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00014B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600014B CN112600014B CN202011038975.5A CN202011038975A CN112600014B CN 112600014 B CN112600014 B CN 112600014B CN 202011038975 A CN202011038975 A CN 202011038975A CN 112600014 B CN112600014 B CN 11260001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topper
- wall portion
- terminal
- connector
- ar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6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6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81 Cu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040 colo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788 cri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1 for examp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01R13/436—Securing a plurality of contact members by one locking piece or operation
- H01R13/4361—Insertion of locking piece perpendicular to direction of contact insertion
- H01R13/4362—Insertion of locking piece perpendicular to direction of contact insertion comprising a temporary and a final locking position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01R13/422—Securing in resilient one-piece base or case, e.g. by friction; One-piece base or case formed with resilient locking means
- H01R13/4223—Securing in resilient one-piece base or case, e.g. by friction; One-piece base or case formed with resilient locking means comprising integral flexible contact retaining fing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01R13/436—Securing a plurality of contact members by one locking piece or operation
- H01R13/4361—Insertion of locking piece perpendicular to direction of contact insertion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连接器有壳主体和止动件。壳主体(10)形成有端子插入口、止动件插入口(13)及止动件插入面(12);端子插入口用于朝向用于收纳端子(30)的端子收纳室插入端子(30);止动件插入口(13)借助处于内部的空间的止动件插入空间而与端子收纳室相通;在止动件插入面(12)设有止动件插入口(13)。止动件(20)从止动件插入口(13)插入,将收纳在端子收纳室的端子(30)固定于壳主体(10)。在止动件插入口(13)的周围形成有第1壁部分(51),其从止动件插入面(12)朝向外侧突出,沿着与端子(30)从端子插入口插入的方向即第1方向(D1)交叉且与止动件(20)向止动件插入口(13)插入的方向即第2方向(D2)交叉的第3方向(D3)设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形成有止动件插入口的连接器壳体、收纳在连接器壳体内的端子、以及向止动件插入口插入的止动件。作业人员在组装该连接器的情况下首先将端子收纳在连接器壳体内。接着,通过推入止动件而在连接器壳体内利用止动件的功能来对端子进行卡定。通过该卡定从而将端子以不容易从连接器壳体拔出的状态收纳在连接器壳体内,由此完成连接器的组装。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许第389095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连接器中,在完成连接器的组装之前、例如搬运连接器零部件时等情况下,有时会从外部对止动件施加预料之外的力。在该情况下,有可能因该力而将止动件从止动件插入口推入。于是,组装连接器的作业人员需要在开始组装连接器之前使止动件自被推入的状态恢复。结果,连接器的组装的作业效率有可能下降。
本发明即是在上述的情况下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高连接器的组装的作业效率。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的连接器包括:
壳主体,其形成有端子插入口、止动件插入口及止动件插入面;该端子插入口用于朝向用于收纳端子的内部的空间插入所述端子;该止动件插入口与所述内部的空间相通;该止动件插入面是设有所述止动件插入口的面;以及
止动件,其从所述止动件插入口插入从而将收纳在所述内部的空间的所述端子固定于所述壳主体,
在所述止动件插入口的周围形成有第1壁部分,该第1壁部分从所述止动件插入面朝向外侧突出,并且沿着与所述端子从所述端子插入口插入的方向即第1方向交叉且与所述止动件向所述止动件插入口插入的方向即第2方向交叉的第3方向设置。
也可以是,在所述止动件插入口的周围形成有第2壁部分,该第2壁部分从所述止动件插入面朝向外侧突出并且沿着所述第1方向设置。
也可以是,所述止动件具有能够挠曲的第1臂和第1固定用卡定部,该第1固定用卡定部设于所述第1臂并且通过卡定于所述壳主体从而将所述止动件配置在所述内部的空间,
所述止动件插入口构成为包含第1臂通过口,在将所述止动件向所述止动件插入口插入时该第1臂通过口供所述第1臂通过。
也可以是,在所述第1臂通过口的周围形成有从所述止动件插入面朝向外侧突出的第3壁部分。
也可以是,所述第1臂设在所述止动件的所述第3方向上的一个端部并且设为能够向所述第1方向挠曲,
所述止动件具有:第2臂,其设在所述止动件的所述第3方向上的另一个端部并且能够向所述第1方向挠曲;以及第2固定用卡定部,其设于所述第2臂并且通过卡定于所述壳主体从而将所述止动件配置在所述内部的空间,
所述止动件插入口构成为包含第2臂通过口,在将所述止动件向所述止动件插入口插入时该第2臂通过口供所述第2臂通过。
也可以是,在所述第2臂通过口的周围形成有从所述止动件插入面朝向外侧突出的第4壁部分。
也可以是,在所述第3壁部分和所述第4壁部分之间形成有间隙。
也可以是,所述止动件具有卡定于所述端子的端子用卡定部,该止动件以能够在第1位置和第2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配置在所述内部的空间,在该第1位置处,所述端子用卡定部未卡定于在所述内部的空间收纳的所述端子,在该第2位置处,所述端子用卡定部卡定于在所述内部的空间收纳的所述端子。
也可以是,在所述止动件形成有按压面,该按压面是与所述第2方向正交的面并且供使用者进行按压操作,
所述第1壁部分突出到与所述止动件配置在所述第1位置时的所述按压面的位置相同的位置。
也可以是,在所述第1壁部分形成有使所述止动件易于插入的缺口。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中,在止动件插入口的周围形成有第1壁部分。因此,即使在从外部对连接器施加预料之外的力的情况下,第1壁部分也能抑制因预料之外的力导致的止动件的推入。结果为,能够提高连接器的组装的作业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是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4是止动件位于第2位置的情况下的图3的A-A截面的立体图。
图5是自图4所示的壳主体拆卸了端子后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壳主体和止动件的立体图。
图7是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8A是止动件位于第1位置的情况下的图7的B-B剖视图。
图8B是止动件位于第2位置的情况下的图7的B-B剖视图。
图9A是止动件位于第1位置的情况下的图7的C-C剖视图。
图9B是止动件位于第2位置的情况下的图7的C-C剖视图。
图10A是止动件的立体图(之一)。
图10B是止动件的侧视图。
图10C是止动件的立体图(之二)。
图11是止动件位于第1位置的情况下的图3的A-A截面的立体图。
图12是用于说明止动件插入口的结构的图。
图13是用于说明壁部的结构的图。
图14是用于说明第3壁部分的结构的图。
图15是用于说明第4壁部分的结构的图。
图16是用于说明变形例1的连接器的壁部的结构的图。
图17是用于说明变形例2的连接器的壁部的结构的图。
图18是用于说明变形例3的连接器的壁部的结构的图。
图19是用于说明变形例4的连接器的壁部的结构的图。
图20是用于说明变形例5的连接器的壁部的结构的图。
图21是用于说明变形例6的连接器的壁部的结构的图。
图22是用于说明变形例7的连接器的壁部的结构的图。
图23是用于说明变形例8的连接器的壁部的结构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A、1B、1C、1D、1E、1F、1G、1H、连接器;10、壳主体;10a、嵌合孔;10b、被卡定部;11、端子插入口;12、止动件插入面;13、止动件插入口;13a、插入口主体;13b、第1臂通过口;13c、第2臂通过口;14、端子收纳室(内部的空间);15、止动件插入空间(内部的空间);15-1、第1被卡定部;15-2、第2被卡定部;15-3、第3被卡定部;15-4、第4被卡定部;20、止动件;20a、止动件主体;20b、20c、突出部;21、端子用卡定部;21a、引导面;22-1、第1臂;22-2、第2臂;23-1、第1固定用卡定部;23-2、第2固定用卡定部;30、端子;31、接点部;32、主体部;32a、被卡定部;32b、止转突部;33、压接部;40、电线;50、壁部;51、第1壁部分;51a、缺口;52、第2壁部分;53、第3壁部分;53-1、54-1、基端侧壁部分(第1壁部分);53-2、54-2、外侧壁部分(第2壁部分);53-3、54-3、内侧壁部分(第2壁部分);54、第4壁部分;55、间隙;55a、倾斜面;100、连接器单元;200、配对连接器;201、壳体;202、卡定部;203、电线;D1、第1方向;D2、第2方向;D3、第3方向;P、按压面;L1、直线;H、位置;S1、S2、S3、面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15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及具备连接器1的连接器单元100。另外,为了易于理解,设定互相正交的XYZ坐标并恰当地参照。如图1所示,XYZ坐标的Y轴方向在连接器1中是与端子30向壳主体10插入的第1方向D1相同的方向。X轴方向是与止动件20向壳主体10的止动件插入口13插入的第2方向D2相同的方向。Z轴方向是与第1方向D1和第2方向D2这两个方向正交的方向。
连接器单元100例如是作为汽车零部件的车载用连接器。连接器单元100包括连接器1和嵌合于连接器1的配对连接器200。
配对连接器200是嵌合于连接器1的嵌合对象。配对连接器200包括由绝缘性的原材料形成的壳体201、由导电性的原材料形成的多个凹端子、以及设在壳体的+Z侧的面的卡定部202。
在壳体201的内部形成有收纳端子的空间即端子收纳室。壳体201在其端子收纳室中收纳有未图示的凹端子。
配对连接器200的凹端子是通过将导电性的板弯折而形成的。作为导电性的原材料,例如可使用铜、铜合金等。该凹端子具有能够接纳连接对象的凸端子的筒状的主体部、配置在筒状的主体部的内部的拱形的弹性板、以及连接有电线203的压接部。在弹性板设有与凸端子接触的接点部。弹性板形成为能够与凸端子接触而挠曲。
在将配对连接器200向形成于连接器1的嵌合孔10a插入时,卡定部202与设在壳主体10的嵌合孔10a内的被卡定部10b卡定。通过该卡定,壳体201以不容易从连接器1的壳主体10被拔出的方式嵌合于该壳主体10,并且配对连接器200的凹端子与连接器1的端子30接触而电连接。
如图2~图4所示,连接器1包括壳主体10、止动件20、端子30及壁部50。
壳主体10形成有上述的嵌合孔10a,该壳主体10是以Y轴方向为长度方向的大致长方体的构件。壳主体10例如由树脂等绝缘性的原材料形成。在该壳主体10形成有端子插入口11、止动件插入面12及止动件插入口13。此外,如图5所示,在壳主体10的内部形成有端子收纳室14和止动件插入空间15。
端子插入口11是用于将端子30向第1方向D1朝向端子收纳室14插入而将端子30收纳在端子收纳室14的开口。端子插入口11设在壳主体10的+Y侧的后端面。与端子30的根数相应地在壳主体10的后端面设有8个端子插入口11。
如图2和图6所示,止动件插入面12是设有止动件插入口13的面。止动件插入面12是与YZ平面平行的面,设为壳主体10的+X侧的侧端面的局部。
针对止动件插入口13而言,如图3所示,其与止动件插入空间15相通,并且借助止动件插入空间15而与多个端子收纳室14相通。止动件20从止动件插入口13向第2方向D2插入。
如图5所示,端子收纳室14是形成在壳主体10的内部的空间,对端子30进行收纳。在从壳主体10的正面观察(沿+Y方向观察)时,端子收纳室14形成有四列两层的合计8个室。Z轴方向上的上层的端子收纳室14和下层的端子收纳室14上下对称地形成,并且8个室的端子收纳室14与端子30的形状相对应地全部形成为相同尺寸和相同形状。
图7是连接器1的侧视图。此外,图8A和图8B是止动件20位于后述的第1位置或第2位置的情况下的图7的B-B剖视图,图9A和图9B是止动件20位于后述的第1位置或第2位置的情况下的图7的C-C剖视图。如图8A、图8B、图9A及图9B所示,止动件插入空间15形成在壳主体10的内部。在止动件插入空间15的内壁面形成有第1被卡定部15-1、第2被卡定部15-2、第3被卡定部15-3及第4被卡定部15-4。
如图5和图6所示,止动件20用于从止动件插入口13插入从而将在壳主体10内部的端子收纳室14收纳的端子30固定于端子收纳室14。止动件20例如由树脂等具有绝缘性且具有弹性的原材料形成。在该止动件20形成有与第2方向D2(X轴方向)正交的面且是供使用者用手指进行按压操作的按压面P。此外,止动件20具有止动件主体20a、端子用卡定部21、第1臂22-1和第2臂22-2、以及第1固定用卡定部23-1和第2固定用卡定部23-2。
如图10A~图10C所示,止动件主体20a是具有突出部20b、20c而形成为在侧视时呈大致字母U形的构件,该突出部20b、20c分别从止动件主体20a的一个端部(+Z侧的端部)和另一个端部(-Z侧的端部)向-X方向突出。
如图4所示,将端子用卡定部21卡定于端子30从而将端子30固定于端子收纳室14。如图10A~图10C所示,端子用卡定部21在止动件主体20a的突出部20b和突出部20c的各自的相对面分别设有4个。如图5和图6所示,在端子用卡定部21形成有相对于第1方向D1(Y轴方向)倾斜的引导面21a。该引导面21a是以如下目的而形成的,即,在使用者将端子30从端子插入口11向端子收纳室14插入时,使端子30被引导面21a的倾斜度所引导从而提高端子30向端子收纳室14插入的插入效率以及与插入相伴的作业效率。
如图10A~图10C所示,第1臂22-1设在止动件主体20a的Z轴方向上的一个端部(+Z侧的端部)。详细地讲,第1臂22-1设在止动件主体20a的突出部20b的上表面(+Z侧的面)。该第1臂22-1以向+Y方向凸出的方式形成为大致拱形,从而设为能够在Y轴方向上挠曲。
如图8A、图8B所示,第1固定用卡定部23-1是以向+Y方向突出的方式设在第1臂22-1的中央的凸部。通过将第1固定用卡定部23-1卡定于在壳主体10的内部设置的第1被卡定部15-1或第2被卡定部15-2,从而将止动件20配置在壳主体10的内部、详细地讲是止动件插入空间15。
如图10A~图10C所示,第2臂22-2设在止动件20的Z轴方向上的另一个端部(-Z侧的端部)。详细地讲,第2臂22-2设在止动件主体20a的突出部20c的下表面(-Z侧的面)。该第2臂22-2以向+Y方向凸出的方式形成为大致拱形,从而设为能够在Y轴方向上挠曲。
如图9A和图9B所示,第2固定用卡定部23-2是以向+Y方向突出的方式设在第2臂22-2的中央的凸部。通过将第2固定用卡定部23-2卡定于在壳主体10的内部设置的第3被卡定部15-3或第4被卡定部15-4,从而将止动件20配置在壳主体10的内部、详细地讲是止动件插入空间15。
如图4和图11所示,像上述那样构成的止动件20以能够在第1位置(止动件推入前)和第2位置(止动件推入后)之间移动的方式配置于壳主体10,在该第1位置处,端子用卡定部21未卡定于收纳在端子收纳室14的端子30,在该第2位置处,端子用卡定部21卡定于收纳在端子收纳室14的端子30。在第1位置处,如图8A所示,止动件20的第1固定用卡定部23-1卡定于壳主体10的止动件插入空间15的第1被卡定部15-1。此外,如图9A所示,止动件20的第2固定用卡定部23-2卡定于壳主体10的止动件插入空间15的第3被卡定部15-3。在第2位置处,如图8B所示,止动件20的第1固定用卡定部23-1卡定于壳主体10的止动件插入空间15的第2被卡定部15-2。此外,如图9B所示,止动件20的第2固定用卡定部23-2卡定于壳主体10的止动件插入空间15的第4被卡定部15-4。在该第2位置时,止动件20的按压面P配置为与止动件插入面12成为同一个面。
此外,上述那样构成的止动件20具有第1臂22-1和第2臂22-1,从而如图6和图12所示,止动件插入口13构成为包含以Z轴方向为长度方向的长方形形状的插入口主体13a以及在止动件20插入止动件插入口13时供第1臂22-1通过的第1臂通过口13b和供第2臂22-2通过的第2臂通过口13c。第1臂通过口13b形成为从插入口主体13a的+Z侧的端部向+Y方向突出,第2臂通过口13c形成为从插入口主体13a的-Z侧的端部向+Y方向突出。由于止动件插入口13构成为包含第1臂通过口13b和第2臂通过口13c,因此其YZ截面形成为大致字母U形。此外,第1臂通过口13b的YZ截面上的面积S2和第2臂通过口13c的YZ截面上的面积S3均小于插入口主体13a的面积S1,例如形成在面积S1的三十分之一~二十分之一的范围内。另外,面积S2、S3在面积S1的三十分之一~二十分之一的范围内的情况是例示,并不限定于此。
如图1和图5所示,端子30是通过将一张导电性的板弯折而形成的凸端子。作为导电性的原材料,例如可使用铜、铜合金等。端子30具有接点部31、主体部32及压接部33。
接点部31与作为连接对象的配对连接器200的凹端子接触。接点部31形成为自主体部32突出的销形状,其插入于配对连接器200的凹端子的筒状的主体部并且与配对连接器200的弹性板弹性接触。
主体部32形成为大致四方筒状。在主体部32形成有被卡定部32a和向+Z方向或-Z方向突出的止转突部32b。
被卡定部32a是供止动件20的端子用卡定部21卡定的部分。
止转突部32b形成为从主体部32的顶板向外侧突出。止转突部32b用于在端子30配置在端子收纳室14的情况下防止端子30相对于壳主体10绕第1方向D1(Y轴方向)旋转。
压接部33例如由导体铆接部和包覆固定部形成。导体铆接部通过铆接而压接并电连接于电线40的导电性的芯线。包覆固定部通过铆接而按压电线40的绝缘性的包覆部的端部,保护导体铆接部与芯线的连接不受拉拔力的影响。
如图13所示,壁部50以包围位于第1位置的止动件20的方式设在止动件插入口13的周围。此外,壁部50设在止动件插入口13的周围的边缘部分。由此,壁部50与位于第1位置的止动件20相邻地设置。壁部50的内侧的角部在整周的范围被倒角,从而提高止动件20向止动件插入口13插入的插入容易性。此外,壁部50的外侧的角部在整周的范围形成为带有圆度。该壁部50具有第1壁部分51、一对第2壁部分52、第3壁部分53及第4壁部分54。壁部50形成为关于直线L1对称,该直线L1通过第1壁部分51的Z轴方向上的中央并且与Y轴方向平行。另外,在图13中,为了易于理解,利用点的着色来表示壁部50。
第1壁部分51设在止动件插入口13的-Y侧的边缘附近。第1壁部分51从止动件插入面12朝向+X方向(朝向外侧)突出,并且沿着与第1方向D1(Y轴方向)交叉且与第2方向D2(参照图6是X轴方向)交叉的第3方向D3(Z轴方向)设置。在该第1壁部分51形成有缺口51a。缺口51a设在第1壁部分51的第3方向D3上的中央附近、详细地讲是直线L1的线上。缺口51a是为了使进行连接器1的组装的使用者易于用手指推入止动件20而形成的。
一对第2壁部分52分别设在止动件插入口13的+Z侧和-Z侧这两侧的边缘附近。第2壁部分52从止动件插入面12朝向+X方向(朝向外侧)突出并且沿着第1方向D1(Y轴方向)设置。一对第2壁部分52各自的-Y侧的端部连接于第1壁部分51的+Z侧的端部和-Z侧的端部。
如图14所示,第3壁部分53设在第1臂通过口13b的周围而形成为大致字母U形。第3壁部分53设置为从止动件插入面12朝向+X方向(朝向外侧)突出。第3壁部分53具有基端侧壁部分53-1、外侧壁部分53-2及内侧壁部分53-3。基端侧壁部分53-1连结外侧壁部分53-2和内侧壁部分53-3并且沿着第3方向D3设置。外侧壁部分53-2从第2壁部分52的+Y侧的端部延伸设置并且沿着第1方向D1设置。内侧壁部分53-3沿着第1方向D1设置并且设在比外侧壁部分53-2靠近直线L1的位置。另外,在图14中,为了易于理解,利用点的着色来表示第3壁部分53。
如图15所示,第4壁部分54设在第2臂通过口13c的周围而形成为大致字母U形。第4壁部分54设置为从止动件插入面12朝向+X方向(朝向外侧)突出。第4壁部分54具有基端侧壁部分54-1、外侧壁部分54-2及内侧壁部分54-3。基端侧壁部分54-1连结外侧壁部分54-2和内侧壁部分54-3并且沿着第3方向D3设置。外侧壁部分54-2从第2壁部分52的+Y侧的端部延伸设置并且沿着第1方向D1设置。内侧壁部分54-3沿着第1方向D1设置并且设在比外侧壁部分54-2靠近直线L1的位置。另外,在图15中,为了易于理解,利用点的着色来表示第4壁部分54。此外,如图13所示,在第4壁部分54和第3壁部分53之间未设置壁部分而是形成有间隙55。
间隙55与第1壁部分51的缺口51a同样地设在与Y轴方向平行的直线L1的线上。间隙55是为了使进行连接器1的组装的使用者易于用手指推入止动件20而形成的。并且,如图6所示,在间隙55形成有倾斜面55a。利用该倾斜面55a使间隙55也具有如下作用,即,沿着倾斜面55a将工具、夹具的顶端插入并将该顶端卡挂于止动件20,从而将被推入到第2位置的止动件20拉回到止动件推入前的第1位置。
在像上述那样构成的壁部50中,第1~第4壁部分51~54均形成为相同的高度。此外,参照图8A和图9A可知,第1~第4壁部分51~54突出到与止动件20配置在第1位置(止动件推入前)时的按压面P的位置H相同的位置。
像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在止动件插入口13的周围形成有壁部50。因此,在完成连接器1的组装之前、例如搬运连接器1的零部件时等情况下,即使在从外部对壳主体10施加了预料之外的力的情况下,壁部50也能保护止动件20并且抑制由该预料之外的力导致的止动件20的推入。结果为,能够提高连接器1的组装的作业效率。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A、图9B、图10A、图10B、及图10C所示,壁部50突出到与止动件20配置在第1位置时的按压面P的位置H相同的位置。相对于此,例如在壁部50高于第1位置的按压面P的位置H的情况下,在进行连接器1的组装的作业时使用者难以推入止动件20。此外,在壁部50低于第1位置的按压面P的位置H的情况下,壁部50难以抑制由预料之外的力导致的止动件20的推入。因而,无论壁部50比第1位置的按压面P的位置H低还是高,连接器1的组装的作业效率都有可能下降。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壁部50不会阻碍进行连接器1的组装的作业时的使用者推入止动件20的推入动作,在此基础上壁部50能够抑制由预料之外的力导致的止动件20的推入。结果为,能够提高连接器1的组装的作业效率。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在第1壁部分51形成有缺口51a,并且在第3壁部分53和第4壁部分54之间形成有间隙55。缺口51a和间隙55均设在与Y轴方向平行的直线L1的线上。一般来讲,使用者在进行组装的作业时大多沿着直线L1放置手指而推入止动件20。因此,通过形成缺口51a和间隙55从而使壁部50不会阻碍使用者推入止动件20的推入动作,在此基础上使壁部50能够抑制由预料之外的力导致的止动件20的推入。结果为,能够提高连接器1的组装的作业效率。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自插入口主体13a的+Z侧的端部突出的第1臂通过口13b的周围形成有第3壁部分53。由于第1臂通过口13b的面积S2形成为小于插入口主体13a的面积S1,因此即使在对壳主体10施加的预料之外的力比较大的情况下,第1臂通过口13b的周围的第3壁部分53也能够有效地抑制由该力导致的止动件20的推入。结果为,能够提高连接器1的组装的作业效率。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自插入口主体13a的-Z侧的端部突出的第2臂通过口13c的周围也形成有第4壁部分54。由于第2臂通过口13c的面积S3形成为小于插入口主体13a的面积S1,因此即使在对壳主体10施加的预料之外的力比较大的情况下,第2臂通过口13c的周围的第4壁部分54也能够有效地抑制由预料之外的力导致的止动件20的推入。结果为,能够提高连接器1的组装的作业效率。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被上述实施方式所限定。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壁部50除了具有第1壁部分51之外还具有一对第2壁部分52、第3壁部分53及第4壁部分54。但是并不限于此。壁部50至少具有第1壁部分51即可。例如也可以是,壁部50像图16所示的变形例1的连接器1A那样不具有第2壁部分52。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壁部50仅具有一个沿着第3方向D3(Z轴方向)设置的第1壁部分51。但是并不限于此。壁部50也可以像图17所示的变形例2的连接器1B那样在止动件插入口13的+Y侧的边缘附近也设有第1壁部分51从而具有多个第1壁部分51。此外,在该情况下,缺口51a也无需形成于全部的第1壁部分51。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壁部50具有第1壁部分51、一对第2壁部分52、第3壁部分53及第4壁部分54,从而形成为对位于第1位置的止动件20的侧面的大致整周进行覆盖。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像图18所示的变形例3的连接器1C那样,壁部50不具有第1壁部分51和第2壁部分52,而是具有第3壁部分53或第4壁部分54。在该情况下,由于第3壁部分53具有沿着第3方向D3设置的基端侧壁部分53-1,第4壁部分54具有沿着第3方向D3设置的基端侧壁部分54-1,因此该基端侧壁部分53-1、54-1相当于权利要求书的“第1壁部分”。
此外,在上述变形例3中,第3壁部分53除了具有基端侧壁部分53-1之外还具有内侧壁部分53-3,第4壁部分54除了具有基端侧壁部分54-1之外还具有内侧壁部分54-3。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像图19所示的变形例4的连接器1D那样,第3壁部分53只要具有相当于权利要求书的“第1壁部分”的基端侧壁部分53-1就也可以不具有内侧壁部分53-3,第4壁部分54只要具有相当于权利要求书的“第1壁部分”的基端侧壁部分54-1就也可以不具有内侧壁部分54-3。另外,在变形例4中,第3壁部分53具有沿着第1方向D1设置的外侧壁部分53-2,第4壁部分54具有沿着第1方向D1设置的外侧壁部分54-2,该外侧壁部分53-2、54-2相当于权利要求书的“第2壁部分”。
此外,在上述变形例3中,第3壁部分53除了具有基端侧壁部分53-1之外还具有外侧壁部分53-2,第4壁部分54除了具有基端侧壁部分54-1之外还具有外侧壁部分54-2。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像图20所示的变形例5的连接器1E那样,第3壁部分53只要具有相当于权利要求书的“第1壁部分”的基端侧壁部分53-1就也可以不具有外侧壁部分53-2,第4壁部分54只要具有相当于权利要求书的“第1壁部分”的基端侧壁部分54-1就也可以不具有外侧壁部分54-2。另外,在变形例5中,第3壁部分53具有沿着第1方向D1设置的内侧壁部分53-3,第4壁部分54具有沿着第1方向D1设置的内侧壁部分54-3,该内侧壁部分53-3、54-3相当于权利要求书的“第2壁部分”。
此外,在上述变形例4、5中,第3壁部分53具有相当于权利要求书的“第2壁部分”的外侧壁部分53-2或内侧壁部分53-3,第4壁部分54具有相当于权利要求书的“第2壁部分”的外侧壁部分54-2或内侧壁部分54-3。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像图21所示的变形例6的连接器1F那样,第3壁部分53只要具有相当于权利要求书的“第1壁部分”的基端侧壁部分53-1就也可以不具有外侧壁部分53-2和内侧壁部分53-3这两者,第4壁部分54只要具有相当于权利要求书的“第1壁部分”的基端侧壁部分54-1就也可以不具有外侧壁部分54-2和内侧壁部分54-3这两者。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第3壁部分53由沿着第3方向D3设置的基端侧壁部分53-1及沿着第1方向D1设置的外侧壁部分53-2和内侧壁部分53-3形成。同样,第4壁部分54由沿着第3方向D3设置的基端侧壁部分54-1及沿着第1方向D1设置的外侧壁部分54-2和内侧壁部分54-3形成。也就是说,第3壁部分53和第4壁部分54均由沿着第1方向D1和第3方向D3设置的壁部分形成。因此,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说权利要求书的“第1壁部分”相当于第1壁部分51和基端侧壁部分53-1、54-1。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说权利要求书的“第2壁部分”相当于第2壁部分52和外侧壁部分53-2、54-2、内侧壁部分53-3、54-3。因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说壁部50不具有权利要求书的“第3壁部分”和“第4壁部分”。相对于此,在像图22所示的变形例7的连接器1G那样第3壁部分53和第4壁部分54具有除了沿着第1方向D1和第3方向D3设置的壁部分之外的壁部分的情况、例如具有弯曲的壁部分的情况下,可以说壁部50具有权利要求书的“第3壁部分”和“第4壁部分”。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3壁部分53形成在第1臂通过口13b的周围的大致整周的范围,第4壁部分54形成在第2臂通过口13c的周围的大致整周的范围。但是并不限于此。权利要求书的“在第1臂通过口的周围形成有···第3壁部分”和“在第2臂通过口的周围形成有···第4壁部分”例如包含如下的情况,即,像图23所示的变形例8的连接器1H那样,在第1臂通过口13b的周围的局部形成有第3壁部分53并且在第2臂通过口13c的周围的局部形成有第4壁部分54。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1~8中,壁部50具有第3壁部分53和第4壁部分54这两者。但是并不限于此,壁部50也可以仅具有第3壁部分53和第4壁部分54中的任一者。
本发明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广义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设为各种各样的实施方式和变形形态。上述的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发明,并不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8)
1.一种连接器,其中,
该连接器包括:
壳主体,其形成有端子插入口、止动件插入口及止动件插入面;该端子插入口用于朝向用于收纳端子的内部的空间插入所述端子;该止动件插入口与所述内部的空间相通;该止动件插入面是设有所述止动件插入口的面;以及
止动件,其从所述止动件插入口插入从而将收纳在所述内部的空间的所述端子固定于所述壳主体,
在所述止动件插入口的周围形成有第1壁部分,该第1壁部分从所述止动件插入面朝向外侧突出,并且沿着与所述端子从所述端子插入口插入的方向即第1方向交叉且与所述止动件向所述止动件插入口插入的方向即第2方向交叉的第3方向设置,
所述第1壁部分设于所述止动件插入口的边缘,
所述止动件具有卡定于所述端子的端子用卡定部,该止动件以能够在第1位置和第2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配置在所述内部的空间,在该第1位置处,所述端子用卡定部未卡定于在所述内部的空间收纳的所述端子,在该第2位置处,所述端子用卡定部卡定于在所述内部的空间收纳的所述端子,
在所述止动件形成有按压面,该按压面是与所述第2方向正交的面并且供使用者进行按压操作,
所述第1壁部分突出到与所述止动件配置在所述第1位置时的所述按压面的位置相同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在所述止动件插入口的周围形成有第2壁部分,该第2壁部分从所述止动件插入面朝向外侧突出并且沿着所述第1方向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止动件具有能够挠曲的第1臂和第1固定用卡定部,该第1固定用卡定部设于所述第1臂并且通过卡定于所述壳主体从而将所述止动件配置在所述内部的空间,
所述止动件插入口构成为包含第1臂通过口,在将所述止动件向所述止动件插入口插入时该第1臂通过口供所述第1臂通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在所述第1臂通过口的周围形成有从所述止动件插入面朝向外侧突出的第3壁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第1臂设在所述止动件的所述第3方向上的一个端部并且设为能够向所述第1方向挠曲,
所述止动件具有:第2臂,其设在所述止动件的所述第3方向上的另一个端部并且能够向所述第1方向挠曲;以及第2固定用卡定部,其设于所述第2臂并且通过卡定于所述壳主体从而将所述止动件配置在所述内部的空间,
所述止动件插入口构成为包含第2臂通过口,在将所述止动件向所述止动件插入口插入时该第2臂通过口供所述第2臂通过。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在所述第2臂通过口的周围形成有从所述止动件插入面朝向外侧突出的第4壁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在所述第3壁部分和所述第4壁部分之间形成有间隙。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在所述第1壁部分形成有使所述止动件易于插入的缺口。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182047 | 2019-10-02 | ||
JP2019182047A JP7338383B2 (ja) | 2019-10-02 | 2019-10-02 | コネクタ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600014A CN112600014A (zh) | 2021-04-02 |
CN112600014B true CN112600014B (zh) | 2022-08-23 |
Family
ID=748755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1038975.5A Active CN112600014B (zh) | 2019-10-02 | 2020-09-28 | 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338383B2 (zh) |
CN (1) | CN112600014B (zh) |
DE (1) | DE102020125083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881241B (zh) * | 2022-08-12 | 2025-04-21 | 唐虞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電連接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890955B2 (ja) * | 2001-11-01 | 2007-03-07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カバー付きコネクタ |
EP1345288B1 (en) * | 2002-03-15 | 2004-09-08 |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 A connector and a method of assembling |
US6878018B2 (en) * | 2003-01-02 | 2005-04-12 | Yazaki Corporation | Electrical connector |
JP5890985B2 (ja) * | 2011-08-30 | 2016-03-22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及びこのコネクタに用いられる被覆部材 |
JP5922528B2 (ja) * | 2012-08-09 | 2016-05-24 |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ジャパン合同会社 | 電気コネクタ・アセンブリ、及び、ハウジング |
JP6061198B2 (ja) * | 2013-08-05 | 2017-01-18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2015032562A (ja) * | 2013-08-07 | 2015-02-16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DE102014203128B4 (de) * | 2014-02-21 | 2021-03-25 |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 Elektrische Verbindungsvorrichtung, insbesondere zur elektrischen Hochvoltverbindung, aus zwei Verbindungselementen |
JP6889842B2 (ja) * | 2018-02-26 | 2021-06-18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
2019
- 2019-10-02 JP JP2019182047A patent/JP7338383B2/ja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9-25 DE DE102020125083.5A patent/DE102020125083A1/de active Pending
- 2020-09-28 CN CN202011038975.5A patent/CN112600014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1057314A (ja) | 2021-04-08 |
CN112600014A (zh) | 2021-04-02 |
DE102020125083A1 (de) | 2021-04-08 |
JP7338383B2 (ja) | 2023-09-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379472B2 (en) | Electric connector with accommodating shorting terminal | |
CN108352649A (zh) | 连接器 | |
CN107123898A (zh) | 连接器 | |
JP5737533B2 (ja) | 多極型コネクタ | |
US20060281374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 |
CN108463925A (zh) | 连接器 | |
CN110021849B (zh) | 电连接器 | |
CN101652904A (zh) | 连接器端子以及具备该连接器端子的连接器 | |
US10498077B2 (en) | Power connector and power connector device | |
US9350119B2 (en) | Wrong insertion preventive structure of connector | |
CN111742449A (zh) | 连接器及电连接装置 | |
US10756478B2 (en) | Terminal and method of connecting electric wire to terminal | |
CN112600014B (zh) | 连接器 | |
WO2011077264A2 (en) | Floating connector and system | |
CN106257764A (zh) | 带定位板的连接器 | |
CN111211432B (zh) | 连接器 | |
CN216773565U (zh) | 具有按压解锁结构的易锁连接器 | |
CN114762196B (zh) | 连接器 | |
JP7409241B2 (ja) | コネクタ | |
CN107634379B (zh) | 连接器 | |
US10892582B2 (en) | Connector with upper and lower covers | |
CN111146613B (zh) | 端子,将电线连接到端子的方法,以及夹具 | |
JP7303985B2 (ja) | コネクタ | |
US20240022021A1 (en) | Plug, connector, and receptacle | |
JP2023038052A (ja) | 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