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99476B - 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及网络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及网络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399476B CN112399476B CN201910755163.3A CN201910755163A CN112399476B CN 112399476 B CN112399476 B CN 112399476B CN 201910755163 A CN201910755163 A CN 201910755163A CN 112399476 B CN112399476 B CN 11239947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se station
- data packet
- terminal device
- information
- messa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6—Optimizing the usage of the radio link, e.g. header compression, information sizing, discarding information
- H04W28/065—Optimizing the usage of the radio link, e.g. header compression, information sizing, discarding information using assembly or disassembly of packe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6—Optimizing the usage of the radio link, e.g. header compression, information sizing, discarding inform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8—Reselecting an access poin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2—Setup of transport tunne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55—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 H04W36/0064—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of control information between different access poi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及网络设备,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可以解决在终端设备从源基站切换至目标基站时,由于源基站向目标基站传输用于同步数据包传输状态的信息时时延较大,导致的即使终端设备已由源基站切换至目标基站,目标基站由于还未同步源基站与终端设备的数据包传输状态,造成的数据传输无法接续的问题。本方案通过将用于数据包传输状态同步的信息,由时延较小的用户面承载来传输,以实现第一基站与第二基站的数据包传输状态同步的同时,降低用于数据包传输状态同步的信息的传输时延,保证终端设备从第一基站切换至第二基站后,第二基站与终端设备数据包的接续传输。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及网络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基于网络功能虚拟化(Network FunctionVirtualization,NFV)的核心网控制面拉远部署成为一种组网趋势。其中,核心网控制面拉远部署是指将核心网的控制面与用户面分开部署。在这种核心网控制面拉远部署的场景中,核心网的控制面与用户面距离通常较远。例如,核心网控制面的网元与用户面网元的距离通常在1500Km以上。
其中,终端设备进行跨基站切换时,源基站(即用户面网元)通过控制面网元向目标基站(即用户面网元)转发用于同步数据包传输状态的信息(简称同步信息),以便终端设备由源基站切换至目标基站后,可以接续数据的传输。
但是,由于核心网的控制面与用户面距离较远;因此,源基站(即用户面网元)通过控制面网元向目标基站(即用户面网元)传输上述同步信息需要较长时间。在这期间,即使终端设备已由源基站切换至目标基站,但是,目标基站可能还未收到来自源基站的上述同步信息。即目标基站还不能同步源基站与终端设备的数据包传输状态。因此,目标基站还不能与终端设备传输数据包,影响用户体验。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可以解决在终端设备从源基站切换至目标基站时,由于源基站向目标基站传输用于同步数据包传输状态的信息时时延较大,导致的即使终端设备已由源基站切换至目标基站,目标基站由于还未同步源基站与终端设备的数据包传输状态,造成的数据传输无法接续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该方法应用于终端设备从第一基站切换至第二基站的过程中,该方法包括:终端设备确定第一上行数据包的第一计数值;该第一上行数据包为第一承载上丢失的第一个上行数据包;其中,第一承载为终端设备从第一基站切换至第二基站前与上述第一基站之间的无线承载,或者终端设备从第一基站切换至第二基站后与上述第二基站之间的无线承载;终端设备向第二基站发送第一信息,该第一信息包括上述第一计数值。
其中,上述第一承载为终端设备与第一基站或者第二基站之间的用户面承载。上述计数值用于数据包的完整性保护和加密,该计数值可由高位的超帧号和低位的PDCP序列号两部分组成。
上述第一方面提供的技术方案,由终端设备确定同步数据包传输状态的信息,并将其确定的用于同步数据包传输状态的信息,通过用户面承载(终端设备与第二基站之间的无线承载)发送给第二基站,以实现第一基站与第二基站的数据包传输状态同步的同时,降低用于数据包传输状态同步的信息的传输时延,保证终端设备从第一基站切换至第二基站后,第二基站与终端设备数据包的接续传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确定第一上行数据包的第一计数值,包括:该终端设备接收来自第一基站的第二信息,该第二信息用于指示第三信息,该第三信息包括:第一上行数据包的第一序列号或者第一上行数据包的第二计数值;该终端设备根据第二信息确定第一计数值。终端设备可以根据来自第一基站的,第一基站在第一承载上丢失的第一个上行数据包的第一序列号或者第二计数值确定第一上行数据包的第一计数值。通过终端设备与第一基站之间的用户面承载传输用于确定第一上行数据包的第一计数值,以及通过终端设备与第二基站之间的用户面承载传输用于数据包传输状态同步的信息,可以保证用于数据包传输状态同步的信息的低时延传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第三信息包括第一上行数据包的第一序列号;终端设备根据第二信息确定第一计数值,包括:该终端设备根据第一序列号以及与第一序列号对应的超帧号确定第一计数值。终端设备可以根据来自第一基站的,第一基站在第一承载上丢失的第一个上行数据包的第一序列号以及与第一序列号对应的超帧号确定第一上行数据包的第一计数值。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第三信息包括第一上行数据包的第二计数值;终端设备根据第二信息确定第一计数值,包括:该终端设备确定第二计数值为第一计数值。终端设备可以根据来自第一基站的,第一基站在第一承载上丢失的第一个上行数据包的第二计数值确定第一上行数据包的第一计数值。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确定第一上行数据包的第一计数值,包括:终端设备将该终端设备未通过第一承载接收到来自第一基站确认消息的上行数据包的计数值作为第一计数值;或者,该终端设备将该终端设备即将通过第一承载发送的下一个上行数据包的计数值作为第一计数值。终端设备可以根据其是否接收到来自第一基站的,对于上行数据包的确认消息,确定第一上行数据包以及该第一上行数据包的第一计数值。以便终端设备可以通过终端设备与第二基站之间的用户面承载传输用于数据包传输状态同步的信息,可以保证用于数据包传输状态同步的信息的低时延传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方法还包括:终端设备向第二基站发送第四信息,该第四信息包括第一承载上丢失的第一个下行数据包的序列号和超帧号。该方案中,终端设备还可以通过终端设备与第二基站之间的用户面承载传输终端设备在第一承载上丢失的第一个下行数据包的计数值,用于数据包传输状态的同步,可以保证用于数据包传输状态同步的信息的低时延传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向第二基站发送第一信息,包括:该终端设备向第二基站发送切换确认消息,该切换确认消息携带有第一信息。该方案中,终端设备可以通过用户面承载的切换确认消息携带用于数据包传输状态同步的第一信息,保证数据包传输状态同步的信息的低时延传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切换确认消息中还携带有第一承载的标识。用于当通过多个无线承载向第二基站发送PDCP数据包时,第二基站可以根据第一承载的标识与PDCP数据包的对应关系确定传输每个PDCP数据包所使用的无线承载。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方法还包括:终端设备向第二基站发送切换确认消息,该切换确认消息中还携带有第四信息。该方案中,终端设备可以通过用户面承载的切换确认消息携带用于数据包传输状态同步的第一信息,保证数据包传输状态同步的信息的低时延传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向第二基站发送第一信息,包括:该终端设备向第二基站发送包数据汇聚协议PDCP数据包,该PDCP数据包携带有第一信息。该方案中,终端设备可以通过用户面承载的PDCP数据包携带用于数据包传输状态同步的第一信息,保证数据包传输状态同步的信息的低时延传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PDCP数据包还携带有所述第四信息。该方案中,终端设备可以通过用户面承载的PDCP数据包携带用于数据包传输状态同步的第一信息,保证数据包传输状态同步的信息的低时延传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PDCP数据包携带有类型指示信息,该类型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PDCP数据包中携带有第一信息。通过对现有的PDCP数据包传输协议进行扩展,使得该PDCP数据包可以携带用于指示该PDCP数据包中携带有第一信息的类型指示信息,以便第二基站可以根据该类型指示信息从PDCP数据包中读取第一信息,提高第二基站获取第一信息的效率。其中,PDCP数据包传输协议用于规定PDCP数据包的格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PDCP数据包携带有类型指示信息,该类型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PDCP数据包中携带有第四信息。通过对现有的PDCP数据包传输协议进行扩展,使得该PDCP数据包可以携带用于指示该PDCP数据包中携带有第四信息的类型指示信息,以便第二基站可以根据该类型指示信息从PDCP数据包中读取第四信息,提高第二基站获取第四信息的效率。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该方法应用于终端设备从第一基站切换至第二基站的过程中,该方法包括:第二基站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第一信息,该第一信息包括第一上行数据包的第一计数值;该第一上行数据包为第一承载上丢失的第一个上行数据包;其中,上述第一承载为终端设备从第一基站切换至第二基站前与第一基站之间的无线承载,或者终端设备从第一基站切换至第二基站后与第二基站之间的无线承载;上述第二基站根据第一信息确定该第二基站期望在第一承载上接收的下一个上行数据包的序列号和超帧号。
上述第二方面提供的技术方案,第二基站可以通过终端设备与第二基站之间的用户面承载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第一信息,以便根据该第一信息进行数据包传输状态的同步,保证用于数据包传输状态同步的信息的低时延传输,保证终端设备从第一基站切换至第二基站后,第二基站与终端设备数据包的接续传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方法还包括:第二基站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第二序列号和第二序列号对应的超帧号,上述第二序列号是终端设备丢失的第一个下行数据包的序列号;上述第二基站根据第二序列号和第二序列号对应的超帧号确定第二基站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下一个下行数据包的序列号和超帧号。第二基站可以通过终端设备与第二基站之间的用户面承载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第一信息,以便根据该第一信息进行数据包传输状态的同步,保证用于数据包传输状态同步的信息的低时延传输,保证终端设备从第一基站切换至第二基站与终端设备数据包的接续传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方法还包括:第二基站接收来自第一基站的第一消息,该第一消息包括缓存在第一基站中的至少一个第二数据包;其中,第二数据包包括所述第一基站已发送给终端设备,但是未接收到该终端设备的确认消息的数据包,该第一消息还包括上述至少一个第二数据包的序列号;第二基站根据上述至少一个第二数据包的序列号确定第二基站向终端设备发送的下一个下行数据包的序列号。第二基站可以通过第二基站与第一基站之间的用户面承载接收来自第一基站的用于进行数据包传输状态同步的信息,保证用于数据包传输状态同步的信息的低时延传输,保证终端设备从第一基站切换至第二基站与终端设备数据包的接续传输。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该方法应用于第一系统中终端设备从第一基站切换至第二基站的过程中,该第一系统包括上述终端设备、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该方法包括:上述终端设备确定第一上行数据包的第一计数值;该第一上行数据包为第一承载上丢失的第一个上行数据包;其中,上述第一承载为上述终端设备从第一基站切换至第二基站前与第一基站之间的无线承载,或者上述终端设备从第一基站切换至第二基站后与第二基站之间的无线承载;该终端设备向第二基站发送第一信息,该第一信息包括第一计数值;上述第二基站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第一信息;该第二基站根据上述第一信息确定第二基站期望在第一承载上接收的下一个上行数据包的序列号序列号和超帧号。
上述第三方面提供的技术方案,由终端设备确定同步数据包传输状态的信息,并将其确定的用于同步数据包传输状态的信息,通过用户面承载(终端设备与第二基站之间的无线承载)发送给第二基站,以实现第一基站与第二基站的数据包传输状态同步的同时,降低用于数据包传输状态同步的信息的传输时延,保证终端设备从第一基站切换至第二基站后,第二基站与终端设备数据包的接续传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方法还包括:第一基站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信息,该第二信息用于指示第三信息,该第三信息包括:第一上行数据包的第一序列号或者第一上行数据包的第二计数值;该终端设备确定第一上行数据包的第一计数值,包括:该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二信息确定第一计数值。终端设备可以根据来自第一基站的,第一基站在第一承载上丢失的第一个上行数据包的第一序列号或者第二计数值确定第一上行数据包的第一计数值。通过终端设备与第一基站之间的用户面承载传输用于确定第一上行数据包的第一计数值,以及通过终端设备与第二基站之间的用户面承载传输用于数据包传输状态同步的信息,可以保证用于数据包传输状态同步的信息的低时延传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第三信息包括第一上行数据包的第一序列号,该终端设备根据第二信息确定第一计数值,包括:该终端设备根据第一序列号以及和该第一序列号对应的超帧号确定第一计数值;或者,上述第三信息包括第一上行数据包的第二计数值,该终端设备根据第二信息确定第一计数值,包括:该终端设备确定上述第二计数值为第一计数值。终端设备可以根据来自第一基站的,第一基站在第一承载上丢失的第一个上行数据包的第一序列号以及与第一序列号对应的超帧号,或者第一基站在第一承载上丢失的第一个上行数据包的第二计数值确定第一上行数据包的第一计数值。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确定第一上行数据包的第一计数值,包括:该终端设备将该终端设备未通过第一承载接收到来自第一基站确认消息的上行数据包的计数值作为第一计数值;或者,该终端设备将该终端设备即将通过第一承载待发送的下一个上行数据包的计数值作为第一计数值。终端设备可以根据其是否接收到来自第一基站的,对于上行数据包的确认消息,确定第一上行数据包以及该第一上行数据包的第一计数值。以便终端设备可以通过终端设备与第二基站之间的用户面承载传输用于数据包传输状态同步的信息,可以保证用于数据包传输状态同步的信息的低时延传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方法还包括:终端设备向第二基站发送第四信息,该第四信息包括第二序列号和该第二序列号对应的超帧号,该第二序列号是终端设备丢失的第一个下行数据包的序列号;第二基站根据上述第二序列号和该第二序列号对应的超帧号确定第二基站向终端设备发送的下一个下行数据包的序列号和超帧号。该方案中,终端设备还可以通过终端设备与第二基站之间的用户面承载传输终端设备在第一承载上丢失的第一个下行数据包的计数值,用于数据包传输状态的同步,可以保证用于数据包传输状态同步的信息的低时延传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向第二基站发送第一信息,包括:该终端设备向第二基站发送切换确认消息,该切换确认消息携带有第一信息。该方案中,终端设备可以通过用户面承载的切换确认消息携带用于数据包传输状态同步的第一信息,保证数据包传输状态同步的信息的低时延传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向第二基站发送第一信息,包括:该终端设备向第二基站发送包数据汇聚协议PDCP数据包,该PDCP数据包携带有上述第一信息。该方案中,终端设备可以通过用户面承载的PDCP数据包携带用于数据包传输状态同步的第一信息,保证数据包传输状态同步的信息的低时延传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向第二基站发送第四信息,包括:该终端设备向第二基站发送包数据汇聚协议PDCP数据包,该PDCP数据包携带有第四信息;或者,该终端设备向第二基站发送切换确认消息,该切换确认消息携带有上述第四信息。该方案中,终端设备可以通过用户面承载的PDCP数据包携带用于数据包传输状态同步的第四信息,保证数据包传输状态同步的信息的低时延传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方法还包括:第一基站向第二基站发送第一消息,该第一消息包括缓存在所述第一基站中的至少一个第二数据包;该第二数据包括第一基站已发送给终端设备,但是未接收到终端设备的确认消息的数据包,该第一消息还包括上述至少一个第二数据包的序列号;第二基站根据上述至少一个第二数据包的序列号确定第二基站向终端设备发送的下一个下行数据包的序列号。第二基站可以通过第二基站与第一基站之间的用户面承载接收来自第一基站的用于进行数据包传输状态同步的信息,保证用于数据包传输状态同步的信息的低时延传输,保证终端设备从第一基站切换至第二基站与终端设备数据包的接续传输。
第四方面,提供一种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包括: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代码,该计算机程序代码包括指令;射频电路,用于进行无线信号的发送和接收;处理器,用于执行上述指令,使得终端设备执行第一方面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数据包传输方法。
第五方面,提供一种第二基站,该第二基站包括: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代码,该计算机程序代码包括指令;射频电路,用于进行无线信号的发送和接收;处理器,用于执行上述指令,使得第二基站执行第二方面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数据包传输方法。
第六方面,提供一种第一系统,该第一系统包括终端设备、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该第一系统用于执行第三方面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数据包传输方法。
第七方面,提供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该方法应用于终端设备从第一基站切换至第二基站的过程中,该方法包括:第一基站确定第三信息,该第三信息包括第一数据包的计数值,以及第二数据包的计数值,该第一数据包是上述第一基站期望通过第一承载从终端设备接收的下一个上行数据包,该第二数据包是该第一基站即将通过第一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的下一个下行数据包,上述第一承载是终端设备与该第一基站之间的无线承载;所述第一基站通过用户面通用分组无线业务隧道协议GTP-U隧道向第二基站发送第一消息,该第一消息携带有上述第三信息。其中,上述GTP-U隧道为第一基站与第二基站之间的用户面业务隧道。
上述第七方面提供的技术方案,第二基站可以通过第二基站与第一基站之间的用户面GTP隧道接收来自第一基站的,用于数据包传输状态同步的信息,可以保证用于数据包传输状态同步的信息的低时延传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基站通过用户面通用分组无线业务隧道协议GTP-U隧道向第二基站发送第一消息,包括:该第一基站通过该第一基站与第二基站之间的GTP-U隧道向第二基站发送第一消息;或者,该第一基站通过该第一基站与数据网关之间的GTP-U隧道向数据网关发送上述第一消息,使得该数据网关通过该数据网关与第二基站之间的GTP-U隧道,向第二基站发送上述第一消息。第二基站可以通过第二基站与第一基站之间的用户面GTP隧道接收来自第一基站的,用于数据包传输状态同步的信息,可以保证用于数据包传输状态同步的信息的低时延传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第三信息封装在第一消息的GTP-U协议的无线扩展头中。通过对现有的GTP-U协议进行扩展,使得该第一消息可以携带第三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无线扩展头中还包括第一指示信息,该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无线扩展头中包括上述第三信息。通过对现有的GTP-U协议进行扩展,使得该第一消息可以携带用于指示该第一消息携带有第三信息的指示信息,以便第二基站可以根据该指示信息从第一消息中读取第三信息,提高第二基站获取第三信息的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第一基站通过GTP-U隧道向第二基站发送多个上述第一消息。为了提高用于数据包传输状态同步的信息的传输成功,可以采用同样的用户面承载多次传输上述第一消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方法还包括:上述第一基站通过移动性管理网元向第二基站发送第一消息,该移动性管理网元是终端设备服务的移动性管理网元。该方案支持通过多条承载传输第一消息,以便第二基站可以根据最先接收到的第一消息进行数据包传输状态的同步,提高数据包传输状态同步的效率。
第八方面,提供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该方法应用于终端设备从第一基站切换至第二基站的过程中,该方法包括:该第二基站通过用户面通用分组无线业务隧道协议GTP-U隧道接收来自第一基站的第一消息,该第一消息包括第三信息,该第三信息包括第一数据包的计数值,以及第二数据包的计数值,该第一数据包是第一基站期望通过第一承载从终端设备接收的下一个上行数据包,该第二数据包是第一基站即将通过上述第一承载向终端设备发送的下一个下行数据包,该第一承载是终端设备与第一基站之间的无线承载;该第二基站根据上述第三信息确定该第二基站期望通过第二承载上从终端设备接收的下一个上行数据包的计数值,以及所述第二基站即将通过所述第二承载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下一个下行数据包的计数值;上述第二承载是在终端设备从所述第一基站切换到第二基站后,终端设备与第二基站之间建立的与第一承载对应的无线承载。
上述第八方面提供的技术方案,第二基站可以通过第二基站与第一基站之间的用户面GTP隧道接收来自第一基站的,用于数据包传输状态同步的信息,可以保证用于数据包传输状态同步的信息的低时延传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第二基站从用户面通用分组无线业务隧道协议GTP-U隧道上接收来自第一基站的第一消息,包括:该第二基站通过第一基站与该第二基站之间的直接GTP-U隧道接收来自第一基站的第一消息;或者,该第二基站通过第二基站与网关设备之间的GTP-U隧道接收上述第一消息;该第一消息通过第一基站与网关设备之间的GTP-U隧道,从第一基站传输至网关设备。第二基站可以通过第二基站与第一基站之间的用户面GTP隧道接收来自第一基站的,用于数据包传输状态同步的信息,可以保证用于数据包传输状态同步的信息的低时延传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第三信息封装在第一消息的GTP-U协议的无线扩展头中。通过对现有的GTP-U协议进行扩展,使得该第一消息可以携带第三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无线扩展头中还包括第一指示信息,该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上述无线扩展头中包括第三信息。通过对现有的GTP-U协议进行扩展,使得该第一消息可以携带用于指示该第一消息携带有第三信息的指示信息,以便第二基站可以根据该指示信息从第一消息中读取第三信息,提高第二基站获取第三信息的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第二基站通过GTP-U隧道接收来自第一基站的多个第一消息。为了提高用于数据包传输状态同步的信息的传输成功率,可以采用同样的用户面承载多次传输上述第一消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方法还包括:上述第二基站从移动性管理网元接收上述第一消息,该移动性管理网元是终端设备服务的移动性管理网元。该方案支持通过多条承载传输第一消息,以便第二基站可以根据最先接收到的第一消息进行数据包传输状态的同步,提高数据包传输状态同步的效率。其中,移动性管理网元主要用于终端设备的接入控制和移动性管理。常规的切换过程中,第二基站可以通过移动性管理网元从第一基站接收用于据包传输状态同步的信息,该传输通道为用户面网元与控制面网元之间的传输通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方法还包括:上述第二基站从第一基站接收到第一个第一消息后,该第二基站丢弃在第一个所述第一消息之后,该第二基站接收到的第一消息。该方案支持通过多条承载传输第一消息,以便第二基站可以根据最先接收到的第一消息进行数据包传输状态的同步,提高数据包传输状态同步的效率。
第九方面,提供一种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包括: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代码,该计算机程序代码包括指令;射频电路,用于进行无线信号的发送和接收;处理器,用于执行上述指令,使得终端设备执行第七方面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数据包传输方法。
第十方面,提供一种第二基站,该第二基站包括: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代码,该计算机程序代码包括指令;射频电路,用于进行无线信号的发送和接收;处理器,用于执行上述指令,使得第二基站执行第八方面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数据包传输方法。
第十一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执行指令,该计算机执行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第二方面、第三方面、第七方面或第八方面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数据包传输方法。
第十二方面,提供一种芯片系统,该芯片系统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存储器中存储有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第二方面、第三方面、第七方面或第八方面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数据包传输方法。该芯片系统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含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
第十三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第一方面、第二方面、第三方面、第七方面或第八方面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数据包传输方法。例如,该计算机可以是至少一个存储节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的应用网络服务架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常规的S1切换流程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COUNT结构示意图;
图5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游戏场景下终端设备进行跨基站切换时的数据包传输时延示意图;
图5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下载场景下终端设备进行跨基站切换时的数据包传输时延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流程图一;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S1切换流程图一;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S1切换流程图二;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PDCP数据包格式示意图;
图10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包传输方法流程图二;
图10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S1切换流程图三;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包传输方法流程图三;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包传输方法流程图四;
图13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S1切换流程图四;
图13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包传输方法流程图五;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消息的GTP-U协议的无线扩展头编码格式示例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S1切换流程图五;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S1切换流程图六;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该方法应用于终端设备从源基站切换至目标基站的过程中。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以第一基站为源基站,第二基站为目标基站为例。
请参考图1,如图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的应用网络服务架构示意图。其中,图1以第五代(5th generation,5G)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服务架构为例展示了网络功能和实体之间的交互关系以及对应的接口。其中,5G系统的第三代合作伙伴项目(the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基于服务的网络架构(service-based architecture,SBA)包含的网络功能和实体主要包括:终端设备(Terminal Equipment,TE)、接入网(Access Network,AN)或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Network,RAN)、用户面功能(User Plane Function,UPF)、数据网络(Data Network,DN)、接入管理功能(Access Management Function,AMF)、会话管理功能SMF、认证服务功能(Authentication Server Function,AUSF)、策略控制功能(Policy Control Function,PCF)、应用功能(Application Function,AF)、网络切片选择功能(Network SliceSelection Function,NSSF)、统一数据管理(Unified Data Management,UDM)、网络开放功能(Network Exposure Function,NEF)和网络存储功能(NF Repository Function,NRF)。
其中,TE、(R)AN、UPF和DN一般被称为用户面网络功能和实体(或者用户面网元),其他的部分则一般被称为控制面网络功能和实体(或者控制面网元)。控制面网元由3GPP定义了在一个网络里的处理功能,控制面网元具有3GPP定义的功能行为和3GPP定义的接口,网络功能能够作为一个运行在专有硬件上的网络元素,或者运行在专有硬件上的软件实例,或者在一个合适平台上进行实例化的虚拟功能,比如在一个云基础设备被实施。
下面对各个网元的主要功能做具体介绍。
(R)AN:(R)AN可以是AN,也可以是RAN。具体的,(R)AN可以是各种形式的基站,例如:宏基站,微基站,分散单元-控制单元(distribute unit-control unit,DU-CU)等,其中,DU-CU是一种部署在无线接入网中能够和TE进行无线通信的设备。另外,上述基站还可以是云无线接入网络(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CRAN)场景下的无线控制器,或者中继站、接入点、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或者未来演进的公共陆地移动网络(public landmobile network,PLMN)网络中的网络设备等。(R)AN主要负责空口侧的无线资源管理、服务质量管理、数据压缩和加密等。需要说明的是,在采用不同的无线接入技术的系统中,具备基站功能的设备的名称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基站可以是长期演进技术(Long TermEvolution,LTE)中的演进型基站(evolutional NodeB,eNB或e-NodeB),也可以是5G系统中的gNB等。
UPF:主要负责用户数据的转发和接收。UPF可以接收来自DN的下行数据,然后通过(R)AN将该下行数据传输给TE。UPF还可以通过(R)AN接收来自TE的收上行数据,然后将该上行数据转发到DN。
DN:例如:DN可以是运营商服务网络、互联网接入或第三方服务网络等。DN可以通过PDU会话与TE进行信息交互。其中,PDU会话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互联网协议版本4(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4,IPv4)、IPv6等。
AMF:主要负责控制面消息的处理,例如:接入控制、移动性管理、附着与去附着以及网关选择等。
SMF:主要用于会话管理,会话建立,TE的IP地址分配和管理等。
AUSF:主要负责网络安全,用于产生密钥,实现对于TE的双向鉴权等。
PCF:主要用于管理策略规则,管理用户订阅信息等。
UDM:主要用于鉴权信用处理,用户标识处理,访问授权,注册/移动性管理,订阅管理和短消息管理等。
NEF:主要用于监控、计费等。
NRF:主要用于提供内部/外部寻址功能等。其中,图1中的NSSF和AF等其他网元的功能,可以参考常规技术中的相关描述,这里不再赘述。
其中,图1所示的TE和(R)AN之间可以采用空口技术相互通信。如图1所示,N1为TE和AMF之间的参考点,N2为(R)AN和AMF之间的参考点,N3为(R)AN和UPF之间的参考点,N4为SMF和UPF之间的参考点,N6为UPF为DN之间的参考点。图1所示的Namf为AMF提供的基于服务的接口,Nsmf为SMF提供的基于服务的接口,Nausf为AUSF提供的基于服务的接口,Nnssf为NSSF提供的基于服务的接口,Nnef为NEF提供的基于服务的接口,Nnrf为NRF提供的基于服务的接口,Npcf为PCF提供的基于服务的接口,Nudm为UDM提供的基于服务的接口,Naf为AF提供的基于服务的接口。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图1仅作为一种网络服务架构示例。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可以为图1所示的TE,源基站(即第一基站)和目标基站(即第二基站)可以为图1所示的R(AN)。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包传输方法还可以应用于其他网络架构。例如,第四代(4th-Generation,4G)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架构。或者,申请实施例的数据包传输方法还可以应用于第五代之后发展的其他移动通信系统,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以是上网本、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或者,终端设备还可以是其他具有无线电通信功能的桌面型设备、膝上型设备、手持型设备、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设备和车载型设备等,例如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Computer,UMPC)、智能相机、上网本、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便携式多媒体播放器(Portable Multimedia Player,PMP)、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设备、飞行器、机器人等。本申请实施例对终端设备的具体类型和结构等不作限定。
请参考图2,如图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终端设备100可以包括处理器210,存储器(包括外部存储器接口220和内部存储器221),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接口230,充电管理模块240,电源管理模块241,电池242,天线1,天线2,移动通信模块250,无线通信模块260,音频模块270,扬声器270A,受话器270B,麦克风270C,耳机接口270D,传感器模块280,按键290,马达291,指示器292,摄像头293,显示屏294,以及用户标识模块(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module,SIM)卡接口295等。其中,传感器模块280可以包括压力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气压传感器,磁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距离传感器,接近光传感器,指纹传感器,温度传感器,触摸传感器,环境光传感器,骨传导传感器等。
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示意的结构并不构成对终端设备100的具体限定。在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手机200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拆分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图示的部件可以以硬件,软件或软件和硬件的组合实现。
处理器21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例如:处理器210可以包括应用处理器(application processor,AP),调制解调处理器,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unit,GPU),图像信号处理器(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控制器,视频编解码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基带处理器,和/或神经网络处理器(neural-network processing unit,NPU)等。其中,不同的处理单元可以是独立的器件,也可以集成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中。
控制器可以根据指令操作码和时序信号,产生操作控制信号,完成取指令和执行指令的控制。
处理器210中还可以设置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和数据。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210中的存储器为高速缓冲存储器。该存储器可以保存处理器210刚用过或循环使用的指令或数据。如果处理器210需要再次使用该指令或数据,可从所述存储器中直接调用。避免了重复存取,减少了处理器210的等待时间,因而提高了系统的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21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接口。接口可以包括集成电路(inter-integrated circuit,I2C)接口,集成电路内置音频(inter-integrated circuitsound,I2S)接口,脉冲编码调制(pulse code modulation,PCM)接口,通用异步收发传输器(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transmitter,UART)接口,移动产业处理器接口(mobile industry processor interface,MIPI),通用输入输出(general-purposeinput/output,GPIO)接口,用户标识模块(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SIM)接口,和/或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接口等。
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示意的各模块间的接口连接关系,只是示意性说明,并不构成对终端设备100的结构限定。在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100也可以采用上述实施例中不同的接口连接方式,或多种接口连接方式的组合。
充电管理模块240用于从充电器接收充电输入。其中,充电器可以是无线充电器,也可以是有线充电器。电源管理模块241用于连接电池242,充电管理模块240与处理器210。电源管理模块241接收电池242和/或充电管理模块240的输入,为处理器210,内部存储器221,显示屏294,摄像头293,和无线通信模块260等供电。
终端设备100的无线通信功能可以通过天线1,天线2,移动通信模块250,无线通信模块260,调制解调处理器以及基带处理器等实现。
天线1和天线2用于发射和接收电磁波信号。终端设备100中的每个天线可用于覆盖单个或多个通信频带。不同的天线还可以复用,以提高天线的利用率。例如:可以将天线1复用为无线局域网的分集天线。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天线可以和调谐开关结合使用。
移动通信模块250可以提供应用在终端设备100上的包括2G/3G/4G/5G等无线通信的解决方案。移动通信模块25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滤波器,开关,功率放大器,低噪声放大器(lownoise amplifier,LNA)等。移动通信模块250可以由天线1接收电磁波,并对接收的电磁波进行滤波,放大等处理,传送至调制解调处理器进行解调。移动通信模块250还可以对经调制解调处理器调制后的信号放大,经天线1转为电磁波辐射出去。在一些实施例中,移动通信模块250的至少部分功能模块可以被设置于处理器210中。在一些实施例中,移动通信模块250的至少部分功能模块可以与处理器210的至少部分模块被设置在同一个器件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100可以通过移动通信模块250与第一基站200和/或第二基站300通信。
调制解调处理器可以包括调制器和解调器。其中,调制器用于将待发送的低频基带信号调制成中高频信号。解调器用于将接收的电磁波信号解调为低频基带信号。随后解调器将解调得到的低频基带信号传送至基带处理器处理。低频基带信号经基带处理器处理后,被传递给应用处理器。应用处理器通过音频设备(不限于扬声器270A,受话器270B等)输出声音信号,或通过显示屏294显示图像或视频。在一些实施例中,调制解调处理器可以是独立的器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调制解调处理器可以独立于处理器210,与移动通信模块250或其他功能模块设置在同一个器件中。
无线通信模块260可以提供应用在终端设备100上的包括无线局域网(wirelesslocal area networks,WLAN)(如Wi-Fi网络),蓝牙(bluetooth,BT),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调频(frequency modulation,FM),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红外技术(infrared,IR)等无线通信的解决方案。无线通信模块260可以是集成至少一个通信处理模块的一个或多个器件。无线通信模块260经由天线2接收电磁波,将电磁波信号调频以及滤波处理,将处理后的信号发送到处理器210。无线通信模块260还可以从处理器210接收待发送的信号,对其进行调频,放大,经天线2转为电磁波辐射出去。
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100的天线1和移动通信模块250耦合,天线2和无线通信模块260耦合,使得终端设备100可以通过无线通信技术与网络以及其他设备通信。所述无线通信技术可以包括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新无线(New Radio,NR),BT,GNSS,WLAN,NFC,FM,和/或IR技术等。
终端设备100通过GPU,显示屏294,以及应用处理器等实现显示功能。GPU为图像处理的微处理器,连接显示屏294和应用处理器。GPU用于执行数学和几何计算,用于图形渲染。处理器21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GPU,其执行程序指令以生成或改变显示信息。
显示屏294用于显示图像,视频等。显示屏294包括显示面板。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100可以包括1个或N个显示屏294,N为大于1的正整数。
终端设备100可以通过ISP,摄像头293,视频编解码器,GPU,显示屏294以及应用处理器等实现拍摄功能。ISP用于处理摄像头293反馈的数据。摄像头293用于捕获静态图像或视频。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100可以包括1个或N个摄像头293,N为大于1的正整数。数字信号处理器用于处理数字信号,除了可以处理数字图像信号,还可以处理其他数字信号。例如,当终端设备100在频点选择时,数字信号处理器用于对频点能量进行傅里叶变换等。
外部存储器接口220可以用于连接外部存储卡,例如Micro SD卡,实现扩展终端设备100的存储能力。外部存储卡通过外部存储器接口220与处理器210通信,实现数据存储功能。
内部存储器221可以用于存储计算机可执行程序代码,所述可执行程序代码包括指令。内部存储器221可以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比如声音播放功能,图像播放功能等)等。存储数据区可存储终端设备100使用过程中所创建的数据(比如音频数据,电话本等)等。此外,内部存储器221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通用闪存存储器(universal flash storage,UFS)等。处理器210通过运行存储在内部存储器221的指令,和/或存储在设置于处理器中的存储器的指令,执行终端设备100的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
终端设备100可以通过音频模块270,扬声器270A,受话器270B,麦克风270C,耳机接口270D,以及应用处理器等实现音频功能。例如,音乐播放,录音等。
按键290包括开机键,音量键等。按键290可以是机械按键。也可以是触摸式按键。马达291可以产生振动提示。指示器292可以是指示灯,可以用于指示充电状态,电量变化,也可以用于指示消息,未接来电,通知等。SIM卡接口295用于连接SIM卡。SIM卡可以通过插入SIM卡接口295,或从SIM卡接口295拔出,实现和终端设备100的接触和分离。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包传输方法均可以在具有如图2所述的硬件结构的终端设备或者具有类似结构的终端设备中实现。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应用于核心网控制面拉远部署场景下的跨基站切换过程中,或者应用于其他用户面与数据面数据交互耗时较长的场景下,本申请实施例具体的网络部署场景不作限定。
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跨基站切换可以是异系统间的跨基站切换。例如,终端设备100由4G LTE系统的第一基站(即源基站)切换至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新无线(5th-Generation New Radio,5G NR)系统的第二基站(即目标基站)。
或者,跨基站切换还可以是系统内的跨基站切换。例如,终端设备100由4G LTE系统的第一基站(即源基站)到4G LTE系统的第二基站(即目标基站)的切换。其中,S1是基站和服务网关(service gateway,SGW)之间的参考点。终端设备100在4G LTE系统内的跨基站切换可以称为S1切换。又例如,终端设备100由5G NR系统的第一基站(即源基站)到5G NR系统的(即目标基站)第二基站的切换。其中,N2是基站和AMF之间的参考点。终端设备100在5GNR系统内的跨基站切换可以称为N2切换。当然,跨基站切换还可以是其他类型的跨基站切换,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示例性的,终端设备100跨基站切换可以是由于过大(如服务小区的定时提前(timing advance,TA)大于预设的TA门限、服务小区的上行链路质量在一定时间内的平均值小于预设的上行链路质量门限、服务小区的下行链路质量在一定时间内的平均值小于预设的下行链路质量门限、终端设备100呼叫过程中电平突然下降至预设电平门限以下、终端设备的接收电平大于或等于预设电平门限,但是传输质量低于预设质量门限或者服务小区的系统信令流量大于预设负荷门限等条件触发的。其中,终端设备100跨基站切换的触发条件包括但不限于上述条件,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为了方便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的原理及效果,本申请实施例这里以S1切换为例,对常规技术中终端设备100跨基站切换的流程进行简单介绍。
假设终端设备100驻留在第一基站200管理的小区。终端设备100可接收来自分组数据网络网关(Packet Data Network Gateway,PDN GW)的下行用户面数据。如图3所示,终端设备100从第一基站200切换至第二基站300的切换流程可以包括:(1)切换判决阶段、(2)切换请求阶段、(3)数据包传输状态同步阶段和(4)S1切换后的通信阶段。
其中,(1)切换判决阶段可以包括S301;(2)切换请求阶段可以包括S302-S309a;(3)数据包传输状态同步阶段可以包括S310-S311a/S311b。(4)S1切换后的通信阶段的详细描述可以参考常规技术中,终端设备完成S1切换后的通信流程。
S301、第一基站200决定进行终端设备100基于S1的切换。
S302、第一基站200向第一移动性管理网元(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MME)210发送切换请求。
S303、第一MME 210选定合适的目标MME,向该MME(如第二MME 310)发送前向迁移请求。
S304a、第二MME 310向第二服务网关(service gateway,SGW)320发送建立会话请求。用于请求第二SGW 320分配用户面通用分组无线业务隧道协议(GPRS TunnelingProtocol User Plane,GTP-U)的地址和隧道端点标识符(Tunnel Endpoint Identifier,TEID)。
S304b、第二SGW 320向第二MME 310发送建立会话响应。其中,该建立会话响应包括第二SGW 320为第二SGW 320分配的GTP-U和对应的TEID。
S305a、第二MME 310向第二基站300发送切换命令。
S305b、第二基站300向第二MME 310发送切换命令确认给第二MME 310。
S306a、第二MME 310向第二SGW 320发送建立独立数据转发通道请求。
S306b、第二SGW 320向第二MME 310发送建立独立数据转发通道请求响应。
S307、第二MME 310向第一MME 210发送前向迁移请求响应。
S308a、第一MME 210向第一SGW 220发送建立独立数据转发通道请求。
S308b、第一SGW 220向第一MME 210发送建立独立数据转发通道请求响应。
S309、第一MME 210向第一基站200发送切换命令(Handover Command)。用于指示建立第一基站200与第二基站300之间的独立数据转发通道。
S309a、第一基站200向终端设备100发送切换命令。
S310-S310c、第一基站200分别经由第一MME 210和第二MME 310向第二基站300发送演进分组系统承载(Evolved Packet System Bear,EPS bear)的包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数据包传输状态。
S311a/S311b、第一基站200向第二基站200发送直接转发数据。该直接转发数据包括第一基站200缓存的下行数据。
S312、在终端设备100同步至第二基站300后,终端设备100向第二基站发送切换确认(Handover Confirm)消息。
其中,在图3所示的S310-S310c步骤,第一基站200向第二基站300发送的PDCP数据包传输状态用于指示但不限于以下中的至少一种:第一基站200已经向终端设备100发送的最后一个下行数据包的计数值COUNT和第一基站200已经从终端设备100接收的最后一个上行数据包的COUNT。
其中,COUNT用于数据包的完整性保护和加密。示例性的,在LTE系统中,PDCP层为每一个数据包分配一个长度为32位的数字编号,即COUNT。
如图4所示,COUNT可以由高位的超帧号(Hyper Frame Number,HFN)和低位的PDCP序列号(Serial Number,SN)两部分组成。其中,PDCP SN的长度由上层配置,例如,PDCPSN的长度可以为5bit、7bit或者12bit。
通信双方(例如,终端设备100和第二基站300)在数据传输之前可以预先保存相同的HFN,发送端使用COUNT对数据包进行加密后,将该加密后的数据包和该数据包的SN发送给接收端。接收端在解析出数据包的SN之后,可以将该SN与接收端保存的HFN组成COUNT,然后使用该COUNT对数据包进行解密。
其中,COUNT的长度可以由第二基站300从第一基站200处获取。例如,第二基站300通过如图3所示的S310或者S311a/S311b获取COUNT的长度。或者,第二基站300还可以预先配置上述COUNT的长度,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因此,在终端设备100从第一基站200切换至第二基站300之后,需要确定终端设备100与第二基站300之间待传输的上行数据包的COUNT,用于根据上述COUNT设置接收端的状态机。示例性的,可以将第二基站300接收端状态机的Rx_Deliv和Rx_Next设置为上述COUNT:[HFN,SN]。而要知道终端设备100与第二基站300之间待传输的上行数据包的COUNT,就要确定终端设备100与第一基站200之间的PDCP数据包传输状态。
但是,可以理解的是,在核心网控制面拉远部署等场景下,由于核心网的控制面网元与用户面网元的距离过远,第一基站200经由第一MME 210和第二MME 310向第二基站300发送PDCP数据包传输状态(如图3所示的S310-S310c)的过程会耗费较长的时间。因此,会造成即使终端设备100成功从第一基站200切换至第二基站300,第二基站300也无法与终端设备100进行数据包传输。或者,会造成第二基站300无法成功接续第一基站200与终端设备100的数据包传输状态,与终端设备100进行数据传输。
对于一些场景,例如,数据下载场景或者游戏场景。在终端设备100从第一基站200切换至第二基站300过程中,可能会由于数据包传输状态时延过大,导致第二基站300无法同步第一基站200与终端设备100的数据包的传输状态。从而,可能会导致第二基站300无法成功接续第一基站200与终端设备100的数据包传输状态,与终端设备100进行数据传输。进而,在上述数据下载场景中会出现数据下载中断或者游戏场景中会出现卡顿的问题,影响用户体验。
示例性的,如图5A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游戏场景下终端设备100进行跨基站切换时的数据包传输时延示意图。在游戏场景下,由于终端设备100在从第一基站200切换至第二基站300时的PDCP数据包传输状态同步过程的时延较长,导致终端设备100在较长时间内(如图5A中的Δt1和Δt2),数据包的传输时延太大。游戏场景下,终端设备100进行跨基站切换时的PDCP数据包传输状态同步过程的时延示意图。
又如,图5B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下载场景下终端设备100进行跨基站切换时的数据包传输时延示意图。如图5B所示,由于终端设备100在从第一基站200切换至第二基站300时的PDCP数据包传输状态同步过程的时延较长,导致终端设备100在较长时间内(如图5B中的Δt3),数据包的传输时延太大。
为了解决上述数据包传输状态传输时延过大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将用于同步数据包传输状态的信息承载在时延较短的路径上进行传输。这样,可以降低数据包传输状态传输时的时延,保证终端设备切换成功后数据包的接续传输。
实施例1: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基站200可以向终端设备100发送用于同步数据包传输状态的信息,由终端设备100向第二基站指示即将接收到的上行数据包的SN,以实现第一基站200与第二基站300的数据包传输状态同步。换言之,上述用于同步数据包传输状态的信息可以通过用户面网元(第一基站200和终端设备100)进行传输,这样可以降低数据包传输状态传输的时延。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进行具体阐述。如图6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可以包括:
S601、终端设备100确定第一上行数据包的第一COUNT。
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100可以通过接收到的来自第一基站200的第二信息确定第一上行数据包的第一COUNT。
其中,该第二信息用于指示第三信息,该第三信息包括:第一上行数据包的第一SN或者该第一上行数据包的第二COUNT。第一上行数据包为第一承载上丢失的第一个上行数据包。第一承载为终端设备100从第一基站200切换至第二基站300前与第一基站200间用于数据包传输的无线承载。或者终端设备100从第一基站200切换至第二基站300后与第二基站300间用于数据包传输的无线承载。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上行数据包为第一承载上丢失的第一个上行数据包。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承载上丢失的上行数据包是终端设备100将在第一承载上重新发送的下一个上行数据包。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信息可以包括:第一基站200从终端设备100已成功接收的所有上行数据包的SN和HFN。例如,第二信息包括:第一基站200从终端设备100已成功接收的数据包的COUNT[1,31]和[1,33]。则说明第一基站200从终端设备100成功接收了的SN分别为31和33的上行数据包,则该第二信息可以指示:第一上行数据包的第一SN为32,或者该第一上行数据包的第二COUNT值为[1,32]。
或者,第二信息可以包括:第一基站200从终端设备100已成功接收的最后一个数据包的COUNT[1,32]。则说明第一基站200从终端设备100成功接收了的SN在32之前的所有上行数据包,则该第二信息可以指示:第一上行数据包的第一SN为32,或者该第一上行数据包的第二COUNT为[1,32]。
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100可以通过切换命令(Handover Command)从第一基站200接收第二信息。如图7中的S709a所示,该消息为切换命令,其中,该切换命令中携带有第二信息。
进一步的,该切换命令中还可以携带有第二基站300的地址,用于终端设备100根据该第一基站200的地址建立终端设备100与第一基站200之间的无线承载。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中的S810所示,终端设备100还可以单独接收来自第一基站200的PDCP数据包。其中,该PDCP数据包携带有该第二信息。
如图7中的S710和图8中的S811所示,终端设备100根据第二信息确定第一上行数据包的第一COUNT。示例性的,若第二信息包括:第一基站200从终端设备100已成功接收的数据包的COUNT[1,31]和[1,32],那么终端设备100可以根据该第二信息确定第一承载上丢失的第一个上行数据包为SN为33,HFN为1的上行数据包。
其中,在确定数据包的HFN时,需要考虑SN越界的问题。以SN的长度8位为例,若终端设备100发送的第一基站200从终端设备100已成功接收的数据包的COUNT为[2,255],那么第二基站300可以确定第一承载上丢失的第一个上行数据包为SN为0,HFN为3的上行数据包。
在一些实施例中,若第二信息指示第一上行数据包的第一SN。终端设备100可以根据第一SN以及第一SN对应的HFN确定第一COUNT。即第一COUNT为:[第一SN对应的HFN,第一SN]。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若第二信息指示第一上行数据包的第二COUNT。终端设备100可以确定第二COUNT为第一COUNT。
需要说明的是,终端设备100还可以根据其是否接收到基站对上行数据包的确认消息,确定第一承载上丢失的第一个上行数据包的第一COUNT。具体的,终端设备100可以将终端设备100未通过第一承载接收到来自第一基站200确认消息的上行数据包的COUNT作为所述第一COUNT。或者,终端设备100可以将终端设备100即将通过第一承载发送的下一个上行数据包的COUNT作为第一COUNT。可以理解的是,终端设备100确定出的第一COUNT用于标识该终端设备100即将在第一承载上向第二基站300发送的上行数据包的SN和HFN。
S602、终端设备100向第二基站300发送第一信息。
其中,该第一信息包括第一COUNT,即第一信息包括终端设备100即将在第一承载上向第二基站300发送的上行数据包的SN和HFN。
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100可以将第一信息封装在一个PDCP数据包中发送给第二基站300。
示例性的,如图9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PDCP数据包格式示意图。如图9所示,D/C用于标识该PDCP数据包类型,若D/C设置为0,则指示该PDCP数据包用于传输控制信息。其中,R为保留位。另外,图9中是以COUNT长度为32为为例的,因此,该PDCP数据包携带有4个长度分别为8位的COUNT。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中的S711所示,终端设备100可以通过切换确认消息向第二基站300发送第一信息。其中,该切换确认消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100从第一基站200向第二基站300切换成功,该切换确认消息中携带有PDCP数据包,该PDCP数据包中携带有第一信息。
进一步的,该切换确认消息中还可以携带有第一承载的标识。其中,第一承载的标识与PDCP数据包具有对应关系:(第一承载的标识,PDCP数据包)。该第一承载的标识与PDCP数据包的对应关系用于当终端设备100通过多个无线承载向第二基站300发送PDCP数据包时,第二基站300可以根据该对应关系确定传输每个PDCP数据包所使用的无线承载。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在终端设备100通过切换确认消息向第二基站300发送第一信息时,终端100可以通过切换确认消息中扩展的一个字段携带该第一信息。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中的S812所示,终端设备100还可以直接向第二基站300发送携带有第一信息PDCP数据包。
若终端设备100直接向第二基站300发送携带有第一信息PDCP数据包,在一些实施例中,该PDCP数据包还可以包括类型指示信息。如图9中的PDU类型,该类型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二基站300该PDCP数据包中携带有第一信息。
S603、第二基站300根据第一信息确定该第二基站300期望在第一承载上接收的下一个上行数据包的SN和HFN。
其中,第二基站300期望在第一承载上接收的下一个上行数据包的SN为第一COUNT的SN,第二基站300期望在第一承载上接收的下一个上行数据包的HFN为第一COUNT的HFN。
示例性的,若第一COUNT为[2,33],那么第二基站300期望在第一承载上接收的下一个上行数据包的SN为33,HFN为2。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A所示,本申请实施例1的数据包传输方法还可以包括:
S604-1、终端设备100确定第四信息。
其中,该第四信息包括第一承载上丢失的第一个下行数据包的SN和HFN。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100可以根据其接收到的来自第一基站200的下行数据包以及每个下行数据包的SN和HFN,确定第四信息。
示例性的,终端设备100已成功接收到COUNT为[0,3]、[0,4]、[0,5]和[0,6]的下行数据包。那么,终端设备100可以根据上述信息确定第四信息为[0,7],即第一承载上丢失的第一个下行数据包的COUNT为[0,7]。
其中,终端设备100可以同时确定第二信息和第四信息,也可以在确定第二信息之前确定第四信息,还可以在确定第二信息之后确定第四信息(如图10B中的S1012),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S605-1、终端设备100向第二基站300发送第四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第四信息可以与第一信息一起,由终端设备100发送给第二基站300。也可以单独由终端设备100发送给第二基站300。终端设备100也可以在S602之后执行S605-1。或者,终端设备100也可以在S602之前执行S605-1,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四信息可以由终端设备100通过切换确认消息发送给第二基站300。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B中的S1012,第四信息也可以由终端设备100通过直接发送PDCP数据包发送给第二基站300。
若第四信息由终端设备100通过直接发送PDCP数据包发送给第二基站300,在一些实施例中,该PDCP数据包还可以携带有类型指示信息。该类型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二基站300PDCP数据包中携带有该第四信息。关于该PDCP数据包的结构,可以参考图9所示的PDCP数据包格式示意图,在此不作赘述。
S606-1、第二基站300根据第四信息确定第二基站300向终端设备100发送的下一个下行数据包的SN。
示例性的,第四信息包括COUNT为[4,7],即第一承载上丢失的第一个下行数据包的COUNT为[4,7]。那么第二基站300可以确定第二基站300向终端设备100发送的下一个下行数据包的SN为7。
或者,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1的数据包传输方法还可以包括:
S604-2、第二基站300接收来自第一基站200的第一消息。
其中,该第一消息包括缓存在第一基站200中的至少一个第二数据包,以及上述至少一个第二数据包的SN。该第二数据包包括第一基站200已发送给终端设备100,但是未接收到终端设备100的确认消息的数据包。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消息还包括缓存在第一基站200中的,第一基站200未发送给终端设备100的至少一个下行数据包,和该至少一个下行数据包的SN。
S605-2、第二基站300根据第一消息确定第二基站300向终端设备100发送的下一个下行数据包的SN。
示例性的,第一消息包括第一基站200已发送给终端设备100,但是未接收到终端设备100的确认消息的数据包的SN 7,以及该SN 7对应的下行数据包。那么第二基站300可以确定第二基站300向终端设备100发送的下一个下行数据包的SN为7。
在一些实施例中,若第一基站200发送给终端设备100的每一个下行数据包,均收到了来自终端设备100的确认消息,第二基站300可以确定第二基站300向终端设备100发送的下一个下行数据包为第一基站200未发送给终端设备100的至少一个下行数据包中的第一个数据包。
实施例2: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基站200可以通过GTP-U隧道将用于同步数据包传输状态的信息发送给第二基站300,用于第二基站300根据该信息实现与终端设备100的数据包传输状态同步。换言之,上述用于同步数据包传输状态的信息可以通过时延小的GTP-U隧道由第一基站200传输给第二基站300,降低了数据包传输状态传输的时延。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进行具体阐述。如图1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数据包传输方法可以包括:
S1201、第一基站200确定第三信息。
其中,该第三信息包括第一数据包的COUNT,以及第二数据包的COUNT。该第一数据包是第一基站200在第一承载上还未从终端设备100接收到的第一个数据包。第二数据包是第一基站200在第一承载上将向终端设备100发送的下一数据包.该第一承载是终端设备100与第一基站200间的无线承载。
S1202、第一基站200通过GTP-U隧道向第二基站300发送携带有第三信息的第一消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A中的S1311a所示,第一基站200可以通过第一基站200与第二基站300间的GTP-U隧道向第二基站300发送携带有第三信息的第一消息。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基站200还可以依次通过第一基站200与数据网关间的GTP-U隧道,以及数据网关与第二基站300间的GTP-U隧道,向第二基站300发送携带有第三信息的第一消息。
其中,第一基站200与第二基站300可以为同一个数据网关(如数据网关A)服务。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基站200可以依次通过第一基站200与该数据网关A之间的GTP-U隧道,以及该数据网关A与第二基站300间的GTP-U隧道,向第二基站300发送携带有第三信息的第一消息。
或者,第一基站200与第二基站300可以为不同数据网关服务。例如,第一基站200为第一SGW 220服务,第二基站300为第二SGW 320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3B中的S1311b所示,第一基站200可以通过第一基站200与第一SGW 220之间的GTP-U隧道向第一SGW 220发送第一消息,使第一SGW 220通过,第一SGW 220与第二SGW 320之间的GTP-U隧道向第二SGW 320发送第一消息,以及使得第二SGW 320通过第二SGW 320与第二基站300间的GTP-U隧道,向第二基站300发送携带有第三信息的第一消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基站200可以将第三信息封装在第一消息的GTP-U协议的无线扩展头中发送给第二基站300。示例性的,如图1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消息的GTP-U协议的无线扩展头编码格式示例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无线扩展头包括第一指示信息。该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无线扩展头中包括该第三信息。示例性的,第一指示信息可以根据如图14中所示的PDU类型的值(如图14所示的x)来标识。例如,当该PDU类型的值为10,则指示该无线扩展头中包括该第三信息。其中,图14中的A为为保留位。
需要说明的是,图14所示的第一消息的GTP-U协议的无线扩展头编码格式只是示例性的,还可以采用其他的编码格式,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基站200可以采用S1202的方法向第二基站300发送多个携带有第三信息的第一消息。例如:第一基站200可以采用S1202的方法向第二基站300发送预设数量的携带有第三信息的第一消息。又例如,第一基站200可以采用S1202的方法在预设时间内向第二基站300发送携带有第三信息的第一消息。
S1203、第二基站300根据第三信息确定第二基站300期望在第二承载上从终端设备100接收的下一个上行数据包的COUNT,以及第二基站300在第二承载上将向终端设备100发送的下一个下行数据包的COUNT。
其中,第二承载是在终端设备100从第一基站200切换到第二基站300后,终端设备100与第二基站300间建立的无线承载。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2的数据包传输方法还可以包括:第一基站200通过移动性管理网元向第二基站300发送携带有第三信息的第一消息。其中,该移动性管理网元是终端设备100服务的移动性管理网元。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基站200与第二基站300可以为同一个移动性管理网元(如MME 1)服务。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基站200可以通过该MME 1向第二基站300发送携带有第三信息的第一消息。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基站200与第二基站300可以为不同移动性管理网元服务。例如,如图15所示,第一基站200为第一MME 210服务,第二基站300为第二MME 310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5中的S1510所示,第一基站200可以依次通过第一MME 210与第二MME310向第二基站300发送携带有第三信息的第一消息。
需要说明的是,图15是以4G LTE网络为例,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数据包传输方法。若本申请实施例的数据包传输方法应用于其他网络结构,图15所示的各个网元还可以由其他网元代替。例如,在5G NR网络结构中,第一基站200通过接入管理功能AMF向第二基站300发送携带有第三信息的第一消息。
在如图15所示的实施例中,若第二基站300先接收到第一基站200在S1510,通过移动性管理网元发送的携带有第三信息的第一消息。第二基站300根据通过移动性管理网元接收到的来自第一基站200的第三信息确定第二基站300期望在第二承载上从终端设备100接收的下一个上行数据包的COUNT,以及第二基站300将通过第二承载向终端设备100发送的下一个下行数据包的COUNT。
若第二基站300先接收到第一基站200通过GTP-U隧道发送的携带有第三信息的第一消息。第二基站300根据通过GTP-U隧道接收到的来自第一基站200的第一信息确定第二基站300期望在第二承载上从终端设备100接收的下一个上行数据包的COUNT,以及第二基站300将通过第二承载向终端设备100发送的下一个下行数据包的COUNT。
实施例3:
在该实施例中,终端设备100还可以根据其保存的已有信息确定第一承载上丢失的第一个上行数据包的COUNT,并在S1切换完成后,将该上行数据包和该上行数据包的COUNT发送给第二基站300,用于第二基站300根据该COUNT设置接收机的状态机,从而正确接收该上行数据包。
相比于如图3所示的现有技术,本申请实施例3无需对现有的协议、消息等作修改。同时可以降低了数据包传输状态同步的时延。
如图16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数据包传输方法可以包括:
S1601、终端设备100确定第一上行数据包的COUNT。
其中,第一上行数据包为第一承载上丢失的第一个上行数据包。终端设备100可以根据其是否接收到第一基站200对该上行数据包的确认消息,确定第一承载上丢失的第一个上行数据包。
S1602、终端设备100通过PDCP数据包向第二基站300发送第五信息。
其中,该第五信息包括第一承载上丢失的第一个上行数据包,以及该上行数据包的COUNT。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承载上丢失的第一个上行数据包可以与该上行数据包的COUNT分开发送给第二基站300,也可以一起发送给第二基站300。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S1603、第二基站300根据第五信息解析第一上行数据包。
其中,第二基站300根据第五信息解析第一上行数据包,可以包括:
第二基站300将接收机的状态机设置为第一上行数据包的COUNT。然后,第二基站300根据该COUNT解析接收到的该第一上行数据包。
可以理解的是,终端设备为了实现上述任一个实施例的功能,其包含了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很容易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本申请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对终端设备进行功能模块的划分,例如,可以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也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对模块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
比如,以采用集成的方式划分各个功能模块的情况下,如图17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该终端设备100可以包括分析单元1710、发送单元1720和接收单元1730。
其中,分析单元1710用于支持终端设备执行上述步骤S601、S710、S811、S604-1、S1011、S1201和S1601,和/或用于本文所描述的技术的其他过程。发送单元1720用于支持终端设备执行上述步骤S602、S711、S812、S605-1、S1012和,S1602和/或用于本文所描述的技术的其他过程。接收单元1730用于支持终端设备执行上述步骤S709a和S810,和/或用于本文所描述的技术的其他过程。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方法实施例涉及的各步骤的所有相关内容均可以援引到对应功能模块的功能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发送单元1720和接收单元1730可以包括射频电路。具体的,终端设备可以通过射频电路进行无线信号的接收和发送。通常,射频电路包括但不限于天线、至少一个放大器、收发信机、耦合器、低噪声放大器、双工器等。此外,射频电路还可以通过无线通信和其他设备通信。所述无线通信可以使用任一通信标准或协议,包括但不限于全球移动通讯系统、通用分组无线服务、码分多址、宽带码分多址、长期演进、电子邮件、短消息服务等。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当使用软件实现数据传输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
结合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方法或者算法的步骤可以硬件的方式来实现,也可以是由处理器执行软件指令的方式来实现。软件指令可以由相应的软件模块组成,软件模块可以被存放于RAM存储器、闪存、ROM存储器、EPROM存储器、EEPROM存储器、寄存器、硬盘、移动硬盘、CD-ROM或者本领域熟知的任何其它形式的存储介质中。一种示例性的存储介质耦合至处理器,从而使处理器能够从该存储介质读取信息,且可向该存储介质写入信息。当然,存储介质也可以是处理器的组成部分。处理器和存储介质可以位于ASIC中。另外,该ASIC可以位于探测装置中。当然,处理器和存储介质也可以作为分立组件存在于探测装置中。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用户设备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装置,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一个物理单元或多个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不同地方。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个设备(可以是单片机,芯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34)
1.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终端设备从第一基站切换至第二基站的过程中,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确定第一上行数据包的第一计数值;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包为第一承载上丢失的第一个上行数据包;其中,所述第一承载为所述终端设备从所述第一基站切换至所述第二基站前与所述第一基站之间的无线承载,或者所述终端设备从所述第一基站切换至所述第二基站后与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无线承载;
所述终端设备向所述第二基站发送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第一计数值,所述第一信息用于所述第二基站确定所述第二基站期望在所述第一承载上接收的下一个上行数据包的序列号和超帧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确定第一上行数据包的第一计数值,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一基站的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用于指示第三信息,所述第三信息包括: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包的第一序列号或者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包的第二计数值;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二信息确定所述第一计数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向所述第二基站发送第四信息,所述第四信息包括所述第一承载上丢失的第一个下行数据包的序列号和超帧号。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向所述第二基站发送第一信息,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向所述第二基站发送切换确认消息,所述切换确认消息携带有所述第一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向所述第二基站发送第一信息,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向所述第二基站发送包数据汇聚协议PDCP数据包,所述PDCP数据包携带有所述第一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PDCP数据包携带有类型指示信息,所述类型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PDCP数据包中携带有所述第一信息。
7.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终端设备从第一基站切换至第二基站的过程中,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第二基站接收来自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包括第一上行数据包的第一计数值;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包为第一承载上丢失的第一个上行数据包;其中,所述第一承载为所述终端设备从所述第一基站切换至所述第二基站前与所述第一基站之间的无线承载,或者所述终端设备从所述第一基站切换至所述第二基站后与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无线承载;
所述第二基站根据所述第一信息确定所述第二基站期望在所述第一承载上接收的下一个上行数据包的序列号和超帧号。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基站接收来自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二序列号和所述第二序列号对应的超帧号,所述第二序列号是所述终端设备丢失的第一个下行数据包的序列号;
所述第二基站根据所述第二序列号和所述第二序列号对应的超帧号确定所述第二基站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下一个下行数据包的序列号和超帧号。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基站接收来自所述第一基站的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包括缓存在所述第一基站中的至少一个第二数据包;
其中,所述第二数据包包括所述第一基站已发送给所述终端设备,但是未接收到所述终端设备的确认消息的数据包,所述第一消息还包括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数据包的序列号;
所述第二基站根据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数据包的序列号确定所述第二基站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下一个下行数据包的序列号。
10.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一系统中终端设备从第一基站切换至第二基站的过程中,所述第一系统包括所述终端设备、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确定第一上行数据包的第一计数值;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包为第一承载上丢失的第一个上行数据包;其中,所述第一承载为所述终端设备从所述第一基站切换至所述第二基站前与所述第一基站之间的无线承载,或者所述终端设备从所述第一基站切换至所述第二基站后与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无线承载;
所述终端设备向所述第二基站发送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第一计数值;
所述第二基站接收来自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信息;
所述第二基站根据所述第一信息确定所述第二基站期望在所述第一承载上接收的下一个上行数据包的序列号序列号和超帧号。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基站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用于指示第三信息,所述第三信息包括: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包的第一序列号或者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包的第二计数值;
所述终端设备确定第一上行数据包的第一计数值,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二信息确定所述第一计数值。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信息包括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包的第一序列号,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二信息确定所述第一计数值,包括: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一序列号以及和所述第一序列号对应的超帧号确定所述第一计数值;或者,
所述第三信息包括所述第一上行数据包的第二计数值,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二信息确定所述第一计数值,包括:所述终端设备确定所述第二计数值为所述第一计数值。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确定第一上行数据包的第一计数值,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将所述终端设备未通过所述第一承载接收到来自所述第一基站确认消息的上行数据包的计数值作为所述第一计数值;
或者,所述终端设备将所述终端设备即将通过所述第一承载待发送的下一个上行数据包的计数值作为所述第一计数值。
14.根据权利要求10-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向所述第二基站发送第四信息,所述第四信息包括第二序列号和所述第二序列号对应的超帧号,所述第二序列号是所述终端设备丢失的第一个下行数据包的序列号;
所述第二基站根据所述第二序列号和所述第二序列号对应的超帧号确定所述第二基站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下一个下行数据包的序列号和超帧号。
15.根据权利要求10-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向所述第二基站发送第一信息,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向所述第二基站发送切换确认消息,所述切换确认消息携带有所述第一信息。
16.根据权利要求10-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向所述第二基站发送第一信息,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向所述第二基站发送包数据汇聚协议PDCP数据包,所述PDCP数据包携带有所述第一信息。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基站向所述第二基站发送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包括缓存在所述第一基站中的至少一个第二数据包;所述第二数据包括所述第一基站已发送给所述终端设备,但是未接收到所述终端设备的确认消息的数据包,所述第一消息还包括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数据包的序列号;
所述第二基站根据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数据包的序列号确定所述第二基站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下一个下行数据包的序列号。
18.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包括:
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代码,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包括指令;
射频电路,用于进行无线信号的发送和接收;
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指令,使得所述终端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数据包传输方法。
19.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包括:
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代码,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包括指令;
射频电路,用于进行无线信号的发送和接收;
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指令,使得所述基站执行如权利要求7-9任一项所述的数据包传输方法。
20.一种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系统包括:终端设备、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所述终端设备、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0-17任一项所述的数据包传输方法。
21.一种数据包传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终端设备从第一基站切换至第二基站的过程中,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第一基站确定第三信息,所述第三信息包括第一数据包的计数值,以及第二数据包的计数值,所述第一数据包是所述第一基站期望通过第一承载从所述终端设备接收的下一个上行数据包,所述第二数据包是所述第一基站即将通过所述第一承载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下一个下行数据包,所述第一承载是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一基站之间的无线承载;
所述第一基站通过用户面通用分组无线业务隧道协议GTP-U隧道向所述第二基站发送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携带有所述第三信息。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站通过用户面通用分组无线业务隧道协议GTP-U隧道向所述第二基站发送第一消息,包括:
所述第一基站通过所述第一基站与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GTP-U隧道向所述第二基站发送所述第一消息;
或者,所述第一基站通过所述第一基站与数据网关之间的GTP-U隧道向所述数据网关发送所述第一消息,使得所述数据网关通过所述数据网关与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GTP-U隧道,向所述第二基站发送所述第一消息。
23.根据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站通过所述GTP-U隧道向所述第二基站发送多个所述第一消息。
24.根据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基站通过移动性管理网元向所述第二基站发送所述第一消息,所述移动性管理网元是所述终端设备服务的移动性管理网元。
25.一种数据包传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终端设备从第一基站切换至第二基站的过程中,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第二基站通过用户面通用分组无线业务隧道协议GTP-U隧道接收来自所述第一基站的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包括第三信息,所述第三信息包括第一数据包的计数值,以及第二数据包的计数值,所述第一数据包是所述第一基站期望通过第一承载从终端设备接收的下一个上行数据包,所述第二数据包是所述第一基站即将通过所述第一承载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下一个下行数据包,所述第一承载是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一基站之间的无线承载;
所述第二基站根据所述第三信息确定所述第二基站期望通过第二承载上从所述终端设备接收的下一个上行数据包的计数值,以及所述第二基站即将通过所述第二承载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下一个下行数据包的计数值;所述第二承载是在所述终端设备从所述第一基站切换到所述第二基站后,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基站之间建立的与所述第一承载对应的无线承载。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基站从用户面通用分组无线业务隧道协议GTP-U隧道上接收来自所述第一基站的第一消息,包括:
所述第二基站通过所述第一基站与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直接GTP-U隧道接收来自所述第一基站的所述第一消息;或者,
所述第二基站通过所述第二基站与网关设备之间的GTP-U隧道接收所述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通过所述第一基站与所述网关设备之间的GTP-U隧道,从所述第一基站传输至所述网关设备。
27.根据权利要求25或2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信息封装在所述第一消息的GTP-U协议的无线扩展头中。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扩展头中还包括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无线扩展头中包括所述第三信息。
29.根据权利要求25或2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基站从移动性管理网元接收所述第一消息,所述移动性管理网元是所述终端设备服务的移动性管理网元。
30.根据权利要求25或26或2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基站从所述第一基站接收到第一个所述第一消息后,所述第二基站丢弃在第一个所述第一消息之后,所述第二基站接收到的第一消息。
31.根据权利要求25或26或2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基站从所述第一基站接收到第一个所述第一消息后,所述第二基站丢弃在第一个所述第一消息之后,所述第二基站接收到的第一消息。
32.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包括:
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代码,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包括指令;
射频电路,用于进行无线信号的发送和接收;
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指令,使得所述基站执行如权利要求25-30任一项所述的数据包传输方法。
33.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执行指令被处理电路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6、7-9、10-17、21-24或25-30任一项所述的数据包传输方法。
34.一种芯片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芯片系统包括处理电路、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处理电路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6、7-9、10-17、21-24或25-30任一项所述的数据包传输方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755163.3A CN112399476B (zh) | 2019-08-15 | 2019-08-15 | 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及网络设备 |
PCT/CN2020/081171 WO2021027288A1 (zh) | 2019-08-15 | 2020-03-25 | 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及网络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755163.3A CN112399476B (zh) | 2019-08-15 | 2019-08-15 | 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及网络设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399476A CN112399476A (zh) | 2021-02-23 |
CN112399476B true CN112399476B (zh) | 2023-04-18 |
Family
ID=745697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755163.3A Active CN112399476B (zh) | 2019-08-15 | 2019-08-15 | 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及网络设备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399476B (zh) |
WO (1) | WO2021027288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150910B (zh) * | 2021-03-31 | 2024-06-2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 |
CN115243337B (zh) * | 2021-04-23 | 2024-09-2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CN118713729A (zh) * | 2021-07-31 | 2024-09-2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传输方法、系统及相关装置 |
CN114666114B (zh) * | 2022-03-15 | 2024-02-02 | 成都安恒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生物特征的移动云数据安全认证方法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843139A (zh) * | 2007-10-30 | 2010-09-22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移动通信网络中在基站间切换时进行hfn处理的方法和系统 |
CN101938794A (zh) * | 2009-07-02 | 2011-01-0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无线自回程传输的切换处理方法及装置 |
CN102186217A (zh) * | 2011-06-02 | 2011-09-14 | 新邮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lte系统x2切换过程中的数据转发方法 |
AU2012216414A1 (en) * | 2007-10-30 | 2012-09-13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HFN handling at inter-base station handover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WO2018228342A1 (zh) * | 2017-06-13 | 2018-12-2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切换控制方法及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90168723A1 (en) * | 2007-11-27 | 2009-07-0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andling out-of-order packets during handover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WO2014022970A1 (zh) * | 2012-08-07 | 2014-02-1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切换处理方法及基站 |
CN108924876B (zh) * | 2017-03-24 | 2024-05-1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接入网设备、终端及通信系统 |
WO2018231006A1 (en) * | 2017-06-16 | 2018-12-20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apidly reporting frequency measurement results in next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11102686B2 (en) * | 2017-08-11 | 2021-08-24 | Htc Corporation | Device and method of handling a handover |
CN109982360B (zh) * | 2017-12-27 | 2021-12-1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通信方法和装置 |
-
2019
- 2019-08-15 CN CN201910755163.3A patent/CN112399476B/zh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3-25 WO PCT/CN2020/081171 patent/WO2021027288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843139A (zh) * | 2007-10-30 | 2010-09-22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移动通信网络中在基站间切换时进行hfn处理的方法和系统 |
AU2012216414A1 (en) * | 2007-10-30 | 2012-09-13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HFN handling at inter-base station handover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CN101938794A (zh) * | 2009-07-02 | 2011-01-0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无线自回程传输的切换处理方法及装置 |
CN102186217A (zh) * | 2011-06-02 | 2011-09-14 | 新邮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lte系统x2切换过程中的数据转发方法 |
WO2018228342A1 (zh) * | 2017-06-13 | 2018-12-2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切换控制方法及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399476A (zh) | 2021-02-23 |
WO2021027288A1 (zh) | 2021-02-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2399476B (zh) | 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及网络设备 | |
EP3641482B1 (en) | Terminal devices, base station devices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s | |
CN113301446A (zh) | 传输组播业务的方法和装置 | |
EP4149161A1 (en) | Electronic apparatus,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 |
EP3641481B1 (en) | Terminal device and method | |
US11528773B2 (en) | Terminal apparatus, base station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integrated circuits for configuring a service data adaptation protocol function | |
JP2020515086A (ja) | 電子機器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
CN113938840A (zh) |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 |
EP4401384A1 (en) |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 |
JP5898121B2 (ja) | 無線通信装置、プロセッサ、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 |
CN112019489B (zh) | 验证方法及装置 | |
US20250016253A1 (en) |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of communication system, terminal, and network-side device | |
CN113453274B (zh) | 一种上行数据的分流方法及终端 | |
CN114902726B (zh) |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通信装置和通信系统 | |
WO2023098209A1 (zh) | 一种数据传输保护方法、设备及系统 | |
JP2022133821A (ja) | リレーノード及び基地局 | |
CN117202373B (zh) | 通信方法、通信装置和通信系统 | |
CN113395787A (zh) | 一种恢复双连接的方法及装置 | |
WO2022226749A1 (zh)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和芯片系统 | |
WO2024140600A1 (zh) | 通信方法、通信装置及通信系统 | |
WO2022141025A1 (zh) | 用于传输数据的方法与装置 | |
JP6563454B2 (ja) | 基地局、プロセッサ、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 |
WO2023202164A1 (zh) | 通信方法、通信装置和通信系统 | |
WO2024124949A1 (zh) | 通信方法及终端设备 | |
CN116560824A (zh) | 应用于物联网的数据接收方法和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