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885A - 光盘重放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盘重放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5885A CN1125885A CN94112797A CN94112797A CN1125885A CN 1125885 A CN1125885 A CN 1125885A CN 94112797 A CN94112797 A CN 94112797A CN 94112797 A CN94112797 A CN 94112797A CN 1125885 A CN1125885 A CN 112588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ray
- playback
- area
- optical disc
- uni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8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8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935 neut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858 star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claims 2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3
- 230000004913 activ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3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3013 elas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44000309464 bull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96 convention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26058 directional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748 scra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93 scratch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22—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from random access magazine of disc records
- G11B17/26—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from random access magazine of disc records the magazine having a cylindrical shape with vertical axis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5/00—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record carrier employed but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e.g. dictating apparatus; Combinations of such apparatus
- G11B25/10—Apparatus capable of using record carriers defined in more than one of the sub-groups G11B25/02 - G11B25/08; Adaptor devices therefor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02—Details
- G11B17/04—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 G11B17/05—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scs not contained within cartridges
- G11B17/053—Indirect insertion, i.e. with external loading means
- G11B17/056—Indirect insertion, i.e. with external loading means with sliding loading means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22—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from random access magazine of disc records
Landscapes
- Automatic Disk Changers (AREA)
- Feeding And Guiding Record Carriers (AREA)
-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AREA)
Abstract
一种光盘重放装置具有第一和第二托盘,它们能在用于在其中存放重放单元的重放区域与邻近于重放区域的备用区域之间进行互换。通过沿着在比第一托盘高的位置形成的通道上,在与第一托盘相对的方向上移动第二托盘就可交换第一和第二托盘。在该交换操作中,从所说的备用区域被移到所说重放区域的第二托盘从通道的高度位置降低到与处于所说重放区域的第一托盘的相同高度位置,该通道最好位于第一托盘的上方。
Description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盘重放装置,其中两个光盘例如小光盘等能够存贮,以便可在一个备用区域和一个重放区域之间相互转换。
上述的光盘重放装置是公知的,例如参见日本公开专利申请No.60856/1989(Tokukaisho 64-60856)。如图47中所示,该光盘重放装置包括两个光盘托盘52和53(以下称为第一和第二托盘),其内部一个盒体51构成所述装置的壳体。该第一和第二托盘52和53能够左右往复运动(沿图47中箭头L和R所示方向)。
在图47中,该装置的左半部被形成为一个重放区域,其中安装有一个转盘54和一个光拾取头55,而该装置的右半部被构成一个备用区域。在备用区域中,光盘能够根据需要放在光盘托盘52或53上和从其上移去。第一托盘52和第二托盘53被放置得以便垂直地与它们之间的一预定空间相对准。当它们分别沿下部水平运动导轨和上部水平运动导轨运动时,该第一托盘52和第二托盘53在重放区域和备用区域之间可以互换。
在第一和第二托盘52和53的下侧上,安装有一个滑板56和一个凸轮盘57。在凸轮盘57上,形成有一个第一凸轮槽57a,用于插入滑板56的一个随动销56a以便使其固定。该滑板56具有分别在前后方向两侧面(图48中箭头F和B所示方向)上构成的齿条56b。此外,一对小齿轮58a被安装在齿条56b上,以便分别与其啮合。绕着小齿轮58a,同轴并整体地形成有一个大齿轮58b。
如图49所示,在第一托盘52的下侧上和在第二托盘53前后方向的两侧面。分别左右地形成有一对齿条52a和一对齿条53a。该装置被这样安装。即每个大齿轮58b在前后方向被设置在齿条52a和53a之间,以便与其啮合。
如图50所示,在凸轮盘57的下侧上,形成有一个第二凸轮槽57b。另外,设置有一个带有随动销57a的连接板59,它实现与第二凸轮槽57b可能的啮合。该连接板59的前和后端分别与垂直设置在重放区域两侧的驱动板60连接。一个重放单元61,其中安装有一个转盘54和一个光拾取头55,通过将支撑销61a插入在如图51所示的驱动板60上形成的导槽6a,卡住分别自其前和后侧伸出的该支撑销61a。
在上述的设置中,当从处在备用位置处的第二托盘53中的光盘进行重放时,在该位置的第二托盘58和处于在重放区域的第一托盘52通过旋转凸轮盘57被互换。
随着凸轮盘57的旋转,最初,连接板59的随动销59a被第二凸轮槽57b按压。依次,它使得驱动板60左右移动。结果,沿着该驱动板60的斜导槽60a,支撑销61a被向后按压,重放单元60被降低,从而保持转盘54和光拾取头55处在各自后退的位置上,即处在比第一托盘52的位置低的位置上。
随后,随着凸轮盘57的旋转,使得与第一凸轮槽57a啮合成为可能的滑板56的随动销56a被推进。依次,它使得该斜板56左右移动。按照这种运动,小的和大的齿轮58a和58b被转动。在这种状态中,由于大齿轮58a与齿条52a和53a啮合。所以第一和第二托盘52和53在彼此相反的方向上被水平地移动。
通过上述的方式使托盘52和53左右移动使它们的各自位置互换之后,与驱动板60的移动同步重放单元61被再次升高,以便使从处在重放区域的第二托盘53上的光盘进行重放操作成为可能,由此实现托盘互换操作。
然后,在这样的一种通常的光盘重放装置中,因为托盘仅是通过沿在不同高度位置上形成的通路水平移动第一和第二托盘52和53来进行互换,所以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即需要重放单元61有一个长行程的上下移动。具体地说,在托盘互换操作中,重放单元61被降低到后退位置,即低于第一托盘52的位置,而在重放中,转盘54被升到重放位置,即高于在上部位置中的第二托盘53的位置,以便光盘能够转动。因此,按照第一和第二托盘52和53的各自高度差,后退位置和重放位置之间的运动行程变得较长。因为这样使装置做得较厚,所以装置体积不能被做的更小些。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光盘互换功能的光盘重放装置,该装置通过缩短在互换托盘时重放单元所需的一个上下移动的行程,而具有减小的尺寸。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按照本发明的光盘重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盒体,在该盒体中形成有一个重放区域和一个备用区域,所述重放区域用于存放从一光盘读取被记录信息的重放单元,该重放区域与备用区域被水平排列;第一和第二托盘,用于在其上分别放置光盘,通过在第一托盘之上移动第二托盘,以彼此相反的方向在重放区域和备用区域之间往复运动,该第一和第二托盘可以互换;和重放位置导向装置,用于从第二托盘与第一托盘被垂直对齐的位置降低第二托盘,以便当该第二托盘与第一托盘互换时使该第二托盘位于重放区域。
按照上述的设置,已从在第一托盘之上的备用区域移动的第二托盘被重放位置导向装置降低并被设置在重放位置。与其中仅以彼此相反的方向水平移动托盘使它们实现互换的传统方式相比,上述的设置使得在重放区域中的第一托盘的高度位置和重放区域中第二托盘的高度位置之间的差非常小。因而,在后退位置和重放位置之间用于从磁盘读取被记录信息的重放单元的上下移动行程能够被缩短。由于上述设置提供了一种较薄的装置,所以整个装置的尺寸可被减小。
此外,处于重放区域的第二托盘最好被设置得与位于重放区域中的第一托盘具有相同的高度位置。以这种方式,用于补偿两托盘之间的高度差的重放单元的上下移动能够从在重放位置和后退位置之间该重放单元的上下移动中减去。由于上述的设置能够实现重放单元的较小的上下移动,从而也能实现减小装置尺寸的目的。
为了较全面地理解本发明的性质和优点,将参考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描述。
图1是一个分解透视图,示出了按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个光盘重放装置的结构。
图2是一个平面视图,示出了在光盘重放装置的第一固定位置处,一个基板、一个重放单元和一个起动杆之间的相对位置。
图3是自图2线D1-D1处的一个剖视图。
图4(a)是一个前视图,它示出了当移动单元驱动杆时安装在基板上的一个开关的打开和关闭状态。
图4(b)是一个前视图,它示出了当单元起动杆被移动到右极限位置时,安装在基板上的开关的打开和关闭状态。
图4(c)是一个前视图,它示出了当单元起动杆被设置在左极限位置时该开关的打开和关闭状态。
图5是一个平面图,它示出了在光盘重放装置的第一固定处单元起动杆和托盘锁定杆之间的相对位置。
图6是自图5线D2-D2处一个剖视图。
图7是一个平面图,它示出在磁盘重放装置的第一固定位置处托盘锁定杆和第一托盘之间的相对位置。
图8是自图7线D3-D3处的一个放大了的剖视图。
图9是一个平面图,它示出了在光盘重放装置的第一固定位置处第一托盘和第二托盘之间的相对位置。
图10(a)是自图9线D4-D4处的一个剖视图。
图10(b)是自图9线D5-D5处的一个剖视图。
图11是一个平面图,它示出了当从光盘重放装置的第一固定位置向第二固定位置互换托盘时该单元起动杆的移动。
图12是一个平面图,它示出了单元起动杆从图11中所示位置进一步向左移动的状态。
图13是一个剖视图,它示出了当单元起动杆从图12中所示位置进一步向左移动时重放单元的组件导向部分和组件连接销之间的相对位置。
图14是一个平面图,它示出在图13所示位置处单元起动杆和基板之间的相对位置。
图15是一个平面图,它示出了托盘锁定杆从图14所示位置已向后移动的状态。
图16是一个平面图,它示出了托盘锁定杆从图15所示位置已向后移动的状态。
图17是一个平面图,它示出了图16所示状态中托盘锁定杆和第一托盘之间的相对位置。
图18是一个平面图,它示出了其中托盘锁定杆从图16所示状态已向后移动和暂时被保持在停止位置的状态。
图19是一个平面图,它示出了第一托盘从图18所示状态已被向左移的状态。
图20是一个平面图,它示出了当第一托盘从图19所示位置已向左移时单元起动杆和托盘锁定杆之间的相对位置。
图21是一个平面图,它示了托盘锁定杆从图20所示状态已被向后移动的状态。
图22是一个平面图,它示出了在图21所示状态中托盘锁定杆和第一托盘之间的相对位置。
图23是一个平面图,它示出了托盘锁定杆已从图21中所示状态进一步向后移动的状态。
图24是一个平面图,它示出了托盘锁定杆从图23中所示状态被进一步向后移动的状态。
图25是一个平面图,它示出了托盘锁定杆从图24中所示状态被进一步向后移动并保持在中止位置的状态。
图26是一个平面图,它示出了在图25所示状态下托盘锁定杆和第一托盘之间的相对位置。
图27是一个平面图,它示出了在图26所示状态下托盘锁定杆,单元起动杆和基板之间的相对位置。
图28是一个剖视图,它示出了在图27所示状态下单元起动杆的单元引导部分与重放单元的组件连接销之间的相对位置。
图29是一个平面图,它示出了在图28所示状态下单元起动杆,基极和重放单元之间的相对位置。
图30是一个平面图,它示出了当磁盘重放装置的第一托盘和第二托盘从第一固定位置到第二固定位置互换时,该第一托盘和第二托盘的运动。
图31(a)是自图30的线D6-D6的剖视图。
图31(b)是自图30的线D7-D7的剖视图。
图32是一个平面图,它示出了第一托盘已从图30所示位置向左移的状态。
图33(a)是自图32的线D8-D8的剖视图。
图33(b)是自图32的线D9-D9的剖视图。
图34是一个平面图,它示出了第一托盘已从图32所示状态被向左移的状态。
图35(a)是自图34的线D10-D10的剖视图。
图35(b)是自图34的线D11-D11的剖视图。
图36是一个平面图,它示出了第一托盘从图34所示状态被进一步向左移的状态。
图37(a)是自图36的线D12-D12的一个放大剖视图。
图37(b)是自图36的线D13-D13的一个剖视图。
图38是一个平面图,它示出了第一托盘从图36所示状态被进一步向左移的状态。
图39是自图38的线D14-D14的剖视图。
图40是一个平面图,它示出了第一托盘从图38所示状态被进一步向左移的状态。
图41(a)是自图40的线D15-D15的一个剖视图,并且是保持在停止位置。
图41(b)是自图40的线D16-D16的剖视图。
图42是一个平面图,它示出了第一托盘从图40所示状态被进一步向左移的状态。
图43(a)是自图42的线D17-D17的剖视图。
图43(b)是自图42的线D18-D18的剖视图。
图44(a)是一个平面图,它示出了当在第一托盘上的光盘被移向下方时,该第一和第二托盘的调整。
图44(b)是自图44(a)的线D19-D19的剖视图。
图45(a)是一个平面图,它示出了当在第一托盘上的光盘被移到前面时,该第一和第二托盘的调整。
图45(b)是自图45(a)的线D20-D20的剖视图。
图46是一个表示CD和盒式收录机的示意图,其中安装了光盘重放装置。
图47是表示普通光盘重放装置的示意图。
图48是一个剖视平面图,它示出了图47的装置中基本部件的结构。
图49是一个平面图,它示出了在图47的装置中第一托盘和第二托盘之间的相对位置。
图50是一个剖视平面图,它示出了在图47的装置所提供的凸轮盘和重放单元之间的相对位置。
图51是一个前视图,它示出了在图47的装置中用于支撑一重放单元的驱动板的结构。
下面的描述将参考附图1~46讨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
图46示出了按照本实施例的一个光盘重放装置1和一个将收录机和盒式磁带录音机整体地构成在一起的音频设备,即一个所谓的CD和盒式收录机装置2。光盘重放装置1位于装置2的上部与CD和盒式收录机装置2组合起来,并且具有一个凹形光盘存放空间3。该存放空间3在盒体2a的上表面带有一个开口。在光盘存放空间3中,确保有一个用于水平对齐安装托盘4和5(按箭头L-R所示方向)的位置。该托盘4和5用于在其上分别放置光盘。
在光盘存放空间3的左半区域3a(下面称作重放区域)中,构成有一个重放单元6。该重放单元6包括一个被放置在重放区域3a的基本中心位置上的转盘6a和一个位于该转盘6a旁边的光拾取头6b。在光盘存放空间3的顶部,分别构成有机盖3R和3L,用于盖住光盘存放空间3的右半区域3b(下面称作备用区域)和重放区域3a,以便其被自由地打开和关上。在左机盖3L的底表面上,一个光盘制动器3c被安装在转盘6a的基本中心位置。
在所述的设置中,光盘的重放操作是通过转盘6a旋转设置在重放区域3a中的光盘托盘上的光盘(未示出),由光拾取头6b读取被记录的信息来完成的。在重放操作中,通过打开和关上备用区域中的右开口3R,光盘能根据需要被放置在光盘托盘5上或从其上取走。在重放区域3a中,仅当重放操作没被执行时,通过打开和关上左机盖3L,光盘才能被安装上和取出。
如将在以后描述的,光盘托盘4和5被安装在光盘存放空间3中,以便能够左右往复运动。通过在相互相反的方向同时移动光盘托盘4和5,其各自的位置能够从图中所示状态交换。在光盘互换操作的描述中,由箭头L-R所示沿光盘托盘4和5的方向在下面被称作左右方向,而与左右方向垂直的方向(由箭头F-B所示方向)被称作前后方向。
如图1所示,光盘重放装置1包括一个基本呈矩形的基板7,该基板形成了光盘存放空间3的底面。基板7被水平地固定在盒体2a中。在前后方向(F-B方向),靠近该基板7的前和后侧,托盘导向器8被左右(L-R方向)构成,具有与基板7相同的长度。每个托盘导向器8用螺丝拧牢(未示出)。
如将在后面描述的,该托盘导向器8起着重放位置引向装置和第二托盘5的备用位置引导装置的作用,以及进一步起着一个倾斜运动导向组件的作用。在托盘引导器8之间,一个空间被形成作为光盘存放空间3,在图中,装置1的左半部被形成作为重放区域3a,而装置1的右半部被形成作为备用区域3b。托盘导向器8支撑着自基板7具有一预定高度的托盘4和5,以便能够左右往复移动。
在光盘托盘4和5的各自顶面上,形成有凹形光盘接收面4a和5a,用于在其上放置一具有12cm直径的光盘11(通常称作密纹光盘CD)。因为光盘接收面4a和5a被形成用于在其上保持具有12cm直径的光盘11,所以光盘接收面4a和5a的各自周边被这样构成,即具有比光盘11的直径稍微大的直径。为了也能够放置具有8cm直径的较小的光盘11,光接收面4a和5a的中心位置进一步凹进,以使同轴地形成较小的光盘接收面4b和5b。
在光盘接收面4a和5a被形成的区域,形成有释放开口(releasingopenings)4c和5c,以便以各自的基本中心向后沿伸,以允许重放单元6的转盘6a和光拾取头6b由此填入。另外,沿该光盘接收面4a和5a的周边,形成有半圆形状的凹进部分4d和5d(每个面上有4个),以便从各自的周边沿伸从而在装入和取走光盘11时为用户的指尖提供足够的空间。虽然在图中没有示出,但沿小光盘的接收面也形成有类似的凹进部分。
光盘托盘4和5的各自外围部分基本上呈矩形形状。在光盘托盘4和5之间虽然它们的中心部分在形状上没有大的不同,但其外围部分是彼此不同的。首先,在该图右手侧的光盘托盘4中(以下称作第一托盘),侧翼部分是向下朝外倾斜的,而在该图的左手侧的光盘托盘5中(以下称作第二托盘),侧翼部分5e是向上朝外倾斜的。
如前面描述过的,每个托盘4和5能在重放区域3a和备用区域3b之间往复移动。
在解释第二托盘5与第一托盘4(支配托盘)的联锁运动时,指定一个位置为第一固定位置,在该位置第一托盘4被设置在备用区域3b,第二托盘5(逆行托盘)被设置在重放区域3a,以及指定一个位置为第二固定位置,在该位置第一托盘4设置在重放区域3a,第二托盘5被设置在备用区域3b。这里,将通过第一固定位置的情况进行描述。
在基板7上,在相应于重放区域3a的部分形成有一个矩形开口7a,用于在其内安装重放单元6。沿着该矩形开口7a的周边,在其后部(B的方向)的两侧形成有凹进支撑部分7b。而在其前部(F的方向)的两侧,形成有向内突出的凸起7c。此外,在基板7上自左极限位置附近形成有一个狭缝状的解释槽7d,以便连接矩形开口7a的前端部分。
靠近基板7的前侧,一个低板状滑轨7e被垂直地左右设置,与基板7具有相同的长度,并且稍稍靠前于托盘导向器8的后边放置并与其平行。转动轴7f被垂直设置在基板7长度方向基本为中间的位置,并稍稍位于滑轨7e的后面。一个较小直径的驱动齿轮(驱动部件)被安装在转动轴7f上,以便可自由地旋转。通过一个制动器(未示出)来防止驱动齿轮13的滑脱。该驱动齿轮13与其下面的大齿轮14一体并同轴地构成。自安装在基板7的底面上的驱动马达(未示出)施加的驱动力被传递给大齿轮14,由此旋转驱动齿轮13。
在基板7上,形成有一对T形凸起7g和另一对T-形凸起7h。凸起7g被形成在左手侧和右手侧,以便使齿轮13位于它们之间。一个将在下面描述的单元起动杆15(单元起动部件)通过该T-形突起部件,7g紧固在基板7上。另一对T-形突起部件7h被形成得稍稍靠驱动齿轮13的右侧,以便使一个凸起7h与另一个凸起7h在前后方向上彼此分开一个预定距离。此外,一个托盘锁定杆16(托盘锁定部件)通过凸起7h紧固在基板7上。
在后端侧T-形凸起7h附近,形成有另外的凸起7i和7j。凸起7i被提供用于防止托盘锁定杆16滑脱,突起部件7j被提供用于保持托盘锁定杆16处在一个中间位置。突起部件7i和7j的详细功能将在后面描述。滑轨7e具有一个狭缝形孔7k,用于在其中释放前端仙面面对T形凸起7h的位置处的托盘锁定杆16的前端。在基板7的下侧,一个开关10被提供用于检测组件驱动杆15的位置。对其详细的描述将在下面给出。
如图中所示,重放单元6具有一个盘状单元基座6c。在该单元基座6c上,安装在转盘6a和光拾取头6b,而在该组件基座6c的下侧,安装有一个驱动转盘6a的光盘驱动马达6d。该组件基座6c从下侧通过螺丝拧紧(未示出),以便被放置在一个单元托架6e中,由此形成重放单元6。
单元托架6e在其上表面有一个开口6f,以使转盘6a和光拾取头6b能够从该单元托架6e的上表面突出来。在组件托架6e的两侧面上形成有支撑销6g,以从该两侧面向外突出,而在前侧面,形成有一个组件连接销以便从前侧向外突出。
根据以上描述,支撑销6g被分别安装到在基板7上形成的一个矩形开口7a的两侧面上的凹进支撑部分7b中。此外,单元连接销6h被插入组件驱动杆15(将在后面描述)的一个组件导向槽15i中,从而把重放单元6紧固到基板7上如图2所示。
在这种状态中,通过上下移动重放单元6的前部,该重放单元6能够围绕一条连接支撑销6g的线枢轴地上下移动到水平位置。在所述的移动中,重放单元6的位置按照由单元驱动杆15支撑的单元连接销6h的高度位置变化。为了在左右方向上控制重放单元6的前端侧,上述的凸起7c被形成在矩形开口7a的前部的的两侧面上。
在基板7上,一个板状单元起动杆15被提供在如图2所示的基板7与第一和第二托盘4和5之间。单元起动杆15包括一个板15a,它从左至右地形成在滑轨7e和矩形开口7a的前侧之间的区域上,以便自基板7的右侧延伸。在板15a的左端部分上,一个单元导向件15b被垂直向下形成,通过在矩形开口7a的前侧之间的空间,而在板15a的右端部分上,形成有一个杆连接切口形成件15c,以便其向后延伸(以B的方向)。单元导向件15b和杆连接切口形成件15c均与板15a连接从而形成一块板。
在板15a中,在其左前部和右部上左右形成有两个狭缝15d。通过把在基板7上形成的T-形凸起7g从下侧插入狭缝15d,该单元起动杆15被紧固在基板7上。以这种设置,单元起动杆15能够在其右端与基板7的右侧相吻合的位置(下面称作右极限位置)和其左端与基板7的左侧相吻合的位置(下面称作左极限位置)之间左右往复运动。
在板15的大致中心位置,从左至右形成有一个狭缝15e,用于允许驱动齿轮13自此穿过。在该狭缝15e的后侧面上(B的方向),形成有与驱动齿轮13啮合的齿条15f和15g,以使其与两齿条之间的一个无齿部分15h(中间支撑部分)水平地对准。在下文,无齿部分15h的左手侧的齿条被称作左齿条15f,而无齿部分15h的右手侧的齿条被称作右齿条15g。在最初的安装位置,驱动齿轮13与左齿条15f的左端啮合。
如图3所示,在单元起动杆15的单元导向板15b上,形成有一个单元导向槽15i。在单元导向槽15i的各自的上端,分别形成有一个左水平部分15j和一个右水平部分15k。另外,该单元导向槽15i由一个左倾斜部分15n,一个左倾斜部分15p。以及在底部的一个水平保持部分15m构成,由此形成一个基本V字形。
在第一固定位置,重放单元6由一个与左水平部分15j配合的单元连接销6h卡住。在这个位置,使转盘6a和光拾取头6b伸出到上面,以便能够自光盘11上重放。
如图2所示,在单元驱动杆15的杆连接切口形成件15c上,形成有一个基本上呈S形的杆连接切口15r。如将在后面描述的,托盘锁定杆16的一个杆连接销16c安装在该杆连接切口15r中。托盘锁定杆16能够以前后方向在单元驱动杆15上自由地滑动。
杆连接切口15r包括一个在该杆连接切口15r的长度方向上基本为中心处形成的一个中止部位15S,以及形成的左和右对角线部分15v和15w,以便以45°角与中止部位15s的两端连接。对角线部分15v和15w的另两端分别与左和右中止取消部位15t和15u连接。另外,在右中心取消部位15u的右极限端形成有一个组装用孔15x,以便向后凹进。
单元起动杆15能够自由地在如图中所示的右极限位置和左极限位置之间滑动。为了检测以上述方式左右移动的单元起动杆15的位置,在右前部位左右形成有一个位置检测狭缝15q。在组件驱动杆15被移动到右极限位置的状态下,前面提到的基板7上的开关10被设置在与位置检测狭缝15q的左端相对应的位置上。
如图4(a)所示,开关10包括一个可动件10a,它向上沿伸到位置检测狭缝15q,并夹在第一和第二触头10b和10c之间。
如图4(b)所示,当单元起动杆15被移动到右极限位置时,包括一个导电片簧的可动件10a弹性地变形到右边靠近位置检测狭缝15q的左端。依次,它使得可动件10a与第一触点10b接触,从而开关10接通(ON),一个指示右极限位置的信号被输出。另一方面,当组件驱动杆15被移动到左极限位置时,如图4(c)所示,可动件10a变形到左边靠近位置检测狭缝15q的右端。依次,这使得可动件10a与第二触点10c接触,从而开关10接通,并且一个指示左极限位置的信号被输出。当组件驱动杆15位于左极限位置和右极限位置之间时,该可动件10a与两个触点10b和10c离开,如图4(a)所示,在这种状态下,开关10断开(OFF)。
如图5所示,托盘锁定杆16与基板7连接,以便从上面将其安装到单元起动杆15上。托盘锁定杆16由一个薄板制成,它被设置到驱动齿轮13的右边,并从基板7的前端(F方向的端)附近沿伸到基板7的大致中心稍微靠后的一个位置处。在托盘锁定杆16上,以前后方向并行形成有两个不连续的长狭槽16a,并且它们之间在左右方向上具有一个不大的距离。如图6所示,基板7上形成的T-形凸起7h从下侧插入狭槽16a,从而将托盘锁定杆16紧固到基板7上。结果,如图5所示,托盘锁定杆16能够在其前端与基板7的前端附近相吻合的位置(下面称作前极限位置)和其后端与基板7的后端附近相吻合的位置(下面称作后极限位置)之间的前后方向往复移动。
托盘锁定杆16具有一个向右在其大致中心处的扩展件16b。在该扩展件16b的底面上,形成有杆连接销16c,以便其向下伸。在组装时,该杆连接销16c被插入到杆连接切口15r的左中止取消部位15t的左端。另一方面,沿该托盘锁定杆16的左侧面,在驱动齿轮13的前面形成有齿条16d和16e,在两齿条之间有一个无齿部位16f,以使在组件驱动杆15的齿条15f和15g之上的部分与驱动齿轮13啮合。齿条16d和16e与无齿部位16f被线性地对齐。在下文中,在无齿部位16f后面的齿条16d被称作齿条16d,而处于该无齿部位16f前面的齿条16e被称作前齿条16e。
在右侧面上,一个由弹性材料制成的圆形连接凸起被形成在后端部位。此外,沿扩展件16b的后端,形成有一个由弹性材料制成的片状凸起16h,以便向后沿伸。在托盘锁定杆16自该图中所示位置向后移动中,连接突起部件16g与保持用凸起7j的中间位置的凹进部位相啮合。随着进一步的向后移动,该凸起16h变得与在基板7上形成的防滑脱用凸起7i相接触,从而防止托盘锁定杆16与基板7脱开。
在托盘锁定杆16的后侧上的长狭槽16a旁边,一个托盘连接销16i垂直地沿伸。
在该图中,托盘锁定杆16的更靠上位置中的第一托盘4用点划线示出。在该第一托盘4的底部,形成有一个托盘连接槽4f。托盘连接槽4f包括从左至右构成的在其之间具有开口4c的中止取消部位4g。和在其上形成的以便以45度角与中止取消部位4g连接的左和右对角线部分4h与4i,以及用以分别用左和右斜杆4h和4i的两端与前和后端连接的左和右中止部位4j和4k。
在第一固定位置,托盘锁定杆16的托盘连接销16i设置在托盘连接槽4f的左停止部分4j的前部,所以,在该位置上,只要托盘锁定杆16放置在前限制位置,就能防止第一托盘的左右移动,由此第一托盘4保留在备用区3b的固定位置,也就是备用位置。
如图7所示,上述的托盘连接槽4f构成在第一托盘4的底面上,该齿条4m以传动齿轮13的切线方向左右地构成,以致它能与齿轮13相啮合。齿条4m以这样的长度构成:当第一托盘4设置在重放区3a的重放位置时和将其设置在备用位置时,使它不从图7所示的位置脱离传动齿轮13。当第一托盘4从备用位置稍移向传动齿轮13时,齿条4m变成与传动齿轮13相互啮合,并将传动齿轮13的旋转驱动力传送到第一托盘4。
导向槽4n是以正面(F方向面)的第一托盘4的相同长度左右地构成在第一托盘4的底面上。如图8所示,在装配时,底板7的导轨7e的上端部与导向槽4n相配合,这样就能控制第一托盘4的高度位置,和能精确地操纵第一托盘4的左右移动,此外,齿条4m与传动齿轮13的上端部相互啮合,并凸出在托盘锁定杆16的上方。
接着将说明在正面和背面上第一托盘4和第二托盘5用托盘导轨8的支撑结构与在托盘4和5之间的联锁机构。
如图9所示,平行齿条形成部分4P左右地构成在第一托盘4的正面和背面上。平行于齿条形成部分4P的导向部分4q分别构成在托盘4的正面和背面。齿条形成部分4P和导向部分4q都以第一托盘4的相同长度左右地构成,并被装配在二个托盘导轨8之间。
同样地,齿条形成部分4f以第二托盘5的相同长度左右地构成在第二托盘5的前后方向的两个面上。在齿条形成部分5f的外部分别构成一对第一导向凸起5g、一对第二导向凸起5h和一对第三导向凸起5i。
托盘导轨8与托盘4和5在前侧和后侧的各自构形都是相同的。于是,仅对前侧的构形给予说明。将用相同的标号表示前侧和后侧的具有相同构形和功能的构形,并在这里省略了对后侧构件的说明。
如图10(a)所示,在托盘导轨8中,架在齿条形成部分4P和5f上方的区域是一个有一定高度的空间,以便允许公差。齿条4r是以第一托盘4相同的长度构成在第一托盘4的齿条形成部分4P上表面。另外,在第二托盘5的齿条形成部分5g的左右方向的两端制作成按侧翼部分4e的相同角度向上倾斜的侧边,齿条5j在齿条形成部分5f的下边。齿条5j包括一水平齿条5k和接到水平齿条5k两边的向上倾斜齿条5m。
如图10(a)所示,在第一固定位置中,第一托盘4的齿条4r左端垂直交叠到第二托盘5的斜齿条5m的右端。在交叠区域中,小齿轮9(中间传动构件)由托盘导轨8的垂直侧面的轴所支撑,以致可以自由地旋转,并与齿条4r和5j相互啮合。因此当第一托盘4从图中所示位置向左移动时,小齿轮就转动。其结果第二托盘5沿斜坡向上移动,并再向右移动。
在导轨8的上表面的下边基本中心处,构成一具有三角形交叉部分的凸起8a用于使第二托盘5向上倾斜向右边定向移动。位置控制部分5n构成在第二托盘5的齿条形成部分5f的两端,以便从斜齿条5m以倒U形延伸,从而保证斜齿条5m和小齿轮9之间的啮合。
如图10(b)所示,第一水平导向槽8b构成在垂直侧边的底部。当装配该装置时,第一托盘4的导向部分4q装入水平导向槽8b中,由此,沿第一水平导向槽8b支撑第一托盘4,以便可在备用位置和重放位置之间移动。
在托盘导轨8的前和后侧的每个面上都有斜导向槽8c、8d和8e,以便在第一水平导向槽8b上方的托盘导轨8中心的左边向左向下倾斜。同样地,斜导向槽8f、8g和8h被设置成在第一水平导向槽8b的托盘导轨8中心的右边向右向下倾斜。斜导向槽8f、8g和8h分别对应于第一到第三凸起5g、5h和5i的各自的宽度和间隔构成。斜导向槽8c-8h的上端接到第二水平导向槽8i。
在第二托盘5保持在重放位置的第一固定位置中,第一到第三凸起5g、5h和5i被装入到斜导向槽8c、8d和8e的各自的底部。
如图10(b)可见,第一凸起5g比第二和第三凸起5h和5i大,而第一凸起5g和第二凸起5h之间的间隔比第二凸起5h和第三凸5i之间的间隔大。确定第二托盘5在重放位置和备用位置的各自的高度位置的斜导向槽8c到8h的底部位置设置成:第一托盘4和第二托盘5在重放位置和备用位置中各自的高度位置能被保持在同一高度位置。
接着,下面将描述第一托盘4和第二托盘5在光盘接收面4a和5a上的各自构形。
参照图1,如以前所描述的,第一托盘是这样构成的:在左右方向上的各自的侧翼部分4e被向上斜向中心。两个槽4s是以二个侧面部分4e被向上斜向中心。两个槽4s是以二个侧面部分4e之间的第一托盘4的上表面的水平部分的长度左右地构成在第一托盘4的上表面。上述的槽4s在靠近第一托盘4的光盘接收面4a的正面和背面以左右方向相互平行地延伸。
第一托盘的右边,构成一对光盘导向凸起2b(后面称为盒体凸起)。盒体凸起2b用其向下斜到中心(三角形)的上端面构成在盒体2a的内表面上,以便凸出在第一托盘4的上方。如图9所示,其内端沿光盘接收面4a的周长设置。在本方案中,当光盘11从上面加载到光盘接收面4a上时,如果光盘11放在稍偏向光盘接收面4a右边的位置,光盘11应由盒体凸起2b进行导向,以便正好对准光盘接收面4a的中心,并被固定在该位置上。
在第一托盘4的上表面上,以稍偏向盒体凸起2b左端的右边垂直构成一对光盘停止凸起4t。
一对光盘推动凸起5P构成在第二托盘5的下边,以便向下凸出在第一托盘4的槽4s的延长线的位置上。光盘推动凸起5P和槽4s的各自的功能将在下面将予以详细说明。以第一托盘4的导槽4n的相同方法,沿第二托盘5底面的正面构成一槽5s。当第二托盘5保持在如第一托盘4的相同高度的重放位置和备用位置时,底板7的导轨7e从下面装入到槽5s中。结果,第二托盘5被保持在前和后方向上的预定的位置。
左右方向上构成的第二托盘5的各自侧翼部分5e被向下倾斜到中心。即侧翼部分5e以与第一托盘4的侧面部分4e的相反方向倾斜。如图所示,在第一固定位置中,第二托盘5的右侧翼部分5e重叠第一托盘4的左侧翼部分4e。当光盘托盘4和5从图中所示的位置互换到第二固定位置并固定在那里时,第二托盘5的左侧翼部分5e重叠第一托盘4的右侧翼部分4e,这里,为了防止盒体凸起2b碰撞第二托盘5的右侧翼部分5e,凹槽部分5q构成在右侧翼部分5e上。圆切割凹槽部分5r构成在第二托盘5的每个侧翼部分5e,以便防止凹槽部分4d受阻。
接着,具有上述构形的光盘重放装置1的托盘4和5的互换操作将通过从图9所示的第一固定位置互换到第二固定位置的情况进行解释。并以下列顺序给予说明。
[1]a)在重放单元6、第一托盘4、单元起动杆1 5和托盘锁定杆16之间的联锁机构,和
b)在第一托盘4和第二托盘5(被分别给出)之间的联锁机构;
[2]从第二固定位置到第一固定位置的托盘互换装置;和
[3]在第一托盘4上光盘位移的调节操作。
[1]a)在重放单元6、第一托盘4、单元起动杆15和托盘锁定杆16之间的联锁机构。
如前所述的,在图9所示的第一固定位置中,第一托盘4处在备用区3b和第二托盘5处在重放区3a,于是允许放在第二托盘5的光盘11重放。如图2所示,在这一固定位置中,单元起动杆15配置在右限制位置,并从开关10输出表示右限制位置的信号。在这种情况下,传动齿轮13仅与单元起动杆15的左齿条15f相互啮合。
以下列方式能实现上述的移动,首先,用户操作在CD和盒式收录机装置2中提供的光盘互换操作键(未示出),并把表示互换盘的信号输入到控制装置(未示出)。然后,控制装置指使驱动马达去起动传动齿轮13。控制装置使用由开关10输出的信号对驱动马达控制传动的方向,以致传动齿轮13以逆时针方向被驱动。
当起动传动齿轮13时,首先,单元起动杆15向左移动,结果开关10置于OFF(关)。如图11所示,托盘锁定杆16的杆连接销16c与单元起动杆15的移动相同步,相应地在单元起动杆15上构成的杆连接断开装置15r的左停止取消部件15t内向右移动。然后如图12所示,杆连接销16c沿着杆连接断开装置15r的左对角线15v移到中间位置,并且单元起动杆15的左齿条15f与传动齿轮13脱开。与沿左对角线15v的杆连接销16c的所述移动相同步,处在停止位置的托盘锁定杆16被推动开始反向(以B方向)移动,如图12所示,托盘锁定杆16的后齿条16d变成与传动齿条13相啮合。
其结果,传动齿轮13的驱动力的传递系数从单元起动杆15转换到托盘锁定杆16。当杆连接销16c沿左对角线15v进一步移动期间,甚至在脱开传动齿轮13以后,单元起动杆15一直被托盘锁定杆16推向左移。另一方面,与托盘锁定杆16的反向移动相同步,托盘锁定杆16的托盘连接销16i沿托盘连接槽4zf的左停止部分4j反向移动。
如图13所示,在单元起动杆15移动期间,单元连接销6h在单元导向部分15b的单元导向槽15i内从左水平部分15j经左倾斜部分15n移动到水平保持部分15m。结果,单元连接销6h向下移动,和重放单元6的前面部分被降低,从而,保证重放单元6在后倾的位置,转盘6a和光拾音头6b设置在基板7的上表面的下边。这使第一和第二托盘4和5在底板7上左右往复移动,而没有被重放单元6中断。
当单元连接销6h移到水平保持部分15m的的基本中心时,单元起动杆15的位置是这样设置的:无齿部分15h面对传动齿轮13,如图14所示。
在这个位置,如图15所示,与托盘锁定杆16的反向移动相同步,杆连接销16c从左对角线15v移到停止部分15s。结果,推出力没有从托盘锁定杆16施加到单元起动杆15,从而单元起动杆15保持在停止位置,结果重放单元6保持在后倾的位置。
同时,托盘锁定杆16的托盘连接销16i沿托盘连接槽4f从左停止部分4j移到左对角线4h。而且,与托盘锁定杆16的反向移动相同步,托盘连接销16i插入左对角线中,如图16所示。结果,正被锁定在备用位置的第一托盘4向左推进,由此第一托盘4开始移动。
当第一托盘4开始向左移动时,如图17所示,第一托盘4的底面上的齿条4m变成与传动齿轮13相互啮合。依次使托盘锁定杆16的后齿条16d脱开传动齿轮13。结果,传动齿轮13的驱动力的传递系数由托盘锁定杆16转换到第一托盘4。
如图18所示,在上述方法中,当第一托盘4正从传动齿轮13接受驱动力在向左移时,托盘锁定杆16的托盘连接销16i从托盘连接槽4f的左对角线4h移动到停止取消部分4g。在这个位置,推出力不再从由传动齿轮13驱动的第一托盘4施加到托盘锁定杆16上,从而托盘锁定杆16暂时保持在停止位置。
在该位置,托盘锁定杆16的连接凸起16g与底板7上构成的中间位置保持使用凸起7j的凹槽相配合,由此托锁定杆16保持在中间位置。另一方面,杆连接销16C处在杆连接断开装置15r的停止部分15s的基本中心位置。因此,单元起动杆15也保留在停止位置。
如上所述,在这状态,单元起动杆15和托盘锁定杆16处于其停止状态,第一托盘4由传动齿轮13从备用区3b向左移到重放区3a。在上述的移动期间,托盘锁定杆16的托盘连接销6i沿托盘连接槽4f的停止取消部分4g从左到右移动。其时,如图19所示,托盘连接销16i通过在第一托盘4的基本中心处构成的释放口4c移动。虽然,托盘连接槽4f的停止取消部分4g在这区域中不存在,由于托盘锁定杆16的连接凸起16g和中间位置保持使用凸起7j之间的啮合,便能防止托盘锁定杆16的位移。因此,当它通过释放口4c插入右停止取消部分4g时,托盘连接销16i能够移动。
如图20所示,当托盘连接销16i从停止取消部分4g移到右对角线4i,与第一托盘4向左的随后移动相同步,推出力再从右对角线4i反向施加到托盘连接销16i上,由此,托盘锁定杆16反向移到后倾的位置,如图21所示。
此后,上述的位移是以逆序产生的,即当托盘锁定杆16的托盘连接销16i正沿着托盘连接槽4f的右对角线4i移动时,托盘锁定杆16的前齿条16e变成与传动齿轮13啮合。如图22所示,其后,第一托盘4的齿条4m脱开传动齿轮13,并且传动齿轮13的驱动力的传递系数从第一托盘4转换到托盘锁定杆16。
然而,如图23所示,当托盘连接销16i到达托盘连接槽4f的右停止部分4k时,第一托盘4保持在基板7的左限制位置,也就是,重放位置。
其时,杆连接销16c从停止部分15s移到杆连接断开装置15P的右对角线15w。然后,如图24所示,当杆连接销16c在右对角线15w内正被移动时,单元起动杆15正再被推向左边。结果,使托杆16的前齿条16e脱开传动齿轮13,而单元起动杆15的右齿条15g变成与传动齿条13相互啮合。结果,传动齿轮13的驱动力的传递系数由托盘锁定杆16转换到单元起动杆15。
接着,如图25所示,当杆连接销16c到达杆连接断开装置15r的右停止消除部分15u时,停止托盘锁定杆16的反向移动。在这个位置,托盘锁定杆16保持在后端位置,与防滑出凸起7i相接触的凸片16h的前端从基板7垂直突起。在这个位置,如图26所示,托盘锁定杆16的托盘连接销16i插到托盘连接槽4f的右停止部分4k的后限制位置,从而,第一托盘4保持在重放位置。
在第一托盘4保持在重放位置的状态,单元起动杆15被传动齿轮13向左移动。单元起动杆15与这个移动同步被向左移动到底板7的左限制位置,如图27所示。其时,如图28所示,单元连接销6h在单元导向部分15b的单元导向槽15i内从水平保持部分15m通过右倾斜部分15P移到右水平部分15k。结果,重放单元6的前端部分升到该位置,即转盘6a和光拾音头6b通过开口4c凸出在单元保持器6e上表面的上方的位置,也就是,单元重放单元6被回升到重放位置。
当以所述的方式使重放单元6回升到重放位置时,单元起动杆15到达底板7的左限制位置。在如图29所示的这个位置,同位置检测槽15q的右端起动,并接通正处于OFF状态的开关10,然后输出表示左限制位置的信号,则停止传动齿轮13的转动,从而完成了托盘互换操作。
在图29所示的这个位置,传动齿轮13与单元起动杆15的右齿条159的右端相互啮合。因此,当传动齿轮13以顺时针从这个位置转动时,托盘4和5从第二固定位置互换到第一固定位置,将在后面予以描述。
[2]在第一托盘4和第二托盘5之间的链锁机构。
接着,下面将通过托盘从第一固定位置互换到第二固定位置的情况,对与第一托盘4的移动相同步的第二托盘5的移动和传动齿轮13的转动相一致的在重放位置和备用位置之间的第一托盘4的移动进行说明。
图30表示被从备用位置稍向左(以L方向)移动的与处于所述的移动中间的第一托盘4,在这个状态,第二托盘5同时开始向右移动。如图31(a)所示,这是因为,随着第一托盘4向左移动,小齿轮9与第一托盘4的齿条4r相互啮合,并以图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小齿轮9的转动传送到与其啮合的第二托盘5的齿条5j。当第二托盘5开始移动时,小齿轮9变成与斜齿条5m相互啮合,由此,由小齿轮9向右边施加力,以便向右上方移动第二托盘5。
如图31(b)所示,在托盘导轨8中,第二托盘5的第一到第三凸起5g、5h和5i通过在移动力的方向上,分别与斜导向槽8c、8d和8e相互啮合而被支撑。由于上述的方案,第一到第三导向凸起5g、5h和5i分别沿斜导向槽8c、8d和8e以斜方向进行导向。因此,第二托盘5在保持其上表面的水平位置时向右上方移动直到它到达第二水平导向槽8i为止。
第一托盘4和第二托盘5都由前、后托盘导轨8所支承,并通过分别安装在托盘导轨8内表面上的小齿轮9把第一托盘4的移动力传递给第二托盘5。因此,第二托盘5能与第一托盘4的移动相同步进行移动,而不会有倾斜和摆动的问题。由此保证了托盘4和5的平稳移动。
图32示出了第一托盘4进一步从所述的位置向左移动。如图33(a)所示的位置中,小齿轮9与第二托盘5的齿条5j的水平齿条5k相啮合。在这个状态,第二托盘5上升到一个位置,即其下表面处于稍靠第一托盘4的上表面上方的位置。因此,托盘4和5能以相反方向移动而相互没有被中断。
如图33(b)所示,第二托盘5的上述水平移动由分别第三水平导向槽8i上互啮合的第一到第三导向凸起5g进行导向。在图中第三导向凸起5i配置在斜导向槽8g的上方,并置于第二水平导向槽8i内的中间位置。而且,由于第二托盘5由在第二水平导向槽8i中的第一和第二导向凸起5g和5h所支起,第二托盘5能够水平地移动而没有倾斜。
图34表示第一托盘4进一步从上述位置向左移动的状态。如图35(a)所示的这个位置,小齿轮9仍与第二托盘5的水平齿条5k相啮合。如图35(b)所示,第二导向凸起5h设置在斜导向槽8e上方的中间位置。但是,由于第三导向凸起5i是通过与第二水平导向槽8i相啮合来支撑的,其时它便进入斜导向槽8f上方的位置。用同样的方法,第一到第三凸起5g、5h和5i全部用至少两个点来支撑,由此保持了第二托盘5的水平位置。
图36表示第一托盘4再向左移,并且第一和第二托盘4和5一个在另一个上方每个都与其中心垂直对准的状态。如图36所示,对于左右方向上第二托盘5的长度设置得比第一托盘4稍长的理由将在后面进行说明。当第二托盘5和第一托盘4通过相互交叠以相反方向移动时,如图37(a)所示,构形在第二托盘5的底面上的光盘推动块5n是通过正被插入构形在第一托盘4的上表面的槽4s来移动的。后面将再说明其功能。
如图37(b),在托盘4和5垂直交叠的状态,第二导向凸起5h设置在斜导向槽8f的上方的中间位置。由于第一导向凸起5g的宽度设置得比斜导槽8d宽,如上述的情况,第二托盘5用在第一到第三凸起5g、5h和5i之间至少两个凸起来支撑,由此保持了第二托盘5的水平位置。
图38表示第一托盘4再向右移的状态。如图39所示,第三导向凸起5i设置在斜导向槽8g的上方,并不与其接触。然而,第二导向凸起5h插入第二水平导向槽8i,并设置在第二托盘5的重心的右边。因此,第二托盘5用第二导向凸起5h支撑,并且第一导向凸起5g设置到重心的左边,由此第二托盘5水平地向右移动。
图40表示第一托盘4再向左差不多移到重放位置的状态。如图41(a)所示,小齿轮9从与左倾斜齿条5m相互啮合的第二托盘5的水平齿条5k移动。因此,移动力以右下方向从小齿轮9施加到第二托盘5。
如图41(b)所示,在上述的状态中,第一到第三导向凸起5g、5h和5i分别设置在以移动力方向构成的斜导向槽8f、8g和8h的上方。在到达这个位置之前,第一导向凸起5g在小齿轮9的左边设置的斜导向槽8e上水平移动。然而,由于斜导向槽8v的宽度设置成比第一导向凸起5g的宽度较小,因此,第一导向凸起5g的支撑能被保持,并且第一导向凸起5g能够水平地移到该位置,如图41(b)所示。
随着小齿轮9的进一步转动,第一到第三导向凸起5g、5h和5i以右下方向沿斜导向槽8f、8g和8h从图中所示的位置移动。然后,如图42所示,第一和第二托盘4和5移到第二固定位置,在该位置第一托盘4设置在重放位置和第二托盘5设置在备用位置,由此第一和第二托盘4和5都停止移动。在这个状态,各自的盒体凸起2b插入到第二托盘5的右侧翼部分中构成的释放槽5q中。
如图43(a)所示,在这个第二固定位置中,第一到第三导向凸起5g、5h和5i都降到斜导向槽8f、8g和8h的各自底部。如图43(b)所示,小齿轮9处在停止位置,在这位置它与第二托盘5的左倾斜齿条5m的顶端相互啮合。如图所示,第一和第二托盘4和5都处在这样的一个位置:其各自的上表面都以同样高度位置也被设置在第二固定位置。
如上所述,第一和第二托盘4和5经小齿轮9产生连锁运动,并在托盘4和5已经互换后,通过托盘锁定杆16向第一托盘4产生锁定移动。其时,重放单元6由单元起动杆15的运动上升到重放位置,由此完成了托盘4和5的互换。
此外,在重放状态是这样安排的:托盘4和5分别具有一共公中心。在托盘4和5的互换操作中,由于在倾斜齿条5m的端部与小齿轮9相互啮合时第二托盘5以倾斜的方向移动,所以第二托盘5的水平移动比第一托盘4短,例如大约短5.2mm。
因此,在备用区域3b的第二托盘5的固定位置中,光盘接收面5a的中心从在区域3b中获得的第一托盘4的光盘接收面4a的中心偏移了5.2mm。因而,为了设置由托盘4和5所占据的各自的区域在备用区3b中基本相等,第二托盘5的长度在左右方向上的设置要比第一托盘4长,以便补偿其差。
鉴于上述备用区域3b的情况,当装入和取出光盘11时,由于在托盘4和托盘5之间的外表上看起来没有明显的差别,所以在这种条件下保持该装置不会感到机械上的异常。此外,在第二托盘5设置在备用区3b的状态下,能防止有害物进入右手边的盒体2a之间的空隙。
[3]托盘从第二固定位置到第一固定位置的互换机构。
下面将说明托盘从第二固定位置到第一固定位置的互换机构。如上述情况,将通过首先解释重放单元6和与单元起动杆15及托盘锁定杆16联锁的第一托盘4的移动,然后解释在第一托盘4和第二托盘5之间的互换机构。
这种互换移动可通过以逆序执行从第一固定位置到第二固定位置的上述移动来实现。即,如图42所示,在第二固定位置,其中第一托盘4设置在重放位置和第二托盘5设置在备用位置,由于单元起动杆15置于左限制位置,如图29所示的开关10输出一表示左限制位置的信号。在这种情况,由用户操作用于光盘互换的操作键。结果,当表示托盘互换的信号输入到控制装置时,由控制装置对驱动马达进行起动。结果,传动齿轮13以图29的顺时针方向转动。
首先,单元起动杆15开始向右移动,并且,单元起动杆15被传动齿轮13保持驱动,直到单元起动杆15的右齿条15g脱离传动齿轮13为止。
其时,当单元连接销6h沿单元导向槽15i从右水平部分15k引向水平保持部分15m时重放单元6移到后倾位置,由此重放单元6保持在后倾位置。
如图24所示,就在单元起动杆15脱离传动齿轮13以前,杆连接销16c把杆连接断开装置15r的右斜部分15w推动向前移动。结果,托盘锁定杆16的前齿条16e变成与传动齿轮13相互啮合,并且,来自传动齿轮13的驱动力的传递系数就从单元起动杆15转移到托盘锁定杆16。在单元起动杆15的移动被停止以后,托盘锁定杆16一直保持向前移动,直到前齿条16脱离传动齿轮13为止,然后被停止在那个位置上。
如图22所示,就在托盘锁定杆16停止之前,托盘锁定杆16的托盘连接销16i通过沿托盘连接槽4f的右对角线4i的移动使第一托盘4推向右。然后,第一托盘4开始移动,且齿条4m变成与传动齿轮13相互啮合。结果,来自传动齿轮13的驱动力的传递系数从托盘锁定杆16转换到第一托盘4。在托盘锁定杆16的移动停止在如图20所示的位置以后,第一托盘4保持向左移,直到齿条4m脱开传动齿轮13,如图17所示。
然后,就在第一托盘4停止在右限制位置,即备用位置之前,如图16所示,托盘连接销16i沿第一托盘4的左对角线4h相应地移动。结果,托盘锁定杆16向前移动,并且后齿条16d变成与传动齿轮13相啮合。结果,传动齿轮13的驱动力的传递系数从第一托盘4转换到托盘锁定杆16。
此后,如图12所示,由于托盘连接销16i插入到第一托盘4的托盘连接槽4f的左停止部分4j,所以,第一托盘4被锁定在图中所示的备用位置。
另一方面,就在托盘锁定杆16的后齿条16d脱开传动齿轮13以前,当杆连接销16c沿着杆连接断开装置15r的左对角线15v移动时,单元起动杆15向右移动。结果,单元起动杆15的左齿条15f与传动齿轮13相互啮合,且传动齿轮13的驱动力的传递系数从托盘锁定杆16转换到单元起动杆15。
如图3所示,与连接起动杆15的接着的向右移动同步,单元连接销6h从水平保持部分15m经过单元导向槽5i的左倾斜部分15n移到水平部分15j。结果,重放单元6上升回到重放位置,在该位置包括转盘6等构件通过位于重放位置的第二托盘5的释放口5c设置在单元保持装置6e的上方。如后面将要说明的。
其后,如图2所示的处于OFF(关)状态的开关10是通过单元起动杆15的位置检测槽15q的左端相接触来接通的,由此,输出一个表示右限制位置的信号。结果,停止向驱动马达馈电(未示出)以便停止传动齿轮13的转动,由此,完成了托盘4和5从第二固定位置互换到第一固定位置。
从重放位置到备用位置的第一托盘4的移动经小齿轮9传送到第二托盘5。因此,第二托盘5与第一托盘4的移动相同步,从备用位置移到重放位置。
尤其是当第一托盘4开始从图43(a)和图43(b)所示的固定位置向右移动时,第二托盘5经小齿轮9开始向左移。如图41(b)所示,这种移动可按下列方法来实现。当第一到第三导向凸起5g、5h和5i以左下方向沿斜导向槽8f、8g和8h进行导向时,第二托盘5以左下方向在所述第一托盘的上方移动,同时保持其表面的水平位置,如图41(a)所示。
在所说第一托上第二个托盘5也在左上方向运动,但其表面的水平性还保持,如图41(a)所示。
然后,当倾斜导向槽8i、8g和8h按图39、图37(b)、图35(a)和(b)以及图33(a)和(b)次序运动时,第二托盘在第一托盘4之上沿着托盘导向器8的第二个水平导向槽8i从备用区域3b运动到重放区域3a。
当第一到第三导向凸起5g、5h和5i如图31(b)所示在托盘8的左手边被分别定位在倾斜导向槽8c、8d和8e上时,小齿轮9相对地从第二托盘5的水平齿条5k运动到右倾斜齿条。结果,移动力在左下方向从小齿轮9加到第二托盘5。
与小齿轮9后面的旋转运动同步,第二托盘5由来自小齿轮9的力和其重力迫使被沿倾斜槽8c、8d和8e在左下方向导向运动,但其表面的水平性还保持。然后,如图10(b)所示,第一到第三导向凸块5g、5h和5i进一步运动到它们分别到达倾斜导向槽8c、8d和8e的底部位置。在这种状态,如图10(a)所示,第二托盘5低于这样一个位置,在该位置其上表面和光盘接收面5a和置于该区域的第一托盘处于同一高度。
如所描述的,在第二托盘5与第一托盘4同步改变位置后,第一托盘4由托盘锁定杆16的移动锁定,同时,重放单元6由单元起动杆15的移动被提升回到重放位置,因此完成从第二固定位置到第一固定位置的交换。
[4]位于第一托盘4中心的光盘移动的校正
接下来,将描述光盘移动校正操作,它是为了对置于第一固定位置的备用区域3b的第一托盘4上的光盘11的位移进行校正。
作为在第一托盘4上的光盘偏移误差的例子,图9显示了光盘11分别被设置在这样的位置,即其边缘在后部与托盘8接触以及在前部与托盘8接触,分别如交替的长和短虚线所示。
如果光盘11被放在光盘接收面4a偏右,光盘11沿着盒凸起2b上斜部分滑到第一托盘4。因此,每个盒凸起2b的引导端被置到在备用位置的第一托盘4的光盘停止凸起4t的左边。因此,光盘11将不被置到光盘停止凸起4t的上面而是被置放到光盘停止凸起4t的左边,如图所示。
首先,将参考图9说明光盘11移到后托盘导轨8的情况。
图44(a)显示了托盘4和5交换操作启动的状态,即在第二托盘5从倾斜方向的向上运动到水平运动出现转换之时,图44(b)更清楚地显示了它。在这种状态,固定在第二托盘5底面的光盘推动凸起5P被移到右边,而其底部与在第一托盘4上表面形成的槽配合。在这种状态,在第一托盘4上表面与第二托盘5的下表面之间的空间稍大于光盘11的厚度,因此在第一托盘4上表面的光盘11可插入其中。
因此,如图44(a)所示,当光盘4和5移动时,在后部(方向B的尾端)的光盘推动凸起5P与光盘11的周边部分的左右部分接触。在后端的光盘停止凸起4t与光盘11的周边部分的右端接触。因此,当光盘4和5进一步从图44(a)所示位置移动时,光盘11被向前推动(在F方向)并停在光盘接收表面4a上。
在光盘11停在光盘接收表面4a的凹槽部分时,由于光盘11的表面位于比上述位置低的位置,光盘推动凸起5P在光盘11的上面运动一预定距离,随后完成光盘4和5的交换操作。
如图45(a)所示,在其前边(F方向)放置有光盘11的光盘托盘4和5的交换操作开始的情况下,光盘11的位移以上述的方式自动地校正。即如图45(b)所示,当光盘被在第二托盘5底部形成的、与在第一托盘4上表面形成的槽4s配合的光盘推动凸起5P推动时,如图45(a)所示,在前边的光盘推动凸起5P与光盘11的周边部分的左前部分接触,而在前边的光盘停止凸起4t与光盘11的右端接触。以这种方式,光盘11被向后推以停留在光盘接收表面4a上。
正如所描述的,在光盘11从在第二托盘5下面移动的第一托盘4位移的情况下,通过推动光盘11到光盘接收表面4a,位移可被自动地校正。
对于要在第一托盘4上面移动的第二托盘5,即使光盘11被移位也不会出现划破的问题。可是对于第一托盘4,如果在执行交换时不对光盘11的位移进行校正,当它与第二托盘5进行交换时光盘11的表面可能会被划破。因此,由于本发明的方案能校正光盘11的位移,可以防止光盘被划破。进一步,当进行交换时托盘4和5之间的空间可以做得很小,因而可以减小整个装置的尺寸。
当将光盘11装入重放区域3a时,光盘11被放置在转盘6a上,该转盘通过释放开口4c或5c而伸出托盘4和5。当要执行光盘的交换操作时,已放置在转盘6a上的光盘11自动地被放置在托盘4或5的接收表面4a或5a上,因为重放单元6低于后退位置以允许托盘4或5移动到后退位置。
正如所说的,当用户选择执行放置在处于备用位置3a的托盘4或5上的光盘的重放操作时,托盘交换操作就被完成。
在用互相交叉的方法来交换托盘4和5的情况下,当已移动到第一托盘4之上的第二托盘5到达备用区域3b和重放区域3a的交界处时,第二托盘5低于要设置在重放位置的重叠区域。由于描述的方案使得在重放位置3a的第一托盘4的高度位置与在重放位置3a的第二托盘5的高度位置之间的高度差较小,重放单元6的上下运动可做得较小。由于上述的方案使得装置变薄,整个装置的尺寸可以减小。
按照本发明的光盘重放装置,为了在重放区域3a的同一高度位置上设置托盘4和5的光盘表面4a和5a,来自重放单元6的上下运动,在重放位置和后退位置之间,用于补偿托盘4和5之间的高度差的上下运动可减小,因此,获得更薄的光盘重放装置。
另一方面,在前面提到的常规光盘重放装置中,当第二托盘53被设置在备用区域时,由于在第一托盘52被移到重放区域之后在第二托盘53下面形成有一个空间,这就可能导致在不希望情况下出现的问题。为了克服它,本实施例的光盘重放装置被如此设置,即当第二托盘5从重放区域3a到备用区域3b时,第二托盘5也低于第一托盘4的相同高度位置。按照上述的装置,由于在第一托盘4被移动之后在第二托盘5下面不形成空间,在第二托盘5下面就不容易发生不希望的情况。
按照本实施例的光盘重放装置进一步如此设置,即在托盘4和5分别设置在重放区域3a和备用区域3b的状态下,彼此相邻的托盘4和5的侧面部分4e和5e是垂直重叠的。结果,由于被光盘接收表面4a和5a的边缘部分所占领的区域小于侧面部分左右地对齐的情况,该装置在左右方向的长度可以做得较小,因此达到减小整个装置尺寸的目的。
具体地,垂直重叠的侧面部分4e和5e被形成倾斜的,当交换托盘时,第二托盘5沿着托盘导轨8的倾斜导向槽8c、8d和8e在倾斜方向被导向提升。在这种情况,由于需要用于在向上运动和随后的水平运动两个方向运动之间转换的转换机构,该装置的结构可以被简化。另外,由于通过重叠的部分可以减小托盘4和5的各个移动量,该装置在左右方向的长度仍然可以做得较小,因此减小整个装置的尺寸。
另一方面,上面提到的常规装置是如此设置,即滑板56和起动板60由在凸轮57上形成的凸轮槽57a和57b驱动。因此,为了保证滑板56和起动板60的运动冲程,就需要旋转的驱动件,包括大直径的凸轮57和大齿轮58b。在这种情况,由于在轴上要施加旋转力矩或动量,就需要更强的旋转支承机构。因此,不仅旋转驱动件本身而且旋转支承部分也需要做得较大,因而出现不能显著减小整个装置尺寸的问题。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本发明的光盘重放装置是如此设置的,即由驱动齿轮13向第一托盘4传送驱动力,而第二托盘5通过在第一托盘4和第二托盘5之间提供的小齿轮9与第一托盘4联锁。在这种情况,由于运动阻力只是来自于要被小齿轮9驱动的第二托盘5,用于小齿轮9的支承机构的结构可以简化,而不需要强的支承机构。该特征也对减小整个装置的尺寸有贡献。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小齿轮9是在垂直重叠区域内形成的,该区域是在分别设置在重放区域3a和备用区域3b的托盘4和5的重放区域3a和备用区域3b之间。因此,不要提供附加件来保证与小齿轮9的配合,比如在托盘4和5的伸出件等等,在小齿轮9与托盘4和5之间的配合可以保证贯穿托盘4和5的运动,因此进一步减小了整个装置的尺寸。
具体地,由于它是如此设置的,即托盘4和5之间的相对运动是由小齿轮9和在托盘4和5上形成的齿条4r和5j之间的啮合而产生的,可防止由于它们之间的滑动而产生的托盘4和5的位移。在上述方案中,由于可确实地完成托盘的交换操作,可行性可以提高。
由于在第二托盘5底面上提供的齿条5j的两端形成有滑动的齿条5m,即使当第二托盘5设置在重放位置或备用位置时,小齿轮9也能保持与滑动齿条5m啮合。因此,第一托盘4的移动开始时,第二托盘5的移动也同时开始。
另外,通过旋转与滑动齿条5m啮合的小齿轮9,在托盘交换操作的开始和最后阶段,运动力从小齿轮9沿着运动通道在第二托盘5的斜上方向或斜下方向施加。另外,在托盘导轨8上,斜导向槽8c至8h在与推动力平行的方向上形成。因此,在水平移动之前和之后沿着第二托盘5的斜面的平滑运动可以达到,而不会有什么困难。
为了用托盘导轨8来支承和导向第二托盘5,沿着第二托盘5的侧面部分形成有多个导向凸起5g、5h和5j。第一导向凸起5g在左右方向比其它导向凸起5h和5j长。因此,第二托盘5从第二水平导向槽8i到斜向槽8c至8h的向下运动被产生,以便只在重放区域和备用区域中导向凸起5g、5h和5j的各个长度位置与斜导向槽8c至8h重合。因此,即使斜导向槽8c到8h的各个上端与第二水平导向槽8i连接,在运动的中间第二托盘5的向下运动可以避免,因此用简单的结构就可保证第二托盘5稳定的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在形成第二托盘5的每个滑动齿条5m的该区域的上表面的两边,位置控制凸起5n被形成为基本上是倒U形状。另一方面,在托盘导轨8的上表面的中心形成基本上为V形的下凹块8a。因此,第二托盘5出现斜滑运动时,由于位置控制部分5n沿着向下凹块8a的斜面滑动,就可防止该位置控制部分5n向上浮动。结果,防止了小齿轮9与滑动的齿条5m脱开,也就确保了第二托盘5的平滑运动。
在上述的方案中,第二托盘5的移动量比第一托盘4小一个滑动齿条的斜角,但是,第二托盘5在左右方向的长度比第一托盘4要长。因此,由设置在备用区域3b的第二托盘5所覆盖的区域与设置在备用区域3b的第一托盘4所覆盖的区域重合,因此避免该问题,即避免不希望的物质从上面进入托盘5下面的空间,从而保持装置处于良好的状态。
在常规的装置中,用于接收来自驱动源的驱动力的凸轮盘57、在凸轮盘57附近的滑动板56、用于驱动托盘52和53的小齿轮58a和大齿轮58b都被提供在驱动源和托盘52和53之间。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来自驱动源的驱动力由单个驱动齿轮13传送,以及第一托盘直接由驱动齿轮13驱动,进一步第二托盘5通过小齿轮9驱动。因此,本实施例的设置的优点是减小用于驱动托盘4和5的部件数,因而保证装置的低成本。
在常规的装置中,为了确保托盘52和53的移动量在凸轮盘57的一转内,大齿轮58b和小齿轮58a被提供,而且它们之间的减速差很大。另外,为了将滑板56的运动量设置较大,就需要一个大凸轮盘57,因此出现整个装置的尺寸较大的问题。另一方面,本实施例的装置如此设置,即驱动力通过第一托盘4的齿条4m由驱动齿轮13直接传送。按照上述的方案,通过增加驱动齿轮13的转数,可以确保第一托盘4的移动量。因此,驱动齿轮13不需要做得更大。另外,由于小齿轮9只用于传送第一托盘4的驱动力到第二托盘5,它就不必须做得更大。由此确保了上述部件做得较小,整个装置的尺寸就可减小。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二托盘5的底面上形成有光盘推动凸起5p,以便向下伸出。因此,如果光盘11从第一托盘4的光盘接收表面4a移到备用位置,当交换时光盘驱动凸起5p被迫与光盘11的周边接触,因此被推到第一托盘4的光盘接收表面4a上。
结果,可防止放置在第一托盘4上的光盘11被划破。在常规的装置中,为了防止光盘11在放到托盘52上之时被划破,在上托盘53和下托盘52之间需要较大的空间。但是,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光盘11的移动可自动地校正,在第一托盘4上表面与第二托盘5下表面之间的重叠区域可做得较小,因此减小整个装置的尺寸。
进一步,在第一托盘4的上表面,向着光盘接收表面4a的右边在形成有盘控制凸起4t,要被光盘推动凸起5p推到右边的光盘11可避免由光盘停止凸起4t驱动到右边。结果,光盘11被推到第一托盘4的中心,即朝向光盘接收表面4a。因此,光盘11的移动可被肯定地校正。在这种状态,由于盒凸起2b被形成以便从盒体2a伸出,已移动的光盘11可避免超过光盘停止凸起4t,并被放置在凸起4t的左边。因此,光盘的移动可肯定地校正。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单元起动杆15与一个方向的运动,重放单元6低于重放位置并保持在后退位置。然后,保持在后退位置的重放单元6再提升到重放位置。所描述的重放单元6的移动由在单元起动杆15的单元导向部分15b上形成的基本上为V形的单向导向槽15i来达到。在另一方面,在常规的设置中,重放单元的上下运动由在一个方向倾斜的单元导向槽来达到。在这种常规设置中,需要用于响应重放单元6的运动方向而转换驱动齿轮的旋转方向的转换装置。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在重放单元向下运动之后的向上运动可在保持驱动齿轮13在一个方向旋转时而产生,整个装置的结构就可简化。
另外,在单元起动杆15通过一个方向运动导致重放单元6的上下运动时,在左齿条15f和右齿条15g之间形成无齿部分15h。因此,当保持重放单元6在后退位置时,单元起动杆15可自动地保持在停止位置。这就确保了通过在一个方向移动单元起动杆15使得在托盘交换操作之前重放单元6的位置较低而在托盘交换操作之后被提升。另外,为了重放单元6的上下运动而需要的单元起动杆15的运动冲量可显著地减小。因此,可达到简化整个装置结构和减小其尺寸的目的。
在常规的装置中,为了提升和降低重放单元61也要确保起动板60的运动量,为此需要较大的凸轮盘57。另外,由于起动板60分别位于托盘52的前边和托盘53的后边,因此出现整个装置不能显著变小的问题。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本实施例的装置如此设置,即单元起动杆15由驱动齿轮13直接驱动。按照上述方案,即使驱动齿轮13采用较小的直径,通过增加驱动齿轮13的转数也可确保单元起动杆15所需的运动量。另外,单元起动杆15可被放置以便沿着底板7在托盘4和5下面运动。因此,借助于起动杆15该装置在前后方向的宽度不必做得很大。由此整个装置的尺寸也可以减小。
在本实施例中,托盘锁定杆16设置在第一托盘4的下面以便可在前后方向运动,而后在第一或第二固定位置的第一托盘4由托盘锁定杆16锁定。另外,当托盘被交换时,通过托盘锁定杆16和单元起动杆15之间的啮合,托盘锁定杆16在这种方向上运动,即按照重放单元6的上下运动在合适的时间释放第一托盘4。结果,托盘4和5的固定位置可以确保以防止振动等等。同时,不需要复杂的互锁机构,因此简化了整个装置的结构。
在托盘锁定杆16上,形成有前和后齿条16e和16d以便与驱动齿轮13啮合,而且只通过在基于由开关10检测的位置所定的方向上转动驱动马达,就可获得随后的操作:降低重放单元6、交换托盘4和5以及提升重放单元6。也就是说,通过在第一托盘4单元起动杆15的托盘锁定杆16之间的相互关系,与驱动齿轮13啮合的部件按预定的时间从第一托盘、单元起动杆15变换到托盘锁定杆16。按照上述方案,不单独需要转换机构,或驱动齿轮13的旋转方向不需要转换,也不需要被停止。另外,也不需要多个驱动源,因此整个装置的结构简化了。
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托盘4的低表面形成有托盘连接槽4f。该托盘连接槽4f配有左和右滑动部分4h和4i,它们相对于托盘4在左右方向的移动方向成45°角。类似地,在单元起动杆15(它以左右方向移动)上形成有杆连接中断器15r。该杆连接中断器15r包括左和右对角15v和15w,它们与运动方向分别形成45°角。在所描述的设置中,使用当托盘连接销16i和杆连接销16c沿着对角线运动时所施加的外推力,驱动齿轮13的啮合被转换到每个齿条。因此,在驱动齿轮13被用作单一的驱动源的设置中,不需要复杂的联锁机构与所述的转换机构配合。由于能够减少部件的数量,就可实现低成本并减小装置的尺寸。
在本实施例中,具有每电路两触点的开关10被用来检测单元起动杆15的位置。结果,可检测装置是在第一固定位置还是在第二固定位置。然后,基于检测的结果,可确定驱动齿轮13的旋转方向。进一步,在完成托盘的交换操作的基础上,驱动齿轮13的旋转由开关10的输出停止因此,托盘交换方向的转换和驱动齿轮13的停止驱动很容易被控制。因此,托盘交换操作可肯定地完成,而很少有误差。另外,由于部件数减少了,制造成本也就减少了。
本实施例的装置进一步如此设置,即在托盘锁定杆16上形成有连接凸起16g用于使托盘4处于中间位置,而在该位置托盘4从托盘锁定杆16释放。因此,托盘4和5的分别移动可防止托盘锁定杆16的扰动。另外,在托盘4和5被交换后,它们可被可靠地再锁定。这就确保了托盘4和5的平滑交换操作,因此减少操作误差。
本发明被如此描述了,但很明显相同的方式可变为许多的方式。这些变型并不脱离本发明的思想和范围,并且所有这些变型对于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并将包含在下面的权利要求中。
Claims (27)
1.一种重放装置,包括:
一个盒体,它包括水平对齐的重放区域和备用区域,用于从存放在重放区域的光盘读取记录信息的重放单元;
第一和第二托盘,用于其上分别放置光盘,通过在所说第一托盘之上在相对方向移动所说的第二托盘而在所说重放区域和所说备用区域之间进行互换,所说第一和第二托盘是可交换的;和
重放位置导向装置,用于当所说第二托盘与所说第一托盘交换时将所说第二托盘从其与第一托盘垂直对齐位置降低到所说重放区域。
2.按照权利要求1的光盘重放装置,其中:
在所说的第一和第二托盘上分别形成有光盘接收表面,和
在所说重放区域的所说第一托盘的光盘接收表面的高度位置基本上等于在所说重放区域的第二托盘的光盘接收表面的高度位置。
3.按照权利要求2的光盘重放装置,进一步包括:
备用位置导向装置,用于当从所说重放区域将第二托盘移动到所说备用区域时将所说第二托盘垂直对齐的位置降低到它与设置在所说备用区域的第一托盘具有同一高度的位置。
4.按照权利要求3的光盘重放装置,其中:
基本上是圆环形的光盘接收表面分别在所说第一和第二托盘上表面的中心部位形成以便凹下去,和
当所说第一和第二托盘之一被设置在所说重放区域而另一个被设置在所说备用区域时,所说第一和第二托盘的各个相邻侧面部分被如此设置,即在所说光盘接收表面外边一个在另一个之上。
5.按照权利要求4的光盘重放装置,其中:
当所说第一托盘被设置在所说备用区域而所说第二托盘设置在所说重放区域时,一个在另一个之上放置的所说各个相邻侧面部分被倾斜以便允许所说第二托盘的斜向运动,和
所说光盘重放装置进一步包括:
一个倾斜运动导向装置,用于所说第二托盘从所说重放区域被推动移到所说备用区域时将所说第二托盘沿着侧面部分的斜面导向到它与第一托盘垂直对齐的位置。
6.按照权利要求5的光盘重放装置,其中:
在与所说第二托盘互换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在两边形成有多个导向凸起,
在所说第一和第二托盘的两边形成托盘导轨,在其上形成导向槽,所说的导向凸起被分别插入到这些槽中,
所说导向槽对应于一个区域基本上是水平形成的,在该区域所说第一和第二盘垂直对齐,而从水平部分的两端开始形成倾斜部分,以确保所说第二托盘向下运动到所说重放区域或所说备用区域,和
所说的托盘导轨构成所说的重放位置导向装置、所说的备用位置导向装置和所说的倾斜运动导向装置。
7.按照权利要求6的光盘重放装置,其中:
在互换方向上至少有一个所说的导向凸起比其它的的导向凸起长,和
在所说托盘导轨上形成导向槽的各个宽度按照所说导向凸起的各自的长度来确定,所说托盘导向器在倾斜的向下方向伸展。
8.一种光盘重放装置:
一个盒体,它包括用于在其中存放从光盘读取记录信息的重放单元的重放区域,以及备用区域,所说的重放区域和所说的备用区域是水平对齐的;
第一和第二托盘,用于其上分别放置光盘,通过在所说第一托盘之上在相对方向移动所说的第二托盘而在所说重放区域和所说备用区域之间进行互换,所说第一和第二托盘是可交换的;和
一个驱动件,用于从所说的第一托盘和第二托盘之一传送驱动力,该托盘在两托盘进行交换时用作为主托盘;和
在所说第一和第二托盘之间提供一个中间传送件,它与所说第一托盘和第二托盘两者啮合,以使所说第一和第二托盘中的另一个由主托盘的运动来驱动。
9.按照权利要求8的光盘重放装置,其中:
所说的中间传送件由一个旋转件构成,和
所说的中间传送件是在所说侧面部分之间提供的,侧翼部分是一个放置在另一个之上,因此,当所说第一托盘和所说第二托盘之一处于所说重区域而另一个则处于所说备用区域时,所说的中间传送件与所说第一托盘的上表面和所说第二托盘的下表面啮合。
10.按照权利要求9的光盘重放装置,其中;
所说的中间传送件由小齿轮构成,和
在所说第一托盘的上表面和在所说第二托盘的下表面,在对应于所说第一和第二托盘的互换范围的位置形成能与所说小齿轮啮合的齿条。
11.按照权利要求10的光盘重放装置,其中:
在所说第二托盘的下表面上形成的所说的齿条的两端形成在斜下方倾斜的倾斜齿条部分,因此,即使当所说的第二托盘处于所说的重放位置或所说的备用位置时,也可确保所说小齿轮和所说倾斜齿条部分之一之间的啮合。
12.按照权利要求11的光盘重放装置,其中:
当开始或完成一个托盘交换操作时,通过旋转与所说倾齿啮合的小齿轮,所说第二托盘在斜下或斜上方向被推动。
13.按照权利要求12的光盘重放装置,其中:
根据所说第一托盘和第二托盘的水平移动量的差值,所说第二托盘在互换方向的长度比所说第一托盘的长度要长,它对应于所说倾斜齿条部分的角度。
14.按照权利要求12的光盘重放装置,其中:
所说第二托盘的每个倾斜齿条部分的上表面形成为基本上是倒U形的位置控制部分,而在所说托盘导轨的所说上表面的中心部分形成一个V形的向下凹起部分,和
所说的第二托盘的倾斜运动被如此导向,即所说的位置控制部分沿着所说的下凹部分的斜面运动。
15.按照权利要求8的光盘重放装置,进一步包括:
一个单元起动件,它能在所说第一和第二托盘的互换方向上运动,用于在一个托盘上的光盘的重放位置和能允许第一和第二托盘运动的后退位置之间提升和降低重放单元,
其中,在所说的单元起动件上形成一个衬垫件,它能与由旋转件构成的所说驱动件啮合并接受驱动力,和
在所说单元起动件上形成一个凹下的中间支承部分,以保持所说的单元起动件处于与所说驱动件分开的停止位置,当在移动所说的重放单元后退位置之后交换所说的第一和第二托盘时,它是在所说件的互换方向上的中间位置。
16.按照权利要求15的光盘重放装置,其中:
所说的衬垫件是与构成所说驱动件的驱动齿轮啮合的一个齿条,和
所说的中间支承部分是在所说齿条的中间部分形成的无齿部分。
17.按照权利要求15的光盘重放装置,其中:
提供有所说的起动件以在所说第一和第二托盘下面的底板上运动,和
形成一个单元导向部分,用于向上和向下移动所说的重放单元。
18.按照权利要求17的光盘重放装置,其中:
在由所说底板支承的所说的重放单元的一端形成一个连接销,以便绕另一端自由转动,
形成的一个单元导向槽基本上是V形,以便与所说连接销啮合,和
通过沿着所说单元导向槽向上向下移动所说的连接销可使所说的重放装置在重放位置和后退位置之间向上和向下运动。
19.按照权利要求15的光盘重放位置,进一步包括:
其中,所说的托盘锁定件在其各个有限的位置与处于所说重放区域所说备用区域的所说第一托盘啮合,以防止所说第一托盘的运动,
其中,所说的托盘锁定件与所说的单元起动件啮合,因此当所说重放单元被所说单元起动件的运动而降低时,所说托盘锁定件相对于所说第一托盘运动到停止取消位置。
20.按照权利要求19的光盘重放装置,其中:
在一个托盘锁定件上形成一个弹性件构成的连接凸起部分,用于保持所说托盘锁定件处于相对于所说第一托盘的连接取消装置,和
在所说底板上形成一个用于中间位置保持的凸起,以便保持所说托盘锁定件处于中间位置,以便与所说的连接凸起部分啮合。
21.按照权利要求19的光盘重放装置,其中:
所说的托盘锁定件具有锁定件连接部分,当所说的托盘锁定件在停止取消位置并从所说的驱动件接受驱动力时,它与驱动件接触,和
所说的托盘锁定件、主托盘和单元起动件被相互联锁,因此出现主托盘从所说单元起动件与驱动件分开的位置开始的运动,以及在相随的托盘交换操作完成之后的所说单元起动件的运动,直到它与驱动件连接为止。
22.按照权利要求21的光盘重放装置,其中:
在所说的第一托盘的后表面上形成一个托盘连接断开装置,包括左和右的倾斜部分,它们相对于互换方向成45°角,和
在所说的托盘锁定件上形成一个插入所说托盘连接断开装置中的托盘连接销。
23.按照权利要求22的光盘重放装置,其中:
在所说单元起动件上形成一个杆连接断开装置,它包括左和右倾斜部分,它们相对于互换方向成45度角,和
在所说的托盘锁定件上形成一个要插入所说杆连接中断装置中的杆连接销。
24.按照权利要求21的光盘重放装置,其中:
在所说的底板上形成一个由一电路的两触点构成的开关,以检测所说的单元起动件的各个限制位置、和
基于所说开关的输出,可检测到一个设定的托盘交换方向和托盘交换操作的完成。
25.一种重放装置,包括:
一个盒体,它包括水平对齐的重放区域和备用区域、用于从存放在重放区域的光盘读取记录信息的重放单元;
第一和第二托盘,用于其上分别放置光盘,通过在所说第一托盘上在相对方向移动所说的第二托盘而在所说重放区域和所说备用区域之间进行互换,所说第一和第二托盘是可交换的;和
其中,在所说第二托盘的下表面上形成光盘推动凸起,以便通过与光盘的周边接触来确定光盘的中心正好处于在所说备用区域的所说第一托盘的光盘接收表面而校正光盘的移动。
26.按照权利要求25的光盘重放装置,其中:
在所说第一托盘的上表面上进一步形成光盘停止凸起,以防止光盘被光盘推动凸起推出光盘接收表面。
27.按照权利要求26的光盘重放装置,其中:
在所说盒的内表面上形成盒凸起,以便借助于所说的光盘停止凸起将要放置在所说第一托盘上的光盘导向到所说光盘接收表面,该托盘处于备用区域,所说的盒凸起有一个上端面,它从所说盒的内表面向下倾斜到所说光盘接收表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193349/94 | 1994-08-17 | ||
JP6193349A JP3048848B2 (ja) | 1994-08-17 | 1994-08-17 | ディスク再生装置 |
JP193349/1994 | 1994-08-17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5885A true CN1125885A (zh) | 1996-07-03 |
CN1076846C CN1076846C (zh) | 2001-12-26 |
Family
ID=163064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9411279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76846C (zh) | 1994-08-17 | 1994-12-09 | 光盘重放装置 |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5544147A (zh) |
EP (1) | EP0697693B1 (zh) |
JP (1) | JP3048848B2 (zh) |
KR (1) | KR100225571B1 (zh) |
CN (1) | CN1076846C (zh) |
DE (1) | DE69425566T2 (zh) |
MY (1) | MY114374A (zh) |
TW (1) | TW264554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911378A (zh) * | 2015-05-25 | 2015-09-16 | 常熟锐钛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 一种核反应堆专用锆管的制备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986991A (en) * | 1992-04-08 | 1999-11-16 | Sega Enterprises, Ltd. | Computer-controlled game device with cassette ROM and CD-ROM |
JP3086154B2 (ja) * | 1995-06-07 | 2000-09-11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ディスク再生装置 |
US5996741A (en) * | 1998-01-26 | 1999-12-07 | Hewlett-Packard Company | Pin-in-track lift system |
JP3754621B2 (ja) * | 2001-02-16 | 2006-03-15 | 日本電産ピジョン株式会社 | カム構造 |
EP1318514A1 (en) * | 2001-12-05 | 2003-06-11 | Deutsche Thomson-Brandt Gmbh | Disk player |
JP2004111003A (ja) * | 2002-09-20 | 2004-04-08 |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 再生記録装置 |
JP4160346B2 (ja) * | 2002-09-20 | 2008-10-01 |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 再生記録装置 |
JP4163670B2 (ja) | 2004-05-10 | 2008-10-08 | 株式会社ソニー・コンピュータエンタテインメント | ディスク装置 |
JP6515354B2 (ja) * | 2015-01-30 | 2019-05-22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ロボット搬送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460856A (en) * | 1987-08-31 | 1989-03-07 | Sharp Kk | Disk reproducing device |
EP0330731A3 (en) * | 1988-03-04 | 1991-01-23 | Pioneer Electronic Corporation | Front loading disk player |
US5245602A (en) * | 1988-03-04 | 1993-09-14 | Pioneer Electronic Corporation | Front loading disk player |
DE3922721A1 (de) * | 1988-10-19 | 1990-04-26 | Nsm Apparatebau Gmbh Kg | Plattenabspielgeraet |
JPH0668877B2 (ja) * | 1988-10-29 | 1994-08-31 |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 フロントローディングディスクプレーヤ |
KR920009778B1 (ko) * | 1990-11-12 | 1992-10-22 |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 디스크 플레이어의 연속 플레이장치 |
JP2842952B2 (ja) * | 1991-05-24 | 1999-01-06 |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 記録媒体搬送装置 |
-
1994
- 1994-08-17 JP JP6193349A patent/JP3048848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4-09-03 TW TW083108115A patent/TW264554B/zh active
- 1994-12-02 US US08/353,261 patent/US5544147A/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1994-12-02 EP EP94308979A patent/EP0697693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4-12-02 DE DE69425566T patent/DE69425566T2/de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1994-12-06 MY MYPI94003241A patent/MY114374A/en unknown
- 1994-12-09 KR KR1019940033438A patent/KR100225571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1994-12-09 CN CN94112797A patent/CN1076846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911378A (zh) * | 2015-05-25 | 2015-09-16 | 常熟锐钛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 一种核反应堆专用锆管的制备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6846C (zh) | 2001-12-26 |
EP0697693A1 (en) | 1996-02-21 |
DE69425566T2 (de) | 2001-05-31 |
JPH0855413A (ja) | 1996-02-27 |
US5544147A (en) | 1996-08-06 |
JP3048848B2 (ja) | 2000-06-05 |
MY114374A (en) | 2002-10-31 |
TW264554B (en) | 1995-12-01 |
KR100225571B1 (ko) | 1999-10-15 |
EP0697693B1 (en) | 2000-08-16 |
DE69425566D1 (de) | 2000-09-21 |
KR960008774A (ko) | 1996-03-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55737A (zh) | 光盘驱动装置 | |
CN1259663C (zh) | 光盘驱动器 | |
CN1125885A (zh) | 光盘重放装置 | |
WO1998022945A1 (fr) | Changeur de disques | |
CN1224017C (zh) | 光盘装置 | |
CN100346417C (zh) | 记录媒体的收存装置 | |
CN1667730A (zh) | 盘驱动装置、框架、盘驱动装置组和电子设备 | |
CN1481555A (zh) | 盘录-放设备 | |
CN1154101C (zh) | 光盘加载装置及光盘盒 | |
CN1154993C (zh) | 使用盘片盒的记录及/或再现装置 | |
CN1224032C (zh) | 光盘记录-再现装置 | |
CN1232260A (zh) | 盘片更换装置 | |
CN1143243A (zh) | 磁盘再生装置 | |
CN1975899A (zh) | 盘片驱动装置 | |
CN1661702A (zh) | 光盘装置 | |
JP4688222B2 (ja) | 記録媒体駆動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
CN1278328C (zh) | 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移送方法及交换控制装置 | |
CN1233049A (zh) | 盘片驱动装置 | |
CN1180419C (zh) | 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 | |
CN1409318A (zh) | 盘驱动装置 | |
CN1314035C (zh) | 盘移送装置 | |
JP2004362633A (ja) | ディスク装置 | |
CN1188851C (zh) | 磁带记录与/或放送装置 | |
CN1277713A (zh) | 盘装置 | |
CN1287374C (zh) | 盘驱动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9 |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