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70827A - 空气过滤器滤材、过滤包、空气过滤器单元以及这些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空气过滤器滤材、过滤包、空气过滤器单元以及这些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770827A CN112770827A CN201980063811.7A CN201980063811A CN112770827A CN 112770827 A CN112770827 A CN 112770827A CN 201980063811 A CN201980063811 A CN 201980063811A CN 112770827 A CN112770827 A CN 11277082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filter
- porous membrane
- fluororesin porous
- air
- membran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39/00—Filtering material for liquid or gaseous fluids
- B01D39/14—Other self-supporting filtering material ; Other filtering material
- B01D39/16—Other self-supporting filtering material ; Other filtering material of organic material, e.g. synthetic fibres
- B01D39/1692—Other shaped material, e.g. perforated or porous shee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5/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 B32B5/02—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of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 B32B5/024—Woven fabric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39/00—Filtering material for liquid or gaseous fluids
- B01D39/14—Other self-supporting filtering material ; Other filtering material
- B01D39/16—Other self-supporting filtering material ; Other filtering material of organic material, e.g. synthetic fibres
- B01D39/1607—Other self-supporting filtering material ; Other filtering material of organic material, e.g. synthetic fibres the material being fibrous
- B01D39/1623—Other self-supporting filtering material ; Other filtering material of organic material, e.g. synthetic fibres the material being fibrous of synthetic origi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39/00—Filtering material for liquid or gaseous fluids
- B01D39/14—Other self-supporting filtering material ; Other filtering material
- B01D39/20—Other self-supporting filtering material ; Other filtering material of inorganic material, e.g. asbestos paper, metallic filtering material of non-woven wires
- B01D39/2003—Glass or glassy material
- B01D39/2017—Glass or glassy material the material being filamentary or fibrou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46/00—Filters or filte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modified for 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 B01D46/0001—Making filtering elemen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46/00—Filters or filte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modified for 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 B01D46/52—Particle separators, e.g. dust precipitators, using filters embodying folded corrugated or wound sheet material
- B01D46/521—Particle separators, e.g. dust precipitators, using filters embodying folded corrugated or wound sheet material using folded, pleated material
- B01D46/522—Particle separators, e.g. dust precipitators, using filters embodying folded corrugated or wound sheet material using folded, pleated material with specific folds, e.g. having different length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15/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metal
- B32B15/02—Layer formed of wires, e.g. mesh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15/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metal
- B32B15/04—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metal comprising metal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 B32B15/0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metal comprising metal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15/085—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metal comprising metal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olefi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0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 B32B27/0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12—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next to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2—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olefins
- B32B27/322—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olefins comprising halogenated polyolefins, e.g. PTF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with external or internal discontinuities or unevennesses, or a layer of non-planar shape; 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having particular features of form
- B32B3/2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with external or internal discontinuities or unevennesses, or a layer of non-planar shape; 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having particular features of form characterised by a particular shape of the outline of the cross-section of a continuous layer; characterised by a layer with cavities or internal voids ; characterised by an apertured lay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5/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 B32B5/02—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of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 B32B5/022—Non-woven fabric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5/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 B32B5/02—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of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 B32B5/08—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of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the fibres or filaments of a layer being of different substances, e.g. conjugate fibres, mixture of different fibr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5/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 B32B5/22—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two or more layers which are next to each other and are fibrous, filamentary, formed of particles or foamed
- B32B5/24—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two or more layers which are next to each other and are fibrous, filamentary, formed of particles or foamed one layer being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 B32B5/26—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two or more layers which are next to each other and are fibrous, filamentary, formed of particles or foamed one layer being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another layer next to it also being fibrous or filamentary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239/00—Aspects relating to filtering material for liquid or gaseous fluids
- B01D2239/02—Types of fibres, filaments or particles, self-supporting or supported materials
- B01D2239/0216—Bicomponent or multicomponent fibres
- B01D2239/0233—Island-in-sea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239/00—Aspects relating to filtering material for liquid or gaseous fluids
- B01D2239/04—Additives and treatments of the filtering material
- B01D2239/0407—Additives and treatments of the filtering material comprising particulate additives, e.g. adsorben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239/00—Aspects relating to filtering material for liquid or gaseous fluids
- B01D2239/04—Additives and treatments of the filtering material
- B01D2239/0435—Electre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239/00—Aspects relating to filtering material for liquid or gaseous fluids
- B01D2239/04—Additives and treatments of the filtering material
- B01D2239/0442—Antimicrobial, antibacterial, antifungal additiv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239/00—Aspects relating to filtering material for liquid or gaseous fluids
- B01D2239/04—Additives and treatments of the filtering material
- B01D2239/045—Deodorising additiv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239/00—Aspects relating to filtering material for liquid or gaseous fluids
- B01D2239/06—Filter cloth, e.g. knitted, woven non-woven; self-supported material
- B01D2239/0604—Arrangement of the fibres in the filtering material
- B01D2239/0622—Melt-blow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239/00—Aspects relating to filtering material for liquid or gaseous fluids
- B01D2239/06—Filter cloth, e.g. knitted, woven non-woven; self-supported material
- B01D2239/0604—Arrangement of the fibres in the filtering material
- B01D2239/0627—Spun-bonded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239/00—Aspects relating to filtering material for liquid or gaseous fluids
- B01D2239/06—Filter cloth, e.g. knitted, woven non-woven; self-supported material
- B01D2239/0604—Arrangement of the fibres in the filtering material
- B01D2239/0631—Electro-spu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239/00—Aspects relating to filtering material for liquid or gaseous fluids
- B01D2239/06—Filter cloth, e.g. knitted, woven non-woven; self-supported material
- B01D2239/065—More than one layer present in the filtering materia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239/00—Aspects relating to filtering material for liquid or gaseous fluids
- B01D2239/06—Filter cloth, e.g. knitted, woven non-woven; self-supported material
- B01D2239/065—More than one layer present in the filtering material
- B01D2239/0668—The layers being joined by heat or melt-bond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239/00—Aspects relating to filtering material for liquid or gaseous fluids
- B01D2239/06—Filter cloth, e.g. knitted, woven non-woven; self-supported material
- B01D2239/065—More than one layer present in the filtering material
- B01D2239/0681—The layers being joined by glu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239/00—Aspects relating to filtering material for liquid or gaseous fluids
- B01D2239/10—Filtering material manufactur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239/00—Aspects relating to filtering material for liquid or gaseous fluids
- B01D2239/12—Special parameters characterising the filtering material
- B01D2239/1208—Porosity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239/00—Aspects relating to filtering material for liquid or gaseous fluids
- B01D2239/12—Special parameters characterising the filtering material
- B01D2239/1216—Pore siz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239/00—Aspects relating to filtering material for liquid or gaseous fluids
- B01D2239/12—Special parameters characterising the filtering material
- B01D2239/1233—Fibre diamet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239/00—Aspects relating to filtering material for liquid or gaseous fluids
- B01D2239/12—Special parameters characterising the filtering material
- B01D2239/1241—Particle diamet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239/00—Aspects relating to filtering material for liquid or gaseous fluids
- B01D2239/12—Special parameters characterising the filtering material
- B01D2239/1291—Other paramet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50/00—Layers arrangement
- B32B2250/03—3 lay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50/00—Layers arrangement
- B32B2250/40—Symmetrical or sandwich layers, e.g. ABA, ABCBA, ABCCBA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62/00—Composition or structural features of fibres which form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or are present as additives
- B32B2262/02—Synthetic macromolecular fibres
- B32B2262/0253—Polyolefin fibr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62/00—Composition or structural features of fibres which form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or are present as additives
- B32B2262/02—Synthetic macromolecular fibres
- B32B2262/0261—Polyamide fibr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62/00—Composition or structural features of fibres which form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or are present as additives
- B32B2262/02—Synthetic macromolecular fibres
- B32B2262/0261—Polyamide fibres
- B32B2262/0269—Aromatic polyamide fibr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62/00—Composition or structural features of fibres which form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or are present as additives
- B32B2262/02—Synthetic macromolecular fibres
- B32B2262/0276—Polyester fibres
- B32B2262/0284—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 or polybutylene terephthalate [PB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62/00—Composition or structural features of fibres which form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or are present as additives
- B32B2262/10—Inorganic fibres
- B32B2262/103—Metal fibr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62/00—Composition or structural features of fibres which form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or are present as additives
- B32B2262/12—Conjugate fibres, e.g. core/sheath or side-by-sid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70—Other properties
- B32B2307/718—Weight, e.g. weight per square met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70—Other properties
- B32B2307/732—Dimensional properti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457/00—Electrical equipmen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571/00—Protective equipmen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605/00—Vehicl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ology (AREA)
- Separation Using Semi-Permeable Membranes (AREA)
- Filtering Material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Filtering Of Dispersed Particles In Gases (AREA)
Abstract
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厚度且填充率低的空气过滤器滤材、过滤包、空气过滤器单元以及这些的制造方法。空气过滤器滤材包括氟树脂多孔膜,氟树脂多孔膜具有填充率为3.5%以下的部分,填充率为3.5%以下的部分的厚度为45μm以上。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空调过滤器滤材、过滤包、空气过滤器单元以及这些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为了获得足够洁净的空间,作为集尘过滤器,采用例如由聚四氟乙烯(以下称为PTFE)构成的多孔膜(以下称为PTFE多孔膜)。与玻璃纤维制滤材相比,PTFE多孔膜在相同的压力损失下进行比较时的灰尘的捕集效率较高,因此,特别优选使用HEPA过滤器(高效微粒空气过滤器)以及ULPA过滤器(超低渗透空气过滤器)。
作为这样的过滤器,例如,如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170461号公报)所记载的空气过滤器滤材那样,提出了将PTFE多孔膜的厚度设为10μm左右并将填充率设为5%左右,从而增大灰尘储存量。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作为氟树脂多孔膜,至今没有提出过具有厚度且填充率低的氟树脂多孔膜。
鉴于上述情况,本公开的内容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厚度且填充率低的空气过滤器滤材、过滤包、空气过滤器单元以及这些的制造方法。
解决技术问题所使用的技术方案
第一个观点的空气过滤器滤材包括氟树脂多孔膜。氟树脂多孔膜具有填充率为3.5%以下的部分。氟树脂多孔膜的填充率为3.5%以下的部分的厚度为45μm以上。
对于该氟树脂多孔膜而言,只要将填充率为3.5%以下的部分包括45μm以上即可,该氟树脂多孔膜可由填充率在气流方向上实质无变化的一块多孔膜构成,也可由填充率在气流方向上变化的一块多孔膜构成,还可通过填充率在气流方向上实质无变化或有变化的多块多孔膜层叠的方式构成。
该空气过滤器滤材能够具有厚度且填充率低。
在第一观点所述的空气过滤器滤材的基础上,第二观点的空气过滤器滤材具有填充率为2.5%以下的部分。氟树脂多孔膜的填充率为2.5%以下的部分的厚度为50μm以上。
对于该氟树脂多孔膜而言,只要将填充率为2.5%以下的部分包括50μm以上即可,该氟树脂多孔膜可由填充率在气流方向上实质无变化的一块多孔膜构成,也可由填充率在气流方向上变化的一块多孔膜构成,还可通过填充率在气流方向上实质无变化或有变化的多块多孔膜层叠的方式构成。
能够使该空气过滤器滤材具有足够的厚度且使其填充率更低。
在第一观点或第二观点所述的空气过滤器滤材的基础上,在第三观点的空气过滤器滤材中,利用颗粒直径为0.3μm的聚α烯烃颗粒而掌握的压力损失和捕集效率,通过下式确定PF值:PF值={-log((100-捕集效率(%))/100)}/(压力损失(Pa)/1000),所述PF值为17以上。
该空气过滤器滤材包括具有厚度且填充率低的氟树脂多孔膜,能够确保较高的PF值。
在第一观点至第三观点中任一观点所述的空气过滤器滤材的基础上,在第四观点的空气过滤器滤材中,关于空气过滤器滤材,在使包括个数中位直径为0.25μm的聚α烯烃颗粒的空气以5.3cm/秒的流速连续通风,从而压力损失上升了250Pa时的所述聚α烯烃颗粒的灰尘储存量为30.0g/m2以上。
另外,该灰尘储存量更优选为50.0g/m2以上。
该空气过滤器滤材包括具有厚度且填充率低的氟树脂多孔膜,能够确保较高的灰尘储存量。
在第一观点至第四观点中任一观点所述的空气过滤器滤材的基础上,在第五观点的空气过滤器滤材中,关于空气过滤器滤材,使空气以5.3cm/秒的流速通过时的压力损失为200Pa以下。
该空气过滤器滤材包括具有厚度且填充率低的氟树脂多孔膜,能够将压力损失抑制得较低。
在第一观点至第五观点中任一方面所述的空气过滤器滤材的基础上,在第六观点的空气过滤器滤材中,第一氟树脂多孔膜的平均孔径为2.5μm以上。
该空气过滤器滤材包括具有厚度且填充率低的氟树脂多孔膜,能够提高灰尘储存量。
在第一观点至第六观点中任一方面所述的空气过滤器滤材的基础上,在第七观点的空气过滤器滤材中,氟树脂多孔膜包括第一氟树脂多孔膜和第二氟树脂多孔膜。第一氟树脂多孔膜的填充率为3.5%以下,厚度为45μm以上。第二氟树脂多孔膜相对于第一氟树脂多孔膜配置于气流的下游侧。第二氟树脂多孔膜的填充率为第一氟树脂多孔膜的填充率以上。
另外,第二氟树脂多孔膜的填充率优选高于第一氟树脂多孔膜的填充率。
另外,第一氟树脂多孔膜和第二氟树脂多孔膜的填充率也可均在气流流过的方向上没有实质变化。
在该空气过滤器滤材中,具有厚度且填充率低的第一氟树脂多孔膜配置于第二氟树脂多孔膜的上游侧,能够抑制第二氟树脂多孔膜的孔眼堵塞,能够提高灰尘储存量。
在第一观点至第七观点中任一方面所述的空气过滤器滤材的基础上,在第八观点的空气过滤器滤材中,氟树脂多孔膜具有至少一块倾斜密度多孔膜,所述倾斜密度多孔膜的气流的下游侧的密度比气流的上游侧的密度大。
该倾斜密度多孔膜的密度可以从气流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逐渐变化,也可分段变化。
另外,此处所说的一块多孔膜不包括使多块多孔膜粘接等而得到的多孔膜。
另外,倾斜密度多孔膜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也可通过在使一侧和另一侧的温度不同的状态下或经过了使温度不同的热处理后进行延伸等方法得到。
在该空气过滤滤材中,氟树脂多孔膜具有厚度且填充率低,通过在气流的上游侧捕捉比较大的粉尘,并且在气流的下游侧捕捉比较小的粉尘,能够抑制孔眼堵塞,并且能够确保灰尘储存量较多。
在第一观点至第六观点中任一方面所述的空气过滤器滤材的基础上,在第九观点的空气过滤器滤材中,氟树脂多孔膜是填充率为3.5%以下且厚度为45μm以上的一块多孔膜。
另外,此处所说的一块多孔膜不包括使多块多孔膜粘接等而得到的多孔膜。
另外,作为上述一块的氟树脂多孔膜,使用利用颗粒直径为0.3μm的聚α烯烃颗粒而掌握的压力损失和捕集效率,通过下式确定PF值:PF值={-log((100-捕集效率(%))/100)}/(压力损失(Pa)/1000),所述PF值优选为17以上。
另外,关于上述一块氟树脂多孔膜,较为理想的是,使包括个数中位直径为0.25μm的聚α烯烃(日文:ポリアルファオレフィン)颗粒的空气以5.3cm/秒的流速连续通风,压力损失上升250Pa时的上述聚α烯烃颗粒的灰尘储存量为30.0g/m2以上,更为理想的是,上述灰尘储存量为50.0g/m2以上。
此外,优选,使空气以5.3cm/秒的流速流过上述一块氟树脂多孔膜时的压力损失为200Pa以下。
在该空气过滤器滤材中,能够使氟树脂多孔膜具有厚度且填充率低。
此外,例如,在上述一块氟树脂多孔膜与填充率更高的分开独立的空气过滤器滤材一起配置于气流上游侧进行使用的情况下,能够降低向下游侧的空气过滤器滤材施加的负荷。
在第一观点至第九观点中任一观点所述的空气过滤器用滤材的基础上,第十观点的空气过滤器用滤材还包括预捕集膜。预捕集膜相对氟树脂多孔膜配置于气流的上游侧。使空气以5.3cm/秒的流速流过预捕集膜时的压力损失为15Pa以上55Pa以下。在使包括颗粒直径为0.3μm的聚α烯烃颗粒的空气以5.3cm/秒的流速流过预捕集膜时,该预捕集膜对于所述聚α烯烃颗粒的捕集效率为25%以上且小于80%。关于预捕集膜,使用利用颗粒直径为0.3μm的聚α烯烃颗粒而掌握的压力损失和捕集效率,通过下式确定PF值:PF值={-log((100-捕集效率(%))/100)}/(压力损失(Pa)/1000),所述PF值为7以上15以下。
作为上述这样的预捕集膜,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其厚度可以是0.4mm以下。此外,在空气过滤器滤材具有第一氟树脂多孔膜和第二氟树脂多孔膜的情况下,作为预捕集膜,优选,该预捕集膜的PF相对将第一氟树脂多孔膜和第二氟树脂多孔膜层叠时的PF值的比例、即“预捕集膜的PF值/将第一氟树脂多孔膜和第二氟树脂多孔膜层叠时的PF值”的值为0.20以上0.45以下。
该空气过滤器滤材还使用预捕集膜,从而能够确保足够的灰尘储存量。
另外,从将空气过滤器滤材的厚度设得较薄且确保足够的灰尘储存量的观点来看,第一观点至第九观点所述的空气过滤器滤材优选不具有上述这样的预捕集膜。此外,在将空气过滤器折入空气过滤器单元并使用的情况下,从扩大折入部分的总计面积的观点以及扩大凸起折痕的间隔来抑制压力损失的增大的观点来看,也优选不具有上述这样的预捕集膜。
在第一观点至第十观点中任一方面所述的空气过滤器滤材的基础上,在第十一观点的空气过滤器滤材中,氟树脂多孔膜中的至少填充率为3.5%以下的部分包含改性聚四氟乙烯。
另外,氟树脂多孔膜中的至少填充率为3.5%以下的部分也可包括改性聚四氟乙烯和均聚聚四氟乙烯这两者。
在该空气过滤器滤材中,氟树脂多孔膜中的至少填充率为3.5%以下的部分包括改性聚四氟乙烯,因此,容易将填充率抑制得较小。
在第一观点至第十一观点中任一观点所述的空气过滤器滤材的基础上,第十二观点的空气过滤器滤材包括氟树脂多孔膜,所述氟树脂多孔膜主要由能够纤维化的聚四氟乙烯、不会纤维化的非热熔加工性成分、熔点小于320℃的不会纤维化但能够进行热熔加工的成分构成。
在现有的主要仅由能够纤维化的PTFE(高分子量PTFE)构成的PTFE多孔膜中较多地包括纤维直径较细的微细原纤维,每根纤维的表面积较大,并且每根纤维的捕集效率较高,但与之相对的是,上述PTFE多孔膜的厚度较薄且纤维彼此的重合较多,因此,无法储存较多的微粒,从而每根纤维的捕集效率较高这一点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
与之相对地,由于该空气过滤器滤材构成为主要包括能够纤维化的聚四氟乙烯、不会纤维化的非热熔加工性成分、熔点小于320℃的不会纤维化但能够热熔加工的成分这三种成分,因此,与现有的PTFE多孔膜相比,由于较粗的纤维而使空隙变多并增大了厚度,从而能够提高灰尘储存量。
在第一观点至第十二观点中任一观点所述的空气过滤器的基础上,在第十三观点的空气过滤器滤材中,空气过滤器滤材还包括通气性支承层,所述通气性支承层相对于氟树脂多孔膜配置于气流的上游侧以及/或者下游侧。
该通气性支承层也可相对氟树脂多孔膜设置于气流的上游侧和下游侧这两者。
作为该通气性支承层,没有特别限定,优选,该通气性支承层的上述压力损失比氟树脂多孔膜的上述压力损失小(例如,一半以下,1/10以下等)。
该空气过滤器滤材包括通气性支承层,因此,能够增大强度。
第十四观点的空气过滤包包括第一观点至第十三观点中任一观点所述的空气过滤器滤材,所述空气过滤器滤材被加工成外折和内折交替反复而形成的锯齿形状。此外,“过滤包”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可以不是平坦的片状,而是通过交替进行外折和内折而折叠出的锯齿形状,调整形状而能够收容于任意的框体。
第十五观点的空气过滤器单元包括第一观点至第十三观点中任一观点所述的空气过滤器滤材或第十四观点所述的过滤包、以及对空气过滤器滤材或过滤包进行保持的框体。
第十六观点的空气过滤器滤材的制造方法包括准备包含聚四氟乙烯的未烧制薄膜的工序、获得多孔膜的工序。在获得多孔膜的工序中,使未烧制薄膜沿第一方向延伸,再沿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延伸。此处,在使未烧制薄膜沿第一方向延伸前,在250℃以上325℃以下的温度环境下对未烧制薄膜加热一分钟以上。
根据该制造方法,能够获得包括具有厚度且填充率低的氟树脂多孔膜的空气过滤器滤材。
第十七观点的空气过滤器滤材的制造方法包括准备包含聚四氟乙烯的未烧制薄膜的工序、获得多孔膜的工序。在获得多孔膜的工序中,使延伸后的未烧制薄膜以下述方式延伸:产生以延伸方向上的延伸速度为30%/秒以下延伸而形成的部分。
另外,在双轴延伸的情况下,只要在纵向和横向的任一方向上实现30%/秒以下的延伸速度即可。此外,在通过试验台测试装置等在平面内且在纵向和横向上依次或同时进行延伸的情况下,只要产生在纵向或横向中的任一延伸方向上满足上述延伸速度而延伸形成的部位即可。
延伸速度是指将延伸倍率(%)除以该延伸(纵向延伸的情况下是纵向延伸,横向延伸的情况下是横向延伸,纵向横向同时延伸的情况下至少是其中一者)花费的时间(秒)而得到的值。
此外,延伸倍率(%)是指未烧制薄膜的延伸后的长度相对延伸前的长度的比值(眼神后的长度/延伸前的长度),纵向延伸的情况下是纵向延伸前后的长度的比值,横向延伸的情况下是横向延伸前后的长度的比值,纵向横向同时延伸的情况下至少是其中一者的长度的比值。
根据该制造方法,能够获得包括具有厚度且填充率低的氟树脂多孔膜的空气过滤器滤材。
第十八观点的过滤包的制造方法包括下述工序:使外折和内折交替反复,从而将通过第十六观点或第十七观点所述的空气过滤器滤材的制造方法获得的空气过滤器滤材加工成锯齿形状。
第十九观点的空气过滤器单元的制造方法包括下述工序:使通过第十六观点或第十七观点所述的空气过滤器滤材的制造方法获得的空气过滤器滤材或通过第十八观点所述的过滤包的制造方法获得的过滤包保持于框体。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空气过滤器滤材(其一)的层结构的概略剖视图。
图2是表示空气过滤器滤材(其二)的层结构的概略剖视图。
图3是表示空气过滤器滤材(其三)的层结构的概略剖视图。
图4是表示空气过滤器滤材(其四)的层结构的概略剖视图。
图5是表示空气过滤器滤材(其五)的层结构的概略剖视图。
图6是过滤包的外观立体图。
图7是空气过滤器单元的外观立体图。
图8是使用了间隔件的空气过滤器单元的外观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以举例的方式对空气过滤器滤材(以下也简称为滤材)、过滤包、空气过滤器单元及这些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1)空气过滤器滤材
空气过滤器滤材的压力损失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优选为小于200Pa,可以是20Pa以上185Pa以下,优选为40Pa以上150Pa以下。
作为空气过滤器滤材,使用利用颗粒直径为0.3μm的聚α烯烃颗粒而掌握的压力损失和捕集效率,通过下式确定PF值:PF值={-log((100-捕集效率(%))/100)}/(压力损失(Pa)/1000),所述PF值优选为17以上。
作为空气过滤器滤材,通过使包括个数中位直径为0.25μm的聚α烯烃颗粒的空气以5.3cm/秒的流速连续通风而使得压力损失上升了250Pa时的所述聚α烯烃颗粒的灰尘储存量可以是30.0g/m2以上,优选是40.0以上,更优选是50.0以上。由此,对于能够充分地确保液体颗粒的灰尘储存量的空气过滤器滤材而言,能够抑制液体颗粒的捕集效率的降低。
空气过滤器滤材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是300μm以上1000μm以下,优选是400μm以上800μm以下。空气过滤器滤材的厚度是在特定的测定装置中向测定对象施加0.3N的负载时的厚度的值。
上文描述的空气过滤器滤材的具体层结构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能够对下文所示的层结构进行例示。
可如图1所示的空气过滤器滤材30那样,构成为氟树脂多孔膜31和通气性支承膜33在空气流动方向上层叠。通气性支承膜33可设置于氟树脂多孔膜31的下风侧,也可设置于上风侧,还可设置于上风侧和下风侧这两侧。
也可如图2所示的空气过滤器滤材30那样,构成为氟树脂多孔膜31和通气性支承膜33在空气流动方向上层叠,其中,氟树脂多孔膜31构成为具有第一氟树脂多孔膜31a和第二氟树脂多孔膜31b,第二氟树脂多孔膜31b相对第一氟树脂多孔膜31a配置于下游侧。在该情况下,通气性支承膜33可以相对第一氟树脂多孔膜31a和第二氟树脂多孔膜31b设置于下风侧,也可设置于上风侧,还可设置于上风侧和下风侧这两侧。此外,通气性支承膜33亦可设置在第一氟树脂多孔膜31a与第二氟树脂多孔膜31b之间。
亦可如图3所示的空气过滤器滤材30那样,构成为氟树脂多孔膜31和通气性支承膜33在空气流动方向上层叠,其中,氟树脂多孔膜31构成为具有多块(例如,两块)相同的氟树脂多孔膜31c。在该情况下,通气性支承膜33可相对多块相同的氟树脂多孔膜31c设置于下风侧,也可设置于上风侧,还可设置于上风侧和下风侧这两侧。此外,通气性支承膜33亦可设置在多块相同的氟树脂多孔膜31c之间。
还可如图4所示的空气过滤器滤材30那样,构成为预捕集膜34、氟树脂多孔膜31以及通气性支承膜33在空气流动方向上层叠,其中,氟树脂多孔膜31相对预捕集膜34配置于下游侧。在该情况下,通气性支承膜33可相对预捕集膜34和氟树脂多孔膜31设置于下风侧,也可设置于上风侧,还可设置于上风侧和下风侧这两侧。此外,通气性支承膜33亦可设置在预捕集膜34与氟树脂多孔膜31之间。
还可如图5所示的空气过滤器滤材30那样,构成为氟树脂多孔膜31、上游侧通气性支承膜33a以及下游侧通气性支承膜33b在空气流动方向上层叠,其中,上游侧通气性支承膜33a相对氟树脂多孔膜31配置于上游侧,下游侧通气性支承膜33b相对氟树脂多孔膜31配置于下游侧。
另外,这些氟树脂多孔膜31不限于在空气流动方向上是均质的,也可在空气流动方向上具有密度差。
另外,上述各膜和层等的重叠方式没有特别限定,可以利用加热引起的局部熔融或热熔树脂的熔融所产生的锚固效应进行贴合,也可利用反应性粘接剂等进行贴合,还可单纯地叠置。另外,由于是贴合,因此,各膜和层的厚度没有实质变化。
以下,对各层以及各层间的关系进行例示说明。
(2)氟树脂多孔膜
氟树脂多孔膜构成为主要包括氟树脂,优选具有多孔质的膜结构,其中,上述多孔质的膜结构具有未图示的原纤维(纤维)以及连接于原纤维的结点(结节部)。
此处,“主要”是指下述意思:在含有多个种类的成分的情况下,含有最多的成分是氟树脂。氟树脂多孔膜例如可以相对氟树脂多孔膜的重量包括50重量%以上的氟树脂,优选包括80重量%以上的氟树脂,更优选包括95重量%以上的氟树脂,还可仅由氟树脂构成。在氟树脂多孔膜是由多块相同的氟树脂多孔膜构成的情况下的各相同的氟树脂多孔膜以及氟树脂多孔膜是第一氟树脂多孔膜或第二氟树脂多孔膜的情况下,上述氟树脂的比例也相同。
作为不同于氟树脂的成分,例如能够列举后述的作为不会纤维化的非熔融加工性成分(B成分)的无机填料。
用于氟树脂多孔膜的氟树脂可以由一种的成分构成,也可由两种以上的成分构成。此外,作为由两种以上的成分构成的氟树脂,例如可以列举能够纤维化的PTFE(以后也称为A成分)、不会纤维化的非热熔加工性成分(以后也称为B成分)以及熔点小于320℃的、不会纤维化但能够进行热熔加工的成分(以后也称为C成分)这三种成分的混合物。氟树脂多孔膜优选由上述三种成分的组合构成。与以往能够纤维化的PTFE(高分子量PTFE)多孔膜相比,由上述三种成分构成的氟树脂多孔膜具有空隙较多且膜厚较厚的膜结构,因此,上述氟树脂多孔膜能够在滤材的厚度方向的较广的区域内对气体中的微粒进行捕集,由此,能够提高灰尘储存量。通过由上述三种成分构成氟树脂多孔膜,与固体颗粒的灰尘储存量相比,能够特别增大液体颗粒的灰尘储存量。
以下,对上述三种成分进行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2-1)A成分:能够纤维化的PTFE
能够纤维化的PTFE例如是由四氟乙烯(TFE)的乳化聚合或者悬浮聚合得到的高分子量PTFE。这里所说的高分子量是指下述大小的分子量:在制作多孔膜时进行延伸时容易纤维化且能够获得纤维长度较长的原纤维,标准比重(SSG)为2.130~2.230,并且由于熔融粘度较高而实质上没有熔融流动。从容易纤维化且能够获得纤维长度较长的原纤维的观点出发,较为理想的是,能够纤维化的PTFE的SSG是2.130~2.190,更为理想的是,上述能够纤维化的PTFE的SSG是2.140~2.170。若SSG过高,A~C的各成分的混合物的延伸性可能变差,若SSG过低,则轧制性可能变差,多孔膜的均质性可能变差并且多孔膜的压力损失可能变高。此外,从容易纤维化且能够获得纤维长度较长的原纤维的观点出发,较为理想的是,通过乳化聚合获得的PTFE。标准比重(SSG)以ASTM D 4895为基准进行测定。
能够通过能否进行糊料挤出来判断是否具有纤维化性、即能否纤维化,上述糊料挤出是将由TFE的聚合物制作而成的高分子量PTFE粉末成形的代表性方法。通常,能够进行糊料挤出是由于高分子量的PTFE具有纤维化性。在通过糊料挤出得到的未烧制的成形体不具有实质上的强度以及伸长率的情况下,例如伸长率为0%、一拉就断的情况下,能够视作不具有纤维化性。
上述高分子量PTFE可以是改性聚四氟乙烯(以下称为改性PTFE)、均聚聚四氟乙烯(以下称为均聚PTFE)、改性PTFE和均聚PTFE的混合物。均聚PTFE没有特别的限定,能够优选使用在下述文献中公开的均聚PTFE:日本专利特开昭53-60979号公报、日本专利特开昭57-135号公报、日本专利特开昭61-16907号公报、日本专利特开昭62-104816号公报、日本专利特开昭62-190206号公报、日本专利特开昭63-137906号公报、日本专利特开2000-143727号公报、日本专利特开2002-201217号公报、国际公开第2007/046345号文本、国际公开第2007/119829号文本、国际公开第2009/001894号文本、国际公开第2010/113950号文本、国际公开第2013/027850号文本等。其中,较为理想的是,使用具有高延伸特性的、在下述文献中公开的均聚PTFE:日本专利特开昭57-135号公报、日本专利特开昭63-137906号公报、日本专利特开2000-143727号公报、日本专利特开2002-201217号公报、国际公开第2007/046345号文本、国际公开第2007/119829号文本、国际公开第2010/113950号文本等。
改性PTFE由TFE和TFE以外的单体(以下称为改性单体)构成。对于改性PTFE,能够列举由改性单体均匀改性得到的改性PTFE、在聚合反应的初期改性得到的改性PTFE以及在聚合反应的末期改性得到的改性PTFE等,但对于改性PTFE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能够优选使用在下述文献中公开的改性PTFE:日本专利特开昭60-42446号公报、日本专利特开昭61-16907号公报、日本专利特开昭62-104816号公报、日本专利特开昭62-190206号公报、日本专利特开昭64-1711号公报、日本专利特开平2-261810号公报、日本专利特开平11-240917号公报、日本专利特开平11-240918号公报、国际公开第2003/033555号文本、国际公开第2005/061567号文本、国际公开第2007/005361号文本、国际公开第2011/055824号文本、国际公开第2013/027850号文本等。其中,较为理想的是,使用具有高延伸特性的、在下述文献中公开的改性PTFE:日本专利特开昭61-16907号公报、日本专利特开昭62-104816号公报、日本专利特开昭64-1711号公报、日本专利特开平11-240917号公报、国际公开第2003/033555号文本、国际公开第2005/061567号文本、国际公开第2007/005361号文本、国际公开第2011/055824号文本等。
改性PTFE包括基于TFE的TFE单位以及基于改性单体的改性单体单位。改性单体单位是改性PTFE的分子结构的一部分并且是来源于改性单体的部分。对于改性PTFE,改性单体单位的含量优选为全单体单位的0.001~0.500重量%,较为理想的是,0.01~0.30重量%。全部单体单位是改性PTFE的分子结构中来源于全部的单体的部分。
对于改性单体,只要能够与TFE进行共聚,就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能够列举六氟丙烯(HFP)等全氟烯烃、三氟氯乙烯(CTFE)等氯氟烯烃、三氟乙烯和偏氟乙烯(VDF)等含氢氟烯烃、全氟乙烯基醚、全氟烷基乙烯(PFAE)以及乙烯等。所使用的改性单体可以是一种,也可是多个种类。
全氟乙烯基醚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能够列举由下述通式(1)表示的全氟不饱和化合物等。
CF2=CF-ORf…(1)
式中,Rf表示全氟有机基团。
在本说明书中,全氟有机基团是与碳原子结合的氢原子全部置换为氟原子而构成的有机基团。上述全氟有机基团也可具有醚氧。
作为全氟乙烯基醚,例如能够列举全氟(烷基乙烯基醚)(PAVE),上述全氟(烷基乙烯基醚)是指在上述通式(1)中Rf是碳数为1~10的全氟烷基。较为理想的是,全氟烷基的碳数为1~5。作为PAVE中的全氟烷基,例如能够列举全氟甲基、全氟乙基、全氟丙基、全氟丁基、全氟戊基、全氟己基等。作为PAVE,较为理想的是全氟丙基乙烯基醚(PPVE)、全氟甲基乙烯基醚(PMVE)。
上述全氟烷基乙烯(PFAE)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能够列举全氟丁基乙烯(PFBE)、全氟己基乙烯(PFHE)等。
作为改性PTFE中的改性单体,较为理想的是从由HFP、CTFE、VDF、PAVE、PFAE以及乙烯构成的组中选出的至少一种。
尤其是从容易纤维化且能够获得纤维长度较长的原纤维的观点出发,较为理想的是,均聚PTFE的含量超过能够纤维化的PTFE的50重量%。
另外,能够纤维化的PTFE也可由多个上述成分组合而成。
从维持多孔膜的纤维结构的观点出发,较为理想的是,能够纤维化的PTFE的含量超过多孔膜的50重量%。
(2-2)B成分:不会纤维化的非热熔加工性成分
不会纤维化的非热熔加工性成分作为非纤维状的颗粒主要集中于结节部,以起到对能够纤维化的PTFE的纤维化进行抑制的作用。
作为不会纤维化的非热熔加工性成分,例如能够列举低分子量PTFE等具有热塑性的成分、热固性树脂、无机填料以及上述这些成分的混合物。
较为理想的是,具有热塑性的成分的熔点为320℃以上,并且其熔融粘度较高。例如,由于低分子量PTFE的熔融粘度较高,因此,即使在熔点以上的温度下对上述低分子量PTFE进行加工也能够使其停留于结节部。在本说明书中,低分子量PTFE是指数均分子量为60万以下、熔点为320℃以上335℃以下、并且在380℃的熔融粘度为100Pa·s~7.0×105Pa·s的PTFE(参照日本专利特开平10-147617号公报)。
作为低分子量PTFE的制造方法,能够列举下述制造方法:使通过TFE的悬浮聚合得到的高分子量PTFE粉末(模塑粉)或通过TFE的乳化聚合得到的高分子量PTFE粉末(PF:细粉)与特定的氟化物在高温下接触并反应而热分解的方法(参照日本专利特开昭61-162503号公报);向上述高分子量PTFE粉末或成形体照射电离性放射线的方法(参照日本专利特开昭48-78252号公报);以及使TFE与链转移剂一起直接聚合的方法(参照国际公开第2004/050727号文本、国际公开第2009/020187号文本、国际公开第2010/114033号文本等)等。与能够纤维化的PTFE相同的是,低分子量PTFE可以是均聚PTFE,也可以是包括上述改性单体的改性PTFE。
低分子量PTFE不具有纤维化性。能够通过上述方法判断是否具有纤维化性。对于低分子量PTFE,通过糊料挤出得到的未烧制的成形体不具有实质性强度和伸长率,例如伸长率为0%,一拉就断。
低分子量PTFE没有特别的限定,较为理想的是,在380℃时的熔融粘度为1000Pa·s以上,更为理想的是,上述熔融粘度为5000Pa·s以上,进一步更为理想的是,上述熔融粘度为10000Pa·s以上。这样,若熔融粘度较高,则在制造多孔膜时,即使作为C成分的不会纤维化但能够进行热熔加工的成分熔融,不会纤维化的非热熔加工性成分也能够停留于结节部,从而能够抑制纤维化。
作为热固性树脂,例如能够列举环氧树脂、硅酮树脂、聚酯树脂、聚氨酯树脂、聚酰亚胺树脂、酚醛树脂以及上述树脂的混合物等各树脂。从后述的共聚沉的作业性的观点出发,较佳的是,采用在未固化状态下水分散的树脂来作为热固性树脂。上述这些热固性树脂均能够作为市售品获得。
作为无机填料,能够列举滑石、云母、硅酸钙、玻璃纤维、碳酸钙、碳酸镁、碳纤维、硫酸钡、硫酸钙以及上述成分的混合物等。其中,从与能够纤维化的高分子量的PTFE的亲和性以及比重的观点出发,较为理想的是采用滑石。从制造多孔膜时能够形成稳定的分散体的观点出发,较为理想的是,采用颗粒直径为3μm以上20μm以下的无机填料。颗粒直径是指平均颗粒直径,并且通过激光衍射散射法进行测定。上述这些无机填料均能够作为市售品获得。
另外,不会纤维化的非熔融加工性成分也可由多个上述成分组合而成。
较为理想的是,不会纤维化的非热熔加工性成分的含量为多孔膜的1重量%以上50重量%以下。通过使不会纤维化的非热熔加工性成分的含量为50重量%以下,容易维持多孔膜的纤维结构。较为理想的是,不会纤维化的非热熔加工性成分的含量为20重量%以上40重量%以下,更为理想的是30重量%。通过使含量为20重量%以上40重量%以下,能够更有效地对能够纤维化的PTFE的纤维化进行抑制。
(2-3)C成分:熔点小于320℃的、不会纤维化但能够进行热熔加工的成分
熔点小于320℃的、不会纤维化但能够进行热熔加工的成分(以下也称为不会纤维化但能够进行热熔加工的成分)在熔融时具有流动性,因此,该成分能够在制造多孔膜时(延伸时)熔融并凝固于结节部,从而能够提高多孔膜整体的强度,并且即使在后续工序中被压缩等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过滤性能变差。
较为理想的是,不会纤维化但能够进行热熔加工的成分在380℃时的熔融粘度表现为小于10000Pa·s。另外,不会纤维化但能够进行热熔加工的成分的熔点是通过差示扫描量热计(DSC)并且在下述情况下得到的熔化热曲线的峰值,上述情况是指:以10℃/分的升温速度使上述成分升温至熔点以上并使该成分一次性完全熔融,并且在以10℃/分的速度使上述成分冷却至熔点以下后,再以10℃/分的速度使上述成分升温。
作为不会纤维化但能够进行热熔化工的成分,能够列举能够进行热熔的氟聚合物、聚苯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酯、聚酰胺等各树脂或者上述树脂的混合物等能够充分发挥在制造多孔膜时的延伸温度下的熔融性、流动性的成分。其中,从在制造多孔膜时的延伸温度下的耐热性优异、耐试剂性优异这一观点出发,较为理想的是能够进行热熔的氟聚合物。对于能够进行热熔的氟聚合物,能够列举包括由下述通式(2)
RCF=CR2…(2)
(式中,R分别独立地从氢、氟、氯、碳原子为1~8个的烷基、碳原子为6~8个的芳基、碳原子为3~10个的环状烷基、碳原子为1~8个的全氟烷基中选择。在上述情况下,所有的R可以相同,此外,任意两个R可以相同且剩下的一个R与上述两个R可以不同,所有的R也可彼此不同。)表示的至少一种氟化乙烯性不饱和单体、优选两种以上的单体衍生而成的共聚物单位的氟聚合物。
对作为由通式(2)表示的化合物的有用例没有进行限定,能够列举氟乙烯、VDF、三氟乙烯、TFE、HFP等全氟烯烃、CTFE、二氯二氟乙烯等氯氟烯烃、PFBE、PFHE等(全氟烷基)乙烯、全氟-1,3-二氧杂环戊烯及其混合物等。
此外,氟聚合物也能够包括共聚物,该共聚物通过至少一种的、由上述通式(2)表示的单体与
由上述通式(1)以及/或者下述通式(3)
R2C=CR2…(3)
(式中,R分别独立地从氢、氯、碳原子为1~8个的烷基、碳原子为6~8个的芳基、碳原子为3~10个的环状烷基中选择。在上述情况下,可以所有的R相同,此外,也可任意两个以上的R相同且剩下其它的R与上述两个以上的R不同,也可所有的R彼此不同。上述其它的R为多个的情况下也可彼此不同。)表示的至少一种的共聚性共聚单体进行共聚而衍生形成。
作为由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的有用例,能够列举全氟(烷基乙烯基醚)(PAVE)。作为上述PAVE,较为理想的是全氟丙基乙烯基醚(PPVE)、全氟甲基乙烯基醚(PMVE)。
作为由通式(3)表示的化合物的有用例,能够列举乙烯、丙烯等。
作为氟聚合物的更具体的例子,能够列举由氟乙烯的聚合衍生而成的聚氟乙烯、由偏氟乙烯(VDF)的聚合衍生而成的聚偏氟乙烯(PVDF)、由三氟氯乙烯(CTFE)的聚合衍生而成的聚三氟氯乙烯(PCTFE)、由两种以上不同的由上述通式(2)表示的单体的共聚衍生而成的氟聚合物、至少一种的由上述通式(2)表示的单体与至少一种的由上述通式(1)以及/或者至少一种的由上述通式(3)表示的单体进行共聚而衍生形成的氟聚合物。
上述聚合物的例子是由VDF和六氟丙烯(HFP)衍生形成的具有共聚物单位的聚合物、由TFE以及TFE以外的至少一种的共聚性共聚单体(至少3重量%)衍生而成的聚合物。作为后一种类的氟聚合物,能够列举TFE/PAVE共聚物(PFA)、TFE/PAVE/CTFE共聚物、TFE/HFP共聚物(FEP)、TFE/乙烯共聚物(ETFE)、TFE/HFP/乙烯共聚物(EFEP)、TFE/VDF共聚物、TFE/VDF/HFP共聚物、TFE/VDF/CTFE共聚物等、或者上述共聚物的混合物。
另外,不会纤维化但能够进行热熔加工的成分也可由多个上述成分组合而成。
较为理想的是,不会纤维化但能够进行热熔加工的成分在多孔膜中的含量为0.1重量%以上且小于20重量%。通过使上述不会纤维化但能够进行热熔加工的成分的含量小于20重量%,即使上述成分分散于多孔膜中的结节部以外的部分,也能够抑制多孔膜的压力损失变高。此外,通过使上述成分的含量小于20重量%,容易以后述的伸长面积倍率为40倍以上的高倍率进行延伸。通过使不会纤维化但能够进行热熔加工的成分在多孔膜中的含量为0.1重量%以上,即使在后续工序中施加有压缩力等的情况下,也容易对多孔膜的过滤性能变差这一情况进行充分的抑制。较为理想的是,不会纤维化但能够进行热熔加工的成分在多孔膜中的含量为15重量%以下,更为理想的是10重量%以下。此外,从确保多孔膜的强度的观点出发,较为理想的是,不会纤维化但能够进行热熔加工的成分在多孔膜中的含量为0.5重量%以上。其中,特别理想的是,上述含量为5重量%左右。
为了以40倍以上800倍以下的伸长面积倍率良好地进行延伸,较为理想的是,不会纤维化但能够进行热熔加工的成分的含有率为10重量%以下。
在由上述说明的三种成分构成的多孔膜中,原纤维主要由A成分构成,结节部由A~C成分构成。上述这样的结节部在多孔膜中形成得较大,由此成形为厚度较厚的多孔膜。此外,上述这样的结节部包括不会纤维化但能够进行热熔加工的成分,因而比较牢固,能够起到沿厚度方向支承多孔膜的柱的作用,因此,在通气性支承膜的层叠以及后述的压褶加工等后续工序中,即使在承受厚度方向的压缩力等的情况下,也能够对多孔膜的过滤性能降低这一情况进行抑制。
(2-4)氟树脂多孔膜的其他性质
在空气过滤器滤材所具有的氟树脂多孔膜仅为一块的情况下,在氟树脂多孔膜中,该氟树脂多孔膜的填充率为3.5%以下的部分的厚度可以是45μm以上,填充率为3.5%以下的部分的厚度也可以是50μm以上,填充率为3.5%以下的部分的厚度还可以是100μm以上,填充率为3.5%以下的部分的厚度亦可以是150μm以上。此外,在氟树脂多孔膜中,填充率为2.5%以下的部分的厚度可以是50μm以上,填充率为2.5%以下的部分的厚度也可以是100μm以上,填充率为2.5%以下的部分的厚度还可以是150μm以上。此外,在氟树脂多孔膜中,填充率为2.0%以下的部分的厚度可以是50μm以上,填充率为2.0%以下的部分的厚度也可以是100μm以上,填充率为2.0%以下的部分的厚度还可以是150μm以上。上述仅一块的氟树脂多孔膜的填充率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优选为0.5%以上,也可以是1.0%以上。
另外,上述仅一块的氟树脂多孔膜可以包括改性聚四氟乙烯,优选包括改性聚四氟乙烯和均聚聚四氟乙烯。作为改性聚四氟乙烯,例如,可以列举四氟乙烯和全氟烷基乙烯基醚的共聚物、四氟乙烯和六氟丙烯的共聚物、四氟乙烯和全氟丙基乙烯基醚的共聚物、四氟乙烯和三氟氯乙烯的共聚物以及这些的混合物等。从使聚四氟乙烯的成形性维持得良好的观点来看,优选,氟树脂多孔膜中的改性聚四氟乙烯的含有比例为10重量%以上98重量%以下,更优选为50重量%以上95%重量以下。
上述仅一块的氟树脂多孔膜的填充率可以在厚度方向上大致均匀,也可在厚度方向上变化。作为厚度方向上的填充率变化的氟树脂多孔膜,优选,上风侧部分的填充率比下风侧部分的填充率低(倾斜密度多孔膜)。作为上风侧的填充率和下风侧的填充率的不同,就仅一块的氟树脂多孔膜而言,例如,上风侧的PAO颗粒的灰尘储存量/下风侧的PAO颗粒的灰尘储存量的值可以是1.2以上5.0以下,优选是1.5以上3.0以下,上风侧的PAO颗粒的灰尘储存量优选为35.0g/m2以上70.0g/m2以下,下风侧的PAO颗粒的灰尘储存量优选为10.0g/m2以上且小于35.0g/m2。
上述仅一块的氟树脂多孔膜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是45μm以上,也可以是50μm以上,还可以是100μm以上,亦可以是150μm以上。在比45μm薄的情况下,容易产生裂缝。
作为上述仅一块的氟树脂多孔膜,使用利用颗粒直径为0.3μm的聚α烯烃颗粒而掌握的压力损失和捕集效率,通过下式确定PF值:PF值={-log((100-捕集效率(%))/100)}/(压力损失(Pa)/1000),所述PF值优选为17以上,更优选为2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5以上。
此外,关于上述仅一块的氟树脂多孔膜,优选,使包括个数中位直径为0.25μm的聚α烯烃颗粒的空气以5.3cm/秒的流速连续通风于该氟树脂多孔膜的、与压力损失上升250Pa时所对应的上述聚α烯烃颗粒的灰尘储存量为30.0g/m2以上,更优选为50.0g/m2以上,进一步优选为90.0g/m2以上。
关于上述仅一块的氟树脂多孔膜,使空气以5.3cm/秒的流速流过该氟树脂多孔膜时的压力损失优选为200Pa以下,更优选为185Pa以下。
关于上述仅一块的氟树脂多孔膜,其平均孔径优选为2.5μm以上,更优选为4.0μm以上。
在空气过滤器滤材所具有的氟树脂多孔膜是第一氟树脂多孔膜和第二氟树脂多孔膜这样多块氟树脂多孔膜的情况下,在配置于最上风侧而使用的第一氟树脂多孔膜中,其填充率为3.5%以下的部分的厚度可以是45μm以上,填充率为3.5%以下的部分的厚度也可以是50μm以上,填充率为3.5%以下的部分的厚度还可以是100μm以上,填充率为3.5%以下的部分的厚度亦可以是150μm以上。此外,在该第一氟树脂多孔膜中,填充率为2.5%以下的部分的厚度可以是50μm以上,填充率为2.5%以下的部分的厚度也可以是100μm以上,填充率为2.5%以下的部分的厚度还可以是150μm以上。此外,在该第一氟树脂多孔膜中,填充率为2.0%以下的部分的厚度可以是50μm以上,填充率为2.0%以下的部分的厚度也可以是100μm以上,填充率为2.0%以下的部分的厚度还可以是150μm以上。该第一氟树脂多孔膜的填充率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优选为0.5%以上,也可以是1.0%以上。
另外,第一氟树脂多孔膜可以包括改性聚四氟乙烯,优选包括改性聚四氟乙烯和均聚聚四氟乙烯。作为改性聚四氟乙烯,例如,可以列举四氟乙烯和全氟烷基乙烯基醚的共聚物、四氟乙烯和六氟丙烯的共聚物、四氟乙烯和全氟丙基乙烯基醚的共聚物、四氟乙烯和三氟氯乙烯的共聚物以及这些的混合物等。从使聚四氟乙烯的成形性维持得良好的观点来看,优选,氟树脂多孔膜中的改性聚四氟乙烯的含有比例为10重量%以上98重量%以下,更优选为50重量%以上95%重量以下。
上述第一氟树脂多孔膜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是45μm以上,也可以是50μm以上,还可以是100μm以上,亦可以是150μm以上。在第一氟树脂多孔膜的厚度比45μm薄的情况下,作用在配置于更靠下游侧的第二氟树脂多孔膜上的集尘负荷会过度增大,使得第二氟树脂多孔膜容易在早期产生孔眼堵塞。
作为该第一氟树脂多孔膜,使用利用颗粒直径为0.3μm的聚α烯烃颗粒而掌握的压力损失和捕集效率,通过下式确定PF值:PF值={-log((100-捕集效率(%))/100)}/(压力损失(Pa)/1000),所述PF值优选为17以上,更优选为2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5以上。
关于该第一氟树脂多孔膜,优选,使包括个数中位直径为0.25μm的聚α烯烃颗粒的空气以5.3cm/秒的流速连续通风于该氟树脂多孔膜的、与压力损失上升250Pa时所对应的上述聚α烯烃颗粒的灰尘储存量为30.0g/m2以上,更优选为50.0g/m2以上,进一步优选为90.0g/m2以上。
关于该第一氟树脂多孔膜,使空气以5.3cm/秒的流速流过该氟树脂多孔膜时的压力损失优选为200Pa以下,更优选为185Pa以下。
关于该第一氟树脂多孔膜,其平均孔径优选为3.5μm以上,更优选为4.0μm以上。
此外,相对上述第一氟树脂多孔膜配置于气流的下游侧的第二氟树脂多孔膜也可采用与第一氟树脂多孔膜相同的多孔膜,不过,从提高空气过滤器滤材整体的灰尘储存量的观点来看,优选,采用填充率大于第一氟树脂多孔膜的填充率的氟树脂多孔膜。
此外,第二氟树脂多孔膜的膜厚例如优选比第一氟树脂多孔膜的膜厚薄,可以是5μm以上,优选是40μm以上。第二氟树脂多孔膜的膜厚例如可以是100μm以下。
(2-5)氟树脂多孔膜的制造方法
接着,以举例的方式对空气过滤器滤材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在氟树脂多孔膜的制作中,可以采用氟树脂,例如,优选采用上文所说明的三种成分。
上述说明的A~C三种成分的形态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是后述的组成物、混合粉末、成形用材料。首先,对作为多孔膜的原料的组成物、混合粉末、成形用材料进行说明。
组成物、混合粉末、成形用材料均包括上述A成分、B成分和C成分,C成分的含量例如为整体的0.1重量%以上且小于20重量%。A成分、B成分和C成分分别与关于多孔膜的上述能够纤维化的PTFE、不会纤维化的非热熔加工性成分以及不会纤维化但能够进行热熔加工的成分相同。
成形用材料例如是用于将多孔膜成形的多孔膜成形用材料,上述多孔膜用于对气体中的微粒进行捕集的过滤器用滤材。
多孔膜的原料的形态可以是后述的混合粉末,也可以是非粉末的混合物,此外,也可以是后述的成形用材料或组成物。作为混合粉末,例如能够列举在后述的实施例中采用的通过共聚沉得到的微粉、将三种原料中的两种原料通过共聚沉混合后与另一种材料通过混合机混合而成的粉体、将三种原料通过混合机混合而成的粉体等。作为非粉末的混合物,例如能够列举多孔体(例如多孔膜)等成形体、包括三种成分的水性分散体。
为了将组成物成形,成形用材料可以是为了加工而进行了调节的材料,例如是添加了加工助剂(液体润滑剂等)等的材料、调节了粒度的材料、进行了预备成形的材料。例如,成形用材料除了包括上述三种成分,还可以包括公知的添加剂等。作为公知的添加剂,例如能够列举碳纳米管、炭黑等碳材料、颜料、光催化剂、活性炭、抗菌剂、吸附剂、防臭剂等。
组成物能够通过各种方法进行制造,例如,在组成物是混合粉末的情况下,能够通过下述方法等进行制造:通过一般的混合机等将A成分的粉末、B成分的粉末以及C成分的粉末混合的方法;通过对分别包括A成分、B成分和C成分的三种水性分散液进行共聚沉来获得共聚沉粉末的方法;通过将预先对包括A成分、B成分和C成分中的任意两种成分的水性分散液进行共聚沉而得到的混合粉末与剩余的一种成分的粉末通过一般的混合机等混合的方法。根据上述这样的方法,在任意的制造方法中,都能够得到优选的延伸材料。其中,在三种不同的成分容易均匀地分散这一点上,较为理想的是,通过对分别包括A成分、B成分和C成分的三种水性分散液进行共聚沉来获得组成物。
通过共聚沉获得的混合粉末的尺寸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平均粒径为100μm以上1000μm以下,较为理想的是300μm以上800μm以下。在上述情况下,平均粒径以JIS K6891为基准进行测定。通过共聚沉获得的混合粉末的表观密度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是0.40g/ml以上0.60g/ml以下,较为理想的是0.45g/ml以上0.55g/ml以下。表观密度以JIS K6892为基准进行测定。
作为上述共聚沉的方法,例如能够列举下述方法:
(i)将A成分的水性分散液、B成分的水性分散液以及C成分的水性分散液混合后进行聚沉的方法;
(ii)在A成分、B成分、C成分中任意一种成分的水性分散液添加剩余两种成分的粉末后进行聚沉的方法;
(iii)将A成分、B成分、C成分中任意一种成分的粉末添加至将剩余两种成分的水性分散液混合而成的混合水性分散液后进行聚沉的方法;
(Ⅳ)将预先将A成分、B成分、C成分中任意两种成分的各水性分散液混合后进行聚沉而得到的两种成分的混合粉末添加至剩余一种成分的水性分散液后进行聚沉的方法。
作为上述共聚沉的方法,在三种成分容易均匀地分散这一点上,较为理想的是上述(i)的方法。
在基于上述(i)~(iv)的方法的共聚沉中,较为理想的是,例如添加下述成分中的任意成分并进行聚沉:硝酸、盐酸、硫酸等酸类;氯化镁、氯化钙、氯化钠、硫酸铝、硫酸镁、硫酸钡、碳酸氢钠、碳酸钠等金属盐类;丙酮、甲醇等有机溶剂。
上述A成分的混合前的形态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是上述能够纤维化的PTFE的水性分散液,也可以是粉体。作为粉末(特别是上述FP:微粉),例如能够列举下述粉末:三井杜邦氟化学株式会社(三井·デュポンフロロケミカル社)制造的“特富龙(テフロン)6-J”(以下特富龙为注册商标)、“特富龙6C-J”、“特富龙62-J”等;大金工业株式会社(ダイキン工業社)制造的“Polyflon(ポリフロン)F106”(以下Polyflon为注册商标)、“PolyflonF104”、“PolyflonF201”、“PolyflonF302”等;旭硝子株式会社(旭硝子社)制造的“Fluon(フルオン)CD123”(以下Fluon为注册商标)、“FluonCD1”、“FluonCD141”、“FluonCD145”等;杜邦公司(デュポン社)制造的“Teflon60”、“Telfon60 X”、“Teflon601A”、“Teflon601 X”、“Teflon613A”、“Teflon613A X”、“Teflon605XT X”、“Teflon669 X”等。可以对通过TFE的乳化聚合得到的能够纤维化的PTFE的水性分散液(聚合完毕的水性分散液)进行聚沉、干燥来获得细粉。
作为能够纤维化的PTFE的水性分散液,可以是上述聚合完毕的水性分散液,也可以是市售品的水性分散液。作为聚合完毕的能够纤维化的PTFE水性分散液的优选制作方法,能够列举将均聚PTFE作为公开内容进行了列举的上述公报等公开的制作方法。作为市售品的能够纤维化的PTFE的水性分散液,能够列举下述水性分散液:大金工业株式会社制造的“PolyflonD-110”、“PolyflonD-210”、“PolyflonD-210C”、“PolyflonD-310”等;三井杜邦氟化学株式会社制造的“特富龙31-JR”、“特富龙34-JR”等;旭硝子株式会社制造的“FluonAD911L”、“FluonAD912L”、“AD938L”等。对于市售品的能够纤维化的PTFE的水性分散液而言,为了保持稳定性,均相对于水性分散液中的PTFE的100重量份添加2~10重量份的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等,因此,在通过共聚沉得到的混合粉末容易残留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从而可能引起多孔体着色等问题。因此,作为能够纤维化的PTFE的水性分散液,较为理想的是聚合完毕的水性分散液。
B成分的混合前的形态没有特别的限定,在B成分是低分子量PTFE的情况下对上述B成分的混合前的形态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是水性分散体,也可以是粉体(一般称为PTFE微粉或微粉)。作为低分子量PTFE的粉体,例如能够列举下述粉体:三井杜邦氟化学株式会社制造的“MP1300-J”等;大金工业株式会社制造的“Lubron(ルブロン)L-5”(以下Lubron为注册商标)、“LubronL-5F”等;旭硝子株式会社制造的“FluonL169J”、“FluonL170J”、“FluonL172J”等;喜多村株式会社(喜多村社)制造的“KTL-F”、“KTL-500F”等。
作为低分子量PTFE的水性分散液,可以是通过上述TFE的乳化聚合得到的聚合完毕的水性分散液,也可以是市售品的水性分散液。此外,也能够使用通过利用表面活性剂等使微粉在水中分散而成的水性分散液。作为聚合完毕的能够纤维化的PTFE水性分散液的优选制作方法,能够列举下述文献公开的制作方法:日本专利特开平7-165828号公报、日本专利特开平10-147617号公报、日本专利特开2006-063140号公报、日本专利特开2009-1745号公报、国际公开第2009/020187号文本等。作为市售品的能够纤维化的PTFE的水性分散液,能够列举大金工业株式会社制造的“LubronLDW-410”等水性分散液。对于市售品的低分子量PTFE的水性分散液而言,为了保持稳定性,均相对于水性分散液中的PTFE的100重量份添加2~10重量份的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等,因此,在通过共聚沉得到的混合粉末容易残留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从而可能引起多孔体着色等问题。因此,作为低分子量PTFE的水性分散液,较为理想的是聚合完毕的水性分散液。
此外,在使用无机填料作为B成分的情况下,对B成分的混合前的形态没有特别的限定,较为理想的是水性分散体。作为无机填料,能够列举日本滑石株式会社(日本タルク株式会社)制造的“滑石P2”、富士滑石工业株式会社(富士タルク工業社)制造的“LMR-100”等。通过采用硅烷偶联剂等对上述滑石进行表面处理等而将粉体分散于水中的方式使用上述滑石。其中,从对水的分散性的理由出发,较为理想的是采用基于气流粉碎机的二次粉碎品(“滑石P2”等)。
作为C成分,除了FEP、PFA等氟树脂,例如还能够列举丙烯酸、聚氨酯、PET等各树脂。上述C成分的混合前的形态没有特别的限定,较为理想的是水性分散体。在水性分散体是通过乳化聚合得到的树脂的情况下,除了能够直接使用上述聚合完毕的分散体,还能够使用通过采用表面活性剂等将树脂粉分散于水中而形成的水性分散体。以使C成分在多孔膜中的含量为0.1重量%以上且小于20重量%的方式将规定量的C成分分散于水中以调配水性分散体。
共聚沉的方法没有特别的限定,较为理想的是,在混合三种水性分散体后施加机械性搅拌力。
共聚沉后,进行脱水、干燥,与液体润滑剂(挤出助剂)混合并挤出。作为液体润滑剂,只要是能够使PTFE的粉末的表面湿润并且能够在将通过共聚沉得到的混合物成形为薄膜状后去除的物质,则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能够列举流动石蜡、石脑油、白油、甲苯、二甲苯等烃油、醇类、酮类、酯类等。
在使通过共聚沉得到的混合物与液体润滑剂混合后,通过现有公知的方法进行挤出、轧制成形为薄膜状物。挤出能够通过糊料挤出、柱塞挤出等进行,较为理想的是通过糊料挤出进行。通过糊料挤出的方式挤出的片状的挤出物在加热的条件下、例如在40℃以上80℃以下的温度条件下利用压延辊等进行轧制。得到的薄膜状的轧制物的厚度根据目标多孔膜的厚度进行设定,通常为100μm以上1000μm以下,也可以是100μm以上400μm以下。
接着,从作为轧制物的未烧制薄膜去除液体润滑剂。通过加热法或萃取法或者上述方法的组合来去除液体润滑剂。在使用A~C这三种成分的情况下,对于采用加热法的情况下的加热温度而言,只要其低于不会纤维化的热熔加工性成分的熔点,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是100℃以上250℃以下,也可以是180℃以上200℃以下。
此处,从使得到的氟树脂多孔膜的填充率降低、使其压力损失减小的观点来看,优选,在针对去除液体润滑剂后的轧制物进行延伸前,在250℃以上325℃以下的温度环境下进行一分钟以上的加热这样的热处理。该热处理的温度例如可以是320℃以下,优选小于用于制作氟树脂多孔膜的氟树脂的熔点,当在使用差示扫描量热计使上述轧制物在升温速度为10℃/分的条件下升温时,在晶体融化曲线上出现多条吸热曲线(一次熔点、二次熔点)的情况下,该热处理的温度也可以是更低的最大峰值温度(一次熔点)以下。此外,从使填充率和压力损失足够小的观点来看,上述热处理的温度例如可以是260℃以上,也可以是280℃以上,还可以是在通过加热法从轧制物即未烧制薄膜去除液体润滑剂的情况下的温度以上,亦可以是延伸温度(双轴延伸情况下先行进行的一次延伸的温度)以上。另外,热处理的持续时间没有特别限定,根据期望的热处理效果,例如可以是一分钟以上两个小时以下,也可以是三十分钟以上一个小时以下。
另外,为了得到填充率在厚度方向上不同的仅一块的氟树脂多孔膜,没有特别限定,不过,在进行上述热处理时,优选,以使降低填充率一侧的温度高于提高填充率一侧的温度的方式进行热处理,优选,以上风侧的部分在热处理时的温度高于下风侧的部分在热处理时的温度的方式进行热处理。另外,对于下风侧的部分,也可进行使其冷却至比常温低的温度的冷却处理。另外,关于热处理时的温度,从产生足够的密度差的观点来看,上风侧的部分与下风侧的部分的温度差可以是100℃以上,优选是200℃以上,更优选是300℃以上。此外,在进行上述热处理时,优选,以增长使填充率变低一侧的加热时间且缩短使填充率变高一侧的加热时间的方式进行热处理。由此,通过对得到的轧制物进行延伸,能够降低上风侧的填充率且提高下风侧的填充率。
通过上述方式,液体润滑剂被去除后的轧制物或进一步经过热处理后的轧制物得到延伸。另外,在包含不会纤维化的热熔加工性成分以及不会纤维化的非热熔加工性成分的情况下,在不会纤维化的热熔加工性成分的熔点以上且不会纤维化的非熔融加工性成分的分解温度以下的温度下延伸。
另外,当在氟树脂多孔膜的制作中采用了不会纤维化的热熔加工性成分时,在其延伸过程中,不会纤维化的热熔加工性成分熔融,然后在结节部凝固,由此,能够强化多孔膜的厚度方向的强度。此时的延伸温度可以通过进行延伸的炉的温度或搬运轧制物的加热辊的温度设定,或者,也可通过上述设定的组合来实现。
延伸包括朝向第一方向的延伸,优选,还包括朝向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的延伸。此处,可以在进行朝向第一方向的延伸后进行朝向第二方向的延伸,也可同时实现朝向第一方向的延伸和朝向第二方向的延伸。在将多孔膜用于经过压花加工后的空气过滤器用滤材的情况下,较为理想的是也进行朝向第二方向的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是轧制物的长度方向(纵向:MD方向),第二方向是轧制物的宽度方向(横向:TD方向)。另外,对于延伸而言,也可在将多块轧制物重叠的状态下同时延伸。
上述轧制物以40倍以上800倍以下的伸长面积倍率进行延伸。
在延伸时,从使得到的氟树脂多孔膜的填充率降低且使压力损失减小的观点来看,优选,以产生在朝向延伸方向的延伸速度为30%/秒以下延伸而成的部分的方式进行延伸,更优选,以产生在朝向延伸方向的延伸速度为20%/秒以下延伸而成的部分的方式进行延伸,进一步优选,以产生在朝向延伸方向的延伸速度为10%/秒以下延伸而成的部分的方式进行延伸。在双轴延伸的情况下,只要在纵向和横向的任一方向上实现30%/秒以下的延伸速度即可,不过,优选,在先行进行纵向的延伸时实现30%/秒以下的延伸速度。此外,在利用试验台测试装置等使氟树脂多孔膜在平面内且在纵向和横向上同时延伸的情况下,优选,在纵向或横向的任一延伸方向上实现30%/秒以下的延伸速度。另外,延伸速度在纵向和横向上没有限定,例如,可以是1%/秒以上。
另外,延伸速度是指将延伸倍率(%)除以该延伸所花费的时间(秒)而得到的值,延伸倍率(%)是指延伸后的长度相对延伸前的长度的比值(延伸后的长度/延伸前的长度)。另外,在如上所述那样使延伸速度变慢的情况下,并且在使用了上述三成分的原料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减小得到的多孔膜的压力损失这一点是理想的。
另外,从使得到的氟树脂多孔膜的填充率进一步降低且使压力损失进一步减小的观点来看,优选,在进行延伸前,对轧制物进行上述热处理,并且如上所述那样以低速进行延伸。
在双轴延伸的情况下,向第一方向延伸时的温度优选为200℃以上300℃以下,更优选为230℃以上250℃以下,向第二方向延伸时的温度优选为200℃以上300℃以下,更优选为230℃以上250℃以下。
关于上述轧制物(也称为氟树脂未烧制物)的延伸,已知延伸时的温度、延伸倍率、延伸速度会对延伸物的物理特性产生影响。氟树脂未烧制物的S-S曲线(表示拉伸张力和伸长的关系的图表)表示与其它的树脂不同的特异的特性。通常,树脂材料随着伸长,其拉伸张力也上升。十分常见的是,弹性区域的范围、断裂点等根据材料、评价条件而不同,另一方面,拉伸张力随着伸长量而呈上升趋势。与此相对的是,氟树脂未烧制物的拉伸张力在某伸长量呈现峰值,然后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这表明,氟树脂未烧制物存在“与延伸的部位相比,未延伸的部位更强的区域”。
若将上述说法替换为延伸时的行为,则在一般的树脂的情况下,在延伸时,延伸面内最弱的部分开始伸长,延伸的部分变得比未延伸的部分强,因此,随后,较弱的未延伸部开始延伸,使得延伸的区域扩大,从而使整体延伸。另一方面,在氟树脂未烧制物的情况下,若开始伸长的部分进入上述“与延伸部位相比,未延伸的部位更强的区域”,则已经伸长的部分进一步延伸,其结果是,未延伸的部分作为结点(结节部、未延伸部)残留。若延伸速度变慢,则上述现象变得显著,会残留更大的结点(结节部、未延伸部)。通过在延伸时利用上述现象,根据各种用途调节延伸体的物理特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获得密度更低的延伸体,在双轴延伸的情况下,将低延伸速度特别应用于第一延伸是有效的。此处,与残留有较大的结点(结节部、未延伸部)且仅将以往的PTFE作为原料的情况相比,在使用不会纤维化的非热熔加工性成分的情况下,低延伸速度形成的上述现象变得更明显,即使在想要获得低填充率的成形体的情况下,与仅将PTFE作为原料的情况相比,也能够提高延伸速度。
为了获得机械性强度、尺寸稳定性,较为理想的是,对上述这样得到的多孔膜进行热固定。进行热固定时的温度可以是PTFE的熔点以上或小于PTFE的熔点,较为理想的是250℃以上400℃以下。
另外,在获得物理特性与第一氟树脂多孔膜的物理特性不同的第二氟树脂多孔膜的情况下,例如与制作第一氟树脂多孔膜时相比,在制作第二氟树脂多孔膜时,通过以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氟树脂减少液体润滑剂的量的方式进行改变,能够使所获得的多孔膜的平均孔径变小,从而能够获得压力损失比第一氟树脂多孔膜的压力损失大且捕集效率比第一氟树脂多孔膜的捕集效率高的第二氟树脂多孔膜。在上述情况下,较为理想的是,相对于100重量份氟树脂使液体润滑剂的量之差(液体润滑剂量差或助剂量差)为1重量份以上4重量份以下。通过使助剂量差为1重量份以上,能够在两个多孔膜之间产生适当的平均孔径之差。通过使助剂量差为4重量份以下,能够对延伸的均匀性变差这一情况进行抑制。延伸的均匀性是指下述概念:在通过延伸加工制作而成的多孔膜中,捕集效率、压力损失等特性的偏差变少,在整个多孔膜的范围内,上述特性变得均匀。液体润滑剂量差例如为2重量份。
相对100重量份的氟树脂,制作氟树脂多孔膜时使用的液体润滑剂的量分别优选为30重量份以上37重量份以下。通过使用30重量份以上的上述液体润滑剂量,能够降低压力损失,并且能够使滤材整体的压力损失小于200Pa。此外,通过使用37重量份以下的上述液体润滑剂量,能够确保未烧制薄膜(生带)的成形性,并且能够对下述情况进行抑制:第一氟树脂多孔膜的孔径变得过大,使得微粒未被捕集而流过上述第一氟树脂多孔膜并向下游侧流动,从而使得下游侧的第二氟树脂多孔膜的负担变得过大。
特别地,较为理想的是,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氟树脂,在制作第一氟树脂多孔膜时所使用的液体润滑剂量例如优选为34~36重量份。例如,在满足液体润滑剂量差为1~4重量份的范围内,为了制造第二氟树脂多孔膜而使用31~34重量份的液体润滑剂量,与此相对的是,为了制造第一氟树脂多孔膜而使用34~36重量份的液体润滑剂量,由此能够大幅提高滤材的灰尘储存量。
另外,产生第一氟树脂多孔膜与第二氟树脂多孔膜的平均孔径之差也可通过使两块多孔膜之间的上述三种成分的配合比不同来达成。
(3)通气性支承膜
通气性支承膜配置于氟树脂多孔膜的上游侧或下游侧,或者配置于上游侧和下游侧这两者,对氟树脂多孔膜进行支承。因此,即使氟树脂多孔膜由于其膜厚较薄等而难以自主站立,也能够通过通气性支承膜的支承而使氟树脂多孔膜立起。此外,作为空气过滤器滤材的强度得到保证,易于处理。
通气性支承膜的材质和结构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能够列举无纺布、织布、金属网、树脂网等。其中,从强度、捕集性、柔软性和作业性的观点出发,优选具有热封性的无纺布。较为理想的是,无纺布是构成纤维的局部或全部具有芯/鞘结构的无纺布、通过由低熔点材料构成的纤维层和由高熔点材料构成的纤维层这两层构成的双层无纺布、在表面涂敷有热封性树脂的无纺布。作为上述无纺布,例如能够列举纺粘无纺布。此外,较为理想的是,在具有芯/鞘结构的无纺布中,芯成分的熔点比鞘成分的熔点高。例如,作为芯/鞘的各材料的组合,例如能够列举PET/PE、高熔点聚酯/低熔点聚酯。作为双层无纺布的低熔点材料/高熔点材料的组合,例如能够列举PE/PET、PP/PET、PBT/PET、低熔点PET/高熔点PET。作为在表面涂敷有热封性树脂的无纺布,例如能够列举在PET无纺布涂敷有EVA(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树脂)、在PET无纺布涂敷有烯烃树脂。
无纺布的材质没有特别的限定,能够采用聚烯烃(PE、PP等)、聚酰胺、聚酯(PET等)、芳香族聚酰胺或上述材料的复合材料等。
通过使通气性支承膜的一部分通过加热熔融或通过使热熔树脂熔融,利用锚效应或利用反应性粘接剂等的粘接,能够使通气性支承膜与氟树脂多孔膜接合。
与上述氟树脂多孔膜相比,通气性支承膜的压力损失、捕集效率以及灰尘储存量可以均非常低,也能够实质上视为零。例如,通气性支承膜的压力损失优选为10Pa以下,更优选为5Pa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Pa以下。此外,通气性支承膜对颗粒直径为0.3μm的聚α烯烃的各捕集效率例如可实质上视为零或视为近似零。通气性支承膜的厚度例如优选为0.3mm以下,更优选为0.25mm以下。优选,通气性支承膜的单位面积质量为例如20g/m2以上50g/m2以下。
(4)预捕集膜
预捕集膜配置于比氟树脂多孔膜靠上游侧的位置,并且能够对气流中的一部分灰尘进行捕集。
从将空气过滤器滤材整体的压力损失抑制得较低这一观点来看,预捕集膜的使空气以5.3cm/秒的流速通过时的压力损失优选为5Pa以上且小于55Pa,更优选为15Pa以上且小于45Pa。
此外,预捕集膜的对颗粒直径为0.3μm的聚α烯烃的捕集效率优选为15%以上且小于85%,更优选为30%且小于75%。
另外,预捕集膜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是100.0μm以上,优选为200.0μm以上。从使将空气过滤器滤材折叠成压褶条时的折叠作业变得容易的观点来看,预捕集膜的厚度上限优选为800.0μm,更优选为600.0μm。另外,预捕集膜的厚度优选为其厚度比一起使用的氟树脂多孔膜的厚度大。
预捕集膜的单位面积质量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设为10g/m2以上70g/m2以下,优选为25g/m2以上50g/m2以下。
另外,相对上述第二氟树脂多孔膜配置于上游侧的第一氟树脂多孔膜相对第二氟树脂多孔膜也具有预捕集功能,不过,第一氟树脂多孔膜能够以更薄的厚度实现与预捕集膜相同程度的性能。就这点而言,在构成为具有第一氟树脂多孔膜和第二氟树脂多孔膜的空气过滤器滤材中,从将厚度抑制得较薄的观点来看,也可不设置预捕集膜。
对上述这样的预捕集膜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由玻璃纤维滤材构成,也可以是由熔喷法、静电纺丝法、海岛法以及上述方法的混合方法中的一种方法制造出的纤维材料构成的无纺布或纤维层结构体。在混合方法中例如包括熔融纺丝法或驻极体吹制法。海岛法是指下述方法:例如,在通过从多个排出口排出的方式来构成纤维的情况下,根据排出路径设置不同的原料,使一部分的原料构成海部分,使其它的不同原料构成岛部分,从而使纤维的截面具有海岛结构。此处,能够通过对海岛的两个成分或多个成分的聚合物进行纺丝并且在后续加工中使海部分熔融,从而使岛部分残留而成为纤维。另外,能够通过排出路径的原料的组合来对堆积密度和伸展性等进行调节。在熔喷法中,利用挤出机将熔融后的聚合物从喷嘴排出,并且沿着喷嘴将加热后的空气吹出,从而形成纺线。此处,通过对来自喷嘴的每单位时间的聚合物的排出量和加热后的空气的吹出速度等进行调节,能够获得直径更细的纺线。此外,上述纺线的物理特性能够根据所使用的聚合物的熔融粘度变化。作为在通过熔喷法、静电纺丝法、海岛法以及上述方法的混合方法中的一种方法制造预捕集膜的情况下的材料,例如能够列举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酰胺(PA)、聚丙烯腈(PAN)、聚偏氟乙烯(PVdF)、聚乙烯醇(PVA)、聚氨酯(PU)以及上述材质的混合物等。
由于预捕集膜与氟树脂多孔膜一起使用,因此,为了对由静电产生的火花在氟树脂多孔膜上开孔进行抑制,优选,上述预捕集膜由作为不容易带电的材料的玻璃纤维滤材构成。另外,可以制造包括上述各物理特性的玻璃纤维滤材,也可从商业上入手上述玻璃纤维滤材。
(5)用途的例
空气过滤器滤材例如用于下述用途:
ULPA过滤器(超低渗透空气过滤器)(半导体制造用)、HEPA过滤器(医院、半导体制造用)、圆柱筒式过滤器(工业用)、袋式过滤器(工业用)、耐热袋式过滤器(排气处理用)、耐热折叠过滤器(排气处理用)、SINBRAN(注册商标)过滤器(工业用)、催化剂过滤器(排气处理用)、带有吸附剂的过滤器(HDD组装用)、带有吸附剂的通气式过滤器(HDD组装用)、通气式过滤器(HDD组装用等)、吸尘器用过滤器(吸尘器用)、通用多层毛毡件、燃气轮机用筒式过滤器(面向燃气轮机的兼容产品用)、冷却过滤器(电子设备箱体用)等领域;
冻结干燥用的容器等的冻结干燥用材料、面向电路和灯的汽车用换气材料和面向容器盖等的容器用途、面向电子设备等的保护换气用途以及医疗用换气用途等换气/内压调节领域;
半导体液体过滤器(半导体制造用)、亲水性过滤器(半导体制造用)、面向化学药品的过滤器(药液处理用)、纯水生产线用过滤器(纯水制造用)、反洗型液体过滤器(工业排水处理用)等液体过滤领域。
另外,就即使在捕集对象是液滴颗粒的情况下也要抑制捕集效率随着使用而降低这一点而言,空气过滤器滤材也可用于无尘室,所述无尘室是捕集对象包含油雾等液滴颗粒的医疗用无尘室或制药工厂中的无尘室。
(6)过滤包
接着,参照图6对本实施方式的过滤包进行说明。
图6是本实施方式的过滤包20的外观立体图。
过滤包20包括上述说明的空气过滤器滤材(例如,空气过滤器滤材30等)。过滤包20的空气过滤器滤材是被加工为具有外折和内折交替反复的锯齿形状(压褶加工)的加工完毕的滤材。例如能够通过旋转式折叠机来进行压褶加工。滤材的折叠宽度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可以是25mm以上280mm以下。由于对过滤包20进行了压褶加工,因而能够使将过滤包40用于空气过滤器单元的情况下的滤材的折入面积增大,由此,能够获得捕集效率较高的空气过滤器单元。
另外,在压褶加工后的过滤包中,相邻的外折的顶部彼此的间隔或内折的底部彼此的间隔例如是5~10mm,优选,每100mm的过滤包的宽度(与各外折线或各内折线正交方向上的长度),为10~20个压褶数(外折或内折的个数)。
此外,除了滤材,过滤包20还可以包括隔板(未图示),上述隔板用于对在将上述过滤包40用于空气过滤器单元的情况下的压褶间隔进行保持。隔板的材质没有特别限定,可优选采用热熔树脂或经过波纹加工等后的铝制间隔件等。此外,空气过滤器滤材30也可具有多个压花突起,压褶间隔通过上述压花突起保持。
(7)空气过滤器单元
接着,参照图7对空气过滤器单元1进行说明。
图7是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过滤器单元1的外观立体图。
空气过滤器单元1包括上述说明的空气过滤器滤材或过滤包以及对空气过滤器滤材或过滤包进行保持的框体25。换言之,空气过滤器单元可制作成未进行外折和内折的滤材保持于框体,也可制作成过滤包20保持于框体25。图7所示的空气过滤器单元1是采用过滤包20和框体25制作而成的。
框体25例如通过将板材组合或将树脂成形而制成,较为理想的是,过滤包20和框体25之间通过密封剂密封。密封剂用于防止过滤包20和框体25之间的泄漏,能够采用例如环氧、丙烯酸、聚氨酯类等树脂制的材料。
包括过滤包20和框体25的空气过滤器单元1可以是使呈平板状延伸的一个过滤包20以收纳于框体25的内侧的方式保持的迷你压褶型的空气过滤器单元,也可以是使呈平板状延伸的多个过滤包并排地保持于框体的V-bank型(日文:Vバンク型)空气过滤器单元或单集管型空气过滤器单元。
此外,作为包括过滤包20和框体25的空气过滤器单元1,可如图8所示的那样是使空气过滤器滤材30交替折返而形成波形形状、并且在交替折返所形成的空气过滤器滤材30的谷部配置有例如经过波纹加工的间隔件50的间隔型(日文:セパレータ型)空气过滤器单元1。根据上述空气过滤器单元1,即使在使用时,也能够通过间隔件50稳定地保持以形成波形形状的方式交替折返而成的空气过滤器滤材30的压褶间隔。
<实施例>
下面,示出实施例以及比较例,并且对本公开的内容进行具体说明。
(实施例一~四)
作为实施例一至四的空气过滤器滤材,准备了具有图5所示的结构的空气过滤器滤材。具体而言,空气过滤器滤材具有一块氟树脂多孔膜、设置于氟树脂多孔膜的上游侧的上游侧通气性支承膜、设置于氟树脂多孔膜的下游侧的下游侧通气性支承膜。作为上游侧通气性支承膜和下游侧通气性支承膜,均使用了通过采用PET为芯并且采用PE为鞘的芯/鞘结构的纤维构成的纺粘无纺布(平均纤维直径为24μm,单位面积质量为40g/m2,厚度为0.2mm)(另外,捕集效率可实质上视为零或近似零)。另外,在实施例一~四中,在进行延伸前,未进行热处理。在实施例一~四中,使用相同的FP原料,将延伸倍率也设为相同,并改变MD方向的延伸速度,从而制作出各空气过滤器滤材。
另外,作为实施例一~四的FP原料,使用了由三种成分(能够纤维化的PTFE(A成分)、不会纤维化的非热熔加工性成分(B成分)以及熔点小于320℃的、不会纤维化但能够进行热熔加工的成分(C成分))构成的混合粉末以及重量为该混合粉末的重量的32.0%的挤出助剂(液状润滑剂)混合而成的FP原料。
更具体而言,以下述方式进行了共聚沉:将根据国际公开第2005/061567号公报的比较例3中记载的方法为根据制作而成的SSG为2.160的66.5重量%(聚合物换算)的PTFE水性分散体(A成分)、根据国际公开第2009/020187号公报中记载的方法为根据制作且在380℃时采用流动法(フローテスター法)测定出熔融粘度为20000Pa·s的28.5重量%(聚合物换算)的低分子量PTFE水性分散体(B成分)、以及根据日本特开第2010-235667号公报中记载的方法为根据制作而成的熔点为215℃的5重量%(聚合物换算)的FEP水性分散体(C成分)混合,作为聚沉剂添加500ml的1%硝酸铝水溶液,并进行搅拌。接着,在利用筛去除生成后的粉的水分后,在热风干燥炉内以135℃的温度对上述粉进行18小时的干燥,从而获得上述三种成分的混合粉末。
然后,向每100重量份的混合物在20℃的温度下添加32.0重量份的烃油(出光兴产株式会社(出光興産株式会社)制造的“IPSolvent(ソルベント)2028”)以作为挤出液体状润滑剂并进行混合。接着,利用安装有片材铸型的糊料挤出装置将得到的混合物挤出以获得片状的成形体。利用加热至70℃的压延辊将上述片状的成形体成形为薄膜状以获得PTFE薄膜。使上述薄膜通过250℃的热风干燥炉来蒸发并去除烃油,从而获得平均厚度为300μm、平均宽度为175mm的带状的未烧制PTFE薄膜。然后,对于每一实施例,使未烧制PTFE薄膜沿长边方向以规定的延伸倍率、延伸速度延伸。延伸温度为250℃。接着,对于每一实施例,利用能够夹持的展辐机使延伸后的未烧制薄膜沿宽度方向以规定的延伸倍率、延伸速度延伸并进行了热固定。此时的延伸温度为250℃。由此,得到了多孔膜。
(实施例五~九)
关于实施例五~九的空气过滤器滤材,如图5所示,也设置成具有一块氟树脂多孔膜、设置于氟树脂多孔膜的上游侧的上游侧通气性支承膜、设置于氟树脂多孔膜的下游侧的下游侧通气性支承膜的空气过滤器滤材。上游侧通气性支承膜和下游侧通气性支承膜均使用了与上述实施例一~四中使用的通气性支承膜相同的通气性支承膜。另外,在实施例五~九中,针对将挤出液状润滑剂去除而得到的未烧制薄膜,均在进行延伸前进行了热处理(320℃的温度环境下进行了1.0个小时)。此外,在实施例五~七中,使用相同的FP原料,将延伸倍率设为相同,并改变MD方向的延伸速度,从而制作出各空气过滤器滤材。此外,在实施例七~九中,使用相同的FP原料,将延伸倍率以及MD、TD方向的延伸速度设为相同,仅改变MD方向的延伸倍率,从而制作出各空气过滤器滤材。
另外,在实施例五~九中,没有特别指明的条件与上述实施例一中的条件相同。
(实施例十、十一)
关于实施例十、十一的空气过滤器滤材,如图5所示,也设置成具有一块氟树脂多孔膜、设置于氟树脂多孔膜的上游侧的上游侧通气性支承膜、设置于氟树脂多孔膜的下游侧的下游侧通气性支承膜的空气过滤器滤材。上游侧通气性支承膜和下游侧通气性支承膜均使用了与上述实施例一~四中使用的通气性支承膜相同的通气性支承膜。另外,在实施例十、十一中,在进行延伸前,未进行热处理。在实施例十、十一中,延伸倍率、MD、TD方向的延伸速度相同,但所使用的FP的原料不同,从而制作出各空气过滤器滤材。具体而言,作为实施例十的FP原料,使用了混合粉末以及重量为该混合粉末的重量的28%的挤出助剂(液状润滑剂)混合而成的FP原料,其中,混合粉末是将四氟乙烯和全氟烷基乙烯基醚的共聚物即全氟烷基乙烯基醚改性聚四氟乙烯的细粉(大金工业株式会社制,产品名:F302)与平均分子量为650万的聚四氟乙烯的细粉(大金工业株式会社制,产品名:F106)以75:25的重量比共聚沉、混合而成的。此外,作为实施例十一的FP原料,使用了混合粉末以及重量为该混合粉末的重量的28%的挤出助剂(液状润滑剂)混合而成的FP原料,其中,混合粉末是将全氟烷基乙烯基醚改性聚四氟乙烯的细粉(大金工业株式会社制,产品名:F302)与平均分子量为650万的聚四氟乙烯的细粉(大金工业株式会社制,产品名:F106)以90:10的重量比共聚沉、混合而成的。
另外,在实施例十、十一中,没有特别指明的条件与上述实施例一中的条件相同。
(比较例1、实施例12)
在比较例1、实施例十二的空气过滤器滤材中,相对图2所示的空气过滤器滤材,进一步在最上游侧设置了上游侧通气性支承膜。具体而言,该空气过滤器滤材设置成具有上游侧通气性支承膜、设置于上游侧通气性支承膜的下游侧的第一氟树脂多孔膜、设置于第一氟树脂多孔膜的下游侧的第二氟树脂多孔膜、设置于第二氟树脂多孔膜的下游侧的下游侧通气性支承膜,并且,上游侧通气性支承膜和下游侧通气性支承膜使用了与上述实施例一~四中使用的通气性支承膜相同的通气性支承膜。另外,在比较例一和实施例十二中,在进行延伸前,未进行热处理。在比较例一和实施例十二中,将延伸倍率设为相同。
在比较例一中,将两块未烧制薄膜重叠,并且将MD方向的延伸温度设为300℃,将延伸速度设为40.2%/秒,使用能够连续夹持的展辐机,将TD方向的延伸温度设为290℃、将延伸速度设为114.5%/秒,热固定温度设为390℃,其中,上述两块未烧制薄膜中的一块未烧制薄膜作为第一氟树脂多孔膜的未烧制薄膜,其是将上述三种成分构成的混合粉末以及重量为该混合粉末的重量的31.5%的挤出助剂(液状润滑剂)作为FP原料并混合而成的,上述两块未烧制薄膜中的另一块未烧制薄膜作为第二氟树脂多孔膜的未烧制薄膜,其是将由上述三种成分构成的混合粉末以及重量为该混合粉末的重量的33.0%的挤出助剂(液状润滑剂)作为FP原料并混合而成的。
在实施例十二中,将两块未烧制薄膜重叠,并且将MD方向的延伸温度设为300℃,将延伸速度设为40.2%/秒,使用能够连续夹持的展辐机,将TD方向的延伸温度设为290℃、将延伸速度设为114.5%/秒,热固定温度设为390℃,其中,上述两块未烧制薄膜中的一块未烧制薄膜作为第一氟树脂多孔膜的未烧制薄膜,其是将由上述三种成分构成的混合粉末以及重量为该混合粉末的重量的32.5%的挤出助剂(液状润滑剂)作为FP原料并混合而成的,上述两块未烧制薄膜中的另一块未烧制薄膜作为第二氟树脂多孔膜的未烧制薄膜,其是将全氟烷基乙烯基醚改性聚四氟乙烯的细粉(大金工业株式会社制,产品名:F302)以及重量为该粉末的重量的27.0%的挤出助剂(液状润滑剂)作为FP原料并混合而成的。
(实施例十三~十五、比较例二)
关于实施例十三~十五以及比较例二的空气过滤器滤材,如图5所示,也设置成具有一块氟树脂多孔膜、设置于氟树脂多孔膜的上游侧的上游侧通气性支承膜、设置于氟树脂多孔膜的下游侧的下游侧通气性支承膜的空气过滤器滤材。上游侧通气性支承膜和下游侧通气性支承膜均使用了与上述实施例一~四中使用的通气性支承膜相同的通气性支承膜。另外,在实施例十三~十五以及比较例二中,在进行延伸前,未进行热处理。在实施例十三~十四、比较例二中,将延伸倍率设为相同。在实施例十三~十五、比较例二中,使用的FP原料不同,从而制作出各空气过滤器滤材。
在实施例十三中,作为FP原料,使用将全氟烷基乙烯基醚改性聚四氟乙烯的细粉(大金工业株式会社制,产品名:F302)以及重量为该粉末的重量的27.0%的挤出助剂(液状润滑剂)混合而成的物质,将MD方向的延伸速度设为57.1%/秒,将TD方向的延伸速度设为57.1%/秒。
在比较例二中,作为FP原料,使用将平均分子量为650万的聚四氟乙烯的细粉(大金工业株式会社制,产品名:F106)以及重量为该细粉的重量的32.5%的挤出助剂(液状润滑剂)混合而成的物质,将MD方向的延伸速度设为57.1%/秒,将TD方向的延伸速度设为57.1%/秒。
在实施例十四中,作为FP原料,使用将由上述三种成分构成的混合粉末以及该混合粉末的重量的32.5%的重量的挤出助剂(液状润滑剂)混合而成的物质,将MD方向的延伸速度设为57.1%/秒,将TD方向的延伸速度设为57.1%/秒。
在实施例十五中,作为FP原料,使用将全氟烷基乙烯基醚改性聚四氟乙烯的细粉(大金工业株式会社制,产品名:F302)以及重量为该粉末的重量的25%的挤出助剂(液状润滑剂)混合而成的物质,将MD方向的延伸速度设为142.9%/秒,将TD方向的延伸速度设为142.9%/秒。
另外,在实施例是十三~十五中,没有特别指明的条件与上述实施例一中的条件相同。
(实施例十六~十八)
在实施例十六的空气过滤器滤材中,在图3所示的空气过滤器滤材的最上游侧设置了上游侧通气性支承膜。具体而言,该空气过滤器滤材设置成具有上游侧通气性支承膜、设置于上游侧通气性支承膜的下游侧的第一氟树脂多孔膜、设置于第一氟树脂多孔膜的下游侧的第二氟树脂多孔膜、设置于第二氟树脂多孔膜的下游侧的下游侧通气性支承膜,其中,第二氟树脂多孔膜的物理性质和第一氟树脂多孔膜的物理性质相同,并且,上游侧通气性支承膜和下游侧通气性支承膜使用了与上述实施例一~四中使用的通气性支承膜相同的通气性支承膜。在实施例十七的空气过滤器滤材中,相对图2所示的空气过滤器滤材,进一步在最上游侧设置了上游侧通气性支承膜。具体而言,该空气过滤器滤材设置成具有上游侧通气性支承膜、设置于上游侧通气性支承膜的下游侧的第一氟树脂多孔膜、设置于第一氟树脂多孔膜的下游侧的第二氟树脂多孔膜、设置于第二氟树脂多孔膜的下游侧的下游侧通气性支承膜,其中,第二氟树脂多孔膜的物理性质和第一氟树脂多孔膜的物理性质相同,第二氟树脂多孔膜的物理性质和第一氟树脂多孔膜的物理性质不同,并且,上游侧通气性支承膜和下游侧通气性支承膜使用了与上述实施例一~四中使用的通气性支承膜相同的通气性支承膜。关于实施例十八的空气过滤器滤材,如图5所示,也设置成具有一块氟树脂多孔膜、设置于氟树脂多孔膜的上游侧的上游侧通气性支承膜、设置于氟树脂多孔膜的下游侧的下游侧通气性支承膜的空气过滤器滤材,上游侧通气性支承膜和下游侧通气性支承膜使用了与上述实施例一~四中使用的通气性支承膜相同的通气性支承膜。另外,在实施例十六~十八中,在进行延伸前,未进行热处理。在实施例十六~十八中,将延伸倍率设为相同。在实施例十六~十八中,使用的FP原料不同,从而制作出各空气过滤器滤材。
在实施例十六中,关于第一氟树脂多孔膜,作为FP原料,使用将全氟烷基乙烯基醚改性聚四氟乙烯的细粉(大金工业株式会社制,产品名:F302)以及重量为该粉末的重量的25%的挤出助剂(液状润滑剂)混合而成的两块未烧制薄膜重叠,将MD方向的延伸温度设为250℃,将延伸速度设为142.9%/秒,将TD方向的延伸温度设为250℃,将延伸速度设为142.9%/秒。第二氟树脂多孔膜使用与第一氟树脂多孔膜相同的氟树脂多孔膜。
在实施例十七中,将两块未烧制薄膜重叠,并且将MD方向的延伸温度设为250℃,将延伸速度设为142.9%/秒,将TD方向的延伸温度设为250℃、将延伸速度设为142.9%/秒,其中,上述两块未烧制薄膜中的一块未烧制薄膜作为第一氟树脂多孔膜的未烧制薄膜,其是将全氟烷基乙烯基醚改性聚四氟乙烯的细粉(大金工业株式会社制,产品名:F302)以及重量为该粉末的重量的25.0%的挤出助剂(液状润滑剂)作为FP原料并混合而成的,上述两块未烧制薄膜中的另一块未烧制薄膜作为第二氟树脂多孔膜的未烧制薄膜,其是将由上述三种成分构成的混合粉末以及重量为该混合粉末的重量的30.0%的挤出助剂(液状润滑剂)作为FP原料并混合而成的。
在实施例十八中,作为FP原料,使用将全氟烷基乙烯基醚改性聚四氟乙烯的细粉(大金工业株式会社制,产品名:F302)以及重量为该粉末的重量的25.0%的挤出助剂(液状润滑剂)混合而成的物质,将MD方向的延伸速度设为142.9%/秒,将TD方向的延伸速度设为142.9%/秒。
另外,在实施例十六~十八中,没有特别指明的条件与上述实施例一中的条件相同。
(实施例十九)
关于实施例十九的空气过滤器滤材,如图4所示,设置成具有预捕集膜、设置于该预捕集膜的下游侧的氟树脂多孔膜、进一步设置于该氟树脂多孔膜的下游侧的通气性支承膜的空气过滤器滤材,通气性支承膜使用了与上述实施例一~四中使用的通气性支承膜相同的通气性支承膜。
在实施例十九中,作为FP原料,氟树脂多孔膜使用将由上述三种成分构成的混合粉末以及重量为该混合粉末的重量的32%的挤出助剂(液状润滑剂)混合而成的混合物,对于将挤出液状润滑剂去除后得到的未烧制薄膜,在进行延伸前,进行了热处理(在320℃的温度环境下进行了1.0个小时)。此外,在热处理后的延伸过程中,将MD方向的延伸速度设为42.9%/秒,并且将TD方向的延伸速度设为142.9%/秒。预捕集膜使用了由个数中位直径为0.25μm的聚α烯烃颗粒引起的压力损失增大250Pa时的灰尘储存量为28.8g/m2的由PP构成的熔喷无纺布(单位面积质量为33.00g/m2,厚度为270.0μm,填充率为13.00%,平均纤维直径为2.1μm)。
另外,在实施例十九中,没有特别指明的条件与上述实施例一中的条件相同。
(实施例二十)
关于实施例二十的空气过滤器滤材,如图5所示,也设置成具有一块氟树脂多孔膜、设置于氟树脂多孔膜的上游侧的上游侧通气性支承膜、设置于氟树脂多孔膜的下游侧的下游侧通气性支承膜的空气过滤器滤材,上游侧通气性支承膜和下游侧通气性支承膜均使用了与上述实施例一~四中使用的通气性支承膜相同的通气性支承膜。另外,实施例二十的氟树脂多孔膜使用了上风侧的填充率较低而下风侧的填充率较高的倾斜密度多孔膜。作为FP原料,该倾斜密度多孔膜使用了将由上述三种成分构成的混合粉末以及重量为该混合粉末的重量的32%的挤出助剂(液体润滑剂)混合而成的混合物。另外,对于挤出助剂蒸发并去除后的厚度为600μm的轧制物即未烧制薄膜,进行两分钟单面方向的热处理后,进行了延伸(与实施例一相同地,延伸温度在上风侧和下风侧均为250℃),其中,单面方向的热处理是在上风侧配置加热板并加热至320℃且通过冷却剂将下风侧冷却至3℃的热处理。将在上风侧配置加热板并加热至320℃的面设为上游侧,并对该上游侧的灰尘储存量进行了测定,将通过制冷剂将下风侧冷却至3℃的面设为下游侧,并对该下游侧的灰尘储存量进行了测定。
另外,在实施例二十中,没有特别指明的条件与上述实施例一中的条件相同。
(实施例二十一)
关于实施例二十一的空气过滤器滤材,如图5所示,也设置成具有一块氟树脂多孔膜、设置于氟树脂多孔膜的上游侧的上游侧通气性支承膜、设置于氟树脂多孔膜的下游侧的下游侧通气性支承膜的空气过滤器滤材,上游侧通气性支承膜和下游侧通气性支承膜均使用了与上述实施例一~四中使用的通气性支承膜相同的通气性支承膜。在实施例二十一中,在进行延伸前,未进行热处理。
在实施例二十一,作为FP原料,使用了与上述实施例十相同的FP原料。此外,使用了将与实施例十相同的共聚沉并混合而成的混合粉末以及重量为该混合粉末的重量的23%的挤出助剂(液状润滑剂)混合而成的混合物。在实施例二十一中,利用安装有片材铸型的糊料挤出装置将以上述方式得到的混合物挤出以获得片状的成形体。利用加热至70℃的压延辊将上述片状的成形体成形为薄膜状以获得PTFE薄膜。使上述薄膜通过250℃的热风干燥炉来蒸发并去除烃油,从而获得平均厚度为600μm、平均宽度为170mm的带状的未烧制PTFE薄膜。然后,使用加热式三根辊式延伸装置并以250℃的长边MD方向的延伸温度、28.7%/秒的延伸速度对未烧制PTFE薄膜进行纵向延伸后,使用能够连续夹持的展幅式连续延伸装置并以300℃的宽度方向的延伸温度、88%/秒的延伸速度对未烧制PTFE薄膜进行延伸,然后,在390℃下进行了热固定。通过上述方式,得到了实施例二十一的空气过滤器滤材。
另外,实施例和比较例中测定的各物理特性如下所述。
(氟树脂多孔膜的单位面积质量)
单位面积质量被设为将切割成4.0cm×12.0cm的长方形的试样在精密天平所测定出的质量(g)除以面积(0.0048m2)所得到的值。
(氟树脂多孔膜的厚度)
使用膜厚计(1D-110MH型,三丰株式会社(ミツトヨ社)制),将五块测定对象重叠并对整体的膜厚进行测定,随后将测定得到的值除以5后得到的数值作为一块的膜厚。
(氟树脂多孔膜的填充率)
多孔膜的填充率根据下式求出。
填充率(%)=(滤材的单位面积质量)/(滤材的厚度)/(原料的比重)×100
(氟树脂多孔膜的孔径)
将根据ASTM F316-86的记载而测定的平均孔径(mean flow pore size)设为多孔膜的孔径(平均流路直径)。实际测定是采用库尔特(Coulter)气压计[库尔特电子(CoulterElectronics)公司(英国)制]进行的。
(压力损失)
将空气过滤器滤材的测定样本放置在直径为100mm的过滤器保持件上,通过压缩机对入口侧加压,通过流速计将空气透过的流量调节为5.3cm/秒。接着,通过压力计测定此时的压力损失。
(对于聚α烯烃颗粒的灰尘储存量:PHC)
通过聚α烯烃(PAO)颗粒(液体颗粒)流过时的压力损失上升试验进行评价。也就是说,利用差压计(U字管压力计)对使包括PAO颗粒的空气以5.3cm/秒的流速连续通风于有效过滤面积为50cm2的样品滤材时的压力损失进行一段时间的测定,在压力损失上升250Pa时,求出作为滤材的每单位面积的、保持于该滤材的PAO颗粒的重量的灰尘储存量(g/m2)。另外,作为PAO颗粒,采用由拉斯金喷嘴(ラスキンノズル)产生的PAO颗粒(个数中位直径为0.25μm),并且将PAO颗粒的浓度设为大约100万~600万个/cm3。
关于HEPA滤材,没有对灰尘储存量进行定义,但推荐在一般的HEPA单元中,将过滤器的初期压力损失设为大约250Pa以下,并且通常将超过过滤器的初期压力损失的两倍的时间点作为过滤器的更换时期。此外,标准的HEPA用玻璃滤材的初期压力损失为大约250~300Pa。因此,将用于评价空气过滤器滤材的灰尘储存量的上述试验的终点设为压力损失上升了250Pa的时刻。
(对于颗粒直径为0.3μm的聚α烯烃颗粒的PF值)
使用颗粒直径为0.3μm的聚α烯烃颗粒,根据滤材的压力损失以及捕集效率(颗粒直径为0.3μm的聚α烯烃颗粒的捕集效率)并按照下式求出了PF值。
PF值={-log((100-捕集效率(%))/100)}/(压力损失(Pa)/1000)
(对于颗粒直径为0.3μm的聚α烯烃(PAO)颗粒(液体颗粒)的捕集效率)
通过使聚α烯烃(PAO)颗粒(液体颗粒)流过,并通过压力损失上升试验对捕集效率进行了评价。当使包括PAO颗粒的空气以5.3cm/秒的流速连续通风于有效过滤面积为50cm2的样本滤材时,根据上游浓度C1和下游浓度C2并按照(1-C2)/C1×100这一数学式算出了捕集效率。另外,作为PAO颗粒,采用由拉斯金喷嘴(ラスキンノズル)产生的PAO颗粒(个数中位直径为0.3μm),并且将PAO颗粒的浓度设为大约100万~600万个/cm3。
各实施例以及各比较例的氟树脂多孔膜、第一氟树脂多孔膜、第二氟树脂多孔膜以及包括这些膜的空气过滤器滤材(设置成过滤包以及空气过滤器单元前的状态的滤材)的各层以及整体的物理性质在下表中示出。此处,各表中的“单位面积质量”、“厚度”、“填充率”、“孔径”表示仅与“氟树脂多孔膜”、“第一氟树脂多孔膜”、“第二氟树脂多孔膜”相关的物理性质,“压力损失”、“PHC”、“PF值”、“捕集效率”均表示与进一步与通气性支承膜一体化后的空气过滤器滤材相关的物理性质。
(表1)
(表2)
(表3)
(表4)
(表5)
(表6)
(表7)
(表8)
(表9)
[空气过滤器单元]
使用上述实施例二十一的空气过滤器滤材,并通过下述方式制成了图8所示的空气过滤器单元。
通过旋转式折叠机进行压褶加工,以每260mm对上述实施例二十一的空气过滤器滤材进行外折、内折,从而制作出锯齿形状的加工完毕的滤材。随后,将对铝板进行了波纹加工的间隔件从上风侧和下风侧这两侧插入滤材的各压褶间,从而获得纵向590mm×横向590mm的过滤包。此时的压褶数为80。将得到的过滤包固定于外部尺寸为610mm×610mm(纵向×横向)、内部尺寸为580mm×580mm(纵向×横向)、纵深为290mm的铝制框体。利用聚氨酯粘接剂将过滤包的周围与框体粘接并密封,从而得到图8所示的间隔型空气过滤器单元。
针对以上述方式得到的空气过滤器单元,以下述方式对压力损失和捕集效率进行了测定。
(空气过滤器单元的压力损失)
将空气过滤器单元放置于矩形管道,调节空气的流动以使风量成为56m3/分,并且在空气过滤器单元的上游侧以及下游侧采用压力表测定压力,从而得到上下游间的压力差以作为空气过滤器单元的压力损失。
(空气过滤器单元的捕集效率)
与空气过滤器单元的压力损失的测定相同地,将空气过滤器单元放置于矩形管道,调节空气的流动以使风量成为56m3/分,在空气过滤器单元的上游侧导入直径为0.3μm的PAO颗粒,使用光散射式颗粒计数器对空气过滤器单元的上游侧和下游侧的PAO颗粒的浓度进行测定,并按照与计算滤材的捕集效率相同的数学式求出了空气过滤器单元的捕集效率。
根据上述测定,使用了实施例二十一的空气过滤器滤材制作而成的空气过滤器单元的压力损失为177Pa,捕集效率为99.9995%。
以上,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能够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记载的本公开的主旨和范围的情况下进行形态和细节的各种变更。
符号说明
1 空气过滤器单元;
20 过滤包;
25 框体;
30 空气过滤器滤材;
31 氟树脂多孔膜;
31a 第一氟树脂多孔膜(氟树脂多孔膜);
31b 第二氟树脂多孔膜(氟树脂多孔膜);
33 通气性支承膜;
34 预捕集膜。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1-170461号公报。
Claims (19)
1.一种空气过滤器滤材,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过滤器滤材包括氟树脂多孔膜,所述氟树脂多孔膜具有填充率为3.5%以下的部分,
所述填充率为3.5%以下的部分的厚度为45μm以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过滤器滤材,其特征在于,
所述氟树脂多孔膜具有填充率为2.5%以下的部分,
所述填充率为2.5%以下的部分的厚度为50μm以上。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过滤器滤材,其特征在于,
关于空气过滤器滤材,使用利用颗粒直径为0.3μm的聚α烯烃颗粒而掌握的压力损失和捕集效率,通过下式确定的PF值为17以上,PF值={-log((100-捕集效率(%))/100)}/(压力损失(Pa)/1000)。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过滤器滤材,其特征在于,
关于空气过滤器滤材,在使包括个数中位直径为0.25μm的聚α烯烃颗粒的空气以5.3cm/秒的流速连续通风,从而压力损失上升了250Pa时的所述聚α烯烃颗粒的灰尘储存量为30.0g/m2以上。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过滤器滤材,其特征在于,
关于空气过滤器滤材,使空气以5.3cm/秒的流速通过时的压力损失为200Pa以下。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过滤器滤材,其特征在于,
所述氟树脂多孔膜的平均孔径为2.5μm以上。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过滤器滤材,其特征在于,
所述氟树脂多孔膜包括:
第一氟树脂多孔膜,所述第一氟树脂多孔膜的填充率为3.5%以下,所述第一氟树脂多孔膜的厚度为45μm以上;以及
第二氟树脂多孔膜,所述第二氟树脂多孔膜相对于所述第一氟树脂多孔膜配置于气流的下游侧,所述第二氟树脂多孔膜的填充率大于所述第一氟树脂多孔膜的填充率。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过滤器滤材,其特征在于,
所述氟树脂多孔膜具有至少一块倾斜密度多孔膜,所述倾斜密度多孔膜的气流的下游侧的密度比气流的上游侧的密度大。
9.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过滤器滤材,其特征在于,
所述氟树脂多孔膜是填充率为3.5%以下且厚度为45μm以上的一块膜。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过滤器滤材,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过滤器滤材还包括预捕集膜,所述预捕集膜相对于所述氟树脂多孔膜配置于气流的上游侧,
在所述预捕集膜中,
使空气以5.3cm/秒的流速通过该预捕集膜时的压力损失为15Pa以上55Pa以下,
在使包括颗粒直径为0.3μm的聚α烯烃颗粒的空气以5.3cm/秒的流速通过该预捕集膜时,该预捕集膜对于所述聚α烯烃颗粒的捕集效率为25%以上且小于80%,
使用利用颗粒直径为0.3μm的聚α烯烃颗粒而掌握的压力损失和捕集效率,通过下式确定的PF值为7以上15以下,PF值={-log((100-捕集效率(%))/100)}/(压力损失(Pa)/1000)。
11.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过滤器滤材,其特征在于,
所述氟树脂多孔膜中的至少所述填充率为3.5%以下的部分包含改性聚四氟乙烯。
12.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过滤器滤材,其特征在于,
所述氟树脂多孔膜中的至少所述填充率为3.5%以下的部分包含能够纤维化的聚四氟乙烯、不会纤维化的非热熔加工性成分以及熔点小于320℃的不会纤维化但能够进行热熔加工的成分。
13.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过滤器滤材,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过滤器滤材还包括通气性支承层,所述通气性支承层相对于所述氟树脂多孔膜配置于气流的上游侧以及/或者下游侧。
14.一种过滤包,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滤包包括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过滤器滤材,
所述空气过滤器滤材被加工成外折和内折交替反复而形成的锯齿形状。
15.一种空气过滤器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过滤器滤材或权利要求14所述的过滤包;以及
对所述空气过滤器滤材或所述过滤包进行保持的框体。
16.一种空气过滤器滤材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工序:
准备包含聚四氟乙烯的未烧制薄膜;以及
使所述未烧制薄膜沿第一方向延伸,再沿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延伸,从而获得多孔膜,
在使所述未烧制薄膜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之前,在250℃以上325℃以下的温度环境下对所述未烧制薄膜加热一分钟以上。
17.一种空气过滤器滤材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工序:
准备包含聚四氟乙烯的未烧制薄膜;以及
使延伸后的未烧制薄膜以下述方式延伸:产生以延伸方向上的延伸速度为30%/秒以下延伸而形成的部分,从而获得多孔膜。
18.一种过滤包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工序:
使外折和内折交替反复,从而将通过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空气过滤器滤材的制造方法获得的空气过滤器滤材加工成锯齿形状。
19.一种空气过滤器单元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工序:
使通过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空气过滤器滤材的制造方法获得的空气过滤器滤材或通过权利要求18所述的过滤包的制造方法获得的过滤包保持于框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184328 | 2018-09-28 | ||
JP2018-184328 | 2018-09-28 | ||
PCT/JP2019/037642 WO2020067182A1 (ja) | 2018-09-28 | 2019-09-25 | エアフィルタ濾材、フィルタパック、エアフィルタ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らの製造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770827A true CN112770827A (zh) | 2021-05-07 |
Family
ID=699535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80063811.7A Pending CN112770827A (zh) | 2018-09-28 | 2019-09-25 | 空气过滤器滤材、过滤包、空气过滤器单元以及这些的制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20040614A1 (zh) |
EP (1) | EP3858456A4 (zh) |
JP (1) | JP7227507B2 (zh) |
CN (1) | CN112770827A (zh) |
WO (1) | WO2020067182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785865A (zh) * | 2023-07-28 | 2023-09-22 | 广州市好净净化过滤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便于拆卸的过滤框及含有该过滤框的过滤器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WO2022065517A1 (zh) * | 2020-09-28 | 2022-03-31 | ||
KR20230078711A (ko) * | 2020-09-28 | 2023-06-02 | 닛토덴코 가부시키가이샤 | 에어 필터 여과재, 필터 플리츠 팩 및 에어 필터 유닛 |
CN117412799B (zh) * | 2021-06-04 | 2024-09-13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空气过滤器滤材、褶裥状滤材、空气过滤器单元、口罩用滤材及空气过滤器滤材的再生方法 |
USD1027682S1 (en) | 2021-09-30 | 2024-05-21 | Carrier Corporation | Refrigerant detection sensor housing |
US12253457B2 (en) | 2021-09-30 | 2025-03-18 | Carrier Corporation | Environmental enclosure for a transport gas sensor |
JP2024041361A (ja) * | 2022-09-14 | 2024-03-27 | 株式会社東芝 | フィルタ、ガスセンサ及びガスセンサシステム |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24230A (ja) * | 1993-07-05 | 1995-01-27 | Toyobo Co Ltd | 微小粒子の濾過材 |
CN1292302A (zh) * | 1999-10-07 | 2001-04-25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空气过滤材料、过滤组件和过滤装置及空气过滤材料的制法 |
CN1499995A (zh) * | 2001-04-05 | 2004-05-26 | ͬ�Ϳ�ҵ��ʽ���� | 过滤器滤材,使用过滤器滤材的过滤器组件和空气过滤器部件以及过滤器滤材的制造方法 |
JP2012197548A (ja) * | 2011-03-10 | 2012-10-18 |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 アクリロニトリル系重合体溶液精製用フィルター材及び同フィルター材を用いたアクリロニトリル系重合体溶液の製造方法等 |
CN103649190A (zh) * | 2011-07-05 | 2014-03-19 |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 聚四氟乙烯多孔膜的制造方法 |
CN104245827A (zh) * | 2012-04-20 | 2014-12-24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以ptfe为主要成分的组合物、混合粉末、成型用材料和过滤器用滤材、空气过滤器单元、以及多孔膜的制造方法 |
CN106163634A (zh) * | 2014-03-26 | 2016-11-23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空气过滤器用滤材、过滤器组件、空气过滤器单元以及空气过滤器用滤材的制造方法 |
CN107106955A (zh) * | 2014-12-26 | 2017-08-29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空气过滤器用滤材、过滤器组件、空气过滤器单元以及空气过滤器用滤材的制造方法 |
CN108778453A (zh) * | 2016-03-11 | 2018-11-09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空气过滤器用滤材、过滤包、空气过滤器单元以及空气过滤器用滤材的制造方法 |
CN112512661A (zh) * | 2018-07-20 | 2021-03-16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空气过滤器滤材、过滤包以及空气过滤器单元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225419B2 (zh) | 1972-01-20 | 1977-07-07 | Japan Atomic Energy Res Inst | |
JPS5360979A (en) | 1976-11-11 | 1978-05-31 | Daikin Ind Ltd |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fine powder and its preparation |
JPS5839443B2 (ja) | 1980-05-31 | 1983-08-30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ポリテトラフルオロエチレンフアインパウダ−の製造方法 |
JPS6042446A (ja) | 1983-04-28 | 1985-03-06 | イ−・アイ・デユポン・デ・ニモアス・アンド・カンパニ− | 分散液で製造された変性ポリテトラフルオルエチレン組成物 |
US4576869A (en) | 1984-06-18 | 1986-03-18 |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 Tetrafluoroethylene fine powder and preparation thereof |
JPS61162503A (ja) | 1985-01-10 | 1986-07-23 | Central Glass Co Ltd | 含フツ素樹脂の低分子量物の製造方法 |
US4654406A (en) | 1985-09-09 | 1987-03-31 |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 Preparation of tetrafluoroethylene fine powder |
US4748217A (en) | 1986-01-27 | 1988-05-31 |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 Preparation of tetrafluoroethylene fine powder |
GB8628291D0 (en) | 1986-11-26 | 1986-12-31 | Ici Plc | Tetrafluoroethylene polymers |
JP2551005B2 (ja) | 1987-06-24 | 1996-11-06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変性ポリテトラフルオロエチレンフアインパウダ−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US4908410A (en) | 1989-01-27 | 1990-03-13 |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 Modified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fine powder and preparation thereof |
DE4331971A1 (de) | 1993-09-21 | 1995-03-23 | Hoechst Ag | Polytetrafluorethylen-Mikropulver, ihre Herstellung und Verwendung |
JPH07196831A (ja) * | 1993-12-28 | 1995-08-01 | Japan Gore Tex Inc | ポリテトラフルオロエチレン多孔膜とその製造方法 |
JP3931382B2 (ja) | 1996-09-18 | 2007-06-13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ポリテトラフルオロエチレン粉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3669172B2 (ja) | 1997-12-25 | 2005-07-06 | 旭硝子株式会社 | テトラフルオロエチレン系共重合体、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用途 |
JP3613024B2 (ja) | 1997-12-26 | 2005-01-26 | 旭硝子株式会社 | 延伸用テトラフルオロエチレン系共重合体とその用途 |
US6177533B1 (en) | 1998-11-13 | 2001-01-23 |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resin |
JP3552685B2 (ja) | 2000-10-30 | 2004-08-11 | 旭硝子株式会社 | 強度に優れるテトラフルオロエチレン重合体 |
JP2003033555A (ja) | 2001-07-25 | 2003-02-04 | Fuji Shoji:Kk | 弾球遊技機 |
US7176265B2 (en) | 2002-11-22 | 2007-02-13 |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 Directly polymerized low molecular weight granular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
JP4333272B2 (ja) | 2003-08-19 | 2009-09-16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変速機の変速操作機構及びその設計方法 |
JP4797347B2 (ja) | 2004-08-25 | 2011-10-19 | 旭硝子株式会社 | 低分子量ポリテトラフルオロエチレン水性分散液の製造方法 |
JP2007005361A (ja) | 2005-06-21 | 2007-01-11 | Sharp Corp | 発光素子 |
JP4684797B2 (ja) | 2005-08-10 | 2011-05-18 | ニチハ株式会社 | 外壁施工構造及びこれに用いる下地金具 |
JP2007119829A (ja) | 2005-10-27 | 2007-05-17 | Optrex Corp | スパッタ成膜装置 |
JP4963185B2 (ja) * | 2006-03-28 | 2012-06-27 |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 ポリテトラフルオロエチレン多孔質膜の製造方法とフィルター濾材ならびにフィルターユニット |
JP2009001894A (ja) | 2007-06-22 | 2009-01-08 | Okuma Engineering:Kk | 樹脂表面上への透明dlc膜の形成方法 |
JP5532532B2 (ja) | 2007-06-25 | 2014-06-25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低分子量ポリテトラフルオロエチレン水性分散液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5241158B2 (ja) | 2007-07-10 | 2013-07-1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338667B2 (ja) | 2007-08-07 | 2013-11-13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低分子量ポリテトラフルオロエチレン水性分散液、低分子量ポリテトラフルオロエチレン粉末及び低分子量ポリテトラフルオロエチレンの製造方法 |
JP2010113950A (ja) | 2008-11-06 | 2010-05-20 |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材の製造方法 |
JP2010235667A (ja) | 2009-03-30 | 2010-10-21 | Daikin Ind Ltd | 含フッ素ポリマーの製造方法 |
CN102369221B (zh) | 2009-03-31 | 2014-03-12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低分子量聚四氟乙烯粉末及其制造方法 |
JP2011055824A (ja) | 2009-09-14 | 2011-03-24 | Michiko Makino | 犬の散歩用引き綱補助具 |
JP5012990B2 (ja) | 2010-06-17 | 2012-08-29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多孔膜を備える濾材、その製造方法、フィルタパック、ならびにフィルタユニット |
JP2012161741A (ja) * | 2011-02-07 | 2012-08-30 | Fujifilm Corp | 結晶性ポリマー微孔性膜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濾過用フィルタ |
JP5738710B2 (ja) | 2011-07-29 | 2015-06-24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二酸化炭素分離膜の製造方法及び二酸化炭素分離モジュール |
EP2752230B1 (en) * | 2011-08-31 | 2016-12-21 | Daikin Industries, Ltd. | Filter medium for air filter, air filter unit,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filter medium for air filter |
IN2014KN01509A (zh) * | 2012-01-27 | 2015-10-23 | Zeus Ind Products Inc | |
JP5930008B2 (ja) * | 2013-11-29 | 2016-06-08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変性ポリテトラフルオロエチレンファインパウダー及び一軸延伸多孔質体 |
WO2016104589A1 (ja) * | 2014-12-26 | 2016-06-30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エアフィルタ用濾材、フィルタパック、エアフィルタユニット、およびエアフィルタ用濾材の製造方法 |
JP6673230B2 (ja) | 2017-01-12 | 2020-03-25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エアフィルタ濾材 |
-
2019
- 2019-09-25 US US17/280,625 patent/US20220040614A1/en active Pending
- 2019-09-25 JP JP2020549301A patent/JP7227507B2/ja active Active
- 2019-09-25 WO PCT/JP2019/037642 patent/WO2020067182A1/ja unknown
- 2019-09-25 EP EP19866134.0A patent/EP3858456A4/en active Pending
- 2019-09-25 CN CN201980063811.7A patent/CN112770827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24230A (ja) * | 1993-07-05 | 1995-01-27 | Toyobo Co Ltd | 微小粒子の濾過材 |
CN1292302A (zh) * | 1999-10-07 | 2001-04-25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空气过滤材料、过滤组件和过滤装置及空气过滤材料的制法 |
CN1499995A (zh) * | 2001-04-05 | 2004-05-26 | ͬ�Ϳ�ҵ��ʽ���� | 过滤器滤材,使用过滤器滤材的过滤器组件和空气过滤器部件以及过滤器滤材的制造方法 |
JP2012197548A (ja) * | 2011-03-10 | 2012-10-18 |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 アクリロニトリル系重合体溶液精製用フィルター材及び同フィルター材を用いたアクリロニトリル系重合体溶液の製造方法等 |
CN103649190A (zh) * | 2011-07-05 | 2014-03-19 |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 聚四氟乙烯多孔膜的制造方法 |
CN104245827A (zh) * | 2012-04-20 | 2014-12-24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以ptfe为主要成分的组合物、混合粉末、成型用材料和过滤器用滤材、空气过滤器单元、以及多孔膜的制造方法 |
CN106163634A (zh) * | 2014-03-26 | 2016-11-23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空气过滤器用滤材、过滤器组件、空气过滤器单元以及空气过滤器用滤材的制造方法 |
CN107106955A (zh) * | 2014-12-26 | 2017-08-29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空气过滤器用滤材、过滤器组件、空气过滤器单元以及空气过滤器用滤材的制造方法 |
CN108778453A (zh) * | 2016-03-11 | 2018-11-09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空气过滤器用滤材、过滤包、空气过滤器单元以及空气过滤器用滤材的制造方法 |
CN112512661A (zh) * | 2018-07-20 | 2021-03-16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空气过滤器滤材、过滤包以及空气过滤器单元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785865A (zh) * | 2023-07-28 | 2023-09-22 | 广州市好净净化过滤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便于拆卸的过滤框及含有该过滤框的过滤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WO2020067182A1 (ja) | 2021-09-02 |
EP3858456A1 (en) | 2021-08-04 |
WO2020067182A1 (ja) | 2020-04-02 |
EP3858456A4 (en) | 2022-07-20 |
JP7227507B2 (ja) | 2023-02-22 |
US20220040614A1 (en) | 2022-02-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163634B (zh) | 空气过滤器用滤材、过滤器组件、空气过滤器单元以及空气过滤器用滤材的制造方法 | |
CN107106955B (zh) | 空气过滤器用滤材、过滤器组件、空气过滤器单元以及空气过滤器用滤材的制造方法 | |
JP6458817B2 (ja) | ポリテトラフルオロエチレンを主成分とする混合粉末及び成形用材料 | |
JP7227507B2 (ja) | エアフィルタ濾材、フィルタパック、エアフィルタ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らの製造方法 | |
JP5012990B2 (ja) | 多孔膜を備える濾材、その製造方法、フィルタパック、ならびにフィルタユニット | |
JP6372507B2 (ja) | エアフィルタ用濾材、エアフィルタユニット、およびエアフィルタ用濾材の製造方法 | |
JP6673230B2 (ja) | エアフィルタ濾材 | |
CN112512661B (zh) | 空气过滤器滤材、过滤包以及空气过滤器单元 | |
WO2016104589A1 (ja) | エアフィルタ用濾材、フィルタパック、エアフィルタユニット、およびエアフィルタ用濾材の製造方法 | |
TWI807595B (zh) | 空氣過濾器濾材、空氣過濾器濾材之製造方法、口罩用濾材、及褶襉狀口罩用濾材 | |
JP7401831B2 (ja) | エアフィルタ濾材、エアフィルタパック、および、エアフィルタユニット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