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243369B - 吸收性物品 - Google Patents
吸收性物品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243369B CN112243369B CN201980036198.XA CN201980036198A CN112243369B CN 112243369 B CN112243369 B CN 112243369B CN 201980036198 A CN201980036198 A CN 201980036198A CN 112243369 B CN112243369 B CN 11224336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iaper
- region
- linear
- sheet
- wear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2745 absorbent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9
- 239000002250 absorbent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9
- 230000008602 contr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9
- 239000006096 absorb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2
- 210000000746 body region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8
- 210000001015 abdomen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9
- 210000004197 pelvis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35699 permeability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3
- 229920001971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36
- 239000005060 rub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36
- 210000001624 hip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02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6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2
- 210000003141 lower extremity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0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7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7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7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4
- 230000003187 abdomin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9000003595 mi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1
- -1 poly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1629 sup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10000002700 urin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4698 Poly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4745 nonwoven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29920000573 poly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2113 quantitative tes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4743 Polyprop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29920001155 polyprop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8
- 229920005992 thermoplas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10000000988 bone and bon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10000000689 upper leg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5
- 206010060800 Hot flush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5038 ethylene vinyl acet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10000002414 leg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1200 poly(ethylene-vinyl acet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523 samp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0247 superabsorbent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759 woven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10000001124 body flui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839 body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1156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2447 hatch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0742 Cott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44000043261 Hevea brasiliensi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08000033830 Hot Flashe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297 Ray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FAPWRFPIFSIZLT-UHFFFAOYSA-M Sodium chloride Chemical compound [Na+].[Cl-] FAPWRFPIFSIZLT-UHFFFAOYSA-M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678 cellulos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1913 cellulo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049 embo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3052 natural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194 natural rub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728 polyest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13716 polyethylene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139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5020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148 por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086 pu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964 ray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953 sens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356 singl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808 skin proble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2784 stomach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3051 synthetic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994 synthetic fi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209 synthetic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5061 synthetic rub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01000004624 Dermatiti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10201 Exanthem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XSQUKJJJFZCRTK-UHFFFAOYSA-N Urea Chemical compound NC(N)=O XSQUKJJJFZCRT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LLSDKQJKOVVTOJ-UHFFFAOYSA-L calcium chloride dihydrate Chemical compound O.O.[Cl-].[Cl-].[Ca+2] LLSDKQJKOVVTOJ-UHFFFAOYSA-L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40052299 calcium chloride dihydrate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202 carbam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8109 developmental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153 distilled 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01000005884 exanthem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WRUGWIBCXHJTDG-UHFFFAOYSA-L magnesium sulfate heptahydrate Chemical compound O.O.O.O.O.O.O.[Mg+2].[O-]S([O-])(=O)=O WRUGWIBCXHJTDG-UHFFFAOYSA-L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40061634 magnesium sulfate heptahydrate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37844 rash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1100000241 scar Toxicity 0.000 description 1
- 231100000046 skin rash Toxicity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780 sodium chlor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195 synerge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64 tensile tes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4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 A61F13/49—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specially adapted to be worn around the waist, e.g. diapers, nappi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提供与以往相比透气性良好的吸收性物品。吸收性物品具备第1收缩部,该第1收缩部包括设置于前大身区域及后大身区域中的与形成能够供穿戴者的躯干部插通的躯干开口部的躯干开口端缘接近的第1区域并且沿着绕躯干方向延伸设置的第1伸缩构件,并使躯干开口部在绕躯干方向上收缩,在第1收缩部以恒定间隔配置有多个第1伸缩构件,且该第1伸缩构件彼此的间隔为6.5mm以上且20mm以下。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在一次性尿布、尿垫、卫生巾等吸收性物品中,具备吸收尿、体液等排泄液的吸收体。作为这种吸收体,例如使用纸浆、高吸收性聚合物(Super Absorbent Polymer:SAP)等。
并且,在吸收性物品的穿戴时,从吸收于吸收体的尿、体液等产生的湿气容易滞留于吸收性物品的内部空间(形成于穿戴者的皮肤与吸收性物品的皮肤抵接面之间的空间),该湿气成为引起皮肤炎症等皮肤问题的要因,另外,成为产生潮热·发粘等不适感的要因,因此不优选。
于是,在吸收性物品的穿戴时,为了使滞留于吸收性物品的内部空间的湿气向外部排出,进行了用于使吸收性物品的透气性提高的各种提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等)。例如,已知有利用弹性构件使外层片及内层片在腰部周向上收缩而在腰围(日文:ウエスト回り)形成褶且使湿气从褶与穿戴者的皮肤的间隙向外部排出的一次性尿布。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76117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虽然如上所述进行了用于使吸收性物品的透气性提高的各种提案,但实际情况是期望透气性更高的吸收性物品的提供。于是,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与以往相比透气性良好的吸收性物品。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是覆盖穿戴者的腹部的前大身区域、覆盖穿戴者的背部的后大身区域、及位于所述前大身区域与所述后大身区域之间并且配置吸收体的下裆区域相连设置而得到的吸收性物品,具备第1收缩部,该第1收缩部包括设置于所述前大身区域及所述后大身区域中的与形成能够供穿戴者的躯干部插通的躯干开口部的躯干开口端缘接近的第1区域并且沿着绕躯干方向延伸设置的第1伸缩构件,并使所述躯干开口部在绕躯干方向上收缩,在所述第1收缩部以恒定间隔配置有多个所述第1伸缩构件,且该第1伸缩构件彼此的间隔为6.5mm以上且20mm以下。
在此,可以是,所述第1伸缩构件彼此的间隔为6.5mm以上且13mm以下。
另外,可以是,所述第1收缩部在连结所述前大身区域和所述后大身区域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从所述躯干开口端缘起的范围为26mm以上且31mm以下。
另外,可以是,所述第1收缩部具有片构件层叠至少3层的层叠构造。
另外,可以是,还具备第2收缩部,该第2收缩部包括设置于所述前大身区域及所述后大身区域中的相对于所述第1区域在所述下裆区域侧相邻的第2区域并且沿着绕躯干方向延伸设置的第2伸缩构件,并使所述躯干开口部在绕躯干方向上收缩,在所述第2收缩部配置有多个所述第2伸缩构件,且该第2伸缩构件彼此的间隔被设定为比所述第1伸缩构件彼此的间隔小的尺寸。
发明的效果
若是上述的吸收性物品,则也能够与以往相比得到良好的透气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的立体图。
图2是实施方式1的尿布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了将实施方式1的尿布展开的状态的图。
图4是对实施方式1的尿布的透气路形成片的设置方式进行说明的图。
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了将比较例的尿布展开的状态的图。
图6是说明比较例的尿布的第1线状橡胶的间隔和形成于第1收缩部的褶的图。
图7A是说明实施方式1的腰部褶裥的第1收缩部中的褶的图。
图7B是说明比较例的腰部褶裥的第1收缩部中的褶的图。
图8是说明透气性定量试验中的风速测定位置的图。
图9是示出在雾透气试验中使用的雾透气试验机的图。
图10A是形成实施例的腰部褶裥的褶的放大照片。
图10B是形成比较例的腰部褶裥的褶的放大照片。
图11是示意性地示出了将实施方式2的尿布展开的状态的图。
图12是示意性地示出了将实施方式3的尿布展开的状态的图。
图13是实施方式4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的立体图。
图14是实施方式4的尿布的分解立体图。
图15是示意性地示出了将实施方式4的尿布展开的状态的图。
图16是对实施方式4的尿布的透气路形成片的设置方式进行说明的图。
图17是示出了将透气路形成片接合的接合部的部位的图。
图18是示出了各收缩部中的收缩力的大小的图。
图19是说明形成于腰部褶裥的第2收缩部和腹部褶裥(日文:タミーギャザー)的第3收缩部的褶的图。
图20是示意性地示出了将变形例的尿布展开的状态的图。
图21是说明形成于腰部褶裥的第1收缩部及第2收缩部和腹部褶裥的第3收缩部的褶的图。
图22是示出了在腰部褶裥收缩了时形成于躯干开口部的开口部端缘的透气孔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例,并不将本发明的技术范围限定于以下的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实施方式1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以下,简称作“尿布”)1的立体图。图2是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分解立体图。另外,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了将实施方式1的尿布1展开的状态的图。图3的(A)示意性地示出了从左侧观察展开时的尿布1的情况下的内部构造。图3的(B)示意性地示出了展开时的尿布1的平面构造。
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与方向相关的用语意味着在尿布1穿戴于穿戴者的状态下与该穿戴者的前后左右一致的方向。例如,在本说明书中称为左右方向的情况下,意味着在尿布1穿戴于穿戴者的状态下与该穿戴者的左右一致的方向。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尿布1的“前大身区域”意味着在将尿布1穿戴于穿戴者时覆盖穿戴者的腹部(身体前方)的部分。尿布1的“下裆区域”意味着在将尿布1装戴于穿戴者时覆盖穿戴者的下裆的部分。尿布1的“后大身区域”意味着在将尿布1穿戴于穿戴者时覆盖穿戴者的背部(身体后方)的部分。另外,在本说明书中,“长度方向”意味着连结尿布1的前大身区域和后大身区域的方向。即,尿布1的长度方向与前大身区域、下裆区域及后大身区域相连设置的相连设置方向一致。另外,“宽度方向”意味着与尿布1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吸收性物品的一例,例示具有供穿戴者的腹围进入的开口部和供穿戴者的左下肢及右下肢插通的左右一对开口部的筒状构造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但本说明书中的“吸收性物品”不限定于内裤型一次性尿布。在“吸收性物品”中,例如包括通过将固定于将穿戴者的下裆(阴部)从前大身区域到后大身区域进行覆盖的片状的构件的一端部附近的带向该片状的构件的另一端部附近贴附而形成筒状构造的带型一次性尿布等、能够包住腹围和下裆的各种形态的吸收性物品。
如图1~3所示,尿布1具有在穿戴状态下覆盖穿戴者的下裆(阴部)的下裆区域1B、覆盖穿戴者的腹部的前大身区域1F及覆盖穿戴者的背部的后大身区域1R。下裆区域1B位于前大身区域1F与后大身区域1R之间并且与前大身区域1F和后大身区域1R相连设置,在下裆区域1B设置有吸收并保持液体的吸收部主体15(吸收体8)。
本实施方式中的尿布1是内裤型的一次性尿布,因此通过将前大身区域1F的左侧缘和后大身区域1R的左侧缘互相接合且将前大身区域1F的右侧缘和后大身区域1R的右侧缘互相接合而组成图1所示的状态。如图1所示,由前大身区域1F的上端缘和后大身区域1R的上端缘形成了躯干开口部(腰部开口部)2T。另外,在尿布1中,在不被实施上述接合的下裆区域1B的左侧部形成有左下肢开口部2L,在下裆区域1B的右侧部形成有右下肢开口部2R。左下肢开口部2L及右下肢开口部2R是在尿布1的穿戴时用于使穿戴者的腿部插通的开口部。
若以穿戴者的左下肢向左下肢开口部2L插通、穿戴者的右下肢向右下肢开口部2R插通、穿戴者的躯干部进入(通过)躯干开口部2T的方式穿戴尿布1,则以“前大身区域1F与穿戴者的腹部接触并且后大身区域1R与穿戴者的背部侧接触,下裆区域1B与穿戴者的胯下部(日文:股部)贴靠,而且,左下肢开口部2L和右下肢开口部2R包围穿戴者的大腿部”的状态固定于穿戴者的身体。通过将尿布1这样固定于穿戴者的身体,能够实现穿戴有尿布1的状态下的站立行走。
在尿布1中,能够吸收并保持液体的吸收体8主要以下裆区域1B附近为中心而配置。另外,在尿布1中,为了抑制在尿布1与穿戴者的皮肤之间形成成为液体的流出路径的间隙,在左下肢开口部2L、右下肢开口部2R、躯干开口部2T分别设置有立体褶裥G1L、立体褶裥G1R、腰部褶裥G2。立体褶裥G1L、G1R和腰部褶裥G2构成为通过线状橡胶的弹性力而紧贴于穿戴者的皮肤,由此,能够使从穿戴者排出的排泄液不从尿布1漏出而吸收于吸收部主体15(吸收体8)。
如图2及图3所示,尿布1具有在装戴于穿戴者的状态下形成外表面的罩片4F、4R和垫罩片6。罩片4F是主要形成尿布1的前大身区域1F的外表面的片构件。另外,垫罩片6是主要用于形成尿布1的下裆区域1B的外表面的片构件。另外,罩片4R是主要用于形成尿布1的后大身区域1R的外表面的片构件。
罩片4F、4R和垫罩片6例如为了尿布1的外表面的加强、手感的提高而设置。另外,罩片4F、4R和垫罩片6为了抑制排泄物的泄漏,能够利用例如由不透液性的热塑性树脂构成的无纺布来形成。在此,作为不透液性的热塑性树脂,能够例示聚乙烯(PE)、聚丙烯(PP)等。另外,在不透液性的片,也可以以发挥不透液性和透湿性的方式形成有许多0.1~数μm左右的微细的孔。
另外,尿布1具有层叠于罩片4F的皮肤相对面侧的内罩片5F和层叠于罩片4R的皮肤相对面侧的内罩片5R。在本说明书中,“皮肤相对面”意味着在穿戴者穿戴了尿布1时与穿戴者的皮肤相对的一方的面。详情后述,内罩片5F是以在与罩片4F的层间夹入有作为线状的伸缩构件的线状橡胶的状态贴合于罩片4F的片构件。内罩片5F是具有与罩片4F中的除了后述的翻折部4F5和外装罩部4F10中的腰部第1区域RW1之外的部分对应的形状及大小的片构件。另外,内罩片5R是以在与罩片4R的层间夹入有作为线状的伸缩构件的线状橡胶的状态贴合于罩片4R的片构件。内罩片5R是具有与罩片4R中的除了后述的翻折部4R5和外装罩部4R10中的腰部第1区域RW1之外的部分对应的形状及大小的片构件。
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具备吸收部主体15。吸收部主体15以架设于前大身区域1F与后大身区域1R之间的状态被保持,在尿布1的穿戴时配置于穿戴者的下裆,吸收保持穿戴者排泄出的尿等液体。如图2及图3所示,吸收部主体15包括垫罩片6、背片7、吸收体8、中央片9、侧片10L、10R等,由它们一体形成。
背片7、吸收体8、中央片9相对于垫罩片6的皮肤相对面依次层叠。垫罩片6是具有矩形平面的片构件,该矩形平面在长度方向上具有从穿戴者的前大身经由下裆而到达后大身的长度,在相对于该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具有预定的横宽。另外,背片7、吸收体8、中央片9都是与垫罩片6同样地具有矩形平面的片构件,以长度方向与垫罩片6的长度方向一致的状态相对于垫罩片6按背片7、吸收体8、中央片9的顺序依次层叠。
吸收体8是用于吸收尿等液体并保持吸收了的液体的构件。吸收体8配置于不透液性的背片7与透液性的中央片9之间。吸收体8也可以具有在纸浆纤维、人造纤维或棉纤维这样的纤维素系纤维的短纤维、对聚乙烯、聚丙烯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合成纤维实施亲水化处理而得到的短纤维的间隙保持有能够吸收并保持水的具有交联构造的亲水性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等粒状的吸收性树脂的构造。由此,吸收体8若吸收从穿戴者排泄出的液体,则能够使保持于短纤维内的间隙的吸收性树脂溶胀而将该液体保持于短纤维内。此外,吸收体8可以是由1张垫子构成的单层构造,也可以是将多张垫子重叠而成的层叠构造。另外,吸收体8能够采用与目的相应的适当的形状。作为吸收体8的形状,例如可举出矩形状、中央部附近缩窄的沙漏型及其他各种形状。
中央片9是用于与穿戴者的下裆的皮肤直接触碰并使尿等液体向吸收体8透过的片构件,以覆盖吸收体8的吸水面的方式层叠配置。本实施方式中的中央片9由柔软性高的透液性材料形成。作为形成中央片9的透液性材料,例如能够例示纺织布、无纺布、多孔质膜等。另外,中央片9也可以具有亲水性。
背片7是用于抑制透过中央片9并吸收于吸收体8的液体向尿布1的外侧漏出的片构件。因而,背片7由不透液性材料形成。作为形成背片7的不透液性材料,能够例示由聚乙烯树脂构成的不透液性的膜等。另外,背片7也可以为了确保透气性而由形成有许多微细孔的微多孔性聚乙烯膜形成。
垫罩片6是用于加强背片7且使其皮肤触感良好的构件,贴合于背片7。作为形成垫罩片6的材料,能够例示纺织布、无纺布。另外,垫罩片6也可以是由聚乙烯、聚丙烯、聚酯这样的热塑性树脂构成的无纺布或湿式无纺布等。
吸收部主体15中的侧片10L、10R是用于形成上述的立体褶裥G1L、G1R的细长的带状构件。侧片10L、10R沿着中央片9的长边部分而延伸设置。另外,在侧片10L、10R,沿着长度方向而粘接有线状橡胶10L1、10R1。若通过将形成前大身区域1F的左侧缘的罩片4F的左侧缘4F7和形成后大身区域1R的左侧缘的罩片4R的左侧缘4R7互相接合且将形成前大身区域1F的右侧缘的罩片4F的右侧缘4F8和形成后大身区域1R的右侧缘的罩片4R的右侧缘4R8互相接合而组成图1所示的尿布1,则侧片10L、10R由线状橡胶10L1、10R1的收缩力在长度方向上拉紧,结果,沿着翻折线10L2、10R2而从中央片9立起。
由此,形成防止液体从左下肢开口部2L及右下肢开口部2R的流出的立体褶裥G1L、G1R。罩片4F、4R的侧缘彼此的接合方法没有特别的限定,但例如能够例示热密封、高频密封、超声波密封等。此外,吸收部主体15从前大身区域1F延伸至后大身区域1R。
接着,对尿布1的详细构造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罩片4F通过顶端侧以翻折线4F6为界向内侧翻折而形成有翻折部4F5。以下,将罩片4F中的除了翻折部4F5之外的部分称作外装罩部4F10。罩片4F的外装罩部4F10形成尿布1的外表面。罩片4F的翻折线4F6形成尿布1组装完成的状态下的躯干开口部2T的躯干开口端缘4F9。
罩片4F中的翻折部4F5在与外装罩部4F10的层间配置有伸长状态的第1线状橡胶4F1。另外,罩片4F中的翻折部4F5的顶端侧以将内罩片5F、垫罩片6、背片7及吸收体8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侧夹入于与外装罩部4F10的层间的状态,以重叠于吸收体8的一端部的状态被粘接。此外,在本说明书中,表述成将一个构件和其他构件重叠时的方式不限定于构件彼此以互相全面接触的状态重叠的方式,是包括一个构件的一部分和其他构件的整体重叠的方式、或一个构件和其他构件的一部分彼此重叠的方式等的概念。
而且,如图3所示,在罩片4F的外装罩部4F10与内罩片5F的层间,从翻折线4F6侧起,第2线状橡胶4F2、第3线状橡胶4F3、第4线状橡胶4F4按该顺序依次配置,以由外装罩部4F10和内罩片5F夹入的状态被粘接。如图3所示,罩片4F中的第1线状橡胶4F1~第4线状橡胶4F4各自平行地配置有多条,均沿着罩片4F的宽度方向(绕躯干方向)延伸设置。
另一方面,关于罩片4R,也通过顶端侧以翻折线4R6为界向内侧翻折而形成有翻折部4R5。以下,将罩片4R中的除了翻折部4R5之外的部分称作外装罩部4R10。罩片4R的外装罩部4R10形成尿布1的外表面。罩片4R的翻折线4R6形成尿布1组装完成的状态下的躯干开口部2T的躯干开口端缘4R9。罩片4R中的翻折部4R5在与外装罩部4R10的层间配置有伸长状态的第1线状橡胶4R1。另外,罩片4R中的翻折部4R5的顶端侧以将内罩片5R、垫罩片6、背片7及吸收体8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侧夹入于与外装罩部4R10的层间的状态,以重叠于吸收体8的另一端部的状态被粘接。
而且,如图3所示,在罩片4R的外装罩部4R10与内罩片5R的层间,从翻折线4R6侧起,第2线状橡胶4R2、第3线状橡胶4R3、第4线状橡胶4R4按该顺序依次配置,以由外装罩部4R10和内罩片5R夹着的状态被粘接。如图3所示,罩片4R中的第1线状橡胶4R1~第4线状橡胶4R4各自平行地配置有多条,均沿着罩片4R的宽度方向(绕躯干方向)延伸设置。
以下,在尿布1的罩片4F、4R中,将配置有第1线状橡胶4F1、4R1及第2线状橡胶4F2、4R2的区域称作“腰部区域RW”。尿布1的腰部区域RW是位于形成躯干开口部2T的躯干开口端缘4F9、4R9附近且形成腰部褶裥G2的区域。而且,将腰部区域RW中的配置有第1线状橡胶4F1、4R1的区域称作“腰部第1区域RW1”(第1区域),将配置有第2线状橡胶4F2、4R2的区域称作“腰部第2区域RW2”(第2区域)。
另外,在尿布1的罩片4F、4R中,将配置有第3线状橡胶4F3、4R3及第4线状橡胶4F4、4R4的区域称作“腹部区域(日文:タミー領域)RT”。腹部区域RT是位于腰部区域RW的下方的区域。将腹部区域RT中的配置有第3线状橡胶4F3、4R3的区域称作“腹部第1区域RT1”,将配置有第4线状橡胶4F4、4R4的区域称作“腹部第2区域RT2”。
在此,腰部第1区域RW1中的第1线状橡胶4F1、4R1例如在尿布1的组装过程中,以伸长的状态被涂布了粘接剂后,通过向外装罩部4F10、4R10与翻折部4F5、4R5之间夹入而粘接于它们的层间。同样,腰部第2区域RW2中的第2线状橡胶4F2、4R2和腹部区域RT中的第3线状橡胶4F3、4R3及第4线状橡胶4F4、4R4例如在尿布1的组装过程中,以伸长的状态被涂布了粘接剂后,通过向罩片4F、4R的外装罩部4F10、4R10与内罩片5F、5R之间夹入而粘接于它们的层间。
在此,若在罩片4F、4R的外装罩部4F10、4R10与内罩片5F、5R的层间以伸长状态被夹入并粘接的腰部第1区域RW1的第1线状橡胶4F1、4R1收缩,则跟随于其而外装罩部4F10、4R10和翻折部4F5、4R5中的与腰部第1区域RW1对应的部分呈褶状连续地挠曲,从而形成使腰部第1区域RW1在绕躯干方向上收缩的第1收缩部S1。
在腰部第2区域RW2中也是,若在外装罩部4F10、4R10与内罩片5F、5R的层间以伸长状态被夹入并粘接的第2线状橡胶4F2、4R2收缩,则跟随于其而外装罩部4F10、4R10和内罩片5F、5R中的与腰部第2区域RW2对应的部分呈褶状连续地挠曲,从而形成使腰部第2区域RW2在绕躯干方向上收缩的第2收缩部S2。
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由形成于腰部第1区域RW1的第1收缩部S1和形成于腰部第2区域RW2的第2收缩部S2形成腰部褶裥G2。腰部褶裥G2通过第1线状橡胶4F1、4R1及第2线状橡胶4F2、4R2的收缩力而使穿戴者的腰围的尿布1的贴合性提高。在腰部褶裥G2的第1收缩部S1,3条第1线状橡胶4F1、4R1互相平行地且以恒定间隔A1配置。另外,在腰部褶裥G2的第2收缩部S2,多个第2线状橡胶4F2、4R2互相平行地且隔开恒定的间隔A2而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收缩部S1中的第1线状橡胶4F1、4R1的间隔A1被设定为比第2收缩部S2中的第2线状橡胶4F2、4R2的间隔A2大的尺寸,由此,第1收缩部S1承担了将尿布1的内部空间的湿气向外部排出的湿气排出功能、容易扩开躯干开口部2T的功能。另一方面,腰部褶裥G2的第2收缩部S2通过与第1收缩部S1相比提高绕躯干方向上的收缩力而承担了抑制尿布1的穿戴时的滑落的位置保持功能(滑落抑制功能)。此外,在此所说的线状橡胶彼此的间隔意味着相邻的线状橡胶彼此在尿布的长度方向(连结前大身区域和后大身区域的方向)上分离的尺寸。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腰部第1区域RW1的第1线状橡胶4F1、4R1及腰部第2区域RW2的第2线状橡胶4F2、4R2遍及罩片4F、4R的整个宽度区间而延伸。因而,在尿布1的完成后,第1线状橡胶4F1、4R1及第2线状橡胶4F2、4R2形成沿着躯干开口部2T环绕的实质上环状的伸缩构件。换言之,在尿布1的完成后,腰部褶裥G2(第1收缩部S1、第2收缩部S2)遍及绕躯干方向的整周而形成。
在腹部第1区域RT1中也是,若在罩片4F、4R的外装罩部4F10、4R10与内罩片5F、5R的层间以伸长状态被夹入并粘接的第3线状橡胶4F3、4R3收缩,则跟随于其而罩片4F、4R的外装罩部4F10、4R10和内罩片5F、5R中的与腹部第1区域RT1对应的部分呈褶状连续地挠曲,从而形成使腹部第1区域RT1在绕躯干方向上收缩的第3收缩部S3。此外,第3收缩部S3是在尿布1的穿戴时与穿戴者的腰骨的高度附近贴合的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最好通过使第3收缩部S3的收缩力(以下,也称作“扩宽强度”)比承担位置保持功能(滑落抑制功能)的第2收缩部S2小而避免向穿戴者施加过度的压迫感。
另外,在腹部第2区域RT2中也是,若在罩片4F、4R的外装罩部4F10、4R10与内罩片5F、5R的层间以伸长状态被夹入并粘接的第4线状橡胶4F4、4R4收缩,则跟随于其而罩片4F、4R的外装罩部4F10、4R10和内罩片5F、5R中的与腹部第2区域RT2对应的部分呈褶状连续地挠曲,从而形成使腹部第2区域RT2在绕躯干方向上收缩的第4收缩部S4。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由形成于腹部第1区域RT1的第3收缩部S3和形成于腹部第2区域RT2的第4收缩部S4形成腹部褶裥G3。腹部褶裥G3通过第3线状橡胶4F3、4R3及第4线状橡胶4F4、4R4的收缩力而例如使穿戴者的下腹部周围(日文:下腹部回り)的尿布1的贴合性提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形成第1收缩部S1~第4收缩部S4而将各线状橡胶4F1、4R1、4F2、4R2、4F3、4R3、4F4、4R4沿着罩片4F、4R的宽度方向(绕躯干方向)延伸设置,但只要是线状的伸缩构件即可,不限于线状橡胶,也可以使用其他的材料、形态。另外,在本说明书中,“线状”表示细长且在特定的方向上延伸的形态,是包括带状、长方形状的形状的概念。此外,作为线状橡胶的材料,能够例示天然橡胶、合成橡胶等,但不限定于特定的材料。
接着,对尿布1的透气路形成片11F、11R进行说明。如图2及图3所示,尿布1具备以跨罩片4F、4R中的翻折部4F5、4R5和吸收部主体15中的垫罩片6、中央片9等的长度方向端部区域的方式层叠配置于该翻折部4F5、4R5及垫罩片6的皮肤侧的透气路形成片11F、11R。透气路形成片11F、11R形成尿布1的腰部褶裥G2中的皮肤抵接面。“皮肤抵接面”意味着在尿布1的穿戴时与穿戴者的皮肤直接触碰的面,即尿布1的最内面。
图4是对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透气路形成片11F、11R的设置方式进行说明的图。图4的(A)是示出从尿布1的内部空间侧注视腰部褶裥G2的第1收缩部S1的状态的图。另外,图4的(B)是示意性地示出从尿布1的侧方观察的情况下的腰部褶裥G2的第1收缩部S1内的内部构造的图。另外,图4的(C)是示出从尿布1的上方(即,(B)的A向视方向)注视腰部褶裥G2的第1收缩部S1的状态的图。图4的(A)及(C)为了方便而示出了腰部褶裥G2中的第1收缩部S1收缩前的状态。另外,图4的(D)是示出从上方注视收缩后的腰部褶裥G2的第1收缩部S1的状态的图。
透气路形成片11F、11R以覆盖形成腰部第1区域RW1的第1收缩部S1的皮肤相对面的翻折部4F5、4R5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层叠配置,经由由附图标记S表示的接合部而接合于垫罩片6中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区域及翻折部4F5、4R5。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重叠于由热塑性树脂形成的罩片4F、4R的翻折部4F5、4R5及垫罩片6的透气路形成片11F、11R利用超声波熔接进行接合而形成了接合部S。如图4(A)所示,通过从罩片4F、4R的躯干开口端缘4F9、4R9起沿着与绕躯干方向(宽度方向)正交的长度方向而间歇性地配置多个接合部S,形成了在尿布1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线状接合部SL。换言之,1个线状接合部SL形成为沿着尿布1的长度方向而间歇性地配置的多个接合部S的集合体。在此,“间歇性地”配置意味着非连续地或断续地配置的方式。
如图4(A)所示,在腰部褶裥G2的第1收缩部S1沿着罩片4F、4R的绕躯干方向(宽度方向)而间歇性地配置有多条线状接合部SL。在图4(A)所示的例子中,各线状接合部SL互相平行地设置,线状接合部SL彼此的间隔以大小交替的方式设定。也就是说,以由1组线状接合部SL形成的双线在绕躯干方向(宽度方向)上等间隔地并列的形态间歇性地配置有线状接合部SL。此外,在图3(A)中,将线状接合部SL在尿布1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范围利用剖面线图示。如图所示,线状接合部SL跨形成第1收缩部S1的腰部第1区域RW1及形成第2收缩部S2的腰部第2区域RW2而延伸。
透气路形成片11F、11R相对于翻折部4F5、4R5等的超声波接合在腰部褶裥G2的第1线状橡胶4F1、4R1及第2线状橡胶4F2、4R2处于伸长状态的状态下进行。并且,在透气路形成片11F、11R相对于翻折部4F5、4R5等接合后,夹持并固定于片层间的第1线状橡胶4F1、4R1及第2线状橡胶4F2、4R2的伸长状态被解除。其结果,通过腰部褶裥G2收缩,从而透气路形成片11F、11R中的线状接合部SL彼此的间隔缩窄。由此,透气路形成片11F、11R中的位于线状接合部SL彼此之间的非接合区域110通过挠曲而变形成波形。
其结果,通过罩片4F、4R的翻折部4F5、4R5和透气路形成片11F、11R中的非接合区域110分离,从而如图4的(D)所示那样形成由翻折部4F5、4R5和透气路形成片11F、11R的非接合区域110包围的第1透气路111。另外,能够在透气路形成片11F、11R的皮肤抵接面11a侧形成第2透气路112。图4(D)的双点划线所示的附图标记SS将在穿戴者穿戴了尿布1的情况下与透气路形成片11F、11R抵接的皮肤面表示为假想线。第2透气路112形成为在穿戴者穿戴了尿布1时形成于透气路形成片11F、11R的皮肤抵接面11a与穿戴者的皮肤之间的间隙。尿布1的内部空间中的湿气能够通过形成于腰部褶裥G2的第1透气路111及第2透气路112而向外部排出。第1透气路111是从尿布1的内部空间透过了透气路形成片11F、11R的湿气通过的透气路。另一方面,第2透气路112是将尿布1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直接连通的透气路径,能够将尿布1内的湿气更顺畅地排出。
如图4的(D)所示,在腰部褶裥G2的收缩后,形成第1收缩部S1的相对大的第1褶41和相对小的第2褶42交替形成。另外,挠曲变形成波形的透气路形成片11F、11R也交替地形成有相对大的第1褶113和相对小的第2褶114。这是由于线状接合部SL彼此的间隔以大小交替的方式设定。即,由间隔宽的一组线状接合部SL形成大的第1褶41、113,由间隔窄的一组线状接合部SL形成小的第2褶42、114。
在此,挠曲变形成波形的透气路形成片11F、11R的第1褶113为了与形成第1收缩部S1的第1褶41协作而确保大的第1透气路111而起作用。另一方面,透气路形成片11F、11R的第2褶114为了与形成第1收缩部S1的第2褶42协作而形成第1透气路111并且使在绕躯干方向(宽度方向)上相邻的第1褶113彼此恰当地分离而确保第2透气路112的透气截面而起作用。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由跟随第1收缩部S1的收缩而变形成波形的透气路形成片11F、11R形成的沟纹构造设置于腰部褶裥G2的皮肤抵接面侧,能够通过第1透气路111及第2透气路112而将尿布1内的湿气向外部有效地排出。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线状接合部SL形成为沿着尿布1的长度方向而间歇性地配置的多个接合部S的集合体,所以通过接合部S彼此的间隙而相邻的第1透气路111彼此连通。因而,能够谋求相邻的第1透气路111间的透气性的提高,使穿戴者难以受到局部性的潮热感。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的透气路形成片11F、11R设置有许多透气用的微细的透气孔11F1、11R1。在此,透气孔意味着使片的一个面侧的空间与另一个面侧的空间连通的开口部,其形状没有特别的限定。由此,作为透气孔11F1、11R1,例如能够应用圆形、椭圆形、多边形(三角形、四边形等)等形状的开口部。透气孔11F1、11R1向透气路形成片11F、11R的形成并不意味着该透气路形成片11F、11R是不具有透气性的材料,该透气路形成片11F、11R既可以是具有透气性的材料也可以是不具有透气性的材料。透气路形成片11F、11R优选是具有透气性、透液性的材料,但例如也可以是非透气性的材料。透气孔11F1、11R1的大小、个数没有特别的限定,但例如若是开口面积为0.5~10mm2的孔,则优选形成5~200个左右。
如以上这样,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为了使腰部褶裥G2中的位于躯干开口部2T侧的第1收缩部S1承担湿气排出功能且使第2收缩部S2承担尿布1的位置保持功能(滑落抑制功能),使配置于第1收缩部S1的第1线状橡胶4F1、4R1(第1伸缩构件)的设置方式和配置于第2收缩部S2的第2线状橡胶4F2、4R2(第2伸缩构件)的设置方式不同。即,通过将第1收缩部S1中的第1线状橡胶4F1、4R1的间隔A1设定为比第2收缩部S2中的第2线状橡胶4F2、4R2的间隔A2大的尺寸,从而兼顾第1收缩部S1的湿气排出功能和第2收缩部S2的滑落抑制功能。
并且,本发明人等进行了锐意研究,结果发现了“通过将形成第1收缩部S1的第1线状橡胶4F1、4R1彼此以恒定间隔配置,且将该间隔A1设定为6.5mm以上且20mm以下,能够使尿布1中的腰部褶裥G2的透气性和穿脱容易性与以往相比提高”,尤其是,得到了“从使腰部褶裥G2的透气性和穿脱容易性提高的观点来看进一步优选将间隔A1设定为6.5mm以上且13mm以下”这一见解。以下,通过将实施方式1的尿布1与比较例的尿布101进行对比来说明实施方式1的尿布1的作用效果。
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了将比较例的尿布101展开的状态的图。图5的(A)示意性地示出了从左侧观察展开时的尿布101的情况下的内部构造。图5的(B)示意性地示出了展开时的尿布101的平面构造。比较例的尿布101除了第1线状橡胶4F1、4R1的条数及间隔不同这一点之外,与图3等所示的实施方式1的尿布1是同样的。由此,在图5所示的尿布101中,关于与尿布1同样的构成标注与尿布1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详细说明。
如图5所示,在比较例的尿布101中,第1线状橡胶4F1、4R1以沿着罩片4F、4R的各躯干开口端缘4F9、4R9而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设置。比较例的尿布101的第1线状橡胶4F1、4R1互相隔开恒定的间隔B1而平行地排列有5条。在此,比较例的尿布101的第1线状橡胶4F1、4R1彼此的间隔B1被设定为比实施方式1的尿布1中的第1线状橡胶4F1、4R1彼此的间隔A1小的尺寸。例如,比较例的尿布101的第1线状橡胶4F1、4R1彼此的间隔B1被设定为5mm。
接着,图6是说明比较例的尿布101的第1线状橡胶4F1、4R1的间隔B1和形成于第1收缩部S1的褶的图。图6的(A)~(D)与图4的(A)~(D)分别对应。图6的(A)是关于比较例的尿布101示出从尿布101的内部空间侧注视腰部第1区域RW1中的腰部褶裥G2(第1收缩部S1)的状态的图。另外,图6的(B)是示意性地示出从尿布101的侧方观察的情况下的腰部第1区域RW1中的腰部褶裥G2(第1收缩部S1)内的内部构造的图。另外,图6的(C)是示出从尿布101的上方注视腰部第1区域RW1的状态的图。图6中的(A)及(C)为了方便而示出了腰部第1区域RW1中的腰部褶裥G2(第1收缩部S1)收缩前的状态。另外,图6中的(D)是示出从上方注视腰部褶裥G2(第1收缩部S1)收缩了的状态下的尿布101的状态的图。
如图4的(D)及图6的(D)所示,通过腰部褶裥G2的第1收缩部S1因第1线状橡胶4F1、4R1的收缩力而收缩而形成的第1褶41、第2褶42的大小在实施方式1的尿布1中比比较例的尿布101大。其理由如下。
图7A是说明实施方式1中的腰部褶裥G2的第1收缩部S1中的褶的图。图7A的(A)是示意性地示出从正面注视实施方式1的第1收缩部S1中的褶的状态的图。图7A的(B)是示意性地示出从侧面注视实施方式1的第1收缩部S1中的褶的状态的图。图7B是说明比较例的腰部褶裥G2的第1收缩部S1中的褶的图。图7B的(A)是示意性地是示出从正面注视比较例的第1收缩部S1中的褶的状态的图。图7B的(B)是示意性地示出从侧面注视比较例的第1收缩部S1中的褶的状态的图。
在此,设置于第1收缩部S1的第1线状橡胶4F1、4R1粘接于罩片4F、4R的外装罩部4F10、4R10和翻折部4F5、4R5,因此在形成于第1线状橡胶4F1、4R1彼此之间的罩片4F、4R的第1褶41及第2褶42、透气路形成片11F、11R的第1褶113及第2褶114中,越是距第1线状橡胶4F1、4R1的距离近的部位则由第1线状橡胶4F1、4R1约束的程度越高。相对于此,实施方式1的尿布1的第1线状橡胶4F1、4R1彼此的间隔A1比比较例的尿布101的第1线状橡胶4F1、4R1彼此的间隔B1宽。因而,实施方式1的尿布1的罩片4F、4R的第1褶41及第2褶42、透气路形成片11F、11R的第1褶113及第2褶114与比较例的尿布101相比整体上难以受到第1线状橡胶4F1、4R1的约束力。其结果,实施方式1的尿布1与比较例的尿布101相比,能够增大罩片4F、4R的第1褶41及第2褶42、透气路形成片11F、11R的第1褶113及第2褶114。
如以上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与比较例的尿布101相比,能够增大形成于腰部褶裥G2的第1收缩部S1的第1褶41及第2褶42的大小,因此能够使第1透气路111的透气面积更大。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与比较例的尿布101相比,能够增大形成于透气路形成片11F、11R的第1褶113及第2褶114的大小。由此,能够使第1透气路111及第2透气路112的透气面积进一步变大。以上,根据实施方式的尿布1,能够将尿布1内的湿气更顺畅地排出。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的尿布1在穿戴者从站立变成了坐下的情况下尿布1被从外侧压缩,另外,在穿戴者进行了步行的情况下通过腿的动作而尿布1变形,由此,能够通过第1透气路111及第2透气路112而将尿布1内的湿气向外部空间排出,能够使尿布1的内部空间成为舒适的环境。这样,伴随于尿布1的压缩变形而促进从尿布内部的湿气的排出的泵效果通过与有助于与比较例相比增大罩片4F、4R的第1褶41及第2褶42、透气路形成片11F、11R的第1褶113及第2褶114的、第1收缩部S1中的第1线状橡胶4F1、4R1的设置方式组合,能够得到能够使腰部褶裥G2的透气性更显著地提高这一协同效应。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尿布1中,形成腰部褶裥G2的第1收缩部S1在连结前大身区域1F和后大身区域1R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从躯干开口部2T起的延伸长度设定为26mm以上且31mm以下。由此,存在以下优点:在扩开躯干开口部2T时,手指的第2关节附近正好钩挂于躯干开口端缘4F9、4R9,因此在使穿戴者穿戴或者反过来脱下尿布1时容易扩开躯干开口部2T。更详细而言,在扩开躯干开口部2T时手指的比第1关节靠指尖侧的部位位于躯干开口端缘4F9、4R9的情况下,在扩开躯干开口部2T的过程中指尖容易从躯干开口端缘4F9、4R9意外地脱离。另一方面,在扩开躯干开口部2T时比第2关节深的手指的根部侧的部位位于躯干开口端缘4F9、4R9的情况下,位于比第1收缩部S1靠下方处的第2收缩部S2会扩展,容易变得难以高效地扩开躯干开口部2T。相对于此,通过将沿着尿布的长度方向的第1收缩部S1的延伸长度设定为26mm以上且31mm以下,能够使尿布1的穿脱容易性提高。另外,也存下以下优点:在扩开尿布1时,手指的顶端不会向形成尿布1的腰部褶裥G2的皮肤抵接面的透气路形成片11F、11R陷入,能够抑制透气路形成片11F、11R破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尿布1中,第1收缩部S1具有片构件层叠至少3层的层叠构造。由此,即使在使婴儿(穿戴者)穿上尿布1时处理者的手指进入到配置于第1收缩部S1的第1线状橡胶4F1、4R1彼此之间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在形成第1收缩部S1的罩片4F、4R产生破裂。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尿布1中,由于将形成腰部褶裥G2的第2收缩部S2中的第2线状橡胶4F2、4R2的间隔A2设定为比第1收缩部S1中的第1线状橡胶4F1、4R1的间隔A1小的尺寸,所以能够使第2收缩部S2合适地发挥抑制尿布1的滑落的滑落抑制功能。也就是说,作为腰部褶裥G2整体,能够发挥将尿布1的内部空间的湿气向外部排出的湿气排出功能并且也合适地抑制尿布1的滑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第2收缩部S2在尿布长度方向(与绕躯干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宽度尺寸优选设为10mm以上。通过将第2收缩部S2的延伸宽度如上述这样设定,容易抑制在处理者将尿布1向穿戴者穿戴时第2收缩部S2向穿戴者的皮肤陷入。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第2收缩部S2的尿布长度方向上的延伸宽度优选设为26mm以下。通过这样,存在以下优点:在尿布1的穿戴时,穿戴者的肚脐难以被腰部褶裥G2覆盖,因此穿戴者难以受到过度的压迫感。
<试验结果>
以下,准备相当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一例的尿布和相当于上述比较例的尿布101的尿布,对各尿布实施了透气性定量试验、雾透气试验、扩宽强度试验等。以下,将相当于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一例的尿布设为“实施例”,将相当于上述比较例的尿布101的尿布设为“比较例”。
〔透气性定量试验〕
首先,说明对于实施例及比较例的透气性定量试验。图8是说明透气性定量试验中的风速测定位置的图。作为试验条件,向假人穿戴成为试验对象的尿布,将在从假人的下裆喷射了20L/分的空气时从尿布的内部向外部排出的空气的速度(风速)利用风速测定器进行了测定。在风速的测定中,使用了市售的热线式风速计(株式会社德图公司制造(日文:株式会社テストー社製),产品编号:testo425,风速分辨率:0.01m/s)。
在表1中示出实施例和比较例的各种规格。用于试验的样本数关于实施例1~3、比较例1~3分别将Big尺寸、L尺寸、M尺寸这3个种类关于各尺寸各准备了3个。此外,在实施例及比较例的各尺寸下,形成腰部褶裥G2中的第1收缩部S1的第1线状橡胶4F1、4R1的种类、条数、间隔将牵伸率(日文:ドラフト率)在表中示出。此外,如表1所示,关于实施例1~3、比较例1、2,设为了在腰部褶裥G2设置有透气路形成片的规格。另一方面,比较例3设为了在腰部褶裥G2不设置透气路形成片的规格。
[表1]
另外,在透气性定量试验中,如图8所示,在尿布的后大身区域的宽度方向中央处,在从躯干开口端缘起的上下方向上的分离距离不同的A~E这5处测定了风速。此外,在此所说的上下方向是指沿着尿布的外装面而与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测定位置A设为了比躯干开口端缘靠上方1cm的位置。另外,如图8所示,测定位置B~E位于躯干开口端缘的下方且从躯干开口端缘起的分离距离分别设为了0.5cm、1.5cm、2.5cm、3.5cm。
此外,关于测定位置B~E,将风速测定器的探头相对于尿布的外装面(罩片面)保持为垂直姿势,在使探头的顶端与尿布的外装面相对的状态下实施了风速测定。另一方面,关于测定位置A,将风速测定器的探头保持为沿着假人的后背的姿势,在使探头的顶端与假人的后背面与尿布的腰部褶裥之间的间隙相对的状态下实施了风速测定。
在表2中示出透气性定量试验的结果。
[表2]
关于测定位置A,可认为从腰部褶裥G2与假人的皮肤的间隙向外部漏出的空气的流动是支配性的。于是,关于各实施例及各比较例,若考察测定位置A处的风速的测定结果,则如表2所示,得到了实施例1(线状橡胶间隔6.5mm)、实施例2(线状橡胶间隔13mm)、实施例3(线状橡胶间隔20mm)均与比较例1(线状橡胶间隔5mm)、比较例3(线状橡胶间隔5mm、无透气路形成片)相比风速显著增加这一结果。因此,可以说实施例1~3与比较例1、3相比腰部褶裥G2的透气性大幅提高。另外,能够评价为:通过将形成腰部褶裥G2中的第1收缩部S1的第1线状橡胶4F1、4R1的间隔确保为6.5mm以上,能够使腰部褶裥G2的透气性提高。此外,关于测定位置B~E,在各实施例与各比较例之间没看到显著性差异。
在此,在表2中一并示出了与实施例及比较例的穿脱的容易性(穿脱容易性)相关的感官评价结果。感官评价由5名评价者评价。将5名评价者中的4名以上回答为好的情况评价为○,将3名回答为好的情况评价为△,将2名以下回答为好的情况评价为×。在腰部褶裥G2中的线状橡胶的间隔被设定为5mm的比较例1及比较例3中,腰部褶裥G2中的线状橡胶的收缩力高,在尿布的穿戴时伸展腰部褶裥G2的线状橡胶需要大的力。另一方面,得到了“腰部褶裥G2中的线状橡胶的间隔被设定为6.5mm~20mm的范围的实施例1~3在尿布的穿戴时拉伸腰部褶裥G2的线状橡胶时与比较例1、3相比不需要大的力,容易拉起”这一结果。
相对于此,腰部褶裥G2中的线状橡胶的间隔被设定为25mm的比较例2成为了由于线状橡胶的间隔过宽所以手指不钩挂而不容易拉起这一结果。由此,可以说从尿布的穿脱容易性的观点来看腰部褶裥G2的线状橡胶的间隔优选设为20mm以下。另外,可知:在比较例2中,腰部褶裥G2的透气性与实施例1~3大概同等,但关于尿布的穿脱容易性,与实施例1~3相比在比较例2中较差。根据以上,能够评价为:若从腰部褶裥G2的透气性的观点及尿布的穿脱容易性的观点综合性地判断,则优选将形成腰部褶裥G2中的第1收缩部S1的第1线状橡胶4F1、4R1的间隔设定为6.5mm以上且20mm以下。
另外,若比较各实施例,则得到了“腰部褶裥G2的透气性大概同等,但关于尿布的穿脱容易性,与实施例3(线状橡胶间隔20mm)相比实施例1(线状橡胶间隔6.5mm)及实施例2(线状橡胶间隔13mm)更优异”这一结果。由此,可以说,从使腰部褶裥G2的透气性和穿脱容易性提高的观点来看尤其优选将形成腰部褶裥G2中的第1收缩部S1的第1线状橡胶4F1、4R1的间隔设定为6.5mm以上且13mm以下。
〔雾透气试验〕
接着,说明对于实施例及比较例的雾透气试验的试验条件及结果。在雾透气试验中,使用图9所示的雾透气试验机200,向具有雾喷出口201的尿布穿戴部202穿戴试验对象(实施例1、比较例1)的尿布,目视观察了在从雾喷出口201在15秒钟内连续地送出了包含一定量的雾的空气(流量5m/分)时从尿布的腰部褶裥向外部穿过的雾的状况。此外,雾喷出口201是纵向尺寸25mm、横向尺寸25mm的矩形状,以使腰部褶裥G2位于雾喷出口201的正面的方式向尿布穿戴部202穿戴试验对象的尿布而实施了雾透气试验。在图9中示出了在未向尿布穿戴部202穿戴尿布的状态下使雾从雾喷出口201喷出了的状态。
在此,用于雾透气试验的样本数关于实施例1及比较例1的各尺寸(Big尺寸、L尺寸、M尺寸)各准备了3个。在表3中示出对于L尺寸及Big尺寸的雾透气试验的结果。另外,在表4中示出对于M尺寸的雾透气试验的结果。根据对于实施例1及比较例1的雾透气试验的结果可知,从腰部褶裥在纵向上漏出的雾与比较例1相比在实施例1中更多。在此,与比较例1相比,在实施例1中,形成腰部褶裥G2中的第1收缩部S1的第1线状橡胶4F1、4R1的间隔更宽,因此能够在第1收缩部S1形成更大的褶。其结果,可认为:通过与包括透气路形成片的腰部沟纹构造的协同效应,从而从形成于腰部褶裥G2与尿布穿戴部202之间的透气路排出的雾的量与比较例1相比在实施例1中增加,腰部褶裥G2的透气性提高。
[表3]
[表4]
〔腰部褶裥放大照片〕
图10A是形成实施例的腰部褶裥的褶的放大照片。图10B是形成比较例的腰部褶裥的褶的放大照片。将实施例及比较例进行对比可知:形成腰部褶裥的褶的大小与比较例相比在实施例中更大。也就是说,可以说与比较例相比在实施例中腰部褶裥的透气性更优异。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尿布进一步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第1收缩部S1包括设置于接近躯干开口端缘4F9、4R9的腰部第1区域RW1并且沿着绕躯干方向延伸设置的第1线状橡胶4F1、4R1,并使躯干开口部在绕躯干方向上收缩。第2收缩部S2包括设置于相对于第1收缩部S1在下裆区域1B侧相邻的腰部第2区域RW2并且沿着绕躯干方向延伸设置的第2线状橡胶4F2、4R2,并使躯干开口部在绕躯干方向上收缩。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尿布1中,形成腰部褶裥G2的第1收缩部S1在连结前大身区域1F和后大身区域1R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从躯干开口部2T起的延伸长度设定为26mm以上且31mm以下。由此,存在以下优点:在扩开躯干开口部2T时,手指的第2关节附近正好钩挂于躯干开口端缘4F9、4R9,因此在使穿戴者穿戴或者反过来脱下尿布1时容易扩开躯干开口部2T。更详细而言,在扩开躯干开口部2T时手指的比第1关节靠指尖侧的部位位于躯干开口端缘4F9、4R9的情况下,在扩开躯干开口部2T的过程中指尖容易从躯干开口端缘4F9、4R9意外地脱离。另一方面,在扩开躯干开口部2T时比第2关节深的手指的根部侧的部位位于躯干开口端缘4F9、4R9的情况下,位于比第1收缩部S1靠下方处的第2收缩部S2会扩展,容易变得难以高效地扩开躯干开口部2T。相对于此,通过将沿着尿布1的长度方向的第1收缩部S1的延伸长度设定为26mm以上且31mm以下,能够使尿布1的穿脱容易性提高。另外,第1收缩部S1与第2收缩部S2相比在横向上伸展所需的力(扩宽强度)小。由此,能够使尿布1的穿脱容易性更加提高。另外,也存在以下优点:在扩开尿布1时,手指的顶端不会向形成尿布1的腰部褶裥G2的皮肤抵接面的透气路形成片11F、11R陷入,能够抑制透气路形成片11F、11R破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尿布1中,第1收缩部S1具有片构件层叠至少3层的层叠构造。由此,即使在使婴儿(穿戴者)穿上尿布1时处理者的手指进入到配置于第1收缩部S1的线状橡胶4F1、4R1彼此之间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在形成第1收缩部S1的罩片4F、4R产生破裂。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尿布1中,形成腰部褶裥G2的第2收缩部S2中的线状橡胶4F2、4R2隔开预定的间隔(以下,称作“间隔A2”)而平行地设置有4条。由于将间隔A2设定为比第1收缩部S1中的线状橡胶4F1、4R1的间隔A1小的尺寸,所以能够使第2收缩部S2合适地发挥抑制尿布1的滑落的滑落抑制功能。也就是说,作为腰部褶裥G2整体,能够发挥将尿布1的内部空间的湿气向外部排出的湿气排出功能并且也合适地抑制尿布1的滑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第2收缩部S2在尿布长度方向(与绕躯干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宽度尺寸优选设为20mm以上。通过将第2收缩部S2的延伸宽度如上述这样设定,从而在处理者向穿戴者穿戴尿布1时,容易抑制第2收缩部S2向穿戴者的皮肤陷入。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第2收缩部S2在尿布长度方向上的延伸宽度优选设为40mm以下。例如,在第1收缩部S1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从躯干开口端缘4F9、4R9起的范围是31mm的情况下,第2收缩部S2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从躯干开口端缘4F9、4R9起的范围为31mm以上且71mm以下。另外,在第1收缩部S1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从躯干开口端缘4F9、4R9起的范围是26mm的情况下,第2收缩部S2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从躯干开口端缘4F9、4R9起的范围为26mm以上且66mm以下。即,第2收缩部S2在尿布长度方向上延伸的宽度尺寸为20mm以上且40mm以下,第2收缩部S2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从躯干开口端缘4F9、4R9起的范围为26mm以上且71mm以下。在该情况下,第1收缩部S1和第2收缩部S2可以相邻。由此,尿布1能够使第2收缩部S2与抵接于穿戴者(例如,婴儿)的骨盆的骨盆抵接位置对应,使线状橡胶4F2位于穿戴者的骨盆的左右两端部所处的部位的附近,使第2收缩部S2保持于穿戴者的腰。
<实验>
以下,准备相当于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一例的尿布和与上述同样地相当于比较例的尿布101的尿布,关于尿布的滑落抑制功能进行了评价。以下将相当于实施方式1的尿布1的一例的试制品的尿布称作“实施例”。另外,以下将相当于上述比较例的尿布101的比较品的尿布称作“比较例”。
在本实验中,关于实施例和比较例都使用“ROICA(日文:ロイカ)HS 470dtex”作为相当于线状橡胶4F2、4R2的线状橡胶,使用“ROICA CR 470dtex”作为相当于线状橡胶4F3、4R3、4F4、4R4的线状橡胶。在实施例中,相当于线状橡胶4F2、4R2的线状橡胶的牵伸率是345%,相当于线状橡胶4F3、4R3的线状橡胶的牵伸率是315%,相当于线状橡胶4F4、4R4的线状橡胶的牵伸率是330%。在比较例中,相当于线状橡胶4F2、4R2的线状橡胶的牵伸率是345%,相当于线状橡胶4F3、4R3的线状橡胶的牵伸率是285%,相当于线状橡胶4F4、4R4的线状橡胶的牵伸率是285%。
<实验1>
在实验1中,使婴幼儿5名被实验者A~E穿戴实施例和比较例的尿布且自由地玩耍2小时,关于尿布的滑落进行了确认。以下所示的表5示出了实验1的结果。此外,在表5中的“腹围(cm)”一栏中记载了各被实验者的腹围的大小。
[表5]
腹围(cm) | 实施例 | 比较例 | |
被实验者A | 48 | ○ | △ |
被实验者B | 46 | ○ | △ |
被实验者C | 44 | △ | △ |
被实验者D | 43 | △ | × |
被实验者E | 42 | △ | × |
在表5中,“实施例”一栏所记载的符号“○”表示没有滑落的结果。另外,“实施例”及“比较例”一栏所记载的符号“△”表示几乎没有滑落的结果。另外,“比较例”一栏所记载的符号“×”表示有滑落的结果。如表5所示,实施例的尿布具有比比较例的尿布高的滑落抑制功能。
<实验2>
在实验2中,关于婴儿进行了爬行(日文:ずりばい)时的滑落抑制功能进行了评价。具体而言,在EVA(ethylene-vinylacetate copolymer: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制的垫子上放置穿戴了尿布的坐下姿势的假人,使该尿布吸收保持了150cc的人工尿。假人是重量4kg,是相当于婴儿的L尺寸的大小。人工尿通过使尿素20g、氯化钠8g、硫酸镁7水合物0.8g、氯化钙2水合物0.3g相对于蒸馏水1000mL溶解而调制出。
对假人的腹围(日文:お腹周り)的肚子和侧腹部的上端部标注记号,使假人在EVA制的垫子上将前后方向滑动5cm的往复动作在1分钟内进行60次,关于肚子和侧腹部处的尿布的滑落进行了确认。
在实施例的尿布中,肚子处的滑落宽度是5cm,侧腹部处的滑落宽度是0cm。另一方面,在比较例的尿布中,肚子处的滑落宽度是20cm,侧腹部处的滑落宽度是10cm。这样,实施例的尿布具有比比较例的尿布高的滑落抑制功能。由此,即使在穿戴者的婴儿进行了爬行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尿布1滑落。如以上这样,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容易穿脱且能够抑制滑落。因而,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适合于双脚步行前的婴儿用。
<实施方式2>
接着,对实施方式2的尿布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具有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的尿布相同的构成要素。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相同的构成,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图11是示意性地示出了将实施方式2的尿布1展开并伸长的状态的图。图11的(A)示意性地示出了从左侧观察展开及伸长的状态的尿布1的情况下的内部构造。图11的(B)示意性地示出了展开及伸长的状态的尿布1的平面图。
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吸收体8的长度方向端部和第1收缩部S1相接。换言之,吸收体8的长度方向端部延伸至第1收缩部S1端部。由此,能够通过因第1收缩部S1的收缩而形成的第1透气路111及第2透气路112而将来自吸收了液体的吸收体8的湿气向外部有效地排出。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第1收缩部S1包括设置于接近躯干开口端缘4F9、4R9的腰部第1区域RW1并且沿着绕躯干方向延伸设置的第1线状橡胶4F1、4R1,并使躯干开口部在绕躯干方向上收缩。第2收缩部S2包括设置于相对于第1收缩部S1在下裆区域1B侧相邻的腰部第2区域RW2并且沿着绕躯干方向延伸设置的第2线状橡胶4F2、4R2,并使躯干开口部在绕躯干方向上收缩。在俯视了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情况下,吸收体8的长度方向端部与第2收缩部S2重叠。第2收缩部S2在尿布1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范围是15mm,第2线状橡胶4F2、4R2的间隔A2是5mm以上且7mm以下。此外,在第2收缩部S2中,吸收体8和第2线状橡胶4F2、4R2可以在中间配置有片构件(例如,背片7),也可以接触。
〔实验例〕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进行了与上述实施方式1中的透气性定量试验相同的实验。
在表6中示出透气性定量试验的结果。在表6中,“测定位置”的列示出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测定位置A~E(参照图8),测定位置A~E的行示出各测定位置处的风速(m/s)。另外,在本实验例中,比较例1及实施例4都制作了M尺寸、L尺寸、Big尺寸这3个尺寸的尿布。
[表6]
如表6所示,在测定位置A处,得到了与比较例1(0.02m/s)相比在实施例4(0.24m/s)中风速显著增加的结果。另一方面,关于测定位置B~E,在实施例4与比较例1之间没看到显著性差异。关于测定位置A,可认为从腰部褶裥G2与假人的皮肤的间隙向外部漏出的空气的流动是支配性的。因而,可以说测定位置A处的风速与比较例1相比显著增加了的实施例4与比较例相比腰部褶裥G2的透气性大幅提高。
另外,使形成第2收缩部S2的片构件比形成第1收缩部S1的片构件多。第1收缩部S1由罩片4F、4R、翻折部4F5、4R5及透气路形成片11F、11R这合计3张片构件形成。第2收缩部S2由罩片4F、4R、内罩片5F、5R、垫罩片6、背片7、中央片9、翻折部4F5、4R5、及透气路形成片11F、11R这合计7张片构件形成。而且,第2收缩部S2包括吸收体8。因而,第2收缩部S2的硬挺度比第1收缩部S1大。
第1收缩部S1承担了将尿布1的内部空间的湿气向外部排出的湿气排出功能、容易扩开躯干开口部2T的功能。另一方面,腰部褶裥G2的第2收缩部S2通过与第1收缩部S1相比提高绕躯干方向上的收缩力而承担了抑制尿布1的穿戴时的滑落的位置保持功能(滑落抑制功能)。另外,通过使第2收缩部S2的刚性比第1收缩部S1大,能够增大图4所示的罩片4F、4R的第1褶41及第2褶42、透气路形成片11F、11R的第1褶113及第2褶114,从而能够增大第1透气路111及第2透气路112。
<实验>
以下,准备相当于实施方式2的尿布1的一例的尿布和相当于上述实施方式1中的比较例的尿布101的尿布,关于尿布的滑落抑制功能进行了评价。以下将相当于实施方式2的尿布1的一例的试制品的尿布称作“实施例4”。另外,以下将相当于上述比较例的尿布101的比较品的尿布称作“比较例1”。此外,在实施例4及比较例1中也制作了婴儿用的尿布。
在本实验中,关于实施例4和比较例1均使用“ROICA HS 470dtex”作为相当于第1线状橡胶4F1、4R1的线状橡胶,使用“ROICA CR 470dtex”作为相当于第2线状橡胶4F2、4R2、第3线状橡胶4F3、4R3的线状橡胶。在实施例4中,相当于第1线状橡胶4F1、4R1的线状橡胶的牵伸率在M尺寸下是330%且在L尺寸下是345%。另一方面,在比较例1中,相当于第1线状橡胶4F1、4R1的线状橡胶的牵伸率与尺寸无关而是315%。另外,在实施例4及比较例1中都是,相当于第2线状橡胶4F2、4R2的线状橡胶的牵伸率与尺寸无关而是315%。另外,在实施例4及比较例1中都是,相当于第3线状橡胶4F3、4R3的线状橡胶的牵伸率与尺寸无关而是330%。
在表7中关于比较例1及实施例4中的第1收缩部中的线状橡胶及第2收缩部内的吸收体8与第1收缩部的距离汇总示出。
[表7]
另外,在实施例4及比较例1中,测定了相当于第1收缩部S1及第2收缩部S2的部位的刚性。该测定通过基于依照JISL1069的悬臂的硬挺度测定而进行。在实施例4中,相当于第1收缩部S1的部位的硬挺度是61mmN,相当于第2收缩部S2的部位的硬挺度是112mmN。硬挺度的数值越小则表示越容易弯曲的状态,实施例4的第2收缩部与第1收缩部相比不容易弯曲,褶变大。关于褶裥的数量,使第2线状橡胶4F2、4R2的中央附近成为伸长状态而以宽度5cm进行切断,在收缩的状态下测定了褶的条数和平均褶高度。在比较例1中是9条(平均褶高度1.3mm),相对于此,在实施例4中条数是6条(平均褶高度2mm)。若比较作为透气性的指标的褶的截面积,则在比较例1中是16.25mm2,相对于此,在实施例4中成为25mm2,实施例4与比较例1相比截面积提高约1.5倍。
另外,在实施例4及比较例1中,测定了相当于第1收缩部S1及第2收缩部S2的部位的扩宽强度。
〔扩宽强度试验〕
说明对于实施例4及比较例1的扩宽强度试验。在此,关于实施例4及比较例1的各自,关于躯干开口部扩宽变形时的将腰部褶裥中的第1收缩部和第2收缩部合起来的范围中的扩宽强度进行了测定。此外,扩宽强度试验关于实施例4及比较例1,分别对Big尺寸、L尺寸、M尺寸这3个种类进行了实施。在实施例4·比较例1中都是,关于M尺寸的第2收缩部S2设为了间隔7mm、5条,关于L尺寸及Big尺寸的第2线状橡胶设为了间隔5mm、4条。
将如上述那样制作出的环状的试验片通过钩挂于分别固定于STROGRAPH(日文:ストログラフ)拉伸试验机(东洋精机公司制造,产品编号:YG1E)的上夹头部和下夹头部的夹具而安设,将通过逐渐扩大上下的夹头部彼此的分离距离而试验片扩宽变形时的反作用力利用测力传感器来测定,从而取得了实施例4及比较例1中的第2收缩部的扩宽强度(绕躯干方向的收缩力)。在此,扩大上下的夹头部间距离时的速度设为了200mm/分。此外,M尺寸的试验片的扩宽强度作为在上下的夹头部彼此的分离距离是30cm、44cm、58cm时测定出的测定结果的平均值而算出。另外,L尺寸及Big尺寸的试验片的扩宽强度作为在上下的夹头部彼此的分离距离是38cm、48cm、62cm时测定出的测定结果的平均值而算出。
在表8中示出对于实施例4及比较例1的扩宽强度试验的结果。
[表8]
如表8所示,在比较例1中制作出的各试验片的扩宽宽度44cm下的扩宽强度的平均值在M尺寸及Big尺寸下是2.6N,在L尺寸下是2.8N,相对于此,在实施例4中制作出的各试验片的扩宽宽度44cm下的扩宽强度的平均值在M尺寸及Big尺寸下是2.4N,在L尺寸下是2.5N。从使腰部褶裥中的第2收缩部承担抑制尿布从穿戴者滑落的滑落抑制功能的观点来看,第2收缩部的扩宽强度优选在M尺寸及Big尺寸下是1.4N以上且3.4N以下,在L尺寸下是1.5N以上且3.5N以下,实施例4的扩宽强度包含于上述适应性范围,从这也确认到实施例能够充分发挥尿布的滑落抑制功能。
<实施方式3>
接着,对实施方式3的尿布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具有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的尿布相同的构成要素。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相同的构成,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在“在穿戴时,在与吸收体8的长度方向端部附近重叠的区域的中央片9(“皮肤侧片构件”的一例)与穿戴者的皮肤之间形成有空间”具有特征。此外,中央片9是层叠于吸收体8而形成皮肤相对面的片构件。
接着,使用图12对具有上述空间的构成例进行说明。图12是示意性地示出了将实施方式3的尿布1展开并伸长的状态的图。图12的(A)示意性地示出了从左侧观察展开及伸长的状态的尿布1的情况下的内部构造。图12的(B)示意性地示出了展开及伸长的状态的尿布1的平面图。
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形成有在俯视的情况下在与吸收体8的长度方向端部附近重叠的区域朝向该端部方向成为凸状的弯折线50F、50R。弯折线50F、50R可以形成于吸收体8,也可以形成于中央片9。弯折线50F、50R也可以是形成于吸收体8或中央片9的挤压槽。另外,关于弯折线50F、50R,也可以将中央片9利用2张片构件形成,通过在该2张片构件的粘接部位处形成的压花加工(3D压花)而形成。
尿布1以通过弯折线50F、50R而吸收体8的长度方向端部在穿戴时弯曲的方式,能够在中央片9与穿戴者的皮肤之间形成空间。尿布1能够使来自吸收了液体的吸收体8的湿气经由该空间而向第1透气路111及第2透气路112流动,将湿气向外部有效地排出。这样,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透气性良好。
此外,在尿布1中,上述的空间也可以通过使伸长状态的线状橡胶粘接于吸收体8的长度方向端部而形成。
<实施方式4>
接着,对实施方式4的尿布进行说明。
在吸收性物品的穿戴时,从吸收于吸收体的尿、体液等产生的湿气容易滞留于吸收性物品的内部空间(在穿戴者的皮肤与吸收性物品的皮肤抵接面之间形成的空间),该湿气成为引起皮肤斑疹等皮肤问题的要因,另外,成为使潮热·发粘等不适感产生的要因,因此不优选。
于是,在吸收性物品的穿戴时,为了使滞留于吸收性物品的内部空间的湿气向外部排出,进行了用于使吸收性物品的透气性提高的各种提案(例如,参照日本专利第5573806号公报等)。例如,已知有利用弹性构件使外层片及内层片在腰部周向上收缩而在腰围形成褶且使湿气从褶与穿戴者的皮肤的间隙向外部排出的一次性尿布。
虽然如上所述进行了用于使吸收性物品的透气性提高的各种提案,但实际情况是期望透气性更高的吸收性物品的提供。于是,本实施方式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与以往相比透气性良好的吸收性物品。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是覆盖穿戴者的腹部的前大身区域、覆盖穿戴者的背部的后大身区域、及位于前大身区域与后大身区域之间并且配置吸收体的下裆区域相连设置而得到的吸收性物品,具备:躯干开口部下侧收缩部,该躯干开口部下侧收缩部包括在前大身区域及后大身区域中的能够供穿戴者的躯干部插通的躯干开口部处至少从与穿戴者的腰骨对应的部位沿着绕躯干方向延伸设置的多个伸缩构件,并使躯干开口部在绕躯干方向上收缩;及躯干开口部上侧收缩部,该躯干开口部上侧收缩部包括在躯干开口部的开口部端缘与躯干开口部下侧收缩部之间沿着绕躯干方向延伸设置多个伸缩构件,并使躯干开口部在绕躯干方向上收缩,躯干开口部下侧收缩部所具有的多个伸缩构件彼此的间隔比躯干开口部上侧收缩部所具有的多个伸缩构件彼此的间隔大。
此外,可以是,躯干开口部下侧收缩部所具有的多个伸缩构件彼此的间隔为6.5mm以上且12mm以下。
另外,可以是,躯干开口部下侧收缩部设置于包括与开口部端缘相距20mm以上且40mm以下的范围内的区域。
另外,可以是,还具备以覆盖躯干开口部上侧收缩部和躯干开口部下侧收缩部的皮肤相对面的方式层叠配置的透气路形成片,透气路形成片相对于皮肤相对面由沿着绕躯干方向间歇性地设置多个的接合部接合,通过躯干开口部上侧收缩部和躯干开口部下侧收缩部的收缩,位于接合部彼此之间的非接合区域挠曲、变形成波形,从而形成透气路。
另外,可以是,还具备开口部端缘侧收缩部,该开口部端缘侧收缩部包括在开口部端缘与躯干开口部上侧收缩部之间沿着开口部端缘而在绕躯干方向上延伸设置的多个伸缩构件,并使躯干开口部在绕躯干方向上收缩,开口部端缘侧收缩部所具有的多个伸缩构件彼此的间隔比躯干开口部上侧收缩部所具有的多个伸缩构件彼此的间隔大。
另外,可以是,具备将躯干开口部上侧收缩部所具有的伸缩构件内包于形成躯干开口部的部分的罩片,罩片在开口部端缘的部分处翻折,在翻折部分的折痕具有贯通罩片的连续的透气孔。
若是本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则能够得到比以往良好的透气性。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进行说明。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例,并不将本发明的技术范围限定为以下的方式。
图13是实施方式4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以下,简称作“尿布”)1的立体图。图14是实施方式4的尿布1的分解立体图。另外,图15是示意性地示出了将实施方式的尿布1展开的状态的图。图15的(A)示意性地示出了从左侧观察展开时的尿布1的情况下的内部构造。图15的(B)示意性地示出了展开时的尿布1的平面构造。
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与方向相关的用语意味着在尿布1穿戴于穿戴者的状态下与该穿戴者的前后左右一致的方向。例如,在本说明书中称为左右方向的情况下,意味着在尿布1穿戴于穿戴者的状态下与该穿戴者的左右一致的方向。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尿布1的“前大身区域”意味着在向穿戴者穿戴了尿布1时覆盖穿戴者的腹部(身体前方)的部分。尿布1的“下裆区域”意味着在向穿戴者穿戴了尿布1时覆盖穿戴者的下裆的部分。尿布1的“后大身区域”意味着在向穿戴者穿戴了尿布1时覆盖穿戴者的背部(身体后方)的部分。另外,在本说明书中,“长度方向”意味着连结尿布1的前大身区域和后大身区域的方向。即,尿布1的长度方向与前大身区域、下裆区域及后大身区域相连设置的相连设置方向一致。另外,“宽度方向”意味着与尿布1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吸收性物品的一例,例示具有供穿戴者的腹围进入的开口部和供穿戴者的左下肢及右下肢插通的左右一对开口部的筒状构造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但本说明书中的“吸收性物品”不限定于内裤型一次性尿布。在“吸收性物品”中,例如包括通过将固定于将穿戴者的下裆(阴部)从前大身区域到后大身区域进行覆盖的片状的构件的一端部附近的带向该片状的构件的另一端部附近贴附而形成筒状构造的带型一次性尿布等、能够包住腹围和下裆的各种形态的吸收性物品。
如图13~15所示,尿布1具有在穿戴状态下覆盖穿戴者的下裆(阴部)的下裆区域1B、覆盖穿戴者的腹部的前大身区域1F及覆盖穿戴者的背部的后大身区域1R。下裆区域1B位于前大身区域1F与后大身区域1R之间并且与前大身区域1F和后大身区域1R相连设置,在下裆区域1B设置有吸收并保持液体的吸收部主体15(吸收体8)。
本实施方式中的尿布1是内裤型的一次性尿布,因此通过将前大身区域1F的左侧缘和后大身区域1R的左侧缘互相接合且将前大身区域1F的右侧缘和后大身区域1R的右侧缘互相接合而组成图13所示的状态。如图13所示,由前大身区域1F的上端缘和后大身区域1R的上端缘形成了躯干开口部(腰部开口部)2T。另外,在尿布1中,在不被实施上述接合的下裆区域1B的左侧部形成有左下肢开口部2L,在下裆区域1B的右侧部形成有右下肢开口部2R。左下肢开口部2L及右下肢开口部2R是在尿布1的穿戴时用于使穿戴者的腿部插通的开口部。
若以穿戴者的左下肢向左下肢开口部2L插通、穿戴者的右下肢向右下肢开口部2R插通、穿戴者的躯干部进入(通过)躯干开口部2T的方式穿戴尿布1,则以“前大身区域1F与穿戴者的腹部接触并且后大身区域1R与穿戴者的背部侧接触,下裆区域1B与穿戴者的胯下部贴靠,而且,左下肢开口部2L和右下肢开口部2R包围穿戴者的大腿部”的状态固定于穿戴者的身体。通过尿布1这样固定于穿戴者的身体,能够实现穿戴了尿布1的状态下的站立行走。
在尿布1中,能够吸收并保持液体的吸收体8主要以下裆区域1B附近为中心而配置。另外,在尿布1中,为了抑制在尿布1与穿戴者的皮肤之间形成成为液体的流出路径的间隙,在左下肢开口部2L、右下肢开口部2R、躯干开口部2T分别设置有立体褶裥G1L、立体褶裥G1R、腰部褶裥G2。立体褶裥G1L、G1R和腰部褶裥G2构成为通过线状橡胶的弹性力而紧贴于穿戴者的皮肤,由此,能够使从穿戴者排出的排泄液不从尿布1漏出而吸收于吸收部主体15(吸收体8)。
如图14及图15所示,尿布1具有在装戴于穿戴者的状态下形成外表面的罩片4F、4R和垫罩片6。罩片4F是主要形成尿布1的前大身区域1F的外表面的片构件。另外,垫罩片6是主要用于形成尿布1的下裆区域1B的外表面的片构件。另外,罩片4R是主要用于形成尿布1的后大身区域1R的外表面的片构件。
罩片4F、4R和垫罩片6例如为了尿布1的外表面的加强、手感的提高而设置。另外,罩片4F、4R和垫罩片6为了抑制排泄物的泄漏,能够利用例如由不透液性的热塑性树脂构成的无纺布来形成。在此,作为不透液性的热塑性树脂,能够例示聚乙烯(PE)、聚丙烯(PP)等。另外,在不透液性的片,也可以以发挥不透液性和透湿性的方式形成有许多0.1~数μm左右的微细的孔。
另外,尿布1具有层叠于罩片4F的皮肤相对面侧的内罩片5F和层叠于罩片4R的皮肤相对面侧的内罩片5R。在本说明书中,“皮肤相对面”意味着在穿戴者穿戴了尿布1时与穿戴者的皮肤相对的一方的面。详情后述,内罩片5F是以在与罩片4F的层间夹入有作为线状的伸缩构件的线状橡胶的状态贴合于罩片4F的片构件。内罩片5F是具有与罩片4F中的除了后述的翻折部4F5和外装罩部4F10中的腰部第1区域RW1之外的部分对应的形状及大小的片构件。另外,内罩片5R是以在与罩片4R的层间夹入有作为线状的伸缩构件的线状橡胶的状态贴合于罩片4R的片构件。内罩片5R是具有与罩片4R中的除了后述的翻折部4R5和外装罩部4R10中的腰部第1区域RW1之外的部分对应的形状及大小的片构件。
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具备吸收部主体15。吸收部主体15以架设于前大身区域1F与后大身区域1R之间的状态被保持,在尿布1的穿戴时配置于穿戴者的下裆,吸收保持穿戴者排泄出的尿等液体。如图14及图15所示,吸收部主体15包括垫罩片6、背片7、吸收体8、中央片9、侧片10L、10R等,由它们一体形成。
背片7、吸收体8、中央片9相对于垫罩片6的皮肤相对面依次层叠。垫罩片6是具有矩形平面的片构件,该矩形平面在长度方向上具有从穿戴者的前大身经由下裆而到达后大身的长度,在相对于该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具有预定的横宽。另外,背片7、吸收体8、中央片9都是与垫罩片6同样地具有矩形平面的片构件,以长度方向与垫罩片6的长度方向一致的状态相对于垫罩片6按背片7、吸收体8、中央片9的顺序依次层叠。
吸收体8是用于吸收尿等液体并保持吸收了的液体的构件。吸收体8配置于不透液性的背片7与透液性的中央片9之间。吸收体8也可以具有在纸浆纤维、人造纤维或棉纤维这样的纤维素系纤维的短纤维、对聚乙烯、聚丙烯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合成纤维实施亲水化处理而得到的短纤维的间隙保持有能够吸收并保持水的具有交联构造的亲水性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等粒状的吸收性树脂的构造。由此,吸收体8若吸收从穿戴者排泄出的液体,则能够使保持于短纤维内的间隙的吸收性树脂溶胀而将该液体保持于短纤维内。此外,吸收体8可以是由1张垫子构成的单层构造,也可以是将多张垫子重叠而成的层叠构造。另外,吸收体8能够采用与目的相应的适当的形状。作为吸收体8的形状,例如可举出矩形状、中央部附近缩窄的沙漏型及其他各种形状。
中央片9是与穿戴者的下裆的皮肤直接触碰而用于使尿等液体向吸收体8透过的片构件,以覆盖吸收体8的吸水面的方式层叠配置。本实施方式中的中央片9由柔软性高的透液性材料形成。作为形成中央片9的透液性材料,例如能够例示纺织布、无纺布、多孔质膜等。另外,中央片9也可以具有亲水性。
背片7是用于抑制透过中央片9并吸收于吸收体8的液体向尿布1的外侧漏出的片构件。因而,背片7由不透液性材料形成。作为形成背片7的不透液性材料,能够例示由聚乙烯树脂构成的不透液性的膜等。另外,背片7也可以为了确保透气性而由形成有许多微细孔的微多孔性聚乙烯膜形成。
垫罩片6是用于加强背片7且使其皮肤触感良好的构件,贴合于背片7。作为形成垫罩片6的材料,能够例示纺织布、无纺布。另外,垫罩片6也可以是由聚乙烯、聚丙烯、聚酯这样的热塑性树脂构成的无纺布或湿式无纺布等。
吸收部主体15中的侧片10L、10R是用于形成上述的立体褶裥G1L、G1R的细长的带状构件。侧片10L、10R沿着中央片9的长边部分而延伸设置。另外,在侧片10L、10R,沿着长度方向而粘接有线状橡胶10L1、10R1。若通过将形成前大身区域1F的左侧缘的罩片4F的左侧缘4F7和形成后大身区域1R的左侧缘的罩片4R的左侧缘4R7互相接合且将形成前大身区域1F的右侧缘的罩片4F的右侧缘4F8和形成后大身区域1R的右侧缘的罩片4R的右侧缘4R8互相接合而组成图13所示的尿布1,则侧片10L、10R由线状橡胶10L1、10R1的收缩力在长度方向上拉紧,结果,沿着翻折线10L2、10R2而从中央片9立起。
由此,形成防止液体从左下肢开口部2L及右下肢开口部2R的流出的立体褶裥G1L、G1R。罩片4F、4R的侧缘彼此的接合方法没有特别的限定,但例如能够例示热密封、高频密封、超声波密封等。此外,吸收部主体15从前大身区域1F延伸至后大身区域1R。
接着,对尿布1的详细构造进行说明。如图15所示,罩片4F通过顶端侧以翻折线4F6为界向内侧翻折而形成有翻折部4F5。以下,将罩片4F中的除了翻折部4F5之外的部分称作外装罩部4F10。罩片4F的外装罩部4F10形成尿布1的外表面。罩片4F的翻折线4F6形成尿布1组装完成的状态下的躯干开口部2T的躯干开口端缘4F9。
罩片4F中的翻折部4F5在与外装罩部4F10的层间配置有伸长状态的第1线状橡胶4F1。另外,罩片4F中的翻折部4F5的顶端侧以将内罩片5F、垫罩片6、背片7及吸收体8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侧夹入于与外装罩部4F10的层间的状态,以重叠于吸收体8的一端部的状态被粘接。此外,在本说明书中,表述成将一个构件和其他构件重叠时的方式不限定于构件彼此以互相全面接触的状态重叠的方式,是包括一个构件的一部分和其他构件的整体重叠的方式、或一个构件和其他构件的一部分彼此重叠的方式等的概念。
而且,如图15所示,在罩片4F的外装罩部4F10与内罩片5F的层间,从翻折线4F6侧起,第2线状橡胶4F2、第3线状橡胶4F3、第4线状橡胶4F4按该顺序依次配置,以由外装罩部4F10和内罩片5F夹入的状态被粘接。如图15所示,罩片4F中的第1线状橡胶4F1~第4线状橡胶4F4各自平行地配置有多条,均沿着罩片4F的宽度方向(绕躯干方向)延伸设置。
另一方面,关于罩片4R,也通过顶端侧以翻折线4R6为界向内侧翻折而形成有翻折部4R5。以下,将罩片4R中的除了翻折部4R5之外的部分称作外装罩部4R10。罩片4R的外装罩部4R10形成尿布1的外表面。罩片4R的翻折线4R6形成尿布1组装完成的状态下的躯干开口部2T的躯干开口端缘4R9。罩片4R中的翻折部4R5在与外装罩部4R10的层间配置有伸长状态的第1线状橡胶4R1。另外,罩片4R中的翻折部4R5的顶端侧以将内罩片5R、垫罩片6、背片7及吸收体8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侧夹入于与外装罩部4R10的层间的状态,以重叠于吸收体8的另一端部的状态被粘接。
而且,如图15所示,在罩片4R的外装罩部4R10与内罩片5R的层间,从翻折线4R6侧起,第2线状橡胶4R2、第3线状橡胶4R3、第4线状橡胶4R4按该顺序依次配置,以由外装罩部4R10和内罩片5R夹着的状态被粘接。如图15所示,罩片4R中的第1线状橡胶4R1~第4线状橡胶4R4各自平行地配置有多条,均沿着罩片4R的宽度方向(绕躯干方向)延伸设置。
以下,在尿布1的罩片4F、4R中,将配置有第1线状橡胶4F1、4R1及第2线状橡胶4F2、4R2的区域称作“腰部区域RW”。尿布1的腰部区域RW是位于形成躯干开口部2T的躯干开口端缘4F9、4R9附近且形成腰部褶裥G2的区域。而且,将腰部区域RW中的配置有第1线状橡胶4F1、4R1的区域称作“腰部第1区域RW1”(第1区域),将配置有第2线状橡胶4F2、4R2的区域称作“腰部第2区域RW2”(第2区域)。
另外,在尿布1的罩片4F、4R中,将配置有第3线状橡胶4F3、4R3及第4线状橡胶4F4、4R4的区域称作“腹部区域RT”。腹部区域RT是位于腰部区域RW的下方的区域。将腹部区域RT中的配置有第3线状橡胶4F3、4R3的区域称作“腹部第1区域RT1”,将配置有第4线状橡胶4F4、4R4的区域称作“腹部第2区域RT2”。
在此,腰部第1区域RW1中的第1线状橡胶4F1、4R1例如在尿布1的组装过程中,以伸长的状态被涂布了粘接剂后,通过向外装罩部4F10、4R10与翻折部4F5、4R5之间夹入而粘接于它们的层间。同样,腰部第2区域RW2中的第2线状橡胶4F2、4R2和腹部区域RT中的第3线状橡胶4F3、4R3及第4线状橡胶4F4、4R4例如在尿布1的组装过程中,以伸长的状态被涂布了粘接剂后,通过向罩片4F、4R的外装罩部4F10、4R10与内罩片5F、5R之间夹入而粘接于它们的层间。
在此,若在罩片4F、4R的外装罩部4F10、4R10与内罩片5F、5R的层间以伸长状态被夹入并粘接的腰部第1区域RW1的第1线状橡胶4F1、4R1收缩,则跟随于其而外装罩部4F10、4R10和翻折部4F5、4R5中的与腰部第1区域RW1对应的部分呈褶状连续地挠曲,从而形成使腰部第1区域RW1在绕躯干方向上收缩的第1收缩部S1。
在腰部第2区域RW2中也是,若在外装罩部4F10、4R10与内罩片5F、5R的层间以伸长状态被夹入并粘接的第2线状橡胶4F2、4R2收缩,则跟随于其而外装罩部4F10、4R10和内罩片5F、5R中的与腰部第2区域RW2对应的部分呈褶状连续地挠曲,从而形成使腰部第2区域RW2在绕躯干方向上收缩的第2收缩部S2(是在本申请中所说的“躯干开口部上侧收缩部”的一例)。
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由形成于腰部第1区域RW1的第1收缩部S1和形成于腰部第2区域RW2的第2收缩部S2形成了腰部褶裥G2。腰部褶裥G2通过第1线状橡胶4F1、4R1及第2线状橡胶4F2、4R2的收缩力而使穿戴者的腰围的尿布1的贴合性提高。在腰部褶裥G2的第1收缩部S1,多个第1线状橡胶4F1、4R1互相平行地且以恒定间隔A1配置。另外,在腰部褶裥G2的第2收缩部S2,多个第2线状橡胶4F2、4R2互相平行地且隔开恒定的间隔A2而设置。此外,在此所说的线状橡胶彼此的间隔意味着相邻的线状橡胶彼此在尿布的长度方向(连结前大身区域和后大身区域的方向)上分离的尺寸。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腰部第1区域RW1的第1线状橡胶4F1、4R1及腰部第2区域RW2的第2线状橡胶4F2、4R2遍及罩片4F、4R的整个宽度区间而延伸。因而,在尿布1的完成后,第1线状橡胶4F1、4R1及第2线状橡胶4F2、4R2形成沿着躯干开口部2T环绕的实质上环状的伸缩构件。换言之,在尿布1的完成后,腰部褶裥G2(第1收缩部S1、第2收缩部S2)遍及绕躯干方向的整周而形成。
在腹部第1区域RT1中也是,若在罩片4F、4R的外装罩部4F10、4R10与内罩片5F、5R的层间以伸长状态被夹入并粘接的第3线状橡胶4F3、4R3收缩,则跟随于其而罩片4F、4R的外装罩部4F10、4R10和内罩片5F、5R中的与腹部第1区域RT1对应的部分呈褶状连续地挠曲,从而形成使腹部第1区域RT1在绕躯干方向上收缩的第3收缩部S3(是在本申请中所说的“躯干开口部下侧收缩部”的一例)。第3收缩部S3是在尿布1的穿戴时与穿戴者的腰骨的高度附近贴合的区域,设置于包括与躯干开口部2T的开口部端缘相距20mm以上且40mm以下的范围内的区域。
另外,在腹部第2区域RT2中也是,若在罩片4F、4R的外装罩部4F10、4R10与内罩片5F、5R的层间以伸长状态被夹入并粘接的第4线状橡胶4F4、4R4收缩,则跟随于其而罩片4F、4R的外装罩部4F10、4R10和内罩片5F、5R中的与腹部第2区域RT2对应的部分呈褶状连续地挠曲,从而形成使腹部第2区域RT2在绕躯干方向上收缩的第4收缩部S4。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由形成于腹部第1区域RT1的第3收缩部S3和形成于腹部第2区域RT2的第4收缩部S4形成腹部褶裥G3。腹部褶裥G3通过第3线状橡胶4F3、4R3及第4线状橡胶4F4、4R4的收缩力而例如使穿戴者的下腹部周围的尿布1的贴合性提高。
配置于腹部褶裥G3的第3收缩部S3的第3线状橡胶4F3、4R3互相平行地且隔开恒定的间隔A3而设置。另外,配置于腹部褶裥G3的第4收缩部S4的第4线状橡胶4F4、4R4也互相平行地且隔开恒定的间隔A4而设置。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腹部褶裥G3的第3收缩部S3中的第3线状橡胶4F3、4R3的间隔A3被设定为比腰部褶裥G2的第2收缩部S2中的第2线状橡胶4F2、4R2的间隔A2大的尺寸,由此,在扩开躯干开口部2T而穿戴尿布1时,容易将成为与穿戴者的腰骨抵接的部位的腹部褶裥G3的第3收缩部S3与腰部褶裥G2的第2收缩部S2相比相对地扩开。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形成第1收缩部S1~第4收缩部S4而将各线状橡胶4F1、4R1、4F2、4R2、4F3、4R3、4F4、4R4沿着罩片4F、4R的宽度方向(绕躯干方向)延伸设置,但只要是线状的伸缩构件即可,不限于线状橡胶,也可以使用其他的材料、形态。另外,在本说明书中,“线状”表示细长且在特定的方向上延伸的形态,是包括带状、长方形状的形状的概念。此外,作为线状橡胶的材料,能够例示天然橡胶、合成橡胶等,但不限定于特定的材料。
接着,对尿布1的透气路形成片11F、11R进行说明。如图14及图15所示,尿布1具备在罩片4F、4R中的翻折部4F5、4R5和吸收部主体15中的垫罩片6、中央片9等的长度方向端部区域中层叠配置于该翻折部4F5、4R5的透气路形成片11F、11R。透气路形成片11F、11R形成尿布1的腰部褶裥G2及腹部褶裥G3的皮肤抵接面。“皮肤抵接面”意味着在尿布1的穿戴时与穿戴者的皮肤直接触碰的面,即尿布1的最内面。
图16是对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透气路形成片11F、11R的设置方式进行说明的图。图16的(A)是示出从尿布1的内部空间侧注视腰部褶裥G2的第1收缩部S1的状态的图。另外,图16的(B)是示意性地示出从尿布1的侧方观察的情况下的腰部褶裥G2的第1收缩部S1内的内部构造的图。另外,图16的(C)是从尿布1的上方(即,(B)的A向视方向)注视腰部褶裥G2的第1收缩部S1的状态的图。图16的(A)及(C)为了方便而示出了腰部褶裥G2中的第1收缩部S1收缩前的状态。另外,图16的(D)是示出从上方注视收缩后的腰部褶裥G2的第1收缩部S1的状态的图。
透气路形成片11F、11R至少配置于与第1收缩部S1、第2收缩部S2及第3收缩部S3对应的部位,经由由附图标记S表示的接合部而接合于垫罩片6中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区域及翻折部4F5、4R5等。图17是示出了将透气路形成片11F、11R接合的接合部S的部位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重叠于由热塑性树脂形成的罩片4F、4R的翻折部4F5、4R5及垫罩片6的透气路形成片11F、11R利用超声波熔接进行接合而形成了接合部S。如图16(A)、图17所示,通过从罩片4F、4R的躯干开口端缘4F9、4R9沿着与绕躯干方向(宽度方向)正交的长度方向而间歇性地配置多个接合部S,形成了在尿布1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线状接合部SL。换言之,1个线状接合部SL形成为沿着尿布1的长度方向而间歇性地配置的多个接合部S的集合体。在此,“间歇性地”配置意味着非连续地或断续地配置的方式。
如图16(A)所示,在腰部褶裥G2的第1收缩部S1沿着罩片4F、4R的绕躯干方向(宽度方向)而间歇性地配置有多条线状接合部SL。在图16(A)所示的例子中,各线状接合部SL互相平行地设置,线状接合部SL彼此的间隔以大小交替的方式设定。也就是说,以由1组线状接合部SL形成的双线在绕躯干方向(宽度方向)上等间隔地并列的形态间歇性地配置有线状接合部SL。此外,在图15(A)中,将线状接合部SL在尿布1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范围利用剖面线图示。如图所示,线状接合部SL跨形成第1收缩部S1的腰部第1区域RW1及形成第2收缩部S2的腰部第2区域RW2而延伸。
腰部褶裥G2的第1收缩部S1和第2收缩部S2及腹部褶裥G3的第3收缩部S3中的透气路形成片11F、11R的超声波接合在腰部褶裥G2的第1线状橡胶4F1、4R1及第2线状橡胶4F2、4R2和腹部褶裥G3的第3线状橡胶4F3、4R3及第4线状橡胶4F4、4R4处于伸长状态的状态下进行。并且,在腰部褶裥G2的第1收缩部S1和第2收缩部S2及腹部褶裥G3的第3收缩部S3中的透气路形成片11F、11R的接合完成后,夹持并固定于片层间的第1线状橡胶4F1、4R1、第2线状橡胶4F2、4R2、第3线状橡胶4F3、4R3及第4线状橡胶4F4、4R4的伸长状态被解除。其结果,腰部褶裥G2和腹部褶裥G3收缩,透气路形成片11F、11R中的线状接合部SL彼此的间隔缩窄。由此,透气路形成片11F、11R中的位于线状接合部SL彼此之间的非接合区域110通过挠曲而变形成波形。
其结果,通过位于线状接合部SL彼此之间的非接合区域110分离,从而如图16的(D)所示那样形成由翻折部4F5、4R5等和透气路形成片11F、11R的非接合区域110包围的第1透气路111。另外,在透气路形成片11F、11R的皮肤抵接面11a侧形成第2透气路112。在图16(D)中附图标记SS所示的双点划线将在穿戴者穿戴了尿布1的情况下与透气路形成片11F、11R抵接的皮肤面作为假想线示出。第2透气路112形成为在穿戴者穿戴了尿布1时形成于透气路形成片11F、11R的皮肤抵接面11a与穿戴者的皮肤之间的间隙。尿布1的内部空间中的湿气能够通过形成于腰部褶裥G2的第1收缩部S1和第2收缩部S2及腹部褶裥G3的第3收缩部S3的第1透气路111及第2透气路112而向外部排出。第1透气路111是从尿布1的内部空间透过了透气路形成片11F、11R的湿气通过的透气路。另一方面,第2透气路112是将尿布1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直接连通的透气路径,能够将尿布1内的湿气更顺畅地排出。
如图16的(D)所示,在腰部褶裥G2及腹部褶裥G3的收缩后,形成第1收缩部S1的相对大的第1褶41和相对小的第2褶42交替形成。另外,挠曲变形成波形的透气路形成片11F、11R也交替形成有相对大的第1褶113和相对小的第2褶114。这是由于线状接合部SL彼此的间隔以大小交替的方式设定。即,由间隔宽的一组线状接合部SL形成大的第1褶41、113,由间隔窄的一组线状接合部SL形成小的第2褶42、114。
在此,挠曲变形成波形的透气路形成片11F、11R的第1褶113为了与形成第1收缩部S1的第1褶41协作而确保大的第1透气路111而起作用。另一方面,透气路形成片11F、11R的第2褶114为了与形成第1收缩部S1的第2褶42协作而形成第1透气路111并且使在绕躯干方向(宽度方向)上相邻的第1褶113彼此恰当地分离而确保第2透气路112的透气截面而起作用。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由跟随腰部褶裥G2和腹部褶裥G3的收缩而变形成波形的透气路形成片11F、11R形成的沟纹构造设置于腰部褶裥G2的第1收缩部S1和第2收缩部S2及腹部褶裥G3的第3收缩部S3的皮肤抵接面侧,能够通过第1透气路111及第2透气路112而将尿布1内的湿气向外部有效地排出。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线状接合部SL形成为沿着尿布1的长度方向而间歇性地配置的多个接合部S的集合体,所以通过接合部S彼此的间隙而相邻的第1透气路111彼此连通。因而,能够谋求相邻的第1透气路111间的透气性的提高,使穿戴者难以受到局部性的潮热感。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的透气路形成片11F、11R设置有许多透气用的微细的透气孔11F1、11R1。在此,透气孔意味着使片的一个面侧的空间和另一个面侧的空间连通的开口部,其形状没有特别的限定。由此,作为透气孔11F1、11R1,例如能够应用圆形、椭圆形、多边形(三角形、四边形等)等形状的开口部。透气孔11F1、11R1向透气路形成片11F、11R的形成并不意味着该透气路形成片11F、11R是不具有透气性的材料,该透气路形成片11F、11R既可以是具有透气性的材料也可以是不具有透气性的材料。透气路形成片11F、11R优选是具有透气性、透液性的材料,但例如也可以是非透气性的材料。透气孔11F1、11R1的大小、个数没有特别的限定,但例如若是开口面积为0.5~10mm2的孔则优选形成5~200个左右。
并且,本发明人等进行了锐意研究,结果发现了:通过使形成第3收缩部S3的第3线状橡胶4F3、4R3彼此的间隔A3比形成第2收缩部S2的第2线状橡胶4F2、4R2彼此的间隔A2大,从而以使尿布1成为恰当的穿戴状态的方式将第3收缩部S3向穿戴者的腰骨引导、且配合穿戴者的动作而伸缩的第3收缩部S3中的伴随于基于第1透气路111及第2透气路112的伸缩的变形的泵效果促进从尿布1内部的湿气的排出。尤其是,得到了以下见解:通过将间隔A3设定为6.5mm以上且12mm以下,从而与间隔A3被设定为比其窄的间隔的情况相比,透气路形成片11F、11R由第3线状橡胶4F3、4R3约束的程度下降,通过约束的程度的下降而第1透气路111及第2透气路112变大从而第3收缩部S3中的泵效果升高。
图18是示出了各收缩部中的收缩力的大小的图。图18所示的中空的箭头表示收缩力的大小。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形成第3收缩部S3的第3线状橡胶4F3、4R3彼此的间隔A3比形成第2收缩部S2的第2线状橡胶4F2、4R2彼此的间隔A2大。由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如图18所示,第3收缩部S3的收缩力比第1收缩部S1及第2收缩部S2的收缩力弱。并且,第3收缩部S3被设计成在尿布1穿戴于恰当的位置的状态下与穿戴者的腰骨抵接,另外,如图18所示,腰骨是在穿戴者的腰身(日文:胴回り)中横宽最大的部位。另外,第3收缩部S3以与从一般的成人的食指的第1关节与第2关节之间到指尖端为止的距离即20mm以上且40mm以下的范围内一致的方式,设置于包括与躯干开口部2T的开口部端缘相距20mm以上且40mm以下的范围内的区域。因此,在第3收缩部S3的收缩力比第1收缩部S1及第2收缩部S2的收缩力弱的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在向穿戴者穿戴时躯干开口部2T由手扩开时,第3收缩部S3最扩展,因此成为以下状态:进行着穿戴作业的人的食指的第2关节挂在躯干开口部2T的开口部端缘附近,第1收缩部S1和第2收缩部S2位于食指的第1关节与第2关节之间,食指的顶端钩挂于比第1收缩部S1及第2收缩部S2容易扩展的第3收缩部S3。并且,以使在穿戴者的腰身中横宽最大的腰骨自然收纳于最扩展的第3收缩部S3的方式穿戴。其结果,第3收缩部S3被设计成与穿戴者的腰骨抵接的尿布1在恰当的位置处向穿戴者穿戴。
图19是说明形成于腰部褶裥G2的第2收缩部S2和腹部褶裥G3的第3收缩部S3的褶的图。在形成于线状橡胶彼此之间的褶中,越是距线状橡胶的距离近的部位则由线状橡胶约束的程度越高。由此,形成于第3线状橡胶4F3、4R3彼此之间的透气路形成片11F、11R的第1褶113及第2褶114未比形成于以间隔比第3线状橡胶4F3、4R3彼此的间隔A3窄的间隔A2并列的第2线状橡胶4F2、4R2彼此之间的透气路形成片11F、11R的第1褶113及第2褶114受约束。由此,形成于腹部褶裥G3的第3收缩部S3的褶比形成于腰部褶裥G2的第2收缩部S2的褶大。因而,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在腹部褶裥G3的部分中由第1褶113及第2褶114形成的第1透气路111及第2透气路112的大小比其他部位大。并且,由于腹部褶裥G3是通过穿戴者的动作而伸缩的部分,所以形成于腹部褶裥G3的部分的第1透气路111及第2透气路112通过与穿戴者的动作联动地扩缩而发挥泵功能,将尿布1内的湿气更顺畅地排出。另外,穿戴者的腰骨的部分是在穿戴者的腰身中横宽最大的部分,也是穿戴者的周围的物体容易接触而施加外压的部位,因此在与腰骨的部分对应的腹部褶裥G3中,也可期待基于第1透气路111及第2透气路112通过外压而扩缩的泵效果。由此,能够使尿布1的内部空间成为更舒适的环境。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由于形成于腹部褶裥G3的部分的褶比形成于腰部褶裥G2的第2收缩部S2的褶大,所以腹部褶裥G3的部分的褶比其他的褶显眼,能够使穿戴者自然地意识到使腹部褶裥G3与在穿戴者的腰身中横宽最大的腰骨抵接。另外,由于形成于腹部褶裥G3的部分的褶比形成于腰部褶裥G2的第2收缩部S2的褶大,所以在扩开躯干开口部2T时腹部褶裥G3的部分容易扩展。因而,在穿戴尿布1时,尿布1容易自然地被对位成比较容易扩展的腹部褶裥G3的部分与腰骨抵接。
上述实施方式的尿布1例如也可以如以下这样变形。图20是示意性地示出了将变形例的尿布1展开的状态的图。在本变形例中,第1收缩部S1中的第1线状橡胶4F1、4R1的间隔A1被设定为比第2收缩部S2中的第2线状橡胶4F2、4R2的间隔A2大的尺寸,由此,第1收缩部S1承担了将尿布1的内部空间的湿气向外部排出的湿气排出功能、容易扩开躯干开口部2T的功能。另一方面,腰部褶裥G2的第2收缩部S2通过与第1收缩部S1相比提高绕躯干方向上的收缩力而承担抑制尿布1的穿戴时的滑落的位置保持功能(滑落抑制功能)。
图21是说明形成于腰部褶裥G2的第1收缩部S1及第2收缩部S2和腹部褶裥G3的第3收缩部S3的褶的图。如上所述,在形成于线状橡胶彼此之间的褶中,越是距线状橡胶的距离近的部位则由线状橡胶约束的程度越高。由此,形成于第1线状橡胶4F1、4R1彼此之间的透气路形成片11F、11R的第1褶113及第2褶114未比形成于以间隔比第1线状橡胶4F1、4R1彼此的间隔A1窄的间隔A2并列的第2线状橡胶4F2、4R2彼此之间的透气路形成片11F、11R的第1褶113及第2褶114受约束。由此,形成于腰部褶裥G2的第1收缩部S1的褶比形成于腰部褶裥G2的第2收缩部S2的褶大。因而,根据本变形例的尿布1,在腰部褶裥G2的第1收缩部S1的部分中由第1褶113及第2褶114形成的第1透气路111及第2透气路112的大小比第2收缩部S2的部分大。并且,由于腰部褶裥G2是通过穿戴者的动作而伸缩的部分,所以在第1透气路111及第2透气路112中,在腰部褶裥G2的第1收缩部S1的部分和腹部褶裥G3的部分这2处分别发挥泵功能,将尿布1内的湿气更顺畅地排出(双泵功能)。由此,能够使尿布1的内部空间成为更舒适的环境。
上述的尿布1也可以在罩片4F、4R的翻折线4F6、4R6、呈虚线状地并列有由呈直线状地切入的细的切缝贯通形成的透气孔。在该情况下,形成于翻折线4F6、4R6的虚线状的透气孔优选为穿戴者的手指不会进入的大小。例如,若是由5mm以下的长度的切缝形成的透气孔,则一般的婴幼儿的手指不会进入。另外,翻折线4F6、4R6优选形成虚线状的透气孔的切缝彼此的间隔具有预定的长度,以使得避免通过尿布1的通常的使用状态而罩片4F、4R以翻折线4F6、4R6为界而裂开。虽然也要看构成罩片4F、4R的材料的强度,但若是不损害对腰身要求的伸缩性和穿戴感的平方米重量(日文:坪量)是8~50g/m2左右的片,则切缝彼此的间隔优选为2mm以上。
图22是示出了在腰部褶裥G2收缩了时形成于躯干开口部2T的开口部端缘的透气孔的图。在图22中,示出了罩片4F的部分,但关于罩片4R也是同样。在本变形例的尿布1中,罩片4F、4R的翻折线4F6、4R6是由呈直线状地切入的细的切缝形成的虚线状的透气孔,因此,若腰部褶裥G2通过线状橡胶4F1、4F2的收缩力而收缩,则形成翻折线4F6、4R6的细的切缝扩展,处于切缝彼此之间的接缝4F6T以外的部分的透气孔4F6K扩展。由此,在本变形例的尿布1中,不仅是形成于透气路形成片11F、11R与罩片4F、4R之间的透气路(在图22中以中间色调示出的空间),也会形成通过罩片4F、4R以翻折线4F6、4R6为界翻折而形成于罩片4F、4R内的透气路(在图22中以剖面线示出的空间)。由此,本变形例的尿布1与在翻折线4F6、4R6的部分不形成透气孔4F6K的尿布相比,腰部褶裥G2中的透气性高。尤其是,若与作为上述变形例示出的具有双泵功能的方式(即,在腰部褶裥G2的第1收缩部S1的部分和腹部褶裥G3的部分这2处分别发挥泵功能的方式)组合,则通过透气孔4F6K的透气也加入,能够将尿布1内的湿气更顺畅地排出。由此,能够使尿布1的内部空间成为更舒适的环境。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尿布1设置有透气路形成片11F、11R,但透气路形成片11F、11R也可以省略。若透气路形成片11F、11R被省略,则第1透气路111及第2透气路112消失,但第3线状橡胶4F3、4R3的约束的程度的下降被维持,因此形成于第3收缩部S3的褶的大小比周围大的状态被维持,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第3收缩部S3的泵效果能够维持。
附图标记说明
1··尿布
1B··下裆区域
1F··前大身区域
1R··后大身区域
2T··躯干开口部
G2··腰部褶裥
4F、4R··罩片
4F1、4R1··第1线状橡胶
4F2、4R2··第2线状橡胶
4F3、4R3··第3线状橡胶
4F4、4R4··第4线状橡胶
11F、11R··透气路形成片
S··接合部
S1··第1收缩部
S2··第2收缩部
S3··第3收缩部
S4··第4收缩部
Claims (12)
1.一种吸收性物品,是覆盖穿戴者的腹部的前大身区域(1F)、覆盖穿戴者的背部的后大身区域(1R)、及位于所述前大身区域(1F)与所述后大身区域(1R)之间并且配置吸收体的下裆区域相连设置而得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1收缩部(S1),该第1收缩部(S1)包括设置于所述前大身区域(1F)及所述后大身区域(1R)中的与形成能够供穿戴者的躯干部插通的躯干开口部(2T)的躯干开口端缘接近的第1区域并且沿着绕躯干方向环状延伸设置的第1伸缩构件,并使所述第1区域在绕躯干方向上收缩,以及
第2收缩部(S2),该第2收缩部(S2)包括设置于所述前大身区域(1F)及所述后大身区域(1R)中的相对于所述第1区域在所述下裆区域侧相邻的第2区域并且沿着绕躯干方向环状延伸设置的第2伸缩构件,并使所述第2区域在绕躯干方向上收缩,
在所述第1收缩部(S1)以恒定间隔配置有多个所述第1伸缩构件,且该第1伸缩构件彼此的间隔为6.5mm以上且20mm以下,
在所述第2收缩部(S2)配置有多个所述第2伸缩构件,且该第2伸缩构件彼此的间隔被设定为比所述第1伸缩构件彼此的间隔小的尺寸,
所述吸收性物品还具备透气路形成片,该透气路形成片以覆盖所述第1收缩部(S1)的皮肤相对面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层叠配置于形成所述第1收缩部(S1)的片构件;
所述第1伸缩构件粘接于所述片构件,
所述透气路形成片相对于所述第1收缩部(S1)的所述皮肤相对面由沿着绕躯干方向间歇性地设置多个的接合部接合,通过所述第1收缩部(S1)的收缩,位于所述接合部彼此之间的非接合区域挠曲、变形成波形,从而形成透气路,且所述接合部彼此的间隔大小交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伸缩构件彼此的间隔为6.5mm以上且13mm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收缩部(S1)在连结所述前大身区域(1F)和所述后大身区域(1R)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从所述躯干开口端缘起的范围为26mm以上且31mm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收缩部(S1)具有片构件层叠至少3层的层叠构造。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伸缩构件粘接于形成所述第1收缩部(S1)的片构件,
所述吸收体的长度方向端部和所述第1收缩部(S1)相接。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收缩部(S2)的硬挺度比所述第1收缩部(S1)的硬挺度大。
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具备:皮肤侧片构件,层叠于所述吸收体而形成皮肤相对面;
所述第1伸缩构件粘接于形成所述第1收缩部(S1)的片构件,
在穿戴时,在与所述吸收体的长度方向端部附近重叠的区域的所述皮肤侧片构件与所述穿戴者的皮肤之间形成空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俯视的情况下在与所述吸收体的所述长度方向端部附近重叠的区域朝向所述长度方向端部成为凸状的弯折线形成于所述吸收体。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俯视的情况下在所述吸收体的所述长度方向端部附近朝向所述长度方向端部成为凸状的弯折线形成于所述皮肤侧片构件。
10.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收缩部(S2)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延伸的从所述躯干开口端缘起的范围为31mm以上且71mm以下,
所述第1收缩部(S1)的扩宽强度比所述第2收缩部(S2)的扩宽强度小。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收缩部(S2)对应于与所述穿戴者的骨盆抵接的骨盆抵接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伸缩构件粘接于形成所述第1收缩部(S1)的片构件,
所述第1伸缩构件彼此的间隔为6.5mm以上且13mm以下,
所述第1收缩部(S1)在连结所述前大身区域(1F)和所述后大身区域(1R)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从所述躯干开口端缘起的范围为26mm以上且31mm以下,
所述吸收体的长度方向端部和所述第1收缩部(S1)相接。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105359 | 2018-05-31 | ||
JP2018105359A JP6662409B2 (ja) | 2018-05-31 | 2018-05-31 | 吸収性物品 |
JP2018105360A JP6662410B2 (ja) | 2018-05-31 | 2018-05-31 | 吸収性物品 |
JP2018-105360 | 2018-05-31 | ||
JP2018-244832 | 2018-12-27 | ||
JP2018244832A JP7519757B2 (ja) | 2018-12-27 | 2018-12-27 | 吸収性物品 |
PCT/JP2019/021886 WO2019230982A1 (ja) | 2018-05-31 | 2019-05-31 | 吸収性物品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243369A CN112243369A (zh) | 2021-01-19 |
CN112243369B true CN112243369B (zh) | 2022-11-08 |
Family
ID=686976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80036198.XA Active CN112243369B (zh) | 2018-05-31 | 2019-05-31 | 吸收性物品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243369B (zh) |
WO (1) | WO2019230982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788761B (zh) * | 2021-01-25 | 2023-03-24 | 王子控股株式会社 | 吸收性物品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441982B2 (ja) * | 1998-10-02 | 2003-09-02 |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 パンツ型の使い捨ておむつ |
JP4198312B2 (ja) * | 2000-12-06 | 2008-12-17 |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 紙おむつ |
JP4124314B2 (ja) * | 2001-03-30 | 2008-07-23 |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 吸収性物品 |
JP3914555B2 (ja) * | 2005-10-14 | 2007-05-16 | 王子ネピア株式会社 | 使い捨ておむつ |
JP2008093289A (ja) * | 2006-10-13 | 2008-04-24 | Kao Corp | 吸収性物品 |
JP5328203B2 (ja) * | 2008-03-31 | 2013-10-30 |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 使い捨て吸収性着用物品 |
KR101584392B1 (ko) * | 2008-09-12 | 2016-01-11 | 유니챰 가부시키가이샤 | 흡수성 물품 |
WO2011122604A1 (ja) * | 2010-03-29 | 2011-10-06 | 王子ネピア株式会社 | 使い捨ておむつ |
DE202011000820U1 (de) * | 2010-04-19 | 2011-09-27 | Unicharm Corporation | Tragbarer Einwegartikel |
JP5665433B2 (ja) * | 2010-08-31 | 2015-02-04 |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 使い捨て着用物品 |
JP5846963B2 (ja) * | 2011-02-28 | 2016-01-20 |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 使い捨て着用物品 |
JP5912491B2 (ja) * | 2011-12-15 | 2016-04-27 | 花王株式会社 | パンツ型吸収性物品 |
US10064763B2 (en) * | 2011-12-28 | 2018-09-04 | Livedo Corporation | Absorbent article with elastic members |
JP2015516274A (ja) * | 2012-05-15 | 2015-06-11 | ザ プロクター アンド ギャンブルカンパニー | テクスチャ比を有するテクスチャゾーンを備えたベルト部分を有する吸収性物品 |
GB2530214B (en) * | 2013-06-20 | 2020-10-07 | Procter & Gamble | Array of disposable absorbent articles for fitting broad range of wearers |
JP6396145B2 (ja) * | 2013-12-26 | 2018-09-26 |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 吸収性物品の伸縮構造、及びその伸縮構造を備えた吸収性物品 |
CN205019271U (zh) * | 2014-06-19 | 2016-02-10 | 花王株式会社 | 吸收性物品 |
JP5699242B1 (ja) * | 2014-06-30 | 2015-04-08 |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 吸収性物品 |
JP5929984B2 (ja) * | 2014-08-20 | 2016-06-08 | 王子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 使い捨ておむつ及びクッションシート |
WO2016092842A1 (ja) * | 2014-12-10 | 2016-06-16 | 王子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 吸収性物品 |
JP6269473B2 (ja) * | 2014-12-26 | 2018-01-31 | 王子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 使い捨ておむつ及びクッションシート |
-
2019
- 2019-05-31 CN CN201980036198.XA patent/CN112243369B/zh active Active
- 2019-05-31 WO PCT/JP2019/021886 patent/WO2019230982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243369A (zh) | 2021-01-19 |
WO2019230982A1 (ja) | 2019-12-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089806B2 (ja) | 吸収性物品 | |
TW201249411A (en) | Disposable diaper | |
TW584556B (en) | Panty type diaper | |
TW201244705A (en) | Disposable wearing article | |
JP5081793B2 (ja) | 吸収性物品 | |
JP6391208B2 (ja) | 使い捨ておむつ | |
CN112243369B (zh) | 吸收性物品 | |
JP5791494B2 (ja) | 吸収性物品 | |
TWI711440B (zh) | 用後即棄式穿著用物品 | |
JP6307544B2 (ja) | パンツタイプ使い捨て製品 | |
JP7456731B2 (ja) | 使い捨て着用物品 | |
JP7201358B2 (ja) | パンツタイプ使い捨て着用物品 | |
JP2017169730A5 (zh) | ||
JP7358782B2 (ja) | 吸収性物品 | |
CN112236111B (zh) | 吸收性物品 | |
JP6793681B2 (ja) | 吸収性物品 | |
JP7519757B2 (ja) | 吸収性物品 | |
JP7358783B2 (ja) | 吸収性物品 | |
JP7158836B2 (ja) | パンツタイプ使い捨ておむつ | |
JP6429961B2 (ja) | パンツタイプ使い捨て製品 | |
JP6662409B2 (ja) | 吸収性物品 | |
JP6662410B2 (ja) | 吸収性物品 | |
JP2021049285A5 (zh) | ||
WO2018123514A1 (ja) | 吸収性物品 | |
JP7424811B2 (ja) | 使い捨て着用物品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