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262423B - 安全装置、转印箔及带安全装置的物品 - Google Patents
安全装置、转印箔及带安全装置的物品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262423B CN112262423B CN201980032572.9A CN201980032572A CN112262423B CN 112262423 B CN112262423 B CN 112262423B CN 201980032572 A CN201980032572 A CN 201980032572A CN 112262423 B CN112262423 B CN 11226242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rticle
- security device
- layer
- security
- metal lay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30
- 239000011888 foil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4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8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8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2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2
- 239000012790 adhes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4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9000011229 inter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0411 transmission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9
- 239000002390 adhesive tap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3
- 239000011241 protect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1678 irradi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0654 addit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0976 in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0996 add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5684 electric fiel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ZWEHNKRNPOVVGH-UHFFFAOYSA-N 2-Butanone Chemical compound CCC(C)=O ZWEHNKRNPOVVGH-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9
- YXFVVABEGXRONW-UHFFFAOYSA-N Toluene Chemical compound CC1=CC=CC=C1 YXFVVABEGXRON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530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10408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1 for exampl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20002803 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20002433 Vinyl chloride-vinyl acetate co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0139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5020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XEKOWRVHYACXOJ-UHFFFAOYSA-N Ethyl acetate Chemical compound CCOC(C)=O XEKOWRVHYACXO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020 Nitrocellulo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HEMHJVSKTPXQMS-UHFFFAOYSA-M Sodium hydr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H-].[Na+] HEMHJVSKTPXQMS-UHFFFAOYSA-M 0.000 description 3
- NIXOWILDQLNWCW-UHFFFAOYSA-N acrylic acid group Chemical group C(C=C)(=O)O NIXOWILDQLNWC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945 fill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1220 nitrocellulos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740 vapor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925 Acryl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178 Acryl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VEXZGXHMUGYJMC-UHFFFAOYSA-N Hydrochloric acid Chemical compound Cl VEXZGXHMUGYJMC-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5083 Zinc sulf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809 inorganic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ORUIBWPALBXDOA-UHFFFAOYSA-L magnesium fluoride Chemical compound [F-].[F-].[Mg+2] ORUIBWPALBXDOA-UHFFFAOYSA-L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1635 magnesium fluor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873 mas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225 polyester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645 polyester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5992 thermoplas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771 vacuum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38 vacuum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984 zinc sulf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799 BoPET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8347 Cellulose acetate propion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593 Epox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YCKRFDGAMUMZLT-UHFFFAOYSA-N Fluorine atom Chemical compound [F] YCKRFDGAMUMZL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698 Poly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43 Polyprop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297 Ray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Silicon Chemical compound [Si]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XTXRWKRVRITETP-UHFFFAOYSA-N Vinyl acetate Chemical compound CC(=O)OC=C XTXRWKRVRITET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45601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40 colo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01 comb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038 ethylene vinyl acet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47 exhib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31 fluorin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737 fluori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3437 indi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PJXISJQVUVHSOJ-UHFFFAOYSA-N indium(iii) 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2].[O-2].[O-2].[In+3].[In+3] PJXISJQVUVHSO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TWNQGVIAIRXVLR-UHFFFAOYSA-N oxo(oxoalumanyloxy)alumane Chemical compound O=[Al]O[Al]=O TWNQGVIAIRXVL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59 patter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206 photolithograph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023 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200 poly(ethylene-vinyl acet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037 poly(vinyl butyral)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692 polycarbonate ureth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728 polyest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573 poly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155 polyprop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810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343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635 polyureth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814 polyureth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43 powd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964 ray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52 repet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50 screen-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703 silic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10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377 silicon di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LIVNPJMFVYWSIS-UHFFFAOYSA-N silicon monoxide Chemical compound [Si-]#[O+] LIVNPJMFVYWSI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14 silicon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545 silicone oil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050 silicone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56 singl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904 solv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18 ti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OGIDPMRJRNCKJF-UHFFFAOYSA-N titanium(II) oxide Chemical compound [Ti]=O OGIDPMRJRNCKJ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DRDVZXDWVBGGMH-UHFFFAOYSA-N zinc;sulfide Chemical compound [S-2].[Zn+2] DRDVZXDWVBGGMH-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2—BOOKBINDING; ALBUMS; FILES; SPECIAL PRINTED MATTER
- B42D—BOOKS; BOOK COVERS; LOOSE LEAVES; PRINTED MATTER CHARACTERISED BY IDENTIFICATION OR SECURITY FEATURES; PRINTED MATTER OF SPECIAL FORMAT OR STY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DEVICES FOR USE THEREWITH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MOVABLE-STRIP WRITING OR READING APPARATUS
- B42D25/00—Information-bearing cards or sheet-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identification or security features; Manufacture thereof
- B42D25/30—Identification or security features, e.g. for preventing forgery
- B42D25/36—Identification or security features, e.g. for preventing forgery comprising special materials
- B42D25/373—Metallic materia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2—BOOKBINDING; ALBUMS; FILES; SPECIAL PRINTED MATTER
- B42D—BOOKS; BOOK COVERS; LOOSE LEAVES; PRINTED MATTER CHARACTERISED BY IDENTIFICATION OR SECURITY FEATURES; PRINTED MATTER OF SPECIAL FORMAT OR STY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DEVICES FOR USE THEREWITH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MOVABLE-STRIP WRITING OR READING APPARATUS
- B42D25/00—Information-bearing cards or sheet-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identification or security features; Manufacture thereof
- B42D25/30—Identification or security features, e.g. for preventing forgery
- B42D25/328—Diffraction gratings; Hologram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2—BOOKBINDING; ALBUMS; FILES; SPECIAL PRINTED MATTER
- B42D—BOOKS; BOOK COVERS; LOOSE LEAVES; PRINTED MATTER CHARACTERISED BY IDENTIFICATION OR SECURITY FEATURES; PRINTED MATTER OF SPECIAL FORMAT OR STY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DEVICES FOR USE THEREWITH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MOVABLE-STRIP WRITING OR READING APPARATUS
- B42D25/00—Information-bearing cards or sheet-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identification or security features; Manufacture thereof
- B42D25/40—Manufacture
- B42D25/405—Marking
- B42D25/425—Marking by deformation, e.g. embossing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17—Systems in which incident light is modifi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perties of the material investigated
- G01N21/25—Colour; Spectral properties, i.e. comparison of effect of material on the light at two or more different wavelengths or wavelength bands
- G01N21/31—Investigating relative effect of material at wavelengths characteristic of specific elements or molecules, e.g.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 G01N21/35—Investigating relative effect of material at wavelengths characteristic of specific elements or molecules, e.g.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using infrared light
- G01N21/3581—Investigating relative effect of material at wavelengths characteristic of specific elements or molecules, e.g.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using infrared light using far infrared light; using Terahertz radi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redit Cards Or The Like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具有防篡改效果的安全装置。本发明的安全装置(1)包含防伪结构体(10)及粘接层(20),所述防伪结构体(10)为包含具有多个狭缝(130)的金属层(13)的防伪结构体(10),是因所述金属层(13)的共振而具有透射率的峰的防伪结构体(10);所述粘接层(20)包含设置在所述防伪结构体(10)的一个主面上的与所述主面的一部分区域相接触的第一部分(21)及与所述主面的其它一部分相接触的第二部分(22),所述第一部分(21)与所述第二部分(22)相比,与所述防伪结构体(10)达成更小的粘接强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安全装置、转印箔及带安全装置的物品。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对例如股票、债券、支票、礼品券、彩票、月票等证券类实施了用于防止伪造的各种设计。作为这种设计的一种,进行了将通过肉眼难以辨别其存在的肉眼辨别困难的标记附在上述证券类上、利用机械来读取肉眼辨别困难的标记。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包含在可见光区域的吸收少、在红外区域具有吸收的由锡掺杂氧化铟粉形成的色料的红外线吸收油墨组合物。
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使用在用可见光进行照明时为无色、在照射紫外线时发出荧光的特殊荧光油墨来印刷条形码。
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在真伪辨别中使用太赫兹电磁波的方法及适用于该方法的防伪结构体。该防伪结构体具备具有排列成规定图案的开口部的导电性层、配置于导电性层的表背的绝缘层、及带有绝缘性的隐蔽层。进而,根据该文献中记载的真伪辨别方法,将太赫兹电磁波照射至防伪结构体,将由此获得的透射率与基准值相比较,判定两者有无差异。
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在照射特定频率的太赫兹电磁波时显示规定的透射率的防伪结构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30973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6-29788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8-254310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6-14106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具有防篡改效果的安全装置。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安全装置,其包含防伪结构体及粘接层,所述防伪结构体为包含具有多个狭缝的金属层的防伪结构体,是因所述金属层中的共振而具有透射率的峰的防伪结构体;所述粘接层包含设置在所述防伪结构体的一个主面上的与所述主面的一部分区域相接触的第一部分及与所述主面的其它一部分相接触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相比,与所述防伪结构体达成更小的粘接强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转移箔,其具备:包含第一方面的安全装置的转印材料层;和支撑构件,该支撑构件按照所述防伪结构体介于其与所述粘接层之间的方式、能够剥离地支撑所述转印材料层。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带安全装置的物品,其包含:第一方面的安全装置;和通过所述粘接层粘贴有所述安全装置的物品。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具有防篡改效果的安全装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概略地表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的俯视图。
图2为放大显示图1所示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所包含的安全装置的俯视图。
图3为放大显示图2所示的安全装置所包含的金属层及粘接层的俯视图。
图4为表示在图1所示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中能够采用的结构之一例的截面图。
图5为表示开始将粘贴于带安全装置的物品上的胶带剥离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6为表示从图5所示状态进一步推进胶带剥离的状态之一例的俯视图。
图7为表示结束胶带剥离的状态之一例的截面图。
图8为表示在图7所示结构所包含的安全装置中的被胶带剥离了的部分的仰视图。
图9为表示在图7所示结构所包含的安全装置中的利用胶带剥离后残留在物品上的部分的俯视图。
图10为表示在图1所示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中能够采用的结构的另一例的截面图。
图11为表示结束胶带剥离的状态的另一例的截面图。
图12为表示在图11所示结构所包含的安全装置中的被胶带剥离了的部分的仰视图。
图13为表示在图11所示结构所包含的安全装置中的利用胶带剥离后残留在物品上的部分的俯视图。
图14为表示将图11所示结构所包含的安全装置中的被胶带从物品上剥离了的部分与胶带一起粘贴在另一物品上而获得的被篡改了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的俯视图。
图15为放大表示图14所示的被篡改了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的一部分的截面图。
图16为表示向正规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及被篡改了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照射的太赫兹波的频率与透射率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7为表示以一定频率向正规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及被篡改了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照射太赫兹波、一边在X方向上移动测定部位一边测定透射率的结果的曲线图。
图18为包含变形例的安全装置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的截面图。
图19为放大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安全装置所包含的金属层及粘接层的俯视图。
图20为另一实施方式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的截面图。
图21为表示开始将粘贴于另一实施方式的安全装置物品上的胶带剥离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22为表示结束胶带剥离的状态之一例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的截面图。
图23为表示图22所示结构所包含的安全装置中的被胶带剥离了的部分的仰视放大图。
图24为表示将图22所示结构所包含的结构中的被胶带从物品上剥离了的部分与胶带一起粘贴在另一物品上而获得的被篡改了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的俯视图。
图25为放大表示图24所示的被篡改了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的一部分的截面图。
图26为表示对图20所示正规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及图24所示被篡改了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照射的作为太赫兹波的p偏振光及s偏振光的频率与透射率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27为表示对图24所示被篡改了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照射作为太赫兹波的一定频率的p偏振光及s偏振光、一边在X方向上移动测定部位一边测定透射率的结果的曲线图。
图28为表示对图20所示正规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照射作为太赫兹波的一定频率的p偏振光及s偏振光、一边在X方向上移动测定部位一边测定透射率的结果的曲线图。
图29为概略地表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转印箔的截面图。
图30为放大表示一个变形例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31为放大表示另一个变形例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32为放大表示又一个变形例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33为放大表示又一个变形例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34为表示太赫兹波的电场矢量的振动方向相对于狭缝的排列方向所成角度的俯视图。
图35为表示透射光谱的例子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着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对于具有同样或类似功能的要素,带有相同的参照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1.带安全装置的物品
1-1.构成
参照着图1~图4说明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安全装置及带安全装置的物品的构成。图1为概略地表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的俯视图。图2为放大表示图1所示带安全装置的物品所包含的安全装置的俯视图。图3为放大表示图2所示安全装置所包含的金属层及粘接层的俯视图。图4为表示在图1所示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中能够采用的结构之一例的截面图。
此外,图4所示的截面对应于图3的沿着IV-IV线的截面。另外,在图1~图4及其它图中,X方向为平行于带安全装置的物品的主面的方向,Y方向为平行于前述的主面且垂直于X方向的方向,Z方向为垂直于X方向及Y方向的方向。
图1、图2及图4所示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3例如为股票、债券、支票、礼品券、彩票、月票等证券类。带安全装置的物品3包含安全装置1、和通过图3及图4所示的粘接层20粘贴有该安全装置1的物品30。
物品30至少在粘贴安全装置1的位置上不包含导电层。即,物品30至少在上述位置处是绝缘性的。
物品30如图1所示,包含物品主体31和设置于物品主体31上的印刷层32。
物品主体31例如为纸基材。物品主体31还可以是塑料基材。物品主体31的形状并无限制,根据一例为膜状或片材状。
印刷层32设置在物品主体31上。印刷层32例如由作为不发荧光的着色油墨的套色版油墨、荧光油墨及呈现因反复反射干涉所产生的干涉色的珠光墨的1种以上形成。印刷层32显示文字或图形等图像。
安全装置1如图4所示包含防伪结构体10和粘接层20。
防伪结构体10包含具有多个狭缝130的金属层13。另外,如后所述,该防伪结构体10在金属层13中因共振而产生透射率的峰。
粘接层20包含设置于防伪结构体10的一个主面的与该主面的一部分区域相接触的第一部分21和与前述的主面的其它一部分相接触的第二部分22。第一部分21与第二部分22相比,与防伪结构体10达成更小的粘接强度。
这里,防伪结构体10如图4所示,除了金属层13之外,还进一步包含保护层11和隐蔽层12。以下详细地进行说明。
保护层11例如具有可见光透射性。另外,保护层11是绝缘性的。保护层11例如由丙烯酸系树脂等树脂形成。
设置保护层11从保护安全装置1的表面免受损伤及劣化的方面来说是有利的。此外,保护层11也可以省略。
隐蔽层12例如是设有衍射光栅及全息图等衍射结构的层或印刷层。
衍射结构例如为浮雕型的衍射结构。设有浮雕型衍射结构的层例如具有包含由透明树脂形成、表面设有浮雕型衍射结构的浮雕结构形成层、和将覆盖其表面的绝缘性透明反射层的多层结构。透明反射层使用绝缘性的材料、例如绝缘性的无机氧化物。作为绝缘性的无机氧化物,例如可以使用SiO2。透明反射层也可以省略。
印刷层例如由作为不发荧光的着色油墨的套色版油墨、荧光油墨及呈现因反复反射干涉所产生的干涉色的珠光墨的1种以上形成。印刷层显示例如文字或图形等图像。
隐蔽层12至少在金属层13的位置处不包含将例如位于太赫兹波段的电磁波(以下也记为太赫兹波或太赫兹电磁波)截断的材料。隐蔽层12优选其整体由绝缘性的材料形成。
设置隐蔽层12由于会隐蔽形成于金属层13上的图案,因此从达成更高水平的安全性的方面来说是有利的。另外,设置隐蔽层12从提高设计性的方面来说也是有利的。此外,隐蔽层12也可以省略。
金属层13由金属单质或合金形成。金属层13例如由Al、Fe、Au、Cu、Ag、Mg、Zn及Sn中的1种以上形成的金属薄膜层构成。金属层13可以具有单层结构、还可以具有多层结构。金属层13的厚度优选为20nm~200nm的范围内、更优选为30nm~80nm的范围内。
在金属层13上,如图3所示设有规则排列的多个狭缝130。
狭缝130的宽度优选为5μm~50μm的范围内。狭缝130的长度优选为100μm~1000μm的范围内。
对于各个多个狭缝130,优选一端与该狭缝130的另一端或其它狭缝130的一端隔着间隔地相向。狭缝130的一端与该狭缝130的另一端或其它狭缝130的一端的距离优选为1μm~50μm的范围内。
如此地形成多个狭缝130会易于发生伴随安全装置1剥离的金属层13的结构的变化、及伴随该变化的安全装置1的太赫兹波透射特性的变化,从提高防篡改效果的方面来说是有利的。另外,如此地形成多个狭缝130在隐蔽层12包含衍射结构时,从提高其衍射效率的方面来说是更为有利的。
多个狭缝130优选形成多个环。这里,各个多个狭缝130如图3所示,形成在1处进行开口的环、即C字型的环。这些环在相互交叉的2个方向、这里为X方向及Y方向上、规则地排列。另外,这里,这些环在相同的位置处进行开口。
多个狭缝130的X方向及Y方向上的间距优选为100μm~1000μm的范围内。
金属层13采用上述结构在隐蔽层12具有可见光透射性时或者省略了隐蔽层时,从狭缝130不易引人注意等设计性的观点出发是优选的。
另外,还可以用在长度方向上相互间隔着间隔、串联地排列的多个夹缝130来构成这些各个环。采用这种构成时,可以进一步提高防篡改效果。
这里,金属层13中,将位于狭缝130所形成的环的外侧的区域作为第一区域131,将被狭缝130所形成的环包围的区域作为第二区域132。
狭缝130形成的环的内径优选为1000μm以下、更优选为20μm~500μm的范围内。
增大环的内径时,狭缝130变得容易引人注意、有设计性降低的担忧。此外,环的内径的下限例如根据制造上的限度来设定。
粘接层20设置在防伪结构体10的一个主面上。这里,粘接层20设置在防伪结构体10的金属层13一侧的主面上。
粘接层20包含第一部分21和第二部分22。第一部分21与上述主面的一部分区域接触。第二部分22与上述主面的其它一部分接触。第一部分21与第二部分22相比,与防伪结构体10达成更小的粘接强度。
粘接层20如图3所示,被划分成第一部分21和第二部分22。即,这里,第一部分21及第二部分22分别位于第二区域132及第一区域131上。粘接层20也可以第一部分21位于第一区域131上、第二部分22位于第二区域132上。另外,第一部分21和第二部分22的配置也可以不与第一区域131和第二区域132的配置相对应。
第一部分21例如通过由以下示例的粘接剂与粘接力降低用添加剂的混合物构成的层来形成。
作为粘接剂,例如可以使用醋酸乙烯酯树脂、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树脂、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树脂、聚酯树脂、聚酯氨基甲酸酯树脂、丙烯酸氨基甲酸酯树脂、环氧树脂、环氧氨基甲酸酯树脂、聚碳酸酯氨基甲酸酯树脂或缩丁醛树脂。作为粘接剂,可以单独使用其中的1种,也可以使用其中的2种以上。
另外,作为粘接力降低用添加剂,例如可以使用硝基纤维素、醋酸纤维素、醋酸丙酸纤维素、二氧化硅填充物、硅填充物、聚四氟乙烯填充物、聚乙烯蜡、聚丙烯蜡或硅油。作为粘接力降低用添加剂,可以单独使用其中的1种,也可以使用其中的2种以上。
使用粘接剂与粘接力降低用添加剂的混合物来形成第一部分21时,粘接力降低用添加剂在该混合物中所占的比例优选为1~50重量%的范围内。
第二部分22例如仅由上述粘接剂形成,或者由粘接剂与粘接力降低用添加剂的混合物形成。此外,粘接力降低用添加剂在该混合物中所占的比例例如小于粘接力降低用添加剂在用于形成第一部分21的混合物中所占的比例。该比例优选为50重量%以下、更优选为20重量%以下。
通过如上述那样地构成形成第一部分21和第二部分22的材料,可以在粘接层20与第一区域131和第二区域132的粘接强度中产生差异。
粘接层20可以是由热塑性树脂或紫外线固化树脂形成的粘接层,还可以是由粘合剂形成的粘接层。为前者时,安全装置1例如可以使用转印箔粘贴在物品30上。为后者时,可以将安全装置1作为粘合标签进行使用。
带安全装置的物品3中,第一部分21及第二部分22的粘接强度优选为以下的范围内。即,第二部分22中的防伪结构体10与物品30的层间粘接强度优选为5.0N/10mm以上。另外,第一部分21中的防伪结构体10与物品30的层间粘接强度优选为3.0N/10mm以下、更优选为1.0~3.0N/10mm的范围内。
此外,层间粘接强度是在JIS K6854-1:1999(“粘接剂-剥离粘接强度试验方法-第1部:90度剥离”)中规定的、利用90度剥离试验获得的剥离粘接强度。
使第一部分21及第二部分22的粘接强度为上述范围内从抑制使用了胶带等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的篡改的方面来说是有利的。
1-2.安全装置的制造方法
上述的安全装置1例如可以如下地制造。
第一,在具有剥离性的基材、例如表面实施了氟加工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基材上形成保护层11。保护层11的形成例如可以通过涂布法进行。
第二,在保护层11的表面上设置隐蔽层12。
包含浮雕型衍射结构的隐蔽层12例如通过以下的方法获得。
首先,在保护层11上涂布热塑性树脂而形成涂膜,一边进行加热一边将雕版按压在该涂膜上。冷却后,将雕版从涂膜上去除,由此获得浮雕结构形成层。之后,根据需要使用气相堆积法在浮雕结构形成层上形成透明反射层。
或者,首先在保护层11上涂布紫外线固化树脂而形成涂膜,将雕版按压在该涂膜上,在此状态下照射紫外线。之后,将雕版从涂膜上去除,由此获得浮雕结构形成层。之后,根据需要使用气相堆积法在浮雕结构形成层上形成透明反射层。
作为印刷层的隐蔽层12例如可以通过对保护层11实施油墨的整面涂布或文字及花纹等的印刷来获得。
第三,在隐蔽层12的表面上形成金属层13。金属层13的形成例如通过金属的真空蒸镀来进行。
第四,在金属层13上形成狭缝130。狭缝130的形成可以通过公知的方法进行。例如,狭缝130利用光刻法形成。
第五,在金属层13的表面上形成粘接层20。例如,在金属层13的第二区域132上印刷第二部分22的材料。之后,在第一区域131上使用在第二部分的材料的印刷中使用的雕版的阴文版,印刷第一部分21的材料。第一部分21及第二部分22的形成顺序也可以是相反的。
通过以上的工序,可以制造安全装置1。
1-3.安全装置的功能
具有上述构成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3在想要利用胶带等剥离安全装置1时,发生以下情况。
对于从图1及图2所示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3上剥离安全装置1时所产生的变化之一例,参照着图2及图4~图9来进行说明。
图5为表示开始将粘贴于带安全装置的物品上的胶带剥离的状态的俯视图。图6为表示从图5所示状态进一步推进胶带剥离的状态之一例的俯视图。图7为表示结束胶带剥离的状态之一例的截面图。图8为表示图7所示结构所包含的安全装置中被胶带剥离的部分的仰视图。图9为表示图7所示结构所包含的安全装置中利用胶带进行剥离后残留在物品上的部分的俯视图。
这里,假定以下的条件。即,如图4所示,第一部分21位于第二区域132上、第二部分22位于第一区域131上。
将这种安全装置1粘接在物品30上时,第二区域132中的防伪结构体10与物品30的层间粘接强度小于第一区域131中的防伪结构体10与物品30的层间粘接强度。
作为将采用上述构成的安全装置1从物品30上剥离的方法,例如考虑使用了胶带的方法。此外,这里假定以下的条件。使胶带40与防伪结构体10的粘合力小于第二部分22与防伪结构体10的粘接力、并大于第一部分21与防伪结构体10的粘接力。使第一部分21与物品30之间的粘接力小于第一部分21与第二区域132之间的粘接力。使第一部分21与物品30之间的粘接力小于第二区域132与隐蔽层12之间的粘接力。使第二部分22与物品30之间的粘接力大于第一区域131与隐蔽层12之间的粘接力。使第二部分22与第一区域131之间的粘接力大于第一区域131与隐蔽层12之间的粘接力。
使用了胶带的上述方法中,在安全装置1上粘贴胶带40,将该胶带40如图5所示地剥离。如此,安全装置1如图6所示分成被胶带40剥离的部分1a和残留在物品30上的部分1b。
参照着图7所示的截面图进一步进行说明。即,安全装置1中,由保护层11、隐蔽层12、第二区域132和第一部分21形成的部分1a被胶带40从物品30上剥离。另一方面,安全装置1中,由第一区域131和第二部分22所形成的部分1b未被剥离,残留在物品30的表面上。
结果,安全装置1中,被胶带40剥离的部分1a所包含的金属层如图8所示,仅由第二区域132形成。另外,安全装置1中,残留在物品30表面上的部分1b所包含的金属层如图9所示,仅由第一区域131形成。
因此,安全装置1具有上述结构时,无法在剥离的前后维持设置于金属层13上的狭缝130的图案。当狭缝130的图案发生变化时,如后所述,在太赫兹波的透射光谱中产生变化。因此,利用太赫兹波的透射,可以辨别是否进行了篡改。因而,能够达成优异的防篡改效果。
接着,对于从图2所示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3上剥离安全装置1时所发生的变化的另一例,参照着图2、图4及图10~图15进行说明。
图10为表示在图1所示带安全装置的物品中能够采用的结构的另一例的截面图。图11为表示结束胶带剥离的状态的另一例的截面图。图12为表示图11所示结构所包含的安全装置中被胶带剥离的部分的仰视图。图13为表示图11所示结构所包含的安全装置中利用胶带进行剥离后残留在物品上的部分的俯视图。图14为表示将图11所示结构包含的安全装置中被胶带从物品上剥离的部分与胶带一起粘贴在另一物品上而获得的被篡改了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的俯视图。图15为放大表示图14所示被篡改了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的一部分的截面图。
这里,假设以下的条件。即,如图10所示,第一部分21位于第一区域131、第二部分22位于第二区域132。
将这种安全装置1粘接在物品30上时,第一区域131中的防伪结构体10与物品30的层间粘接强度小于第二区域132中的防伪结构体10与物品30的层间粘接强度。
将采用了上述构成的安全装置1使用胶带40剥离时,如图11所示,分成被胶带40剥离的部分1a和残留在物品30上的部分1b。即,安全装置1中,由保护层11、隐蔽层12、第一区域131和第一部分21形成的部分1a被胶带40将从物品30上剥离。另一方面,安全装置1中,由第二区域132和第二部分22形成的部分1b未被剥离,残留在物品30的表面上。
结果,安全装置1中,被胶带40剥离的部分1a所包含的金属层如图12所示,仅由第一区域131形成。另外,安全装置1中,残留在物品30表面上的部分1b所包含的金属层如图13所示,仅由第二区域132形成。
接着,对于将安全装置1中被胶带40剥离的部分1a再次粘贴在另一物品30’上而成的被篡改了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3’进行说明。
图14及图15所示的被篡改了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3’是将加工了图11所示胶带40而成的胶带40’粘贴在另一物品30’上而成的。此外,图14及图15所示的胶带40’是从粘贴有部分1a的胶带40中将粘贴有部分1a的区域的周围去除而成的。另外,图15中,参照符号23是在将胶带40’再次粘贴在另一物品30’上中使用的粘接剂。
图15所示的被篡改了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3’和剥离前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3如下地不同。
上述被篡改了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3’中,部分1a作为金属层仅包含第一区域131。这种被篡改了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3’与剥离前、即正规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3相比,设置于金属层13上的开口部的形状是不同的。
设置于金属层13上的开口部的形状发生变化时,如后所述,在太赫兹波的透射光谱中产生变化。由此,可以利用太赫兹波的透射,辨别是否进行了篡改。因此,安全装置1具有上述结构时,可以达成优异的防篡改效果。
1-4.真伪判定
以下说明安全装置1的真伪判定方法。
安全装置1的真伪判定例如如下进行:照射太赫兹波、换而言之照射位于作为太赫兹频带的0.1~0.8THz的频带的电磁波,测定安全装置1的与太赫兹波有关的透射率。
代替在金属层中设置多个狭缝而将金属层布图为多个C字型图案而成的结构显示如下特性:在太赫兹频带的大部分中透射率较高,但因LC共振而特定频率的太赫兹波的透射率较低。与此相对,与该结构处于金属部和除其之外部分的位置反转了的关系的本实施方式的结构的特性也处于与前述结构反转的关系。即,本实施方式的结构显示如下特性:在太赫兹频带的大部分中透射率较低,但特定频率的太赫兹波的透射率较高。
由此,当向安全装置1照射太赫兹波时,具有特定频率的太赫兹波在金属层13中产生共振。即,多个狭缝130形成多个环时,狭缝130分别具有与裂环共振器类似的功能。
另外,若狭缝130的宽度足够地窄,则在太赫兹频带的大部分中,金属层13不显示高的透射率。
因此,安全装置1在照射太赫兹波时,对于具有特定频率的太赫兹波显示较高的透射率,在太赫兹频带中产生透射率的峰。
安全装置1对于太赫兹波的透射光谱根据狭缝130的形状或间距而不同。因此,参照着图10等说明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3与参照着图14及图15等说明的被篡改了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3’中,太赫兹波的透射光谱是不同的。
对于透射光谱的变化,参照着图16及图17进行说明。图16为表示向正规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及被篡改了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照射的太赫兹波的频率与透射率的关系的曲线图。图17为表示以一定频率向正规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及被篡改了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照射太赫兹波、一边在X方向上移动测定部位一边测定透射率的结果的曲线图。
向参照着图10等说明的正规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3的安全装置1,一边改变其频率一边照射太赫兹波时,获得例如图16的用实线描绘的透射光谱。该透射光谱中,在约0.3THz的频率下显示了最大的透射率。即,安全装置1在太赫兹频带内具有透射率的峰。
另一方面,向参照着图14及图15等说明的被篡改了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3’的部分1a与上述同样地照射太赫兹波时,获得例如图16的用虚线描绘的透射光谱。该透射光谱中,上述特定频率下的透射率降低,在约0.4THz以上的大多数频带下透射率提高。
因此,当对于带安全装置的物品3及带安全装置的物品3’、将0.3THz的太赫兹波向垂直于它们主面的方向上进行照射、并沿着X方向进行扫描时,可以获得图17所示的扫描结果。此外,这里,太赫兹波是对带安全装置的物品中不存在安全装置的区域、金属层13存在但未设置有狭缝130的区域、金属层13存在且设有狭缝130的区域、金属层13存在但未设置有狭缝130的区域及不存在安全装置的区域依次进行照射。
对于带安全装置的物品3获得的扫描结果如下。即,带安全装置的物品3在与不存在安全装置1的区域相对应的区间L1及L5中显示最高的透射率,在与金属层13存在但未设置有狭缝130的区域相对应的区间L2及L4中显示最低的透射率,在与金属层13存在且设有狭缝130的区域相对应的区间L3中显示虽然不是区间L1及L5的那种程度但也较高的透射率。
另一方面,对于被篡改了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3’获得的扫描结果如下。即,带安全装置的物品3’与带安全装置的物品3同样,在与不存在安全装置1的区域相对应的区间L1及L5中显示最高的透射率,在与金属层13存在但未设置有狭缝130的区域相对应的区间L2及L4中显示最低的透射率。但是,带安全装置的物品3’在与金属层13存在且设有狭缝130的区域相对应的区间L3中没有显示如带安全装置的物品3那种程度的高透射率。
如此,在使用正规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3时和使用被篡改了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3’时,在以特定的频率照射太赫兹波时所获得的透射图案中产生不同。因此,例如通过对这些透射图案进行对比,可以较为容易地进行真伪判定。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对按照第一部分21与第二部分22在厚度方向上不重叠的方式进行配置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只要第二部分22与防伪结构体10的一个主面的一部分接触即可。因此,例如第二部分22可以如图18所示与第一部分21在厚度方向上重叠。
1-5.另一实施方式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
参照着图19及图20说明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的构成。图19为放大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安全装置所包含的金属层及粘接层的俯视图。图20为另一实施方式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的截面图。
此外,图20所示的图与图19的沿着XX-XX线的截面相对应。
如图20所示,另一实施方式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2除了以下方面以外采用与上述基本相同的构成。即,防伪结构体10进一步包含陶瓷层14。陶瓷层14由具有绝缘性的材料构成。构成陶瓷层14的材料例如为氟化镁(MgF2)、氧化硅(SiO2或SiOx)、硫化锌(ZnS)、氧化铝(Al2O3)及氧化钛(TiO2)。陶瓷层14例如通过真空蒸镀形成。
陶瓷层14的厚度优选为10nm~500nm的范围内、更优选为50nm~200nm的范围内。陶瓷层14优选在金属层13上且位于跨越第一部分21与第二部分22的边界的区域上。另外,陶瓷层14还可以进一步设置在狭缝130的位置上。这里,陶瓷层14按照遍布整个区域地覆盖金属层13的方式设置。
另外,这里,金属层13中仅在不与隐蔽层12接触的主面上设置有陶瓷层14,但也可以仅在隐蔽层12与金属层13之间设置陶瓷层14、还可以在它们两个的主面上设置陶瓷层14。
进一步具备陶瓷层14如以下说明所述,从对于采用了纸基材、特别是由较短纤维形成的纸基材等易于发生纸剥落的基材作为物品30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利用太赫兹波的透射来辨别是否进行了篡改的方面来说是有利的。
具有上述构成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2在想要利用胶带等将安全装置1剥离时,会发生以下情况。对于将安全装置1从图20所示带安全装置的物品2上剥离时所产生的变化之一例,参照着图20~图23进行说明。
图21为表示开始将粘贴于另一实施方式的安全装置物品上的胶带剥离的状态的俯视图。图22为表示结束胶带剥离的状态之一例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的截面图。图23为表示图22所示结构所包含的安全装置中被胶带剥离的部分的仰视放大图。
这里,假设以下的条件。即,如图20所示,第一部分21位于第一区域131、第二部分22位于第二区域132、陶瓷层14位于金属层13与粘接层20之间。另外,作为物品30,使用表面强度低的纸基材。
将这种安全装置1粘接在物品30上时,在第一区域131的位置上,与第二区域132的位置相比,防伪结构体10与物品30的层间粘接强度更小。
使用胶带40将采用了上述构成的安全装置1剥离时,如图22所示,安全装置1不会发生局部的层间剥离,有时会随着物品30的一部分30a一起、从物品30的剩余部分30b上被剥离。即,被胶带40剥离的部分1a由保护层11、隐蔽层12、金属层13、陶瓷层14、粘接层20和物品30的一部分30a形成。
进行该剥离时,被胶带40剥离的部分1a中,在安全装置1所包含的金属层13上,如图23所示,在狭缝130的一端与该狭缝130的另一端之间的位置上产生将第一区域131与第二区域132相互间分断的龟裂。
接着,对于将被胶带40剥离的部分1a再次粘贴在另一物品30’上而成的被篡改了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2’,参照着图24及图25进行说明。
图24为表示将图22所示结构中被胶带从物品上剥离的部分与胶带一起粘贴在另一物品上而获得的被篡改了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的俯视图。图25为放大表示图24所示的被篡改了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的一部分的截面图。
图24及图25所示的被篡改了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2’通过与参照着图14及图15说明的方法相同的方法获得。
图25所示的被篡改了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2’与剥离前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2如下地不同。
在如上地被篡改了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2’中,部分1a包含在多个狭缝130的各自的一端与这些狭缝130的各自的另一端之间的位置上产生了龟裂的金属层13。这种被篡改了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2’与剥离前、即正规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2相比,设于金属层13上的开口部的形状是不同的。
进而,在正规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2中,金属层13的第一区域131与第二区域132相互间电连接,而被篡改了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2’中,金属层13的第一区域131与第二区域132相互间绝缘。因此,如上所述,被篡改了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2’与正规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2的太赫兹波的透射光谱不同。
具有上述构成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2的真伪判定例如如下进行。
如图19及图23所示,正规的安全装置在金属层13上设有在Y方向上开口的狭缝130,而被篡改了的安全装置在狭缝130的开口部分中、在金属层13中产生了龟裂。这种结构的差异在照射作为太赫兹波的p偏振光或s偏振光时,会产生透射光谱的差异。
以下参照着图26~图28详细地进行说明。图26为表示对图20所示正规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及图24所示被篡改了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照射的作为太赫兹波的p偏振光及s偏振光的频率与透射率的关系的曲线图。图27为表示对图24所示被篡改了的带安全装置照射作为太赫兹波的一定频率的p偏振光及s偏振光、一边在X方向上移动测定部位一边测定透射率的结果的曲线图。图28为表示对图20所示正规的安全装置照射作为太赫兹波的一定频率的p偏振光及s偏振光、一边在X方向上移动测定部位一边测定透射率的结果的曲线图。此外,这里p偏振光的电场矢量的振动方向与Y方向平行、s偏振光的电场矢量的振动方向与Y方向垂直。
向参照着图20等说明的正规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2所包含的安全装置1,一边改变其频率一边照射作为太赫兹波的s偏振光时,例如获得图26的以C1所描绘的透射光谱。该透射光谱中,在约0.3THz的频率下显示最大的透射率。
另外,向该安全装置1一边改变其频率一边照射作为太赫兹波的p偏振光时,例如获得图26的以C2所描绘的透射光谱。该透射光谱中,0.3THz的频率下的透射率降低,在约0.5THz的频率下显示最大的透射率。
另一方面,向参照着图24及图25等说明的被篡改了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2’的部分1a,一边改变其频率一边照射作为太赫兹波的s偏振光时,例如获得图26的以C3所描绘的透射光谱。该透射光谱中,在约0.3THz的频率下显示最大的透射率。
另外,同样地向部分1a一边改变其频率一边照射作为太赫兹波的p偏振光时,例如获得图26的以C4所描绘的透射光谱。该透射光谱中,在约0.3THz的频率下显示最大的透射率。
即,对于正规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2,在改变太赫兹波的电场矢量的振动方向时,可以检测到该安全装置1所包含的狭缝130的C字形状所引起的透射光谱的特征。与此相对,上述那种被篡改了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2’中,即便是改变太赫兹波的电场矢量的振动方向,在透射光谱中也几乎不会发生变化。
因此,对于正规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2及被篡改了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2’,向它们的主面照射作为太赫兹波的特定的频率、例如0.3THz的p偏振光及s偏振光、并沿着X方向进行扫描时,例如可以获得图27及图28所示的扫描结果。此外,这里,对于与参照着图17说明过的相同的区域依次进行照射。
对于被篡改了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2’,照射作为太赫兹波的p偏振光及s偏振光所获得的扫描结果分别如图27的虚线及实线所示。即,对于带安全装置的物品2’,照射p偏振光所获得的扫描结果与照射s偏振光所获得的扫描结果之间没有很大的差异。
另一方面,对于正规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2,照射作为太赫兹波的p偏振光及s偏振光所获得的扫描结果分别如图28的虚线及实线所示。即,对于带安全装置的物品2,照射p偏振光所获得的扫描结果与照射s偏振光所获得的扫描结果在与金属层13存在且设有狭缝130的区域相对应的区间L3中、透射率有很大不同。
如此,在使用正规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2时,在照射特定频率的p偏振光所获得的扫描结果与照射该频率的s偏振光所获得的扫描结果之间产生很大差异。而使用被篡改了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2’时,在照射特定频率的p偏振光所获得的扫描结果与照射该频率的s偏振光所获得的扫描结果之间没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例如通过对这些透射图案进行对比,可以较为容易地进行真伪判定。
1-6.效果
上述安全装置1难以在不发生安全装置1的破坏或变形的情况下从粘贴于物品30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3上取下。因此,可以发挥优异的防篡改效果。
上述的安全装置1包含具有多个狭缝130的金属层13,基于因金属层13的共振所引起的透射率的峰,可以辨别是否进行了篡改。根据一例,共振通过向金属层13照射太赫兹波来产生。太赫兹波的照射及其透射率的峰的检测需要特殊的装置。
因此,上述的安全装置1与使用可容易获得的红外线照射装置或紫外线照射装置能够知晓其形状或尺寸的结构相比,具有表示其为正规品的形状或尺寸被他人知晓的可能性较低的结构。
另外,根据一个实施方式,带安全装置的物品3与被篡改了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3’通过一边对正规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3所包含的安全装置1照射特定频率的太赫兹波一边进行扫描,可以进行真伪判定。因此,不需要较长时间即可进行真伪判定。
另外,该安全装置1由于设置于金属层13中的狭缝130被隐蔽层12所隐蔽,因此凭肉眼或触觉难以知晓其存在。
进而,作为该隐蔽层12采用衍射结构时,由于前述的金属层13也可作为反射层使用,因此可以达成较高的衍射效率。当设置具有较高衍射效率的衍射结构时,难以察觉到在其下方设有能够进行使用了太赫兹波的真伪判定的结构。因此,该结构对于抑制篡改是有效的。
2.转印箔
接着,对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转印箔进行说明。
图29为概略地表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转印箔的截面图。
图29所示的转印箔4包含含安全装置1的转印材料层50和支撑构件51。
支撑构件51按照防伪结构体10介于支撑构件51与粘接层20之间的方式、能够剥离地支撑转印材料层50。支撑构件51例如是具有高于粘接层20的耐热性的树脂膜或片材。支撑构件51例如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耐热性优异的材料形成。
另外,支撑构件51也可以在转印材料层50一侧的面上具有未图示的剥离层。如图29所示,剥离层也可以是安全装置1所包含的保护层11。在另外设置剥离层时,例如可以使用氟树脂或有机硅树脂。
转印材料层50具有与安全装置1相同的层构成。转印材料层50的一部分相当于安全装置1。
可以对上述安全装置1、带安全装置的物品2及3、以及转印箔4进行各种变形。例如,安全装置1、带安全装置的物品2及3、以及转印箔4可以采用以下的结构。
图30为放大显示一个变形例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30中,金属层13具有在X及Y方向上排列有单位结构RU的结构。各单位结构RU包含4个狭缝130。各单位结构RU中,4个狭缝130在X及Y方向上排列。这4个狭缝所形成的环各自在Y方向的端部处进行开口。具体地说,这4个环中,2个在相同的位置处开口,剩下2个在与前者相差180°的位置处开口。
图5及图6所示的例子中,从X方向的一端侧进行粘贴于带安全装置的物品3上的胶带40的剥离。但是,胶带40的剥离也有从X方向的另一端侧进行的可能性或者从Y方向的一端侧或另一端侧进行的可能性。
图3所示的结构中,狭缝130形成的环在相同的位置处进行开口。安全装置1采用图3所示的结构时,例如当胶带40的剥离从Y方向的一端侧进行时及从Y方向的另一端侧进行时,有第一区域131与第二区域132的边界上的金属层13的断裂发生容易性产生差异的可能性。结果,参照着图14及图15说明的被篡改了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3’的结构在胶带40的剥离从Y方向的一端侧进行时及从Y方向的另一端侧进行时,有可能不同。这种结构的不均可能会对图16中虚线所示的透射光谱或图17中虚线所示的透射率分布造成影响。
采用参照着图30说明的结构时,在胶带40的剥离从Y方向的一端侧进行时及从Y方向的另一端进行时,更易发生金属层13的断裂的边界的数量与难以发生金属层13的断裂的边界数量之比基本相等。由此,当胶带40的剥离从Y方向的一端侧进行时及从Y方向的另一端侧进行时,在图16虚线所示的透射光谱或图17虚线所示的透射率分布中难以产生差异。因而,能够以更高的精度进行真伪判定。
图31为放大显示另一变形例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31中,金属层13具有在X及Y方向上排列有单位结构RU的结构。各单位结构RU包含4个狭缝130。各单位结构RU中,4个狭缝130在X及Y方向上排列。这4个狭缝形成的环中的1个在Y方向的端部进行开口,其它3个在与前者有90°、180°及270°不同的位置上进行开口。
采用该结构时,当胶带40的剥离从Y方向的一端侧进行时、从Y方向的另一端侧进行时、从X方向的一端侧进行时、从X方向的另一端侧进行时,在图16虚线所示的透射光谱或图17虚线所示的透射率分布中难以产生差异。因此,能够以更高的精度进行真伪判定。
此外,采用参照着图3说明的结构时,如图26的曲线C1及C2那样,作为太赫兹波照射s偏振光时及作为太赫兹波照射p偏振光时,透射光谱是不同的。而采用参照着图31说明的结构时,若照射太赫兹波的区域的大小为单位区域RU的大小以上,在作为太赫兹波照射s偏振光时及作为太赫兹波照射p偏振光时,透射光谱基本一致。由此,无论太赫兹波的电场矢量的振动方向如何,都获得例如与图26中曲线C1所示的透射光谱和曲线C2所示的透射光谱的算术平均相当的透射光谱。另外,此时,无论太赫兹波的电场矢量的振动方向如何,都获得例如与图17用虚线表示的透射率分布和用实线表示的透射率分布的算术平均相当的透射率分布。
图32为放大显示又一变形例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32中,金属层13具有在X及Y方向上排列有单位结构RU的结构。各单位结构RU包含4个狭缝130。各单位结构RU中,4个狭缝130在X及Y方向上排列。这4个狭缝形成的环中,1个在Y方向的端部进行开口,另1个在与前者有90°不同的位置上进行开口,剩下2个在与前者有180°不同的位置上进行开口。
采用该结构时,虽然不是采用参照着图31说明的结构时的程度,但在胶带40的剥离从Y方向的一端侧进行时、从Y方向的另一端侧进行时、从X方向的一端侧进行时、从X方向的另一端侧进行时,在图16的虚线所示的透射光谱或图17的虚线所示的透射率分布中也是难以产生差异的。因而,能够以更高的精度进行真伪判定。
此外,在参照着图32说明的结构中,各单位结构RU包含分别形成在Y方向上进行开口的环的3个狭缝130和形成在X方向上进行开口的环的1个狭缝130。由此,若照射太赫兹波的区域的大小为单位区域RU的大小以上,则采用参照着图32说明的结构时的透射率成为与(TX+3×TY)/4基本相等的值。
因此,作为太赫兹波照射s偏振光时,获得与以下数值基本相等的透射光谱,所述数值为将图26中用曲线C1表示的透射率乘以3、在该积上加上图26中用曲线C2表示的透射率、再将其和除以4而算出的值。另外,作为太赫兹波照射p偏振光时,获得与以下数值基本相等的透射光谱,所述数值为将图26中用曲线C2表示的透射率乘以3、在该积上加上图26中用曲线C1表示的透射率、再将其和除以4而算出的值。
图33为放大表示又一变形例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33中,金属层13具有在X及Y方向上排列有单位结构RU的结构。各单位结构RU包含9个狭缝130。各单位结构RU中,9个狭缝130在X及Y方向上以3行×3列进行排列。这9个狭缝形成的环中,中央的1个在Y方向的端部进行开口,中间夹着中央1个且在X方向上相邻的2个在与前者有90°不同的位置上进行开口,中间夹着中央1个且在Y方向上相邻的2个在与前者有270°不同的位置上进行开口,中间夹着中央行且在Y方向上相邻的2组环中的1组环在与中央环相同的位置上进行开口,中间夹着中央行且在Y方向上相邻的2组环中的另1组环在与中央环有180°不同的位置上进行开口。
采用该结构时,在胶带40的剥离从Y方向的一端侧进行时、从Y方向的另一端侧进行时、从X方向的一端侧进行时及从X方向的另一端侧进行时,在图16的虚线所示的透射光谱或图17的虚线所示的透射率分布中难以产生差异。因此,能够以更高的精度进行真伪判定。
此外,在参照着图33说明的结构中,各单位结构RU包含分别形成在Y方向上进行开口的环的5个狭缝130和形成在X方向上进行开口的环的4个狭缝130。因此,若照射太赫兹波的区域的大小为单位区域RU的大小以上,则采用参照着图33说明的结构时的透射率成为与(4×TX+5×TY)/9基本相等的值。
因此,作为太赫兹波照射s偏振光时,获得与以下数值基本相等的透射光谱,所述数值为将图26中用曲线C1表示的透射率乘以5获得乘积、将图26中用曲线C2表示的透射率乘以4获得乘积、将所得两个乘积相加、再将其和除以9而算出的值。另外,作为太赫兹波照射p偏振光时,获得与以下数值基本相等的透射光谱,所述数值为将图26中用曲线C2表示的透射率乘以5获得乘积、将图26中用曲线C1表示的透射率乘以4获得乘积、将所得两个乘积相加、再将其和除以9而算出的值。
如上所述,当使狭缝130形成的多个环中的1个以上与其它的1个以上在不同的位置进行开口时,能够以更高的精度进行真伪判定。
另外,如上所述地采用参照着图31~图33说明的结构的任一种结构时,与狭缝130形成的环的开口位置全部相同的结构、即连接环的中心与开口位置的线段相对于X方向所成角度相等、在真伪判定中利用对应于该角度的透射率的变化的结构相比,可以减小太赫兹波的电场矢量的振动方向对透射率造成的影响。对于这一点,参照着图34及图35进一步进行说明。
图34为表示太赫兹波的电场矢量的振动方向相对于狭缝排列方向所成角度的俯视图。图35为表示透射光谱的例子的曲线图。
图34中,用双箭头表示太赫兹波的电场矢量的振动方向。另外,图34中,将该振动方向相对于X方向所成的角度设为α。
采用参照着图31~图33说明的结构的任一种结构时,如图35所示,角度α为±15°时的透射光谱与角度α为0°时的透射光谱基本相等。具体地说,例如采用狭缝130形成的环的开口位置全部相同、连接环的中心与开口位置的线段相对于X方向所成角度为60°的结构时,1次共振频率f1下的角度α为-15°时的透射率与1次共振频率f1下的角度α为+15°时的透射率之差例如约为20%。而采用参照着图31说明的结构时,1次共振频率f1下的角度α为0°时的透射率与1次共振频率f1下的角度α为±15°时的透射率之差例如约为0%。另外,采用参照着图32说明的结构时,1次共振频率f1下的角度α为0°时的透射率与1次共振频率f1下的角度α为±15°时的透射率之差例如约为1%。进而,采用参照着图33说明的结构时,1次共振频率f1下的角度α为0°时的透射率与1次共振频率f1下的角度α为±15°时的透射率之差例如约为0.3%。
还可以在1个安全装置1中采用2个以上参照着图30~图33说明的结构。此时,可获得更为复杂的透射率分布。
参照着图30~图33说明的结构还可适用于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过的安全装置1。此时也可以获得与上述同样的效果。
实施例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发明并不受实施例所限定。
<转印箔的制造>
如下地制作图29所示的转印箔4。这里,安全装置1采用图20所示的结构。
首先,制备显示以下组成的保护层形成用的涂液。
[保护层形成用的涂液]
丙烯酸系树脂(BR-116:MITSUBISHI RAYON株式会社公司制)20份
溶剂(甲苯/MEK/醋酸乙酯)40份/35份/5份
此外,“MEK”为甲乙酮。另外,这里使用的“份”表示质量份。
将该涂液涂布在支撑构件51上,形成保护层11。这里,作为支撑构件51,使用厚度为19μm的透明PET膜。涂液的涂布量按照保护层11的厚度达到1.0μm的方式进行设定。
接着,制备显示以下组成的浮雕结构形成层形成用的涂液。
[浮雕结构形成层形成用的涂液]
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Solbin(注册商标)CH:日信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公司制)25份
氨基甲酸酯树脂(Coronate(注册商标)T-100:日本Polyurethane工业株式会社公司制)10份
MEK 70份
甲苯30份
将该涂液涂布在保护层11上,形成浮雕结构形成层。这里,涂液的涂布量按照浮雕结构形成层的厚度达到1.0μm的方式进行设定。
接着,在浮雕结构形成层上设置衍射光栅结构。具体地说,在温度为160℃、线厚为40kg/cm的条件下,向浮雕结构形成层按压卷状的衍射光栅雕版,设置衍射光栅结构。如此,在保护层11上设置隐蔽层12。
接着,在隐蔽层12上设置金属层13。首先,利用真空蒸镀法将铝蒸镀在隐蔽层12上。这里,真空蒸镀进行至铝层的厚度达到60nm。
在其上设置蚀刻掩模层来进行蚀刻。此时,作为蚀刻掩模层形成用的涂液,使用显示以下组成的涂液。
[蚀刻掩模层形成用的涂液]
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Solbin C:日信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公司制)30份
MEK 70份
将该涂液按照厚度达到1.0μm的方式涂布在上述金属层上,设置蚀刻掩模层。在该蚀刻掩模层上设置与图19所示狭缝130相对应的贯穿孔。该布图利用丝网印刷法进行。
进而,利用蚀刻将铝层中未被该蚀刻掩模层覆盖的部分除去。具体地说,利用1.5N的氢氧化钠溶液对铝层处理后,进行水洗,用0.1N的盐酸进行中和。如此,获得设有狭缝130的金属层13。
所得的狭缝130是在Y方向的1处进行开口的环,其尺寸如下。即,狭缝130的宽度为20μm、狭缝130的一端与该狭缝130的另一端的距离为32μm。
除去蚀刻掩模层之后,在金属层13上设置陶瓷层14。这里,利用真空蒸镀法来蒸镀MgF2直至其厚度达到100nm。
之后,在陶瓷层14上设置粘接层20。
首先,形成第一部分21。第一部分21由以下所示的粘接剂与粘接力降低用添加剂的混合物形成。即,作为粘接剂使用丙烯酸氨基甲酸酯树脂,作为添加剂使用硝基纤维素。
[形成第一部分21的材料]
硝基纤维素(H1/8:太平化学制品株式会社公司制)20份
丙烯酸氨基甲酸酯树脂(8UA347:TAISEI FINE CHEMICAL株式会社公司制)50份
MEK 30份
将该混合物以图案状涂布在陶瓷层14上。具体地说,使用按照将该混合物印刷在金属层13的对应于第一区域131的位置上的方式设计的雕版,进行印刷。这里,该混合物的涂布量按照第一部分21的厚度达到1.0μm的方式进行设定。
接着,形成第二部分22。第二部分22通过以下所示的粘接剂形成。即,作为粘接剂使用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与聚酯树脂的混合物。
[形成第二部分22的材料]
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Solbin C:日信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公司制)30份
聚酯树脂(Vylon(注册商标)200:东洋纺株式会社公司制)20份
MEK 25份
甲苯 25份
将该混合物以图案状涂布在陶瓷层14上。具体地说,使用在形成第一部分21时所用雕版的阴文版,在金属层13的对应于第二区域132的位置上印刷该混合物。这里,该混合物的涂布量按照第二部分22的厚度达到1.0μm的方式进行设定。
利用以上的方法制作转印箔4。在该转印箔4包含的安全装置1中,第一部分21与第二部分22相比,与防伪结构体10达成更小的粘接强度。
<剥离试验>
作为物品30,准备包含纸基材的礼品券样品。在该物品30上,使用热烫压对上述转印箔4包含的转印材料层50进行热转印。由此,获得参照着图20等说明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2。
对于所得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2,进行利用胶带的安全装置1的剥离试验。这里,作为胶带,使用强力胶带(3M Scotch株式会社公司制、DUCT-TP18)。
将胶带粘贴在带安全装置的物品2中安全装置1所处的部分上之后,进行剥离。进而,将附着在剥下的胶带上的部分1a粘贴在另一物品30’上。这里,作为其它的物品30’,使用对作为物品30的礼品券样品进行彩色复印而获得的纸片。
利用以上的方法制作被篡改了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2’。
<真伪判定>
对于该被篡改了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2’,利用参照着图27等说明的方法,进行利用了太赫兹波的透射的真伪判定。此外,对于被篡改了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2’,向其主面照射作为太赫兹波的特定频率的p偏振光及s偏振光,一边在X方向上移动测定方向一边测定透射率。
结果,获得与参照着图27说明的同样的结果。即,被篡改了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2’的扫描结果在照射p偏振光所获得的扫描结果与照射s偏振光所获得的扫描结果之间没有产生较大的差异。这与照射p偏振光所获得的扫描结果与照射s偏振光所获得的扫描结果之间产生较大差异的正规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2的扫描结果是不同的。因此,可以容易地判定所得带安全装置的物品是被篡改了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实施阶段可以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另外,实施方式只要可能则可以适当组合后实施,此时可获得组合的效果。进而,上述实施方式中包含各种发明,可以从选自所公开的多个构成要件的组合中抽提出各种发明。例如,即便是从实施方式中显示的全部构成要件中除去几个构成要件,在能够解决技术问题、获得效果时,除去了该构成要件的构成也可作为发明抽提出来。
符号说明
1安全装置、2及3带安全装置的物品、4转印箔、10防伪结构体、11保护层、12隐蔽层、13金属层、14陶瓷层、20粘接层、21第一部分、22第二部分、23粘接剂、30及30’物品、31物品主体、32印刷层、40及40’胶带、50转印材料层、51支撑构件、130狭缝、131第一区域、132第二区域。
Claims (11)
1.一种安全装置,其包含防伪结构体及粘接层,
所述防伪结构体为包含具有多个狭缝的金属层的防伪结构体,所述多个狭缝形成多个环,所述多个狭缝的各自的一端与该狭缝的另一端隔开间隙地相向,所述防伪结构体因所述金属层中的共振而具有透射率的峰,
所述粘接层包含设置在所述防伪结构体的一个主面上的与所述主面的一部分区域相接触的第一部分及与所述主面的其它一部分相接触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及所述第二部分中的一个位于所述金属层中被所述狭缝形成的所述多个环的各个所包围的部分上,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相比,与所述防伪结构体达成更小的粘接强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装置,其中,所述防伪结构体在太赫兹频带内具有所述透射率的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装置,其中,所述多个环的内径为1000μm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装置,其中,所述多个环在相同位置上进行开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装置,其中,所述多个环中的1个以上与其它的1个以上在不同的位置进行开口。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部分位于所述金属层中被所述狭缝形成的多个环的各个所包围的所述部分上,所述第二部分位于所述金属层中所述多个环的各自的外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装置,其中,所述防伪结构体进一步包含处于所述金属层上且位于跨越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的边界的区域上的陶瓷层。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安全装置,其中,所述粘接层由粘合剂形成。
9.一种转印箔,其具备:
包含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安全装置的转印材料层;和
支撑构件,该支撑构件按照所述防伪结构体介于其与所述粘接层之间的方式、能够剥离地支撑所述转印材料层。
10.一种带安全装置的物品,其包含:
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安全装置;和
通过所述粘接层粘贴有所述安全装置的物品。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带安全装置的物品,其中,所述第二部分中的所述防伪结构体与所述物品的层间粘接强度为5.0N/10mm以上,所述第一部分中的所述防伪结构体与所述物品的层间粘接强度为3.0N/10mm以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095566 | 2018-05-17 | ||
JP2018095566 | 2018-05-17 | ||
PCT/JP2019/018701 WO2019221019A1 (ja) | 2018-05-17 | 2019-05-10 | セキュリティデバイス、転写箔、及びセキュリティデバイス付物品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262423A CN112262423A (zh) | 2021-01-22 |
CN112262423B true CN112262423B (zh) | 2023-05-12 |
Family
ID=685399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80032572.9A Active CN112262423B (zh) | 2018-05-17 | 2019-05-10 | 安全装置、转印箔及带安全装置的物品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3796291B1 (zh) |
JP (1) | JP7447789B2 (zh) |
CN (1) | CN112262423B (zh) |
WO (1) | WO2019221019A1 (zh)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082616A (ja) * | 2000-09-08 | 2002-03-22 |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 偽造防止ラベル |
JP2015063015A (ja) * | 2013-09-24 | 2015-04-09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スクラッチラベル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297888A (ja) | 1993-04-20 | 1994-10-25 |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 偽造防止証書 |
JP2000309736A (ja) | 1999-04-26 | 2000-11-07 | Toppan Printing Co Ltd | 赤外線吸収インキ組成物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印刷物 |
EP1849620B1 (en) * | 2000-01-21 | 2016-03-23 | Viavi Solutions Inc. | Optically variable security devices |
JP4565541B2 (ja) * | 2003-10-31 | 2010-10-20 | 日本発條株式会社 | 識別媒体および識別対象物品 |
JP5110566B2 (ja) | 2007-04-04 | 2012-12-26 |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 偽造防止構造体及び真贋判別装置 |
JP2010019913A (ja) * | 2008-07-08 | 2010-01-28 | National Printing Bureau | 剥離及び開封防止媒体 |
DE102009048870B3 (de) * | 2009-10-09 | 2011-02-24 | Zahedi Fariborz Martin Loessl | Sicherheitselement zur Echtheitserkennung |
WO2012094436A2 (en) | 2011-01-04 | 2012-07-12 | Tufts University/Trustees Of Tufts College | Electronic components on paper-based substrates |
JP2012173430A (ja) * | 2011-02-18 | 2012-09-10 |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 ホログラムラベル |
JP5929013B2 (ja) * | 2011-05-25 | 2016-06-01 |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 着色偽造防止構造体および着色偽造防止媒体 |
JP5923268B2 (ja) * | 2011-09-29 | 2016-05-24 |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 ラベル、粘着ラベル及び印刷物 |
JP5825959B2 (ja) * | 2011-09-29 | 2015-12-02 |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 ラベル、粘着ラベル及び印刷物 |
JP6180095B2 (ja) | 2012-10-05 | 2017-08-16 | 日本発條株式会社 | 識別媒体 |
JP6418592B2 (ja) * | 2014-06-12 | 2018-11-07 |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 偽造防止構造体、偽造防止媒体、及び、真贋判別装置 |
JP6484049B2 (ja) * | 2015-02-03 | 2019-03-13 |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 偽造防止構造体、偽造防止媒体、及び、真贋判別装置 |
-
2019
- 2019-05-10 CN CN201980032572.9A patent/CN112262423B/zh active Active
- 2019-05-10 JP JP2020519604A patent/JP7447789B2/ja active Active
- 2019-05-10 EP EP19802599.1A patent/EP3796291B1/en active Active
- 2019-05-10 WO PCT/JP2019/018701 patent/WO2019221019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082616A (ja) * | 2000-09-08 | 2002-03-22 |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 偽造防止ラベル |
JP2015063015A (ja) * | 2013-09-24 | 2015-04-09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スクラッチラベル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WO2019221019A1 (ja) | 2021-05-27 |
EP3796291B1 (en) | 2024-08-14 |
JP7447789B2 (ja) | 2024-03-12 |
EP3796291A1 (en) | 2021-03-24 |
CN112262423A (zh) | 2021-01-22 |
WO2019221019A1 (ja) | 2019-11-21 |
EP3796291A4 (en) | 2022-01-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0619121B1 (ko) | 기호를 수반하는 안료 제조용 무기질 시트 | |
KR930003329B1 (ko) | 보안서류내에 삽입되기 위한 세선 및 세편형태의 보안소자와 그 제조방법 | |
US6602578B1 (en) | Decorative foil | |
US9701151B2 (en) | Security thread | |
EP1294576B1 (en) | A security device | |
KR101017435B1 (ko) | 안전용지 및 유가증서용 안전소자 | |
US8534710B2 (en) | Security elemen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
RU2313456C2 (ru) | Защитный элемент с цветовым кипп-эффектом и магнитными свойствами, предмет с таким защитным элементом, а также способ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такого защитного элемента и такого предмета | |
US8848971B2 (en) | Parallax effect security element | |
EP3594010B1 (en) | Display body, booklet, id car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display body, and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display body | |
EA015048B1 (ru) | Защитные устройства для защищенных подложек | |
JP2023113602A (ja) | 積層体、証明証、および、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 |
US10479129B2 (en) |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security structures for security documents | |
CN112262423B (zh) | 安全装置、转印箔及带安全装置的物品 | |
JP5915055B2 (ja) | 画像形成体および個人認証媒体並びに画像形成体の形成方法および個人認証媒体の形成方法 | |
RU2341379C2 (ru) | Защищенные от подделывания, формируемые металлом изображения, а также устройства защиты и защищенные с их применением документы | |
EP2913197B1 (en) | Counterfeit-protected data carrier | |
EP3436285B2 (en) | Optically variable device and method of forming thereof | |
JP2013071306A (ja) | 画像形成体および個人認証媒体 | |
US12043054B2 (en) | Display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