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2033185B - 集管箱及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集管箱及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33185B
CN112033185B CN201910474666.3A CN201910474666A CN112033185B CN 112033185 B CN112033185 B CN 112033185B CN 201910474666 A CN201910474666 A CN 201910474666A CN 112033185 B CN112033185 B CN 11203318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ce
header
main body
heat exchange
body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47466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033185A (zh
Inventor
请求不公布姓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474666.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033185B/zh
Priority to CN202311429549.8A priority patent/CN117288026A/zh
Publication of CN1120331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331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0331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3318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02Header boxes having their inner space divided by parti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7/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10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 F28F1/12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01Casings in the form of plate-like arrangements; Frames enclosing a heat exchange co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metry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热交换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集管箱及换热器,包括:箱体和堵帽,箱体包括第一端面和集流腔,箱体位于第一端面设置与所述集流腔连通的端口,所述堵帽固定设置于所述端口处;所述箱体包括边沿部,边沿部与第一端面相连且围绕所述端口设置,所述边沿部设有第一定位部,所述堵帽的周缘设有与第一定位部对应的第二定位部,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定位配合;所述堵帽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二端面和第三端面,第二端面背向所述集流腔设置,第三端面朝向所述集流腔设置,所述定位部与限位口配合限定所述堵帽的第二端面与所述第一端面位于同一平面,且所述堵帽的周缘与所述边沿部密封贴合,减少了集流箱的长度,减小了换热器的制造成本。

Description

集管箱及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热交换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集管箱及换热器。
背景技术
换热器,也称热交换器,被广泛应用于换热系统(比如空调系统)中。换热器可用于冷媒和外部空气之间进行热量交换,也可用于冷媒与冷却液之间进行热量交换。如图1所示,相关换热器的堵帽400采用隔板式结构并插接在远离集流箱端面,堵帽400的上端面410位于集流腔内,造成堵帽400与集流箱端面留有距离,增加了集流箱的长度。
发明内容
鉴于存在的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集管箱及换热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集管箱,包括:箱体和堵帽,所述箱体包括第一端面和集流腔,箱体位于第一端面设置与所述集流腔连通的端口,所述堵帽固定设置于所述端口处;
所述箱体包括边沿部,边沿部与第一端面相连且围绕所述端口设置,所述堵帽的周缘与所述边沿部密封贴合,所述边沿部设有第一定位部,所述堵帽的周缘设有与所述第一定位部对应的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第二定位部定位配合;
所述堵帽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二端面和第三端面,第二端面背向所述集流腔设置,第三端面朝向所述集流腔设置,所述第二定位部与第一定位部配合限定所述堵帽的第二端面与所述第一端面位于同一平面。
可选的,所述第一定位部包括至少一个限位口,所述第二定位部包括至少一个凸起,凸起和限位口固定配合。
可选的,所述箱体包括第一主体件和第二主体件,所述第一主体件和所述第二主体件固定连接,第一主体件包括第一端,第二主体件包括第二端,第一端的端面和第二端的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一端和第二端围合形成所述端口,所述集流腔位于所述第一主体件和第二主体件之间。
可选的,所述第一主体件包括分隔壁,分隔壁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集流腔且沿轴向设置,所述分隔壁与所述第二主体件连接,所述分隔壁将所述第一主体件分隔成第一管部和第二管部,所述第一管部和所述第二主体件之间形成第一腔室,所述第二管部和所述第二主体件之间形成第二腔室,所述堵帽与所述分隔壁固定配合。
可选的,所述分隔壁位于所述端口处设有第一台阶部,所述堵帽的部分周缘与所述第一台阶部密封贴合。
可选的,所述第二主体件朝向所述集流腔的一侧凸起形成一凸部并围绕所述凸部形成第二台阶部,所述堵帽的部分周缘与所述第二台阶部密封贴合,堵帽夹紧于所述第一台阶部和第二台阶部之间。
可选的,所述第二定位部包括平直段和折弯段,所述平直段收容于所述第一定位部,所述折弯段紧贴于所述箱体的外壁上。
一种换热器,包括:第一集管箱和第二集管箱,所述第一集管箱和所述第二集管箱中的至少一个为上述的集管箱;
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集管箱和所述第二集管箱固定连接,第一集管箱的集流腔和第二集管箱的集流腔通过所述换热管的管腔连通。
可选的,包括壳体,壳体包括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第一集管箱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端与所述第二集管箱连接,壳体与所述第一集管箱、所述第二集管箱围合形成一密封的介质腔,所述换热管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介质腔内。
可选的,所述第一集管箱和第二集管箱均包括箱体,箱体的侧壁朝向所述集流腔凹陷形成凹槽,所述壳体的第一连接端、第二连接端分别插接在对应的凹槽内,所述壳体位于第一连接端、第二连接端的外壁与所述凹槽的槽壁密封贴合且固定连接。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见,所述堵帽固定设置于所述端口处,通过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的定位配合,使堵帽的第二端面与第一端面位于同一平面以减小集流箱的长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相关换热器的集流箱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的集管箱的端口与堵帽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二的集管箱的端口与堵帽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三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换热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三的换热器局部结构剖切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三的换热器的壳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三的第一集管箱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三的箱体和堵帽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三的第一集管箱拆解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四的堵帽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申请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应当理解,本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多个”表示两个及两个以上的数量。除非另行指出,“前部”、“后部”、“下部”和/或“上部”等类似词语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并非限于一个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示例型实施例的换热器进行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补充或相互组合。
如图2所示,本申请的实施例一的集管箱的端口101与堵帽130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所示的两个堵帽130结构相同,两个堵帽130的第二端面1302分别朝上放置和朝下放置。该集管箱包括圆筒状的箱体100,箱体100可按实际需求制作成相应的尺寸,可在箱体100上开设用于安装换热管的安装孔,该箱体100可应用于空气换热器、冷凝器、蒸发器等。所述箱体100包括第一端面102和集流腔,箱体100位于第一端面102开设与所述集流腔连通的端口101。可选的,箱体100可开设两个端口101。所述箱体100的端口101呈圆口状,堵帽130形状与端口101相适配,所述堵帽130于端口101置入集流腔,并固定在所述端口101处,以封堵集流腔。所述箱体100包括边沿部1011,边沿部1011设置第一定位部,该边沿部1011与第一端面102相连且围绕所述端口101设置,所述堵帽130的周缘1301与所述边沿部1011位于集流腔内的侧壁(箱体100的内壁)密封贴合,以防止制冷剂泄露,所述第一定位部包括两个限位口111,限位口111由边沿部1011从第一端面102开始对部分进行切除形成的切口,所述堵帽130的周缘1301设有第二定位部,第二定位部包括与限位口111对应的两个凸起131,凸起131和限位口111的形状一致,所述凸起131嵌入所述限位口111内,紧密的贴合,并进行钎焊固定,以完成堵帽130的安装。
其中,所述堵帽13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二端面1302和第三端面(未示出),所述第二端面1302背向所述集流腔设置,所述第三端面1303朝向所述集流腔设置,所述凸起131与限位口111配合限定使所述堵帽130的第二端面1302与所述第一端面102位于同一平面,以减少集流箱的长度。
如图3所示,本申请的实施例二的集管箱的端口与堵帽结构示意图,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所述边沿部1011设有两个向箱体100内侧延伸的凸起131,所述堵帽130的周缘1301设有两个限位口111,限位口111由第三端面1303靠近周缘1301的部分凹陷形成,凸起131和限位口111的形状一致,所述凸起131嵌入所述限位口111内,在凸起131的表面涂覆焊剂并进行钎焊固定,以完成堵帽130的安装。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不限于凸起和限位口的结构,第一定位部还可以是由箱体100位于集流腔的腔壁上形成的环形台阶或支撑结构,第二定位部也可以是在堵帽130的第三端面1303对应的位置处形成与环形台阶相对称的结构,用于支撑固定堵帽130。
如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三的一种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该换热器可应用于各种换热系统中,比如CO2制冷系统。
如图4、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换热器包括:第一集管箱1、第二集管箱2,多个换热管3、多个散热件4,所述换热管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集管箱1和所述第二集管箱2固定连接,第一集管箱1的集流腔和第二集管箱2的集流腔通过所述换热管3的管腔连通。散热件4与所述换热管3之间沿集管箱的轴向一一交替设置,散热件4与所述换热管3之间固定连接。所述的换热器可以用于蒸发器、冷凝器、中间换热器等。
可选的,所述换热管3的个数可以是一个或多个,换热管3的个数为一个时,散热件4可以是两个,换热管3夹在两个散热件4之间;换热管3有两个时,散热件4可以是一个,散热件4夹在两个换热管3之间;当然,换热管3和散热件4均可以有多个,换热管3和散热件4一一交替设置。换热管3可以是微通道扁平管。换热管3沿其宽度方向排布多个微通道,并且微通道沿换热管3的长度方向延伸,从而使换热管3的端部与集管箱连通。采用微通道扁平管可更好的增加换热管3的强度,比如耐压强度,从而提高换热器的稳定性及安全性。若所述换热管3为多个时,所述多个换热管3可以平行间隔设置。此外,所述换热管3的每层可以为一个微通道扁平管,也可为多个微通道扁平管在同一平面内排列而成的宽幅扁管。本申请对换热管3的种类、个数及设置方式不做具体限定,可根据应用环境进行确定。
可选的,所述散热件4的个数也可以是一个或多个,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可根据具体应用环境进行设置。所述散热件4可以是换热翅片,比如锯齿形换热翅片、波纹状换热翅片等,也可以是其它形状的导热组件。其中,所述散热件4可通过钎焊等方式固定设置于换热管3上,也可通过端部固定设置于集管箱的底板,或者通过连接件固定设置于集管箱的底部。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换热器还包括壳体5,壳体5包括“C”形的前水板51和“C”形的后水板52,前水板51和后水板52拼接组成壳体5,拼接处两侧的两侧壁存在重合的部分,以保证焊接面积,增加壳体5的强度。在沿所示换热管3内第一换热介质的流动方向上(换热管3的长度方向),所述壳体5具有相对的第一连接端501与第二连接端502。所述第一集管箱1设置于壳体5的第一连接端501,第二集管箱2设置于壳体5的第二连接端502,壳体5与所述第一集管箱1和所述第二集管箱2共同围合形成一密封的介质腔。所述换热管3的两端部各自伸入对应的集管箱内,两端部之间的主体段容纳于所述介质腔内。介质腔内用于流通第二换热介质,第二换热介质可以是水和乙醇的混合液体,第二换热介质可以跟第一换热介质进行换热,具体的,通过换热管3、散热件4进行热传递。
可选的,所述壳体5可以一体成型,也可以包括两个以上的独立的侧壁拼接而成。
可选的,所述壳体5可仅包括围绕换热管3、散热件4设置侧壁,所述设置于两端的集管箱的底板与壳体5共同形成密封的介质腔。当然,所述壳体5也可包括能够与集管箱的底板紧密贴合的端壁,以形成所述介质腔,则所述端壁应开设有供换热管3穿过的孔。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5的第一连接端501和第二连接端502中也可仅有一端设有集管箱。对于所述第一连接端501和第二连接端502中只有一端设置有集管箱的情况,壳体5同样可采用上述类似设置。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所述壳体5的两端中仅有一端设置有集管箱的情况,壳体5的另一端具有端壁,以形成密封的介质腔,且同一层至少具有两排并列的换热管3,两排换热管3靠近端壁的一端连通。
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也可不包括壳体5,则流经换热管3内的第一换热介质则与外界空气进行换热。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5外侧壁设置有连通壳体5内的所述介质腔的第一集流管6和第二集流管7,以收集或分配第二换热介质。具体地,所述第一集流管6设置于所述壳体5的前水板51靠近第二连接端502的外侧壁处,所述第二集流管7设置于所述壳体5的后水板52靠近第一连接端501的外侧壁处。
所述第一集流管6、所述第二集流管7与壳体5可以为相互独立部件。所述第一集流管6的两端均设置开口。所述前水板51上设置有用于连接第一集流管6的前鼓包511,前鼓包511内部具有汇流腔,前鼓包511上设置第一连接口5111,第一集流管6插接在所述第一连接口5111上,以供所述第二换热介质进出所述壳体5内的介质腔。同样的,所述第二集流管7的两端也均设置开口,而所述后水板52上开设有用于连接第二集流管7的后鼓包521,后鼓包521内部同样具有汇流腔,后鼓包521同样设置有用于插接第二集流管7的第二连接口5211,以供所述第二换热介质进出壳体5内的所述介质腔。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集流管6、第二集流管7与壳体5也可一体成型。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集流管6、所述第二集流管7至少一个用于输入第二换热介质,相应的,另一个用于输出第二换热介质。
所述第一集流管6和第二集流管7在所述壳体5外呈对角设置,以增加第二换热介质流通阻力,从而使得二者之间换热更加充分。当然,所述第一集流管6和第二集流管7还可采用其他方式设置,可根据具体应用环境进行设置,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如图7、图8、图9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第一集管箱1、第二集管箱2均包括:第一主体件110、第二主体件120和堵帽130,所述第一主体件110和所述第二主体件120固定连接,第一主体件11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116和第三端117,第二主体件12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二端126和第四端127,第一端116和第二端126位于同一平面(第一端面102),第三端117和第四端127位于同一平面(未示出),第一主体件110和第二主体件120围合形成两个相对设置的端口101以及与所述端口101连通的集流腔。
所述第二主体件120上开设有两排贯穿第二主体件120内壁与外壁的安装孔124,对应的换热器就有两排换热管3。所述换热管3的端部穿过所述安装孔124与所述集流腔连通,换热管3与安装孔124的孔壁之间密封贴合并钎焊固定。所述安装孔124的横截面形状根据所述换热管3的截面而定。
可选的,所述安装孔124的边沿向远离所述第一主体件110的一侧延伸预定距离形成翻边(未图示),以增大换热管3与第一集管箱1之间的焊接面积,从而增强换热器的焊接强度。
以第一端面102为例,所述箱体100包括边沿部1011,所述边沿部1011与第一端面102相连且围绕所述端口101设置。所述堵帽130于所述端口101置入所述集流腔,所述堵帽130的周缘1301与所述边沿部1011的部分(箱体100的内壁)密封贴合,即,堵帽130露于第一集管箱1外部的第二端面1302与所述第一端面102位于同一平面,以使第一集管箱1的长度减小。堵帽130置入端口101之前,可先在其周缘1301上、边沿部1011处喷涂焊剂,加热处理,使堵帽130与集管箱之间钎焊固定。需要说明的是,箱体100包括所述第三端117和所述第四端127的一端具有相同的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堵帽130于周缘1301处设置凸起131,所述第一主体件110位于所述端口101的边沿部1011处设有与所述凸起131配合的限位口111,所述凸起131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限位口111内。限位口111和凸起131的配合可以限定堵帽130的放置到准确的位置。此结构能更好的保证在装配集管箱时堵帽130的焊合,降低泄漏率;此结构能最大程度的减小集管箱的长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主体件110包括沿第一主体件110轴向设置的分隔壁112,分隔壁112的两端端面与所述第一端面102位于同一平面,分隔壁112的主体部分位于所述集流腔,所述分隔壁112与所述第二主体件120连接,所述分隔壁112将所述第一主体件110分隔成第一管部113和第二管部114,使第一主体件110呈“3”型。所述第一管部113和所述第二主体件120之间形成第一腔室(未标号),所述第二管部114和所述第二主体件120之间形成第二腔室(未标号),所述堵帽130的形状与所述第一主体件110大体一致对应的,堵帽130呈“B”型,堵帽130位于中间位置形成一个缺口132,缺口132用于容纳所述分隔壁112。所述堵帽130置入端口101后,所述分隔壁112与所述堵帽130之间过盈配合。所述第一主体件110、第二主体件120可以通过型材加工,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孔124设置在所述第二主体件120上与所述第一腔室、第二腔室对应的位置处,使位于同一层的两排换热管3并排设置,一排换热管3与第一腔室连通,另一排换热管3与第二腔室连通。
优选的,凸起131为块状,堵帽130包括两个凸起131,所述第一管部113、所述第二管部114均设有一个限位口111,两个块状凸起嵌入各自对应的限位口111内,且凸起131与限位口111紧密贴合,以更好的焊合,降低泄露几率。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集管箱1的分隔壁112包括若干通道1121,所述第一集管箱1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通过所述通道1121连通。而第二集管箱2的分隔壁112没有设置通道。
可选的,通道1121的截面可呈矩形、圆形、半圆形等形状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可选的,所述第一集管箱1或第二集管箱2内还可以设置隔板,进一步地将第一腔室、第二腔室进行分隔,分隔成多个集流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主体件110平行于轴向的两侧边向外侧折弯各自形成一压边115,第一主体件110与第二主体件120装配时,所述压边115抵接于所述第二主体件120的表面,通过压边115与第二主体件120进行钎焊固定。所述第二主体件120的侧边朝向所述集流腔折弯形成包边125,包边125用于贴合在部分压边115上,且所述包边125间隔设置多个压扣1251,压扣1251扣压在所述第一主体件110的压边115上。包边125、压扣251和压边115之间均可以通过涂覆焊剂进行钎焊固定。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换热器还包括用于连接外部管路的输入连接件8和输出连接件9,所述输入连接件8和所述输出连接件9均与所述第二集管箱2固定连接,输入连接件8和输出连接件9成对角设置,所述输入连接件8和所述输出连接件9分别设有输入通道和输出通道,所述输入通道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所述输出通道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
本实施例的换热器内第一换热介质的流程为:第一换热介质通过输入连接件8进入第二集管箱2内的第一腔室中,第一换热介质被均匀分配至各个换热管3的微通道内,以通过换热管3流入第一集管箱1的第一腔室内,由于第一集管箱1的分隔壁121具有通道1121,因此,第一集管箱1的第一腔室内的第一换热介质会进入第二腔室内,然后被均匀分配至各个换热管3的微通道内,通过换热管3流入第二集管箱2的第二腔室内,通过输出连接件9进入外部连接管路,以此循环。第一换热介质在流动过程中,在换热管3内与流入壳体5的介质腔内的第二换热介质进行换热。
进一步地,所述分隔壁112靠近所述端口101处设有第一台阶部1211,所述堵帽130搁置在所述第一台阶部1211上,且其周缘1301与所述第一台阶部1211的连接处密封贴合。第一台阶部1211支撑所述堵帽130,还起到对堵帽130的安装定位作用。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主体件120朝向所述集流腔的一侧凸起形成一凸部121并围绕所述凸部121形成第二台阶部122,相应的,所述第二主体件120的另一侧形成凹槽123,所述堵帽130的部分周缘1301与所述第二台阶部122密封贴合,堵帽130夹紧于所述第一台阶部1211和第二台阶部122之间,增加堵帽的耐压和防泄漏能力。
优选的,所述第一集管箱1和第二集管箱2均包括所述的凹槽123,即,凹槽123位于所述第二主体件120与凸部121相对的一侧,所述壳体5的第一端、第二端插接在所述凹槽123内,所述壳体5位于第一端、第二端处的外壁与所述凹槽123的槽壁贴合并进行钎焊固定,以防止壳体5的介质腔内的第二换热介质泄露,同时增强了壳体5的耐压能力。凹槽123的深度1mm到5mm,根据壳体5结构的不同,凹槽123深度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凹槽123的槽壁面不限于为垂直面(垂直第二主体件120的板面),凹槽123槽壁与凹槽123底部的角度在90°到150°之间。垂直或非垂直时,壳体5可插入凹槽123底部或不到凹槽123的底部。凹槽123槽壁与凹槽123底部的角度在90°到150°之间时,相应的壳体5位于第一连接端501和第二连接端502的端口呈渐缩状,使其仍旧能够与凹槽123槽壁贴合。
如图10所示,本申请的实施例四是在实施三基础上做出的改进,实施例四与实施例三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凸起131包括平直段1311和折弯段1312,平直段1311和折弯段1312之间圆弧过度,所述平直段1311嵌入所述限位口111内,平直段1311与限位口111紧密配合,所述折弯段1312扣压在所述第一主体件110的外壁上,可选的,所述折弯段1312与第一主体件110连接的平面上涂覆焊剂,折弯段1312与所述第一主体件钎焊固定,增加所述堵帽130与集管箱的连接牢度。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申请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申请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申请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4)

1.一种集管箱,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100)和堵帽(130),所述箱体(100)包括第一端面(102)和集流腔,箱体(100)位于第一端面(102)设有与所述集流腔连通的端口(101),所述堵帽(130)固定设置于所述端口(101)处;
所述箱体(100)包括边沿部(1011),所述边沿部(1011)与第一端面(102)相连且围绕所述端口(101)设置,所述堵帽(130)的周缘(1301)与所述边沿部(1011)密封贴合,所述边沿部(1011)设有第一定位部,所述堵帽(130)的周缘(1301)设有与所述第一定位部对应的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第二定位部定位配合;
所述堵帽(13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二端面(1302)和第三端面(1303),所述第二端面(1302)背向所述集流腔设置,所述第三端面(1303)朝向所述集流腔设置,所述第二定位部与第一定位部配合限定所述堵帽(130)的第二端面(1302)与所述第一端面(102)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一定位部包括至少一个限位口(111),所述第二定位部包括至少一个凸起(131),凸起(131)和限位口(111)固定配合;
所述箱体(100)包括第一主体件(110)和第二主体件(120),所述第一主体件(110)和所述第二主体件(120)固定连接,第一主体件(110)包括第一端(116),第二主体件(120)包括第二端(126),第一端(116)的端面和第二端(126)的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一端(116)和第二端(126)围合形成所述端口(101),所述集流腔位于所述第一主体件(110)和第二主体件(120)之间;
所述第一主体件(110)包括分隔壁(112),分隔壁(112)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集流腔且沿轴向设置,所述分隔壁(112)与所述第二主体件(120)连接,所述分隔壁(112)将所述第一主体件(110)分隔成第一管部(113)和第二管部(114),所述第一管部(113)和所述第二主体件(120)之间形成第一腔室,所述第二管部(114)和所述第二主体件(120)之间形成第二腔室,所述堵帽(130)与所述分隔壁(112)固定配合;
所述分隔壁(112)位于所述端口(101)处设有第一台阶部(1211),所述堵帽(130)的部分周缘(1301)与所述第一台阶部(1211)密封贴合;
所述第二主体件(120)朝向所述集流腔的一侧凸起形成一凸部(121)并围绕所述凸部(121)形成第二台阶部(122),所述堵帽(130)的部分周缘(1301)与所述第二台阶部(122)密封贴合,堵帽(130)夹紧于所述第一台阶部(1211)和第二台阶部(122)之间;
所述第二定位部包括平直段(1311)和折弯段(1312),所述平直段(1311)收容于所述第一定位部,所述折弯段(1312)紧贴于所述箱体(100)的外壁上。
2.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集管箱(1)和第二集管箱(2),所述第一集管箱(1)和所述第二集管箱(2)中的至少一个为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管箱;
换热管(3),所述换热管(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集管箱(1)和所述第二集管箱(2)固定连接,第一集管箱(1)的集流腔和第二集管箱(2)的集流腔通过所述换热管(3)的管腔连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5),壳体(5)包括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第一集管箱(1)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端与所述第二集管箱(2)连接,壳体(5)与所述第一集管箱(1)、所述第二集管箱(2)围合形成一密封的介质腔,所述换热管(3)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介质腔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管箱(1)和第二集管箱(2)均包括箱体(100),箱体(100)的侧壁朝向所述集流腔凹陷形成凹槽(123),所述壳体(5)的第一连接端、第二连接端分别插接在对应的凹槽(123)内,所述壳体(5)位于第一连接端、第二连接端的外壁与所述凹槽(123)的槽壁密封贴合且固定连接。
CN201910474666.3A 2019-06-03 2019-06-03 集管箱及换热器 Active CN11203318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74666.3A CN112033185B (zh) 2019-06-03 2019-06-03 集管箱及换热器
CN202311429549.8A CN117288026A (zh) 2019-06-03 2019-06-03 集管箱及换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74666.3A CN112033185B (zh) 2019-06-03 2019-06-03 集管箱及换热器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429549.8A Division CN117288026A (zh) 2019-06-03 2019-06-03 集管箱及换热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33185A CN112033185A (zh) 2020-12-04
CN112033185B true CN112033185B (zh) 2023-12-12

Family

ID=7357582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474666.3A Active CN112033185B (zh) 2019-06-03 2019-06-03 集管箱及换热器
CN202311429549.8A Pending CN117288026A (zh) 2019-06-03 2019-06-03 集管箱及换热器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429549.8A Pending CN117288026A (zh) 2019-06-03 2019-06-03 集管箱及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1203318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50035884A (ko) * 2023-09-06 2025-03-13 한온시스템 주식회사 열교환기의 헤더탱크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272137A (ja) * 2008-05-07 2009-11-19 Calsonic Kansei Corp 熱交換器
CN201926203U (zh) * 2011-01-18 2011-08-10 三花丹佛斯(杭州)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器
CN102914202A (zh) * 2012-10-30 2013-02-0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端盖边板、平行流换热器和空调设备
CN102954627A (zh) * 2012-11-21 2013-03-06 三花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换热器
CN203731749U (zh) * 2013-11-26 2014-07-23 浙江兰通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三分室冷凝器
CN204214327U (zh) * 2014-06-25 2015-03-18 苏州三星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集流管组件工装、集流管组件和微通道换热器
CN104567110A (zh) * 2014-12-09 2015-04-29 苏州纵贯线换热器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微通道换热器集流管的端盖
CN104880115A (zh) * 2014-02-27 2015-09-02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集流管组件和换热器
JP2015175560A (ja) * 2014-03-17 2015-10-05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292382A (ja) * 2006-04-25 2007-11-08 Calsonic Kansei Corp 車両用熱交換器のタンク構造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272137A (ja) * 2008-05-07 2009-11-19 Calsonic Kansei Corp 熱交換器
CN201926203U (zh) * 2011-01-18 2011-08-10 三花丹佛斯(杭州)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器
CN102914202A (zh) * 2012-10-30 2013-02-0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端盖边板、平行流换热器和空调设备
CN102954627A (zh) * 2012-11-21 2013-03-06 三花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换热器
CN203731749U (zh) * 2013-11-26 2014-07-23 浙江兰通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三分室冷凝器
CN104880115A (zh) * 2014-02-27 2015-09-02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集流管组件和换热器
JP2015175560A (ja) * 2014-03-17 2015-10-05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CN204214327U (zh) * 2014-06-25 2015-03-18 苏州三星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集流管组件工装、集流管组件和微通道换热器
CN104567110A (zh) * 2014-12-09 2015-04-29 苏州纵贯线换热器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微通道换热器集流管的端盖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88026A (zh) 2023-12-26
CN112033185A (zh) 2020-12-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977706B1 (en) Manifold and heat exchanger having same
US11624565B2 (en) Header box and heat exchanger
US5236336A (en) Heat exchanger
CN107816825B (zh) 换热器、换热器的集管及其制造方法
US12247792B2 (en) Heat exchanger
CN109595951B (zh) 一种换热装置
CN112033185B (zh) 集管箱及换热器
CN110567311B (zh) 集管箱及换热器
CN211552541U (zh) 换热器
CN110530190A (zh) 集管箱及换热器
KR20230095820A (ko) 열교환기
CN112880436B (zh) 换热器
JPWO2004081481A1 (ja) 熱交換器用タンクとコネクタとの接続構造
US20220011061A1 (en) Adapter for a heat exchanger header
CN112146475B (zh) 集流管及换热器
CN112033184A (zh) 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CN211425152U (zh) 换热器
CN111623560B (zh) 换热器
CN112880437B (zh) 换热器及换热器的装配方法
CN110530065A (zh) 换热器
CN112432537B (zh) 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US20250060173A1 (en) Heat exchanger
CN210464139U (zh) 热交换器
CN117073448A (zh) 换热器
EP0619468B1 (en) Heat exchanger evaporat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