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03017A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903017A CN111903017A CN201980021469.4A CN201980021469A CN111903017A CN 111903017 A CN111903017 A CN 111903017A CN 201980021469 A CN201980021469 A CN 201980021469A CN 111903017 A CN111903017 A CN 11190301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rminal
- press
- terminal fitting
- housing
- fit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891 electric arc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002 synthe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057 synthet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devices mounted on the edge of the printed circuits
- H01R12/724—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devices mounted on the edge of the printed circuits containing contact members forming a right angl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1—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55—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 H01R12/58—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terminals for insertion into holes
- H01R12/585—Terminals having a press fit or a compliant portion and a shank passing through a hole in the printed circuit board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05—Securing in non-demountable manner, e.g. moulding, riveting
- H01R13/41—Securing in non-demountable manner, e.g. moulding, riveting by frictional grip in grommet, panel or bas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 H01R43/2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for assembling or disassembling contact members with insulating base, case or sleev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与相邻的伸出部的位置在前后方向对齐的现有结构比较,将端子零件的间距更加减小。连接器(1)具备壳体(2)、多个第一端子零件(3)以及多个第二端子零件(4)。端子零件(3、4)从壳体(2)的压入孔(14)的后方压入,以在左右方向并列的方式配置。在第一端子零件(3)的左右两侧缘部形成有第一伸出部(32),在第二端子零件(4)的左右两侧缘部形成有第二伸出部(43)。各伸出部(32、43)形成仅使端子零件(3、4)的长度方向上的一部分向左右方向伸出的形态,并形成有在压入时由治具按压的按压面。相邻的端子零件(3、4)的伸出部(32、43)以形成位置在前后方向错开的方式配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搭载于印刷基板的连接器。作为该连接器的一例,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基板用连接器,该基板用连接器具备壳体和多个端子零件,多个端子零件通过压入到壳体的压入孔而以并列的方式配置。在该基板用连接器的各端子零件形成有仅使压入方向上的一部分向端子零件的并列方向的两侧伸出的伸出部。各端子零件通过被治具按压伸出部的后表面(按压面)而压入到压入孔中。并且,通过伸出部的前表面与在压入孔的后侧形成的收纳凹部的底端面抵靠而被定位。
另外,在压入时,当按压伸出部的治具进入到收纳凹部时,有可能治具与收纳凹部的内表面接触而损坏。故此,按压面形成为:在进行端子零件向压入方向的定位的状态下在前后方向与收纳凹部的开口端缘对齐、或者配置于收纳凹部的后方。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28096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近年来,在这样的连接器中,以小型化为目的,要求减小端子零件的并列间距。但是,在收纳凹部的开口部,按压面露出,端子零件间的空间距离在按压面间变为最小。因此,当使相邻的端子零件彼此接近时,有可能在按压面彼此之间产生电弧放电而使端子零件彼此短路。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现有的实际情况而完成的,将提供能够减小端子零件的并列间距的技术作为待解决的课题。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连接器具备壳体和多个端子零件,
所述多个端子零件从后方压入到所述壳体的压入孔,以并列的方式配置,所述连接器的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零件具备在前后方向伸长的轴部和从所述轴部向宽度方向伸出而形成的伸出部,
所述伸出部的形成位置以在相邻的两个所述端子零件彼此中形成位置在前后方向错开的方式配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因为相邻的两个端子零件的各伸出部以在前后错开的状态配置,所以与相邻的伸出部的位置在前后方向对齐的现有结构比较,能够更加减小端子零件的间距。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后上方观看实施例1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将连接器安装于基板的状态的侧视剖视图。
图3是连接器的俯视剖视图。
图4是图3的范围X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1)在本发明的连接器中也可以为,所述端子零件以相邻的方式配置有:第一端子零件,在前后方向上在前侧形成有所述伸出部;和第二端子零件,在前后方向上在后侧形成有所述伸出部。所述第二端子零件的所述伸出部也可以朝向前方向宽度方向内侧倾斜。
通过这样,与后侧的伸出部的侧缘部与压入方向平行的情况比较,能够确保后侧的伸出部的前后方向的长度而提高强度,并且能够将相邻的伸出部间的空间距离抑制得较小。
(2)在本发明的连接器中也可以为,所述端子零件以相邻的方式配置有:第一端子零件,在前后方向上在前侧形成有所述伸出部;和第二端子零件,在前后方向上在后侧形成有所述伸出部。所述第二端子零件的所述伸出部也可以朝向前方向宽度方向内侧倾斜。也可以在所述壳体形成有收纳凹部,所述收纳凹部与所述压入孔的后端相连并在所述壳体的后表面开口。所述第一端子零件的所述伸出部也可以收纳于所述收纳凹部。也可以在所述第二端子零件的所述轴部形成有抵靠部,所述抵靠部呈向宽度方向伸出的形态,并收纳于所述收纳凹部。所述抵靠部也可以从所述收纳凹部的底侧朝向开口侧向宽度方向内侧倾斜。
在相邻的收纳凹部收纳伸出部和抵靠部,但是关于抵靠部,设为从收纳凹部的底侧朝向开口侧向宽度方向内侧倾斜的形状。由此,能够确保抵靠部的前后尺寸而提高强度,并且能够确保收纳凹部内的伸出部和抵靠部的空间距离。
<实施例1>
以下,参照图1~图4对将本发明具体化的实施例1进行说明。另外,关于前后方向,将连接器1相对于对方侧连接器(省略图示)的嵌合方向(图2中的左方、图3、4中的下方)定义为前方,将其相反方向定义为后方。关于上下方向,将图2中的上下方向原样地定义为上下方向,关于左右方向,将图3、4中的左右方向原样地定义为左右方向。
<连接器1>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例1的连接器1是设置于印刷基板50上使用的基板用连接器。连接器1具备壳体2和以压入到壳体2的状态被保持的多个第一端子零件3及多个第二端子零件4。
如图1~3所示,壳体2为合成树脂制,呈在左右方向长的箱状。在壳体2形成有嵌合槽10,嵌合槽10在前表面较大地开口,在该嵌合槽10中嵌入对方侧连接器(省略图示)。嵌合槽10通过分隔壁11分割成左右两个。嵌合槽10的左右两表面及上下两表面遍及整个区域被封闭。嵌合槽10的背面被壳体2的后壁部12封闭。
在后壁部12形成有在前后方向贯穿的多个安装孔13。多个安装孔13以在左右方向并列的方式形成。所有的安装孔13配置成一列。各安装孔13由压入孔14和形成于压入孔14的后侧的收纳凹部15构成。各压入孔14呈在前后方向细长的形状,宽度尺寸比高度尺寸形成大。
如图4所示,收纳凹部15在壳体2(后壁部12)的后表面开口,与压入孔14连通。收纳凹部15的宽度尺寸比压入孔14的宽度尺寸形成得大,收纳凹部15的至少一部分(在本实施例1中为与压入孔14的左右两侧的开口端缘连通的部分)与压入孔14形成台阶状。在该台阶部分形成有限制面16,限制面16限制端子零件3、4向压入方向移动。限制面16与端子零件3、4的压入方向正交。在收纳凹部15的上下两表面形成有导向面17,导向面17从收纳凹部15的开口端缘朝向底侧向内侧倾斜(参照图2)。
端子零件3、4从壳体2的后方压入到压入孔14,当到达预定位置时,压入完成。将该状态定义为正规压入状态。在该正规压入状态下,端子零件3、4的比压入孔14靠前方的部分以朝向前方突出到嵌合槽10内的状态配置。端子零件3、4的比压入孔14靠后方的部分朝向下方垂直折弯。第一端子零件3和第二端子零件4在相互在前后方向错开的位置折弯。端子零件3、4中的折弯而向下方延伸的部分(基板连接部35、45)以插入到在印刷基板50形成的通孔51的状态被焊接,与印刷基板50的电路电连接。这样,连接器1设置于印刷基板50。
<端子零件3、4>
如图4所示,端子零件3、4是导电性的金属构件,呈细长的形状。端子零件3、4在宽度方向呈对称形状。端子零件3、4的上下两表面呈齐平状。第一端子零件3具备:细长形状的第一轴部30;第一压入部31,仅形成于第一轴部30的长度方向的一部分(中央部);第一伸出部32,形成于第一压入部31的后侧;以及第一基板连接部35,从第一轴部30的后端部延设。
第一轴部30的截面形状呈方形,第一轴部30以顶端部朝向端缘缩窄的方式形成。第一轴部30在正规压入状态下成为在前后方向伸长的形态。
第一压入部31形成于第一端子零件3的左右两侧缘部。第一压入部31形成仅使第一端子零件3的长度方向上的一部分向左右方向(端子零件3、4的并列方向)鼓出的形态。即,第一压入部31形成从第一轴部30的左右两表面向左右方向外侧鼓出的形态。另外,在第一压入部31的左右两表面形成有凹凸。由此,形成有第一压入部31的部分的第一端子零件3的最大宽度尺寸比压入孔14的宽度尺寸形成大。第一压入部31的高度尺寸形成为与压入孔14的高度尺寸相同或者比其稍小。
第一伸出部32形成于第一端子零件3的左右两侧缘部。第一伸出部32形成仅使第一端子零件3的长度方向上的一部分向左右方向(端子零件3、4的并列方向)伸出的形态。即,第一伸出部32形成从第一轴部30的左右两表面向左右方向外侧(宽度方向)伸出的形态。第一伸出部32的左右两表面形成为与压入方向平行,在俯视时呈矩形。由此,形成有第一伸出部32的部分的第一端子零件3在俯视时呈方形。形成有第一伸出部32的部分的第一端子零件3的宽度尺寸比收纳凹部15的宽度尺寸形成得小,且比形成有第一压入部31的部分的第一端子零件3的最大宽度尺寸形成得大。形成有第一伸出部32的部分的第一端子零件3的高度尺寸形成为与压入孔14的高度尺寸相同或比其稍小。在第一伸出部32的后表面形成有在压入时由治具(省略图示)推压的第一按压面32A。在第一伸出部32的前表面形成有在压入时与限制面16抵靠的第一抵靠面32B。即,第一伸出部32也作为在压入时与限制面16抵靠的抵靠部而发挥作用。另外,第一按压面32A及第一抵靠面32B与压入方向(第一轴部30)正交。
第一基板连接部35是与印刷基板50连接的部分,从第一轴部30的后端部延设。第一基板连接部35呈细长形状,截面形状及大小与第一轴部30的截面形状及大小相同。第一基板连接部35在正规压入状态下成为在上下方向伸长的形态。
第一端子零件3通过第一按压面32A被治具(省略图示)按压而插入到压入孔14。并且,当第一压入部31压入到压入孔14时,通过在第一压入部31与压入孔14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及定锚效应而保持于壳体2。另外,通过第一抵靠面32B与限制面16抵靠而成为正规压入状态。第一端子零件3在正规压入状态下,第一伸出部32收纳于收纳凹部15,第一按压面32A在前后方向与收纳凹部15的开口端缘对齐、或者配置于比收纳凹部15的开口端缘靠后方。第一端子零件3的比第一按压面32A靠后方的部分(第一轴部30和第一基板连接部35的连接部分)向下方折弯。
第二端子零件4具备:细长形状的第二轴部40;第二压入部41,仅形成于第二轴部40的长度方向的一部分(中央部);抵靠部42,形成于第二压入部41的后侧;第二伸出部43,形成于抵靠部42的后方;以及第二基板连接部45。
第二轴部40、第二压入部41以及第二基板连接部45的形态分别与第一轴部30、第一压入部31、第一基板连接部35的形态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抵靠部42形成于第二端子零件4的左右两侧缘部。抵靠部42形成仅使第二端子零件4的长度方向上的一部分向左右方向(端子零件3、4的并列方向)伸出的形态。即,抵靠部42形成从第二轴部40的左右两表面向左右方向外侧(宽度方向)伸出的形态。在抵靠部42的前表面形成有在压入时与限制面16抵靠的第二抵靠面42A。第二抵靠面42A与压入方向(第二轴部40)正交。在抵靠部42的左右两表面、且除前端部以外的部分形成有朝向后方向宽度方向内侧倾斜的前侧倾斜缘部42B,在前端部形成有与压入方向平行的前侧平行缘部42C。前侧倾斜缘部42B相对于第二轴部40(压入方向)平缓地倾斜。前侧倾斜缘部42B的向端子零件3、4的并列方向伸出的伸出尺寸朝向后方逐渐减小。抵靠部42在俯视时呈大致三角形。形成有抵靠部42的部分的第二端子零件4在俯视时呈大致等腰梯形。抵靠部42的前后尺寸形成为与收纳凹部15的前后尺寸相同或者比收纳凹部15小。形成有抵靠部42的部分的第二端子零件4的最大宽度尺寸比收纳凹部15的宽度尺寸形成得小,且比形成有第二压入部41的部分的第二端子零件4的最大宽度尺寸形成得大。形成有抵靠部42的部分的第二端子零件4的高度尺寸形成为与压入孔14的高度尺寸相同或比其稍小。另外,在抵靠部42没有形成被治具按压的按压面。
第二伸出部43形成于第二端子零件4的左右两侧缘部。第二伸出部43形成与抵靠部42前后对称的形态。即,第二伸出部43形成仅将第二端子零件4的长度方向上的一部分向左右方向(端子零件3、4的并列方向)伸出的形态。另外,第二伸出部43形成从第二轴部40的左右两表面向左右方向外侧(宽度方向)伸出的形态。在第二伸出部43的后表面形成有在压入时由治具(省略图示)推压的第二按压面43A。第二按压面43A与压入方向(第二轴部40)正交。在第二伸出部43的左右两表面,在除后端部以外的部分形成有朝向前方向左右方向内方倾斜的后侧倾斜缘部43B,在后端部形成有与压入方向平行的后侧平行缘部43C。后侧倾斜缘部43B相对于第二轴部40(压入方向)平缓地倾斜。后侧倾斜缘部43B的向端子零件3、4的并列方向伸出的伸出尺寸朝向前方逐渐减小。第二伸出部43在俯视时呈大致三角形。形成有第二伸出部43的部分的第二端子零件4在俯视时呈大致等腰梯形。形成有第二伸出部43的部分的第二端子零件4的高度尺寸形成为与压入孔14的高度尺寸相同、或者比压入孔14的高度尺寸稍小。另外,在第二伸出部43没有形成在压入时与限制面16抵靠的抵靠面。
在抵靠部42与第二伸出部43之间形成有中间部44,中间部44与抵靠部42及第二伸出部43相连。中间部44的截面形状及大小与第二轴部40相同。即,中间部44的宽度尺寸比抵靠部42的最大宽度尺寸形成得小,且比第二伸出部43的最大宽度尺寸形成得小。中间部44的前后尺寸与抵靠部42及第二伸出部43形成得大致相同、或者比抵靠部42及第二伸出部43形成得小。
第二端子零件4通过第二按压面43A被治具(省略图示)按压而插入到压入孔14。并且,当第二压入部41压入到压入孔14时,利用在第二压入部41与压入孔14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及定锚效应而保持于壳体2。另外,通过第二抵靠面42A与限制面16抵靠而成为正规压入状态。在正规压入状态下,抵靠部42的后端缘在前后方向与收纳凹部15的开口端缘对齐、或者配置于比收纳凹部15的开口端缘靠前方。即,抵靠部42整体收纳于收纳凹部15。第二伸出部43的第二按压面43A配置于比收纳凹部15的开口端缘靠后方,第二伸出部43以至少一部分露出到收纳凹部15的外侧的状态配置。中间部44以至少一部分露出到收纳凹部15的外侧的状态配置。第二端子零件4的比第二伸出部43靠后方的部分(第二轴部40和第二基板连接部45的连接部分)向下方折弯。第二端子零件4的折弯位置比第一端子零件3的折弯位置靠后方。
第一端子零件3及第二端子零件4在左右方向交替地配置。因此,相邻的第一端子零件3及第二端子零件4以如下关系配置。相邻的端子零件3、4的伸出部32、43以形成位置在前后方向错开的方式配置。即,在前后方向上,形成于第一端子零件3的第一伸出部32配置于前侧,形成于第二端子零件4的第二伸出部43配置于后侧。更具体地讲,后侧的第二伸出部43的最伸出的部分配置于比前侧的第一伸出部32的最伸出的部分靠后方。由此,第二伸出部43和第一端子零件3的最小的空间距离X1大于伸出部32、43配置于在前后方向对齐的位置的情况下的最小的空间距离X0。另外,在伸出部32、43中的后侧的第二伸出部43的左右两侧缘部形成的后侧倾斜缘部43B朝向前方向宽度方向内侧倾斜。由此,后侧的第二伸出部43的后侧倾斜缘部43B与相邻的第一端子零件3的间隔(空间距离)朝向前方逐渐变大。通过这样,能够确保伸出部32、43彼此的空间距离较大,并且能够使后侧的第二伸出部43向前方靠近,所以能够防止在按压时中间部44压弯,并且能够确保伸出部32、43彼此的空间距离较大。另外,后侧的第二伸出部43的前端缘配置于前侧的第一伸出部32的后方。
另外,第二端子零件4的抵靠部42收纳于收纳凹部15内,在左右两侧缘部形成的前侧倾斜缘部42B从收纳凹部15的底侧朝向开口侧向宽度方向内侧倾斜。由此,抵靠部42和第一端子零件3的最小的空间距离X2大于抵靠部42(第二伸出部43)的最伸出的部分和第一伸出部32配置于在前后方向对齐的位置上的情况下的最小的空间距离X0。
<实施例1的作用及效果>
实施例1的连接器1具备壳体2、多个第一端子零件3以及多个第二端子零件4。第一端子零件3具备在前后方向伸长的第一轴部30和从第一轴部30向宽度方向伸出而形成的第一伸出部32。第二端子零件4具备在前后方向伸长的第二轴部40和从第二轴部40向宽度方向伸出而形成的第二伸出部43。在相邻的第一端子零件3和第二端子零件4中,第一端子零件3的第一伸出部32的形成位置和第二端子零件4的第二伸出部43的形成位置以在前后方向错开的方式配置。
根据该连接器1,因为相邻的两个端子零件3、4的各伸出部32、43以在前后错开的状态配置,所以与相邻的伸出部32、43的位置在前后方向对齐的现有结构比较,能够更加减小端子零件3、4的间距。
另外,在实施例1的连接器1中,在前侧形成有第一伸出部32的第一端子零件3和在前后方向上在后侧形成有第二伸出部43的第二端子零件4相邻地配置。并且,第二端子零件4的第二伸出部43朝向前方向宽度方向内侧倾斜。
由此,与后侧的第二伸出部43的左右两侧缘部与压入方向平行的情况比较的话,能够确保后侧的第二伸出部43的前后方向的长度而提高强度,并且能够将相邻的伸出部32、43间的空间距离抑制得较小。
另外,在实施例1的连接器1中,在前侧形成有第一伸出部32的第一端子零件3和在前后方向上在后侧形成有第二伸出部43的第二端子零件4相邻地配置。第二端子零件4的第二伸出部43朝向前方向宽度方向内侧倾斜。在壳体2形成有收纳凹部15,收纳凹部15与压入孔14的后端相连,并在壳体2的后表面开口。第一端子零件3的第一伸出部32收纳于收纳凹部15。在第二端子零件4的第二轴部40形成有抵靠部42,抵靠部42呈向宽度方向伸出的形态,并收纳于收纳凹部15。抵靠部42的左右两侧缘部从收纳凹部15的底侧朝向开口侧向宽度方向内侧倾斜。
在相邻的收纳凹部15收纳第一伸出部32和抵靠部42,但是关于抵靠部42,将左右两侧缘部形成为倾斜形状。由此,能够确保抵靠部42的前后尺寸而提高强度,并且能够将收纳凹部15内的第一伸出部32和抵靠部42的空间距离确保得较大。
<其他实施例>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通过上述记述及附图说明的实施例,例如下面的实施例也包含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1)在上述实施例1中,在第一端子零件中,使得第一伸出部兼备抵靠部的功能,但是也可以如第二端子零件那样设为与第一伸出部分开地设置抵靠部的结构。
(2)在上述实施例1中,使得端子零件的压入部从轴部的左右两表面向左右外侧鼓出,但是也可以使得从轴部的其他面鼓出。例如,也可以使得从轴部的上下两表面向上下方向鼓出。
(3)在上述实施例1中,使抵靠部的最大宽度尺寸和伸出部的最大宽度尺寸相同,但是也可以不相同。但是,需要将与相邻的端子零件的空间距离确保为规定以上。
(4)在上述实施例1中,第一端子零件具有抵靠面,但是也可以不具有抵靠面。例如,也可以设为伸出部的前后尺寸小于收纳凹部的前后尺寸的结构。在该情况下,优选使得在治具(按压面)到达收纳凹部的开口端缘时结束压入(按压)。这样的话,即使是伸出部的前后尺寸小于收纳凹部的前后尺寸的情况,也能够防止进入到收纳凹部内的治具与收纳凹部的内表面接触而损坏。在该情况下,结束按压的状态成为正规压入状态。
附图标记说明
1:连接器
2:壳体
3:第一端子零件
4:第二端子零件
13:安装孔
14:压入孔
15:收纳凹部
16:限制面
30:第一轴部(轴部)
32:第一伸出部(伸出部)
32A:第一按压面
32B:第一抵靠面
40:第二轴部(轴部)
42:抵靠部
42A:第二抵靠面
42B:前侧倾斜缘部
43:第二伸出部(伸出部)
43A:第二按压面
43B:后侧倾斜缘部
Claims (3)
1.一种连接器,具备壳体和多个端子零件,所述多个端子零件从后方压入到所述壳体的压入孔,以并列的方式配置,所述连接器的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零件具备在前后方向伸长的轴部和从所述轴部向宽度方向伸出而形成的伸出部,
所述伸出部的形成位置以在相邻的两个所述端子零件彼此中形成位置在前后方向错开的方式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端子零件以相邻的方式配置有:第一端子零件,在前后方向上在前侧形成有所述伸出部;和第二端子零件,在前后方向上在后侧形成有所述伸出部,
所述第二端子零件的所述伸出部朝向前方向宽度方向内侧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端子零件以相邻的方式配置有:第一端子零件,在前后方向上在前侧形成有所述伸出部;和第二端子零件,在前后方向上在后侧形成有所述伸出部,
在所述壳体形成有收纳凹部,所述收纳凹部与所述压入孔的后端相连并在所述壳体的后表面开口,
所述第一端子零件的所述伸出部收纳于所述收纳凹部,
在所述第二端子零件的所述轴部形成有抵靠部,所述抵靠部呈向宽度方向伸出的形态并收纳于所述收纳凹部,
所述抵靠部从所述收纳凹部的底侧朝向开口侧向宽度方向内侧倾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058387 | 2018-03-26 | ||
JP2018-058387 | 2018-03-26 | ||
PCT/JP2019/008488 WO2019188027A1 (ja) | 2018-03-26 | 2019-03-05 | コネクタ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903017A true CN111903017A (zh) | 2020-11-06 |
CN111903017B CN111903017B (zh) | 2021-11-23 |
Family
ID=680614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80021469.4A Active CN111903017B (zh) | 2018-03-26 | 2019-03-05 | 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322876B2 (zh) |
JP (1) | JP7004227B2 (zh) |
CN (1) | CN111903017B (zh) |
WO (1) | WO2019188027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435366B2 (ja) * | 2020-08-27 | 2024-02-21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基板用コネクタ |
JP7623582B2 (ja) | 2021-03-25 | 2025-01-29 |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 電気コネクタ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478168A1 (en) * | 1990-09-27 | 1992-04-01 | The Whitaker Corporation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asymmetrical contact retention |
JPH09219270A (ja) * | 1996-02-09 | 1997-08-19 | Smk Corp | 端子の圧入構造 |
JP2011142108A (ja) * | 2011-04-22 | 2011-07-21 |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 コネクタ |
CN109923738A (zh) * | 2016-08-23 | 2019-06-21 | 申泰公司 | 具有阻抗特性改进的锚固区的电接触件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114362A (en) * | 1991-02-25 | 1992-05-19 | Amp Incorporated | High density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making a high density electrical connector |
US6699070B1 (en) * | 2002-08-08 | 2004-03-02 |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means for securely mounting the connector to an edge of a printed circuit board |
US6743053B2 (en) * | 2002-08-09 | 2004-06-01 |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spacer |
TW576559U (en) * | 2003-06-27 | 2004-02-11 |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 Electrical connector |
JP4470968B2 (ja) | 2007-07-27 | 2010-06-02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基板用コネクタ |
JP5628653B2 (ja) * | 2010-12-13 | 2014-11-19 |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 プリント基板用コネクタ |
JP6089966B2 (ja) * | 2013-05-27 | 2017-03-08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
2019
- 2019-03-05 CN CN201980021469.4A patent/CN111903017B/zh active Active
- 2019-03-05 US US16/981,960 patent/US11322876B2/en active Active
- 2019-03-05 JP JP2020509757A patent/JP7004227B2/ja active Active
- 2019-03-05 WO PCT/JP2019/008488 patent/WO2019188027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478168A1 (en) * | 1990-09-27 | 1992-04-01 | The Whitaker Corporation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asymmetrical contact retention |
JPH09219270A (ja) * | 1996-02-09 | 1997-08-19 | Smk Corp | 端子の圧入構造 |
JP2011142108A (ja) * | 2011-04-22 | 2011-07-21 |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 コネクタ |
CN109923738A (zh) * | 2016-08-23 | 2019-06-21 | 申泰公司 | 具有阻抗特性改进的锚固区的电接触件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210098922A1 (en) | 2021-04-01 |
JPWO2019188027A1 (ja) | 2020-12-17 |
JP7004227B2 (ja) | 2022-01-21 |
WO2019188027A1 (ja) | 2019-10-03 |
CN111903017B (zh) | 2021-11-23 |
US11322876B2 (en) | 2022-05-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847604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improved shielding structure | |
CN101752713B (zh) | 电连接器 | |
US20100210124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grounding terminal having tail portion interconnected to metallic shell surrounding the connector | |
US20090247014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a shell with a portion retained in an insulative housing | |
US10566730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thereof | |
US20090029592A1 (en) | Connector | |
US7431617B2 (en) | Connector | |
US20180294602A1 (en) |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an improved latch member having a shorter length | |
US9419385B2 (en) |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improved shell | |
JP6776050B2 (ja) | 雌端子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コネクタ | |
US9425558B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an outer shielding covered by a cover with a resilient plate extending upward and rearward | |
JP5419077B2 (ja) | コネクタ | |
KR102053698B1 (ko) | 유동형 보드 커넥터 | |
US8821187B2 (en) | Board connector | |
CN111903017A (zh) | 连接器 | |
US9640917B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 |
CN103247900B (zh) | 连接器 | |
JP4493590B2 (ja) | コネクタ | |
JP5203989B2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US20110086523A1 (en) | Battery Connector | |
JP2010040410A (ja) | コネクタ | |
JP4343029B2 (ja) | 基板取付型電気コネクタ | |
JP4651512B2 (ja) | コネクタ | |
EP1804344A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flexible mating portion | |
US10985483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to increase connection reliability and control the impedance of the terminal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