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3060710B - 一种在煤矸石中提取石墨相氮化碳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在煤矸石中提取石墨相氮化碳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060710B
CN113060710B CN202110295976.6A CN202110295976A CN113060710B CN 113060710 B CN113060710 B CN 113060710B CN 202110295976 A CN202110295976 A CN 202110295976A CN 113060710 B CN113060710 B CN 11306071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al gangue
carbon nitride
extracting
graphitic carbon
carb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29597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060710A (zh
Inventor
李科
杜红伟
包中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2110295976.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060710B/zh
Publication of CN1130607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607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0607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6071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21/00Nitrogen; Compounds thereof
    • C01B21/06Binary compounds of nitrogen with metals, with silicon, or with boron, or with carbon, i.e. nitrides; Compounds of nitrogen with more than one metal, silicon or boron
    • C01B21/0605Binary compounds of nitrogen with carb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2/0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 C01P2002/7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defined by measured X-ray, neutron or electron diffraction data
    • C01P2002/72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defined by measured X-ray, neutron or electron diffraction data by d-values or two theta-values, e.g. as X-ray diagram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arbon And Carbon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在煤矸石矿物中提取石墨相氮化碳的方法,包括:选用不同挥发分组分含量的煤矸石为原料,通过调配使得煤矸石中挥发分中碳元素和氮元素的质量比为1:1~2;将调配好的煤矸石在热解气氛下以及700‑900℃下焙烧1‑100min;将焙烧后的煤矸石以大于15℃/min的降温速率急速冷却至20‑400℃后并保温1‑2h,即得石墨相氮化碳膜。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在煤矸石中提取石墨相氮化碳的方法,不仅可实现快速、高效和大批量制备石墨相氮化碳材料,而且可以实现煤矸石中有价元素的回收,回应国家固废资源化的政策。

Description

一种在煤矸石中提取石墨相氮化碳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煤矸石矿物中有价物质提取技术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在煤矸石中提取石墨相氮化碳的方法。
背景技术
氮化碳(C3N4)是一种自然界中不存在,需要人工合成的化合物,具有密度低、化学稳定性高、生物兼容性好、耐磨性强等优点,在高性能耐磨涂层、膜材料、催化剂及催化剂载体、金属氮化物的制备、发蓝光材料或高温半导体材料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经过多年的努力,在氮化碳(C3N4)材料制备的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并报道合成出了α-C3N4、β-C3N4、石墨相或CNx等。
目前氮化碳的制备方法主要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离子束溅射法、激光等离子体沉积和激光烧蚀、离子镀、离子注入法等制备方法。但是普遍面对的问题都是制备困难,能耗高,产量低等问题,氮化碳材料的大批量制备需要寻找新的思路,解决制作工艺流程繁琐,消耗时间长、能量多,效率低下,不利于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等问题。
煤矸石中具有丰富的碳、硅、铝、氮等元素,但是通常作为废弃的“石头”堆放在矿山上,堆放量日益增加,当前已有几十亿吨的堆放量,已经对环保产生了影响,因此,寻求一种通过对煤矸石中提取碳氮元素的方法,具有重大的意义。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煤矸石中提取石墨相氮化碳的方法,不仅可实现快速、高效和大批量制备石墨相氮化碳材料,而且可以实现煤矸石中有价元素的回收,回应国家固废资源化的政策。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在煤矸石中提取石墨相氮化碳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选用不同挥发分组分含量的煤矸石为原料,通过调配使得煤矸石中挥发分中碳元素和氮元素的质量比为1:1~2;
步骤二、将步骤一中调配好的煤矸石放入密闭坩埚中在热解气氛下以及700-900℃下焙烧1-100min;
步骤三、将焙烧后装有煤矸石的密闭坩埚以大于15℃/min的降温速率急速冷却至20-400℃后并保温1-2h,即在坩埚内表面沉积出石墨相氮化碳膜。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一中煤矸石的组分包括水分、灰分、挥发分和固定碳。
进一步的,所述水分包括物理吸附水和化学结合水;所述灰分包括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铝;所述挥发分包括由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和氮元素构成的有机物。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一中的煤矸石原料按质量百分比计,水分为1%-15%,灰分为40%-95%、挥发分为1%-50%,固定碳为1%-50%。
进一步的,所述煤矸石中挥发分中有机物中碳元素的含量通过TOC测得,氮元素含量通过BOD测得。
进一步的,步骤二中所述热解气氛为氮气、氩气、空气和真空条件中的任意一种。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三中急速冷却过程的时间为1-60min。
进一步的,步骤二中调配好的煤矸石放置在耐热载体上,所述耐热载体为石英坩埚或陶瓷坩埚。
进一步的,所述石墨相氮化碳膜的厚度为0.001-1mm。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在煤矸石中提取石墨相氮化碳的方法,先通过不同产地煤矸石组合,调整碳氮比,保证足够的原料比,然后在高温下短时间焙烧发生化合反应碳氮结合生成氮化碳分子,之后急速冷却保证气态的氮化碳快冷凝结沉积在坩埚内表面,如果缓慢冷却则氮化碳大多以气态分子存在,密封性不严,大多以气态挥发走,不能沉积或沉积量小,最后在20-400℃左右低温保温1-2h,保证氮化碳的稳定沉积及在坩埚内表面缓慢生长,达到一定厚度。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在煤矸石中提取石墨相氮化碳的方法,不仅可实现快速、高效和大批量制备石墨相氮化碳材料,而且可以实现煤矸石中有价元素的回收,回应国家固废资源化的政策。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发明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一种在煤矸石中提取石墨相氮化碳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5所制备的石墨相氮化碳的XRD图;
图3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5所制备的石墨相氮化碳的实物图;
图4是本发明对比例1所制备的石墨相氮化碳的实物图;
图5是本发明对比例2所制备的石墨相氮化碳的实物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可以根据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本发明方法的目的在于煤矸石的利用,因此原料产自不同地区,包括宁夏,鄂尔多斯,山西,河南等,各地区煤矸石原料组分差异很大,不同地区煤矸石中挥发份组分含量不同,具体碳氮比有高有低,通过相互配比调整合适的含碳量,实现制备理想的氮化碳薄膜。
所用的原料煤矸石的组分包括水分、灰分、挥发分和固定碳。煤矸石原料按质量百分比计,水分为1%-15%,灰分为40%-95%、挥发分为1%-50%,固定碳为1%-50%。不同产地的煤矸石组分差异大灰份为40%-95%不等,灰分的主要成分为SiO2和Al2O3,硅铝比为0.6-1.4。挥发分主要是碳、氢、氧、氮元素构成的有机物,例如CH4等CH化合物,CH氧化物,HCN,NH3等含氮有机物等等。不同产地煤矸石间水分差异大,水分含量在1%-15%,包括物理吸附水和化学结合水。
参与反应的碳、氮元素全部来源于挥发份中有机物,不涉及煤矸石中的固定碳,这是因为制备过程非常快,加上密闭空间,导致固定碳来不及反应,仍在煤矸石中存在。所以碳氮比的调整与不同原料的固定碳含量差异无关,仅取决于挥发份中的有机物含量,具体挥发份中有机物碳氮比通过BOD和TOC测得。所述煤矸石中挥发分中有机物中碳元素的含量通过TOC测得,氮元素含量通过BOD测得。例如,初始原料选用鄂尔多斯产地煤矸石,碳氮比接近1:1,可通过不同产地间煤矸石组合调整碳氮比。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在煤矸石中提取石墨相氮化碳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选用不同挥发分组分含量的煤矸石为原料,通过调配使得煤矸石中挥发分中碳元素和氮元素的质量比为1:1~2;
步骤二、将步骤一中调配好的煤矸石放入密闭坩埚中在热解气氛下以及700-900℃下焙烧1-100min;
步骤三、将焙烧后装有煤矸石的密闭坩埚以大于15℃/min的降温速率急速冷却至20-400℃后并保温1-2h,即在坩埚内表面沉积出石墨相氮化碳膜。
本发明先通过不同产地煤矸石组合,调整碳氮比,保证足够的原料比,然后在高温下短时间焙烧发生化合反应碳氮结合生成氮化碳分子,之后急速冷却保证气态的氮化碳快冷凝结沉积在坩埚内表面,如果缓慢冷却则氮化碳大多以气态分子存在,密封性不严,大多以气态挥发走,不能沉积或沉积量小,最后在20-400℃左右低温保温1-2h,保证氮化碳的稳定沉积及在坩埚内表面缓慢生长,达到一定厚度。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在煤矸石中提取石墨相氮化碳的方法,不仅可实现快速、高效和大批量制备石墨相氮化碳材料,而且可以实现煤矸石中有价元素的回收,回应国家固废资源化的政策。
实施例1
一种在煤矸石中提取石墨相氮化碳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首先选用不同挥发分组分含量的煤矸石为原料,测试煤矸石矿物的水分、灰分、挥发分和固定碳的含量,调整挥发分中碳氮比为1:1.5,然后在密闭真空条件下在800℃焙烧15min,然后从炉内取出放置100℃的保温箱内,保温1h,此时在坩埚的内表面,形成一层质地均匀的石墨相氮化碳膜。
实施例2
一种在煤矸石中提取石墨相氮化碳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首先选用不同挥发分组分含量的煤矸石为原料,测试煤矸石矿物的水分、灰分、挥发分和固定碳的含量,调整挥发分中碳氮比为为1:1,然后在密闭真空条件下在800℃焙烧15min,然后从炉内取出放置100℃的保温箱内,保温1h,此时在坩埚的内表面,形成一层质地均匀的石墨相氮化碳膜。
实施例3
一种在煤矸石中提取石墨相氮化碳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首先选用不同挥发分组分含量的煤矸石为原料,测试煤矸石矿物的水分、灰分、挥发分和固定碳的含量,调整挥发分中碳氮比为为1:2,然后在密闭真空条件下在800℃焙烧15min,然后从直接炉内取出放置100℃的保温箱内,保温1h,此时在坩埚的内表面,形成一层质地均匀的石墨相氮化碳膜。
实施例4
一种在煤矸石中提取石墨相氮化碳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首先选用不同挥发分组分含量的煤矸石为原料,测试煤矸石矿物的水分、灰分、挥发分和固定碳的含量,调整挥发分中碳氮比为为1:1.5,然后在密闭真空条件下在700℃焙烧15min,然后从炉内取出放置100℃的保温箱内,保温1h,此时在坩埚的内表面,形成一层质地均匀的石墨相氮化碳膜。
实施例5
一种在煤矸石中提取石墨相氮化碳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首先选用不同挥发分组分含量的煤矸石为原料,测试煤矸石矿物的水分、灰分、挥发分和固定碳的含量,调整挥发分中碳氮比为为1:1.5,然后在密闭真空条件下在900℃焙烧15min,然后从炉内取出放置100℃的保温箱内,保温1h,此时在坩埚的内表面,形成一层质地均匀的石墨相氮化碳膜(如图3所示)。实施例5为本实验的优选实验。
图2为实施例5制得的石墨相氮化碳薄膜的X射线衍射谱图,通过测试分析XRD衍射图谱在13.11°和27.4°位置出现了特征衍射峰,分别对应于石墨相氮化碳晶体面与面之间堆积的(100)晶面和层与层之间堆积的(002)晶面的衍射峰,证明了本方法制备的氮化碳为石墨相氮化碳。
对比例1:(缓慢冷却)
一种在煤矸石中提取石墨相氮化碳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首先选用不同挥发分组分含量的煤矸石为原料,测试煤矸石矿物的水分、灰分、挥发分和固定碳的含量,调整挥发分中碳氮比为1:1.5,然后在密闭真空条件下在800℃焙烧15min,然后随炉冷却缓慢冷至100℃(降温速度远小于15℃/min),保温1h,此时在坩埚的内表面,形成非常不完整的石墨相氮化碳膜,破裂缺陷严重,很多地方没有氮化碳的沉积,明显快速冷却效果好(如图4所示)。
主要原因是冷却速度太慢,气态的氮化物不能快速冷凝沉积在坩埚表面,大多数以气态挥发,形成的氮化碳膜不完整,强度也很差。
因此,为了保证生产出一定厚度的氮化碳,必须保证快速冷却,即在900℃附近加热后迅速拿出放入100℃干燥箱中空冷降温,降至100℃保温一个小时,急冷的降温速率必须保证大于15℃/min。
对比例2:(挥发分中碳氮比过低)
对比例2与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对比例2中调整挥发分中碳氮比为1:0.8,其他同实施例1。
对比例2中在坩埚的内表面形成一层质地均匀的石墨相氮化碳膜,但厚度很薄(如图5所示)。
主要原因是碳含量不足,达不到理论氮化碳碳氮比,生成的氮化碳量少,薄膜厚度不够。
对比例3:(挥发分中碳氮比过高)
对比例3与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对比例3中调整挥发分中碳氮比为1:2.2,其他同实施例1。
对比例3中在坩埚的内表面形成一层质地均匀的石墨相氮化碳膜,但厚度很薄。
主要原因是当挥发分中氮含量太高,氮的其他挥发物抑制了氮化碳的生成,薄膜厚度不够。
对比例4:(焙烧温度过低)
对比例4与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对比例4中焙烧温度为650℃,其他同实施例1。
对比例4中在坩埚的内表面形成一张不完整的石墨相氮化碳膜,缺陷严重。
主要原因是温度太低,碳氮原子的反应活性不够,结合太弱,生成的薄膜强度不够,不完整。
对比例5:(焙烧温度过高)
对比例5与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对比例5中焙烧温度为650℃,其他同实施例1。
对比例5中在坩埚的内表面,形成一层质地均匀的石墨相氮化碳膜,但厚度很薄。
主要原因是当温度过高时,部分碳氮形成其他化合物被挥发,导致氮化碳生成量少,薄膜厚度不够。
综上可知,本发明制备方法的关键性参数为:挥发分中碳氮比为1:1.5至1:2范围内,焙烧温度为700-900℃范围内,快速冷却制备的氮化碳薄膜质地均匀,稳定性好,厚度可观。因为700-900℃有利于层片状石墨相氮化碳结构的生长,温度太低氮碳原子间反应活性不够、结合太少,温度太高破坏了石墨相的结构,碳氮比为1:1.5为理论氮化碳分子的需求比,太低不够氮化碳的形成,实际中氮含量稍多有利于氮化碳薄膜的生长,但不能太高,抑制了反应进行,1:1.5至1:2条件最佳。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在煤矸石中提取石墨相氮化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选用不同挥发分组分含量的煤矸石为原料,通过调配使得煤矸石中挥发分中碳元素和氮元素的质量比为1:1~2;
步骤二、将步骤一中调配好的煤矸石放入密闭坩埚中在热解气氛下以及700-900℃下焙烧1-100min;
步骤三、将焙烧后装有煤矸石的密闭坩埚以大于15℃/min的降温速率急速冷却至20-400℃后并保温1-2h,即在坩埚内表面沉积出石墨相氮化碳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在煤矸石中提取石墨相氮化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中煤矸石的组分包括水分、灰分、挥发分和固定碳。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在煤矸石中提取石墨相氮化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分包括物理吸附水和化学结合水;所述灰分包括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铝;所述挥发分包括由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和氮元素构成的有机物。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在煤矸石中提取石墨相氮化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中的煤矸石原料按质量百分比计,水分为1%-15%,灰分为40%-95%、挥发分为1%-50%,固定碳为1%-50%。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在煤矸石中提取石墨相氮化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煤矸石中挥发分中有机物中碳元素的含量通过TOC测得,氮元素含量通过BOD测得。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在煤矸石中提取石墨相氮化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所述热解气氛为氮气、氩气、空气和真空条件中的任意一种。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在煤矸石中提取石墨相氮化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三中急速冷却过程的时间为1-60min。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在煤矸石中提取石墨相氮化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石墨相氮化碳膜的厚度为0.001-1mm。
CN202110295976.6A 2021-03-19 2021-03-19 一种在煤矸石中提取石墨相氮化碳的方法 Active CN11306071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95976.6A CN113060710B (zh) 2021-03-19 2021-03-19 一种在煤矸石中提取石墨相氮化碳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95976.6A CN113060710B (zh) 2021-03-19 2021-03-19 一种在煤矸石中提取石墨相氮化碳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60710A CN113060710A (zh) 2021-07-02
CN113060710B true CN113060710B (zh) 2022-08-02

Family

ID=765624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95976.6A Active CN113060710B (zh) 2021-03-19 2021-03-19 一种在煤矸石中提取石墨相氮化碳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06071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744842B (zh) * 2022-10-11 2024-07-19 山西大学 一种利用煤气化灰渣制备石墨相氮化碳的方法
CN116443877B (zh) * 2023-04-18 2024-04-12 太原理工大学 一种煤基三维多孔碳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S2510990B1 (es) * 2013-04-19 2015-07-31 Universidad De Valladolid Proceso de producción de nitruro de carbono polimérico en nanohojas
CN105289684A (zh) * 2015-09-29 2016-02-03 北京化工大学 一种大批量制备多孔片状石墨相氮化碳方法及其应用
CN106938198B (zh) * 2016-01-04 2019-08-20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一种石墨相氮化碳多孔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US10661257B2 (en) * 2016-02-16 2020-05-26 The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Doped graphitic carbon nitrides, methods of making and uses of the same
CN108686690A (zh) * 2017-04-12 2018-10-23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一种基于石墨相氮化碳g-C3N4的光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8706559B (zh) * 2018-05-30 2020-04-07 安徽大学 一种石墨相氮化碳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0590172B (zh) * 2019-09-29 2020-12-25 燕山大学 一种石墨相氮化碳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10947405B (zh) * 2019-11-08 2023-07-28 武汉科技大学 一种规则排列的g-C3N4纳米管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2125326B (zh) * 2020-10-26 2022-09-13 内蒙古科技大学 一种连续生产纳米氧化铈的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60710A (zh) 2021-07-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891636B2 (ja) 多結晶ダイヤモンド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3060710B (zh) 一种在煤矸石中提取石墨相氮化碳的方法
WO2020098094A1 (zh) 一种制备高纯碳化硅粉料的方法
US9850135B2 (en) Polycrystalline diamond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3794788B (zh) 一种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表面碳包覆方法
CN105752953B (zh) 一种石墨相氮化碳的制备方法
CN106868469B (zh) 一种在硅基上无金属催化剂制备石墨烯的方法
JP2022517793A (ja) 負極材料、その調製方法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
CN113481602B (zh) 一种具有超导特性的无限层型镍酸盐薄膜的制备方法
CN110157226A (zh) 一种耐高温吸波涂料及其制备方法
WO2022267103A1 (zh) 晶种诱导微波合成的sic晶体及其制备方法
CN110590172B (zh) 一种石墨相氮化碳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11298825A (zh) 一种氮化碳-二硫化钼复合材料及制备方法
CN108946735A (zh) 一种碳化硅晶体生长用大粒径碳化硅粉料的合成方法
CN109183143A (zh) 一种利用还原气体提高AlN单晶纯度的方法
CN106637393A (zh) 一种利用金属辅助在6H/4H‑SiC碳面上外延生长石墨烯的方法
CN111206230B (zh) 一种新型二维硫化铬材料的制备方法
JP2009184897A (ja) 炭化ケイ素単結晶の製造方法
CN108149198A (zh) 一种wc硬质合金薄膜及其梯度层技术室温制备方法
TW201928132A (zh) 一種用於生長特定形狀碳化物之裝置
CN103539087B (zh) 一种制备氮化铝纳米线的方法
CN117185838A (zh) 半导体生长的碳化钽涂层石墨部件及其制备方法
KR101298128B1 (ko) 리튬이차전지 음극용 주석-주석산화물 하이브리드 나노구조물과 그의 제조방법
CN109950509A (zh) 一种MoO2/MoS2复合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WO2024157893A1 (ja) 炭化タンタル被覆炭素材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