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18783A - 车辆用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918783A CN111918783A CN201980023211.8A CN201980023211A CN111918783A CN 111918783 A CN111918783 A CN 111918783A CN 201980023211 A CN201980023211 A CN 201980023211A CN 111918783 A CN111918783 A CN 11191878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pinion
- rack
- drive pinion
- dri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8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9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7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7
- 230000002457 bidirection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8000010257 tha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0000001143 conditio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100334009 Caenorhabditis elegans rib-2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10 freez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14 freez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792 war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改变上侧的迂回路和下侧的迂回路的开口面积的大小关系的空调装置。驱动机构(10)具有驱动小齿轮(20)、与驱动小齿轮(20)啮合的上侧从动小齿轮(30)和齿条(40)、与齿条(40)啮合的下侧从动小齿轮(50),驱动小齿轮(20)具有彼此基准圆直径不同的多个驱动小齿轮部(21,22),上侧从动小齿轮(30)具有彼此基准圆直径不同的多个上侧从动小齿轮部(31,32),多个驱动小齿轮部(21,22)在驱动小齿轮(20)的旋转相位的整个范围中彼此不同的相位范围内与对应的上侧从动小齿轮部(31,32)啮合。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在空调壳体的内部具有加热用热交换器的空调装置,该空调装置在空调壳体的内部具备空气混合风门,该空气混合风门对通过加热用热交换器而被加热的空气与绕过加热用热交换器的空气的比例进行调节。例如,在加热用热交换器配置于空调壳体的上下方向的中央的情况下,在加热用热交换器的上方和下方形成迂回路,在空调壳体内流动的空气能够通过这些迂回路而绕过加热用热交换器。而且,相对于上方和下方的迂回路分别设置对各迂回路的开口面积进行调节的空气混合风门,使空气混合风门移动来对迂回路的开口面积进行调节,由此对通过加热用热交换器的空气与绕过加热用热交换器的空气的比例进行调节。在专利文献1中,利用一个驱动机构来一体地驱动这样的上下空气混合风门,该一个驱动机构使用了与上下空气混合风门各自的支承轴连接的上下的小齿轮和与该上下的小齿轮啮合的齿条。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上方的迂回路而绕过加热用热交换器的温度较低的空气倾向于向在空调装置的上侧部分设置的除霜吹出口或通风吹出口流入。并且,通过下方的迂回路而绕过加热用热交换器的空气倾向于向在空调装置的下侧部分设置的脚部吹出口流入。
然而,在车辆用空调装置的运转模式中的双向模式下,要求使从通风吹出口吹出的调和空气的温度低于从脚部吹出口吹出的调和空气的温度来实现乘员的脚暖头凉。这意味着需要使上侧的迂回路的开口面积大于下侧的迂回路的开口面积。另一方面,在除霜脚部模式下,期望使上侧的迂回路的开口面积变小。这是因为在使上侧的迂回路的开口面积变大而将一定量以上的低温的空气向除霜吹出口引导时,用于消除挡风玻璃的起雾的时间有可能变长。其结果是,在除霜脚部模式下,需要使上侧的迂回路的开口面积小于下侧的迂回路的开口面积。
这样,期望实现能够改变上侧的迂回路和下侧的迂回路的开口面积的大小关系的空调装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1040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改变上侧的迂回路和下侧的迂回路的开口面积的大小关系的空调装置。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空调装置,具备:空调壳体,其形成供空气流动的空气通路;加热用热交换器,其配置在所述空气通路内,以在该加热用热交换器的上侧端缘的上侧形成上侧迂回路且在该加热用热交换器的下侧端缘的下侧形成下侧迂回路的方式配置;滑动式的上侧空气混合风门,其配置在所述空气通路内,对通往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的空气与通往所述上侧迂回路的空气的比例进行调节;上侧轴,其与所述上侧空气混合风门连结,伴随着周向的旋转而使所述上侧空气混合风门在使通往所述上侧迂回路的空气的比例为最小的上侧第一位置与使通往所述上侧迂回路的空气的比例为最大的上侧第二位置之间滑动;滑动式的下侧空气混合风门,其配置在所述空气通路内,对通往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的空气与通往所述下侧迂回路的空气的比例进行调节;下侧轴,其与所述上侧轴平行地配置,与所述下侧空气混合风门连结,伴随着周向的旋转而使所述下侧空气混合风门在使通往所述下侧迂回路的空气的比例为最小的下侧第一位置与使通往所述下侧迂回路的空气的比例为最大的下侧第二位置之间滑动;驱动机构,其驱动所述上侧轴和所述下侧轴旋转;所述驱动机构具有:促动器,其产生旋转驱动力;驱动小齿轮,其受所述促动器驱动而旋转;上侧从动小齿轮,其与所述上侧轴连结,与所述驱动小齿轮啮合而将所述促动器的旋转驱动力向所述上侧轴传递;齿条,其与所述驱动小齿轮啮合,被传递所述促动器的旋转驱动力而进行直线运动;下侧从动小齿轮,其与所述下侧轴连结,与所述齿条啮合而将所述促动器的旋转驱动力向所述下侧轴传递;所述驱动小齿轮具有彼此基准圆直径不同的多个驱动小齿轮部,所述上侧从动小齿轮具有与所述多个驱动小齿轮部对应地设置的彼此基准圆直径不同的多个上侧从动小齿轮部,所述多个驱动小齿轮部在所述驱动小齿轮的旋转相位的整个范围中的彼此不同的相位范围内与对应的上侧从动小齿轮部啮合。
或者,根据本发明优选的另一实施方式,用于车辆的空调装置具备:空调壳体,其形成供空气流动的空气通路;加热用热交换器,其配置在所述空气通路内,以在该加热用热交换器的上侧端缘的上侧形成上侧迂回路且在该加热用热交换器的下侧端缘的下侧形成下侧迂回路的方式配置;滑动式的上侧空气混合风门,其配置在所述空气通路内,对通往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的空气与通往所述上侧迂回路的空气的比例进行调节;上侧轴,其与所述上侧空气混合风门连结,伴随着周向的旋转而使所述上侧空气混合风门在使通往所述上侧迂回路的空气的比例为最小的上侧第一位置与使通往所述上侧迂回路的空气的比例为最大的上侧第二位置之间滑动;滑动式的下侧空气混合风门,其配置在所述空气通路内,对通往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的空气与通往所述下侧迂回路的空气的比例进行调节;下侧轴,其与所述上侧轴平行地配置,与所述下侧空气混合风门连结,伴随着周向的旋转而使所述下侧空气混合风门在使通往所述下侧迂回路的空气的比例为最小的下侧第一位置与使通往所述下侧迂回路的空气的比例为最大的下侧第二位置之间滑动;驱动机构,其驱动所述上侧轴和所述下侧轴旋转;所述驱动机构具有:促动器,其产生旋转驱动力;驱动小齿轮,其受所述促动器驱动而旋转;下侧从动小齿轮,其与所述下侧轴连结,与所述驱动小齿轮啮合而将所述促动器的旋转驱动力向所述下侧轴传递;齿条,其与所述驱动小齿轮啮合,被传递所述促动器的旋转驱动力而进行直线运动;上侧从动小齿轮,其与所述上侧轴连结,与所述齿条啮合而将所述促动器的旋转驱动力向所述上侧轴传递;所述驱动小齿轮具有彼此基准圆直径不同的多个驱动小齿轮部,所述下侧从动小齿轮具有与所述多个驱动小齿轮部对应地设置的彼此基准圆直径不同的多个下侧从动小齿轮部,所述多个驱动小齿轮部在所述驱动小齿轮的旋转相位的整个范围中的彼此不同的相位范围内与对应的下侧从动小齿轮部啮合。
发明的效果
根据上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可提供一种能够改变上侧的迂回路和下侧的迂回路的开口面积的大小关系的空调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空气调和部的构造的侧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空气调和部的沿着I-I线的截面图。
图3是图1所示的空气调和部的沿着II-II线的截面图。
图4是表示图1所示的空气调和部的空气混合风门、轴和驱动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表示图1所示的驱动机构的驱动小齿轮、上侧从动小齿轮、齿条和下侧从动小齿轮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图5所示的驱动小齿轮的第一驱动小齿轮部和上侧从动小齿轮的第一上侧从动小齿轮部的侧视图。
图7是表示图5所示的驱动小齿轮的第二驱动小齿轮部和上侧从动小齿轮的第二上侧从动小齿轮部的侧视图。
图8是表示图5所示的齿条、齿条用小齿轮部和下侧从动小齿轮的侧视图。
图9是表示图5所示的驱动小齿轮的旋转相位与各空气混合风门的位置的关系的坐标图。
图10A是与图1对应的图,是用于说明空调装置的各运转模式与空气混合风门的位置的关系的图。
图10B是与图1对应的图,是用于说明空调装置的各运转模式与空气混合风门的位置的关系的图。
图10C是与图1对应的图,是用于说明空调装置的各运转模式与空气混合风门的位置的关系的图。
图10D是与图1对应的图,是用于说明空调装置的各运转模式与空气混合风门的位置的关系的图。
图10E是与图1对应的图,是用于说明空调装置的各运转模式与空气混合风门的位置的关系的图。
图11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所示的驱动机构的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12是表示图11所示的驱动机构的驱动小齿轮和齿条的上侧部分的侧视图。
图13是图11所示的驱动机构的沿着IIIa-IIIb-IIIc线的截面图。
图14是图11所示的驱动机构的沿着IV-IV线的截面图。
图15是用于说明图11所示的驱动机构中的下侧从动小齿轮的旋转速度的变化的图。
图16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所示的驱动机构的另一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17是表示图16所示的下侧从动小齿轮和齿条的下侧部分的侧视图。
图18是图16所示的驱动机构的沿着Va-Vb-Vc线的截面图。
图19是图16所示的驱动机构的沿着VI-VI线的截面图。
图20是用于说明图16所示的驱动机构中的下侧从动小齿轮的旋转速度的变化的图。
图21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所示的驱动机构的又一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22是图21所示的驱动机构的沿着VII-VII线的截面图。
图23是图21所示的驱动机构的沿着VIIIa-VIIIb-VIIIc线的截面图。
图24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所示的驱动机构的又一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25是图24所示的驱动机构的沿着IX-IX线的截面图。
图26是图24所示的驱动机构的沿着Xa-Xb-Xc线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空气调和部的构造的侧视图。为使图示的内容清楚,在图1中,省略了后述的施力用肋等的图示。并且,图2和图3分别是图1所示的空气调和部的沿着II-II线和III-III线的截面图。并且,图4是表示图1所示的空气调和部的空气混合风门、轴和驱动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为了便于说明,将图1所示的一侧称为空气调和部的左侧,将与图1所示的一侧相对的一侧(参照图2和图3)称为空气调和部的右侧。并且,在本说明书中,相对于后述小齿轮和轴的旋转方向的“顺时针”和“逆时针”的用语在没有特别指示的情况下是指在沿从空气调和部的左侧向右侧的方向观察小齿轮或轴的状况下判断的“顺时针”和“逆时针”。
如图1所示,车辆用的空调装置1具有空调壳体2,送风机(未图示)形成的空气流在该空调壳体2内流动。即,空调壳体2形成供空气流动的空气通路3。
在空调壳体2内设有冷却用热交换器(蒸发器)4。冷却用热交换器4的上侧部分4a位于空调壳体2形成的空气通路3的上侧部分内。并且,冷却用热交换器4的下侧部分4b位于空气通路3的下侧部分内。冷却用热交换器4从通过该冷却用热交换器4的空气夺取热,且在空气的湿度较高的情况下通过使空气中的水分冷凝来降低空气的湿度。
在冷却用热交换器4的下游侧,在空调壳体2内设有加热用热交换器(加热器芯)5。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上侧部分5a位于空调壳体2形成的空气通路3的上侧部分内,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下侧部分5b位于空气通路3的下侧部分内。加热用热交换器5对通过该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空气进行加热。
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上侧部分5a没有占据空气通路3的上侧部分的整个截面。空气通路3的上侧部分的加热用热交换器5不存在的区域(即空气通路3内的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上侧端缘5ae的上侧的区域)成为在空气通路3的上侧部分流动的空气能够不通过加热用热交换器5(绕过加热用热交换器5)而向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下游侧流动的迂回路3a。该迂回路在指设于空气通路3的“上侧”的迂回路这样的含义下称为“上侧迂回路3a”。
同样,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下侧部分5b没有占据空气通路3的下侧部分的整个截面。空气通路3的下侧部分的加热用热交换器5不存在的区域(即空气通路3内的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下侧端缘5be的下侧的区域)成为在空气通路3的下侧部分流动的空气能够不通过加热用热交换器5(绕过加热用热交换器5)而向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下游侧流动的迂回路3b。该迂回路在指设于空气通路3的“下侧”的迂回路这样的含义下称为“下侧迂回路3b”。
如图1~图3所示,在冷却用热交换器4与加热用热交换器5之间,在空气通路3的上侧部分以及下侧部分分别设有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以及下侧空气混合风门8。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以及下侧空气混合风门8为板状的部件,与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上游侧的面大致平行地配置。
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能够在空气通路3的上侧部分内沿着上下方向滑动。更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在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的一个面(图示的例子中为上游侧的面)中以从该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的上端缘6a遍及到下端缘6b的方式设置齿条6r。在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上连结有在空气通路3内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上侧轴7。上侧轴7配置成与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的齿条6r侧的面相对。如图2所示,上侧轴7在其两端部处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空调壳体2的左右的侧面2c,2d。在图示的例子中,上侧轴7的左侧的端部向空调壳体2的外侧延出,在该端部上连接有驱动上侧轴7旋转的驱动机构10。如图4所示,在上侧轴7的外周面上形成有与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的齿条6r啮合的上侧内部小齿轮7p。上侧轴7通过上侧内部小齿轮7p与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的齿条6r啮合而与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连结。并且,在上侧轴7沿周向旋转时,上侧轴7的旋转运动通过上侧内部小齿轮7p和上侧内部齿条6r而转换成上下方向的运动,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上下滑动。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的移动速度与上侧轴7的旋转速度对应。
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通过在空气通路3的上侧部分内沿着上下方向滑动而对通往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上侧部分5a的空气与通往上侧迂回路3a的空气的比例进行调节。更具体而言,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在使通往上侧迂回路3a的空气的比例最小的上侧第一位置(参照图1)与使通往上侧迂回路3a的空气的比例最大的上侧第二位置(参照图10E)之间滑动。在图示的例子中,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在处于上侧第一位置时,该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的上端缘6a与空调壳体2的顶面2a抵接,使上侧迂回路3a的开口面积最小。此时,在空气的流动方向中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的与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上侧部分5a重叠的部分的面积变得最小,在空气通路3的上侧部分通往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空气的比例变得最大。并且,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在处于上侧第二位置时,在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的可动范围内该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的上端缘6a与空调壳体2的顶面2a分离最远,使上侧迂回路3a的开口面积最大。此时,在空气的流动方向中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的与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上侧部分5a重叠的部分的面积变得最大,在空气通路3的上侧部分通往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空气的比例变得最小。
同样,下侧空气混合风门8能够沿着上下方向滑动。更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在下侧空气混合风门8的一个面(图示的例子中为上游侧的面)中以从该下侧空气混合风门8的上端缘8a遍及到下端缘8b的方式设置齿条8r。在下侧空气混合风门8上连结有与上侧轴7平行地配置(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下侧轴9。下侧轴9配置成与下侧空气混合风门8的齿条8r侧的面相对。如图3所示,下侧轴9在其两端部处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空调壳体2的左右的侧面2c,2d。在图示的例子中,下侧轴9的左侧的端部向空调壳体2的外侧延出,在该端部上连接有驱动下侧轴9旋转的驱动机构10。如图4所示,在下侧轴9的外周面上形成有与下侧空气混合风门8的齿条8r啮合的下侧内部小齿轮9p。下侧轴9通过下侧内部小齿轮9p与下侧空气混合风门8的齿条8r啮合而与下侧空气混合风门8连结。并且,在下侧轴9沿周向旋转时,下侧轴9的旋转运动通过下侧内部小齿轮9p和下侧内部齿条8r而转换成上下方向的运动,下侧空气混合风门8上下滑动。下侧空气混合风门8的移动速度与下侧轴9的旋转速度对应。
下侧空气混合风门8通过沿着上下方向滑动而对通往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下侧部分5b的空气与通往下侧迂回路3b的空气的比例进行调节。更具体而言,下侧空气混合风门8在使通往下侧迂回路3b的空气的比例最小的下侧第一位置(参照图1)与使通往下侧迂回路3b的空气的比例最大的上侧第二位置(参照图10E)之间滑动。在图示的例子中,下侧空气混合风门8在处于下侧第一位置时,该下侧空气混合风门8的下端缘8b与空调壳体2的底面2b抵接,使下侧迂回路3b的开口面积最小。此时,在空气的流动方向中下侧空气混合风门8的与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下侧部分5b重叠的部分的面积变得最小,在空气通路3的下侧部分通往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空气的比例变得最大。并且,下侧空气混合风门8在处于下侧第二位置时,在下侧空气混合风门8的可动范围内该下侧空气混合风门8的下端缘8b与空调壳体2的底面2b分离最远,使下侧迂回路3b的开口面积最大。此时,在空气的流动方向中下侧空气混合风门8的与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下侧部分5b重叠的部分的面积变得最大,在空气通路3的下侧部分通往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空气的比例变得最小。
如图1所示,在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下游侧,在空调壳体2的顶面2a形成有除霜吹出通路301。除霜吹出通路301的下游端与向车室内的挡风玻璃的内表面吹出空气的未图示的除霜吹出口连接。通过除霜吹出通路301在空调壳体2的顶面2a开口,存在通过了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上侧部分5a和/或上侧迂回路3a的空气容易进入除霜吹出通路301的倾向。
并且,在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下游侧,在空调壳体2的下游侧面3f的上侧部分形成有通风吹出通路302。通风吹出通路302的下游端与通往就座于驾驶座以及副驾驶座(有时还有后座)的乘员的上半身吹出空气的未图示的通风吹出口连接。通过通风吹出通路302在空调壳体2的上侧部分开口,存在通过了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上侧部分5a和/或上侧迂回路3a的空气容易进入通风吹出通路302的倾向。
并且,在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下游侧,在空调壳体2的下游侧面3f的下侧部分形成有脚部吹出通路303。脚部吹出通路303的下游端与通往就座于驾驶座以及副驾驶座(有时还有后座)的乘员的脚下吹出空气的未图示的脚部吹出口连接。通过脚部吹出通路303在空调壳体2的下侧部分开口,存在通过了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下侧部分5b和/或下侧迂回路3b的空气容易进入脚部吹出通路303的倾向。
在除霜吹出通路301、通风吹出通路302以及脚部吹出通路303中分别设有用于对这些吹出通路301,302,303的开口面积进行调节的除霜风门301D、通风风门302D以及脚部风门303D。这些门301D、302D、303D的开度分别通过由车载微型计算机等构成的控制部来控制,能够使吹出通路301,302,303的开口面积为任意的开口面积。
需要说明的是,图1所示的空调装置1的运转模式有除霜脚部模式(D/F)(参照图10A和图10B)、通风模式(VENT)(参照图10E)、双向模式(B/L)(参照图10C和图10D)等。并且,虽然未图示,但是还有将除霜吹出通路301打开且将通风吹出通路302和脚部吹出通路303关闭的除霜模式(DEF)、将除霜吹出通路301和通风吹出通路302关闭且将脚部吹出通路303打开的脚部模式(FOOT)。
在除霜脚部模式(参照图10A和图10B)下,将除霜风门301D以及脚部风门303D打开,且将通风风门302D关闭,从除霜吹出口以及脚部吹出口吹出调和空气。
在通风模式(参照图10E)下,将通风风门302D打开,且将除霜风门301D以及脚部风门303D关闭,从通风吹出口吹出调和空气。
在双向模式(参照图10C和图10D)下,将通风风门302D以及脚部风门303D打开,且将除霜风门301D关闭,从通风吹出口和脚部吹出口吹出调和空气。
接着,参照图1~图10E并说明驱动上侧轴7以及下侧轴9旋转的驱动机构10。
图5是表示图1所示的驱动机构的驱动小齿轮、上侧从动小齿轮、齿条和下侧从动小齿轮的侧视图。并且,图6是表示图5所示的驱动小齿轮的第一驱动小齿轮部和上侧从动小齿轮的第一上侧从动小齿轮部的侧视图,图7是表示第二驱动小齿轮部和上侧从动小齿轮的第二上侧从动小齿轮部的侧视图。并且,图8是表示图5所示的齿条、齿条用小齿轮部和下侧从动小齿轮的侧视图。并且,图9是表示图5所示的驱动小齿轮的旋转相位与各空气混合风门的位置之间的关系的坐标图。在图9中,横轴表示驱动小齿轮的旋转相位,纵轴表示空气混合风门的从上侧第一位置或下侧第一位置到上侧第二位置或下侧第二位置为止的移动量的比例。上侧空气混合风门的从上侧第一位置到上侧第二位置为止的移动量的比例用实线表示,下侧空气混合风门的从下侧第一位置到下侧第二位置为止的移动量的比例用虚线表示。而且,图10A~图10E是用于说明空调装置的各运转模式与空气混合风门的位置之间的关系的图。更详细而言,图10A表示空调装置以除霜脚部模式运转且驱动小齿轮的旋转相位为0°的情况下的空气混合风门的位置。并且,图10B表示空调装置以除霜脚部模式运转且驱动小齿轮的旋转相位为30°的情况下的空气混合风门的位置。并且,图10C表示空调装置以双向模式运转且驱动小齿轮的旋转相位为120°的情况下的空气混合风门的位置。并且,图10D表示空调装置以双向模式运转且驱动小齿轮的旋转相位为170°的情况下的空气混合风门的位置。并且,图10E表示空调装置以通风模式运转且驱动小齿轮的旋转相位为200°的情况下的空气混合风门的位置。
如图1~图3所示,驱动机构10在空调壳体2的外侧配置成与空调壳体2的左侧的侧面2c相对。驱动机构10具有产生旋转驱动力的促动器11、通过促动器11来旋转驱动的驱动小齿轮20、与驱动小齿轮20啮合的上侧从动小齿轮30。经由驱动小齿轮20向上侧从动小齿轮30传递促动器11的旋转驱动力。上侧从动小齿轮30与向空调壳体2的外侧突出的上侧轴7的左侧的端部连结,将促动器11的旋转驱动力向上侧轴7传递。促动器11通过由车载微型计算机等构成的控制部来控制。
驱动机构10还包括大致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齿条40、与齿条40啮合的下侧从动小齿轮50。下侧从动小齿轮50与向空调壳体2的外侧突出的下侧轴9的左侧的端部连结。齿条40具有形成与驱动小齿轮20以及下侧从动小齿轮50啮合的齿的齿条主体部40m、与齿条主体部40m连接的施力用臂40n。齿条40在其上侧部分与驱动小齿轮20啮合,在其下侧部分与下侧从动小齿轮50啮合。通过与驱动小齿轮20啮合,促动器11的旋转驱动力经由驱动小齿轮20向齿条40传递。并且,齿条40伴随着驱动小齿轮20的旋转而大致沿上下方向进行直线运动。并且,通过与下侧驱动小齿轮50啮合,齿条40将促动器11的旋转驱动力向下侧从动小齿轮50传递。如此,促动器11的旋转驱动力经由驱动小齿轮20、齿条40以及下侧从动小齿轮50向下侧轴9传递。
如图1所示,齿条40从假想面S1的一侧与驱动小齿轮20以及下侧从动小齿轮50啮合,该假想面S1包含驱动小齿轮20的旋转轴线Ax和下侧从动小齿轮50的旋转轴线Cx。因此,下侧从动小齿轮50沿与驱动小齿轮20的旋转方向相同的方向旋转。另一方面,上侧从动小齿轮30与驱动小齿轮20啮合并沿与驱动小齿轮20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其结果是,上侧从动小齿轮30和下侧从动小齿轮50沿相反的方向旋转。由此,上侧轴7和下侧轴9沿相反的方向旋转,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和下侧空气混合风门8在上下方向上沿相反的方向滑动。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避免齿条40在径向上过度远离驱动小齿轮20以及下侧从动小齿轮50而齿条40与小齿轮20,50之间的啮合脱落,进行了如下那种设计。即,如图5所示,在空调壳体2上形成有从该空调壳体2的左侧的侧面2c向齿条40而向外侧延出的上下两个限制用肋2m。并且,在齿条40上,在与各限制用肋2m对应的位置设有沿左右方向贯通的限制用孔40mo。限制用肋2m插通于限制用孔40mo。由此,齿条40相对于小齿轮20,50的径向的移动量被限制为限制用孔40mo的宽度。其结果是,齿条40不会过度远离小齿轮20,50。需要说明的是,齿条40的限制用孔40mo为了避免妨碍齿条40的上下方向的运动而在上下方向上具有充分的尺寸。
并且,为了维持齿条40与驱动小齿轮20以及下侧从动小齿轮50之间的适当的啮合,进行了如下那种设计。即,如图5所示,在空调壳体2的左侧的侧面2c上形成有在左右方向上向外侧延出的施力用肋2n。施力用肋2n在相对于齿条40与小齿轮20,50相反的一侧沿着假想面S1延伸。并且,在齿条主体部40m的与施力用肋2n相对的一侧设有施力用臂40n。施力用臂40n与施力用肋2n抵接并对齿条主体部40m向小齿轮20,50施力。由此,维持齿条40与小齿轮20,50之间的适当的啮合。需要说明的是,施力用臂40n以及施力用肋2n的彼此接触的面为了避免妨碍齿条40的上下方向的运动而充分光滑。并且,也可以取代施力用肋2n而使空调壳体2的左侧的侧面2c为在左右方向上具有阶梯的形状并作为与齿条40接触的面(未图示)。
如以上那样,齿条40从包含驱动小齿轮20的旋转轴线Ax和下侧从动小齿轮50的旋转轴线Cx的假想面S1的一侧与驱动小齿轮20以及下侧从动小齿轮50啮合,由此不仅能够向齿条40施加向一个方向的力(即从齿条40向假想面S1的作用力),而且能够维持齿条40与驱动小齿轮20以及下侧从动小齿轮50之间的适当的啮合。因此,通过使用了例如上述那种施力用肋2n以及施力用臂40n的简单的结构,能够维持齿条40与小齿轮20,50之间的适当的啮合。
需要说明的是,在空调装置1中,空气混合风门6、8、轴7、9以及驱动机构10以在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处于上侧第一位置时下侧空气混合风门8处于下侧第一位置,且在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处于上侧第二位置时下侧空气混合风门8处于下侧第二位置的方式构成,组装于空调壳体2。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以及下侧空气混合风门8的各位置基于使用由乘员设定的空调装置1的运转模式以及设定温度、车室内的实际的温度、车辆受到的日照量、车辆的外部气体温度等运算出的目标吹出温度来进行控制。由此,向车室内吹出与由乘员设定的空调装置1的运转模式或设定温度等对应的温度的空气。
另外,如上述那样,从各吹出通路301,302,303吹出的调和空气的温度根据空调装置1的运转模式而变更。这种调和空气的温度的调节通过对空气混合风门6,8的位置进行调节而对迂回路3a,3b的开口面积进行调节来进行。
具体而言,除霜脚部模式(参照图10A和图10B)在冬季等需要供暖时使用。在除霜脚部模式下,从脚部吹出口向乘员的脚下吹出与乘员的设定温度对应的比较暖和的温度的调和空气,使乘员的脚下温暖。并且,从除霜吹出口向挡风玻璃的内表面吹出比较暖和的空气,防止挡风玻璃的起雾。或者,防止挡风玻璃的外侧表面的冻结。在该除霜脚部模式下,以使在空气通路3的上侧部分以及下侧部分分别通过加热用热交换器5并加热的空气的比例变得比较高或者最高的方式(因此以使通往迂回路3a,3b的空气的比例变得比较低或者最低的方式)对空气混合风门6、8的位置进行调节。具体而言,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配置于上侧第一位置或与上侧第一位置比较接近的位置,下侧空气混合风门8配置于下侧第一位置或与下侧第一位置比较接近的位置。
并且,通风模式(参照图10E)在需要快速制冷时等使用。在通风模式下,从通风吹出口向乘员的上半身吹出比较凉的空气,给乘员带来凉风感,或者降低因阳光照射而乘员感觉到的不适感。在该通风模式下,以使通过加热用热交换器5并加热的空气的比例变得比较低或者最小的方式(因此以使通往迂回路3a,3b的空气的比例变得比较高或者最大的方式)对空气混合风门6、8的位置进行调节。具体而言,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配置于上侧第二位置或与上侧第二位置比较接近的位置,下侧空气混合风门8配置于下侧第二位置或与下侧第二位置比较接近的位置。
并且,双向模式(参照图10C和图10D)主要在春、秋等中间期使用。在双向模式下,从通风吹出口向乘员的上半身吹出比较凉的空气,从脚部吹出口向乘员的脚下吹出比较暖和的空气,实现乘员的脚暖头凉。在该双向模式下,使在空气通路3的下侧部分通过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空气的比例高于在空气通路3的上侧部分通过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空气的比例(因此使在空气通路3的下侧部分通往下侧迂回路3b的空气的比例低于在空气通路3的上侧部分通往上侧迂回路3a的空气的比例)。具体而言,空气混合风门6、8配置成从下侧第一位置到下侧第二位置为止的可动范围内的下侧空气混合风门8的位置成为比从上侧第一位置到上侧第二位置为止的可动范围内的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的位置更接近第一位置的位置。
在图1所示的空调装置1中,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以及下侧空气混合风门8的位置根据驱动机构10的驱动小齿轮20的旋转相位而变化。将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处于上侧第一位置且下侧空气混合风门8处于下侧第一位置的情况下的驱动小齿轮20的旋转相位设为0°时,驱动小齿轮20的旋转相位越大,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越接近上侧第二位置,下侧空气混合风门8越接近下侧第二位置。因此,为了进行与上述那种运转模式对应的调和空气的温度调节而根据运转模式如下那样调节驱动小齿轮20的角度位置。即,在除霜脚部模式下,使驱动小齿轮20的角度位置为该驱动小齿轮20的旋转相位成为0°或比较小的值的角度位置。并且,在通风模式下,使驱动小齿轮20的角度位置为该驱动小齿轮20的旋转相位成为最大或较大的值的角度位置。并且,在双向模式下,使驱动小齿轮20的角度位置为比除霜脚部模式下的驱动小齿轮20的旋转相位大且比通风模式下的驱动小齿轮20的旋转相位小的角度位置。
另外,如上述那样,在除霜脚部模式下,为了防止挡风玻璃的起雾等,从除霜吹出口向车室内的挡风玻璃的内表面吹出比较暖和的调和空气。此时,若上侧迂回路3a的开口面积过大,则用于消除挡风玻璃的起雾的时间有可能变长。这是因为存在通过了上侧迂回路3a的温度较低的空气容易进入除霜吹出口的倾向。因此,在除霜脚部模式下,需要将上侧迂回路3a的开口面积抑制得较小。作为结果,在除霜脚部模式下,需要使上侧迂回路3a的开口面积小于下侧迂回路3b的开口面积。另一方面,如上述那样,在双向模式下,为了实现乘员的脚暖头凉,需要使上侧迂回路3a的开口面积大于下侧迂回路3b的开口面积。
为了实现满足这种要求的空调装置1,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如由图9理解的那样,驱动机构10构成为在通过促动器11来使驱动小齿轮20以恒定的旋转速度旋转的情况下,下侧空气混合风门8以恒定的移动速度进行移动,但是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的移动速度根据驱动小齿轮20的旋转相位而变化。由此,能够通过驱动小齿轮20的旋转相位而使上侧迂回路3a的开口面积与下侧迂回路3b的开口面积相比较小或较大。
首先,参照图2~图8并更详细地说明驱动机构10。
首先,如图2和图5~图7所示,驱动小齿轮20具有彼此基准圆直径不同的多个驱动小齿轮部21,22。各驱动小齿轮部21,22是以旋转轴线Ax为中心进行旋转的齿轮,如图2所示的那样沿着旋转轴线Ax延伸的方向排列配置。并且,上侧从动小齿轮30具有彼此基准圆直径不同的多个上侧从动小齿轮部31,32。各上侧从动小齿轮部31,32是以旋转驱动轴线Bx为中心进行旋转的齿轮,如图2所示的那样与多个驱动小齿轮部21,22对应地设置。
在图示的例子中,驱动小齿轮20具有第一驱动小齿轮部21以及第二驱动小齿轮部22。第一驱动小齿轮部21以及第二驱动小齿轮部22的基准圆直径分别为R21、R22。并且,上侧从动小齿轮30具有第一上侧从动小齿轮部31以及第二上侧从动小齿轮部32。如图2所示,第一上侧从动小齿轮部31与第一驱动小齿轮部21在相同的平面上排列配置,并且如图6所示的那样具有与第一驱动小齿轮部21的基准圆直径R21对应的基准圆直径R31。并且,第二上侧从动小齿轮部32如图2所示的那样与第二驱动小齿轮部22在相同的平面上排列配置,并且如图7所示的那样具有与第二驱动小齿轮部22的基准圆直径R22对应的基准圆直径R32。
如由图5~图7理解的那样,第一上侧从动小齿轮部31的与第一驱动小齿轮部21啮合的齿和第二上侧从动小齿轮部32的与第二驱动小齿轮部22啮合的齿设置成在驱动小齿轮20的旋转相位的整个范围(在使空气混合风门6、8从上侧或下侧第一位置移动到上侧或下侧第二位置时驱动小齿轮20旋转的旋转相位的范围)中的彼此不同的相位范围内与对应的上侧从动小齿轮部31,32啮合。由此,在驱动小齿轮20的旋转相位的整个范围中的一定相位范围内,基准圆直径为R21的第一驱动小齿轮部21和基准圆直径为R31的第一上侧从动小齿轮部31啮合。另一方面,在其他的相位范围内,基准圆直径为R22的第二驱动小齿轮部22和基准圆直径为R32的第二上侧从动小齿轮部32啮合。
其结果是,上侧从动小齿轮30以根据驱动小齿轮20的旋转相位而不同的旋转速度V31、V320进行旋转。因此,上侧从动小齿轮30使上侧轴7以根据驱动小齿轮20的旋转相位而不同的旋转速度V31、V32进行旋转,其结果是,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以根据驱动小齿轮20的旋转相位而不同的速度进行滑动。
并且,如图2、图5以及图8所示,驱动小齿轮20具有单一的齿条用小齿轮部23。齿条用小齿轮部23构成为基准圆直径为R23的单一的齿轮,以旋转轴线Ax为中心进行旋转。如图2所示,齿条用小齿轮部23沿着旋转轴线Ax延伸的方向与驱动小齿轮部21,22排列配置。齿条用小齿轮部23在驱动小齿轮20的旋转相位的整个范围内与齿条40啮合。由此,齿条40在驱动小齿轮20的旋转相位的整个范围内以恒定的速度向上方或下方移动。
并且,如图3、图5以及图8所示,与齿条40啮合的下侧从动小齿轮50构成为基准圆直径为R50的单一的齿轮。下侧从动小齿轮50在下侧从动小齿轮50的旋转相位的整个范围(在使下侧空气混合风门8从下侧第一位置移动到下侧第二位置时下侧从动小齿轮50旋转的旋转相位的范围)内与上述的以恒定的速度移动的齿条40啮合。因此,下侧从动小齿轮50在下侧从动小齿轮50的旋转相位的整个范围内以恒定的旋转速度V50进行旋转。其结果是,在下侧从动小齿轮50的旋转相位的整个范围内(因此在驱动小齿轮20的旋转相位的整个范围内),下侧轴9以恒定的旋转速度进行旋转,由此下侧空气混合风门8以恒定的速度向上方或下方滑动。
通过如上述那样构成驱动机构10,能够根据驱动小齿轮20的旋转相位而使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的移动速度相对于下侧空气混合风门8的移动速度发生变化。由此,能够根据驱动小齿轮20的旋转相位而使上侧迂回路3a的开口面积与下侧迂回路3b的开口面积相比较小或较大。
而且,在图示的例子中,为了能够在除霜脚部模式下将上侧迂回路3a的开口面积维持得较小,多个驱动小齿轮部21,22以及多个上侧从动小齿轮部31,32的基准圆直径R21、R22、R31、R32如下那样决定。即,决定这些基准圆直径R21、R22、R31、R32,以使得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从上侧第一位置开始向上侧第二位置移动时的上侧轴7的旋转速度小于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从上侧第一位置移动到上侧第二位置期间的上侧轴7的最大转速。在该情况下,在上侧第一位置附近,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的移动速度变得较慢,因此能够将上侧迂回路3a的开口面积维持得较小。
并且,为了能够在双向模式下实现乘员的脚暖头凉,多个驱动小齿轮部21,22的基准圆直径R21、R22、多个上侧从动小齿轮部31,32的基准圆直径R31、R32、与齿条40啮合的驱动小齿轮20(齿条用驱动小齿轮部23)的基准圆直径R23以及与齿条40啮合的下侧从动小齿轮50的基准圆直径R50如下那样决定。即,这些基准圆直径R21、R22、R31、R32、R23、R50以下侧空气混合风门8从下侧第二位置开始向下侧第一位置移动时的下侧轴9的旋转速度大于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从上侧第二位置开始向上侧第一位置移动时的上侧轴7的旋转速度的方式决定。在该情况下,下侧第二位置附近的下侧空气混合风门8的移动速度大于上侧第二位置附近的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的移动速度,因此能够将上侧迂回路3a的开口面积维持得比下侧迂回路3b的开口面积大。
在图示的例子中,在驱动小齿轮20处于旋转相位0°的角度位置的情况下,上侧从动小齿轮30以及下侧从动小齿轮50也处于旋转相位0°的角度位置。并且,如图1所示,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处于上侧第一位置,下侧空气混合风门8处于下侧第一位置。并且,在驱动小齿轮20从旋转相位0°的角度位置按逆时针旋转至旋转相位200°的角度位置时,伴随着此,上侧从动小齿轮30以及下侧从动小齿轮50进行旋转,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滑动至上侧第二位置,并且下侧空气混合风门8滑动至下侧第二位置。
更详细而言,如图6和图7所示,在驱动小齿轮20处于旋转相位0°~60°以及80°~200°的角度位置的情况下,第一驱动小齿轮部21和第一上侧从动小齿轮部31啮合。并且,在驱动小齿轮20处于旋转相位60°~80°的角度位置的情况下,第二驱动小齿轮部22和第二上侧从动小齿轮部32啮合。如由图5理解的那样,第一驱动小齿轮部21的基准圆直径R21小于第二驱动小齿轮部22的基准圆直径R22,对应于此,第一上侧从动小齿轮部31的基准圆直径R31大于第二上侧从动小齿轮部32的基准圆直径R32。因此,在驱动小齿轮20的旋转相位为0°~60°以及80°~200°的范围内,驱动小齿轮20利用较小基准圆直径R21的第一驱动小齿轮部21来驱动较大基准圆直径R31的第一上侧从动小齿轮部31旋转。并且,在驱动小齿轮20的旋转相位为60°~80°的范围内,驱动小齿轮20利用较大基准圆直径R22的第二驱动小齿轮部22来驱动较小基准圆直径R32的第二上侧从动小齿轮部32旋转。其结果是,在使驱动小齿轮20在其旋转相位的整个范围内以恒定的旋转速度V20旋转时,上侧从动小齿轮30在驱动小齿轮20的旋转相位为0°~60°以及80°~200°的范围内以比较小的旋转速度V31进行旋转,在驱动小齿轮20的旋转相位为60°~80°的范围内以较大的旋转速度V32进行旋转。并且,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在驱动小齿轮20的旋转相位为0°~60°以及80°~200°的范围内以比较小的速度移动,在驱动小齿轮20的旋转相位为60°~80°的范围内以较大的速度移动。
并且,在图示的例子中,下侧从动小齿轮50的旋转速度V50大于上侧从动小齿轮30的旋转速度V31且小于转速V32。其结果是,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的移动速度与下侧空气混合风门8相比较,在驱动小齿轮20的旋转相位为0°~60°以及80°~200°的范围内较小,在驱动小齿轮20的旋转相位为60°~80°的范围内较大。由此,如由图9~图10E理解的那样,能够在驱动小齿轮20的旋转相位为0°~60°的范围内,使上侧迂回路3a的开口面积小于下侧迂回路3b的开口面积(参照图10A和图10B),在驱动小齿轮20的旋转相位为60°~80°的范围内,使上侧迂回路3a的开口面积与下侧迂回路3b的开口面积之间的大小关系反转(参照图10C)。并且,通过在驱动小齿轮20的旋转相位为80°~200°的范围内使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的移动速度小于下侧空气混合风门8的移动速度,能够在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到达上侧第二位置的同时下侧空气混合风门8到达下侧第二位置(参照图10D和图10E)。或者,在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从上侧第二位置向上侧第一位置移动,下侧空气混合风门8从下侧第二位置向下侧第一位置移动时,能够在驱动小齿轮20的旋转相位为80°~200°的范围内将上侧迂回路3a的开口面积维持得比下侧迂回路3b的开口面积大。
需要说明的是,伴随着驱动小齿轮20的旋转,从第一驱动小齿轮部21和第一上侧从动小齿轮部31啮合的第一状态(参照图6)向第二驱动小齿轮部22和第二上侧从动小齿轮部32啮合的第二状态(参照图7)切换或者从第二状态向第一状态切换,不过为了该切换顺利地进行而适当地设定驱动小齿轮20的周向上的第一驱动小齿轮部21的齿与第二驱动小齿轮部22的齿之间的间隔以及上侧从动小齿轮30的周向上的第一上侧从动小齿轮部31的齿与第二上侧从动小齿轮部32的齿之间的间隔。
并且,如上述那样,在图示的例子中,驱动小齿轮20与上侧从动小齿轮30以及齿条40啮合的旋转相位的范围在图示的例子中仅为0°~200°的范围。因此,也可以不遍及驱动小齿轮20的各小齿轮部21,22的整周设置齿。然而,为了驱动小齿轮20、上侧从动小齿轮30和齿条40向空调壳体2的组装变得容易(即为了在将驱动小齿轮20、上侧从动小齿轮30以及齿条40组装于空调壳体2时,节省考虑小齿轮20,30的彼此相对的角度位置和小齿轮20相对于齿条40的角度位置来组装的工夫),优选以遍及驱动小齿轮20的各小齿轮部21,22,23的整周的方式设置齿。
接着,参照图9~图10E并说明空调装置1的动作。在此,举例说明首先使空调装置1以除霜脚部模式运转,然后将空调装置1的运转模式切换成双向模式,接着切换成通风模式,最后再切换成双向模式的情况。驱动小齿轮20在开始空调装置1的运转之前处于旋转相位0°的角度位置。并且,在图示的例子中,在除霜脚部模式的情况下,驱动小齿轮的角度位置为了上侧迂回路3a的开口面积成为规定的开口面积以下而在旋转相位0°~40°的范围内调节。并且,在双向模式的情况下,为了从通风吹出口吹出的调和空气与从脚部吹出口吹出的调和空气之间的温度差处于适当的范围内,驱动小齿轮的角度位置在旋转相位100°~180°的范围内调节。而且,在通风模式的情况下,为了从通风吹出口吹出的调和空气的温度变低到期望的程度,驱动小齿轮的角度位置在旋转相位180°~200°的范围内调节。
首先,说明空调装置1以除霜脚部模式运转的情况。在将空调装置1的运转模式设为除霜脚部模式时,如图10A和图10B所示,将除霜风门301D和脚部风门303D打开且将通风风门302D关闭。并且,基于使用由乘员设定的空调装置1的运转模式(在此为除霜脚部模式)以及设定温度、车室内的实际的温度、车辆受到的日照量、车辆的外部气体温度等运算出的目标吹出温度,在旋转相位0°~40°的范围内决定驱动小齿轮20的第一新的角度位置。具体而言,以从脚部吹出口向乘员的脚下吹出的调和空气的温度成为目标吹出温度的方式决定下侧迂回路3b的开口面积。并且,基于该开口面积,将驱动小齿轮20的第一新的角度位置决定为例如旋转相位30°的位置。并且,在通过促动器11的旋转驱动力而驱动小齿轮20从旋转相位0°的角度位置按逆时针旋转至旋转相位30°的角度位置时,伴随着此,齿条40上升驱动小齿轮20的旋转的相应量。并且,与齿条40啮合的下侧从动小齿轮50按逆时针旋转齿条40的上升量,下侧空气混合风门8从下侧第一位置向下侧第二位置向上方滑动。由此,下侧迂回路3b的开口面积成为上述决定的开口面积。而且,伴随着驱动小齿轮20的逆时针的旋转,上侧从动小齿轮30按顺时针旋转。由此,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从上侧第一位置向上侧第二位置向下方滑动。然而,如图9和图10B所示,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的移动量与下侧空气混合风门8的移动量相比较小。这是因为上侧从动小齿轮30通过较小基准圆直径R21的第一驱动小齿轮部21与较大基准圆直径R31的第一上侧驱动小齿轮部31之间的啮合而旋转,因此上侧从动小齿轮30以比下侧从动小齿轮50的旋转速度V50小的旋转速度V31进行旋转。其结果是,将上侧迂回路3a的开口面积抑制得足够低,将从除霜吹出口吹出的空气中包含的绕过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空气的量抑制为一定量以下。由此,防止挡风玻璃的起雾。
接着,将空调装置的运转模式切换成双向模式时,如图10C和图10D所示,将通风风门302D和脚部风门303D打开,将除霜风门301D关闭。并且,基于使用由乘员设定的空调装置1的运转模式(在此为双向模式)以及设定温度、车室内的实际的温度、车辆受到的日照量、车辆的外部气体温度等运算出的目标吹出温度,在旋转相位100°~180°的范围内决定驱动小齿轮20的第二新的角度位置。具体而言,以从通风吹出口向乘员的上半身吹出的调和空气的温度成为目标吹出温度的方式决定上侧迂回路3a的开口面积。并且,基于该开口面积,将驱动小齿轮20的第二新的角度位置决定为例如旋转相位120°的位置。并且,在通过促动器11的旋转驱动力而驱动小齿轮20从旋转相位30°的角度位置按逆时针进一步旋转至旋转相位120°的角度位置时,伴随着此,齿条40进一步上升驱动小齿轮20的旋转的相应量。并且,与齿条40啮合的下侧从动小齿轮50按逆时针进一步旋转齿条40的进一步的上升量,下侧空气混合风门8向下侧第二位置进一步向上方滑动。并且,伴随着驱动小齿轮20的逆时针的旋转,上侧从动小齿轮30按顺时针进一步旋转。由此,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向上侧第二位置进一步向下方滑动。在此,在驱动小齿轮20旋转至旋转相位40°的角度位置期间,上侧从动小齿轮30通过第一驱动小齿轮部21与第一上侧驱动小齿轮部31之间的啮合而旋转,因此上侧从动小齿轮30以比下侧从动小齿轮50的旋转速度V50小的旋转速度V31进行旋转。但是,在驱动小齿轮20从旋转相位40°的角度位置旋转至旋转相位80°的角度位置期间,上侧从动小齿轮30通过较大基准圆直径V22的第二驱动小齿轮部22与较小基准圆直径V32的第二上侧驱动小齿轮部32之间的啮合而旋转。因此,上侧从动小齿轮30以比下侧从动小齿轮50的旋转速度V50大的旋转速度V32进行旋转。因此,上侧迂回路3a的开口面积在驱动小齿轮20从旋转相位40°的角度位置旋转至旋转相位80°的角度位置期间变得比下侧迂回路3b的开口面积大(参照图9和图10C)。然后,在驱动小齿轮20从旋转相位80°的角度位置旋转至旋转相位120°的角度位置期间,上侧从动小齿轮30又通过第一驱动小齿轮部21与第一上侧驱动小齿轮部31之间的啮合而旋转。因此,上侧从动小齿轮30以比下侧从动小齿轮50的旋转速度V50小的旋转速度V31进行旋转。由此,上侧迂回路3a的开口面积与下侧迂回路3b的开口面积之间的差变小。其结果是,从通风吹出口吹出的调和空气的温度与从脚部吹出口吹出的调和空气的温度之间的差处于适当的范围内。
接着,将空调装置的运转模式切换成通风模式时,如图10E所示,将通风风门302D打开,将除霜风门301D和脚部风门303D关闭。并且,基于使用由乘员设定的空调装置1的运转模式(在此为通风模式)以及设定温度、车室内的实际的温度、车辆受到的日照量、车辆的外部气体温度等运算出的目标吹出温度,在旋转相位180°~200°的范围内决定驱动小齿轮20的第三新的角度位置。具体而言,以从通风吹出口向乘员的上半身吹出的调和空气的温度成为目标吹出温度的方式决定迂回路3a,3b的开口面积。并且,基于该开口面积,将驱动小齿轮20的第三新的角度位置决定为例如旋转相位200°的位置。并且,在通过促动器11的旋转驱动力而驱动小齿轮20从旋转相位120°的角度位置按逆时针进一步旋转至旋转相位200°的角度位置时,伴随着此,齿条40进一步上升驱动小齿轮20的旋转的相应量。并且,与齿条40啮合的下侧从动小齿轮50按逆时针进一步旋转齿条40的进一步的上升量,下侧空气混合风门8向下侧第二位置进一步向上方滑动。并且,伴随着驱动小齿轮20的旋转,上侧从动小齿轮20按顺时针进一步旋转。由此,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向上侧第二位置进一步向下方滑动。在此,上侧从动小齿轮30通过第一驱动小齿轮部21与第一上侧从动小齿轮部31之间的啮合而旋转,因此以比下侧从动小齿轮50的旋转速度V50小的旋转速度V31进行旋转。由此,在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到达上侧第二位置的同时下侧空气混合风门8到达下侧第二位置(参照图10E)。
最后,将空调装置1的运转模式从通风模式切换成双向模式时,如图10C和图10D所示,将通风风门302D和脚部风门303D打开,将除霜风门301D关闭。并且,基于使用由乘员设定的运转模式(在此为双向模式)以及设定温度、车室内的实际的温度、车辆受到的日照量、车辆的外部气体温度等运算出的目标吹出温度,在旋转相位100°~180°的范围内决定驱动小齿轮20的第四新的角度位置,例如旋转相位120°的位置。并且,通过促动器11的旋转驱动力而驱动小齿轮20从旋转相位200°的角度位置按顺时针旋转至旋转相位120°的角度位置时,伴随着此,齿条40下降驱动小齿轮20的旋转的相应量。并且,与齿条40啮合的下侧从动小齿轮50按顺时针旋转齿条40的下降量,下侧空气混合风门8向下侧第一位置向下方滑动。并且,伴随着驱动小齿轮20的顺时针的旋转,上侧从动小齿轮30按逆时针旋转。由此,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向上侧第一位置向上方滑动。在此,在驱动小齿轮20从旋转相位200°的角度位置旋转至旋转相位120°的角度位置期间,上侧从动小齿轮30通过第一驱动小齿轮部21与第一上侧驱动小齿轮部22之间的啮合而旋转,因此以比下侧从动小齿轮50的旋转速度V50小的旋转速度V31进行旋转。由此,上侧迂回路3a的开口面积变得比下侧迂回路3b的开口面积大(参照图10C)。其结果是,从通风吹出口吹出的调和空气的温度变得比从脚部吹出口吹出的调和空气的温度低,实现乘员的脚暖头凉。
以上,举例说明了在驱动小齿轮20从旋转相位0°的角度位置旋转至最大的旋转相位200°的角度位置期间,上侧从动小齿轮30的旋转速度两次发生变化的情况,但并不限于此。例如,空调装置1也可以构成为在驱动小齿轮20从旋转相位0°的角度位置旋转至最大的旋转相位200°的角度位置期间,上侧从动小齿轮30的旋转速度仅变化一次,也可以构成为变化三次以上。并且,在以上说明的例子中,举例说明了驱动小齿轮20以及上侧从动小齿轮30分别具有两个驱动小齿轮部以及与该两个驱动小齿轮部对应的两个上侧从动小齿轮部,能够以上侧从动小齿轮部的旋转速度为两个不同的旋转速度的方式进行旋转的情况,但并不限于此。例如,驱动小齿轮20以及上侧从动小齿轮30也可以分别具有三个以上的驱动小齿轮部以及与该三个以上的驱动小齿轮部对应的三个以上的上侧从动小齿轮部。在该情况下,能够以使上侧从动小齿轮30的旋转速度为三个以上的不同的旋转速度的方式进行旋转。其结果是,能够更适当地调节上侧迂回路3a的开口面积与下侧迂回路3b的开口面积的比。
在以上说明的上述的一实施方式中,车辆用的空调装置1具备空调壳体2和加热用热交换器5,该空调壳体2形成供空气流动的空气通路3,该加热用热交换器5配置于空气通路3内,以在该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上侧端缘5ae的上侧形成上侧迂回路3a且在该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下侧端缘5be的下侧形成下侧迂回路3b的方式配置。并且,空调装置1具备滑动式的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上侧轴7、滑动式的下侧空气混合风门8、下侧轴9和驱动机构10,该滑动式的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配置于空气通路3内,对通往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空气与通往上侧迂回路3a的空气的比例进行调节,该上侧轴7与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连结,伴随着周向的旋转而使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在上侧第一位置与上侧第二位置之间滑动,该上侧第一位置是使通往上侧迂回路3a的空气的比例最小的位置,该上侧第二位置是使通往上侧迂回路3a的空气的比例最大的位置,该滑动式的下侧空气混合风门8配置于空气通路3内,对通往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空气与通往下侧迂回路3b的空气的比例进行调节,该下侧轴9与上侧轴7平行地配置,与下侧空气混合风门8连结,伴随着周向的旋转而使下侧空气混合风门8在下侧第一位置与下侧第二位置之间滑动,该下侧第一位置是使通往下侧迂回路3b的空气的比例最小的位置,该下侧第二位置是使通往下侧迂回路3b的空气的比例最大的位置,该驱动机构10驱动上侧轴7以及下侧轴9旋转。驱动机构10具有促动器11、驱动小齿轮20、上侧从动小齿轮30、齿条40和下侧从动小齿轮50,该促动器11产生旋转驱动力,该驱动小齿轮20通过促动器11来旋转驱动,该上侧从动小齿轮30与上侧轴7连结,与驱动小齿轮20啮合并将促动器11的旋转驱动力向上侧轴7传递,该齿条40与驱动小齿轮20啮合,被传递促动器11的旋转驱动力而进行直线运动,该下侧从动小齿轮50与下侧轴9连结,与齿条40啮合并将促动器11的旋转驱动力向下侧轴9传递。并且,驱动小齿轮20具有彼此基准圆直径不同的多个驱动小齿轮部21,22,上侧从动小齿轮30具有与多个驱动小齿轮部21,22对应地设置的彼此基准圆直径不同的多个上侧从动小齿轮部31,32。多个驱动小齿轮部21,22在驱动小齿轮20的旋转相位的整个范围中的彼此不同的相位范围内与对应的上侧从动小齿轮部31,32啮合。
根据上述的一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能够根据驱动小齿轮20的旋转相位来改变由用一个驱动机构10驱动的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以及下侧空气混合风门8的位置决定的上侧迂回路3a以及下侧迂回路3b的开口面积的大小关系。由此,例如在空调装置1以除霜脚部模式运转的情况下,能够将从除霜吹出口吹出的空气中的绕过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空气的量抑制得比从脚部吹出口吹出的空气中的绕过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空气的量低,另一方面,在空调装置1以双向模式运转的情况下,能够使从通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中的绕过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空气的量大于从脚部吹出口吹出的空气中的绕过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空气的量。
并且,在上述的一实施方式中,多个驱动小齿轮部21,22以及多个上侧从动小齿轮部31,32的基准圆直径R21、R22、R31、R32以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从上侧第一位置开始向上侧第二位置移动时的上侧轴7的旋转速度V31小于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从上侧第一位置移动到所述上侧第二位置期间的上侧轴7的最大转速V32的方式决定。根据这种空调装置1,能够使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处于上侧第一位置或该上侧第一位置的附近时的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的移动速度比较小。在除霜脚部模式下,为了通过除霜吹出口并向挡风玻璃吹热风,要求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处于上侧第一位置的附近。在此,若上侧第一位置的附近的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的移动速度较小,则即使通过驱动机构10而下侧空气混合风门8从下侧第一位置向下侧第二位置移动从而一定程度增大下侧迂回路3b的开口面积,也能够将上侧迂回路3a的开口面积维持得较小。由此,在除霜脚部模式下的运转时,能够将通过上侧迂回路3a并流入除霜吹出口的绕过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空气的量抑制得较低。其结果是,防止挡风玻璃的起雾。
并且,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多个驱动小齿轮部21,22的基准圆直径R21、R22、多个上侧从动小齿轮部31,32的基准圆直径R31、R32、与齿条40啮合的驱动小齿轮20(齿条用驱动小齿轮部23)的基准圆直径R32以及与齿条40啮合的下侧从动小齿轮50的基准圆直径R50以下侧空气混合风门8从下侧第二位置开始向下侧第一位置移动时的下侧轴9的旋转速度V50大于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从上侧第二位置开始向上侧第一位置移动时的上侧轴7的旋转速度V31的方式决定。根据这种空调装置1,能够使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从上侧第二位置或该上侧第二位置的附近向上侧第一位置移动且下侧空气混合风门8从下侧第二位置或该下侧第二位置的附近向下侧第一位置移动时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的移动速度相对于下侧空气混合风门8的移动速度较小。在双向模式下,为了实现乘员的脚暖头凉,要求通过通风吹出口并向乘员的上半身吹温度较低的空气,通过脚部吹出口并向乘员的脚下吹比较高温的空气。为了使来自通风吹出口的空气的温度比较低,需要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相对地位于上侧第二位置的附近。在此,若上侧第二位置的附近的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的移动速度小于下侧第二位置的附近的下侧空气混合风门8的移动速度,则即使通过驱动机构10而开始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的从上侧第二位置向上侧第一位置的移动从而一定程度减小上侧迂回路3a的开口面积,也能够将上侧迂回路3a的开口面积维持得比下侧迂回路3b的开口面积大。由此,在双向模式下的运转时,能够使通过上侧迂回路3a并流入通风吹出口的空气中的绕过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空气的量大于通过下侧迂回路3b并流入脚部吹出口的空气中的绕过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空气的量。其结果是,能够实现乘员的脚暖头凉。
<变形例1>
接着,参照图11~图15并说明上述的一实施方式中的空调装置1的变形例1。图11是示意性地表示变形例1的驱动机构的侧视图。并且,图12是将图11所示的驱动机构的驱动小齿轮和齿条的上侧部分放大表示的侧视图。并且,图13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1所示的驱动机构的沿着IIIa-IIIb-IIIc线的截面的图,图14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1所示的驱动机构的沿着IV-IV线的截面的图。并且,图15是用于说明图11所示的驱动机构中的由驱动小齿轮的旋转相位的变化引起的下侧从动小齿轮的旋转速度的变化的侧视图。在图15中,用粗实线以及粗虚线表示的部分是齿条或小齿轮的齿设置的部分。
在图11~图15所示的变形例1中,与图1~图10E所示的驱动机构相比较,不同的点在于驱动小齿轮具有彼此基准圆直径不同的多个齿条用驱动小齿轮部,齿条的上侧部分具有与多个齿条用驱动小齿轮部对应的多个上侧齿条部。其他的结构与图1~图10E所示的空调装置1大致相同。在图11~图15所示的变形例1中,对于与图1~图10E所示的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图11~图14所示的驱动机构10a中,驱动小齿轮20a具有第一齿条用驱动小齿轮部21a和第二齿条用驱动小齿轮部22a。并且,齿条40a在其上侧部分具有与第一齿条用驱动小齿轮部21a以及第二齿条用驱动小齿轮部22a对应地设置的第一上侧齿条部41a以及第二上侧齿条部42a。齿条用驱动小齿轮部21a,22a在驱动小齿轮20a的旋转相位的整个范围中的彼此不同的相位范围内与对应的上侧齿条部41a,42a啮合。如由图11~图14理解的那样,与上侧从动小齿轮30a啮合的第一驱动小齿轮部21a以及第二驱动小齿轮部22a分别作为第一齿条用驱动小齿轮部以及第二齿条用驱动小齿轮部起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1~图14所示的例子中,第一驱动小齿轮部21a以及第二驱动小齿轮部22a分别与第一驱动小齿轮部21以及第二驱动小齿轮部22同样地构成。并且,上侧从动小齿轮30a与上侧从动小齿轮30同样地构成,具有与第一上侧从动小齿轮部30以及第二上侧从动小齿轮部30分别同样地构成的第一上侧从动小齿轮部30a以及第二上侧从动小齿轮部30a。
在图示的例子中,如图15所示,在驱动小齿轮20a的旋转相位的整个范围即0°~200°中的0°~60°的范围内,第一齿条用驱动小齿轮部21a和第一上侧齿条部41a啮合,在60°~200°的范围内,第二齿条用驱动小齿轮部22a和第二上侧齿条部42a啮合。因此,驱动小齿轮20a在旋转相位0°~60°的范围内进行旋转的期间的齿条40a的移动速度V41a小于驱动小齿轮20a在旋转相位60°~200°的范围内进行旋转的期间的齿条40a的移动速度V42a。其结果是,驱动小齿轮20a在旋转相位0°~60°的范围内进行旋转时的下侧从动小齿轮50的旋转速度V51小于驱动小齿轮20a在旋转相位60°~200°的范围内进行旋转时的下侧从动小齿轮50的旋转速度V52。因此,驱动小齿轮20a在旋转相位0°~60°的范围内进行旋转时的下侧空气混合风门8的移动速度小于驱动小齿轮20a在旋转相位60°~200°的范围内进行旋转时的下侧空气混合风门8的移动速度。
在这种空调装置1中,通过驱动小齿轮20a的旋转相位,能够使下侧空气混合风门8的移动速度变化。因此,能够伴随着驱动小齿轮20a的旋转相位而使基于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以及下侧空气混合风门8的上侧迂回路3a以及下侧迂回路3b的开口面积的大小关系更多样地变化。其结果是,能够根据空调装置1的运转模式来更适当地调节上侧迂回路3a以及下侧迂回路3b的开口面积。
<变形例2>
接着,参照图16~图20并说明上述的一实施方式中的空调装置1的变形例2。图16是示意性地表示变形例2的驱动机构的侧视图。并且,图17是将图16所示的驱动机构的下侧从动小齿轮以及齿条的下侧部分放大表示的侧视图。图18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6所示的驱动机构的沿着Va-Vb-Vc线的截面的图,图19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6所示的驱动机构的沿着VI-VI线的截面的图。图20是用于说明图16所示的驱动机构中的由下侧从动小齿轮的旋转相位引起的下侧从动小齿轮的旋转速度的变化的侧视图。在图20中,用粗实线或粗虚线表示的部分是齿条或小齿轮的齿设置的部分。
在图16~图20所示的变形例2中,与图1~图10E所示的驱动机构相比较,不同的点在于下侧从动小齿轮具有彼此基准圆直径不同的多个下侧从动小齿轮部,齿条的下侧部分具有与多个下侧从动小齿轮部对应的多个下侧齿条部。其他的结构与图1~图10E所示的空调装置1大致相同。在图16~图20所示的变形例2中,对于与图1~图10E所示的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图16~图20所示的驱动机构10b中,下侧从动小齿轮50b具有第一下侧从动小齿轮部51b和第二下侧从动小齿轮部52b。并且,齿条40b在其下侧部分具有与第一下侧从动小齿轮部51b以及第二下侧从动小齿轮部52b对应地设置的第一下侧齿条部41b以及第二下侧齿条部42b。下侧从动小齿轮部51b,52b在下侧从动小齿轮50b的旋转相位的整个范围(在使下侧空气混合风门8从下侧第一位置滑动到下侧第二位置时下侧从动小齿轮50b进行旋转的旋转相位的范围)中的彼此不同的相位范围内与对应的下侧齿条部41b,42b啮合。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6~图20所示的例子中,第一下侧从动小齿轮部51b的基准圆直径R51b大于第二下侧从动小齿轮部52b的基准圆直径R52b。并且,驱动小齿轮20b与驱动小齿轮20同样地构成,具有与第一驱动小齿轮部21、第二驱动小齿轮部22以及齿条用驱动小齿轮部23分别同样地构成的第一驱动小齿轮部21b、第二驱动小齿轮部22b以及齿条用驱动小齿轮部23b。并且,上侧从动小齿轮30b与上侧从动小齿轮30同样地构成,具有与第一上侧从动小齿轮部30以及第二上侧从动小齿轮部30分别同样地构成的第一上侧从动小齿轮部30b以及第二上侧从动小齿轮部30b。
在图示的例子中,驱动小齿轮20b的旋转相位的整个范围为0°~200°,下侧从动小齿轮50b的旋转相位的整个范围为0°~250°。如图20所示,齿条40b的上侧部分在驱动小齿轮20b的旋转相位的整个范围内与齿条用驱动小齿轮部23b啮合。因此,齿条40b以恒定的移动速度V40移动。另一方面,下侧从动小齿轮50b在下侧从动小齿轮50b的旋转相位为0°~90°的范围内,较大基准圆直径R51b的第一下侧从动小齿轮部51b和与其对应的第一下侧齿条部41b啮合,在90°~250°的范围内,较小基准圆直径R52b的第二下侧从动小齿轮部52b和与其对应的第二下侧齿条部42b啮合。因此,下侧从动小齿轮50b的旋转相位为0°~90°的范围内的下侧从动小齿轮50b的旋转速度V51b小于下侧从动小齿轮50b的旋转相位为90°~250°的范围内的下侧从动小齿轮50b的旋转速度V52b。
在这种空调装置1中,通过驱动小齿轮20b的旋转相位,能够使下侧空气混合风门8的移动速度变化。因此,能够伴随着驱动小齿轮20b的旋转相位而使基于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以及下侧空气混合风门8的上侧迂回路3a以及下侧迂回路3b的开口面积的大小关系更多样地变化。其结果是,能够根据空调装置1的运转模式来更适当地调节上侧迂回路3a以及下侧迂回路3b的开口面积。
<变形例3>
接着,参照图21~图23并说明上述的一实施方式中的空调装置1的变形例3。图21是示意性地表示变形例3的驱动机构的侧视图。并且,图22是示意性地表示图21所示的驱动机构的沿着VII-VII线的截面的图,图23是示意性地表示图21所示的驱动机构的沿着VIIIa-VIIIb-VIIIc线的截面的图。
在图21~图23所示的变形例3中,与图1~图10E所示的驱动机构相比较,不同的点在于驱动小齿轮和下侧从动小齿轮啮合,上侧从动小齿轮与齿条啮合。更详细而言,在变形例3中,驱动小齿轮具有彼此基准圆直径不同的多个驱动小齿轮部,下侧从动小齿轮具有与多个驱动小齿轮部对应地设置的彼此基准圆直径不同的多个下侧从动小齿轮部,多个驱动小齿轮部在驱动小齿轮的旋转相位的整个范围中的彼此不同的相位范围内与对应的下侧从动小齿轮部啮合。其他的结构与图1~图10E所示的空调装置1大致相同。在图21~图23所示的变形例3中,对于与图1~图10E所示的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1~图23所示的变形例3中,也为了能够在双向模式下实现乘员的脚暖头凉而以下侧空气混合风门8从下侧第二位置开始向下侧第一位置移动时的所述下侧轴9的旋转速度大于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从上侧第二位置开始向上侧第一位置移动时的上侧轴7的旋转速度的方式构成。并且,为了能够在除霜脚部模式下防止挡风玻璃的起雾等而以下侧空气混合风门8从下侧第一位置开始向下侧第二位置移动时的下侧轴9的旋转速度大于上侧空气混合风门8从上侧第一位置开始向上侧第二位置移动时的上侧轴7的旋转速度的方式构成。
具体而言,驱动小齿轮20c设于下侧从动小齿轮50c的附近。并且,下侧从动小齿轮50c与驱动小齿轮20c啮合并将促动器11的旋转驱动力向下侧轴9传递。并且,齿条40c在其下侧部分与驱动小齿轮20c啮合并通过促动器11的旋转驱动力而进行直线运动。并且,上侧从动小齿轮30c与齿条40c的上侧部分啮合并将促动器11的旋转驱动力向上侧轴7传递。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1~图23所示的例子中,驱动小齿轮20c与驱动小齿轮20同样地构成,具有与第一驱动小齿轮部21、第二驱动小齿轮部22以及齿条用驱动小齿轮部23分别同样地构成的第一驱动小齿轮部21c、第二驱动小齿轮部22c以及齿条用驱动小齿轮部23c。并且,齿条40c与齿条40同样地构成。
如由图21理解的那样,齿条40c从包含驱动小齿轮20c的旋转轴线Ax和上侧从动小齿轮30c的旋转轴线Bx的假想面S2的一侧与驱动小齿轮20c以及上侧从动小齿轮30c啮合。因此,上侧从动小齿轮30c沿与驱动小齿轮20c的旋转方向相同的方向旋转。另一方面,下侧从动小齿轮50c与驱动小齿轮20c啮合并沿与驱动小齿轮20c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其结果是,上侧从动小齿轮30c和下侧从动小齿轮50c沿相反的方向旋转。由此,上侧轴7和下侧轴9沿相反的方向旋转,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和下侧空气混合风门8在上下方向上沿相反的方向滑动。并且,齿条40c从包含驱动小齿轮20c的旋转轴线Ax和上侧从动小齿轮30c的旋转轴线Bx的假想面S2的一侧与驱动小齿轮20c以及上侧从动小齿轮30c啮合,由此不仅能够向齿条40c施加向一个方向的力(即从齿条40c向假想面S2的作用力),而且能够维持齿条40c与驱动小齿轮20c以及上侧从动小齿轮30c之间的适当的啮合。因此,通过使用了例如上述那种施力用肋2n以及施力用臂40n的简单的结构,能够维持齿条40c与小齿轮20c,30c之间的适当的啮合。
在图示的例子中,驱动小齿轮20c具有第一驱动小齿轮部21c和第二驱动小齿轮部22c。并且,下侧从动小齿轮50c具有与第一驱动小齿轮部21c以及第二驱动小齿轮部22c对应地设置的第一下侧从动小齿轮部51c以及第二下侧从动小齿轮部52c。第一驱动小齿轮部21c的基准圆直径R21小于第二驱动小齿轮部22c的基准圆直径R22。对应于此,第一下侧从动小齿轮部51c的基准圆直径大于第二下侧从动小齿轮部52c的基准圆直径。并且,在驱动小齿轮20c的旋转相位的整个范围中的例如0°~60°的范围内,较大基准圆直径的第二驱动小齿轮部22c和较小基准圆直径的第二下侧从动小齿轮部52c啮合,在60°~80°的范围内,较小基准圆直径的第一驱动小齿轮部21c和较小基准圆直径的第一下侧从动小齿轮部51c啮合,在80°~200°的范围内,较大基准圆直径的第二驱动小齿轮部22c和较小基准圆直径的第二下侧从动小齿轮部52c啮合。因此,下侧从动小齿轮50c的旋转速度在驱动小齿轮20c的旋转相位的整个范围中的0°~60°的范围内较快,在60°~80°的范围内较慢,在80°~200°的范围内较快。
另一方面,齿条40c在驱动小齿轮20c的旋转相位的整个范围内与驱动小齿轮20c的齿条用驱动小齿轮部23c啮合。因此,齿条40c在驱动小齿轮20c的旋转相位的整个范围内以恒定的速度沿上下方向移动。并且,与齿条40c啮合的上侧从动小齿轮30c由单一的齿轮构成。上侧从动小齿轮30c在其旋转相位的整个范围(在使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从上侧第一位置滑动到上侧第二位置时上侧从动小齿轮30c进行旋转的旋转相位的范围)内与齿条40c啮合。因此,上侧从动小齿轮30c的旋转速度在其旋转相位的整个范围内(因此在驱动小齿轮20c的旋转相位的整个范围内)恒定。
需要说明的是,多个驱动小齿轮部21c,22c的基准圆直径R21、R22、多个下侧从动小齿轮部51c,52c的基准圆直径、与齿条40c啮合的齿条用驱动小齿轮部23c的基准圆直径R23以及与齿条40c啮合的上侧从动小齿轮30c的基准圆直径以下侧空气混合风门8从下侧第二位置开始向下侧第一位置移动时的所述下侧轴9的旋转速度大于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从上侧第二位置开始向上侧第一位置移动时的上侧轴7的旋转速度的方式决定。具体而言,以驱动小齿轮20c的旋转相位的整个范围中的80°~200°的范围内的下侧从动小齿轮50c的旋转速度比上侧从动小齿轮30c的旋转速度快的方式决定。
并且,多个驱动小齿轮部21c,22c的基准圆直径R21、R22、多个下侧从动小齿轮部51c,52c的基准圆直径、与齿条40啮合的齿条用驱动小齿轮部23c的基准圆直径R23以及与齿条40c啮合的上侧从动小齿轮30c的基准圆直径以下侧空气混合风门8从下侧第一位置开始向下侧第二位置移动时的下侧轴9的旋转速度大于上侧空气混合风门8从上侧第一位置开始向上侧第二位置移动时的上侧轴7的旋转速度的方式决定。具体而言,以驱动小齿轮20c的旋转相位的整个范围中的0°~60°的范围内的下侧从动小齿轮50c的旋转速度比上侧从动小齿轮30c的旋转速度快的方式决定。
在这种空调装置1中,也能够根据驱动小齿轮20c的旋转相位来改变基于用一个驱动机构10驱动的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以及下侧空气混合风门8的上侧迂回路3a以及下侧迂回路3b的开口面积的大小关系。
并且,在双向模式下的运转时,能够使通过上侧迂回路3a并流入通风吹出口的空气中的绕过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空气的量大于通过下侧迂回路3b并流入脚部吹出口的空气中的绕过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空气的量。其结果是,能够实现乘员的脚暖头凉。
并且,在除霜脚部模式下的运转时,能够使上侧迂回路3a的开口面积小于下侧迂回路3b的开口面积,能够从脚部吹出口向乘员的脚下吹出与乘员的设定温度对应的比较暖和的温度的调和空气,并且将从除霜吹出口吹出的空气中的通过上侧迂回路3a并绕过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空气的量抑制得较小。其结果是,能够防止挡风玻璃的起雾等。
需要说明的是,与图11所示的情况一样,驱动小齿轮20c也可以具有彼此基准圆直径不同的多个齿条用驱动小齿轮部。并且,齿条40c也可以具有与多个齿条用驱动小齿轮部对应地设置的多个下侧齿条部。并且,多个齿条用驱动小齿轮部也可以在驱动小齿轮20c的旋转相位的整个范围中的彼此不同的相位范围内与对应的下侧齿条部啮合。在该情况下,与图11所示的情况一样,能够根据驱动小齿轮20c的旋转相位来变更齿条40c的移动速度,因此变更上侧从动小齿轮30c的旋转速度。由此,例如能够以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从上侧第一位置开始向上侧第二位置移动时的上侧轴7的旋转速度小于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从上侧第一位置移动到上侧第二位置期间的上侧轴7的最大转速的方式构成驱动机构10c。通过这样,也能够防止除霜脚部模式下的运转时的挡风玻璃的起雾等。
<变形例4>
接着,参照图24~图26并说明上述的一实施方式中的空调装置1的变形例4。图24是示意性地表示变形例4的驱动机构的侧视图。并且,图25是示意性地表示图24所示的驱动机构的沿着IX-IX线的截面的图,图26是示意性地表示图24所示的驱动机构的沿着Xa-Xb-Xc线的截面的图。
在图24~图26所示的变形例4中,与图21~图23所示的变形例3的空调装置相比较,不同的点在于上侧从动小齿轮具有彼此基准圆直径不同的多个驱动小齿轮部,齿条具有与多个上侧从动小齿轮部对应地设置的多个上侧齿条部,多个上侧从动小齿轮部在上侧从动小齿轮的旋转相位的整个范围中的彼此不同的相位范围内与对应的上侧齿条部啮合。其他的结构与图21~图23所示的空调装置1大致相同。在图24~图26所示的变形例4中,对于与图21~图23所示的变形例3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4~图26所示的驱动机构10d中,也为了能够在除霜脚部模式下的运转时防止挡风玻璃的起雾等而以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从上侧第一位置开始向上侧第二位置移动时的上侧轴7的旋转速度小于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从上侧第一位置移动到上侧第二位置期间的上侧轴7的最大转速的方式构成。
具体而言,上侧从动小齿轮30d具有第一上侧从动小齿轮部31d和第二上侧从动小齿轮部32d。第一上侧从动小齿轮部31d的基准圆直径大于第二上侧从动小齿轮部32d。并且,在齿条40d的上侧部分与第一上侧从动小齿轮部31d以及第二上侧从动小齿轮部32d对应地设置第一上侧齿条部41d以及第二上侧齿条部42d。并且,例如在上侧从动小齿轮30d的旋转相位的整个范围即0°~250°中的0°~160°内,较大基准圆直径的第一上侧从动小齿轮部31d和与其对应的第一上侧齿条部41d啮合,在160°~250°内,较小基准圆直径的第二上侧从动小齿轮部32d和与其对应的第二上侧齿条部42d啮合。因此,上侧从动小齿轮30d的旋转速度在其旋转相位的整个范围中的0°~160°内较慢,在160°~250°内较快。
在这种空调装置1中,通过驱动小齿轮20c的旋转相位,能够使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的移动速度变化。因此,能够伴随着驱动小齿轮20c的旋转相位而使基于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以及下侧空气混合风门8的上侧迂回路3a以及下侧迂回路3b的开口面积的大小关系更多样地变化。其结果是,能够根据空调装置1的运转模式来更适当地调节上侧迂回路3a以及下侧迂回路3b的开口面积。
尤其在图示的例子中,根据驱动小齿轮20c的旋转相位而与齿条40d啮合的多个上侧从动小齿轮部31d、32d的基准圆直径以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从上侧第一位置开始向上侧第二位置移动时的上侧轴7的旋转速度小于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从上侧第一位置移动到上侧第二位置期间的上侧轴7的最大转速的方式决定。因此,能够使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处于上侧第一位置或该上侧第一位置的附近时的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的移动速度比较小。由此,能够在除霜脚部模式下的运转时将上侧迂回路3a的开口面积抑制得较小。其结果是,能够防止挡风玻璃的起雾等。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以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从上侧第一位置开始向上侧第二位置移动时的上侧轴7的旋转速度小于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从上侧第一位置移动到上侧第二位置期间的上侧轴7的最大转速的方式决定多个驱动小齿轮部21c,22c的基准圆直径、与齿条40d啮合的驱动小齿轮20c的基准圆直径以及与齿条40d啮合的上侧从动小齿轮30d的基准圆直径。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在工业上能够制造,并且能够作为商业交易的对象,因此具有经济性价值,具有工业实用性。
附图标记说明
1 车辆用空调装置;
2 空调壳体;
3 空气通路;
3a 上侧迂回路;
3b 下侧迂回路;
5 加热用热交换器;
6 上侧空气混合风门;
7 上侧轴;
8 下侧空气混合风门;
9 下侧轴;
10,10a,10b,10c 驱动机构;
11 促动器;
20,20a,20b,20c 驱动小齿轮;
21,21a,21b,21c 第一驱动小齿轮部;
22,22a,22b,22c 第二驱动小齿轮部;
30,30a,30b,30c,30d 上侧从动小齿轮;
31,31a,31b,31d 第一上侧从动小齿轮部;
32,32a,32b,32d 第二上侧从动小齿轮部;
40,40a,40b,40d 齿条;
41a,41d 第一上侧齿条部;
42a,42d 第二上侧齿条部;
41b 第一下侧齿条部;
42b 第二下侧齿条部;
50,50b,50c 下侧从动小齿轮;
51,51b,51c 第一下侧从动小齿轮部;
52,52b,52c 第二下侧从动小齿轮部;
Ax 驱动小齿轮的旋转轴线;
Bx 上侧从动小齿轮的旋转轴线;
Cx 下侧从动小齿轮的旋转轴线;
S1 假想面;
S2 假想面。
Claims (10)
1.一种空调装置(1),用于车辆,其特征在于,具备:
空调壳体(2),其形成供空气流动的空气通路(3);
加热用热交换器(5),其配置在所述空气通路(3)内,以在该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上侧端缘的上侧形成上侧迂回路(3a)且在该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下侧端缘的下侧形成下侧迂回路(3b)的方式配置;
滑动式的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其配置在所述空气通路(3)内,对通往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空气与通往所述上侧迂回路(3a)的空气的比例进行调节;
上侧轴(7),其与所述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连结,伴随着周向的旋转而使所述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在使通往所述上侧迂回路(3a)的空气的比例为最小的上侧第一位置与使通往所述上侧迂回路(3a)的空气的比例为最大的上侧第二位置之间滑动;
滑动式的下侧空气混合风门(8),其配置在所述空气通路(3)内,对通往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空气与通往所述下侧迂回路(3b)的空气的比例进行调节;
下侧轴(9),其与所述上侧轴(7)平行地配置,与所述下侧空气混合风门(8)连结,伴随着周向的旋转而使所述下侧空气混合风门(8)在使通往所述下侧迂回路(3b)的空气的比例为最小的下侧第一位置与使通往所述下侧迂回路(3b)的空气的比例为最大的下侧第二位置之间滑动;
驱动机构(10a,10b),其驱动所述上侧轴(7)和所述下侧轴(9)旋转;
所述驱动机构(10a,10b)具有:
促动器(11),其产生旋转驱动力;
驱动小齿轮(20,20a,20b),其受所述促动器(11)驱动而旋转;
上侧从动小齿轮(30,30a,30b),其与所述上侧轴(7)连结,与所述驱动小齿轮(20,20a,20b)啮合而将所述促动器(11)的旋转驱动力向所述上侧轴(7)传递;
齿条(40,40a,40b),其与所述驱动小齿轮(20,20a,20b)啮合,被传递所述促动器(11)的旋转驱动力而进行直线运动;
下侧从动小齿轮(50,50b),其与所述下侧轴(9)连结,与所述齿条(40,40a,40b)啮合而将所述促动器(11)的旋转驱动力向所述下侧轴(9)传递;
所述驱动小齿轮(20,20a,20b)具有彼此基准圆直径不同的多个驱动小齿轮部(21,22,21a,22a,21b,22b),
所述上侧从动小齿轮(30,30a,30b)具有与所述多个驱动小齿轮部(21,22,21a,22a,21b,22b)对应地设置的彼此基准圆直径不同的多个上侧从动小齿轮部(31,32,31a,32a,31b,32b),
所述多个驱动小齿轮部(21,22,21a,22a,21b,22b)在所述驱动小齿轮(20,20a,20b)的旋转相位的整个范围中的彼此不同的相位范围内与对应的上侧从动小齿轮部(31,32,31a,32a,31b,32b)啮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1),其中,
所述多个驱动小齿轮部(21,22,21a,22a,21b,22b)和所述多个上侧从动小齿轮部(31,32,31a,32a,31b,32b)的基准圆直径,以所述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从所述上侧第一位置开始向所述上侧第二位置移动时的所述上侧轴(7)的旋转速度小于所述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从所述上侧第一位置移动到所述上侧第二位置期间的所述上侧轴(7)的最大转速的方式决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装置(1),其中,
所述多个驱动小齿轮部(21,22,21a,22a,21b,22b)的所述基准圆直径、所述多个上侧从动小齿轮部(31,32,31a,32a,31b,32b)的所述基准圆直径、与所述齿条(40,40a,40b)啮合的所述驱动小齿轮(20,20a,20b)的基准圆直径以及与所述齿条(40,40a,40b)啮合的所述下侧从动小齿轮(50,50b)的基准圆直径以所述下侧空气混合风门(8)从所述下侧第二位置开始向所述下侧第一位置移动时的所述下侧轴(9)的旋转速度大于所述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从所述上侧第二位置开始向所述上侧第一位置移动时的所述上侧轴(7)的旋转速度的方式决定。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1),其中,
所述驱动小齿轮(20a)具有彼此基准圆直径不同的多个齿条用驱动小齿轮部(21a,22a),
所述齿条(40a)具有与所述多个齿条用驱动小齿轮部(21a,22a)对应地设置的多个上侧齿条部(41a,42a),
所述多个齿条用驱动小齿轮部(21a,22a)在所述驱动小齿轮(20a)的旋转相位的整个范围中的彼此不同的相位范围内与对应的上侧齿条部(41a,42a)啮合。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1),其中,
所述下侧从动小齿轮(50b)具有彼此基准圆直径不同的多个下侧从动小齿轮部(51b,52b),
所述齿条(40b)具有与所述多个下侧从动小齿轮部(51b,52b)对应地设置的多个下侧齿条部(41b,42b),
所述多个下侧从动小齿轮部(51b,52b)在所述下侧从动小齿轮(50b)的旋转相位的整个范围中的彼此不同的相位范围内与对应的下侧齿条部(41b,42b)啮合。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1),其中,
所述齿条(40,40a,40b)从假想面(S1)的一侧与所述驱动小齿轮(20,20a,20b)和所述下侧从动小齿轮(50,50b)啮合,所述假想面(S1)包含所述驱动小齿轮(20,20a,20b)的旋转轴线(Ax)和所述下侧从动小齿轮(50,50b)的旋转轴线(Cx)。
7.一种空调装置(1),用于车辆,其特征在于,具备:
空调壳体(2),其形成供空气流动的空气通路(3);
加热用热交换器(5),其配置在所述空气通路(3)内,以在该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上侧端缘的上侧形成上侧迂回路(3a)且在该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下侧端缘的下侧形成下侧迂回路(3b)的方式配置;
滑动式的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其配置在所述空气通路(3)内,对通往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空气与通往所述上侧迂回路(3a)的空气的比例进行调节;
上侧轴(7),其与所述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连结,伴随着周向的旋转而使所述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在使通往所述上侧迂回路(3a)的空气的比例为最小的上侧第一位置与使通往所述上侧迂回路(3a)的空气的比例为最大的上侧第二位置之间滑动;
滑动式的下侧空气混合风门(8),其配置在所述空气通路(3)内,对通往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空气与通往所述下侧迂回路(3b)的空气的比例进行调节;
下侧轴(9),其与所述上侧轴(7)平行地配置,与所述下侧空气混合风门(8)连结,伴随着周向的旋转而使所述下侧空气混合风门(8)在使通往所述下侧迂回路(3b)的空气的比例为最小的下侧第一位置与使通往所述下侧迂回路(3b)的空气的比例为最大的下侧第二位置之间滑动;
驱动机构(10c,10d),其驱动所述上侧轴(7)和所述下侧轴(9)旋转;
所述驱动机构(10c,10d)具有:
促动器(11),其产生旋转驱动力;
驱动小齿轮(20c),其受所述促动器(11)驱动而旋转;
下侧从动小齿轮(50c),其与所述下侧轴(9)连结,与所述驱动小齿轮(20c)啮合而将所述促动器(11)的旋转驱动力向所述下侧轴(9)传递;
齿条(40c,40d),其与所述驱动小齿轮(20c)啮合,被传递所述促动器(11)的旋转驱动力而进行直线运动;
上侧从动小齿轮(30c,30d),其与所述上侧轴(7)连结,与所述齿条(40c,40d)啮合而将所述促动器(11)的旋转驱动力向所述上侧轴(7)传递;
所述驱动小齿轮(20c)具有彼此基准圆直径不同的多个驱动小齿轮部(21c,22c),
所述下侧从动小齿轮(50c)具有与所述多个驱动小齿轮部(21c,22c)对应地设置的彼此基准圆直径不同的多个下侧从动小齿轮部(51c,52c),
所述多个驱动小齿轮部(21c,22c)在所述驱动小齿轮(20c)的旋转相位的整个范围中的彼此不同的相位范围内与对应的下侧从动小齿轮部(51c,52c)啮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装置(1),其中,
所述多个驱动小齿轮部(21c,22c)的所述基准圆直径、与所述齿条(40d)啮合的所述驱动小齿轮(20c)的基准圆直径以及与所述齿条(40d)啮合的所述上侧从动小齿轮(30d)的基准圆直径以所述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从所述上侧第一位置开始向所述上侧第二位置移动时的所述上侧轴(7)的旋转速度小于所述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从所述上侧第一位置移动到所述上侧第二位置期间的所述上侧轴(7)的最大转速的方式决定。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空调装置(1),其中,
所述多个驱动小齿轮部(21c,22c)的所述基准圆直径、所述多个下侧从动小齿轮部(51c,52c)的所述基准圆直径、与所述齿条(40c,40d)啮合的所述驱动小齿轮(20c)的基准圆直径以及与所述齿条(40c,40d)啮合的所述上侧从动小齿轮(30c,30d)的基准圆直径以所述下侧空气混合风门(8)从所述下侧第二位置开始向所述下侧第一位置移动时的所述下侧轴(9)的旋转速度大于所述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从所述上侧第二位置开始向所述上侧第一位置移动时的所述上侧轴(7)的旋转速度的方式决定。
10.根据权利要求7~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1),其中,
所述齿条(40c,40d)从假想面(S2)的一侧与所述驱动小齿轮(20c)和所述上侧从动小齿轮(30c,30d)啮合,所述假想面(S2)包含所述驱动小齿轮(20c)的旋转轴线(Ax)和所述上侧从动小齿轮(30c,30d)的旋转轴线(Bx)。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065835 | 2018-03-29 | ||
JP2018-065835 | 2018-03-29 | ||
PCT/JP2019/013051 WO2019189283A1 (ja) | 2018-03-29 | 2019-03-27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918783A true CN111918783A (zh) | 2020-11-10 |
Family
ID=680600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80023211.8A Pending CN111918783A (zh) | 2018-03-29 | 2019-03-27 | 车辆用空调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918783A (zh) |
WO (1) | WO2019189283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157572B2 (ja) * | 2018-06-29 | 2022-10-20 | マーレ 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 ゲゼルシャフト ミット ベシュレンクテル ハフツング | ドア駆動装置 |
JP7327260B2 (ja) * | 2020-04-17 | 2023-08-16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109558A (zh) * | 2006-07-21 | 2008-01-23 | 海尔集团公司 | 空调器的进风栅开合驱动装置 |
US20110076931A1 (en) * | 2009-09-25 | 2011-03-31 | Keihin Corporation | Vehicular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
EP2594419A1 (en) * | 2010-08-23 | 2013-05-22 | Keihin Corporation | Vehicular air conditioning unit |
CN104089386A (zh) * | 2014-07-17 | 2014-10-08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空调风门驱动机构、汽车空调及汽车 |
CN204415807U (zh) * | 2014-12-23 | 2015-06-24 | 广州市万世德智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分瓶机构 |
JP2015151014A (ja) * | 2014-02-14 | 2015-08-24 |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 空調装置 |
CN105682951A (zh) * | 2013-11-01 | 2016-06-15 | 株式会社电装 | 车辆用空调装置 |
CN107621119A (zh) * | 2017-10-16 | 2018-01-23 | 合肥华凌股份有限公司 | 风门装置以及具有它的冰箱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1201473A (ja) * | 2010-03-26 | 2011-10-13 | Denso Corp | 空調機器駆動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車両用空調装置 |
JP2013086719A (ja) * | 2011-10-20 | 2013-05-13 | Calsonic Kansei Corp |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のエアミックスドア構造 |
JP6442961B2 (ja) * | 2014-10-01 | 2018-12-26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
2019
- 2019-03-27 CN CN201980023211.8A patent/CN111918783A/zh active Pending
- 2019-03-27 WO PCT/JP2019/013051 patent/WO2019189283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109558A (zh) * | 2006-07-21 | 2008-01-23 | 海尔集团公司 | 空调器的进风栅开合驱动装置 |
US20110076931A1 (en) * | 2009-09-25 | 2011-03-31 | Keihin Corporation | Vehicular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
EP2594419A1 (en) * | 2010-08-23 | 2013-05-22 | Keihin Corporation | Vehicular air conditioning unit |
CN105682951A (zh) * | 2013-11-01 | 2016-06-15 | 株式会社电装 | 车辆用空调装置 |
JP2015151014A (ja) * | 2014-02-14 | 2015-08-24 |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 空調装置 |
CN104089386A (zh) * | 2014-07-17 | 2014-10-08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空调风门驱动机构、汽车空调及汽车 |
CN204415807U (zh) * | 2014-12-23 | 2015-06-24 | 广州市万世德智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分瓶机构 |
CN107621119A (zh) * | 2017-10-16 | 2018-01-23 | 合肥华凌股份有限公司 | 风门装置以及具有它的冰箱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9189283A1 (ja) | 2019-10-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4424409B2 (ja)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
US9616729B2 (en) | Vehicular air conditioner | |
KR101950312B1 (ko) | 다단 조절 노브를 구비하는 에어 벤트 | |
JP2016155417A (ja)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
CN111918783A (zh) | 车辆用空调装置 | |
KR102027412B1 (ko) | 차량용 에어 벤트 | |
WO2016194674A1 (ja)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
CN110356189B (zh) | 车辆用空调装置 | |
CN111516453B (zh) | 车辆用空调装置 | |
JP4063096B2 (ja)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
JPH11254944A (ja) | 空気通路切替装置および車両用空調装置 | |
JP2006001378A (ja)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
JPH1148746A (ja) | 車両用空調装置用ドア手段の駆動回転軸組付機構 | |
KR20180085960A (ko) | 차량용 공조장치 | |
KR102603500B1 (ko) | 차량용 공조장치 | |
JP3931488B2 (ja)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
JP2004299440A (ja)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
JP5293590B2 (ja)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
CN112297763B (zh) | 空调装置 | |
JP2018127028A (ja) | 車両用空調ユニット | |
JP2004330908A (ja)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
JP4950558B2 (ja) | 車両用空調ユニットのドア作動装置 | |
JP4513656B2 (ja) | 空調装置のリンクプレート支持構造 | |
JP2008155716A (ja) | 車両用空調装置及び空調制御装置 | |
WO2012169335A1 (ja)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1110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