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236154B - 一种组合物及其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组合物及其应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236154B CN112236154B CN201880093354.1A CN201880093354A CN112236154B CN 112236154 B CN112236154 B CN 112236154B CN 201880093354 A CN201880093354 A CN 201880093354A CN 112236154 B CN112236154 B CN 11223615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mposition
- present application
- lactobacillus
- enteric
-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L—FOODS, FOODSTUFFS OR NON-ALCOHOLIC BEVERAG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PREPARATION OR TREATMENT THEREOF
- A23L33/00—Modifying nutritive qualities of foods; Dietetic products; Preparation or treatment thereof
- A23L33/10—Modifying nutritive qualities of foods; Dietetic products; Preparation or treatment thereof using additives
- A23L33/135—Bacteria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probiotic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5/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materials or reaction products thereof with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 A61K35/66—Microorganisms or materials therefrom
- A61K35/74—Bacteria
- A61K35/741—Probiotic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1/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alimentary tract or the digestive system
- A61P1/04—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alimentary tract or the digestive system for ulcers, gastritis or reflux esophagitis, e.g. antacids, inhibitors of acid secretion, mucosal protectant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ycolo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Nutrition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Medicines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Micro-Organisms (AREA)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组合物及其应用,该组合物包括加氏乳杆菌和/或其代谢产物、嗜酸乳杆菌和/或其代谢产物以及假小链状双歧杆菌和/或其代谢产物。该组合物能够治疗包括溃疡性肠炎的炎症及其相关疾病。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微生物制剂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微生物或微生物相关的组合物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炎症性肠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该疾病易反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现代医学认为,引发炎症性肠道疾病(IBD)的因素有遗传、饮食、感染、自身免疫、心理因素以及环境等。炎症性肠道疾病包括溃疡性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均属于炎症相关疾病。
溃疡性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炎症性肠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disease,IBD)一种重要的疾病类型,其发病原因不明,主要病变部位是在结肠粘膜的粘膜下层,属于一种慢性的肠道疾病。基于目前的研究,主要认为引发UC的病因有宿主遗传易感性、肠道菌群以及肠粘膜的免疫反应,临床病理表现为持续腹痛、腹泻和黏液血便,且病情反复,近年来我国UC的患病人数呈明显上升趋势。
目前,临床上针对UC的用药主要有水杨酸类药物、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和免疫抑制剂。这三类药物均可以一定程度上对UC进行缓解,但是也都存在不足。水杨酸类药物可以比较好的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清除氧自由基从而达到缓解炎症反应的目的,但也只能短期缓解,无法实现根治,临床上治疗UC常见的水杨酸类西药主要是柳氮磺胺吡啶(SASP),主要针对轻度、中度以及慢性UC患者。并且,水杨酸类药物还具有很多副作用,例如引发消化道反应、头痛、网织红细胞增多、精子减少,以及过敏反应引起的皮疹、肝毒性、白细胞减少、贫血等,这类药物同时也具有抗菌作用,容易引起菌群紊乱以及耐药性增强。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是重症或者爆发性UC患者的首选用药,典型的药物比如倍他米松;但是,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会导致机体代谢紊乱,水潴留等副作用,仅可作为应急用药,不能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例如环孢素,可以通过抑制T细胞IL-2的产生,影响免疫反应的进展,从而对UC进行抑制;但是,免疫抑制剂治疗对药物依赖性较大,治疗周期长,容易引起肾毒性及二次感染,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治疗的手段。因此,目前来说尚没有安全有效的炎症及其相关疾病,尤其是溃疡性肠炎的治疗药物。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组合物及其应用。
本申请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的一方面公开了一种组合物,该组合物包括加氏乳杆菌和/或其代谢产物、嗜酸乳杆菌和/或其代谢产物,以及假小链状双歧杆菌和/或其代谢产物。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关键在于,研究发现加氏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和假小链状双歧杆菌三者联合使用能够预防和治疗炎症及炎症相关疾病,尤其是能够有效预防和治疗溃疡性肠炎;研究显示,其预防或治疗预防作用主要由两方面组成,一方面,是加氏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和假小链状双歧杆菌对体内肠道微生态进行改善,形成由有益菌构成的生态保护屏障,从而起到炎症或炎症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另一方面,是加氏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和假小链状双歧杆菌的代谢产物作为益生材料,起到炎症或炎症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因此,本申请的组合物,其重要的用途就是用于预防或治疗炎症或炎症相关疾病,尤其是用于预防或治疗溃疡性肠炎或其相关疾病。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一种实现方式中,由加氏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和假小链状双歧杆菌组成的组合物,通过三个菌对体内肠道微生态进行改善,形成由有益菌构成的生态保护屏障,起到溃疡性肠炎预防和治疗效果。可以理解,这种微生态的改善,不仅对溃疡性肠炎有预防和治疗效果,对于其它与微生态相关疾病,例如普通肠炎或胃炎等,同样具有效果;因此,本申请的组合物可以用于预防或治疗炎症或炎症相关疾病。
优选的,加氏乳杆菌为保藏号GDMCC 60092的加氏乳杆菌TF08-1,嗜酸乳杆菌为保藏号GDMCC 60091的嗜酸乳杆菌AM13-1,假小链状双歧杆菌为保藏号GDMCC 60089的假小链状双歧杆菌TM12-14。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关键在于研究发现加氏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和假小链状双歧杆菌三者联合使用能够预防和治疗炎症及炎症相关疾病,而加氏乳杆菌TF08-1、嗜酸乳杆菌AM13-1和假小链状双歧杆菌TM12-14,这三个菌株是本申请研究过程中发现的联合使用效果较好的三个菌株,因此分别对三个菌株进行了保藏。可以理解,一方面,不排除在本申请的发明思路下,还可以采用其它菌株的加氏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和假小链状双歧杆菌,达到甚至超过本申请三个菌株的效果;另一方面,在对炎症或炎症相关疾病预防或治疗效果要求较低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其它菌株的加氏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和假小链状双歧杆菌。
优选的,本申请的组合物还含有其它益生菌和/或益生元。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组合物,其关键在于加氏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和假小链状双歧杆菌三者联合使用能够预防和治疗炎症及炎症相关疾病,可以理解,在不影响加氏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和假小链状双歧杆菌三者联合作用效果的情况下,还可以添加其它益生菌或者益生元,使得本申请的组合物具备更多的功能,或者对其原本的功效进行加强,这些益生菌或益生元可以采用现有研究报道过的益生菌或益生元,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优选的,本申请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本申请组合物中的益生元,选自低聚果糖(FOS)、低聚半乳糖(GOS)、低聚木糖(XOS)、低聚乳果糖(LACT)、大豆低聚糖(SOS)、菊粉(Inulin)和寡聚糖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的,本申请的组合物还含有有助于保持加氏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和假小链状双歧杆菌中的至少一种的活力的物质。
可以理解,为了保持组合物中加氏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和假小链状双歧杆菌的活力,保障其功效,还可以在组合物中添加各种维持菌株活力的物质,这些活力物质可以是现有研究报道过的活力物质,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优选的,本申请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有助于保持加氏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和假小链状双歧杆菌中的至少一种的活力的物质,选自半胱氨酸、谷胱甘肽、丁基羟基茴香醚、二丁基甲基甲苯、生育酚、竹叶抗氧化物、D-异抗坏血酸或其钠盐、抗坏血酸钠、抗坏血酸钙、磷脂、维生素C和维生素E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的,本申请的组合物还包括药学上或食品上可接受的载体或辅料。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组合物具有预防和治疗炎症及炎症相关疾病的效果,本申请的一种实现方式中,主要通过食用本申请的组合物,达到预防和治疗效果。因此,组合物中还可以包括药学上或食品上可接受的载体或辅料,以方便使用。
优选的,药学上或食品上可接受的载体或辅料,选自葡萄糖、乳糖、蔗糖、淀粉、甘露醇、糊精、脂肪酸甘油酯、聚乙二醇、羟乙基淀粉、乙二醇、聚氧乙烯山梨糖醇酐脂肪酸酯、氨基酸、明胶、白蛋白、水和生理食盐水中的至少一种。
本申请的另一面公开了本申请的组合物在制备用于治疗或预防炎症或炎症相关疾病的食品、保健品、食品添加剂或药品中的应用。
可以理解,本申请的组合物具有预防和治疗炎症及炎症相关疾病的效果,为了方便使用,可以将本申请的组合物制成各种食品、保健品、食品添加剂或药品。
优选的,本申请的组合物尤其可以用于制备治疗或预防溃疡性肠炎或其相关疾病的食品、保健品、食品添加剂或药品。
本申请的再一面公开了本申请的组合物在制备用于控制哺乳动物体重下降的食品、保健品、食品添加剂或药品中的应用。
其中,哺乳动物体重下降,尤其指哺乳动物因炎症导致的体重下降。
优选的,炎症为溃疡性肠炎,即控制哺乳动物因溃疡性肠炎导致的体重下降。
本申请的再一面公开了本申请的组合物在制备用于降低哺乳动物的疾病活动指数的食品、保健品、食品添加剂或药品中的应用。
本申请的再一面公开了本申请的组合物在制备用于改善哺乳动物肠道病变的食品、保健品、食品添加剂或药品中的应用。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组合物能够预防和治疗炎症及炎症相关疾病,其关键就体现在能够对炎症及炎症相关疾病引起的体重下降进行控制、降低炎症及炎症相关疾病引起的疾病活动指数,并改善哺乳动物肠道病变;因此,本申请的组合物也可以单独的用于制备控制哺乳动物体重下降、降低哺乳动物疾病活动指数或改善哺乳动物肠道病变的食品、保健品、食品添加剂或药品。
本申请的再一面公开了采用本申请的组合物进行炎症或炎症相关疾病的治疗或预防的方法。
本申请的再一面公开了采用本申请的组合物控制哺乳动物体重下降的方法。
本申请的再一面公开了采用本申请的组合物降低哺乳动物的疾病活动指数的方法。
本申请的再一面公开了采用本申请的组合物改善哺乳动物肠道病变的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各种方法中,主要是通过食用本申请的组合物,以起到治疗或预防炎症或炎症相关疾病、控制哺乳动物体重下降、降低哺乳动物疾病活动指数或改善哺乳动物肠道病变的效果。
本申请的再一面公开了一种食品,该食品中含有本申请的组合物。
优选的,食品为乳酸饮品或豆乳饮品。本申请的食品,是广义上的以任何形态存在的可食用物品,并不仅限于乳酸饮品或豆乳饮品,例如还可以是发酵食品,也可以是动物饲料等。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食品由于含有本申请的组合物,因此同样具有治疗或预防炎症或炎症相关疾病、控制哺乳动物体重下降、降低哺乳动物疾病活动指数和改善哺乳动物肠道病变的效果。可以理解,本申请的食品,其关键在于其中含有本申请的组合物,至于食品的具体形态,如固体、液体等,可以根据不同的食品产品或使用需求而定,在此不做具体限定。本申请的一种实现方式中,主要是将本申请的组合物制成常见的乳酸饮品或豆乳饮品,以方便饮用;当然,也可以制成例如奶片、奶酪条等固体食品,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食品中加氏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和假小链状双歧杆菌的活性菌量或者摄取量不做具体限定,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实际状况灵活选择。以加氏乳杆菌TF08-1、嗜酸乳杆菌AM13-1和假小链状双歧杆菌TM12-14为例,本申请的研究显示,每天摄入加氏乳杆菌TF08-1、嗜酸乳杆菌AM13-1和假小链状双歧杆菌TM12-14的浓度都是109cfu/mL的组合物0.2mL,对溃疡性肠炎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该活性菌剂量可以作为食品、保健品、食品添加剂或药品的参考用量或参考摄取量。
本申请的再一面公开了一种保健品,该保健品中含有本申请的组合物。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保健品由于含有本申请的组合物,因此同样具有治疗或预防炎症或炎症相关疾病、控制哺乳动物体重下降、降低哺乳动物疾病活动指数和改善哺乳动物肠道病变的效果。
本申请的再一面公开了一种食品添加剂,该食品添加剂中含有本申请的组合物。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组合物可以与通常的食品材料配合食用。例如,谷类及薯类,谷类包括米、面、杂粮,薯类包括马铃薯、红薯等;动物性食物,包括肉、禽、鱼、奶、蛋等;豆类及其制品,包括大豆及其它干豆类;蔬菜水果类,包括鲜豆、根茎、叶菜、茄果等;纯热能食物,包括动植物油、淀粉、食用糖和酒类等;因此,本申请的组合物可以单独的作为食品添加剂或者调制剂加入各种食材中直接食用,起到炎症及其相关疾病的治疗或预防效果。
本申请的再一面公开了一种药品,该药品中含有本申请的组合物。
优选的,药品为片剂、颗粒剂、散剂、肠溶剂、溶液剂或悬浮剂。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药品由于含有本申请的组合物,因此具有炎症及其相关疾病的治疗或预防效果;本申请的药品,可以是单独的本申请的组合物,也可以与其它炎症药物配合使用,只要相互之间不影响活性即可。可以理解,本申请的药品,只要不影响组合物中各菌株的活性,药品可以采用现有的各种剂型。而本申请的药品中,进一步的还可以包括药品或剂型中常用的辅料,例如稳定剂、湿润剂、乳化剂、粘合剂、等渗剂等。
本申请的药品可以以口服液、片剂、针剂、口崩片、冻干粉制剂或肠溶剂型的任一种形式给药。优选肠溶剂型,如胶囊或肠溶片,以便于药品的活性成分即微生物能顺利通过胃而不被胃酸所破坏。更优选的,本申请的药品可制成肠溶片供口服使用。
本申请的肠溶剂型是指在胃液中不崩解,而在肠液中能够崩解和吸收的一种药品剂型,肠溶剂型包括胶囊和肠溶片。其中,胶囊由粉末状的药品封装在的常规药物允许使用的胶囊壳中形成;肠溶片则是在普通的片剂药品外面包裹一层肠溶包衣而成。本申请的“肠溶包衣”简称“肠衣”,包括所有常规药物允许使用的包衣,这些包衣不被胃酸降解,但在小肠中能充分分解并快速释放出本申请的药品。例如,本申请的肠衣能在合成胃酸如pH=1的HCl溶液中在36-38℃维持2小时以上,并优选在合成肠液如pH=7.0的缓冲液中在1.0小时内分解。
优选的,本申请的肠溶片中,其肠衣厚度为5-100μm,理想的厚度为20-80μm。肠衣成分选自已公开知晓的常规材料。
本申请的药品中益生菌组合物的各菌株的活性菌含量,或者药剂量不受特别限制,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给药对象的健康状况灵活选择。但是,本申请的研究显示,每天摄入加氏乳杆菌TF08-1、嗜酸乳杆菌AM13-1和假小链状双歧杆菌TM12-14的浓度都是109cfu/mL的益生菌组合物0.2mL,对溃疡性肠炎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此用量可以作为药品中活性菌含量或者给药剂量参考。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申请的组合物,通过加氏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和假小链状双歧杆菌三者联合使用,能够对炎症,尤其是溃疡性肠炎,及其相关疾病有良好的治疗和预防效果,为炎症及其相关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一种新的安全、有效、毒副作用小,且不易产生抗性的组合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Control组、模型组、VSL#3组和益生菌组合物治疗组小鼠的体重的变化曲线;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Control组、模型组、VSL#3组和益生菌组合物治疗组小鼠的DAI指数的变化曲线。
本申请的加氏乳杆菌TF08-1于2016年10月13日保藏于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保藏单位的地址为中国广东省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省微生物所实验楼五楼,保藏号为GDMCC 60092。
嗜酸乳杆菌AM13-1于2016年10月13日保藏于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保藏单位的地址为中国广东省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省微生物所实验楼五楼,保藏号为GDMCC60091。
假小链状双歧杆菌TM12-14于2016年10月13日保藏于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保藏单位的地址为中国广东省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省微生物所实验楼五楼,保藏号为GDMCC 60089。
具体实施方式
随着肠道微生态的深入研究,发现溃疡性肠炎的发病与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密切相关,肠道细菌的失衡与肠粘膜炎症反应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有害菌的过度增殖可以引发炎症反应,进而诱发溃疡性肠炎的发病。健康的人体肠道中存在着大量的有益菌,这些有益菌构成肠道的第一层生物屏障。
基于以上研究和认识,本申请研发并提出了一种新的组合物,该组合物包括加氏乳杆菌和/或其代谢产物、嗜酸乳杆菌和/或其代谢产物,以及假小链状双歧杆菌和/或其代谢产物。本申请的组合物不仅具有溃疡性肠炎治疗和预防功能,而且,对于其它与微生态相关疾病,例如普通肠炎或胃炎等,同样具有效果;因此,本申请的组合物能够用于预防或治疗炎症或炎症相关疾病。
本申请的一种实现方式中,由保藏号为GDMCC 60092的加氏乳杆菌TF08-1、保藏号为GDMCC 60091的嗜酸乳杆菌AM13-1和保藏号为GDMCC60089的假小链状双歧杆菌TM12-14组成的组合物,对溃疡性肠炎的治疗效果优于美国Alfasigma公司生产的VSL#3复合益生菌剂,能够用于制备治疗或预防炎症及其相关疾病的食品、保健品、食品添加剂或药品。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仅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说明,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实施例一
本例以分子量36000-50000的硫酸葡聚糖钠(缩写DSS)诱导的溃疡性肠炎小鼠模型为研究对象,研究加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gasseri)TF08-1、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AM13-1和假小链状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pseudocatenulatum)TM12-14益生菌组合物对溃疡性肠炎的治疗效果。具体如下:
一、材料和方法
1.菌株培养和鉴定
1.1加氏乳杆菌TF08-1
本例的加氏乳杆菌TF08-1采用PYG培养基进行分离,分离条件为37℃厌氧条件。TF08-1在PYG培养基培养2天的菌落为白色、低凸起、近圆形、边缘波状,菌落直径约1-2mm,菌体的显微形态为杆状,革兰氏阳性、不产芽孢和鞭毛。菌株保藏于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GDMCC 60092。
加氏乳杆菌TF08-1的具体分离鉴定步骤如下:
1.1.1样品收集
分离的样品来自于一位16岁健康女性志愿者的粪便样品,志愿者居住于广东省深圳市。并详细记录该志愿者的饮食情况和身体情况。
1.1.2菌株的分离培养
提前制备好分离培养基,培养基选用PYG培养基,购自环凯微生物科技公司,具体成分为:蛋白胨5g,胰化酪蛋白5g,酵母粉10g,牛肉膏5g,葡萄糖5g,K2HPO4 2g,Tween 801mL,Cysteine-HCl·H2O 0.5g,硫化钠0.25g,血红素5mg,维生素K1 1μL,无机盐溶液40mL,刃天青1mg,蒸馏水950mL,pH6.8~7.0,115℃灭菌25min。固体培养基加入1.5%的琼脂,在厌氧操作箱中倾倒。每1L无机盐溶液含有CaCl2·2H2O 0.25g,MgSO4·7H2O 0.5g,K2HPO41g,KH2PO4 1g,NaHCO3 10g,NaCl 2g。
收集的新鲜粪便样品转移至厌氧箱,取0.2g粪便悬浮于1mL无菌磷酸盐缓冲液(缩写PBS)中,充分混匀,然后进行梯度稀释,取100μL稀释液进行平板涂布,37℃厌氧培养3-4天,厌氧的气体组分为N2∶CO2∶H2=90∶5∶5。待平板长出菌落选取单个菌落进行划线分纯,获得纯培养菌株,然后进行鉴定和功能验证。
1.1.3菌株的16S rDNA鉴定
分离得到的菌株进行16S rDNA鉴定,以确定菌株的物种分类信息。将获得的分离菌株在液体PYG培养基中培养24h,取1mL菌液进行10000r/min离心5min,收集菌体,提取菌株的基因组DNA,以基因组DNA作为模板进行16S rDNA的扩增,使用16S rDNA的通用引物。
16S rDNA的PCR扩增体系为:10×PCR缓冲液3μL、dNTP 2.5μL、上游引物27F 0.5μL、下游引物1492R 0.5μL、Taq酶0.3μL、模板1μL、ddH2O 18.2μL。
16S rDNA的扩增条件为:95℃预变性4min,然后进入30个循环:95℃变性30s、57℃退火40s、72℃延伸1min 30s。
对16S rDNA的PCR扩增产物进行纯化,3730测序,获得菌株的16S rDNA序列,然后进行NCBI的数据库的比对。
本试验的16S rDNA通用引物的上下游引物分别为SEQ ID NO.1和SEQ ID NO.2所示序列。分离获得的菌株TF08-1的16S rDNA序列结果为SEQ ID NO.3所示序列。NCBI blast比对结果显示,本例分离的TF08-1菌株与Lactobacillus gasseri同源性最高,相似度为99.9%,因此,判断TF08-1为加氏乳杆菌,命名为加氏乳杆菌TF08-1,并对其进行保藏。
SEQ ID NO.1:5’-AGAGTTTGATCATGGCTCAG-3’
SEQ ID NO.2:5’-TAGGGTTACCTTGTTACGACTT-3’
1.2嗜酸乳杆菌AM13-1
嗜酸乳杆菌AM13-1采用PYG培养基进行分离,分离条件为37℃厌氧条件。AM13-1在PYG培养基培养2天的菌落为白色,凸起,较粘稠,不透明,圆形,边缘整齐,直径约2-3mm,菌体的显微形态为杆状,革兰氏阳性、不产芽孢和鞭毛。菌株保藏于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GDMCC 60091。
嗜酸乳杆菌AM13-1的具体分离鉴定步骤如下:
1.2.1分离培养
分离的样品来自于深圳市一位健康男性的粪便样品,嗜酸乳杆菌AM13-1的分离过程如下:
(1)将样品转移至厌氧箱中,取约0.2g样品悬浮于1mL无菌PBS中,充分混匀,然后进行梯度稀释;
(2)取100μL稀释液于PYG培养基平板上,然后进行涂布,涂布均匀后放置在37℃厌氧环境中进行培养,厌氧的气体组成为:氮气∶氢气∶二氧化碳=90∶5∶5;PYG培养基与“1.1.2菌株的分离培养”相同;
(3)培养4天,待平板上长出菌落之后,挑选单菌落进行划线分纯,37℃厌氧培养;
(4)对分纯的单菌进行甘油保藏和真空冷冻干燥保藏。
1.2.2 AM13-1的16S rDNA鉴定
提取基因组DNA,以DNA作为模板进行16S rDNA扩增,采用16S rDNA的通用引物,扩增条件是95℃预变性4min,然后进入30个循环:95℃变性30s、57℃退火40s、72℃延伸1min30s。扩增的PCR产物进行纯化,3730测序,获得AM13-1的16S rDNA全长序列,将AF13-1的16SrDNA序列在NCBI的数据库比对。
本试验的16S rDNA通用引物和PCR扩增体系与“1.1.3菌株的16S rDNA鉴定”相同。分离获得的菌株AM13-1的16S rDNA序列结果为SEQ ID NO.4所示序列。NCBI blast比对结果显示,本例分离的AM13-1菌株与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同源性最高,相似度为100%,因此,判断AM13-1为嗜酸乳杆菌,命名为嗜酸乳杆菌AM13-1,并对其进行保藏。
1.3假小链状双歧杆菌TM12-14
假小链状双歧杆菌TM12-14采用PYG培养基进行分离,分离条件为37℃厌氧条件。TM12-14在PYG培养基培养2天的菌落为白色、凸起、圆形、边缘整齐,菌落直径约1-2mm,菌体显微形态呈现分歧杆状,革兰氏染色为阳性,没有芽孢和鞭毛产生。菌株保藏于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GDMCC 60089。
假小链状双歧杆菌TM12-14的具体分离鉴定步骤如下:
1.3.1样品收集
分离样品来自于一位14岁健康的男性粪便,将粪便采集至无菌的样品管中,1h内带回实验室进行分选。
1.3.2假小链状双歧杆菌的分离纯化
收集的新鲜样品立刻转移至厌氧操作箱中,取0.2g样品于1mL无菌的PBS中,充分震荡混匀,然后进行梯度稀释涂布,培养基采用PYG培养基平板,于37℃厌氧培养,厌氧的气体组分为N2∶CO2∶H2=90∶5∶5。培养3天后,挑取单菌落进行划线分纯,获得每株单菌的纯培养。其中,PYG培养基与“1.1.2菌株的分离培养”相同。
1.3.3菌种保藏
对获得的纯培养菌株进行培养,至浓度约为109cfu/mL,取400μL菌液添加40%甘油400μL,使其甘油浓度达到20%,然后进行-80℃超低温保藏。
1.3.4 16S rDNA鉴定
将获得的分离菌株在液体PYG培养基中培养24h,取1mL菌液进行10000r/min离心5min,收集菌体,提取基因组DNA。以基因组DNA作为模板,使用16S rDNA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PCR扩增引物、体系和条件与“1.1.3菌株的16S rDNA鉴定”相同。
将获得的16S rDNA扩增产物进行电泳检测、纯化、3730测序,获得菌株的16S rDNA序列,然后进行NCBI的数据库的比对。
测序结果显示,菌株TM12-14的16S rDNA长度为1400bp,序列如SEQ ID NO.5所示。NCBI blast比对结果显示,菌株TM12-14与Bifidobacterium pseudocatenulatum同源性最高,鉴定其为假小链状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pseudocatenulatum,命名为假小链状双歧杆菌TM12-14,并对其进行保藏。
2.小鼠模型
本例所选取的小鼠模型为:DSS(硫酸葡聚糖钠Dextran Sulfate,Na,分子量36000-50000)诱导的溃疡性肠炎小鼠模型。
具体的,采用购自湖北医学实验动物中心的小鼠品系为C57bl/6小鼠48只,所有小鼠8周龄,体重20g±2g,在SPF级别的鼠房环境中饲养。48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进行后续试验。
DSS造模:续给小鼠饮用0.15%的DSS七天,即获得溃疡性肠炎小鼠模型。
3.试验方法
48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4组分别为正常组(即control组)、模型组、益生菌组合物治疗组和VSL#3治疗组,各组的具体处理方式如下:
正常组:采用普通饲料进行饲喂,每只小鼠每天灌胃0.2mL的PBS缓冲液。
模型组:采用相同的饲料饲喂,并进行DSS造模:将DSS添加到小鼠饮水中,DSS添加量为终浓度0.15%,饲喂七天,每只小鼠每天灌胃0.2mL的PBS缓冲液。
益生菌组合物治疗组:采用相同的饲料饲喂,在进行DSS造模前3天,每天给每只小鼠灌胃0.2mL的益生菌组合物菌液,然后再进行DSS造模:将DSS添加到小鼠饮水中,DSS添加量为终浓度0.15%,饲喂七天,每只小鼠每天灌胃0.2mL的益生菌组合物菌液。
VSL#3治疗组:采用相同的饲料饲喂,在进行DSS造模前3天,每天给每只小鼠灌胃0.2mL的VSL#3菌液,然后再进行DSS造模:将DSS添加到小鼠饮水中,DSS添加量为终浓度0.15%,饲喂七天,每只小鼠每天灌胃0.2mL的VSL#3菌液。
其中,益生菌组合物菌液采用如下方法配制:
将加氏乳杆菌TF08-1、嗜酸乳杆菌AM13-1和假小链状双歧杆菌TM12-14分别培养24h,离心收集菌体,用PBS进行悬浮,调整菌浓度至109cfu/mL,三株菌按照1∶1∶1进行混合,制备成益生菌组合物菌液。
VSL#3菌液采用如下方法配制:
VSL#3购自美国Alfasigma公司,是一种包含干酪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德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嗜热链球菌、长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婴儿双岐杆菌等8种有益菌的复合益生菌剂;同样,采用PBS对VSL#3进行悬浮,调节浓度至109cfu/mL,即获得VSL#3菌液。
DSS造模后每天记录小鼠体重、饮食和饮水情况,同时观察小鼠的粪便性状及粪便隐血情况,分别在第1天、第3天、第5天和第7天计算小鼠的疾病活动指数(缩写DAI),DAI评分标准详见表1。实验结束后处死小鼠,所有小鼠取血、脱颈、取结肠、拍照、称重、量取结肠长度。结肠组织保存于-80℃冰箱和多聚甲醛中。其中,正常组的记录时间与DSS造模相同。
表1 DAI指数评分表
表1中的“大便性状”,“正常”大便是指成形大便,“松散”大便是指不粘附于肛门的糊状、半成型大便,“稀便”是指可粘附于肛门的稀样水便。“大便隐血/弱眼血便”中,“正常”是指小鼠便血为阴性;“肉眼血便”是指肉眼可以直接观察到红色或褐色便血;“隐血阳性”是指不明显的肉眼血便,使用四甲基联苯胺进行检测为便血阳性。DAI指数等于体重、“大便性状”以及“大便隐血/弱眼血便”三个积分之和。
二、结果及分析
1.体重变化
统计小鼠分别在第1天、第3天、第5天和第7天的体重,各组小鼠的平均体重如表2和图1所示。
表2 各自小鼠平均体重
分组 | 第1天(g) | 第3天(g) | 第5天(g) | 第7天(g) |
Control | 22.32±0.45 | 23.73±0.64 | 24.98±0.96 | 25.52±1.26 |
模型组 | 22.41±0.52 | 21.65±0.71* | 20.02±1.26* | 18.21±1.57** |
益生菌 | 22.38±0.61 | 21.97±0.85 | 21.47±1.35 | 21.32±1.49▲ |
VSL#3 | 22.54±0.71 | 21.87±0.92 | 21.32±1.48 | 20.01±1.66▲ |
表2中,“Control”是指正常组,“益生菌”即益生菌组合物治疗组,“VSL#3”即VSL#3治疗组。“*”是指模型组相对于正常组小鼠体重的差异显著水平P<0.05,“**”是指模型组相对于正常组小鼠体重的差异显著水平P<0.01,“▲”是指“益生菌”和“VSL#3”两组小鼠相对于模型组的差异显著水平P<0.05。
表2和图1的结果显示,正常组小鼠的体重呈缓慢升高的趋势,DSS诱导的小鼠,即模型组、“益生菌”组和“VSL#3”组,三组的体重均持续下降,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在第3天体重下降开始显著(即*P<0.05),第7天,二者之间的差异显著程度更加明显(即**P<0.01)。而益生菌组合物和VSL#3的干预可以减缓UC小鼠体重的下降,在第7天,“益生菌”和“VSL#3”这两组小鼠的体重下降的控制相对于模型组比较显著(即▲P<0.05)。说明益生菌组合物和VSL#3可以控制UC引起的体重下降情况。并且,在第7天益生菌组合物组小鼠(即“益生菌”)的体重略高于VSL#3,说明益生菌组合物在控制UC小鼠体重降低的效果略优于VSL#3。
2.DAI的变化
DSS诱导的溃疡性肠炎的小鼠由于体重下降、大便性状和便血情况的变化引起DAI指数的变化,小鼠DAI指数在第1天、第3天、第5天和第7天的统计值如表3和图2。表3中,各组小鼠的DAI取各组小鼠的平均值。
表3 小鼠DAI值
分组 | 第1天 | 第3天 | 第5天 | 第7天 |
Control | 1.1±0.5 | 1.1±0.7 | 1.2±0.8 | 1.3±0.8 |
模型组 | 1.1±0.5 | 3.6±1.1* | 7.2±1.6** | 9.4±2.0** |
益生菌 | 1.2±0.4 | 3.3±1.2 | 6.0±1.5▲ | 6.5±1.8▲ |
VSL#3 | 1.1±0.4 | 3.4±1.3 | 6.6±1.6 | 7.8±1.9▲ |
表3中,“Control”是指正常组,“益生菌”即益生菌组合物治疗组,“VSL#3”即VSL#3治疗组。“*”是指模型组相对于正常组小鼠DAI指数的差异显著水平P<0.05,“**”是指模型组相对于正常组小鼠DAI指数的差异显著水平P<0.01,“▲”是指“益生菌”和“VSL#3”两组小鼠相对于模型组的差异显著水平P<0.05。
表3和图2数据显示,正常组小鼠的DAI基本持平,而随着DSS诱导,模型组、益生菌组和VSL#3组小鼠的DAI逐渐升高,与对照组相比,第3天模型组小鼠DAI变得开始显著(即*P<0.05),第7天模型组小鼠DAI达到最高水平(即相对于control组**P<0.01)。益生菌的干预可以控制DAI的升高,益生菌组小鼠在第5天和第7天的DAI值相对于模型组得到了显著的控制(即▲P<0.05),并且,在第7天益生菌干预组小鼠的DAI略低于VSL#3,说明本例的益生菌组合物在控制UC小鼠DAI升高的效果优于VSL#3。
3.结肠长度的变化
UC模型小鼠的结肠组织会发生改变,主要是因为溃疡和炎症的发生导致结肠组织缩短,治疗结束后,通过解剖测量的小鼠结肠长度如表4所示。
表4 小鼠结肠长度
分组 | 结肠长度(cm) |
Control | 8.38±0.49 |
模型组 | 5.02±0.87** |
VSL#3 | 6.30±0.67▲ |
益生菌 | 6.63±0.71▲ |
表4中,“Control”是指正常组,“益生菌”即益生菌组合物治疗组,“VSL#3”即VSL#3治疗组。“**”是指模型组相对于正常组小鼠结肠长度差异显著水平P<0.01,“▲”是指“益生菌”和“VSL#3”两组小鼠相对于模型组小鼠结肠长度差异显著水平P<0.05。
表4的结果显示,在进行DSS诱导7天后的小鼠,模型组的结肠组织缩短情况比较严重,与control组相比较非常显著(**P<0.01)。而益生菌组合物和VSL#3的干预可以显著控制小鼠结肠的缩短,相对于模型组得到了显著的控制(*P<0.05)。通过表中数据可以发现益生菌组合物组小鼠的结肠长度比VSL#3组小鼠结肠长度长,可以说明益生菌组合物在控制UC小鼠结肠缩短的能力强于VSL#3。
表2至表4以及图1和图2的结果显示,本例的益生菌组合物对溃疡性肠炎具有治疗和预防作用,并且其治疗效果略优于现有的VSL#3产品。
实施例二
本例将实施例一证实具有溃疡性肠炎治疗和预防效果的组合物制成常见的食品,具体如下:
将牛奶、维生素C和白糖等辅料,与培养的加氏乳杆菌TF08-1、嗜酸乳杆菌AM13-1和假小链状双歧杆菌TM12-14按照表5的配方混合,制备具有溃疡性肠炎治疗和预防功能的食品。
表5 含益生菌组合物的食品配方
原料 | 质量百分比(%) |
Lactobacillus gasseri TF08-1 | 0.15 |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AM13-1 | 0.15 |
Bifidobacterium pseudocatenulatum TM12-14 | 0.15 |
牛奶 | 90.0 |
白糖 | 9.0 |
维生素C | 0.55 |
按照表5的配方比例混合牛奶、白糖,搅拌至完全混合,预热,20Mpa压力均质,90℃左右杀菌5-10分钟,冷却至40-43℃,混入保护剂(即维生素C),并接种1-100×106cfu/g的加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gasseri TF08-1、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AM13-1和假小链状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pseudocatenulatum TM12-14三种混合益生菌的食品组合物。
将本例的牛乳产品加入DSS造模的小鼠饲料中,按照实施例一的益生菌组合物治疗组进行饲喂和检测,所不同的是,本例仅仅在饲料中添加了本例的牛乳产品,不额外灌胃益生菌组合物菌液。检测结果显示,本例的牛乳产品同样能够控制UC小鼠体重降低、降低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AI、改善肠道病变,具有溃疡性肠炎治疗和预防效果。
实施例三
本例将实施例一证实具有溃疡性肠炎治疗和预防效果的益生菌组合物制成用于治疗溃疡性肠炎的药物,配方如表6所示:
表6 含益生菌组合物的药品配方
原料 | 质量百分比(%) |
Lactobacillus gasseri TF08-1 | 0.5% |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AM13-1 | 0.5% |
Bifidobacterium pseudocatenulatum TM12-14 | 0.5% |
乳糖 | 2.0% |
酵母粉 | 2.0% |
蛋白胨 | 1.0% |
纯净水 | 93% |
维生素C | 0.5% |
按照表6的比例将乳糖、酵母粉、蛋白胨以纯净水混合均匀,预热到60-65℃,20Mpa压力均质,90℃左右杀菌20-30分钟,冷却至36-38℃,混入保护剂(即维生素C),分别接入1-50×106cfu/mL加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gasseri TF08-1、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acidophilus AM13-1和假小链状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pseudocatenulatum TM12-14活菌,36-38℃发酵至pH值为6.0,离心,冷冻干燥至水份含量小于3%,即制备组合益生菌冷冻干燥物。称取0.5克冷冻干燥物与等量的麦芽糊精混合后装入胶囊中,即制成含加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gasseri TF08-1、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AM13-1和假小链状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pseudocatenulatum TM12-14三株组合益生菌的胶囊剂药物组合物。
采用本例的胶囊剂药物组合物替换实施例一益生菌组合物治疗组中的益生菌组合物菌液,按照实施例一相同的方式,灌胃本例的胶囊剂药物组合物,每天灌胃一粒胶囊,按照实施例一相同的方法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本例的胶囊剂药物组合物同样能够控制UC小鼠体重降低、降低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AI、改善肠道病变,具有溃疡性肠炎治疗和预防效果。
实施例四
一种用于治疗溃疡性肠炎(UC)的药物的制备方法
1、菌液准备:将1×109cfu/mL加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gasseri TF08-1、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AM13-1和假小链状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pseudocatenulatum TM12-14分别进行厌氧培养,厌氧培养基采用PYG培养基,经过37℃厌氧发酵2-3天,然后进行等比例混合,终浓度约1×109cfu/mL。
2、生长因子制备:将脱脂牛奶、酪蛋白进行混合、离心、超滤获得牛奶生长因子粗提物,其中含有维生素类物质、嘌呤类物质、嘧啶类物质等成分。
3、药物剂型制作:将5体积生长因子和1体积的保护剂(即维生素C)加入到100体积的发酵的菌液混合物中,充分搅拌混匀,然后加入淀粉辅料,如麦芽糊精,制备药物剂型。
该药物剂型可以进一步制成浆料、散剂或颗粒剂等药品。
将本例的药物剂型,直接添加到DSS造模的小鼠饲料中,按照实施例一的益生菌组合物治疗组进行饲喂和检测,所不同的是,本例仅仅在饲料中添加了本例的药物剂型,不额外灌胃益生菌组合物菌液。检测结果显示,本例的药物产品也能够控制UC小鼠体重降低、降低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AI、改善肠道病变,具有溃疡性肠炎治疗和预防效果。
以上各实施例证明加氏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和假小链状双歧杆菌三者联合使用能够治疗和预防溃疡性肠炎;并且,三种菌的组合物可以制成各种食品或药品使用;当然,可以理解,三种菌的组合物既然可以制成各种食品和药品,同样也可以制成各种保健品或食品添加剂。
另外,研究显示,三种菌的治疗效果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微生态的改善,而这种微生态的改善不仅对溃疡性肠炎有治疗和预防效果,对其它与微生态相关疾病,例如普通肠炎、胃炎等,同样具有效果;因此,本申请的组合物可以用于预防或治疗炎症或炎症相关疾病,特别是各种肠炎、胃炎。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申请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申请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7)
1.一种用于治疗和预防溃疡性肠炎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物包括加氏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和假小链状双歧杆菌;或所述组合物包括加氏乳杆菌和其代谢产物、嗜酸乳杆菌和其代谢产物以及假小链状双歧杆菌和其代谢产物;
所述加氏乳杆菌为保藏号GDMCC 60092的加氏乳杆菌TF08-1,所述嗜酸乳杆菌为保藏号GDMCC 60091的嗜酸乳杆菌AM13-1,所述假小链状双歧杆菌为保藏号GDMCC 60089的假小链状双歧杆菌TM12-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物还含有其它益生菌和/或益生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益生元选自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低聚木糖、低聚乳果糖、大豆低聚糖、菊粉和寡聚糖中的至少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物还含有有助于保持加氏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和假小链状双歧杆菌中的至少一种的活力的物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有助于保持加氏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和假小链状双歧杆菌中的至少一种的活力的物质,选自半胱氨酸、谷胱甘肽、丁基羟基茴香醚、二丁基甲基甲苯、生育酚、竹叶抗氧化物、D-异抗坏血酸或其钠盐、抗坏血酸钠、抗坏血酸钙、磷脂、维生素C和维生素E中的至少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物还包括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或辅料。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或辅料,选自葡萄糖、乳糖、蔗糖、淀粉、甘露醇、糊精、脂肪酸甘油酯、聚乙二醇、羟乙基淀粉、乙二醇、聚氧乙烯山梨糖醇酐脂肪酸酯、氨基酸、明胶、白蛋白、水和生理食盐水中的至少一种。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组合物在制备用于治疗或预防溃疡性肠炎的药品中的应用。
9.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组合物在制备用于控制因溃疡性肠炎导致的哺乳动物体重下降的药品中的应用。
10.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组合物在制备用于降低哺乳动物的溃疡性肠炎的疾病活动指数的药品中的应用。
11.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组合物在制备用于改善哺乳动物溃疡性肠炎的药品中的应用。
12.一种药品,其特征在于:所述药品中含有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组合物。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药品,其特征在于:所述药品为片剂、颗粒剂、散剂、肠溶剂、溶液剂或悬浮剂。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药品,其特征在于:所述药品为肠溶剂,所述肠溶剂为胶囊或肠溶片。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药品,其特征在于,所述药品为肠溶片。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药品,其特征在于:所述肠溶片的肠溶包衣厚度为5-100μm。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药品,其特征在于,所述肠溶片的肠溶包衣厚度为20-80μ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CN2018/089314 WO2019227414A1 (zh) | 2018-05-31 | 2018-05-31 | 一种组合物及其应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236154A CN112236154A (zh) | 2021-01-15 |
CN112236154B true CN112236154B (zh) | 2024-10-18 |
Family
ID=686977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80093354.1A Active CN112236154B (zh) | 2018-05-31 | 2018-05-31 | 一种组合物及其应用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236154B (zh) |
WO (1) | WO201922741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927789A (zh) * | 2017-12-01 | 2018-04-20 | 刘峰 | 一种益生元食品及其制备方法 |
GB202015687D0 (en) * | 2020-10-02 | 2020-11-18 | Microbiotica Ltd | Therapeutic composition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119636A (zh) * | 2005-03-16 | 2008-02-06 | 艾蒂尔药物有限公司 | 酸酵种制备中的至少6种乳酸细菌和/或双歧杆菌的混合物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ID29150A (id) * | 1999-01-15 | 2001-08-02 | Entpr Ireland Cs | Penggunaan lactobacillus salivarius |
AU2002329043A1 (en) * | 2001-07-30 | 2003-02-24 | Claudio De Simone | Treatment of radiation-induced diarrhea with probiotics |
AU2011202559B2 (en) * | 2003-12-17 | 2012-06-21 | N.V. Nutricia | Lactic Acid Producing Bacteria and Lung Function |
ITMI20042189A1 (it) * | 2004-11-16 | 2005-02-16 | Anidral Srl | Composizione a base di batteri probiotici e suo uso nella prevenzione e-o nel trattamento di patologie e-o infezioni respiratorie e nel miglioramento della funzionalita' intestinale |
CN100506973C (zh) * | 2006-11-29 | 2009-07-01 | 康哲医药研究(深圳)有限公司 | 发酵乳杆菌cms-h002及其应用 |
CN101485687B (zh) * | 2008-01-17 | 2012-06-27 | 杜灵广 | 一种利用生物活菌治疗胃肠道疾病的药物 |
ES2389547B1 (es) * | 2010-12-07 | 2013-08-08 | Consejo Superior De Investigaciones Científicas (Csic) | Bifidobacterium cect 7765 y su uso en la prevención y/o tratamiento del sobrepeso, la obesidad y patologías asociadas. |
ITRM20110477A1 (it) * | 2011-09-09 | 2013-03-10 | Giovanni Mogna | Composizione comprendente n-acetilcisteina e/o lisozima microincapsulato gastroprotetto in associazione con batteri probiotici in grado di ripristinare l'effetto barriera proprio dello stomaco che viene perso durante il trattamento farmacologico dell |
ES2526986B1 (es) * | 2013-07-18 | 2015-11-02 | Biopolis, S.L. | Nueva cepa de Bifidobacterium animalis subsp. lactis CECT 8145 y su uso para el tratamiento y/o prevención de sobrepeso y obesidad y enfermedades asociadas |
HK1251250A1 (zh) * | 2015-06-30 | 2019-01-25 | 完美(中国)有限公司 | 作為腸道菌群的益生基礎菌種的雙歧桿菌 |
KR20170032815A (ko) * | 2015-09-15 | 2017-03-23 | 경희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 신규 유산균 및 퇴행성 뇌질환 또는 인지기능의 예방, 개선 또는 치료용 조성물 |
MA45288A (fr) * | 2016-06-08 | 2019-04-17 | Sofar Spa | Nouvelle utilisation médicale de probiotiques |
-
2018
- 2018-05-31 WO PCT/CN2018/089314 patent/WO2019227414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8-05-31 CN CN201880093354.1A patent/CN11223615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119636A (zh) * | 2005-03-16 | 2008-02-06 | 艾蒂尔药物有限公司 | 酸酵种制备中的至少6种乳酸细菌和/或双歧杆菌的混合物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236154A (zh) | 2021-01-15 |
WO2019227414A1 (zh) | 2019-12-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116806B2 (en) | Composite probiotic lactic acid bacteria powder and preparation method and use thereof | |
CN112218646B (zh) | 一种组合物及其应用 | |
CN108721337B (zh) | 一种预防肿瘤化疗肠道毒性的微生物菌剂 | |
PL188804B1 (pl) | Dojelitowa kompozycja dietetyczna i zastosowanie dojelitowej kompozycji dietetycznej | |
WO2022206300A1 (zh) | 可促进排便的组合物及其用途 | |
CN114933994B (zh) | 具有缓解溃疡性结肠炎功能的组合物及其应用 | |
CN116064313B (zh) | 植物乳杆菌ccfm1281在缓解运动性疲劳中的应用 | |
CN116286551B (zh) | 长双歧杆菌婴儿亚种在调节体内脂肪代谢、塑形减脂改善肥胖方面的应用 | |
CN117917475B (zh) | 一种调节肠道菌群的植物乳植杆菌p16及其应用、产品和方法 | |
CN117305171A (zh) | 一株短双歧杆菌及其应用 | |
CN117866831A (zh) | 一种鼠李糖乳酪杆菌及其应用 | |
CN114657084A (zh) | 一种缓解溃疡性结肠炎的长双歧杆菌及其应用 | |
CN116121154B (zh) | 一种乳明串珠菌及其应用 | |
CN116617273A (zh) | 副干酪乳杆菌lc86在制备用于预防、缓解或治疗与衰老相关的肌肉萎缩的产品中的应用 | |
WO2018112739A1 (zh) | 一种假小链状双歧杆菌及其培养方法和应用 | |
WO2005030230A1 (en) |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for treatment or prevention of psoriasis and related disorders | |
WO2018112741A1 (zh) | 一种嗜酸乳杆菌及其培养方法和应用 | |
CN112236154B (zh) | 一种组合物及其应用 | |
WO2022134658A1 (zh) | 一株能够预防、缓解银屑病的短双歧杆菌及其应用 | |
CN112236155B (zh) | 一种组合物及其应用 | |
CN113041266B (zh) | 一株改善银屑病样小鼠病理特征的干酪乳杆菌及其应用 | |
CN114933992B (zh) | 一种长双歧杆菌及其复合制剂在缓解溃疡性结肠炎中的应用 | |
CN117264826A (zh) | 一种能够调节肠道菌群丰度和肠道健康的长双歧杆菌及其应用 | |
RU2735717C1 (ru) | Штамм Bifidobacterium bifidum, используемый в качестве пробиотика | |
CN119410559B (zh) | 一种具有降血糖能力的短双歧杆菌BBr37及其应用、产品与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E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115 Assignee: BGI PRECISION NUTRITION (SHENZHEN) TECHNOLOGY CO.,LTD. Assignor: BGI SHENZHEN Contract record no.: X2022440020021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A composi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221107 |
|
E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