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87239A - 广角透镜 - Google Patents
广角透镜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987239A CN112987239A CN201911281734.0A CN201911281734A CN112987239A CN 112987239 A CN112987239 A CN 112987239A CN 201911281734 A CN201911281734 A CN 201911281734A CN 112987239 A CN112987239 A CN 11298723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ens
- wide
- angle
- hoi
- satisfi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4—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more than six component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6—Panoramic objectives; So-called "sky lenses" including panoramic objectives having reflecting surfac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8—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with lenses having one or more non-spherical faces, e.g. for reducing geometrical aberration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025—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for optical correction, e.g. distorsion, aberra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一种广角透镜,在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小型化的同时,容易适当地对广角透镜的各种像差进行修正。本发明的广角透镜包括从物侧依次配置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光圈、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和摄像元件,所述第一透镜是凸球面朝向物侧、凹面朝向像侧的负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是凹面朝向像侧的负透镜,在将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的合成焦点距离设为f12并将最大像高设为HOI时,满足以下的关系:‑1.000<f12/HOI<‑0.400。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广角透镜。
背景技术
作为车载相机用的广角透镜,以往有一种广角透镜,其包括从物侧依 次配置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光圈、第五透镜、 第六透镜、第七透镜和摄像元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8-60153号公报
实际中,有时车辆上用于装设上述广角透镜的空间的整体大小有限, 因此,希望能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小型化,与此同时,希望能容易地对广角 透镜的各种像差进行适当修正。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广角透镜,在实现 广角透镜整体的小型化的同时,容易适当地对广角透镜的各种像差进行修正。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广角透镜,其包括从物侧依次配置 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光圈、第五透镜、第六透 镜、第七透镜和摄像元件,所述第一透镜是凸球面朝向物侧、凹面朝向像 侧的负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是凹面朝向像侧的负透镜,在将所述第一透镜 和所述第二透镜的合成焦点距离设为f12并将最大像高设为HOI时,满足 以下的关系:-1.000<f12/HOI<-0.400。
根据本发明的广角透镜,满足f12/HOI>-1.000的关系,因此,能减 小透镜直径和物像间距离,从而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小型化;另一方面,满 足f12/HOI<-0.400的关系,因此,能避免负的光焦度过强,由此,容易 适当地对场曲、倍率色差、彗形像差进行修正,从而能实现出色的光学特 性。
此外,在本发明的广角透镜中,优选满足以下的关系:-0.700<f12/HOI <-0.500。
根据本发明的广角透镜,满足f12/HOI>-0.700的关系,因此,能进 一步减小物像间距离,从而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小型化;另一方面,满足 f12/HOI<-0.500的关系,因此,能进一步避免负的光焦度过强,由此,更 容易适当地对场曲、倍率色差、彗形像差进行修正,从而能实现出色的光 学特性。
此外,在本发明的广角透镜中,优选在将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透镜面 的有效半径设为sd11时,满足以下的关系:2.000<sd11/HOI<4.000。
根据本发明的广角透镜,满足sd11/HOI>2.000的关系,因此,能使 光轴上的光束通过的位置与光轴外的光束通过的位置分离,从而能良好地 修正场曲;另一方面,满足sd11/HOI<4.000的关系,因此,能抑制第一 透镜的直径,从而更容易实现广角透镜的小型化。
此外,在本发明的广角透镜中,优选满足以下的关系:2.500<sd11/HOI <3.500。
根据本发明的广角透镜,满足sd11/HOI>2.500的关系,因此,能进 一步使光轴上的光束通过的位置与光轴外的光束通过的位置分离,从而能 良好地修正场曲;另一方面,满足sd11/HOI<3.500的关系,因此,能进 一步抑制第一透镜的直径,从而更容易实现广角透镜的小型化。
此外,在本发明的广角透镜中,优选在将广角透镜的物像间距离设为 d时,满足以下关系:5.000<d/HOI<8.000。
根据本发明的广角透镜,满足d/HOI>5.000的关系,因此,能良好地 修正各种像差;另一方面,满足d/HOI<8.000的关系,因此,能减小透镜 直径和物像间距离,从而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小型化。
此外,在本发明的广角透镜中,优选满足以下关系:6.000<d/HOI< 7.000。
根据本发明的广角透镜,满足d/HOI>6.000的关系,因此,能更为良 好地修正各种像差;另一方面,满足d/HOI<7.000的关系,因此,能进一 步减小透镜直径和物像间距离,从而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小型化。
此外,在本发明的广角透镜中,优选所述第六透镜和所述第七透镜构 成接合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是凸面朝向像侧的正透镜,所述第四透镜是凸 面朝向像侧的正透镜,所述第五透镜是凸面朝向物侧且凸面朝向像侧的正 透镜,所述第六透镜是凹面朝向像侧的负透镜,所述第七透镜是凸面朝向 物侧且凸面朝向像侧的正透镜,在将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 第三透镜和所述第四透镜的合成焦点距离设为f1234并将所述第五透镜、 所述第六透镜和所述第七透镜的合成焦点距离设为f567时,满足以下的关 系:0.800<f1234/f567<8.000。
根据本发明的广角透镜,满足f1234/f567>0.800的关系,因此,能 避免由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构成的前透镜组的光焦 度过强,由此,容易对各种像差进行适当修正,从而容易获得出色的光学 特性;另一方面,满足f1234/f567<8.000的关系,因此,能避免由第一 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构成的前透镜组的光焦度过弱,由 此,能减小前透镜组的各透镜的直径,容易实现透镜系统整体的小型化。
此外,在本发明的广角透镜中,优选所述第六透镜和所述第七透镜构 成接合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是凸面朝向像侧的正透镜,所述第四透镜是凸 面朝向像侧的正透镜,所述第五透镜是凸面朝向物侧且凸面朝向像侧的正 透镜,所述第六透镜是凹面朝向像侧的负透镜,所述第七透镜是凸面朝向 物侧且凸面朝向像侧的正透镜,在将所述第五透镜、所述第六透镜和所述 第七透镜的合成焦点距离设为f567并将广角透镜整体的焦点距离设为f 时,满足以下的关系:2.800<f567/f<3.850。
根据本发明的广角透镜,满足f567/f>2.800的关系,因此,能避免 由第五透镜、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构成的后透镜组的光焦度过强,由此, 容易对各种像差、尤其是色差进行适当修正,从而容易获得出色的光学特 性;另一方面,满足f567/f<3.850的关系,因此,能减小各透镜的直径 和物像间距离,从而更能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小型化。
此外,在本发明的广角透镜中,优选将广角透镜整体的焦点距离设为 f并将广角透镜的半视场角设为θ时,满足以下的关系:fθ<HOI< 2f·tan(θ/2)。
根据本发明的广角透镜,满足fθ<HOI<2f·tan(θ/2)的关系,因 此,容易实现能较大地投射周边部的像的摄像透镜,并能抑制周边部的畸 变像差。
此外,在本发明的广角透镜中,优选在将广角透镜的物像间距离设为 d并将广角透镜整体的焦点距离设为f时,满足以下关系:11.000<d/f< 15.000。
根据本发明的广角透镜,满足d/f>11.000的关系,因此,容易对各 种像差进行适当修正,从而容易获得出色的光学特性;另一方面,满足d/f <15.000的关系,因此,在避免透镜系统整体的长度变得过长的同时,能抑 制透镜系统变得过大。
此外,在本发明的广角透镜中,优选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五透镜分 别是玻璃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所述第六 透镜和所述第七透镜分别是塑料透镜。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将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的合成焦点距离设为f12并将 最大像高设为HOI时,满足f12/HOI>-1.000的关系,因此,能减小透镜 直径和物像间距离,从而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小型化;另一方面,满足 f12/HOI<-0.400的关系,因此,能避免负的光焦度过强,由此,容易适当 地对场曲、倍率色差、彗形像差进行修正,从而能实现出色的光学特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广角透镜的说明图。
图2A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广角透镜的场曲和畸变的说明图。
图2B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广角透镜的场曲和畸变的说明图。
图3A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广角透镜的垂轴色差(横向色差)的 说明图。
图3B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广角透镜的球面像差(纵向像差)的 说明图。
图4A至图4L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广角透镜的横向像差的说明 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广角透镜的说明图。
图6A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广角透镜的场曲和畸变的说明图。
图6B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广角透镜的场曲和畸变的说明图。
图7A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广角透镜的垂轴色差(横向色差)的 说明图。
图7B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广角透镜的球面像差(纵向像差)的 说明图。
图8A至图8L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广角透镜的横向像差的说明 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广角透镜的说明图。
图10A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广角透镜的场曲和畸变的说明图。
图10B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广角透镜的场曲和畸变的说明图。
图11A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广角透镜的垂轴色差(横向色差) 的说明图。
图11B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广角透镜的球面像差(纵向像差) 的说明图。
图12A至图12L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广角透镜的横向像差的说明 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广角透镜的说明图。
图14A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广角透镜的场曲和畸变的说明图。
图14B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广角透镜的场曲和畸变的说明图。
图15A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广角透镜的垂轴色差(横向色差) 的说明图。
图15B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广角透镜的球面像差(纵向像差) 的说明图。
图16A至图16L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广角透镜的横向像差的说明 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5的广角透镜的说明图。
图18A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5的广角透镜的场曲和畸变的说明图。
图18B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5的广角透镜的场曲和畸变的说明图。
图19A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5的广角透镜的垂轴色差(横向色差) 的说明图。
图19B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5的广角透镜的球面像差(纵向像差) 的说明图。
图20A至图20L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5的广角透镜的横向像差的说明 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6的广角透镜的说明图。
图22A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6的广角透镜的场曲和畸变的说明图。
图22B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6的广角透镜的场曲和畸变的说明图。
图23A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6的广角透镜的垂轴色差(横向色差) 的说明图。
图23B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6的广角透镜的球面像差(纵向像差) 的说明图。
图24A至图24L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6的广角透镜的横向像差的说明 图。
图2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7的广角透镜的说明图。
图26A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7的广角透镜的场曲和畸变的说明图。
图26B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7的广角透镜的场曲和畸变的说明图。
图27A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7的广角透镜的垂轴色差(横向色差) 的说明图。
图27B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7的广角透镜的球面像差(纵向像差) 的说明图。
图28A至图28L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7的广角透镜的横向像差的说明 图。
图2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8的广角透镜的说明图。
图30A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8的广角透镜的场曲和畸变的说明图。
图30B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8的广角透镜的场曲和畸变的说明图。
图31A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8的广角透镜的垂轴色差(横向色差) 的说明图。
图31B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8的广角透镜的球面像差(纵向像差) 的说明图。
图32A至图32L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8的广角透镜的横向像差的说明 图。
图3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9的广角透镜的说明图。
图34A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9的广角透镜的场曲和畸变的说明图。
图34B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9的广角透镜的场曲和畸变的说明图。
图35A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9的广角透镜的垂轴色差(横向色差) 的说明图。
图35B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9的广角透镜的球面像差(纵向像差) 的说明图。
图36A至图36L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9的广角透镜的横向像差的说明 图。
(符号说明)
1000 广角透镜
110 第一透镜
120 第二透镜
130 第三透镜
140 第四透镜
150 第五透镜
160 第六透镜
170 第七透镜
180 光圈
190 遮光片
200 过滤器
300 摄像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广角透镜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并且, 在以下的说明中,在光轴L的延伸方向上,对物侧标注L1,对像侧标注L2。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广角透镜的说明图,图2A是表示本发 明实施方式1的广角透镜的场曲和畸变的说明图,图2B是表示本发明实施 方式1的广角透镜的场曲和畸变的说明图,图3A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 的广角透镜的垂轴色差(横向色差)的说明图,图3B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 式1的广角透镜的球面像差(纵向像差)的说明图,图4A至图4L是表示本 发明实施方式1的广角透镜的横向像差的说明图。在此,在图2A、图2B、 图3A、图3B、图4A至图4L中,对红色光R(波长为656nm)的相关曲线标 注R,对绿色光G(波长为588nm)的相关曲线标注G,对蓝色光B(波长为 486nm)的相关曲线标注B,用T表示与子午面相关,用S表示与弧矢面相 关,并且,在图4A至图4L中,纵轴的最大尺寸(Maximum Scale)是±50.000μm。
如图1所示,广角透镜1000包括从物侧(L1侧)起依次配置的第一 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光圈180、第五透 镜150、第六透镜160和第七透镜170,其中,第六透镜160和第七透镜170 通过粘接剂粘接在一起,构成接合透镜。
在此,第一透镜110是凸面(第一面1)朝向物侧L1、凹面(第二面 2)朝向像侧L2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透镜(简称负透镜)。在本实施方式 中,第一透镜110是第一面1和第二面2为球面的玻璃透镜。
第二透镜120是凸面(第三面3)朝向物侧L1、凹面(第四面4)朝 向像侧L2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透镜。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120是第 三面3和第四面4为非球面的塑料透镜。
第三透镜130是凹面(第五面5)朝向物侧L1、凸面(第六面6)朝 向像侧L2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透镜(简称正透镜)。在本实施方式中,第 三透镜130是第五面5和第六面6为非球面的塑料透镜。
第四透镜140是凹面(第七面7)朝向物侧L1、凸面(第八面8)朝 向像侧L2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透镜。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四透镜140是第 七面7和第八面8为非球面的塑料透镜。
第五透镜150是凸面(第十面10)朝向物侧L1、凸面(第十一面11) 朝向像侧L2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透镜。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五透镜150由 玻璃透镜构成。
第六透镜160是凹面(第十二面12)朝向物侧L1、凹面(第十三面 13)朝向像侧L2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透镜,并且与第七透镜170构成接合 透镜。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六透镜160是第十二面12和第十三面13为非 球面的塑料透镜。
第七透镜170是凸面(第十三面13)朝向物侧L1、凸面(第十四面 14)朝向像侧L2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透镜。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七透镜170 是第十三面13和第十四面14为非球面的塑料透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在第二透镜120与第四透镜130 之间设置有遮光片190,在第七透镜170的像侧配置有过滤器200,在过滤 器200的像侧配置有摄像元件300。
在本实施方式中,透镜系统整体的焦点距离f(Effective Focal Length)为1.023mm,物像间距离d(Total Track)为13.611mm,F值(Image Space F/#)为2.02,最大半视场角(Max.Field of Angle)为115度, 入射光瞳直径HEP为0.507mm,最大像高HOI为2.139mm。
在表1中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广角透镜1000的各面的物性,在表2-1 和表2-2中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广角透镜1000的各面的非球面系数。
(表1)
在上面的表1中,曲率半径、厚度、焦点距离、有效半径的单位是mm, Nd是对587.56纳米的光线的折射率,νd是阿贝数,*表示是非球面。
(表2-1)
(表2-2)
面 | A8 | A10 | A12 | A14 | A16 |
3 | 0.00000E+00 | 0.00000E+00 | 0.00000E+00 | 0.00000E+00 | 0.00000E+00 |
4 | -3.29328E-03 | 2.82298E-03 | -4.88754E-04 | 0.00000E+00 | 0.00000E+00 |
5 | -5.12306E-03 | 0.00000E+00 | 0.00000E+00 | 0.00000E+00 | 0.00000E+00 |
6 | 0.00000E+00 | 0.00000E+00 | 0.00000E+00 | 0.00000E+00 | 0.00000E+00 |
7 | 4.37857E-03 | 2.92148E-03 | 0.00000E+00 | 0.00000E+00 | 0.00000E+00 |
8 | -5.94177E-03 | 1.11565E-02 | 0.00000E+00 | 0.00000E+00 | 0.00000E+00 |
12 | 1.79956E-02 | -7.87537E-04 | -1.30556E-03 | 0.00000E+00 | 0.00000E+00 |
13 | 1.73181E-01 | -4.77496E-02 | 4.65741E-03 | 0.00000E+00 | 0.00000E+00 |
14 | 1.34046E-02 | -4.35536E-03 | 5.73510E-04 | 0.00000E+00 | 0.00000E+00 |
在上面的表2-1和表2-2中,在透镜面为朝向物侧突出的凸面或朝向 物侧凹陷的凹面的情况下,将曲率半径设为正值,在透镜面为朝向像侧突 出的凸面或朝向像侧凹陷的凹面的情况下,将曲率半径设为负值。
此外,在上面的表2-1和表2-2中,示出了通过下面的式子(数学式 1)表示各面的、非球面形状时的非球面系数A4、A6、A8、A10、A12、A14、 A16。在下面的式子中,将矢高(日文:サグ量)(光轴方向的轴)设为Z, 将与光轴垂直的方向的高度(光线高度)设为r,将圆锥系数设为K,将曲 率半径的倒数设为c。
[数学式1]
在此,在广角透镜1000中,第一透镜110和第二透镜120的合成焦点 距离f12为-1.338mm,最大像高HOI为2.139mm,因此,满足以下条件1:
-1.000<f12/HOI<-0.400。
在条件1中,若f12/HOI为-1.000以下,则透镜直径增大、物像间距 离增大,不易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小型化,另一方面,若f12/HOI为-0.400 以上,则负的光焦度过强,不易适当地对场曲、倍率色差、彗形像差进行 修正。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满足条件1,因而能减小物像间距 离,从而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小型化,且容易适当地对场曲、倍率色差、 彗形像差进行修正,从而能实现出色的光学特性。
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满足-0.700<f12/HOI<-0.500的关 系,因而能进一步减小物像间距离,从而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小型化,且 更容易适当地对场曲、倍率色差、彗形像差进行修正,从而能实现出色的 光学特性。
此外,在广角透镜1000中,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透镜面的有效半径 sd11为6.456mm,最大像高HOI为2.139mm,因此,满足以下条件2:
2.000<sd11/HOI<4.000。
在条件2中,若sd11/HOI为2.000以下,则光轴上的光束通过的位置 与光轴外的光束通过的位置接近,不易良好地修正场曲,另一方面,若 sd11/HOI为4.000以上,则第一透镜110的直径较大,不易实现广角透镜 的小型化。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满足条件2,因而能使光轴上的光 束通过的位置与光轴外的光束通过的位置分离,从而能良好地修正场曲, 并且,能抑制第一透镜的直径,从而更容易实现广角透镜的小型化。
此外,在广角透镜1000中,物像间距离d为13.611mm,最大像高HOI 为2.139mm,因此,满足以下条件3:
5.000<d/HOI<8.000。
在条件3中,若d/HOI为5.000以下,则不易良好地修正各种像差, 另一方面,若d/HOI为8.000以上,则透镜直径和物像间距离较大,不易 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小型化。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满足条件3,因而能良好地修正各 种像差,并且,能减小透镜直径和物像间距离,从而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 小型化。
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满足6.000<d/HOI<7.000的关系, 因而能更为良好地修正各种像差,并且,能进一步减小透镜直径和物像间 距离,从而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小型化。
此外,在广角透镜1000中,第三透镜130是凸面朝向像侧的正透镜, 第四透镜140是凸面朝向像侧的正透镜,第五透镜150是凸面朝向物侧且 凸面朝向像侧的的正透镜,第六透镜160是凹面朝向像侧的负透镜,第七 透镜170是凸面朝向物侧且凸面朝向像侧的的正透镜,并且,第一透镜110、 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和第四透镜140的合成焦点距离f1234为 3.148mm,第五透镜150、第六透镜160和第七透镜170的合成焦点距离f567 为3.740mm,因此,满足满足以下条件4:
0.800<f1234/f567<8.000。
在条件4中,若f1234/f为2.500以下,则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 三透镜和第四透镜构成的前透镜组的光焦度过强,不容易对各种像差进行 适当修正,另一方面,若f1234/f为8.000以上,则由第一透镜、第二透 镜、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构成的前透镜组的光焦度过弱,不容易减小前透 镜组的各透镜的直径,不容易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小型化。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满足条件4,因而具有更容易对各 种像差进行适当修正且更容易实现小型化的优点。
此外,在广角透镜1000中,第三透镜130是凸面朝向像侧的正透镜, 第四透镜140是凸面朝向像侧的正透镜,第五透镜150是凸面朝向物侧且 凸面朝向像侧的的正透镜,第六透镜160是凹面朝向像侧的负透镜,第七 透镜170是凸面朝向物侧且凸面朝向像侧的的正透镜,并且,第五透镜150、 第六透镜160和第七透镜170的合成焦点距离f567为3.740mm,透镜系统 整体的焦点距离f为1.023mm,因此,满足以下条件5:
2.800<f567/f<3.850
在条件5中,若f567/f为2.800以下,则由第五透镜、第六透镜和第 七透镜构成的后透镜组的光焦度过强,不容易对各种像差、尤其是色差进 行适当修正,另一方面,若f567/f为3.850以上,则不容易减小各透镜的 直径和物像间距离,不容易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小型化。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满足条件5,因而具有容易对各种 像差、尤其是色差进行适当修正且更容易实现小型化的优点。
此外,在广角透镜1000中,物像间距离d为13.611mm,透镜系统整 体的焦点距离f为1.023mm,因此,满足以下条件6:
11.000<d/f<15.000
在条件6中,若d/f为11.000以下,则不易对各种像差进行适当修正, 另一方面,若d/f为15.000以上,则透镜系统整体的长度变得过长。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满足条件6,因而容易对各种像差 进行适当修正,容易获得出色的光学特性,并且,能在避免透镜系统整体 的长度变得过长的同时抑制透镜系统变得过大。
此外,在广角透镜1000中,透镜系统整体的焦点距离f为1.023mm, 半视场角θ为115/180,最大像高HOI为2.139mm,满足fθ<HOI< 2f·tan(θ/2)的关系,因此,容易实现能较大地投射周边部的像的摄像透 镜,并能抑制周边部的畸变像差。
综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以上述方式构成广角透镜1000,如 图2A至图4L所示,能减小物像间距离,从而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小型化, 且容易适当地对场曲、倍率色差、彗形像差进行修正,从而能实现出色的 光学特性。
(实施方式2)
图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广角透镜的说明图,图6A是表示本发 明实施方式2的广角透镜的场曲和畸变的说明图,图6B是表示本发明实施 方式2的广角透镜的场曲和畸变的说明图,图7A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 的广角透镜的垂轴色差(横向色差)的说明图,图7B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 式2的广角透镜的球面像差(纵向像差)的说明图,图8A至图8L是表示本 发明实施方式2的广角透镜的横向像差的说明图。在此,在图6A、图6B、 图7A、图7B、图8A至图8L中,对红色光R(波长为656nm)的相关曲线标 注R,对绿色光G(波长为588nm)的相关曲线标注G,对蓝色光B(波长为 486nm)的相关曲线标注B,用T表示与子午面相关,用S表示与弧矢面相 关,并且,在图8A至图8L中,纵轴的最大尺寸(Maximum Scale)是±50.000μm。
如图5所示,广角透镜1000包括从物侧(L1侧)起依次配置的第一 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光圈180、第五透 镜150、第六透镜160和第七透镜170,其中,第六透镜160和第七透镜170 通过粘接剂粘接在一起,构成接合透镜。
在此,由于本实施方式中的广角透镜1000的基本结构(即第一透镜 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第五透镜150、第六透 镜160和第七透镜170具有正的光焦度还是负的光焦度、是玻璃透镜还是 塑料透镜、物侧的面和像侧的面是凸面还是凹面、是球面还是非球面)与 实施方式1中的广角透镜相同,因而此处不再详细展开。
此外,如图5所示,与实施方式1一样,在第二透镜120与第四透镜 130之间设置有遮光片190,在第七透镜170的像侧配置有过滤器200,在 过滤器200的像侧配置有摄像元件300。
在本实施方式中,透镜系统整体的焦点距离f(Effective Focal Length)为1.062mm,物像间距离d(Total Track)为13.610mm,F值(Image Space F/#)为2.02,最大半视场角(Max.Field of Angle)为115度, 入射光瞳直径HEP为0.526mm,最大像高HOI为2.139mm。
在表3中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广角透镜1000的各面的物性,在表4-1 和表4-2中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广角透镜1000的各面的非球面系数。
(表3)
在上面的表3中,曲率半径、厚度、焦点距离、有效半径的单位是mm, Nd是对587.56纳米的光线的折射率,νd是阿贝数,*表示是非球面。
(表4-1)
(表4-2)
面 | A8 | A10 | A12 | A14 | A16 |
3 | 0.00000E+00 | 0.00000E+00 | 0.00000E+00 | 0.00000E+00 | 0.00000E+00 |
4 | 1.18832E-02 | -3.21383E-03 | 7.23623E-04 | 0.00000E+00 | 0.00000E+00 |
5 | -7.11892E-03 | 0.00000E+00 | 0.00000E+00 | 0.00000E+00 | 0.00000E+00 |
6 | 0.00000E+00 | 0.00000E+00 | 0.00000E+00 | 0.00000E+00 | 0.00000E+00 |
7 | 1.48329E-02 | -9.20347E-04 | 0.00000E+00 | 0.00000E+00 | 0.00000E+00 |
8 | 3.16264E-03 | 4.17741E-03 | 0.00000E+00 | 0.00000E+00 | 0.00000E+00 |
12 | -7.44565E-04 | -1.42901E-03 | 0.00000E+00 | 0.00000E+00 | 0.00000E+00 |
13 | 1.80337E-01 | -4.80759E-02 | 4.57265E-03 | 0.00000E+00 | 0.00000E+00 |
14 | 1.50208E-02 | -4.69107E-03 | 5.90742E-04 | 0.00000E+00 | 0.00000E+00 |
在上面的表4-1和表4-2中,在透镜面为朝向物侧突出的凸面或朝向 物侧凹陷的凹面的情况下,将曲率半径设为正值,在透镜面为朝向像侧突 出的凸面或朝向像侧凹陷的凹面的情况下,将曲率半径设为负值。
此外,在上面的表4-1和表2-2中,示出了通过上面的数学式1表示 各面的、非球面形状时的非球面系数A4、A6、A8、A10、A12、A14、A16。
在此,在广角透镜1000中,第一透镜110和第二透镜120的合成焦点 距离f12为-1.406mm,最大像高HOI为2.139mm,因此,满足以下条件1:
-1.000<f12/HOI<-0.400。
在条件1中,若f12/HOI为-1.000以下,则透镜直径增大、物像间距 离增大,不易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小型化,另一方面,若f12/HOI为-0.400 以上,则负的光焦度过强,不易适当地对场曲、倍率色差、彗形像差进行 修正。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满足条件1,因而能减小物像间距 离,从而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小型化,且容易适当地对场曲、倍率色差、 彗形像差进行修正,从而能实现出色的光学特性。
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满足-0.700<f12/HOI<-0.500的关 系,因而能进一步减小物像间距离,从而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小型化,且 更容易适当地对场曲、倍率色差、彗形像差进行修正,从而能实现出色的 光学特性。
此外,在广角透镜1000中,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透镜面的有效半径 sd11为6.449mm,最大像高HOI为2.139mm,因此,满足以下条件2:
2.000<sd11/HOI<4.000。
在条件2中,若sd11/HOI为2.000以下,则光轴上的光束通过的位置 与光轴外的光束通过的位置接近,不易良好地修正场曲,另一方面,若 sd11/HOI为4.000以上,则第一透镜110的直径较大,不易实现广角透镜 的小型化。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满足条件2,因而能使光轴上的光 束通过的位置与光轴外的光束通过的位置分离,从而能良好地修正场曲, 并且,能抑制第一透镜的直径,从而更容易实现广角透镜的小型化。
此外,在广角透镜1000中,物像间距离d为13.610mm,最大像高HOI 为2.139mm,因此,满足以下条件3:
5.000<d/HOI<8.000
在条件3中,若d/HOI为5.000以下,则不易良好地修正各种像差, 另一方面,若d/HOI为8.000以上,则透镜直径和物像间距离较大,不易 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小型化。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满足条件3,因而能良好地修正各 种像差,并且,能减小透镜直径和物像间距离,从而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 小型化。
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满足6.000<d/HOI<7.000的关系, 因而能更为良好地修正各种像差,并且,能进一步减小透镜直径和物像间 距离,从而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小型化。
此外,在广角透镜1000中,第三透镜130是凸面朝向像侧的正透镜, 第四透镜140是凸面朝向像侧的正透镜,第五透镜150是凸面朝向物侧且 凸面朝向像侧的的正透镜,第六透镜160是凹面朝向像侧的负透镜,第七 透镜170是凸面朝向物侧且凸面朝向像侧的的正透镜,并且,第一透镜110、 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和第四透镜140的合成焦点距离f1234为 4.237mm,第五透镜150、第六透镜160和第七透镜170的合成焦点距离f567 为3.640mm,因此,满足满足以下条件4:
0.800<f1234/f567<8.000。
在条件4中,若f1234/f为2.500以下,则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 三透镜和第四透镜构成的前透镜组的光焦度过强,不容易对各种像差进行 适当修正,另一方面,若f1234/f为8.000以上,则由第一透镜、第二透 镜、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构成的前透镜组的光焦度过弱,不容易减小前透 镜组的各透镜的直径,不容易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小型化。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满足条件4,因而具有更容易对各 种像差进行适当修正且更容易实现小型化的优点。
此外,在广角透镜1000中,第三透镜130是凸面朝向像侧的正透镜, 第四透镜140是凸面朝向像侧的正透镜,第五透镜150是凸面朝向物侧且 凸面朝向像侧的的正透镜,第六透镜160是凹面朝向像侧的负透镜,第七 透镜170是凸面朝向物侧且凸面朝向像侧的的正透镜,并且,第五透镜150、 第六透镜160和第七透镜170的合成焦点距离f567为3.640mm,透镜系统 整体的焦点距离f为1.062mm,因此,满足以下条件5:
2.800<f567/f<3.850
在条件5中,若f567/f为2.800以下,则由第五透镜、第六透镜和第 七透镜构成的后透镜组的光焦度过强,不容易对各种像差、尤其是色差进 行适当修正,另一方面,若f567/f为3.850以上,则不容易减小各透镜的 直径和物像间距离,不容易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小型化。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满足条件5,因而具有容易对各种 像差、尤其是色差进行适当修正且更容易实现小型化的优点。
此外,在广角透镜1000中,物像间距离d为13.610mm,透镜系统整 体的焦点距离f为1.062mm,因此,满足以下条件6:
11.000<d/f<15.000
在条件6中,若d/f为11.000以下,则不易对各种像差进行适当修正, 另一方面,若d/f为15.000以上,则透镜系统整体的长度变得过长。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满足条件6,因而容易对各种像差 进行适当修正,容易获得出色的光学特性,并且,能在避免透镜系统整体 的长度变得过长的同时抑制透镜系统变得过大。
此外,在广角透镜1000中,透镜系统整体的焦点距离f为1.062mm, 半视场角θ为115/180,最大像高HOI为2.139mm,满足fθ<HOI< 2f·tan(θ/2)的关系,因此,容易实现能较大地投射周边部的像的摄像透 镜,并能抑制周边部的畸变像差。
综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以上述方式构成广角透镜1000,如 图6A至图8L所示,能减小物像间距离,从而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小型化, 且容易适当地对场曲、倍率色差、彗形像差进行修正,从而能实现出色的 光学特性。
(实施方式3)
图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广角透镜的说明图,图10A是表示本发 明实施方式3的广角透镜的场曲和畸变的说明图,图10B是表示本发明实 施方式3的广角透镜的场曲和畸变的说明图,图11A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 式3的广角透镜的垂轴色差(横向色差)的说明图,图11B是表示本发明 实施方式3的广角透镜的球面像差(纵向像差)的说明图,图12A至图12L 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广角透镜的横向像差的说明图。在此,在图10A、 图10B、图11A、图11B、图12A至图12L中,对红色光R(波长为656nm) 的相关曲线标注R,对绿色光G(波长为588nm)的相关曲线标注G,对蓝 色光B(波长为486nm)的相关曲线标注B,用T表示与子午面相关,用S 表示与弧矢面相关,并且,在图12A至图12L中,纵轴的最大尺寸(MaximumScale)是±50.000μm。
如图9所示,广角透镜1000包括从物侧(L1侧)起依次配置的第一 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光圈180、第五透 镜150、第六透镜160和第七透镜170,其中,第六透镜160和第七透镜170 通过粘接剂粘接在一起,构成接合透镜。
在此,由于本实施方式中的广角透镜1000的基本结构(即第一透镜 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第五透镜150、第六透 镜160和第七透镜170具有正的光焦度还是负的光焦度、是玻璃透镜还是 塑料透镜、物侧的面和像侧的面是凸面还是凹面、是球面还是非球面)与 实施方式1中的广角透镜相同,因而此处不再详细展开。
此外,如图9所示,与实施方式1一样,在第二透镜120与第四透镜 130之间设置有遮光片190,在第七透镜170的像侧配置有过滤器200,在 过滤器200的像侧配置有摄像元件300。
在本实施方式中,透镜系统整体的焦点距离f(Effective Focal Length)为1.026mm,物像间距离d(Total Track)为13.403mm,F值(Image Space F/#)为2.02,最大半视场角(Max.Field of Angle)为109度, 入射光瞳直径HEP为0.508mm,最大像高HOI为2.135mm。
在表5中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广角透镜1000的各面的物性,在表6-1 和表6-2中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广角透镜1000的各面的非球面系数。
(表5)
在上面的表5中,曲率半径、厚度、焦点距离、有效半径的单位是mm, Nd是对587.56纳米的光线的折射率,νd是阿贝数,*表示是非球面。
(表6-1)
(表6-2)
面 | A8 | A10 | A12 | A14 | A16 |
3 | 0.00000E+00 | 0.00000E+00 | 0.00000E+00 | 0.00000E+00 | 0.00000E+00 |
4 | -1.08170E-02 | 3.74135E-03 | 0.00000E+00 | 0.00000E+00 | 0.00000E+00 |
5 | -6.95368E-04 | 2.73435E-05 | 0.00000E+00 | 0.00000E+00 | 0.00000E+00 |
6 | 2.29705E-03 | -1.23857E-05 | 0.00000E+00 | 0.00000E+00 | 0.00000E+00 |
7 | 8.85677E-03 | -7.73714E-05 | 0.00000E+00 | 0.00000E+00 | 0.00000E+00 |
8 | 4.43504E-03 | 9.66329E-04 | 0.00000E+00 | 0.00000E+00 | 0.00000E+00 |
12 | 3.37862E-04 | 9.82658E-03 | -3.53648E-03 | -1.65685E-04 | 0.00000E+00 |
13 | 1.49413E-01 | -7.49877E-02 | 2.96657E-02 | -5.71297E-03 | 0.00000E+00 |
14 | 5.78846E-02 | -2.66940E-02 | 6.28648E-03 | -5.86821E-04 | 0.00000E+00 |
在上面的表6-1和表6-2中,在透镜面为朝向物侧突出的凸面或朝向 物侧凹陷的凹面的情况下,将曲率半径设为正值,在透镜面为朝向像侧突 出的凸面或朝向像侧凹陷的凹面的情况下,将曲率半径设为负值。
此外,在上面的表6-1和表6-2中,示出了通过上面的数学式1表示 各面的、非球面形状时的非球面系数A4、A6、A8、A10、A12、A14、A16。
在此,在广角透镜1000中,第一透镜110和第二透镜120的合成焦点 距离f12为-1.467mm,最大像高HOI为2.135mm,因此,满足以下条件1:
-1.000<f12/HOI<-0.400。
在条件1中,若f12/HOI为-1.000以下,则透镜直径增大、物像间距 离增大,不易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小型化,另一方面,若f12/HOI为-0.400 以上,则负的光焦度过强,不易适当地对场曲、倍率色差、彗形像差进行 修正。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满足条件1,因而能减小物像间距 离,从而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小型化,且容易适当地对场曲、倍率色差、 彗形像差进行修正,从而能实现出色的光学特性。
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满足-0.700<f12/HOI<-0.500的关 系,因而能进一步减小物像间距离,从而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小型化,且 更容易适当地对场曲、倍率色差、彗形像差进行修正,从而能实现出色的 光学特性。
此外,在广角透镜1000中,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透镜面的有效半径sd11为5.722mm,最大像高HOI为2.135mm,因此,满足以下条件2:
2.000<sd11/HOI<4.000。
在条件2中,若sd11/HOI为2.000以下,则光轴上的光束通过的位置 与光轴外的光束通过的位置接近,不易良好地修正场曲,另一方面,若 sd11/HOI为4.000以上,则第一透镜110的直径较大,不易实现广角透镜 的小型化。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满足条件2,因而能使光轴上的光 束通过的位置与光轴外的光束通过的位置分离,从而能良好地修正场曲, 并且,能抑制第一透镜的直径,从而更容易实现广角透镜的小型化。
此外,在广角透镜1000中,物像间距离d为13.403mm,最大像高HOI 为2.135mm,因此,满足以下条件3:
5.000<d/HOI<8.000
在条件3中,若d/HOI为5.000以下,则不易良好地修正各种像差, 另一方面,若d/HOI为8.000以上,则透镜直径和物像间距离较大,不易 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小型化。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满足条件3,因而能良好地修正各 种像差,并且,能减小透镜直径和物像间距离,从而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 小型化。
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满足6.000<d/HOI<7.000的关系, 因而能更为良好地修正各种像差,并且,能进一步减小透镜直径和物像间 距离,从而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小型化。
此外,在广角透镜1000中,第三透镜130是凸面朝向像侧的正透镜, 第四透镜140是凸面朝向像侧的正透镜,第五透镜150是凸面朝向物侧且 凸面朝向像侧的的正透镜,第六透镜160是凹面朝向像侧的负透镜,第七 透镜170是凸面朝向物侧且凸面朝向像侧的的正透镜,并且,第一透镜110、 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和第四透镜140的合成焦点距离f1234为 3.572mm,第五透镜150、第六透镜160和第七透镜170的合成焦点距离f567 为3.663mm,因此,满足满足以下条件4:
0.800<f1234/f567<8.000。
在条件4中,若f1234/f为2.500以下,则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 三透镜和第四透镜构成的前透镜组的光焦度过强,不容易对各种像差进行 适当修正,另一方面,若f1234/f为8.000以上,则由第一透镜、第二透 镜、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构成的前透镜组的光焦度过弱,不容易减小前透 镜组的各透镜的直径,不容易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小型化。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满足条件4,因而具有更容易对各 种像差进行适当修正且更容易实现小型化的优点。
此外,在广角透镜1000中,第三透镜130是凸面朝向像侧的正透镜, 第四透镜140是凸面朝向像侧的正透镜,第五透镜150是凸面朝向物侧且 凸面朝向像侧的的正透镜,第六透镜160是凹面朝向像侧的负透镜,第七 透镜170是凸面朝向物侧且凸面朝向像侧的的正透镜,并且,第五透镜150、 第六透镜160和第七透镜170的合成焦点距离f567为3.663mm,透镜系统 整体的焦点距离f为1.026mm,因此,满足以下条件5:
2.800<f567/f<3.850
在条件5中,若f567/f为2.800以下,则由第五透镜、第六透镜和第 七透镜构成的后透镜组的光焦度过强,不容易对各种像差、尤其是色差进 行适当修正,另一方面,若f567/f为3.850以上,则不容易减小各透镜的 直径和物像间距离,不容易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小型化。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满足条件5,因而具有容易对各种 像差、尤其是色差进行适当修正且更容易实现小型化的优点。
此外,在广角透镜1000中,物像间距离d为13.403mm,透镜系统整 体的焦点距离f为1.026mm,因此,满足以下条件6:
11.000<d/f<15.000
在条件6中,若d/f为11.000以下,则不易对各种像差进行适当修正, 另一方面,若d/f为15.000以上,则透镜系统整体的长度变得过长。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满足条件6,因而容易对各种像差 进行适当修正,容易获得出色的光学特性,并且,能在避免透镜系统整体 的长度变得过长的同时抑制透镜系统变得过大。
此外,在广角透镜1000中,透镜系统整体的焦点距离f为1.026mm, 半视场角θ为109/180,最大像高HOI为2.135mm,满足fθ<HOI< 2f·tan(θ/2)的关系,因此,容易实现能较大地投射周边部的像的摄像透 镜,并能抑制周边部的畸变像差。
综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以上述方式构成广角透镜1000,如 图10A至图12L所示,能减小物像间距离,从而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小型 化,且容易适当地对场曲、倍率色差、彗形像差进行修正,从而能实现出 色的光学特性。
(实施方式4)
图1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广角透镜的说明图,图14A是表示本 发明实施方式4的广角透镜的场曲和畸变的说明图,图14B是表示本发明 实施方式4的广角透镜的场曲和畸变的说明图,图15A是表示本发明实施 方式4的广角透镜的垂轴色差(横向色差)的说明图,图15B是表示本发 明实施方式4的广角透镜的球面像差(纵向像差)的说明图,图16A至图 16L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广角透镜的横向像差的说明图。在此,在图 14A、图14B、图15A、图15B、图16A至图16L中,对红色光R(波长为656nm) 的相关曲线标注R,对绿色光G(波长为588nm)的相关曲线标注G,对蓝 色光B(波长为486nm)的相关曲线标注B,用T表示与子午面相关,用S 表示与弧矢面相关,并且,在图16A至图16L中,纵轴的最大尺寸(Maximum Scale)是±50.000μm。
如图13所示,广角透镜1000包括从物侧(L1侧)起依次配置的第一 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光圈180、第五透 镜150、第六透镜160和第七透镜170,其中,第六透镜160和第七透镜170 通过粘接剂粘接在一起,构成接合透镜。
在此,由于本实施方式中的广角透镜1000的基本结构(即第一透镜 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第五透镜150、第六透 镜160和第七透镜170具有正的光焦度还是负的光焦度、是玻璃透镜还是 塑料透镜、物侧的面和像侧的面是凸面还是凹面、是球面还是非球面)与 实施方式1中的广角透镜相同,因而此处不再详细展开。
此外,如图13所示,与实施方式1一样,在第二透镜120与第四透镜 130之间设置有遮光片190,在第七透镜170的像侧配置有过滤器200,在 过滤器200的像侧配置有摄像元件300。
在本实施方式中,透镜系统整体的焦点距离f(Effective Focal Length)为1.011mm,物像间距离d(Total Track)为13.404mm,F值(Image Space F/#)为2.03,最大半视场角(Max.Field of Angle)为109度, 入射光瞳直径HEP为0.498mm,最大像高HOI为2.060mm。
在表7中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广角透镜1000的各面的物性,在表8-1 和表8-2中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广角透镜1000的各面的非球面系数。
(表7)
在上面的表7中,曲率半径、厚度、焦点距离、有效半径的单位是mm, Nd是对587.56纳米的光线的折射率,νd是阿贝数,*表示是非球面。
(表8-1)
(表8-2)
面 | A8 | A10 | A12 | A14 | A16 |
3 | -1.15147E-03 | 1.50789E-04 | -7.30801E-06 | 0.00000E+00 | 0.00000E+00 |
4 | 7.01048E-02 | -7.98133E-03 | -4.17335E-03 | 0.00000E+00 | 0.00000E+00 |
5 | 1.21716E-02 | -8.91664E-03 | 0.00000E+00 | 0.00000E+00 | 0.00000E+00 |
6 | 2.05279E-02 | -2.11693E-02 | 5.41203E-03 | 0.00000E+00 | 0.00000E+00 |
7 | 6.15517E-03 | 0.00000E+00 | 0.00000E+00 | 0.00000E+00 | 0.00000E+00 |
8 | 8.49340E-03 | 3.83965E-03 | -2.61241E-03 | 0.00000E+00 | 0.00000E+00 |
12 | -5.25642E-02 | 5.03801E-02 | -2.60337E-02 | 5.67639E-03 | 0.00000E+00 |
13 | 1.93193E-02 | -2.02628E-02 | 1.27147E-02 | -3.03203E-03 | 0.00000E+00 |
14 | 5.37377E-02 | -2.41958E-02 | 5.72598E-03 | -5.29799E-04 | 0.00000E+00 |
在上面的表8-1和表8-2中,在透镜面为朝向物侧突出的凸面或朝向 物侧凹陷的凹面的情况下,将曲率半径设为正值,在透镜面为朝向像侧突 出的凸面或朝向像侧凹陷的凹面的情况下,将曲率半径设为负值。
此外,在上面的表8-1和表8-2中,示出了通过上面的数学式1表示 各面的、非球面形状时的非球面系数A4、A6、A8、A10、A12、A14、A16。
在此,在广角透镜1000中,第一透镜110和第二透镜120的合成焦点 距离f12为-1.347,最大像高HOI为2.060mm,因此,满足以下条件1:
-1.000<f12/HOI<-0.400。
在条件1中,若f12/HOI为-1.000以下,则透镜直径增大、物像间距 离增大,不易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小型化,另一方面,若f12/HOI为-0.400 以上,则负的光焦度过强,不易适当地对场曲、倍率色差、彗形像差进行 修正。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满足条件1,因而能减小物像间距 离,从而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小型化,且容易适当地对场曲、倍率色差、 彗形像差进行修正,从而能实现出色的光学特性。
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满足-0.700<f12/HOI<-0.500的关 系,因而能进一步减小物像间距离,从而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小型化,且 更容易适当地对场曲、倍率色差、彗形像差进行修正,从而能实现出色的 光学特性。
此外,在广角透镜1000中,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透镜面的有效半径 sd11为6.043mm,最大像高HOI为2.060mm,因此,满足以下条件2:
2.000<sd11/HOI<4.000。
在条件2中,若sd11/HOI为2.000以下,则光轴上的光束通过的位置 与光轴外的光束通过的位置接近,不易良好地修正场曲,另一方面,若 sd11/HOI为4.000以上,则第一透镜110的直径较大,不易实现广角透镜 的小型化。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满足条件2,因而能使光轴上的光 束通过的位置与光轴外的光束通过的位置分离,从而能良好地修正场曲, 并且,能抑制第一透镜的直径,从而更容易实现广角透镜的小型化。
此外,在广角透镜1000中,物像间距离d为13.404mm,最大像高HOI 为2.060mm,因此,满足以下条件3:
5.000<d/HOI<8.000
在条件3中,若d/HOI为5.000以下,则不易良好地修正各种像差, 另一方面,若d/HOI为8.000以上,则透镜直径和物像间距离较大,不易 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小型化。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满足条件3,因而能良好地修正各 种像差,并且,能减小透镜直径和物像间距离,从而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 小型化。
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满足6.000<d/HOI<7.000的关系, 因而能更为良好地修正各种像差,并且,能进一步减小透镜直径和物像间 距离,从而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小型化。
此外,在广角透镜1000中,第三透镜130是凸面朝向像侧的正透镜, 第四透镜140是凸面朝向像侧的正透镜,第五透镜150是凸面朝向物侧且 凸面朝向像侧的的正透镜,第六透镜160是凹面朝向像侧的负透镜,第七 透镜170是凸面朝向物侧且凸面朝向像侧的的正透镜,并且,第一透镜110、 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和第四透镜140的合成焦点距离f1234为 6.571mm,第五透镜150、第六透镜160和第七透镜170的合成焦点距离f567 为3.355mm,因此,满足满足以下条件4:
0.800<f1234/f567<8.000。
在条件4中,若f1234/f为2.500以下,则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 三透镜和第四透镜构成的前透镜组的光焦度过强,不容易对各种像差进行 适当修正,另一方面,若f1234/f为8.000以上,则由第一透镜、第二透 镜、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构成的前透镜组的光焦度过弱,不容易减小前透 镜组的各透镜的直径,不容易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小型化。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满足条件4,因而具有更容易对各 种像差进行适当修正且更容易实现小型化的优点。
此外,在广角透镜1000中,第三透镜130是凸面朝向像侧的正透镜, 第四透镜140是凸面朝向像侧的正透镜,第五透镜150是凸面朝向物侧且 凸面朝向像侧的的正透镜,第六透镜160是凹面朝向像侧的负透镜,第七 透镜170是凸面朝向物侧且凸面朝向像侧的的正透镜,并且,第五透镜150、 第六透镜160和第七透镜170的合成焦点距离f567为3.355mm,透镜系统 整体的焦点距离f为1.011mm,因此,满足以下条件5:
2.800<f567/f<3.850
在条件5中,若f567/f为2.800以下,则由第五透镜、第六透镜和第 七透镜构成的后透镜组的光焦度过强,不容易对各种像差、尤其是色差进 行适当修正,另一方面,若f567/f为3.850以上,则不容易减小各透镜的 直径和物像间距离,不容易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小型化。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满足条件5,因而具有容易对各种 像差、尤其是色差进行适当修正且更容易实现小型化的优点。
此外,在广角透镜1000中,物像间距离d为13.404mm,透镜系统整 体的焦点距离f为1.011mm,因此,满足以下条件6:
11.000<d/f<15.000
在条件6中,若d/f为11.000以下,则不易对各种像差进行适当修正, 另一方面,若d/f为15.000以上,则透镜系统整体的长度变得过长。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满足条件6,因而容易对各种像差 进行适当修正,容易获得出色的光学特性,并且,能在避免透镜系统整体 的长度变得过长的同时抑制透镜系统变得过大。
此外,在广角透镜1000中,透镜系统整体的焦点距离f为1.011mm, 半视场角θ为109/180,最大像高HOI为2.060mm,满足fθ<HOI< 2f·tan(θ/2)的关系,因此,容易实现能较大地投射周边部的像的摄像透 镜,并能抑制周边部的畸变像差。
综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以上述方式构成广角透镜1000,如 图14A至图16L所示,能减小物像间距离,从而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小型 化,且容易适当地对场曲、倍率色差、彗形像差进行修正,从而能实现出 色的光学特性。
(实施方式5)
图1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5的广角透镜的说明图,图18A是表示本 发明实施方式5的广角透镜的场曲和畸变的说明图,图18B是表示本发明 实施方式5的广角透镜的场曲和畸变的说明图,图19A是表示本发明实施 方式5的广角透镜的垂轴色差(横向色差)的说明图,图19B是表示本发 明实施方式5的广角透镜的球面像差(纵向像差)的说明图,图20A至图 20L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5的广角透镜的横向像差的说明图。在此,在图 18A、图18B、图19A、图19B、图20A至图20L中,对红色光R(波长为656nm) 的相关曲线标注R,对绿色光G(波长为588nm)的相关曲线标注G,对蓝 色光B(波长为486nm)的相关曲线标注B,用T表示与子午面相关,用S 表示与弧矢面相关,并且,在图20A至图20L中,纵轴的最大尺寸(Maximum Scale)是±50.000μm。
如图17所示,广角透镜1000包括从物侧(L1侧)起依次配置的第一 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光圈180、第五透 镜150、第六透镜160和第七透镜170,其中,第六透镜160和第七透镜170 通过粘接剂粘接在一起,构成接合透镜。
在此,由于本实施方式中的广角透镜1000的基本结构(即第一透镜 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第五透镜150、第六透 镜160和第七透镜170具有正的光焦度还是负的光焦度、是玻璃透镜还是 塑料透镜、物侧的面和像侧的面是凸面还是凹面、是球面还是非球面)与 实施方式1中的广角透镜相同,因而此处不再详细展开。
此外,如图17所示,与实施方式1一样,在第二透镜120与第四透镜 130之间设置有遮光片190,在第七透镜170的像侧配置有过滤器200,在 过滤器200的像侧配置有摄像元件300。
在本实施方式中,透镜系统整体的焦点距离f(Effective Focal Length)为1.021mm,物像间距离d(Total Track)为13.398mm,F值(Image Space F/#)为2,最大半视场角(Max.Field of Angle)为108度,入 射光瞳直径HEP为0.511mm,最大像高HOI为1.934mm。
在表9中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广角透镜1000的各面的物性,在表10-1 和表10-2中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广角透镜1000的各面的非球面系数。
(表9)
在上面的表9中,曲率半径、厚度、焦点距离、有效半径的单位是mm, Nd是对587.56纳米的光线的折射率,νd是阿贝数,*表示是非球面。
(表10-1)
(表10-2)
面 | A8 | A10 | A12 | A14 | A16 |
3 | -1.12779E-03 | 1.69605E-04 | -9.24708E-06 | 0.00000E+00 | 0.00000E+00 |
4 | 5.54759E-02 | -1.43828E-02 | -3.40212E-05 | 0.00000E+00 | 0.00000E+00 |
5 | 4.27755E-03 | -5.97392E-03 | 0.00000E+00 | 0.00000E+00 | 0.00000E+00 |
6 | 1.27283E-03 | -1.01399E-02 | 2.46941E-03 | 0.00000E+00 | 0.00000E+00 |
7 | -2.19533E-02 | 8.91100E-03 | 0.00000E+00 | 0.00000E+00 | 0.00000E+00 |
8 | -2.59952E-02 | 1.31396E-02 | 0.00000E+00 | 0.00000E+00 | 0.00000E+00 |
12 | -5.53989E-03 | 2.10400E-02 | -2.03506E-02 | 6.17103E-03 | 0.00000E+00 |
13 | 7.91865E-02 | -3.44941E-02 | 3.84031E-03 | 7.90842E-04 | 0.00000E+00 |
14 | 4.18221E-02 | -1.79457E-02 | 3.88481E-03 | -3.05248E-04 | 0.00000E+00 |
在上面的表10-1和表10-2中,在透镜面为朝向物侧突出的凸面或朝 向物侧凹陷的凹面的情况下,将曲率半径设为正值,在透镜面为朝向像侧 突出的凸面或朝向像侧凹陷的凹面的情况下,将曲率半径设为负值。
此外,在上面的表10-1和表10-2中,示出了通过上面的数学式1表 示各面的、非球面形状时的非球面系数A4、A6、A8、A10、A12、A14、A16。
在此,在广角透镜1000中,第一透镜110和第二透镜120的合成焦点 距离f12为-1.258,最大像高HOI为1.934mm,因此,满足以下条件1:
-1.000<f12/HOI<-0.400。
在条件1中,若f12/HOI为-1.000以下,则透镜直径增大、物像间距 离增大,不易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小型化,另一方面,若f12/HOI为-0.400 以上,则负的光焦度过强,不易适当地对场曲、倍率色差、彗形像差进行 修正。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满足条件1,因而能减小物像间距 离,从而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小型化,且容易适当地对场曲、倍率色差、 彗形像差进行修正,从而能实现出色的光学特性。
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满足-0.700<f12/HOI<-0.500的关 系,因而能进一步减小物像间距离,从而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小型化,且 更容易适当地对场曲、倍率色差、彗形像差进行修正,从而能实现出色的 光学特性。
此外,在广角透镜1000中,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透镜面的有效半径 sd11为6.600mm,最大像高HOI为1.934mm,因此,满足以下条件2:
2.000<sd11/HOI<4.000。
在条件2中,若sd11/HOI为2.000以下,则光轴上的光束通过的位置 与光轴外的光束通过的位置接近,不易良好地修正场曲,另一方面,若 sd11/HOI为4.000以上,则第一透镜110的直径较大,不易实现广角透镜 的小型化。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满足条件2,因而能使光轴上的光 束通过的位置与光轴外的光束通过的位置分离,从而能良好地修正场曲, 并且,能抑制第一透镜的直径,从而更容易实现广角透镜的小型化。
此外,在广角透镜1000中,物像间距离d为13.398mm,最大像高HOI 为1.934mm,因此,满足以下条件3:
5.000<d/HOI<8.000
在条件3中,若d/HOI为5.000以下,则不易良好地修正各种像差, 另一方面,若d/HOI为8.000以上,则透镜直径和物像间距离较大,不易 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小型化。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满足条件3,因而能良好地修正各 种像差,并且,能减小透镜直径和物像间距离,从而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 小型化。
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满足6.000<d/HOI<7.000的关系, 因而能更为良好地修正各种像差,并且,能进一步减小透镜直径和物像间 距离,从而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小型化。
此外,在广角透镜1000中,第三透镜130是凸面朝向像侧的正透镜, 第四透镜140是凸面朝向像侧的正透镜,第五透镜150是凸面朝向物侧且 凸面朝向像侧的的正透镜,第六透镜160是凹面朝向像侧的负透镜,第七 透镜170是凸面朝向物侧且凸面朝向像侧的的正透镜,并且,第一透镜110、 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和第四透镜140的合成焦点距离f1234为 4.142mm,第五透镜150、第六透镜160和第七透镜170的合成焦点距离f567 为3.679mm,因此,满足满足以下条件4:
0.800<f1234/f567<8.000。
在条件4中,若f1234/f为2.500以下,则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 三透镜和第四透镜构成的前透镜组的光焦度过强,不容易对各种像差进行 适当修正,另一方面,若f1234/f为8.000以上,则由第一透镜、第二透 镜、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构成的前透镜组的光焦度过弱,不容易减小前透 镜组的各透镜的直径,不容易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小型化。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满足条件4,因而具有更容易对各 种像差进行适当修正且更容易实现小型化的优点。
此外,在广角透镜1000中,第三透镜130是凸面朝向像侧的正透镜, 第四透镜140是凸面朝向像侧的正透镜,第五透镜150是凸面朝向物侧且 凸面朝向像侧的的正透镜,第六透镜160是凹面朝向像侧的负透镜,第七 透镜170是凸面朝向物侧且凸面朝向像侧的的正透镜,并且,第五透镜150、 第六透镜160和第七透镜170的合成焦点距离f567为3.679mm,透镜系统 整体的焦点距离f为1.021mm,因此,满足以下条件5:
2.800<f567/f<3.850
在条件5中,若f567/f为2.800以下,则由第五透镜、第六透镜和第 七透镜构成的后透镜组的光焦度过强,不容易对各种像差、尤其是色差进 行适当修正,另一方面,若f567/f为3.850以上,则不容易减小各透镜的 直径和物像间距离,不容易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小型化。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满足条件5,因而具有容易对各种 像差、尤其是色差进行适当修正且更容易实现小型化的优点。
此外,在广角透镜1000中,物像间距离d为13.398mm,透镜系统整 体的焦点距离f为1.021mm,因此,满足以下条件6:
11.000<d/f<15.000
在条件6中,若d/f为11.000以下,则不易对各种像差进行适当修正, 另一方面,若d/f为15.000以上,则透镜系统整体的长度变得过长。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满足条件6,因而容易对各种像差 进行适当修正,容易获得出色的光学特性,并且,能在避免透镜系统整体 的长度变得过长的同时抑制透镜系统变得过大。
此外,在广角透镜1000中,透镜系统整体的焦点距离f为1.021mm, 半视场角θ为108/180,最大像高HOI为1.934mm,满足fθ<HOI< 2f·tan(θ/2)的关系,因此,容易实现能较大地投射周边部的像的摄像透 镜,并能抑制周边部的畸变像差。
综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以上述方式构成广角透镜1000,如 图18A至图20L所示,能减小物像间距离,从而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小型 化,且容易适当地对场曲、倍率色差、彗形像差进行修正,从而能实现出 色的光学特性。
(实施方式6)
图2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6的广角透镜的说明图,图22A是表示本 发明实施方式6的广角透镜的场曲和畸变的说明图,图22B是表示本发明 实施方式6的广角透镜的场曲和畸变的说明图,图23A是表示本发明实施 方式6的广角透镜的垂轴色差(横向色差)的说明图,图23B是表示本发 明实施方式6的广角透镜的球面像差(纵向像差)的说明图,图24A至图 24L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6的广角透镜的横向像差的说明图。在此,在图 22A、图22B、图23A、图23B、图24A至图24L中,对红色光R(波长为656nm) 的相关曲线标注R,对绿色光G(波长为588nm)的相关曲线标注G,对蓝 色光B(波长为486nm)的相关曲线标注B,用T表示与子午面相关,用S 表示与弧矢面相关,并且,在图24A至图24L中,纵轴的最大尺寸(Maximum Scale)是±50.000μm。
如图21所示,广角透镜1000包括从物侧(L1侧)起依次配置的第一 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光圈180、第五透 镜150、第六透镜160和第七透镜170,其中,第六透镜160和第七透镜170 通过粘接剂粘接在一起,构成接合透镜。
在此,由于本实施方式中的广角透镜1000的基本结构(即第一透镜 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第五透镜150、第六透 镜160和第七透镜170具有正的光焦度还是负的光焦度、是玻璃透镜还是 塑料透镜、物侧的面和像侧的面是凸面还是凹面、是球面还是非球面)与 实施方式1中的广角透镜相同,因而此处不再详细展开。
此外,如图21所示,与实施方式1一样,在第二透镜120与第四透镜 130之间设置有遮光片190,在第七透镜170的像侧配置有过滤器200,在 过滤器200的像侧配置有摄像元件300。
在本实施方式中,透镜系统整体的焦点距离f(Effective Focal Length)为1.018mm,物像间距离d(Total Track)为13.383mm,F值(Image Space F/#)为2,最大半视场角(Max.Field of Angle)为108度,入 射光瞳直径HEP为0.509mm,最大像高HOI为2.061mm。
在表11中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广角透镜1000的各面的物性,在表12-1 和表12-2中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广角透镜1000的各面的非球面系数。
(表11)
在上面的表11中,曲率半径、厚度、焦点距离、有效半径的单位是 mm,Nd是对587.56纳米的光线的折射率,νd是阿贝数,*表示是非球面。
(表12-1)
(表12-2)
面 | A8 | A10 | A12 | A14 | A16 |
3 | -1.14938E-03 | 1.63223E-04 | -7.82147E-06 | 0.00000E+00 | 0.00000E+00 |
4 | 5.61909E-02 | -1.28652E-02 | -3.10366E-04 | 0.00000E+00 | 0.00000E+00 |
5 | 2.71037E-03 | -6.63668E-03 | 0.00000E+00 | 0.00000E+00 | 0.00000E+00 |
6 | -3.16016E-03 | -9.85165E-03 | 2.97746E-03 | 0.00000E+00 | 0.00000E+00 |
7 | -1.96461E-02 | 8.38631E-03 | 0.00000E+00 | 0.00000E+00 | 0.00000E+00 |
8 | -1.03312E-02 | 1.03923E-02 | 0.00000E+00 | 0.00000E+00 | 0.00000E+00 |
12 | -8.59213E-03 | 1.81642E-02 | -1.67818E-02 | 5.17215E-03 | 0.00000E+00 |
13 | 5.15225E-02 | -2.02257E-02 | 1.88707E-03 | 3.30690E-04 | 0.00000E+00 |
14 | 4.12895E-02 | -1.76625E-02 | 3.69776E-03 | -2.59955E-04 | 0.00000E+00 |
在上面的表12-1和表12-2中,在透镜面为朝向物侧突出的凸面或朝 向物侧凹陷的凹面的情况下,将曲率半径设为正值,在透镜面为朝向像侧 突出的凸面或朝向像侧凹陷的凹面的情况下,将曲率半径设为负值。
此外,在上面的表12-1和表12-2中,示出了通过上面的数学式1表 示各面的、非球面形状时的非球面系数A4、A6、A8、A10、A12、A14、A16。
在此,在广角透镜1000中,第一透镜110和第二透镜120的合成焦点 距离f12为-1.310,最大像高HOI为2.061mm,因此,满足以下条件1:
-1.000<f12/HOI<-0.400。
在条件1中,若f12/HOI为-1.000以下,则透镜直径增大、物像间距 离增大,不易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小型化,另一方面,若f12/HOI为-0.400 以上,则负的光焦度过强,不易适当地对场曲、倍率色差、彗形像差进行 修正。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满足条件1,因而能减小物像间距 离,从而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小型化,且容易适当地对场曲、倍率色差、 彗形像差进行修正,从而能实现出色的光学特性。
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满足-0.700<f12/HOI<-0.500的关 系,因而能进一步减小物像间距离,从而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小型化,且 更容易适当地对场曲、倍率色差、彗形像差进行修正,从而能实现出色的 光学特性。
此外,在广角透镜1000中,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透镜面的有效半径sd11为6.660mm,最大像高HOI为2.061mm,因此,满足以下条件2:
2.000<sd11/HOI<4.000。
在条件2中,若sd11/HOI为2.000以下,则光轴上的光束通过的位置 与光轴外的光束通过的位置接近,不易良好地修正场曲,另一方面,若 sd11/HOI为4.000以上,则第一透镜110的直径较大,不易实现广角透镜 的小型化。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满足条件2,因而能使光轴上的光 束通过的位置与光轴外的光束通过的位置分离,从而能良好地修正场曲, 并且,能抑制第一透镜的直径,从而更容易实现广角透镜的小型化。
此外,在广角透镜1000中,物像间距离d为13.383mm,最大像高HOI 为2.061mm,因此,满足以下条件3:
5.000<d/HOI<8.000
在条件3中,若d/HOI为5.000以下,则不易良好地修正各种像差, 另一方面,若d/HOI为8.000以上,则透镜直径和物像间距离较大,不易 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小型化。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满足条件3,因而能良好地修正各 种像差,并且,能减小透镜直径和物像间距离,从而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 小型化。
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满足6.000<d/HOI<7.000的关系, 因而能更为良好地修正各种像差,并且,能进一步减小透镜直径和物像间 距离,从而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小型化。
此外,在广角透镜1000中,第三透镜130是凸面朝向像侧的正透镜, 第四透镜140是凸面朝向像侧的正透镜,第五透镜150是凸面朝向物侧且 凸面朝向像侧的的正透镜,第六透镜160是凹面朝向像侧的负透镜,第七 透镜170是凸面朝向物侧且凸面朝向像侧的的正透镜,并且,第一透镜110、 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和第四透镜140的合成焦点距离f1234为 4.528mm,第五透镜150、第六透镜160和第七透镜170的合成焦点距离f567 为3.546mm,因此,满足满足以下条件4:
0.800<f1234/f567<8.000。
在条件4中,若f1234/f为2.500以下,则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 三透镜和第四透镜构成的前透镜组的光焦度过强,不容易对各种像差进行 适当修正,另一方面,若f1234/f为8.000以上,则由第一透镜、第二透 镜、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构成的前透镜组的光焦度过弱,不容易减小前透 镜组的各透镜的直径,不容易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小型化。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满足条件4,因而具有更容易对各 种像差进行适当修正且更容易实现小型化的优点。
此外,在广角透镜1000中,第三透镜130是凸面朝向像侧的正透镜, 第四透镜140是凸面朝向像侧的正透镜,第五透镜150是凸面朝向物侧且 凸面朝向像侧的的正透镜,第六透镜160是凹面朝向像侧的负透镜,第七 透镜170是凸面朝向物侧且凸面朝向像侧的的正透镜,并且,第五透镜150、 第六透镜160和第七透镜170的合成焦点距离f567为3.546mm,透镜系统 整体的焦点距离f为1.018mm,因此,满足以下条件5:
2.800<f567/f<3.850
在条件5中,若f567/f为2.800以下,则由第五透镜、第六透镜和第 七透镜构成的后透镜组的光焦度过强,不容易对各种像差、尤其是色差进 行适当修正,另一方面,若f567/f为3.850以上,则不容易减小各透镜的 直径和物像间距离,不容易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小型化。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满足条件5,因而具有容易对各种 像差、尤其是色差进行适当修正且更容易实现小型化的优点。
此外,在广角透镜1000中,物像间距离d为13.383mm,透镜系统整 体的焦点距离f为1.018mm,因此,满足以下条件6:
11.000<d/f<15.000
在条件6中,若d/f为11.000以下,则不易对各种像差进行适当修正, 另一方面,若d/f为15.000以上,则透镜系统整体的长度变得过长。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满足条件6,因而容易对各种像差 进行适当修正,容易获得出色的光学特性,并且,能在避免透镜系统整体 的长度变得过长的同时抑制透镜系统变得过大。
此外,在广角透镜1000中,透镜系统整体的焦点距离f为1.018mm, 半视场角θ为108/180,最大像高HOI为2.061mm,满足fθ<HOI< 2f·tan(θ/2)的关系,因此,容易实现能较大地投射周边部的像的摄像透 镜,并能抑制周边部的畸变像差。
综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以上述方式构成广角透镜1000,如 图22A至图24L所示,能减小物像间距离,从而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小型 化,且容易适当地对场曲、倍率色差、彗形像差进行修正,从而能实现出 色的光学特性。
(实施方式7)
图2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7的广角透镜的说明图,图26A是表示本 发明实施方式7的广角透镜的场曲和畸变的说明图,图26B是表示本发明 实施方式7的广角透镜的场曲和畸变的说明图,图27A是表示本发明实施 方式7的广角透镜的垂轴色差(横向色差)的说明图,图27B是表示本发 明实施方式7的广角透镜的球面像差(纵向像差)的说明图,图28A至图 28L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7的广角透镜的横向像差的说明图。在此,在图 26A、图26B、图27A、图27B、图28A至图28L中,对红色光R(波长为656nm) 的相关曲线标注R,对绿色光G(波长为588nm)的相关曲线标注G,对蓝 色光B(波长为486nm)的相关曲线标注B,用T表示与子午面相关,用S 表示与弧矢面相关,并且,在图28A至图28L中,纵轴的最大尺寸(Maximum Scale)是±50.000μm。
如图25所示,广角透镜1000包括从物侧(L1侧)起依次配置的第一 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光圈180、第五透 镜150、第六透镜160和第七透镜170,其中,第六透镜160和第七透镜170 通过粘接剂粘接在一起,构成接合透镜。
在此,由于本实施方式中的广角透镜1000的基本结构(即第一透镜 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第五透镜150、第六透 镜160和第七透镜170具有正的光焦度还是负的光焦度、是玻璃透镜还是 塑料透镜、物侧的面和像侧的面是凸面还是凹面、是球面还是非球面)与 实施方式1中的广角透镜相同,因而此处不再详细展开。
此外,如图25所示,与实施方式1一样,在第二透镜120与第四透镜 130之间设置有遮光片190,在第七透镜170的像侧配置有过滤器200,在 过滤器200的像侧配置有摄像元件300。
在本实施方式中,透镜系统整体的焦点距离f(Effective Focal Length)为1.019mm,物像间距离d(Total Track)为13.381mm,F值(Image Space F/#)为2.0163,最大半视场角(Max.Field of Angle)为108 度,入射光瞳直径HEP为0.505mm,最大像高HOI为2.061mm。
在表13中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广角透镜1000的各面的物性,在表14-1 和表14-2中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广角透镜1000的各面的非球面系数。
(表13)
在上面的表11中,曲率半径、厚度、焦点距离、有效半径的单位是 mm,Nd是对587.56纳米的光线的折射率,νd是阿贝数,*表示是非球面。
(表14-1)
(表14-2)
面 | A8 | A10 | A12 | A14 | A16 |
3 | -1.15296E-03 | 1.63212E-04 | -7.75247E-06 | 0.00000E+00 | 0.00000E+00 |
4 | 5.61909E-02 | -1.28652E-02 | -3.10366E-04 | 0.00000E+00 | 0.00000E+00 |
5 | 3.12004E-03 | -6.74245E-03 | 0.00000E+00 | 0.00000E+00 | 0.00000E+00 |
6 | -3.16016E-03 | -9.85165E-03 | 2.97746E-03 | 0.00000E+00 | 0.00000E+00 |
7 | -1.96461E-02 | 8.38631E-03 | 0.00000E+00 | 0.00000E+00 | 0.00000E+00 |
8 | -1.03312E-02 | 1.03923E-02 | 0.00000E+00 | 0.00000E+00 | 0.00000E+00 |
12 | -8.59213E-03 | 1.81642E-02 | -1.67818E-02 | 5.17215E-03 | 0.00000E+00 |
13 | 5.15225E-02 | -2.02257E-02 | 1.88707E-03 | 3.30690E-04 | 0.00000E+00 |
14 | 4.13120E-02 | -1.76585E-02 | 3.69817E-03 | -2.61279E-04 | 0.00000E+00 |
在上面的表14-1和表14-2中,在透镜面为朝向物侧突出的凸面或朝 向物侧凹陷的凹面的情况下,将曲率半径设为正值,在透镜面为朝向像侧 突出的凸面或朝向像侧凹陷的凹面的情况下,将曲率半径设为负值。
此外,在上面的表14-1和表14-2中,示出了通过上面的数学式1表 示各面的、非球面形状时的非球面系数A4、A6、A8、A10、A12、A14、A16。
在此,在广角透镜1000中,第一透镜110和第二透镜120的合成焦点 距离f12为-1.310,最大像高HOI为2.061mm,因此,满足以下条件1:
-1.000<f12/HOI<-0.400。
在条件1中,若f12/HOI为-1.000以下,则透镜直径增大、物像间距 离增大,不易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小型化,另一方面,若f12/HOI为-0.400 以上,则负的光焦度过强,不易适当地对场曲、倍率色差、彗形像差进行 修正。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满足条件1,因而能减小物像间距 离,从而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小型化,且容易适当地对场曲、倍率色差、 彗形像差进行修正,从而能实现出色的光学特性。
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满足-0.700<f12/HOI<-0.500的关 系,因而能进一步减小物像间距离,从而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小型化,且 更容易适当地对场曲、倍率色差、彗形像差进行修正,从而能实现出色的 光学特性。
此外,在广角透镜1000中,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透镜面的有效半径 sd11为6.660mm,最大像高HOI为2.061mm,因此,满足以下条件2:
2.000<sd11/HOI<4.000。
在条件2中,若sd11/HOI为2.000以下,则光轴上的光束通过的位置 与光轴外的光束通过的位置接近,不易良好地修正场曲,另一方面,若 sd11/HOI为4.000以上,则第一透镜110的直径较大,不易实现广角透镜 的小型化。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满足条件2,因而能使光轴上的光 束通过的位置与光轴外的光束通过的位置分离,从而能良好地修正场曲, 并且,能抑制第一透镜的直径,从而更容易实现广角透镜的小型化。
此外,在广角透镜1000中,物像间距离d为13.381mm,最大像高HOI 为2.061mm,因此,满足以下条件3:
5.000<d/HOI<8.000
在条件3中,若d/HOI为5.000以下,则不易良好地修正各种像差, 另一方面,若d/HOI为8.000以上,则透镜直径和物像间距离较大,不易 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小型化。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满足条件3,因而能良好地修正各 种像差,并且,能减小透镜直径和物像间距离,从而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 小型化。
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满足6.000<d/HOI<7.000的关系, 因而能更为良好地修正各种像差,并且,能进一步减小透镜直径和物像间 距离,从而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小型化。
此外,在广角透镜1000中,第三透镜130是凸面朝向像侧的正透镜, 第四透镜140是凸面朝向像侧的正透镜,第五透镜150是凸面朝向物侧且 凸面朝向像侧的的正透镜,第六透镜160是凹面朝向像侧的负透镜,第七 透镜170是凸面朝向物侧且凸面朝向像侧的的正透镜,并且,第一透镜110、 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和第四透镜140的合成焦点距离f1234为 4.815mm,第五透镜150、第六透镜160和第七透镜170的合成焦点距离f567 为3.557mm,因此,满足满足以下条件4:
0.800<f1234/f567<8.000。
在条件4中,若f1234/f为2.500以下,则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 三透镜和第四透镜构成的前透镜组的光焦度过强,不容易对各种像差进行 适当修正,另一方面,若f1234/f为8.000以上,则由第一透镜、第二透 镜、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构成的前透镜组的光焦度过弱,不容易减小前透 镜组的各透镜的直径,不容易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小型化。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满足条件4,因而具有更容易对各 种像差进行适当修正且更容易实现小型化的优点。
此外,在广角透镜1000中,第三透镜130是凸面朝向像侧的正透镜, 第四透镜140是凸面朝向像侧的正透镜,第五透镜150是凸面朝向物侧且 凸面朝向像侧的的正透镜,第六透镜160是凹面朝向像侧的负透镜,第七 透镜170是凸面朝向物侧且凸面朝向像侧的的正透镜,并且,第五透镜150、 第六透镜160和第七透镜170的合成焦点距离f567为3.557mm,透镜系统 整体的焦点距离f为1.019mm,因此,满足以下条件5:
2.800<f567/f<3.850
在条件5中,若f567/f为2.800以下,则由第五透镜、第六透镜和第 七透镜构成的后透镜组的光焦度过强,不容易对各种像差、尤其是色差进 行适当修正,另一方面,若f567/f为3.850以上,则不容易减小各透镜的 直径和物像间距离,不容易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小型化。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满足条件5,因而具有容易对各种 像差、尤其是色差进行适当修正且更容易实现小型化的优点。
此外,在广角透镜1000中,物像间距离d为13.381mm,透镜系统整 体的焦点距离f为1.019mm,因此,满足以下条件6:
11.000<d/f<15.000
在条件6中,若d/f为11.000以下,则不易对各种像差进行适当修正, 另一方面,若d/f为15.000以上,则透镜系统整体的长度变得过长。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满足条件6,因而容易对各种像差 进行适当修正,容易获得出色的光学特性,并且,能在避免透镜系统整体 的长度变得过长的同时抑制透镜系统变得过大。
此外,在广角透镜1000中,透镜系统整体的焦点距离f为1.019mm, 半视场角θ为108/180,最大像高HOI为2.061mm,满足fθ<HOI< 2f·tan(θ/2)的关系,因此,容易实现能较大地投射周边部的像的摄像透 镜,并能抑制周边部的畸变像差。
综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以上述方式构成广角透镜1000,如 图26A至图28L所示,能减小物像间距离,从而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小型 化,且容易适当地对场曲、倍率色差、彗形像差进行修正,从而能实现出 色的光学特性。
(实施方式8)
图2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8的广角透镜的说明图,图30A是表示本 发明实施方式8的广角透镜的场曲和畸变的说明图,图30B是表示本发明 实施方式8的广角透镜的场曲和畸变的说明图,图31A是表示本发明实施 方式8的广角透镜的垂轴色差(横向色差)的说明图,图31B是表示本发 明实施方式8的广角透镜的球面像差(纵向像差)的说明图,图32A至图 32L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8的广角透镜的横向像差的说明图。在此,在图 30A、图30B、图31A、图31B、图32A至图32L中,对红色光R(波长为656nm) 的相关曲线标注R,对绿色光G(波长为588nm)的相关曲线标注G,对蓝 色光B(波长为486nm)的相关曲线标注B,用T表示与子午面相关,用S 表示与弧矢面相关,并且,在图24A至图24L中,纵轴的最大尺寸(Maximum Scale)是±50.000μm。
如图29所示,广角透镜1000包括从物侧(L1侧)起依次配置的第一 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光圈180、第五透 镜150、第六透镜160和第七透镜170,其中,第六透镜160和第七透镜170 通过粘接剂粘接在一起,构成接合透镜。
在此,由于本实施方式中的广角透镜1000的基本结构(即第一透镜 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第五透镜150、第六透 镜160和第七透镜170具有正的光焦度还是负的光焦度、是玻璃透镜还是 塑料透镜、物侧的面和像侧的面是凸面还是凹面、是球面还是非球面)与 实施方式1中的广角透镜相同,因而此处不再详细展开。
此外,如图29所示,与实施方式1一样,在第二透镜120与第四透镜 130之间设置有遮光片190,在第七透镜170的像侧配置有过滤器200,在 过滤器200的像侧配置有摄像元件300。
在本实施方式中,透镜系统整体的焦点距离f(Effective Focal Length)为1.030mm,物像间距离d(Total Track)为13.609mm,F值(Image Space F/#)为2,最大半视场角(Max.Field of Angle)为106度,入 射光瞳直径HEP为0.515mm,最大像高HOI为2.135mm。
在表15中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广角透镜1000的各面的物性,在表16-1 和表16-2中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广角透镜1000的各面的非球面系数。
(表15)
在上面的表15中,曲率半径、厚度、焦点距离、有效半径的单位是 mm,Nd是对587.56纳米的光线的折射率,νd是阿贝数,*表示是非球面。
(表16-1)
面 | c(1/曲率半径) | K | A4 | A6 |
3 | -4.38390E-02 | 0.00000E+00 | 1.02948E-02 | -1.01140E-03 |
4 | 7.88668E-01 | -1.13571E+00 | 5.66499E-02 | 1.84231E-03 |
5 | 2.82343E-01 | 0.00000E+00 | -2.18543E-02 | 5.16357E-03 |
6 | 1.17050E-01 | 0.00000E+00 | -6.48711E-02 | -8.41810E-03 |
7 | 2.24418E-01 | 0.00000E+00 | 3.04785E-02 | 1.99197E-02 |
8 | -1.03429E-01 | 0.00000E+00 | 9.05286E-02 | 3.48783E-02 |
12 | -1.83670E-01 | 0.00000E+00 | -3.32106E-02 | 4.95833E-02 |
13 | 9.17180E-01 | -3.67711E+00 | 1.58393E-01 | -3.03404E-02 |
14 | -5.07238E-01 | -6.42125E-01 | 3.25791E-02 | -8.99922E-03 |
(表16-2)
面 | A8 | A10 | A12 | A14 | A16 |
3 | 2.82136E-05 | 8.57444E-16 | 0.00000E+00 | 0.00000E+00 | 0.00000E+00 |
4 | 3.99185E-02 | -2.56858E-02 | 9.68214E-03 | 0.00000E+00 | 0.00000E+00 |
5 | -3.88312E-04 | 0.00000E+00 | 0.00000E+00 | 0.00000E+00 | 0.00000E+00 |
6 | 3.26148E-03 | 0.00000E+00 | 0.00000E+00 | 0.00000E+00 | 0.00000E+00 |
7 | -6.50576E-03 | 0.00000E+00 | 0.00000E+00 | 0.00000E+00 | 0.00000E+00 |
8 | 4.33217E-03 | 0.00000E+00 | 0.00000E+00 | 0.00000E+00 | 0.00000E+00 |
12 | -4.63097E-02 | 2.53604E-02 | -5.68334E-03 | 0.00000E+00 | 0.00000E+00 |
13 | -2.77646E-02 | 2.45247E-02 | -5.43979E-03 | 0.00000E+00 | 0.00000E+00 |
14 | 4.06471E-03 | -7.04269E-04 | 4.21913E-05 | 0.00000E+00 | 0.00000E+00 |
在上面的表16-1和表16-2中,在透镜面为朝向物侧突出的凸面或朝 向物侧凹陷的凹面的情况下,将曲率半径设为正值,在透镜面为朝向像侧 突出的凸面或朝向像侧凹陷的凹面的情况下,将曲率半径设为负值。
此外,在上面的表16-1和表16-2中,示出了通过上面的数学式1表 示各面的、非球面形状时的非球面系数A4、A6、A8、A10、A12、A14、A16。
在此,在广角透镜1000中,第一透镜110和第二透镜120的合成焦点 距离f12为-1.262,最大像高HOI为2.135mm,因此,满足以下条件1:
-1.000<f12/HOI<-0.400。
在条件1中,若f12/HOI为-1.000以下,则透镜直径增大、物像间距 离增大,不易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小型化,另一方面,若f12/HOI为-0.400 以上,则负的光焦度过强,不易适当地对场曲、倍率色差、彗形像差进行 修正。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满足条件1,因而能减小物像间距 离,从而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小型化,且容易适当地对场曲、倍率色差、 彗形像差进行修正,从而能实现出色的光学特性。
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满足-0.700<f12/HOI<-0.500的关 系,因而能进一步减小物像间距离,从而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小型化,且 更容易适当地对场曲、倍率色差、彗形像差进行修正,从而能实现出色的 光学特性。
此外,在广角透镜1000中,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透镜面的有效半径 sd11为6.461mm,最大像高HOI为2.135mm,因此,满足以下条件2:
2.000<sd11/HOI<4.000。
在条件2中,若sd11/HOI为2.000以下,则光轴上的光束通过的位置 与光轴外的光束通过的位置接近,不易良好地修正场曲,另一方面,若 sd11/HOI为4.000以上,则第一透镜110的直径较大,不易实现广角透镜 的小型化。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满足条件2,因而能使光轴上的光 束通过的位置与光轴外的光束通过的位置分离,从而能良好地修正场曲, 并且,能抑制第一透镜的直径,从而更容易实现广角透镜的小型化。
此外,在广角透镜1000中,物像间距离d为13.609mm,最大像高HOI 为2.135mm,因此,满足以下条件3:
5.000<d/HOI<8.000
在条件3中,若d/HOI为5.000以下,则不易良好地修正各种像差, 另一方面,若d/HOI为8.000以上,则透镜直径和物像间距离较大,不易 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小型化。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满足条件3,因而能良好地修正各 种像差,并且,能减小透镜直径和物像间距离,从而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 小型化。
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满足6.000<d/HOI<7.000的关系, 因而能更为良好地修正各种像差,并且,能进一步减小透镜直径和物像间 距离,从而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小型化。
此外,在广角透镜1000中,第三透镜130是凸面朝向像侧的正透镜, 第四透镜140是凸面朝向像侧的正透镜,第五透镜150是凸面朝向物侧且 凸面朝向像侧的的正透镜,第六透镜160是凹面朝向像侧的负透镜,第七 透镜170是凸面朝向物侧且凸面朝向像侧的的正透镜,并且,第一透镜110、 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和第四透镜140的合成焦点距离f1234为 21.864mm,第五透镜150、第六透镜160和第七透镜170的合成焦点距离 f567为3.125mm,因此,满足满足以下条件4:
0.800<f1234/f567<8.000。
在条件4中,若f1234/f为2.500以下,则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 三透镜和第四透镜构成的前透镜组的光焦度过强,不容易对各种像差进行 适当修正,另一方面,若f1234/f为8.000以上,则由第一透镜、第二透 镜、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构成的前透镜组的光焦度过弱,不容易减小前透 镜组的各透镜的直径,不容易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小型化。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满足条件4,因而具有更容易对各 种像差进行适当修正且更容易实现小型化的优点。
此外,在广角透镜1000中,第三透镜130是凸面朝向像侧的正透镜, 第四透镜140是凸面朝向像侧的正透镜,第五透镜150是凸面朝向物侧且 凸面朝向像侧的的正透镜,第六透镜160是凹面朝向像侧的负透镜,第七 透镜170是凸面朝向物侧且凸面朝向像侧的的正透镜,并且,第五透镜150、 第六透镜160和第七透镜170的合成焦点距离f567为3.125mm,透镜系统 整体的焦点距离f为1.030mm,因此,满足以下条件5:
2.800<f567/f<3.850
在条件5中,若f567/f为2.800以下,则由第五透镜、第六透镜和第 七透镜构成的后透镜组的光焦度过强,不容易对各种像差、尤其是色差进 行适当修正,另一方面,若f567/f为3.850以上,则不容易减小各透镜的 直径和物像间距离,不容易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小型化。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满足条件5,因而具有容易对各种 像差、尤其是色差进行适当修正且更容易实现小型化的优点。
此外,在广角透镜1000中,物像间距离d为13.609mm,透镜系统整 体的焦点距离f为1.030mm,因此,满足以下条件6:
11.000<d/f<15.000
在条件6中,若d/f为11.000以下,则不易对各种像差进行适当修正, 另一方面,若d/f为15.000以上,则透镜系统整体的长度变得过长。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满足条件6,因而容易对各种像差 进行适当修正,容易获得出色的光学特性,并且,能在避免透镜系统整体 的长度变得过长的同时抑制透镜系统变得过大。
此外,在广角透镜1000中,透镜系统整体的焦点距离f为1.030mm, 半视场角θ为106/180,最大像高HOI为2.135mm,满足fθ<HOI< 2f·tan(θ/2)的关系,因此,容易实现能较大地投射周边部的像的摄像透 镜,并能抑制周边部的畸变像差。
综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以上述方式构成广角透镜1000,如 图30A至图32L所示,能减小物像间距离,从而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小型 化,且容易适当地对场曲、倍率色差、彗形像差进行修正,从而能实现出 色的光学特性。
(实施方式9)
图3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9的广角透镜的说明图,图34A是表示本 发明实施方式9的广角透镜的场曲和畸变的说明图,图34B是表示本发明 实施方式9的广角透镜的场曲和畸变的说明图,图35A是表示本发明实施 方式9的广角透镜的垂轴色差(横向色差)的说明图,图35B是表示本发 明实施方式9的广角透镜的球面像差(纵向像差)的说明图,图36A至图 36L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9的广角透镜的横向像差的说明图。在此,在图 34A、图34B、图35A、图35B、图36A至图36L中,对红色光R(波长为656nm) 的相关曲线标注R,对绿色光G(波长为588nm)的相关曲线标注G,对蓝 色光B(波长为486nm)的相关曲线标注B,用T表示与子午面相关,用S 表示与弧矢面相关,并且,在图28A至图28L中,纵轴的最大尺寸(Maximum Scale)是±50.000μm。
如图33所示,广角透镜1000包括从物侧(L1侧)起依次配置的第一 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光圈180、第五透 镜150、第六透镜160和第七透镜170,其中,第六透镜160和第七透镜170 通过粘接剂粘接在一起,构成接合透镜。
在此,由于本实施方式中的广角透镜1000的基本结构(即第一透镜 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第五透镜150、第六透 镜160和第七透镜170具有正的光焦度还是负的光焦度、是玻璃透镜还是 塑料透镜、物侧的面和像侧的面是凸面还是凹面、是球面还是非球面)与 实施方式1中的广角透镜相同,因而此处不再详细展开。
此外,如图33所示,与实施方式1一样,在第二透镜120与第四透镜 130之间设置有遮光片190,在第七透镜170的像侧配置有过滤器200,在 过滤器200的像侧配置有摄像元件300。
在本实施方式中,透镜系统整体的焦点距离f(Effective Focal Length)为1.019mm,物像间距离d(Total Track)为13.397mm,F值(Image Space F/#)为2.012,最大半视场角(Max.Field of Angle)为108.004 度,入射光瞳直径HEP为0.506mm,最大像高HOI为2.059mm。
在表17中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广角透镜1000的各面的物性,在表18-1 和表18-2中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广角透镜1000的各面的非球面系数。
(表17)
在上面的表17中,曲率半径、厚度、焦点距离、有效半径的单位是 mm,Nd是对587.56纳米的光线的折射率,νd是阿贝数,*表示是非球面。
(表18-1)
(表18-2)
面 | A8 | A10 | A12 | A14 | A16 |
3 | -6.11588E-05 | 1.50045E-05 | 3.90615E-08 | 0.00000E+00 | 0.00000E+00 |
4 | 4.96308E-02 | -1.37651E-02 | 1.87863E-04 | 0.00000E+00 | 0.00000E+00 |
5 | 2.50539E-03 | -1.94316E-04 | -2.18386E-04 | 0.00000E+00 | 0.00000E+00 |
6 | 2.37631E-03 | 4.68175E-04 | 1.19525E-03 | 0.00000E+00 | 0.00000E+00 |
7 | 1.14133E-02 | 6.53638E-04 | 0.00000E+00 | 0.00000E+00 | 0.00000E+00 |
8 | 1.36753E-02 | -1.98505E-03 | 0.00000E+00 | 0.00000E+00 | 0.00000E+00 |
12 | 3.38366E-03 | -2.00010E-03 | 6.86525E-04 | 0.00000E+00 | 0.00000E+00 |
13 | 2.79270E-02 | -5.22149E-03 | -1.20343E-04 | 0.00000E+00 | 0.00000E+00 |
14 | 2.26165E-02 | -7.19858E-03 | 9.87041E-04 | 0.00000E+00 | 0.00000E+00 |
在上面的表18-1和表18-2中,在透镜面为朝向物侧突出的凸面或朝 向物侧凹陷的凹面的情况下,将曲率半径设为正值,在透镜面为朝向像侧 突出的凸面或朝向像侧凹陷的凹面的情况下,将曲率半径设为负值。
此外,在上面的表18-1和表18-2中,示出了通过上面的数学式1表 示各面的、非球面形状时的非球面系数A4、A6、A8、A10、A12、A14、A16。
在此,在广角透镜1000中,第一透镜110和第二透镜120的合成焦点 距离f12为-1.415,最大像高HOI为2.059mm,因此,满足以下条件1:
-1.000<f12/HOI<-0.400。
在条件1中,若f12/HOI为-1.000以下,则透镜直径增大、物像间距 离增大,不易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小型化,另一方面,若f12/HOI为-0.400 以上,则负的光焦度过强,不易适当地对场曲、倍率色差、彗形像差进行 修正。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满足条件1,因而能减小物像间距 离,从而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小型化,且容易适当地对场曲、倍率色差、 彗形像差进行修正,从而能实现出色的光学特性。
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满足-0.700<f12/HOI<-0.500的关 系,因而能进一步减小物像间距离,从而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小型化,且 更容易适当地对场曲、倍率色差、彗形像差进行修正,从而能实现出色的 光学特性。
此外,在广角透镜1000中,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透镜面的有效半径sd11为6.600mm,最大像高HOI为2.059mm,因此,满足以下条件2:
2.000<sd11/HOI<4.000。
在条件2中,若sd11/HOI为2.000以下,则光轴上的光束通过的位置 与光轴外的光束通过的位置接近,不易良好地修正场曲,另一方面,若 sd11/HOI为4.000以上,则第一透镜110的直径较大,不易实现广角透镜 的小型化。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满足条件2,因而能使光轴上的光 束通过的位置与光轴外的光束通过的位置分离,从而能良好地修正场曲, 并且,能抑制第一透镜的直径,从而更容易实现广角透镜的小型化。
此外,在广角透镜1000中,物像间距离d为13.397mm,最大像高HOI 为2.059mm,因此,满足以下条件3:
5.000<d/HOI<8.000
在条件3中,若d/HOI为5.000以下,则不易良好地修正各种像差, 另一方面,若d/HOI为8.000以上,则透镜直径和物像间距离较大,不易 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小型化。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满足条件3,因而能良好地修正各 种像差,并且,能减小透镜直径和物像间距离,从而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 小型化。
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满足6.000<d/HOI<7.000的关系, 因而能更为良好地修正各种像差,并且,能进一步减小透镜直径和物像间 距离,从而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小型化。
此外,在广角透镜1000中,第三透镜130是凸面朝向像侧的正透镜, 第四透镜140是凸面朝向像侧的正透镜,第五透镜150是凸面朝向物侧且 凸面朝向像侧的的正透镜,第六透镜160是凹面朝向像侧的负透镜,第七 透镜170是凸面朝向物侧且凸面朝向像侧的的正透镜,并且,第一透镜110、 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和第四透镜140的合成焦点距离f1234为 26.363mm,第五透镜150、第六透镜160和第七透镜170的合成焦点距离 f567为3.374mm,因此,满足满足以下条件4:
0.800<f1234/f567<8.000。
在条件4中,若f1234/f为2.500以下,则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 三透镜和第四透镜构成的前透镜组的光焦度过强,不容易对各种像差进行 适当修正,另一方面,若f1234/f为8.000以上,则由第一透镜、第二透 镜、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构成的前透镜组的光焦度过弱,不容易减小前透 镜组的各透镜的直径,不容易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小型化。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满足条件4,因而具有更容易对各 种像差进行适当修正且更容易实现小型化的优点。
此外,在广角透镜1000中,第三透镜130是凸面朝向像侧的正透镜, 第四透镜140是凸面朝向像侧的正透镜,第五透镜150是凸面朝向物侧且 凸面朝向像侧的的正透镜,第六透镜160是凹面朝向像侧的负透镜,第七 透镜170是凸面朝向物侧且凸面朝向像侧的的正透镜,并且,第五透镜150、 第六透镜160和第七透镜170的合成焦点距离f567为3.374mm,透镜系统 整体的焦点距离f为1.019mm,因此,满足以下条件5:
2.800<f567/f<3.850
在条件5中,若f567/f为2.800以下,则由第五透镜、第六透镜和第 七透镜构成的后透镜组的光焦度过强,不容易对各种像差、尤其是色差进 行适当修正,另一方面,若f567/f为3.850以上,则不容易减小各透镜的 直径和物像间距离,不容易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小型化。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满足条件5,因而具有容易对各种 像差、尤其是色差进行适当修正且更容易实现小型化的优点。
此外,在广角透镜1000中,物像间距离d为13.397mm,透镜系统整 体的焦点距离f为1.019mm,因此,满足以下条件6:
11.000<d/f<15.000
在条件6中,若d/f为11.000以下,则不易对各种像差进行适当修正, 另一方面,若d/f为15.000以上,则透镜系统整体的长度变得过长。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满足条件6,因而容易对各种像差 进行适当修正,容易获得出色的光学特性,并且,能在避免透镜系统整体 的长度变得过长的同时抑制透镜系统变得过大。
此外,在广角透镜1000中,透镜系统整体的焦点距离f为1.019mm, 半视场角θ为108.004/180,最大像高HOI为2.059mm,满足fθ<HOI< 2f·tan(θ/2)的关系,因此,容易实现能较大地投射周边部的像的摄像透 镜,并能抑制周边部的畸变像差。
综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以上述方式构成广角透镜1000,如 图34A至图36L所示,能减小物像间距离,从而实现广角透镜整体的小型 化,且容易适当地对场曲、倍率色差、彗形像差进行修正,从而能实现出 色的光学特性。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发明的具体实现并 不受上述实施方式的限制。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110的第一面1的形态、第二透 镜120的第三面3的形态、第三透镜130的第五面5的形态、第四透镜140 的第七面7的形态、第六透镜160的第十二面12的形态可根据需要适当变 更。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110、第五透镜150也可由塑料 透镜构成,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第六透镜160和 第七透镜170也可由玻璃透镜构成。
Claims (10)
1.一种广角透镜,其特征在于,
包括从物侧依次配置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光圈、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和摄像元件,
所述第一透镜是凸球面朝向物侧、凹面朝向像侧的负透镜,
所述第二透镜是凹面朝向像侧的负透镜,
在将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的合成焦点距离设为f12并将最大像高设为HOI时,满足以下的关系:
-1.000<f12/HOI<-0.40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广角透镜,其特征在于,
满足以下的关系:
-0.700<f12/HOI<-0.50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广角透镜,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透镜面的有效半径设为sd11时,满足以下的关系:
2.000<sd11/HOI<4.000。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广角透镜,其特征在于,
满足以下的关系:
2.500<sd11/HOI<3.500。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广角透镜,其特征在于,
在将广角透镜的物像间距离设为d时,满足以下关系:
5.000<d/HOI<8.000。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广角透镜,其特征在于,
满足以下关系:
6.000<d/HOI<7.000。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广角透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六透镜和所述第七透镜构成接合透镜,
所述第三透镜是凸面朝向像侧的正透镜,
所述第四透镜是凸面朝向像侧的正透镜,
所述第五透镜是凸面朝向物侧且凸面朝向像侧的正透镜,
所述第六透镜是凹面朝向像侧的负透镜,
所述第七透镜是凸面朝向物侧且凸面朝向像侧的正透镜,
在将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和所述第四透镜的合成焦点距离设为f1234并将所述第五透镜、所述第六透镜和所述第七透镜的合成焦点距离设为f567时,满足以下的关系:
0.800<f1234/f567<8.000。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广角透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六透镜和所述第七透镜构成接合透镜,
所述第三透镜是凸面朝向像侧的正透镜,
所述第四透镜是凸面朝向像侧的正透镜,
所述第五透镜是凸面朝向物侧且凸面朝向像侧的正透镜,
所述第六透镜是凹面朝向像侧的负透镜,
所述第七透镜是凸面朝向物侧且凸面朝向像侧的正透镜,
在将所述第五透镜、所述第六透镜和所述第七透镜的合成焦点距离设为f567并将广角透镜整体的焦点距离设为f时,满足以下的关系:
2.800<f567/f<3.850。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广角透镜,其特征在于,
在将广角透镜整体的焦点距离设为f并将广角透镜的半视场角设为θ时,满足以下的关系:
fθ<HOI<2f·tan(θ/2)。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广角透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五透镜分别是玻璃透镜,
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所述第六透镜和所述第七透镜分别是塑料透镜。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281734.0A CN112987239A (zh) | 2019-12-13 | 2019-12-13 | 广角透镜 |
US17/117,042 US11789240B2 (en) | 2019-12-13 | 2020-12-09 | Wide-angle lens including seven lenses of −−+++−+ refractive powers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281734.0A CN112987239A (zh) | 2019-12-13 | 2019-12-13 | 广角透镜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987239A true CN112987239A (zh) | 2021-06-18 |
Family
ID=763325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1281734.0A Pending CN112987239A (zh) | 2019-12-13 | 2019-12-13 | 广角透镜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789240B2 (zh) |
CN (1) | CN112987239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002827A (zh) * | 2021-11-30 | 2022-02-01 | 厦门力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紧凑型高照度高清成像镜头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769863B2 (ja) | 2016-09-30 | 2020-10-14 |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 広角レンズ |
TWI650592B (zh) * | 2018-04-18 | 2019-02-1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攝像光學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
2019
- 2019-12-13 CN CN201911281734.0A patent/CN112987239A/zh active Pending
-
2020
- 2020-12-09 US US17/117,042 patent/US11789240B2/en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002827A (zh) * | 2021-11-30 | 2022-02-01 | 厦门力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紧凑型高照度高清成像镜头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210191087A1 (en) | 2021-06-24 |
US11789240B2 (en) | 2023-10-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467378B2 (en) | Imaging lens | |
CN108267837B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106405790A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CN109491055B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113741002A (zh) | 摄像镜头 | |
CN113495346B (zh) | 摄像镜头 | |
CN114063247A (zh) | 光学镜头及电子设备 | |
CN110174744B (zh) | 广角镜头 | |
CN107966785B (zh) | 摄像镜头 | |
CN103135210A (zh) | 变焦成像镜头 | |
CN114089500A (zh) | 光学镜头及电子设备 | |
CN103018888A (zh) | 变焦成像镜头 | |
CN114384666A (zh) | 光学镜头及电子设备 | |
CN112987239A (zh) | 广角透镜 | |
CN218213598U (zh) | 一种车载镜头 | |
CN113805305A (zh) | 光学镜头及电子设备 | |
CN112987234A (zh) | 广角透镜 | |
CN112987238A (zh) | 广角透镜 | |
CN112987237A (zh) | 广角透镜 | |
CN110412717B (zh) | 光学镜头 | |
CN115079374A (zh) | 光学镜头及电子设备 | |
CN114063246A (zh) | 光学镜头及电子设备 | |
CN112987240A (zh) | 广角透镜 | |
CN113759496A (zh) | 光学镜头及电子设备 | |
CN112748512A (zh) | 光学镜头及电子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