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70744B - 电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270744B CN113270744B CN202110455337.1A CN202110455337A CN113270744B CN 113270744 B CN113270744 B CN 113270744B CN 202110455337 A CN202110455337 A CN 202110455337A CN 113270744 B CN113270744 B CN 11327074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sitive
- negative
- groove
- terminal
- pie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10000001503 joint Anatomy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4
- 238000003032 molecular dock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4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4913 activ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96 convention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电连接器包括第一壳体、正极电源端子、负极电源端子、第一弹性支撑件及第二弹性支撑件,第一壳体具有对接槽、正极端子容置槽及负极端子容置槽;正极电源端子设置于正极端子容置槽中;负极电源端子设置于负极端子容置槽中且与正极电源端子相对;第一弹性支撑件设置于正极电源端子及第一壳体之间,第一弹性支撑件的两端分别抵接正极电源端子及第一壳体;第二弹性支撑件设置于负极电源端子及第一壳体之间且与第一弹性支撑件相对,第二弹性支撑件的两端分别抵接负极电源端子及第一壳体。本申请的连接器组件包括电连接器及对接连接器,对接连接器通过电连接器连接至电路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连接器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目前机柜电源通过线缆连接器直接连接至对应的电路板,线缆连接器通过螺丝锁固于电路板上,安装空间狭窄,不利于线缆连接器的组装及后续维修。同时线缆连接器的设置位置受到限制,若线缆连接器设置于电路板的中部时,线缆连接器的排线会占用电路板的空间,影响其他元器件的设置。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解决目前线缆连接器直接连接至电路板上而导致后续维修不便及占用电路板的空间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是这样实现的: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第一壳体,具有对接槽、正极端子容置槽及负极端子容置槽,正极端子容置槽及负极端子容置槽相对设置且位于对接槽的一侧,正极端子容置槽及负极端子容置槽与所述对接槽相连通;正极电源端子,设置于正极端子容置槽中,正极电源端子的一端位于对接槽中,正极电源端子的另一端从第一壳体凸出;负极电源端子,设置于负极端子容置槽中且与正极电源端子相对,正极电源端子的一端位于对接槽中,正极电源端子的另一端从第一壳体凸出;第一弹性支撑件,设置于正极电源端子及第一壳体之间,第一弹性支撑件的两端分别抵接正极电源端子及第一壳体;以及第二弹性支撑件,设置于负极电源端子及第一壳体之间且与第一弹性支撑件相对,第二弹性支撑件的两端分别抵接负极电源端子及第一壳体。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电连接器,设置于电路板上;以及对接连接器,与电连接器对接,对接连接器包括第二壳体、正极电源片、负极电源片、正极电源线缆及负极电源线缆,正极电源片及负极电源片设置于第二壳体中,正极电源线缆及负极电源线缆分别与正极电源片及负极电源片连接,正极电源端子与正极电源片接触,负极电源端子与负极电源片接触。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电连接器预先设置于电路板上,让对接连接器能便利地组装于电连接器且通过电连接器连接至电路板上,所以本申请的对接连接器连接至电路板的方式不需通过固定元件固定于电路板上,较现有的线缆连接器连接至电路板的方式容易组装及拆卸,有利于后续维修。本申请的正极电源片及负极电源片竖直设置,所以正极电源线缆及负极电源线缆也呈竖直设置,如此正极电源线缆及负极电源线缆不会占用电路板的空间,不会影响其他元器件设置,使电连接器及对接连接器的设置位置不受限制。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3是图1中沿A-A’线的剖视图;
图4是图3中沿B-B’线的剖视图;
图5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对接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对接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7是图5中沿C-C’线的剖视图;
图8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的组装立体图;
图9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10是图8中沿D-D’线的剖视图;以及
图11是图8中沿E-E’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2及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图、分解图及图1中沿A-A’线的剖视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电连接器1包括第一壳体10、正极电源端子11、负极电源端子12、第一弹性支撑件13a及第二弹性支撑件13b。第一壳体10具有沿第一方向Z延伸的对接槽101、正极端子容置槽102及负极端子容置槽103,正极端子容置槽102及负极端子容置槽103位于对接槽101在第一方向Z的一侧,第一正极端子容置槽102及负极端子容置槽103沿与第一方向Z正交的第二方向X相对设置且与对接槽101相连通。对接槽101贯穿第一壳体10在第一方向Z上的顶面1011,对接槽101于第一壳体10的顶面1011上形成第一开口1012。正极端子容置槽102及负极端子容置槽103分别贯穿第一壳体10在第一方向Z上的底面1013,正极端子容置槽102及负极端子容置槽103分别于第一壳体10的底面1013上形成第二开口1014及第三开口1015。第一壳体10的对接槽101在与第一方向Z及第二方向X正交的第三方向Y正交且相对的第一侧壁1016及第二侧壁1017分别具有置入凹口10161及限位开口10171,置入凹口10161及限位开口10171沿第一方向Z延伸且与对接槽101相连通。
正极电源端子11设置于正极端子容置槽102,正极电源端子11的一端位于对接槽101中,正极电源端子11的另一端从第二开口1014凸出。具体的说,正极电源端子11具有正极端子本体111、多个正极插接端部112及多个正极连接端部113,多个正极插接端部112及多个正极连接端部113分别设置于正极端子本体111的两端且分别沿第三方向Y间隔排列,正极端子本体111位于正极端子容置槽102,多个正极插接端部112位于对接槽101中,多个正极连接端部113从第二开口1014凸出。
负极电源端子12设置于负极端子容置槽103,且与正极电源端子11相对,负极电源端子12的一端位于对接槽101中,负极电源端子12的另一端从第三开口1015凸出。具体的说,负极电源端子12具有负极端子本体121、多个负极插接端部122及多个负极连接端部123,多个负极插接端部122及多个负极连接端部123分别设置于负极端子本体121的两端且分别沿第三方向Y间隔排列,负极端子本体121位于负极端子容置槽103中,多个负极插接端部122位于对接槽101中,多个负极连接端部123从第三开口1015凸出。
第一弹性支撑件13a设置于正极电源端子11与第一壳体10之间,第一弹性支撑件13a位于对接槽101中。第二弹性支撑件13b设置于负极电源端子12与第一壳体10之间,第二弹性支撑件13b位于对接槽101中,第二弹性支撑件13b与第一弹性支撑件13a相对。
具体的说,对接槽101具有在第二方向X上且相对的第三侧壁1018及第四侧壁1019,第一弹性支撑件13a的一端抵接于第三侧壁1018,第一弹性支撑件13a的另一端抵接于多个正极插接端部112。第二弹性支撑件13b的一端抵接于第四侧壁1019,第二弹性支撑件13b的另一端抵接于多个负极插接端部122。
本实施例的第一弹性支撑件13a及第二弹性支撑件13b的结构相同,第一弹性支撑件13a及第二弹性支撑件13b分别具有第一抵接端部131及第二抵接端部132,第一抵接端部131及第二抵接端部132相对且相对于第一方向Z倾斜,第一抵接端部131及第二抵接端部132之间的间距从第一抵接端部131及第二抵接端部132远离第一开口1012的一端往第一抵接端部131及第二抵接端部132靠近第一开口1012的一端渐增。第一弹性支撑件13a的第一抵接端部131抵接于第三侧壁1018,第一弹性支撑件13a的第二抵接端部132抵接于多个正极插接端部112,同样的,第二弹性支撑件13b的第一抵接端部131抵接于第四侧壁1019,第二弹性支撑件13b的第二抵接端部132抵接于多个负极插接端部122。本实施例的第一弹性支撑件13a及第二弹性支撑件13b还分别具有弯折连接部133,第一抵接端部131及第二抵接端部132远离第一开口1012的一端分别与弯折连接部133的两端连接,如此本实施例的第一弹性支撑件13a及第二弹性支撑件13b分别形成U型、V型或C型弹性支撑件,本实施例的第一弹性支撑件13a及第二弹性支撑件13b相较于一字型的弹性件具有良好的回弹力。本实施例的第一弹性支撑件13a及第二弹性支撑件13b使用金属弹片。
本实施例的第二抵接端部13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抵接端部132沿第三方向Y间隔排列,每个第二抵接端部132通过弯折连接部133与第一抵接端部131连接,也表示弯折连接部133的数量与第二抵接端部132的数量相符,弯折连接部133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抵接端部132分别抵接多个正极插接端部112中至少一个或多个负极插接端部122中至少一个,多个第二抵接端部132能根据对应的至少一个正极插接端部112或负极插接端部122的压缩量而产生支撑力,若每个正极插接端部112或负极插接端部122的压缩量不同,每个第二抵接端部132的支撑力也不同,也表示每个第二抵接端部132能根据对应的至少一个正极插接端部112或负极插接端部122的压缩量而产生适当的支撑力,以确保多个正极插接端部112或多个负极插接端部122能稳固地与对接连接器连接。
请一并参阅图4,是图3中沿B-B’线的剖视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三侧壁1018具有第一支撑容置槽10181,第四侧壁1019具有第二支撑容置槽10191,第一支撑容置槽10181及第二支撑容置槽10191分别贯穿第一壳体10的顶面1011,第一支撑容置槽10181及第二支撑容置槽10191在第一壳体10的顶面1011上形成第一支撑容置凹口10182及第二支撑容置凹口10192,第一支撑容置槽10181及第二支撑容置槽10191与对接槽101连通,第一支撑容置凹口10182及第二支撑容置凹口10192与第一开口1012连通。第一弹性支撑件13a及第二弹性支撑件13b分别从第一支撑容置凹口10182及第二支撑容置凹口10192置入第一支撑容置槽10181及第二支撑容置槽10191中,第一弹性支撑件13a的弯折连接部133及第二弹性支撑件13b的弯折连接部133分别靠近第一支撑容置槽10181在第一方向Z上的表面及第二支撑容置槽10191在第一方向Z上的表面。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容置槽10181在第三方向Y上且相对的两个表面分别具有第一限位槽10183,第二支撑容置槽10191在第三方向Y上且相对的两个表面分别具有第二限位槽10193,第一弹性支撑件13a的第一抵接端部131及第二弹性支撑件13b的第一抵接端部131在第三方向Y上且相对的两侧分别具有限位凸部134。当第一弹性支撑件13a及第二弹性支撑件13b分别位于第一支撑容置槽10181及第二支撑容置槽10191中时,第一弹性支撑件13a的第一抵接端部131的限位凸部134位于对应的第一限位槽10183中,第二弹性支撑件13b的第一抵接端部131的限位凸部134位于对应的第二限位槽10193中,如此分别限定第一弹性支撑件13a及第二弹性支撑件13b于第一支撑容置槽10181及第二支撑容置槽10191中的位置。
本实施例的第一弹性支撑件13a及第二弹性支撑件13b的限位凸部134在第三方向Y上且远离第一抵接端部131的一侧还分别具有干涉部135,当第一弹性支撑件13a的限位凸部134位于对应的第一限位槽10183中,第二弹性支撑件13b的限位凸部134位于对应的第二限位槽10193中时,第一弹性支撑件13a的干涉部135与第一限位槽10183在第三方向Y上的侧壁干涉,第二弹性支撑件13b的干涉部135与第二限位槽10193在第三方向Y上的侧壁干涉,进而分别固定第一弹性支撑件13a及第二弹性支撑件13b于第一支撑容置槽10181及第二支撑容置槽10191中。
请参阅图5、图6及图7,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对接连接器的立体图、分解图及图5中沿C-C’线的剖视图;如图所示,与本实施例的电连接器1对接的对接连接器2包括第二壳体20、正极电源片22、负极电源片23、正极电源线缆24及负极电源线缆25,第二壳体20具有电源片容置部200及对接凸部201,对接凸部201位于电源片容置部200在第三方向Y上的一侧,第二壳体20的电源片容置部200具有正极电源片容置槽2001及负极电源片容置槽2002,正极电源片22设置正极电源片容置槽2001中且穿过电源片容置部200靠近对接凸部201的表面,正极电源片22位于对接凸部201在第二方向X上的一侧,负极电源片23设置于负极电源片容置槽2002中且穿过电源片容置部200靠进对接凸部201的表面,负极电源片23位于对接凸部201在第二方向X上的另一侧,负极电源片23与正极电源片22相对。正极电源线缆24与正极电源片22连接,负极电源线缆25与负极电源片23相对。本实施例的正极电源片22及负极电源片23沿第二方向X竖直设置,所以正极电源线缆24及负极电源线缆25沿第二方向X竖直设置,具体的说,正极电源线缆24及负极电源线缆25分别包括多条线芯,多条线芯沿第一方向Z排列以与呈竖直设置的正极电源片22及负极电源片23连接,使正极电源线缆24及负极电源线缆25呈竖直设置。本实施例的对接连接器2还包括闩锁件26,闩锁件26设置于对接凸部201远离电源片容置部200的一侧。
请一并参阅图8、图9及图10,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的组装立体图、分解图及图8中沿D-D’线的剖视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电连接器1与对接连接器2于使用时,电连接器1设置于电路板上,电连接器1的正极电源端子11的多个正极连接端部113及负极电源端子12的多个负极连接端部123分别与电路板连接,连接方式例如是插接或焊接。对接连接器2的对接凸部201从电连接器1的第一开口1012及置入凹口10161置入对接槽101中。电连接器1的正极电源端子11的多个正极插接端部112及负极电源端子12的多个负极插接端部122分别与正极电源片22及负极电源片23接触,电连接器1的正极电源端子11的多个正极插接端部112通过第一弹性支撑件13a稳定地与正极电源片22接触,同样的,负极电源端子12的多个负极插接端部122通过第二弹性支撑件13b稳定地与负极电源片23接触。请一并参阅图11,是图8中沿E-E’线的剖视图;如图所示,同时闩锁件26与限位开口10171连接,以避免对接连接器2的对接凸部201脱离对接槽101。本实施例的电连接器1与对接连接器2对接形成连接器组件。本实施例的对接连接器2通过电连接器1连接至电路板上,有别于目前为线缆连接器直接与电路板连接,本实施例的对接连接器2连接至电路板的方式较现有的线缆连接器连接至电路板的方式容易组装及拆卸,有利于后续维修,且本实施例的正极电源片22及负极电源片23沿第二方向X竖直设置,所以正极电源线缆24及负极电源线缆25也呈竖直设置,如此正极电源线缆24及负极电源线缆25不会占用电路板的空间,不会影响其他元器件设置。
本实施例的闩锁件26具有锁扣本体261、解锁片262及固定片263,锁扣本体261具有锁扣部2611,解锁片262及固定片263分别与锁扣本体261的两端连接,解锁片262及固定片263的延伸方向与锁扣本体261的延伸方向正交。本实施例的对接凸部201在第三方向Y且远离电源片容置部200的端面上具有固定槽2010,固定槽2010沿第三方向Y延伸。当闩锁件26设置于对接凸部201在第三方向Y且远离电源片容置部200的一侧时,锁扣本体261位于对接凸部201在第三方向Y且远离电源片容置部200的端面上,固定片263设置于固定槽2010中,以固定闩锁件26于对接凸部201在第三方向Y且远离电源片容置部200的一侧。解锁片262位于对接凸部201在第一方向Z上的顶面上。当对接连接器2的对接凸部201置入对接槽101中时,锁扣本体261的锁扣部2611与限位开口10171的侧边抵接,让对接连接器2的对接凸部201固定于对接槽101中。当对接连接器2的对接凸部201欲脱离对接槽101中时,拉动解锁片262往靠近电源片容置部200的方向移动,解锁片262带动锁扣本体261往靠近电源片容置部200的方向移动,使锁扣部2611脱离限位开口10171,进而让对接连接器2的对接凸部201脱离对接槽101。
本实施例的对接凸部201在第一方向Z上的底面还具有限位凹口2011,当对接凸部201设置于对接槽101时,置入凹口10161在第一方向Z的上的侧边位于限位凹口2011中,也表示第一壳体10的第一侧壁1016位于限位凹口2011中,如此避免对接凸部201在第三方向Y上移动而脱离对接槽101。
本实施例的对接凸部201在第三方向Y且远离电源片容置部200的端面上还具有让位槽2012,锁扣本体261位于让位槽2012中,锁扣本体261与让位槽2012在第三方向Y上的表面之间具有间距,如此解锁片262受到拉动时锁扣本体261可于让位槽2012中且往靠近电源片容置部200的方向移动,进而减少对接连接器2在第三方向Y上的长度。本实施例的让位槽2012在第三方向Y上的表面上还具有支撑部20121,支撑部20121支撑锁扣本体261,以维持锁扣本体261与让位槽2012在第三方向Y上的表面之间具有间距。
本实施例的锁扣本体261的锁扣部2611具有让位开口26111及锁扣弹片26112,锁扣弹片26112的一端与让位开口26111在第一方向Z上且靠近固定槽2010的侧边连接,锁扣弹片26112相对于锁扣本体261往远离对接凸部201的方向倾斜。当对接连接器2的对接凸部201置入对接槽101中时,锁扣弹片26112位于限位开口10171中,锁扣弹片26112的另一端抵接于限位开口10171在第一方向Z上且靠近对接凸部201的顶面的侧边。当对接连接器2的对接凸部201欲脱离对接槽101中时,通过拉动解锁片262往靠近电源片容置部200的方向移动而带动锁扣弹片26112往靠近电源片容置部200的方向移动,使锁扣弹片26112脱离限位开口10171,进而让对接连接器2的对接凸部201脱离对接槽101。
本实施例的闩锁件26还包括启动片264,启动片264与解锁片262远离锁扣本体261的一端,解锁片262与对接凸部201在第一方向Z上的顶面平行,启动片264相对于对接凸部201在第一方向Z上的顶面且往远离对接凸部201的顶面的方向倾斜,使用者通过拉动启动片264而带动解锁片262移动,如此便于使用者操作闩锁件26。本实施例的启动片264在第三方向Y上的宽度大于解锁片262在第三方向Y上的宽度,有利于使用者拉动启动片264。
本实施例的对接凸部201在第三方向Y上且相对的两个表面分别具有限位槽2013,限位槽2013与电源片容置部200的正极电源片容置槽2001或负极电源片容置槽2002连通。当正极电源片22及负极电源片23分别穿过正极电源片容置槽2001及负极电源片容置槽2002且分别进入对应的限位槽2013,通过限位槽2013在第三方向Y上的侧壁限制正极电源片22及负极电源片23往远离电源片容置部200的方向移动,通过限位槽2013在第一方向Z上且相对的两个侧壁限制正极电源片22及负极电源片23在第一方向Z上的移动。如图6及图11所示,本实施例的对接凸部201的限位槽2013在第三方向Y上的侧壁还具有第一定位部20131,正极电源片22具有第二定位部221,负极电源片23具有第三定位部231,当正极电源片22及负极电源片23分别位于对应的限位槽2013中时,正极电源片22的第二定位部221与对应的第一定位部20131连接,负极电源片23的第三定位部231与对应的第一定位部20131连接,如此分别固定正极电源片22及负极电源片23于对应的限位槽2013中。
本实施例的第一定位部20131具有定位让位槽20132及定位卡勾20133,定位让位槽20132沿第三方向Y延伸,定位卡勾20133的一端具有卡勾部20133a,定位卡勾20133的另一端与定位让位槽20132在第三方向Y上且靠近对接凸部201远离电源片容置部200的端面的侧壁连接,定位卡勾20133沿第三方向Y且往靠近电源片容置部200的方向延伸。卡勾部20133a沿第二方向X且从限位槽2013在第二方向X上的表面凸出,本实施例的第二定位部221及第三定位部231均为定位开口,当第一定位部20131与第二定位部221或第三定位部231连接时,卡勾部20133a位于对应的定位开口中,防止正极电源片22从对应的限位槽2013及正极电源片容置槽2001脱离及负极电源片23从对应的限位槽2013及负极电源片容置槽2002脱离。本实施例的两个第一定位部20131的定位让位槽20132可相连通。
综上所述,本申请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通过电连接器预先设置于电路板上,让对接连接器能便利地组装于电连接器且通过电连接器连接至电路板上,所以本申请的对接连接器连接至电路板的方式不需通过固定元件固定于电路板上,较现有的线缆连接器连接至电路板的方式容易组装及拆卸,有利于后续维修。本申请的正极电源片及负极电源片竖直设置,所以正极电源线缆及负极电源线缆也呈竖直设置,如此正极电源线缆及负极电源线缆不会占用电路板的空间,不会影响其他元器件设置,使电连接器及对接连接器的设置位置不受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申请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之内。
Claims (19)
1.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壳体,具有对接槽、正极端子容置槽及负极端子容置槽,所述正极端子容置槽及所述负极端子容置槽相对设置且位于所述对接槽的一侧,所述正极端子容置槽及所述负极端子容置槽与所述对接槽相连通;
正极电源端子,设置于所述正极端子容置槽中,所述正极电源端子的一端位于所述对接槽中,所述正极电源端子的另一端从所述第一壳体凸出;
负极电源端子,设置于所述负极端子容置槽中且与所述正极电源端子相对,所述负极电源端子的一端位于所述对接槽中,所述负极电源端子的另一端从所述第一壳体凸出;
第一弹性支撑件,设置于所述正极电源端子及所述第一壳体之间,所述第一弹性支撑件的两端分别抵接所述正极电源端子及所述第一壳体;以及
第二弹性支撑件,设置于所述负极电源端子及所述第一壳体之间且与所述第一弹性支撑件相对,所述第二弹性支撑件的两端分别抵接所述负极电源端子及所述第一壳体;
其中,所述第一壳体相对的两个侧壁还分别具有第一支撑容置槽及第二支撑容置槽,所述第一支撑容置槽及所述第二支撑容置槽与所述对接槽连通,所述第一弹性支撑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容置槽中,所述第二弹性支撑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容置槽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电源端子具有正极端子本体、多个正极插接端部及多个正极连接端部,所述多个正极插接端部及所述多个正极连接端部分别间隔设置于所述正极端子本体的两端,所述正极端子本体位于所述正极端子容置槽中,所述多个正极插接端部位于所述对接槽中,所述多个正极连接端部从所述第一壳体凸出;所述负极电源端子具有负极端子本体、多个负极插接端部及多个负极连接端部,所述多个负极插接端部及所述多个负极连接端部分别间隔设置于所述负极端子本体的两端,所述负极端子本体位于所述负极端子容置槽中,所述多个负极插接端部位于所述对接槽中,所述多个负极连接端部从所述第一壳体凸出。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支撑件及所述第二弹性支撑件均具有第一抵接端部及第二抵接端部,所述第一弹性支撑件的所述第一抵接端部抵接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弹性支撑件的所述第二抵接端部抵接于所述正极电源端子,所述第二弹性支撑件的所述第一抵接端部抵接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弹性支撑件的所述第二抵接端部抵接于所述负极电源端子。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支撑件及所述第二弹性支撑件还分别具有弯折连接部,所述弯折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抵接端部及所述第二抵接端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抵接端部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弯折连接部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二抵接端部通过对应的所述弯折连接部与所述第一抵接端部连接。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容置槽相对的两个侧壁分别具有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二支撑容置槽相对的两个侧壁分别具有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一抵接端部相对的两个侧壁还分别具有限位凸部,所述第一弹性支撑件的所述第一抵接端部的所述限位凸部位于对应的所述第一限位槽中,所述第二弹性支撑件的所述第一抵接端部的所述限位凸部位于对应的所述第二限位槽中。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凸部的一侧还具有干涉部,所述干涉部与所述第一限位槽或所述第二限位槽的侧壁干涉。
8.一种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设置于电路板上;以及
对接连接器,与所述电连接器对接,所述对接连接器包括第二壳体、正极电源片、负极电源片、正极电源线缆及负极电源线缆,所述正极电源片及所述负极电源片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中,所述正极电源线缆及所述负极电源线缆分别与所述正极电源片及所述负极电源片连接,所述正极电源端子与所述正极电源片接触,所述负极电源端子与所述负极电源片接触。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电源片及所述负极电源片呈竖直设置,所述正极电源线缆及所述负极电源线缆也呈竖直设置。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具有电源片容置部及对接凸部,所述对接凸部设置于所述电源片容置部的一侧,所述电源片容置部具有正极电源片容置槽及负极电源片容置槽,所述正极电源片设置于所述正极电源片容置槽中且穿过所述电源片容置部靠近所述对接凸部的表面,所述正极电源片位于所述对接凸部的一侧;所述负极电源片设置于所述负极电源片容置槽中且穿过所述电源片容置部靠近所述对接凸部的表面,所述负极电源片位于所述对接凸部的一侧,所述对接凸部位于所述对接槽中。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的侧壁具有与所述对接槽连通的置入凹口,所述对接凸部从所述置入凹口置入所述对接槽中。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的侧壁还具有与所述置入凹口相对的限位开口,所述对接连接器还包括闩锁件,所述闩锁件设置于所述对接凸部远离所述电源片容置部的一侧,所述闩锁件与所述限位开口连接。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闩锁件具有锁扣本体、解锁片及固定片,所述解锁片及所述固定片分别设置于所述锁扣本体的两端,所述解锁片及所述固定片的延伸方向与所述锁扣本体的延伸方向正交,所述固定片设置于所述对接凸部中,所述锁扣本体位于所述对接凸部远离所述电源片容置部的端面上,所述解锁片位于所述对接凸部的顶面上,所述锁扣本体还具有锁扣部,所述锁扣部与所述限位开口连接。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闩锁件还具有启动片,所述启动片与所述解锁片远离所述锁扣本体的一端连接。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启动片相对于所述对接凸部的所述顶面且往远离所述对接凸部的方向倾斜,所述启动片的宽度大于所述解锁片的宽度。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凸部远离所述电源片容置部的端面上还具有让位槽,所述锁扣本体位于所述让位槽中,所述锁扣本体与所述让位槽对应于所述锁扣本体上端的表面之间具有间距。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让位槽与所述锁扣本体对应的表面上还具有支撑部,所述支撑部支撑所述锁扣本体。
18.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凸部相对的两个表面具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与所述正极电源片容置槽或所述负极电源片容置槽连通,所述正极电源片及所述负极电源片分别设置于对应的所述限位槽中。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槽的侧壁上还具有第一定位部,所述正极电源片具有第二定位部,所述负极电源片具有第三定位部,所述第二定位部及所述第三定位部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定位部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455337.1A CN113270744B (zh) | 2021-04-26 | 2021-04-26 | 电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
TW110125367A TWI801928B (zh) | 2021-04-26 | 2021-07-09 | 電連接器及連接器組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455337.1A CN113270744B (zh) | 2021-04-26 | 2021-04-26 | 电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270744A CN113270744A (zh) | 2021-08-17 |
CN113270744B true CN113270744B (zh) | 2022-09-27 |
Family
ID=772295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455337.1A Active CN113270744B (zh) | 2021-04-26 | 2021-04-26 | 电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270744B (zh) |
TW (1) | TWI801928B (zh)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5282719U (zh) * | 2015-02-16 | 2016-06-01 | 唐虞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WO2018205907A1 (zh) * | 2017-05-12 | 2018-11-15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连接器组件、电源组件和终端设备 |
CN111864480A (zh) * | 2020-08-19 | 2020-10-30 | 东莞立讯技术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678173Y (zh) * | 2004-01-08 | 2005-02-09 | 张中富 | 电源插座 |
TWI449281B (zh) * | 2006-04-25 | 2014-08-11 | Wago Verwaltungs Gmbh | Electronic connector |
CN202585851U (zh) * | 2012-03-27 | 2012-12-05 | 欧品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CN102637969B (zh) * | 2012-05-03 | 2014-03-12 | 刘杰 | 一种插座 |
CN104319517A (zh) * | 2014-11-24 | 2015-01-28 | 北京维森科技有限公司 | 电连接插套结构及电连接装置 |
CN204668587U (zh) * | 2015-06-01 | 2015-09-23 | 深圳富明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 可增强插拔力的改良型插座连接器 |
US10090608B2 (en) * | 2016-09-29 | 2018-10-02 |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 Electrical connection system having a terminal with contact ridges |
CN106848717B (zh) * | 2016-12-20 | 2020-06-30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组件 |
CN112072353B (zh) * | 2017-09-15 | 2022-08-05 |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 电源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 |
CN207834640U (zh) * | 2017-12-26 | 2018-09-07 | 苏州华士晨电器有限公司 | 插座及其插接端子 |
TWI739373B (zh) * | 2020-04-07 | 2021-09-11 | 大陸商東莞立訊技術有限公司 | 電連接器 |
CN111628328B (zh) * | 2020-06-24 | 2022-02-01 | 东莞立讯技术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
2021
- 2021-04-26 CN CN202110455337.1A patent/CN113270744B/zh active Active
- 2021-07-09 TW TW110125367A patent/TWI801928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5282719U (zh) * | 2015-02-16 | 2016-06-01 | 唐虞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WO2018205907A1 (zh) * | 2017-05-12 | 2018-11-15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连接器组件、电源组件和终端设备 |
CN111864480A (zh) * | 2020-08-19 | 2020-10-30 | 东莞立讯技术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141864A (zh) | 2021-11-01 |
TWI801928B (zh) | 2023-05-11 |
CN113270744A (zh) | 2021-08-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403932B (zh) | 线端连接器 | |
US7011548B2 (en) | Board mounted side-entry electrical connector | |
CN111403933B (zh) | 线端连接器 | |
JPH04233173A (ja) | 電気ターミナル | |
US11929578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ion device with insertion protection structure | |
CN112490774B (zh) | 线端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 | |
EP4354669A1 (en) | Terminal,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 |
US12021330B2 (en) | Connector with a mating assistance assembly | |
US8226421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terminals joining board terminals | |
CN111628337B (zh) | 电连接器 | |
CN112886341A (zh) | 电连接器 | |
CN112751219B (zh) | 电性端子以及电连接器 | |
US20040166739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a terminal pin stabilizing plate | |
CN109950716B (zh) | 一种浮动式btb连接器 | |
CN113270744B (zh) | 电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 |
KR910003021B1 (ko) | 전기 접속자 조립체 | |
US6824425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improved retention structure | |
CN110534939B (zh) | 连接器组件 | |
CN212626166U (zh) | 电连接器、对接电连接器与电连接器组件 | |
CN212392412U (zh) | 板端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 | |
CN111834826B (zh) | 电连接器 | |
JP2000277199A (ja) | 電気コネクタの端子装置 | |
CN111600153B (zh) | 端子结构和电连接器 | |
CN214254925U (zh) | 电连接器 | |
CN112803187A (zh) | 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