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62816B - 一种用于提高系统温度稳定性的自适应控温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提高系统温度稳定性的自适应控温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462816B CN112462816B CN202011193353.XA CN202011193353A CN112462816B CN 112462816 B CN112462816 B CN 112462816B CN 202011193353 A CN202011193353 A CN 202011193353A CN 112462816 B CN112462816 B CN 11246281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mperature
- stability
- temperature control
- improving
- adapti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9
- 230000003044 ada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4422 calculation algorithm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238000011217 control strategy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abstract 1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795 ver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529 body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973 pai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BASFCYQUMIYNBI-UHFFFAOYSA-N platinum Chemical compound [Pt] BASFCYQUMIYNB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052 transi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774 insulation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37 period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697 platin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00 validation analysi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D—SYSTEMS FOR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NON-ELECTRIC VARIABLES
- G05D23/00—Control of temperature
- G05D23/19—Control of temperature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 mea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Control Of Temperatur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提高系统温度稳定性的自适应控温方法。本发明以被控对象的温度稳定性,即一段时间内的温度波动值,而非被控对象的实测温度,作为温控系统加热功率控制的输入依据和控制目标,在保证满足被控对象温度稳定性需求的前提下,可随着热环境的变化,自动调整目标温度,使系统效能达到最优,大大提升了控温策略的适应性,并显著节约控温系统的能源消耗。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航天器热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提高系统温度稳定 性的自适应控温方法,用于保证航天器设备、部件或结构(被控对象)温度稳 定性的自适应控温策略和算法,是一种以温度稳定性为主要控制目标的智能型 控温方法。
背景技术
高精度、高稳定度主动控温技术是航天器热控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航天器中高分辨率光学和微波载荷、高精度星钟和精密惯导陀螺等一些关键设 备和部件对温度控制精度和温度稳定性的要求越来越严格。
航天器热控设计中,对有特殊温度指标要求的设备,通常采用主动控温方 法保证其温度。一个完整的闭环温度控制系统如图1所示,一般包括:被控对 象1,温度传感器2,加热器3和控温仪4。被控对象1是被控温的航天器设备 或载荷,具有特定的温度指标要求;温度传感器2是用于感知被控对象实际温 度的温度敏感器件,一般为热电偶、热敏电阻或铂电阻;加热器3是根据控温 仪的输出,对被控对象1进行加热的器件;控温仪4是控温系统的核心,其功 能为接收并处理来自于上述被控对象所在位置温度传感器的信号,经控温仪判断后,得出合适的加热需求并转换为通断信号,输出控制指令给加热器,控制 加热器的通/断,同时为加热器提供加热电源。
控温仪4对加热器3的一种最简单的控制逻辑如图2所示。控温仪4正常 工作时,能够根据温度传感器2采集的温度实时值与控温仪4内部存储的控制 温度阈值上下限进行比对判断,向加热器3发出相应的指令,实现对加热器3 的开/关控制。温度实时值来自测温传感器,温度阈值上、下限存在控温仪中。
对于常用的智能型控温系统,每一控温回路具有一个确定的缺省控温阈值, 一般存储在控温仪中,在轨也可通过遥控指令、数据注入等手段进行调整。但 某一控温回路的控温阈值一旦确定,其在连续的控温运行过程中是不能自动更 改的。
目前航天器热控设计中,对高精度高稳定度控温对象采用的方法通常是: 首先采用仿真、试验等手段预示被控对象在无控条件下在轨的温度曲线,选取 其高温工况的最高点Tmax,并增加一定温度余量ΔT,将Tmax+ΔT作为恒定的控 温目标点。实际在轨飞行中,只要被控对象温度稳定在Tmax+ΔT,则其温度稳 定性、均匀性等指标自然就能满足。
但是,随着航天器工程的发展,载荷规模越来越大,对温度稳定性的需求 越来越高,仍采用上述恒定控温目标的策略遇到越来越多的技术困难。如,航 天器在不同季节时段和不同寿命阶段,其轨道外热流差别巨大,若都按照高温 工况的最高点温度设置控温目标,则在低温工况时控温系统对加热功率的需求 巨大,有时是航天器总体无法承受的,在工程上无法实现。另外,为了达到温 度均匀性和稳定性要求,不得不设置较高的控温目标,设备将长期在较高的温 度水平上运行,这其实是不必要的,也对设备的长寿命、高可靠运行带来不利 影响。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提高系统温度稳定性的自适应控温方法, 在保证满足被控对象温度稳定性需求的前提下,可随着热环境的变化,自动调 整目标温度,使系统效能达到最优,大大提升了控温策略的适应性,并显著节 约控温系统的能源消耗。
本发明的用于提高系统温度稳定性的自适应控温方法,将被控系统一段时 间内的温度波动值Tv与设定的阈值范围[Tv1,Tv2]进行比较:若Tv<Tv1且被 控系统当前目标温度Ts大于被控系统的最小目标温度Tsmin,则降低被控系统的 目标温度;若Tv>Tv2且被控系统当前目标温度Ts小于被控系统的最大目标温 度Tsmax,则提高被控系统的目标温度;否则,保持被控系统当前目标温度不变。
较优的,采用一定步长逐步减低或提高被控系统当前目标温度Ts。
较优的,根据期望的被控对象温度水平保持时长确定一段时间内Ts的调整 台阶数m,则目标温度Ts的调整步长ΔT=(Tsmax-Tsmin)/m。
较优的,被控系统采用比例算法进行控温。
较优的,选取一个轨道周期内的温差作为温度波动值Tv。
较优的,根据被控对象的技术状态和温度稳定性指标,结合被控对象在轨 的预期和期望温度范围,确定Tsmax和Tsmin。
有益效果:
本发明以被控对象的温度稳定性,即一段时间内的温度波动值Tv,而非被 控对象的实测温度,作为温控系统加热功率控制的输入依据和控制目标,可在 满足温度稳定性要求的前提下,达到节约加热功率、降低系统温度、优化系统 性能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常规闭环温度控制系统示意图。
图2为控温仪的开关式加热器控制逻辑。
图3为典型航天器主动控温系统。
图4为用于仿真验证的热物理模型。
图5为数值模型验证结果(夏至末期)。
图6为数值模型验证结果(夏至初期)。
图7为本发明控温方法的流程图。
其中,1-被控对象,2-温度传感器,3-加热器,4-控温仪。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提高系统温度稳定性的自适应控温方法。
考虑航天器热控系统的典型,一个与扰动源同时进行导热和辐射换热,并 采用比例算法进行恒温控温的系统模型如图3所示。
该系统控制方程如下:
式(1)中,T为被控对象的温度,Ts为比例控温的目标温度(当温度T到 达Ts时,控温加热功率为0),P为比例控温的比例系数。考虑实际情况,可认为 T≤Ts。m为被控对象质量,c为其比热容,t为系统时间。
Tb为与被控对象有换热关系的边界节点的温度,对被控对象来说,它是被 控对象散热的方向,同时也是扰动源。考虑扰动的典型性,本发明假设 Tb=Ta+Tesinωt,即边界节点的温度Tb是在一个恒温Ta的基础上叠加一个振幅 为Te、频率为ω的正弦振动的形态;t为系统时间。
B1为被控对象与边界节点之间的辐射换热系数,A为被控对象表面积,σ0为Stefan-Boltzmann常数,εh为被控对象与边界节点之间的辐射换热系数。K1为被 控对象与边界节点之间的热导率。
本发明中,可认为边界节点是散热的方向,即Ta≤T。
通过消除同类系数,简化方程如下:
式中,
这是一个一阶高次微分方程,目前尚无解析解。但可将式中的辐射项近似 为传导模型,即
考虑到主动控温系统的温度范围一般不会偏离常温太多,以上简化是可以 接受的,这在成熟的建模中已得到验证,如经常将多层隔热材料简化为导热模 型。则(2)式可简化为
(3)式整理,并将Tb代入,及简化同类参数(令k=b+k1),
解此方程,得系统的解析解如下:
分析式(5)的结果,其右侧第3项为瞬态量,表征被控对象受到边界节点 扰动后其温度由初始温度T0逐渐接近平衡温度的瞬态变化过程。由于p、k均为 正数,随着时间的延长,t趋于无穷大,则此项趋近于0。因此,被控对象温度 平衡后的结果主要由式(5)右侧的第1项和第2项决定。
式(5)右侧第1项为稳定值,表征系统平衡后被控对象的平均温度。由于 Ts、Ta均为已知量,说明系统平衡后被控对象的稳定温度将介于二者之间,具体 数值由参数p、k决定。
系统平衡后的温度波动量,即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的差值,是衡量被控对 象的温度稳定性指标。下面讨论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考查一个控温系统的稳定性时,一般遵循首先决定对象期望的稳定温度, 即上述的Tr,按照以上分析,设定Tr,实际上决定了p,而p又直接影响到Tv。所 以当一个控温系统参数确定后,实际上是设定的最终目标温度Tr,对系统的温度 稳定性即温度波动幅度Tv有直接影响。
按这一思路,推导Tv和Tr的关系如下:
不难看出,当Tr增加时,Tv将随之单调减小。
式(6)的结论,可直观地表述为:一个向温度波动的边界散热(含传导和 辐射),并基于比例算法加热控温的被控对象,其最终控温的温度越高,温度稳 定性就越好(即温度波动越小)。
为验证以上理论分析结论的正确性,采用成熟的热分析软件,建立如图4 所示的热物理模型。模型包括一个内部安装有设备的六面体小舱(为便于显示, 图中小舱的+Y、+X壁板去除),小舱的+Z方向为对地方向,+Z舱板外表面布 置有OSR散热面,内表面喷白漆。小舱其他方向各舱板外侧均设置为绝热状态, 内表面均喷白漆,参与舱内的辐射换热。两台设备通过隔热垫安装在+Z舱板内 表面,且表面发黑,参与舱内的辐射换热。同时,设备上布置加热回路,采取 比例控温算法,将其控制在恒定温度上。
小舱置于某晨昏(近地)轨道上,+X为其前进方向,+Z为对地面。由于 散热面外热流的周期性波动,+Z舱板成为设备温度的扰动源。在其他条件如设 备热耗、设备与散热面热导、与散热面辐射,外热流等条件均不变的前提下, 将设备控制在不同温度的水平上,绘制两台设备的温度波动值Tv与其温度水平Tr的关系曲线如图5、图6所示。
从图5、图6中曲线可以直观地看出,被控对象的温度波动值Tv随着其控制 温度水平Tr的升高而单调下降。这一结果验证了本文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同时,由于寿命初期和末期外热流的差异,同一个控温系统,要达到温度 稳定度优于0.1℃,夏至末期必须将其目标温度Tr控制到5℃以上,而夏至初期 只需控制到-2℃。同样经过仿真计算,对于外热流较为平缓的10月15日初期工 况,则仅需控制到-8℃。
根据前述结论,在以温度稳定性为主要目标、同时对温度水平并不做严格 要求的控温系统中,可采用一种变控温目标的自适应控温策略,在满足温度稳 定性要求的前提下,达到节约加热功率、降低系统温度、优化系统性能的效果。 具体来说,就是根据实时采集、处理的温度波动值Tv(对航天器控温系统来说, 温度波动值即为在一个轨道周期内的温差),来决定系统的目标温度Tr,当温度 波动值Tv满足指标要求并且目标温度Tr有一定余量时,可逐步适当降低目标温度 Tr,反之则逐步适当调高Tr。由于航天器在轨每圈的外热流变化是渐变的,采用 一定步长逐步调整系统控温目标Tr在设计上易于实现,且有利于系统的稳定性和 安全性。
本发明控温方法的流程图如图7所示。
其中,Tv为温度波动幅度,指一个轨道周期内某测温点实测温度的最高值 与最低值之差的绝对值;Tv用于表征该测温点的温度稳定度,Tv越小,该点温 度稳定性越好,反之稳定性越差,单位为℃。
Ts为某控温回路的目标温度,单位为℃;在本发明控温方法中,Ts将随着 系统运行而自动优化调整,初始Ts不影响系统的运行结果,因此,初始Ts可设 定为被控对象允许温度范围内的任意值。
Tsmax为某控温回路目标温度的上限,为确保安全,自适应调节Ts的范围是 有限制的,当Ts达到Tsmax时,不论被控对象的温度稳定性如何,都不再继续升 高Ts,单位为℃。
Tsmin为某控温回路目标温度的下限,当Ts达到Tsmin时,不论被控对象的温 度稳定性如何,都不再继续降低Ts,单位为℃。
Tv1为温度稳定度阈值下限,当控温系统判断被控对象的温度波动幅度Tv 小于Tv1时,自动调整该回路控温目标温度Ts降低一个步长ΔT,单位为℃。由 热控资源约束决定,Tv1是满足被控对象性能要求的最高稳定度要求,即当其温 度波动低于Tv1时,系统性能满足指标要求且有足够余量,系统可以降低Ts以 便节约资源。Tv1由系统热设计的主动控温资源(加热功率)约束,在控温系统 设计中,可设定Tv1=0.5Tv2,并在热物理模型中进行验证、校核和优化
Tv2为温度稳定度阈值上限,当控温系统判断被控对象的温度波动幅度Tv 大于Tv2时,自动调整该回路控温目标温度Ts升高一个步长ΔT,单位为℃。由 被控对象的热控需求决定,Tv2是满足被控对象性能要求的最低稳定度要求,即 当其温度波动高于Tv2时,系统性能将不满足指标要求,系统必须提升Ts以便 满足被控对象的温度稳定度要求。
n为判断周期,用于温度稳定度判断的周期。一个新的Ts确定后,需要运 行n个周期,对其效果进行判断,判断方法是:待控温系统运行n个周期后, 对最近1~2个周期的温度波动Tv进行判断,若Tv满足稳定度要求,则Ts稳定, 若Tv仍不满足要求,则继续调整。
δT为某控温回路比例控温范围,即在控温回路目标温度为Ts时,该回路的 比例控温阈值范围为:[Ts-δT,Ts+δT],单位为℃。
ΔT为某控温回路自适应调整Ts的步长,当判断某回路需要调整Ts时,一 次增加或减小的温度量,单位为℃。ΔT可采用如下方式获得:根据被控对象的 技术状态和温度稳定性指标,结合被控对象在轨的预期和期望温度范围,确定 其Tsmax和Tsmin,同时,根据期望的被控对象温度水平保持时长,来决定一段时 间内(如一年)Ts可能调整的台阶数m,则ΔT=(Tsmax-Tsmin)/m。
上述参数中,除Tv为实测值外,其余各参数均设定有默认值,并可通过地 面设备上注修改。
采用图4的仿真模型进行说明,其仿真结果如表1所示。
表1不同控温策略的加热功率需求对比
由表1数据可知,若采用传统固定控温目标的控温策略,要达到被控对象 温度稳定性优于0.1℃的目标,则必须将被控对象的温度一直控制到5℃以上; 在此控温目标下,低温工况(10月12日初期)下,需至少消耗3.25W的加热 功率,夏至初期需2.51W,高温工况的夏至末期,则需1.44W。在此控温策略下, 必须为被控对象设计至少3.25W的加热功率。而若采用本发明的自适应的控温 目标策略,在低温工况(10月12日初期)和夏至初期工况下,由于系统自动调 低了目标温度,所需的加热功率也大幅降低。在此策略下,只需为被控对象设 计1.44W的加热功率即可满足其控温需求。两相对比,本发明提出的自适应控 温目标策略,相比传统固定控温目标的策略,节约加热功率55.7%。
上述说明是针对一台设备的典型示例,对于某些需要高稳定度控温的大型 载荷、部件,其控温设备多,加热回路路数多,功率大。这种情况下,采用本 发明描述的控温方法对整星电功率的节约十分可观。如某型号卫星SAR天线载 荷,共有TR组件784台,设计有加热功率140路,加热功率高达1400W,采 用自适应控温方法,可在保证TR组件温度稳定性指标的前提下,节约加热功率 650W左右。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温控方法不限于采用比例+开关算法温控的系统,也 适用于其他温控方式的系统。
综上所述,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 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 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用于提高系统温度稳定性的自适应控温方法,其特征在于,将被控系统一段时间内的温度波动值Tv与设定的阈值范围[Tv1,Tv2]进行比较:若Tv<Tv1且被控系统当前目标温度Ts大于被控系统的最小目标温度Tsmin,则降低被控系统的目标温度;若Tv>Tv2且被控系统当前目标温度Ts小于被控系统的最大目标温度Tsmax,则提高被控系统的目标温度;否则,保持被控系统当前目标温度不变;其中,所述温度波动值为该一段时间内温度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值。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提高系统温度稳定性的自适应控温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一定步长逐步减低或提高被控系统当前目标温度Ts。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提高系统温度稳定性的自适应控温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期望的被控对象温度水平保持时长确定一段时间内Ts的调整台阶数m,则目标温度Ts的调整步长ΔT=(Tsmax-Tsmin)/m。
4.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用于提高系统温度稳定性的自适应控温方法,其特征在于,被控系统采用比例算法进行控温。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提高系统温度稳定性的自适应控温方法,其特征在于,选取一个轨道周期内的温差作为温度波动值Tv。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提高系统温度稳定性的自适应控温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被控对象的技术状态和温度稳定性指标,结合被控对象在轨的预期和期望温度范围,确定Tsmax和Tsmin。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提高系统温度稳定性的自适应控温方法,其特征在于,控温系统运行n个周期后,对最近1~2个周期的温度波动Tv进行判断,若Tv满足稳定度要求,则Ts稳定,若Tv仍不满足要求,则继续调整。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提高系统温度稳定性的自适应控温方法,其特征在于,Tv1=0.5Tv2。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193353.XA CN112462816B (zh) | 2020-10-30 | 2020-10-30 | 一种用于提高系统温度稳定性的自适应控温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193353.XA CN112462816B (zh) | 2020-10-30 | 2020-10-30 | 一种用于提高系统温度稳定性的自适应控温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462816A CN112462816A (zh) | 2021-03-09 |
CN112462816B true CN112462816B (zh) | 2022-07-29 |
Family
ID=748348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1193353.XA Active CN112462816B (zh) | 2020-10-30 | 2020-10-30 | 一种用于提高系统温度稳定性的自适应控温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462816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824224B (zh) * | 2024-03-04 | 2024-05-28 | 无锡冠亚恒温制冷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增强稳定性的低温系统的控制方法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681494A (en) * | 1993-10-15 | 1997-10-28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Temperature control method for fixing device and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same temperature control method |
JP2000055399A (ja) * | 1998-08-03 | 2000-02-22 |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 温水ボイラーの燃焼制御方法 |
CN1770037A (zh) * | 2004-10-22 | 2006-05-10 | 佳能株式会社 | 图像加热设备 |
CN101620448A (zh) * | 2009-07-29 | 2010-01-06 | 北京北方微电子基地设备工艺研究中心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生产线设备的温度监控方法及装置 |
EP2727786A1 (en) * | 2011-07-01 | 2014-05-07 | Jatco Ltd | Device for controlling hybrid vehicle |
CN107143984A (zh) * | 2017-06-23 | 2017-09-08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及其睡眠控制模式实现方法和实现装置以及实现系统 |
CN109253515A (zh) * | 2018-09-27 | 2019-01-22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冷冻水恒温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CN109523081A (zh) * | 2018-11-19 | 2019-03-26 | 河海大学 | 一种地源热泵系统运行温度调节优化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605335B2 (ja) * | 2001-06-29 | 2011-01-05 |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 プリフォームの加熱方法および加熱装置 |
JP5850301B2 (ja) * | 2010-11-04 | 2016-02-0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US8972135B2 (en) * | 2011-07-01 | 2015-03-03 | Jatco Ltd | Vehicle control device |
-
2020
- 2020-10-30 CN CN202011193353.XA patent/CN11246281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681494A (en) * | 1993-10-15 | 1997-10-28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Temperature control method for fixing device and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same temperature control method |
JP2000055399A (ja) * | 1998-08-03 | 2000-02-22 |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 温水ボイラーの燃焼制御方法 |
CN1770037A (zh) * | 2004-10-22 | 2006-05-10 | 佳能株式会社 | 图像加热设备 |
CN101620448A (zh) * | 2009-07-29 | 2010-01-06 | 北京北方微电子基地设备工艺研究中心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生产线设备的温度监控方法及装置 |
EP2727786A1 (en) * | 2011-07-01 | 2014-05-07 | Jatco Ltd | Device for controlling hybrid vehicle |
CN107143984A (zh) * | 2017-06-23 | 2017-09-08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及其睡眠控制模式实现方法和实现装置以及实现系统 |
CN109253515A (zh) * | 2018-09-27 | 2019-01-22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冷冻水恒温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CN109523081A (zh) * | 2018-11-19 | 2019-03-26 | 河海大学 | 一种地源热泵系统运行温度调节优化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4)
Title |
---|
Thermal regulation of satellites using adaptive polymeric materials;Gwendoline Petroffe;《Solar Energy Materials and Solar Cells》;20191231;全文 * |
以最佳温度均匀度和最小熵产为目标的航天器热循环试验系统运行参数优化;黄一也;《化工学报》;20161231;全文 * |
空间热开关在航天器热控制中的应用与发展;郭亮;《光学精密工程》;20151231;全文 * |
航天器热环境试验温度控制方法的研究;季月明;《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0161231;全文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462816A (zh) | 2021-03-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268726B2 (en) | Air handling unit and rooftop unit with predictive control | |
WO2015074573A1 (zh) | 一种控制风量输出的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 |
Zhao et al. | An adaptive PID control method to improve the power tracking performance of solar photovoltaic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 |
CN114335625B (zh) | 燃料电池堆温度控制方法、装置、模型预测控制器及系统 | |
CN103914092B (zh) | 系统级热真空试验星上设备温度控制方法 | |
CN106921159A (zh) | 一种多空调负荷群的有功功率调制方法 | |
CN111338404A (zh) | 一种卫星功率控温方法 | |
CN112987569B (zh) | 一种扰动上界自适应分数阶全局终端滑模无模型控制方法 | |
CN105762835B (zh) | 基于温控负荷的孤立微电网频率的协调控制方法及系统 | |
CN108302722A (zh) | 空调及其空调部分负荷控制方法和装置 | |
CN205807750U (zh) | 冷机群控节能控制系统及空调设备 | |
CN112462816B (zh) | 一种用于提高系统温度稳定性的自适应控温方法 | |
Liu et al. | Research on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direct-return chilled water system controlled by variabl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 |
CN103322647A (zh) | 一种中央空调的冷却水供水温度预测控制方法 | |
CN112859617A (zh) | 一种iPI无模型自适应全局非奇异快速终端滑模控制方法 | |
CN114811714A (zh) | 一种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供暖房间室温控制方法 | |
CN115103562A (zh) | 数据中心空调的分布式智能控制方法 | |
CN110263974B (zh) | 一种基于分布式优化算法的区域能量管理系统及管理方法 | |
Wang et al. | A study of novel real-time power balance strategy with virtual asynchronous machine control for regional integrated electric-thermal energy systems | |
CN111656638B (zh) | 楼宇节能控制装置以及楼宇节能控制方法 | |
CN107218701B (zh) | 一种基于李雅普诺夫优化的空调负荷群分布式控制方法 | |
CN108683195A (zh) | 一种温控负荷参与电力系统调频的方法 | |
IT202100004994A1 (it) | Metodo e sistema di controllo di un impianto fluidico | |
CN106291763B (zh) | 一种双加热数字探空仪及其加热控制算法 | |
CN112528488B (zh) | 基于热容差异的卫星阴影期热补偿功耗节约方法及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