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95393B - 用于电梯设备的非对称的对重和配备有这种对重的电梯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用于电梯设备的非对称的对重和配备有这种对重的电梯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195393B CN113195393B CN201980083445.1A CN201980083445A CN113195393B CN 113195393 B CN113195393 B CN 113195393B CN 201980083445 A CN201980083445 A CN 201980083445A CN 113195393 B CN113195393 B CN 11319539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unterweight
- elevator
- guide rail
- guide
- end si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8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873 ancho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265 homogeni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19 depend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7/00—Hoistway equipment
- B66B17/12—Counterpois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7/00—Other common features of elevators
- B66B7/02—Guideways; Guid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7/00—Other common features of elevators
- B66B7/02—Guideways; Guides
- B66B7/022—Guideways; Guides with a special shape
Landscapes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Abstract
介绍了一种用于电梯设备(1)的对重(3)和配备有这种对重的电梯设备(1),其中,所述对重(3)在水平剖切平面中具有非对称的横截面。由此,能够改善对重(3)与导轨(9)的连接,减少用于电梯设备(1)的部件、特别是导轨(9)的数量和电梯设备(1)的安装空间,并且简化电梯设备(1)的安装。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梯设备。本发明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电梯设备的对重。
背景技术
在电梯设备中,电梯轿厢通常能够在竖向上沿行进路径在建筑物内不同楼层或水平面之间移动。在此,至少在高层建筑中,通常使用如下电梯类型,其中,电梯轿厢由绳索状或带状的承载机构保持,并且通过借助驱动机器来移动承载机构而在电梯竖井内移位。为了至少部分地补偿电梯轿厢的需要由驱动机器移动的负载,通常将对重固定在支撑装置的相反的端部上。该对重至少具有与电梯轿厢相同的质量。通常,对重的质量超过电梯轿厢的质量是电梯轿厢可允许运送的标称负载的一半。根据电梯的类型,在电梯设备中还可以提供多个对重和/或多个电梯轿厢。
通常,电梯轿厢和对重都具有基本上长方体的几何形状。EP1894876A1中介绍了相应设计的电梯设备的示例。
通常,在设计电梯设备时,目标是:保持电梯设备的占地面积或“占地印迹”(footprint)保持得尽可能小。在此,占地面积可以理解为沿着水平平面的横截面面积,该横截面面积在建筑物中必须被提供用以容纳电梯设备。在此,要提供的总占地面积主要取决于电梯轿厢的占地面积、对重的占地面积以及必要时还有电梯组件所需的占地面积,借助这些参量,例如电梯轿厢和对重被保持在电梯竖井内和/或在其移位运动期间被引导。
在此情况下,占地面积的为电梯轿厢设置的那部分通常由为要设计的电梯设备规定的运送容量得出,即应当在电梯轿厢中得到容纳的人数。
对于占地面积的为对重设置的部分,迄今为止已经实施了各种方法以将其最小化。
例如,对重的占地面积可以保持较小,对重的高度,即对重的与该占地面积正交的尺寸可以设定得很大,以便整体上给对重足够地赋予体积,以形成具有足以补偿轿厢负载的质量的对重。对重的高度可能大于电梯轿厢的高度。然而,对于对重的这种配置,电梯竖井中必须有足够的高度,以便能够将对重容纳在电梯设备运行期间其可移动到的任何位置。
作为补充或替代方法,可以使用由具有特别高密度的材料制成的对重。例如,对重可以由钢而不是混凝土制成,这样它们在相同质量下的体积可以明显更小。然而,由于更高的材料成本,这导致电梯设备的总成本显著更高。
发明内容
首要地会需要一种对重和一种配备有这种对重的电梯设备,其中,电梯设备的占地面积和/或空间要求很低,尽管如此电梯设备的总成本却可以保持得很低。此外,会需要一种对重和配备有这种对重的电梯设备,其中,用于保持和引导对重的电梯组件的数量可以保持得很低,从而能够减少安装耗费和成本耗费。
根据独立权利要求之一的主题可以满足所提及的需求中的至少一个。在从属权利要求和后面的说明书中定义了有利的实施方式。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用于电梯设备的对重。在此,对重在水平剖切平面中具有非对称的横截面。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电梯设备,其具有至少一个电梯轿厢、至少一个导轨和具有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对重。
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可能特征和优点可以主要地但不对本发明构成限定地被视为基于以下介绍的构思和认知。
正如在介绍中已经指出的那样,迄今为止,电梯设备中的传统对重大多具有基本上长方体的几何形状。对重具有矩形底面。换句话说,对重在水平切割平面中的横截面是矩形的。这种矩形横截面具有镜像对称性。可以毫无问题地制造具有这种简单几何形状的对重。
然而,现在已经认识到,在其中使用一个或多个长方体对重的电梯设备中,在考虑到要遵守的最大成本的情况下,通常不能有利地使安装空间最小化。
因此建议以如下方式修改对重的几何形状,使得其在水平剖切平面(或者说水平截面或水平断面)中定向的横截面不再具有对称性。特别地,对重在该水平横截面中不应具有镜像对称性或旋转对称性。与对称性的偏差应超出可忽略的程度。特别是非对称截面的面积应偏离对称截面5%以上、最好是10%以上。非对称性单纯涉及几何形状,即与对重内的重量分布无关。
如下文更详细地解释,这种与对称配置的偏差允许以这样的方式设计对重的几何形状,特别是水平横截面,使得对重所需的空间、特别是对重所需的占地面积不仅可以保持很小,而且还可以适应电梯设备的电梯竖井中可提供的可用体积或可用占地面积。尤其是,对重的非对称设计允许以节省空间的方式将对重装设在电梯竖井的那些既对于电梯轿厢不需要、也对于电梯设备的其他部件不需要的区域中。
本文提出的对重通常具有两个相反的端侧或者说端面、两个相反的纵向侧边和两个相反的顶面。两个端侧可以是平坦的。此外,两个端侧可以彼此平行地延伸。两个纵向侧边原则上也可以是平坦的,但是可以优选的是,将两个纵向侧边中的至少一个设计为是不平坦的。尤其可以优选的是,两个纵向侧边至少在部分区域中并非彼此平行延伸。端侧和纵向侧边通常在竖直方向上延伸。每个纵向侧边从第一端侧的边沿延伸到相对的第二端侧的边沿。顶面可以是平坦的和/或彼此平行地延伸。顶面通常在水平方向或在水平平面中延伸。
总的来说,所提出的对重不是长方体。取而代之,对重的几何形状可以特别是由于其纵向侧边中的至少一个的非平面构造和/或其两个不相互平行的纵向侧边的构造而显著偏离于长方体形状。
根据一实施方式,对重在第一端侧上的第一宽度大于在相反的第二端侧上的第二宽度。
换句话说,对重非对称地设计,使得对重在第一端侧上比在第二端侧上更宽。第一宽度可以例如比第二宽度宽至少10%、优选地至少20%或至少30%或甚至至少50%。对重在横截面上可以是“L”形。在此,宽度分别在水平剖切平面中沿平行于端侧之一的方向测得。
通过对重在其第二端侧上宽度较小的方式,使得:在与对重相邻的该端侧上,还有电梯设备的其他部件可以容纳在电梯竖井中。相反,在宽度较大的第一端侧上,对重的位于该处的部分可以具有较大的体积,使得该部分对重可以具有相当大的质量。
根据一实施方式,对重具有两个相反的纵向侧边,每个纵向侧边在第一端侧和第二端侧之间延伸。这些纵向侧边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凹形地构造。
换句话说,对重的将第一端侧与第二端侧连接的至少一个纵向侧边可以不是平坦的而是凹形的地构造。在此情况下,“凹形”可以理解为如下的几何构造,在这种几何构造中,相应的纵向侧边以偏离于平坦构造的方式向内凹入,即朝向相对的纵向侧边凹入。换句话说,凹形构造的纵向侧边比用于比较的虚拟的平坦纵向侧边更靠近相对的纵向侧边,其中,所述虚拟的平坦纵向侧边将端侧的相同边沿彼此连接。可以优选的是,特别是对重的指向电梯轿厢的纵向侧边呈凹形地设计。
由于对重的至少一个纵向侧边的凹形设计,可以在对重的区域中产生一种凹部,电梯设备的其他部件、也就是特别是例如导轨和/或保持导轨的撑杆能够容纳在所述凹部中。
根据一实施方式,对重具有第一和第二纵向侧边,所述第一和第二纵向侧边分别在第一和第二端侧之间延伸。第一纵向侧边基本上作为平面从第一端侧延伸到第二端侧,尤其是第一纵向侧边基本上垂直于第一端侧和第二端侧。
端侧表现为对重的如下表面,所述表面沿着水平剖切平面中横截面的较长主轴彼此具有最大距离。尤其是端面没有额外的结构元件。两个端侧和直的纵向侧边平坦地构造。优选地,三个竖井壁分别平行于端侧或纵向侧边之一。为了最佳地充分利用竖井,有利的是,竖井壁距端侧或纵向侧边分别具有相同的、优选最小的公差距离。因此,两个端面和纵向侧边以公差距离配入电梯竖井的由三个竖井壁撑开的区域中。
两个纵向侧边优选地在邻接第一端侧的区域中彼此平行。
两个纵向侧边优选地在邻接第二端侧的区域中彼此平行。
例如根据一实施方式,可以在第一端侧和第二端侧之间、在对重上形成中间区域,在所述中间区域中,对重的宽度小于第一宽度。在该中间区域中,可以在对重上布置有保持装置,通过该保持装置可以将对重装设在导轨上并且可以沿着导轨引导地移动。
换句话说,对重的至少一个纵向侧边可以设计成,使得:在对重中在所述中间区域中远离其第一端侧地构造一种类型的凹部。在中间区域中的凹口处,对重的厚度小于其第一端侧处的厚度。由此,在该凹口中保留空间,以便能够在其中容纳导轨。导轨应当用于保持或支撑对重。特别地,导轨应该被设计成,使得:对重在其电梯竖井中竖直移动时被保持在导轨上并由导轨引导。
为了能够将对重装设在导轨上并且能够沿着导轨引导,在中间区域中形成的凹口中在对重上设置有特殊的保持装置。该保持装置例如可以与导轨形状配合地相配合,并且在此被设计为使得:对重通过保持装置保持在导轨上并且可以在导轨的引导下沿着计划的行进路径移动。
根据一具体实施方式,中间区域中的对重可以具有倾斜的表面,该倾斜的表面相对于第一端侧和第二端侧之间的最短连接线倾斜地定向。
换言之,对重可以在其凹入的纵向侧边上能够以如下方式构造在中间区域中,使得:对重的表面的在那里延伸的部分倾斜地取向。在本文中,“倾斜”可以理解为:所涉及的纵向侧边没有将较宽的第一端侧沿着最短的连接线与较窄的第二端侧连接,而是具有凹形的凹口,在所述凹口中,对重表面的在那里延伸的部分未沿着最短的连接线取向,而是相对于该倾斜线倾斜地取向。在此,倾斜的表面可以是平坦的。替代地,倾斜的表面也可以略微弯曲,只要其以几何平均值相对于所提及的最短连接线倾斜延伸。
通过倾斜的表面或通过在该倾斜的表面的区域中装设的保持装置,对重可以与导轨的同样倾斜取向的并且优选平行于对重的倾斜的表面延伸表面相配合。由于这些表面的倾斜取向,导轨在对重在导轨上引导方面的引导特性可以得到改善。特别是可以实现,对重既不能平行于其端侧之一也不能平行于纵向侧边地自由移动。取而代之,对重可以在彼此垂直的两个方向上保持在导轨的倾斜延伸的表面上。以此方式,例如可以防止对重在电梯竖井内发生不希望的横向摆动。
根据另一具体实施方式,对重的唯一的保持装置仅布置在倾斜的表面的区域中。
这使得对重可以轻松地在唯一的轨道上引导。
根据另一具体实施方式,保持装置可以被配置为,将对重保持在导轨上的至少两个空间上彼此分离的位置中并且沿着至少两个空间上彼此分离的引导轨迹引导对重。
换言之,保持装置不仅可以将对重保持在导轨上的单个位置处并且沿着沿导轨的单个引导轨迹引导对重。取而代之的是,保持装置可以设计成,使得:对重可以由保持装置在两个侧向间隔开的位置上保持,并且在沿着两个侧向间隔开的引导轨迹的竖直运动期间由保持装置引导。
这种构造允许保持装置将对重可靠地保持在导轨上,从而相对于彼此不平行的两个方向引导对重。以此方式,保持装置可以优选地阻止对重在不同的横向方向上离开竖直的行进路径。以此方式,也防止了对重绕垂直轴旋转;两条引导轨迹彼此间隔得越远,这种情况就越高效。
根据一实施方式,对重可以在具有较大宽度的第一区域中主要由第一材料形成,并且在具有较小宽度的第二区域中主要由第二材料形成。第二材料具有比第一材料更大的密度。例如,第二材料可具有比第一材料高至少50%、优选至少100%的密度。例如,第一材料可以是混凝土并且第二材料可以是金属、特别是钢。
下面的实施方式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单独的发明。在此,用于电梯设备的对重在水平剖切平面中具有非对称的横截面。对重在具有较大宽度的第一区域中主要由第一材料形成,并且在具有较小宽度的第二区域中主要由第二材料形成。该发明可以与本申请的其他特征相组合。
换言之,对重可被视为由至少两个区域组成。在第一区域中,对重具有更大的宽度,其例如可以对应于第一端侧上的上述第一宽度。在第二区域中,对重具有较小的宽度,其例如可以相当于第二端侧上的上述第二宽度。对重的宽度在这些区域之一内可以是恒定的。可替换地,对重的宽度可在一个或两个区域内变化,在这种情况下,至少第一区域中的平均宽度大于第二区域中的平均宽度。
只要两个区域大致具有相同的长度和高度,那么由于宽度不同,由此对于第一区域的体积大于第二区域的体积。如果两个区域由相同的材料组成,这将导致沿对重的纵向的重量分布不均匀。
为了使对重内的重量分布更均匀地设计,可以在较小体积的第二区域中使用比在较大的第一区域中更致密的材料。由于使用这种更致密的材料,尽管第二区域的体积较小,但其重量可以与第一区域相似甚至相同。
例如,第二区域可以主要或甚至完全由金属制成,特别是例如密度约为7.9g/cm3的钢,而第一区域主要或甚至完全由混凝土制成,可以形成密度通常为2至3g/cm3的材料。
通过在对重中使用不同的材料以及这些材料在对重内的不均匀分布,可以至少部分地平衡对重的非对称几何设计,从而可以实现关于平行于对重的端侧延伸并且布置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之间的过渡处的中轴线很大程度上处于对重中的重量分布。换句话说,通过在两个区域中使用不同密度的材料,尽管两个区域的体积不同,但对重的重心大致位于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邻接的位置。
位于对重内的重量分布的这种均匀化可用于使得:例如对重带有保持装置,该保持装置大致在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邻接的大致位置处安装在对重上,固定在导轨上并能够被沿着导轨引导。该位置因此可以对应于上述中间区域。特别地,该位置可以在纵向上大致居中地布置在对重上,即它可以沿纵向布置在对重的几何中心的一侧或另一侧的例如20%之内或例如10%之内。
通过非对称对重中的重量分布的这种近似居中的布置和如所提出那样的均匀化,可以实现在保持装置上不施加或仅施加小的扭矩或倾覆力矩。因此保持装置上和与其相配合的导轨上的机械负载可以保持较低。
对于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实施方式的电梯设备,所介绍的非对称对重可以有利地以多种方式使用。
例如,非对称的对重的使用能够实现对对重在电梯设备中的特别节省空间的布置并且因此实现用于电梯设备的空间较小。
特别地,根据一实施方式,对重和以引导方式将保持对重的导轨锚定在电梯竖井壁上的撑杆可分别在沿着水平剖切平面的横截面中具有外轮廓,围绕对重的外轮廓且最小的第一虚拟矩形与围绕撑杆外轮廓且最小的第二虚拟矩形彼此相叠。
下面的实施例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单独的发明。电梯设备具有在水平剖切平面中具有非对称的横截面的对重,其中,电梯设备还包括撑杆,该撑杆以引导方式将保持对重的导轨锚定在电梯竖井壁上。撑杆和对重在沿水平剖切面的横截面中具有外轮廓,围绕对重的外轮廓且最小的第一虚拟矩形和围绕撑杆的外轮廓且最小的第二虚拟矩形彼此相叠。
换句话说,电梯设备内的导轨可以借助大部分水平延伸的撑杆横向锚固在电梯竖井的电梯竖井壁上。在此,撑杆和导轨在水平剖切平面上、即投影到水平面上地具有一定的外轮廓。该外轮廓可以但不一定是矩形。然而,可以围绕每个外轮廓放置尽可能小的、即完全包络外轮廓但最小大小程度的矩形。类似地,对重本身虽然没有矩形横截面,但可以被最小大小程度的矩形包络。在这个称为第一矩形的矩形中,保留了未被非对称对重填充的部分区域。尤其是在这些保持空出的部分区域中,所述撑杆以及优选地还有导轨可以至少部分地或甚至完全地被容纳。换言之,包络撑杆的最小大小程度的矩形和包络对重的最小大小程度的矩形可以至少部分地彼此相叠。因此,这两个电梯组件所需的总空间可以最小化。
此外,根据一种实施方式,至少一个电梯轿厢和至少一个对重都能够以这样的方式被保持在导轨上,使得所述电梯轿厢和对重在沿着导轨的移位运动中被引导。
换句话说,电梯设备可以配备一个或多个导轨,其中,对重和电梯轿厢被分别保持在单独的导轨上,并且在对重和电梯轿厢沿着导轨的运动中被引导。这尤其是通过在此提出的对重的特殊设计而成为可能。由此,可以减少在电梯设备中保持可用的导轨的数量,由此可以减少电梯设备的成本和涉及其安装的耗费。
特别地,根据一实施方式,导轨的数量可以等于对重的数量。
换言之,例如单个对重可以保持在单个导轨上并以沿其引导的方式移动。特别地,电梯设备可以配备两个单独的对重,并相应地配备两个单独的导轨。每个对重只能在一个导轨上保持和引导。电梯轿厢的行进路径可以位于两个导轨之间。换句话说,两个对重的行进路径可以分别在电梯轿厢行进路径旁边的相反侧上延伸。电梯轿厢可以优选地在与对重相同的导轨上保持和引导。总的来说,这能够减少要保存和安装导轨的数量。
尤其是为了能够有利地仅在单个导轨上引导对重,根据一种实施方式的导轨可以具有两个在空间上彼此分开并且指向不同方向的引导轨迹。在此,可以在对重上形成具有两个导靴的保持装置,其中,每个导靴配置为将对重支撑在导轨上并且与导轨相配合以在引导轨迹之一上引导对重。
换句话说,单个导轨在结构上可以这样设计,即在其上形成两个彼此横向间隔开的竖直延伸的引导轨迹。在此,两个引导轨迹在不同的方向上取向,即由各自导轨形成的表面指向不平行的方向。为了与这些导轨相配合,然后可以在对重上形成具有两个相应取向的导靴的保持装置。每个导靴被适当地设计和取向,以沿着导轨上的引导轨迹之一支撑其自身和与之连接的对重。此外,导靴分别适当地设计,使得:当对重竖直移动时,使对重沿着导轨上的相应导轨被引导地保持。
通过将两个导轨在不同的方向上定向并且两个保持装置分别与引导轨迹中的一个相配合,可以实现:对重不仅在单个方向上被横向引导,而且在两个彼此不平行的方向上被引导。因此,当对重移动时,可以实现整体更稳定的横向引导。
根据另一实施例,对重可以具有在平行于导轨的纵向延伸方向的方向上测得的高度,该高度小于或等于电梯轿厢高度的130%,优选地小于或等于电梯轿厢高度的110%或甚至小于或等于电梯轿厢高度的100%。
换言之,对重可具有至多略大于电梯轿厢高度的高度。优选地,对重的高度至多与电梯轿厢的高度相同。
假设一方面电梯轿厢的行进路径和另一方面对重的行进路径具有相同的长度,则可以实现:电梯设备的电梯竖井的高度基本上仅需要基于电梯轿厢运行路径的长度和电梯轿厢的高度地设定尺寸。
特别地,电梯竖井不需要像在一些常规电梯设备中那样设置有更高的高度,以便能够容纳高度明显大于电梯轿厢高度的对重,以便能够以较小的占地面积获得足够的对重质量。
通过对重的非对称的设计,可以实现电梯竖井中可用横截面的最佳的充分利用。一方面,非对称的对重可以尽可能最佳地利用或填充占地面积的对于电梯竖井中的电梯轿厢或其他电梯组件不应保持空闲的区域。在这里,对重的占地面积可以比较大。通过这种方式,另一方面,即使在相对较小的高度,例如小于2.5m的情况下,对重也可以获得足够的质量,以便在很大程度上补偿由电梯轿厢及其可能的标称负载引起的负载。
需要指出的是,本发明的一些可能的特征和优点在此一方面参考对重的不同实施例以及另一方面参考配备有对重的电梯设备的不同实施例进行介绍。本领域技术人员认识到,能够以合适的方式组合、修改或交换这些特征,以达到本发明的进一步实施例。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介绍,附图和说明书均不应解释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梯设备的透视图。
图2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梯设备的水平剖切平面中的横截面图。
图3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替代实施例的电梯设备的透视部分视图。
图4从上方示出图3中的电梯设备的部分区域的俯视图。
这些图只是示意性的,并不按比例绘制。在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同作用的特征。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梯设备1。电梯设备1的主要部件包括两个对重3和一个电梯轿厢5(为清楚起见,仅示出保持电梯轿厢5的框架7)和两个导轨9。导轨9在竖向上沿基本上整个电梯竖井11延伸并且以水平延伸的撑杆13锚定在电梯竖井11的电梯竖井壁15上。两个对重3中的每一个仅保持在导轨9中的一个上,并且借助该导轨在移位运动期间沿竖向引导穿过电梯竖井11。因此,在所示电梯设备1中,对重3的数量和导轨9的数量是相同的。电梯轿厢5容纳在两个导轨9之间的区域中,并由两个导轨9保持和引导。
图2示出电梯设备1的水平剖切平面中的截面图。可替换地,图2还可以被视为容纳在电梯竖井11中的电梯设备1主要部件在水平延伸的平面上的投影。
电梯轿厢5基本上是长方体并且因此具有矩形底面。在所示示例中,电梯轿厢5居中地布置在电梯竖井11中。导轨9之一分别布置在电梯轿厢5的两个相对侧中的每一侧上。在图2中所示的示例中,每个导轨9都具有矩形横截面形状。每个导轨9通过直的撑杆13沿水平锚固在电梯竖井壁15上。在电梯轿厢5的相对两侧上还分别设有一对重3。
在此情况下,每个对重3具有非长方体的几何形状并且因此具有非矩形占地面。因此,对重3关于所示的水平剖切平面在横截面上是非对称的。在所示示例中,对重3的横截面近似为“L”形。替代地,对重3的横截面也可以看成近似“C”形,其中,在图2中“C”形的上臂明显短于“C”形的与其平行的下臂。在这两种情况下,“L”形或“C”形的水平臂的长度相当于对重的相应宽度。
在第一端侧17上,对重3具有比在相反的第二端侧19上明显更大的第一宽度B1,在第二端侧上,第二宽度B2例如比第一宽度B1小至少20%。
在此情况下,每个对重3具有外纵向侧边21和内纵向侧边23,所述外纵向侧边和内纵向侧边在两个相反的端侧17、19之间延伸。在所示示例中,外纵向侧边21是平坦的。相反,内纵向侧边23分别凹形地构造。
由于对重3的所建议的非对称设计,对重3可以有利地容纳在电梯竖井11的部分容积中,该部分容积既不被电梯轿厢5占据,也不被例如撑杆13或以之锚固的导轨9所占据。
以另一种方式阐释,可以假设最小的大小程度的第一虚拟矩形25(在图中由虚线表示)包络对重3之一的外轮廓,并且可以假设最小的大小程度的第二虚拟矩形27包络相邻撑杆的外轮廓。与传统的电梯设备不同(在传统的电梯设备中,对重具有矩形外轮廓,因此相应的起包络作用的虚拟矩形需要电梯竖井内与其他电梯组件分开的相应空间),在这里提出的电梯设备1中的所述第一和第二虚拟矩形25、27这里可以彼此相叠。特别地,撑杆13可以布置在对重3的变细的部分区域中,也就是说,对重3由于其凹入的内纵向侧边23而具有较小的第二宽度B2。然而,在电梯竖井11内不再需要用于撑杆13更多空位,因为撑杆仅大约延伸到电梯竖井11的中间,对重3可以设计为具有更大的第一宽度B1,从而实现更大的体积和最终更大的对重3的质量。
在对重3的内纵向侧边23上大约在纵向侧边23的几何中心的区域内形成凹陷部29。该凹陷部29也可以被视为中间区域31,在该中间区域中,对重3具有小于第一宽度B1的宽度。保持装置33在该中间区域31中布置在对重3上。对重3通过保持装置33固定在分别相邻的导轨9上并且能够以沿着导轨9引导的方式移动。
如从图2中的放大部分可以清楚地看到地,导轨9在此具有两个在空间上彼此分离并指向不同方向的引导轨迹35。在所示示例中,两个引导轨迹35彼此成90°角取向,即布置在轮廓上呈四边形的导轨9的彼此垂直延伸的侧边上。
在此,保持装置33具有两个导靴34,所述导靴例如可以设计为滑动导靴37。每个滑动导靴37设计成与引导轨迹35之一相配合,并以这种方式通过滑动导靴37和引导轨迹35将对重3支撑在导轨9上,并且在此与导轨9以如下方式相配合,使得:在竖向运动中,对重3沿着相应的引导轨迹35引导。在所示的示例中,两个滑动导靴37如引导轨迹35那样彼此成90°角地取向。
保持装置33因此被设计成,将对重3保持在导轨9上的至少两个空间上分离的位置上并且沿着至少两个空间上分离的引导轨迹35引导。
以类似的方式,电梯轿厢5也通过与导轨9上的引导轨迹39相配合的滑动导靴41保持在同一导轨9上,并且可以沿着导轨引导地移动。
非对称的对重3可被视为由至少两个区域43、45组成。在第一区域43中,对重3具有更大的宽度,例如第一端侧17上的第一宽度B1。在第二区域45中,对重3具有与之相比更小的宽度。第一区域43至少主要由诸如混凝土的相对低密度的第一材料47形成,相反,第二区域45至少主要由诸如金属、特别是钢的较高密度的第二材料49形成。
由此,尽管对重3的非对称几何构造,但对重3内的重量比或重量分布能够构造如下,例如可以避免过度的倾斜力矩或扭矩施加到保持装置33上并通过保持装置施加到导轨9上。
在图3和图4中,在替代实施方式中示出具有对重3的电梯设备1。
在这种情况下,对重3也具有非对称的横截面。然而,在邻接第一端侧17的具有较大第一宽度B1的第一区域43和邻接第二端侧19的具有较小第二宽度B2的第二区域45之间的中间区域31中,未如在前述的实施方式中那样设置实现凹陷部29的陡峭台阶。取而代之的是,在中间区域31中形成倾斜的表面51,该倾斜的表面相对于第一和第二端侧17、19之间的最短连接线倾斜延伸。因此,导轨9也未如在前述的实施方式中那样设计为矩形轮廓,而是平行于倾斜的表面51地具有同样倾斜的表面53。
在该替代实施例中,对重3也被保持在单个导轨9上并且当其竖直移动时沿着这些导轨9被引导。为此,在中间区域31中的对重3上又设置了保持装置55。在导轨9上设置了两个空间上彼此分开并且指向不同方向的导轨57、59。在这种情况下,两个导轨57、59大致在直径上相对地定向,即彼此成大约180°角地定向。对重3通过两个滑动导靴61、63保持在这些导轨57、59上并且沿着所述导轨引导。在此情况下,由于导轨9的轮廓的三角形形状,对重3能够以更刚性和更高效的方式被引导。
通过这里提出的电梯设备1的实施方式,特别是由于其中使用的对重3的非对称构造,可以实现:对重3可以在唯一的导轨9上保持和引导。为了提高对重3的稳定性并考虑到诸如欧洲标准EN 81-20(5.7.1.1)中关于对重3的在其中规定的引导方案的规则,对重3呈凹形地构造在至少一个纵向侧边23上,使得整个对重3在水平横截面中近似表现为“L”形。由于这种凹形构造,对重3可以通过两个表面上的保持装置33与导轨9的表面或在那里提供的引导轨迹35、39、57、59相配合。这种设计使得对重3和导轨9之间的连接更加牢固。虽然对重3仅在唯一的导轨9上被保持和引导,但是设置两个不同定向的导轨35、39、57、59能够实现对重3在导轨9上更可靠的保持和更好的引导。由于只需要为对重3提供和安装单个的导轨9,可以减少电梯设备1的成本和安装工作。此外,所呈现的具有非对称对重3的设计能够更好地利用电梯竖井11内的可用空间,尤其是减少对重与电梯轿厢以及必要时可能存在的其他电梯组件之间未使用的自由空间。
最后,应当指出,诸如“具有”、“包括”等术语不排除任何其他元件或步骤,并且诸如“一个”或“一”之类的术语不排除多个。此外,应该指出的是,已经参考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之一介绍的特征或步骤也可以与上述其他示例性实施例的其他特征或步骤结合使用。权利要求中的参考符号不应被视为限定。
Claims (14)
1.一种用于电梯设备(1)的对重(3),所述对重(3)在水平剖切平面中具有非对称的横截面,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重(3)具有第一和第二纵向侧边(21、23),所述第一和第二纵向侧边分别在第一和第二端侧(17、19)之间延伸,并且第一纵向侧边(21)作为平面从第一端侧(17)延伸到第二端侧(19),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对重(3)上、在所述第一端侧(17)和所述第二端侧(19)之间构成中间区域(31),在所述中间区域中,所述对重(3)具有比第一端侧(17)上的第一宽度(B1)更小的宽度,保持装置(33)在中间区域(31)中布置在对重(3)上,对重(3)经由所述保持装置(33)安装在导轨(9)上,并且能够沿着所述导轨(9)被引导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重,其中,第一纵向侧边(21)垂直于第一端侧(17)和第二端侧(19)。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重,其中,所述对重(3)在第一端侧(17)上的第一宽度(B1)大于在相反的第二端侧(19)上的第二宽度(B2)。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对重,其中,所述对重(3)在所述中间区域(31)中具有倾斜的表面(51),所述倾斜的表面相对于第一和第二端侧(17、19)之间的最短连接线倾斜地定向。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对重,其中,所述对重(3)的唯一的保持装置(33、55)仅布置在倾斜的表面(51)的区域中。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对重,其中,所述保持装置(33)被配置为,将所述对重(3)保持在所述导轨(9)上的至少两个空间上彼此分离的位置上,并且沿着至少两个空间上彼此分离的引导轨迹(35、39、57、59)引导。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对重,其中,所述对重(3)在具有更大宽度的第一区域(43)中主要由第一材料(47)构成,并且在具有较小的宽度的第二区域(45)中主要由第二材料(49)构成,其中,第二材料(49)具有比第一材料(47)更大的密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对重,其中,所述第一材料(47)是混凝土,以及所述第二材料(49)是金属。
9.一种电梯设备(1),具有:
至少一个电梯轿厢(5);
至少一个导轨(9);以及
至少一个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对重(3)。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梯设备,其中,所述对重(3)和将能够引导地保持所述对重(3)的导轨(9)锚固在电梯竖井壁(15)上的撑杆(13)分别在沿水平剖切平面的横截面中具有外轮廓,包围所述对重(3)的外轮廓且大小程度最小的第一虚拟矩形(25)和包围所述撑杆(13)的外轮廓且大小程度最小的第二虚拟矩形(27)彼此相叠。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电梯设备,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电梯轿厢(5)和所述至少一个对重(3)都以如下方式保持在导轨(9)上:使得所述电梯轿厢和所述对重在移位运动中,被沿着导轨(9)引导。
12.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电梯设备,其中,导轨(9)的数量等于对重(3)的数量。
13.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电梯设备,其中,所述导轨(9)具有两个空间上彼此分离并且指向不同的方向的引导轨迹(35、39、57、59),在所述对重(3)上构造有具有两个导靴(34)的夹持装置(33),其中,所述导靴(34)中的每一个构造用于,将所述对重(3)支撑在所述导轨(9)上,并且与导轨(9)以在引导轨迹(35、39、57、59)之一上引导对重(3)的方式相配合。
14.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电梯设备,其中,所述对重(3)具有的在平行于所述导轨(9)的纵向延伸方向的方向上测得的高度小于或等于电梯轿厢(5)的高度的130%。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EP18214772 | 2018-12-20 | ||
EP18214772.8 | 2018-12-20 | ||
PCT/EP2019/085699 WO2020127303A1 (de) | 2018-12-20 | 2019-12-17 | Asymmetrisches gegengewicht für eine aufzuganlage und damit ausgestattete aufzuganlage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195393A CN113195393A (zh) | 2021-07-30 |
CN113195393B true CN113195393B (zh) | 2023-02-24 |
Family
ID=647552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80083445.1A Active CN113195393B (zh) | 2018-12-20 | 2019-12-17 | 用于电梯设备的非对称的对重和配备有这种对重的电梯设备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814263B2 (zh) |
EP (1) | EP3898489B1 (zh) |
CN (1) | CN113195393B (zh) |
BR (1) | BR112021011177A2 (zh) |
WO (1) | WO2020127303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2077413B2 (en) | 2020-06-30 | 2024-09-03 | Inventio Ag | Transportation system |
WO2022136119A1 (de) | 2020-12-22 | 2022-06-30 | Inventio Ag | Gleitführungsschuh, mit gleitführungsschuhen ausgerüstetes gegengewicht und aufzugsanlage |
EP4019450A1 (de) | 2020-12-22 | 2022-06-29 | Inventio AG | Gegengewicht |
US20240286872A1 (en) | 2021-06-25 | 2024-08-29 | Inventio Ag | Roller guide shoe for guiding an elevator car of an elevator |
EP4457170A1 (de) | 2021-12-30 | 2024-11-06 | Inventio Ag | Aufzugsanlage und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aufzugsanlage |
CN118715171A (zh) | 2022-02-09 | 2024-09-27 | 因温特奥股份公司 | 电梯设备 |
WO2024023194A1 (en) | 2022-07-28 | 2024-02-01 | Inventio Ag | Elevator cabin with at least one elevator belt slack detection unit arranged on one cabin sidewall |
WO2025045560A1 (de) | 2023-08-31 | 2025-03-06 | Inventio Ag | Aufzugskabine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2194673U (zh) * | 1986-06-03 | 1987-12-10 | ||
JPH0489787A (ja) * | 1990-08-01 | 1992-03-23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エレベーターの駆動装置 |
CN101134548A (zh) * | 2006-08-31 | 2008-03-05 | 因温特奥股份公司 | 具有轿厢和对重的电梯设备和用于布置电梯设备的方法 |
WO2009034068A1 (de) * | 2007-09-10 | 2009-03-19 | Inventio Ag | Aufzug mit wenigstens zwei gewichten |
CN202186813U (zh) * | 2011-07-27 | 2012-04-11 | 浙江诺比克电梯有限公司 | 电梯对重装置 |
JP2012224472A (ja) * | 2011-04-20 | 2012-11-15 | Amity Energy Solution 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CN104709797A (zh) * | 2015-03-12 | 2015-06-17 | 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电梯平衡对重 |
CN108349700A (zh) * | 2016-11-25 | 2018-07-31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电梯装置的平衡重以及电梯装置 |
GB201810412D0 (en) * | 2018-06-25 | 2018-08-08 | Singapore Lift Company Pte Ltd | Elevator system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211259A (en) * | 1962-11-09 | 1965-10-12 | Otis Elevator Co | Monorail for counterweight frames |
ATE316062T1 (de) * | 1996-12-03 | 2006-02-15 | Inventio Ag | Anordnung des antriebsmodules eines aufzugs |
DE20105144U1 (de) | 2001-03-24 | 2001-07-12 | Müller, Wolfgang T., 78315 Radolfzell | Selbsttragender Seilaufzug mit Kabinen- und Gegengewichtsführung in der Schachttürfront |
FI118080B (fi) * | 2003-10-14 | 2007-06-29 | Kone Corp | Järjestely hissin vastapainon ohjauksessa |
WO2006035257A1 (en) * | 2004-09-29 | 2006-04-06 | Otis Elevator Company | Counterweight for an elevator with a traction plane offset relative to the vertical mid-plane, and with a balanced guiding system, and elevator equipped therewith |
EP1894876A1 (de) | 2006-08-31 | 2008-03-05 | Inventio Ag | Disposition einer Kabine und einem Gegengewicht in Aufzugsschacht |
EP2521684B1 (en) | 2010-01-08 | 2015-03-11 | Inventio AG | Elevator system with one pair of guide rails |
KR101216047B1 (ko) * | 2012-03-09 | 2012-12-27 | 주식회사 삼중승강기 | 엘리베이터용 웨이트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
EP2781481B1 (en) * | 2013-03-19 | 2015-08-19 | KONE Corporation | A counterweight arrangement for an elevator |
CN108584647A (zh) * | 2018-07-10 | 2018-09-28 | 湖州德玛吉电梯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电梯对重装置 |
CN109132797B (zh) * | 2018-09-29 | 2021-04-27 | 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 | 一种无机房直角开门电梯曳引吊挂系统 |
WO2022136119A1 (de) * | 2020-12-22 | 2022-06-30 | Inventio Ag | Gleitführungsschuh, mit gleitführungsschuhen ausgerüstetes gegengewicht und aufzugsanlage |
-
2019
- 2019-12-17 EP EP19824304.0A patent/EP3898489B1/de active Active
- 2019-12-17 CN CN201980083445.1A patent/CN113195393B/zh active Active
- 2019-12-17 US US17/309,484 patent/US11814263B2/en active Active
- 2019-12-17 WO PCT/EP2019/085699 patent/WO2020127303A1/de unknown
- 2019-12-17 BR BR112021011177-8A patent/BR112021011177A2/pt unknown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2194673U (zh) * | 1986-06-03 | 1987-12-10 | ||
JPH0489787A (ja) * | 1990-08-01 | 1992-03-23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エレベーターの駆動装置 |
CN101134548A (zh) * | 2006-08-31 | 2008-03-05 | 因温特奥股份公司 | 具有轿厢和对重的电梯设备和用于布置电梯设备的方法 |
WO2009034068A1 (de) * | 2007-09-10 | 2009-03-19 | Inventio Ag | Aufzug mit wenigstens zwei gewichten |
JP2012224472A (ja) * | 2011-04-20 | 2012-11-15 | Amity Energy Solution 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CN202186813U (zh) * | 2011-07-27 | 2012-04-11 | 浙江诺比克电梯有限公司 | 电梯对重装置 |
CN104709797A (zh) * | 2015-03-12 | 2015-06-17 | 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电梯平衡对重 |
CN108349700A (zh) * | 2016-11-25 | 2018-07-31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电梯装置的平衡重以及电梯装置 |
GB201810412D0 (en) * | 2018-06-25 | 2018-08-08 | Singapore Lift Company Pte Ltd | Elevator system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1814263B2 (en) | 2023-11-14 |
EP3898489C0 (de) | 2024-11-27 |
EP3898489A1 (de) | 2021-10-27 |
CN113195393A (zh) | 2021-07-30 |
EP3898489B1 (de) | 2024-11-27 |
WO2020127303A1 (de) | 2020-06-25 |
BR112021011177A2 (pt) | 2021-08-24 |
US20220041407A1 (en) | 2022-02-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3195393B (zh) | 用于电梯设备的非对称的对重和配备有这种对重的电梯设备 | |
ES2944481T3 (es) | Riel de ascensor | |
JP4912515B1 (ja) | 多階の建物にファサード部材を取り付けるための方法 | |
ES2316425T3 (es) | Fresadora de portico. | |
TWI477425B (zh) | Upwind buffer and transfer system for elevated transport vehicles | |
WO2018054015A1 (zh) | 转向架及具有其的轨道车辆和轨道交通系统 | |
CN107207212A (zh) | 电梯系统轨道 | |
BRPI0703283B1 (pt) | Truque ferroviário | |
JP2007537960A (ja) | エレベータ用釣合いおもり、釣合いおもり用バラストおもり、およびこれらを搭載したエレベータ | |
WO2018054008A1 (zh) | 轨道车辆 | |
KR20020024307A (ko) | 계류식 레일 체결 조립체 | |
JP7256569B1 (ja) | 目地プレートの支持構造及び床用目地装置並びに摺動支持部材 | |
WO2018054014A1 (zh) | 转向架及具有其的轨道车辆和轨道交通系统 | |
JP2012026257A (ja) | 揚重用ガイド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揚重方法 | |
JP2003227183A (ja) | 床用目地装置 | |
JP4302297B2 (ja) | 構造部材の取付装置 | |
KR20090090258A (ko) | 재치대 | |
JPWO2005077806A1 (ja)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
JP5858944B2 (ja) |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 |
CN1390732A (zh) | 支承系统和支承 | |
JP7461208B2 (ja) | 立坑用リフト装置 | |
JPH0595042A (ja) | 天井走行車システムの収納容器 | |
CN212224584U (zh) | 可移动悬挑操作平台 | |
JP2000008497A (ja) | 床用目地カバー装置 | |
EP1857399A1 (en) | Guide rail for elevator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