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01985B - 检测芯片和检测系统 - Google Patents
检测芯片和检测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101985B CN113101985B CN202010495808.7A CN202010495808A CN113101985B CN 113101985 B CN113101985 B CN 113101985B CN 202010495808 A CN202010495808 A CN 202010495808A CN 113101985 B CN113101985 B CN 11310198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ample
- detection
- layer
- channel
- detection chip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20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9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1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1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9
- 238000005070 samp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6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0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7
- 239000003153 chemical reaction re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6
- 239000012790 adhes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2
- 238000002156 mix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5
- 239000012528 membran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9
- 239000003085 dilu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5538 encaps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4806 packaging method and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9000002861 polymer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29920001296 polysiloxane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4587 chromatography analysi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0565 seal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20003229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20000139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5020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4926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4793 Polystyr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1 polyprop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10000004369 bloo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8280 bloo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10000001124 body flui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743 Polyprop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839 body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790 dil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895 di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814 drug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295 expanded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032 lab-on-a-chip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155 polyprop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522 acrylic c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26 adhesive bo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94 depressogen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38 desig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88 f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59 mixed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699 permeabil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02 quant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41 silica g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2027 silica g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904 solv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3/00—Containers or dishes for laboratory use, e.g. laboratory glassware; Droppers
- B01L3/50—Containers for the purpose of retaining a material to be analysed, e.g. test tubes
- B01L3/502—Containers for the purpose of retaining a material to be analysed, e.g. test tubes with fluid transport, e.g. in multi-compartment structures
- B01L3/5027—Containers for the purpose of retaining a material to be analysed, e.g. test tubes with fluid transport, e.g. in multi-compartment structures by integrated microfluidic structures, i.e. dimensions of channels and chambers are such that surface tension forces are important, e.g. lab-on-a-chip
- B01L3/502707—Containers for the purpose of retaining a material to be analysed, e.g. test tubes with fluid transport, e.g. in multi-compartment structures by integrated microfluidic structures, i.e. dimensions of channels and chambers are such that surface tension forces are important, e.g. lab-on-a-chip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ufacture of the container or its component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48—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Haemocytometers
- G01N33/50—Chem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Testing involving biospecific ligand binding methods; Immunological testing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10—Devices for transferring samples or any liquids to, in, or from, the analysis apparatus, e.g. suction devices, injection devices
- G01N35/1009—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ling the aspiration or dispense of liquid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atholog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Urology & Nephr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Cell Biolog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Clinical Laboratory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Automatic Analysis And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一种检测芯片和检测系统,该检测芯片包括样品注入结构、样品检测结构和样品过滤结构。样品注入结构用于注入被检测样品,样品检测结构用于使得所述被检测样品可以被检测,样品过滤结构在所述样品注入结构和所述样品检测结构之间且分别与所述样品注入结构和所述样品检测结构连通,以将注入的所述被检测样品以侧向层析的方式过滤且将过滤后的所述被检测样品传输至所述样品检测结构。该检测芯片可以通过样品过滤结构使被检测样品更纯净,从而使检测结果更精确,且有利于实现检测芯片的薄型化。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的实施例涉及一种检测芯片和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微流控芯片技术把生物、化学和医学等领域中所涉及的样品制备、反应、分离、检测等基本操作单元集成到一块具有微米尺度微通道的芯片上,自动完成反应和分析的全过程。该过程所使用的芯片叫做微流控芯片,也可称为芯片实验室(Lab-on-a-chip)。微流控芯片技术具有样本用量少,分析速度快,便于制成便携式仪器,适用于即时、现场分析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化学和医学等诸多领域。
发明内容
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检测芯片,该检测芯片包括样品注入结构、样品检测结构和样品过滤结构。样品注入结构用于注入被检测样品,样品检测结构用于使得所述被检测样品可以被检测,样品过滤结构在所述样品注入结构和所述样品检测结构之间且分别与所述样品注入结构和所述样品检测结构连通,以将注入的所述被检测样品以侧向层析的方式过滤且将过滤后的所述被检测样品传输至所述样品检测结构。
例如,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检测芯片中,所述样品过滤结构包括过滤层,所述过滤层配置为在第一侧接收来自所述样品注入结构的所述被检测样品,在沿所述过滤层所在平面内过滤所述被检测样品,在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输出过滤后的所述被检测样品。
例如,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检测芯片中,所述样品注入结构和所述样品过滤结构通过第一通道连接,所述样品过滤结构和所述样品检测结构通过第二通道连接。
例如,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检测芯片中,在所述过滤层的所述第一侧,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过滤层在垂直于所述过滤层所在平面的方向上至少部分重叠相接,以将来自所述样品注入结构的所述被检测样品注入所述过滤层以进行过滤。
例如,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检测芯片中,在所述过滤层的所述第二侧,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过滤层在垂直于所述过滤层所在平面的方向上至少部分重叠相接,以接收过滤后的所述被检测样品。
例如,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检测芯片中,在垂直于所述过滤层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分别连接于所述过滤层的不同层表面或相同层表面。
例如,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检测芯片中,所述样品过滤结构还包括容纳所述过滤层的过滤腔,所述过滤腔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用于输入所述被检测样品,所述第二开口用于输出被过滤的所述被检测样品,其中,所述第二开口连接所述第二通道的第一端,所述样品检测结构连接所述第二通道的第二端。
例如,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检测芯片还包括第一基板和粘结层,其中,所述过滤腔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上,且所述粘结层贴附在所述第一基板的表面上且将所述过滤层固定在所述过滤腔中。
例如,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检测芯片中,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中。
例如,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检测芯片中,所述样品注入结构以及所述样品检测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上。
例如,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检测芯片还包括第二基板,其中,所述第二基板与所述第一基板层叠,且通过所述粘结层结合,所述粘结层限定所述过滤腔的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形成在所述第二基板中,且分别与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连通。
例如,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检测芯片中,所述样品注入结构以及样品检测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二基板上。
例如,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检测芯片中,所述样品检测结构包括多个检测单元以及多个第一检测流道,至少一个所述检测单元通过对应的第一检测流道连通于所述样品过滤结构。
例如,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检测芯片中,所述第一检测流道的宽度为0.1mm-1mm,深度为0.1mm-1mm。
例如,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检测芯片中,所述第一检测流道的至少部分弯曲延伸。
例如,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检测芯片中,所述第一检测流道的所述弯折延伸的至少部分呈折线形或者S形。
例如,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检测芯片中,所述第一检测流道的所述弯折延伸的至少部分包括2-20个弯折,相邻的两个所述弯折之间的流道长度为2mm-20mm。
例如,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检测芯片中,当所述第一检测流道的所述弯折延伸的至少部分呈折线形时,所述弯折的弯折角度为5°-120°。
例如,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检测芯片中,所述检测单元包括容纳所述被检测样品的检测腔,所述检测腔具有排气孔以及覆盖所述排气孔的透气阻液膜。
例如,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检测芯片中,所述样品注入结构包括采样结构安装部,用于接纳采样结构。
例如,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检测芯片中,所述样品注入结构还包括试剂池,当所述采样结构安装于所述采样结构安装部后,所述采样结构可与所述试剂池连通,并且所述试剂池还配置为可与所述样品过滤结构连通。
例如,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检测芯片中,所述样品注入结构还包括位于所述试剂池的第一侧的第一密封层,所述第一密封层用于在所述第一侧密封所述试剂池,当所述采样结构安装于所述采样结构安装部后,所述采样结构可戳破所述第一密封层以与所述试剂池连通。
例如,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检测芯片中,所述样品注入结构还包括位于所述试剂池的第二侧的第二密封层,所述第二密封层用于在所述第二侧密封所述试剂池,且所述试剂池的第一侧与所述试剂池的第二侧彼此正对,当所述第二密封层被戳破后,所述试剂池与所述样品过滤结构连通。
例如,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检测芯片中,所述样品注入结构还包括位于所述试剂池的第二侧的弹性膜和作用通道,所述第二密封层夹置在所述弹性膜和所述试剂池之间,所述作用通道允许当外力作用在所述弹性膜上使所述弹性膜变形时,能够使外力还作用在所述第二密封层上以戳破所述第二密封层。
例如,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检测芯片中,所述弹性膜的材料为复合高分子材料。
例如,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检测芯片中,还包括第一基板和粘结层,其中,所述采样结构安装部和所述试剂池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上,所述粘结层贴附在所述第一基板的表面上且将所述弹性膜固定在所述第一基板上。
例如,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检测芯片中,所述粘结层至少部分露出所述第二密封层,以允许变形的所述弹性膜能够作用在所述第二密封层上以戳破所述第二密封层。
例如,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检测芯片还包括第二基板,其中,所述第二基板与所述第一基板层叠,且通过所述粘结层结合,所述第二基板包括基板开口以提供所述作用通道。
例如,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检测芯片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样品注入结构与所述样品过滤结构之间的样品混合腔室。
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检测系统,该检测系统上述任一所述的检测芯片、采样结构和封装结构,其中,所述检测芯片包括采样结构安装部,所述采样结构安装于所述采样结构安装部,所述封装结构用于密封所述采样结构。
例如,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检测系统中,所述封装结构为硅胶帽。
例如,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检测系统中,所述封装结构包括密封部和固定部,所述密封部用于密封所述采样结构,所述固定部用于将所述采样结构固定于所述检测芯片上。
例如,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检测系统还包括可移动的第一顶杆,所述第一顶杆设置在所述封装结构的远离所述采样结构的一侧。
例如,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检测系统中,所述检测芯片还包括试剂池和第二密封层,所述检测系统还包括可移动的第二顶杆,所述第二顶杆用于戳破所述第二密封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涉及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对本公开的限制。
图1为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检测系统的立体结构透视图;
图2为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检测芯片的上基板的立体结构透视图;
图3为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检测芯片的下基板的立体结构图;
图4为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检测系统的俯视爆炸图;
图5为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检测系统的仰视爆炸图;
图6为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检测芯片中样品检测结构的平面示意图;
图7为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检测系统中采样结构的立体结构透视图;
图8A为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检测系统中封装结构的立体结构透视图;
图8B为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检测系统中封装结构的仰视图;
图9为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检测系统进行样品混合操作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检测系统进行样品混合操作的另一示意图;
图11为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检测系统中被检测样品的流动路径示意图;
图12为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检测系统的立体结构透视图;
图13为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检测系统的俯视爆炸图;
图14为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检测系统中被检测样品的流动路径示意图;
图15为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检测系统的俯视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公开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外定义,本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在微流控芯片的设计过程中,通常希望尽可能多地将分析检测的各项功能集成到芯片上,以减少芯片对外部操作的依赖,从而实现自动化和集成化。例如,可以将微流控芯片的取样部件、混合部件、过滤部件以及分析检测部件集成在一起,以实现检测过程的自动化。在微流控芯片进行检测的过程中,首先利用取样部件获取样品,然后将样品与检测试剂(或者稀释液等使样品更适用于检测的试剂)在混合部件中进行充分混合,然后进行过滤,以用于下一步检测操作。对样品的过滤操作会提升样品的纯度,对微流控芯片的检测过程以及检测结果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检测芯片,该检测芯片包括样品注入结构、样品检测结构和样品过滤结构。样品注入结构用于注入被检测样品,样品检测结构用于使得被检测样品可以被检测,样品过滤结构在样品注入结构和样品检测结构之间且分别与样品注入结构和样品检测结构连通,以将注入的被检测样品以侧向层析的方式过滤且将过滤后的被检测样品传输至样品检测结构。
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的检测芯片整合了样品注入功能、样品检测功能和样品过滤功能,由此丰富了检测芯片的功能,提高了检测芯片集成度,有助于实现检测芯片的小型化。并且,检测芯片的样品过滤结构将注入的被检测样品以侧向层析的方式过滤,由此又进一步有助于实现检测芯片整体外形的薄型化。小型化以及薄型化的检测芯片又有助于实现便携式检测分析装置。
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检测系统,该检测系统上述检测芯片、采样结构和封装结构。检测芯片包括采样结构安装部,采样结构安装于采样结构安装部,封装结构用于密封采样结构。
下面通过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公开的检测芯片和检测系统进行说明。
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检测芯片和检测系统,该检测系统包括该检测芯片以及与该检测芯片配套使用的组件。例如,图1示出了该实施例提供的检测系统的立体结构透视图,图2示出了该实施例提供的检测芯片的上基板的立体结构透视图,图3示出了该实施例提供的检测芯片的下基板的立体结构图,图4示出了该检测系统的俯视爆炸图,图5示出了该实施例提供的检测系统的仰视爆炸图。
如图1-图5所示,检测芯片100包括样品注入结构101、样品检测结构102和样品过滤结构103。样品注入结构101用于注入被检测样品。样品检测结构102用于使得被检测样品可以被检测。例如,样品检测结构102中具有检测试剂,被检测样品在与检测试剂混合后再进行检测操作。例如,在一些示例中,该检测试剂为冻干试剂,被检测样品可将冻干试剂复融,并发生所需的反应,以适用于后续检测操作,这些检测操作根据需要可以为光学检测等,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例如,样品过滤结构103在样品注入结构101和样品检测结构102之间且分别与样品注入结构101和样品检测结构102连通,以将注入的被检测样品以侧向层析的方式过滤且将过滤后的被检测样品传输至样品检测结构102。侧向层析的过滤方式可以使被检测样品得到充分、均匀的过滤,进而可以使过滤后的被检测样品更纯净,改善了检测效果,同时侧向层析的过滤方式所使用的空间减小且呈薄层状,有助于检测芯片100的薄型化。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样品过滤结构103包括过滤层1031,如图3所示,过滤层1031配置为在第一侧1031A接收来自样品注入结构101的被检测样品,在沿过滤层1031所在平面内过滤被检测样品,并在与第一侧1031A相对的第二侧1031B输出过滤后的被检测样品。由此,被检测样品从过滤层1031的第一侧进入过滤层1031,横向通过过滤层1031后,从过滤层1031的第二侧输出,由于被检测样品的过滤路径为过滤层1031横向尺寸(长度或宽度),大于或远大于过滤层1031的厚度,由此被检测样品可得到充分的过滤。例如,当被检测样品的量较多时,由于被检测样品的过滤路径基本相同,因此被检测样品也可以得到充分、均匀的过滤。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样品注入结构101和样品过滤结构103通过第一通道104连接,样品过滤结构103和样品检测结构102通过第二通道105连接;或者,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样品注入结构101和样品过滤结构103可以直接相接,样品过滤结构103和样品检测结构102可以直接相接。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通道104的连接样品过滤结构103的一端包括第一通道腔1041,以使被检测样品可均匀输入至样品过滤结构103中,并避免被检测样品在第一通道104与过滤结构103的连接处集中。例如,第一通道腔1041例如呈圆形、椭圆形或者水滴形(图中示出的情况)等。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在过滤层的第一侧1031A,第一通道104与过滤层1031在垂直于过滤层1031所在平面的方向上至少部分重叠相接,以将来自样品注入结构101的被检测样品注入过滤层1031以进行过滤,由此第一通道104与过滤层1031的接触面积较大,由此更便于将检测样品注入过滤层1031。
例如,如图1-图3所示,当检测芯片的上基板与下基板结合后,第一通道104的至少部分,例如第一通道腔1041,与过滤层1031在垂直于过滤层1031所在平面的方向上重叠相接。例如,第一通道腔1041延伸至过滤层1031的上方,从而与过滤层1031重叠相接。由此,第一通道104可沿垂直于过滤层1031所在平面的方向向过滤层1031注入被检测样品,使得被检测样品在进入过滤层1031之前可以被均匀分散,以避免样品集中而造成的过滤效果不佳。另外,第一通道腔1041与过滤层1031的重叠的面积较大,因此有利于被检测样品的分散,避免被检测样品集中在过滤层1031与第一通道104的连接位置。由此,上述过滤结构可以使得被检测样品得到充分、均匀的过滤,进而使过滤后的被检测样品更纯净。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在过滤层的第二侧1031B,第二通道105与过滤层1031在垂直于过滤层1031所在平面的方向上至少部分重叠相接,以接收过滤后的被检测样品。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通道105的至少部分延伸至过滤层1031的上方或者下方,从而与过滤层1031重叠相接。由此,第二通道105可沿垂直于过滤层1031所在平面的方向从过滤层1031输出被检测样品。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垂直于过滤层1031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一通道104和第二通道105分别连接于过滤层1031的不同层表面(即过滤层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界定的横向表面)或相同层表面。需要注意的是,本公开实施例提到的层表面表示过滤层1031的平行于过滤层1031所在平面的表面,即图中示出的过滤层103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例如,第一通道104和第二通道105分别连接于过滤层103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也可以同时连接于过滤层1031的上表面或下表面。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第一通道104连接于过滤层1031的层表面,第二通道105连接于过滤层1031的侧表面,侧表面为过滤层103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之间的表面。本公开的实施例对第一通道104和第二通道105的具体连接方式不做限定,只要第一通道104可沿垂直于过滤层1031所在平面的方向向过滤层1031注入被检测样品即可。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样品过滤结构103还包括容纳过滤层1031的过滤腔1032。如图1所示,过滤腔1032包括第一开口1032A和第二开口1032B,第一开口1032A用于输入被检测样品,第二开口1032B用于输出被过滤的被检测样品。第二开口1032B连接第二通道105的第一端(例如图中示出的右端),样品检测结构102连接第二通道105的第二端(例如图中示出的左端)。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检测芯片还包括第一基板和粘结层,过滤腔1032设置在第一基板上,且粘结层贴附在第一基板的表面上且将过滤层1031固定在过滤腔1032中,并且该第一基板还可以用于形成/支撑其他功能结构。例如,检测芯片还包括第二基板,第二基板与第一基板层叠,且通过粘结层结合,并且该第二基板也可以形成/支撑其他功能结构,或者,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共同形成/支撑其他功能结构。
例如,在图1-图5示出的实施例中,检测芯片包括上基板100A和下基板100B,下基板100B实现为上述第一基板的示例,上基板100A实现为上述第二基板的示例,上基板100A与下基板100B通过粘结层100C结合。例如,上基板100A的材料可以为聚苯乙烯(PS)或者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等,下基板100B的材料也可以为聚苯乙烯(PS)或者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等。粘结层100C可以包括丙烯酸类粘结剂等具有粘结性的材料,例如,可以实现为双面胶。例如,上基板100A、粘结层100C与下基板100B具有基本相同的外形,由此可以粘结层100C可以更好地实现上基板100A与下基板100B之间的结合。
例如,粘结层100C限定过滤腔1032的第一开口1032A和第二开口1032B,例如,粘结层100C中具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粘结层100C贴付在下基板100B表面上将过滤层1031固定在过滤腔1032中,且使得粘结层100C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形成为过滤腔1032的第一开口1032A和第二开口1032B。由此,粘结层100C不但起到粘结的作用,还可以起到密封过滤腔1032的作用,并通过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为被检测样品提供流动通道,以利于实现样品过滤结构103的侧向层析过滤功能。
例如,第一通道104和第二通道105可以均形成在上基板100A中,且分别与第一开口1032A和第二开口1032B连通。例如,样品注入结构101以及样品检测结构102也设置在上基板100A上。由此,在图1-图5示出检测芯片中,例如参考图11,位于上基板100A的样品注入结构101可将被检测样品以垂直于过滤膜1031所在平面的方向,通过第一开口1032A输入至位于下基板100B的样品过滤结构103中,并将过滤后的被检测样品以垂直于过滤膜1031所在平面的方向,通过第二开口1032B输出至位于上基板100A的样品检测结构102中。由此实现样品过滤结构103的侧向层析、垂直进液的功能。
例如,样品检测结构102包括多个检测单元1021以及多个第一检测流道1022,至少一个检测单元1021通过对应的第一检测流道1022连通于样品过滤结构103。例如,该检测单元1021通过对应的第一检测流道1022连通于第二通道105的第二端(例如图中示出的第二通道105的左端),从而被样品过滤结构103过滤后的被检测样品可从第二通道105以及第一检测流道1022流入检测单元1021。
例如,每个检测单元1021均通过对应的第一检测流道1022连通于第二通道105的第二端。例如,第二通道105的第二端具有辅助连接结构1051,辅助连接结构1051的延伸方向与第二通道105的延伸方向垂直。例如,第一检测流道1022均通过辅助连接结构1051连通于第二通道105的第二端,由此便于第一检测流道1022的排布,且使得每个第一检测流道1022的长度和形状等基本相同。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一检测流道1022的宽度W可以为0.1mm-1mm,例如0.3mm、0.5mm或者0.7mm等,第一检测流道1022的深度(即在垂直于上基板100A所在平面方向的尺寸)可以为0.1mm-1mm,例如0.3mm、0.5mm或者0.7mm等。由此,被检测样品可以在第一检测流道1022具有合适的流速和流量。
例如,第一检测流道1022的至少部分弯曲延伸。例如,第一检测流道1022的弯折延伸的至少部分呈折线形或者S形。例如,第一检测流道1022的弯折延伸的至少部分可以包括2-20个弯折1022A,例如5个、8个、12个、16个等,相邻的两个弯折1022A之间的流道长度L可以为2mm-20mm,例如3mm、5mm、10mm或者15mm等。
例如,如图6所示,当第一检测流道1022的弯折延伸的至少部分呈折线形时,弯折1022A的弯折角度α可以为5°-120°,例如30°、60°或者90°等。
对于上述第一检测流道1022的设计,由于第一检测流道1022具有弯折延伸的部分,一方面,该弯折延伸的部分可以延长被检测样品的流动通道,另一方面,该弯折延伸的部分所具有的弯折1022A还可以增加被检测样品的流动阻力,使得被检测样品不易回流,从而防止多个检测单元1021之中的被检测样品发生串扰,进而防止被检测样发生串扰而导致的检测误差,由此第一检测流道1022的设计可以提高检测精度和检测质量。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检测单元1021包括容纳被检测样品的检测腔(例如图中示出的柱状结构),检测腔具有排气孔1021A以及覆盖排气孔1021A的透气阻液膜1021B。当检测腔内流入被检测样品时,检测腔内的压强增大,该排气孔1021A可排出检测腔内的多余空气以平衡气压,透气阻液膜1021B具有透气但不透液的功能,由此可避免被检测样品流出检测腔。在检测单元1021形成在上基板100A中时,该排气孔1021A可以形成在上基板100A的侧面(如图2或图4所示的上基板100A的左端面),透气阻液膜1021B可以被黏贴在上基板100A的侧面上,由此覆盖排气孔1021A。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检测单元1021的覆盖排气孔1021A的透气阻液膜1021B为一体结构。此时,一体结构的透气阻液膜1021B可以以整面的形式覆盖在多个检测单元1021的具有排气孔1021A的一侧(如图4和图5所示),从而可以简化检测芯片的结构和制作难度。例如,透气阻液膜1021B可以为ePTFE(膨体聚四氟乙烯)透气阻液膜,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样品注入结构101包括采样结构安装部1011,采样结构安装部1011用于接纳采样结构,例如安装采样结构,采样结构中具有被检测样品。例如,样品注入结构101还包括试剂池1012,试剂池1012用于存储检测试剂或者稀释液等使样品更适用于检测的试剂(后面以试剂池1012存储稀释液作为示例进行介绍),例如,如图4所示,试剂池1012形成在上基板100A之中。当采样结构安装于采样结构安装部1011后,采样结构可与试剂池1012连通,例如采样结构被进一步按压从而与试剂池1012连通,并且试剂池1012还可与样品过滤结构103连通。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被检测样品与稀释液的混合比例是确定的,例如,试剂池1012中稀释液的体积可以进行选择和调整,以利于获得所需的混合比例。例如,采样结构所获取的样品的总量是可知的(例如采样结构所获取的样品的总量是定值或者可被读取),因此可选择选择试剂池1012中稀释液的体积来控制被检测样品与稀释液的混合比例,实现样品的定量,获得具有一定浓度的样品等。
例如,样品注入结构101还可以包括位于试剂池1012的第一侧(图中示出为上侧)的第一密封层1013,第一密封层1013用于在第一侧密封试剂池1012。当采样结构安装于采样结构安装部1011后,采样结构可被按压从而戳破第一密封层1013以与试剂池1012连通。
例如,样品注入结构101还可以包括位于试剂池1012的第二侧(图中示出为下侧)的第二密封层1014,第二密封层1014用于在第二侧密封试剂池1012,试剂池1012的第一侧与试剂池1012的第二侧彼此正对。当第二密封层1014被戳破后,试剂池1012可以与样品过滤结构103连通。
例如,第一密封层1013和/或第二密封层1014可以为铝箔,此时,第一密封层1013和/或第二密封层1014可以分别通过热封的方式形成在试剂池1012的两侧,由此形成密闭的试剂存储空间。例如,在其他示例中,第一密封层1013和/或第二密封层1014也可以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丙烯(PP)等具有密封功能的其他材料,此时,第一密封层1013和/或第二密封层1014可以分别通过超声焊的方式形成在试剂池1012的两侧,由此形成密闭的试剂存储空间。本公开的实施例对第一密封层1013和/或第二密封层1014的具体形式不做限定。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样品注入结构101还可以包括位于试剂池1012的第二侧的弹性膜1015和作用通道1016,第二密封层1014夹置在弹性膜1015和试剂池1012之间。粘结层100C夹置在弹性膜1015和第二密封层1014之间,由此将弹性膜1015和第二密封层1014彼此相对粘结固定。同时,参考图4与图5,与作用通道1016对应的,粘结层100C还具有第三开口1001,该第三开口1001也位于弹性膜1015和第二密封层1014彼此正对重叠的区域,例如,第三开口1001完全位于弹性膜1015和第二密封层1014彼此正对重叠的区域内,并且,弹性膜1015和第二密封层1014彼此正对重叠的区域完全通过粘结层100C粘结固定。作用通道1016允许当外力作用在弹性膜1015上使弹性膜1015变形时,变形的弹性膜1015部分通过粘结层100C的第三开口1001,由此在弹性膜1015本身没有被戳破的情形下能够使外力还作用在第二密封层1014上以戳破第二密封层1014,当外力撤去之后,弹性膜1015将基本恢复原状。
例如,弹性膜1015的材料为复合高分子材料,例如为聚苯乙烯(PS)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的复合材料。由此,弹性膜1015可以同时具有较好的弹性与强度。弹性膜1015例如通过粘结层100C结合在上基板和下基板之间。例如,在其他示例中,弹性膜1015也可以通过超声波焊接、光敏胶粘接、化学溶剂键合或者激光焊接等的方式结合在上基板和下基板之间,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例如,如上所述,粘结层100C通过第三开口1001至少部分露出第二密封层1014,以允许变形的弹性膜1015能够作用在第二密封层1014上以戳破第二密封层1014。例如,下基板100B包括基板开口以提供作用通道1016,例如,弹性膜1015完全覆盖作用通道1016,粘结层100C的第三开口1001在下基板100B上的投影例如与作用通道1016至少部分重叠,例如完全覆盖作用通道1016。
例如,如图1-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检测系统除了上述检测芯片外,还包括采样结构110和封装结构111。采样结构110安装于样品注入结构101的采样结构安装部1011,封装结构111用于密封采样结构110。例如,如图4和图5所示,采样结构110可通过垫圈140安装于采样结构安装部1011,垫圈140例如为硅胶材料,从而可以起到密封和缓冲作用。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采样结构110可以为具有样品吸取和混合功能的取样针。例如,如图8A和图8B所示,封装结构111可以为硅胶帽。例如,采样结构110和封装结构111可以相互配合完成样品混合功能。
例如,图9示出了采样结构110安装于采样结构安装部1011,且封装结构111密封采样结构110时样品注入结构101的截面示意图。如图9所示,采样结构110包括第一吸取通道110A、第二吸取通道110B和腔室110C。第二吸取通道110B内设置有多个分隔柱110D。分隔柱110D与第二吸取通道110B的通道壁之间具有第一间隙,相邻的分隔柱110D之间具有第二间隙。该采样结构的第一吸取通道110A和第二吸取通道110B设置为可通过毛细作用吸取被检测样品(例如血液、体液等),并且第二吸取通道110B中具有的分隔柱110D可以对流经第二吸取通道110B的被检测样品进行分流。在腔室110C之中,当被检测样品与试剂池中的稀释液混合后,该采样结构可以起到样品混合的作用。
例如,如图8A和图8B所示,封装结构111包括主体部111A和设置在主体部111A周边位置的至少一个排气孔111B,例如多个排气孔111B。例如,这些排气孔111B围绕主体部111A均匀分布。排气孔111B配置为可在主体部111A受到不同的作用力下分别处于打开状态或闭合状态。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B所示,排气孔111B可以为三棱柱排气孔,当主体部111A受到的作用力大于或等于阈值时,排气孔111B闭合,当主体部111A受到的作用力大小于阈值时,排气孔111B处于打开状态。由此可以通过对封装结构111的主体部111A施加不同的作用力来调节采样结构110的内部压强。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检测系统还包括可移动的第一顶杆120,第一顶杆120设置在封装结构111的远离采样结构110的一侧。由此,可通过第一顶杆120在封装结构111的主体部111A上上下移动以向主体部111A施加作用力。例如,第一顶杆120对主体部111A施加的作用力是可调节的,进而可以控制采样结构110内的压强大小。例如,可以通过一个驱动装置(例如步进电机)驱动第一顶杆120的移动。
例如,如图8A所示,主体部111A可以包括凹台槽,用于引导第一顶杆120的施力位置。例如,凹台槽与第一顶杆120的形状相同,例如其横截面均为圆形。例如,凹台槽的直径略大于第一顶杆120的直径,且具有台阶,从而有利于对第一顶杆120的施力位置进行引导。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检测系统还可以包括可移动的第二顶杆130,第二顶杆130用于戳破第二密封层1014。例如,第二顶杆130通过作用通道1016向弹性膜1015施加作用力,从而变形的弹性膜1015能够作用在第二密封层1014上以戳破第二密封层1014。例如,可以通过另一个驱动装置(例如步进电机)驱动第二顶杆130的移动。
下面,结合图9-图11对上述检测系统的工作过程进行示例性介绍。
首先,利用采样结构110吸取被检测样品,此时,被检测样品可通过毛细作用从采样结构110的第一吸取通道110A和第二吸取通道110B吸入。被检测样品例如可以是血液、体液等,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然后,将采样结构110安装于检测芯片100上,并采用封装结构111对采样结构110进行固定与密封。例如,在采样结构110安装于检测芯片100后,采样结构110的底部伸入到检测芯片100的试剂池1012中。例如,试剂池1012的上表面具有用于密封的第一密封层1013,在采样结构110安装于检测芯片100上时,采样结构110可戳破该第一密封层1014,从而与试剂池1012相连通,以使被检测样品可与试剂池1012中的稀释液进行混合。在采样结构110与密封结构111安装完成后,检测芯片100中形成两个连通的密封腔,一个是采样结构110形成的第一密封腔,另一个是试剂池1012形成的第二密封腔。
如图9所示,采用第一顶杆120以第一速度向密封结构111的主体部111A施加作用力,当作用力较弱,小于阈值压力时,密封结构111的排气孔111B处于打开状态,采样结构110可通过排气孔111B排出空气或者溢液等。当施加的作用力逐步增大至大于等于阈值压力时,排气孔111B处于闭合状态,此时,采样结构110内部的压强增加,使得被检测样品从采样结构110中被推出,并进入到试剂池1012中,如图9中的箭头所示。由此,被检测样品可以与试剂池1012中的稀释液进行混合。
如图10所示,以第二速度将第一顶杆120撤回,此时,主体部111A回弹,试剂池1012中的稀释液和被检测样品的混合液会回吸进入采样结构110。由于在采样结构110中,第二吸取通道110B中具有分隔柱110D,且相邻的分隔柱110D之间以及分隔柱110D与通道壁之间形成有多个狭小的间隙,因此稀释液和被检测样品的混合液经过第一吸取通道110A和第二吸取通道110B后,其流速会加快,进而混合液可以以较大的速度冲入采样结构110的腔室110C,并与采样结构110中的被检测样品形成回旋混合,如图10中的箭头所示,由此可以提升混合效率,并使稀释液和被检测样品混合的更加均匀。此时,一次混合操作进行完毕。
例如,第一顶杆120向密封结构111的主体部111A施加作用力的第一速度大于第一顶杆120撤回的第二速度,即采用第一顶杆120迅速下压、缓慢抬起的操作,该操作有助于提升采样结构110中被检测样品与稀释液的混合效果。
例如,上述混合操作可以进行多次,以进一步提高被检测样品与稀释液的混合效果。
例如,当被检测样品与稀释液得到充分混合后,可驱动第二顶杆130向上移动,以使第二顶杆130通过作用通道1016和弹性膜1015向试剂池1012下方的第二密封层1014施加作用力,以将第二密封层1014戳破。由于弹性膜1015具有弹性,从而可以在撤去外力后恢复原状态。第二密封层1014被戳破后,试剂池1012与样品过滤结构103连通。
例如,图11更详细地示出了被检测样品的流动路径。如图11所示,可继续通过第一顶杆120缓慢持续下压,使被检测样品进入样品过滤结构103(被检测样品例如以垂直于过滤膜1031所在平面的方向输入至过滤膜1031中),过滤后的被检测样品可在第一顶杆120持续下压的过程中,被输送至样品检测结构102(被检测样品例如以垂直于过滤膜1031所在平面的方向输出至样品检测结构102),例如输送至样品检测结构102的检测腔1021内。例如,检测腔1021内具有适用于不同检测项目的冻干试剂,从而被检测样品可与冻干试剂反应后,样品检测结构102开始进行检测,并输出检测结果。例如,在样品检测结构102进行检测的过程中,第一顶杆120始终保持在下压状态,以避免被检测样品回流。
由此,检测系统可实现自动化检测过程,并且,该检测系统还可以获得更精确的检测结果。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检测芯片100还可以包括设置在样品注入结构101与样品过滤结构103之间的样品混合腔室(图中未示出)。此时,被检测样品和稀释液还可以在样品混合腔室内进行混合操作。例如,该混合操作可以由采样结构110和样品混合腔室共同完成,或者,在一些实施例中,采样结构110可以只具有采样功能,从而可以仅在样品混合腔室中进行混合操作,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另一种检测芯片和检测系统,该检测系统包括该检测芯片。例如,图12示出了该实施例提供的检测系统的立体结构透视图,图13示出了该检测系统的俯视爆炸图。
如图12和图13所示,该检测芯片200包括样品注入结构201、样品检测结构202和样品过滤结构203。样品注入结构201用于注入被检测样品,样品检测结构202用于使得被检测样品可以被检测,样品过滤结构203在样品注入结构201和样品检测结构20之间且分别与样品注入结构201和样品检测结构202连通,以将注入的被检测样品以侧向层析的方式过滤且将过滤后的被检测样品传输至样品检测结构202。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样品过滤结构203包括过滤层2031,过滤层2031配置为在第一侧2031A接收来自样品注入结构201的被检测样品,在沿过滤层2031所在平面内过滤被检测样品,在与第一侧2031A相对的第二侧2031B输出过滤后的被检测样品,由此过滤层2031可以实现侧向层析过滤功能。
例如,样品注入结构201和样品过滤结构203通过第一通道204连接,样品过滤结构203和样品检测结构202通过第二通道205连接。
例如,在过滤层2031的第一侧2031A,第一通道204与过滤层2031在垂直于过滤层2031所在平面的方向上至少部分重叠相接,以将来自样品注入结构的被检测样品注入过滤层2031以进行过滤。例如,第一通道204在过滤层2031的侧面以及上方均与过滤层2031重叠相接,从而被检测样品可以同时以侧向和垂直于过滤层2031所在平面的方向上向过滤层2031输入被检测样品。由此,被检测样品在进入过滤层2031之前可以被均匀分散,以避免样品集中而造成的过滤效果不佳。
例如,第一通道与样品过滤结构203连接的一端还可以具有第一通道腔2041,第一通道腔2041例如在过滤层2031上方和侧面与过滤层2031重叠相接。第一通道腔2041例如呈圆形、椭圆形或者水滴形(图12中示出的情况)等。由于第一通道腔2041与过滤层2031的重叠的面积较大,因此有利于被检测样品的分散,避免被检测样品集中在过滤层2031与第一通道204的连接位置。由此,上述过滤结构可以使得被检测样品得到充分、均匀的过滤,进而使被检测样品更纯净。
例如,样品过滤结构203还包括容纳过滤层2031的过滤腔2032,过滤腔2032包括第一开口2032A和第二开口2032B。第一开口2032A用于输入被检测样品,第二开口2032B用于输出被过滤的被检测样品。例如,第二开口2032B连接第二通道205的第一端,样品检测结构202连接第二通道205的第二端。
例如,检测芯片还包括第一基板和粘结层,过滤腔2032设置在第一基板上,且粘结层贴附在第一基板的表面上且将过滤层2031固定在过滤腔2032中。例如,检测芯片还包括第二基板,第二基板与第一基板层叠,且通过粘结层结合。
例如,如图13所示,检测芯片包括上基板200A和下基板200B,上基板200A实现为上述第一基板的示例,下基板200B实现为上述第二基板的示例,上基板200A和下基板200B通过粘结层200C结合。例如,上基板200A、粘结层200C与下基板200B具有基本相同的外形,由此可以粘结层200C可以更好地实现上基板200A与下基板200B之间的结合。上基板200A、下基板200B以及粘结层200C的材料等可参见上述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例如,第一通道204和第二通道205设置在上基板200A中。例如,样品注入结构201以及样品检测结构202也设置在上基板200A中。此时,样品注入结构101可将被检测样品从侧向和垂直于过滤膜2031所在平面的方向,通过第一开口2032A输入至样品过滤结构203中,并将过滤后的被检测样品从侧向,通过第二开口1032B输出至样品检测结构102中。由此实现样品过滤结构103的侧向层析、垂直进液的功能。
例如,样品检测结构202包括多个检测单元2021以及多个第一检测流道2022,至少一个检测单元2021通过对应的第一检测流道2022连通于样品过滤结构203。第一检测流道2022的结构、尺寸参数以及连接方式等可参见上述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例如,检测单元2021包括容纳被检测样品的检测腔,检测腔具有排气孔2021A以及覆盖排气孔2021A的透气阻液膜2021B。透气阻液膜2021B具有透气但不透液的功能,从而可避免被检测样品从检测腔流出。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检测单元2021的覆盖排气孔2021A的透气阻液膜2021B为一体结构,此时,一体结构的透气阻液膜2021B可以以整面的方式覆盖在多个检测单元2021的具有排气孔2021A的一侧(如图13所示),从而可以简化检测芯片的结构和制作难度。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样品注入结构201包括采样结构安装部2011,用于接纳采样结构,例如安装采样结构。例如,样品注入结构201还包括试剂池2012,当采样结构安装于采样结构安装部2011后,采样结构可与试剂池2012连通,并且试剂池2012还可与样品过滤结构203连通。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样品注入结构201还可以包括位于试剂池2012的第一侧(图中示出为上侧)的第一密封层2013,第一密封层2013用于在第一侧密封试剂池2012。当采样结构安装于采样结构安装部2011后,采样结构可戳破第一密封层2013以与试剂池2012连通。
例如,样品注入结构201还可以包括位于试剂池2012的第二侧(图中示出为下侧)的第二密封层2014,第二密封层2014用于在第二侧密封试剂池2012,且试剂池2012的第一侧与试剂池2012的第二侧彼此正对。当第二密封层2014被戳破后,试剂池2012与样品过滤结构203连通。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样品注入结构201还可以包括位于试剂池2012的第二侧的弹性膜2015和作用通道2016,第二密封层2014夹置在弹性膜2015和试剂池2012之间。粘结层100C夹置在弹性膜2015和第二密封层2014之间,由此将弹性膜2015和第二密封层2014彼此相对粘结固定。同时,参考图13,与作用通道2016对应的,粘结层200C还具有开口2001,该开口2001也位于弹性膜2015和第二密封层2014彼此正对重叠的区域,例如,开口2001完全位于弹性膜2015和第二密封层2014彼此正对重叠的区域内,并且,弹性膜2015和第二密封层2014彼此正对重叠的区域完全通过粘结层200C粘结固定。作用通道2016允许当外力作用在弹性膜2015上使弹性膜2015变形时,变形的弹性膜2015部分通过粘结层200C的开口2001,由此在弹性膜2015本身没有被戳破的情形下能够使外力还作用在第二密封层2014上以戳破第二密封层2014,当外力撤去之后,弹性膜2015将基本恢复原状。
例如,弹性膜2015的材料可以为复合高分子材料,例如为聚苯乙烯(PS)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的复合材料。由此,弹性膜2015可以同时具有较好的弹性与强度。
例如,采样结构安装部2011和试剂池2012设置在上基板200A上,粘结层200C贴附在上基板200A的表面(图中示出为下表面)上且将弹性膜2015固定在上基板200A的表面上。例如,下基板200B包括基板开口以提供作用通道2016,例如,弹性膜2015完全覆盖作用通道2016。
例如,粘结层200C通过开口2001至少部分露出第二密封层2014,以允许变形的弹性膜2015能够作用在第二密封层2014上以戳破第二密封层2014。粘结层200C的第三开口1001在下基板100B上的投影例如与作用通道1016至少部分重叠,例如完全位于作用通道1016内。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检测芯片200还可以包括设置在样品注入结构201与样品过滤结构203之间的样品混合腔室206。样品混合腔室206可用于将被检测样品与试剂池中的稀释液混合。
例如,本实施例提供的检测系统除了包括上述检测芯片200外,还包括采样结构210和封装结构211。采样结构210安装于采样结构安装部2011,封装结构211用于密封采样结构210。例如,封装结构211为硅胶帽,从而具有较好的弹性与密封性,并可通过采样结构210和封装结构211的配合实现样品的混合。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封装结构211包括密封部211A和固定部211B,密封部211A用于密封采样结构210,固定部211B用于将采样结构210固定于检测芯片200上。例如,密封部211A和固定部211B为一体形成的硅胶结构。固定结构211B为环状套接结构。
例如,密封部211A也可以具有主体部和排气孔等结构,具体可参见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封装结构111,在此不再赘述。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检测系统还包括可移动的第一顶杆220,第一顶杆220设置在封装结构211的远离采样结构210的一侧。第一顶杆220可向封装结构211的密封部211A施加作用力。
例如,检测系统还可以包括可移动的第二顶杆230,第二顶杆230用于戳破第二密封层2014。例如,第二顶杆230可通过下基板100B中的作用通道2016以及弹性模2015向第二密封层2014施加作用力。
下面,结合图14对上述检测系统的工作过程进行示例性介绍。
首先,利用采样结构210吸取被检测样品。例如,采样结构210可以为任意具有采样功能的结构。被检测样品例如可以是血液、体液等,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然后,将采样结构210安装于检测芯片200上,并采用封装结构211对采样结构210进行固定与密封。例如,在采样结构210安装于检测芯片200后,采样结构210的底部伸入到检测芯片200的试剂池2012中。例如,试剂池2012的上表面具有用于密封的第一密封层2013,在采样结构210安装于检测芯片200上时,采样结构210可戳破该第一密封层2014,从而与试剂池2012相连通,以使被检测样品可与试剂池2012中的稀释液进行混合。
驱动第二顶杆230向上移动,以使第二顶杆230通过作用通道2016和弹性膜2015向试剂池2012下方的第二密封层2014施加作用力,以将第二密封层2014戳破。由于弹性膜2015具有弹性,从而可以在撤去外力后恢复原状态。第二密封层2014被戳破后,试剂池1012与样品混合腔室206连通。
采用第一顶杆220以第一速度向密封结构211的密封部211A施加作用力,此时,采样结构210内部的压强增加,使得被检测样品从采样结构210中被推出,并进入到试剂池2012中,进一步地,被检测样品和试剂池2012中的稀释液可混合并可进入到样品混合腔室206中。
之后,以第二速度将第一顶杆220撤回,此时,密封部211A回弹,稀释液和被检测样品的混合液会回吸进入试剂池2012。由此,稀释液和被检测样品的混合液可在试剂池2012和混合腔室206中往复运动,从而完成混合操作。
例如,第一顶杆220向密封部211A施加作用力的第一速度小于第一顶杆220撤回的第二速度,即采用第一顶杆220缓慢下压、迅速抬起的操作,该操作有助于提升被检测样品与稀释液的混合效果。
例如,上述混合操作可以进行多次,使混合液在试剂池2012和混合腔室206中进行多次往复运动,以进一步提高被检测样品与稀释液的混合效果。
例如,图14示出了上述实施例的检测芯片200中被检测样品的流动路径。如图13所示,可继续通过第一顶杆220的缓慢持续下压操作,使被检测样品进入样品过滤结构203(被检测样品例如同时从侧向和垂直于过滤膜2031所在平面的方向输入至过滤膜2031中),过滤后的被检测样品可在第一顶杆220持续下压的过程中,被输送至样品检测结构202(被检测样品例如从侧向输出至样品检测结构202),最终被输送至样品检测结构202的检测腔2021内。例如,不同的检测腔2021内具有适用于不同检测项目的冻干试剂,从而被检测样品可与冻干试剂反应后,样品检测结构202开始进行检测,并输出检测结果。例如,在样品检测结构202进行检测的过程中,第一顶杆220始终保持在下压状态,以避免被检测样品回流。
由此,检测系统可实现自动化检测过程,并且,该检测系统还可以获得更精确的检测结果。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检测系统也可以配合具有采集和混合功能的采样结构来使用,例如配合图7、图9-图10示出的采样结构来使用,例如在一些示例中也可以配合图8A和8B示出的密封结构来使用。此时,该检测系统也可以通过类似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操作过程进行检测操作。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检测系统的操作过程不作具体限定。
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再一种检测芯片和检测系统,该检测系统包括该检测芯片。例如,图15示出了该实施例提供的检测系统的俯视爆炸图。该实施例的检测系统的检测芯片为图12和图13所示的检测芯片和检测系统变型,与图12和图13所示的检测芯片和检测系统的区别在于检测芯片仅包括上基板300A而不包括下基板,同时位于试剂池的第二侧(图中下侧)的弹性膜3015覆盖了图中上基板300A下侧表面,而非仅仅覆盖试剂池的及其周边区域,由此弹性膜3015还起到了图12和图13所示的检测芯片中的下基板的作用。图15所示的实施例与图12和图13所示的实施例相同的部分这里不再赘述。
例如,弹性膜3015的材料可以为复合高分子材料,例如为聚苯乙烯(PS)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的复合材料。由此,弹性膜2015可以同时具有较好的弹性与强度。
粘结层300C贴附在图中上基板300A下侧表面上且将弹性膜3015固定在上基板300A的下侧表面上,粘结层300C还具有开口3001。顶杆可直接作用弹性模3015,通过粘结层300C的开口3001向试剂池一侧的密封层施加作用力。
还有以下几点需要说明:
(1)本公开实施例附图只涉及到与本公开实施例涉及到的结构,其他结构可参考通常设计。
(2)为了清晰起见,在用于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的附图中,层或区域的厚度被放大或缩小,即这些附图并非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3)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以得到新的实施例。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公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32)
1.一种检测芯片,包括:
样品注入结构,用于注入被检测样品;
样品检测结构,用于使得所述被检测样品可以被检测,
样品过滤结构,在所述样品注入结构和所述样品检测结构之间且分别与所述样品注入结构和所述样品检测结构连通,以将注入的所述被检测样品以侧向层析的方式过滤且将过滤后的所述被检测样品传输至所述样品检测结构,
其中,所述样品注入结构和所述样品过滤结构通过第一通道连接,所述样品过滤结构和所述样品检测结构通过第二通道连接;所述样品过滤结构包括过滤层,在垂直于所述过滤层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分别连接于所述过滤层的不同层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芯片,其中,
所述过滤层配置为在第一侧接收来自所述样品注入结构的所述被检测样品,在沿所述过滤层所在平面内过滤所述被检测样品,在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输出过滤后的所述被检测样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检测芯片,其中,在所述过滤层的所述第一侧,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过滤层在垂直于所述过滤层所在平面的方向上至少部分重叠相接,以将来自所述样品注入结构的所述被检测样品注入所述过滤层以进行过滤。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检测芯片,其中,在所述过滤层的所述第二侧,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过滤层在垂直于所述过滤层所在平面的方向上至少部分重叠相接,以接收过滤后的所述被检测样品;
其中,所述第二通道沿垂直于所述过滤层所在平面的方向从所述过滤层输出被检测样品。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检测芯片,其中,所述样品过滤结构还包括容纳所述过滤层的过滤腔,所述过滤腔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用于输入所述被检测样品,所述第二开口用于输出被过滤的所述被检测样品,
其中,所述第二开口连接所述第二通道的第一端,所述样品检测结构连接所述第二通道的第二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检测芯片,还包括第一基板和粘结层,其中,所述过滤腔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上,且所述粘结层贴附在所述第一基板的表面上且将所述过滤层固定在所述过滤腔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检测芯片,其中,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检测芯片,其中,所述样品注入结构以及所述样品检测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上。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检测芯片,还包括第二基板,其中,所述第二基板与所述第一基板层叠,且通过所述粘结层结合,
所述粘结层限定所述过滤腔的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
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形成在所述第二基板中,且分别与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检测芯片,其中,所述样品注入结构以及样品检测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二基板上。
11.根据权利要求5-10任一所述的检测芯片,其中,所述样品检测结构包括多个检测单元以及多个第一检测流道,
至少一个所述检测单元通过对应的第一检测流道连通于所述样品过滤结构;
其中,至少一个所述检测单元通过对应的第一检测流道连通于所述第二通道的所述第二端。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检测芯片,其中,所述第一检测流道的宽度为0.1mm-1mm,深度为0.1mm-1mm。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检测芯片,其中,所述第一检测流道的至少部分弯折延伸。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检测芯片,其中,所述第一检测流道的弯折延伸的至少部分呈折线形或者S形。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检测芯片,其中,所述第一检测流道的所述弯折延伸的至少部分包括2-20个弯折,相邻的两个所述弯折之间的流道长度为2mm-20mm。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检测芯片,其中,当所述第一检测流道的所述弯折延伸的至少部分呈折线形时,所述弯折的弯折角度为5°-120°。
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检测芯片,其中,所述检测单元包括容纳所述被检测样品的检测腔,
所述检测腔具有排气孔以及覆盖所述排气孔的透气阻液膜。
18.根据权利要求1-10任一所述的检测芯片,其中,所述样品注入结构包括采样结构安装部,用于接纳采样结构,其中,所述采样结构中具有所述被检测样品。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检测芯片,其中,所述样品注入结构还包括试剂池,
当所述采样结构安装于所述采样结构安装部后,所述采样结构可与所述试剂池连通,并且
所述试剂池还配置为可与所述样品过滤结构连通。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检测芯片,其中,所述样品注入结构还包括位于所述试剂池的第一侧的第一密封层,
所述第一密封层用于在所述第一侧密封所述试剂池,
当所述采样结构安装于所述采样结构安装部后,所述采样结构可戳破所述第一密封层以与所述试剂池连通。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检测芯片,其中,所述样品注入结构还包括位于所述试剂池的第二侧的第二密封层,
所述第二密封层用于在所述第二侧密封所述试剂池,且所述试剂池的第一侧与所述试剂池的第二侧彼此正对,
当所述第二密封层被戳破后,所述试剂池与所述样品过滤结构连通。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检测芯片,其中,所述样品注入结构还包括位于所述试剂池的第二侧的弹性膜和作用通道,所述第二密封层夹置在所述弹性膜和所述试剂池之间,
所述作用通道允许当外力作用在所述弹性膜上使所述弹性膜变形时,能够使外力还作用在所述第二密封层上以戳破所述第二密封层。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检测芯片,其中,所述弹性膜的材料为复合高分子材料。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检测芯片,还包括第一基板和粘结层,其中,所述采样结构安装部和所述试剂池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上,所述粘结层贴附在所述第一基板的表面上且将所述弹性膜固定在所述第一基板上。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检测芯片,其中,所述粘结层至少部分露出所述第二密封层,以允许变形的所述弹性膜能够作用在所述第二密封层上以戳破所述第二密封层。
2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检测芯片,还包括第二基板,其中,所述第二基板与所述第一基板层叠,且通过所述粘结层结合,
所述第二基板包括基板开口以提供所述作用通道。
27.根据权利要求1-10任一所述的检测芯片,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样品注入结构与所述样品过滤结构之间的样品混合腔室;
其中,所述样品混合腔室用于对所述被检测样品和稀释液进行混合操作。
28.一种检测系统,包括权利要求1-27任一所述的检测芯片、采样结构和封装结构,
其中,所述检测芯片包括采样结构安装部,所述采样结构安装于所述采样结构安装部,所述封装结构用于密封所述采样结构;
其中,所述采样结构通过垫圈安装于所述采样结构安装部。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检测系统,其中,所述封装结构为硅胶帽。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检测系统,其中,所述封装结构包括密封部和固定部,
所述密封部用于密封所述采样结构,所述固定部用于将所述采样结构固定于所述检测芯片上。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检测系统,还包括可移动的第一顶杆,所述第一顶杆设置在所述封装结构的远离所述采样结构的一侧。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检测系统,其中,所述检测芯片还包括试剂池和第二密封层,
所述检测系统还包括可移动的第二顶杆,所述第二顶杆用于戳破所述第二密封层。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CN2021/093087 WO2021244238A1 (zh) | 2019-06-26 | 2021-05-11 | 检测芯片和检测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5625990 | 2019-06-26 | ||
CN201910562599 | 2019-06-26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101985A CN113101985A (zh) | 2021-07-13 |
CN113101985B true CN113101985B (zh) | 2022-07-22 |
Family
ID=767089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495808.7A Active CN113101985B (zh) | 2019-06-26 | 2020-06-03 | 检测芯片和检测系统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101985B (zh) |
WO (1) | WO2021244238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4060017B1 (en) * | 2019-11-13 | 2024-01-17 |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 Assay chip |
CN117420126A (zh) * | 2023-09-05 | 2024-01-19 | 深圳市儿童医院 | 即时可视化生物检测试剂盒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087556A (en) * | 1989-05-17 | 1992-02-11 | Actimed Laboratories, Inc. | Method for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body fluid constituents |
JP3066867U (ja) * | 1999-08-24 | 2000-03-07 | 川澄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 フィルタ―及びドリップチャンバ― |
US6391265B1 (en) * | 1996-08-26 | 2002-05-21 | Biosite Diagnostics, Inc. | Devices incorporating filters for filtering fluid samples |
CN1537222A (zh) * | 2001-07-31 | 2004-10-13 | 学校法人日本大学 | 压力变换器 |
CN206910946U (zh) * | 2017-05-25 | 2018-01-23 | 南京岚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动式微流控芯片及其全血过滤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31575C (zh) * | 2002-09-09 | 2007-08-15 | 塞通诺米公司 | 微射流系统中的微射流部件的实现 |
US20040241044A1 (en) * | 2003-06-02 | 2004-12-02 | Vladimir Mordekhay | System for processing sample plates with built-in electronic memory for high throughput sample processing and a processing method |
GB0715171D0 (en) * | 2007-08-03 | 2007-09-12 | Enigma Diagnostics Ltd | Sample processor |
KR100930859B1 (ko) * | 2007-08-22 | 2009-12-10 | 한양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 동시 다중면역 반응 측정을 위한 마이크로 바이오칩과 이의제조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면역반응 여부를 검출하는 방법 |
US9968931B2 (en) * | 2007-12-12 | 2018-05-15 | Nan Zhang | Rapid and efficient filtering whole blood in capillary flow device |
WO2009075709A1 (en) * | 2007-12-12 | 2009-06-18 | Micropoint Bioscience Inc | Rapid and efficient filtering whole blood in a capillary flow device |
CN101928663B (zh) * | 2010-07-23 | 2013-04-17 | 浙江大学 | 用于数字核酸扩增的集成流路芯片装置及应用 |
CN102866257B (zh) * | 2011-07-06 | 2013-10-02 | 东莞博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储液室兼泵室的微流体样品舟 |
BR102013001395A2 (pt) * | 2012-01-20 | 2015-11-17 | Ortho Clinical Diagnostics Inc | dispositivo de ensaio tendo múltiplas células de reagentes |
EP2943279B1 (en) * | 2013-01-09 | 2023-07-12 | Tecan Trading AG | System for manipulating samples in liquid droplets |
CN103878039B (zh) * | 2014-03-25 | 2015-12-09 |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 一种微流控芯片、使用其合成功能纳米颗粒的方法及应用 |
US10031085B2 (en) * | 2014-07-24 | 2018-07-24 | Ortho-Clinical Diagnostics, Inc. | Point of care analytical processing system |
JP6290116B2 (ja) * | 2015-02-09 | 2018-03-07 | 株式会社東芝 | マイクロ分析パッケージ |
CN108778472B (zh) * | 2015-09-11 | 2021-07-27 | 尤特超小纤维有限责任公司 | 可调纳米纤维过滤介质和过滤器装置 |
CN205650213U (zh) * | 2015-10-26 | 2016-10-19 | 深圳华迈兴微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肌红蛋白定量检测的磁微粒化学发光微流控芯片 |
CN107192581B (zh) * | 2017-05-25 | 2023-11-21 | 江苏华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定量采样稀释装置及其方法 |
CN108080042A (zh) * | 2017-11-13 | 2018-05-29 | 成都微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结合时间分辨荧光技术的微流控芯片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CN208224063U (zh) * | 2018-05-11 | 2018-12-11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芯片反应装置和基于芯片反应装置的水质多参量检测设备 |
CN108642148B (zh) * | 2018-07-09 | 2024-01-30 | 南京岚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核酸扩增检测微流控芯片及其检测方法 |
CN109116011B (zh) * | 2018-09-26 | 2024-03-19 | 安徽贝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定量液体检测装置 |
CN109529958B (zh) * | 2018-12-14 | 2024-11-08 | 上海艾瑞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全血过滤和血浆定量微流控芯片 |
CN109603936B (zh) * | 2018-12-29 | 2020-10-27 | 北京化工大学 | 一种用于结核检测的弹性微流控芯片 |
CN210613738U (zh) * | 2019-06-26 | 2020-05-26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检测芯片和检测系统 |
CN110554184A (zh) * | 2019-09-12 | 2019-12-10 | 深圳市科瑞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化学发光微流控芯片 |
CN111167531A (zh) * | 2020-02-11 | 2020-05-19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检测芯片及检测系统 |
-
2020
- 2020-06-03 CN CN202010495808.7A patent/CN113101985B/zh active Active
-
2021
- 2021-05-11 WO PCT/CN2021/093087 patent/WO2021244238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087556A (en) * | 1989-05-17 | 1992-02-11 | Actimed Laboratories, Inc. | Method for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body fluid constituents |
US6391265B1 (en) * | 1996-08-26 | 2002-05-21 | Biosite Diagnostics, Inc. | Devices incorporating filters for filtering fluid samples |
JP3066867U (ja) * | 1999-08-24 | 2000-03-07 | 川澄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 フィルタ―及びドリップチャンバ― |
CN1537222A (zh) * | 2001-07-31 | 2004-10-13 | 学校法人日本大学 | 压力变换器 |
CN206910946U (zh) * | 2017-05-25 | 2018-01-23 | 南京岚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动式微流控芯片及其全血过滤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101985A (zh) | 2021-07-13 |
WO2021244238A1 (zh) | 2021-12-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0613738U (zh) | 检测芯片和检测系统 | |
CN112916064B (zh) | 一种试剂预埋与注样装置及方法、包括其的数字微流控芯片 | |
US7595871B2 (en) | Flow cell consisting of layer and connection means | |
US9248448B2 (en) | Multisample bionanochip platform | |
CN113101985B (zh) | 检测芯片和检测系统 | |
CN114269474B (zh) | 微流控检测芯片及其使用方法 | |
CN214716735U (zh) | 一种试剂预埋与注样装置及包括其的数字微流控芯片 | |
CN114308163B (zh) | 微流控芯片检测卡盒 | |
CN118201711A (zh) | 微流控芯片、及其注液方法和用途 | |
CN112827519B (zh) | 主动式微流控芯片 | |
CN210646456U (zh) | 采样结构、密封结构以及检测组件 | |
CN118201710A (zh) | 试剂预埋与注样装置、及其注样方法和用途 | |
CN112138729B (zh) | 采样结构、密封结构以及检测组件 | |
US20240226891A9 (en) | Microfluidic chip for analyte detection | |
CN211274689U (zh) | 一种防止液体渗漏的微流控芯片 | |
CN113115587B (zh) | 检测芯片 | |
CN212595789U (zh) | 微流控芯片 | |
CN211412058U (zh) | 用于检测分析物的微流控芯片 | |
CN115684576A (zh) | 一种定量免疫芯片及其检测方法 | |
CN210572334U (zh) | 一种化学发光微流控芯片 | |
CN111822064A (zh) | 微流控基板及微流控芯片 | |
WO2020251526A1 (en) | Microfluidic detection unit and fluid detection method | |
CN215575174U (zh) | 一种定量免疫芯片 | |
CN222624596U (zh) | 一种用于生物晶片检测的晶片卡匣 | |
CN101199917A (zh) | 微射流系统中的微射流部件的实现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