆2350的打开板2300。
外车门连接部分60滑动到打开板2300上,并且驱动单元能够旋转打开杠杆2350。
在下文中,将参考图2详细描述每个配置。
<壳体>
在下文中,将描述壳体。
如图2所示,壳体包括第一壳体2110、设置在第一壳体2110的前侧处的第二壳体2130和设置在第一壳体2110的后侧处的第三壳体2150。
在图3至图4中详细地示出了第一壳体2110。
密封构件2140设置在第一壳体2110的后圆周与第三壳体2150的前圆周(边缘)之间,以防止驱动单元被水损坏。
如图1所示,在壳体的上部和前侧处形成撞针插入槽2105,连接到车身上的撞针(未示出)插入到所述撞针插入槽中。撞针插入槽2105以其上侧和前侧是打开的、并且其后侧是封闭的方式形成。
因此,在第一壳体2110中形成的撞针插入槽2105以槽的形状形成,并且在第二壳体2130中形成的撞针插入槽2105以在前后方向上穿透的孔的形状形成。
如图3所示,第一壳体2110以板的形状形成。
第一壳体2110形成为带有闩锁安装槽2111和枢转构件安装槽2116,将在后面描述的闩锁2200安装在所述锁闩安装槽中,枢转构件2370安装在所述枢转构件安装槽中。
第一壳体2110可以由塑料材料形成并通过注射成型。由此,可以方便地制造所述装置。
闩锁安装槽2111以其前侧是打开的、并且其后侧是封闭的方式形成,使得部件的组装是容易的。在组装过程中,闩锁安装槽2111的前侧被第二壳体2130覆盖。
闩锁安装槽2111的上部与撞针插入槽2105连通。
此外,弹簧插入槽2113形成在第一壳体2110的前侧中。
弹簧插入槽2113设置在闩锁安装槽2111的后侧处,并且与闩锁安装槽2111连通。弹簧插入槽2113以扇形的形状形成,并且将在后面描述的第一复位弹簧2250插入弹簧插入槽2113中,使得第一复位弹簧2250的另一端2253可以与闩锁2200一起旋转。
在弹簧插入槽2113中,闩锁凸台2114形成为朝向前侧突出,并且将在后面描述的闩锁枢转轴2230安装在闩锁凸台2114中。
第一壳体2110形成为带有传感器传输构件插入部分2129,将在后面描述的第三传感器传输构件2911和第四传感器传输构件2912插入所述传感器传输构件插入部分中,以与闩锁安装槽2111连通。传感器传输构件插入部分2129设置在撞针插入槽2105下面。传感器传输构件插入部分2129以其后侧是打开的方式形成,并且包括在前后方向上穿透的槽。
在第一壳体2110中,接合部分导槽2115形成为穿过前后侧,以便与弹簧插入槽2113和闩锁安装槽2111连通。
接合部分导槽2115以围绕弹簧插入槽2113和闩锁安装槽2111的弧形的形状形成。
枢转构件安装槽2116设置在闩锁安装槽2111的右侧上。枢转构件安装槽2116的前侧以其前侧是打开的、并且其后侧是封闭的方式形成,使得部件的组装是容易的。在组装过程中,枢转构件安装槽2116的前侧被第二壳体2130覆盖。
枢转构件安装槽2116的左侧与闩锁安装槽2111的右侧连通。
此外,弹簧插入槽2117形成在第一壳体2110的前侧中。
弹簧插入槽2117设置在枢转构件安装槽2116的后侧处,并且与枢转构件安装槽2116连通。
弹簧插入槽2117的上部分成形为像蛋形,并且下部分形成为朝向左侧和下部分突出。
将在后面描述的枢转构件弹簧2390插入弹簧插入槽2117中,使得枢转构件弹簧2390的第二弯曲部分2393能够与枢转构件2370一起旋转。
在弹簧插入槽2117中,闩锁枢转凸台2119形成为朝向前侧突出,并且将在后面描述的枢转轴2380安装在闩锁枢转凸台2119中。
在第一壳体2110的右侧处,形成枢转构件接合部分通孔2118。枢转构件接合部分通孔2118以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圆弧的形状形成,并且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穿透。
枢转构件接合部分通孔2118设置在弹簧插入槽2117的下部分处,并且与枢转构件安装槽2116连通。
在第一壳体2110的中间部分和上部分中,缓冲器构件2360分别插入其中的缓冲器构件插入槽2123形成为与撞针插入槽2105或闩锁安装槽2111连通。
设置在中间的缓冲器构件插入槽2123的前侧和上部分是打开的,并且缓冲器构件插入槽2123的上部分与撞针插入槽2105连通。
设置在上部分处的缓冲器构件插入槽2123具有打开的前侧,并且其右侧部分与闩锁安装槽2111连通。
当撞针插入撞针插入槽2105中时,设置在中间处的缓冲器构件2360可以防止由于与第一壳体2110接触而产生的冲击或噪声。
当闩锁2200旋转到处于打开状态时,设置在上部分处的缓冲器构件2360可以防止由于与第一壳体2110接触而产生的冲击或噪声。
在第一壳体2110的左侧、右侧和上侧上,与将在后面描述的第二壳体2130的左表面接合的第二壳体接合部分2109a形成为朝向前侧突出。
第二壳体2130的下部分装配在其中的第二壳体装配槽2109b形成在第一壳体2110的中心下部分中,以朝向后侧凹陷。
通过第二壳体接合部分2109a和第二壳体装配槽2109b,第二壳体2130安装在第一壳体2110中,以便不在上下和左右方向上流动。
第一壳体2110的边缘形成为朝向后侧突出,并且还在第一壳体2110的后侧上形成空间。
在第一壳体2110的边缘的左上部分中,形成在上下方向上穿透的第三壳体耦合槽2102,用于与将在后面描述的第三壳体2150耦合的螺栓安装在所述第三壳体耦合槽中。
在第一壳体2110的边缘的右侧上,车门闩锁连接部分装配部分2128形成为朝向后侧突出,将在后面描述的车门闩锁连接部分30安装在所述车门闩锁连接部分装配部分上。
在第一壳体2110的边缘的右下部分上形成在上下方向上穿透的车门闩锁钥匙安装槽2101,将在后面描述的车门闩锁钥匙2630安装在所述车门闩锁钥匙安装槽中。
车门闩锁钥匙2630可以从电动闩锁2000外侧通过车门闩锁钥匙安装槽2101操作。
在第一壳体2110的后侧的右上部分上形成马达安装部分2112,将在后面描述的马达2610安装在所述马达安装部分中。槽形成在马达安装部分2112的右侧和中间部分中,使得马达2610的轴能够被装配。
马达轴装配部2112a形成在马达安装部分2112的左侧上,使得马达2610的轴的端部能够被装配。
在第一壳体2110的右后侧中,第一引导部分2125形成为朝向后侧突出。第一引导部分2125设置在马达安装部分2112的上部处。第一引导部件2125的下表面与将在后面描述的安全构件2400的上表面接触,并且引导安全构件2400在左右方向上的滑动。
在第一壳体2110的右后侧上,轴2106、第一打开杠杆引导部分2107和第二打开杠杆引导部分2108形成为朝向后侧突出。
轴2106设置在马达安装部分2112的左下部分上。
轴2106装配有将在后面描述的打开杠杆2350。
第一打开杠杆引导部分2107设置在轴2106的左下部分处,并且第二打开杠杆引导部分2108设置在轴2106的右下部分处。
第一和第二打开杠杆引导部分2107和2108设置在打开杠杆2350的旋转半径之内,使得当围绕轴2106旋转时,打开杠杆2350能够在预定范围之内旋转。
在第一壳体2110的左后上部分上形成连接单元盖安装部分2126,将在后面描述的连接单元盖2800安装在所述连接单元盖安装部分中。
在连接单元盖安装部分2126的上部中形成多个突起,使得能够容易地插入连接单元盖2800。连接单元盖安装部分2126的右侧被将在后面描述的第二引导部分2127的左侧表面阻挡,并且左侧形成为朝向后侧突出,使得防止连接单元盖2800在左右方向上流出。
在第一壳体2110的后表面的左下部分中,突出地形成锁紧连接部分2120,将在后面描述的锁紧连接部分2520安装在所述锁紧连接部分2120中。在锁紧连接部分2120的后侧处形成槽,锁紧连接部分2520的固定部分2522能够穿过所述槽装配。
第二引导部分2127突出地形成在第一壳体2110的后表面的中心中。第二引导部分2127刚好设置在连接单元盖安装部分2126的右侧处。第二引导部分2127形成为对应于撞针插入槽2105的形状。第二引导部分2127刚好设置在马达轴装配部分2112a的左侧处。
在第二引导部分2127的上部分中,形成在前后方向上穿透的紧急杠杆安装槽2130。紧急杠杆安装槽2103与撞针插入槽2105连通。
将在后面描述的紧急杠杆2780的前侧插入紧急杠杆安装槽2103中,并且用户能够通过撞针插入槽2105操作紧急杠杆2780。
能够与第三壳体2150耦合的第三壳体装配部分2104形成为在第一壳体2110的左右表面和下表面中突出。
形成在第一壳体2110上的第一紧固部分2121以凸台形状形成,并形成为朝向后侧突出。螺栓被紧固到在第一紧固部分2121中形成并且前面被封闭的孔上。第一紧固部分2121的后端形成为比第一壳体2110的边缘更朝向后侧突出。当组装螺栓时,在第一紧固部分2121的内周表面上形成螺纹。第一紧固部分2121分别设置在第一壳体2110的上部分和下部分的两侧处。
引导凸台2122形成在第一壳体2110的右上部分中朝向后侧突出。引导凸台2122设置在第一引导部分2125与第二引导部分2127之间。引导凸台2122插入将在后面描述的蜗轮2614的通孔中。
在图5至图6中详细地示出了第二壳体2130。
第二壳体2130以板的形状形成。
在第二壳体2130中,形成在前后方向上穿透的轴插入孔,以铆钉形式提供的闩锁枢转轴2230插入所述轴插入孔中。
第一突出部分2135、第二突出部分2136和第三突出部分2137形成在第二壳体2130中,以围绕轴插入孔从前侧到后侧凹陷。第一突出部分2135、第二突出部分2136和第三突出部分2137比第二壳体2130的后表面的底部分更朝向后侧突出。
第一突出部分2135与将在后面描述的枢转构件2370的前表面接触。因此,当组装时,枢转构件2370不沿前后方向流动,同时,枢转构件2370与第二壳体2130之间的摩擦能够最小。第一突出部分2135以弧形的形状形成。第一突出部分2135形成为沿着枢转构件2370的前侧方向弯曲。
第二突出部分2136沿着轴插入孔和撞针插入槽2105的圆周形成,以接触闩锁2200的前表面。因此,当组装时,闩锁2200不沿前后方向流动,同时,闩锁2200与第二壳体2130之间的摩擦能够最小。
第三突出部分2137以圆形的形状形成,并且设置在第二突出部分2136的右侧处。在第三突出部分2137中,形成在前后方向上穿透的铆钉插入孔,枢转轴2380穿过所述铆钉插入孔插入。
在第二壳体2130的下部分中,安装在第一壳体2110的第二壳体装配槽2109b中的第四突出部分2132以朝向后侧的弧形的形状突出地形成。
在第一壳体2110和第二壳体2130的前表面上形成多个车门安装部分2124和2134,用于电动闩锁2000与车门的螺栓耦合。车门安装部分2124和2134分别设置在第一壳体2110和第二壳体2130的左后部分处以及撞针插入槽2105的右侧处。在第一壳体2110中形成的车门安装部分2124以朝向后侧凹陷的槽的形状形成,并且在第二壳体2130中形成的车门安装部分2134以在前后方向上穿透的孔的形状形成。
此外,在第二壳体2130的后表面中,形成朝向后侧突出的安装凸台2134a。安装凸台2134a插入第一壳体2110的车门安装部分2124中。安装凸台2134a形成为包围在第二壳体2130中形成的车门安装部分2134。螺纹形成在安装凸台2134a的内壁中。
由此,电动锁闩2000能够容易且牢固地安装在车门中。
在第二壳体2130中,对应于撞针插入槽2105的切断部分以使撞针插入槽2105的前侧打开的方式形成。
在图7至图8中详细地示出了第三壳体2150。
第三壳体2150以板的形状形成,其边缘朝向前侧突出,并且在前表面上形成空间。第三壳体2150的空间以其前侧是打开的方式形成。
第三壳体2150覆盖第一壳体2110的后表面,所述第一壳体的后表面是闩锁2200安装在其上的表面的相对表面。即,第二壳体2130耦合到第一壳体2110的前表面上,并且第三壳体2150耦合到第一壳体2110的后表面上。
第三壳体2150螺栓耦合到第一壳体2110的后表面上。
用于螺栓耦合的第一和第二紧固部分2121和2155分别形成在第一壳体2110和第三壳体2150的后表面上。
在第三壳体2150中形成的第二紧固部分2155以在前后方向上穿透的通孔的形状形成。第二紧固部分2155被设置成对应于第一紧固部分2121,并且与第一紧固部分2121组装。
第五突出部分2153a形成为在第三壳体2150的中心部分中朝向前侧突出。
第五突出部分2153a沿着杠杆2530的旋转方向弯曲地形成。在第五突出部分2153a的旋转中心处,闩锁枢转轴插入槽2152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穿透。
闩锁枢转轴2230的后侧插入闩锁枢转轴插入槽2152中。
在第五突出部分2153a的下方,左右设置杠杆引导部分2153b。杠杆引导部分2153b形成为从前侧朝向后侧凹陷。
在杠杆引导部分2153b的左侧中,安装连接部分安装部分2153c。
在杠杆引导部分2153b中,杠杆2530的耦合构件插入部分2531和将在后面描述的打开板2300的下部,以及锁紧连接部分2520的固定部分2522安装在连接部分安装部分2153c中。
连接单元盖安装槽2156形成在第三壳体2150的上部中。连接单元盖安装槽2156以其前侧是打开的方式形成。
连接单元盖支撑部分2157突出地形成在连接单元盖安装槽2156的上部和下部中。由于连接单元盖支撑部分2157,当将连接单元盖2800安装在连接单元盖安装槽2156中或当其被操作时,摩擦最小,从而提高产品性能。
形成在下部中的连接单元盖支撑部分2157固定连接单元盖2800,防止打开板2300和安全构件2400分离,并引导在左右方向上滑动。连接单元盖安装槽2156的后侧是封闭的,使得连接单元盖2800不流向后侧。
在第三壳体2150的中心中,形成朝向后侧凹陷的第一壳体插入槽2158,第一壳体2110的轴2106插入所述第一壳体插入槽中。
在第三壳体2150的左上侧的上部和下部中,连接部分穿透槽2159a和2159b以其前侧和左右方向是打开的方式形成。
车门杠杆连接部分40、车门钥匙连接部分50和外车门连接部分60安装在上部的连接部分穿透槽2159a中。上部的连接部分穿透槽2159a与连接单元盖安装槽2156连通。
锁紧连接部分2520安装在下部的连接部分穿透槽2159b中。下部的连接部分穿透槽2159b与杠杆引导部分2153b连通。
在第三壳体2150的后侧上部中,电线连接部分2154a形成为朝向后侧突出。电线连接部分2154a大体上以有圆角的空心矩形的形状形成。在连接部分2154a的中心部分中,形成在前后方向上穿透的穿线槽2154b。电线2750通过穿线槽2154b从外部引入第三壳体2150中。
能够装配到第一壳体2110的第三壳体装配部分2104上的第一壳体装配部分2151a形成在第三壳体2150的左右表面和下表面上。第一壳体装配部分2151a以环形的形状形成。由此,第一壳体装配部分2151a和第三壳体装配部分2104装配耦合。第一壳体2110和第三壳体2150能够在没有螺栓耦合的情况下容易地耦合。
与第一壳体2110的第三壳体紧固槽2102耦合的第一壳体紧固部分2151b形成为在第三壳体2150的上表面的左侧中朝向前侧突出。
在第一壳体紧固部分2151b中,形成在上下方向上穿透的槽,并且第一壳体紧固部分2151b的槽与第一壳体2110的第三壳体紧固槽2102连通。
由此,第一壳体2110和第三壳体2150更牢固地组装。
在第三壳体2150的后表面中,肋以网格的形状形成。因此,可以增强第三壳体2150的刚性和耐久性。
<闩锁>
在图9中详细地示出了闩锁2200。
闩锁2200安装在第一壳体2110中,以设置在闩锁安装槽2111内。
闩锁2200通过安装在第一壳体2110、第二壳体2130和第三壳体2150中的闩锁枢转轴2230枢转地安装在第一壳体2110中。
闩锁2200以板的形状形成。
在闩锁2200的中心中,形成在前后方向上穿透的闩锁槽2209,闩锁枢转轴2230插入所述闩锁槽中。
锁定槽2201形成在闩锁2000的外圆周表面中。
锁定槽2201在前后方向上穿透地形成,其右上部分是打开的。
在锁定槽2201的右侧中,形成第二锁定接合部分2201a,枢转构件2370的锁定部分2371接合在所述第二锁定接合部分2201a上。
在闩锁2200中,形成撞针与其接合的撞针接合突起2204。
撞针接合突起2204的右侧表面以其中心部分朝向右突出和弯曲的方式形成。锁定槽2201位于中心部分的下部分中。
由此,撞针能够沿着撞针接合突起2204的斜面顺利地插入锁定槽2201中。此外,当撞针插入锁定槽2201中时,由于撞针接合突起2204的突出部分,很难向上滑出。
在闩锁2200中的锁定槽2201的右侧上形成辅助锁定槽2202。
辅助锁定槽2202形成在锁定部分2371接合在其上的第二锁定接合部分2201a与第一锁定接合部分2202a之间。
辅助锁定槽2202以类似于锁定槽2201的形状形成,但是形成为具有比锁定槽2201浅的深度。即,辅助锁定槽2202的旋转中心与闩锁2200之间的距离形成为比锁定槽2201的旋转中心与闩锁2200之间的距离长。
锁定槽2201和辅助锁定槽2202沿着圆周方向间隔开地设置。
当车门关闭时,枢转构件2370的锁定部分2371首先插入辅助锁定槽2202中,其次插入锁定槽2201中。
弹簧装配部分2207形成在闩锁2200的外周表面的下部中。
弹簧装配部分2207以突起的形状形成,并且第一复位弹簧2250的另一端2253可以与弹簧装配部分2207接合并与闩锁2200一起旋转。
在闩锁2200的左外周表面中,形成向外突出的突起2208。
突起2208设置在接合部分导槽2115的前侧处。
将在后面描述的杠杆2530的闩锁接合部分2532装配到突起2208的下部分上,以便闩锁2200能够由闩锁接合部分2532旋转。
当闩锁2200的车门关闭时,锁定槽2201、辅助锁定槽2202、弹簧装配部分2207和突起2208沿着旋转方向(顺时针方向)依次设置。
闩锁2200被弹性盖2210包围。
弹性盖2210可以通过嵌物注塑覆盖在闩锁2200的外表面上。弹性盖2210由具有弹性的材料(例如,橡胶)形成,以吸收施加到闩锁2200的冲击并防止噪声。
弹性盖2210包裹闩锁2200的其余部分,第一锁定接合部分2202a和第二锁定接合部分2201a的一部分以及与第一复位弹簧2250接触的部分除外。
在弹性盖2210的中心中,形成在前后方向上穿透的弹性盖槽2211,闩锁枢转轴2230插入所述弹性盖槽中。
在弹性盖2210的中心中,形成在前后方向上穿透的弹性盖槽2211,闩锁枢转轴2230插入所述弹性盖槽中。
在弹性盖槽2211的圆周中形成多个朝向直径方向凹陷的辅助槽。
由此,当弹性盖2210旋转时,弹性盖2210与闩锁枢转轴2230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减小。另外,润滑剂(脂)能够长期容纳在弹性盖槽2211的辅助槽中,从而提高性能。
在弹性盖2210中形成狭缝2212。狭缝2212形成在与设置在第一壳体2110的上部分的缓冲器构件2360接触的部分和与撞针接触的部分中。由于狭缝2212,当闩锁2200与另一个构件接触时,可以减轻冲击。
第一复位弹簧2250设置为使得当解锁时使闩锁2200自动复位。
第一复位弹簧2250的一端2252和另一端2253形成为对应于组件的形状。一端2252朝向左侧延伸,并且另一端2253朝向前侧以直角弯曲。
第一复位弹簧2250的一端2252与第一壳体2110的弹簧插入槽2113的上部接合,线圈部分插入闩锁枢转轴2230中,并且另一端2253与闩锁2200的弹簧装配部分2207的左侧接合。
第一复位弹簧2250的一端2252和另一端2253进一步改进了组装性能。
当闩锁2200旋转时,第一复位弹簧2250的另一端2253与闩锁2200一起旋转。
接合板2231形成在闩锁枢转轴2230的中间中,以装配到闩锁2200和第一复位弹簧2250上。
闩锁2200插入接合板2231的前侧中,并且第一复位弹簧2250插入锁定板2231的后侧中,使得当闩锁2200旋转时,第一复位弹簧2250的前表面与闩锁2200的后表面不摩擦。
第一壳体2110和杠杆2530插入第一复位弹簧2250的后侧中。
闩锁枢转轴2230的前端和后端的直径形成为小于闩锁枢转轴2230的其他部分的直径。闩锁枢转轴2230的前端装配到第二壳体2130上,并且闩锁枢转轴2230的后端装配到将在后面描述的加强板2340上。
即,在闩锁枢转轴2230中,从前侧依次安装第二壳体2130、闩锁2200、第一复位弹簧2250、第一壳体2110、杠杆2530和加强板2340。
<枢转构件>
在图10中详细地示出了枢转构件2370。枢转构件2370也称为棘爪。
枢转构件2370与打开杠杆2350联锁。
枢转构件2370设置在第一壳体2110的前侧处,并且通过朝向前后方向设置的枢转轴2380枢转地安装在第二壳体2130中。
枢转构件2370由锁定部分2371和接合突起2373组成。
锁定部分2371形成为朝向枢转构件2370的左侧突出。
锁定部分2371用于阻止(锁定)闩锁2200的位置,使得保持车门的关闭状态。
在锁定部分2371的下部分中,形成闩锁插入槽2372,当车门关闭时,闩锁2200的端部和辅助锁定槽2202插入所述闩锁插入槽中。闩锁插入槽2372以其下部分是打开的方式形成,并且设置在锁定部分2371与接合突起2373之间。由于闩锁插入槽2372,当车门关闭时,稳定地保持闩锁2200被锁定到枢转构件2370的状态。
在锁定部分2371的下表面的右下侧中,形成朝向下侧突出的接合突起2373。
在锁定突起2373的左侧中,插入打开杠杆2350的枢转构件接合部分2351。即,锁定突起2373起到根据打开杠杆2350的旋转使枢转构件2370枢转的作用。
枢转构件2370当旋转和移动时与打开杠杆2350一起旋转。
此外,枢转构件2370设置有像如前所述的锁闩2200的弹性盖2375。弹性盖2375由具有弹性的材料(例如,橡胶)形成,以便吸收施加到枢转构件2370的冲击并防止噪声。弹性盖2375形成为包围除了枢转构件2370的锁定部分2371之外的其余部分。
在枢转构件2370的弹性盖2375的上部中,形成在前后方向上穿透的槽,枢转轴2380插入所述槽中,并且在所述槽中在半径方向上凹陷地形成辅助槽。由此,当弹性盖2375枢转时,弹性盖2375与枢转轴2380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减小。另外,由于辅助槽,润滑剂(脂)可以长期容纳在辅助槽中,从而提高性能。
在弹性盖2375的后侧上,形成插入第一壳体2110的弹簧插入槽2117中的盖突起2376。
由于盖突起2376,弹性盖2375和枢转构件2370向左侧的流动不超过弹簧插入槽2117。
枢转轴2380以穿透枢转构件2370和弹性盖2375的上部的方式安装。
接合板2381形成在枢转轴的中间中。
枢转构件2370插入接合板2321的前侧中,并且枢转构件弹簧2390插入接合板2321的后侧中,使得当枢转构件2370旋转时,枢转构件弹簧2390的前表面不与枢转构件2370的后表面摩擦。
第一壳体2110插入枢转构件弹簧2390的后侧中。
枢转轴2380的前端的直径形成为小于枢转轴2380的其他部分的直径。枢转轴2380的前端装配到第二壳体2130上,并且枢转轴2380的后端装配到加强板2340上。
即,在枢转轴2380中,从前侧依次安装第二壳体2130、枢转构件2370、枢转构件弹簧2390、第一壳体2110和加强板2340。
枢转构件2370围绕枢转轴2380以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枢转。
此外,可以提供用于使枢转构件2370复位的枢转构件弹簧2390。
枢转构件弹簧2390也被提供为螺旋弹簧,像第一复位弹簧2250,并且第一和第二弯曲部分2392和2393弯曲,以在两端处对应于组装部分的形状。第一弯曲部分2392和第二弯曲部分2393朝向前侧以直角弯曲。
枢转构件弹簧2390的第一弯曲部分2392与第一壳体2110的弹簧插入槽2117的上部分接合,并且第二弯曲部分2393与形成在枢转构件2370的右侧中的弹簧装配部分2374接合,从而连接。枢转构件弹簧2390的线圈部分装配到枢转轴2380上。
弹簧装配部分2374可以以槽或孔的形状形成。在本实施例中,弹簧装配部分2374以槽的形状形成。
枢转构件弹簧2390的作用是向枢转构件2370施加力,以在逆时针方向上推动所述枢转构件并释放,从而产生弹性力,使枢转构件2370在顺时针方向上枢转并返回到其原始位置。
<打开杠杆>
在图10中详细地示出了打开杠杆2350。
打开杠杆2350可旋转地安装在形成在第一壳体2110的后表面中的轴2106中。即,打开杠杆2350安装在闩锁2200安装在第一壳体2110中的表面的相对侧中。
打开杠杆2350以板的形状形成。
打开杆2350的形成方式是,其下侧以朝向前侧弯曲的楼梯的形状形状,并且其上侧以朝向后侧弯曲的楼梯的形状形成,围绕要装配到轴2106上的孔的部分形成中心。
在打开杠杆2350的前表面中,形成朝向前侧突出的枢转构件接合部分2351,所述枢转构件接合部分与枢转构件2370的接合突起2373的左侧接触。枢转构件接合部分2351通过第一壳体2110的枢转构件接合部分通孔2118朝向第一壳体2110的前侧暴露。
打开杠杆2350的上部分形成为带有连接在水平与垂直部分之间的楼梯形状的加强部分2352。由此,增强了打开杠杆2350的上部分的刚性。
打开杠杆2350的上接合部分形成为带有打开接合部分2353,所述打开接合部分与将在后面描述的锁定构件2615的第一旋转接合部分2617和第二旋转接合部分2618接合。由此,当锁定构件2615转动时,打开杠杆2350也相应地旋转。
在打开接合部分2353的后表面中,形成朝向后侧突出的插入打开板2300中的接合突起2354。由此,当打开板2300滑动时,打开杠杆2350相应地旋转。
<锁紧模块>
如图1至图2所示,锁紧模块2500包括致动器2510、可滑动地安装在致动器2510中的锁紧连接部分2520以及与锁紧连接部分2520联锁的杠杆2530。
致动器2510包括驱动单元,所述驱动单元旋转闩锁2200,使得枢转构件2370锁定闩锁2200。驱动单元包括马达(未示出)和由马达旋转的齿轮单元(未示出)。
致动器2510可以根据车辆改变规格,并且安装在电动闩锁2000外部。由此,无论致动器2510的规格如何,电动闩锁2000都能够保持相同的尺寸,并且致动器2510能够根据客户需求容易地拆卸。
在图11至图12中详细地示出锁紧连接部分2520和杠杆2530。
锁紧连接部分2520被提供有诸如电线的电线构件的电缆。锁紧连接部分2520的外圆周表面被保护管包围。锁紧连接部分2520的一端连接到致动器2510上。
在保护管的另一侧上,形成具有在其圆周上形成的槽的固定部分2522,以装配到第一壳体2110的锁紧连接部分安装部分2120中,并且由第三壳体2150的连接部分安装部分2153c支撑,从而被固定。在锁紧连接部分2520的另一端处,形成接合构件2521并将其装配到杠杆2530上,这将在后面描述。
由此,当锁紧连接部分2520移动时,保护管不移动,而仅是电缆移动。
锁紧连接部分2520将致动器2510的驱动力传递到杠杆2530。
致动器2510相对于电动闩锁2000的相对位置能够通过锁紧连接部分2520自由定位。
杠杆2530大体上以风扇的形状形成,并且装配到闩锁枢转轴2230中,并且杠杆2530的后侧被加强板2340阻挡。杠杆2530设置在第一壳体2110与第三壳体2150之间。
在杠杆2530中,形成锁紧连接部分2520的接合构件2521装配到其中的接合构件装配部分2531、闩锁2200的突起2208接合在其上的闩锁接合部分2532、以及与第一壳体2110的后表面接触的杠杆突起2534。
接合构件装配部分2531朝向后侧突出地形成在杠杆2530的右侧中。接合构件装配部分2531以其后侧、上部分和左侧是打开的方式形成。
接合构件2521穿过接合构件装配部分2531的上部插入,并且以锁紧连接部分2520的电缆放置在左侧中的方式安装。
闩锁接合部分2532朝向前侧突出地形成在杠杆2530的左侧中。闩锁接合部分2532以根据杠杆2530的圆周的形状弯曲地形成的方式形成。
闩锁接合部分2532与致动器2510联锁,并且锁紧行程由致动器2510控制。
杠杆突起2534被形成为弧形形状的板,使得杠杆2530与第一壳体2110之间的摩擦能够最小。
在杠杆2530的上部中,形成插入闩锁枢转轴2230中的插入孔2535,使得杠杆2530围绕插入孔2535旋转。插入孔2535的中心设置在与闩锁2200的闩锁槽2209相同的线上。
在杠杆2530的后表面的上部分中,如图14所示,形成朝向前侧凹陷的加强板安装槽2533,将在后面描述的加强板2340装配到所述加强板安装槽中。
<加强板>
在图13至图14中详细地示出了加强板2340。
加强板2340以板的形状形成。
加强板2340包括与闩锁枢转轴2230耦合的闩锁枢转轴连接部分2341和与枢转轴2380耦合的枢转轴连接部分2343。
枢转轴连接部分2343弯曲地连接到锁紧轴连接部分2341的前侧的右侧上。
在闩锁枢转轴连接部分2341的左侧中,形成在前后方向上穿透的闩锁枢转轴连接槽2342,闩锁枢转轴2230插入所述闩锁枢转轴连接槽中。
在闩锁枢转轴连接部分2343的右侧中,形成在前后方向上穿透的枢转轴连接槽2344,枢转轴2380插入所述枢转轴连接槽中。
由于该加强板2340,闩锁枢转轴2230和枢转轴2380的后侧保持恒定的距离并且被稳定地支撑。
<驱动单元>
在图15至图19中详细地示出了驱动单元。
驱动单元包括马达2610、由马达2610旋转的蜗轮2614、与蜗轮2614同时旋转的锁定构件2615以及插入锁定构件2615中的安全构件2400。
驱动单元设置在第一壳体2110的后侧的上部分处。驱动单元设置在第一壳体2110与第三壳体2150之间。
马达2610被马达盖2620包裹。
马达盖2620可以被设置有橡胶材料。
由于马达盖2620,降低了马达2610的噪声和振动。
蜗杆2613安装在马达2610的轴中。
蜗杆2613是与蜗轮2614耦合的齿。蜗轮2614设置在蜗杆2613的上部分处。
蜗轮2614和锁定构件2615一体地形成。锁定构件2615形成在蜗轮2614的后侧中。
在锁定构件2615的上部中形成安全构件装配槽2616,将在下面描述的安全构件2400的锁定装配部分2403插入所述安全构件装配槽中。在锁定构件2615的下部中,形成在圆周方向上间隔开的两个旋转接合部分,打开杠杆2350的打开接合部分2353在两侧上与所述旋转接合部分接合。
旋转接合部分包括第一旋转接合部分2617和第二旋转接合部分2618。
由于旋转接合部分,当锁定构件2615旋转时,打开杠杆2350在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上旋转。
安全构件2400整体上以矩形杆的形状形成。
在安全构件2400的右侧中,形成朝向下侧突出的安全构件检测突起2402。
通过安全构件检测突起2402,当把手单元1000被抽出时,由第二传感器2903检测安全构件2400,使得拉动车门闩锁连接部分30。
在安全构件2400的中心部分中,形成朝向下侧突出的插入锁构件2615中的锁装配部分2403。当进入把手单元1000并且车门闩锁连接部分30处于初始状态时,锁定装配部分2403插入锁定构件2615的安全构件装配槽2616中,从而防止锁定构件2615朝向打开方向旋转。
止动件安装部分2410形成在安全构件2400的左侧中。止动件安装部分2410形成为比安全构件2400的其他部分更朝向下侧突出。
止动件安装部分2410包括盖装配部分2401、止动件装配槽2411、止动件接合部分2412和弹簧装配部分2413。
盖装配部分2401朝向上侧突出地分别形成在止动件安装部分2410的上部的前表面和后表面中。
盖装配部分2401插入连接单元盖2800中,使得安全构件2400不朝向前后方向流动,并且限制安全构件2400在左右方向上的滑动宽度。
止动件装配槽2411以其上部是打开的方式形成。
止动件接合部分2412的上部是打开的,并且右侧形成为与止动件装配槽2411的左侧连通。即,止动件接合部分2412设置在止动件装配槽2411的左侧处。
弹簧装配部分2413朝向左侧突出地形成在止动件安装部分2410的左侧中。止动件弹簧35安装在弹簧装配部分2413中,并且当安装连接到把手单元1000上的车门闩锁连接部分30时,可以使用止动件弹簧35。
槽以其上部是打开的方式形成在弹簧装配部分2413中。所述槽的前后方向的宽度与止动件接合部分2412的前后方向的宽度相同并且类似,并且所述槽与止动件接合部分2412连通。
在止动件安装部分2410的后侧中,形成朝向后侧突出的紧急挡块装配突起2404,将在后面描述的紧急挡块2790安装在所述紧急挡块装配突起中。
紧急挡块装配突起2404以圆柱的形状形成。
安全构件2400设置在马达2610的后侧的上部分中。
<打开板>
在图20中详细地示出了打开板2300。
在打开板2300中,弯曲部分2302以其右侧朝向前侧弯曲的方式形成。
在弯曲部分2302的前侧中,形成朝向下侧突出的打开杠杆装配部分2303。
在打开杠杆装配部分2303中,形成在前后方向上穿透的打开杠杆装配槽2304。打开杠杆装配槽2304的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的宽度略大于打开杠杆2350的转动半径,使得打开杠杆2350可以在打开杠杆装配槽2304之内旋转。
在打开杠杆装配部分2303的下部分中,形成朝向右侧突出的车门闩锁钥匙接合部分2305。
车门闩锁钥匙接合部分2305形成为朝向右侧延伸,然后朝向下侧弯曲。
车门闩锁钥匙接合部分2305的右侧的下部分与将在后面描述的车门闩锁钥匙2630接合,并且通过车门闩锁钥匙2630的旋转使打开板2300向左侧或向右侧滑动。
在打开板2300的左侧中,形成止动件安装部分2310,车门杠杆连接部分40、车门钥匙连接部分50和外车门连接部分60安装在所述止动件安装部分中。
止动件安装部分2310形成为比打开板2300的其他部分更朝向上侧突出。
止动件安装部分2310的左侧形成为朝向后侧突出。
止动件安装部分2310包括盖装配部分2301a和2301b、止动件装配槽2311a和2311b、止动件接合部分2312、弹簧装配部分2313以及锁定杠杆安装槽2314。
盖装配部分2301a和2301b包括形成在止动件安装部分2310的右侧中的第一盖装配部分2301a和形成在止动件安装部分2310的左后侧中的第二盖装配部分2301b。
盖装配部分2401形成为朝向止动件安装部分2310的前表面和后表面的上侧突出。盖装配部分2301a和2301b插入连接单元盖2800中,使得打开板2300不在前后方向上流动,并且限制打开板2300的左右方向的滑动宽度。
止动件装配槽2311a和2311b包括:第一止动件装配槽2311a,其形成方式为其上部在第一盖装配部分2301a中是打开的;以及第二止动件装配槽2311b,其形成方式为其上部在第二盖装配部分2301b中是打开的。
外车门连接部分60装配到第一止动件装配槽2311a中,并且车门杠杆连接部分40的止动件44和车门钥匙连接部分50的止动件54分别装配到第二止动件装配槽2311b中。
第一和第二止动件装配槽2311a和2311b的左右方向的长度形成为比止动件44、54和64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长,使得止动件44、54和64能够在左右方向上滑动。由此,当组装车门杠杆连接部分40、车门钥匙连接部分50和外车门连接部分60时,可以主动处理电缆43、53和63弯曲的情况,从而移动止动件44、54和64,甚至产生行程误差。
止动件接合部分2312以其上部分是打开的,并且其右侧与第一和第二止动件装配槽2311a和2311b的左侧连通的方式形成。即,止动件接合部分2312设置在第一和第二止动件装配槽2311a和2311b的左侧处。
车门杠杆连接部分40的电缆43、车门钥匙连接部分50的电缆53和外车门连接部分60的电缆63分别安装在止动件接合部分2312上。止动件接合部分2312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形成为比止动件44、54和64的前后方向的长度窄,使得防止止动件44、54和64从装配槽2311a和2311b朝向左侧滑出。
弹簧装配部分2313分别在前后方向的两侧处朝向左侧突出地形成在止动件安装部分2310的左侧中。在弹簧装配部分2313中,分别设置车门钥匙连接部分50的止动件弹簧55和外车门连接部分60的止动件弹簧65。
槽以其上部是打开的方式形成在弹簧装配部分2313中。所述槽的前后方向的宽度与止动件接合部分2312的前后方向的宽度相同并且类似,并且所述槽与止动件接合部分2312连通。
锁定杠杆安装槽2314以其上部和前侧在止动件安装部分2310是弯曲的部分处是打开的方式形成。
锁定杠杆安装槽2314与第一止动件装配槽2311a连通。
将在后面描述的锁定杠杆2760安装在锁定杠杆安装槽2314中。
在锁定杠杆安装槽2314的左侧中,弹簧一端装配槽2314a以其右侧和上部是打开的方式形成。
在锁定杠杆安装槽2314的下表面中,形成在上下方向上穿透的锁定杠杆装配槽2315,锁定杠杆2760的打开板装配突起2762插入所述锁定杠杆装配槽中。
在止动件安装部分2310的前表面的右侧中,朝向前侧突出地形成紧急挡块止动台阶2306,其能够与紧急挡块2790的右侧接合。
紧急挡块2790的右侧被紧急挡块止动台阶2306阻挡。
<插入板>
在图21至图22中详细地示出了插入板2340。
插入板2700整体上以板的形状形成。
插入板2700的左侧朝向下侧延伸,然后朝向左侧弯曲地形成。
插入板2700覆盖驱动单元的后部。即,插入板2700设置在驱动单元与第三壳体2150之间。
插入板2700装配在第一壳体2110的第一紧固部分2121与第三壳体2150之间,并且与第一壳体2110和第三壳体2150螺栓耦合在一起。
第三传感器安装部分2701和第四传感器安装部分2702形成在插入板2700的左下部分中。
第四传感器安装部分2702形成在第三传感器安装部分2701的右上部分上。
第三传感器安装部分2701和第四传感器安装部分2702以其前侧是打开的方式形成,并且在后侧中形成电线能够穿过其滑出的槽,使得电线连接到第三传感器2901和第四传感器2902连接到槽。
打开板安装槽2710形成在插入板2700的上部中。打开板安装槽2710以前侧是打开的方式形成。
在打开板安装槽2710的上部中,形成朝向下侧方向突出的打开板支撑部分2712。由于打开板支撑部分2712,当将打开板2300安装在打开板安装槽2710中时,摩擦最小,使得容易安装。此外,其引导打开板2300在左右方向上的滑动。
在打开板安装槽2710的左侧中,打开板穿透槽2711以其前侧是打开的并且在左右方向上穿透的方式形成。打开板2300安装在打开板穿透槽2711中。打开板穿透槽2711与第三壳体2150的连接单元盖安装槽2156连通。
打开板引导部分2713形成在插入板2700的上部中。打开板引导部分2713以其前侧和上部是打开的方式形成。即,打开板引导部分2713的左侧和右侧、下部和后侧形成为被阻挡。
打开板引导部分2713设置在打开板安装槽2710的前下侧处。打开板2300的打开杠杆装配部分2303插入打开板引导部分2713中。打开板2300以打开板引导部分2713的前表面与打开杠杆装配部分2303的后表面接触的方式安装。
由此,打开板引导部分2713引导打开板2300在左右方向上的滑动。
在打开板引导部分2713的左侧中,形成朝向前侧突出的第一壳体支撑件2706。
第一壳体支撑件2706以第一壳体支撑件2706的前表面与第一壳体2110的第二引导部分2127的后表面接触的方式形成。
由此,插入板2700能够与第一壳体2110稳定地保持恒定的分离距离。
在打开板引导部分2713的右侧中,形成朝向前侧突出的安全构件支撑部分2715。安全构件支撑部分2715以上部向右弯曲的形状形成。
当打开板2300朝向右侧滑动时,安全构件支撑部分2715的左侧表面与打开板2300的右侧表面接触,从而防止打开板2300的滑动。安全构件支撑部分2715的右侧表面与将在后面描述的第二传感器2903的左侧表面接触。
安全构件支撑部分2715的上部的弯曲部分的上表面与安全构件2400的下表面的一部分接触,并引导安全构件2400在左右方向上的滑动,并且下表面与第二传感器2903的上表面的一部分接触,并防止第二传感器2903朝向上侧方向分离。
在打开板安装槽2710的右侧中,安全构件穿透槽2714以其前侧是打开的并且在左右方向上穿透的方式形成。安全构件穿透槽2714比打开板穿透槽2711设置得更在上部分处。安全构件2400安装在安全构件穿透槽2714中。
在插入板2700的右上部分中,形成第二传感器2903安装在其中的第二传感器安装部分2703。第二传感器安装部分2703设置在打开板安装槽2710和打开板引导部分2713的右侧处。第二传感器安装部分2703以其前侧和上部是打开的方式形成。
在第二传感器安装部分2703的中心中,形成朝向前侧突出的第二传感器装配突起2704,使得第二传感器2903不在上下和左右方向上流动。
在第二传感器安装部分2703的下部中,形成朝向前侧突出的第二传感器支撑部分2705,以支撑第二传感器2903的下部。
在插入板2700的右上部分中,形成马达安装部分2720。马达安装部分2720的前表面形成为与马达2610的后表面接触。
在马达安装部分2720的左上部分中,形成朝向前侧突出的马达轴支撑部分2721。马达轴支撑部分2721以矩形板的形状形成。马达轴支撑部分2721的前侧形成为以半圆的形状凹陷,使得马达2610的轴能够放置在其上。由于马达轴支撑部分2721和第一壳体2110,马达2610的轴不在前后和上下方向上抖动。
在插入板2700的马达安装部分2720的右侧和第三传感器安装部分2701的左侧中,形成第三紧固部分2707。
第三紧固部分2707以朝向前侧突出的圆形条带的形状形成。第一壳体2110的第一紧固部分2121插入形成在条带内的空间中。
在第三紧固部分2707的中心中,形成在前后方向上穿透的孔,使得螺栓通过所述孔紧固到第一壳体2110的第一紧固部分2121上。
在插入板2700的中心部分中,形成在前后方向上穿透的轴穿透槽2708。第一壳体2110的轴2106插入轴穿透槽2708中。即,轴2106的后侧被轴穿透槽2708支撑。
在插入板2700的左上部分中,电线连接部分2740形成为朝向后侧突出。插入终端形成在插入板2700内。它通过连接到电线连接部分2740的电线嵌入式注塑来安装在插入板2700内。电线通过在电线连接到其上的部分中形成的槽暴露于插入板2700的外部。
在插入板2700的右后表面中,肋以网格的形状形成。由此,能够增强插入板2700的刚度。
<连接单元盖>
在图23至图24中详细地示出了连接单元盖2800。
连接单元盖2800整体上以长方体的形状形成。
连接单元盖2800的前侧部分插入第一壳体2110的连接单元盖安装部分2126中,并且连接单元盖2800的后侧部分插入第三壳体2150的连接单元盖安装槽2156中。即,连接单元盖2800定位在第一壳体2110与第三壳体2150之间。
连接单元盖2800的左侧和右侧的一部分被第一壳体的连接单元盖安装部分2126阻挡,以便不在左右方向上滑动。
在连接单元盖2800的上部分中,在左右方向上形成止动槽2801。
止动槽2801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穿透。
在止动槽2801中,插入打开板2300的盖装配部分2301a和2301b以及安全构件2400的盖装配部分2401。
由于锁定槽2801,打开板2300和安全构件2400仅最多在左右方向上滑动锁定槽2801的长度。
在连接单元盖2800的中心部分中,在左右方向上形成锁定杠杆引导槽2802,锁定杠杆2760的连接部分盖插入突起2761插入所述锁定杠杆引导槽中。
形成在上下方向上穿透的锁定杠杆引导槽2802。
在连接单元盖2800的前侧的右侧中,形成第一壳体支撑部分2810,所述第一壳体支撑部分插入第一壳体1100的连接单元盖安装部分2126中,并且其右侧表面与第一壳体1100的第二引导部分2127的左侧表面接触。
紧急杠杆防干涉槽2811形成为朝向第一壳体支撑部分2810的后侧的左侧凹陷。
紧急杠杆防干涉槽2811以其在上下方向上穿透,并且其右侧是打开的方式形成。
由于紧急杠杆防干涉槽2811,当安装在第一壳体2110的紧急杠杆安装槽2103中的紧急杠杆2780在顺时针方向上旋转时,防止紧急杠杆2780与连接单元盖2800之间的干涉。
在连接单元盖2800的右下部分中,打开板引导槽2803以其右侧和下部分是打开的方式形成。
打开板2300的上部分以及左侧和右侧由打开板引导槽2803引导。
在连接单元盖2800的左侧中,多个连接部分穿透槽2806以其左右方向和下部分是打开的方式形成。
在连接部分穿透槽2806之中,在形成在后侧上的三个连接部分穿透槽2806中,安装车门杠杆连接部分40、车门钥匙连接部分50和外车门连接部分60,并且车门闩锁连接部分30安装在一个连接部分穿透槽2806中,所述连接部分穿透槽设置得比三个连接部分穿透槽2806更在右前侧处。
在三个连接部分穿透槽2806与一个连接部分穿透槽2806之间在左右方向上形成板引导板2809。
板引导板2809形成为朝向下部分突出。
板引导板2809的后表面与安装在连接单元盖2800上的打开板2300的前表面接触,并引导打开板2300在左右方向上的滑动。
连接部分穿透槽2806的前后方向的宽度与车门闩锁连接部分30、车门杠杆连接部分40、车门钥匙连接部分50和外车门连接部分60的管的外径相同并且类似。
在连接部分穿透槽2806的右侧中,第一连接部分座槽2804以其下部分是打开的方式形成。第一连接部分座槽2804的左侧与连接部分穿透槽2806连通。止动件固定部分36、46、56和66的一部分插入第一连接部分座槽2804中。
在连接部分座槽2804的右侧中,多个固定部分安装槽2807以其左右方向和下部是打开的方式形成。固定部分安装槽2807的左侧与第一连接部分座槽2804连通。止动件固定部分36、46、56和66的槽插入固定部分安装槽2807中。固定安装槽2807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与所述槽的外径相同并且类似,并且固定部分安装槽2807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与所述槽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相同并且类似,它防止止动件固定部分36、46、56和66在左右和前后方向上流动。
在固定部分安装槽2807的右侧中,第二连接部分座槽2805以其下部分是打开的方式形成。第二连接部分座槽2805的左侧与固定部分安装槽2807连通。止动件固定部分36、46、56和66的一部分插入第二连接部分座槽2805中。
在连接部分座槽2805的右侧中,电缆穿透槽2808以其左右方向和下部分是打开的方式形成。电缆穿透槽2808的左侧与第二连接部分座槽2805连通,并且电缆穿透槽2808的右侧与锁定杠杆引导槽2802和打开板引导槽2803连通。在电缆穿透槽2808中,安装有安装在打开板2300上的车门闩锁连接部分30的电缆33、车门杠杆连接部分40的电缆43、车门钥匙连接部分50的电缆53和外车门连接部分60的电缆63。
电缆穿透槽2808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形成为比止动件弹簧35、55和65的外径窄,从而防止止动件弹簧35、55和65流向左方。
<车门闩锁钥匙>
在图25a至图25b中详细地示出了车门闩锁钥匙2630。
车门闩锁钥匙2630整体上以圆盘的形状形成。
在车门闩锁钥匙2630的下部中,形成能够插入和转动钥匙的钥匙插入部分。
在车门闩锁钥匙2630的一侧中,突出地形成打开板止动部分2631。
打开板止动部分2631设置在车门闩锁钥匙止动部分2305的右侧处,以便使打开板2300的车门闩锁钥匙止动部分2305停止。
当钥匙插入车门闩锁钥匙2630的钥匙插入部分中并转动时,如图25b所示,打开板2300根据车门闩锁钥匙2630的旋转方向朝向左侧或右侧滑动。结果,打开杠杆2350逆时针旋转以打开车门。
<锁定杠杆>
在图26中详细地示出了锁定杠杆2760。
锁定杠杆2760整体上以三角形棱柱的形状形成,其后表面和右表面彼此成直角。
在锁定杠杆2760中,连接部分盖插入突起2761朝向上部突出并安装在连接单元盖2800的锁定杠杆引导槽2802中。
在锁定杠杆2760中,形成朝向下部突出并插入打开板2300的锁定杠杆装配槽2315中的打开板装配突起2762。
连接部分盖插入突起2761和打开板装配突起2762在上下方向上定位在同一轴线上,并且锁定杠杆2760以该轴线为旋转轴线旋转。
在锁定杠杆2760中,形成紧急挡块接合部分2763,所述紧急挡块接合部分朝向右前侧突出并且可能与紧急挡块2790的左侧表面接触。
锁定杠杆2760可以通过紧急挡块2790在左右方向上的滑动围绕旋转轴线中心旋转。
锁定杠杆2760的盖的上表面的中心形成为朝向下侧凹陷。即,锁定杠杆2760的上表面的边沿2764形成为比锁定杠杆2760的上表面的中心部分更朝向上侧突出。
在边沿2764的前侧中,形成在前后方向上穿透的第二弹簧安装槽2767。
在锁定杠杆2760的左侧的上表面与下表面之间,形成在前后方向上穿透的外车门连接部分穿透槽2765,其左侧是打开的。
当外车门连接部分60位于第一止动件装配槽2311a中时,其是所述外车门连接部分在其中在左右方向上滑动的部分,外车门连接部分60可以通过与外车门连接部分穿透槽2765与边沿2764接合来移动锁定杠杆2760。
相反地,当锁定杠杆2760逆时针旋转以使锁定杠杆2760的边沿2764从第一止动件安装槽2311a释放时,外车门连接部分60不与锁定杠杆2760接合,并且在第一止动件安装槽2311a之内朝向左侧滑动。
连接部分盖插入突起2761的外周形成为朝向下部分凹陷,使得锁定杠杆弹簧2770的线圈部分能够被插入。
锁定杠杆弹簧2770的一端2771形成为朝向下部分弯曲,并且装配到打开板2300的弹簧一端装配槽2314a中。
锁定杠杆弹簧2770的另一端2772形成为朝向前侧延伸,并且装配到形成在紧急挡块接合部分2763内的第一弹簧安装槽2766中。
<紧急杠杆>
在图34至图35中详细地示出了紧急杠杆2780。
紧急杠杆2780以连接形式形成,其中形成为朝向左下部分突出的第一臂2802和形成为朝向右下部分突出的第二臂2783连接到圆盘上。
钥匙插入部分2781形成在圆盘的前侧上。
当钥匙插入钥匙插入部分2781中并转动时,第一臂2782和第二臂2783在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上旋转。
<紧急挡块>
在图34中详细地示出了紧急挡块2790。
紧急挡块2790包括矩形平行六面体形状的安全构件装配部分2791和连接到安全构件装配部分2791的右下部分上的三角形板形式的紧急杠杆接合部分2792。
安全构件装配部分2791形成有分离槽2794a,其方式为其上部分是打开的。
由于分离槽2794a,安全构件装配部分2191的前表面和后表面彼此间隔开。
在安全构件装配部分2791的前表面中,形成在前后方向上穿透的软锁槽2793和弹性槽2794b。
软锁槽2793的左侧和右侧在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形成为与安全构件2400的紧急挡块装配突起2404的直径相同并且类似,并且软锁槽2793的中心部分在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形成为小于紧急挡块插入突起2404的直径。
弹性槽2794b设置在软锁槽2793的下部分处,使得当紧急挡块插入突起2404在软锁槽2793之内在左右方向上滑动时,允许软锁槽2793朝向下方拉伸。
紧急杠杆接合部分2792形成为朝向左前侧突出。
在紧急杠杆接合部分2792的左前侧中,形成朝向前侧突出的紧急杠杆接合突起2795。
紧急杠杆接合突起2795设置在紧急杠杆2780的第一臂2782与第二臂2783之间,并且根据第一臂2782和第二臂2783的位置在左侧或右侧方向上移动。
<把手单元>
在图28中详细地示出了把手单元1000。
把手单元1000包括:壳体1100;用于阻挡壳体1100的后侧的第一阻挡板1800;由壳体1100引导并能够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从车门进出的把手部分;以及由把手部分、倾斜长孔和销连接,从而在车辆的长度方向上滑动的滑块1600。
把手部分包括前把手1200和后把手1250。
前把手1200相对于后把手1250围绕安装在前把手1200和后把手1250的左侧上的枢转销1327旋转。
后把手1250通过第一和第二销1301和1302连接到滑块1600的第一和第二斜孔1601和1602上,使得能够为车门进出。
前把手1200的右侧和后把手1250的右侧通过安装在前把手1200中的延伸销1317和安装在后把手1250中的延伸部分1310连接。
延伸复位弹簧1316安装在延伸部分1310中,使得当用户拉动前把手1200并去除外力时,前把手1200能够返回到其原始位置。
在前把手1200的右侧中,形成外车门连接部分安装槽1201。
在第一阻挡板1800的右侧中,形成外车门连接部分固定部分1835。
外车门连接部分60的锁定突起61安装为在外车门连接部分安装槽1201之内不滑出后侧,并且外车门连接部分60的接合突起固定部分62安装在外车门连接部分固定部分1835中。
由此,当通过把手部分的移动来移动接合突起61时,连接到外车门连接部分60的电缆63的一侧上的接合突起61也移动以连接到电缆63的另一侧上,并且移动安装在电动闩锁2000中的止动件64。
滑块1600由把手驱动单元(未示出)滑动。
车门闩锁连接部分30通过驱动单元在左右方向上的滑动联锁。即,安装在把手单元1000和电动闩锁2000中的车门闩锁连接部分30通过把手驱动单元与把手的进出联锁。
在壳体1100的右侧中,安装钥匙锁单元1900。
钥匙锁单元1900通过直接连接到车门钥匙连接部分50或车门闩锁钥匙2630上的杆(未示出)与电动锁闩2000联锁。
由此,当钥匙插入钥匙锁单元1900中并旋转时,拉动车门钥匙连接部分50,或者通过直接连接到车门闩锁钥匙2630上的杆旋转车门闩锁钥匙2630,从而选择性地移动打开板2300以打开车门。
在下文中,将描述根据具有前述配置的本发明实施例的带有紧急释放装置的电动车辆车门闩锁的操作过程。
<驱动单元操作过程>
在图16至图19中详细地示出了驱动单元的操作过程。
如图16所示,在把手单元1000进入的状态下,安全构件2400的安全构件检测突起2402位于远离第二传感器2903的检测部分的位置。锁定装配部分2403插入锁定构件2615的安全构件装配槽2616中,并且由此,电动闩锁2000处于锁定状态。
由于未按压第二传感器2903,因此不向电连接到第二传感器2903上的马达2610供电,并且由锁定装配部分2403机械地阻挡锁定构件2615的旋转。
当把手单元1000被抽出时,如图17所示,车门闩锁连接部分30被拉向左侧,并且安全构件检测突起2402压下第二传感器2903,并且相应地,向马达2610供电。
此外,从锁定构件2615的安全构件装配槽2616释放锁定装配部分2403,并且释放电动闩锁2000的锁定。
当把手单元1000的一侧被拉动时,如图18所示,按压把手单元1000的第一传感器22,并且由此,向马达2610施加旋转信号。
当马达2610被操作并且蜗杆2613旋转时,与蜗杆2613联锁的锁定构件2615在顺时针方向上旋转,并且打开杠杆2350的打开接合部分2353通过锁定构件2615的第一旋转接合部分2617逆时针旋转。
结果,如图19所示,枢转构件2370的接合突起2373被打开杠杆2350的枢转构件接合部分2351逆时针旋转,并且与枢转构件2370接合的闩锁2200被释放以打开车门。
当把手单元1000上的外力拉力被移除并且由于第一传感器22未被按压,马达2610的旋转信号被阻断时,枢转构件2370通过枢转构件弹簧2390的弹性恢复力返回到原始状态,并且相应地打开杆杠2350、锁定构件2615和蜗杆2613返回到其原始状态。
当进入把手单元1000时,安全构件2400通过车门闩锁连接部分30的止动件弹簧35的弹性恢复力返回到其原始状态。
<通过把手单元打开车门>
在图27至图33中详细地示出了当通过把手单元1000打开车门时,把手单元1000和电动闩锁2000的操作过程。
如图27所示,当进入后把手1250时,车门闩锁连接部分30、外车门连接部分60、打开板2300、安全构件2400和锁定杠杆2760保持其初始状态。
当后把手1250被抽出时,如图28所示,前把手1200也被抽出,但是在外车门连接部分安装槽1201的接合突起61与前把手1200的外车门连接部分60之间没有干涉,并且由此,外车门连接部分60未被拉动。
此外,如图29所示,由于车门闩锁连接部分30被拉动,安全构件2400被朝向左侧拉动,并且由此,第二传感器2903被按压。
当安全构件2400向左移动时,安装在安全构件2400中的紧急挡块2790也向左移动,并且紧急挡块2790将锁定杠杆2760的下部分推向左侧,并且锁定杠杆2760在顺时针方向上旋转。
当前把手1200被拉动5度时,如图30所示,前把手1200围绕枢轴销1327旋转,并且由此,第一传感器22被压下,并且接合突起61被拉动。
然后,如图31所示,外车门连接部分60的止动件64移动到与锁定杠杆2760接触的位置。
此时,由于第一传感器22和第二传感器2903都被按压,向马达2610供电以用电力打开车门。
当发生不能向马达2610供电的情况时,当前把手1200被向上拉动10度时,如图32所示,前把手1200围绕枢轴销1327旋转,使得比接合突起61拉动前把手1200 5度时拉动更大的量。
然后,如图33所示,与锁定杠杆2760接合的止动件64将锁定杠杆2760向左拉动。由此,连接到锁定杠杆2760上的打开板2300也向左移动。
当打开板2300向左移动时,如图25b所示,插入打开板2300的打开杠杆装配槽2304中的打开杠杆2350逆时针旋转并且机械地打开车门。
<在紧急情况下使用紧急杠杆锁定和释放闩锁>
在初始状态下,如图27所示,当在驾驶过程中由于碰撞事故而被缓冲器碰撞传感器检测到事故时,车辆的安全气囊被打开并且解锁信号被发送到把手单元1000和电动锁闩2000。之后,根据事故的严重程度,可能会发生车辆的动力切断损失。
当车辆的电源被切断时,使用辅助电池抽出后把手1250,并且它处于如图29所示的状态。
连接到前把手1200上的车门闩锁连接部分30被拉动,安全构件2400向左移动,电动闩锁2000被解锁,并且锁定杠杆2760顺时针方向旋转。
如图38所示,车辆内的驾驶员能够通过拉动连接到车辆内的车门杠杆连接部分40直接移动打开板2300,从而打开车门来逃生。
当有人能够从车辆的外部帮助时,可以使用外车门连接部分60拉动前车门把手1200以打开车门。
之后,当驾驶员必须离开请求救援的地方时,如图36所示,能够通过在逆时针方向上手动地转动锁定杠杆2760,将电动闩锁2000改变到锁定状态。
当逆时针转动紧急杠杆2780时,紧急挡块2790的紧急杠杆接合突起2795与紧急杠杆2780的第一臂2782接合并向右移动。
然后,如图37所示,紧急挡块2790的安全构件2400的位置向右移动,同时被固定。即,紧急挡块装配突起2404位于紧急挡块2790的左侧上。
由于安全构件2400被固定到被强制抽出的把手单元1000上,因此紧急挡块2790的软锁槽2793相对于紧急挡块装配突起2404移动。
为了逆时针旋转紧急杠杆2780,需要比软锁槽2793的中心的弹性恢复力强大的操作力。
当紧急挡块2790向右移动时,锁定杠杆2760通过锁定杠杆弹簧2770的弹性恢复力逆时针旋转,使得其不与外车门连接部分60接合。
因此,即使前把手1200从外侧被拉动,车门也不会打开。
此后,当用户在返回之后需要释放车门时,恢复损坏车辆的电源的切断损失,以用电力打开车门,然后当紧急杠杆2780在顺时针方向上转动时,如图39所示,紧急挡块2790的紧急杠杆接合突起2795与紧急杠杆2780的第二臂2783接合并朝向左侧移动。
然后,如图40所示,紧急挡块2790移动到左侧,并且锁定杠杆2760在时钟方向上旋转。即,紧急挡块装配突起2404位于紧急挡块2790的右侧上。
此时,为了在顺时针方向上旋转紧急杠杆2780,需要比软锁槽2793的中心部分的弹性恢复力强大的操作力。
实施例2
在下文中,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优选实施例。
将省略与第一实施例中的上述实施例相同的配置的详细描述。
第二实施例的配置与第一实施例的配置几乎相同。
在图41至图42中详细地示出了第二实施例的打开板3300。
第二实施例的打开板3300不具有形成在第一实施例的打开板2300中的紧急挡块止动阶梯2306,并且与第一实施例的锁定杠杆安装槽2314的形状不同。
在打开板3300中,弯曲部分3302以其右侧朝向前侧弯曲的方式形成。
在打开板3300的左侧中,形成止动件安装部分3310。
止动件安装部分3310的左侧形成为朝向后侧突出。
止动件安装部分3310包括盖装配部分3301a和3301b、止动件装配槽3311a和3311b、止动件接合部分3312、弹簧装配部分3313以及锁定杠杆安装槽3314。
盖装配部分3301a和3301b包括形成在止动件安装部分3310的右侧上的第一盖装配部分3301a和形成在止动件安装部分3310的左后侧上的第二盖装配部分3301b。
止动件装配槽3311a和3311b包括第一止动件装配槽3311a,其中上部分形成为在第一盖装配部分3301a中是打开的,以及第二止动件装配槽3311b,其中上部分形成为在第二盖装配部分3301b中是打开的。
锁定杠杆安装槽3314以其上部分和前侧在止动件安装部分3310中是打开的方式形成。
锁定杠杆安装槽3314的后侧与第一止动件装配槽3311a连通。
在锁定杠杆安装槽3314中,安装将在后面描述的锁定杠杆3760。
在锁定杠杆安装槽3314的下表面中,在前后方向上形成锁定杠杆装配槽3315,锁定杠杆3760的打开板装配突起3740插入所述锁定杠杆装配槽中。
两个锁定杠杆装配槽3315在左右方向上并排布置,并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穿透。
在止动件安装部分3310的左前侧中,弹簧安装槽3316以其上部分和右侧是打开的方式形成。
弹簧安装槽3316设置在第二止动件安装槽3311b的前侧处。
在弹簧安装槽3316的左前侧中,形成朝向上侧突出的弹簧安装突起3317。
弹簧安装突起3317以圆柱的形状形成。
在弹簧安装突起3317的侧表面的上部分中,形成钩,其中其上表面随着从内向外移动而更加向下倾斜。
由于钩,从上方朝向弹簧安装突起3317的下侧装配锁定杠杆弹簧3770很容易,但是很难将锁定杠杆弹簧3770与弹簧安装突起3317分离。
装配在弹簧安装突起3317中的锁定杠杆弹簧3770的一端通过与弹簧安装槽3316的左侧接触来固定。
此外,锁定杠杆弹簧3770的另一端通过弹簧安装槽3316的打开右侧突出到锁定杠杆安装槽3314中。
由此,锁定杠杆弹簧3770的另一端能够装配到安装在锁定杠杆安装槽3314中的锁定杠杆3760上。
在图43至图44中详细地示出了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单元盖3800。
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单元盖3800不具有形成在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单元盖3800中的锁定杠杆引导槽2802,并且与第一实施例的板引导板3809的形状不同。
在连接单元盖3800的板引导板3809的右侧中,形成锁定杠杆引导部分3809a。
锁定杠杆引导部分3809a的后表面形成为随着其从左侧朝向右侧移动更朝向前侧倾斜。
在图45至图46中详细地示出了第二实施例的锁定杠杆3760。
第二实施例的锁定杠杆3760与第一实施例的锁定杠杆2760的形状不同。
锁定杠杆3760整体上以长方体的形状形成。
锁定杠杆3760的左前侧形成为随着其从右侧朝向左侧移动更朝向后侧倾斜。
此外,锁定杠杆3760的左前侧的斜面形成为接触连接单元盖3800的锁定杠杆引导部分3809a。
结果,当已经滑动到左侧的锁定杠杆3760返回到原始状态时,通过锁定杠杆3760的左前侧和锁定杠杆引导部分3809a的形状,能够将其平滑地移动到右前侧。
锁定杠杆3760的右前侧形成为随着其从左侧朝向右侧移动更朝向后侧倾斜。
当安全板3400向左滑动,并且安装在安全板3400中的紧急挡块3790将锁定杠杆3760推向左侧时,锁定杠杆3760受到左后侧的力。
在锁定杠杆3760的前侧中,形成第一锁定杠杆槽3761,其形成方式为其前部和左右方向是打开的。
通过第一锁定杠杆槽3761使锁定杠杆3760变轻,并且减小了锁定杠杆3760与锁定杠杆引导装置3809a之间的摩擦力以及锁定杠杆3760与紧急挡块6790之间的摩擦力,从而使操作变得容易。
在锁定杠杆3760的后侧中,形成第二锁定杠杆槽3762,其形成方式为其后部和左右方向是打开的。
在第二锁定杠杆槽3762的左侧中,插入锁定杠杆弹簧3770的另一端。由此,当锁定杠杆3760朝向后侧移动时,锁定杠杆弹簧3770的另一端也朝向后侧移动,从而压缩锁定杠杆弹簧3770。
在锁定杠杆3760的后侧中,形成朝向右侧突出的止动件接合部分3763。
止动件接合部分3763的后表面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是平坦的,并且止动件接合部分3763的前表面形成为随着从左侧朝向右侧移动更朝向后侧倾斜。由此,当外车门连接部分60的止动件64与止动件接合部分3763接合时,止动件64稳定地定位在止动件接合部分3763的前侧中,从而对锁定杠杆3760施加力。
在锁定杠杆3760的左侧和右侧的下部中,形成朝向下部方向突出的打开板装配突起3764。
打开板装配突起3764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被拉长。
打开板装配突起3740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形成为比打开板3300的锁定杠杆装配槽3315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短。由此,打开板装配突起3764能够在锁定杠杆装配槽3315之内在前后方向上滑动。
打开板装配突起3764的下部以钩的形状形成。
由此,当打开板装配突起3764安装在打开板3300的锁定杠杆装配槽3315中时,通过钩的弹性变形很容易安装,但是在安装之后,很难将打开板装配突起3764与锁定杠杆装配槽3315分离。
锁定杠杆3760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形成为与打开板3300的锁定杠杆安装槽3314的左右方向的宽度相同或类似。
由此,当打开板3300通过外车门连接部分60在左右方向上滑动时,锁定杠杆3760也与此联锁并且在左右方向上滑动。
此外,当紧急挡块3790滑动到左侧并推动锁定杠杆3760时,锁定杠杆3760沿着打开板3300的锁定杠杆安装槽3314朝向后侧滑动。
在下文中,将参考图47至图48描述第二实施例的操作过程。
如图47所示,在进入把手单元1000并且车门闩锁连接部分30未被拉动的情况下,锁定杠杆3760的设置方式为,其前侧比打开板3300的前表面更朝向前侧突出地设置。此外,锁定杠杆3760的后侧设置为远离第一止动件装配槽3311a。
由此,由于安装在安全板3400上的紧急挡块3790的左侧被锁定杠杆3760的前侧阻挡,即使处于车门锁定状态的把手单元1000的外车门连接部分60被拉出,外车门连接部分60的止动件64也不与锁定杠杆3760接合。
在该状态下,由于止动件64和锁定杠杆3760彼此不接合,因此保持打开板3300不通过止动件64的滑动联锁的车门锁定状态。
如图48所示,当由于把手单元1000的抽出而拉动车门闩锁连接部分30时,车门闩锁连接部分30的止动件34朝向左侧滑动,从而压缩止动件弹簧35。
此时,止动件34将安全板3400拉到左侧,并且由于安装在安全板3400中的紧急挡块3790也移动到左侧,因此,锁定杠杆3760被紧急挡块3790滑动到后侧。
由此,锁定杠杆3760的前侧设置在打开板3300中,并且锁定杠杆3760的后侧定位在第一止动件装配槽3311a之内。
此时,当处于解锁状态的把手单元1000的外车门连接部分60被拉动时,外车门连接部分60的止动件64与锁定杠杆3760接合。
在此状态下,当外车门连接部分60被完全拉动时,与止动件64接合的锁定杠杆3760也滑动到左侧,并且打开板3300也被锁定杠杆3760联锁并向左滑动。由此,车门被打开。
在车门打开之后,当外车门连接部分60返回到其原始形状时,打开板3300被外车门连接部分60的止动件弹簧65的弹性恢复力滑动到右侧,同时通过锁定杠杆弹簧的弹性恢复力,锁定杠杆3760沿着锁定杠杆引导部分3809a滑动到右前侧。
由于紧急挡块3790设置为邻近锁定杠杆引导部分3809a的右侧,因此,锁定杠杆3760沿着紧急挡块3790的后表面移动到右侧,从而返回到原始状态。
在第一实施例的图38中示出了使用车门杠杆连接部分40打开车门的过程。
这样,即使在第二实施例中,当在把手单元1000被抽出的解锁状态下拉动车门杠杆连接部分40,锁定杠杆3760和打开杠杆3300被止动件44滑动到左侧,从而打开车门。
实施例3
在下文中,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三优选实施例。
将省略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配置的详细描述。
第三实施例的配置与第一实施例的配置几乎相同。
第三实施例的带有紧急释放装置的电动车辆车门闩锁安装在车门中,并且适用于不设置有隐藏把手的车辆,所述隐藏把手在必要时朝向外侧被抽出。
在第一实施例中,安全板2400通过与把手单元1000的进出联锁的车门闩锁连接部分30在左右方向上滑动,但是在第三实施例中,由于没有对应于把手单元1000的配置,因此单独需要用于在左右方向上滑动安全板4400的安全驱动单元。
安全驱动单元包括:安全马达4470;用于将安全马达4470的驱动力传递到安全板4400的安全杠杆4430;安全锁单元4450,安全马达4470和安全杠杆4430安装在所述安全锁单元中;以及用于检测安全板4400的滑动的第五传感器2904。
在图49和图50中详细地示出了第三实施例的插入板4700。
在第三实施例的插入板4700中添加了用于第一实施例的插入板2700的第五传感器2904和将在后面描述的安全锁单元4450安装在其中的一部分。
第三实施例的插入板4700与第一实施例的插入板2700之间的详细区别如下。
第五传感器安装部分4709形成在插入板4700的第一壳体支撑部分4706的左侧中。
第五传感器安装部分4709以其前侧是打开的方式形成。
在打开板安装槽4710的下部中,形成电线插入槽4717,其在前后方向上穿透,并且其前侧的一部分是向上打开的。
电线通过电线插入槽4717连接到安全锁单元4450的第一耦合部分4456上。
在插入板4700相对于电线插入槽4717的后侧中,形成安全锁单元装配部分4717a。
安全锁装配部分4717a以长方体的形状形成。
导线插入槽4417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穿透安全锁装配部分4717a。
在第二传感器安装部分4703的上部分中,形成在前后方向上穿透的狭缝4716a。
狭缝4716a在左右方向上形成。
狭缝4716a安装在其中的插入板4700的右上部分形成为朝向后侧突出。
在插入板4700相对于狭缝4716a的后侧中,形成安全锁单元装配突起4716。
安全锁单元装配突起4716形成在插入板4700的右上端的突出部分中。
安全锁单元装配突起4716形成为随着从后侧朝向前侧的移动更朝向下侧突出。
安全锁单元装配突起4716的前表面设置为与狭缝4716a间隔开一定距离。
因此,将在后面描述的安全锁单元4450的前表面能够插入狭缝4716a与安全锁单元装配突起4716之间。
由于安全锁单元装配突起4716的形状,安全锁单元4450的前表面能够很容易地插入安全锁单元装配突起4716中,但是很难与安全锁单元装配突起4716分离。
通过狭缝4716a更容易发生安全锁单元装配突起4716的弹性变形。
形成在插入板4700的右侧上的第三紧固部分4707设置在与第二传感器安装部分4703的高度类似的高度处。
此外,形成在插入板4700的右侧上的第三紧固部分4707的上部分在前后方向上穿透,并且安全板引导槽4618以其上部分和右侧是打开的方式形成。
在插入板4700的后侧的右侧中,形成朝向前侧凹陷的安全锁单元装配槽4719。
安全锁单元装配槽4719以矩形的形状形成。
安全锁单元装配槽4719设置在安全板引导槽4618的左侧和安全锁单元装配突起4716的右下部分处。
在图51至图52中详细地示出了第三实施例的安全板4400。
在第三实施例的安全板4400中,在第一实施例的安全板2400中添加了将在后面描述的安全杠杆4430安装在其中的部分。
第三实施例的安全板4400与第一实施例的安全板2400之间的详细区别如下。
安全板4400形成为比安全板检测突起4402更朝向右侧突出。
在安全板4400的右端中,形成安全杠杆安装部分4405。
安全杠杆安装部分4717a以正方形的形状形成。
安全杠杆安装部分4405形成为朝向安全板4400的右端的下部分突出。安全杠杆安装部分4405的下表面与插入板4700的安全板引导槽4618的下表面接触。
由此,安全杠杆安装部分4405能够通过将在后面描述的安全马达4470,沿着安全板引导槽4618在左右方向上稳定地滑动。
在安全杠杆安装部分4405中,形成朝向后侧突出的安全杠杆装配部分4406。
安全杠杆装配部分4406整体上以长方体的形状形成。
安全杠杆装配部分4406的后缘具有倒角形状,以便将后面将要描述的安全杠杆4430容易地插入安全杠杆装配部分4406中。
安全杠杆插入突起4407形成为朝向安全杠杆装配部分4406的上侧和下侧突出。
安全杠杆插入突起4407形成为随着从后侧朝向前侧的移动更朝向外侧突出。
安全杠杆插入突起4407装配到形成在安全杠杆4430中的安全板安装槽4432中。
由此,容易将安全杠杆4430从后侧到前侧插入安全杠杆插入突起4407中,但是在安装安全杠杆4430之后,很难从安全杠杆插入突起4407中拉出安全杠杆4430。
在图54中示出了安装在安全板4400的紧急挡块装配突起4404中的紧急挡块4790的下部。
在第三实施例的紧急挡块4790中,与第一实施例的紧急挡块2790不同,进一步形成了能够按压第五传感器2904的第五传感器按压部分4796。
第五传感器按压部分4796形成为朝向紧急挡块4790的右侧中的下部分突出。
第五传感器按压部分4796形成为当安全板4400朝向左侧滑动时按压第五传感器2904。
在图51至图52中详细地示出了安全杠杆4430。
安全杠杆4430整体上以带有圆的后侧的长方体的形状形成。
在安全杠杆4430中,安全板装配槽4431以其前侧是打开的方式形成。
安全板装配槽4431以安全板4400的安全杠杆装配部分4406能够被插入的方式形成。
在安全杠杆443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前侧中,形成在上下方向上穿透的安全板安装槽4432。
安全板安装槽4432与安全板装配槽4431连通。
安全板4400的安全杠杆插入突起4407装配到安全板安装槽4432中。由此,安全杠杆4430稳定地安装在安全板4400上。
在安全杠杆4430的后侧中,形成在前后方向上穿透的内螺纹部分4433。
内螺纹部分4433形成为与将在后面描述的安全马达4470的蜗轮齿耦合。
在图51至图52中详细地示出了安全锁单元4450。
安全锁单元4450包括:安全马达安装部分4451,安全马达4470安装在其中;以及蜗轮安装部分4453,其形成在安全马达安装部分4451的右侧上,安全马达4470的蜗轮4471安装在其中。
安全马达安装部分4451整体上以长方体的形状形成。
在安全马达安装部分4451中,安全马达插入槽4452以其上部是打开的方式形成。
在安全马达安装部粉4451的左侧表面和右侧表面中,以其上部是打开的方式形成槽,并且安全马达4470的轴安装在所述槽中。
蜗轮安装部分4453整体上以半圆柱形的形状形成,其上表面是平坦的,而下表面是弯曲的。
在涡轮安装部分4453中,涡轮插入槽4454以其上部分是打开的方式形成。
蜗轮插入槽4454与安全马达插入槽4452的右侧连通。
在涡轮安装部分4445中,安全杠杆引导槽4445以其前侧是打开的方式形成。
安全杠杆引导槽4555与蜗轮插入槽4454连通。
安全杠杆引导槽4455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形成为大于安全杠杆4430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并且安全杠杆引导槽4455在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形成为类似于或大于安全杠杆4430在上下方向上的宽度。
由此,安全杠杆4430通过安全杠杆引导槽4455连接到蜗轮4471上,通过蜗轮4471的旋转沿着安全杠杆引导槽4555在左右方向上滑动。
在安全马达安装部分4451的左侧中,形成第一耦合部分4456。
第一耦合部分4456以板的形状形成,其朝向安全马达安装部分4451的左侧延伸并朝向前侧弯曲。
第一耦合部分4456的前侧插入到插入板4700的安全锁单元装配部分4417a中。
在安全马达安装部分4451的右侧中,形成第二耦合部分4457。
第二耦合部分4457形成为朝向安全马达安装部分4451的前侧突出。
第二耦合部分4457整体上以长方体的形状形成。
第二耦合部分4457插入到插入板4700的安全锁单元装配槽4719中。
安全锁单元4450耦合到插入板4700上,以便不会由于第一耦合部分4456和第二耦合部分4457而在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上流动。
安全马达安装部分4451的前表面装配在插入板4700的安全锁单元装配突起4716与安全锁单元安装槽4716a之间。由此,安全锁单元4450耦合到插入板4700上,以便不在前后方向上流动。
安装在安全锁单元4450中的安全马达4470的外侧中,可以进一步安装安全马达缓冲器4490。
安全马达缓冲器4490减小了安全马达4470与安全锁单元4450的安全马达插入槽4452之间的间隙,并使由于安全马达4470产生的振动和噪声最小。
在下文中,将参考图53至图54描述第三实施例的操作方法。
如图53所示,安全板4400向右滑动的状态称为车门锁状态。
在车门锁状态下,安全板4400的锁定装配部分4403插入锁定构件4615中,以机械地阻止电动闩锁4000的操作,并且安全板4400的安全板检测突起4402定位为远离第二传感器2903,以用电力阻止电动闩锁4000的操作。
此时,安装在安全板4400中的紧急挡块4790的第五传感器按压部分4796也定位为远离第五传感器2904,使得电动闩锁4000的控制器将当前状态识别为车门锁状态。
当远程控制器(车钥匙)或智能钥匙等的按钮操作用于将电动闩锁4000的状态改变为解锁状态时,电动闩锁4000的控制器驱动安全马达4470。
当安全马达4470被驱动时,如图54所示,蜗轮4471旋转,并且与蜗轮4471齿耦合的安全杠杆4430滑动到左侧。
当安全杠杆4430朝向左侧滑动时,与安全杠杆4430耦合的安全板4400也朝向左侧滑动。
由此,安全板4400的锁定装配部分4403从锁定构件4615释放,并且安全板检测突起4402按压第二传感器2903,使得电动闩锁4000解锁。
此外,由于紧急挡块4790的第五传感器按压部分4696按压第五传感器2904,因此电动闩锁4000的控制器将当前状态识别为解锁状态。
如上所述,尽管参考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通过各种修改或改变来实现本发明,而不偏离以下权利要求所述的本发明的主旨和范围。
Claims (6)
1.一种带有紧急释放装置的电动车辆车门闩锁,包括:
隐藏把手,所述隐藏把手安装在车门上;
电动闩锁,所述电动闩锁包括用于打开所述车门的开门构件;
驱动单元,所述驱动单元用于操作所述开门构件;
安全构件,所述安全构件用于锁定或解锁所述开门构件;
外车门连接部分,所述外车门连接部分耦合到所述隐藏把手上,并且当所述隐藏把手被拉过一定距离时拉动所述开门构件;
车门闩锁连接部分,所述车门闩锁连接部分用于根据所述隐藏把手的进出移动所述安全构件;
第一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隐藏把手的拉动;以及
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二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隐藏把手的抽出,
其中,所述驱动单元通过所述第一传感器和所述第二传感器的检测信号被操作,并且
其中,所述隐藏把手根据所述隐藏把手的拉动,在初始位置、由所述第一传感器检测到的第一位置、以及所述开门构件被所述外车门连接部分操作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紧急释放装置的电动车辆车门闩锁,进一步包括:
锁定杠杆,所述锁定杠杆用于将所述外车门连接部分的移动传递给所述开门构件,
其中,所述锁定杠杆通过所述安全构件的移动,移动到所述锁定杠杆连接到所述外车门连接部分上的位置,或者移动到所述锁定杠杆未连接到所述外车门连接部分上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有紧急释放装置的电动车辆车门闩锁,进一步包括:
紧急杠杆,所述紧急杠杆用于移动所述锁定杠杆,
其中,从所述电动闩锁的外部手动操作所述紧急杠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有紧急释放装置的电动车辆车门闩锁,进一步包括可滑动地耦合到所述安全构件上的紧急挡块,
其中,突起形成在所述安全构件中,
其中,所述紧急挡块包括槽,所述槽在其中心部分处的宽度小于所述槽在其两端处的宽度,并且所述突起装配在所述槽中,并且
其中,所述紧急挡块将所述紧急杠杆的移动传递给所述锁定杠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有紧急释放装置的电动车辆车门闩锁,进一步包括:
车门闩锁钥匙,所述车门闩锁钥匙操作所述开门构件,
其中,从所述电动闩锁的外部手动操作所述车门闩锁钥匙。
6.一种带有紧急释放装置的电动车辆车门闩锁,包括:
隐藏把手,所述隐藏把手安装在车门上;
电动闩锁,所述电动闩锁包括用于打开所述车门的开门构件;
驱动单元,所述驱动单元用于操作所述开门构件;
安全构件,所述安全构件用于锁定或解锁所述开门构件;
外车门连接部分,所述外车门连接部分耦合到所述隐藏把手上,当所述隐藏把手被拉过一定距离时拉动所述开门构件;
安全驱动单元,所述安全驱动单元用于移动所述安全构件;
第一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隐藏把手的拉动;以及
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二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安全构件的滑动,
其中,所述驱动单元通过所述第一传感器和所述第二传感器的检测信号被操作,并且
其中,所述隐藏把手根据所述隐藏把手的拉动,在初始位置、由所述第一传感器检测到的第一位置、以及所述开门构件被所述外车门连接部分操作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KR1020190175295A KR102122714B1 (ko) | 2019-12-26 | 2019-12-26 | 비상 해제 가능한 차량용 전동식 도어래치 |
KR10-2019-0175295 | 2019-12-26 | ||
PCT/KR2020/001034 WO2021132794A1 (ko) | 2019-12-26 | 2020-01-21 | 비상 해제 가능한 차량용 전동식 도어래치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330176A CN113330176A (zh) | 2021-08-31 |
CN113330176B true CN113330176B (zh) | 2022-12-23 |
Family
ID=710814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80001301.XA Active CN113330176B (zh) | 2019-12-26 | 2020-01-21 | 带有紧急释放装置的电动车辆车门闩锁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933085B2 (zh) |
JP (1) | JP7162667B2 (zh) |
KR (1) | KR102122714B1 (zh) |
CN (1) | CN113330176B (zh) |
DE (1) | DE112020000020T5 (zh) |
WO (1) | WO202113279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632186B2 (ja) | 2021-08-30 | 2025-02-19 |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ドアハンドル装置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13112706A1 (de) * | 2013-11-18 | 2015-05-21 |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 System aus einem Türgriff und einer Betätigungseinrichtung für den Türgriff |
CN105637162A (zh) * | 2013-09-27 | 2016-06-01 | 胡夫休尔斯贝克及福尔斯特公司 | 机动车门把手 |
CN108343331A (zh) * | 2017-01-24 | 2018-07-31 | 伟速达(中国)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隐藏式汽车外门把手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0249478B1 (ko) * | 1997-09-26 | 2000-03-15 | 조현규 | 자동차의도어로크(래치) |
DE10015887C1 (de) * | 2000-03-30 | 2002-01-17 | Huf Huelsbeck & Fuerst Gmbh | Zugangssystem für ein Fahrzeug |
DE50111505D1 (de) * | 2000-09-07 | 2007-01-04 | Brose Schliesssysteme Gmbh | Kraftfahrzeug-türschloss mit kombiniertem zentralverriegelungs- und öffnungsantrieb |
DE10109827B4 (de) * | 2001-03-01 | 2006-04-20 | Daimlerchrysler Ag | Schließanlage für eine Tür eines Kraftfahrzeugs |
GB0207523D0 (en) * | 2002-04-02 | 2002-05-08 | Meritor Light Vehicle Sys Ltd | A latch |
JP2004176470A (ja) | 2002-11-28 | 2004-06-24 | Aisin Seiki Co Ltd | 車両用ドア作動システム |
US9080352B2 (en) * | 2011-09-26 | 2015-07-14 | Tesla Motors, Inc. | Controller apparatus and sensors for a vehicle door handle |
DE102012003743A1 (de) * | 2012-02-28 | 2013-08-29 | Kiekert Aktiengesellschaft | Kraftfahrzeugtürverschluss |
JP5781025B2 (ja) * | 2012-07-09 | 2015-09-16 | 株式会社ホンダロック | 車両用ドアのラッチ解除装置 |
GB2517348B (en) * | 2012-09-25 | 2015-09-23 | Jaguar Land Rover Ltd | Retractable handle arrangement |
WO2016113339A1 (de) * | 2015-01-16 | 2016-07-21 | Bos Gmbh & Co. Kg | Kraftfahrzeugtür und türgriffsystem hierfür |
KR101637820B1 (ko) * | 2015-03-24 | 2016-07-07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차량용 리트랙터블 핸들 장치 |
US10240370B2 (en) * | 2015-04-03 | 2019-03-26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Vehicle door latch with release linkage bypass device |
DE102015115221A1 (de) | 2015-09-10 | 2017-03-16 | Kiekert Ag | Handhabe eines Kraftfahrzeugtürgriffs |
JP6617498B2 (ja) * | 2015-09-28 | 2019-12-11 |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アウトサイドハンドル装置 |
KR101821243B1 (ko) * | 2015-12-28 | 2018-01-24 | 주식회사 우보테크 | 차량용 도어 래치 시스템 |
DE102016109566A1 (de) * | 2016-05-24 | 2017-11-30 | Huf Hülsbeck & Fürst Gmbh & Co. Kg | Kraftfahrzeugtürverschluss-System |
KR101972508B1 (ko) | 2016-08-19 | 2019-04-26 | 주식회사 우보테크 | 차량용 도어 래치 시스템 |
KR101875658B1 (ko) * | 2016-08-24 | 2018-07-06 |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 차량용 출몰형 아웃사이드 도어 핸들 조립체 |
DE102017101417A1 (de) * | 2017-01-25 | 2018-07-26 | Daimler Ag | Türgriffanordnung für eine Fahrzeugtür |
DE102017124568A1 (de) * | 2017-10-20 | 2019-04-25 |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 Türaußengriffanordn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DE102019103558A1 (de) * | 2018-02-15 | 2019-08-22 | Magna Closures Inc. | Verschluss-Verriegelungsanordn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mit gemeinsamer kinematischer Kette für einen Kraft-Lösemechanismus und einen mechanischen Sicherungs-Lösemechanismus |
US11536058B2 (en) * | 2018-08-31 | 2022-12-27 | Hyundai Motor Company | Structure for connecting door latch cable to retractable outside door handle assembly for vehicle |
JP7040433B2 (ja) * | 2018-12-14 | 2022-03-23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ドア装置 |
US11885158B2 (en) * | 2018-12-19 | 2024-01-30 | Magna Mirrors Of America, Inc. | Deployable handle system using remote actuator |
KR102750539B1 (ko) * | 2019-05-02 | 2025-01-06 |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 차량용 전동식 도어 래치 |
-
2019
- 2019-12-26 KR KR1020190175295A patent/KR102122714B1/ko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1-21 JP JP2020545260A patent/JP7162667B2/ja active Active
- 2020-01-21 CN CN202080001301.XA patent/CN113330176B/zh active Active
- 2020-01-21 DE DE112020000020.6T patent/DE112020000020T5/de active Pending
- 2020-01-21 WO PCT/KR2020/001034 patent/WO2021132794A1/ko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0-01-21 US US16/970,417 patent/US11933085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637162A (zh) * | 2013-09-27 | 2016-06-01 | 胡夫休尔斯贝克及福尔斯特公司 | 机动车门把手 |
DE102013112706A1 (de) * | 2013-11-18 | 2015-05-21 |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 System aus einem Türgriff und einer Betätigungseinrichtung für den Türgriff |
CN108343331A (zh) * | 2017-01-24 | 2018-07-31 | 伟速达(中国)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隐藏式汽车外门把手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1933085B2 (en) | 2024-03-19 |
DE112020000020T5 (de) | 2021-10-14 |
US20210324664A1 (en) | 2021-10-21 |
WO2021132794A1 (ko) | 2021-07-01 |
KR102122714B1 (ko) | 2020-06-15 |
JP2022519957A (ja) | 2022-03-28 |
JP7162667B2 (ja) | 2022-10-28 |
CN113330176A (zh) | 2021-08-3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263841B (zh) | 带安全装置的车门闩锁 | |
US7445256B2 (en) | Automotive door latch device | |
KR101808548B1 (ko) | 차량용 도어 래치 시스템 | |
KR101560979B1 (ko) | 2단 해제용 후드래치 | |
CN107810303B (zh) | 门闩系统 | |
KR101860841B1 (ko) | 차량용 트렁크 도어 래치 어셈블리 | |
KR102059334B1 (ko) | 차량용 도어 전동개폐 통합 장치 | |
KR101821243B1 (ko) | 차량용 도어 래치 시스템 | |
KR20140138611A (ko) | 작동 장치 | |
WO2016021084A1 (ja) | ドアラッチ用アクチュエータ | |
CN114096731B (zh) | 车门电子锁闩 | |
JP2010052730A (ja) | 車両座席用作動装置 | |
CN113330176B (zh) | 带有紧急释放装置的电动车辆车门闩锁 | |
KR101897186B1 (ko) | 차량용 트렁크 도어 래치 어셈블리 | |
KR101541251B1 (ko) | 자동차용 후드래치 | |
JP6375562B2 (ja) | 車両用ドアラッチ装置 | |
KR101995346B1 (ko) | 차량용 도어 래치 시스템 | |
JP2023178877A (ja) | 車両用開閉体のロック装置 | |
KR20170134291A (ko) | 차량용 도어 래치 시스템 | |
JP2014009448A (ja) | ドアロック装置 | |
KR20160036999A (ko) | 이중 해제용 후드래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