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35855B - 可再充电电池及包括该可再充电电池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可再充电电池及包括该可再充电电池的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035855B CN103035855B CN201210331467.5A CN201210331467A CN103035855B CN 103035855 B CN103035855 B CN 103035855B CN 201210331467 A CN201210331467 A CN 201210331467A CN 103035855 B CN103035855 B CN 10303585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llector
- electrode
- separating member
- battery according
- anoth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2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2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8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8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8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8
- 239000012212 insula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0679 sold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149 activ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792 electroly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8 A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WHXSMMKQMYFTQS-UHFFFAOYSA-N Lithium Chemical compound [Li] WHXSMMKQMYFTQ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HBBGRARXTFLTSG-UHFFFAOYSA-N Lithium ion Chemical compound [Li+] HBBGRARXTFLTSG-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777 electrically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88 f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44 lith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416 lithium i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642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02—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 H01M50/103—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31—Cells with wound or folded electrod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63—Cells or batteries with horizontal or inclined electrod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9—Processes for forming or storing electrodes in the battery container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7—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wound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wound positive electrodes, wound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wound separato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72—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 H01M50/174—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adapted for the shape of the cells
- H01M50/176—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adapted for the shape of the cells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63—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8—Connection of several leads or tabs of wound or folded electrode stack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再充电电池及包括该可再充电电池的车辆。电池包括:电极组件,所述电极组件包括正电极、负电极和介于所述正电极与所述负电极之间的隔板;集流体,所述集流体被电联接及机械联接到所述电极之一;壳体,所述电极组件和所述集流体被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盖板,所述盖板具有从所述盖板突出的端子,所述端子被电联接到所述集流体;以及分离构件,所述分离构件具有突出部分和主体部分,所述突出部分被固定到所述盖板,所述主体部分沿着所述集流体的长度延伸并介于所述集流体与所述壳体的内壁之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各实施例涉及一种可再充电电池。
背景技术
可再充电电池能被重复充电和放电。低容量可再充电电池已经被用于诸如移动电话、膝上电脑和可携式摄像机的小型电子设备,大容量电池已经被用作驱动混合车辆的马达的电源。也已经开发了使用高能量密度非水解电解质的高功率可再充电电池。
在此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上述信息仅为了加强对所描述技术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它可能包含不构成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实施例涉及一种电池,包括:电极组件,所述电极组件包括正电极、负电极和介于所述正电极与所述负电极之间的隔板;集流体,所述集流体被电联接及机械联接到所述电极之一;壳体,所述电极组件和所述集流体被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盖板,所述盖板具有从所述盖板突出的端子,所述端子被电联接到所述集流体;以及分离构件,所述分离构件具有突出部分和主体部分,所述突出部分被固定到所述盖板,所述主体部分沿着所述集流体的长度延伸并介于所述集流体与所述壳体的内壁之间。
所述电池可进一步包括另一集流体,所述另一集流体被联接到所述电极中的另一个;以及另一分离构件,所述另一分离构件具有沿着所述另一集流体的长度延伸并介于所述另一集流体与所述壳体的另一内壁之间的主体部分。
所述分离构件可包括从所述分离构件的下区域延伸的支撑单元,所述支撑单元沿着所述电极组件的底侧延伸。
所述支撑单元可介于所述电极组件的所述底侧与所述壳体的底内表面之间。
所述电池可进一步包括从所述分离构件延伸进入到所述电极组件的中心区域中的固定板。
所述固定板可被构造为沿着所述电极组件的内部支撑所述电极组件。
所述电池可进一步包括另一分离构件,其中所述固定板在所述电极组件的所述中心区域中朝向另一固定板延伸,所述另一固定板从所述另一分离构件延伸。
所述集流体可位于所述分离构件与所述电极组件之间,并且所述固定板延伸穿过所述集流体中的开口。
所述分离构件与所述固定板可为电绝缘的。
所述分离构件和所述固定板可被形成为整体单元。
所述电池可进一步包括另一电极组件和从所述分离构件延伸进入到所述另一电极组件的中心区域中的另一固定板。
所述电池可进一步包括从所述分离构件延伸的第一固定壁,所述第一固定壁沿着所述电极组件的相应外表面延伸。
所述第一固定壁可被构造为沿着所述电极组件的所述外表面支撑所述电极组件。
所述分离构件和所述第一固定壁可为电绝缘的。
所述电池可为棱柱形二次电池。
所述电池可进一步包括介于所述突出部分与所述盖板之间的绝缘构件。
所述主体部分可具有在所述主体部分中的接纳槽,所述接纳槽被构造为接纳所述集流体。
所述主体部分和所述突出部分可具有在所述主体部分和所述突出部分中的接纳槽,所述接纳槽被构造为将所述集流体接纳在所述主体部分和所述突出部分中。
所述突出部分可接触所述盖板。
另一实施例涉及一种车辆,包括:电源,所述电源为所述车辆提供动力;和被构造为将电力提供到所述电源的至少一个可再充电电池。所述至少一个可再充电电池可包括:电极组件,所述电极组件包括正电极、负电极和介于所述正电极与所述负电极之间的隔板;集流体,所述集流体被电联接及机械联接到所述电极之一;壳体,所述电极组件和所述集流体被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盖板,所述盖板具有从所述盖板突出的端子,所述端子被电联接到所述集流体;以及分离构件,所述分离构件具有突出部分和主体部分,所述突出部分被固定到所述盖板,所述主体部分沿着所述集流体的长度延伸并介于所述集流体与所述壳体的内壁之间。
附图说明
参照附图,通过详细描述示例实施例,上述和其它特征和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将变得更加明显,其中:
图1例示根据第一示例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透视图。
图2例示沿图1的线II-II截取的横截面视图。
图3例示根据第一示例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局部分解透视图。
图4例示根据第一示例实施例的变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局部分解透视图。
图5例示根据第二示例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局部分解透视图。
图6例示根据第二示例实施例的变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局部分解透视图。
图7例示根据第二示例实施例的另一变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局部分解透视图。
图8例示根据第三示例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局部分解透视图。
图9例示根据第四示例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局部分解透视图。
图10例示根据第四示例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横截面视图。
图11例示根据第四示例实施例的变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局部分解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在下文中参照附图对示例实施例进行更充分地描述;然而,示例实施例可以实施为不同的形式,并且不应该被解释为限于本文提出的实施例。相反,这些实施例被提供以使本公开将是全面且完整的,并将本发明的范围充分传达给本领域技术人员。
在附图中,层和区域的尺寸可出于例示清楚起见而被夸大。还将理解的是,当层或元件被提及为在另一元件“上”时,其能够直接在该另一元件上,或者也可存在中间元件。而且,将理解的是,当元件被提及为在另一元件“下面”时,其能够直接在下面,并且也可存在一个或更多中间元件。另外,还将理解的是,当元件被提及为在两个元件“之间”时,其能够为这两个元件之间的唯一元件,或者也可存在一个或更多中间元件。相似的附图标记始终表示相似的元件。
图1例示根据第一示例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透视图,图2例示沿图1的线II-II截取的横截面视图。
在图1和图2所示的示例实施例中,可再充电电池100包括至少一个电极组件10(其可通过将隔板13位于正电极11与负电极12之间而被螺旋卷绕)、接纳电极组件10的壳体20和联接到壳体20的开口的盖组件30。
根据本示例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100可为锂离子可再充电电池,并可具有四边形或棱柱形形状。诸如锂聚合物电池或圆柱形电池的各种形式的电池也可被实现。
正电极11和负电极12可各自包括涂覆区域(其为涂覆有活性物质的区域)及对应于相应的集流体的未涂覆区域11a和12a(其为未涂覆有活性物质的区域),集流体可由金属箔的薄板形成。
正电极11和负电极12可与隔板13被螺旋卷绕在一起,隔板13为绝缘体并位于正电极11与负电极12之间。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电极组件10可被形成为下述结构,其中正电极和负电极各自形成为交替堆叠的多个片,隔板位于正电极与负电极之间。
壳体20可形成可再充电电池10的整个外部,并可由诸如铝、铝合金或镀镍钢的导电金属制成。壳体20可提供并入电极组件10的空间。
盖组件30可具有覆盖壳体20的开口的盖板31。壳体20和盖板31可各自为导电的。盖板31具有从盖板31突出的端子。在此,分别电连接到正电极11和负电极12的正极端子21和负极端子22可穿过盖板31并可突出到外部。
同样,正极端子21和负极端子22的突出到盖板31外的上柱的外周界表面可被螺旋加工,并可通过螺母被紧固到盖板31。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正极端子21和负极端子22可由铆钉结构制成以便被铆接联接到盖板31,或可被焊接联接到盖板31。
同样,盖板31可由薄板制成以被联接到壳体20的开口,可被安装有密封塞子33的电解质注入开口32可被形成到盖板31。盖板31可具有形成有槽口34a的排气单元34。
正极端子21和负极端子22可被分别电连接到正极集流体40和负极集流体50,正极集流体40和负极集流体50被分别联接,例如焊接联接,到正电极未涂覆区域11a和负电极未涂覆区域12a。
例如,正极端子21和负极端子22可被分别焊接联接到正极集流体40和负极集流体50。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正极端子21和负极端子22与正极集流体40和负极集流体50可被分别整体结合。
第一下绝缘构件60和第二下绝缘构件70可被安装在电极组件10与盖板31之间。第一分离构件80和第二分离构件90的一端(其可各自面向电极组件10的一侧)可被安装在第一下绝缘构件60和第二下绝缘构件70与正极端子21和负极端子22之间。焊接联接到正极集流体40和负极集流体50的正极端子21和负极端子22可被联接到第一下绝缘构件60和第二下绝缘构件70以及第一分离构件80和第二分离构件90的端部。
图3例示根据第一示例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局部分解透视图。
参见图3,根据本示例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可包括电极组件10、正极端子21和负极端子22、正极集流体40和负极集流体50、第一下绝缘构件60和第二下绝缘构件70以及第一分离构件80和第二分离构件90。
根据本示例实施例的负极端子22、负极集流体50和第二下绝缘构件70的各个结构可与正极端子21、正极集流体40和第一下绝缘构件60的各个结构相同。因此,省略负极端子22、负极集流体50和第二下绝缘构件70的详细描述。
根据本示例实施例的正极端子21可包括主体21b、凸缘21a和从凸缘21a突出的联接突出部21c,正极集流体40可包括电极集流体联接单元42和形成有端子联接槽41a的端子联接单元41。
例如,端子联接单元41的端子联接槽41a可被插入有正极端子21的联接突出部21c,以便被焊接联接。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正极端子21的联接突出部21c可以压配合(forcefitting)方式,例如通过填缝或型锻,被联接到形成到端子联接单元41的端子联接槽41a。
根据本示例实施例的第一下绝缘构件60可包括集流体接纳槽61(接纳正极集流体40的端子联接单元41)、端子通孔62(正极端子21的主体21b穿过该端子通孔62)和凸缘接纳槽63(接纳正极端子21的凸缘21a)。
同样,根据本示例实施例的第一分离构件80可包括:可面向电极组件10的一侧的第一主体部分80a;和可从第一主体部分80a延伸并包括正极端子固定槽801b的第一突出部分80b。第一突出部分80b可被定位为使得正极端子固定槽801b和端子通孔62彼此面对,以被接纳在第一下绝缘构件60的集流体接纳槽61中。第一下绝缘构件60可介于第一突出部分80b与盖板31之间。
同样,正极端子21的主体21b可被穿过正极端子固定槽801b和端子通孔62,以通过螺母被固定到盖板31,并且正极端子21的凸缘21a可被联接到第一突出部分80b的正极端子固定槽801b,以被接纳在凸缘接纳槽63中。这样,第一突出部分80b被固定到盖板31。
根据本示例实施例,第一分离构件80可被固定到正极端子21的凸缘21a,以被固定在第一下绝缘构件60与正极端子21之间。
根据本示例实施例的第一分离构件80的第一突出部分80b可基本垂直于第一主体部分80a突出。如图3中所示,第一分离构件80的第一主体部分80a可被定位成面向电极组件10的一侧,例如,与电极集流体联接单元42联接的正电极未涂覆区域11a被定位的地方。第一主体部分80a沿着正极集流体40的长度延伸并介于正极集流体40与壳体20的内壁之间。
根据本示例实施例的正极集流体40可为脆性材料、柔性材料等。例如,根据本示例实施例,正极集流体可由柔性材料制成,并且可在被焊接联接到电极组件10的正电极未涂覆区域11a之后被第一分离构件80固定。
根据本示例实施例,第一电极组件接纳槽801a(其可接纳电极组件10的形成有正电极未涂覆区域11a的部分)被形成在第一分离构件80的第一主体部分80a的一侧处。第一分离构件80可由绝缘材料,例如绝缘树脂制成。电极组件10的形成有与正极集流体40联接的正电极未涂覆区域11a的部分可被接纳在第一电极组件接纳槽801a中。
根据本示例实施例的第二分离构件90可包括面向电极组件10的另一侧的第二主体部分90a。第二分离构件90可包括从第二主体部分90a的一端延伸的第二突出部分90b。第二分离构件可具有负极端子固定槽901b。同样,第二电极组件接纳槽901a(接纳电极组件10的其中形成有负电极未涂覆区域12a的部分)可被形成在第二主体部分90a的一侧处。第二分离构件90可为绝缘材料,例如绝缘树脂。
根据本示例实施例,第二电极组件接纳槽901a可接纳电极组件10的形成有与负极集流体50联接的负电极未涂覆区域12a的部分。
根据本示例实施例的第二分离构件90、负极端子22、负极集流体50和第二下绝缘构件70的连接关系可与第一分离构件80、正极端子21、正极集流体40和第一下绝缘构件60的连接关系相同,从而省略详细描述。
如图3中所示,根据本示例实施例的电极组件10被定位在第一分离构件80与第二分离构件90之间,以与壳体20物理分离且电分离。因此,第一分离构件80和第二分离构件90可吸收外部冲击,从而可防止外部冲击对电极组件10的损坏。同样,可防止电极组件10中产生的电流通过壳体20泄漏到外部。
图4例示根据第一示例实施例的变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局部分解透视图。
参见图4,除了第一分离构件81和第二分离构件91,根据本示例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101与根据第一示例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100相同,从而省略与第一示例实施例中相同结构的详细描述。
根据本示例实施例的第一分离构件81可包括第一主体部分81a、第一突出部分81b和第一支撑单元81c。第二分离构件91可包括第二主体部分91a、第二突出部分91b和第二支撑单元91c。
第一分离构件81和第二分离构件91的第一主体部分81a和第二主体部分91a可包括第一电极组件接纳槽811a和第二电极组件接纳槽911a。第一突出部分81b和第二突出部分91b可包括正极端子固定槽811b和负极端子固定槽911b。第一支撑单元81c和第二支撑单元91c可从第一分离构件81和第二分离构件91的下区域延伸,并沿着电极组件10的底侧延伸。
除了第一支撑单元81c和第二支撑单元91c,根据本示例实施例的第一分离构件81和第二分离构件91、集流体40和50以及电极组件10的联接关系与根据第一示例实施例的第一分离构件80和第二分离构件90、集流体40和50以及电极组件10的联接关系相同,从而省略其详细描述。
根据本示例实施例,第一分离构件81和第二分离构件91的第一支撑单元81c和第二支撑单元91c可在被定位成与第一主体部分81a和第二主体部分91a的定位有第一突出部分81b和第二突出部分91b的端部相对的端部处突出。第一支撑单元81c和第二支撑单元91c可形成为基本垂直于第一主体部分81a和第二主体部分91a。因此,根据本示例实施例的第一支撑单元81c和第二支撑单元91c可被定位在电极组件10的下部的一个表面与壳体20的底部之间,从而电极组件10和壳体20可物理分离。
根据本示例实施例的第一分离构件81和第二分离构件91可由绝缘材料,例如绝缘树脂制成。根据本示例实施例,第一支撑单元81c和第二支撑单元91c可被定位在电极组件10与壳体20之间,从而电极组件10和壳体20可电分离。根据本示例实施例的第一分离构件81和第二分离构件91之间的电极组件10可被安装在第一分离构件81和第二分离构件91之间,以被稳定地固定在壳体20内,从而电极组件10可以与壳体20的上部和下部的一侧物理分离且电分离。
图5例示根据第二示例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局部分解透视图。
参见图5,除了固定板82和正极集流体40’,根据本示例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200与根据第一示例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100具有相同结构,从而省略与根据第一示例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100中相同结构的详细描述。
根据本示例实施例的固定板82可具有薄板形状,并可被联接到第一分离构件80的第一主体部分80a的一侧。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根据本实施例的固定板82能被联接到第二分离构件90的第二主体部分90a的一侧,或可在第一分离构件80和第二分离构件90的每一个的一侧延伸。
第一分离构件80和第二分离构件90与电极组件10的联接关系与根据第一示例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100中的联接关系相同,从而省略第一分离构件80和第二分离构件90与电极组件10的详细描述。
如图5中所示,根据本示例实施例,固定到第一分离构件80的一侧的固定板82穿过一开口,例如集流体槽42’a,集流体槽42’a形成在正极集流体40’的电极集流体联接单元42’处。固定板82可被插入至一缝隙中,该缝隙形成在电极组件10的形成有正电极未涂覆区域11a的一个表面的中心处。或者说,固定板82从第一分离构件80延伸进入到电极组件10的中心区域中。根据本实施例的固定板82可由绝缘材料,例如绝缘树脂制成。
根据本示例实施例,电极组件10可通过联接到第一分离构件80的固定板82被支撑在第一分离构件80与第二分离构件90之间。或者说,固定板82被构造为沿着电极组件10的内部支撑电极组件10。因此,电极组件10可被稳定地固定在壳体20内。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正电极11、负电极12和固定板82可介于隔板13之间并然后螺旋卷绕以形成电极组件10。
图6例示根据第二示例实施例的变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局部分解透视图。
参见图6,除了第一固定板83和第二固定板93以及正极集流体40”和负极集流体50”,根据本示例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201与根据第一示例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100相同,从而省略相同结构的详细描述。
根据本示例实施例的第一固定板83和第二固定板93可形成为薄板形状。第一固定板83可被联接到第一分离构件80的一侧。第二固定板93可被联接到第二分离构件90的一侧。第一分离构件80和第二分离构件90与电极组件10的联接关系与根据第一示例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100中的联接关系相同,从而省略其详细描述。
如图6中所示,根据本示例实施例的联接到第一分离构件80的一侧的第一固定板83可穿过集流体槽42”a,集流体槽42”a形成在正极集流体40”的电极集流体联接单元42”处。第一固定板83可被插入至一缝隙中,该缝隙形成在电极组件10的形成有正电极未涂覆区域11a的一个表面的中心处。联接到第二分离构件90的一侧的第二固定板93可穿过集流槽52”a,集流槽52”a形成在负极集流体50”的电极集流体联接单元52”处。第二固定板93可被插入至一缝隙中,该缝隙形成在电极组件10的形成有负电极未涂覆区域12a的一个表面的中心处。因此,分别联接到第一分离构件80和第二分离构件90的第一固定板83和第二固定板93可被插入到形成电极组件10的正电极未涂覆区域11a和负电极未涂覆区域12a的两个表面。因此,电极组件10被稳定地固定在壳体20内,并由第一固定板83和第二固定板93支撑在第一分离构件80与第二分离构件90之间。
图7例示根据第二示例实施例的另一变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局部分解透视图。
参见图7,根据本示例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202可包括电极组件10和另一电极组件10’。分离构件80’可包括从分离构件80’延伸的固定板82b和另一固定板82a。固定板82b可延伸至电极组件10的中心区域,另一固定板82a可延伸至另一电极组件10’的中心区域。固定板82a、82b可被构造为沿电极组件10’、10各自的内部支撑电极组件10’、10。
固定板82a、82b可形成为作为分离构件80’的一部分的整体单元。固定板82a、82b和分离构件80’可由电绝缘材料形成。分离构件80’可具有主体部分80’a、突出部分80’b和电极组件接纳槽801’c。
固定板82a、82b可延伸穿过集流体40”’中的各个开口42”’b、42”’a。集流体40”’可具有主体部分42”’和突出部分41”’,在突出部分41”’中具有孔41”’a,该孔41”’a可被用于联接到端子21。端子21可延伸穿过突出部分80’b中的开口801’b。
绝缘构件60’可包括端子通孔62’、集流体接纳槽61’和凸缘接纳槽63’。另一绝缘构件70’可对应于另一分离构件90’,该另一分离构件90’可包括主体部分90’a、突出部分90’b、电极组件接纳槽901’a和端子固定槽901’b。集流体50”’可被设置在电极组件接纳槽901’a中。
图8例示根据第三示例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局部分解透视图。
参见图8,除了第一分离构件84,根据本示例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300与根据第一示例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100为相同结构,从而省略与根据第一示例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100中的相同结构的详细描述。
根据本示例实施例的第一分离构件84可包括第一主体部分84a和形成有正极端子固定槽841b的第一突出部分84b。第一分离构件84的第一主体部分84a可包括电极组件接纳槽841a和从电极组件接纳槽841a的对向边缘延伸的一对第一固定壁84c。如图8中所示,第一固定壁84c沿着电极组件10的相应外表面延伸。第一固定壁84c可由绝缘材料,例如绝缘树脂制成。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根据本示例实施例的第一固定壁84c可从第二分离构件90延伸,或可从第一分离构件84和第二分离构件90延伸。
除了形成在第一分离构件84处的第一固定壁84c,根据本示例实施例的第一分离构件84和第二分离构件90与电极组件10的联接关系与根据第一示例实施例的第一分离构件80和第二分离构件90与电极组件10的联接关系相同,从而省略详细描述。
如图8中所示,电极组件10被插入在第一分离构件84的第一主体部分84a的一对第一固定壁84c之间,从而电极组件接纳槽841a可接纳电极组件10的形成有正电极未涂覆区域11a的部分。或者说,第一固定壁84c被构造为沿着电极组件10的外表面支撑电极组件10。因此,根据本示例实施例,电极组件10可通过形成在第一分离构件84处的第一固定壁84c与壳体20物理分离且电分离,并可被稳定地固定在壳体20内。
图9例示根据第四示例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局部分解透视图,图10例示根据第四示例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横截面视图。
参见图9和图10,除了第一分离构件85和第二分离构件95,根据本示例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400与根据第一示例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100具有相同结构,从而省略与第一示例实施例中的相同结构的详细描述。
根据本示例实施例的第一分离构件85和第二分离构件95可包括:包括第一电极组件接纳槽851a和第二电极组件接纳槽951a的第一主体部分85a和第二主体部分95a;和第一下绝缘体85b和第二下绝缘体95b。第一分离构件85和第二分离构件95可由绝缘材料,例如绝缘树脂制成。
第一下绝缘体85b和第二下绝缘体95b可包括第一集流体接纳槽851b和第二集流体接纳槽951b、第一凸缘接纳槽853b和第二凸缘接纳槽953b以及第一端子通孔852b和第二端子通孔952b。第一下绝缘体85b和第二下绝缘体95b可垂直于第一主体部分85a和第二主体部分95a延伸。包括在第一主体部分85a中的第一电极组件接纳槽851a与包括在第一下绝缘体85b中的第一集流体接纳槽851b共同将集流体40接纳在第一主体部分85a和第一下绝缘体85b中。
根据本示例实施例的第一分离构件85和第二分离构件95可具有相同结构,从而省略第二分离构件95、电极组件10、负极端子22和负极集流体50的联接关系的详细描述。
根据本示例实施例,正极端子21穿过第一端子通孔853b并可通过螺母被固定到盖板31,并且凸缘21a可由第一凸缘接纳槽852b接纳。形成在集流体40的端子联接单元41处的端子联接槽41a可被插入有联接突出部21c并与联接突出部21c焊接。因此,根据本示例实施例的第一分离构件85可通过正极端子21的凸缘21a固定在盖板31之下。
如图9中所示,根据本示例实施例的第一分离构件85的第一主体部分85a可被定位在壳体20与电极组件10的与集流体40联接的正电极未涂覆区域11a被定位的一个表面之间。因此,第一分离构件85和第二分离构件95可被定位在盖板31和电极组件10与壳体的两侧之间。因此,电极组件10和壳体20可物理分离且电分离。
根据本示例实施例,外部冲击可由第一分离构件85和第二分离构件95吸收,从而可防止对电极组件10的损坏和电极组件10中产生的电流的泄漏。
图11例示根据第四示例实施例的变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局部分解透视图。
参见图11,除了第一分离构件86和第二分离构件96,根据本示例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401具有与根据第四示例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400相同的结构,从而省略相同结构的详细描述。
根据本示例实施例的第一分离构件86和第二分离构件96可包括第一主体部分86a和第二主体部分96a(包括第一电极组件接纳槽861a和第二电极组件接纳槽961a)与第一下绝缘体86b和第二下绝缘体96b以及第一支撑单元86c和第二支撑单元96c,并可由绝缘材料,例如绝缘树脂制成。
第一下绝缘体86b和第二下绝缘体96b可包括第一集流体接纳槽861b和第二集流体接纳槽961b、第一凸缘接纳槽863b和第二凸缘接纳槽963b以及第一端子通孔862b和第二端子通孔962b。第一下绝缘体86b和第二下绝缘体96b可基本垂直第一主体部分86a和第二主体部分96a延伸。
除了第一支撑单元86c和第二支撑单元96c,根据本示例实施例的第一分离构件86和第二分离构件96与电极组件10、正极端子21和负极端子22以及正极集流体40和负极集流体50的联接关系,与根据第四示例实施例的第一分离构件85和第二分离构件95与电极组件10、正极端子21和负极端子22以及正极集流体40和负极集流体50的联接关系相同。因此,省略第一分离构件86和第二分离构件96与电极组件10、正极端子21和负极端子22以及正极集流体40和负极集流体50的联接关系的详细描述。
根据本示例实施例,第一分离构件86和第二分离构件96的第一支撑单元86c和第二支撑单元96c可在被定位成与第一主体部分86a和第二主体部分96a的定位有第一下绝缘体86b和第二下绝缘体96b的端部相对的另一端处突出。第一支撑单元86c和第二支撑单元96c可基本垂直于第一主体部分86a和第二主体部分96a。因此,根据本示例实施例的第一支撑单元86c和第二支撑单元96c可被定位在电极组件10的下部的一个表面与壳体20的底表面之间,从而电极组件10与壳体20可物理分离。
根据本示例实施例的第一分离构件86和第二分离构件96可由绝缘材料,例如绝缘树脂制成。根据本示例实施例,第一支撑单元86c和第二支撑单元96c可被定位在电极组件10与壳体20的底部之间,从而电极组件10和壳体20可电分离。结果,电极组件10可被安装在第一分离构件86与第二分离构件96之间,由此被稳定地固定在壳体20内并与壳体20的一侧、上部和下部物理分离且电分离。
作为总结和回顾,可再充电电池可形成为各种形状,例如,圆柱形状、矩形形状等。多个大容量可再充电电池可被串联连接并用于驱动电动车辆的马达。在矩形或棱柱形可再充电电池中,容纳在壳体内的电极组件可电连接到集流体,并且突出到壳体外的端子可电连接到集流体,从而电极组件中产生的电流可被提供到外部。电极组件与壳体之间的空间非常小,壳体上的外部冲击可能被直接传递到集流体,集流体可能被损坏。同样,集流体(结合到电极组件的未涂覆区域)和壳体可变得彼此电连接,从而,电极组件中产生的电流可对壳体短路。然而,根据各实施例,分离构件可在壳体上发生冲击的情况下保护集流体,并可防止集流体在这种冲击的情况下电连接到壳体。类似地,隔板在壳体上发生冲击的情况下可保护电极组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分离构件可与固定板或固定壁结合,以便为电极组件提供支撑和/或保护。电极组件可通过分离构件被稳定地固定在壳体内。同样,可防止电极组件中产生的电流对壳体外部短路。因此,各实施例可提供一种将电极组件稳定地固定在壳体内并防止电极组件中产生的电流对壳体短路的可再充电电池。分离构件可将一个或多个电极组件与壳体电分离和/或物理分离。
在这里已经公开了示例性实施例,尽管采用了特定术语,但这些术语仅以一般和描述的意义而非出于限制目的被使用和将被解释。在一些情况下,从递交本申请时起,将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明显的是,除非另外特别指明,结合特定实施例描述的特征、特性和/或元件可被单独使用或可与结合其它实施例描述的特征、特性和/或元件组合使用。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中所阐述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形式上和细节上的各种改变。
Claims (19)
1.一种电池,包括:
螺旋卷绕形成的电极组件,所述电极组件包括正电极、负电极和介于所述正电极与所述负电极之间的隔板;
集流体,所述集流体被电联接及机械联接到所述电极之一;
壳体,所述电极组件和所述集流体被设置在所述壳体内;
盖板,所述盖板具有从所述盖板突出的端子,所述端子被电联接到所述集流体;以及
分离构件,所述分离构件具有突出部分和主体部分,所述突出部分被固定到所述盖板,所述主体部分沿着所述集流体的长度延伸并介于所述集流体与所述壳体的内壁之间,
其中所述分离构件的所述主体部分被介于所述突出部分与所述盖板之间的绝缘构件与所述壳体的所述内壁分隔开,或者被形成在所述分离构件的与所述突出部分相反的一侧的突起与所述壳体的所述内壁分隔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进一步包括:
另一集流体,所述另一集流体被联接到所述电极中的另一个;以及
另一分离构件,所述另一分离构件具有沿着所述另一集流体的长度延伸并介于所述另一集流体与所述壳体的另一内壁之间的主体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中所述分离构件包括从所述分离构件的下区域延伸的支撑单元,所述支撑单元沿着所述电极组件的底侧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其中所述支撑单元介于所述电极组件的所述底侧与所述壳体的底内表面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进一步包括从所述分离构件的主体部分通过被插入到形成在所述电极组件的形成有电极未涂覆区域的一个表面的中心处的缝隙而延伸进入到所述电极组件的中心区域中的固定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其中所述固定板被构造为沿着所述电极组件的内部支撑所述电极组件。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进一步包括另一分离构件,其中所述固定板在所述电极组件的所述中心区域中朝向另一固定板延伸,所述另一固定板从所述另一分离构件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其中所述集流体位于所述分离构件与所述电极组件之间,并且所述固定板延伸穿过所述集流体中的开口。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其中所述分离构件和所述固定板为电绝缘的。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其中所述分离构件和所述固定板被形成为整体单元。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进一步包括另一电极组件和从所述分离构件延伸进入到所述另一电极组件的中心区域中的另一固定板。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进一步包括从所述分离构件延伸的第一固定壁,所述第一固定壁沿着所述电极组件的相应外表面延伸。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池,其中所述第一固定壁被构造为沿着所述电极组件的所述外表面支撑所述电极组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池,其中所述分离构件和所述第一固定壁为电绝缘的。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中所述电池为棱柱形二次电池。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中所述主体部分具有在所述主体部分中的接纳槽,所述接纳槽被构造为接纳所述集流体。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中所述主体部分和所述突出部分具有在所述主体部分和所述突出部分中的接纳槽,所述接纳槽被构造为将所述集流体接纳在所述主体部分和所述突出部分中。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池,其中所述突出部分接触所述盖板。
19.一种车辆,包括:
电源,所述电源为所述车辆提供动力;和
被构造为将电力提供到所述电源的至少一个可再充电电池,所述至少一个可再充电电池为根据权利要求1-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201161540226P | 2011-09-28 | 2011-09-28 | |
US61/540,226 | 2011-09-28 | ||
US13/439,381 | 2012-04-04 | ||
US13/439,381 US9299972B2 (en) | 2011-09-28 | 2012-04-04 | Rechargeable battery with separating member between current collector and battery case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035855A CN103035855A (zh) | 2013-04-10 |
CN103035855B true CN103035855B (zh) | 2017-08-04 |
Family
ID=466037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331467.5A Active CN103035855B (zh) | 2011-09-28 | 2012-09-07 | 可再充电电池及包括该可再充电电池的车辆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299972B2 (zh) |
EP (1) | EP2575190B1 (zh) |
JP (1) | JP6084410B2 (zh) |
KR (1) | KR20130034578A (zh) |
CN (1) | CN103035855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935878B2 (ja) * | 2012-04-17 | 2016-06-15 |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 蓄電装置 |
US10333113B2 (en) * | 2013-06-19 | 2019-06-25 | Samsung Sdi Co., Ltd. | Rechargeable battery having retainer |
KR101724013B1 (ko) | 2013-09-24 | 2017-04-06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결합이 용이한 단자 구조를 가지는 이차전지 |
JP6502609B2 (ja) * | 2013-09-26 | 2019-04-17 |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 蓄電素子 |
JP6187148B2 (ja) * | 2013-10-24 | 2017-08-30 |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 蓄電素子及び電源モジュール |
JP6519161B2 (ja) | 2014-01-17 | 2019-05-29 |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 蓄電素子 |
JP2015170414A (ja) * | 2014-03-05 | 2015-09-28 |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 蓄電素子 |
JP6535982B2 (ja) * | 2014-06-13 | 2019-07-03 |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 蓄電素子 |
KR102273643B1 (ko) | 2014-10-07 | 2021-07-07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이차 전지 |
KR102284572B1 (ko) * | 2014-10-07 | 2021-08-03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이차 전지 |
JP6369562B2 (ja) * | 2014-11-28 | 2018-08-08 |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 蓄電装置 |
KR102483338B1 (ko) | 2015-05-15 | 2023-01-02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이차 전지 |
KR102524471B1 (ko) * | 2015-09-18 | 2023-04-24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이차전지 |
KR102496391B1 (ko) * | 2015-11-11 | 2023-02-06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이차 전지 |
JP6880483B2 (ja) * | 2017-01-27 | 2021-06-02 |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 蓄電素子 |
JP6972583B2 (ja) * | 2017-03-07 | 2021-11-24 |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 蓄電素子 |
WO2019181285A1 (ja) * | 2018-03-23 | 2019-09-26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二次電池 |
JP7466151B2 (ja) * | 2018-09-28 | 2024-04-12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蓄電装置および蓄電モジュール |
WO2021193326A1 (ja) * | 2020-03-25 | 2021-09-30 |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 蓄電素子 |
JP7070596B2 (ja) * | 2020-03-26 | 2022-05-18 |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 蓄電素子 |
WO2021237079A1 (en) | 2020-05-22 | 2021-11-25 | Duracell U.S. Operations, Inc. | Seal assembly for a battery cell |
CN113394493A (zh) * | 2021-06-25 | 2021-09-14 | 银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 锂离子电池及具有其的电动车 |
SE2250961A1 (en) * | 2022-08-12 | 2024-02-13 | Northvolt Ab | Battery cell with insulating element |
CN117096514B (zh) * | 2023-10-20 | 2024-03-29 | 江苏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顶盖组件、电池及用电设备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728432A (zh) * | 2004-07-28 | 2006-02-01 | 三星Sdi株式会社 | 二次电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4722440U (zh) | 1971-03-23 | 1972-11-13 | ||
JPH0722440U (ja) | 1993-09-30 | 1995-04-21 | 市光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用灯具のスイッチ装置 |
US6610444B2 (en) * | 2000-09-29 | 2003-08-26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Secondary cell with non-rotatable terminal member |
JP5096671B2 (ja) | 2005-09-13 | 2012-12-12 | 日立マクセルエナジー株式会社 | 密閉角形電池 |
KR101011179B1 (ko) | 2005-09-13 | 2011-01-26 | 히다치 막셀 가부시키가이샤 | 밀폐 각형 전지 |
KR20090035328A (ko) | 2007-10-05 | 2009-04-09 | 주식회사 씨엠파트너 | 스웰링에 의한 극판 변형을 방지하는 구조의 극판 압착판을갖는 전극조립체 및 이를 이용한 전지 |
JP5522507B2 (ja) * | 2009-06-23 | 2014-06-18 |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 電池 |
KR101097221B1 (ko) * | 2009-10-30 | 2011-12-21 | 에스비리모티브 주식회사 | 이차전지 |
JP2011108507A (ja) * | 2009-11-18 | 2011-06-02 | Honda Motor Co Ltd | 二次電池 |
KR101036089B1 (ko) * | 2010-01-27 | 2011-05-19 | 에스비리모티브 주식회사 | 절연 백을 갖는 이차전지 |
EP2549562B1 (en) * | 2010-06-21 | 2016-12-14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Battery |
-
2012
- 2012-04-04 US US13/439,381 patent/US9299972B2/en active Active
- 2012-07-23 KR KR1020120080225A patent/KR20130034578A/ko not_active Ceased
- 2012-08-01 EP EP12178842.6A patent/EP2575190B1/en active Active
- 2012-09-07 CN CN201210331467.5A patent/CN103035855B/zh active Active
- 2012-09-14 JP JP2012203257A patent/JP6084410B2/ja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728432A (zh) * | 2004-07-28 | 2006-02-01 | 三星Sdi株式会社 | 二次电池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9299972B2 (en) | 2016-03-29 |
JP6084410B2 (ja) | 2017-02-22 |
US20130078505A1 (en) | 2013-03-28 |
KR20130034578A (ko) | 2013-04-05 |
EP2575190B1 (en) | 2017-07-12 |
CN103035855A (zh) | 2013-04-10 |
EP2575190A3 (en) | 2014-08-20 |
EP2575190A2 (en) | 2013-04-03 |
JP2013073936A (ja) | 2013-04-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035855B (zh) | 可再充电电池及包括该可再充电电池的车辆 | |
US9178188B2 (en) | Rechargeable battery with collector plates having insulators and conductors | |
US9178204B2 (en) | Rechargeable battery | |
JP4519063B2 (ja) | 二次電池 | |
CN106711367B (zh) | 可再充电电池模块 | |
CN106601945B (zh) | 可再充电电池模块 | |
JP5424218B2 (ja) | 2次電池 | |
US9627677B2 (en) | Rechargeable battery | |
CN103367668B (zh) | 电池 | |
CN103137996B (zh) | 可再充电电池 | |
JP5297441B2 (ja) | 二次電池 | |
CN101496194A (zh) | 使用两个或更多个单元电池的高容量电池组电池 | |
CN105938881B (zh) | 具有盖的可再充电电池 | |
US20130115494A1 (en) | Rechargeable battery | |
US8999569B2 (en) | Rechargeable battery including a terminal connecting member | |
US7985499B2 (en) | Battery having electrode lead element with fixing member | |
US20120052349A1 (en) | Rechargeable battery | |
EP2424008B1 (en) | Rechargeable battery | |
CN104009257A (zh) | 可再充电电池 | |
US9520579B2 (en) | Rechargeable battery | |
JP2023504667A (ja) | 集電部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二次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電池モジュール並びに装置 | |
KR102296817B1 (ko) | 이차 전지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