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2071190A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71190A
CN112071190A CN202011023514.0A CN202011023514A CN112071190A CN 112071190 A CN112071190 A CN 112071190A CN 202011023514 A CN202011023514 A CN 202011023514A CN 112071190 A CN112071190 A CN 1120711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display area
area
region
ed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02351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林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023514.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071190A/zh
Publication of CN1120711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7119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一种显示面板中,第一非显示区、第二非显示区及第三非显示区位于正面显示区远离出光面的一侧;第一非显示区中靠近第三非显示区的第一边缘、第二非显示区中靠近第三非显示区的第二边缘、第三非显示区中分别靠近第一边缘与第二边缘的第三边缘及第四边缘均与第二方向平行,第三边缘及第四边缘沿显示面板厚度方向的投影位于第一边缘与第二边缘沿显示面板厚度方向的投影之间,并且沿第二方向,第三弯折区位于正面显示区的一侧;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中,在正面显示区背面的非显示区可以设计为规则形状,易于设置信号线和电路;同时,该非显示区与其他非显示区无交叠,避免信号串扰。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窄边框显示屏因其简洁、美观、显示面积大等优点,成为消费者青睐的热点。并且在现有显示技术研究领域,由窄边框向无边框逐步成为了主要研究课题之一。
将非显示区折叠至背光面为实现无边框的主要方式,但是折叠至背光面的非显示区应该如何排布才能避免信号串扰,同时如何合理利用非显示区设置信号线和电路成为研究难点。
【申请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以解决以上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正面显示区、多个弯折区和多个非显示区;多个弯折区包括第一弯折区、第二弯折区和第三弯折区,第一弯折区与第二弯折区沿第一方向分别位于正面显示区的两侧,沿第二方向,第三弯折区位于正面显示区的一侧;多个非显示区包括均位于正面显示区远离出光面一侧的第一非显示区、第二非显示区及第三非显示区;第一弯折区位于第一非显示区与正面显示区之间且与两者连接,第二弯折区位于第二非显示区与正面显示区之间且与两者连接,第三弯折区位于第三非显示区与正面显示区之间且与两者连接;其中,第一非显示区包括第一边缘,第一边缘靠近第三非显示区且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二非显示区包括第二边缘,第二边缘靠近所述第三非显示区且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三非显示区包括第三边缘及第四边缘,第三边缘与第四边缘分别靠近第一边缘与所述第二边缘,且第三边缘及所述第四边缘均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三边缘及第四边缘沿显示面板厚度方向的投影位于第一边缘与第二边缘沿显示面板厚度方向的投影之间;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交叉,且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均与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垂直。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正面显示区、多个可弯折区及多个非显示区;多个可弯折区包括第一可弯折区、第二可弯折区和第三可弯折区,第一可弯折区与第二可弯折区沿第一方向分别位于正面显示区的两侧,沿第二方向,第三可弯折区位于正面显示区的一侧;可弯折区弯折后,其厚度方向与正面显示区的厚度方向交叉;多个非显示区包括第一非显示区、第二非显示区及第三非显示区;第一可弯折区位于第一非显示区与正面显示区之间且与两者连接,并且第一可弯折区弯折后,第一非显示区位于正面显示区远离出光面的一侧;第二可弯折区位于第二非显示区与正面显示区之间且与两者连接,并且第二可弯折区弯折后,第二非显示区位于正面显示区远离出光面的一侧;第三可弯折区位于第三非显示区与正面显示区之间且与两者连接,并且第三可弯折区弯折后,第三非显示区位于正面显示区远离出光面的一侧;其中,第一非显示区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边缘,第二非显示区包括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边缘,第三非显示区包括均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三边缘及第四边缘;当第一非显示区、第二非显示区及第三非显示区均位于正面显示区远离出光面的一侧时,第一边缘靠近第三非显示区,第二边缘靠近第三非显示区,第三边缘与第四边缘分别靠近第一边缘与所述第二边缘,且第三边缘及第四边缘沿显示面板厚度方向的投影位于第一边缘与第二边缘沿显示面板厚度方向的投影之间;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交叉,且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均与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垂直。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第一方面提供的显示面板。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中,与正面显示区的排列方向不同的非显示区位于正面显示区背面时,其相邻的边缘均沿第二方向延伸,且其中一个非显示区与正面显示区的排布方向也与第二方向平行,则设置在正面显示区背面的部分非显示区为规则的长方形形状或平行四边形形状,易于设置信号线和电路。同时,该非显示区与其他非显示区无交叠,避免信号串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正面显示区朝上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显示面板正面显示区朝下的示意图;
图3为图1及图2所示显示面板沿MM’方向的截面图;
图4为图1及图2所示显示面板沿NN’方向的截面图;
图5为图1所示显示面板正面显示区朝下的另一种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正面显示区朝上的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显示面板正面显示区朝下的一种示意图;
图8为图6所示显示面板正面显示区朝下的另一种示意图;
图9为图6至图8所示显示面板沿NN’方向的截面图;
图10为图1及图6所示CC区的一种局部放大图;
图11为图1及图6所示CC区的另一种局部放大图;
图12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AA区的局部放大图;
图14为图12中RR区的局部放大图;
图15为图12所示CC’区的一种局部放大图;
图16为图12所示CC’区的另一种局部放大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实施例所描述的“基本上”、“近似”、“大约”、“约”、“大致”“大体上”等词语,是指在合理的工艺操作范围内或者公差范围内,可以大体上认同的,而不是一个精确值。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弯折区、非显示区等,但这些弯折区、非显示区等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弯折区、非显示区等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申请实施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弯折区也可以被称为第二弯折区,类似地,第二弯折区也可以被称为第一弯折区。
本案申请人通过细致深入研究,对于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而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
图1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正面显示区朝上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显示面板正面显示区朝下的示意图,图3为图1及图2所示显示面板沿MM’方向的截面图,图4为图1及图2所示显示面板沿NN’方向的截面图,其中,MM’方向与第一方向X平行,NN’方向与第二方向Y平行。
请结合图1-图4,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包括正面显示区10、多个弯折区和多个非显示区,其中,正面显示区10为显示面板中实现主要显示功能的显示区域并且通常作为显示面板的上表面,弯折区为相对于正面显示区10具备一定弯折角度的区域并且通常作为显示面板的侧表面,非显示区为显示面板中设置外围信号线和/或外围电路的区域且在本实施例中作为显示面板的下表面的一部分。
多个弯折区中包括第一弯折区21、第二弯折区22和第三弯折区23。沿第一方向X,第一弯折区21与第二弯折区22分别位于正面显示区10的两侧,如图1-3所示意的,第一弯折区21与第二弯折区22分别位于正面显示区10的两侧且分别作为显示面板的左侧面和右侧面。沿第二方向Y,第三弯折区23位于正面显示区10的一侧且作为显示面板的下侧面。其中,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交叉。
多个非显示区包括第一非显示区31、第二非显示区32及第三非显示区33,其中,第一弯折区21位于第一非显示区31与正面显示区10之间且与两者连接,第二弯折区22位于第二非显示区32与正面显示区10之间且与两者连接,第三弯折区23位于第三非显示区33与正面显示区10之间且与两者连接。并且第一非显示区31、第二非显示区32及第三非显示区33均位于正面显示区10远离出光面的一侧,即第一非显示区31、第二非显示区32及第三非显示区33位于显示面板的下表面。也就是,第一弯折区21弯折后使得第一非显示区31翻折至显示面板的下表面且与正面显示区10平行,第二弯折区22弯折后使得第二非显示区32翻折至显示面板的下表面且与正面显示区10平行,第三弯折区23弯折后使得第三非显示区33翻折至显示面板的下表面且与正面显示区10平行。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非显示区31包括靠近第三非显示区33且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第一边缘311,第二非显示区32包括靠近第三非显示区33且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第二边缘321,第三非显示区33包括分别靠近第一边缘311与第二边缘321且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第三边缘331及第四边缘332。也就是,第一非显示区31中与第三非显示区33相邻的第一边缘311和第三非显示区33中与第一非显示区31相邻的第三边缘331平行;第二非显示区31中与第三非显示区33相邻的第二边缘321和第三非显示区33中与第二非显示区32相邻的第四边缘332平行。
此外,第三边缘331及第四边缘332沿显示面板厚度方向Z的投影位于第一边缘311与第二边缘312沿显示面板厚度方向Z的投影之间,也就是说,第三非显示区33与第一非显示区31及第二非显示区32在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Z上均无交叠。
需要说明的是,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Z为与显示面板的最大显示区,即正面显示区10基本交叉的方向,例如,当正面显示区10的上表面为平面时,则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Z为与正面显示区10垂直的方向。并且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均与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Z垂直,此外,第一方向X可以与第二方向Y垂直。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非显示区31、第二非显示区32及第三非显示区33均设置在正面显示区10的背面,则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在第一方向X上的正面显示可以实现无边框,并且显示面板的正面显示的下方也可以实现无边框设计。第一非显示区31、第二非显示区32及第三非显示区33均为设置显示区外围信号线和/或外围电路的区域,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三非显示区33设置为与第一非显示区31及第二非显示区32相离无交叠,可以避免非显示区之间的信号干扰。
此外,第三非显示区33设置在正面显示10的背面时,其与第一非显示区31、第二非显示区32靠近的边缘分别与第一非显示区31、第二非显示区32延伸的方向平行,且其与第三弯折区23相连接的边缘的延伸方向为第一方向,即与第一非显示区31及第二非显示区32的排布方向平行,则第三非显示区33为设置在第一非显示区31与第二非显示区32之间的矩形或者平行四边形等规则的结构。一方面,可以在第一非显示区31与第二非显示区32之间利用最大空间限度的设置第三非显示区33;另一方面,所述第三非显示区33可以为规则的形状,利于信号线及电路的设置。
同样的道理,第一非显示区31及第二非显示区32也设置为了规则的形状,利于信号线及电路的设置。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为了将显示面板中的至少部分信号传输至主板,第三非显示区33可以与驱动芯片、柔性电路板中的至少一者绑定,绑定区域使得第三非显示区33沿第二方向Y的宽度增加。此外,由于驱动芯片IC、柔性电路板FPC绑定宽度的限制,第三非显示区33上设置有扇形走线,故第三非显示区33在第二方向Y上具备更大的宽度。通常第三非显示区33沿第二方向Y的宽度较大,并且大于第一非显示区31沿第一方向X的宽度且大于第二非显示区32沿第一方向X的宽度。而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非显示区31、第二非显示区32及第三非显示区33中相邻的边缘设置为平行,则可以保证第一非显示区31与第二非显示区32沿第二方向Y始终为等宽的结构,利于其中电路及信号线的设置。
图5为图1所示显示面板正面显示区朝下的另一种示意图。
如图2及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沿第一方向X,第一非显示区31中靠近第三边缘331的第一边缘311与第二非显示区32中靠近第四边缘332的第二边缘321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D1,并且第三非显示区33中的第三边缘331与第四边缘332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其中,D1与D2均大于0。
如图2所示,D1与D2满足:D1>D2,可以有效避免第三非显示区33中的信号线/电路与第一非显示区31、第二非显示区32中信号线/电路之间的信号串扰。
如图5所示,D1与D2满足:D1=D2,也就是说,第三边缘331与第一边缘311紧紧相邻且第四边缘332与第二边缘321紧紧相邻,通过如此设计,可以在保证第一非显示区31及第二非显示区32沿第一方向X的宽度的同时,实现第三非显示区33沿第一方向X的宽度的最大化,保证设置在第三非显示区33中的信号线之间的间距,减少信号串扰的风险,并且减小设计难度。
图6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正面显示区朝上的示意图,图7为图6所示显示面板正面显示区朝下的一种示意图,图8为图6所示显示面板正面显示区朝下的另一种示意图,图9为图6至图8所示显示面板沿NN’方向的截面图。
如图6-图9所示,多个弯折区还包括第四弯折区24,并且沿第二方向Y,第三弯折区23与第四弯折区24分别位于正面显示区10的两侧,即第三弯折区23与第四弯折区24分别位于正面显示区10的两侧且分别作为显示面板的下侧面和上侧面。
多个非显示区还包括第四非显示区34,第四弯折区34位于第四非显示区34与正面显示区10之间且与两者连接,并且第四非显示区34位于正面显示区10远离出光面的一侧,即第四非显示区34位于显示面板的下表面。也就是,第四弯折区24弯折后使得第四非显示区34翻折至显示面板的下表面且与正面显示区10平行。
如图7及图8所示,第四非显示区34包括分别靠近第一非显示区31与第二非显示区32的第五边缘341和第六边缘342,并且第五边缘341及第六边缘342沿显示面板厚度方向的投影位于第一非显示区31与第二非显示区32沿显示面板厚度方向的投影之间。也就是说,第四非显示区34与第一非显示区31及第二非显示区32在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Z上均无交叠。
在本实现方式中,如图6所示,第四非显示区34设置在正面显示区10的背面,则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在第二方向Y上的正面显示可以实现无边框。第四非显示区34通常也有显示区外围信号线和/或外围电路的区域,在本实施例中,将第四非显示区34设置为与第一非显示区31及第二非显示区32相离无交叠,可以避免第四非显示区34与相邻的非显示区之间的信号干扰。
本实现方式与图1所示实现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6所示的第四非显示区34位于正面显示区10的背面,而如图1所示的第四非显示区34与正面显示区10均位于显示面板的上表面。当第四非显示区34位于正面显示区10的背面时,前置摄像头、听筒中的至少一者可以设置在正面显示区10;而当第四非显示区34位于显示面板的上表面时,前置摄像头、听筒中的至少一者可以设置在第四非显示区34。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如图7所示,第五边缘341靠近第一边缘311且沿第二方向Y延伸,第六边缘342靠近第二边缘321且沿第二方向Y延伸。第四非显示区34设置在正面显示10的背面时,其与第一非显示区31、第二非显示区32靠近的边缘分别与第一非显示区31、第二非显示区32延伸的方向平行,且其与第四弯折区24相连接的边缘的延伸方向为第一方向X,即与第一非显示区31及第二非显示区32的排布方向平行,则第四非显示区34为设置在第一非显示区31与第二非显示区32之间的矩形或者平行四边形等规则的结构。一方面,可以在第一非显示区31与第二非显示区32之间利用最大空间限度的设置第四非显示区34;另一方面,所述第四非显示区34可以为规则的形状,利于信号线及电路的设置。同样的道理,第一非显示区31及第二非显示区32也设置为了规则的形状,利于信号线及电路的设置。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如图8所示,第一非显示区31包括靠近第五边缘341的第七边缘312,第二非显示区32包括靠近第六边缘342的第八边缘322。其中,第五边缘341及第七边缘312沿第三方向延伸,第六边缘342及第八边缘322沿第四方向延伸,第三方向及第四方向均与第一方向X交叉,第三方向及第四方向均与第二方向Y交叉,并且第三方向及第四方向均与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Z垂直。也就是,第四非显示区34与第一非显示区31相邻的边缘平行且与第一方向X及第二方向Y交叉,第四非显示区34与第二非显示区32相邻的边缘平行且与第一方向X及第二方向Y交叉。在一种方案中,第三方向及第四方向均与第一方向X呈45°夹角,第三方向及第四方向均与第二方向Y呈45°夹角。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弯折区21、第二弯折区22、第三弯折区23及第四弯折区24中的至少一者用于显示,则可以增加显示面板的显示区面积。在一种方案中,第一弯折区21、第二弯折区22、第三弯折区23及第四弯折区24可以均用于显示,则可以最大限度的增加显示面板的显示区面积;并且第一弯折区21、第二弯折区22、第三弯折区23及第四弯折区24均与正面显示区10相连,则相当于正面显示区10直接延伸至侧面显示区,实现了显示面板的无边框显示。
图10为图1及图6所示CC区的一种局部放大图,图11为图1及图6所示CC区的另一种局部放大图。
如图10所示,正面显示区10包括高像素密度显示区101和低像素密度显示区102,低像素密度显示区102位于高像素密度显示区101靠近第一弯折区21与第三弯折区23的相邻区域一侧,以及高像素密度显示区101靠近第二弯折区22与第三弯折区23的相邻区域一侧。如图1、图6、图10所示,低像素密度显示区102包括正面显示区10中与第一弯折区21及第三弯折区23均相邻的一部分区域,如正面显示区10中靠近第一弯折区21与第三弯折区23相交位置的区域。同样地,低像素密度显示区也可以包括为正面显示区10中与第二弯折区22及第三弯折区23均相邻的一部分区域,如正面显示区10中靠近第二弯折区22与第三弯折区23相交位置的区域。其中,低像素密度显示区102内的像素PX的像素密度小于高像素密度显示区101内的像素PX的像素密度。
并且,如图10所示,低像素密度显示区102内还包括连接走线CL,连接走线CL的两端分别电连接第三弯折区23内的信号线与第一弯折区21内的信号线,和/或连接走线CL的两端分别电连接第三弯折区内23的信号线与第二弯折区21内的信号线。
如上述实施例所阐述的,第三非显示33与第一非显示区31及第二非显示区32不连续,则并且第三非显示区33为绑定驱动芯片、柔性电路板区域,也就是,第三非显示区33需要向第一非显示区31及第二非显示区32中设置的电路或信号线传输信号或者接收第一非显示区31及第二非显示区32中设置的电路或信号线传输的信号,因此,第三非显示区33中的信号线需要与第一非显示区31及第二非显示区32中的信号线电连接。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将第三非显示区33的信号线与第三弯折区23的信号线电连接,第一非显示区31/第二非显示区32的信号线与第一弯折区21/第二弯折区22中的信号线电连接,再将第三弯折区23中的信号线与第一弯折区21/第二弯折区22中的信号线通过低像素密度显示区102内的连接走线CL电连接,从而实现第三非显示区33中的信号线与第一非显示区31/第二非显示区32中的信号线电连接。也就是,第三非显示区33内的信号线延伸至第三弯折区23、低像素密度显示区102、第一弯折区21/第二弯折区22到达第一非显示区21/第二非显示区22。本实现方式同时可以实现显示面板的正面为全屏显示。
如图11所示,多个非显示区还包括连接走线区35,连接走线区35位于正面显示区10靠近第一弯折区21与第三弯折区23的相邻区域一侧,以及正面显示区10靠近第二弯折区22与第三弯折区23的相邻区域一侧。如图1、图6、图11所示,连接走线区35设置在正面显示区10与第一弯折区21及第三弯折区23均相邻且三者之间的区域,如正面显示区10与第一弯折区21与第三弯折区23相交位置之间的区域。同样地,连接走线区35也设置在正面显示区10与第二弯折区22及第三弯折区23均相邻且三者之间的区域,如正面显示区10与第二弯折区22与第三弯折区23相交位置之间的区域。
并且,如图11所示,连接走线区35内包括连接走线CL,连接走线的两端分别电连接第三弯折区内23的信号线与第一弯折区21内的信号线,和/或连接走线CL的两端分别电连接第三弯折区23内的信号线与第二弯折区22内的信号线。
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将第三非显示区33的信号线与第三弯折区23的信号线电连接,第一非显示区31/第二非显示区32的信号线与第一弯折区21/第二弯折区22中的信号线电连接,再将第三弯折区23中的信号线与第一弯折区21/第二弯折区22中的信号线通过连接走线区35内的连接走线CL电连接,从而实现第三非显示区33中的信号线与第一非显示区31/第二非显示区32中的信号线电连接。也就是,第三非显示区33内的信号线延伸至第三弯折区23、连接走线区35、第一弯折区21/第二弯折区22到达第一非显示区21/第二非显示区22。本实现方式同时可以实现显示面板的正面显示区的亮度均一性。
图12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示意图,图13为图12中AA区的局部放大图,图14为图12中RR区的局部放大图。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正面显示区10、多个可弯折区和多个非显示区。本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中的弯折区弯折后可以得到上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因此,本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与上一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相同的结构及功能不再赘述。
多个可弯折区包括第一可弯折区21’、第二可弯折区22’和第三可弯折区23’;沿第一方向X,第一可弯折区21’与第二可弯折区22’分别位于正面显示区10的两侧;沿第二方向Y,第三可弯折区23’位于正面显示区10的一侧;可弯折区弯折后,其厚度方向与正面显示区10的厚度方向Z交叉。并且,第一可弯折区21’弯折至一定程度可以为上一实施例中的第一弯折区21,第二可弯折区22’弯折至一定程度可以为上一实施例中的第二弯折区22,第三可弯折区23’弯折至一定程度可以为上一实施例中的第三弯折区23。
多个非显示区包括第一非显示区31、第二非显示区32及第三非显示区33。第一可弯折区21’位于第一非显示区31与正面显示区10之间且与两者连接,并且第一可弯折区21’弯折后,第一非显示区31位于正面显示区10远离出光面的一侧。第二可弯折区22’位于第二非显示区32与正面显示区10之间且与两者连接,并且第二可弯折区22’弯折后,第二非显示区32位于正面显示区10远离出光面的一侧。第三可弯折区23’位于第三非显示区33与正面显示区10之间且与两者连接,并且第三可弯折区23’弯折后,第三非显示区33位于正面显示区10远离出光面的一侧。也就是说,通过将本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的第一可弯折区21’,第二可弯折区22’、第三可弯折区23’进行弯折可以得到上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
如图13所示,为了适应于显示面板各部分边框位置厚度一致,第三可弯折区23’沿第二方向Y的宽度与第二可弯折区22’沿第一方向X的宽度相等,且均为d1,d1为正数。同样地,第一可弯折区21’沿第一方向X的宽度也为d1。通过该设计可以在第一可弯折区21’弯折后得到第一弯折区21、第二可弯折区22’弯折后得到第二弯折区22、第三可弯折区23’弯折后得到第三弯折区23时,显示面板的侧表面厚度相等。
其中,第一非显示区31包括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第一边缘311,第二非显示区32包括第二方向Y延伸的第二边缘321,第三非显示区33包括均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第三边缘331及第四边缘332。请结合图12、图13与图2、图5,当第一非显示区31、第二非显示区32及第三非显示区33均位于正面显示区10远离出光面的一侧时,第一边缘311靠近第三非显示区33,第二边缘321靠近第三非显示区33,第三边缘331与第四边缘332分别靠近第一边缘311与第二边缘321,且第三边缘331及第四边缘322沿显示面板厚度方向Z的投影位于第一边缘311与第二边缘321沿显示面板厚度方向Z的投影之间。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交叉,且第一方向X及第二方向Y均与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Z垂直,并且第一方向X可以与第二方向Y垂直。
如图13所示,第三非显示区33与驱动芯片、柔性电路板中的至少一者绑定,则第三非显示区33沿第二方向Y的宽度大于第一非显示区31沿第一方向X的宽度,且大于第二非显示区32沿第一方向X的宽度。如图13所示意的,第三非显示区33沿第二方向Y的宽度为h3,第二非显示区32沿第一方向X的宽度为h1,h1与h2均为正数且h3>h1。此外,第一非显示区31沿第一方向X的宽度也可以为h1。
此外,为了使得第三非显示区33沿第一方向X的宽度得到最大化利用,则当第一非显示区31、第二非显示区32及第三非显示区33均位于正面显示区10远离出光面的一侧时,第三边缘331与第四边缘332分别与第一边缘311与第二边缘321紧邻。为了实现该效果,第三边缘331相对于第一可弯折区21’与正面显示区10的交界线内缩的距离为h1,第四边缘332相对于第二可弯折区22’与正面显示区10的交界线内缩的距离也为h1。假设沿第一方向X,第三可弯折区23’中与第三非显示区33的第三边缘331同侧的边缘和第一可弯折区21’与正面显示区10的交界线对齐,第三可弯折区23’中与第三非显示区33的第四边缘332同侧的边缘232’和第二可弯折区22’与正面显示区10的交界线对齐,则第三边缘331相对于第三可弯折区23’中与第三非显示区33的第三边缘331同侧的边缘内缩h1,第四边缘332相对于第三可弯折区23’中与第三非显示区33的第四边缘332同侧的边缘232’内缩h1。
第一可弯折区21’中沿第一方向X排布的两个边缘在第一可弯折区21’弯折得到第一弯折区21后,其在沿显示面板厚度方向Z上对齐,则第一非显示区31中的第一边缘311与第三非显示区33可以紧紧相邻。同样地,第二可弯折区22’中沿第一方向X排布的两个边缘在第二可弯折区22’弯折得到第二弯折区22后,其在沿显示面板厚度方向Z上对齐,则第二非显示区32中的第二边缘321与第三非显示区33可以紧紧相邻。
如图12所示,多个可弯折区还包括第四可弯折区24’;沿第二方向Y,第三可弯折区23’与第四可弯折区24’分别位于正面显示区10的两侧。并且第四可弯折区24’弯折至一定程度可以为上一实施例中的第四弯折区24。
多个非显示区还包括第四非显示区34,第四可弯折区24’位于第四非显示区34与正面显示区10之间且与两者连接,并且第四可弯折区24’弯折后,第四非显示区34位于正面显示区10远离出光面的一侧,也就是说,通过将本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的第一可弯折区21’,第二可弯折区22’、第三可弯折区23’及第四可弯折区24’进行弯折可以得到上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
第四非显示区34包括沿第一方向X排布的第五边缘341和第六边缘342;当第一可弯折区21’、第二可弯折区22’及第四可弯折区24’弯折时,第五边缘341及第六边缘342分别靠近第一非显示区21与第二非显示区22,且第五边缘341及第六边缘342沿所述显示面板厚度方向Z的投影位于第一非显示区21与第二非显示区22沿显示面板厚度方向Z的投影之间。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五边缘341及第六边缘342均沿第二方向Y延伸;且第一可弯折区21’、第二可弯折区22’及第四可弯折区24’弯折时,第五边缘341靠近第一边缘311且两者平行,即第一边缘311由第三非显示区33延伸至第四非显示区34附近;第六边缘342靠近第二边缘321且两者平行,即第二边缘321由第三非显示区33延伸至第四非显示区34附近。
此外,为了使得第三非显示区33沿第一方向X的宽度得到最大化利用,则当第一非显示区31、第二非显示区32及第四非显示区34均位于正面显示区10远离出光面的一侧时,第五边缘341及第六边缘342分别与第一边缘311与第二边缘321紧邻。为了实现该效果,第五边缘341相对于第一可弯折区21’与正面显示区10的交界线内缩的距离为h1,第六边缘342相对于第二可弯折区22’与正面显示区10的交界线内缩的距离也为h1。
第一可弯折区21’中沿第一方向X排布的两个边缘在第一可弯折区21’弯折得到第一弯折区21后,其在沿显示面板厚度方向Z上对齐,则第一非显示区31中的第一边缘311与第四非显示区34可以紧紧相邻。同样地,第二可弯折区22’中沿第一方向X排布的两个边缘在第二可弯折区22’弯折得到第二弯折区22后,其在沿显示面板厚度方向Z上对齐,则第二非显示区32中的第二边缘321与第四非显示区34可以紧紧相邻。
在本申请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如图14所示,第一非显示区31包括第七边缘(未示出),第二非显示区32包括第八边缘322,当第一可弯折区21’、第二可弯折区22’及第四可弯折区24’弯折时,第五边缘341及第七边缘沿第三方向延伸,第六边缘342及第八边缘沿第四方向延伸,其中,第三方向及第四方向均与第一方向X交叉,第三方向及第四方向均与第二方向Y交叉,并且第三方向及第四方向均与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Z垂直。
如图14所示,为了适应于显示面板各部分边框位置厚度一致,第四可弯折区24’沿第二方向Y的宽度也为d1。
如图14所示,第二可弯折区22’在弯折时与正面显示区10的交界线沿第二方向Y延伸,且与第二非显示区32的交界线沿第二方向Y延伸;同样地,第一可弯折区21’在弯折时与正面显示区10的交界线沿第二方向Y延伸,且与第一非显示区31的交界线沿第二方向Y延伸。并且第四可弯折区24’在弯折时与正面显示区10的交界线沿第一方向X延伸,且与第四非显示区34的交界线沿第一方向X延伸。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垂直。
为了使第一非显示区31及第四非显示区34位于正面显示区10的背光面时,第七边缘与第五边缘341平行且紧紧相邻,第八边缘322与第六边缘342平行且紧紧相邻,则在本实施例的显示面板未折叠时,第七边缘与第二方向Y之间的夹角和第五边缘341与第二方向Y之间的夹角互为余角,第八边缘322与第二方向Y之间的夹角和第六边缘342与第二方向Y之间的夹角互为余角。并且第七边缘在第二方向Y的高度与第五边缘341在第二方向Y的高度相同,第八边缘322在第二方向Y的高度与第六边缘342在第二方向Y的高度也相同,例如均为h2;第七边缘在第一方向X的宽度与第五边缘341在第一方向X的宽度相同,第八边缘322在第一方向X的宽度与第六边缘342在第一方向X的宽度也相同,例如均为h1。
其中,第一可弯折区21’、第二可弯折区22’、第三可弯折区23’及第四可弯折区24’中的至少一者用于显示。
图15为图12所示CC’区的一种局部放大图,图16为图12所示CC’区的另一种局部放大图。
如图15所示,正面显示区10包括高像素密度显示区101和低像素密度显示区102,低像素密度显示区102位于高像素密度显示区101靠近第一可弯折区21’与第三可弯折区23’的相邻区域一侧,以及高像素密度显示区101靠近第二可弯折区22’与第三可弯折区23’的相邻区域一侧。如图12及图15所示,低像素密度显示区102内的像素PX的像素密度小于高像素密度显示区101内的像素PX的像素密度;
并且,如图15所示,低像素密度显示区202内还包括连接走线CL,连接走线CL的两端分别电连接第三可弯折区23’内的信号线与第一可弯折区21’的信号线,和/或连接走线CL分别电连接第三可弯折区23’内的信号线与第二可弯折区22’内的信号线。也就是,第三非显示区33内的信号线延伸至第三可弯折区23’、低像素密度显示区102、第一可弯折区21’/第二可弯折区22’到达第一非显示区21/第二非显示区22。本实现方式同时可以实现显示面板的正面为全屏显示。
如图16所示,多个非显示区还包括连接走线区35,连接走线区35位于正面显示区10靠近第一可弯折区21’与第三可弯折区23’的相邻区域一侧,以及正面显示区10靠近第二可弯折区22’与第三可弯折区23’的相邻区域一侧。连接走线区35包括连接走线CL,连接走线CL的两端分别电连接所述第三可弯折区23’内的信号线与第一可弯折区21’内的信号线,和/或连接走线CL的两端分别电连接第三可弯折区23’内的信号线与第二可弯折区22’内的信号线。也就是,第三非显示区33内的信号线延伸至第三可弯折区23’、连接走线区35、第一可弯折区21’/第二可弯折区22’到达第一非显示区21/第二非显示区22。本实现方式同时可以实现显示面板的正面显示区的亮度均一性。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如图17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可以为手机,此外,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也可以为电脑、电视等显示装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001。此外,显示装置还可以包括封装壳体002等。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中,至少部分非显示区折叠至正面显示区的背光面,可以实现全面屏显示。同时折叠时正面显示区的背光面的非显示区无交叠,减弱信号串扰。另外,折叠至背光面的不同非显示区相邻的边缘平行且与其中一个非显示区与正面显示区的排布方向平行,可以实现至少一个非显示区为规则形状,易于实现信号线与电路的设置。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8)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正面显示区;
多个弯折区,所述多个弯折区包括第一弯折区、第二弯折区和第三弯折区;沿第一方向,所述第一弯折区与所述第二弯折区分别位于所述正面显示区的两侧;沿第二方向,所述第三弯折区位于所述正面显示区的一侧;;
多个非显示区,所述多个非显示区包括第一非显示区、第二非显示区及第三非显示区;所述第一非显示区、所述第二非显示区及所述第三非显示区均位于所述正面显示区远离出光面的一侧;所述第一弯折区位于所述第一非显示区与所述正面显示区之间且与两者连接,所述第二弯折区位于所述第二非显示区与所述正面显示区之间且与两者连接,所述第三弯折区位于所述第三非显示区与所述正面显示区之间且与两者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非显示区包括第一边缘,所述第一边缘靠近所述第三非显示区且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二非显示区包括第二边缘,所述第二边缘靠近所述第三非显示区且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三非显示区包括第三边缘及第四边缘,所述第三边缘与所述第四边缘分别靠近所述第一边缘与所述第二边缘,且所述第三边缘及所述第四边缘均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三边缘及所述第四边缘沿所述显示面板厚度方向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一边缘与所述第二边缘沿所述显示面板厚度方向的投影之间;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交叉,且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均与所述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垂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边缘与所述第二边缘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D1,所述第三边缘与所述第四边缘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正面显示区;其中,D1与D2均大于0且满足:D1=D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非显示区与驱动芯片、柔性电路板中的至少一者绑定;
所述第三非显示区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非显示区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宽度,且大于所述第二非显示区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弯折区还包括第四弯折区;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三弯折区与所述第四弯折区分别位于所述正面显示区的两侧;
所述多个非显示区还包括第四非显示区,所述第四非显示区位于所述正面显示区远离出光面的一侧,所述第四弯折区位于所述第四非显示区与所述正面显示区之间且与两者连接;
所述第四非显示区包括第五边缘和第六边缘,所述第五边缘及所述第六边缘分别靠近所述第一非显示区与所述第二非显示区;且所述第五边缘及所述第六边缘沿所述显示面板厚度方向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一非显示区与所述第二非显示区沿所述显示面板厚度方向的投影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边缘靠近所述第一边缘且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六边缘靠近所述第二边缘且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非显示区包括靠近所述第五边缘的第七边缘,所述第二非显示区包括靠近所述第六边缘的第八边缘;所述第五边缘及所述第七边缘沿第三方向延伸,所述六边缘及所述第八边缘沿第四方向延伸;所述第三方向及所述第四方向均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所述第三方向及所述第四方向均与所述第二方向交叉,并且所述第三方向及所述第四方向均与所述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垂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弯折区、所述第二弯折区及所述第三弯折区中的至少一者用于显示。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正面显示区包括低像素密度显示区和高像素密度显示区,所述低像素密度显示区内的像素密度小于高像素密度显示区内的像素密度;
所述低像素密度显示区内还包括连接走线,所述连接走线的两端分别电连接所述第三弯折区内的信号线与所述第一弯折区内的信号线,和/或所述连接走线的两端分别电连接所述第三弯折区内的信号线与所述第二弯折区内的信号线;所述低像素密度显示区位于,所述高像素密度显示区靠近所述第一弯折区与所述第三弯折区的相邻区域一侧,以及所述高像素密度显示区靠近所述第二弯折区与所述第三弯折区的相邻区域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非显示区还包括连接走线区,所述连接走线区包括连接走线,所述连接走线的两端分别电连接所述第三弯折区内的信号线与所述第一弯折区内的信号线,和/或所述连接走线的两端分别电连接所述第三弯折区内的信号线与所述第二弯折区内的信号线;所述连接走线区位于,所述正面显示区靠近所述第一弯折区与所述第三弯折区的相邻区域一侧,以及所述正面显示区靠近所述第二弯折区与所述第三弯折区的相邻区域一侧。
10.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正面显示区;
多个可弯折区,所述多个可弯折区包括第一可弯折区、第二可弯折区和第三可弯折区;沿第一方向,所述第一可弯折区与所述第二可弯折区分别位于所述正面显示区的两侧;沿第二方向,所述第三可弯折区位于所述正面显示区的一侧;所述可弯折区弯折后,其厚度方向与所述正面显示区的厚度方向交叉;
多个非显示区,所述多个非显示区包括第一非显示区、第二非显示区及第三非显示区;所述第一可弯折区位于所述第一非显示区与所述正面显示区之间且与两者连接,并且所述第一可弯折区弯折后,所述第一非显示区位于所述正面显示区远离出光面的一侧;所述第二可弯折区位于所述第二非显示区与所述正面显示区之间且与两者连接,并且所述第二可弯折区弯折后,所述第二非显示区位于所述正面显示区远离出光面的一侧;所述第三可弯折区位于所述第三非显示区与所述正面显示区之间且与两者连接,并且所述第三可弯折区弯折后,所述第三非显示区位于所述正面显示区远离出光面的一侧;
其中,所述第一非显示区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边缘,所述第二非显示区包括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边缘,所述第三非显示区包括均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三边缘及第四边缘;当所述第一非显示区、所述第二非显示区及所述第三非显示区均位于所述正面显示区远离出光面的一侧时,所述第一边缘靠近所述第三非显示区,所述第二边缘靠近所述第三非显示区,所述第三边缘与所述第四边缘分别靠近所述第一边缘与所述第二边缘,且所述第三边缘及所述第四边缘沿所述显示面板厚度方向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一边缘与所述第二边缘沿所述显示面板厚度方向的投影之间;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交叉,且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均与所述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垂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所述第三非显示区与驱动芯片、柔性电路板中的至少一者绑定;
所述第三非显示区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非显示区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宽度,且大于所述第二非显示区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宽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可弯折区还包括第四可弯折区;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三可弯折区与所述第四可弯折区分别位于所述正面显示区的两侧;
所述多个非显示区还包括第四非显示区,所述第四可弯折区位于所述第四非显示区与所述正面显示区之间且与两者连接,并且所述第四可弯折区弯折后,所述第四非显示区位于所述正面显示区远离出光面的一侧;
所述第四非显示区包括第五边缘和第六边缘;当所述第一可弯折区、所述第二可弯折区及所述第四可弯折区弯折时,所述第五边缘及所述第六边缘分别靠近所述第一非显示区与所述第二非显示区,且所述第五边缘及所述第六边缘沿所述显示面板厚度方向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一非显示区与所述第二非显示区沿所述显示面板厚度方向的投影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边缘及所述第六边缘均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且当所述第一可弯折区、所述第二可弯折区及所述第四可弯折区弯折时,所述第五边缘靠近所述第一边缘,所述第六边缘靠近所述第二边缘。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非显示区包括第七边缘,所述第二非显示区包括第八边缘;当所述第一可弯折区、所述第二可弯折区及所述第四可弯折区弯折时,所述第五边缘及所述第七边缘沿第三方向延伸,所述第六边缘及所述第八边缘沿第四方向延伸;所述第三方向及所述第四方向均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所述第三方向及所述第四方向均与所述第二方向交叉,并且所述第三方向及所述第四方向均与所述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垂直。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可弯折区、所述第二可弯折区及所述第三可弯折区中的至少一者用于显示。
16.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正面显示区包括低像素密度显示区和高像素密度显示区,所述低像素密度显示区内的像素密度小于高像素密度显示区内的像素密度;
所述低像素密度显示区内还包括连接走线,所述连接走线的两端分别电连接所述第三可弯折区内的信号线与所述第一可弯折区内的信号线,和/或所述连接走线的两端分别电连接所述第三可弯折区内的信号线与所述第二可弯折区内的信号线;所述低像素密度显示区位于,所述高像素密度显示区靠近所述第一可弯折区与所述第三可弯折区的相邻区域一侧,以及所述高像素密度显示区靠近所述第二可弯折区与所述第三可弯折区的相邻区域一侧。
17.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非显示区还包括连接走线区,所述连接走线区包括连接走线,所述连接走线的两端分别电连接所述第三可弯折区内的信号线与所述第一可弯折区内的信号线,和/或所述连接走线的两端分别电连接所述第三可弯折区内的信号线与所述第二可弯折区内的信号线;所述连接走线区位于,所述正面显示区靠近所述第一可弯折区与所述第三可弯折区的相邻区域一侧,以及所述正面显示区靠近所述第二可弯折区与所述第三可弯折区的相邻区域一侧。
18.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011023514.0A 2020-09-25 2020-09-25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207119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23514.0A CN112071190A (zh) 2020-09-25 2020-09-25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23514.0A CN112071190A (zh) 2020-09-25 2020-09-25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71190A true CN112071190A (zh) 2020-12-11

Family

ID=736843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023514.0A Pending CN112071190A (zh) 2020-09-25 2020-09-25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071190A (zh)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816269U (zh) * 2011-06-30 2013-03-20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柔性显示面板和包括该柔性显示面板的显示设备
CN104751747A (zh) * 2015-01-28 2015-07-01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07025852A (zh) * 2017-03-02 2017-08-08 周利英 无边框显示器
US20170322446A1 (en) * 2016-05-04 2017-11-09 Samsun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device having a non-rectilinear display area
US20180074361A1 (en) * 2016-09-13 2018-03-15 Samsun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device
CN108108062A (zh) * 2018-01-16 2018-06-01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US20180166037A1 (en) * 2016-12-08 2018-06-14 Samsun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a small bezel
CN108877512A (zh) * 2018-05-31 2018-11-23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9212804A (zh) * 2017-06-30 2019-01-15 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 显示装置
CN109410764A (zh) * 2018-12-13 2019-03-01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及显示面板
CN110534027A (zh) * 2019-10-09 2019-12-03 昆山工研院新型平板显示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和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CN111352259A (zh) * 2018-12-20 2020-06-30 瀚宇彩晶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816269U (zh) * 2011-06-30 2013-03-20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柔性显示面板和包括该柔性显示面板的显示设备
CN104751747A (zh) * 2015-01-28 2015-07-01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US20170322446A1 (en) * 2016-05-04 2017-11-09 Samsun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device having a non-rectilinear display area
US20180074361A1 (en) * 2016-09-13 2018-03-15 Samsun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device
US20180166037A1 (en) * 2016-12-08 2018-06-14 Samsun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a small bezel
CN107025852A (zh) * 2017-03-02 2017-08-08 周利英 无边框显示器
CN109212804A (zh) * 2017-06-30 2019-01-15 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 显示装置
CN108108062A (zh) * 2018-01-16 2018-06-01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08877512A (zh) * 2018-05-31 2018-11-23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9410764A (zh) * 2018-12-13 2019-03-01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及显示面板
CN111352259A (zh) * 2018-12-20 2020-06-30 瀚宇彩晶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
CN110534027A (zh) * 2019-10-09 2019-12-03 昆山工研院新型平板显示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和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579917B (zh)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0018598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2147128B2 (en) Display panel,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display panel
CN109952555B (zh) 一种显示屏及移动终端
CN110738934B (zh) 显示装置
CN108122497A (zh) 一种柔性阵列基板、柔性显示装置及组装方法
CN108376522B (zh) 一种异形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696461B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1445806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JP4764293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CN209803525U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205788905U (zh) 一种异形显示屏
EP3255624A1 (en) Display device
CN109300404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JP2023534081A (ja) 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ディスプレイ装置及び駆動チップ
JP2001296545A (ja) 液晶表示装置
CN115394202A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215494978U (zh) 一种触控模组和触控显示装置
CN114648921A (zh)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2071190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JPH1165472A (ja) 平面表示装置
CN210093658U (zh) 一种柔性电路板、显示面板及装置
CN212083866U (zh) 一种超窄边框液晶显示结构
US11747929B2 (en) Touch display screen and mobile terminal
CN109686259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1211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