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3140661B -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40661B
CN113140661B CN202110485826.1A CN202110485826A CN113140661B CN 113140661 B CN113140661 B CN 113140661B CN 202110485826 A CN202110485826 A CN 202110485826A CN 113140661 B CN113140661 B CN 11314066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light
support
display panel
suppor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48582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140661A (zh
Inventor
于泉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485826.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140661B/zh
Publication of CN1131406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406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1406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4066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HINORGANIC LIGHT-EMITT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10H20/00Individual inorganic light-emitt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 H10H2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H20/85Packages
    • H10H20/8506Contain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5/00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5/16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the devices being of types provided for in two or more different subclasses of H10B, H10D, H10F, H10H, H10K or H10N, e.g. forming hybrid circuits
    • H01L25/165Contain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5/00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5/16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the devices being of types provided for in two or more different subclasses of H10B, H10D, H10F, H10H, H10K or H10N, e.g. forming hybrid circuits
    • H01L25/167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the devices being of types provided for in two or more different subclasses of H10B, H10D, H10F, H10H, H10K or H10N, e.g. forming hybrid circuits comprising optoelectronic devices, e.g. LED, photodio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该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位于第一基板第一侧的发光器件,发光器件面向第一基板的一侧包括第一区和第二区,第一区与第一基板的间距大于第二区与第一基板的间距;位于第一基板第一侧且支撑发光器件的支撑结构,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第一支撑部支撑在第一基板和第一区之间,第二支撑部支撑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区之间,在垂直于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一支撑部背离第一基板一侧的第一端面与第一基板的间距大于第二支撑部背离第一基板一侧的第一端面与第一基板的间距。本发明实施例中,采用支撑结构支撑发光器件,可以防止发光器件歪斜,使显示面板出光垂直,提高显示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微型发光二极管显示器(Micro LED)的耗电量仅为LCD显示器的十分之一,其与OLED显示器一样属于自发光,且像素之间的距离可以做到非常小,适合于目前对显示器高分辨率的需求,还兼具低功耗、快速反应的特质。因此,微型发光二极管显示器是最近面板行业研究的热点。
目前,制作Micro LED显示器时,微型发光二极管被转移放置到目标基板对应的电极上,再进行微型发光二极管与基板的电气连接,进而形成显示器件。
然而,现有Micro LED显示器在检测中发现存在面板质量较差的问题。如何提高Micro LED显示器的质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以解决现有显示面板质量较差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第一基板;
位于所述第一基板第一侧的发光器件,所述发光器件面向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包括第一区和第二区,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区与所述第一基板的间距大于所述第二区与所述第一基板的间距;
位于所述第一基板第一侧且支撑所述发光器件的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支撑在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一区之间,所述第二支撑部支撑在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区之间,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支撑部背离所述第一基板一侧的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一基板的间距大于所述第二支撑部背离所述第一基板一侧的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一基板的间距。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显示面板。
本发明实施例中,发光器件面向第一基板的一侧包括第一区和第二区,在垂直于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一支撑部的第一端面与第一基板的间距大于第二支撑部的第一端面与第一基板的间距,则高度相对较高的第一支撑部支撑在间距较大的第一基板和第一区之间,高度相对较低的第二支撑部支撑在间距较小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区之间,采用支撑结构支撑发光器件,可以防止发光器件歪斜,还能够改善显示面板出光角度,使显示面板出光垂直,提高显示效果,也提高了显示面板质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虽然是本发明的一些具体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所揭示和提示的器件结构,驱动方法和制造方法的基本概念,拓展和延伸到其它的结构和附图,毋庸置疑这些都应该是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膜层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光器件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图11是图7所示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1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图1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2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以下将参照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通过实施方式清楚、完整地描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所揭示和提示的基本概念,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现有Micro LED显示器在检测中发现存在面板质量较差的问题。发明人研究发现,微型发光二极管被转移放置到目标基板对应的电极上,两者进行电气连接后,微型发光二极管存在歪斜问题,影响显示效果。基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中设置有支撑发光器件的支撑结构,可以防止发光器件歪斜,调整显示面板出光角度,提高显示面板质量和显示效果。
参考图1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100;位于第一基板100第一侧的发光器件200,发光器件200面向第一基板100的一侧包括第一区201和第二区202,在垂直于第一基板100所在平面的方向Y上,第一区201与第一基板100的间距H1大于第二区202与第一基板100的间距H2;位于第一基板100第一侧且支撑发光器件200的支撑结构300,支撑结构300包括第一支撑部310和第二支撑部320,第一支撑部310支撑在第一基板100和第一区201之间,第二支撑部320支撑在第一基板100和第二区202之间,在垂直于第一基板100所在平面的方向Y上,第一支撑部310背离第一基板100一侧的第一端面与第一基板100的间距大于第二支撑部320背离第一基板100一侧的第一端面与第一基板100的间距。
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100,可选该第一基板100为阵列基板,阵列基板包括衬底以及形成在衬底上的阵列金属层和层间绝缘层,阵列金属层至少包括栅极金属层和源漏极金属层,以此构成包含晶体管等器件在内的驱动电路,驱动电路用以驱动发光器件200发光。
参考图2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膜层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第一基板100包括驱动电路阵列,驱动电路阵列包括多个驱动电路130,可以理解,图2中仅示例出了一个驱动电路130的结构。驱动电路130由多个晶体管和存储电容电连接构成,其具体电路结构在此不再赘述。驱动电路130与发光器件200对应设置,用以驱动对应的发光器件200发光。在第一基板100的第一侧上设置有发光器件200,在第一基板100和发光器件200之间设置有电极层110和衬垫层120以及支撑结构300,发光器件200通过衬垫层120与第一基板100上的电极层110电气连接,驱动电路130通过电极层110中的驱动电极给发光器件200提供电信号以使其发光。可以理解,显示面板的膜层结构包括但不限于以上所提供的膜层,还包括其他未示出的膜层,在此不一一赘述。
显示面板还包括多个发光器件200,发光器件200位于第一基板100的第一侧,如图1所示可选第一基板100的第一侧为第一基板100的上侧,发光器件200面向第一基板100的一侧为发光器件200的下侧。发光器件200面向第一基板100的一侧包括第一区201和第二区202,可以理解,发光器件200的第一区201和第二区202为发光器件200下侧表面的两个区域。在垂直于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Y上,发光器件200的第一区201和第二区202的高度不同,可以为发光器件200与第一基板100上电极的对位提供引导,避免发光器件200与第一基板100上的电极对位对反。
参考图3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光器件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可选发光器件200包括微型发光二极管。微型发光二极管包括发光结构体210以及位于发光结构体210同一侧的两个发光电极221和222。可选微型发光二极管的发光结构体210至少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型半导体层211、有源层213和第二型半导体层212,其中一发光电极221位于第一型半导体层211面向第一基板100的一侧,另一发光电极222位于第二型半导体层212面向第一基板100的一侧。而两个发光电极221通常采用同一金属层制成,所以实际产出的微型发光二极管,其面向第一基板100的一侧存在高度不一致的端面。
将发光器件200的与第一基板100的间距较大的一端面定义为发光器件200的第一区201,发光器件200的与第一基板100的间距较小的一端面定义为发光器件200的第二区202。则在垂直于第一基板100所在平面的方向Y上,第一区201与第一基板100的间距H1大于第二区202与第一基板100的间距H2。
可以理解,图3所示发光器件的结构仅是一种简单结构示意,其中,第一型半导体层211和第二型半导体层212应是多膜层堆叠结构,且发光器件还包括其他膜层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发光器件200与第一基板100键合。在垂直于第一基板100所在平面的方向Y上,发光器件200的第一区201与第二区202的高度不一致,若直接键合发光器件与第一基板,那么可能出现键合后发光器件倾斜的现象,影响显示面板出光的垂直。基于此,在第一基板100第一侧设置支撑结构300,该支撑结构300用于支撑发光器件200,防止发光器件发生倾斜,改善现有发光器件与第一基板键合后发光器件倾斜的现象。
具体的,支撑结构300包括第一支撑部310和第二支撑部320,第一支撑部310支撑在第一基板100和第一区201之间,可选第一支撑部310背离第一基板100的第一端面与第一区201贴合。第二支撑部320支撑在第一基板100和第二区202之间,可选第二支撑部320背离第一基板100的第一端面与第二区202贴合。则支撑结构300可以支撑发光器件200,避免发光器件发生倾斜。
在垂直于第一基板100所在平面的方向Y上,第一区201与第一基板100的间距H1大于第二区202与第一基板100的间距H2,而第一支撑部310支撑在第一基板100和第一区201之间,且第二支撑部320支撑在第一基板100和第二区202之间,所以在垂直于第一基板100所在平面的方向Y上,第一支撑部310的第一端面与第一基板100的间距大于第二支撑部320的第一端面与第一基板100的间距。第一支撑部310有效支撑发光器件200的第一区201的高度,第二支撑部320支撑发光器件200的第二区202的高度,可以防止发光器件200歪斜。
本发明实施例中,发光器件面向第一基板的一侧包括第一区和第二区,在垂直于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一支撑部的第一端面与第一基板的间距大于第二支撑部的第一端面与第一基板的间距,则高度相对较高的第一支撑部支撑在间距较大的第一基板和第一区之间,高度相对较低的第二支撑部支撑在间距较小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区之间,采用支撑结构支撑发光器件,可以防止发光器件歪斜,还能够改善显示面板出光角度,使显示面板出光垂直,提高显示效果。
示例性的,参考图4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可选第一支撑部310和第二支撑部320为一体结构,第一支撑部310的第一端面与第二支撑部320的第一端面共同形成第一台阶面301,发光器件200的第一区201和第二区202共同形成第二台阶面,第一台阶面301与第二台阶面契合。
本实施例中,支撑结构300为一整体结构。支撑结构300中用于支撑第一基板100和第一区201的支撑结构部分可定义为第一支撑部310,支撑结构300中用于支撑第一基板100和第二区202的支撑结构部分可定义为第二支撑部320。在实际生产时,可形成一整体支撑结构,然后对该支撑结构背离第一基板的一侧进行刻蚀处理,以在支撑结构背离第一基板的一侧形成第一台阶面,具体的,该第一台阶面与发光器件的第二台阶面契合。
如上所述,支撑结构300为一体结构,且其背离第一基板100的一侧与发光器件200的第二台阶面契合,基于此可知在平行于第一基板100所在平面的方向X上,支撑结构300位于第一区201和第二区202之间。支撑结构300不仅可以用于支撑发光器件200,有效防止发光器件200歪斜,还能够隔离第一区201和第二区202所对应的键合膜层,起到绝缘的作用。发光器件200的第二台阶面与支撑结构300的第一台阶面契合的设计,不仅能够起到支撑发光器件200的作用,还可以为发光器件200与第一基板100上电极的对位提供引导,避免发光器件200与第一基板100上的电极错位或者电极对位对反。
如图1所示,可选发光器件200包括发光结构体210以及位于发光结构体210面向第一基板100一侧的第一发光电极221和第二发光电极222;发光结构体210面向第一基板100的一侧包括第一区201和第二区202。本实施例中,发光结构体210面向第一基板100的一侧包括第一区201和第二区202,则第一支撑部310支撑在第一基板100和发光结构体210的第一区201之间,第二支撑部320支撑在第一基板100和发光结构体210的第二区202之间。可以支撑发光器件200,有效防止发光器件200歪斜,进而调节显示面板出光的垂直角度。
参考图5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可选发光器件200包括发光结构体210以及位于发光结构体210面向第一基板100一侧的第一发光电极221和第二发光电极222;第一区201位于第一发光电极221面向第一基板100的一侧,第二区202位于第二发光电极222面向第一基板200的一侧。
本实施例中,第一发光电极221面向第一基板100的一侧为第一区201,第二发光电极222面向第一基板100的一侧为第二区202,则第一支撑部310支撑在第一基板100和第一发光电极221之间,第二支撑部320支撑在第一基板100和第二发光电极222之间。可选支撑结构300的材料为绝缘材料,可以在支撑发光器件200的基础上,还防止第一基板100与发光器件200之间短路。
如上所述,支撑部支撑在发光电极上,不仅可以起到支撑发光器件的作用,还可以利用发光电极补偿支撑部的高度,使得支撑部在Y方向上的高度可以降低。通常情况下,支撑结构在Y方向上的高度越高,则其所需占用的面积相对越大,那么采用发光电极补偿支撑部的高度,还可以避免支撑部占用更多面积。
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选发光结构体面向第一基板的一侧包括第一区,第二发光电极面向第一基板的一侧为第二区,则第一支撑部支撑在第一基板和发光结构体的第一区之间,第二支撑部支撑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发光电极之间。
参考图6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可选第一发光电极221面向第一基板100的一侧为第一区201,发光结构体210面向第一基板100的一侧包括第二区202,则第一支撑部310支撑在第一基板100和第一发光电极221之间,第二支撑部320支撑在第一基板100和发光结构体210的第二区202之间。
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310的第一端面与第一基板100的间距大于第二支撑部320的第一端面与第一基板100的间距,若第一支撑部310和第二支撑部320均接触第一基板100的第一侧,那么在垂直于第一基板100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一支撑部310的高度大于第二支撑部320的高度。
对于显示面板中的支撑柱,支撑柱所占用的面积会随着其高度方向上的增大而增加,支撑柱的高度方向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即支撑柱的高度越高,其在基板上占用的面积就越大,反之,支撑柱的高度越小,其在基板上占用的面积就越小。由此可知,第一支撑部310在第一基板100上占用的面积大于第二支撑部320在第一基板100上占用的面积。
本实施例中,设计第一支撑部310支撑在第一发光电极221上,则通过第一发光电极221补偿第一支撑部310的高度,使得第一支撑部310的高度减小,进而可以减小第一支撑部310在第一基板100所占用的面积。第一支撑部310与第二支撑部320的高度之差减小,相应的第一支撑部310和第二支撑部320的尺寸参数差距减小,可以降低制造难度;甚至可以通过合理设计,使第一支撑部310和第二支撑部320的高度一致。
将第二支撑部320支撑在发光结构体210的第二区202上,不仅可以起到支撑第二区202的作用,还能够增加第二衬垫122的补偿外溢空间,防止衬垫外溢造成的短路。具体的,第二区202与第一基板100之间的间距较小,第一区201与第一基板100之间的间距较大,那么发光器件200与第一基板100压合时,在保证不发生短路的情况下,显然,第二衬垫122向水平方向的两侧外溢的空间相对较小,第一衬垫121向水平方向的两侧外溢的空间相对较大。在保证不发生短路的情况下,将衬垫允许外溢的空间定义为补偿外溢空间,那么本实施例中,将第二支撑部320支撑在发光结构体210的第二区202上,可以增加第二衬垫122的补偿外溢空间,避免第二衬垫122外溢造成短路的现象。
本实施例中,可选第一支撑部310位于第一驱动电极111面向第二驱动电极112的一侧,则第一支撑部310可以起到隔离第一衬垫121和第二衬垫122的作用,避免出现衬垫层外溢而短路的问题。另外,第一发光电极221的面积可以尽量做大,则第一发光电极221与第一支撑部310接触,可用于补偿第一支撑部310的高度;第一发光电极221的面积可以尽量做大,便于发光器件200与第一基板100上的电极对位,防止对位误差;另外,第一支撑部310的第一端面相对第二支撑部320较大,则第一发光电极221的面积做大后,第一发光电极221的端面相对较大,可以利用第一发光电极221的剩余空间,便于第一支撑部310与第一发光电极221接触设置。
示例性的,参考图7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可选发光器件200包括发光结构体210以及位于发光结构体210面向第一基板100一侧的第一发光电极221和第二发光电极222;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第一基板100第一侧的电极层以及位于电极层背离第一基板100一侧的衬垫层,电极层包括第一驱动电极111和第二驱动电极112,衬垫层包括第一衬垫121和第二衬垫122;第一驱动电极111通过第一衬垫121与第一发光电极221电接触,第二驱动电极112通过第二衬垫122与第二发光电极222电接触。
本实施例中,可选衬垫层为导电键合层,导电键合层中包含导电粒子等导电材料,当加热衬垫层时,衬垫会被加热熔融进而实现驱动电极与发光电极的共晶键合,键合后发光电极通过衬垫与驱动电极实现电导通。
显示面板的制作过程包括键合阶段,键合阶段,发光器件200转移至第一基板100上,加热熔融衬垫层,可使发光电极通过衬垫与驱动电极键合并电导通。
显示面板的工作过程包括发光阶段,发光阶段,第一基板100给第一驱动电极111和第二驱动电极112提供具备一定压差的电压信号,可以理解,该电压信号可使发光器件200发光。则电流流经发光结构体210,可使发光器件200发光。
可选第一支撑部位于第一驱动电极面向第二驱动电极的一侧;和/或,第二支撑部位于第二驱动电极面向第一驱动电极的一侧。可选第一支撑部位于第一驱动电极背离第二驱动电极的一侧;和/或,第二支撑部位于第二驱动电极背离第一驱动电极的一侧。
参考图7所示,可选第一支撑部310位于第一驱动电极111面向第二驱动电极112的一侧;第二支撑部320位于第二驱动电极112面向第一驱动电极111的一侧。第一支撑部310和第二支撑部320均位于第一驱动电极111和第二驱动电极112之间,那么第一支撑部310和第二支撑部320不仅起到支撑作用,防止发光器件200倾斜,还能够起绝缘隔离作用,防止第一驱动电极111和第二驱动电极112短路,且能够避免第一衬垫121外溢或第二衬垫122外溢造成的衬垫层短路问题。
参考图8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示意图。如图8所示,可选第一支撑部310位于第一驱动电极111面向第二驱动电极112的一侧;第二支撑部320位于第二驱动电极112背离第一驱动电极111的一侧。第一支撑部310用于支撑第一基板100和第一区201,防止发光器件200歪斜,还位于第一驱动电极111和第二驱动电极112之间,防止驱动电极之间短路,或者,防止衬垫外溢造成的短路。第二支撑部320用于支撑第一基板100和第二区202,防止发光器件200歪斜,且位于第二驱动电极112背离第一驱动电极111的一侧,则能够作为绝缘隔离结构隔离在相邻发光器件200之间,防止相邻发光器件200的驱动电极层短路,且能够避免相邻发光器件200所对应的衬垫外溢造成的衬垫层短路问题。
参考图9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示意图。如图9所示,可选第一支撑部310位于第一驱动电极111背离第二驱动电极112的一侧;第二支撑部320位于第二驱动电极112背离第一驱动电极111的一侧。则支撑结构起支撑作用以防止发光器件歪斜;支撑结构还可以防止相邻发光器件的驱动电极层短路或衬垫层短路。
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选第二支撑部位于第二驱动电极面向第一驱动电极的一侧,第一支撑部位于第一驱动电极背离第二驱动电极的一侧。则支撑结构起支撑作用以防止发光器件歪斜;第二支撑部还可以防止发光器件所对应的驱动电极层短路或衬垫层短路;第一支撑部还可以防止相邻发光器件的驱动电极层短路或衬垫层短路。
参考图10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示意图。如图10所示,可选在平行于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X上,第二支撑部320与第二驱动电极112接触设置,和/或,第二支撑部320与第二衬垫122接触设置。则第二支撑部320可以阻止第二衬垫122外溢,隔离相邻发光器件200的衬垫层,避免发生相邻发光器件200衬垫外溢造成短路的问题;第二支撑部320还可以隔离相邻发光器件200的驱动电极,避免发生相邻发光器件200的驱动电极短路的问题。可以理解,第二区202与第一基板100的间距小于第一区201与第一基板100的间距,那么发光器件200与第一基板100压合时,第二区202与第一基板100之间的外溢空间较小,第二衬垫122的外溢容易导致与其他电极或衬垫接触,造成短路风险,将第二支撑部320设置在第二衬垫122临近的位置,可以限制第二衬垫122所能外溢的区域,避免发光器件200发生短路。
对于上述实施例,可选在平行于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一支撑部和/或第二支撑部的形状为条状。参考图11所示,为图7所示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其中,第一支撑部310和第二支撑部320的形状均为条状,并支撑在一发光器件所对应的第一驱动电极111和第二驱动电极112之间。
可以理解,以上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的图示结构仅是本发明部分示例,本发明实施例不限于此,在此不再具体示例。
示例性的,在平行于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一支撑部的结构为如下情况之一:1)、第一支撑部的形状为环状,且环绕第一驱动电极;2)、第一支撑部的形状为半圆环状,且半包围第一驱动电极;3)、第一支撑部包括独立的多个第一支撑柱,多个第一支撑柱环绕第一驱动电极分布;第二支撑部的结构为如下情况之一:1)、第二支撑部的形状为环状,且环绕第二驱动电极;2)、第二支撑部的形状为半圆环状,且半包围第二驱动电极;3)、第二支撑部包括独立的多个第二支撑柱,多个第二支撑柱环绕第二驱动电极分布。
参考图12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如图12所示,可选第一支撑部310的形状为环状,且环绕第一驱动电极111;第二支撑部320的形状为环状,且环绕第二驱动电极112。参考图12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如图12所示,可选第一支撑部210的形状为半圆环状,且半包围第一驱动电极111;第二支撑部320的形状为半圆环状,且半包围第二驱动电极112。以上支撑结构,不仅起到支撑发光器件以防止歪斜的作用,还能够防止相邻发光器件或发光器件内所对应的驱动电极短路,防止衬垫外溢等现象。
参考图14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如图14所示,可选第一支撑部310包括独立的多个第一支撑柱311,多个第一支撑柱311环绕第一驱动电极111分布;第二支撑部320包括独立的多个第二支撑柱321,多个第二支撑柱321环绕第二驱动电极112分布。以上支撑结构,可以起到支撑发光器件作用,防止发光器件歪斜,保证了显示面板出光的垂直效果;还能够防止相邻驱动电极短路,或者,防止衬垫外溢。
可以理解,以上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的组合结构仅是本发明部分示例,本发明实施例不限于此,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还可以构成其他组合结构,在此不再具体示例。
示例性的,可选对于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两者中至少一支撑部包括至少一个主支撑柱和至少一个辅支撑柱;在垂直于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支撑部中辅支撑柱的尺寸小于主支撑柱的尺寸。可选在垂直于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二支撑部中主支撑柱的尺寸小于第一支撑部中辅支撑柱的尺寸。支撑部中采用主支撑柱和辅支撑柱共同进行支撑,可以更精确的控制发光器件与第一基板的间距。
本实施例中,支撑部包括主支撑柱和辅支撑柱,可以起到支撑发光器件以防止其歪斜的作用。支撑部包括主支撑柱和辅支撑柱,则发光器件和第一基板压合时,若主支撑柱被压迫或受损伤,辅支撑柱可以起支撑作用,以此提高发光器件和第一基板压合过程中的稳定性,保证支撑效果。另外,支撑部包括主支撑柱和辅支撑柱,若发光器件和第一基板压合时产生错位,导致主支撑柱无法起到有效支撑作用,那么此时辅支撑柱可以起支撑作用,防止发光器件歪斜。
参考图15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示意图,如图15所示,可选第一支撑部310包括一个主支撑柱310a和一个辅支撑柱310b;在垂直于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Y上,第一支撑部310中辅支撑柱310b的尺寸小于主支撑柱310a的尺寸。
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310中主支撑柱310a起主要支撑作用,辅支撑柱310b起辅助支撑作用,主支撑柱310a背离第一基板100的一端面与发光器件200的第一区契合。可以理解,发光器件200与第一基板100键合,主支撑柱310a与发光器件200的第一区契合,在此情况下,若衬垫过度熔融或者键合力过大导致发光器件200的高度继续降低,那么辅支撑柱310b会与发光器件200的第一区契合,辅支撑柱310b与主支撑柱310a一起支撑发光器件200,防止发光器件200歪斜。
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选第二支撑部包括至少一个主支撑柱和至少一个辅支撑柱,那么第二支撑部的支撑方式与第一支撑部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在平行于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一支撑部中各支撑柱位于第一驱动电极的相同一侧;和/或,第二支撑部中各支撑柱位于第二驱动电极的相同一侧。参考图16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如图16所示,可选在平行于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一支撑部中主支撑柱310a和辅支撑柱310b位于第一驱动电极111的相同一侧;第二支撑部中主支撑柱320a和辅支撑柱320b位于第二驱动电极112的相同一侧。那么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一起支撑发光器件200,防止发光器件200歪斜。
可以理解,图16仅是一种示例,第一支撑部的位置和第二支撑部的位置还可以变换为其他,不限于此。
参考图17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如图17所示,可选在平行于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一支撑部的结构为如下情况中至少一种:1)、第一支撑部中主支撑柱310a环绕第一驱动电极111均匀分布;2)、第一支撑部中辅支撑柱310b环绕第一驱动电极111均匀分布;第二支撑部的结构为如下情况中至少一种:1)、第二支撑部中主支撑柱320a环绕第二驱动电极112均匀分布;2)、第二支撑部中辅支撑柱320b环绕第二驱动电极112均匀分布。如图17所示,可选在平行于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支撑部中主支撑柱和辅支撑柱间隔分布。
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中各支撑柱均匀分布在第一驱动电极111的四周,则能够使发光器件的第一区的高度一致;第二支撑部中各支撑柱均匀分布在第二驱动电极112的四周,则能够使发光器件的第二区的高度一致。防止发光器件歪斜。
参考图18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示意图,如图18所示,可选支撑部中主支撑柱和辅支撑柱为一体结构。本实施例中,可选第一支撑部310中主支撑柱和辅支撑柱为一体结构,且第二支撑部320中主支撑柱和辅支撑柱为一体结构。具体的,第一支撑部310中主支撑柱背离第一基板100的一侧端面与第一区201接触,第二支撑部320中主支撑柱背离第一基板100的一侧端面与第二区202接触。则支撑部中主支撑柱起主要支撑作用,若发光器件200相对于第一基板100的高度降低,那么支撑部中辅支撑柱可以与发光器件200接触,从而与主支撑柱一起支撑发光器件,提高支撑稳定性。
参考图19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如图19所示,可选主支撑柱或辅支撑柱在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为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条状,其中,第一方向平行于驱动电极的一侧边缘。本实施例中,可选第一支撑部中主支撑柱310a在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为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条状,其中,第一方向平行于第一驱动电极111面向第二驱动电极112的一侧边缘。可选第一支撑部中包括多个独立的辅支撑柱310b,分布在第一驱动电极111的周围。可以理解,图19仅是一种示例,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的位置或形状等不限于此。第一支撑部中主支撑柱310a采用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条状,可以降低第一支撑部中主支撑柱的设计难度和制作难度。
参考图20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如图20所示,可选显示面板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排布的发光器件,该多个沿第一方向排布的发光器件200共用主支撑柱或辅支撑柱。
本实施例中,可选显示面板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排布的发光器件,该多个沿第一方向排布的发光器件200共用第一支撑部中的主支撑柱。
可选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一驱动电极111指向第二驱动电极112的方向,对于沿第一方向排布的多个发光器件200,其第一驱动电极111也沿第一方向排布,且第二驱动电极112也沿第一方向排布。第一支撑部中主支撑柱310a沿第一方向延伸,则沿第一方向排布的多个发光器件200可以共用一第一支撑部的主支撑柱310a。采用该方案设计支撑柱,可以降低支撑柱的设计难度和制作难度。
示例性的,参考图15所示,可选在垂直于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Y上,第一支撑部中主支撑柱310a的尺寸大于或等于第一区201与第一基板100的间距,第一支撑部中辅支撑柱310b的尺寸小于或等于第一区201与第一基板100的间距;第二支撑部中主支撑柱320a的尺寸大于或等于第二区202与第一基板100的间距,第二支撑部中辅支撑柱320b的尺寸小于或等于第二区202与第一基板100的间距。可选在垂直于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Y上,第一支撑部中主支撑柱310a和辅支撑柱310b的尺寸之差等于第二支撑部中主支撑柱320a和辅支撑柱320b的尺寸之差。
本实施例中,在垂直于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Y上,第一支撑部中主支撑柱310a的尺寸大于或等于第一区201与第一基板100的间距,则在发光器件200与第一基板100键合时,可以起到主支撑作用,调节发光器件200的高度。第一支撑部中辅支撑柱310b的尺寸小于或等于第一区201与第一基板100的间距,则在发光器件200的高度继续降低时,可以起到辅助支撑作用,进一步限定发光器件200与第一基板100的间距,避免发生发光器件200的第一区与第一基板100间距过小等问题。
同理,第二支撑部中主支撑柱320a起主要支撑作用,在此基础上,第二支撑部中辅支撑柱320b起辅助支撑作用,支撑发光器件200的第二区与第一基板100间距。最终,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配合支撑发光器件,使其不发生歪斜,以此保证显示面板出光的垂直,提高显示效果。
可选在垂直于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一支撑部与第二支撑部的尺寸之差等于发光器件中第一区和第二区的间距。需要说明的是,发光器件中第一区和第二区的间距是指,在垂直于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发光器件中第一区所在平面与第二区所在平面的垂直间距。第一支撑部与第二支撑部的尺寸之差等于发光器件中第一区和第二区的间距,则第一支撑部的第一端面与发光器件的第一区接触的同时,第二支撑部的第一端面与发光器件的第二区同样接触。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如上任意实施例所述的显示面板。
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中发光器件面向第一基板的一侧包括第一区和第二区,在垂直于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一区与第一基板的间距大于第二区与第一基板的间距。可选发光器件为微型发光二极管,对于微型发光二极管,其发光结构体包括N极和P极。由于发光结构体中N极和P极的结构不同,所以实际生产时,发光结构体的N极和P极的高度不一致,通常情况下,发光结构体中N极与阵列基板的间距大于P极与阵列基板的间距。由此可知,发光器件的第一区是指发光器件的N极所对应的一端面区域,发光器件的第二区是指发光器件的P极所对应的一端面区域。
本实施例中,第一基板和发光器件之间设置有支撑结构,支撑结构中第一支撑部支撑在第一区和第一基板之间,第二支撑部支撑在第二区和第一基板之间。第一支撑部的第一端面与第一基板的间距大于第二支撑部的第一端面与第一基板的间距,则能够起到支撑作用,使得发光器件与第一基板键合时,不会出现第一区和第二区歪斜的情况,保证了显示面板出光的垂直。
另外,根据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的位置设计,还可以起到防止发光器件中N极和P极的衬垫层或驱动电极层短路的效果,或者,还可以起到防止衬垫层外溢的效果。
对于显示面板的制作过程,简述如下:提供一第一基板,在第一基板上形成电极层,再在第一基板上形成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再在驱动电极层上形成衬垫层;然后发光器件转接在第一基板上,通过加热第一基板或发光器件,使得衬垫层熔融,则发光器件与第一基板共晶键合,发光器件固定连接在第一基板上。其中,对于在第一基板上形成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的操作,可选形成支撑结构后,采用刻蚀等工艺在支撑结构中形成高度不一致的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
另外,对于支撑部与发光结构体接触的情况。键合之前,可选第一驱动电极、第一衬垫和第一发光电极的高度之和大于或等于第一支撑部的尺寸,第二驱动电极、第二衬垫和第二发光电极的高度之和大于或等于第二支撑部的尺寸。则键合过程中,衬垫层熔融而高度下降,可使得支撑结构与发光器件接触,实现支撑下过。
可以理解,驱动电极、衬垫和发光电极的三者高度之和与所对应的支撑部的尺寸之差不能过大,容易造成发光器件与第一基板的间距过小,损伤发光器件或第一基板上的线路等结构。可选驱动电极、衬垫和发光电极的三者高度之和与所对应的支撑部的尺寸之差的范围为1~3微米。
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相互结合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21)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基板;
位于所述第一基板第一侧的发光器件,所述发光器件面向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包括第一区和第二区,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区与所述第一基板的间距大于所述第二区与所述第一基板的间距;
位于所述第一基板第一侧且支撑所述发光器件的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支撑在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一区之间,所述第二支撑部支撑在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区之间,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支撑部背离所述第一基板一侧的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一基板的间距大于所述第二支撑部背离所述第一基板一侧的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一基板的间距;
所述支撑结构用于在所述发光器件与所述第一基板键合时对所述发光器件进行支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为一体结构,所述第一支撑部的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二支撑部的第一端面共同形成第一台阶面,所述发光器件的第一区和第二区共同形成第二台阶面,所述第一台阶面与所述第二台阶面契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器件包括发光结构体以及位于所述发光结构体面向所述第一基板一侧的第一发光电极和第二发光电极;
所述发光结构体面向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包括所述第一区和所述第二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器件包括发光结构体以及位于所述发光结构体面向所述第一基板一侧的第一发光电极和第二发光电极;
所述第一区位于所述第一发光电极面向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二区位于所述第二发光电极面向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器件包括发光结构体以及位于所述发光结构体面向所述第一基板一侧的第一发光电极和第二发光电极;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基板第一侧的电极层以及位于所述电极层背离所述第一基板一侧的衬垫层,所述电极层包括第一驱动电极和第二驱动电极,所述衬垫层包括第一衬垫和第二衬垫;
所述第一驱动电极通过所述第一衬垫与所述第一发光电极电接触,所述第二驱动电极通过所述第二衬垫与所述第二发光电极电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一驱动电极面向所述第二驱动电极的一侧;和/或,
所述第二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二驱动电极面向所述第一驱动电极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一驱动电极背离所述第二驱动电极的一侧;和/或,
所述第二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二驱动电极背离所述第一驱动电极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平行于所述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
所述第一支撑部的结构为如下情况之一:1)、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形状为环状,且环绕所述第一驱动电极;2)、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形状为半圆环状,且半包围所述第一驱动电极;3)、所述第一支撑部包括独立的多个第一支撑柱,所述多个第一支撑柱环绕所述第一驱动电极分布;
所述第二支撑部的结构为如下情况之一:1)、所述第二支撑部的形状为环状,且环绕所述第二驱动电极;2)、所述第二支撑部的形状为半圆环状,且半包围所述第二驱动电极;3)、所述第二支撑部包括独立的多个第二支撑柱,所述多个第二支撑柱环绕所述第二驱动电极分布。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平行于所述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
所述第二支撑部与所述第二驱动电极接触设置,和/或,所述第二支撑部与所述第二衬垫接触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对于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两者中至少一支撑部包括至少一个主支撑柱和至少一个辅支撑柱;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
所述支撑部中辅支撑柱的尺寸小于主支撑柱的尺寸。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平行于所述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
所述第一支撑部中各支撑柱位于所述第一驱动电极的相同一侧;和/或,
所述第二支撑部中各支撑柱位于所述第二驱动电极的相同一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平行于所述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
所述第一支撑部的结构为如下情况中至少一种:1)、所述第一支撑部中主支撑柱环绕所述第一驱动电极均匀分布;2)、所述第一支撑部中辅支撑柱环绕所述第一驱动电极均匀分布;
所述第二支撑部的结构为如下情况中至少一种:1)、所述第二支撑部中主支撑柱环绕所述第二驱动电极均匀分布;2)、所述第二支撑部中辅支撑柱环绕所述第二驱动电极均匀分布。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平行于所述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支撑部中主支撑柱和辅支撑柱间隔分布。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中主支撑柱和辅支撑柱为一体结构。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支撑柱或所述辅支撑柱在所述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为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条状,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于驱动电极的一侧边缘。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多个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布的所述发光器件,该多个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布的所述发光器件共用所述主支撑柱或所述辅支撑柱。
17.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
所述第一支撑部中主支撑柱的尺寸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区与所述第一基板的间距,所述第一支撑部中辅支撑柱的尺寸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区与所述第一基板的间距;
所述第二支撑部中主支撑柱的尺寸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区与所述第一基板的间距,所述第二支撑部中辅支撑柱的尺寸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区与所述第一基板的间距。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
所述第一支撑部中主支撑柱和辅支撑柱的尺寸之差等于所述第二支撑部中主支撑柱和辅支撑柱的尺寸之差。
19.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二支撑部中主支撑柱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一支撑部中辅支撑柱的尺寸。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
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的尺寸之差等于所述发光器件中第一区和第二区的间距。
2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20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110485826.1A 2021-04-30 2021-04-30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ctive CN11314066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85826.1A CN113140661B (zh) 2021-04-30 2021-04-30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85826.1A CN113140661B (zh) 2021-04-30 2021-04-30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40661A CN113140661A (zh) 2021-07-20
CN113140661B true CN113140661B (zh) 2023-01-06

Family

ID=768168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485826.1A Active CN113140661B (zh) 2021-04-30 2021-04-30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14066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759429A (zh) 2018-09-05 2023-09-15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显示装置、显示模块、电子设备及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12928196B (zh) * 2021-01-29 2022-07-29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3764558B (zh) * 2021-08-31 2024-09-03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33653A (zh) * 2020-08-05 2020-11-13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06618B (zh) * 2012-01-03 2017-11-21 Lg伊諾特股份有限公司 發光裝置
CN107437551B (zh) * 2016-05-25 2020-03-24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TWI635605B (zh) * 2017-11-02 2018-09-11 錼創顯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微型發光二極體顯示面板
TWI660524B (zh) * 2018-07-17 2019-05-2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發光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CN111864038A (zh) * 2019-04-28 2020-10-30 陕西坤同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
TWI720806B (zh) * 2020-02-03 2021-03-0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發光二極體顯示器
CN112018145B (zh) * 2020-08-31 2023-06-27 錼创显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微型发光二极管显示组件与其制造方法
CN112259671B (zh) * 2020-10-23 2021-11-0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驱动背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33653A (zh) * 2020-08-05 2020-11-13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40661A (zh) 2021-07-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140661B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10600993B2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10544714B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04347673B (zh)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US9064708B2 (en) Display panel, chip on film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KR101915755B1 (ko) 유기 발광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638556A (zh) 双板型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WO2015120655A1 (zh) 柔性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
KR20190044014A (ko) 제조 장치
US11881499B2 (en) Micro-LED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for making same
CN105467691A (zh) 一种触控显示装置
JP2005197203A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センス表示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0121782A (zh)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WO2020258906A1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20210408438A1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display panel
US20160197097A1 (en) Display device
CN108807478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WO2024060773A1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5547207B (zh) 阵列基板及显示面板
CN115101650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3053243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2082163B (zh)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制备方法、显示模组及其应用
JP2016046215A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表示装置
CN114188468B (zh) 发光二极体显示器及其制作方法
US20130292819A1 (en) Chip-on-film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