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3078420A - 电芯、电池及用电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芯、电池及用电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078420A
CN113078420A CN202110315336.7A CN202110315336A CN113078420A CN 113078420 A CN113078420 A CN 113078420A CN 202110315336 A CN202110315336 A CN 202110315336A CN 113078420 A CN113078420 A CN 1130784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b
electrode assembly
insulating member
pole piece
straight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31533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程亚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Poweramp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Poweramp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Poweramp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Poweramp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315336.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078420A/zh
Publication of CN1130784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7842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一种电芯,包括电极组件:其外表面包括依次的第一表面、第一端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相对,电极组件包括第一极片和第一极耳,第一极耳的一端电连接第一极片,另一端从第一端面穿出。在电极组件的厚度方向,第一极耳向第二表面延伸且依次形成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二者的弯折方向相反,且第二弯折部在朝向第一表面的方向形成有凹槽。第一绝缘件:其第一端围绕第二弯折部背离凹槽的表面,第二端从第二弯折部延伸至靠近第一弯折部,且在与第一极耳的穿出方向相反的方向,第一绝缘件的第二端超出第一弯折部相对应的端部。还涉及一种电池及用电设备,采用上述的电芯能够改善极耳插接时与另一极性极片接触造而成短路的情况。

Description

电芯、电池及用电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芯、电池及用电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产业的快速发展,其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同时随着消费者的要求越来越高,能够快速进行充放电的电池成为消费者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其中,多极耳的应用是实现快速充放电的一种方式,采用多极耳结构的电芯,其之间的极片通过极耳实现并联,相较于常规的使用单个极耳的电池,多极耳结构的电芯内阻降低,例如可改善充放电倍率的问题。
但是在多极耳电芯的制程中,例如在折极耳工序,存在阴极极耳内插到电芯内部,与内圈阳极直接接触,而造成电芯短路的风险。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电芯、电池及用电设备,旨在电芯的制程中,改善极耳与极片之间相接触的情况。
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芯,包括电极组件和第一绝缘件,所述电极组件的外表面包括依次的第一表面、第一端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相对,在电极组件的厚度方向,第一端面设置在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之间。所述电极组件包括第一极片和第一极耳,所述第一极耳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极片,另一端从所述第一端面穿出。在所述电极组件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一极耳向所述第二表面延伸且依次形成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与所述第二弯折部的弯折方向相反,且所述第二弯折部在朝向所述第一表面的方向形成有凹槽。所述第一绝缘件的第一端围绕所述第二弯折部背离所述凹槽的表面,所述第一绝缘件的第二端从所述第二弯折部延伸至靠近所述第一弯折部,且在与所述第一极耳的穿出方向相反的方向,所述第一绝缘件的第二端超出所述第一弯折部相对应的端部。
上述的电芯通过设置第一绝缘件能够将部分电极组件中第一极耳与电极组件隔开,减少例如第一极耳在电芯的制造过程中,第一极耳与其极性相反的极片相接触,造成电芯发生短路的风险。
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电极组件还包括第二极片和隔膜,所述第一极片、所述隔膜和所述第二极片堆叠或卷绕至形成所述电极组件。所述电极组件包括第一部分和与所述第一部分接触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极耳从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一端穿出。所述电极组件还包括第二绝缘件,所述第二绝缘件的第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之间,所述第二绝缘件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绝缘件的第二端。
通过设置第二绝缘件,并将第二绝缘件设于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第二绝缘件与第一绝缘件连接,进一步使得位于第一部分的第一极耳与第二极片隔开,当第一极耳插入电极组件中时,通过第一绝缘件隔开第一极耳与第二极片的同时,还可通过第二绝缘件隔开第一极耳与第二极片,减少了第一极耳与第二极片接触的问题,进一步降低了电芯发生短路的几率。
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在所述电极组件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一绝缘件的第二端粘贴在所述第一部分中最靠近所述第二部分的第一极片的表面。
通过将第一绝缘件的第二端粘贴在第一部分中最靠近第二部分的第一极片上,以能够减少第一极耳插入电极组件的过程中,第一极耳与第一部分中的第二极片相连接的情况,同时,改善了电芯发生短路的问题。
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第二绝缘件的第一端粘贴在所述第一部分最外侧的所述第二极片的表面。
将第二绝缘件粘接在第一部分最外侧的第二极片上,通过第二绝缘件将第一极耳与第一部分中的第二极片隔开,使得第一极耳无法与第二极片连接,减少电芯发生短路的问题。
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第二绝缘件的第一端的另一表面粘贴在所述第二部分最外侧的所述隔膜的表面。
将第二绝缘件粘接在隔膜表面,一方面通过第二绝缘件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隔开,另一方面,当电芯发生跌落时,能够减少第二绝缘件对第二极片产生拉拔的情况。
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在所述电极组件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二绝缘件的第一端设置在所述电极组件的中部。
将第二绝缘件设于电极组件的中部,有效的隔开电极组件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进而减少第一极耳插入第一部分内部的情况。
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电极组件还包括第二绝缘件,在所述电极组件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二绝缘件的第一端向所述第二表面延伸且粘贴在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二绝缘件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绝缘件的第二端。
通过第一绝缘件和第二绝缘件的连接,直接将电极组件设有第一极耳的一侧间隔开,使得第一极耳无法与该侧的第二极片相接触。
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第一极耳还包括第一平直段、第二平直段和第三平直段,所述第一平直段、所述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二平直段、所述第二弯折部和所述第三平直段依次连接,且所述第一平直段连接所述第一极片。所述第一绝缘件设于所述第二平直段的表面。所述电极组件还包括转接极耳,所述转接极耳连接所述第三平直段,在所述电极组件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一绝缘件的第一端向所述第一表面的方向延伸且超出所述第三平直段相对应的端部。
将第一绝缘件设置在第二平直段的表面可起到固定第一极耳的作用,设置转接极耳,使得电芯在于外部结构连接时,更容易进行连接,第一绝缘件延伸的距离超出第三平直段,在固定第一极耳的同时,对第一极耳起到保护作用。
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第一绝缘件的第一端在所述第三平直段表面延伸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三平直段与所述转接极耳连接的长度。
第一绝缘件延伸的长度等于或者大于第三平直段与转接件而连接的长度,可避免第一极耳与电极组件中的第二极片相接触而造成电芯短路的风险。
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电极组件还包括第三绝缘件,所述第三绝缘件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弯折部的凹槽,所述第三绝缘件的另一端向所述第一表面延伸且粘贴在所述第一表面。
通过设置第三绝缘件,当第一极片插入电极组件中时,避免第一极耳从靠近第一表面位置处与第二极片相接触而造成电芯发生短路的风险。
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包括壳体和上述中任一所述的电芯,搜书电芯收容于所述壳体内。
本申请的实施例又提供了一种用电设备,包括上述的电池。
本申请提供的电芯、电池及用电设备,通过在电极组件中设置第一绝缘件将第一极耳和电极组件中的第二极片隔开,避免出现第一极耳内插入电极组件中时,与第二极片接触而造成电芯短路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中电极组件的剖视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中电极组件的剖视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中电极组件的剖视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第四实施例中电极组件的剖视示意图。
图5本申请第五实施例中电极组件的剖视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电芯 1
电极组件 100
第一表面 M
第一端面 K
第二表面 N
第一部分 O
第二部分 P
中心线 H
第一极片 10
第一极耳 20
第一平直段 21
第一弯折部 22
第二平直段 23
第二弯折部 24
凹槽 241
第三平直段 25
第二极片 30
隔膜 40
第一绝缘件 500
第一端 51a
第二端 51b
第二绝缘件 600
第一端 61a
第二端 61b
第三绝缘件 700
转接极耳 80
第四绝缘件 9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顶”、“底”、“上”、“下”、“左”、“右”、“前”、“后”、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芯,包括电极组件和第一绝缘件,所述电极组件的外表面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表面、第一端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相对,在电极组件的厚度方向,第一端面设置在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之间。所述电极组件包括第一极片和第一极耳,所述第一极耳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极片,另一端从所述第一端面穿出。在所述电极组件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一极耳向所述第二表面延伸且依次形成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与所述第二弯折部的弯折方向相反,且所述第二弯折部在朝向所述第一表面的方向形成有凹槽。所述第一绝缘件的第一端围绕所述第二弯折部背离所述凹槽的表面,所述第一绝缘件的第二端从所述第二弯折部延伸至靠近所述第一弯折部,且在与所述第一极耳的穿出方向相反的方向,所述第一绝缘件的第二端超出所述第一弯折部相对应的端部。
上述的电芯通过设置第一绝缘件能够将部分电极组件中第一极耳与电极组件隔开,减少例如第一极耳在电芯的制造过程中,第一极耳与其极性相反的极片相接触,造成电芯发生短路的情况。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一些实施例做出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第一实施例
请参阅图1,本申请提供一种电芯1,所述电芯1包括电极组件100和第一绝缘件500,所述第一绝缘件500设于所述电极组件100上,用于间隔所述电极组件100,避免在所述电芯1的制程过程中,电芯1发生短路的情况。
所述电极组件100的整体的外表面包括依次形成的第一表面M、第一端面K和第二表面N。其中,所述第一表面M和所述第二表面N为所述电极组件100相对的两表面,所述第一端面K为形成于所述第一表面M和所述第二表面N之间的面,且所述第一端面K分别与所述第一表面M和所述第二表面N垂直。
所述电极组件100包括第一极片10和第一极耳20,所述第一极耳20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极片10,另一端从所述第一端面K穿出。所述电极组件100还包括第二极片30和隔膜40,所述第一极片10、所述隔膜40和所述第二极片30层叠形成所述电极组件100或者层叠卷绕形成所述电极组件100。
通过层叠形成或层叠卷绕形成的所述电极组件100包括第一部分O和与所述第一部分O相对的第二部分P。优选的,所述第一部分O远离所述第二部分P的最外层表面为第一表面M,所述第二部分P远离所述第一部分O的最外层表面为第二表面N。所述第一极片10和所述第二极片30靠近所述第一极耳20的端部所形成的表面为第一端面K(图中虚线所表示的面)。
所述第一极片10为正极极片,所述第二极片30为负极极片。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极片10也可为负极极片,所述第二极片30可为正极极片。
所述隔膜40设于所述第一极片10和所述第二极片30之间,用于间隔所述第一极片10和所述第二极片30,避免二者相接触造成所述电芯1发生短路的情况。
沿第一方向Z,所述第一极耳20向所述第二表面N延伸且依次形成第一弯折部22和第二弯折部24,所述第一弯折部22和所述第二弯折部24的弯折方向相反,且所述第二弯折部24在朝向所述第一表面M的方向形成有凹槽241。所述第一方向Z为所述第一极片10和所述第二极片30层叠的方向,即可理解为所述电极组件100的厚度方向。其中,沿所述第一方向Z,所述第二表面N位于所述第一表面M的下端。所述第一极耳20穿过所述第一端面K后,先朝所述第一方向弯折形成所述第一弯折部22,之后再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弯折形成所述第二弯折部24,所述第二弯折部24呈U形。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极耳20还包括第一平直段21、第二平直段23和第三平直段25。所述第一平直段21、所述第一弯折部22、所述第二平直段23、所述第二弯折部24和所述第三平直段25依次连接。其中,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平直段21和所述第一极片10之间存在重合的部分,且所述第一平直段21与所述第一极片10电连接。所述第一极片10的端部、所述第一平直段21的端部和所述第二极片30的端部所形成的平面为第一端面K。
其中,位于所述第一部分O的第一极耳20穿出所述第一端面K并延伸形成所述第一弯折部22和所述第二弯折部24。位于所述第一部分O的每一第一极片10上分别连接有一第一极耳20,多个所述第一极耳20从所述第一端面K延伸出后连接形成一个整体。
所述第一平直段21、所述第一弯折部22、所述第二平直段23、所述第二弯折部24和所述第三平直段25为一体成型结构。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极片10和所述第一极耳20也可为一体成型结构。
请参阅图1,所述第一绝缘件500包括第一端51a和与所述第一端51a相对的第二端51b,所述第一端51a设于所述第二弯折部24的表面,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端51a设于靠近所述第三平直段25的第二弯折部24的表面。
所述第一绝缘件500的第一端51a向所述第一表面M的方向延伸且超出所述第三平直段25相对应的端部,即所述第一绝缘件500的第一端51a超出所述第三平直段25远离所述第二弯折部24的端部。然后,所述第一端51a从所述第三平直段25向围绕所述第二弯折部24背离所述凹槽241的的表面延伸,一直延伸至所述第二端51b靠近所述第一弯折部22。在于所述第一极耳20穿出所述第一端面K方向的相反方向,即沿第二方向X,所述第二端51b超出所述第一弯折部22相对应的端部,即沿第一方向观察,所述第二端51b延伸至与所述第一平直段21和所述第一极片10存在重合的部分。
优选的,所述第一绝缘件500设于靠近所述第二部分P的第一极耳20上,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绝缘设于该第一极片10靠近所述第二部分P的表面上,并且,所述第二端51b粘贴在所述第一部分O中最靠近所述第二部分P的第一极片10的表面。
将所述第一绝缘件500设于所述第一极耳20的表面,可对所述第一极耳20起到固定的作用,改善所述电芯1发生跌落时,所述第一极片10发生形变的问题。同时,所述第一绝缘件500将多个所述第一极耳20形成的整体与第二部分P隔开,并且与所述第一极片10存在重合的部分,例如,当所述第一极耳20插入所述电极组件100的过程中,能够减少第一极耳20与所述第二极片30相接触的情况,造成所述电芯1发生短路的风险。其中,所述第一极片10和所述第二极片30的极性相反,从而可能出现短路的情况。所述第一绝缘件500延伸的距离超出所述第三平直段25,在固定所述第一极耳20的同时,还可对所述第一极耳20起到保护的作用。
优选的,所述电极组件100还包括第二绝缘件600,所述第二绝缘件600包括第一端61a和与所述第一端61a相对的第二端61b。所述第一端61a设置在所述第一部分O和所述第二部分P之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端61粘贴在所述第一部分O中最靠近所述第二部分P的第一极片10的表面,所述第二端61b连接所述第一绝缘件500的第二端51b。
通过将所述第二绝缘件600设于第一部分O和第二部分P之间,并使得所述第一绝缘件500和所述第二绝缘件600连接,从而将与第一部分O中第一极片10连接的所述第一极耳20与第二部分P隔开。当所述第一极耳20插入所述电极组件100中时,通过所述第一绝缘件500隔开所述第一极耳20与所述第二极片30的同时,还可通过第二绝缘件600隔开所述第一极耳20与所述第二极片30,减少了所述第一极耳20与所述第二极片30接触的情况,降低所述电芯1发生短路的几率。
在一实施例中,沿所述第一方向Z,所述第一部分O和所述第二部分P以所述电极组件100的中心线H对称设置。所述第二绝缘件600的第一端61a设置在所述电极组件100的中部,即所述第二绝缘件600的第一端61a设于所述电极组件100的中心线H位置处,所述第二绝缘件600的第二端61b与所述第一绝缘件500的第一端51a连接。其中,所述第二绝缘件600的可粘贴于所述第一部分O,也可粘贴于所述第二部分P。
将所述第二绝缘件600的第二端61b设于所述电极组件100的中心线H位置处,以将所述第一部分O和所述第二部分P隔开,当所述第一极耳20插入所述电极组件100中时,能够减少所述第一极耳20与第一部分O中的第二极片30相接触的情况,以解决所述电芯1发生短路的风险。
所述第一极耳20的长度为L,其中,所述第一绝缘件500的长度大于0.5L,所述第二绝缘件600的长度小于0.5L。避免所述第一绝缘件500和所述第二绝缘件600设置的距离过长,造成对所述电芯1结构的干涉。
请再参阅图1,优选的,所述电极组件100还包括转接极耳80,所述转接极耳80连接所述第一极耳20的第三平直段25。
具体的,所述转接极耳80与多个所述第一极耳20形成的整体连接,所述电芯1通过所述转接极耳80与外部结构连接,以实现电芯1与外部结构之间的电连接。其中,外部结构例如可为手机、平板、电子阅读器等。
所述转接极耳80与所述第一极耳20连接的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弯折部24的凹槽241内,并同时与所述第三平直段25连接。将所述转接极耳80设于所述凹槽241内,减少了所述转接极耳80所需要占用的空间,提升了所述电芯1的空间利用率。
优选的,所述第一绝缘件500的第一端51a在所述第三平直段25表面延伸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三平直段25与所述转接极耳80连接的长度,可以避免所述第一极耳20与所述电极组件100中的第二极片30相接触而造成所述电芯1短路的风险。例如,当所述电芯1发生跌落时,所述第一极耳20发生移动,所述第三平直段25和所述转接极耳80相连接的部分可能会出现与层叠的极片接触的情况,而通过所述第一绝缘件500设在所述第三平直段25和所述转接极耳80的表面,可改善此问题。
所述转接极耳80可为转接铝片,并且通过焊接的方式与所述第一极耳20连接。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转接极耳80还可替换为其他具有等同功效或作用的结构,其与所述第一极耳20的连接方式也不限于此。
在本实施例中,结合图1所示,所述第一极耳20设置在所述第一部分O中的右侧。可以理解的是,在所述第二部分P的左侧也设有极耳,该极耳与第二部分P中的第二极片30连接。
第二实施例
请参阅图2,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电芯1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电芯1结构大致相同,区别在于,所述第二绝缘件600的第一端61a的表面粘贴在所述第一部分O最外侧的所述第二极片30的表面,并且,所述第二绝缘件600的第一端61a的另一表面粘贴在所述第二部分P最外侧的隔膜40的表面。其中,第一部分O最外层的第二极片30指所述第一部分O中最靠近所述第二部分P的第二极片30。第二部分P最外侧的隔膜40表面指所述第二部分P中最靠近所述第一部分O的隔膜40。
与第一实施例中电芯1结构相同,所述第二绝缘件600的第二端61b与所述第一绝缘件500的第二端51b连接。
将所述第二绝缘件600粘接在所述第一部分O最外侧的第二极片30上,通过所述第二绝缘件600将第一极耳20与第一部分O中的第二极片30隔开,使得第一极耳20无法与所述第二极片30连接,减少电芯1发生短路的问题。而将所述第二绝缘件600粘接在所述隔膜40的表面,一方面通过所述第二绝缘件600将第一部分O和第二部分P隔开,另一方面,当所述电芯1发生跌落时,能够减少所述第二绝缘件600对所述第二极片30产生拉拔的情况。
第三实施例
请参阅图3,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电芯1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电芯1结构大致相同,区别在于,沿所述第一方向Z,所述第二绝缘件600的第一端61a向所述第二表面N延伸且粘贴在所述第二表面N。与第一实施例中电芯1结构相同,所述第二绝缘件600的第二端61b连接所述第一绝缘件500的第二端51b。
具体的,所述第一绝缘件500的第一端51a从设于所述第三平直段25的表面开始,沿围绕所述第二弯折部24延伸,且围绕所述第二弯折部24背离所述凹槽241的表面。所述第一绝缘件500继续沿着第二平直段23延伸,且设于所述第二平直段23的表面,直至所述第一绝缘件500的第二端51b延伸至超出所述第一极耳20的第一弯折部22,使得所述第一绝缘件500的第二端51b与所述第一平直段21之间存在重合的部分。
将所述第一绝缘件500沿着所述第一极耳20的表面设置,用于隔绝所述电极组件100中的第二极片30和所述第一极耳20之外,还能够对多个所述第一极耳20形成的整体起到固定的作用,改善所述第一极耳20发生形变的情况。
所述第一绝缘件500的第二端51b超出所述第一极耳20的第一弯折部22后,所述第二绝缘件600的第二端61b与所述第一绝缘件500的第二端51b相连接。而所述第二绝缘件600的第一端61a粘贴在所述电极组件100的第二表面N上,所述第二绝缘件600的第一端61a和第二端61b中间的部分则沿着所述电极组件100的第一端面K延伸,使得所述第二绝缘件600大致形成一倒Z形结构。其中,可以理解的是,“大致呈倒Z形结构”并非绝缘的呈Z形,而是与倒Z形的结构相似。
通过所述第一绝缘件500和所述第二绝缘件600的连接,直接将所述电极组件100设有所述第一极耳20的一侧间隔开,使得所述第一极耳20无法与该侧的第二极片30相接触,从而改善所述电芯1发生短路的风险。
第四实施例
请参阅图4,本申请第四实施例提供的电芯1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电芯1结构大致相同,区别在于,所述电极组件100还包括第三绝缘件700,所述第三绝缘件700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弯折部24的凹槽241内,另一端向所述第一表面M的方向延伸且粘贴在所述第一表面M。
具体的,所述第三绝缘件700的一端粘贴在所述第一表面M后,沿与所述第二方向X相反的方向延伸,延伸至超过所述第一极耳20的第一弯折部22后,所述第三绝缘件700沿所述第一方向Z延伸,直至位于所述第二弯折部24的凹槽241内。并且,所述第三绝缘件700粘贴在多个所述第一极耳20形成的整体的表面,进一步地,粘贴在所述第一极耳20背离所述第一极片10的表面。
通过设置所述第三绝缘件700,当所述第一极耳20插入所述电极组件100中,可避免所述第一极耳20从靠近所述第一表面M位置处与所述第二极片30相接触而造成所述电芯1发生短路的风险。
第五实施例
请参阅图5,本申请第五实施例提供的电芯1结构与第四实施例中的电芯1结构大致相同,区别在于,所述电极组件100还包括第四绝缘件900,所述第四绝缘件900卷绕粘贴于所述转接极耳80和所述第三平直段25的表面。
当设置所述第四绝缘件900时,所述第一绝缘件500沿所述第三平直段25延伸的长度可以短于所述第三平直段25的端部,可通过所述第一绝缘件500和所述第四绝缘件900共同对所述第一极耳20的第三平直段25进行固定及隔开的作用。并且,当所述转接极耳80和所述第一极耳20采用焊接方式连接时,在其连接的表面设置所述第四绝缘件900,能够隔绝所述转接极耳80和所述第一极耳20焊接过程中所产生的毛刺。
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绝缘件500、第二绝缘件600、第三绝缘件700和第四绝缘件900可为胶纸。可以理解的是,也可将上述的绝缘件采用包括其他绝缘材料的结构,例如可采用包括聚乙烯、聚丙烯或者陶瓷材料制成的结构。
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图未示),包括壳体(图未示)和上述实施例中任一电芯1,所述电芯1收容于所述壳体内。该电池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电芯1,因而具有该电芯1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对其进行赘述。
其中,所述转接极耳80从所述壳体伸出,并通过粘接于所述壳体连接。
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用电设备(图未示),所述用电设备包括上述的电池,将所述电池安装于用电设备中,以向所述用电设备提供电量,使得用电设备能够运行。
所述用电设备可为手机、平板、电子阅读器中的一种。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用电设备的类型不限于此。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电芯1、电池及用电设备,通过在电芯1内设置第一绝缘件500,当所述第一极耳20插入所述电极组件100中时,所述第一绝缘件500能够隔开该第二极片30和所述第一极耳20,减少所述电芯1发生短路的风险。
另外,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申请,而并非用作为对本申请的限定,只要在本申请的实质精神范围之内,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适当改变和变化都落在本申请公开的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电芯,包括电极组件,所述电极组件的外表面包括依次的第一表面、第一端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相对,所述电极组件包括:
第一极片;
第一极耳,所述第一极耳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极片,另一端从所述第一端面穿出;
在所述电极组件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一极耳向所述第二表面延伸且依次形成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与所述第二弯折部的弯折方向相反,且所述第二弯折部在朝向所述第一表面的方向形成有凹槽;
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还包括第一绝缘件,所述第一绝缘件的第一端围绕所述第二弯折部背离所述凹槽的表面,所述第一绝缘件的第二端从所述第二弯折部延伸至靠近所述第一弯折部,且在与所述第一极耳的穿出方向相反的方向,所述第一绝缘件的第二端超出所述第一弯折部相对应的端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组件还包括第二极片和隔膜,所述第一极片、所述隔膜和所述第二极片堆叠或卷绕至形成所述电极组件;
所述电极组件包括第一部分和与所述第一部分相对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极耳从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一端穿出;
所述电极组件还包括第二绝缘件,所述第二绝缘件的第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之间,所述第二绝缘件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绝缘件的第二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电极组件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一绝缘件的第二端粘贴在所述第一部分中最靠近所述第二部分的第一极片的表面。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绝缘件的第一端粘贴在所述第一部分最外侧的所述第二极片的表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绝缘件的第一端的另一表面粘贴在所述第二部分最外侧的所述隔膜的表面。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电极组件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二绝缘件的第一端设置在所述电极组件的中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组件还包括第二绝缘件,在所述电极组件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二绝缘件的第一端向所述第二表面延伸且粘贴在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二绝缘件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绝缘件的第二端。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耳还包括第一平直段、第二平直段和第三平直段,所述第一平直段、所述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二平直段、所述第二弯折部和所述第三平直段依次连接,且所述第一平直段连接所述第一极片;
所述第一绝缘件设于所述第二平直段的表面;
所述电极组件还包括转接极耳,所述转接极耳连接所述第三平直段,在所述电极组件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一绝缘件的第一端向所述第一表面的方向延伸且超出所述第三平直段相对应的端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件的第一端在所述第三平直段表面延伸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三平直段与所述转接极耳连接的长度。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组件还包括第三绝缘件,所述第三绝缘件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弯折部的凹槽,所述第三绝缘件的另一端向所述第一表面延伸且粘贴在所述第一表面。
11.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芯,所述电芯收容于所述壳体内。
12.一种用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池。
CN202110315336.7A 2021-03-24 2021-03-24 电芯、电池及用电设备 Pending CN11307842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15336.7A CN113078420A (zh) 2021-03-24 2021-03-24 电芯、电池及用电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15336.7A CN113078420A (zh) 2021-03-24 2021-03-24 电芯、电池及用电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78420A true CN113078420A (zh) 2021-07-06

Family

ID=766106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315336.7A Pending CN113078420A (zh) 2021-03-24 2021-03-24 电芯、电池及用电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078420A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75535A (zh) * 2021-07-14 2021-11-19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芯及电子装置
CN113708019A (zh) * 2021-09-23 2021-11-26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
CN114361732A (zh) * 2021-12-15 2022-04-15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4373885A (zh) * 2021-12-31 2022-04-19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化学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4552135A (zh) * 2022-02-28 2022-05-27 上海兰钧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用新型极耳防护结构、极耳成型方法及电芯
CN115295973A (zh) * 2022-07-08 2022-11-04 东莞新能安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及电子装置
EP4290675A3 (en) * 2022-05-16 2024-03-20 SK On Co., Ltd. Battery cel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WO2024148486A1 (zh) * 2023-01-09 2024-07-18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极极片、电极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和用电设备
DE102023203411A1 (de) * 2023-04-14 2024-10-17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Batteriezelle mit einer Elektrodenableiter-Isolierung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171618A (ja) * 2012-02-17 2013-09-02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ラミネート外装体電池
WO2014034413A1 (ja) * 2012-08-28 2014-03-06 株式会社 豊田自動織機 蓄電装置
CN205376667U (zh) * 2016-01-28 2016-07-06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裸电芯
CN206619640U (zh) * 2017-02-21 2017-11-07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储能设备
CN111403789A (zh) * 2019-01-02 2020-07-10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极组件及电池
CN211350808U (zh) * 2020-03-25 2020-08-25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1755657A (zh) * 2019-03-29 2020-10-09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极组件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171618A (ja) * 2012-02-17 2013-09-02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ラミネート外装体電池
WO2014034413A1 (ja) * 2012-08-28 2014-03-06 株式会社 豊田自動織機 蓄電装置
CN205376667U (zh) * 2016-01-28 2016-07-06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裸电芯
CN206619640U (zh) * 2017-02-21 2017-11-07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储能设备
CN111403789A (zh) * 2019-01-02 2020-07-10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极组件及电池
CN111755657A (zh) * 2019-03-29 2020-10-09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极组件
CN211350808U (zh) * 2020-03-25 2020-08-25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75535B (zh) * 2021-07-14 2024-02-23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芯及电子装置
CN113675535A (zh) * 2021-07-14 2021-11-19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芯及电子装置
CN113708019A (zh) * 2021-09-23 2021-11-26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
CN114361732A (zh) * 2021-12-15 2022-04-15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4361732B (zh) * 2021-12-15 2024-05-07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4373885A (zh) * 2021-12-31 2022-04-19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化学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4373885B (zh) * 2021-12-31 2023-09-15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化学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4552135A (zh) * 2022-02-28 2022-05-27 上海兰钧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用新型极耳防护结构、极耳成型方法及电芯
EP4290675A3 (en) * 2022-05-16 2024-03-20 SK On Co., Ltd. Battery cel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15295973A (zh) * 2022-07-08 2022-11-04 东莞新能安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及电子装置
CN115295973B (zh) * 2022-07-08 2024-05-31 东莞新能安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及电子装置
WO2024148486A1 (zh) * 2023-01-09 2024-07-18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极极片、电极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和用电设备
DE102023203411A1 (de) * 2023-04-14 2024-10-17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Batteriezelle mit einer Elektrodenableiter-Isolieru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078420A (zh) 电芯、电池及用电设备
JP2023515610A (ja) 円筒型電池セル、電池、電力消費装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システム
EP2557609B1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CN103035855B (zh) 可再充电电池及包括该可再充电电池的车辆
CN113097430B (zh) 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
KR100496290B1 (ko) 고용량 파우치형 이차전지
JP2023502115A (ja) 二次電池、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電池を電源として用いた装置
EP2783406B1 (en) Battery comprising an electric connector
CN113330630A (zh) 电极组件和电池
CN114665233A (zh) 电池
EP1104040A1 (en)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CN107275524A (zh) 电池组电池
CN115332737A (zh) 一种极片、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
WO2023185285A1 (zh) 电池
CN114614208A (zh) 电池
CN114614209A (zh) 电池
CN111354981A (zh) 电芯结构、锂电池以及终端设备
CN113597709B (zh) 电池和具有所述电池的电子装置
CN112889181B (zh) 电极组件及电池
CN113875059A (zh) 电芯结构及电池
CN115413384A (zh) 电池和具有所述电池的用电装置
CN116914330A (zh) 一种电化学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5498366B (zh) 电化学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454546A (zh) 电芯、电池及用电设备
CN114144934B (zh) 集流构件及其制造方法、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电池模块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