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86317B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886317B CN112886317B CN202011292351.6A CN202011292351A CN112886317B CN 112886317 B CN112886317 B CN 112886317B CN 202011292351 A CN202011292351 A CN 202011292351A CN 112886317 B CN112886317 B CN 11288631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ousing
- temporary locking
- connector
- locking
- st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16—Means for holding or embracing insulating body, e.g. casing, hood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01R13/506—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assembled by snap action of the par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14—Bases; Cases composed as a modular blocks or assembly, i.e. composed of co-operating parts provided with contact member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between them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01R13/422—Securing in resilient one-piece base or case, e.g. by friction; One-piece base or case formed with resilient locking means
- H01R13/4223—Securing in resilient one-piece base or case, e.g. by friction; One-piece base or case formed with resilient locking means comprising integral flexible contact retaining fing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01R13/424—Securing in base or case composed of a plurality of insulating parts having at least one resilient insulating part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01R13/436—Securing a plurality of contact members by one locking piece or operation
- H01R13/4361—Insertion of locking piece perpendicular to direction of contact insertion
- H01R13/4362—Insertion of locking piece perpendicular to direction of contact insertion comprising a temporary and a final locking position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能够容易维持临时卡止状态。连接器具备第1壳体(10A)和以将第1壳体(10A)的第1对置面(11A)覆盖的方式配置的第2壳体(10B)。第1壳体(10A)具有设置于前端侧的轴承部(21)和设置于比轴承部(21)靠后方的卡止接纳部(22)。第2壳体(10B)具有:轴部(42),设置于前端侧,能转动地支承于轴承部(21);和临时卡止部(43),设置于比轴部(42)靠后方。临时卡止部(43)将卡止接纳部(22)卡止而将第2壳体(10B)临时保持成从轴部(42)朝向后方以离开第1对置面(11A)的方式倾斜的状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的层积连接器中,在上侧的壳体的前端设置的卡止凸部平缓地卡止于在下侧的壳体的前端设置的卡止凹部。并且,上侧的壳体通过以下侧的壳体的卡止凹部为支点转动而组装到下侧的壳体。这样的连接器在端子插入到壳体而变为完成品之前,各壳体被分开管理。因此,部件的管理麻烦。因此,已知如下结构:如专利文献2的连接器那样,通过第1壳体和第2壳体变为临时卡止状态,从而部件的管理变得简单。另外,专利文献3的连接器也同样成为阴壳体和阳壳体为临时卡止状态的结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8736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170723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4-33530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2的情况下,难以使第2壳体相对于第1壳体停止在临时卡止位置,有时容易向正式卡止位置侧掉进。专利文献2的临时卡止结构形成于连接器的前后各自。因此,必须在连接器的前后各自一边注意第2壳体不向正式卡止位置侧掉进一边形成临时卡止结构,难以维持临时卡止状态。
本公开是基于如上述的情况而完成的,以提供能够容易维持临时卡止状态的连接器为目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公开的连接器,其中,
具备第1壳体和以将所述第1壳体的一面覆盖的方式配置的第2壳体,
所述第1壳体具有:
轴承部,设置于前端侧;和
临时卡止接纳部,比所述轴承部靠后方设置,
所述第2壳体具有:
轴部,设置于前端侧,能转动地支承于所述轴承部;和
临时卡止部,比所述轴部靠后方设置,
所述临时卡止部将所述临时卡止接纳部卡止而将所述第2壳体临时保持成以随着从所述轴部朝向后方离开所述一面的方式倾斜的状态。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够提供一种能够容易维持临时卡止状态的连接器。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3是第1壳体的立体图。
图4是第2壳体的侧视图。
图5是将临时卡止状态的连接器从正面上方侧观看的立体图。
图6是将临时卡止状态的连接器从正面侧观看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将临时卡止状态的连接器从后面上方侧观看的立体图。
图8是临时卡止状态的连接器的后视图。
图9是临时卡止状态的连接器的侧视剖视图。
图10是正式卡止状态的连接器的侧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公开的连接器,其中,
(1)具备第1壳体和以将所述第1壳体的一面覆盖的方式配置的第2壳体,
所述第1壳体具有:
轴承部,设置于前端侧;和
临时卡止接纳部,比所述轴承部靠后方设置,
所述第2壳体具有:
轴部,设置于前端侧,能转动地支承于所述轴承部;和
临时卡止部,比所述轴部靠后方设置,
所述临时卡止部将所述临时卡止接纳部卡止而将所述第2壳体临时保持成以随着从所述轴部朝向后方离开所述一面的方式倾斜的状态。
当第2壳体被临时保持时,第2壳体从第1壳体的一面离开。因此,例如在矛状部露出于第1壳体的一面的情况下,容许矛状部的挠曲动作,能够在第1壳体组装端子。另外,在矛状部露出于第2壳体中的与一面对置的面的情况下,通过将第2壳体临时保持,也能够在第2壳体组装端子。然后,通过第2壳体的临时保持状态被解除,从而达到第2壳体以将第1壳体的一面覆盖的方式配置的状态(以下称为正式卡止状态)。采用临时卡止接纳部和临时卡止部的临时卡止结构形成于第1、第2壳体的后端侧,不形成于第1、第2壳体的前端侧。在第1、第2壳体的前端侧形成采用轴部和轴承部的支承结构。在从第2壳体被临时保持的状态达到正式卡止状态的期间,通过轴部相对于轴承部转动,从而可维持被轴承部支承的状态。因此,在将第2壳体临时保持于第1壳体时,能够消除第2壳体的前端侧相对于第1壳体向正式卡止状态侧掉进的可能,能够容易维持临时卡止状态。
(2)优选的是,所述临时卡止部和所述临时卡止接纳部以沿着前后方向碰触的方式配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良好地维持第2壳体倾斜的临时保持状态。
(3)优选的是,所述临时卡止接纳部具有与所述临时卡止部的前端碰触的前止动部。
根据该结构,能够防止倾斜状态的第2壳体相对于第1壳体向前方错位。
(4)优选的是,所述第1壳体具有从所述一面侧立起的一对侧壁,所述第2壳体具有与所述一对侧壁的内表面对置的一对侧面,所述一对侧面具有凸形的所述轴部,所述一对侧壁在相互对置的内表面具有凹形的所述轴承部和以从所述轴承部侧朝向所述侧壁的立起方向的顶端扩开的方式倾斜的导入面。
根据该结构,连接器在使第2壳体向第1壳体的一面侧接近的过程中,能够使轴部沿着导入面滑动而使侧壁挠曲变形。侧壁的挠曲状态解除,通过轴部嵌入到轴承部,从而能够使第2壳体卡止于第1壳体的前端侧。由此,能够将第2壳体从离开第1壳体的一面的位置组装。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情]
[实施例1]
参照图1~图10说明将本公开的连接器具体化的实施例1。在本实施例1中,关于前后方向,将图1~5、7、9、10中的左方作为前方,将右方作为后方。关于上下方向,将各图表示的方向原样地定义为上方、下方。左右方向是将图6、8表示的方向原样地定义为左方、右方。
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1的连接器具备相互层积的第1壳体10A及第2壳体10B、和分别收纳于第1壳体10A及第2壳体10B的多个第1端子零件(省略图示)及第2端子零件(省略图示)。
第1壳体10A是位于下侧的下壳体,如图3所示,呈以左右方向为长边的扁平形状,在上表面具有与层积对方的第2壳体10B对置的第1对置面11A(一面)。第1壳体10A具有能将第1端子零件插入的多个第1腔12A。各第1腔12A在左右方向排成一列地配置。
第1壳体10A在前壁部分具有与各第1腔12A连通的多个第1插通口13A。当连接器与未图示的对方连接器嵌合时,安装于对方连接器的未图示的对方第1端子零件的突片通过各第1插通口13A进入到对应的第1腔12A内。
第1壳体10A在与各第1腔12A对应的位置上具有第1矛状部14A,第1矛状部14A从第1腔12A的前后方向的中心部分向前方呈悬臂状突出。各第1矛状部14A整体露出于第1对置面11A。第1矛状部14A能够以向第1对置面11A侧(第2壳体10B层积侧)突出的方式挠曲。第1矛状部14A将插入到第1腔12A的第1端子零件弹性地卡止,使第1端子零件防脱。
第1壳体10A具有从第1对置面11A的左右两端侧立起的一对侧壁20。侧壁20从第1壳体10A的前端侧到后端侧在前后方向较长地形成。侧壁20能够以第1对置面11A侧的根部为支点挠曲变形。侧壁20具有轴承部21和卡止接纳部(临时卡止接纳部)22。轴承部21设置于侧壁20的前端侧且侧壁20的内表面(一对侧壁20相互对置的面)。轴承部21在侧壁20的内表面形成为凹形,在前侧及内侧开口。在一对侧壁20设置有以朝向上端扩开的方式倾斜的导入面23。导入面23配置于轴承部21的上方。
侧壁20在后端部具有向上方及侧方突出的部分。在侧壁20的后端部的内表面设置有沿着上下方向的台阶28。侧壁20的内表面中的隔着台阶28的前后两侧中的后侧的区域比前侧的区域向外侧凹陷。卡止接纳部22设置于比轴承部21靠后方且侧壁20的后端部的内表面。卡止接纳部22将后述的第2壳体10B的临时卡止部43卡止。卡止接纳部22在侧壁20的内表面具有壁部24、突出部25以及前止动部26。壁部24是在侧壁20的后端部位于台阶28的后方的壁面。壁部24沿着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配置。突出部25在侧壁20的上端部构成在前后方向延伸的肋状,划定壁部24的上端。突出部25的上表面成为以朝向侧壁20的上端扩开的方式倾斜的导入面27。前止动部26在连接器的临时卡止状态下能够与后述的临时卡止部43的前端碰触。前止动部26在侧壁20的后端部位于台阶28的前方,隔着台阶28配置于比壁部24及突出部25靠内侧。前止动部26形成为在上下方向延伸的肋状。
第2壳体10B是位于上侧的上壳体,如图1所示,呈以左右方向为长边的扁平形状,在下表面具有与层积对方的第1壳体10A对置的第2对置面11B(参照图4)。如图5所示,第2壳体10B在上表面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具有呈悬臂状突出的能挠曲的锁臂31。第2壳体10B在后端部具有以将锁臂31的后端部覆盖的方式架设的覆盖壁32。覆盖壁32限制在锁臂31作用不需要的解除操作力。
第2壳体10B具有与第1腔12A同样的形态的第2腔12B(参照图7)、与第1插通口13A同样的形态的第2插通口13B(参照图1)、与第1矛状部14A同样的形态的第2矛状部14B(参照图4)。第2矛状部14B露出于第2对置面11B。当第1壳体10A和第2壳体10B层积并变为正式卡止状态时,第1矛状部14A和第2矛状部14B背对地配置。
如图8所示,第2壳体10B在左右两端具有与一对侧壁20的内表面对置的一对侧面41。如图4所示,侧面41具有轴部42、临时卡止部43以及正式卡止部44。轴部42设置于侧面41的前端侧。轴部42为向外侧突出的凸形。轴部42除了下部之外形成为侧视时呈四角形。轴部42的下部以在侧视时向下方变凸的方式弯曲。如图6所示,轴部42的下部在主视时朝向外侧成为上坡。轴部42向轴承部21的内侧插入,能转动地支承于轴承部21。轴部42的下部在转动时在轴承部21的内表面滑动。
临时卡止部43在侧面41中设置于比轴部42靠后方。通过临时卡止部43将卡止接纳部22卡止,从而连接器变为临时卡止状态。临时卡止部43从侧面41向外侧突出。临时卡止部43为在前后方向长的长条状。临时卡止部43在上表面的后端侧具有朝向后方成为下坡的倾斜面45。临时卡止部43的下表面在侧视时沿着前后方向配置。临时卡止部43的下表面在主视时朝向外侧成为上坡。
正式卡止部44在侧面41中设置于临时卡止部43的上方。通过正式卡止部44将卡止接纳部22卡止,从而连接器变为正式卡止状态。正式卡止部44从侧面41向外侧突出。正式卡止部44在侧视时为L字形状。正式卡止部44的上下表面在侧视时沿着前后方向配置。正式卡止部44的下表面在主视时朝向外侧成为上坡。
接着,说明本实施例1的连接器的组装方法及作用。
首先,将与电线连接的第1端子零件相对于第1壳体10A中的第1腔12A从后端插入并收纳。同样,将与电线连接的第2端子零件相对于第2壳体10B中的第2腔12B从后端插入并收纳。接着,将第2壳体10B朝向前方设为下坡的姿势,并从上方向第1壳体10A接近。在使第2壳体10B向第1壳体10A的第1对置面11A侧接近的过程中,能够使轴部42沿着导入面23滑动而使侧壁20挠曲变形。侧壁20的挠曲状态解除,如图5、图6、图9所示,通过轴部42嵌入到轴承部21,能够使第2壳体10B卡止于第1壳体10A的前端侧。轴部42能转动地支承于轴承部21。但是,也可以为,在以轴部42来到下侧的方式使第2壳体10B倾倒的状态下将轴部42通过侧壁20的前侧开口从前方插入到轴承部21,并使第2壳体10B的前端侧卡止于第1壳体10A的前端侧。
接着,使第2壳体10B的后端以向第1壳体10A的后端接近的方式以轴部42为支点转动。在转动过程中,能够使临时卡止部43沿着导入面27滑动而使侧壁20挠曲变形。侧壁20的挠曲状态解除,临时卡止部43与壁部24面对面,如图7~图9所示,通过卡止接纳部22的突出部25嵌入到临时卡止部43与正式卡止部44之间,从而临时卡止部43将卡止接纳部22卡止。如图9所示,临时卡止部43和卡止接纳部22以沿着前后方向碰触的方式配置。即,临时卡止部43的倾斜面45和卡止接纳部22的下表面沿着前后方向碰触。由此,可限制第2壳体10B向从第1壳体10A向上方脱离的方向移位。另外,通过正式卡止部44与突出部25从上方碰触,从而可限制第2壳体10B向接近第1壳体10A的正式卡止状态侧移位。第2壳体10B通过临时卡止部43将卡止接纳部22卡止,从而配置成从轴部42朝向后方以离开第1对置面11A的方式倾斜的临时保持状态。此时,卡止接纳部22的前止动部26位于临时卡止部43的前方。因此,能够防止倾斜状态的第2壳体10B相对于第1壳体10A向前方错位。
另外,在本连接器中,在临时卡止状态下,也能够将与电线连接的第2端子零件相对于第2壳体10B中的各第2腔12B从后端插入并收纳。此时,连接器在临时卡止状态下成为第2壳体10B的后端侧从第1壳体10A的第1对置面11A浮起的状态,因此容许第2矛状部14B的挠曲,能够进行第2端子零件相对于第2腔12B的插拔。另外,在第2壳体10B临时保持于第1壳体10A的状态下,也能够使第1端子零件相对于第1腔12A插拔。
接着,使第2壳体10B的后端以接近第1壳体10A的后端的方式以轴部42为支点进一步转动。在转动过程中,能够使正式卡止部44沿着导入面27滑动而使侧壁20挠曲变形。侧壁20的挠曲状态解除,如图10所示,正式卡止部44以与壁部24面对面并与卡止接纳部22的突出部25的下表面碰触的方式配置。由此,配置成正式卡止部44将卡止接纳部22卡止、且第2壳体10B与第1壳体10A层积的正式卡止状态。此时,第1对置面11A和第2对置面11B沿着前后方向面对面地配置,且第1对置面11A的整体被第2对置面11B覆盖。
如上,关于本公开的连接器,当第2壳体10B被临时保持时,第2壳体10B从第1壳体10A的第1对置面11A离开,因此容许第1矛状部14A的挠曲动作,能够在第1壳体10A组装端子。另外,在第2矛状部14B露出于第2壳体10B中的与第1对置面11A对置的面的情况下,通过将第2壳体10B临时保持,也能够在第2壳体10B组装端子。然后,通过第2壳体10B的临时保持状态解除,从而能够达到第2壳体10B以将第1壳体10A的第1对置面11A覆盖的方式配置的状态(以下称为正式卡止状态)。采用卡止接纳部22和临时卡止部43的临时卡止结构形成于第1、第2壳体10A、10B的后端侧,没有形成于第1、第2壳体10A、10B的前端侧。在第1、第2壳体10A、10B的前端侧形成采用轴部42和轴承部21的支承结构。在从第2壳体10B被临时保持的状态到正式卡止状态的期间,通过轴部42相对于轴承部21转动,可维持被轴承部21支承的状态。因此,在将第2壳体10B临时保持于第1壳体10A时,能够消除第2壳体10B的前端侧相对于第1壳体10A向正式卡止状态侧掉进的可能,能够容易维持临时卡止状态。
关于本公开的连接器,临时卡止部43和卡止接纳部22以沿着前后方向碰触的方式配置。由此,能够良好地维持第2壳体10B倾斜的临时保持状态。
关于本公开的连接器,卡止接纳部22具有与临时卡止部43的前端碰触的前止动部26。由此,能够防止倾斜状态的第2壳体10B相对于第1壳体向前方错位。
关于本公开的连接器,第1壳体10A具有从第1对置面11A侧立起的一对侧壁20,第2壳体10B具有与一对侧壁20的内表面对置的一对侧面41,一对侧面41具有凸形的轴部42,一对侧壁20在相互对置的内表面具有凹形的轴承部21和以从轴承部21侧朝向侧壁20的立起方向的顶端扩开的方式倾斜的导入面23。由此,连接器能够在使第2壳体10B向第1壳体10A的第1对置面11A侧接近的过程中使轴部42沿着导入面23滑动而使侧壁20挠曲变形。侧壁20的挠曲状态解除,通过轴部42嵌入到轴承部21,从而能够使第2壳体10B卡止于第1壳体10A的前端侧。由此,能够使第2壳体10B从离开第1壳体10A的第1对置面11A的位置组装。
[其他实施例]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通过上述记述及附图说明的实施例1,而通过权利要求示出。本发明包括与权利要求等同的意思及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变更,意图也包括如下述的实施方式。
关于本公开的连接器,在第1壳体10A插入第1端子零件,在第2壳体10B插入第2端子零件或者将第2壳体10B临时卡止于第1壳体10而插入第2端子零件,但是也可以为除此以外的顺序,例如在第2壳体10B插入第2端子零件并临时卡止于第1壳体10A而将第1端子零件插入。顺序能够适当变更。
在上述实施例1中,轴部42、轴承部21分别形成为凸形、凹形。但是,轴部42、轴承部21也可以分别形成为凹形、凸形。
在上述实施例1中,在临时卡止部43的上表面的后端侧设置有倾斜面45。但是,也可以在临时卡止部43的上表面整体、后端侧设置倾斜面45。
附图标记说明
10A:第1壳体
10B:第2壳体
11A:第1对置面
11B:第2对置面
12A:第1腔
12B:第2腔
13A:第1插通口
13B:第2插通口
14A:第1矛状部
14B:第2矛状部
20:侧壁
21:轴承部
22:卡止接纳部(临时卡止接纳部)
23:导入面
24:壁部
25:突出部
26:前止动部
27:导入面
28:台阶
31:锁臂
32:覆盖壁
41:侧面
42:轴部
43:临时卡止部
44:正式卡止部
45:倾斜面
Claims (4)
1.一种连接器,其中,
具备第1壳体和以将所述第1壳体的一面覆盖的方式配置的第2壳体,
所述第1壳体具有:
轴承部,设置于前端侧;和
临时卡止接纳部,比所述轴承部靠后方设置,
所述第2壳体具有:
轴部,设置于前端侧,能转动地支承于所述轴承部;和
临时卡止部,比所述轴部靠后方设置,
所述临时卡止部将所述临时卡止接纳部卡止而将所述第2壳体临时保持成以随着从所述轴部朝向后方离开所述一面的方式倾斜的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临时卡止部和所述临时卡止接纳部以沿着前后方向碰触的方式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临时卡止接纳部具有与所述临时卡止部的前端碰触的前止动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第1壳体具有从所述一面侧立起的一对侧壁,
所述第2壳体具有与所述一对侧壁的内表面对置的一对侧面,
所述一对侧面具有凸形的所述轴部,
所述一对侧壁在相互对置的内表面具有凹形的所述轴承部和以从所述轴承部侧朝向所述侧壁的立起方向的顶端扩开的方式倾斜的导入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216127 | 2019-11-29 | ||
JP2019216127A JP7281090B2 (ja) | 2019-11-29 | 2019-11-29 | コネクタ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886317A CN112886317A (zh) | 2021-06-01 |
CN112886317B true CN112886317B (zh) | 2022-08-05 |
Family
ID=760430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1292351.6A Active CN112886317B (zh) | 2019-11-29 | 2020-11-18 | 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404814B2 (zh) |
JP (1) | JP7281090B2 (zh) |
CN (1) | CN11288631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359080B2 (ja) * | 2020-06-08 | 2023-10-11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コネクタユニット |
JP7380485B2 (ja) * | 2020-08-27 | 2023-11-15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148537A (en) * | 1978-01-03 | 1979-04-10 | Elco Corporation |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nector for printed circuit boards |
CN1182966A (zh) * | 1996-11-14 | 1998-05-27 |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 模块式接线器 |
US6231400B1 (en) * | 1999-03-01 | 2001-05-15 | Yazaki Corporation | Combined-type connector |
US6332812B1 (en) * | 1999-06-28 | 2001-12-25 | Yazaki Corporation | Connector assembly |
CN110197969A (zh) * | 2018-02-26 | 2019-09-03 |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 连接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354318B2 (en) | 2002-09-19 | 2008-04-08 | The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 Joint connector |
JP4434147B2 (ja) | 2006-01-10 | 2010-03-17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5210898B2 (ja) | 2009-01-20 | 2013-06-12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6647741B2 (ja) | 2017-11-06 | 2020-02-14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
2019
- 2019-11-29 JP JP2019216127A patent/JP7281090B2/ja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11-16 US US17/098,644 patent/US11404814B2/en active Active
- 2020-11-18 CN CN202011292351.6A patent/CN11288631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148537A (en) * | 1978-01-03 | 1979-04-10 | Elco Corporation |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nector for printed circuit boards |
CN1182966A (zh) * | 1996-11-14 | 1998-05-27 |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 模块式接线器 |
US6231400B1 (en) * | 1999-03-01 | 2001-05-15 | Yazaki Corporation | Combined-type connector |
US6332812B1 (en) * | 1999-06-28 | 2001-12-25 | Yazaki Corporation | Connector assembly |
CN110197969A (zh) * | 2018-02-26 | 2019-09-03 |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 连接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886317A (zh) | 2021-06-01 |
JP7281090B2 (ja) | 2023-05-25 |
US20210167543A1 (en) | 2021-06-03 |
JP2021086775A (ja) | 2021-06-03 |
US11404814B2 (en) | 2022-08-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090186523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 |
JP2018190625A (ja) | コネクタ | |
EP2735060B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 |
JP3301329B2 (ja) | コネクタ | |
EP3021422B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 |
US6939163B2 (en) | Connector | |
US9997863B2 (en) | Connector | |
CN112886317B (zh) | 连接器 | |
CN113904173A (zh) | 电插拔连接器 | |
CN112005446B (zh) | 连接器位置保证构件 | |
JP6519702B1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CN102160241B (zh) | 电连接器 | |
CN110945722A (zh) | 连接器 | |
US6827593B2 (en) | Lever-type connector | |
CN107453098B (zh) | 电连接器 | |
EP3021423B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 |
US7063577B2 (en) | Split-type connector assembly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it | |
CN112886324A (zh) | 电连接装置 | |
US12046848B2 (en) | Connector having a housing and a mounting member | |
JP7372067B2 (ja) | コネクタ | |
WO2021229463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header with stabilizing features | |
CN112134057A (zh) | 电连接器的电线整合盖 | |
JP7439472B2 (ja) | コネクタ | |
JP2011029052A (ja) | コネクタ | |
JP3551725B2 (ja) | リテーナ付きコネク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