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32510B - 壳体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壳体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132510B CN113132510B CN201911406188.9A CN201911406188A CN113132510B CN 113132510 B CN113132510 B CN 113132510B CN 201911406188 A CN201911406188 A CN 201911406188A CN 113132510 B CN113132510 B CN 11313251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ayer
- texture
- substrate
- coating layer
- coa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5
- 239000011247 coating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8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6
- 238000002310 reflectometry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8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RHZWSUVWRRXEJF-UHFFFAOYSA-N indium tin Chemical compound [In].[Sn] RHZWSUVWRRXEJF-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7747 pla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7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3003 hot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507 spra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9713 electropl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29920003229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4417 polycarbon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4926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7650 screen-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20000139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5020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023 transfer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848 UV Light-C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41001391944 Commicarpus scanden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GWEVSGVZZGPLCZ-UHFFFAOYSA-N Titan 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Ti]=O GWEVSGVZZGPLC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MCMNRKCIXSYSNV-UHFFFAOYSA-N Zircon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Zr]=O MCMNRKCIXSYSN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132 cross lin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669 fiel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475 la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645 offset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515 polycarbon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1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692870 Inachis io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153 chemical reaction re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336 cr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23 c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95 ligh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73 pai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994 photoredox cataly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023 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377 silicon di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56 singl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98 subco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93 suppor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998 tes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30 thermomechan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306 turnove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966 varnish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79—Improving the user comfort or ergonomics
- H04M1/0283—Improving the user comfort or ergonomics for providing a decorative aspect, e.g. customization of casings, exchangeable faceplat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18—Telephone se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ships, mines, or other places exposed to adverse environment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 H05K5/0217—Mechanical details of casings
- H05K5/0243—Mechanical details of casings for decorative purpos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壳体和电子设备。该壳体包括:第一基材;第一纹理层,第一纹理层设置在第一基材的一个表面上;第一镀膜层,第一镀膜层设置在第一纹理层远离第一基材的一侧;第二基材,第二基材设置在第一镀膜层远离第一基材的一侧;第二纹理层,第二纹理层设置在第二基材远离第一基材的一侧;第二镀膜层,第二镀膜层设置在第二纹理层远离所述第一基材的一侧,其中,第二镀膜层的反射率大于第一镀膜层的反射率。该壳体的外观纹理更富层次感、立体感,表现效果较佳,进而丰富壳体的外观效果和视觉效果;第二镀膜层的反光效果较强,可以有效保证衬托出第二纹理层的纹理效果,以防第二纹理层的纹理被第一镀膜层遮盖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壳体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手机行业整体对手机壳体外观表现力要求的提升,新型外观与纹理效果的开发极为重要,但是目前制备的塑胶板材外观纹理效果单一,容易造成审美疲劳,而且纹理效果不强,外观颜色层浮于表面,不具备层次感。
因此,关于壳体的研究有待深入。
发明内容
本申请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申请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外观纹理丰富、富有层次等优点的壳体。
在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壳体。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该壳体包括:第一基材;第一纹理层,所述第一纹理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材的一个表面上;第一镀膜层,所述第一镀膜层设置在所述第一纹理层远离所述第一基材的一侧;第二基材,所述第二基材设置在所述第一镀膜层远离所述第一基材的一侧;第二纹理层,所述第二纹理层设置在所述第二基材远离所述第一基材的一侧;第二镀膜层,所述第二镀膜层设置在所述第二纹理层远离所述第一基材的一侧,其中,所述第二镀膜层的反射率大于所述第一镀膜层的反射率。由此,该壳体结构为双基材壳体,具有双纹理和双镀膜体系,可以实现双层纹理的叠加,在不同角度下用户都可以看到不同的纹理效果,使得外观纹理更富层次感、立体感,表现效果较佳,进而丰富壳体的外观效果和视觉效果;另外,第二镀膜层的反射率大于第一镀膜层的反射率,第二镀膜层的反光效果较强,可以有效保证衬托出第二纹理层的纹理效果,以防第二纹理层的纹理被第一镀膜层遮盖住。
在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该电子设备包括:前面所述的壳体;显示屏组件,所述显示屏组件与所述壳体相连,所述显示屏组件和所述壳体之间限定出安装空间;以及主板,所述主板设置在所述安装空间内且与所述显示屏组件电连接。由此,该电子设备的壳体具有层次感强、视觉效果较佳的纹理外观效果,有助于提升电子设备的整体质感质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该电子设备具有前面所述壳体的所有特征和优点,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中第一镀膜层的反射率曲线。
图3是本申请中光学镀膜层的反射率曲线。
图4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中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又一个实施例中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又一个实施例中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又一个实施例中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又一个实施例中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又一个实施例中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又一个实施例中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又一个实施例中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又一个实施例中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又一个实施例中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又一个实施例中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又一个实施例中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又一个实施例中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又一个实施例中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申请又一个实施例中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申请又一个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下面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技术或条件的,按照本领域内的文献所描述的技术或条件或者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购获得的常规产品。
在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壳体。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参照图1,该壳体包括:第一基材11;第一纹理层21,第一纹理层21设置在第一基材11的一个表面上;第一镀膜层31,第一镀膜层31设置在第一纹理层21远离第一基材11的一侧;第二基材12,第二基材12设置在第一镀膜层31远离第一基材11的一侧;第二纹理层22,第二纹理层22设置在第二基材12远离第一基材11的一侧;第二镀膜层32,第二镀膜层32设置在第二纹理层22远离第一基材11的一侧,其中,第二镀膜层的反射率大于第一镀膜层的反射率。由此,该壳体结构为双基材壳体,具有双纹理和双镀膜体系,可以实现双层纹理的叠加,在不同角度下用户都可以看到不同的纹理效果,使得外观纹理更富层次感、立体感,表现效果较佳,进而丰富壳体的外观效果和视觉效果;另外,第二镀膜层的反射率大于第一镀膜层的反射率,第二镀膜层的反光效果较强,可以有效保证衬托出第二纹理层的纹理效果,以防第二纹理层的纹理被第一镀膜层和第一纹理层遮盖住。
需要说明的是,在壳体使用中,第一基材11远离第二基材12的表面为外观面,即第一纹理层21靠近外观面,第二纹理层22远离外观面,在视觉上第一纹理层21和第二纹理层22的纹理深浅不一,使得外观纹理更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其中,第一基材的厚度为0.5mm~0.64mm(比如0.5mm、0.55mm、0.6mm、0.64mm),第二基材的厚度为0.12mm~0.25mm(比如0.12mm、0.15mm、0.2mm、0.25mm)。由此,上述厚度的第一基材具有良好的支撑效果和强度,继而有效抵挡外界的碰撞等外界冲击力;上述厚度的第二基材相对较薄,在保证较佳强度的同时,有效保证第二基材的良好贴合效果(在实际制作时,第二基材需要与第一光学镀膜进行贴合),若是第二基材的厚度偏大,不仅不易贴合,而且还会使得壳体的整体厚度相对偏厚,若第二基材的厚度偏小,则在第二基材上制备第二纹理层等结构时,第二基材的支撑力和强度相对偏差,不利于制备质量较佳的纹理层和镀膜层。
其中,在第一基材靠近第一纹理层的表面上设置有图标(比如LOGO等图标),形成图标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丝印。
进一步的,第一基材和第二基材的具体材料没有特殊要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基材的材料为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C(聚碳酸酯)和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中的至少一种,比如第一基材为PMMA/PC复合板材,其中在PC的表面丝印LOGO等图标,PMMA作为外观面;第二基材的材料为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C(聚碳酸酯)和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中的至少一种,进一步的,第二基材可以为板材(相对膜片,硬度较大),也可以为膜片(相对板材,硬度较小),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即可。
其中,第一镀膜层为光学镀膜层,如此,第一镀膜层即可以具有良好的反射率,还可以具有良好的透光率,如此,第一镀膜层即可以衬托出第一纹理层的纹理效果,也不会遮蔽第二纹理层的纹理效果。
进一步的,第二镀膜层可以为铟锡镀膜层,也可以为光学镀膜层,下面详细介绍一下不同材料的第二镀膜层和第一镀膜层的反射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镀膜层为铟锡镀膜层,第一镀膜层的反射率为8%~40%(比如8%、10%、15%、20%、25%、30%、35%、40%),铟锡镀膜层的反射率大于40%。由此,铟锡镀膜层的反射率相对较大,反光效果较强,可以很好的衬托出第二纹理层的纹理效果,而不被第一镀膜层和第一纹理层遮蔽,以便用户可以清晰地看到第二纹理层的纹理图案,若第一镀膜层远离第一基材的一侧还设有透明颜色层时,上述反射率的铟锡镀膜层还可以有效避免颜色层被第一镀膜层和第一纹理层遮盖,以提升透明颜色层的色彩表现力;若第一镀膜层的反射率小于8%,则会导致第一纹理层的纹理图案表现不明显或者不清晰。
其中,铟锡镀膜层的厚度为40nm~60nm,比如40nm、42nm、44nm、46nm、48nm、50nm、52nm、54nm、56nm、58nm、60nm。由此,上述厚度的铟锡镀膜层具有较佳的反射率,使得第二纹理层的纹理效果表现良好,若第一镀膜层远离第一基材的一侧还设有透明颜色层时,上述厚度的铟锡镀膜层还可以有效避免颜色层被第一镀膜层和第一纹理层遮盖,以提升透明颜色层的色彩表现力;若厚度小于40nm,则铟锡镀膜层的发光效果(反射率)相对欠佳,第二纹理层和透明颜色层容易被第一纹理层和第一镀膜层遮蔽;若厚度大于60nm,会使得铟锡镀膜层导电,影响手机的天线性能。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镀膜层为光学镀膜层,第一镀膜层的反射率为8%~40%(比如8%、10%、15%、20%、25%、30%、35%、40%),光学镀膜层的反射率为15%~50%(比如15%、20%、25%、30%、35%、40%、45%、50%)。由此,第一纹理层和第二纹理层的纹理效果均具有良好的表现力,纹理图案清晰可见。
其中,第一镀膜层的厚度为10nm~60nm(比如10nm、20nm、30nm、40nm、50nm、60nm)。由此,第一镀膜层的附着力较佳,且稳定较好;若厚度小于10nm,则第一镀膜层的附着力相对较差;若厚度大于60nm,则第一镀膜层在后续高压热弯后容易开裂,影响纹理效果的表现。
其中,光学镀膜层的厚度为40nm~200nm(比如40nm、50nm、60nm、70nm、80nm、90nm、100nm、110nm、120nm、130nm、140nm、150nm、160nm、170nm、180nm、190nm、200nm)。由此,光学镀膜层的附着力较佳,稳定较好,不易开裂,且具有较佳的反射率;若厚度大于200nm,则第一镀膜层在后续高压热弯后容易开裂,影响纹理效果的表现。
进一步的,第一镀膜层和光学镀膜层的具体材料各自独立的包括氧化锆、氧化钛、氧化硅、氧化铌中的至少一种,所以,第一镀膜层和光学镀膜层可以为单层结构,也可以为多层层叠结构,其中每层子镀膜层的厚度可以根据所需反射率等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下面表1和表2(表1和表2中反射率是对应波长为500~800nm范围内的反射率范围)中分别列举了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镀膜层31和光学镀膜层(即第二镀膜层32)的结构:
表1第一镀膜层
表2光学镀膜层(即第二镀膜层32)
进一步的,参照图4~图7,所述壳体还包括:透明颜色层40,透明颜色层40设置在第一基材11和第一纹理层21之间(参照图4),或第一镀膜层31和第二基材12之间(参照图5),或第二基材12和第二纹理层22之间(参照图6),或第二镀膜层32远离第二基材12的一侧(参照图7)。由此,双纹理和双镀膜结构的壳体可以使得颜色层景深效果(视觉上看起来距离较远)和立体感更为明显,进一步提升壳体外观效果的层次感、表现力和视觉效果,当透明颜色层40位于第二基材12远离第一基材11的一侧时(如图6和图7),可以更进一步的提升透明颜色层的立体感和景深效果。
进一步的,透明颜色层40的具体种类可以为喷涂颜色层(即通过喷涂透明色漆得到的颜色层),也可以为胶印颜色层(即通过胶印UV固化透明油墨得到的颜色层),具体的:
在一些示例中,透明颜色层40为喷涂颜色层,此时第二镀膜层32为铟锡镀膜层,且喷涂颜色层设置在第二纹理层22远离铟锡镀膜层(即第二镀膜层32)的一侧(参照图4~图6)。由于铟锡镀膜层透光性较差,所以喷涂颜色层不易设置在铟锡镀膜层32远离第一基材11的一侧,否则透明颜色层40在第一基材11外观面的显色效果较差,甚至看不到透明颜色层的色彩;而且由于采用喷涂制备的喷涂颜色层的厚度较厚,颜色较深,采用反射率较高、反光效果更优的铟锡镀膜层,可以更好地将透明颜色层衬托出来,进而提高壳体外观色彩的表现力,若采用光学镀膜层,也很难将透明颜色层的色彩衬托出来,使得在外观面看到的透明颜色层的色彩失真较为严重。
在另一些示例中,透明颜色层40为胶印颜色层,第二镀膜层32为光学镀膜层或铟锡镀膜层,其中,第二镀膜层32为铟锡镀膜层时,胶印颜色层(即透明颜色层40)设置在第二纹理层22远离铟锡镀膜层(即镀膜层32)的一侧(参照图4~图6)。由于采用胶印制备的胶印颜色层的厚度较薄,颜色通常较浅,所以第二镀膜层32可以为光学镀膜层和铟锡镀膜层中的任一种。其中,由于光学镀膜层具有较佳的透光率,所以第二镀膜层32为光学镀膜层时,透明颜色层40的设置位置可以为图4~图7中的任一种情况。
其中,所述喷涂颜色层的厚度为8~14微米,比如8微米、9微米、10微米、11微米、12微米、13微米或14微米。胶印颜色层的厚度为5~8微米,比如5微米、6微米、7微米或8微米。上述厚度的透明颜色层可以在壳体的外观面具有良好的色彩表现力,且透明颜色层的附着力较佳。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第一纹理层的延伸率和第一镀膜层的延伸率之间的差值小于等于5%,比如5%、4.5%、4%、3.5%、3%、2.5%、2%、1.5%、1%、0.5%、0.2%或0等。由此,第一纹理层的延伸率和第一镀膜层的延伸率之间的差值较小,在高压热弯成型过程中,第一纹理层和第一镀膜层的延伸收缩曲率相近,两者的应力差值较小,使其不易开裂,进而提升壳体的产品良率。
进一步的,第二纹理层的延伸率和所述第二镀膜层的延伸率之间的差值小于等于5%,比如5%、4.5%、4%、3.5%、3%、2.5%、2%、1.5%、1%、0.5%、0.2%或0等。由此,第二纹理层的延伸率和第二镀膜层的延伸率之间的差值较小,在高压热弯成型过程中,第二纹理层和第二镀膜层的延伸收缩曲率相近,两者的应力差值较小,使其不易开裂,进而提升壳体的产品良率。
进一步的,第一纹理层的延伸率和所述第二纹理层的延伸率分别为10%~50%,比如10%、15%、20%、25%、30%、35%、40%、45%、50%。由此,第一纹理层和第二纹理层不易断裂,且纹理外观效果不易受到影响;若延伸率小于10%,则第一纹理层和/或第二纹理层弯折易断裂;若延伸率大于50%,则第一纹理层和/或第二纹理层在热弯拉伸之后膜层容易变得不均匀,进而产生彩虹纹,最终影响壳体外观的纹理效果。如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第一纹理层和第二纹理层的伸缩率进行调整第一镀膜层和第二镀膜层的延伸率,以达到上述延伸率差值小于等于5%的要求。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UV光固化胶水由于交联密度大,交联官能度高,其力学刚性性能大,在常温下,纹理层的延伸率几乎为0,容易拉伸断裂,所以上述第一纹理层、第二纹理层、第一镀膜层和第二镀膜层的延伸率是指在高压热弯工序中各个结构的延伸率。其中以纹理层为例,详细描述一下其延伸率的测试方法:
测试设备:TMA仪器(热机械分析仪器)
测试温度:135±5℃(对壳体进行高压热弯时工艺温度)
测试模式:拉伸模式
测试目的:测试温度下,试样的力学性能/拉伸变化量/热收缩与应力释放
测试步骤:
(1)制样:按照正常制作的UV光固化工艺,将UV光固化UV胶水置于立方体器皿中固化成型,得到立方体的试样;
(2)装样:将试样夹持在TMA仪器测试支架中;
(3)建立试验方法:选择拉伸模式,输入样品信息与尺寸,在135℃恒温下进行测试,输出原始数据,通过数据处理,得到试样在测试温度下的延伸率。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用于形成第一纹理层的UV胶水和用于形成第二纹理层的UV胶水的邵氏硬度分别为D65~D90,比如为D65、D70、D75、D80、D85、D90。由此,第一纹理层和第二纹理层不仅可以表现出良好的纹理效果,而且抗跌落性能较佳;若邵氏硬度小于D65,则UV胶水相对较软,形成的第一纹理层和第二纹理层在高压热弯后容易变形,导致产生彩虹纹,影响外观的纹理效果;若邵氏硬度大于D90,则UV胶水相对较硬,形成的第一纹理层和第二纹理层的抗跌性能相对较差。
进一步的,第一纹理层和第二纹理层的厚度分别为7~13微米,比如7微米、8微米、9微米、10微米、11微米、12微米或13微米。由此,第一纹理层和第二纹理层均具有良好的附着力,且不易开裂;若厚度小于7微米,则第一纹理层和第二纹理层的附着力相对欠佳;若厚度大于13微米,则在弯折时,容易导致第一纹理层和第二纹理层开裂。
其中,第一纹理层和第二纹理层的具体纹理没有特殊要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比如第一纹理层和第二纹理层的具体纹理各自独立的包括但不限于S纹理、斜线纹理、光柱纹理、网格纹理、炫彩纹理、孔雀纹理等各种纹理图案。其中,第一纹理层和第二的纹理层的具体纹理图案不相同,以此可以实现两种纹理图案的叠加。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参照图8和图9(图8和图9仅仅是分别以图6和图7的壳体结构为例),该壳体还包括:第一光油层50,第一光油层50设置在第一镀膜层31远离第一基材11的表面上。由此,第一光油层50的设置可以进一步提高第一镀膜层31表面的平整性和均匀性,进而提高第一镀膜层31与其他结构的贴合良性。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参照图10和图11,该壳体还进一步包括:第二光油层60,第二光油层60设置在胶印颜色层(即透明颜色层40为胶印颜色层时,需要设置第一光油层)靠近壳体外观面的表面上,即在工艺上,胶印透明颜色层之前需要向丝印一层光油(即第二光油层60),以此来提高胶印颜色层的附着力。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由于喷涂形成透明颜色层时,其本身附着力较佳,无需丝印光油。
其中,第一光油层50和第二光油层60的厚度分别为4~8微米,比如4微米、5微米、6微米、7微米或8微米。由此,上述厚度的第一光油层和第二光油层不仅具有较佳的附着力,且在高压热弯时不易开裂;若厚度小于4微米;若厚度小于4微米,则附着力相对较差,制作工艺难度较大;若厚度大于8微米,则在热弯时,第一光油层50和第二光油层60容易发生断裂。
进一步的,参照图12、图13和图14(图14以喷涂颜色层为例),该壳体还可以包括:油墨盖底层70,油墨盖底层设置在镀膜层32远离第一基材11的表面上(参照图12和图14),或胶印颜色层(即透明颜色层40)远离第一基材11的表面上(参照图13)。由此,可以避免壳体漏光,影响壳体的外光效果。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在制作壳体时,可以在第一基材和第二基材的表面上分别制作纹理层和镀膜层,之后通过OCA胶贴合得到上述壳体结构;也可以在第二基材相对的连个表面上分别设置纹理层和镀膜层,之后再与第一基材通过OCA胶贴合得到上述壳体结构。但相比在一个基材的两个表面加工双纹理和双镀膜的工艺,两次纹理和两次镀膜分开在两个基材上分别加工的工艺,其工艺叠层简单,加工工序较少,可以降低制程周转与碰划伤不良,进而有助于提高产品良率。下面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详细描述一下上述两种情况的制作步骤:
在一些示例中,参照图15,在第一基材11的一个表面上依次丝印形成LOGO(图中未示出)、UV转印形成第一纹理层21、电镀形成第一镀膜层31以及丝印形成第一光油层50;在第二基材12的一个表面上依次喷涂透明颜色层40、UV转印形成第二纹理层22、电镀形成铟锡镀膜层(即第二镀膜层32)、涂覆形成油墨盖底层70,然后通过OCA胶80将第二基材远离第二纹理层的表面与第一光油层50进行胶粘贴合,得到壳体结构。
在另一些示例中,参照图16,在第一基材11的一个表面上依次丝印形成LOGO(图中未示出)、UV转印形成第一纹理层21、电镀形成第一镀膜层31以及丝印形成第一光油层50;在第二基材12的一个表面上依次丝印形成第二光油层60、胶印形成透明颜色层40、UV转印形成第二纹理层22、电镀形成镀膜层32、涂覆形成油墨盖底层70,然后通过OCA胶80将第二基材12远离第二纹理层22的表面与第一光油层50进行胶粘贴合,得到壳体结构。
在又一些示例中,参照图17,在第一基材11的一个表面上依次丝印形成LOGO(图中未示出)、UV转印形成第一纹理层21、电镀形成第一镀膜层31以及丝印形成第一光油层50;在第二基材12的一个表面上依次UV转印形成第二纹理层22、电镀形成第二镀膜层32、丝印形成第二光油层60、胶印形成透明颜色层40、涂覆形成油墨盖底层70,然后通过OCA胶80将第二基材12远离第二纹理层22的表面与第一光油层50进行胶粘贴合,得到壳体结构。
在又一些示例中,参照图18(仅以喷涂形成透明颜色层为例),在第二基材12的一个表面上电镀形成第一镀膜层31、UV转印形成第一纹理层21、第三光油层90,在第二基材12的另一个表面上依次喷涂形成透明颜色层40、UV转印形成第二纹理层22、电镀形成第二镀膜层32、涂覆形成油墨盖底层70,然后通过OCA胶将第三光油层90与第一基材11中丝印有LOGO图标的表面进行胶粘贴合,得到壳体结构。
其中,在上述工艺中,UV转印纹理层、电镀第一镀膜层与第二镀膜层、胶印颜色层、喷涂颜色层、丝印光油层的具体工艺参数没有特殊要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灵活选择,在此不再过多的赘述。
进一步的,壳体还包括位于第一基材远离第二基材表面上的硬化层,以提高壳体外观的耐刮碰性能。
进一步的,该壳体的具体结构没有特殊要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比如壳体的具体结构可以为2D结构、2.5D结构或3D结构,若壳体结构为2.5D结构或3D结构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OCA胶贴合之后,采用高压热弯成型,将2D结构板材变为2.5D结构板材或3D结构板材,进而得到2.5D结构或3D结构的壳体。
在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参照图19,该电子设备1000包括:前面所述的壳体100;显示屏组件200,显示屏组件200与壳体100相连,显示屏组件200和壳体100之间限定出安装空间;以及主板(图中未示出),主板设置在安装空间内且与显示屏组件电连接。由此,该电子设备的壳体具有层次感强、视觉效果较佳的纹理外观效果,有助于提升电子设备的整体质感质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该电子设备具有前面所述壳体的所有特征和优点,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该电子设备的具体类型没有特殊要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在一些示例中,该电子设备的具体类型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参照图19)、笔记本、iPad、kindle、游戏机电子设备。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5)
1.一种壳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基材;
第一纹理层,所述第一纹理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材的一个表面上;
第一镀膜层,所述第一镀膜层设置在所述第一纹理层远离所述第一基材的一侧;
第二基材,所述第二基材设置在所述第一镀膜层远离所述第一基材的一侧;
第二纹理层,所述第二纹理层设置在所述第二基材远离所述第一基材的一侧;
第二镀膜层,所述第二镀膜层设置在所述第二纹理层远离所述第一基材的一侧,
其中,所述第二镀膜层的反射率大于所述第一镀膜层的反射率;
透明颜色层,所述透明颜色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材和所述第一纹理层之间,或所述第一镀膜层和所述第二基材之间,或所述第二基材和所述第二纹理层之间,或所述第二镀膜层远离所述第二基材的一侧;
所述第一基材和所述第二基材通过OCA胶贴合以得到所述壳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镀膜层为铟锡镀膜层,所述第一镀膜层的反射率为8%~40%,所述铟锡镀膜层的反射率大于4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铟锡镀膜层的厚度为40 nm ~60 n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镀膜层为光学镀膜层,所述第一镀膜层的反射率为8%~40%,所述光学镀膜层的反射率为15%~5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镀膜层的厚度为10 nm ~60 nm,所述光学镀膜层的厚度为40 nm~200 n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纹理层的延伸率和所述第一镀膜层的延伸率之间的差值小于等于5%,
所述第二纹理层的延伸率和所述第二镀膜层的延伸率之间的差值小于等于5%。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纹理层的延伸率和所述第二纹理层的延伸率分别为10%~5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用于形成所述第一纹理层的UV胶水和用于形成所述第二纹理层的UV胶水的邵氏硬度分别为D65~D90。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纹理层和所述第二纹理层的厚度分别为7~13微米。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材的厚度为0.5mm ~ 0.64mm,所述第二基材的厚度为0.12 mm ~0.25 mm。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颜色层为喷涂颜色层,且所述喷涂颜色层设置在所述第二纹理层远离所述铟锡镀膜层的一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颜色层为胶印颜色层,所述第二镀膜层为光学镀膜层或铟锡镀膜层,
其中,所述第二镀膜层为所述铟锡镀膜层时,所述胶印颜色层设置在所述第二纹理层远离所述铟锡镀膜层的一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涂颜色层的厚度为8~14微米。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胶印颜色层的厚度为5~8微米。
15.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壳体;
显示屏组件,所述显示屏组件与所述壳体相连,所述显示屏组件和所述壳体之间限定出安装空间;以及
主板,所述主板设置在所述安装空间内且与所述显示屏组件电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406188.9A CN113132510B (zh) | 2019-12-31 | 2019-12-31 | 壳体和电子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406188.9A CN113132510B (zh) | 2019-12-31 | 2019-12-31 | 壳体和电子设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132510A CN113132510A (zh) | 2021-07-16 |
CN113132510B true CN113132510B (zh) | 2023-12-05 |
Family
ID=767686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1406188.9A Active CN113132510B (zh) | 2019-12-31 | 2019-12-31 | 壳体和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132510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573521A (zh) * | 2021-07-21 | 2021-10-29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壳体组件及其制作方法和电子设备 |
CN114407473A (zh) * | 2022-02-11 | 2022-04-29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壳体组件及其制备方法和电子设备 |
CN114583345A (zh) * | 2022-02-22 | 2022-06-03 |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带有幻彩效果的新型电池盖板及制作方法 |
CN114885552B (zh) * | 2022-05-31 | 2023-10-10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壳体及其制备方法 |
CN115087265A (zh) * | 2022-06-17 | 2022-09-20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壳体、电子设备及壳体的制备方法 |
Citations (2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873778A (zh) * | 2010-04-28 | 2010-10-27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具有立体效果的印刷方法及由此获得的电子产品 |
CN202009544U (zh) * | 2010-12-25 | 2011-10-12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子产品外壳 |
JP2012168411A (ja) * | 2011-02-15 | 2012-09-06 | Gunze Ltd | 光学フィルム用基材及び光学フィルム、その製造方法 |
CN104658428A (zh) * | 2015-02-12 | 2015-05-27 | 苏州佳世达电通有限公司 | 具有窄边框视觉效果的显示器 |
CN105517377A (zh) * | 2015-11-30 | 2016-04-20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一种电子设备以及制作方法 |
CN107487094A (zh) * | 2017-09-30 | 2017-12-19 | 福建省石狮市通达电器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触感和立体效果的iml纹理面壳及其制作工艺 |
CN108549184A (zh) * | 2018-06-01 | 2018-09-18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壳体及制备方法、电子设备 |
CN207958152U (zh) * | 2017-12-28 | 2018-10-1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移动终端壳体以及移动终端 |
CN108697012A (zh) * | 2018-07-11 | 2018-10-23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塑胶壳体和电子设备 |
CN108724858A (zh) * | 2018-08-17 | 2018-11-02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电子装置的外壳、电子装置及外壳的制造工艺 |
CN208113123U (zh) * | 2018-05-03 | 2018-11-16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终端外壳和终端 |
CN108973487A (zh) * | 2018-08-17 | 2018-12-11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膜片的加工方法、壳体组件及电子设备 |
CN109421351A (zh) * | 2017-08-21 | 2019-03-05 | 深圳铭锋达精密技术有限公司 | 具有立体效果的外壳及其制造方法 |
JP2019095776A (ja) * | 2018-09-21 | 2019-06-20 |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 光学素子及び投射型画像表示装置 |
CN109927471A (zh) * | 2019-04-04 | 2019-06-25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壳体及其制备方法和电子设备 |
CN109940928A (zh) * | 2019-03-13 | 2019-06-28 |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智能终端的后盖及其制造方法、智能终端 |
WO2019184795A1 (zh) * | 2018-03-29 | 2019-10-03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子设备壳体及电子设备 |
CN110312388A (zh) * | 2019-06-12 | 2019-10-08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外观膜片及其制备方法、壳体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
WO2019201325A1 (zh) * | 2018-04-19 | 2019-10-2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功能膜片、玻璃板和终端 |
CN110493987A (zh) * | 2019-08-12 | 2019-11-22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壳体组件、制备壳体组件的方法和电子设备 |
-
2019
- 2019-12-31 CN CN201911406188.9A patent/CN113132510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873778A (zh) * | 2010-04-28 | 2010-10-27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具有立体效果的印刷方法及由此获得的电子产品 |
CN202009544U (zh) * | 2010-12-25 | 2011-10-12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子产品外壳 |
JP2012168411A (ja) * | 2011-02-15 | 2012-09-06 | Gunze Ltd | 光学フィルム用基材及び光学フィルム、その製造方法 |
CN104658428A (zh) * | 2015-02-12 | 2015-05-27 | 苏州佳世达电通有限公司 | 具有窄边框视觉效果的显示器 |
CN105517377A (zh) * | 2015-11-30 | 2016-04-20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一种电子设备以及制作方法 |
CN109421351A (zh) * | 2017-08-21 | 2019-03-05 | 深圳铭锋达精密技术有限公司 | 具有立体效果的外壳及其制造方法 |
CN107487094A (zh) * | 2017-09-30 | 2017-12-19 | 福建省石狮市通达电器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触感和立体效果的iml纹理面壳及其制作工艺 |
CN207958152U (zh) * | 2017-12-28 | 2018-10-1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移动终端壳体以及移动终端 |
WO2019184795A1 (zh) * | 2018-03-29 | 2019-10-03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子设备壳体及电子设备 |
WO2019201325A1 (zh) * | 2018-04-19 | 2019-10-2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功能膜片、玻璃板和终端 |
CN208113123U (zh) * | 2018-05-03 | 2018-11-16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终端外壳和终端 |
CN108549184A (zh) * | 2018-06-01 | 2018-09-18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壳体及制备方法、电子设备 |
CN108697012A (zh) * | 2018-07-11 | 2018-10-23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塑胶壳体和电子设备 |
CN108973487A (zh) * | 2018-08-17 | 2018-12-11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膜片的加工方法、壳体组件及电子设备 |
CN108724858A (zh) * | 2018-08-17 | 2018-11-02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电子装置的外壳、电子装置及外壳的制造工艺 |
JP2019095776A (ja) * | 2018-09-21 | 2019-06-20 |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 光学素子及び投射型画像表示装置 |
CN109940928A (zh) * | 2019-03-13 | 2019-06-28 |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智能终端的后盖及其制造方法、智能终端 |
CN109927471A (zh) * | 2019-04-04 | 2019-06-25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壳体及其制备方法和电子设备 |
CN110312388A (zh) * | 2019-06-12 | 2019-10-08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外观膜片及其制备方法、壳体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
CN110493987A (zh) * | 2019-08-12 | 2019-11-22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壳体组件、制备壳体组件的方法和电子设备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光学显示PC镜片多层反射膜的设计与制备;徐亮;涂建军;戴峰;张乐;张其土;;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02);87-90+95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132510A (zh) | 2021-07-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3132510B (zh) | 壳体和电子设备 | |
JP5403641B2 (ja) | 静電容量式タッチセンサ、電子機器及び透明導電膜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 |
CN110475440B (zh) | 壳体及其制备方法、电子设备 | |
CN111989216B (zh) | 功能膜片、玻璃板和终端 | |
CN108382043B (zh) | 板材及其制备方法、壳体、电子设备 | |
WO2021136273A1 (zh) | 壳体组件、壳体组件的制备方法及电子设备 | |
CN111010838B (zh) | 壳体的制造方法、壳体以及电子设备 | |
CN109874253A (zh) | 壳体及其制备方法和电子设备 | |
CN1930598A (zh) | 电子设备显示窗的保护面板和保护面板的制造方法 | |
CN111295062A (zh) | 壳体组件及其制备方法、电子设备 | |
KR101891015B1 (ko) | 색상 맞춤 중합체 재료 및 그것을 형성하는 방법 | |
CN109890156A (zh) | 电子设备、壳体组件及其加工方法 | |
US9438710B2 (en) | Color-matched polymer materials and method for forming the same | |
CN111901996B (zh) | 壳体组件及其制备方法、电子设备 | |
KR101797925B1 (ko) | 아트 커버 글라스의 제조방법 및 그에 의해 제조된 아트 커버 글라스 | |
CN107907923A (zh) | 盖板组件的制备方法、屏幕模组及可穿戴设备 | |
CN112218470A (zh) | 具有玻璃层涂层的电子设备 | |
CN113132511B (zh) | 壳体和电子设备 | |
CN108347843A (zh) | 板材及其制备方法、壳体、电子设备 | |
CN108966538A (zh) | 塑胶壳体和电子设备 | |
CN113568282A (zh) | 转印模具的制备方法、壳体组件及其制备方法、电子设备 | |
EP2808167B1 (en) |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case frame | |
JP2014203335A (ja) | タッチパネル用加飾カバー基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110381688A (zh) | 装饰膜片、壳体组件和电子设备 | |
CN105828545A (zh) | 一种电子设备的壳体及其制备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