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01656B - 滑轨总成 - Google Patents
滑轨总成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901656B CN112901656B CN201911134501.8A CN201911134501A CN112901656B CN 112901656 B CN112901656 B CN 112901656B CN 201911134501 A CN201911134501 A CN 201911134501A CN 112901656 B CN112901656 B CN 11290165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ail
- state
- switch
- relative
- latch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29/00—Bearings for parts moving only linearly
- F16C29/005—Guide rails or tracks for a linear bearing, i.e. adapted for movement of a carriage or bearing body there alo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29/00—Bearings for parts moving only linearly
- F16C29/02—Sliding-contact bear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有关一种滑轨总成,包含有一第一轨、一第二轨、一第三轨以及一开关件。该第二轨活动地安装在该第一轨与该第三轨之间。该开关件可线性地活动且被切换在一第一状态或一第二状态。当该开关件处于该第二状态时,该第二轨通过该开关件可被该第三轨往一收合方向驱动至一预定位置;当该第三轨相对处于该预定位置的该第二轨往一开启方向位移时,可以将该开关件从该第二状态带动至该第一状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滑轨总成,特别是指一种能够将滑轨总成的延伸长度缩短,以利于在一有限的环境空间下对该滑轨总成进行相关的维护作业。
背景技术
如美国专利公告号US10,244,868B2揭露一种滑轨总成包含一第一轨、一第二轨与一第三轨。其中,该第三轨设置有一切换件可被操作在一第一切换位置或一第二切换位置。在该第二切换位置时,用以允许该第三轨往第二方向(收合方向)驱动该第二轨,使该滑轨总成的总长度缩短而有利于应用在一狭隘空间环境。其中,由于该切换件设置于该第三轨,因此,使用者仅能通过手动的方式去操作该切换件,万一未适时手动切换回来,滑轨则无法完全收合。
基于此一问题点,且随着市场需求的不同,如何研发一种不同的滑轨产品,便成为一项不容忽视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滑轨可将开关件从一状态切换至另一状态的滑轨总成。
根据本发明的一观点,一种滑轨总成包含一第一轨;一第二轨可相对该第一轨位移;一后基座设置于该第一轨,且该后基座包含一第一座部;以及一卡掣机构设置于该第二轨,且该卡掣机构包含一卡掣件可相对该第二轨以一线性方向活动,当该第二轨相对该第一轨处于一预定位置时,该第二轨通过该卡掣机构的卡掣件被该后基座的第一座部阻挡,用以防止该第二轨从该预定位置往一开启方向位移;其中,该后基座还包含一第二座部,当该第二轨处于该预定位置时,该第二轨通过该卡掣机构的卡掣件被该后基座的第二座部阻挡,用以防止该第二轨从该预定位置往一收合方向位移。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观点,一种滑轨总成包含一第一轨;一第二轨可相对该第一轨位移;一第三轨可相对该第二轨位移;以及一开关件以线性位移的方式相对该第二轨活动而处于一第一状态与一第二状态的其中之一;其中,该第二轨可相对该第一轨处于一预定位置;其中,当该第三轨相对处于该预定位置的该第二轨往一开启方向位移至一预定开启行程时,该第三轨用以带动该开关件从该第二状态转换至该第一状态。
附图说明
为进一步说明证实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结构特点和效果,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描述,其中:
图1显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滑轨总成的分解示意图。
图2显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第二轨与一开关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显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开关件处于一第一状态的示意图。
图4显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开关件处于第一状态在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5显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开关件处于一第二状态的示意图。
图6显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开关件处于第二状态在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7显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滑轨总成处于收合状态的内部示意图。
图8显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滑轨总成往一开启方向位移的示意图。
图9显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滑轨总成处于一第一延伸位置的示意图。
图10显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滑轨总成处于一延伸状态,且该开关件处于该第一状态的示意图。
图11显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滑轨总成处于该延伸状态,且该开关件处于该第二状态的示意图。
图12显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滑轨总成往一收合方向位移的示意图。
图13显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滑轨总成往一收合方向位移至一位置的示意图。
图14显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二轨被该第三轨驱动而相对第一轨往该收合方向位移的示意图。
图15显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二轨被该第三轨往该收合方向驱动而相对第一轨处于一预定位置的示意图。
图16显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二轨相对该第一轨处于该预定位置,且该第三轨往该开启方向位移的示意图。
图17显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第三轨往该开启方向位移带动该开关件处于该第一状态的示意图。
图18显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三轨往该开启方向从该第二轨的通道卸下时,该开关件处于该第一状态的示意图。
图19显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三轨往该开启方向从该第二轨的通道卸下时,该开关件处于该第二状态的示意图。
图20显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三轨往该收合方向安装至该第二轨的通道的示意图。
图21显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三轨往该收合方向安装至该第二轨的通道时将该开关件切换至该第一状态的示意图。
图22显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三轨往该收合方向将该第二卡掣件从该第一轨解掣的示意图。
图23显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滑轨总成承载有一承载物且处于该第一延伸位置时,该滑轨总成具有一第一长度的示意图。
图24显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滑轨总成处于该预定位置时,该滑轨总成具有一第二长度的示意图。
图25显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滑轨总成处于该预定位置,且该第三轨往该开启方向从该第二轨卸下的示意图。
图26显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滑轨总成,且该第二卡掣件尚未被后基座阻挡的示意图。
图27显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滑轨总成,且该第二卡掣件已被后基座阻挡的示意图。
图28显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滑轨总成,且该开关件处于该第一状态的示意图。
图29显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滑轨总成,且该开关件处于该第二状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滑轨总成20包含一第一轨22、一第二轨24与一第三轨26。其中,该第二轨24活动地安装在该第一轨22与该第三轨26之间。
进一步而言,
该第一轨22具有一前端部f1与一后端部r1。该第一轨22包含一上墙28a、一下墙28b与一纵向墙30连接在该上墙28a与该下墙28b之间,且该上墙28a、该下墙28b与该纵向墙30共同定义一通道用以容纳该第二轨24。
较佳地,该滑轨总成20还包含一前基座32设置于该第一轨22的纵向墙30,且该前基座32包含一导引特征34与一阻挡特征36相邻该导引特征34。于此,以该导引特征34包含一斜面或一弧面为例。
较佳地,该滑轨总成20还包含一后基座38设置于该第一轨22的纵向墙30,且该后基座38包含一第一导引段40、一第二导引段42与一卡掣段44位于该第一导引段40与该第二导引段42之间。该第一导引段40与该第二导引段42皆包含斜面或弧面,且该卡掣段44为一凹槽,但实施上不局限。
较佳地,相邻该第一轨22的后端部r1与前端部f1分别设置有至少一后挡部46与至少一前挡部48。于此,以所述后挡部46与前挡部48的数量皆为二个为例,但实施上不局限。
该第二轨24具有一前端部f2与一后端部r2。该第二轨24包含一上墙50a、一下墙50b与一纵向墙52连接在该上墙50a与该下墙50b之间,且该上墙50a、该下墙50b与该纵向墙52共同定义一通道用以容纳该第三轨26。其中,该第二轨24具有位置相反的一第一侧L1与一第二侧L2;该第二轨24的第一侧L1面向该第一轨22,该第二轨24的第二侧L2面向该第三轨26。
较佳地,该滑轨总成20还包含一第一卡掣机构设置于该第二轨24的纵向墙52。该第一卡掣机构包含一第一卡掣件54及一第一弹性件56提供弹力至该第一卡掣件54。于此,以该第一卡掣件54包含一支撑部58、一卡掣部60与一安装特征62位于该支撑部58与该卡掣部60之间为例。该第一卡掣件54的安装特征62通过一第一枢接件64枢接至该第二轨24的纵向墙52的第二侧L2。
较佳地,该第二轨24的纵向墙52具有一第一穿孔66连通该第二轨24的第一侧L1与第二侧L2。该第一卡掣件54的卡掣部60从该第二轨24的第二侧L2穿过该第一穿孔66而延伸至该第二轨24的第一侧L1。另一方面,该第一弹性件56具有一本体部68与一弹力部70连接该本体部68。该本体部68连接至该第二轨24的纵向墙52的第二侧L2;该弹力部70弹性加载至该第一卡掣件54,且该弹力部70相邻该支撑部58。
较佳地,该滑轨总成20还包含一第二卡掣机构设置于该第二轨24的纵向墙52。该第二卡掣机构包含一第二卡掣件72及一第二弹性件74提供弹力至该第二卡掣件72。于此,以该第二卡掣件72包含一卡掣段78、一支撑段80与一连接特征82位于该卡掣段78与该支撑段80之间为例。该第二卡掣件72的连接特征82通过一第二枢接件84枢接至该第二轨24的纵向墙52的第二侧L2。
较佳地,该第二轨24的纵向墙52具有一第二穿孔86连通该第二轨24的第一侧L1与第二侧L2。该第二卡掣件72的卡掣段78从该第二轨24的第二侧L2穿过该第二穿孔86而延伸至该第二轨24的第一侧L1。另一方面,该第二弹性件74设置于该第二轨24的纵向墙52。该第二弹性件74弹性加载至该第二卡掣件72,且该第二弹性件74相邻该卡掣段78。
该第三轨26具有一前端部f3与一后端部r3。该第三轨26包含一上墙88a、一下墙88b与一纵向墙90连接在该上墙88a与该下墙88b之间。其中,该第三轨26的纵向墙90设置有一驱动结构92、一前接触特征94与一后接触特征96,且该前接触特征94位于该后接触特征96与该驱动结构92之间。
较佳地,该第三轨26的纵向墙90还设置有一工作特征98与一支撑特征100;该驱动结构92、该前接触特征94、该后接触特征96、该工作特征98与该支撑特征100皆为凸出物相对该第三轨26的纵向墙90凸出,且这些凸出物朝向该第二轨24的第二侧L2,但实施上不局限;该滑轨总成20的每二个滑轨之间设置有一助滑装置,用以助于所述二个滑轨相对彼此纵向位移时的顺畅度。例如,该第一轨22的通道内设置有一下珠条102与一上珠条104分别用以支撑该第二轨24的下墙50b与上墙50a;该第二轨24的下墙50b与上墙50a还配置有一下推部106与一上推部108用以可分别扺于该下珠条102与该上珠条104的后端。
如图2至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还包含一开关件110活动地设置于该第二轨24。于此,以该开关件110活动地设置于相邻该第二轨24的前端部f2为例,但实施上不局限。另一方面,该第二轨24具有一第一限位部112、一第二限位部114以及一空间116定义在该第一限位部112与该第二限位部114之间,且该空间116连通该第二轨24的第一侧L1与第二侧L2。
较佳地,该开关件110通过一轴件118枢接至该第二轨24的第一侧L1。该开关件110设置有一开关部120延伸至该第二轨24的第二侧L2。
较佳地,该空间116为一孔,且该孔由该第二轨24的纵向墙52实质上呈弧形的孔壁所定义而成。此外,该空间116具有相互连通的一第一容纳部K1与一第二容纳部K2。其中,该开关件110设置有一保持特征111,而该第二轨24设置有一匹配特征25,该保持特征111与该匹配特征25为凸与凹的相配合设计,惟实施上并不局限。
较佳地,该开关件110可相对该第二轨24活动而处于一第一状态S1(如图3及图4所示)与一第二状态S2(如图5及图6所示)的其中之一。
较佳地,该开关件110的开关部120具有一第一头部122、一第二头部124与一身部126连接在该第一头部122与该第二头部124之间。该第一头部122位于该第二轨24的第一侧L1,该第二头部124位于该第二轨24的第二侧L2,且该身部126可被支撑在该第一容纳部K1与该第二容纳部K2的所述弧形的孔壁。其中,当该开关件110处于该第一状态S1时,该开关件110的开关部120位于该空间116的第一容纳部K1。
较佳地,该开关件110还通过一辅助轴件128连接至该第二轨24,且该开关件110安排一有边界的辅助导引孔130。该辅助导引孔130的轮廓实质上呈弧形,且该辅助轴件128穿过该辅助导引孔130的一部分,通过该辅助轴件128与该辅助导引孔130的搭配,有助于该开关件110相对该第二轨24在有限度的范围内活动。
如图5与图6所示,使用者可施加一力量F至该开关件110,使该开关件110从上述第一状态S1被切换至该第二状态S2。当该开关件110处于该第二状态S2时,该开关件110的开关部120位于该空间116的第二容纳部K2,且该保持特征111与该匹配特征25相抵而暂时保持在该第二状态S2。
如图7所示,该滑轨总成20处于一完全收合位置R的收合状态。其中,该第一轨22的后挡部46用以阻挡该第二轨24的后端部r2。
进一步而言,该后基座38与该前基座32彼此之间具有一距离;该第一卡掣件54响应该第一弹性件56的弹力保持在一第一预定状态X1,且该第一卡掣件54的卡掣部60的位置对应该前基座32的导引特征34的位置;该第二卡掣件72通过该支撑段80可被该第三轨26的支撑特征100支撑,使该第二卡掣件72保持在一初始状态Y1,令该第二卡掣件72的卡掣段78与该后基座38的位置错开,此时,该第二弹性件74处于累积一弹力的状态。应注意的是,当该开关件110处于该第一状态S1时,该开关件110的开关部120与该第三轨26的驱动结构92、前接触特征94与后接触特征96未处于同一纵向水平而位置错开。
较佳地,该第三轨26的前接触特征94与该开关件100的开关部120的其中之一包含一导引面。于此,以该前接触特征94具有一导引面132,且该开关部120为一柱体(例如圆柱体)为例,其中,该导引面132例如是一斜面或一弧面,但实施上不局限。
较佳地,该第三轨26的后接触特征96与该开关件110的开关部120的其中之一包含一导引面。于此,以该后接触特征96具有一导引面134,其中,该导引面134例如是一斜面或一弧面,但实施上不局限。
较佳地,该第三轨26的驱动结构92与该开关件110的开关部120的其中之一包含一导引面。于此,以该驱动结构92具有一导引面136,其中,该导引面136例如是一斜面或一弧面,但实施上不局限。此外,该驱动结构92还具有一接触墙138(例如立墙)。
如图8所示,当该第二轨24相对该第一轨22往一开启方向D1位移至一位置时,该第一卡掣件54的卡掣部60会接触该前基座32的导引特征34。
如图9所示,当该第二轨24相对该第一轨22继续往该开启方向D1位移时,该第一卡掣件54的卡掣部60会被该前基座32的导引特征34导引,使该第一卡掣件54偏转一角度,该第一弹性件56响应该第一卡掣件54的偏转角度而累积一弹力,直到该第二轨24相对该第一轨22位移至一第一延伸位置E1时,该第一卡掣件54的卡掣部60越过该导引特征34后,该第一弹性件56的弹力部70随即释放该弹力,使该第一卡掣件54恢复成第一预定状态X1,此时该第一卡掣件54的卡掣部60被该前基座32的阻挡特征36阻挡,用以防止该第二轨24从该第一延伸位置E1往一收合方向D2位移。
如图10与图11所示,当该第二轨24相对该第一轨22处于该第一延伸位置E1时,该第三轨26可再相对该第二轨24往该开启方向D1位移至一第二延伸位置E2。此时,该滑轨总成20处于一完全地延伸状态。
进一步而言,当该第二轨24相对该第一轨22处于该第一延伸位置E1时,该开关件110可从该第一状态S1被手动切换至该第二状态S2。当该开关件110处于该第二状态S2时,该开关件110的开关部120与该第三轨26的驱动结构92、前接触特征94与后接触特征96位于实质上相同的该纵向水平H(如图11所示)。
应注意的是,如图12及图13所示,一旦该第三轨26相对该第二轨24位移而使该支撑特征100不再支撑该第二卡掣件72的支撑段80时,该第二卡掣件72随即响应该第二弹性件74释放弹力从上述初始状态Y1转换至一非初始状态Y2。此外,该第一卡掣件54还包含一解掣部140相邻该卡掣部60。较佳地,该解掣部140与该工作特征98的其中之一包含一斜面或一弧面,于此,以该解掣部140包含斜面(或弧面)为例,但实施上不局限。
图11至图13显示该开关件110处于该第二状态S2,且当该第三轨26相对处于该第一延伸位置E1的第二轨24从上述第二延伸位置E2往该收合方向D2位移至一行程时,该第三轨26可通过该工作特征98接触该第一卡掣件54的解掣部140而产生一作用力,使该第一卡掣件54回应该作用力从该第一预定状态X1(如图12所示)枢转一角度至一第二预定状态X2(如图13所示),以致该第一卡掣件54的卡掣部60不再被该前基座32的阻挡特征36阻挡,用以允许该第二轨24从该第一延伸位置E1往该收合方向D2位移。其中,当该第三轨26从上述第二延伸位置E2往该收合方向D2位移时,该第三轨26通过该驱动结构92的接触墙138能接触处于该第二状态S2的该开关件110的开关部120,使该第三轨26能够驱动该第二轨24往该收合方向D2位移。
如图14与图15所示,该第二卡掣件72还包含一解掣段142相邻该支撑段80。较佳地,该解掣段142与该支撑特征100的其中之一包含一斜面或一弧面,于此,以该解掣段142包含斜面(或弧面)为例,但实施上不局限。
其中,当该第三轨26往该收合方向D2位移时,该第三轨26通过该驱动结构92的接触墙138能接触处于该第二状态S2的该开关件110的开关部120,使该第三轨26能够驱动该第二轨24往该收合方向D2位移至一预定位置P(如图15所示)。当该第二轨24处于该预定位置P时,该第二轨24通过该第二卡掣机构卡掣在该后基座38。
具体而言,当该第二轨24往该收合方向D2位移至该预定位置P的过程中,处于该非初始状态Y2的该第二卡掣件72的卡掣段78会接触该后基座38的第二导引段42(如图14所示),且通过该第二卡掣件72的卡掣段78与该后基座38的第二导引段42的接触产生一作用力,使该第二卡掣件72枢转一角度转不再处于该非初始状态Y2,且该第二弹性件74累积一弹力,直到该第二轨24处于该预定位置P时,该第二卡掣件72响应该第二弹性件74释放该弹力而恢复至该非初始状态Y2,使该第二卡掣件72的卡掣段78卡掣在该后基座38的卡掣段44(如图15所示),用以防止该第二轨24相对该第一轨22从该预定位置P往该开启方向D1或该收合方向D2位移。
值得一提的是,当该第二轨24相对该第一轨22处于该预定位置P,使该第二卡掣件72的卡掣段78卡掣在该后基座38的卡掣段44时,此时,由于该滑轨总成20的总长度已缩短,且该第二轨24处在锁定的状态,而让该滑轨总成20的第三轨26相对该第二轨24往该开启方向D1被拉出时不会占据太长的空间,而利于狭隘空间使用。
如图16至图18所示,当该第二轨24相对该第一轨22处于该预定位置P时,该第三轨26可相对该第二轨24往该开启方向D1位移,直到位移至一预定开启行程时,该第三轨26通过该前接触特征94的导引面132接触该开关件110的开关部120,用以带动该开关件110从该第二状态S2(如图16所示)转换至该第一状态S1(如图17所示),且该第三轨26可相对处于该预定位置P的该第二轨24往该开启方向D1卸下(如图18所示)。
由此可知,当该第三轨26相对处于该预定位置P的该第二轨24往该开启方向D1位移时,可通过该前接触特征94带动该开关件110从该第二状态S2转换至该第一状态S1,如此可确保该开关件110能够保持该第一状态S1。特别是,当该第三轨26相对该第二轨24往该开启方向D1位移而卸下时,可以确保该开关件110能够保持该第一状态S1。
如图18与图19所示,当该第三轨26相对该第二轨24往该开启方向D1自该第二轨24的通道卸下后,虽然该开关件110已处于该第一状态S1(如图18所示),然而,若有其他因素(例如他人或外力)非蓄意地将该开关件110从该第一状态S1切换至该第二状态S2(如图19所示),则可利用该第三轨26往该收合方向D2重新安装至该第二轨24的通道的过程中,通过该后接触特征96带动该开关件110从该第二状态S2转换至该第一状态S1。
如图19至图21所示,当该第三轨26往该收合方向D2重新安装至该第二轨24的通道的过程中,该第三轨26通过该后接触特征96的导引面134接触该开关件110的开关部120,用以带动该开关件110从该第二状态S2(如图20所示)转换至该第一状态S1(如图21所示)。
配合图15与图22所示,当该第三轨26相对处于该预定位置P的该第二轨24往该收合方向D2位移时,通过该第三轨26的支撑特征100接触该第二卡掣件72的解掣段142产生一作用力,使该第二卡掣件72从该非初始状态Y2(如图15所示)转换至该初始状态Y1(如图22所示),且该第三轨26的支撑特征100再次地支撑该第二卡掣件72的支撑段80,使该第二卡掣件72保持在该初始状态Y1,令该第二卡掣件72的卡掣段78不再卡掣在该后基座38的卡掣段44,用以允许该第二轨24相对该第一轨22从该预定位置P往该收合方向D2收合,且由于该开关件110已被切换至该第一状态S1,使该第三轨26可以相对该第二轨24往该收合方向D2位移至上述完全收合位置R(此部分可配合参阅图7)。
由此可知,当该开关件110处于该第一状态S1时(如图21所示),能用以允许该第三轨26相对该第二轨24往该收合方向D2能位移至完全收合位置R(此部分可配合参阅图7)。
如图23至图25所示,根据上述的配置,本发明实施例的滑轨总成20能够应用在一狭隘空间环境。其中,该第一轨22能够安装至一机架(未图示);该第三轨26能够承载一承载物144。当该第二轨24相对该第一轨22处于该第一延伸位置E1时,该滑轨总成20具有一第一长度M1。其中,该第三轨26能够相对该第二轨24往该开启方向D1位移至该第二延伸位置E2(如图23所示),且该第三轨26(或该承载物144)的前端部f3与一阻碍物146(例如,一墙壁、一门或其他环境阻碍物)之间具有一第一空间W1。然而,若该第一空间W1太过狭隘,现场使用者对该承载物144或该滑轨总成20的相关维护作业便无法顺利进行。因此,使用者可通过操作该第二轨24相对该第一轨22从该第一延伸位置E1往该收合方向D2位移至该预定位置P((如图24所示,此部分亦可配合参阅图15所示),令该第三轨26的前端部f3与该阻碍物146之间具有一第二空间W2相对该第一空间W1更为宽广,如此有利于现场操作者进行该承载物144的拆卸或该滑轨总成20的相关维护作业。其中,当该第二轨24相对该第一轨22处于该预定位置P时,该滑轨总成20能缩短至一第二长度M2,且该第二长度M2小于该第一长度M1。
一旦该第二轨24相对该第一轨22处于该预定位置P时,该第三轨26可从该第二轨24往该开启方向D1卸下。
如图26与图27显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滑轨总成包含第一轨202、第二轨204与第三轨206。此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差异实质上在于:该后基座208包含一第一座部210与一第二座部212,且该第二卡掣机构的第二卡掣件214可相对该第二轨204以一线性方向A1(或高度方向)活动。其中,该线性方向A1与该第二轨204的一纵向长度方向A2(或滑轨相对位移方向)实质上为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能提供更为稳固地卡掣特点。
较佳地,该第二轨204具有一线性特征205(例如是有边界的一长孔或一长槽,但实施上不局限),且该第二卡掣件214为一柱体活动地安装在该线性特征205的一部分;该第二卡掣机构的第二弹性件216提供弹力至该第二卡掣件214。当该第二轨204自上述第一延伸位置E1往该收合方向D2位移至该预定位置P的过程中,该第二卡掣件214会接触该后基座208的第一座部210的第二导引段218(如图26所示),且通过该第二卡掣件214与该后基座208的第二导引段218的接触爬升而产生一作用力,使该第二卡掣件214通过该第二弹性件216累积一弹力(如图26所示),直到该第二轨204处于该预定位置P时(如图27所示),该第二卡掣件214响应该第二弹性件216释放该弹力而使该第二卡掣件214被阻挡在该后基座208的第一座部210与该第二座部212之间,用以防止该第二轨204相对该第一轨202从该预定位置P往该开启方向D1或该收合方向D2位移。值得一提的是,该第三轨206的支撑特征220与该第二卡掣件214的其中之一包含一导引结构222(例如斜面或弧面,但实施上不局限),于此,以该第三轨206的支撑特征220包含该导引结构222为例。当该第三轨206往该收合方向D2位移的过程中,可通过该导引结构222将该第二卡掣件214顶起带动而自该后基座208的第一座部210与该第二座部212之间脱离,使该第二卡掣件214不再被阻挡在该后基座208的第一座部210与该第二座部212之间。
如图28与图29显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滑轨总成。此第三实施例与上述二个实施例的差异实质上在于:该开关件300可相对该第二轨204以线性位移的方式,例如以该线性方向A1(或高度方向)活动而处于该第一状态S1与第二状态S2的其中之一。
较佳地,该线性方向A1与该第二轨204的纵向长度方向A2实质上为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该开关件300为一柱体且设置有一开关部302位于该第二轨204的第二侧L2;当该开关件300处于该第二状态S2时,该开关件300的开关部302与该第三轨206的驱动结构92、前接触特征94与后接触特征96位于实质上相同的该纵向水平H;该第三轨206的前接触特征94与该开关件300的开关部302的其中之一包含该导引面132;该第二轨204设置有至少一保持特征304,且所述保持特征304由挠性材料所制成,用以弹性地支撑该开关件300且将该开关件300暂时地保持在该第一状态S1。
由此可知,本发明的增进功效与优点即在于:该开关件110、300能够通过滑轨的拉出或重新插入而达到具有防呆功能,亦即用户不需以手去扳动该开关件110、300也能让该开关件110、300从该第二状态S2恢复成该第一状态S1。根据此配置,亦有助于该滑轨总成20应用在狭隘环境空间时,确保该第三轨26能够相对该第二轨24往该收合方向D2位移至该完全收合位置R。另一方面,该第二卡掣机构的第二卡掣件214可相对该第二轨204以一线性方向A1(或高度方向)活动。其中,该线性方向A1与该第二轨204的一纵向长度方向A2实质上为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能提供更为稳固地卡掣特点。
虽然本发明已参照当前的具体实施例来描述,但是本技术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发明,在没有脱离本发明精神的情况下还可作出各种等效的变化和修改,因此,只要在本发明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上述实施例的变化、变型都将落在本申请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本发明涉及一种滑轨总成,特别是指一种能够将滑轨总成的延伸长度缩短,以利于在一有限的环境空间下对该滑轨总成进行相关的维护作业。
Claims (17)
1.一种滑轨总成,包含一第一轨、一第二轨、一后基座及一卡掣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轨可相对该第一轨位移;
所述后基座设置于该第一轨,且该后基座包含一第一座部;以及
所述卡掣机构设置于该第二轨,且该卡掣机构包含一卡掣件可相对该第二轨以一线性方向活动,当该第二轨相对该第一轨处于一预定位置时,该第二轨通过该卡掣机构的卡掣件被该后基座的第一座部阻挡,用以防止该第二轨从该预定位置往一开启方向位移;
其中,该后基座还包含一第二座部,当该第二轨处于该预定位置时,该第二轨通过该卡掣机构的卡掣件被该后基座的第二座部阻挡,用以防止该第二轨从该预定位置往一收合方向位移;
其中,所述滑轨总成还包含一第三轨可相对该第二轨位移,且该第三轨设置有一驱动结构与一前接触特征;以及一开关件可相对该第二轨活动而处于一第一状态与一第二状态的其中之一;其中,当该第二轨相对该第一轨处于一第一延伸位置时,该开关件可从该第一状态被切换至该第二状态;其中,当该第三轨往该收合方向位移时,该第三轨通过该驱动结构接触处于该第二状态的该开关件,使该第三轨能够驱动该第二轨往该收合方向位移至该预定位置;其中,当该第三轨相对处于该预定位置的该第二轨往该开启方向位移至一预定开启行程时,该第三轨通过该前接触特征带动该开关件从该第二状态转换至该第一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掣机构还包含一弹性件提供弹力至该卡掣件;当该第二轨处于该预定位置时,该卡掣件响应该弹性件的弹力而被阻挡在该后基座的第一座部与该第二座部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性方向与该第二轨的一纵向长度方向实质上为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
4.一种滑轨总成,包含一第一轨、一第二轨、一后基座及一卡掣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轨可相对该第一轨位移;
所述后基座设置于该第一轨,且该后基座包含一第一座部;以及
所述卡掣机构设置于该第二轨,且该卡掣机构包含一卡掣件可相对该第二轨以一线性方向活动,当该第二轨相对该第一轨处于一预定位置时,该第二轨通过该卡掣机构的卡掣件被该后基座的第一座部阻挡,用以防止该第二轨从该预定位置往一开启方向位移;
其中,该后基座还包含一第二座部,当该第二轨处于该预定位置时,该第二轨通过该卡掣机构的卡掣件被该后基座的第二座部阻挡,用以防止该第二轨从该预定位置往一收合方向位移;
其中,所述滑轨总成还包含一前基座设置于该第一轨,且该前基座包含一阻挡特征;该滑轨总成还包含另一卡掣机构设置于该第二轨;当该第二轨相对该第一轨处于一第一延伸位置时,该另一卡掣机构位于相邻该前基座的阻挡特征,用以防止该第二轨从该第一延伸位置往该收合方向位移。
5.一种滑轨总成,包含一第一轨、一第二轨、一第三轨及一开关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轨可相对该第一轨位移;
所述第三轨可相对该第二轨位移;以及
所述开关件以线性位移的方式相对该第二轨活动而处于一第一状态与一第二状态的其中之一;
其中,该第二轨可相对该第一轨处于一预定位置;
其中,当该第三轨相对处于该预定位置的该第二轨往一开启方向位移至一预定开启行程时,该第三轨用以带动该开关件从该第二状态转换至该第一状态;
其中,所述滑轨总成还包含一后基座设置于该第一轨;以及一卡掣机构设置于该第二轨,且该卡掣机构包含一卡掣件可相对该第二轨以一线性方向活动,当该第二轨处于该预定位置时,该第二轨通过该卡掣机构的卡掣件被该后基座阻挡,用以防止该第二轨从该预定位置往该开启方向位移。
6.一种滑轨总成,包含一第一轨、一第二轨、一第三轨及一开关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轨可相对该第一轨位移;
所述第三轨可相对该第二轨位移,且该第三轨设置有一驱动结构与一前接触特征;以及
所述开关件可相对该第二轨以一线性方向活动而处于一第一状态与一第二状态的其中之一;
其中,当该第二轨相对该第一轨处于一第一延伸位置时,该开关件可从该第一状态被切换至该第二状态;
其中,当该第三轨往一收合方向位移时,该第三轨通过该驱动结构接触处于该第二状态的该开关件,使该第三轨能够驱动该第二轨往该收合方向位移至一预定位置;
其中,当该第三轨相对处于该预定位置的该第二轨往一开启方向位移至一预定开启行程时,该第三轨能够通过该前接触特征带动该开关件从该第二状态转换至该第一状态;
所述第三轨还设置有一后接触特征;当该第三轨往该开启方向自该第二轨的一通道卸下时,若该开关件从该第一状态被切换至该第二状态,则可利用该第三轨往该收合方向重新安装至该第二轨的通道的过程中,通过该后接触特征带动该开关件从该第二状态转换至该第一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滑轨总成,其特征在于,当该开关件处于该第一状态时,该第三轨的驱动结构未能接触该开关件,用以允许该第三轨相对该第二轨往该收合方向位移至一完全收合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滑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轨活动地安装在该第一轨与该第三轨之间,且该第二轨具有一第一侧与一第二侧;该第二轨的第一侧面向该第一轨,且该第二轨的第二侧面向该第三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滑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性方向与该第二轨的一纵向长度方向实质上为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滑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轨设置有至少一保持特征,用以将该开关件暂时地保持在该第一状态。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滑轨总成,其特征在于,当该开关件处于该第二状态时,该开关件的开关部与该第三轨的驱动结构与前接触特征位于实质上相同的一纵向水平。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滑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轨的前接触特征与该开关件的开关部的其中之一包含一导引面。
13.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滑轨总成,其特征在于,当该第二轨相对该第一轨处于该第一延伸位置时,该滑轨总成具有一第一长度;当该第二轨相对该第一轨处于该预定位置时,该滑轨总成具有一第二长度小于该第一长度。
14.一种滑轨总成,包含一第一轨、一第二轨、一第三轨及一开关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轨可相对该第一轨位移;
所述第三轨可相对该第二轨位移,且该第三轨设置有一驱动结构与一前接触特征;以及
所述开关件可相对该第二轨以一线性方向活动而处于一第一状态与一第二状态的其中之一;
其中,当该第二轨相对该第一轨处于一第一延伸位置时,该开关件可从该第一状态被切换至该第二状态;
其中,当该第三轨往一收合方向位移时,该第三轨通过该驱动结构接触处于该第二状态的该开关件,使该第三轨能够驱动该第二轨往该收合方向位移至一预定位置;
其中,当该第三轨相对处于该预定位置的该第二轨往一开启方向位移至一预定开启行程时,该第三轨能够通过该前接触特征带动该开关件从该第二状态转换至该第一状态;
其中,所述滑轨总成还包含一前基座设置于该第一轨,且该前基座包含一阻挡特征;该滑轨总成还包含一第一卡掣机构设置于该第二轨;当该第二轨处于该第一延伸位置时,该第一卡掣机构位于相邻该前基座的阻挡特征,用以防止该第二轨从该第一延伸位置往该收合方向位移;其中,该第一卡掣机构包含一第一卡掣件及一第一弹性件提供弹力至该第一卡掣件,当该第二轨处于该第一延伸位置时,该第一卡掣件响应该第一弹性件的弹力而位于相邻该前基座的阻挡特征。
15.一种滑轨总成,包含一第一轨、一第二轨、一第三轨及一开关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轨可相对该第一轨位移;
所述第三轨可相对该第二轨位移,且该第三轨设置有一驱动结构与一前接触特征;以及
所述开关件可相对该第二轨以一线性方向活动而处于一第一状态与一第二状态的其中之一;
其中,当该第二轨相对该第一轨处于一第一延伸位置时,该开关件可从该第一状态被切换至该第二状态;
其中,当该第三轨往一收合方向位移时,该第三轨通过该驱动结构接触处于该第二状态的该开关件,使该第三轨能够驱动该第二轨往该收合方向位移至一预定位置;
其中,当该第三轨相对处于该预定位置的该第二轨往一开启方向位移至一预定开启行程时,该第三轨能够通过该前接触特征带动该开关件从该第二状态转换至该第一状态;
其中,所述滑轨总成还包含一后基座设置于该第一轨,以及一第二卡掣机构设置于该第二轨;当该第二轨处于该预定位置时,该第二轨通过该第二卡掣机构被该后基座阻挡,用以防止该第二轨从该预定位置往该开启方向位移。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滑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基座包含一第一座部,且该第二卡掣机构包含一第二卡掣件;当该第二轨处于该预定位置时,该第二卡掣件线性地活动且被该后基座的第一座部阻挡。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滑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卡掣机构还包含一第二弹性件提供弹力至该第二卡掣件;当该第二轨处于该预定位置时,该第二卡掣件响应该第二弹性件的弹力而被该后基座的第一座部阻挡。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134501.8A CN112901656B (zh) | 2019-11-19 | 2019-11-19 | 滑轨总成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134501.8A CN112901656B (zh) | 2019-11-19 | 2019-11-19 | 滑轨总成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901656A CN112901656A (zh) | 2021-06-04 |
CN112901656B true CN112901656B (zh) | 2022-07-19 |
Family
ID=761039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1134501.8A Active CN112901656B (zh) | 2019-11-19 | 2019-11-19 | 滑轨总成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901656B (zh)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A2699211A1 (en) * | 2009-11-16 | 2011-05-16 | King Slide Works Co., Ltd. | Adjustment device for slide assembly |
CN102370351A (zh) * | 2010-08-20 | 2012-03-14 | 川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滑轨收合的防震构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029080B2 (en) * | 2002-09-25 | 2006-04-18 | Central Industrial Supply Company | Slide rail having front release latch |
CN101332022B (zh) * | 2007-06-27 | 2010-11-10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滑轨装置 |
CN102824037B (zh) * | 2011-06-14 | 2014-05-28 | 川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滑轨总成的开启机构 |
JP5636029B2 (ja) * | 2012-09-20 | 2014-12-03 | 株式会社スカイ | 引出時序列機構を装備した3段スライドレール |
CN105433615B (zh) * | 2014-08-14 | 2018-08-07 | 川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具有减速机构的自闭合滑轨总成及自闭合机构 |
TWI590784B (zh) * | 2015-03-12 | 2017-07-11 | King Slide Works Co | 滑軌總成 |
TWI615110B (zh) * | 2017-01-19 | 2018-02-21 | 川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滑軌總成 |
US10674821B2 (en) * | 2017-12-28 | 2020-06-09 | King Slide Works Co., Ltd | Slide rail assembly |
-
2019
- 2019-11-19 CN CN201911134501.8A patent/CN11290165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A2699211A1 (en) * | 2009-11-16 | 2011-05-16 | King Slide Works Co., Ltd. | Adjustment device for slide assembly |
CN102370351A (zh) * | 2010-08-20 | 2012-03-14 | 川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滑轨收合的防震构造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901656A (zh) | 2021-06-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706752B (zh) | 滑軌總成 | |
TWI706749B (zh) | 滑軌總成 | |
TWI704889B (zh) | 滑軌總成 | |
TWI700056B (zh) | 滑軌總成 | |
TWI737555B (zh) | 滑軌總成及其滑軌套件 | |
TW202045068A (zh) | 滑軌總成及其操作方法 | |
JP7064523B2 (ja) | スライドレールアセンブリ | |
CN112901656B (zh) | 滑轨总成 | |
TW201944935A (zh) | 滑軌總成 | |
CN112089231A (zh) | 滑轨总成及其操作方法 | |
CN107836870B (zh) | 滑轨总成 | |
CN114766847B (zh) | 滑轨总成 | |
TWI706746B (zh) | 滑軌總成及其回歸裝置 | |
CN112971407B (zh) | 滑轨总成 | |
CN112932117B (zh) | 滑轨总成及其回归装置 | |
CN112237346B (zh) | 滑轨总成 | |
CN112754197B (zh) | 滑轨总成 | |
CN112089232B (zh) | 滑轨总成 | |
US20240360870A1 (en) | Slide rail assembly | |
CN112386025A (zh) | 滑轨总成 | |
CN107028386B (zh) | 滑轨总成及其操作方法 | |
US20220202181A1 (en) | Slide rail assembly | |
CN109549371B (zh) | 滑轨总成及其驱动机构 | |
CN117918655A (zh) | 滑轨总成 | |
CN110432675A (zh) | 滑轨总成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