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前后纵梁连接件总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纵梁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前后纵梁连接件总成。
背景技术
汽车前后纵梁连接件总成是车身的重要部件之一,该连接件是传递前后纵梁受力的主要通道之一,通过该零部件可以把纵梁前段的受力分解到纵梁后段,从而减轻对乘客的伤害。随着汽车产品进入千家万户,客户对车辆的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车辆结构性安全,同时也注重产品轻量化带来的能耗节约,车身轻量化结构设计是提升安全性、节约汽车能源的重要手段之一,为此需要设计高强度、低重量的产品结构形式,为汽车碰撞安全保驾护航,这也对汽车前后纵梁连接件总成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汽车前后纵梁连接件总成,能够兼顾轻量化和高强度,在受到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上的力均具有多级变形吸能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一种汽车前后纵梁连接件总成,包括连接件主体和设置在所述连接件主体的左侧的连接件外板,所述连接件主体上设置有长度方向沿前后方向的上部腔室和下部腔室,所述上部腔室和所述下部腔室的开口方向朝左,并且所述连接件外板覆盖在所述上部腔室和所述下部腔室的开口上,所述上部腔室与所述下部腔室之间设置有中部凹槽,所述中部凹槽的开口方向朝右,所述上部腔室和所述下部腔室均被分隔成多个小腔室。
进一步,所述下部腔室内设置有第一纵向分隔筋和设置在所述第一纵向分隔筋的后侧的第二纵向分隔筋,所述第一纵向分隔筋和所述第二纵向分隔筋的长度方向均沿上下方向,所述第一纵向分隔筋和所述第二纵向分隔筋将所述下部腔室分隔成前区腔室、中区腔室以及后区腔室。
进一步,所述中区腔室内设置有第一中区分隔筋和第二中区分隔筋,所述第一中区分隔筋从前至后向下倾斜,所述第二中区分隔筋从前至后向上倾斜,所述第一中区分隔筋的前部与所述第一纵向分隔筋的上部连接,所述第二中区分隔筋的前部与所述第一纵向分隔筋的下部连接,所述第一中区分隔筋的后部和所述第二中区分隔筋的后部均与所述第二纵向分隔筋的中部连接。
进一步,所述中部凹槽包括从前至后依次设置的凹槽前段、凹槽过渡段和凹槽后段,所述凹槽过渡段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从前至后增加。
进一步,所述后区腔室内设置有第一后区分隔筋、第二后区分隔筋、第三后区分隔筋和第四后区分隔筋,所述第一后区分隔筋的前部、所述第二纵向分隔筋的上部以及所述凹槽过渡段的前部互相连接,所述第一后区分隔筋的后部与所述凹槽过渡段的后部连接,所述第二后区分隔筋的前部和所述第三后区分隔筋均与所述第二纵向分隔筋的中部连接,所述第二后区分隔筋的后部、所述第四后区分隔筋的上部以及所述凹槽过渡段的后部互相连接,所述第三后区分隔筋的后部与所述第四后区分隔筋的下部连接。
进一步,所述后区腔室内还设置有第五后区分隔筋、第六后区分隔筋和第七后区分隔筋,所述第四后区分隔筋、所述第五后区分隔筋、所述第六后区分隔筋和所述第七后区分隔筋从前至后依次连接并且组成“M”形结构。
进一步,所述前区腔室内设置有多个前区分隔筋。
进一步,所述上部腔室内设置有N个上部分隔筋,N个所述上部分隔筋沿前后方向依次连接。
进一步,N=4,四个所述上部分隔筋组成“M”形结构。
进一步,四个所述上部分隔筋从前至后依次为第一上部分隔筋、第二上部分隔筋、第三上部分隔筋和第四上部分隔筋,所述第一上部分隔筋的后部与所述第一纵向分隔筋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二上部分隔筋的后部与所述第二纵向分隔筋的位置相对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公开的一种汽车前后纵梁连接件总成,一方面汽车前后纵梁连接件总成在受到上下方向上的冲击力时,中部凹槽会最先发生变形,具有多级变形吸能的有益效果,另一方面汽车前后纵梁连接件总成在受到前后方向上的冲击力时,上部腔室和下部腔室受力发生变形时,中部凹槽能够为上部腔室和下部腔室的变形提供空间,防止上部腔室和下部腔室之间互相影响;此外,连接件主体的结构还能够显著降低汽车前后纵梁连接件总成的重量,兼顾轻量化和高强度;并且,汽车前后纵梁连接件总成在受到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上的力均具有多级变形吸能的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截面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连接件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爆炸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连接件主体,2-上部腔室,31-第一上部分隔筋,32-第二上部分隔筋,33-第三上部分隔筋,34-第四上部分隔筋,4-下部腔室,51-第一纵向分隔筋,52-第二纵向分隔筋,61-第一中区分隔筋,62-第二中区分隔筋,63-第一后区分隔筋,64-第二后区分隔筋,65-第三后区分隔筋,66-第四后区分隔筋,67-第五后区分隔筋,68-第六后区分隔筋,69-第七后区分隔筋,71-前区分隔筋,8-中部凹槽,81-凹槽前段,82-凹槽过渡段,83-凹槽后段,9-连接件外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说明。
如图1-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汽车前后纵梁连接件总成,包括连接件主体1和设置在所述连接件主体1的左侧的连接件外板9,所述连接件主体1上设置有长度方向沿前后方向的上部腔室2和下部腔室4,所述上部腔室2和所述下部腔室4的开口方向朝左,并且所述连接件外板9覆盖在所述上部腔室2和所述下部腔室4的开口上,所述上部腔室2与所述下部腔室4之间设置有中部凹槽8,所述中部凹槽8的开口方向朝右,所述上部腔室2和所述下部腔室4均被分隔成多个小腔室。中部凹槽8的向左凹陷并抵靠在连接件外板9上,形成开口朝右的槽,上部腔室2和下部腔室4被分隔成多个小腔室之后强度会得到显著提升,一方面汽车前后纵梁连接件总成在受到上下方向上的冲击力时,中部凹槽8会最先发生变形,具有多级变形吸能的有益效果,另一方面汽车前后纵梁连接件总成在受到前后方向上的冲击力时,上部腔室2和下部腔室4受力发生变形时,中部凹槽8能够为上部腔室2和下部腔室4的变形提供空间,防止上部腔室2和下部腔室4之间互相影响。此外,连接件主体1的结构还能够显著降低汽车前后纵梁连接件总成的重量,兼顾轻量化和高强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下部腔室4内设置有第一纵向分隔筋51和设置在所述第一纵向分隔筋51的后侧的第二纵向分隔筋52,所述第一纵向分隔筋51和所述第二纵向分隔筋52的长度方向均沿上下方向,所述第一纵向分隔筋51和所述第二纵向分隔筋52将所述下部腔室4分隔成前区腔室、中区腔室以及后区腔室;所述中区腔室内设置有第一中区分隔筋61和第二中区分隔筋62,所述第一中区分隔筋61从前至后向下倾斜,所述第二中区分隔筋62从前至后向上倾斜,所述第一中区分隔筋61的前部与所述第一纵向分隔筋51的上部连接,所述第二中区分隔筋62的前部与所述第一纵向分隔筋51的下部连接,所述第一中区分隔筋61的后部和所述第二中区分隔筋62的后部均与所述第二纵向分隔筋52的中部连接;所述中部凹槽8包括从前至后依次设置的凹槽前段81、凹槽过渡段82和凹槽后段83,所述凹槽过渡段82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从前至后增加;所述后区腔室内设置有第一后区分隔筋63、第二后区分隔筋64、第三后区分隔筋65和第四后区分隔筋66,所述第一后区分隔筋63的前部、所述第二纵向分隔筋52的上部以及所述凹槽过渡段82的前部互相连接,所述第一后区分隔筋63的后部与所述凹槽过渡段82的后部连接,所述第二后区分隔筋64的前部和所述第三后区分隔筋65均与所述第二纵向分隔筋52的中部连接,所述第二后区分隔筋64的后部、所述第四后区分隔筋66的上部以及所述凹槽过渡段82的后部互相连接,所述第三后区分隔筋65的后部与所述第四后区分隔筋66的下部连接;所述后区腔室内还设置有第五后区分隔筋67、第六后区分隔筋68和第七后区分隔筋69,所述第四后区分隔筋66、所述第五后区分隔筋67、所述第六后区分隔筋68和所述第七后区分隔筋69从前至后依次连接并且组成“M”形结构;所述前区腔室内设置有多个前区分隔筋71,多个前区分隔筋71将前区腔室分隔成多个小腔室。汽车前后纵梁连接件总成在受到上下方向上的冲击力时,下部腔室4分隔成前区腔室、中区腔室以及后区腔室能够多级变形吸能,例如纵梁前段上的力传递至汽车前后纵梁连接件总成后,前区腔室最先受到冲击发生变形吸能,然后由于第一中区分隔筋61与第二中区分隔筋62的间距从前至后减小,同时第一后区分隔筋63、第二后区分隔筋64和第三后区分隔筋65能够对第二纵向分隔筋52提供支撑,形成由六个三角形腔室组成的稳定结构,不仅能够增加第二纵向分隔筋52附近区域的强度,还会使第一中区分隔筋61和第二中区分隔筋62会先于第二纵向分隔筋52发生变形吸能,最后在第二纵向分隔筋52变形之后,后区腔室才会发生变形吸能,实现三级变形吸能,从而使汽车前后纵梁连接件总成在受到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上的力均具有多级变形吸能的有益效果。
本实施例中,所述上部腔室2内设置有N个上部分隔筋,N个所述上部分隔筋沿前后方向依次连接,N≥2且为整数,优选N=4,四个所述上部分隔筋组成“M”形结构,四个所述上部分隔筋从前至后依次为第一上部分隔筋31、第二上部分隔筋32、第三上部分隔筋33和第四上部分隔筋34,所述第一上部分隔筋31的后部与所述第一纵向分隔筋51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二上部分隔筋的后部与所述第二纵向分隔筋52的位置相对应。上部腔室2和下部腔室4之间不互相影响,能够分别变形吸能,而将第一上部分隔筋31的后部与第一纵向分隔筋51的位置相对应,第二上部分隔筋的后部与第二纵向分隔筋52的位置相对应之后,第一上部分隔筋31的变形吸能与前区腔室的变形吸能同时进行,第二上部分隔筋32的变形吸能与中区腔室的变形吸能同时进行,第三上部分隔筋33和第四上部分隔筋34的变形吸能与后区腔室的变形吸能同时进行,更好的保证汽车前后纵梁连接件总成在受到从前向后的方向上的力时,能够沿前区腔室、中区腔室和后区腔室逐级变形吸能。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