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2955803A - 光学系统及拍摄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学系统及拍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955803A
CN112955803A CN201980067392.4A CN201980067392A CN112955803A CN 112955803 A CN112955803 A CN 112955803A CN 201980067392 A CN201980067392 A CN 201980067392A CN 112955803 A CN112955803 A CN 1129558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lens group
optical system
group
lens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6739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甘汝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Z DJ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Z DJ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Z DJ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Z DJI Technolog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9558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5580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5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 G02B13/006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at least one element being a compound optical element, e.g. cemented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8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with lenses having one or more non-spherical faces, e.g. for reducing geometrical aberr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一种光学系统及拍摄装置,光学系统(10)包括:从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组(1)、第二透镜组(2)和第三透镜组(3),第一透镜组(1)和第二透镜组(2)均具有正光焦度,第三透镜组(3)具有负光焦度;光学系统(10)满足:0.85<|f1/f|<4.5,0.5<|f2/f|<1.5,3<|f3/f|<10,1<|TL/f|<1.5,0<|T1/T2|<0.5,0<|T3/T2|<0.5;其中,f、f1、f2、f3为焦距;TL、T1、T2、T3为透镜组、光阑、成像面之间的距离。

Description

光学系统及拍摄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光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学系统及拍摄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摄影相机摄像的需求逐渐提高,而单反相机标准的定焦镜头一直备受摄影爱好者和专业摄影家追捧,现有的定焦镜头大多采用双高斯光学结构,镜头光学系统长度比较长,且重量较重,体积较大,对焦速度较慢,而且价格较贵、成像面较小、成像质量较差等问题,并且现有的高端中画幅镜头大多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光学系统及拍摄装置。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光学系统,包括从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二透镜组均具有正光焦度,所述第三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
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条件:0.85<|f1/f|<4.5,0.5<|f2/f|<1.5,3<|f3/f|<10,1<|TL/f|<1.5,0<|T1/T2|<0.5,0<|T3/T2|<0.5,其中f1、f2、f3分别表示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第三透镜组的焦距,f表示无限远对焦时光学系统的焦距,TL表示所述第一透镜组的最靠近物侧的透镜面中心顶点到成像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T1表示所述第一透镜组的最靠近物侧的透镜面中心顶点到光阑的距离,T2表示光阑面到所述第三透镜组最靠近物侧的透镜面中心顶点的距离,T3表示所述第三透镜组中最靠近物侧的透镜面中心顶点到所述第三透镜组中最靠近像侧的透镜面顶点的距离。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拍摄装置,所述拍摄装置包括光学系统和拍摄设备,所述光学系统连接于所述拍摄设备,所述光学系统包括从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二透镜组均具有正光焦度,所述第三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
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条件:0.85<|f1/f|<4.5,0.5<|f2/f|<1.5,3<|f3/f|<10,1<|TL/f|<1.5,0<|T1/T2|<0.5,0<|T3/T2|<0.5,其中f1、f2、f3分别表示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第三透镜组的焦距,f表示无限远对焦时光学系统的焦距,TL表示所述第一透镜组的最靠近物侧的透镜面中心顶点到成像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T1表示所述第一透镜组的最靠近物侧的透镜面中心顶点到光阑的距离,T2表示光阑面到所述第三透镜组最靠近物侧的透镜面中心顶点的距离,T3表示所述第三透镜组中最靠近物侧的透镜面中心顶点到所述第三透镜组中最靠近像侧的透镜面顶点的距离。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学系统及拍摄装置,光学系统包括从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二透镜组均具有正光焦度,所述第三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条件:0.85<|f1/f|<4.5,0.5<|f2/f|<1.5,3<|f3/f|<10,1<|TL/f|<1.5,0<|T1/T2|<0.5,0<|T3/T2|<0.5,其中f1、f2、f3分别表示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第三透镜组的焦距,f表示无限远对焦时光学系统的焦距,TL表示所述第一透镜组的最靠近物侧的透镜面中心顶点到成像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T1表示所述第一透镜组的最靠近物侧的透镜面中心顶点到光阑的距离,T2表示光阑面到所述第三透镜组最靠近物侧的透镜面中心顶点的距离,T3表示所述第三透镜组中最靠近物侧的透镜面中心顶点到所述第三透镜组中最靠近像侧的透镜面顶点的距离。该光学系统结构的组合,能够减小光学系统的整体像差,为保证成像质量提供支持;能够使整体的长度较短,为减小体积(小型化)提供支持,因为整体的长度较短通常可能要求减少透镜数量,从而能够为减小重量(轻型化)提供支持,当透镜数量减少时,采用的对焦的透镜数量也可能减少,从而能够为提高对焦速度提供支持,且内对焦结构能够为减小呼吸效应提供支持;能够实现即使边缘视场也能较清晰地成像。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光学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光学系统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光学系统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拍摄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及符号说明:
10、光学系统;
1、第一透镜组;2、第二透镜组;3、第三透镜组;4、光阑;5、成像面;
11、第一透镜;12、第二透镜;21、第三透镜;22、第四透镜;23、第五透镜;24、第六透镜;31、第七透镜;32、第八透镜;
40、拍摄装置;41、拍摄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参见图1,图1是本申请光学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该光学系统10包括沿光轴Z从物侧(左边,即物方)至像侧(右边,即像方)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组1、第二透镜组2和第三透镜组3,第一透镜组1和第二透镜组2均具有正光焦度,第三透镜组3具有负光焦度。
光焦度(focal power)等于像方光束会聚度与物方光束会聚度之差,它表征光学系统偏折光线的能力,常用字母
Figure BDA0003016800030000031
表示,其单位为屈光度(Diopter)。当入射光束为平行光束时,光焦度表征光学系统对入射平行光束的屈折能力;
Figure BDA0003016800030000032
的数值越大,平行光束屈折得越厉害;
Figure BDA0003016800030000033
时,屈折是会聚性的;
Figure BDA0003016800030000034
时,屈折是发散性的;
Figure BDA0003016800030000035
时,为平面折射,即沿轴平行光束经折射后仍是沿轴平行光束,不出现屈折现象。
该光学系统10满足以下条件:0.85<|f1/f|<4.5,0.5<|f2/f|<1.5,3<|f3/f|<10,1<|TL/f|<1.5,0<|T1/T2|<0.5,0<|T3/T2|<0.5,其中f1、f2、f3分别表示第一透镜组1、第二透镜组2、第三透镜组3的焦距,f表示无限远对焦时光学系统10的焦距,TL表示第一透镜组1的最靠近物侧的透镜面中心顶点A到成像面5为止的光轴Z上的距离,T1表示第一透镜组1的最靠近物侧的透镜面中心顶点A到光阑4的距离,T2表示光阑面4到第三透镜组3最靠近物侧的透镜面中心顶点B的距离,T3表示第三透镜组3中最靠近物侧的透镜面中心顶点B到第三透镜组3中最靠近像侧的透镜面中心顶点C的距离。
上述光学系统10,在对焦时,既可以采用第一透镜组1进行对焦,也可以采用第二透镜组2进行对焦,还可以采用第三透镜组3进行对焦。
上述光学系统10中由于1<|TL/f|<1.5,能够有助于缩短整体的光学系统的长度。T1、T2、T3之间的关系0<|T1/T2|<0.5和0<|T1/T2/T2|<0.5使得采用第二透镜组2进行对焦时有足够的对焦空间。
上述光学系统10通过距离和间距的设计,可以将光学系统10的结构设计得更为紧凑,由此进一步有助于整个光学系统的小型化和轻便化,同时还可以提高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
本申请实施例光学系统10上述结构的组合,能够减小光学系统10的整体像差,为保证成像质量提供支持;由于整体的长度较短通常可能要求减少透镜数量,从而能够为减小重量(轻型化)提供支持,当透镜数量减少时,采用的对焦的透镜数量也可能减少,从而能够为提高对焦速度提供支持,由于上述结构的组合为内对焦结构提供支持,内对焦结构能够为减小呼吸效应提供支持;能够实现即使边缘视场也能较清晰地成像。
由于采用第二透镜组2进行对焦(即内对焦模式)时能够保持对焦系统长度不变,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透镜组1和第三透镜组3相对于成像面5被固定的状态下,使得第二透镜组2沿着光轴Z从物侧向像侧移动,由此实现最近距离物体向无限远物体的对焦。
其中,光学系统10从物侧至像侧设有至少八片透镜,依次分别为第一透镜11、第二透镜12、第三透镜21、第四透镜22、第五透镜23、第六透镜24、第七透镜31、第八透镜32;第一透镜组1包括第一透镜11和第二透镜12,第二透镜组2包括第三透镜21、第四透镜22、第五透镜23和第六透镜24,第三透镜组3至少包括第七透镜31在内的一个以上的透镜。
由于本实施例的光学系统10的透镜数量大于等于八片,相对于现有同类型及相近参数的单反相机定焦镜头的镜片数量(10片及以上)有所较少,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减小重量,而且能够较低成本,从而能够使对应的镜头向轻型化发展;特别是当光学系统10的透镜数量等于八片时,能够减少更多重量,进一步降低成本;而且第二透镜组4包括4个透镜,对焦的透镜数量减少很多,从而能够提高对焦速度。另外,由于采用第二透镜组2进行内对焦,对焦时移动的距离(对焦量)缩短,从而能够减小呼吸效应。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透镜组1、第二透镜组2和第三透镜组3中至少一组包括塑胶透镜。即第一透镜组1、第二透镜组2和第三透镜组3可以部分采用玻璃透镜等常用材质透镜,部分采用塑胶透镜;或者均用塑胶透镜。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进一步地减轻光学系统10的重量,实现光学系统10的轻量化,以方便用户使用。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透镜组1、第二透镜组2和第三透镜组3中所有镜片均为玻璃透镜。采用玻璃透镜,光学品质和成像效果更好。
非球面透镜是从中心到边缘之曲率连续发生变化的透镜,用以改进光学品质(例如避免产生球面像差、色差和畸变等等),非球面透镜替换球面透镜,最显著的优势在于可以修正球面透镜在准直和聚焦系统中所带来的球差。通过调整曲面常数和非球面系数,非球面透镜可以最大限度的消除球面像差。多片(两片以上)透镜组合可以实现的光学品质,往往一片或者两片非球面透镜就可以实现类似或更好的光学品质,采用非球面透镜能够减少光学元件,从而减小系统尺寸,能够降低系统的综合成本,也便于加工。本实施例的光学系统包括非球面透镜,下面说明本实施例的光学系统有关非球面透镜的内容。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透镜组1和第二透镜组2至少包含一面非球面透镜。
第一种情况:第一透镜组1至少包含一面非球面透镜。第一透镜组1的第二透镜12为非球面透镜。第二透镜12至少有一面是非球面。
第二种情况:第二透镜组2至少包含一面非球面透镜。第二透镜组2至少包含一片非球面透镜。第二透镜组2至少包含的一片非球面透镜至少有一面是非球面。
第三种情况:第一透镜组1和第二透镜组2包含两片非球面透镜。两片非球面透镜的非球面表面是高次非球面。高次非球面满足以下表达式:
Figure BDA0003016800030000061
其中,z为非球面旋转对称轴,c为顶点曲率;y为径向坐标,其单位和透镜单位长度相同;k为二次曲线常数,a1至a8分别表示各径向坐标所对应的系数。
在一实施例中,非球面透镜的非球面设置在口径较小的透镜面。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在较好地矫正光学系统像差的同时,又有利于降低镜片的加工成本。
下面详细说明第一透镜组1的具体细节内容。
在一实施例中,为了提高成像质量,第一透镜11为负透镜,且满足以下条件:0.5<|f11/f|<2.5,0<|f12/f11|<1,其中f11表示第一透镜组1的第一透镜11的焦距,f12表示第一透镜组1的第二透镜12的焦距。
负透镜又叫凹透镜,镜片的中间薄,边缘厚,呈凹形;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例如双凹透镜、平凹透镜、凸凹透镜等形式。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11为负透镜,其作用是为了使入射光线更加顺滑,没有特别大的转折。第一透镜11和第二透镜12组成的第一透镜组1具有正光焦度。由于0.5<|f11/f|<2.5,0<|f12/f11|<1,能够使光学系统10拥有较好的像质。
在一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缩短光学系统10的长度,将光阑4设置在比较靠前的位置,尽可能靠近物侧,即第一透镜组1的第一透镜11和第二透镜12均设置在物侧和光阑4之间,第一透镜11和第二透镜12均设置在光阑4之前。
在一实施例中,为了提高成像质量,第一透镜组1满足以下条件:(vd11,vd12)>40,1.4<nd11<1.6,1.5<nd12<2;其中vd11、vd12分别表示第一透镜11、第二透镜12的色散系数;nd11、nd12分别表示第一透镜11、第二透镜12的折射率。
下面详细说明第一透镜组2的具体细节内容。
在一实施例中,为了使内对焦的光学系统能够较好地实现无限远到最近距离的对焦,保证在无限远和最近距离对焦的情况下都有较好的成像效果,拥有比较好的像质,第二透镜组2由四片单透镜组成,且至少包含一片以上的正透镜和一片以上的负透镜。第二透镜组2至少包括一组双胶合透镜。第二透镜组2的第三透镜21和第四透镜22为双胶合透镜20,第二透镜组2的第五透镜23和第六透镜24分别为单透镜。第二透镜组2满足以下条件:0<|f20/f2|<1,0.25<|f23/f2|<2.5,0<|f24/f2|<1,其中f20表示第二透镜组2中双胶合透镜20的整体焦距,f23表示第二透镜组2中第五透镜23的焦距,f24表示第二透镜组2中第六透镜24的焦距。
在一实施例中,为了提高成像质量,第二透镜组2满足以下条件:(vd21,vd23,vd24)>40,0<vd22<40,1.4<nd24<1.6,1.5<(nd21,nd22,nd23)<2;其中vd21、vd22、vd23、vd24分别表示第三透镜21、第四透镜22、第五透镜23、第六透镜24的色散系数;nd21、nd22、nd23、nd24分别表示第三透镜21、第四透镜22、第五透镜23、第六透镜24的折射率。进一步,第二透镜组2满足以下条件:0<vd22<35,nd22>1.6,vd24>81,nd24<1.5。
采用内对焦方式的光学系统中第二透镜组2作为内对焦组,至少包含一片超低色散的镜片(第四透镜22)和一片超高色散的镜片(第六透镜24),且再包含至少一面非球面,该内对焦组正负透镜及非球面的使用,能够很好地控制内对焦组移动过程中引起的像差,从而能够提升整体系统的光学像质;并且使得整体的对焦量(即从无限远物距到最近距离对焦时内对焦组移动的距离)较小(例如:对焦量可以小于3mm),呼吸效应较弱(例如:可以小于10%)。
下面详细说明第三透镜组3的具体细节内容。
在一实施例中,第三透镜组3还包括第八透镜。
为了提高成像质量,第三透镜组3至少包括一片正透镜和一片负透镜,且满足以下条件:0<|f31/f3|<0.5,0<|f32/f3|<0.5,其中f31表示第三透镜组3中第七透镜31的焦距,f32表示第三透镜组3中第八透镜32的焦距。
其中,第三透镜组中第七透镜和第八透镜的像侧面均弯向物侧。这样能够为传感器(sensor)与卡口之间的连接节省一定的空间。
在一实施例中,为了提高成像质量,第三透镜组3满足以下条件:0<vd32<40,30<vd31<60,1.5<(nd31,nd32)<2;其中vd31、vd32分别表示第七透镜31、第八透镜32的色散系数;nd31、nd32分别表示第七透镜31、第八透镜32的折射率。进一步,第三透镜组3满足以下条件:0<vd32<35,nd32>1.85。
需要说明的是,内对焦组可以由一片镜片对焦,也可以由其中几片对焦,不仅仅是第二透镜组2对焦,也可以是第一透镜组1中的第二透镜12对焦,也可以是第三透镜组3中的第七透镜31或者第八透镜32对焦,也可以是第三透镜组3中的第七透镜31、第八透镜32作为一组对焦。
以下结合附图以及表,给出光学系统在两个实际应用中的具体数值配置。参见图2和图3以及表1至表6,表中的面数1、2、...、16表示光学系统中的表面标号,分别表示第一透镜11(面数1、2)、第二透镜12(面数3、4)、光阑4(表示为stop,面数5)、第三透镜21和第四透镜22(合起来为双胶合透镜,面数6、7、8,其中两个透镜的胶合面算一个表面7,)、第五透镜23(面数9、10)、第六透镜24(面数11、12)、第七透镜31(面数13、14)、第八透镜32(面数15、16)的镜面。
在表1和表4中,曲率半径R(Radius)表示镜片表面弯曲的程度,R值越小,镜片表面越弯;间隔或厚度(Thickness),当后面Nd和Vd有数值时,表示镜片厚度,当后面Nd和Vd没有数值时,表示镜片与镜片之间的距离;镜片的折射率nd(refractive index)是指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与光在该镜片中的传播速度之比,镜片的折射率越高,使入射光发生折射的能力越强,折射率越高,镜片越薄,即镜片中心厚度相同,相同度数同种材料,折射率高的比折射率低的镜片边缘更薄;镜片的阿贝系数vd(Abbe number),也称为色散系数,是用来衡量镜片的光线色散程度,光线色散程度越大阿贝系数越小,其成像的清晰度就越差,反之光线色散程度越小阿贝系数越大。一般来说,材料的折射率越大,色散越厉害,即阿贝系数越低。“Infinity”表示平面。
表2和表5中,k为二次曲线常数,a1至a8分别表示各径向坐标所对应的系数。表3和表6表示从无限远物距到最近距离对焦时对应的焦距、像方F数(光阑F数)以及内对焦组的移动变化量的数据;内对焦组的移动变化量即为CT(5)和CT(12)的无限远与最近距离之差绝对值。
其中,表1至表3是图2的光学系统的具体数值配置;表4至表6是图3的光学系统的具体数值配置。从表3可知内对焦移动量一致(第二透镜组2的第三透镜21、第四透镜22、第五透镜23、第六透镜24同时一起移动,前后移动量一样,即4.438-1.55=6.276-3.388=2.888)。
从表6可知内对焦移动量变化(第一透镜组1的第一透镜11和第二透镜12一起移动,而第二透镜组2的第三透镜21、第四透镜22、第五透镜23、第六透镜24同时一起移动,即第一透镜组1和第二透镜组的移动步伐不一致,CT(5)和CT(12)在无限远与最近距离对焦时移动量不一样,即(2.962-2.508=0.454)≠(9.54-6.438=3.102)。图3的对焦方式能够使光学系统的整体长度更短,体积更小。
表1第一个光学系统各个表面参数数据
Figure BDA0003016800030000091
表2第一个光学系统各个表面非球面参数数据
面数 k a<sub>1</sub> a<sub>2</sub> a<sub>3</sub> a<sub>4</sub> a<sub>5</sub> a<sub>6</sub> a<sub>7</sub> a<sub>8</sub>
3 0.517 0 5.00201E-05 4.98453E-08 5.19056E-08 -1.09155E-09 1.59864E-11 0 0
4 3.850 0 -1.77016E-05 -1.12682E-06 -2.47923E-08 2.04561E-09 -1.08898E-10 0 0
9 5.484 0 0.000100688 2.00000E-06 -3.24556E-08 1.28740E-09 -1.94968E-11 0 0
10 -0.996 0 2.31595E-05 3.85311E-07 2.11654E-09 6.48403E-11 -5.88468E-13 0 0
表3第一个光学系统透镜组配置数据
无限远 最近距离
焦距 46.14mm
像方F数(FNO) 4.09 4.23
CT(5) 4.438 1.550
CT(12) 3.388 6.276
表4第二个光学系统各个表面参数数据
Figure BDA0003016800030000092
Figure BDA0003016800030000101
表5第二个光学系统各个表面非球面参数数据
面数 k a<sub>1</sub> a<sub>2</sub> a<sub>3</sub> a<sub>4</sub> a<sub>5</sub> a<sub>6</sub> a<sub>7</sub> a<sub>8</sub>
3 0 0 2.30943E-05 5.29169E-07 2.87403E-08 -6.40324E-10 1.56278E-11 0 0
4 0 0 7.67008E-05 5.13974E-07 6.26556E-08 -1.71798E-09 3.80315E-11 0 0
9 0 0 1.47094E-04 1.44662E-06 4.94900E-09 -4.21743E-10 1.74006E-12 0 0
10 0 0 1.44193E-04 1.30949E-06 1.19090E-08 -2.22213E-10 -1.24681E-13 0 0
表6第二个光学系统透镜组配置数据
无限远 最近距离
焦距 45.31
像方F数(FNO) 4.15 4.36
CT(5) 2.962 2.508
CT(12) 6.438 9.540
总之,上述本申请实施例的光学系统有如下优点:
1、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内对焦方式的光学系统结构紧凑,采用了将光阑位置尽可能往物侧靠近的结构,使得光学系统的总长缩短化(整个内对焦光学系统总长度(第一透镜11物侧面顶点到成像面距离)可小于60mm,整个透镜系统(第一透镜11物侧面顶点到第八透镜32像侧面顶点距离)可小于46mm,能实现小型、轻量化和便携化;
2、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内对焦方式的光学系统采用至少一片镜片内对焦作为对焦方式,使得系统整体对焦重量较轻(对焦组重量小于14g,对焦组重量是指对焦组所有镜片加起来的重量),对焦速度较快;
3、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内对焦方式的光学系统对焦量较小,整体对焦量小于3mm,使得系统的呼吸效应较小(小于10%);
4、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光学系统可用于摄影光学系统,可实现单反相机系统拍摄范围较大,成像清晰,且可实现0.5m至无穷远不同物距的拍摄;
5、本申请实施例的光学系统在满足上述所有条件的基础上,所述的内对焦方式的光学系统,还有另外一种实施方式,可以根据不同的物距使得第一透镜组1和第二透镜组2同时往物侧方向移动而进行对焦,在此情况下,光学系统的对焦量小于3.5mm,因对焦引起的呼吸效应小于8%;整个内对焦光学系统的总长度(第一透镜物侧面顶点到成像面距离)可小于58mm,整个镜头系统(第一透镜物侧面顶点到第八透镜像侧面顶点距离)可小于40mm;所述的内对焦方式的光学系统当采用第一透镜组1和第二透镜组2同时对焦时,整体对焦重量依然小于14g,可实现快速对焦。
参见图4,图4是本申请拍摄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该拍摄装置40包括光学系统10和拍摄设备41,光学系统10连接于拍摄设备41,光学系统10采用如上任一所述的光学系统,其包括从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组1、第二透镜组2和第三透镜组3,相关内容的详细说明请参见上述的光学系统部分,在此不再赘叙。
拍摄装置40为可以进行拍摄的电子设备,包括单反相机、数码相机、运动相机或云台相机等。
其中,光学系统10和拍摄设备41可拆卸连接,或者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方便用户使用。
在一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与拍摄设备41通过磁吸、粘贴、螺纹或卡扣中的一种或多种连接方式固定。以卡扣为例,当光学系统10与拍摄设备41通过卡扣方式固定时,光学系统10和拍摄设备41上通过公扣母扣扣合方式连接,具体地,可以在光学系统10上安装有公扣,而拍摄设备41的对应位置安装有可供公扣扣合的母扣。反之亦然,公扣也可安装在拍摄设备41,此时光学系统10上安装有可供公扣扣合的母扣。通过上述设置,一方面方便用户使用,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光学系统10与拍摄设备41脱落,增加光学系统10与拍摄设备41连接的牢固性。
光学系统10包括从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均具有正光焦度,第三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光学系统满足以下条件:0.85<|f1/f|<4.5,0.5<|f2/f|<1.5,3<|f3/f|<10,1<|TL/f|<1.5,0<|T1/T2|<0.5,0<|T3/T2|<0.5,其中f1、f2、f3分别表示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第三透镜组的焦距,f表示无限远对焦时光学系统的焦距,TL表示第一透镜组的最靠近物侧的透镜面中心顶点到成像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T1表示第一透镜组的最靠近物侧的透镜面中心顶点到光阑的距离,T2表示光阑面到第三透镜组最靠近物侧的透镜面中心顶点的距离,T3表示第三透镜组中最靠近物侧的透镜面中心顶点到第三透镜组中最靠近像侧的透镜面中心顶点的距离。
其中,第一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相对于成像面被固定的状态下,使得第二透镜组沿着光轴从物侧向像侧移动。
其中,光学系统从物侧至像侧设有至少八片透镜,依次分别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第八透镜;第一透镜组包括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第二透镜组包括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第三透镜组至少包括第七透镜在内的一个以上的透镜。
其中,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至少包含一面非球面透镜。
其中,第一透镜为负透镜,且满足以下条件:0.5<|f11/f|<2.5,0<|f12/f11|<1,其中f11表示第一透镜组的第一透镜的焦距,f12表示第一透镜组的第二透镜的焦距。
其中,第一透镜组的第二透镜为非球面透镜。
其中,第二透镜至少有一面是非球面。
其中,第一透镜组的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均设置在物侧和光阑之间。
其中,第二透镜组至少包含一片以上的正透镜和一片以上的负透镜。
其中,第二透镜组至少包括一组双胶合透镜。
其中,第二透镜组的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为双胶合透镜,第二透镜组的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分别为单透镜。
其中,第二透镜组满足以下条件:0<|f20/f2|<1,0.25<|f23/f2|<2.5,0<|f24/f2|<1,其中f20表示第二透镜组中双胶合透镜的整体焦距,f23表示第二透镜组中第五透镜的焦距,f24表示第二透镜组中第六透镜的焦距。
其中,第二透镜组至少包含一片非球面透镜。
其中,第二透镜组至少包含的一片非球面透镜至少有一面是非球面。
其中,非球面透镜的非球面设置在口径较小的透镜面。
其中,第三透镜组还包括第八透镜,第三透镜组至少包括一片正透镜和一片负透镜,且满足以下条件:0<|f31/f3|<0.5,0<|f32/f3|<0.5,其中f31表示第三透镜组中第七透镜的焦距,f32表示第三透镜组中第八透镜的焦距。
其中,第三透镜组中第七透镜和第八透镜的像侧面均弯向物侧。
其中,第一透镜组满足以下条件:(vd11,vd12)>40,1.4<nd11<1.6,1.5<nd12<2;其中vd11、vd12分别表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nd11、nd12分别表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的折射率。
其中,第二透镜组满足以下条件:(vd21,vd23,vd24)>40,0<vd22<40,1.4<nd24<1.6,1.5<(nd21,nd22,nd23)<2;其中vd21、vd22、vd23、vd24分别表示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的色散系数;nd21、nd22、nd23、nd24分别表示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的折射率。
其中,第二透镜组满足以下条件:0<vd22<35,nd22>1.6,vd24>81,nd24<1.5。
其中,第三透镜组满足以下条件:0<vd32<40,30<vd31<60,1.5<(nd31,nd32)<2;其中vd31、vd32分别表示第七透镜、第八透镜的色散系数;nd31、nd32分别表示第七透镜、第八透镜的折射率。
其中,第三透镜组满足以下条件:0<vd32<35,nd32>1.85。
其中,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包含两片非球面透镜。
其中,两片非球面透镜的非球面表面是高次非球面。
其中,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中至少一组包括塑胶透镜;或者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中所有镜片均为玻璃透镜。
其中,光学系统与拍摄设备通过磁吸、粘贴、螺纹或卡扣中的一种或多种连接方式固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51)

1.一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从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二透镜组均具有正光焦度,所述第三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
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条件:0.85<|f1/f|<4.5,0.5<|f2/f|<1.5,3<|f3/f|<10,1<|TL/f|<1.5,0<|T1/T2|<0.5,0<|T3/T2|<0.5,其中f1、f2、f3分别表示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第三透镜组的焦距,f表示无限远对焦时光学系统的焦距,TL表示所述第一透镜组的最靠近物侧的透镜面中心顶点到成像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T1表示所述第一透镜组的最靠近物侧的透镜面中心顶点到光阑的距离,T2表示光阑面到所述第三透镜组最靠近物侧的透镜面中心顶点的距离,T3表示所述第三透镜组中最靠近物侧的透镜面中心顶点到所述第三透镜组中最靠近像侧的透镜面中心顶点的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三透镜组相对于成像面被固定的状态下,使得所述第二透镜组沿着光轴从物侧向像侧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系统从物侧至像侧设有至少八片透镜,依次分别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第八透镜;所述第一透镜组包括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所述第二透镜组包括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所述第三透镜组至少包括第七透镜在内的一个以上的透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二透镜组至少包含一面非球面透镜。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为负透镜,且满足以下条件:0.5<|f11/f|<2.5,0<|f12/f11|<1,其中f11表示第一透镜组的第一透镜的焦距,f12表示第一透镜组的第二透镜的焦距。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组的第二透镜为非球面透镜。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至少有一面是非球面。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组的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均设置在物侧和光阑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组至少包含一片以上的正透镜和一片以上的负透镜。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组至少包括一组双胶合透镜。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组的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为双胶合透镜,所述第二透镜组的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分别为单透镜。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组满足以下条件:0<|f20/f2|<1,0.25<|f23/f2|<2.5,0<|f24/f2|<1,其中f20表示所述第二透镜组中双胶合透镜的整体焦距,f23表示所述第二透镜组中第五透镜的焦距,f24表示所述第二透镜组中第六透镜的焦距。
13.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组至少包含一片非球面透镜。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组至少包含的一片非球面透镜至少有一面是非球面。
15.根据权利要求4、6或13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非球面透镜的非球面设置在口径较小的透镜面。
1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组还包括第八透镜,所述第三透镜组至少包括一片正透镜和一片负透镜,且满足以下条件:0<|f31/f3|<0.5,0<|f32/f3|<0.5,其中f31表示所述第三透镜组中第七透镜的焦距,f32表示所述第三透镜组中第八透镜的焦距。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组中第七透镜和第八透镜的像侧面均弯向物侧。
1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组满足以下条件:(vd11,vd12)>40,1.4<nd11<1.6,1.5<nd12<2;其中vd11、vd12分别表示所述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nd11、nd12分别表示所述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的折射率。
1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组满足以下条件:(vd21,vd23,vd24)>40,0<vd22<40,1.4<nd24<1.6,1.5<(nd21,nd22,nd23)<2;其中vd21、vd22、vd23、vd24分别表示所述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的色散系数;nd21、nd22、nd23、nd24分别表示所述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的折射率。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组满足以下条件:0<vd22<35,nd22>1.6,vd24>81,nd24<1.5。
21.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组满足以下条件:0<vd32<40,30<vd31<60,1.5<(nd31,nd32)<2;其中vd31、vd32分别表示所述第七透镜、第八透镜的色散系数;nd31、nd32分别表示所述第七透镜、第八透镜的折射率。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组满足以下条件:0<vd32<35,nd32>1.85。
23.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二透镜组包含两片非球面透镜。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两片所述非球面透镜的非球面表面是高次非球面。
25.根据权利要求1-24任一项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中至少一组包括塑胶透镜;或者所述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中所有镜片均为玻璃透镜。
26.一种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拍摄装置包括光学系统和拍摄设备,所述光学系统连接于所述拍摄设备,所述光学系统包括从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二透镜组均具有正光焦度,所述第三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
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条件:0.85<|f1/f|<4.5,0.5<|f2/f|<1.5,3<|f3/f|<10,1<|TL/f|<1.5,0<|T1/T2|<0.5,0<|T3/T2|<0.5,其中f1、f2、f3分别表示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第三透镜组的焦距,f表示无限远对焦时光学系统的焦距,TL表示所述第一透镜组的最靠近物侧的透镜面中心顶点到成像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T1表示所述第一透镜组的最靠近物侧的透镜面中心顶点到光阑的距离,T2表示光阑面到所述第三透镜组最靠近物侧的透镜面中心顶点的距离,T3表示所述第三透镜组中最靠近物侧的透镜面中心顶点到所述第三透镜组中最靠近像侧的透镜面中心顶点的距离。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三透镜组相对于成像面被固定的状态下,使得所述第二透镜组沿着光轴从物侧向像侧移动。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系统从物侧至像侧设有至少八片透镜,依次分别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第八透镜;所述第一透镜组包括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所述第二透镜组包括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所述第三透镜组至少包括第七透镜在内的一个以上的透镜。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二透镜组至少包含一面非球面透镜。
30.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为负透镜,且满足以下条件:0.5<|f11/f|<2.5,0<|f12/f11|<1,其中f11表示第一透镜组的第一透镜的焦距,f12表示第一透镜组的第二透镜的焦距。
31.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组的第二透镜为非球面透镜。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至少有一面是非球面。
33.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组的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均设置在物侧和光阑之间。
34.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组至少包含一片以上的正透镜和一片以上的负透镜。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组至少包括一组双胶合透镜。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组的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为双胶合透镜,所述第二透镜组的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分别为单透镜。
37.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组满足以下条件:0<|f20/f2|<1,0.25<|f23/f2|<2.5,0<|f24/f2|<1,其中f20表示所述第二透镜组中双胶合透镜的整体焦距,f23表示所述第二透镜组中第五透镜的焦距,f24表示所述第二透镜组中第六透镜的焦距。
38.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组至少包含一片非球面透镜。
39.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组至少包含的一片非球面透镜至少有一面是非球面。
40.根据权利要求29、31或38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非球面透镜的非球面设置在口径较小的透镜面。
41.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组还包括第八透镜,所述第三透镜组至少包括一片正透镜和一片负透镜,且满足以下条件:0<|f31/f3|<0.5,0<|f32/f3|<0.5,其中f31表示所述第三透镜组中第七透镜的焦距,f32表示所述第三透镜组中第八透镜的焦距。
42.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组中第七透镜和第八透镜的像侧面均弯向物侧。
43.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组满足以下条件:(vd11,vd12)>40,1.4<nd11<1.6,1.5<nd12<2;其中vd11、vd12分别表示所述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nd11、nd12分别表示所述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的折射率。
44.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组满足以下条件:(vd21,vd23,vd24)>40,0<vd22<40,1.4<nd24<1.6,1.5<(nd21,nd22,nd23)<2;其中vd21、vd22、vd23、vd24分别表示所述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的色散系数;nd21、nd22、nd23、nd24分别表示所述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的折射率。
45.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组满足以下条件:0<vd22<35,nd22>1.6,vd24>81,nd24<1.5。
46.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组满足以下条件:0<vd32<40,30<vd31<60,1.5<(nd31,nd32)<2;其中vd31、vd32分别表示所述第七透镜、第八透镜的色散系数;nd31、nd32分别表示所述第七透镜、第八透镜的折射率。
47.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组满足以下条件:0<vd32<35,nd32>1.85。
48.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二透镜组包含两片非球面透镜。
49.根据权利要求48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两片所述非球面透镜的非球面表面是高次非球面。
50.根据权利要求26-49任一项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中至少一组包括塑胶透镜;或者所述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中所有镜片均为玻璃透镜。
51.根据权利要求26-50任一项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系统与所述拍摄设备通过磁吸、粘贴、螺纹或卡扣中的一种或多种连接方式固定。
CN201980067392.4A 2019-12-04 2019-12-04 光学系统及拍摄装置 Pending CN11295580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9/123117 WO2021109042A1 (zh) 2019-12-04 2019-12-04 光学系统及拍摄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55803A true CN112955803A (zh) 2021-06-11

Family

ID=762213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67392.4A Pending CN112955803A (zh) 2019-12-04 2019-12-04 光学系统及拍摄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2955803A (zh)
WO (1) WO2021109042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26042A (zh) * 2022-01-18 2022-04-12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移动对焦的光学透镜组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96969A (en) * 1977-07-30 1980-04-08 Asahi Koga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Zoom lens having a small distortion aberration
US5969880A (en) * 1997-03-21 1999-10-19 Asahi Koga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Zoom lens system
JP2000056224A (ja) * 1998-08-12 2000-02-25 Nikon Corp 可変焦点距離レンズ系
US6075654A (en) * 1998-07-07 2000-06-13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Three-group zoom lens
CN1263272A (zh) * 1999-02-10 2000-08-16 株式会社尼康 变焦透镜系统
CN102645721A (zh) * 2011-02-17 2012-08-22 索尼公司 成像镜头和成像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77770A (ja) * 2003-09-01 2005-03-24 Pentax Corp 変倍光学系
WO2009044836A1 (ja) * 2007-10-04 2009-04-09 Nikon Vision Co., Ltd. ズーム接眼レンズ系
CN106918894A (zh) * 2017-02-28 2017-07-04 信华精机有限公司 一种小畸变光学镜头
JP6635540B2 (ja) * 2017-05-26 2020-01-29 株式会社nittoh 撮像用の光学系および撮像装置
CN107632376B (zh) * 2017-10-31 2024-02-23 舜宇光学(中山)有限公司 视觉镜头
CN107807439B (zh) * 2017-11-24 2019-03-08 嘉兴中润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远摄可交换式定焦镜头
JP6519890B1 (ja) * 2017-11-30 2019-05-29 エスゼット ディージェイアイ テクノロジー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Sz Dji Technology Co.,Ltd レンズ系、撮像装置、及び移動体
CN110456482B (zh) * 2019-08-19 2020-10-09 嘉兴中润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超广角可交换式定焦镜头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96969A (en) * 1977-07-30 1980-04-08 Asahi Koga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Zoom lens having a small distortion aberration
US5969880A (en) * 1997-03-21 1999-10-19 Asahi Koga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Zoom lens system
US6075654A (en) * 1998-07-07 2000-06-13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Three-group zoom lens
JP2000056224A (ja) * 1998-08-12 2000-02-25 Nikon Corp 可変焦点距離レンズ系
CN1263272A (zh) * 1999-02-10 2000-08-16 株式会社尼康 变焦透镜系统
CN102645721A (zh) * 2011-02-17 2012-08-22 索尼公司 成像镜头和成像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26042A (zh) * 2022-01-18 2022-04-12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移动对焦的光学透镜组
CN114326042B (zh) * 2022-01-18 2024-05-31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移动对焦的光学透镜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109042A1 (zh) 2021-06-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802518A (zh) 光學鏡頭
EP2637056A1 (en) Fish Eye Lens System and Photograph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CN108490592A (zh) 变焦光学系统
JP7146482B2 (ja) コンバーターレンズ、交換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JP7208432B2 (ja) コンバーターレンズ、交換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CN109085694B (zh) 五片式广角镜片组
CN110873944B (zh) 光学镜头
CN105334598A (zh) 一种光学镜头
CN106226907A (zh) 一种vr显示装置及头戴式vr显示设备
CN109116512A (zh) 六片式广角镜片组
JP2006010895A (ja) 3群ズームレンズ
JPH0527172A (ja) ズームレンズ
TW201502571A (zh) 光學成像系統
CN205067847U (zh) 一种光学镜头
JP5904011B2 (ja) リアコンバーターレンズ、光学機器、およびリアコンバーター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JP6508879B2 (ja)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CN107807439B (zh) 远摄可交换式定焦镜头
CN112955803A (zh) 光学系统及拍摄装置
JP7208130B2 (ja) コンバーターレンズ、交換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JP6634742B2 (ja)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システム
CN108646390B (zh) 近红外大光圈镜头
JP5904012B2 (ja) リアコンバーターレンズ、光学機器、およびリアコンバーター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CN110737075A (zh) 一种高像素大光圈全玻运动dv镜头
TW201814346A (zh) 廣角鏡片組
CN110596871A (zh) 一种高分辨率大光圈运动dv镜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61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