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2042174B - 一种智能支架以及模式启动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智能支架以及模式启动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42174B
CN112042174B CN201880092865.1A CN201880092865A CN112042174B CN 112042174 B CN112042174 B CN 112042174B CN 201880092865 A CN201880092865 A CN 201880092865A CN 112042174 B CN112042174 B CN 11204217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pin
chip
voltage
inte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9286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042174A (zh
Inventor
谭婕
王峰
常向阳
郑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0421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421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0421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4217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11Supports for sets, e.g. incorporating armrests
    • H04M1/12Adjustable supports, e.g. extensib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Abstract

一种智能支架以及模式启动的方法,用于实现简化智能支架的电路结构,提升模式启动的效率。智能支架包括第一接口(201)、第二接口(202)和通信芯片(203);第一接口(201)连接终端,第二接口(202)连接供电设备;当供电设备通过第二接口(202)与第一接口(201)间的供电线路向终端供电时,通信芯片(203)接收终端发送的访问信号,访问信号用于终端获取智能支架的身份识别ID信息,以使得终端在ID信息和终端中的预置标识信息匹配时,启动目标模式。

Description

一种智能支架以及模式启动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支架以及模式启动的方法。
背景技术
手机、平板等终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随之而来的这些终端中的产品的功能特性也日渐丰富。常用的供电接口为C型接口(universal serial bus type-C,USB Type-C)或微USB接口(micro universal serial bus,MICRO USB),终端常用这两种类型的接口与供电设备或者其他设备进行连接,以达到供电或者是建立与其他设备通信的目的。
为了使得终端可以切换至工作模式,如:突显出产品的某些功能特性。在现有技术中,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解决方案。第一种方案是针对TYPE-C接口的支架,通常在支架内部设置一颗带微控制单元(microcontroller unit,MCU)的快充识别芯片(power delivery,PDIC)作PD协议沟通,而且支架需要同时与终端以及供电设备沟通,因此需要有两个PD控制器同时交互来达到电源电压供电以及终端切换工作模式的目的;另外一种方案是针对MICROUSB接口的支架,通常在支架内部设置一颗定制的通用串行总线集线单元芯片(universalserial bus hub integrated circuit,USB HUB IC),使得终端、支架、供电设备这三者连接后可以通过定制的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协议进行终端与支架之间的数据通信,以此识别到支架并切换到工作模式。
然而,这两种方案都带来了技术缺陷。第一种方案在识别支架的过程中所带来的问题是进行两个PD控制器同时交互时涉及到了复杂的内部控制逻辑以及硬件单元;第二种方案需要使用支架内部定制的USB HUB IC和定制的USB协议和器件,但这往往会增加电路设计的复杂程度才能达到识别支架及切换工作模式的目的;因此这两种方案在识别支架切换特殊工作模式都存在电路复杂、成本较高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智能支架以及模式启动的方法,既简化了智能支架的电路结构,降低了成本,又提升了模式启动的效率。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如下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智能支架,可以包括: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通信芯片;第一接口连接终端,第二接口连接供电设备;当供电设备通过第二接口与第一接口间的供电线路向终端供电时,通信芯片接收终端发送的访问信号,访问信号用于终端获取智能支架的身份识别ID信息,以使得终端在ID信息和终端中的预置标识信息匹配时,启动目标模式。由以上第一方面可见,只需要通信芯片和终端间通信就能够使得终端自动启动目标模式,无需和供电设备进行通信,即简化了智能支架的电路结构,降低了成本,又提升了模式启动的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智能支架还可以包括电压调节器,通信芯片可以包括第一芯片,第一接口可以包括第一引脚;电压调节器的一端与第二接口连接、另一端与第一芯片的一端连接;第一芯片的另一端与第一引脚连接;当充电设备接入第二接口时,通过电压调节器对第一芯片进行供电;第一芯片接收终端通过第一引脚发送的访问信号。由于电压调节器可以将供电设备输出的电压进行调整,使得第一芯片可以在稳定的电压下工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智能支架还可以包括第一上拉电阻和第二上拉电阻,第一接口还可以包括第二引脚;第一引脚通过第一上拉电阻连接至供电线路,以使终端检测第一引脚与供电线路之间的第一电压,第二引脚通过第二上拉电阻连接至所述供电线路,以使终端检测第二引脚与供电线路之间的第二电压;第一芯片在终端确定第一电压和第二电压均达到目标电压时,接收终端通过第一引脚发送的访问信号。由于第一电压、第二电压可以被终端用来与目标电压进行比较,以此来提高判断终端与智能支架连接的准确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智能支架还可以包括第一下拉电阻和第二下拉电阻,第二接口可以包括第三引脚和第四引脚;第三引脚通过第一下拉电阻接地,第四引脚通过第二下拉电阻接地,以使供电设备输出电压。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通信芯片可以包括第二芯片,第一接口可以包括身份识别ID管脚;ID管脚与第二芯片连接;当供电设备向终端进行供电时,第二芯片接收终端通过ID管脚发送的访问信号。由于ID管脚与第二芯片连接,所以这个连接关系可以形成终端和第二芯片间的通信链路,以此来确保终端和第二芯片之间能够实现通信。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接口还可以包括GND管脚,GND管脚连接于终端的芯片,ID管脚还用于连接终端的芯片,以使得终端的芯片检测ID管脚与所述GND管脚之间的电压;第二芯片在终端的芯片检测ID管脚与GND管脚之间的电压达到目标电压时,接收终端通过ID管脚发送的访问信号。由于ID管脚与所述GND管脚之间的电压可以被终端用来与目标电压进行比较,以此来提高判断终端与智能支架连接的准确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启动目标模式可以包括自动调用第一安装包APK或自动调用第一应用程序。启动目标模式可以包括自动调用不同的模式,适用于多个应用场景,给本方案提供了多样性选择。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启动目标模式可以包括自动调用语音助手。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模式启动的方法,应用于与智能支架连接的终端,智能支架包括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通信芯片,第一接口连接终端,第二接口连接供电设备,该方法可以包括:当供电设备通过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一接口间的供电线路向终端供电时,终端向通信芯片发送访问信号,访问信号用于获取智能支架的身份识别ID信息;终端判断ID信息与预置标识信息是否匹配;若匹配,则终端启动目标模式。由以上第二方面可见,ID信息是标识相应的智能支架的身份信息的,因此终端可以将ID信息与预置标识信息进行匹配,以此来判断出所连接的设备是否为可以启动目标模式的智能支架,从而提升模式启动的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智能支架还可以包括第一上拉电阻和第二上拉电阻,第一接口可以包括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第一引脚通过第一上拉电阻连接至供电线路,第二引脚通过第二上拉电阻连接至供电线路,通信芯片包括第一芯片,在终端向通信芯片发送访问信号之前,该方法还可以包括:终端检测第一电压和第二电压,第一电压是第一引脚与供电线路之间的电压,第二电压是第二引脚与供电线路之间的电压;终端确定第一电压和第二电压是否均达到目标电压;终端向通信芯片发送访问信号,可以包括:若均达到目标电压,则终端通过第一引脚向第一芯片发送访问信号。由于终端可以将第一电压、第二电压与目标电压进行比较,以此来提高判断终端与智能支架连接的准确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通信芯片可以包括第二芯片,第一接口可以包括ID管脚和GND管脚,GND管脚用于连接终端的芯片,ID管脚用于连接终端的芯片,在终端向通信芯片发送访问信号之前,该方法还可以包括:终端的芯片检测ID管脚与GND管脚之间的电压;终端的芯片确定ID管脚与GND管脚之间的电压是否达到目标电压;终端向通信芯片发送访问信号,可以包括:终端通过ID引脚向第二芯片发送访问信号。由于终端的芯片可以将ID管脚与GND管脚之间的电压与目标电压进行比较,以此来提高判断终端与智能支架连接的准确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启动目标模式可以包括自动调用第一安装包APK或自动调用第一应用程序。启动目标模式可以包括自动调用不同的模式,适用于多个应用场景,给本方案提供了多样性选择。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启动目标模式可以包括自动调用语音助手。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ID信息可以包括厂家身份识别ID信息或产品身份识别ID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可以包括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所述的智能支架和终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通信芯片通过接收终端的访问信号来获取并反馈该智能支架的ID信息,这样可以只需要通信芯片和终端间通信就能够使得终端自动调用目标模式,无需和供电设备进行通信,既简化了智能支架的电路结构,降低了成本,又提升了模式启动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支架的一个产品形态示意图;
图1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支架的一个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2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支架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2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界面展示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支架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支架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支架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支架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模式启动的方法的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模式启动的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模式启动的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模式启动的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方案提供了一种智能支架以及模式启动的方法,既简化了智能支架的电路结构,降低了成本,又提升了模式启动的效率。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图1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支架的一个产品形态示意图。
如图1a所示,该智能支架包括两个接口,两个接口可以分别支持终端以及供电设备接入;其中,接口C1用于与终端连接,接口C2用于连接供电设备。并且从图1a可以看出接口C1与接口C2位于该智能支架相反的一侧,但在实际应用中,接口的位置和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确定,例如:接口的位置也可以是位于相同的一侧,也可以有多个接口连接多个终端设备,不应将图1a理解为是对接口数量和位置的限定。此外,如图1a所示,该智能支架还可以起到支撑的作用。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提及的接口可以是TYPE-C接口、MICRO USB接口等,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图1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支架的一个应用场景示意图。
如图1b所示,可以使用图1a中的接口C1连接终端、接口C2连接供电设备。在该应用场景中,终端为平板电脑,供电设备为充电器。当然实际应用中,终端也可以为手机、个人数字处理(personal digital sssistant,PDA)等设备。
图2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支架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如图2a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支架的一实施例可以包括:
第一接口201、第二接口202和通信芯片203;第一接口201连接终端,第二接口202连接供电设备。
当供电设备通过第二接口202与第一接口201间的供电线路向终端供电时,通信芯片203接收终端发送的访问信号,访问信号用于终端获取智能支架的身份识别(identity:ID)信息,以使得所述终端在所述ID信息和所述终端中的预置标识信息匹配时,启动目标模式。
本申请实施例中,该智能支架的第一接口主要是与终端连接的上行口或者公头,所提及的终端可以是平板、手机等智能设备,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第二接口主要是与供电设备连接的下行口或者母头,所提及的供电设备可以是快充(powerdelivery:PD)充电器等可以对外输出电压的设备,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该智能支架还包括了通信芯片,该通信芯片可以是电子标记芯片(electronicmark ic:E-MARK IC)或者是单总线通信IC芯片等主要用于与终端进行数据通信的芯片,具体不做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当供电设备通过第二接口接入智能支架时,供电设备就会输出电源电压,从而可以对终端进行供电。供电设备对终端进行供电所采用的线路可以是通过第二接口与第一接口之间的电源线直接供电。供电设备对终端进行供电目的是为了使终端可以对通信芯片输出访问信号,进而可以作为终端主动对通信芯片发起访问的前提条件。
由于通信芯片中已经存储有该智能支架的相关信息,比如:ID信息、数据传输能力信息等,因此在通信芯片接收了终端发送的访问信号后,通信芯片就可以根据该访问信号获取出该智能支架的ID信息并反馈给终端,使得终端可以获取到该ID信息,该ID信息是标识着相应的智能支架的身份信息的,如:厂家身份识别ID信息(vendor identity:VendorID)、产品身份识别ID信息(product identity:Product ID)等可以标识智能支架的身份信息,具体此处不做限定。这样终端就可以在该ID信息和预置标识信息匹配时,识别出这并非平常所涉及到的仅仅具有支撑作用的支架,而是可以进入到某种工作模式的智能支架,即可以启动目标模式,比如:可以是自动调用第一安装包APK、或者自动调用第一应用程序等工作模式;也可以是自动调用语音助手。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提及的第一应用程序可以是微信、视频播放器、摄像头等应用APP,具体不做限定。
例如:假设启动目标模式是自动调用语音助手,在终端确定出智能支架的ID信息和预置标识信息相匹配时,并且该预置标识信息和语音助手相关联对应,因此终端就会自动调用该语音助手,从而可以通过语音指令来控制启动安装好的软件。
又假设启动目标模式可以是自动调用微信APP,若终端确定出智能支架的ID信息和预置标识信息相匹配时,那么终端就会自启动预先定义的操作,而在该预先定义的操作中设定的是预置标识信息和微信APP之间相关联,以至于终端可以自动调用微信APP这个目标模式;反之,若是终端未将ID信息和预置标识信息匹配上,那么它是不会启动这个操作,则自然不会自动调用到微信APP这个模式。因此,终端在ID信息和预置标识信息匹配时,就可以自动调用和智能支架相关联的目标模式,提升了模式启动的效率。
图2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界面展示图。
可选地,在上述图2a对应的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2b所示,供电设备接入该智能支架,且智能支架和终端连接,假设此时终端设定的预设操作是微信APP和智能支架相关联,那么从该终端的界面可以看出该终端在连接智能支架后可以自动调用微信。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信芯片203通过接收终端的访问信号来获取并反馈该智能支架的ID信息,这样可以只需要通信芯片和终端间通信就能够使得终端自动启动目标模式,无需和供电设备进行通信,即简化了智能支架的电路结构,降低了成本,又提升了模式启动的效率。
在本技术方案中,对于不同的通信芯片,智能支架的内部电路结构也有所差异,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中以两种不同类型的芯片为例介绍智能支架的结构。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要描述的两种不同类型的芯片,一种为需要供电设备为其供电才能工作的芯片,一种为不需要供电设备供电也能工作的芯片。
一、针对使用需要供电设备为其供电才能工作的芯片的智能支架,本申请实施例结合图3至图5进行介绍。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支架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
可选地,在上述图2a对应的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支架的另一实施例还可以包括:电压调节器301,通信芯片203包括第一芯片2031,第一接口模201包括第一引脚2011,电压调节器301的一端与第二接口202连接、另一端与第一芯片2031连接,第一芯片2031与第一引脚2011连接。
当供电设备接入第二接口202时,通过电压调节器301对第一芯片2031进行供电。
第一芯片2031接收终端通过第一引脚2011发送的访问信号。
本实施例中是建立在图2a所描述的实施例的基础上的,在供电设备通过第二接口接入该智能支架时,输出的电源电压可以通过电压调节器调整成稳定的且适合第一芯片2031开启工作的电压,如:3.3V,具体此处不做限定,使得第一芯片2031接受供电设备的供电后开启工作,从而使得被供电的第一芯片2031可以在供电设备为终端进行供电的同时通过第一引脚接收终端发送的访问信号,如图2a所描述该访问信号终端主动向第一芯片2031发送的,用来请求并获取该智能支架的ID信息。因此,只需要第一芯片和终端间通信就能够使得终端自动调用目标模式,提升了模式启动的效率,并且智能支架无需与供电设备进行通信,简化了智能支架的电路结构,降低了成本。
本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电压调节器可以是稳压管、线性稳压器(low dropoutregulator:LDO)或者是其他类似于可以用于进行电压调节的元器件,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支架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
可选地,在上述图3对应的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支架的另一实施例还可以包括:第一上拉电阻401和第二上拉电阻402,第一接口201还包括第二引脚2012。
第一引脚2011通过第一上拉电阻401连接至上述图2a所描述的供电线路,以使终端检测第一引脚2011与供电线路之间的第一电压,第二引脚2012通过第二上拉电阻402连接至上述图2a所描述的供电线路,以使终端检测第二引脚2012与供电线路之间的第二电压。
第一芯片2031在终端确定第一电压和第二电压均达到目标电压时,接收终端通过第一引脚2011发送的访问信号。
本实施例中,第一引脚通过第一上拉电阻连接至上述图2a所示描述的供电线路,而该供电线路是供电设备接入智能支架后并通过第二接口与第一接口之间的电源线向终端进行供电的线路,因此在供电设备输出电源电压并通过该供电线路为终端供电的同时,由于第一上拉电阻具有分压的作用,可以使得终端检测到第一引脚与供电线路之间的电压,即上述提及的第一电压。通常第一上拉电阻的阻值为22kohm(kohm:千欧姆),在实际的应用中还有可能存在更多类似的作用的其他电阻值,具体此处不做限定。同理,第二引脚通过第二上拉电阻连接至上述图2a所示描述的供电线路,因此在供电设备输出电源电压并通过该供电线路为终端供电的同时,由于第二上拉电阻也具有分压的作用,可以使得终端检测到第二引脚与供电线路之间的电压,即上述提及的第二电压。通常第二上拉电阻的阻值也为22kohm,在实际的应用中还有可能存在更多类似的作用的其他电阻值,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因此终端在检测出第一电压和第二电压后,需要判断并确定所检测到的第一电压和第二电压是否均达到了目标电压,如:1.5V,具体此处不做限定。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首先要对智能支架与终端是否连接上进行一个初始的判断,若终端检测到第一电压和第二电压这两者均达到了目标电压,就表明终端接入的是可以用于启动相关联目标模式的智能支架;反之,若终端检测到第一电压和第二电压这两者均未达到目标电压,就表明此时终端接入的可能是普通外设支架,如:耳机等,具体不做限定。
由于第一芯片2031与第一接口中的第一引脚连接,因此当终端通过第一接口接入该智能支架时,那么该第一引脚和第一芯片2031之间的连接就形成了第一芯片2031和终端之间的数据通信的链路。
在上述图3对应的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一芯片2031通过电压调节器接受供电设备供电后可以开启工作,因此处于工作状态的第一芯片2031在终端确定出第一电压和第二电压这两者均达到了目标电压时,就可以在供电设备为终端进行供电的同时通过第一引脚接收终端发送的访问信号,该访问信号是终端在确定与智能支架连接后主动向第一芯片2031发送的,用来请求并获取该智能支架的ID信息。
由于第一芯片2031中已经存储有该智能支架的相关信息,比如:ID信息、数据传输能力信息等,因此在第一芯片2031接收了终端发送的访问信号后,就可以根据该访问信号提取出该智能支架的ID信息并反馈给终端,使得终端可以获取到该ID信息,该ID信息是标识着相应的智能支架的身份信息的,因此终端可以根据该ID信息识别出这并非平常所涉及到的仅仅具有支撑作用的支架,而是可以进入到某种工作模式的智能支架,参照图2b所描述的场景示意图进行理解。因此,只需要第一芯片和终端间通信就能够使得终端自动调用目标模式,提升了模式启动的效率,并且智能支架无需与供电设备进行通信,简化了智能支架的电路结构,降低了成本。
上述图3-图4中第一接口中的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可以是CC引脚,即CC1_U和CC2_U,能够使第一芯片和终端间进行信号的传输。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支架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
可选地,在上述图4对应的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5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支架的另一实施例还可以包括第一下拉电阻501和第二下拉电阻502,第二接口202包括第三引脚2021和第四引脚2022。
第三引脚2021通过第一下拉电阻501接地,第四引脚2022通过第二下拉电阻5022接地,以使供电设备输出电压。
本实施例中,要使得供电设备在接入第二接口时,能够输出电压并通过如图2a、图3以及图4中的供电线路为终端进行供电、通过图3的电压调节器为第一芯片2031供电,因此就需要第二接口的第三引脚以及第四引脚分别通过第一下拉电阻、第二下拉电阻进行接地,使得供电设备能够识别到第三引脚以及第四引脚接地后的低电平,从而输出电源电压,消除了高阻抗输入。通常第一下拉电阻的阻值和第二下拉电阻的阻值为5.1kohm,在实际的应用中还有可能存在更多类似的作用的其他电阻值,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二接口中的第三引脚和第四引脚可以是CC引脚,即CC1_D和CC2_D,能够使供电设备配置电源电压Vbus。
上述图2a、图3以及图4所描述的第一芯片2031以及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该第一芯片2031内部并未存储有电量,因此需要供电设备为该第一芯片2031供电,它可以是E-MARK IC芯片或者是类似于E-MARK IC芯片的用于与终端进行数据通信的芯片,本实施例中不做限定;而该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主要是TPYE-C接口,但在实际应用中还有许多类似的接口,本申请实施例中不做限定。
二、针对使用不需要供电设备供电也能工作的芯片的智能支架,本申请实施例结合图6至图7进行介绍。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支架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
可选地,在上述图2a对应的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6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支架的另一实施例还可以包括:通信芯片203包括第二芯片2032,第一接口201包括身份识别ID管脚2013;ID管脚2013与第二芯片2032连接。
当供电设备向终端进行供电时,第二芯片2032接收终端通过ID管脚2013发送的访问信号。
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二芯片2032与第一接口中的ID管脚连接,因此当终端通过第一接口接入该智能支架时,那么该ID管脚与第二芯片2032之间的连接就形成了第二芯片2032与终端之间的数据通信的链路。
因此当供电设备通过如上述图2a所描述的供电线路为终端供电时,第二芯片2032就可以在供电设备为终端进行供电的同时通过该ID管脚接收终端发送的访问信号,以使得终端可以用来请求并获取该智能支架的ID信息。
由于第二芯片2032中已经存储有该智能支架的相关信息,比如:ID信息、数据传输能力等,因此在第二芯片2032接收了终端发送的访问信号后,第二芯片2032就可以根据该访问信号提取出该智能支架的ID信息并反馈给终端,使得终端可以获取到该ID信息,该ID信息是标识着相应的智能支架的身份信息的,因此终端可以根据该ID信息识别出这并非平常所涉及到的仅仅具有支撑作用的支架,而是可以进入到某种工作模式的智能支架,参照图2b所描述的场景示意图进行理解。因此,只需要第二芯片和终端间通信就能够使得终端自动调用目标模式,提升了模式启动的效率,并且智能支架无需与供电设备进行通信,简化了智能支架的电路结构,降低了成本。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支架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
可选地,在上述图6对应的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7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支架的另一实施例还可以包括:第一接口201还包括GND管脚2014,GND管脚2014连接于终端的芯片,ID管脚2013还用于连接终端的芯片,以使得终端的芯片检测ID管脚2013与GND管脚2014之间的电压。
第二芯片2032在终端的芯片检测ID管脚2013与GND管脚2014之间的电压达到目标电压时,接收终端通过ID管脚2013发送的访问信号。
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接口的ID管脚和GND管脚都是与终端中的芯片连接的,如soc芯片,这样终端的芯片可以检测到ID管脚和GND管脚这两个管脚之间的电压区间。因此,若是终端的芯片在检测到ID管脚和GND管脚这两个管脚之间的电压区间后,需要终端的芯片判断并确定所检测到的ID管脚和GND管脚这两个管脚之间的电压区间是否均达到了目标电压,如:1.5V-1.7V,具体此处不做限定。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首先要对智能支架与终端是否连接上进行一个初始的判断,若终端的芯片检测到ID管脚和GND管脚这两个管脚之间的电压达到了目标电压,就表明终端接入的是可以用于启动相关联目标模式的智能支架;反之,若终端的芯片检测到ID管脚和GND管脚这两个管脚之间的电压未达到目标电压,就表明此时终端接入的可能是普通外设支架,如:耳机、车载设备、VR头盔等,具体不做限定。
因此,在终端的芯片确定出ID管脚和GND管脚这两个管脚之间的电压区间达到了目标电压时,第二芯片2032就可以在供电设备为终端进行供电的同时通过ID管脚接收终端发送的访问信号,该访问信号是终端在确定与智能支架连接后主动向第二芯片2032发送的,用来请求并获取该智能支架的ID信息,可参照图6进行理解。因此,只需要第二芯片和终端间通信就能够使得终端自动调用目标模式,提升了模式启动的效率,并且智能支架无需与供电设备进行通信,简化了智能支架的电路结构,降低了成本。
上述图6以及图7所描述的第二芯片2032以及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需要说明的一点,由于该第二芯片2032内部存储有电量,因此该第二芯片2032不需要接受供电,它可以是单总线通信IC芯片或者是类似于单总线通信IC芯片的用于与终端进行数据通信的且无需接受供电的芯片,本申请实施例中不做限定;而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主要是MICRO USB接口,但在实际应用中,本申请实施例中不做限定。
以上图2a-图7所描述的实施例是对本方案的智能支架的结构示意图进行说明,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模式启动的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模式启动的方法的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如图8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模式启动的方法可以包括:
801、当供电设备通过第二接口与第一接口间的供电线路向终端供电时,终端通过第一接口向通信芯片发送访问信号。
本实施例中,访问信号是可以用于获取智能支架的身份识别ID信息的。若是供电设备通过第二接口接入该智能支架时,首先输出的电源电压会沿着第二接口与第一接口之间的供电线路对终端提供电量,这将可以作为终端能够对该智能支架中的通信芯片进行访问的初始条件。要使得终端能够快速无误地启动与智能支架相关联的目标模式,就必须让终端在所接入的普通外接设备中准确无误地识别出该智能支架,并且由于通信芯片中存储有该智能支架的相关信息,比如:ID信息、数据传输能力信息等,因此终端可以通过第一接口对通信芯片发起访问信号,以此来获取该智能支架的身份识别ID信息,如:厂家身份识别ID信息(vendor id:Vendor ID)、产品身份识别ID信息(product id:Product ID),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对于上述所描述的访问信号可以不做限定,也可以通过通信指令等用于通信芯片与终端之间能够进行数据通信的信号即可。
802、通信芯片根据所接收到的访问信号获取智能支架的ID信息。
本实施例中,由于该访问信号是终端用来获取智能支架的ID信息的,因此通信芯片在接收到终端通过第一接口发送的访问信号时,就可以获取该智能支架的ID信息。
803、通信芯片通过第一接口向终端反馈智能支架的ID信息。
本实施例中,通信芯片在获取该智能支架的ID信息后,需要将智能支架的ID信息反馈给终端,以使得终端能够根据智能支架的ID信息来自启动目标模式。
804、终端判断智能支架的ID信息与预置标识信息是否匹配。
本实施例中,终端侧已预存储有用于标识智能支架的预置标识信息,并且该预置标识信息和目标模式相关联,如:身份信息。因此,若终端接收到通信芯片反馈的该智能支架的ID信息后,则需要把这些ID信息和预置标识信息进行匹配,以此来提高目标模式启动的准确性。
805、若匹配,则终端启动目标模式。
本实施例中,若是终端确定出智能支架的ID信息与预置标识信息相匹配,那么终端就可以启动目标模式了。比如:可以是自动调用第一安装包APK、或者自动调用第一应用程序等工作模式;也可以是自动调用语音助手。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提及的第一应用程序可以是微信、视频播放器、摄像头等应用APP,具体不做限定。
例如:假设目标模式是语音助手,在终端确定出智能支架的ID信息和预置标识信息相匹配时,并且该预置标识信息和语音助手相关联对应,因此终端就会自动调用该语音助手,从而可以通过语音指令来控制启动安装好的软件。
又假设目标模式可以是微信APP,若终端确定出智能支架的ID信息和预置标识信息相匹配时,那么终端就会自启动预先定义的操作,而在该预先定义的操作中设定的是该预置标识信息和微信APP之间相关联,以至于终端可以自动调用微信APP这个目标模式;反之,若是终端未将ID信息和预置标识信息匹配上,那么它是不会启动这个操作,则自然不会自动调用到微信APP这个模式。因此,终端在ID信息和预置标识信息匹配时,就可以自动调用和智能支架相关联的目标模式,提升了模式启动的效率。
本实施例中,在简化了智能支架的电路结构的基础上,智能支架只需要与终端通信,从而使得终端在确定出智能支架的ID信息和预置标识信息匹配后能够启动目标模式,有效地提升了模式启动的效率。
为便于理解,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模式启动的方法进行详细地描述,请参阅图9进行理解,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模式启动的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如图9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模式启动的方法可以包括:
901、当供电设备通过第二接口与第一接口间的供电线路向终端供电时,终端检测第一引脚与供电线路之间的第一电压和第二引脚与供电线路之间的第二电压。
本实施例中,由于外接设备接入该终端时会有不同变化的电压值,因此在供电设备输出电源电压并通过该供电线路为终端供电的同时若终端接入了外接设备,并且第一上拉电阻和第二上拉电阻都具有分压的作用,可以使得终端检测到第一引脚与供电线路之间第一电压,检测到第二引脚与供电线路之间的第二电压。
902、终端确定第一电压和第二电压是否均达到目标电压。
本实施例中,目标电压表示着终端与智能支架已经连接上,或者是说终端的外接设备是智能支架,因此在终端检测出第一电压和第二电压后,就需要对第一电压和第二电压进行判断,即这两者是否都达到了目标电压。
903、若均达到目标电压,则终端通过第一引脚向第一芯片发送访问信号。
本实施例中,供电设备在向终端供电的同时,也通过电压调节器为第一芯片供电,使得第一芯片可以开启工作。当终端确定出所检测的第一电压和第二电压都达到目标电压值时,也就表明此时终端已经与智能支架连接。而且第一芯片与第一接口中的第一引脚连接,以至于当终端接入该智能支架时,该第一引脚与第一芯片之间的连接就形成了第一芯片与终端之间的数据通信的链路,因此终端可以通过第一引脚向第一芯片发送访问信号,用来请求并获取该智能支架的ID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若终端检测到第一电压和第二电压这两者均未达到目标电压,就表明此时终端接入的可能是普通的外设支架,而这些支架与终端连接是不能够让终端启动相关联的目标模式的,如:耳机等,具体不做限定。
904、第一芯片根据所接收到的访问信号获取智能支架的ID信息。
本实施例中,由于该访问信号是终端用来获取智能支架的ID信息的,因此第一芯片在接收到终端通过第一引脚发送的访问信号时,就可以获取该智能支架的ID信息。
905、第一芯片通过第一引脚向终端反馈智能支架的ID信息。
本实施例中,第一芯片在获取该智能支架的ID信息后,需要将智能支架的ID信息反馈给终端,以使得终端能够根据智能支架的ID信息来自启动目标模式。
906、终端判断智能支架的ID信息与预置标识信息是否匹配。
907、若匹配,则终端启动目标模式。
本实施例中的步骤906-907与上述图8中的步骤804-805类似,具体不做赘述。
本实施例中,在简化了智能支架的电路结构的基础上,智能支架只需要与终端通信,从而使得终端在确定出智能支架的ID信息和预置标识信息匹配后能够启动目标模式,有效地提升了模式启动的效率。
为便于理解,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模式启动的方法进行详细地描述,请参阅图10进行理解,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模式启动的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如图10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模式启动的方法可以包括:
1001、当供电设备通过第二接口与第一接口间的供电线路向终端供电时,终端的芯片检测ID管脚与GND管脚之间的电压。
本实施例中,由于不同的外接设备接入终端会有不同的电压值,而且第一接口的ID管脚以及GND管脚都是与终端中的芯片连接的,因此需要终端当中的芯片对ID管脚与GND管脚之间的电压进行检测,如:soc芯片。
1002、终端的芯片确定ID管脚与GND管脚之间的电压是否达到目标电压。
本实施例中,目标电压表示着终端与智能支架已经连接上,或者是说终端的外接设备是智能支架,因此在终端检测出ID管脚与GND管脚之间的电压后,就需要对ID管脚与GND管脚之间的电压进行判断,即是否达到了目标电压。
1003、若均达到目标电压,则终端通过ID引脚向第二芯片发送访问信号。
本实施例中,当终端确定出所检测的ID管脚与GND管脚达到目标电压值时,也就表明此时终端已经与智能支架连接。而且第二芯片与第一接口中的ID管脚连接,以至于当终端接入该智能支架时,该ID管脚与第二芯片之间的连接就形成了第二芯片与终端之间的数据通信的链路,因此终端可以通过ID管脚向第二芯片发送访问信号,用来请求并获取该智能支架的ID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若终端的芯片检测到ID管脚和GND管脚这两个管脚之间的电压未达到目标电压,就表明此时终端接入的可能是普通外设支架,而这些支架与终端连接是不能够让终端启动相关联的目标模式的如:耳机、车载设备、VR头盔等,具体不做限定。
1004、第二芯片根据所接收到的访问信号获取智能支架的ID信息。
本实施例中,由于该访问信号是终端用来获取智能支架的ID信息的,因此第二芯片在接收到终端通过ID管脚发送的访问信号时,就可以获取该智能支架的ID信息。
1005、第二芯片通过ID管脚向终端反馈智能支架的ID信息。
本实施例中,第二芯片在获取该智能支架的ID信息后,需要将智能支架的ID信息反馈给终端,以使得终端能够根据智能支架的ID信息来自启动目标模式。
1006、终端的芯片判断智能支架的ID信息与预置标识信息是否匹配。
1007、若匹配,则终端启动目标模式。
本实施例中的步骤1006-1007与上述图8中的步骤804-805类似,具体不做赘述。
本实施例中,在简化了智能支架的电路结构的基础上,智能支架只需要与终端通信,从而使得终端在确定出智能支架的ID信息和预置标识信息匹配后能够启动目标模式,有效地提升了模式启动的效率。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智能支架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以上所述,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1)

1.一种智能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通信芯片;
所述第一接口连接终端,所述第二接口连接供电设备;
当所述供电设备通过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一接口间的供电线路向所述终端供电时,所述通信芯片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访问信号,所述访问信号用于所述终端获取所述智能支架的身份识别ID信息,以使得所述终端在所述ID信息和所述终端中的预置标识信息匹配时,启动目标模式,所述智能支架与所述目标模式相关联,所述目标模式包括自动调用第一安装包APK、自动调用第一应用程序或者自动调用语音助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支架还包括电压调节器,
所述通信芯片包括第一芯片,所述第一接口包括第一引脚;
所述电压调节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接口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芯片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一芯片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引脚连接;
当所述供电设备接入所述第二接口时,通过所述电压调节器对所述第一芯片进行供电;
所述第一芯片接收所述终端通过所述第一引脚发送的所述访问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支架还包括第一上拉电阻和第二上拉电阻,所述第一接口还包括第二引脚;
所述第一引脚通过所述第一上拉电阻连接至所述供电线路,以使所述终端检测所述第一引脚与所述供电线路之间的第一电压,所述第二引脚通过所述第二上拉电阻连接至所述供电线路,以使所述终端检测所述第二引脚与所述供电线路之间的第二电压;
所述第一芯片在所述终端确定所述第一电压和所述第二电压均达到目标电压时,接收所述终端通过所述第一引脚发送的所述访问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2至3中任一所述的智能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支架还包括第一下拉电阻和第二下拉电阻,所述第二接口包括第三引脚和第四引脚;
所述第三引脚通过所述第一下拉电阻接地,所述第四引脚通过所述第二下拉电阻接地,以使所述供电设备输出电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芯片包括第二芯片,所述第一接口包括身份识别ID管脚;
所述ID管脚与所述第二芯片连接;
当所述供电设备向所述终端进行供电时,所述第二芯片接收所述终端通过所述ID管脚发送的所述访问信号。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智能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口还包括GND管脚,所述GND管脚连接于所述终端的芯片,所述ID管脚还用于连接所述终端的芯片,以使得所述终端的芯片检测所述ID管脚与所述GND管脚之间的电压;
所述第二芯片在所述终端的芯片检测所述ID管脚与所述GND管脚之间的电压达到目标电压时,接收终端通过所述ID管脚发送的所述访问信号。
7.一种模式启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与智能支架连接的终端,所述智能支架包括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通信芯片,所述第一接口连接终端,所述第二接口连接供电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当所述供电设备通过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一接口间的供电线路向所述终端供电时,所述终端向所述通信芯片发送访问信号,所述访问信号用于获取所述智能支架的身份识别ID信息;
所述终端判断所述ID信息与预置标识信息是否匹配;
若匹配,则所述终端启动目标模式,所述智能支架与所述目标模式相关联,所述目标模式包括自动调用第一安装包APK、自动调用第一应用程序或者自动调用语音助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支架还包括第一上拉电阻和第二上拉电阻,所述第一接口包括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所述第一引脚通过所述第一上拉电阻连接至所述供电线路,所述第二引脚通过所述第二上拉电阻连接至所述供电线路,所述通信芯片包括第一芯片,在所述终端向所述通信芯片发送访问信号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检测第一电压和第二电压,所述第一电压是所述第一引脚与所述供电线路之间的电压,所述第二电压是所述第二引脚与所述供电线路之间的电压;
所述终端确定所述第一电压和所述第二电压是否均达到目标电压;
所述终端向所述通信芯片发送访问信号,包括:
若均达到目标电压,则所述终端通过所述第一引脚向所述第一芯片发送所述访问信号。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芯片包括第二芯片,所述第一接口包括ID管脚和GND管脚,所述GND管脚用于连接所述终端的芯片,所述ID管脚用于连接所述终端的芯片,在所述终端向所述通信芯片发送所述访问信号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的芯片检测所述ID管脚与所述GND管脚之间的电压;
所述终端的芯片确定所述ID管脚与所述GND管脚之间的电压是否达到所述目标电压;
所述终端向所述通信芯片发送所述访问信号,包括:
所述终端通过所述ID管脚向所述第二芯片发送所述访问信号。
10.根据权利要求7-9中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ID信息包括厂家身份识别ID信息或产品身份识别ID信息。
11.一种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智能支架和应用权利要求7-10中任一项所述方法的终端。
CN201880092865.1A 2018-12-07 2018-12-07 一种智能支架以及模式启动的方法 Active CN11204217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8/119914 WO2020113583A1 (zh) 2018-12-07 2018-12-07 一种智能支架以及模式启动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42174A CN112042174A (zh) 2020-12-04
CN112042174B true CN112042174B (zh) 2022-03-29

Family

ID=709741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92865.1A Active CN112042174B (zh) 2018-12-07 2018-12-07 一种智能支架以及模式启动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2042174B (zh)
WO (1) WO2020113583A1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141970U (zh) * 2011-06-21 2012-02-0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及接口插头
CN102880238A (zh) * 2012-08-30 2013-01-1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平板电脑接口扩展方法和装置
CN103078363A (zh) * 2012-12-13 2013-05-01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电芯识别电路及其识别方法
CN105068959A (zh) * 2015-08-25 2015-11-18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以及具有数据交换功能的终端的充电方法和装置
CN105723691A (zh) * 2013-10-17 2016-06-29 弗朗茨·维特 用于移动通信终端的支架
CN105849664A (zh) * 2013-12-18 2016-08-10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电子设备支架
CN106339035A (zh) * 2016-08-29 2017-01-18 桂林 一种支撑移动智能终端的智能扣和智能终端系统
CN206149353U (zh) * 2015-11-27 2017-05-03 王兵洋 一种远程看护智能手机支架系统
CN108881597A (zh) * 2017-05-08 2018-11-23 朱德全 带有智能支架的双态手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748124U (zh) * 2010-07-07 2011-02-16 冯钢 一种平板电脑的支架
US8847545B2 (en) * 2011-03-28 2014-09-30 Htc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utomatically invoking certain operations in mobile phones
US8909955B2 (en) * 2011-07-07 2014-12-09 Blackberry Limi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characteristics information of a peripheral device to an electronic device by encoding the characteristic information into a power signal
CN202424841U (zh) * 2011-11-29 2012-09-05 深圳市中诺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与平板电脑相结合的固定通讯装置
CN205193960U (zh) * 2015-12-10 2016-04-27 杭州萨宝科技有限公司 适配otg移动设备的pos机底座
CN205510167U (zh) * 2015-12-31 2016-08-24 王江飞 设有nfc标签且具有app助手功能的磁力手机支架
CN205938444U (zh) * 2016-08-21 2017-02-08 郭平成 一种自拍装置
US11016633B2 (en) * 2016-10-03 2021-05-25 Salesforce.Com, Inc. Intelligent support recommendations for snap-ins
CN207638720U (zh) * 2017-11-10 2018-07-20 苏州车萝卜汽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车内的终端支架、语音交互系统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141970U (zh) * 2011-06-21 2012-02-0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及接口插头
CN102880238A (zh) * 2012-08-30 2013-01-1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平板电脑接口扩展方法和装置
CN103078363A (zh) * 2012-12-13 2013-05-01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电芯识别电路及其识别方法
CN105723691A (zh) * 2013-10-17 2016-06-29 弗朗茨·维特 用于移动通信终端的支架
CN105849664A (zh) * 2013-12-18 2016-08-10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电子设备支架
CN105068959A (zh) * 2015-08-25 2015-11-18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以及具有数据交换功能的终端的充电方法和装置
CN206149353U (zh) * 2015-11-27 2017-05-03 王兵洋 一种远程看护智能手机支架系统
CN106339035A (zh) * 2016-08-29 2017-01-18 桂林 一种支撑移动智能终端的智能扣和智能终端系统
CN108881597A (zh) * 2017-05-08 2018-11-23 朱德全 带有智能支架的双态手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113583A1 (zh) 2020-06-11
CN112042174A (zh) 2020-12-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288407B2 (en) Method and electronic device for controlling voltage output to external electronic device according to size of voltage detected at signal terminal connected to external electronic device
CN106207687B (zh) 数据接口的转换方法和装置
US8880752B2 (en) Customizing and/or multiplexing universal serial bus pins
CN111817382B (zh) 充电器、数据线和充电设备
US20170194756A1 (en) Usb data cable containing extension interface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CN101534349A (zh) 在移动终端中确定外部连接装置的方法和设备
US12038798B2 (en) Method for selectively controlling voltage, and electronic device and external electronic device therefor
EP4160861A1 (en) Charger, data cable, and charging device
US10194549B2 (en) Accessory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for supporting hierarchical connection
CN111509817B (zh) 数据线和充电设备
US11101607B1 (en) Connector and method for charging control with the connector
US20230085923A1 (en) Charger, data cable and charging device
KR20200134058A (ko) 전자 장치에서 외부 장치로 공급하는 전압에 대한 피드백 검출 장치
US20180097315A1 (en) Power adapter, terminal device, charging system, and charging method
KR20210033758A (ko) 전력 공급 방법 및 그 전자 장치
CN109560581A (zh) 充电处理方法、充电处理电路、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US10956350B2 (e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USB type-C connector
CN106549459B (zh) 充电电压的确定方法和移动终端
CN107329520B (zh) 移动终端的usb接口连接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11817378A (zh) 充电器、数据线和充电设备
CN111509815A (zh) 数据线和充电设备
CN112042174B (zh) 一种智能支架以及模式启动的方法
CN111817384B (zh) 数据线和充电设备
KR20210054172A (ko) 전력 패스 제어 방법 및 이를 지원하는 전자 장치
CN211017659U (zh) 一种usb接头转换电路和接头转换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