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26954B - 输送带 - Google Patents
输送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226954B CN113226954B CN201980085373.4A CN201980085373A CN113226954B CN 113226954 B CN113226954 B CN 113226954B CN 201980085373 A CN201980085373 A CN 201980085373A CN 113226954 B CN113226954 B CN 11322695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veyor belt
- less
- fine uneven
- kurtosis
- uneven structu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15/00—Conveyors having endless load-conveying surfaces, i.e. belts and like continuous members, to which tractive effort is transmitted by means other than endless driving elements of similar configuration
- B65G15/30—Belts or like endless load-carriers
- B65G15/32—Belts or like endless load-carriers made of rubber or plastics
- B65G15/42—Belts or like endless load-carriers made of rubber or plastics having ribs, ridges, or other surface projec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29/00—Producing belts or bands
- B29D29/06—Conveyor bel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15/00—Conveyors having endless load-conveying surfaces, i.e. belts and like continuous members, to which tractive effort is transmitted by means other than endless driving elements of similar configuration
- B65G15/30—Belts or like endless load-carriers
- B65G15/32—Belts or like endless load-carriers made of rubber or plastics
- B65G15/34—Belts or like endless load-carriers made of rubber or plastics with reinforcing layers, e.g. of fabric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2812/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the kind or type of conveyors
- B65G2812/02—Belt or chain conveyors
- B65G2812/02128—Belt conveyors
- B65G2812/02178—Belt convey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elt Conveyors (AREA)
- Heating, Cooling, Or Cur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输送带(10)是利用保护橡胶(12)来包覆带芯体(14)而形成的。对于保护橡胶(12),在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有微细凹凸结构,通过该微细凹凸结构,形成为表面粗糙度为1μm以上且12μm以下、且峰度为2以上且9以下、且入射角60°时的镜面光泽度为0.1以上且10以下。特别是,优选形成为表面粗糙度为2μm以上且5μm以下、且峰度为3以上且5以下、且入射角60°时的镜面光泽度为0.1以上3以下。由此,不易在输送带(10)产生由起霜引起的外观不良。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输送带。
背景技术
以往,在矿山、采石场、土木建筑现场等,用于搬运煤、矿石、土砂等被输送物的带式输送机装置被广泛使用。
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在与输送带的输送面以及非输送面分别对应的各面层叠织物并利用上下一对的热板对未硫化橡胶成型体进行压制,将织物的织眼图案转印至各面,并将织物从硫化后形成的输送带剥离,由此,来制造实现优异的外观,并且具有不受使用环境影响的行驶稳定性,且对弯曲变形具有优异的耐久性的输送带。
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将输送带的表面粗糙度设为1μm~15μm,更优选设为1μm~7μm。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9558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以输送带为代表的橡胶制品中,制品在从被制造至使用的保存期间中,有时会在表面产生被称为起霜的现象。起霜是为了防止橡胶的劣化而配合的蜡、抗老化剂浮出于橡胶表面的现象,虽然对橡胶的性能没有影响,但成为使制品的外观恶化的原因。即,当输送带产生外观不良时,实际上是新品且性能完全没有问题的制品可能会被认为是性能劣化了的制品。
在上述现有文献中,虽然论及了关于由在带表面产生的凹凸、裂纹等引起的外观不良,但未对起霜进行研究,尚有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是鉴于如上所述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易产生由起霜引起的外观不良的输送带。
技术方案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输送带的特征在于,其是用保护橡胶包覆带芯体的输送带,就所述保护橡胶而言,在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有微细凹凸结构,通过该微细凹凸结构,形成为表面粗糙度在1μm以上且12μm以下、且峰度在2以上且9以下、且入射角60°时的镜面光泽度在0.1以上且10以下。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通过形成于输送带的表面的微细凹凸结构来产生光的漫反射,而使输送带的表面上的色差变得不易识别。因此,从刚硫化后起经过保存期间,在输送带表面产生的起霜变得不显眼,在良好地维持输送带的外观方面有利。此外,由于在输送带的表面形成有微细凹凸结构,因此随着输送带的使用而产生的伤痕也变得不显眼,即使在开始使用后在良好地维持输送带的外观方面也有利。此外,通过微细凹凸结构而输送带硫化时的脱模性提高,因此在提高输送带的生产率的方面有利。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输送带10的构成的说明图。
图2是示意地表示输送带10的制造方法的说明图。
图3是表示表面特性不同的输送带的评价结果的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输送带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输送带10的构成的说明图,图1A是表示输送带10的使用状态的立体图,图1B是输送带10的A-A剖视图。
输送带10在构成为包括驱动辊22、从动辊24以及卷装于其上的输送带10的带式输送机系统20中使用。
带式输送机系统20通过将输送物品装载在输送带10上,并且利用驱动辊22和从动辊24使输送带10向箭头方向移动,从而使输送物品移动。
如图1B所示,输送带10构成为包括层叠有多层帆布的带芯体14和覆盖带芯体14的保护橡胶12。作为构成带芯体14的帆布,可以使用包括尼龙纤维、聚酯纤维以及芳纶纤维等有机纤维的以往公知的各种材料。
保护橡胶12构成为包括耳胶层1202、上表面保护橡胶层1204、下表面保护橡胶层1206。
耳胶层1202配置于带芯体14的宽度方向的两侧。
耳胶层1202是保护包括带芯体14的输送带10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的部分。
上表面保护橡胶层1204和下表面保护橡胶层1206覆盖并夹持该带芯体14和耳胶层1202。
上表面保护橡胶层1204是装载输送物品并对输送物品进行输送的部分,下表面保护橡胶层1206是与支承输送带10的辊接触的部分。
该保护橡胶12(耳胶层1202、上表面保护橡胶层1204、下表面保护橡胶层1206)和带芯体14分别以一定的宽度延伸来构成输送带10。
在此,本发明人积极研究的结果是发现了通过在保护橡胶12的表面形成微细凹凸结构,将表面特性设为下述范围内,在保存期间中产生的起霜会变得不显眼。
即,就保护橡胶12而言,在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有微细凹凸结构,通过该微细凹凸结构,形成为表面粗糙度为1μm以上且12μm以下、且峰度为2以上且9以下、且入射角60°时的镜面光泽度为0.1以上且10以下。更优选的是,就保护橡胶12而言,通过微细凹凸结构,可以形成为表面粗糙度为2μm以上且5μm以下、且峰度为3以上且5以下、且入射角60°时的镜面光泽度为0.1以上且3以下。
保护橡胶12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是指例如仅上表面保护橡胶层1204的表面(与带芯体14相反侧的面)、仅下表面保护橡胶层1206的表面、仅耳胶层1202的表面、仅上表面保护橡胶层1204和耳胶层1202的表面等,但当然也包括在保护橡胶12的全部表面(即上表面保护橡胶层1204、下表面保护橡胶层1206以及耳胶层1202的表面)形成微细凹凸结构。
表面粗糙度Ra是指JIS B 0601:2001中所规定的算术平均粗糙度,是能将面的状态进行平均化而进行评价的参数。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基恩士(KEYENCE)公司制激光显微镜VK-X 150测定出保护橡胶表面的表面粗糙度。
峰度(kurtosis)Rku是指表示JIS B 0601:2001中所规定的轮廓曲线的概率密度函数的尖(锐利)的程度的数值。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基恩士(KEYENCE)公司制激光显微镜VK-X 150测定出保护橡胶表面的峰度。
镜面光泽度Gs是相对于规定了入射角θ的入射光,测定出来自试样面的镜面反射光束的值,其测定方法由JIS Z 8741:1997规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仪力信(ERICHSEN)公司制PICOGLOSS 500MC测定出入射角60°时的镜面光泽度(方法3:Gs(60°))。
图2是示意地表示输送带10的制造方法的说明图。
输送带10在将未硫化的保护橡胶12和带芯体14一体层叠后,进行硫化处理。输送带10的硫化处理通过如下方式来进行:通过将加热后的厚板30从保护橡胶12的上下(上表面保护橡胶层1204和下表面保护橡胶层1206的表面)按压来施加热和压力。
此时,将在表面形成有微细凹凸结构的金属板32(例如厚度10mm的程度)夹在厚板30与保护橡胶12之间,将微细凹凸结构转印至保护橡胶12的表面。金属板32在至少与保护橡胶12接触的侧面通过喷砂处理形成有微细凹凸结构。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制造输送带10时,在保护橡胶12的硫化时,使通过喷砂处理而在表面形成有微细凹凸形状的金属板32与保护橡胶12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抵接,将微细凹凸形状转印,由此,调制保护橡胶12的表面的表面粗糙度、峰度以及镜面光泽度。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图2中,从保护橡胶12的上下方朝向按压金属板32和厚板30,但在将微细凹凸形状形成于耳胶层1202的情况下,从保护橡胶12的侧方朝向耳胶层1202的表面按压金属板32和厚板30。
此外,保护橡胶12的表面特性的调制方法不限定于上述,例如,也可以在厚板30的表面形成微细凹凸形状并进行转印,也可以使用在表面形成有微细凹凸结构的树脂制片材来代替金属板32。此外,也可以使用表面成为微细凹凸结构的织物、编织物等来代替金属板32。
另一方面,对于金属板32而言,有以下特征:材料本身所具有的耐热性的高低、基于表面能小的脱模性的良好、通过喷砂处理进行的加工的容易度、因重复使用导致的微细凹凸结构劣化时的更换的容易性、以及能通过再度进行喷砂处理而再利用等,特别优选的是,如本实施方式,使用金属板32来转印微细凹凸结构。
(实施例)
以下,对本发明的输送带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3是表示表面特性不同的输送带的评价结果的表。
在本实施例中,对表面粗糙度、峰度以及入射角60°时的镜面光泽度不同的输送带,分别对与硫化结束时的金属板32的脱模性(以下,简记为“脱模性”)、刚硫化后的表面的目视状态(外观)以及从硫化起在屋内放置6个月后的表面的目视状态进行了评价。
需要说明的是,表示目视状态的评价结果的记号的意思如下。
〇:整体上有均匀光泽,观察不到部分的雾。
Δ:仅能观察到部分的白雾,但不存在外观上问题的级别。
×:在多处观察到部分的白雾,存在外观上问题。
××:遍及整体产生白雾,存在外观上问题。
作为评价基准,将〇以及Δ设为合格,将×以及××设为不合格。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白雾”是起霜被视觉确认到的状态。
在图3所示的表中,用阴影表示不符合本发明的输送带的表面特性的数值范围的参数,该数值范围即表面粗糙度为1以上且12以下,峰度为2以上且9以下,入射角60°时的镜面光泽度为0.1以上且10以下。
此外,对于评价项目,用阴影表示不合格的项目。
比较例1是将表面粗糙度形成为14μm、峰度形成为10、镜面光泽度形成为0.05的输送带。在比较例1中,虽然脱模性良好,但是刚硫化后的目视状态是×,放置6个月后的目视状态是××。
比较例2是将表面粗糙度形成为0.5μm、峰度形成为1、镜面光泽度形成为11的输送带。在比较例2中,脱模时的粘着严重,此外,刚硫化后的目视状态为×,放置6个月后的目视状态为××。
比较例3是将表面粗糙度形成为6μm、峰度形成为1、镜面光泽度形成为8的输送带。在比较例3中,在脱模时存在粘着。此外,虽然刚硫化后的目视状态为〇,但是放置6个月后的目视状态为×。
接着,作为实施例,对符合上述数值范围的输送带进行研究。
实施例1是将表面粗糙度形成为1μm、峰度形成为2、镜面光泽度形成为0.1的输送带。在实施例1中,脱模性没有问题,刚硫化后的目视状态为〇,放置6个月后的目视状态也为〇。
实施例2是将表面粗糙度形成为2μm、峰度形成为3、镜面光泽度形成为0.1的输送带。在实施例2中,脱模性良好,此外,刚硫化后的目视状态为〇,放置6个月后的目视状态也为〇。
实施例3是将表面粗糙度形成为5μm、峰度形成为5、镜面光泽度形成为3的输送带。在实施例4中,脱模性良好,此外,刚硫化后的目视状态为〇,放置6个月后的目视状态也为〇。
实施例4是将表面粗糙度形成为12μm、峰度形成为9、镜面光泽度形成为10的输送带。在实施例4中,脱模性没有问题,刚硫化后的目视状态为〇,放置6个月后的目视状态为Δ。
当对这些比较例和实施例进行研究时,认为:对于脱模性,如比较例2所代表的那样,当表面粗糙度和峰度小(高度分布分散),镜面光泽度高时,在脱模时空气难以进入金属板与输送带表面之间,粘着性变高,脱模性降低。当脱模性低时,成为脱模耗费时间、生产率恶化的原因,因此不优选。
此外,对于目视状态,当表面粗糙度和峰度大、镜面光泽度低时,在输送带表面观察到白雾,因此外观不良。特别是,在硫化后经过6个月后,由于产生起霜而雾的产生区域增大了。
另一方面,符合本发明的输送带的数值范围的实施例即使硫化后经过6个月也能保持良好的外观。
即,就形成为保护橡胶的表面粗糙度为1μm以上且12μm以下、且峰度为2以上且9以下、且入射角60°时的镜面光泽度为0.1以上且10以下的输送带而言,脱模性没有问题,且关于外观,在从刚硫化后起经过放置6个月后,也能保持为没有外观上问题的级别以上。
特别是,就形成为表面粗糙度为2μm以上且5μm以下、且峰度为3以上且5以下、且入射角60°时的镜面光泽度为0.1以上且3以下的输送带而言,脱模性良好,且关于外观,在从刚硫化后起放置6个月后,也能良好地保持。
如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发明的输送带,通过在输送带(保护橡胶)的表面形成表面特性在上述的范围内的微细凹凸结构而产生光的漫反射,输送带的表面上的色差变得不易识别。因此,从刚硫化后经过保存期间,在输送带的表面产生的起霜变得不显眼,在良好地维持输送带的外观方面有利。
此外,通过该微细凹凸结构,随着输送带的使用而产生的伤痕也变得不显眼,在开始使用后也良好地维持输送带的外观方面有利。
此外,通过微细凹凸结构而输送带硫化时的脱模性提高,因此在提高输送带的生产率的方面有利。
附图标记说明
10 输送带
12 保护橡胶
1202 耳胶层
1204 上表面保护橡胶层
1206 下表面保护橡胶层
14 带芯体
20 带式输送机系统
Claims (2)
1.一种输送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送带是利用保护橡胶来包覆带芯体的输送带,
就所述保护橡胶而言,在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有微细凹凸结构,通过该微细凹凸结构,形成为表面粗糙度为1μm以上且12μm以下、且峰度为2以上且9以下、且入射角60°时的镜面光泽度为0.1以上且10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带,其特征在于,
就所述保护橡胶而言,通过所述微细凹凸结构,形成为所述表面粗糙度为2μm以上且5μm以下、且所述峰度为3以上且5以下、且入射角60°时的所述镜面光泽度为0.1以上且3以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245635 | 2018-12-27 | ||
JP2018245635A JP7176408B2 (ja) | 2018-12-27 | 2018-12-27 | コンベヤベルト |
PCT/JP2019/037544 WO2020137048A1 (ja) | 2018-12-27 | 2019-09-25 | コンベヤベルト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226954A CN113226954A (zh) | 2021-08-06 |
CN113226954B true CN113226954B (zh) | 2021-12-07 |
Family
ID=711263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80085373.4A Active CN113226954B (zh) | 2018-12-27 | 2019-09-25 | 输送带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273987B2 (zh) |
JP (1) | JP7176408B2 (zh) |
CN (1) | CN113226954B (zh) |
AU (1) | AU2019412870C1 (zh) |
CA (1) | CA3124662C (zh) |
DE (1) | DE112019006479T5 (zh) |
WO (1) | WO2020137048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4116725A1 (ja) * | 2022-11-29 | 2024-06-06 | バンドー化学株式会社 | 歯付ベルト |
JP7430849B1 (ja) | 2022-11-29 | 2024-02-13 | バンドー化学株式会社 | 歯付ベルト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4017964A (ja) * | 2002-06-14 | 2004-01-22 |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The | 反射性を有するタイヤおよびタイヤ金型 |
CN1914268A (zh) * | 2003-12-05 | 2007-02-14 | 斯蒂茨丁荷兰聚合物学会 | 用于制备热塑性弹性硫化橡胶的方法 |
CN101077631A (zh) * | 2007-04-29 | 2007-11-28 | 骆方宏 | 含硅胶涂层的无缝环形带的制造方法 |
JP2008174015A (ja) * | 2007-01-16 | 2008-07-31 |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2010195586A (ja) * | 2009-01-29 | 2010-09-09 | Bando Chem Ind Ltd | コンベヤベルト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コンベヤベルト |
CN107848711A (zh) * | 2015-08-26 | 2018-03-27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传送带的制造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237173A (en) * | 1939-10-26 | 1941-04-01 | Lee Rubber And Tire Corp | Conveyer belt |
JPS60144254A (ja) * | 1984-01-04 | 1985-07-30 | Nippon Seimitsu Kogyo Kk | 紙搬送ベルト |
DE3839549A1 (de) * | 1988-11-24 | 1990-05-31 | Schlatterer Gmbh & Co Kg Max | Foerderband zum foerdern eines tabakstranges |
JPH11314720A (ja) * | 1998-05-01 | 1999-11-16 | Mitsuboshi Belting Ltd | 搬送ベルト |
WO2006030167A1 (en) * | 2004-09-13 | 2006-03-23 | Rhm Technologies | Improved conveyance belt and method of designing same |
JP2006212850A (ja) * | 2005-02-02 | 2006-08-17 | Bando Chem Ind Ltd | 平ベル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DE102006003705A1 (de) * | 2006-01-26 | 2007-08-02 | Voith Patent Gmbh | Transportband |
EP2829495A1 (en) * | 2013-07-23 | 2015-01-28 | Habasit AG | Abrasion-resistant belt |
DE102013223566A1 (de) | 2013-10-24 | 2015-04-30 | Benecke-Kaliko Ag | Produktoberfläche aufweisend einen optoelektronisch lesbaren Code |
JP2017045401A (ja) | 2015-08-28 | 2017-03-02 | ニッタ株式会社 | シームレスベルト |
-
2018
- 2018-12-27 JP JP2018245635A patent/JP7176408B2/ja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09-25 AU AU2019412870A patent/AU2019412870C1/en active Active
- 2019-09-25 US US17/414,541 patent/US11273987B2/en active Active
- 2019-09-25 CA CA3124662A patent/CA3124662C/en active Active
- 2019-09-25 DE DE112019006479.7T patent/DE112019006479T5/de active Pending
- 2019-09-25 WO PCT/JP2019/037544 patent/WO2020137048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9-09-25 CN CN201980085373.4A patent/CN11322695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4017964A (ja) * | 2002-06-14 | 2004-01-22 |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The | 反射性を有するタイヤおよびタイヤ金型 |
CN1914268A (zh) * | 2003-12-05 | 2007-02-14 | 斯蒂茨丁荷兰聚合物学会 | 用于制备热塑性弹性硫化橡胶的方法 |
JP2008174015A (ja) * | 2007-01-16 | 2008-07-31 |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CN101077631A (zh) * | 2007-04-29 | 2007-11-28 | 骆方宏 | 含硅胶涂层的无缝环形带的制造方法 |
JP2010195586A (ja) * | 2009-01-29 | 2010-09-09 | Bando Chem Ind Ltd | コンベヤベルト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コンベヤベルト |
CN107848711A (zh) * | 2015-08-26 | 2018-03-27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传送带的制造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AU2019412870B2 (en) | 2021-09-02 |
JP7176408B2 (ja) | 2022-11-22 |
CA3124662A1 (en) | 2020-07-02 |
DE112019006479T5 (de) | 2021-09-02 |
WO2020137048A1 (ja) | 2020-07-02 |
US20220041378A1 (en) | 2022-02-10 |
US11273987B2 (en) | 2022-03-15 |
AU2019412870A1 (en) | 2021-07-22 |
AU2019412870C1 (en) | 2022-02-03 |
CN113226954A (zh) | 2021-08-06 |
CA3124662C (en) | 2022-03-08 |
JP2020104980A (ja) | 2020-07-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3226954B (zh) | 输送带 | |
JP6080771B2 (ja) | ポリマーメルトシートの直接エンボス加工のためのシステム、方法及び装置 | |
TW201739602A (zh) | 纖維強化塑膠的製造方法及纖維強化塑膠 | |
US3335843A (en) | Heat-resistant rubber products | |
JP6837920B2 (ja) | ラップドvベルト、及びラップドvベルトの製造方法 | |
JP5592114B2 (ja) | コンベヤベルト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コンベヤベルト | |
US9944032B2 (en) |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endless belt and endless belt | |
CN108715315B (zh) | 一种耐高温的输送带及其制造工艺 | |
RU2714057C1 (ru) | Способ формования оптических сложнопрофильных изделий | |
US20130186553A1 (en) | Molding device and molding method for tire component | |
AU780691B2 (en) | Method for vulcanizing formed unvulcanized rubber and rubber product | |
JP6617599B2 (ja) | 未加硫ゴムシートの製造装置および製造方法 | |
JP5675173B2 (ja) | 補修方法 | |
CN216225096U (zh) | 一种用于阻尼胶片的隔离剂涂刷生产线 | |
JP3907479B2 (ja) | コンベヤベル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3528092B2 (ja) | ゴム押出成形物の加硫方法 | |
KR102572504B1 (ko) | 난연성 세라믹 고무 제품 및 이의 부착 방법 | |
CN219360026U (zh) | 一种输送带双幅硫化装置 | |
JP2012082035A (ja) | コンベヤベルト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コンベヤベルト | |
JPH08244935A (ja) | コンベヤベルトの反り返り防止方法 | |
JP3501996B2 (ja) | 搬送ベルトの製造方法 | |
CN119550706A (zh) | 边缘增强抗开裂玻璃钢胶衣板及其加工方法 | |
JP4781778B2 (ja) | ジャケットの製造方法 | |
CN116265229A (zh) | 轮胎胎侧及成型工艺 | |
KR20210153213A (ko) | 열포밍이 가능한 uv 경화형 수지 조성물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얼 소재의 모사 필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THE YOKOHAMA RUBBER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Japa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THE YOKOHAMA RUBBER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Japan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