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87465B - 散热装置及投影设备 - Google Patents
散热装置及投影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987465B CN112987465B CN202110256587.2A CN202110256587A CN112987465B CN 112987465 B CN112987465 B CN 112987465B CN 202110256587 A CN202110256587 A CN 202110256587A CN 112987465 B CN112987465 B CN 11298746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 heat dissipation
- spoiler
- bars
- unit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2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2826 coolant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7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146 3D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54 acut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8 A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881 Cu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74 asce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7 uniform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16—Cooling; Preventing overheat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出了一种应用于投影设备上的散热装置及投影设备,应用于投影设备,该散热装置包括散热器和与该散热器连接的导热管,该散热器包括底板、与该底板相对设置的顶板、以及多个散热单元,该多个散热单元设置在该底板和该顶板之间且呈点阵分布,该散热单元包括相连接的扰流杆和散热杆,该扰流杆的延伸方向和该散热杆的延伸方向具有夹角。本公开通过在散热器中设置呈点阵分布的多个散热单元,多个散热单元替代了传统散热器中的散热片,同等的体积下换热面积增加,结构更加紧凑,散热效率更高;点阵分布的散热单元可以增强冷却流场的湍流度,提升了散热单元与冷却介质之间的对流换热效果,进一步提高了散热器的散热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投影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散热装置及投影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数字光处理(Digital Light Processing,DLP)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投影仪中,DLP投影仪中的光机芯片具有体积小、功耗大的特点,对于散热器的散热效率有着较高的要求,另外由于DLP投影仪的尺寸朝着小型化发展,其对散热器的结构紧凑型也有着较高要求。
现有投影仪中的光机系统主要采用导热管/散热器组成的模组进行散热,结构简单以及散热效率低。例如,现有的平行鳍片散热器在散热器的阻抗、散热面积和换热系数等方面存在局限性,而提升散热能力主要通过增加鳍片数量、鳍片面积或鳍片间隙来实现,该方案将导致散热器体积和重量的增加,不符合电子产品小型化和轻量化的趋势
因此,目前亟需一种散热装置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公开提供一种散热装置及投影设备,旨在改善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散热器的散热效率较低和结构不紧凑的问题。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散热装置,应用于投影设备,所述散热装置包括散热器和与所述散热器连接的导热管,所述散热器包括:
底板;
与所述底板相对设置的顶板;以及
多个散热单元,所述多个散热单元设置在所述底板和所述顶板之间且呈点阵分布,所述散热单元包括相连接的扰流杆和散热杆,所述扰流杆的延伸方向和所述散热杆的延伸方向具有夹角。
可选地,所述散热杆和所述扰流杆的夹角为钝角。
可选地,所述扰流杆沿所述底板的厚度方向延伸。
可选地,每个所述散热单元中的所述扰流杆的数量为n个,所述散热杆的数量为n个,所述散热杆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扰流杆的一端与所述散热杆的第一端连接,n个所述散热杆的第二端连接在一起,其中,n为1~6的整数。
可选地,多个所述散热单元中的所述扰流杆在所述扰流杆的延伸方向上间隔设置。
可选地,在所述扰流杆的延伸方向上,相邻所述散热单元中的所述散热杆的第二端之间连接有扰流支撑杆。
可选地,所述散热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底板和所述顶板之间的多个支撑主杆,所述支撑主杆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支撑主杆的第一端与所述底板或所述顶板连接,所述支撑主杆的第二端与所述散热单元连接。
可选地,所述散热器还包括位于所述底板和所述顶板之间的至少一个空心套管,至少一个所述空心套管贯穿多个所述散热单元设置。
可选地,所述散热器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底板和所述顶板垂直设置,所述散热单元位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之间。
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投影设备,所述投影设备包括上述散热装置。
本公开提出了一种应用于投影设备上的散热装置及投影设备,应用于投影设备,所述散热装置包括散热器和与所述散热器连接的导热管,所述散热器包括底板、与所述底板相对设置的顶板以及多个散热单元,所述多个散热单元设置在所述底板和所述顶板之间且呈点阵分布,所述散热单元包括相连接的扰流杆和散热杆,所述扰流杆的延伸方向和所述散热杆的延伸方向具有夹角。本公开通过在散热器中设置呈点阵分布的多个散热单元,该散热单元包括倾斜连接的散热杆和扰流杆,多个散热单元替代了传统散热器中的散热片,同等的体积下换热面积增加,结构更加紧凑,散热效率更高;点阵分布的散热单元可以增强冷却流场的湍流度,提升了散热单元与冷却介质之间的对流换热效果,进一步提高了散热器的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公开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图1为本公开散热装置的结构简图;
图2为本公开散热器的第一种视角的结构图;
图3a为本公开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单元的结构图;
图3b为本公开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多个散热单元的第一种连接图;
图3c为本公开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多个散热单元的第二种连接图;
图4a为本公开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单元的第一种结构图;
图4b为本公开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单元的第二种结构图;
图5为本公开第三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单元的结构图;
图6为本公开第四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单元的结构图;
图7a为本公开第五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单元的结构图;
图7b为本公开第五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单元的俯视结构图;
图8a为本公开第六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单元的结构图;
图8b为本公开第六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单元的俯视结构图;
图9为本公开散热单元的第一种三维结构图;
图10为本公开散热单元的第二种三维结构图;
图11为本公开散热器的第二种视角的结构图;
图12为本公开散热器的第三种视角的结构图;
图13为本公开散热器的第一种视角的另一结构图。
附图标记:
100-散热器;200-散热装置;
101-底板;102-顶板;103-导热管;104-空心套管;105-第一侧板;106-第二侧板;
210-散热单元;211-扰流杆;212-散热杆;212a-第一端;212b-第二端;
310-扰流支撑杆;
410-支撑主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公开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公开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公开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公开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公开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公开。此外,本公开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公开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请参阅图1~图2,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散热装置200,应用于投影设备,所述散热装置200包括散热器100和与所述散热器100连接的导热管103,所述散热器100可以包括底板101、与所述底板101相对设置的顶板102以及位于所述底板101与所述顶板102之间的多个散热单元210。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多个散热单元210设置在所述底板101和所述顶板102之间且呈点阵分布,所述散热单元210包括相连接的扰流杆211和散热杆212,所述扰流杆211的延伸方向和所述散热杆212的延伸方向具有夹角。
本公开通过在散热器100中设置呈点阵分布的多个散热单元210,该散热单元210包括倾斜连接的散热杆212和扰流杆211,多个散热单元210替代了传统散热器100中的散热片,同等的体积下换热面积增加,结构更加紧凑,散热效率更高;点阵分布的散热单元210可以增强冷却流场的湍流度,提升了散热单元210与冷却介质之间的对流换热效果,进一步提高了散热器100的散热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底板101、所述顶板102以及所述散热单元210中的所述扰流杆211和所述散热杆212的材料可以采用热传导性能良好的金属,例如铜或者铝合金;多个散热单元210可以通过3D打印一体化成型,所述散热单元210的材料和加工工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成本和散热器100性能等因素进行确定,此处不作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所述扰流杆211和所述散热杆212的材料均为热传导性能良好的金属,因此本公开的所述扰流杆211和所述散热杆212均具有散热和扰流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底板101和所述顶板102平行设置,以及所述底板101和所述顶板102的形状可以矩形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下面实施例介绍的冷却源(未示出)可以但不限定于风扇,冷却介质可以为空气或其他流体介质。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散热杆212和所述扰流杆211的截面形状可以是方形、圆形或者椭圆形。在本公开所提供的实施例中,散热杆212和扰流杆211的形状为圆形或者椭圆形,由此可以减少冷却介质流过散热单元210的阻力,提高散热器100的散热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散热杆212和所述扰流杆211的夹角可以为钝角。请参阅图3至图10中的结构,相互连接的散热杆212和扰流杆211的实际夹角为钝角,请参阅图4b,图中散热杆212和扰流杆211形成的实际夹角为β以及夹角β为钝角;另外,扰流杆211的延伸方向和散热杆212的延伸方向的夹角为锐角,请参阅图4b,本公开的扰流杆211和散热杆212的延伸方向可以朝上,图中扰流杆211的延伸方向和散热杆212的延伸方向的夹角为α以及夹角α为锐角。
现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在下面实施例中,为了方便叙述,参考图2,本公开将垂直于所述顶板102和所述底板101的方向设置为Z方向,冷却源中冷却介质的来流方向为X方向,与X方向和Z方向所在的平面垂直的方向为Y方向。
在本公开的散热装置200中,每个所述散热单元210中的所述扰流杆211的数量可以为n个,所述散热杆212的数量可以为n个,所述散热杆212包括相对的第一端212a和第二端212b,所述扰流杆211的一端与所述散热杆212的第一端212a连接,n个所述散热杆212的第二端212b连接在一起,其中,n为1~6的整数。
请参阅图3a,当n为1时,每个所述散热单元210中的所述扰流杆211的数量可以为1个,所述散热杆212的数量可以为1个,1个所述扰流杆211和1个所述散热杆212倾斜连接。
请参阅图3b,所述散热单元210可以沿Y方向以及Z方向重复设置;而在X方向上(未示出),所述散热单元210的设置可以与Y方向和Z方向相同,以使所述散热单元210在所述底板101与所述顶板102之间呈点阵分布。在图3b的结构中,所述散热杆212可以沿所述底板101的厚度方向延伸,即所述散热杆212的延伸方向为Z方向,相邻两个所述散热单元210中的扰流杆211可以连接在一起,相邻所述散热单元210中的散热杆212通过另一散热单元210中的扰流杆211或散热杆212连接。
请参阅图3c,在Y方向和Z方向上,相邻两个所述散热单元210可以呈对称设置,相邻两个散热单元210可以通过散热杆212的第二端212b连接在一起。
请参阅图4a和图4b,当n为2时,每个所述散热单元210中的所述扰流杆211的数量可以为2个,所述散热杆212的数量可以为2个,1个所述扰流杆211的一端与1个所述散热杆212的第一端212a连接,2个所述散热杆212的第二端212b连接在一起。可以理解的,图4a的散热单元210可以由图3a中的2个散热单元210在Y方向上连接形成,图4b的散热单元210可以由图3a中的2个散热单元210在Z方向上连接形成。
在本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散热单元210所在的平面的夹角范围可以为0°至90°,本公开不作具体限定。例如,在图3a至图3c、以及图4a和图4b所示的结构中,相邻两个散热单元210所在的平面的夹角为0°。
请参阅图5,当n为3时,每个所述散热单元210中的所述扰流杆211的数量可以为3个,所述散热杆212的数量可以为3个,1个所述扰流杆211的一端与1个所述散热杆212的第一端212a连接,3个所述散热杆212的第二端212b连接在一起。可以理解的,图5的散热单元210可以由图3a中的3个散热单元210连接形成。
请参阅图6,当n为4时,每个所述散热单元210中的所述扰流杆211的数量可以为4个,所述散热杆212的数量可以为4个,1个所述扰流杆211的一端与1个所述散热杆212的第一端212a连接,4个所述散热杆212的第二端212b连接在一起。可以理解的,图6的散热单元210可以由图3a中的4个散热单元210连接形成。
请参阅图7a和图7b,当n为5时,每个所述散热单元210中的所述扰流杆211的数量可以为5个,所述散热杆212的数量可以为5个,1个所述扰流杆211的一端与1个所述散热杆212的第一端212a连接,5个所述散热杆212的第二端212b连接在一起。
请参阅图8a和8b,当n为6时,每个所述散热单元210中的所述扰流杆211的数量可以为6个,所述散热杆212的数量可以为6个,1个所述扰流杆211的一端与1个所述散热杆212的第一端212a连接,6个所述散热杆212的第二端212b连接在一起。
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单元210中相邻两个散热杆212在其延伸方向的夹角范围可以为0°至90°,本公开不作具体限定。例如,图5中相邻两个散热杆212在其延伸方向上的夹角可以为60°,图6中相邻两个散热杆212在其延伸方向上的夹角可以为45°。
请参阅图9,图9中的结构可以由图5中的2个散热单元210在Z方向上连接形成,两个散热单元210在Z方向上对称设置(即两个散热单元210中的所述散热杆212的第二端212b连接在一起)以及散热单元210中的扰流杆211的倾斜角度均相同,简化了扰流杆211的加工工艺;另外,对称设置的散热单元210还能使供冷却介质流通的流道大小相同,使冷却介质在散热器100中的分布更均匀,提高了散热器100的散热效率。
在图9中,所述散热单元210的第一侧可以通过散热杆212与另一散热单元210的散热杆212对接;请参阅图11,所述散热单元210的第二侧可以通过扰流杆211与另一散热单元210的扰流杆211对接。而由于所述散热器100可以通过3D打印形成,因此相邻两个散热单元210之间不会出现焊接点或者粘接点,结构更加牢固及紧凑。另外,相邻两个散热单元210也可以不连接在一起,例如所述散热器100内部可以出现非连续设置的散热单元210。
请参阅图9,图9中的结构还可以由图4b中的3个散热单元210连接形成,相邻两个散热单元210所在的平面的夹角可以为60°。
在本实施例中,多个所述散热单元210中的所述扰流杆211在所述扰流杆211的延伸方向上间隔设置。多个散热单元210中的扰流杆211间隔设置,增加了供冷却介质流通的空间,即增加了冷却介质的流量,提高了散热器100的散热效率。
本公开通过将同一所述散热单元210的扰流杆211分离设置以及所述散热杆212与所述扰流杆211倾斜连接,多个所述散热杆212和多个所述扰流杆211构成的散热单元210替代了传统散热器100中的散热片,同等的体积下换热面积增加,结构更加紧凑,散热效率更高;另外,点阵分布的散热单元210可以增强冷却流场的湍流度,提升了散热单元210与冷却介质之间的对流换热效果,进一步提高了散热器100的散热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扰流杆211的延伸方向上,相邻所述散热单元210中的所述散热杆212的第二端212b之间连接有扰流支撑杆310。请参阅图10,图10中的结构可以由图5中的2个散热单元210在Z方向上连接形成,两个散热单元210在Z方向上对称设置以及散热单元210中的扰流杆211的倾斜角度均相同,两个散热单元210之间连接有所述扰流支撑杆310。
可以理解的,所述扰流支撑杆310的数量可以为1个或者多个。在本实施例中,为了简化散热单元210的结构,所述扰流支撑杆310的数量为1个。请参阅图2,所述散热单元210在所述底板101与所述顶板102之间呈点阵分布,若相邻两个散热单元210之间未设置扰流支撑杆310,则扰流杆211和散热杆212构成点阵结构可能过于密集,导致冷却介质所能通过流道过于狭小,影响散热器100的散热性能。因此所述扰流支撑杆310的设置,可以提高所述散热器100中供冷却介质通过的流道面积,提升了散热单元210与冷却介质之间的对流换热效果,进一步提高了散热器100的散热效率。
可选地,所述扰流支撑杆310的延伸方向本公开不作具体限定,所述扰流支撑杆310的延伸方向可以与相邻两个散热单元210中的扰流杆211的延伸方向相同或不同。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加工工艺的简化,以及保证不同区域中冷却介质的均匀分布,所述扰流支撑杆310的延伸方向与相邻两个散热单元210中的扰流杆211的延伸方向均相同,即所述扰流支撑杆310的延伸方向可以为X方向。另外,由于散热器100在工作时,不可避免会存在部分区域的温度偏高,即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温度较高的区域中的散热单元210的结构进行重新设计,使得温度偏高的区域具有更多冷却介质,以解决散热器100温度不均的技术问题。
下表为不同结构的散热单元的散热实验结果对比。需要说明是,为保证结果对比的合理性,各散热器100的尺寸保持一致,且进行实验时各参数的设置相同,热源功率为120W,风扇转速一致,下表散热器100的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中的数字单位为℃。
在上表中,传统散热器一般采用平行散热片构成,其可以包括底板、设置在底板一侧的导热件,和多个设置在底板另一侧且互相平行的散热片。
从上表的数据可以看出,由散热杆212和扰流杆211构成的散热单元210相比传统散热器,散热器100中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均有所下降。而随着散热单元210中扰流杆211和散热杆212数量的增加,扰流杆211和散热杆212的分布密度将减小,散热器100中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逐渐下降,当散热单元210中扰流杆211和散热杆212的数量为4时,散热器100中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达到最低值;而当散热单元210中扰流杆211和散热杆212的数量超过4时,扰流杆211和散热杆212的分布密度将增加,散热器100中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将增加。另外,当散热单元210中扰流杆211和散热杆212的数量为4时,扰流支撑杆310的增加,提高了散热器100中供冷却介质通过的流道面积,提升了散热单元210与冷却介质之间的对流换热效果,进一步降低了散热器100中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
请参阅图11~图12,所述散热器100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顶板102与所述顶板102之间的多个支撑主杆410,所述支撑主杆410包括相对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支撑主杆410的第一端部与所述底板101或所述顶板102连接,所述支撑主杆410的第二端部与所述散热单元210连接。
可以理解的,由于靠近所述底板101或所述顶板102的表面为平面,而该区域的扰流杆211或散热杆212与该平面形成间隙过小,使得靠近所述底板101或所述顶板102中供冷却介质通过的流道面积过小,导致该区域的换热效率低于远离底板101或顶板102的区域的换热效率。
可选的,当导热管103靠近底板101设置时,则所述支撑主杆410的第一端部可以与所述底板101连接;当导热管103靠近顶板102设置时,则所述支撑主杆410的第一端部可以与所述顶板102连接;当导热管103位于顶板102和底板101之间设置时,其可以在所述底板101和所述顶板102上同时设置所述支撑主杆410。
本申请在底板101或/和顶板102上设置多个支撑主杆410,所述支撑主杆410的第二端部可以与所述散热单元210中的扰流杆211或散热杆212连接,增加了所述底板101与散热杆212在竖直方向上的间距,避免了因底板101或顶板102与散热单元210的间距过小而导致散热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在上述实施例中,任一所述扰流杆211或/和任一所述散热杆212还可以包括至少一凹面(未示出),至少一所述凹面朝向冷却源。由于所述扰流杆211或/和所述散热杆212的截面形状均为圆形或椭圆形,上述两种结构的表面为光滑的表面,光滑的表面不利于湍流的加剧。可以理解的,由于冷却介质的流向为+X方向,因此所述凹面的朝向为-X方向。所述扰流杆211或/和所述散热杆212上形成有一朝向-X方向的凹槽(未示出),冷却介质经过所述扰流杆211或/和所述散热杆212时,冷却介质将进入所述凹槽内,以及在所述凹槽内形成湍流涡,使得冷却介质在凹槽内的流动时间增加,增强冷却流场的湍流度,提升了散热单元210与冷却介质之间的对流换热效果,进一步提高了散热器100的散热效率。
请参阅图11~图12,所述散热器100还包括位于所述顶板102与所述顶板102之间的至少一个空心套管104,至少一个所述空心套管104贯穿多个所述散热单元210设置;其中,所述散热器100包括靠近冷却源的第一侧面和远离所述冷却源的第二侧面,所述空心套管104与所述第一侧面的间距可以小于所述空心套管104与所述第二侧面的间距。
可以理解的,请参阅图1,导热管103将内嵌于所述空心套管104中,以及通过所述空心套管104将热量传递至所述散热器100中。因此,为了使冷却介质与热源充分接触,本公开提供的实施例将空心套管104靠近冷却源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空心套管104与所述第一侧面的间距可以与所述空心套管104与所述第二侧面的间距相等。空心套管104位置的设置主要在于散热的考量,在冷却介质的设置或者其他因素可以保证散热器100的散热效率的情况,所述空心套管104位置设置本公开可以不作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器100包括位于所述顶板102与所述顶板102之间的三个空心套管104,一个所述空心套管104对应一导热管103,不同的空心套管104的孔径可以不相同。当投影设备在不同功率下工作时,其产生的热量不相同,因此在节约能效的基础上,不同功率将对应不同孔径的导热管103,而当产生的热量达到一定数值时,则可以2个或2个以上的导热管103进行工作。另外,对于所述空心套管104的具体数量,可以根据散热器100实际大小及对应导热管103的大小进行限定。
请参阅图13,所述散热器100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105和第二侧板106,所述第一侧板105和所述第二侧板106与所述底板101和所述顶板102垂直设置,所述第一侧板105和所述第二侧板106与来自于所述冷却源的冷却介质的流向平行。
可以理解的,所述第一侧板105和所述第二侧板106所在的平面与X方向平行以及与Y方向垂直。
可以理解的,由于本申请的散热单元210向四周扩散,因此从导热管103传递至散热器100的热量将向四周进行扩散,而由于散热器100通常与离心风机搭配使用,风机吹入散热器100内的风与散热器100进行热交换后温度升高,该升温后的气体可能从散热器100的两侧溢出而回流至风机中。因此为了避免热量的回流,本公开提供的实施例在所述散热器100的两侧设置所述第一侧板105和所述第二侧板106,使得冷却气体沿X方向流出散热器100,以及防止升温后的气体向两侧溢出后而回流至离心风机中。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热管103可以内嵌于所述散热器100中的空心套管104内。请参阅图1,当所述散热器100内部的空间不够时,所述导热管103可以直接焊接在散热器100的外表面。
本公开还提出了一种投影设备,所述投影设备包括上述散热装置。
本公开提出了一种应用于投影设备上的散热装置及投影设备,应用于投影设备,所述散热装置包括散热器和与所述散热器连接的导热管,所述散热器包括底板、与所述底板相对设置的顶板以及多个散热单元,所述多个散热单元设置在所述底板和所述顶板之间且呈点阵分布,所述散热单元包括相连接的扰流杆和散热杆,所述扰流杆的延伸方向和所述散热杆的延伸方向具有夹角。本公开通过在散热器中设置呈点阵分布的多个散热单元,该散热单元包括倾斜连接的散热杆和扰流杆,多个散热单元替代了传统散热器中的散热片,同等的体积下换热面积增加,结构更加紧凑,散热效率更高;点阵分布的散热单元可以增强冷却流场的湍流度,提升了散热单元与冷却介质之间的对流换热效果,进一步提高了散热器的散热效率。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以上对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散热器、散热装置及投影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公开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公开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公开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投影设备,所述散热装置包括散热器和与所述散热器连接的导热管,所述散热器包括:
底板;
与所述底板相对设置的顶板;以及
多个散热单元,所述多个散热单元设置在所述底板和所述顶板之间且呈点阵分布,所述散热单元包括相连接的扰流杆和散热杆,所述扰流杆的延伸方向和所述散热杆的延伸方向具有夹角;所述扰流杆和/或所述散热杆包括至少一凹面,至少一所述凹面朝向冷却源。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杆和所述扰流杆的夹角为钝角。
3.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杆沿所述底板的厚度方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散热单元中的所述扰流杆的数量为n个,所述散热杆的数量为n个,所述散热杆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扰流杆的一端与所述散热杆的第一端连接,n个所述散热杆的第二端连接在一起,其中,n为1~6的整数。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散热单元中的所述扰流杆在所述扰流杆的延伸方向上间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扰流杆的延伸方向上,相邻所述散热单元中的所述散热杆的第二端之间连接有扰流支撑杆。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底板和所述顶板之间的多个支撑主杆,所述支撑主杆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支撑主杆的第一端与所述底板或所述顶板连接,所述支撑主杆的第二端与所述散热单元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还包括位于所述底板和所述顶板之间的至少一个空心套管,至少一个所述空心套管贯穿多个所述散热单元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底板和所述顶板垂直设置,所述散热单元位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之间。
10.一种投影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投影设备包括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散热装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256587.2A CN112987465B (zh) | 2021-03-09 | 2021-03-09 | 散热装置及投影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256587.2A CN112987465B (zh) | 2021-03-09 | 2021-03-09 | 散热装置及投影设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987465A CN112987465A (zh) | 2021-06-18 |
CN112987465B true CN112987465B (zh) | 2022-10-04 |
Family
ID=763346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256587.2A Active CN112987465B (zh) | 2021-03-09 | 2021-03-09 | 散热装置及投影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987465B (zh) |
Citation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109767A (en) * | 1996-03-29 | 2000-08-29 |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 Honeycomb light and heat trap for projector |
JP2003241314A (ja) * | 2002-02-21 | 2003-08-27 | Sony Corp | 投射型表示装置 |
US6631756B1 (en) * | 2002-09-10 | 2003-10-14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High performance passive cooling device with ducting |
TW200641511A (en) * | 2005-03-29 | 2006-12-01 | Hewlett Packard Development Co | Lamp assembly |
JP2006343498A (ja) * | 2005-06-08 | 2006-12-21 | Nec Viewtechnology Ltd | 電子機器の冷却装置および投写型光学装置 |
JP2016001270A (ja) * | 2014-06-12 | 2016-01-0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光学ユニット及び画像投影装置 |
CN106200226A (zh) * | 2014-12-22 | 2016-12-07 |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具有扰流结构的散热模块 |
CN107043582A (zh) * | 2017-05-22 | 2017-08-15 |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防尘涂料及其制备方法、激光投影设备 |
CN108362156A (zh) * | 2018-04-09 | 2018-08-03 | 西安交通大学 | 一种扰流杆与三角形涡发生器组合的h型翅片管 |
CN208188559U (zh) * | 2018-04-28 | 2018-12-04 | 深圳暴风统帅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散热系统及激光投影仪 |
CN209296991U (zh) * | 2019-01-12 | 2019-08-23 | 深圳市恒扬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光模块的散热结构 |
CN209806315U (zh) * | 2019-02-01 | 2019-12-17 | 山东开元电子有限公司 | 特异形电子散热器 |
CN110750026A (zh) * | 2019-09-25 | 2020-02-04 | 深圳市火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投影仪 |
CN210441181U (zh) * | 2019-09-02 | 2020-05-01 | 佛山市南海铝翔铝业有限公司 | 一种改进型梳子形散热器铝型材结构及led灯具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488096B2 (en) * | 2004-01-30 | 2009-02-10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Integral reflector and heat sink |
CN202494084U (zh) * | 2012-04-05 | 2012-10-17 | 浙江世明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散热器 |
CN204439998U (zh) * | 2015-03-12 | 2015-07-01 | 成都名程科技有限公司 | 用于投影仪光机的散热结构 |
CN112034667B (zh) * | 2019-06-03 | 2023-01-24 | 青岛海信激光显示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激光投影设备 |
CN210038424U (zh) * | 2019-06-19 | 2020-02-07 | 青岛海信激光显示股份有限公司 | 激光光源及激光投影设备 |
CN110687738A (zh) * | 2019-09-24 | 2020-01-14 | 深圳市火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投影仪 |
CN110716374B (zh) * | 2019-09-29 | 2021-02-05 | 深圳市火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投影仪 |
-
2021
- 2021-03-09 CN CN202110256587.2A patent/CN11298746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109767A (en) * | 1996-03-29 | 2000-08-29 |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 Honeycomb light and heat trap for projector |
JP2003241314A (ja) * | 2002-02-21 | 2003-08-27 | Sony Corp | 投射型表示装置 |
US6631756B1 (en) * | 2002-09-10 | 2003-10-14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High performance passive cooling device with ducting |
TW200641511A (en) * | 2005-03-29 | 2006-12-01 | Hewlett Packard Development Co | Lamp assembly |
JP2006343498A (ja) * | 2005-06-08 | 2006-12-21 | Nec Viewtechnology Ltd | 電子機器の冷却装置および投写型光学装置 |
JP2016001270A (ja) * | 2014-06-12 | 2016-01-0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光学ユニット及び画像投影装置 |
CN106200226A (zh) * | 2014-12-22 | 2016-12-07 |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具有扰流结构的散热模块 |
CN107043582A (zh) * | 2017-05-22 | 2017-08-15 |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防尘涂料及其制备方法、激光投影设备 |
CN108362156A (zh) * | 2018-04-09 | 2018-08-03 | 西安交通大学 | 一种扰流杆与三角形涡发生器组合的h型翅片管 |
CN208188559U (zh) * | 2018-04-28 | 2018-12-04 | 深圳暴风统帅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散热系统及激光投影仪 |
CN209296991U (zh) * | 2019-01-12 | 2019-08-23 | 深圳市恒扬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光模块的散热结构 |
CN209806315U (zh) * | 2019-02-01 | 2019-12-17 | 山东开元电子有限公司 | 特异形电子散热器 |
CN210441181U (zh) * | 2019-09-02 | 2020-05-01 | 佛山市南海铝翔铝业有限公司 | 一种改进型梳子形散热器铝型材结构及led灯具 |
CN110750026A (zh) * | 2019-09-25 | 2020-02-04 | 深圳市火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投影仪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大功率LED散热器的空气强制对流冷却系统》;周俊杰;《现代电子技术》;20170415;第40卷(第8期);第1-7页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987465A (zh) | 2021-06-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594989Y (zh) | 可提高热交换效率的热交换鳍片板 | |
JP2006511787A (ja) | チャネル式平板フィン熱交換システム、装置及び方法 | |
CN117453017A (zh) | 散热装置及服务器 | |
CN108495540A (zh) | 一种带有均热板的电子元器件散热装置 | |
CN216250709U (zh) | 均温散热装置 | |
CN215003107U (zh) | 一种热管散热器 | |
CN112987465B (zh) | 散热装置及投影设备 | |
CN215067700U (zh) | 散热装置及投影设备 | |
CN221766007U (zh) | 一种液冷机箱及液冷服务器 | |
CN107958886A (zh) | 仿蚯蚓微结构表面的强化传热微电子换热器 | |
CN105552049A (zh) | 功率模块的一体化液冷散热装置及其使用的底板 | |
CN113050352B (zh) | 用于dmd芯片的散热器及投影设备 | |
CN212846698U (zh) | 一种用于服务器上的散热器 | |
CN210900093U (zh) | 鳍片散热器 | |
CN210349818U (zh) | 一种低流阻鳍片散热器 | |
CN209914361U (zh) | 板式热管散热器 | |
CN219372937U (zh) | 散热器及电子装置 | |
JP3992953B2 (ja) | ヒートシンク | |
CN207817623U (zh) | 用于计算机主机中央处理器的降温散热板 | |
CN212752996U (zh) | 一种散热器及电气设备 | |
CN216852949U (zh) | 一种散热片 | |
JP2007080989A (ja) | ヒートシンク | |
CN205645797U (zh) | 功率模块的一体化液冷散热装置及其使用的底板 | |
CN222547864U (zh) | 一种用于智能终端的散热支撑装置 | |
CN215421427U (zh) | 一种用于高热流密度热源的多面风冷散热模块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