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582C - 制造自撑式光缆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制造自撑式光缆的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0582C CN1130582C CN98106189A CN98106189A CN1130582C CN 1130582 C CN1130582 C CN 1130582C CN 98106189 A CN98106189 A CN 98106189A CN 98106189 A CN98106189 A CN 98106189A CN 1130582 C CN1130582 C CN 1130582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ptical cable
- self
- cable body
- support
- sheath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8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9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2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
- 239000000498 cooling wat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08000034189 Sclerosis Diseases 0.000 claims 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13307 optical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913 activ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788 irregula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542 deterio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125 extru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07 spra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92 thermoplas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303 wrinkle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11/00—Producing optical elements, e.g. lenses or prisms
- B29D11/00663—Production of light guid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8/00—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8/03—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extruded material at extrusion
- B29C48/09—Articles with cross-sections having partially or fully enclosed cavities, e.g. pipes or channels
- B29C48/11—Articles with cross-sections having partially or fully enclosed cavities, e.g. pipes or channel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partially or fully enclosed cavities, e.g. honeycomb-shaped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8/00—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8/03—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extruded material at extrusion
- B29C48/12—Articles with an irregular circumference when viewed in cross-section, e.g. window profi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8/00—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8/15—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incorporating preformed parts or layers, e.g. extrusion moulding around inserts
- B29C48/156—Coating two or more articles simultaneously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44—Mechanical structures for providing tensile strength and external protection for fibres, e.g. optical transmission cables
- G02B6/4479—Manufacturing methods of optical cables
- G02B6/4484—Manufacturing methods of optical cables with desired surplus length between fibres and protection featur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8/00—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8/03—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extruded material at extrusion
- B29C48/13—Articles with a cross-section varying in the longitudinal direction, e.g. corrugated pip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L—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B29C, RELATING TO PARTICULAR ARTICLES
- B29L2011/00—Optical elements, e.g. lenses, prisms
- B29L2011/0075—Light guides, optical cab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phthalmology & Optometry (AREA)
- Manufacturing Of Electric Cables (AREA)
- Communication Cables (AREA)
Abstract
在制造自撑式光缆的方法中,以相互平行的设置供给支撑线和光缆本体;由挤出机将护套挤成吉他形状,以便用所述护套整体化地包覆所述支撑线和所述光缆本体的外圆周;和然后,硬化之前冷却所述自撑式光缆,同时使所述光缆通过许多导轮,以便为所述光缆本体提供剩余长度。在该方法中,导轮以这样的方式设置在冷却水箱内,使得在输送方向上以交替的方式设置一导轮,其与软化状态下由所述护套包覆的所述自撑式光缆一侧相接触,和另一导轮,其与软化状态下由所述护套包覆的所述自撑式光缆的另一侧相接触,所述剩余长度可根据支撑线的拉力来控制,或者在所述挤出机入口部分上所述光缆本体的拉力可通过拉力降低装置来减小。
Description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造自撑式光缆的方法,其中光缆具有优良的外观和稳定的剩余长度。
通常,在自撑式光缆中,支撑线和光缆已相互成为整体。当该电缆架空敷设时,支撑线的两端要固定到电杆上,用以保持光缆体部分。该电缆具有优良的施工性优点,其不必单独地架设支撑线,并且一次就可完成架设工作,因为支撑线与光缆相互构成为整体。然而,在已架设了自撑式光缆的情况下,施加于支撑线上的拉力会达到几百kgf,并且其伸长百分比达到约0.2%。如果总是将约0.2%的该伸长率施加于光纤纤芯上的话,从长期可靠性的观点来看,会引起严重的问题。
在图12和13中示出了能够解决该问题的自撑式光缆。在图12和13中,参考标号3表示支撑线;4表示光缆本体;13表示公用护套;13a表示颈部;和13b表示狭缝。在该自撑式光缆中,支撑线3和光缆本体4是由公用护套13整体覆盖。通常,光缆本体4的外径大于支撑线3的外径。因此,公用护套13可形成象吉他的形状。狭缝13b可在该吉他形护套的颈部上断续地形成。在图12中,自撑式光缆是通过施加于支撑线3上的拉力来架设和伸展的,使得光缆本体4与支撑线3平行地设置。在无拉力施加于支撑线3上的情况下,光缆本体4具有相对于支撑线3的剩余长度,使得光缆本体4在下面的图13所示看来时会弯曲。
在未审的日本专利公告(公开)号平-7-230028中公开了一种该自撑式光缆的方法,其中该光缆具有吉他形护套。在该公告中所公开的制造方法是这样一种方法,其中包括下列步骤:同时将支撑线和光缆本体的公用护套挤成象吉他形的步骤;和在挤出以后马上,对带有软化公用护套的自撑式光缆进行冷却,同时将自撑式光缆绕在线盘上的步骤。线盘的外圆周表面是圆筒形的,并且与其中轴平行成直线。由于将自撑式光缆绕在圆筒形表面上,所以会在支撑线中轴的圆周与光缆本体中轴的圆周之间出现差异,使得由该差异而获得剩余长度。
另外,未审日本专利公告(公开)号平-8-75969公开了一种使用开槽线盘的类似制造方法。在该开槽线盘中,在线盘是外圆周表面上形成有槽,其中可将支撑线和光缆本体插入到该槽中。
采用该常用技术,可将带有软化公用护套的自撑式光缆以相同的方向绕在单一线盘上一圈或多圈。因此,在冷却该自撑式光缆时会存在一个问题,即弯曲可能会出现在颈部,使得不会形成稳定的剩余长度,并且外观也会变得很差。
也就是说,在未审日本公告(公开)号平-7-230028中所公开的制造方法中,是将具有软化公用护套的自撑式光缆绕在线盘的直线外圆周表面上,并且与其相接。因此,如图14A,14B和14C所示,公用护套的颈部13a的形状不仅是不定的,而且会是各种形状。在未审日本公告(公开)号平-8-75969中所公开的制造方法中,如图15A所示,使用了开槽线盘。因此,使公用护套13的颈部13a的形状受到某种程度的限制,使得可防止颈部13a向内弯曲,如图15B所示。然而,不可能防止颈部13a向外弯曲,如图15C所示。
另外,相对于自撑式光缆中支撑线的光缆本体的剩余长度可按照缆的外径、缆的变形、缆的偏转量、光缆本体的硬度、冷却水的温度、生产线的速度等而变化。然而,为了确认光缆本体的剩余长度,应当通过实际敷设自撑式光缆来观察相对于支撑线的膨胀的光缆状态,或应将完成的自撑式光缆分成支撑线和光缆本体,以便测量各长度。
在未审日本实用新型公告号昭-62-81913或未审日本专利公告(公开)号平-2-1526213中描述了一种方法,其中对支撑线施加拉力使其膨胀,并且用公用护套覆盖支撑线和光缆本体,其中不对其施加膨胀,其具有下列问题。在将抗拉体用于支撑线的情况下,其中绞制出具有2mm直径的七根钢线,为了增加0.3%剩余长度,剩余长度可通过下式来计算:(剩余长度)={(耐拉体部分)×(耐拉体杨氏模量)}×100。因此,可进行计算:0.3%={1188kg/(π×(2.0mm/2)2×7×18000kg/mm2)}×100。由此,1200kg拉力的强度在制造设备中是必要的。因为通常的制造设备的最大拉力为大约500kg,因此应需要强有力的设备,并且还存在一个安全问题。
在一种方法中,其中剩余长度可通过将支撑线绕在导轮上而获得,如果光缆本体的外径改变的话,支撑线的剩余长度也跟着改变。为了在预定范围内设置剩余长度的变化,应为光缆本体外径的变化范围准备许多导轮。例如,如果将光缆本体外径的目标值设定为“D”的话,当光缆外径的变化量为±10%时,也就是说,光缆的外径为D±10%,剩余长度会差很多。因此,光缆本体的外径应限制在D±3%的范围内。如果D为15mm并且导轮的外径为1000mm的话,外径的变化应受到限制,使得光缆光缆本体的外径处于15±0.5mm的范围内。
在剩余长度通过将支撑线绕在导轮上的方法情况下,如果光缆本体供应装置的供给线盘被制得较大的话,用以拉光缆本体的拉力会变大,以及在其通过导轮的拉力也会变大。因此,出现的问题在于,不能获得理想的剩余长度。另外,如果绕在导轮上的光缆本体的拉力较大时,出现的问题在于,光缆本体的护套会被拉平。如果光缆本体的拉力改变的话,光缆本体本身的膨胀量会改变,由此会产生不规则的剩余长度。
在制造自撑式光缆的方法中,其中金属带如铝或不锈钢可纵向固定在光缆本体上,金属带可以圆筒形制成,并且在其上可施加公用护套,在金属带纵向固定到光缆本体上时由形成中所产生的拉力会施加在光缆本体上。因此,施加于光缆本体上的拉力越高,在其通过导轮时的拉力也就会越大。所以,不可能获得理想的剩余长度,并且会出现护套很容易被压扁的问题。
考虑到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制造自撑式光缆的方法,其中可以获得外观上优良而剩余长度稳定的自撑式光缆。
按照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一种制造自撑式光缆的方法包括下列步骤:以相互平行的设置来供给支撑线和光缆本体,借助于挤出机将护套挤成吉他形,以便用所述护套整个地包覆所述支撑线和所述光缆的外圆周,和然后在硬化之前冷却所述自撑式光缆,同时所述光缆通过许多导轮,使得为所述光缆本体提供剩余长度,其中所述导轮可采用一定方式设置在冷却水箱中,使得可以在输送方向上交替地设置导轮,使一导轮与软化状态下具有所述护套的所述自撑式光缆的一侧相接触,并且另一导轮与软化状态下具有所述护套的所述自撑式光缆的另一侧相接触。
按照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按照本发明第一方面制造自撑式光缆的方法中,可将每个所述导轮的外圆周表面制成直圆筒,锥形圆筒,或阶梯形圆筒。
按照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按照本发明第一方面制造自撑式光缆的方法中,可将每个所述导轮的外圆周表面制成开槽的或突起的圆筒。
按照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在按照本发明第一至第三方面中任意一种制造自撑式光缆的方法中,所述导轮可以这样设置,使得所述导轮的第一接触点与所述挤出机出口之间的距离和剩余长度率的乘积为10mm或以下。
按照本发明的第五方面,一种制造自撑式光缆的方法,其包括下列步骤:以相互平行的设置供给支撑线和光缆本体,借助于挤出机将护套挤成吉他形,以便用所述护套整个地包覆所述支撑线和所述光缆的外圆周,和然后在硬化之前冷却所述自撑式光缆,同时所述光缆通过许多导轮,使得为所述光缆本体提供剩余长度,其中所述剩余长度根据支撑线的拉力加以控制。
按照本发明的第六方面,在按照第五方面的制造自撑式光缆的方法中,所述剩余长度在所述光缆的纵向上连续地进行测量,并且支撑线的拉力根据测量的结果进行控制,以便控制事实利余长度。
按照本发明的第七方面,在按照本发明第六方面的制造自撑式光缆的方法中,测量结果是剩余长度的5m或以上长度部分的测量结果。
按照本发明的第八方面,一种制造自撑式光缆的方法,其包括下列步骤:以相互平行的设置供给支撑线和光缆本体,借助于挤出机将护套挤成吉他形,以便用所述护套整个地包覆所述支撑线和所述光缆的外圆周,和然后在硬化之前冷却所述自撑式光缆,同时所述光缆通过许多导轮,使得为所述光缆本体提供剩余长度,其中在所述挤出机入口部分上的所述光缆本体的拉力可通过拉力降低装置来减小。
按照本发明的第九方面,在按照本发明第八方面的制造自撑式光缆的方法中,在由支撑线供给装置到挤出机的路径上可增加光缆本体的拉力。
按照本发明的第十方面,在按照本发明第八或第九方面的制造自撑式光缆的方法中,可测量路径上的光缆本体的拉力,以便控制所述拉力降低装置。
按照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在按照本发明第八至第十方面中任意一个制造自撑式光缆的方法中,可测量施加于所述拉力降低装置的力。
按照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在按照本发明第八至第十一方面中任意一个制造自撑式光缆的方法中,所述拉力降低装置下游的所述光缆本体的拉力大于0kg。
按照本发明第一至第三方面,施加有公用护套并且使护套软化的自撑式光缆以一个方向而不是以两个方向绕在导轮上并进行冷却。因此,可获得的效果就是能够防止公用护套的颈部在某一侧上的弯曲。另外,按照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可以防止公用护套的颈部即使在包覆了公用护套以后的即刻也不会折皱。因此,护套的外观不会变差。
按照本发明的第五至第七方面,使用拉力施加装置,用以将拉力施加到支撑线上,使用长度测量装置,用以测量支撑线和光缆本体的运行长度,以便计算剩余长度,并且根据支撑线的拉力来控制剩余长度。因此,可以很容易的调节剩余长度,并且可以获得精确的剩余长度。
按照本发明的第八至第十二方面,可使用拉力降低装置,其可降低在挤出机入口部分上光缆本体的拉力,并且拉力减低装置可通过检测路径上的拉力来加以控制。因此,可以施加稳定的拉力,并且可防止护套的扁平度。
附图的简要说明。
在附图中:
图1是生产线的示意图,其用以说明按照本发明制造自撑式光缆方法的实施例;
图2A至2F是用于本发明的导轮形状的示意图;
图3A至3E是用于本发明的导轮其它形状的示意图;
图4A至4D是用于本发明的导轮设置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5是表示带狭缝的自撑式光缆和支撑线形状的示意图;
图6是生产线的示意图,其用以说明制造自撑式光缆方法的第二实施例;
图7是生产线的示意图,其用以说明制造自撑式光缆方法的第三实施例;
图8A和8B是拉力降低装置实例的示意图;
图9是检测施加于拉力降低装置上力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10是纵向固定有金属带的自撑式光缆的示意图;
图11是生产线的示意图,其用以说明制造自撑式光缆方法的第四实施例;
图12是常用自撑式光缆的示意图;
图13是常用自撑式光缆的示意图;
图14A至14C是以常用制造方法所制成的自撑式光缆形状的截面图;和
图15A至15C是以常用制造方法所制成的自撑式光缆形状的截面图。
本发明优选实施例
现将参照附图来描述按照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图1是生产线的示意图,其用以说明按照本发明制造自撑式光缆的实施例。在图1中,参考标号1表示支撑线供给装置;2表示光缆供给装置;3表示支撑线;4表示光缆本体;5表示挤出机;6表示空气冷却区;7表示水冷却区;8a,8b和8c表示导轮;9表示冷却水箱;10表示牵引装置;11表示自撑式光缆;和12表示收线装置。
对于支撑线3和光缆本体4,可以使用公知的各种线缆。例如,可以使用钢绞线作为支撑线3。对于光缆本体4,例如,可以使用这样的光缆本体,其中可使用带槽的定位架,在其外圆周上形成有一个或许多SZ绞合槽,在槽/各槽中可接收一根或多根单芯光纤或带状光缆,并且对定位架的外圆周表面施加压力绕制或类似绕制。
可将由支撑线供给装置1和光缆本体供给装置2所提供的支撑线3和光缆本体部分4供给到具有十字头的挤出机5中,使得支撑线3和光缆本体4整体地由包覆材料即热塑性树脂包覆,以形成具有被制成吉他形公用护套13的自撑式光缆,如图12所示。在公用护套的颈部13a上断续地形成有狭缝13b。
在挤出以后,使整体包覆的吉他形自撑式光缆通过空气冷却区6和水冷却区7,并进一步在冷却水箱9中冷却。连续地通过导轮8a,8b和8c以及牵引装置10,通过收线装置12将所制成的自撑式光缆11绕在线盘上。虽然根据光缆本体部分4的尺寸或生产线速度,使空气冷却区6和水冷却区7的长度有所不同,但是,空气冷却区6的长度L1可以在200-2500mm的范围内变化,同时水冷却区7的长度L2可以在500-2500mm的范围内变化,其可作为实例。在这些空气冷却区6和水冷却区7中对公用护套进行冷却的过程中,护套表面受到一定程度的冷却,使得护套表面不会粘到导辊上。因此,护套不会完全固化到其内部,而且其仍然处于软化状态。
由支撑线供给装置1和光缆本体供给装置2所供给的支撑线3和光缆本体部分4在其供给速度方面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光缆本体部分4的供给速度要高于支撑线3的供给速度。因此,光缆本体部分4可相对于支撑线3具有剩余长度。
由于该剩余长度,将使由挤出机5所挤出的公用护套的颈部13a(图12)在颈部13a到达第一导轮8a之前在其支撑线侧与其光缆本体部分侧之间位移L×α。
在这里,假定:
L:挤出机5与第一导轮8a之间的距离
α:剩余长度率
举个例子,如果L=5m并且α=0.2%的话,位移量为10mm。如果位移量增加的话,在公用护套的颈部上会出现折皱,由此会使其外观变差。经过实验,有必要限制位移量为10mm或以下,以便防止外观变差。
即使将位移量以该方式加以限制,但是公用护套的树脂仍未完全地被固化,而且其仍处于软化状态,同时其通过至少导轮8a,8b和8c的一部分。因此,会存在一种担心,那就是在树脂通过导轮时颈部会变形。
现在,将以图2A至3E来描述本发明中所使用的导轮形状。图2A和2D表示直线圆筒形状;图2B和2E表示锥形圆筒形状;和图2C和2F表示阶梯形圆筒形状。由于导轮的这种形状,使支撑线和光缆本体的一部分会与导轮的外圆周表面接触,同时颈部不会与导轮的外圆周相接触。因此,会引起颈部弯曲的可能性。然而,自撑式光缆不仅可绕过图1所示的导轮8a,8b和8c同时由这些导轮所曲弯,而且可在与导轮8a和8c相接触的侧部(图2D,2E和2F)相对的其侧部(图2A,2B和2C)上与导轮8b相接触。结果,在颈部上可能产生的弯曲会被纠正,使得可防止颈部的形状变差。
另一方面,图3A表示带楮的形状,和图3B表示突起的形状。在这两种情况下,颈部也会与导轮的外圆周接触。因此,限制颈部形状的作用如此之大以致于可降低引起颈部向内弯曲的可能性。另外,自撑式光缆不仅可绕过图1所示导轮8a,8b和8c同时由这些导轮所曲弯,而且可在与导轮8a和8c相接触的侧部相对的其侧部上与导轮8b相接触。结果,在颈部上可能产生的向外弯曲会通过图15C所示相对侧导轮而纠正,使得可防止颈部的形状变差。顺言之,虽然只描述了导轮8a和8b的侧部,但是导轮8b的侧部与图3A至3E相反而类似于图2D,2E和2F。
通过选择与支撑线护套相接触的导轮的直径r,和与光缆本体部分护套相接触的导轮直径R,可将除图2A所示直线圆筒以外的导轮形状大略分为如下三种型式。
r=R
r>R
r<R
图3B表示出r=R的例子,图3C表示出r>R的例子,和图3D表示出r<R的例子。图3E表示出带有突起的阶梯形的例子。为剩余长度可适当地选择r和R之间的这些关系。
图4A至4D表示在使用图1所示三个导轮的情况下其设置的另一个实例。图4A表示出一个实例,其中三个导轮8a,8b和8c的转轴可设置在相同平面上。从而降低了设置空间。在图4B中,可使导轮上自撑式光缆的绕制角大于图1中的。结果,限制形状的效果变大。图4C中的自撑式光缆可由导轮8a通过导轮8b进入导轮8c,如图4c所示的其侧视图。或水平、垂直或倾斜方向均可适用作各轴的方向。
虽然在这些实例中导轮的数量为三个,但其不限于该数值。如果使用许多导轮的话,将会更好,并且在供给方向上可交替地设置与自撑式光缆一侧相接触的各导轮和与自撑式光缆另一侧相接触的各导轮。导轮的数量可以为两个,或四个,或更多个。用以保证S形路径的形状可具有较大绕制于导轮上的角,以便获得较好的用以限制护套形状的效果。
虽然在所述实施例中导轮部分的冷却是通过流动水来进行的,但是不限于该方式,可以采用适用的冷却方法,如以从一个水池中通过的方式沉入水中,水喷淋,吹气,或类似方法。
如果拉力不施加于自撑式光缆的支撑线上的话,其中光缆本体相对于支撑缆具有剩余长度,光缆本体相对于支撑线而弯曲。弯曲的形状是不规则的。在如图12所示带有狭缝的自撑式光缆中,光缆本体以预定间隔连接于支撑线上。因此,如图5所示,当由上述看到光缆本体4的同时支撑线3高于光缆本体4时,光缆本体4会画出正弦曲线。正弦曲线的形状一定是规则的。光缆结构的弯曲特性并不总是与狭缝的间隔同步。因此,正弦曲线不会是标准的,并且部分14a不会与部分14b对称。
由许多导轮所制成的自撑式光缆的剩余长度可通过各种条件来改变,如电缆外径,电缆的变形,电缆的弯曲量,光缆本体的硬度,冷却水的温度,和生产线速度。然而,由于导轮是恒定的,因此根据任何条件来调节剩余长度是不可能的。
图6是生产线的示意图,其用以说明按照本发明自撑式光缆制连方法的第二实施例。在该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与图1相同的部分,并且其相同的说明在此予以省略。参考标号14表示拉力施加装置;和15,16表示长度测量装置。在该实施例中,生产线可以调节剩余长度,并且测量剩余长度。
光缆本体4由光缆供给装置2送到挤出机5,在到挤出机5之前通过长度测量装置16测量其移动长度。另一方面,支撑线3由支撑线供给装置1通过拉力施加装置14送到挤出机5处,同时通过长度测量装置15来测量移动长度。由挤出机5整体化的自撑式光缆11可通过导轮8a,8b,8c而提供剩余长度,通过牵引装置10来拉出,并通过收线装置12而绕制。拉力可施加于拉力施加装置14与牵引装置10之间的支撑线3上。例如拉力可约为200Kg。
拉力施加装置14将摩擦力提供给支撑线3。对于装置14,可使用能够调节摩擦力的被动装置,和可给支撑线3提供启动力的主动装置,使得由于所使用的装置的启动力与牵引装置的拉力之间的差异而提供拉力。
通过该生产线制造的自撑式光缆的剩余长度,例如带狭缝的自撑式光缆,可通过导轮8a,8b,8c而提供,并且其还会受到施加于支撑线3上的拉力扩大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设置施加于支撑线3上的拉力来设置剩余长度。另外,如果剩余长度偏离设定值的话,剩余长度可以通过调节拉力施加装置14来进行调节。
根据可测量支撑线3运行长度的长度测量装置15和可测量光缆本体4长度的长度测量装置16的输生,可以计算剩余长度。另外,还可将计算结果反馈给拉力施加装置14,以便于控制剩余长度。顺言之,用以测量支撑线3的测量装置15可根据在拉力施加装置14上所设置的拉力来修正其扩大。
举个例子,如果通过拉力施加装置14对支撑线3和导轮8a,8b,8c施加200kg的拉力所获得的剩余长度的变化相对于目标值为±0.06%的话,当由长度测量装置15,16的输出所计算的剩余长度偏移设定值中央+0.025%时,支撑线部分的拉力可减小100kg,以改变支撑线的长度,由此使剩余长度回到中央值。由此,可以抑制剩余长度的变化小于±0.05%。
在根据剩余长度的计算结果来控制拉力的情况下,为了防止过大的拉力变化,最好是获得剩余长度的平均值。为了获得平均值,由长度测量装置15或16所测量的长度最好是5至50m。最好是,通过长度的测量值来计算平均长度。
在该实施例中,由于拉力施加于支撑线3上,因此具有的优点在于,不会将压力施加于带有光纤的光缆本体4上来制造自撑式光缆。
图7是生产线的示意图,其用以说明按照本发明自撑式光缆制造方法的第三实施例。在该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与图1相同的部分,并且对其的说明在此予以省略。参考标号17表示拉力降低装置。
如果使提供光缆本体4的光缆本体供给装置2的提供盘变大的话,用以牵引光缆本体4的拉力就会变大,并且其通过导轮8a,8b,8c时的拉力也会变大。因此,光缆本体4会被拉长,并且不可能获得预定的剩余长度。另外,如果光缆与导轮8a,8b,8c之间的的摩擦力大于光缆本体的拉力的话,在导轮8a,8b,8c上会产生滑动。结果,不可能获得预定的剩余长度。再有,如果过大的拉力施加于光缆本体4上的话,绕于光缆本体4上的护套会变形成为扁平。
这里提供一种制造自撑式光缆的方法,其中将金属带如铝或不锈钢纵向包覆在光缆本体上,将金属带制成圆筒形,并且其上提供公用护套。在该方法中,由于在将金属带纵向附加于光缆本体4上时由模压而产生的拉力会施加于光缆本体4上,所以较高的拉力会施加于光缆本体上。由此,不可能获得预定的剩余长度,在通过导轮8a,8b,8c时的拉力会变大,由此护套的平整度也会变大。
在该实施例中。可降低光缆本体的拉力,并且可以获得稳定的剩余长度,以及可抑制护套的平整度。
在生产线中,虽然光缆本体4由光缆供给装置2送到挤出机5处,但是送到挤出机5的拉力可在挤出机5之前通过拉力降低装置17来减小。另一方面,支撑线3可由支撑线供给装置1送到挤出机5处。由挤出机5整体化的自撑式光缆11通过使其经过导轮8a,8b,8c而获得剩余长度,通过牵引装置10而牵拉,并通过收线装置12而绕制。在该生产线中,如果自撑式光缆11是带有狭缝的自撑式光缆的话,其狭缝可以在公用护套的颈部上断续地形成。供给装置2提供的光缆本体4的拉力可通过拉力降低装置17来减小,以便于获得预定的剩余长度,并且防止护套变扁平。
现在将对用于本实施例中的拉力降低装置17进行描述。图8A和8B是用以说明拉力降低装置17一个实例的附图。图8A是侧视图,图8B是平面图,其中在其截面上示出了压力带。在附图中,参考标号4表示光缆本体;21a,21b表示压力带;22a,22b表示动轮,23表示驱动源;和24表示传动机构。
光缆本体4可放置在上下压力带21a,21b之间。动轮22a,22b可由可以改变转矩的驱动源23通过传动机构来驱动。至于传动机构24,可以使用适当的动力传动机构,如皮带机构和齿轮机构。通过调节驱动源23的输出转矩,提供给挤出机(图5)的拉力F2可根据驱动源23的输出转矩相对于供给装置2(图7)的拉力F1而降低。例如,F1为20kg至100kg,其可以将F2减小到5kg到20kg。在这里,拉力降低装置17只减小光缆本体4上的拉力,而不改变光缆的速度。顺言之,对于拉力降低装置17,已经对压力带方法予以了说明。然而,其目的是降低拉力,因此其方法不限于压力带方法。可以使用适当的方法,如这样一种方法,其中可以使用能够改变转矩的驱动源,并且光缆本体4可以绕在轮子上。
图9是用以说明检测施加于拉力降低装置上力的方法的一个实例的附图。在附图中,参考标号4表示光缆本体;17表示拉力降低装置;25表示滑动台;26表示滑动导引轴;27表示重量检测传感器;和28表示支架。拉力降低装置17是用以检测与光缆本体4前进方向相反的力的机构。拉力降低装置17可安装在滑动台25上,其中滑动台25可在滑动导引轴26上在通路方向上自由移动地设置。重量检测传感器27可设置在支架28上,其可检测与光缆本体4前进方向相反的力。简言之,重量检测传感器27可检测在拉力降低装置17入口侧上光缆本体4的拉力与拉力降低装置17出口侧上光缆本体4的拉力之间的差(F1-F2),由此检测拉力降低装置17的拉力减小量。因此,如果已知入口侧上的拉力F1的话,可通过调节拉力降低装置17的转矩来获得适当的拉力F2,由此可获得稳定的剩余长度。
如果由拉力降低装置17减小的拉力过大的话,差值(F1-F2)会小于0kg。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在挤出机5和导轮8a,8b,8c上不会提供拉力,所以不可能取得精确的剩余长度。因此,在拉力降低装置17出口处的光缆本体4的拉力应不小于0kg。
图11是表示按照本发明自撑式光缆制造方法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在附图中,相同标号表示与图7相同的部分,其相同部分的说明在此省略。在附图中,参考标号18表示拉力测量装置;19a,19b,19c表示导引轮;和20表示重量检测传感器。
即使高拉力不施加于光缆本体4上,如果光缆本体4的拉力在导轮入口部分上改变的话,导轮与光缆本体4的接触状况也会改变,并且会产生光缆本体4供给长度的不均匀。另外,由于拉力施加于光缆本体4上,所以光缆本体4本身会拉长。虽然光缆本体4的拉长量取决于其尺寸,但是在20kg拉力下,精密电缆会被拉长约0.06%。光缆本体4通过导轮8a,8b,8c同时被拉长,并且当生产线上的拉力释放时,光缆本体4的长度会返回到其原有的长度。因此,可使剩余长度小于设定值。因此,如果改变光缆本体4的拉力的话,光缆本体4本身的拉长量会改变,并且其会成为剩余长度不均匀的原因。
在本实施例中,可测量在通路上的光缆本体4的拉力,以便于提供稳定的剩余长度。
在生产线上,光缆本体4可由光缆供给装置2通过拉力降低装置17送到挤出机5,并且由设在挤出机5之前的拉力测量装置18测量通路上光缆本体4的拉力。另一方面,支撑线3由支撑线供给装置1送到挤出机5处。由挤出机5而整体化的自撑式光缆11通过导轮8a,8b,8c而提供剩余长度,通过牵引装置10而牵拉,并通过收线装置12来绕制。在生产线上,如果自撑式光缆11是带狭缝的自撑式光缆的话,在公用护套的颈部上会断续地形成狭缝。
作为拉力测量装置18的特定实例,其可用以测量由拉力降低装置17减小的光缆本体4的拉力,拉力可采用这样的方式加以测量,使光缆本体4由导轮19a,19c上通过,并且在向下拉动光缆本体4的导轮19b上提供重量检测传感器20。拉力降低装置17可根据测量数据进行控制,使得可以稳定光缆本体4的拉力,并且因此获得稳定的剩余长度。
如图10所示,提供一种自撑式光缆,其中在光缆本体4上加有金属带29如铝和不锈钢,并且其可制成圆筒形,然后其用公用护套13包覆。在该自撑式光缆的生产线上,由于光缆本体4接收了带形成拉力,所以挤出机5入口部分上的拉力会增加。而在该生产线上,拉力降低装置17会有效地作用,即使光缆本体4的拉力是高拉力,也可获得理想的剩余长度,以及不会产生护套的扁平。再有,可提供拉力测量装置18,并且可将其测量结果反馈给拉力降低装置。因此,可以抑制挤出机入口部分上光缆本体4的拉力变化,由此获得稳定的剩余长度。
Claims (12)
1、一种制造自撑式光缆的方法,其包括下列步骤:
把相互平行排列设置的支撑线和光缆本体供给挤出机;
在所述支撑线和光缆本体之上挤压一护套,使之成为吉他形状,从而形成所述自撑式光缆;
在空气冷却区和水冷却区冷却所述护套至一高于该护套硬化所需温度的温度;以及
在所述护套硬化之前,使所述自撑式光缆通过许多导轮,以为所述光缆本体提供一个剩余长度,该剩余长度大于提供给所述支撑线长度的长度,
其中,所述多个导轮设置在冷却水箱内,它们首先与所述自撑式光缆的一侧接触,然后与所述自撑式光缆的另一侧接触,该多个导轮交错地设置在输送方向上。
2、按照权利要求1制造自撑式光缆的方法,其中将每个所述导轮的外圆周表面制成直圆筒形,锥形圆筒形,或阶梯形圆筒形。
3、按照权利要求1制造自撑式光缆的方法,其中将每个所述导轮的外圆周表面制成带槽的或突起的圆筒形。
4、按照权利要求1制造自撑式光缆的方法,其中所述导轮如此设置,使得所述导轮的第一接触点与所述挤出机出口之间的距离与剩余长度率的乘积为10mm或以下。
5、一种制造自撑式光缆的方法,其包括下列步骤:
把相互平行排列设置的支撑线和光缆本体供给挤出机;
在所述支撑线和光缆本体之上挤压一护套,使之成为吉他形状,从而形成所述自撑式光缆;
在空气冷却区和水冷却区冷却所述护套至一高于该护套硬化所需温度的温度;以及
在所述护套硬化之前,使所述自撑式光缆通过许多导轮,以为所述光缆本体提供一个剩余长度,该剩余长度大于提供给所述支撑线长度的长度,以及
通过所述支撑线上的拉力来控制所述剩余长度。
6、按照权利要求5自撑式光缆的制造方法,其中还包括步骤:连续地测量所述剩余长度以获得测量值;以及根据该测量值通过控制所述支撑线上的拉力来控制所述剩余长度。
7、按照权利要求6自撑式光缆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测量值为约5m或更大。
8、一种制造自撑式光缆的方法,其包括下列步骤:
把相互平行设置的支撑线和光缆本体供给挤出机;
在所述支撑线和光缆本体之上挤压一护套,使之成为吉他形状,从而形成所述自撑式光缆;
在空气冷却区和水冷却区冷却所述护套至一高于该护套硬化所需温度的温度;以及
在所述护套硬化之前,使所述自撑式光缆通过许多导轮,以为所述光缆本体提供一个剩余长度,该剩余长度大于提供给所述支撑线长度的长度,
其中在所述挤出机入口部分上所述光缆本体的拉力通过拉力降低装置来减小。
9、按照权利要求8制造自撑式光缆的方法,其中光缆本体的拉力可在由支撑线供给装置到挤出机的路径上增加。
10、按照权利要求8制造自撑式光缆的方法,其中可测量路径上光缆本体的拉力,以便控制所述拉力降低装置。
11、按照权利要求8制造自撑式光缆的方法,其中可测量施加于所述拉力降低装置上的力。
12、按照权利要求8制造自撑式光缆的方法,其中所述拉力降低装置下游的所述光缆本体的拉力大于0kg。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16664/1997 | 1997-01-30 | ||
JP1666497 | 1997-01-30 | ||
JP16664/97 | 1997-01-30 | ||
JP337086/97 | 1997-12-08 | ||
JP337086/1997 | 1997-12-08 | ||
JP9337086A JP3070560B2 (ja) | 1997-01-30 | 1997-12-08 | 自己支持型光ケーブルの製造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93746A CN1193746A (zh) | 1998-09-23 |
CN1130582C true CN1130582C (zh) | 2003-12-10 |
Family
ID=263530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98106189A Expired - Lifetime CN1130582C (zh) | 1997-01-30 | 1998-01-26 | 制造自撑式光缆的方法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6054070A (zh) |
JP (1) | JP3070560B2 (zh) |
CN (1) | CN1130582C (zh) |
ID (1) | ID19838A (zh) |
MY (1) | MY116184A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I104589B (fi) * | 1997-11-10 | 2000-02-29 | Nextrom Holding Sa | Menetelmä ja sovitelma toisiopäällystyslinjan yhteydessä |
JP3578076B2 (ja) * | 2000-10-13 | 2004-10-20 |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 自己支持型ケーブ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07094180A (ja) * | 2005-09-29 | 2007-04-12 |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 光ケーブルの巻取り方法および巻き取られた光ケーブル |
DE102009032287A1 (de) * | 2009-01-20 | 2010-08-05 | Evonik Degussa Gmbh | Extrusionsanlage mit Staudruck regelnder Bremseinrichtung |
US8489219B1 (en) * | 2009-01-30 | 2013-07-16 | Draka Comteq B.V. | Process for making loose buffer tubes having controlled excess fiber length and reduced post-extrusion shrinkage |
US8625945B1 (en) | 2009-05-13 | 2014-01-07 | Draka Comteq, B.V. | Low-shrink reduced-diameter dry buffer tubes |
US8625944B1 (en) | 2009-05-13 | 2014-01-07 | Draka Comteq, B.V. | Low-shrink reduced-diameter buffer tubes |
CN103854722A (zh) * | 2012-12-06 | 2014-06-11 | 国家电网公司 | 混模测温通信相导线及测温通信系统 |
CN103278444B (zh) * | 2013-05-27 | 2015-04-01 | 浙江万马集团特种电子电缆有限公司 | 同轴电缆自承分离试验装置 |
JP5918726B2 (ja) * | 2013-07-25 | 2016-05-18 | 昭和電線ケーブル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 光ドロップケーブルの製造方法 |
CN107433706A (zh) * | 2016-05-27 | 2017-12-05 | 浙江正泰电缆有限公司 | 一种pe电缆冲气式护套挤出的方法 |
WO2018050220A1 (en) | 2016-09-14 | 2018-03-22 | Prysmian S.P.A. | Process and apparatus for the manufacturing of a figure-of-eight cable |
CN106772862A (zh) * | 2016-12-30 | 2017-05-31 | 通鼎互联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防光缆歪脖装置 |
US11311922B2 (en) * | 2020-02-18 | 2022-04-26 | Winn Applied Material Inc. | Wire drawing process of light storage wire |
CN112388937B (zh) * | 2020-10-26 | 2022-09-27 | 重庆鸽牌电线电缆有限公司 | 双芯口罩线制造工艺 |
CN116141639B (zh) * | 2023-03-17 | 2023-12-26 | 江苏众城线缆有限公司 | 一种电线电缆护套生产用冷却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I75939C (fi) * | 1983-05-30 | 1988-08-08 | Nokia Oy Ab | Foerfarande och anordning foer att aostadkomma en oeverlopps fiberlaengd vid sekundaermantling av en optisk fiber. |
CH660801A5 (fr) * | 1984-12-14 | 1987-06-15 | Maillefer Sa | Procede de fabrication d'un element de cablage a fibre optique, installation pour la mise en oeuvre du procede et element de cablage obtenu par ce procede. |
JPS6281913A (ja) * | 1985-10-04 | 1987-04-15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デスク形操作盤 |
EP0275994B1 (de) * | 1987-01-23 | 1993-04-07 |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Herstellung von definierten Lichtwellenleiterlängen in Lichtleitadern |
DE3872024D1 (de) * | 1987-04-13 | 1992-07-23 | Siemens Ag | Verfahren zur bestimmung des laengenunterschiedes zwischen lichtleitfaser und lichtleitaderhuelle. |
JPH02156213A (ja) * | 1988-12-08 | 1990-06-15 | Fujikura Ltd | 自己支持型光ケーブルの製造方法 |
US5015063A (en) * | 1989-10-25 | 1991-05-14 | At&T Bell Laboratories | Optical fiber cable core |
US5372757A (en) * | 1993-09-03 | 1994-12-13 | Tensor Machinery Ltd.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heathing optical fibers |
JP2867867B2 (ja) * | 1994-02-16 | 1999-03-10 | 日立電線株式会社 | 吊線付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の製造方法 |
JP2868068B2 (ja) * | 1994-09-06 | 1999-03-10 | 日立電線株式会社 | 自己支持型光ケーブルの製造方法 |
-
1997
- 1997-12-08 JP JP9337086A patent/JP3070560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8
- 1998-01-26 CN CN98106189A patent/CN1130582C/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8-01-27 MY MYPI98000398A patent/MY116184A/en unknown
- 1998-01-28 ID IDP980126A patent/ID19838A/id unknown
- 1998-01-30 US US09/016,407 patent/US6054070A/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ID19838A (id) | 1998-08-06 |
JPH10274731A (ja) | 1998-10-13 |
JP3070560B2 (ja) | 2000-07-31 |
MY116184A (en) | 2003-11-28 |
CN1193746A (zh) | 1998-09-23 |
US6054070A (en) | 2000-04-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30582C (zh) | 制造自撑式光缆的方法 | |
JP3578076B2 (ja) | 自己支持型ケーブ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EP3454102B1 (en) | Fiberoptic loose tube manufacturing and post extrusion shrinkage mitigation | |
US6827884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an optical fibre cable and cable so manufactured | |
EP0903603B1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king slotted rod for optical cable | |
WO2011144815A1 (en) | Method and 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a fibre coating line | |
GB2134842A (en) | Manufacturing optical cable with an optical fibre disposed loosely within a helical protective package | |
CN1332858A (zh) | 一种光缆的生产方法和装置及其生产的光缆 | |
CN1113260C (zh) | 复合式光纤架空线及其制造方法 | |
JP2991202B1 (ja) | 自己支持型光ケーブルの製造方法 | |
JP2996134B2 (ja) | 吊線付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の製造方法 | |
JP3346254B2 (ja) | 光ファイバ心線 | |
JPH07230028A (ja) | 吊線付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の製造方法 | |
JP5813529B2 (ja) |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及び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の製造方法 | |
CN110797151B (zh) | 小弯曲半径电缆的生产方法 | |
CN210575284U (zh) | 电缆导体的聚合模具 | |
JPH0875969A (ja) | 自己支持型光ケーブルの製造方法 | |
JP4134500B2 (ja) |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製造装置 | |
JP2983841B2 (ja) | 自己支持型ケーブル製造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 |
FI86481B (fi) | Sekundaermantelkonstruktion foer optisk kabel samt foerfarande foer tillverkning av densamma. | |
JPH09265027A (ja) | 一溝螺旋スロットの製造方法 | |
US10330879B2 (en) | Aerial micromodule optical cable and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id cable | |
JP2004020606A (ja) |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の製造方法及び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 |
JPH09265028A (ja) | 二溝螺旋スロットの製造方法 | |
JP2004029087A (ja) | テープ状光ファイバ心線の製造装置,製造方法およびテープ状光ファイバ心線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31210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