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05666B - 操作装置 - Google Patents
操作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805666B CN112805666B CN201980065465.6A CN201980065465A CN112805666B CN 112805666 B CN112805666 B CN 112805666B CN 201980065465 A CN201980065465 A CN 201980065465A CN 112805666 B CN112805666 B CN 11280566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upport
- operation device
- housing
- touch panel
- panel modu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6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4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90 adhesive tap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542 deterio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88 f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51 othe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267 polyester film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807 s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16—Input arrangements with force or tactile feedback as computer generated output to the us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6—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IN GENERAL
- B06B—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e.g. FOR PERFORMING MECHANICAL WORK IN GENERAL
- B06B1/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 B06B1/02—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electrical energy
- B06B1/04—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electrical energy operating with electromagnetism
- B06B1/045—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electrical energy operating with electromagnetism using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6—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IN GENERAL
- B06B—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e.g. FOR PERFORMING MECHANICAL WORK IN GENERAL
- B06B1/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 B06B1/02—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electrical energy
- B06B1/06—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electrical energy operating with piezoelectric effect or with electrostriction
- B06B1/0644—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electrical energy operating with piezoelectric effect or with electrostriction using a single piezoelectric element
- B06B1/0662—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electrical energy operating with piezoelectric effect or with electrostriction using a single piezoelectric element with an electrode on the sensitive surface
- B06B1/0681—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electrical energy operating with piezoelectric effect or with electrostriction using a single piezoelectric element with an electrode on the sensitive surface and a damping structure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 User Interface Of Digital Computer (AREA)
Abstract
提供可以良好的效率来传递振动的操作装置。操作装置(100)包括:第1结构体(110)、第2结构体(120)和减振部件(130),第1结构体(110)包括:触摸面板模块(111);设置有触摸面板模块(111)的第1壳体(112);固定有第1壳体(112)的第1支承体(113);振动致动器(10),振动致动器(10)设置于第1支承体(113)上,第2结构体(120)包括:第2支承体(121),第2支承体(121)与第1支承体(113)连接;固定于第2支承体(121)上的第2壳体(122);电路衬底(123),电路衬底(123)设置在第2壳体(122)上,减振部件(130)将第1支承体(113)和第2支承体(121)连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操作装置,本公开特别涉及一种具有触觉功能的操作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开发了对触摸面板等的用户接口赋予触觉(触觉反馈)功能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作为对用户接口赋予触觉功能的方法,已知有在用户接口处设置振动致动器,伴随用户的操作而驱动振动致动器,向用户接口传递振动的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图8表示振动致动器中的线性振动致动器的一个例子。线性振动致动器10在厚度薄的长方体状的壳体11内具备轴12贯通的磁铁13。在轴12的左右两端处分别设置有弹簧14、15,以可移动到轴12的大致中央处的方式保持磁铁13。在壳体11内与磁铁13相对地固定有线圈16,通过对线圈16施加交流电流,成为重锤的磁铁13沿着轴12在壳体11的长度方向进行往复线性运动,使壳体11振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特开2015-103255号公报
专利文献2:JP特开2018-7943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赋予了触觉功能的操作装置中,在高效地传递振动这一点上有改善的余地。
因此,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地传递振动的操作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第1公开的操作装置涉及对操作对象设备(200)进行操作的操作装置,该操作装置包括:
第1结构体(110),该第1结构体(110)包括:触摸面板模块(111),该触摸面板模块(111)具有检测操作者的操作位置的触摸面板(20)和显示面板(30);设置有上述触摸面板模块(111)的第1壳体(112);固定有上述第1壳体(112)的第1支承体(113);振动致动器(10),该振动致动器(10)设置于上述第1支承体(113)上;
第2结构体(120),该第2结构体(120)包括:第2支承体(121),该该第2支承体(121)与上述第1支承体(113)连接;固定于上述第2支承体(121)上的第2壳体(122);电路衬底(123),该电路衬底(123)设置在上述第2支承体(121)或上述第2壳体(122)上;以及
减振部件(130),该减振部件(130)将上述第1支承体(113)和上述第2支承体(121)连接。
第2公开的操作装置涉及上述第1公开所述的操作装置,其中,上述第1壳体(112)是包围上述触摸面板模块(111)的周边的框架。
第3公开的操作装置涉及上述第1公开所述的操作装置,其中,上述第1支承体(113)的刚度高于上述第1壳体(112)。
第4公开的操作装置涉及上述第1公开所述的操作装置,其中,该操作装置具有将上述第1支承体(113)和上述第2支承体(121)连接的非减振部件(140),以代替上述减振部件(130)。
第5公开的操作装置涉及上述第1公开所述的操作装置,其中,该操作装置包括:固定部件(S5),该固定部件(S5)将上述减振部件(130)固定于上述第1支承体(113)上;非圆形状的垫圈(W11),该非圆形状的垫圈(W11)设置在上述减振部件(130)与上述固定部件(S5)之间,上述垫圈(W11)的外缘部(W11b)的一部分与上述第2壳体(122)的背面以间隔(P1)隔开而重叠。
第6公开的操作装置涉及上述第1公开所述的操作装置,其中,该操作装置包括沿着上述触摸面板模块(111)的面方向而位于上述第1壳体(112)与上述第2壳体(122)之间的缓冲部件(150)。
第7公开的操作装置涉及上述第1公开所述的操作装置,其中,上述操作装置具有与上述第1支承体(113)和上述第2支承体(121)接触的导电构件(160),上述导电构件(160)具有沿上述操作装置的厚度方向弯折的弯曲部(161)。
第8公开的操作装置涉及上述第1公开所述的操作装置,其中,上述减振部件(130)以通过将上述操作装置设置于上述操作对象设备(200)上时施加于上述触摸面板模块(111)上的负荷而被压缩的方式设置于上述第1支承体(113)上。
发明的效果
按照本公开,可以良好的效率而传递振动。还有,在后面对本公开的几个其它的效果进行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作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的方框图;
图2为上述操作装置的俯视图;
图3为图2所示的操作装置的后视图;
图4为图2所示的操作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5为图2所示的操作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6为沿图3中的A-A线的剖视图;
图7为图6的区域D的放大图;
图8为表示线性振动致动器的1个例子的图;
图9为对本发明的第1变形例子的操作装置中的缓冲橡胶与树脂间隔件进行比较而表示的立体图;
图10为上述操作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11为对本公开的第2变形例子的操作装置中的圆形和非圆形垫圈进行比较而表示的立体图;
图12为上述操作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13为表示本公开的第3变形例子的操作装置的第2壳体的局部立体图;
图14为上述操作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15为本公开的第4变形例子的操作装置的局部立体图;
图16为沿图15中的C-C线的剖视图;
图17为本公开的第5变形例子的操作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8为上述操作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9为从上述操作装置中除去第2壳体后的状态的后视图;
图20为沿图19中的F-F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以操作装置应用于复合机用操作装置为例,参照附图而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进行说明。
图1为表示操作装置100的功能的方框图。如图1所示的那样,操作装置100作为其功能而具有线性振动致动器10、触摸面板20、显示面板30、控制部40、数字/模拟(D/A:Digital/Analog)转换部51、直流截止滤波器52、放大器53。此外,操作装置100与成为操作对象的复合机(操作对象设备)200可通信地有线或无线连接。另外,操作装置100中的控制部40、D/A转换部51、直流截止滤波器52以及放大器53用作振动致动器的驱动装置50,驱动线性振动致动器10。
如图8所示的那样,线性振动致动器10在厚度薄的长方体状的壳体11内具有轴12贯通的磁铁13。在轴12的左右两端处分别设置有弹簧14、15,以可移动到轴12的大致中央处的方式保持磁铁13。在壳体11内与磁铁13相对地固定有线圈16,通过对线圈16施加交流电流,成为重锤的磁铁13沿着轴12在壳体11的长度方向进行往复线性运动,使壳体11振动。另外,作为本发明的振动致动器,并不限定于线性振动致动器10,例如,也可以是使用压电元件的压电致动器。另外,关于线性振动致动器10的构造也示出了一个例子,也可以使用结构等不同的线性振动致动器。
触摸面板20可采用检测用户(操作者)的操作位置(手指、笔等的位置)的公知的触摸面板,在该场合,以覆盖显示面板30的前表面的方式设置。触摸面板20将用户的操作位置的检测结果(坐标信息)作为操作信号发送给控制部40。触摸面板20通过经由后述的振动传递路径将线性振动致动器10的振动传递到触摸面板20,向用户反馈触觉。触摸面板20通过粘接等的方式与显示面板30相互固定,构成与显示面板30和后述的触摸面板模块。
显示面板30在控制部40的控制下显示各种信息,可以适当应用液晶显示面板、有机EL显示面板等公知的显示器。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显示用于用户操作复合机200的操作菜单图像。
控制部40根据触摸面板20的检测结果(操作信号)来控制显示面板30和D/A转换部51,并且输出用于使数字复合机200进行规定动作的设备控制信号。更具体地说,控制部40使显示面板30显示规定信息,或者使D/A转换部51输出后述的模拟信号。控制部40例如应用具有运算电路、存储电路、计时电路等的微型计算机。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40作为其功能而具有D/A转换部51。
D/A转换部51是将控制部40的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并输出的电路,在本实施方式中内置于控制部40中。D/A转换部51将例如,0~5(V)的正的模拟电压作为模拟信号而输出。另外,D/A转换部51也可以与控制部40分开设置。为了驱动线性振动致动器10,模拟信号包括直流分量和交流分量,并表示正弦波等规定的波形。
直流截止滤波器52是输入从D/A转换部51而输出的模拟信号,阻断模拟信号的直流成分,输出(通过)模拟信号的交流成分的微分电路。直流截止滤波器52例如可以使用电容器。
放大器53是输入从直流截止滤波器52输出的模拟信号的交流成分,进行放大并输出到线性振动致动器10的放大电路。
接着,使用图2~图7,对操作装置10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2是操作装置100的俯视图。图3为操作装置100的后视图。图4为从操作装置100的表面侧而观察到的分解立体图。图5为从操作装置100的背面侧而观察到的分解立体图。图6为沿图3的A-A线的剖视图。图7为图6的区域D的放大图。在图6和图7中,为了容易观察附图,省略了表示剖面的剖面线。
适当参照图2~图7。操作装置100具有第1结构体110、第2结构体120、减振橡胶(减振部件)130。
第1结构体110包括触摸面板模块111、第1壳体112、第1支承体113以及线性振动致动器10。在图5中,触摸面板模块111设置在第1壳体112上。
如上所述,触摸面板模块111是通过粘接等的方式一体地构成触摸面板20和显示面板30的平板状的部件。触摸面板模块111位于操作装置100的最外侧,构成操作面(参照图2)。在触摸面板模块111中,触摸面板20位于外侧,而显示面板30位于里侧。触摸面板模块111还可以包括覆盖显示面板30的背面侧的壳体等。
第1壳体112是包围触摸面板模块111的边缘的框架,构成操作装置100的表侧的外装部件。第1壳体112例如由树脂材料构成。第1壳体112从表面观察整体为大致矩形,具有与触摸面板模块111的中央部相对的开口部112a和包围开口部112a的周壁部112b。在周壁部112b的外侧设置有设置触摸面板模块111的边缘的平面状的设置部112c。第1壳体112的设置部112c和触摸面板模块111的周边通过胶带112d而相互固定。另外,在周壁部112b的背侧的多个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部位)形成有螺纹孔112e。
第1支承体113是固定第1壳体112的支承体。第1支承体113例如由铁等金属材料构成,优选使用刚性比第1壳体112高的材料。第1支承体113位于第1壳体112的里侧。第1支承体113从外侧观察,呈大致H字状,在与第1壳体112的螺纹孔112e对应的多个部位处具有贯通孔113a。通过将穿过贯通孔113a的螺钉S1拧入螺纹孔112e中,从而将第1壳体112固定于第1支承体113上。另外,在第1支承体113的背面侧设置有线性振动致动器10。第1支承件113形成多个螺纹孔113b,这些螺纹孔113b对应于线性振动致动器10的位置。通过将穿过形成于线性振动致动器10自身的贯通孔10a的螺钉S2拧入螺纹孔113b,从而将线性振动致动器10固定于第1支承体113上。另外,在第1支承体113的里面侧,在多处(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处)设置有用于插入后述的减振橡胶130的贯通孔131的圆筒部113c。另外,圆筒部113c的孔部为螺纹孔113d(参照图7)。
第2结构体120具有第2支承体121、第2壳体122、电路衬底123、第3支承体124。另外,在图5中,电路衬底123和第3支承体124处于设置在第2壳体122上的状态。
第2支承体121是固定第2壳体122的支承体。第2支承体121例如,由铁等的金属材料构成。第2支承体121位于第1支承体113的里侧。第2支承体121具有矩形的基部121a、分别与基部121a的上下端相连并沿着触摸面板模块111的长边方向延伸的上下的长板部121b。在基部121a的中央处形成有与包含线性振动致动器10的第1支承体113的中央部相对的开口部121c。另外,在基部121a上的多个部位处设置有螺纹孔121d。另外,在基部121a的外周部,在多处(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处)设置有用于嵌入后述的减振橡胶130的槽部的切口部121e。在长板部121b上设置有多处螺纹孔121f。
第2壳体122与第1壳体112成对,构成操作装置100的里侧的外装部件。第2壳体122例如由树脂材料构成。第2壳体122位于第2支承体121的里侧。第2壳体122的外形是与第1壳体112的外形形状对应的大致矩形形状,具有与第2支承体121的基部121a对置的开口部122a。由此,从里面侧观察,从开口部122a面对第2支承体121的螺纹孔121d。另外,在第2壳体122的周边部,与第2支承体121的长板部121b的螺纹孔121f对应而在多个部位处形成有贯通孔122b。通过将穿过贯通孔122b的螺钉S3拧入第2支承体121的螺纹孔121f中,从而将第2壳体122固定在第2支承体121上。另外,在第2外壳122上,在多个部位处形成有与后述的减振橡胶130对应的贯穿孔122c。
电路衬底123安装有构成控制部40的电子器件及电子电路。电路衬底123例如由硬质的电路衬底构成。电路衬底123通过柔性衬底或电缆等的连接部件与触摸面板模块111(触摸面板20、显示面板30)及线性振动致动器10电连接。电路衬底123位于第2壳体122的里侧,设置在第2壳体122的开口部122a的周边。另外,电路衬底123也可以不经由第2壳体122而直接设置在第2支承体121上。电路衬底123为平板状,在与线性振动致动器10对置的部位处形成有切口部123a。另外,在电路衬底123上,与第2支承体121的基部121a的螺纹孔121d对应地形成有多个贯通孔123b。
第3支承体124是连接作为操作对象设备的数字复合机200和操作装置100的部件。第3支承体124例如由铁等金属材料构成。第3支承体124设置在电路衬底123的背面侧(参照图3)。操作装置100也可以在第3支承体124的背面侧还设置有背面罩(未图示)。第3支承体124是大致与第2壳体122的开口部122a的形状对应的外形形状,在与线性振动致动器10对置的部位处具有开口部124a。由此,线性振动致动器10从第3支承体124的里面露出。另外,在第3支承体124上,在与电路衬底123的贯通孔123b对应的部位和不与电路衬底123对置的部位处形成有多个贯通孔124b。通过将穿过贯通孔124b和贯通孔123b或穿过贯通孔124b的螺钉S4拧入第2支承体121的螺纹孔121d中,从而将第3支承体124和电路板123固定于第2支承体121上。另外,第3支承体124具有用于与数字复合机200连接的螺纹孔124c。此外,在第3支承体124上,为了避免与安装在电路衬底123上的电子器件的接触等而适当地形成有凹凸部。
减振橡胶130是本公开的减振部件的1个例子,由可吸收振动的结构和/或材料构成。减振橡胶130为圆筒状,在内侧具有贯通孔131,在外表面具有槽部132(参照图7)。在组装操作装置100时,首先,将减振橡胶130的槽部132嵌入第2支承体121的切口部121e(参照图5)。然后,将第1支承体113的圆筒部113c插入减振橡胶130的贯穿孔131中,并经由垫圈W1而将螺丝S5拧入圆筒部113c的螺丝孔113d中(参照图7)。由此,第1支承体113和第2支承体121经由减振橡胶130而连接。从里侧观察,减振橡胶130、垫圈W1、螺钉S5面对第2壳体122的贯穿孔122c(参照图3)。另外,为了不与减振橡胶130、垫圈W1、螺钉S5接触,贯通孔122c形成得比减振橡胶130、垫圈W1、螺钉S5的直径大。在这里,第1结构体110和第2结构体120除了通过减振橡胶130连接第1支承体113和第2支承体121之外,相互不连接。在此,本公开中的“连接”是指以限制相互的位置变动的方式连接的状态,不包括单纯的接触。
接着,对基于线性振动致动器10的振动的传递进行说明。由线性振动致动器10产生的振动首先传递至直接设置有线性振动致动器10的第1支承体113,然后,传递至固定于第1支承体113上的第1壳体112。并且,传递到第1壳体112的振动进一步传递到设置于第1壳体112的触摸面板模块111,向用户反馈触觉。另一方面,从第1支承体113向第2支承体121的振动传递通过减振橡胶130来抑制。
本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100包括:
第1结构体110,该第1结构体110具有:触摸面板模块111,该触摸面板模块111具有检测用户的操作位置的触摸面板20和显示面板30;设置有触摸面板模块111的第1壳体112;固定第1壳体112的第1支承体113;设置在第1支承体113上的线性振动致动器10;
第2结构体120,该第2结构体120具有:与第1支承体113连接的第2支承体121;固定在第2支承体121上的第2壳体122;设置在第2支承体121或第2壳体122上的电路衬底123。
按照该方案,通过将操作装置100中的传递由线性振动致动器10产生的振动的部分实质上仅设为外面侧的第1结构体110,与向操作装置100整体传递振动的场合相比,可高效地向必要的部分传递振动。此外,通过将线性振动致动器10设置在固定有第1壳体112的第1支承体113上,与将线性振动致动器10直接设置在触摸面板模块111的背面的场合相比,不易受到触摸面板模块111的规格(尤其是背面侧的刚性)的影响,从而可高效地将振动传递到整个第1结构体110。
另外,在操作装置100中,第1壳体112是包围触摸面板模块111的周边的支架。
按照该方案,可将从线性振动致动器10传递到第1支承体113的振动高效地传递到第1结构体110的全周。
此外,在操作装置100中,第1支承体113的刚性比第1壳体112的刚性高。
按照该方案,可将来自线性振动致动器10的振动高效地传递至第1结构体110。
以下,进一步使用附图而对本公开的变形例子进行说明。另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或相当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详细说明。
[第1变形例子]
参照图9~图10而对本公开的第1变形例子进行说明。本变形例子的操作装置100也可以代替减振橡胶130而具有将第1支承体113和第2支承体121连接的树脂间隔件140(参照图9及图10)。即,在不赋予触觉功能(不具备线性振动致动器10)而制造操作装置100的情况下,也可以代替减振橡胶130而使用树脂间隔件140,将第1支承体113与第2支承体121连接。由此,可容易地制造具有触觉功能的操作装置和没有触觉功能的操作装置的两者。
图9为对减振橡胶130和树脂间隔件140进行比较而表示的立体图。图10为本变形例子的操作装置100的局部剖视图,相当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图7。在图10中,为了容易观察附图,省略了表示剖面的剖面线。在图10中,主要说明通过树脂间隔件140将第1支承体113和第2支承体121连接的状态。
树脂间隔件140是本公开的非减振部件的1个例子,由不吸收振动或振动吸收功能比减振橡胶130低的结构及/或材料构成。树脂间隔件140根据减振橡胶130的外形形状而大致为圆筒状,在内侧具有贯通孔141,在外表面具有槽部142。在本变形例子的操作装置100的制造方法中,在代替减振橡胶130而利用树脂间隔件140,将第1支承体113和第2支承体121连接的步骤时,首先,在第2支承体121的切口部121e中嵌入树脂间隔件140的槽部142。然后,将第1支承体113的圆筒部113c插入树脂间隔件140的贯通孔141中,并经由垫圈W1将螺钉S5拧入圆筒部113c的螺纹孔113d中(参照图10)。由此,第1支承体113和第2支承体121经由树脂间隔件140连接。
[第2变形例子]
参照图11~图12而对本公开的第2变形例子进行说明。本变形例子的操作装置100具备将减振橡胶130固定于第1支承体113上的螺丝S5(固定部件的一例)、和设于减振橡胶130与螺丝S5之间的非圆形状的垫圈W11,垫圈W11也可以其外缘部W11b的一部分与第2壳体122的背面隔开间隔P1而重叠。由此,在将第1支承体110拉伸等的场合,可适当地保持第1支承体110与第2支承体120之间的间隔。
图11为对圆形的垫圈W1和非圆形的垫圈W11进行比较而表示的立体图。图12为本变形例子的操作装置100的局部剖视图,相当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图7。在图12中,为了容易观察附图,省略了表示剖面的剖面线。在图12中,主要对垫圈W11的外缘部W11b与第2壳体122的背面的重叠进行说明。
如图11所示的那样,一般的垫圈W1是圆形状,在其中央处具有贯通孔W1a。另一方面,本变形例子的非圆形状的垫圈W11为大致扇状,在从其中央稍向外侧偏移的位置处具有贯通孔11a。换言之,垫圈W11是从贯通孔W11a到外缘部W11b的距离在局部不同的(不均匀的)形状。而且,垫圈W11在将减振橡胶130固定于第1支承体113上时,在减振橡胶130与螺丝S5之间设置为垫圈W11的外缘部W11b的一部分(除了距贯通孔W11a的距离最小的部分以外的部分)与第2壳体122的背面隔开间隔P1而重叠。另外,由于垫圈W11的外缘部W11b与第2壳体122的背面重叠,因此也可以适当变更第2壳体122以及/或者其他部件的形状(包括高度)。此外,垫圈W11和第2壳体122的间隔P1优选小于在将第1结构体110向外侧拉伸时在第1结构体110(更具体地说,第1壳体112的周壁部112b的里侧端部,参照图6)和第2壳体122(更具体地说,其表侧)之间产生里外方向的间隙所需的第1结构体110的移动量(里外方向的高度,未图示)。
[第3变形例子]
参照图13~图14,对本公开的第3变形例子进行说明。本变形例子的操作装置100也可以具有沿着触摸面板模块111的面方向位于第1壳体112与第2壳体122之间的缓冲部件150。按照该方案,即使沿着触摸面板模块111的面方向的外力施加在第1结构体110上,也可以通过缓冲部件150的反作用力而使第1结构体110自然地返回到适当的位置。
图13为表示本变形例子的操作装置100的第2壳体122的局部立体图,表示相当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图5的区域E的部分。图14为本变形例子的操作装置100的局部剖视图,示出相当于上述实施方式的沿图3的B-B线的剖面的部分。在图14中,为了容易观察图,省略了表示剖面的剖面线。
在第2壳体122的侧面上设置有相对于触摸面板模块111的面方向大致垂直(包括正好垂直)地延伸的安装片122d,在该安装片122d上通过粘接剂等而安装有缓冲部件150。由此,在第2壳体122的安装片122d与第1壳体112的周壁部112b之间设置缓冲部件150。此时,缓冲部件150在触摸面板模块111的表面方向上压缩。缓冲部件150优选与安装片122d和周壁部112b双方接触,或者通过两者而稍微压缩。缓冲部件150只要是可压缩并且具有相对于压缩适度的反弹力的结构和/或材料,则可任意地选择,但优选避免反弹力、表面阻力过大的缓冲部件。这是为了不阻碍线性振动致动器10产生振动。另外,基于同样的理由,也希望避免在设置状态下过度压缩的设计。另外,安装片122d及缓冲部件150可以任意地设置在第2壳体122的侧面中的多个上。此外,在操作装置100以触摸面板模块111的操作面沿着铅垂方向的朝向设置于数字复合机200的场合,也可以在除了设置状态下位于下侧的侧面以外的位于上侧和/或左右侧的侧面设置安装片122d和缓冲部件150。这是因为,在设置状态下从下侧向上方而对第1结构体110施加外力时,即使第1结构体110发生位置偏移,第1结构体110也会因施加在触摸面板模块111上的负荷而自然地返回到适当的位置。
[第4变形例子]
参照图15~图16,对本公开的第4变形例子进行说明。本变形例子的操作装置100具有与第1支承体113和第2支承体121接触的导电片160,导电片160也可以具有向操作装置100的厚度方向而折弯的弯曲部161。由此,可抑制第1结构体110的振动量的降低,从而确保第1支承体113和第2支承体121的电导通。
图15为从背面侧观察而本变形例子的操作装置100的局部立体图,表示相当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图3的大致右半部分的部分。在图15中,示出从操作装置100卸下线性振动致动器10、电路衬底123以及第3支承体124的状态,主要说明导电片160的设置。图16为沿图15中的C-C线的剖视图。在图16中,为了容易观察附图,省略了表示剖面的剖面线。
导电片160是本公开的导电构件的1个例子,并且是由例如通过将Al(铝)箔和聚酯膜层压而获得的复合材料制成的导电片状构件。导电片160具有可弯曲的程度的柔软性。导电片160具有大致字母“U”逆时针旋转90度的形状,并且以下片部162与第1支承体113的布置线性振动致动器10的位置接触,并且上片部163与第2支承体121的螺纹孔121d的周边部接触的方式设置。在下片部162上设置有与第1支承体113的螺纹孔113b对应的贯通孔162a。在上片部163上设置有与第2支承体121的螺纹孔121d对应的贯通孔163a。导电薄片160的下片部162经由线性振动致动器10并通过螺钉S2而固定于第1支承体113上,上片部163经由电路衬底123以及第3支承体124并通过螺钉S4固定于第2支承体121上。在固定时,上片部163向操作装置100的厚度方向(从背侧向表侧)弯折,在导电片160上设置弯曲部161。弯曲部161作为不限制伴随振动的第1结构体110的微小的位置变动的游隙部分发挥功能,为了应对静电或放射噪音,可确保第1支承体113与第2支承体121的导通,并且可抑制第1结构体110的振动量的降低。
[第5变形例子]
参照图17~图20,对本公开的第5变形例子进行说明。在本变形例子的操作装置100A中,减振橡胶130也可以通过将操作装置100A设置在数字复合机200上时施加在触摸面板模块111上的负荷而进行压缩的方式设置在第1支承体113上。由此,可不降低减振橡胶130的减振性能而正确地发挥其作用。
图17为从外面侧观察本变形例子的操作装置100A的分解立体图,相当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图4。图18为从里面侧观察本变形例子的操作装置100A的分解立体图,相当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图5。图19为表示从本变形例子的操作装置100A除去第2壳体122后的状态的后视图。图20为沿图19中的F-F线的剖视图。在本变形例的操作装置100A中,在实施上述要点时,从上述实施方式中适当变更第1支承体113、第2支承体121以及其他部件的形状等。另外,在图17~图19中,适当省略用于固定各部件的螺纹孔、贯通孔以及螺钉的1部分而示出。
本变形例子的操作装置100A以触摸面板模块111上的操作面沿着铅垂方向的朝向设置于数字复合机200中。即,施加到触摸面板模块111的负荷方向是大致沿着操作表面的方向。相对该情况,减振橡胶130以减振橡胶130的压缩方向与施加到触摸面板模块111的负荷方向基本上一致(包括精确一致的情况)的方式设置在第1支承体113上。具体而言,第1支承体113具有:相对于触摸面板模块111的操作面大致垂直(包括正好垂直)地切起形成的多个(在本变形例中为4个)矩形状的安装片113e;以及从安装片113e沿着触摸面板模块111的操作面而延伸的圆筒部113c。圆筒部113c的孔部为螺纹孔113d。此外,在第2支承体121上,以相对于触摸面板模块111的操作面大致垂直(包含正好垂直)的朝向设置与减振橡胶130的槽部132对应的切口部121e。切口部121e中的位于图17至图19中的上侧的切口部是将第2支承体121的基部121a与上侧的长板部121b的连结部分、即与触摸面板模块111的操作面大致垂直(包含正好垂直)的部分切除而形成的。切口部121e中的位于图17至图19中的下侧的切口部121e是通过切起第2支承体121的下侧的长板部121b的一部分,再切起所切起的部分而形成的。在设置减振橡胶130时,首先将减振橡胶130的槽部132嵌入第2支承体121的切口部121e,接着将第1支承体113的圆筒部113c插入减振橡胶130的贯穿孔131中,经由垫圈W1而将螺丝S5拧入圆筒部113c的螺丝孔113d中。像这样设置的减振橡胶130在将操作装置100设置在数字复合机200上时,通过施加在触摸面板模块111上的负荷而被压缩。因此,不会降低减振橡胶130的减振性能,可正确地发挥其作用。
尽管已经参照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子的结构描述了本公开的操作装置,但是本公开不限于此,并且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其他结构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例如,本公开的操作装置也可以组合上述多个变形例子。
例如,作为本公开的操作装置的操作对象设备,不仅是复合机,也可以是空调机、热水器、音响设备等。
标号的说明:
标号100表示操作装置
标号10表示线性振动致动器(振动致动器);
标号20表示触摸面板;
标号30表示显示面板;
标号110表示第1结构体;
标号111表示触摸面板模块;
标号112表示第1壳体;
标号113表示第1支承体;
标号120表示第2结构体;
标号121表示第2支承体;
标号122表示第2壳体;
标号123表示电路衬板;
标号124表示第3支承体;
标号130表示减振橡胶(减振部件);
标号140表示树脂间隔件(非减振部件);
标号150表示缓冲部件;
标号160表示导电片(导电部件)。
Claims (7)
1.一种对操作对象设备(200)进行操作的操作装置,该操作装置包括:
第1结构体(110),该第1结构体(110)包括:触摸面板模块(111),该触摸面板模块(111)具有检测操作者的操作位置的触摸面板(20)和显示面板(30);设置有上述触摸面板模块(111)的第1壳体(112);固定有上述第1壳体(112)的第1支承体(113);振动致动器(10),该振动致动器(10)设置于上述第1支承体(113)上;
第2结构体(120),该第2结构体(120)包括:第2支承体(121),该第2支承体(121)与上述第1支承体(113)连接;固定于上述第2支承体(121)上的第2壳体(122);电路衬底(123),该电路衬底(123)设置在上述第2支承体(121)或上述第2壳体(122)上;以及
减振部件(130),该减振部件(130)将上述第1支承体(113)和上述第2支承体(121)连接;
固定部件(S5),该固定部件(S5)将上述减振部件(130)固定于上述第1支承体(113)上;
非圆形状的垫圈(W11),该非圆形状的垫圈(W11)设置在上述减振部件(130)与上述固定部件(S5)之间,
上述垫圈(W11)的外缘部(W11b)的一部分与上述第2壳体(122)的背面以间隔(P1)隔开而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装置,其中,上述第1壳体(112)是包围上述触摸面板模块(111)的周边的框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装置,其中,上述第1支承体(113)的刚度高于上述第1壳体(11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装置,其中,该操作装置具有将上述第1支承体(113)和上述第2支承体(121)连接的非减振部件(140),以代替上述减振部件(13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装置,其中,该操作装置包括沿着上述触摸面板模块(111)的面方向而位于上述第1壳体(112)与上述第2壳体(122)之间的缓冲部件(15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装置,其中,上述操作装置具有与上述第1支承体(113)和上述第2支承体(121)接触的导电构件(160),
上述导电构件(160)具有沿上述操作装置的厚度方向弯折的弯曲部(161)。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装置,其中,上述减振部件(130)以通过将上述操作装置设置于上述操作对象设备(200)上时施加于上述触摸面板模块(111)上的负荷而被压缩的方式设置于上述第1支承体(113)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188930 | 2018-10-04 | ||
JP2018188930 | 2018-10-04 | ||
JP2019-106522 | 2019-06-06 | ||
JP2019106522 | 2019-06-06 | ||
PCT/JP2019/038877 WO2020071412A1 (ja) | 2018-10-04 | 2019-10-02 | 操作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805666A CN112805666A (zh) | 2021-05-14 |
CN112805666B true CN112805666B (zh) | 2023-07-11 |
Family
ID=700552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80065465.6A Active CN112805666B (zh) | 2018-10-04 | 2019-10-02 | 操作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449144B2 (zh) |
EP (1) | EP3862854B1 (zh) |
JP (1) | JP7363799B2 (zh) |
CN (1) | CN112805666B (zh) |
WO (1) | WO2020071412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230130381A1 (en) * | 2020-03-31 | 2023-04-27 | Sony Interactive Entertainment Inc. | Input device |
JP7450038B2 (ja) | 2020-07-08 | 2024-03-14 |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 電子機器 |
JP7637559B2 (ja) * | 2021-04-28 | 2025-02-28 | フォルシアクラリオ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 入力装置 |
JP2023150056A (ja) * | 2022-03-31 | 2023-10-16 | 株式会社ユーシン | タッチパネルディスプレイ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887304A (zh) * | 2009-05-15 | 2010-11-17 |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 触控输入装置及其振动方法 |
WO2012105591A1 (ja) * | 2011-02-04 | 2012-08-09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触覚提示装置 |
WO2014020937A1 (en) * | 2012-07-31 | 2014-02-06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Electronic apparatus |
JP2015011687A (ja) * | 2013-07-02 | 2015-01-19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操作デバイス |
JP2017068888A (ja) * | 2015-10-02 | 2017-04-06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防振装置、防振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防振装置を備えた記憶装置 |
WO2018143035A1 (ja) * | 2017-01-31 | 2018-08-09 | 京セラディスプレイ株式会社 | 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表示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056748A (ja) | 1999-08-20 | 2001-02-27 | Funai Electric Co Ltd | タッチパネルの取付構造 |
JP3949912B2 (ja) * | 2000-08-08 | 2007-07-25 |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 携帯型電子機器、電子機器、振動発生器、振動による報知方法および報知制御方法 |
JP4953327B2 (ja) | 2009-11-12 | 2012-06-13 | Smk株式会社 | タッチパネルの保持構造 |
EP2325733B1 (en) * | 2009-11-02 | 2013-06-12 | SMK Corporation | Holding structure for a touch panel |
TWI398834B (zh) * | 2009-12-30 | 2013-06-11 | Au Optronics Corp | 具抗震鎖固結構之平面顯示模組 |
US9054605B2 (en) * | 2010-11-19 | 2015-06-09 | Hysonic. Co., Ltd. | Haptic module using piezoelectric element |
US9740288B2 (en) * | 2011-02-18 | 2017-08-22 | Kyocera Corporation | Electronic device |
US9213409B2 (en) * | 2013-11-25 | 2015-12-15 | Immersion Corporation | Dual stiffness suspension system |
JP6715748B2 (ja) | 2016-11-17 | 2020-07-01 |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 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取付構造及び該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取付構造を備えた電子機器並びに該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取付構造の製造方法。 |
-
2019
- 2019-10-02 WO PCT/JP2019/038877 patent/WO2020071412A1/ja unknown
- 2019-10-02 CN CN201980065465.6A patent/CN112805666B/zh active Active
- 2019-10-02 US US17/274,640 patent/US11449144B2/en active Active
- 2019-10-02 JP JP2020550490A patent/JP7363799B2/ja active Active
- 2019-10-02 EP EP19869255.0A patent/EP3862854B1/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887304A (zh) * | 2009-05-15 | 2010-11-17 |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 触控输入装置及其振动方法 |
WO2012105591A1 (ja) * | 2011-02-04 | 2012-08-09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触覚提示装置 |
WO2014020937A1 (en) * | 2012-07-31 | 2014-02-06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Electronic apparatus |
JP2015011687A (ja) * | 2013-07-02 | 2015-01-19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操作デバイス |
JP2017068888A (ja) * | 2015-10-02 | 2017-04-06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防振装置、防振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防振装置を備えた記憶装置 |
WO2018143035A1 (ja) * | 2017-01-31 | 2018-08-09 | 京セラディスプレイ株式会社 | 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表示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WO2020071412A1 (ja) | 2021-09-02 |
WO2020071412A1 (ja) | 2020-04-09 |
CN112805666A (zh) | 2021-05-14 |
US11449144B2 (en) | 2022-09-20 |
EP3862854A1 (en) | 2021-08-11 |
JP7363799B2 (ja) | 2023-10-18 |
EP3862854B1 (en) | 2024-04-10 |
US20210342006A1 (en) | 2021-11-04 |
EP3862854A4 (en) | 2022-06-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2805666B (zh) | 操作装置 | |
US11455038B2 (en) | Vibration structure, vibration device, and tactile sense presentation device | |
JP5919025B2 (ja) | 電子機器 | |
JP5868821B2 (ja) | 触感呈示装置 | |
CN101535926A (zh) | 提供触觉反馈的电子设备 | |
JP6073071B2 (ja) | 電子機器 | |
KR20130062992A (ko) | 터치 감지형 사용자 인터페이스에서 햅틱 및 오디오 피드백을 제공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 |
CN107850961B (zh) | 操作触感赋予型输入装置 | |
KR20130002126A (ko) | 터치패널의 지지구조 | |
JP2019109673A (ja) | 入力装置 | |
CN110869893A (zh) | 输入装置 | |
JP5805571B2 (ja) | 電子機器 | |
TWI466622B (zh) | 手持電子裝置 | |
US20150214466A1 (en) | Vibration generating apparatus for portable terminal | |
WO2020241513A1 (ja) | 車両用表示装置 | |
US8634032B2 (en) | Television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 |
JP7624151B2 (ja) | 操作装置 | |
JP7601695B2 (ja) | タッチパネル付き表示装置 | |
US11599195B2 (en) | Structure and tactile sensation providing apparatus | |
CN221782663U (zh) | 振动构造体、面板模块以及框体模块 | |
JP2014071714A (ja) | 触感呈示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