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18617C - 内燃机的阀操纵系统 - Google Patents

内燃机的阀操纵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8617C
CN1118617C CN00136491A CN00136491A CN1118617C CN 1118617 C CN1118617 C CN 1118617C CN 00136491 A CN00136491 A CN 00136491A CN 00136491 A CN00136491 A CN 00136491A CN 1118617 C CN1118617 C CN 1118617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cker arm
shaft
exhaust
roller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001364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301914A (zh
Inventor
田中力
山田范之
岩本纯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3019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019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861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617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26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two or more valves operated simultaneously by same transmitting-gear; peculiar to machines or engines with more than two lift-valves per cylind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12Transmitting gear between valve drive and valve
    • F01L1/18Rocking arms or lev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26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two or more valves operated simultaneously by same transmitting-gear; peculiar to machines or engines with more than two lift-valves per cylinder
    • F01L1/267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two or more valves operated simultaneously by same transmitting-gear; peculiar to machines or engines with more than two lift-valves per cylinder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timing or the lift of the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2305/00Valve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rollers
    • F01L2305/02Mounting of roll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AREA)
  • Valve Device For Special Equip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内燃机的阀操纵系统,摆动支承部设置在摇臂的基准端,并可摆动地支承于摇臂轴上;挺杆螺钉以螺纹配入数个凸起部,该凸起部在摇臂的末端制出,平行于摇臂轴轴线方向,可分别与引擎数个阀上端部贴靠。凸轮支承设置在摇臂上,处于摆动支承部和凸起部间的中间部位,用于与阀操作凸轮接触。凸起部与连接壁连接,数个壁部在垂直于摇臂轴轴线的平面内彼此相交。摇臂末端的刚性得到了足够加强。

Description

内燃机的阀操纵系统
本发明涉及内燃机的阀操纵系统,该操纵系统包括:摆动支承部,设置在摇臂的基准端,并可摆动地支承于安装在气缸头上的摇臂轴上;数个阀支座,设置在摇臂的末端,可单独贴靠在引擎的数个阀的上端;凸轮支承,设置在摇臂中部,处于摇臂支承部和每一阀支座之间,以与阀操纵凸轮触接。
这种阀操纵系统为传统已知结构,例如从已公开的日本专利申请No.6-185322可知。
然而,在上述已知系统中,数个具有以螺纹配入的挺杆螺钉安装其上的凸起部,设置在摇臂的末端,该凸起部设置在沿摇臂轴轴向彼此相距一段距离处,而当阀驱动运行时,较大的载荷施加在每一凸起部。尽管如此,难于说每一凸起部的刚性,即摇臂末端的刚性是足够的。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为内燃机提供一种阀操纵系统。其中,摇臂具有数个凸起部,挺杆螺钉通过螺纹配入其中,该摇臂的刚性可充分提高。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及特征,提供了一种内燃机的阀操纵系统,该系统包括:圆柱形摆动支承部,设置在摇臂的基准端,并可摆动地支承于设置在气缸头上的摇臂轴上;数个凸起部,在摇臂的末端制出,设置成平行于摇臂轴轴线的方向;挺杆螺钉,以螺纹配入在凸起部,并可分别单独与数个引擎阀的上端部贴靠;凸轮支承,设置在摇臂上,处于摆动支承部和凸起部间的中间部位,用于与阀操作凸轮接触,其中,凸起部被具有数个壁部的连接壁连接,该数个壁部在垂直于摇臂轴轴线的平面内彼此成直角相交。
具有第一特征的这种设置,凸起部被连接壁相互连接,因此用于驱动引擎数个阀的摇臂末端的刚性可充分提高。此外,连接壁具有数个壁部,该壁部在垂直于摇臂轴轴线即摇臂摆动运动的一轴线的平面内彼此成直角相交。因此,由于连接壁最小,可抑制摇臂重量的增加,而保持足够的连接刚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及特征,除第一特征外,连接壁制成其横截面形状基本上为U形。具有第二特征的这种设置,由于连接壁,可抑制摇臂重量的增加。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及特征,除第一或第二特征外,连接壁设有数个彼此相交并分别与壁部连接的筋板。具有第三特征的这种设置,可进一步提高摇臂末端的刚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及特征,除第一特征外,凸起部被具有壁部的连接壁相互连接,该壁部的外表面与凸起部端部外轮廓表面齐平连接。
具有第四特征的这种设置,凸起部可制成并不突出,因此,消除了连接壁与每一凸起部连接部位的应力集中,并可能提高摇臂的耐用度,且充分提高摇臂末端的刚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及特征,除第一特征外,摇臂设有开口,开口一侧边的一部分由连接壁的内表面形成,作为凸轮支承的辊子容纳在开口中,并可旋转地支承在辊子轴上,该辊子轴固定在摇臂上。具有第五特征的这种设置,连接壁可设置成接近辊子,从而提高辊子的支承刚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及特征,除第一特征外,摇臂设有第一和第二支承壁,在支承壁的末端,挺杆螺钉分别设置在摇臂轴轴向一端侧和轴向另一端侧,连接壁连接第一和第二支承壁末端,摇臂具有凹部,该凹部至少限定摇臂上表面的一区域,该区域被第一和第二支承壁、连接壁和摆动支承部所包围。
具有第六特征的这种设置,摇臂的整个外轮廓由摆动支承部、一对支承壁和连接壁所构成,凹部至少被限定为摇臂的上表面。因此,可减轻摇臂的重量,而避免降低摇臂的刚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及特征,除第六特征外,摇臂设有开口,作为凸轮支承的辊子容纳在开口中;可旋转地支承辊子的辊子轴跨过开口被固定;凹部被限定于摇臂的上表面,因此,油可供至开口内的辊子。
具有第七特征的这种设置,积聚在凹部的油可供至辊子以润滑辊子,因此,不需要设置用于向摇臂中辊子供油的通道,减少了加工摇臂的工序数目。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及特征,除第七特征外,摇臂具有一对轴支承部,该轴支承部设置在开口和第一和第二支承壁之间,用于支承辊子轴相反两端部,凹部被限定在摇臂上的轴支承部和摆动支承部之间。具有第八特征的这种设置,油可以可靠地积聚在以小摆动量运动的摇臂的一部分处,因此,可以可靠地润滑辊子。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及特征,除第七特征外,摇臂具有一对轴支承部,该轴支承部设置在开口和第一和第二支承壁之间,用于支承辊子轴相反两端部,凹部被限定在摇臂上轴支承部和连接壁之间。具有第九特征的这种设置,可减轻摇臂末端部的重量以减小其惯量,并可对辊子进行润滑。
本发明的上述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从结合附图对推荐实施例的下述说明,将变得一目了然。
图1-7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
图1为一种内燃机部份垂直剖视图;
图2为沿图1中箭头2所示方向观察的平面视图;
图3为排气侧摇臂的平面视图;
图4为沿图2中4-4剖面剖切的剖视图;
图5为沿图2中5-5剖面剖切的剖视图;
图6为沿图5中6-6剖面剖切的剖视图;
图7为沿图6中7-7剖面剖切的剖面图;
图8为类似于图5的剖视图,但所示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
图9为类似于图5的剖视图,但所示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
图10为类似于图5的剖视图,但所示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和
图11为沿图10中沿箭头11-11观察的视图;
对本发明之第一实施例,将参考图1-7说明。首先看图1和2,多缸内燃机包括:气缸体15;气缸头16,通过气缸垫17设置在气缸体15上部。活塞19,可滑动地容纳在设置于气缸体15的每一气缸18中。燃烧室20在每一气缸中由气缸体15、气缸头16和每一活塞19所限定。
为每一气缸在气缸头16中设有:一对进气阀孔21,该进气阀孔面向燃烧室20顶面的一侧;进气口22,在气缸头16的一侧(图1中右侧)开口,并与进气阀孔21连通;一对排气阀孔23,该排气阀孔面向燃烧室20顶面的另一侧;排气口24,在气缸头16的另一侧(图1中左侧)开口,并与进气阀孔21连通。
进气阀VI、VI的阀杆25容纳在导管26中,可在导管中滑动以开启和关闭进气阀孔21,该导管安装在气缸头16中,使进气阀VI、VI向上位移即使阀关闭的弹簧28,设置在气缸头16和挡圈27、27之间,安装在从导管26向上突出的阀杆25上端。引擎阀的排气阀VE、VE的阀杆29容纳在导管30中,可在导管中滑动以开启和关闭排气阀孔23,该导管安装在气缸头16中,使进排阀VE、VE向上位移即使阀关闭的弹簧32,设置在气缸头16和挡圈31、31之间,安装在从导管30向上突出的阀杆29上端。
进气阀VI、VI由进气阀操纵装置33开关,排气阀VE、VE由排气阀操纵装置34开关。火花塞插管36设置成垂直延伸,于是,安装在气缸头16内以面向燃烧室中央部的火花塞35被插入火花塞插管36。火花塞插管36设置在气缸头16的下端。
进气侧阀操纵装置33包括:一对进气侧摇臂37和38,该摇臂分别各对应于该对进气阀VI、VI;进气侧摇臂轴39,该轴上可摆动地支承进气侧摇臂37和38;进气侧凸轮轴40,该凸轮轴可绕平行于摇臂轴39的轴线旋转。
进气侧摇臂轴39固定地支承在支承壁41上,该支承壁设置在气缸头16上处于各气缸之间,进气侧摇臂37和38以其基准端支承在进气侧摇臂轴39上。挺杆螺钉42A和42B螺纹旋入进气侧摇臂37和38的末端,以贴靠相应的进气阀VI、VI的上端,即阀杆25的上端,因此,阀的伸缩位置可以调节。进气侧凸轮轴40以1/2的减速比与凸轮轴(未示出)可操作地连接,并由支承壁41可旋转地支承,凸轮轴夹持装置43紧固在支承壁41的上端。
进气侧凸轮轴40设有:高速阀操纵凸轮44,对应于进气侧摇臂37;低速阀操纵凸轮45,对应于另一进气侧摇臂38。支承在进气侧摇臂37的辊子46与高速阀操纵凸轮44滚动接触,而支承在另一进气侧摇臂38上的辊子(未示出)与低速阀操纵凸轮45滚动接触。
此外,联动运动转接装置(未示出)设置在进气侧摇臂37和38之间,并能接通摇臂37和38的联动运动,也能将其一从与另一之联动运动中脱离,于是,当引擎低速运行时,使摇臂37和38彼此独立摆动,在引擎高速运行时,使摇臂37和38联动运动。因此,当引擎低速运行时,进气侧摇臂37的摆动,对应于高速阀操纵凸轮44凸轮廓形的运行特性开关进气阀VI之一,而另一进气侧摇臂38的摆动,对应于低速阀操纵凸轮45凸轮廓形的运行特性,开关另一进气阀VI。当引擎高速运行时,两进气侧摇臂37和38,均对应于高速阀操纵凸轮44的运行特性,开关进气阀VI、VI。
排气侧阀操纵装置34包括:单独的排气侧摇臂50,该摇臂是一对排气阀VE、VE共用的;排气侧摇臂轴51,该轴作为一臂支承部,排气侧摇臂轴50可摆动地支承在轴上;排气侧凸轮轴52,该轴可旋转绕平行于摇臂轴51的轴线旋转。
排气侧摇臂轴51具有平行于进气侧摇臂轴39的轴线,并固定支承在支承壁41上,正如进气侧摇臂轴39的支承那样。排气侧摇臂50以其基准端可摆动地支承在排气侧摇臂轴51上,第一和第二挺杆螺钉53A后53B,以螺纹配入排气侧摇臂50的末端以贴靠相应排气阀VE、VE的上端,即阀杆29的上端,于是阀的伸缩位置可以调节。排气侧凸轮轴52以1/2的减速比与凸轮轴(未示出)可操纵地连接,并可旋转地支承在支承壁41上,凸轮轴夹持装置54紧固在支承壁41的上端。
阀操作凸轮55设置在排气侧凸轮轴52上,对应于排气侧摇臂50,辊子56与阀操作凸轮55为滚动接触,该辊子作为凸轮的支承,轴向支承在排气侧摇臂50上。
参看图3,排气侧摇臂50在其基准端设有圆柱形摆动支承部57,排气侧摇臂轴51从中穿过,该支承部可摆动地支承在摇臂轴51上。排气侧摇臂50还设有第一、第二支承壁58、59,和将第一、第二支承壁58、59末端彼此连接的连接壁60。
第一和第二凸起部58a和59a各具有圆形外轮廓表面,并与第一和第二支承壁58和59的相应末端制成一体,于是,该凸起部平行于排气侧摇臂轴51设置。最好第一和第二支承壁58和59,设置成从摆动支承部57相反的两侧沿垂直于排气侧摇臂轴51轴线的平面延伸,而第一和第二凸起部58a和59a与摆动支承部57由垂直于排气侧摇臂轴51的第一和第二支承壁58和59互相连接。
凸起部58a和59a设有螺纹孔61A和61B,第一和第二挺杆螺钉53A和53B与其螺纹连接。辊子56支承在排气侧摇臂50上,设置于摆动支承部57和挺杆螺钉53A和53B之间,即从排气侧摇臂轴轴线51偏置一段距离的位置。
第一直线L1延伸通过下述部位:(1)第一和第二挺杆螺钉53A和53B之53A的中心,该中心设置在排气侧摇臂轴轴线的一端侧(图3中下端侧),即第一凸起部58a上螺纹孔61A的中心;(2)阀操作凸轮55与辊子56的接触区(图3中交叉斜线所示区域)。第二直线L2延伸通过下述部位:(1)第一和第二挺杆螺钉53A和53B之53B的中心,该中心设置在排气侧摇臂轴51轴线的另一端侧(图3中上端侧),即第二凸起部59a上螺纹孔61B的中心;(2)阀操作凸轮55与辊子56的接触区。第一和第二直线L1和L2与排气侧摇臂轴51的轴线C相交于P1和P2点,这是在排气侧摇臂50平面内观察。交点P1和P2设置在摆动支承部57沿轴线C相反两侧面之内。换言之,摆动支承部57的长度制成使其相反的两端面设置在第一和第二交点P1和P2之外。希望第一和第二直线L1和L2通过阀操作凸轮55与辊子接触区的中心。
此外,摆动支承部57制成其长度大于第一和第二挺杆螺钉53A和53B中心间的距离,而通过第一和第二挺杆螺钉53A和53B的中心,并与排气侧摇臂轴51的轴线C成直角相交的第三和第四直线L3和L4,设置在摆动支承部57轴向相反两端内。
参看图4至6,用于容纳辊子56的矩形开口62,设置在排气侧摇臂50上第一和第二支承壁58和59之间。辊子轴63穿过开口62延伸并固定在排气摇臂50上,该辊子轴的长度小于第一和第二支承壁58和59间的距离,其轴线平行于排气侧摇臂轴51,辊子56通过设置在辊子内的滚针轴承64可旋转地支承在辊子轴63上。
一对制成圆柱形的轴支承部65、65,分别设置在第一和第二支承壁58和59与开口62之间,平行于排气侧摇臂轴51延伸。轴插入孔66、66分别共轴设置在轴支承部65、65中,使孔的内端在开口62内开口,而孔的外端在排气侧摇臂50侧边,即在第一和第二支承壁58,59的旁边向外开口。
轴插入孔66包括:第一插入孔部66a,该孔部邻近开口62;第二插入孔部66b,该孔部的内端与第一插入孔部66a的外端连接;台阶66c,在第一插入孔部66a的外端和第二插入孔部66b的内端间制出,并面向与开口62相反的一侧。希望第一和第二插入孔部66a和66b制成共轴的圆孔,从而环形台阶66c在两插入孔部66a和66b间制出。如果第一和第二插入孔部66a和66b按上述要求制出,就容易进行孔加工以将其制出。反之,第一插入孔部66a的横截面可能是圆形,而第二插入孔部66b的横截面可能不是圆形。即,如果台阶66c在第一和第二插入孔部66a和66b间制出以面向与开口62相反侧,第二插入孔部66b可能是任意横截面形状。
辊子轴63装入并紧固在轴插入孔66、66内端,使轴插入孔66的端部沿轴向处于辊子轴63的相反两端之外,以留下一空的部份。对于这样的安装与紧固,装入第一插入孔部66a、66a的辊子轴63相反两端的外周边缘敛缝连接在台阶66c、66c上。于是,在辊子轴63已经固定在排气侧摇臂轴50上的情况下,减壁部67、67在排气侧摇臂50内辊子轴63轴向相反两端之外形成。
圆柱形摆动支承部57包括:薄圆柱部57a,环绕排气侧摇臂轴51;厚圆柱部57b、57b,厚圆柱部比薄圆柱部57a厚,并分别与薄圆柱部57a相反两端制成连续的一体。第一和第二支承壁58和59与厚圆柱部57b、57b制成连续的。
参看图7,可积聚槽与排气侧摇臂轴51外表面间油的槽68、68,具有圆弧形状,分别设置在厚圆柱部57b、57b内表面,对应于第一和第二支承壁58和59的位置。
能将油供至设置在开口62内的辊子56的凹入部69和70,限定为排气侧摇臂50上表面的一部分,该凹入部被第一和第二支承壁58和59、连接壁60和摆动支承部57所包围。
凹入部69限定在排气侧摇臂50上轴支承部65、65与摆动支承部57之间,另一凹入部70限定在排气侧摇臂50上轴支承部65、65与连接壁60之间。
摆动支承部57的轴向中心部,即薄圆柱部57a的轴向中间部,设置在对应于火花塞插入管36处。彼此连接的缺口71和72设置在摆动支承部57和排气侧摇臂轴51上对应于火花塞插入管36的位置,并制成向与火花塞插入管36相反方向凹入的圆弧形状,火花塞插入管的一部分容纳在缺口71中。此外,缺口71和72设置在摆动支承部57和排气侧摇臂轴51上,处于第一和第二支承壁58和59与摆动支承部57连接部之间。
设有注油孔73,油孔的外端在开口62处开口,该油孔开口设置在摆动支承部57上,相对于排气侧摇臂轴51轴线C与缺口71相反一侧。供油通道74设置在排气侧摇臂轴51内,沿排气侧摇臂轴51轴线C延伸,供油孔75也设置在排气侧摇臂轴51上,以与供油通道74连通,并能在其外端与注油孔73的内端连通。供油通道74连接至未示出的供油源。因此,可从排气侧摇臂轴51内的供油通道74,经过供油孔75和注油孔73向辊子56供油以润滑辊子56。供油孔75和注油孔73间的连通,根据排气侧摇臂50的摆动状态不同,有可能被隔断,但在隔断状态下,从供油孔75所供的油,用于润滑摆动支承部57和排气侧摇臂轴51,油也供至摆动支承部57内表面上的槽68、68。
连接壁60,用于连接第一和第二支承壁58和59的末端即第一和第二凸起部58a和59a,该连接壁包括第一和第二连接部60a和60b,该两连接部在垂直于排气侧摇臂轴51的轴线C,即垂直于排气侧摇臂50摆动轴线的平面内彼此成直角相交。例如,连接壁部60a和60b彼此相交以在所述平面内本质上形成L形。
此外,第二连接壁部60b制成沿平行于排气侧摇臂轴51的轴线延伸,使其外表面与第一和第二凸起部58a和59a在其末端的外表面齐平连接。开口62的一侧被第一连接壁部60a内表面的一部分所限定。
对于第一实施例的作用将说明如下。在排气侧摇臂50内交点P1和P2处,
(a)第一直线L1延伸通过:(1)第一和第二挺杆螺钉53A和53B中之53A的中心,该中心设置在排气侧摇臂轴51轴向的一端侧,该挺杆螺钉设置成平行于排气侧摇臂轴51的轴线C;和(2)阀操作凸轮55和辊子56的接触区域,最好通过该接触区域的中心;
(b)第二直线L2延伸通过:(1)第一和第二挺杆螺钉53A和53B中之53B的中心,该中心设置在排气侧摇臂轴51轴向的另一端(图3中上端侧);和(2)阀操作凸轮55和辊子56的接触区域,最好通过该接触区域的中心;和
(c)排气侧摇臂轴51的轴线C与该两直线的交点,当在排气侧摇臂50平面观察时,该交点设置在圆柱形摆动支承部57轴向相反两端之内,该摆动支承部可摆动地支承在排气侧摇臂轴51上。
因此,即使在第一和第二挺杆螺钉53A和53B间挺杆间隙产生偏差,而在第一直线L1或第二直线L2上产生大负载作用而使排气侧摇臂50倾斜,排气侧摇臂50可以稳定支承,因为摆动支承部57是支承在第一和第二直线L1和L2上的排气侧摇臂轴51上。结果仍可避免摆动支承部57和辊子56产生不均匀磨损。
此外,摆动支承部57制成使其长度大于第一和第二挺杆螺钉53A和53B中心间距,且通过第一和第二挺杆螺钉53A和53B中心并与排气侧摇臂轴51的轴线C直角相交的第三和第四直线L3和L4,设置在摆动支承部57轴向相反两端面范围内。因此,排气侧摇臂50在排气侧摇臂轴51上的支承长度大于挺杆螺钉53A和53B间的距离,排气侧摇臂支承更加稳定。
辊子轴63安装并紧固在排气侧摇臂50上,与阀操作凸轮33滚动接触的辊子56可旋转地支承在辊子轴63上。不过,辊子轴比第一和第二支承壁58和59间的距离短,该支承壁设置成从摆动支承部57相反两端延伸,辊子轴安装并紧固于一对轴插入孔66、66内端,该轴插入孔在排气侧摇臂50上共轴设置,孔的轴向两端部在辊子轴63轴向两端之外,从而留出减壁部67、67。
于是,轴向处于辊子轴63相反两端之外的轴插入孔66成为空心部,从而整个排气侧摇臂50的重量可以减轻,还可以从排气侧摇臂50的相反两侧确认辊子轴63在排气侧摇臂50上的紧固状态。此外,辊子轴63可制成较短长度,使将辊子轴63装配在排气侧摇臂50上更加方便。再有,辊子轴63可制成这样短,因此不易变形,得以保证排气侧摇臂轴50正确的摆动运动。排气阀VE、VE所施加的载荷作用在第一和第二支承壁58和59上,但辊子56可被支承在远离载荷施加部位的的辊子轴63上,因此,辊子56的支承刚度可以加强。
轴插入孔66包括:第一插入孔部66a,该插入孔部邻近容纳辊子56的开口62;第二插入孔部66b,该插入孔部以其内端与第一插入孔部66a的外端连接,以形成台阶66c,该台阶面在第一和第二插入孔部66a和66b之间,并面向与开口62的相反侧。安装在轴插入孔66、66之第一轴插入孔66a、66a的辊子轴63的相反两端部,分别与两台阶66c敛缝连接,从而将辊子轴63安装并紧固在轴插入孔66、66中。因此,轴插入孔66、66留下的空心部,即减壁部67、67可形成作为第二插入孔部66b、66b的大区域,整个排气侧摇臂50的重量可以减轻。此外,由于辊子轴是以敛缝的方式紧固在排气侧摇臂50上,将辊子轴63装配在排气侧摇臂50上更为方便。
此外,分别限定轴插入孔66、66的一对圆柱形轴支承部65、65,在排气侧摇臂50上设置于第一和第二支承壁58和59与开口62之间,与辊子轴63相互连接的圆柱形轴支承部65、65与支承壁58和59连接。因此支承58和59的刚性和辊子56的支承刚性可进一步加强。
圆柱形摆动支承部57,设置在排气侧摇臂50基准端,从而被排气侧摇臂轴51可摆动地支承,该摆动支承部包括:薄圆柱部57a,环绕在排气侧摇臂轴51上;厚圆柱部57b,57b,该圆柱部比薄圆柱部57a厚,环绕排气侧摇臂轴51,分别与薄圆柱部57a轴向相反的端部连成一体。因此,摆动支承部57的中央部可由较小厚度构成,以避免增加排气侧摇臂50的重量,而有可能被施加以大负载的摆动支承部57相反的两端,可制成具有较大的厚度,以增强排气侧摇臂50的支承刚性及其耐用度。
此外,槽68、68能积聚槽和排气侧摇臂轴51外表面的油,该槽分别设置在摆动支承部57内沿排气侧摇臂轴51轴线相反两端的内表面,即设置在厚圆柱部57b、57b的内表面。因此,油可积聚在摆动支承部57相反的两端和排气侧摇臂轴51之间,而且,即使排气侧摇臂50倾斜,可竭力避免不均匀磨损的发生,使耐用度提高。此外,槽68、68只设置在摆动支承部57相反两端部的内表面,因此,排气侧摇臂50的重量不会增加,而摆动支承部57的刚性不会降低。
此外,第一和第二支承壁58和59的末端安装第一和第二挺杆螺钉53A和53B以与排气阀VE、VE的上端贴靠,该第一和第二支承壁设置成从摆动支承部57相反两端,在对应于槽68、68处延伸。因此,由于设置槽68、68而引起的摆动支承部57刚性的略微减小,可被第一和第二支承壁58和59补偿。
排气侧摇臂50的外周边由摆动支承部57、第一支承壁58、第二支承壁59、连接部60构成,凹入部69和70至少限定在由排气侧摇臂50摆动支承部57、第一支承壁58、第二支承壁59和连接壁60所环绕部份的上表面。因此,可保证减轻排气侧摇臂50的重量,而避免降低排气侧摇臂50的刚性。
此外,凹入部之一69设置在一对轴支承部65、65和摆动支承部57之间,油可供至容纳在开口62内的辊子56。因此,散播在阀操作室内的油可以可靠地积聚在以较小摆动量运动的排气侧摇臂50的一部分处,以润滑辊子56,于是不必设置用于向排气侧摇臂50中辊子56供油的通道,因此减少了排气侧摇臂50加工的工序数。
另一凹入部70在排气侧摇臂50上限定在轴支承部65、65和连接壁60间,以使油能供至辊子56,从而排气侧摇臂50前端的重量可以减轻以减小惯性,并进行辊子56的润滑。
排气侧摇臂50摆动支承部57的轴向中央部,设置在与安装在气缸头16上火花塞插入管36对应的部位,彼此光滑连接并在与火花塞插入管36相反侧形成圆弧形状的缺口71和72,设置在摆动支承部57和排气侧摇臂轴51上对应于火花塞插入管36处。因此,不仅可减轻排气侧摇臂50的重量,而且排气侧摇臂轴51和火花塞插入管36可设置成彼此如此接近,以致使火花塞插入管36容纳在缺口71中,排气侧摇臂50在阀操作室内的设置限制可以降低,以有利于整个引擎的紧凑性。
此外,缺口71和72设置在摆动支承部57和排气侧摇臂轴51上,处于第一和第二支承壁38和59与摆动支承部57之间,于是,缺口71和72可设置在当驱动排气阀VE、VE时所受应力较小的部位,从而降低由于在排气侧摇臂50上设置凹槽71而降低刚性的影响,以减小排气侧摇臂50的重量。
油是从排气侧摇臂轴51内的供油通道74经过供油孔75和注油孔73供至辊子56,注油孔73设置在摆动支承部57上,相对于排气侧摇臂轴51轴线C而与缺口71处于相反一侧,该缺口在摆动支承部57上设置成使排气侧摇臂轴51外表面的一部分设置的缺口72面对缺口71。因此,可从缺口71侧加工注油孔73,从而方便注油孔73的加工。
在第一和第二凸起部58a和59a上,第一和第二挺杆螺钉53A和53B通过螺纹旋入以贴靠排气阀VE、VE,该凸起部设置在排气侧摇臂50的末端,沿排气侧摇臂轴51的轴线C分布,但该两凸起部被连接壁60相互连接。因此,驱动一对排气阀VE、VE的排气侧摇臂50的末端的刚性可以足够地增强,此外,连接壁60包括第一和第二壁部60a和60b,该壁部在垂直于排气侧摇臂轴51轴线C,即垂直于排气侧摇臂50的摆动轴线的平面内彼此成直角相交。因此,由于连接壁60很薄,可遏制排气侧摇臂50重量的增加,却保证了足够的连接刚性。此外,连接壁60的第二壁部60b制成沿平行于排气侧摇臂轴51轴线延伸,于是其外表面与第一和第二凸起部58a和59a的末端齐平。因此,可消除在连接壁60与凸起部58A和59a连接处的应力集中,从而提高排气侧摇臂50的耐用度,并使排气侧摇臂50末端的刚性得到足够的加强。
此外,设置在排气侧摇臂50以容纳辊子56的开口62,由连接壁60的第一壁部60a内表面形成,而连接壁60可设置成接近辊子56,因此增强了辊子56的支承刚性。
图8示出了本发明第二实施例。连接壁90将第一和第二支承壁58和59的末端,即第一和第二凸起部58a和59a相互连接,该连接壁包括第一壁部90a和一对第二壁部90b、90b,该第一和第二壁部在垂直于排气侧摇臂轴51轴线C的平面内彼此直角相交。第二壁部90b、90b在第一壁部90a上下端与其成直角连续设置,该第一壁部以其内表面限定了开口62,于是,连接壁90形成本质上为U形的形状,朝向与辊子相反方向一侧开口。第二壁部90b、90b与第一和第二凸起部58a和59a末端的外轮廓表面齐平连接。
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像第一实施例那样,排气侧摇臂50末端的刚性得以充分加强,而因连接壁的设置对摇臂50所增加的重量可抑制在最小。此外,在连接壁90与每一凸起部58a和59a连接处的应力集中可以消除,并可以提高摇臂50的耐用度,同时使排气侧摇臂50末端的刚性充分增强。
图9示出了本发明第三实施例。连接壁91将第一和第二支承壁58和59的末端,即第一和第二凸起部58a和59a相互连接,该连接壁包括第一壁部91a、91a和一对第二壁部91b,该第一和第二壁部在垂直于排气侧摇臂轴51轴线C的平面内彼此直角相交。一对第一壁部91a、91a从下端垂直延伸一段距离,该下端设置成与第二壁部91b成直角连续连接。因此,连接壁91制成本质上为U形并向上开口。
此外,第一壁部91a之内侧壁部,以其内表面限定了开口62的一侧,而第一壁部91a之外侧壁部平行于排气侧摇臂轴轴线C,并与凸起部58a和59a具有相同高度,与凸起部58a和59a末端外轮廓齐平连接。
根据第三实施例,可保证类似于第二实施例的效果。
图10和11示出了本发明第四实施例。连接壁92将第一和第二支承壁58和59的末端,即第一和第二凸起部58a和59a相互连接,该连接壁由第一壁部90a和一对第二壁部90b、90b构成本质上为U形形状,朝向与辊子56相反方向,设有数个筋板93、93,该筋板与壁部90a、90b、90b连接并彼此相交。
根据第四实施例,排气侧摇臂50末端的刚性可进一步提高。
尽管本发明的实施例已给予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不超出权利要求所限定之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可以有各种修改。
例如,本发明可用于进气阀的阀操纵系统。

Claims (9)

1.一种内燃机的阀操纵系统,包括:圆柱形摆动支承部(57),设置在摇臂(50)的基准端,并可摆动地支承于设置在气缸头(16)上的摇臂轴(51)上;数个凸起部(58a和59a),形成于所述摇臂(50)的末端,并且设置在与所述摇臂轴(51)的轴线(C)平行的方向上;挺杆螺钉(53A和53B)螺纹配合在所述轴套部分(58a和59a)中,并可单独与数个引擎阀(VE)的上端部贴靠;凸轮支承(56)设置在所述摇臂(50)上,处于所述摆动支承部(57)和所述凸起部(58a和59a)间的中间部位,用于与阀操作凸轮(55)接触,其中,所述凸起部(58a和59a)被具有数个壁部(60a,60b;90a,90b;91a,91b)的连接壁(60,90,91,92)连接,该数个壁部在垂直于所述摇臂轴(51)轴线(C)的平面内彼此成直角相交,所述臂部包括两个臂部分支,其中一个分支由自另一个分支上凸出的肋形部分形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阀操纵系统,其中,所述连接壁(90,91)制成其横截面形状基本上为U形。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燃机的阀操纵系统,其中,所述连接壁(92)设有数个彼此相交的筋板(93),该筋板分别与所述壁部(90a,90b)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阀操纵系统,其中,所述凸起部(58a和59a)被连接壁(60,90,91,92)相互连接,该连接壁具有壁部(60b,90b,91a),壁部的外表面与所述凸起部(58a和59a)端部外轮廓表面齐平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阀操纵系统,其中,所述摇臂(50)设有开口(62),开口一侧边的一部分由所述连接壁(60,90,91,92)的内表面形成,作为所述凸轮支承的辊子(56)容纳在所述开口(62)中,并可旋转地支承在辊子轴(63)上,该辊子轴固定在所述摇臂(50)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阀操纵系统,其中,所述摇臂(50)设有第一和第二支承壁(58和59),在支承壁的末端,挺杆螺钉(53A和53B)分别设置在所述摇臂轴(51)轴向一端侧和轴向另一端侧,连接壁(60)连接所述第一和第二支承壁(58,59)末端,所述摇臂(52)具有凹部(69和70),该凹部至少限定摇臂上表面的一区域,该区域被所述第一和第二支承壁(58和59)、所述连接壁(60)和所述摆动支承部(57)所包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燃机的阀操纵系统,其中,所述摇臂(50)上设有开口(62),作为所述凸轮支承的辊子(56)容纳在开口中;可旋转地支承所述辊子(56)的所述辊子轴(63)跨过所述开口(62)被固定;所述凹部(69和70)被限定于所述摇臂(50)的上表面,因此,油可供至所述开口(62)内的辊子。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内燃机的阀操纵系统,其中,所述摇臂(50)具有一对轴支承部(65),该轴支承部设置在所述开口(62)和所述第一和第二支承壁(58和59)之间,用于支承所述辊子轴(63)相反两端部,所述凹部(69)被限定在所述摇臂(50)上所述轴支承部(65)和所述摆动支承部(57)之间。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内燃机的阀操纵系统,其中,所述摇臂(50)具有一对轴支承部(65),该轴支承部设置在所述开口(62)和所述第一和第二支承壁(58和59)之间,用于支承所述辊子轴(63)相反两端部,所述凹部(70)被限定在所述摇臂(50)上之所述轴支承部(65)和所述连接壁(60)之间。
CN00136491A 1999-12-27 2000-12-27 内燃机的阀操纵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18617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7083399A JP3523133B2 (ja) 1999-12-27 1999-12-27 内燃機関の動弁装置
JP370833/1999 1999-12-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01914A CN1301914A (zh) 2001-07-04
CN1118617C true CN1118617C (zh) 2003-08-20

Family

ID=184976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0013649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18617C (zh) 1999-12-27 2000-12-27 内燃机的阀操纵系统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6431135B2 (zh)
EP (1) EP1113150B1 (zh)
JP (1) JP3523133B2 (zh)
CN (1) CN1118617C (zh)
CA (1) CA2329582C (zh)
DE (1) DE60012296T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041912A (ja) * 2001-07-30 2003-02-13 Honda Motor Co Ltd 油圧タペット付きロッカアーム
US7415954B2 (en) * 2005-04-26 2008-08-26 Chrysler Llc Rocker shaft arrangement for an engine
US7530338B2 (en) * 2005-04-26 2009-05-12 Chrysler Llc Valvetrain system for an engine
JP5486958B2 (ja) * 2010-02-26 2014-05-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ロッカーアーム構造
JP6260863B2 (ja) * 2014-03-19 2018-01-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用動弁装置のオイル供給構造
CN107939467B (zh) * 2017-12-28 2023-12-15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气门进排气摇臂结构及柴油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1186360B (it) * 1985-11-04 1987-11-26 Alfieri Maserati Spa Off Motore a combustione interna ad elevate prestazioni
DE3800347A1 (de) * 1987-01-08 1988-09-29 Honda Motor Co Ltd Ventilbetaetigungsvorrichtung in einer brennkraftmaschine
JP2810442B2 (ja) * 1989-09-25 1998-10-15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弁作動装置
US5259346A (en) * 1992-11-05 1993-11-09 Henley Manufacturing Holding Company, Inc. Rocker arm of the cam-follower type for operating two valves
JPH06185322A (ja) 1992-12-22 1994-07-05 Aisin Seiki Co Ltd エンジンの動弁装置
DE19621463A1 (de) * 1996-05-29 1997-12-04 Schaeffler Waelzlager Kg Als Schwing- bzw. Kipphebel ausgebildeter Nockenfolger eines Ventiltriebs einer Brennkraftmaschine
JPH1018823A (ja) * 1996-06-28 1998-01-20 Otix:Kk 可変動弁機構
US5908015A (en) * 1996-07-06 1999-06-01 Meta Motoren- Und Energie Technik Gmbh Arrangement for interrupting the flow of force between a camshaft and a valve
DE19701203A1 (de) * 1997-01-15 1998-07-23 Daimler Benz Ag Variable Ventilsteuerung für Brennkraftmaschinen
TW387033B (en) * 1997-06-24 2000-04-11 Honda Motor Co Ltd Valve operating system i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S6237552B1 (en) * 1999-08-31 2001-05-29 Allen James Hoag, Jr. Motorcycle rocker ar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01914A (zh) 2001-07-04
DE60012296T2 (de) 2004-11-25
EP1113150A2 (en) 2001-07-04
CA2329582A1 (en) 2001-06-27
CA2329582C (en) 2005-08-09
DE60012296D1 (de) 2004-08-26
US6431135B2 (en) 2002-08-13
EP1113150A3 (en) 2002-07-31
US20010015186A1 (en) 2001-08-23
EP1113150B1 (en) 2004-07-21
JP2001182507A (ja) 2001-07-06
JP3523133B2 (ja) 2004-04-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4753C (zh) 内燃机中的阀操作系统
CN1267631C (zh) 可变冲程发动机
CN1106497C (zh) 内燃机中的阀操作系统
CN1826457A (zh) 具有下置式凸轮轴的内燃机的可变气门升程控制系统
CN1833096A (zh) 具有滚轮/摇臂的气门传动机构,四冲程发动机和其上装有四冲程发动机的摩托车
CN1603579A (zh) 发动机可变气门机构
CN1118617C (zh) 内燃机的阀操纵系统
CN1309950C (zh) 4冲程式发动机
CN1230606C (zh) 油泵安装结构
CN1598251A (zh) 内燃机的带停缸机构的气门装置
CN1131370C (zh) 内燃机中的气门操纵系统
CN1118616C (zh) 内燃机的阀操纵系统
CN1085289C (zh) 用于一种装配有配气气门的内燃机的配气机构
CN1131369C (zh) 内燃机的阀操纵系统
CA2329581C (en) Valve operating system i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267623C (zh) 用于发动机的阀操作装置
CN1576522A (zh) 内燃机的气门传动装置
CN2584840Y (zh) 斜缸式通用四冲程发动机
CN1553048A (zh) 自由旋转式四冲程汽油机润滑系统
CN1629455A (zh) 挺杆导管
RU2330164C2 (ru) Система привода клапанов двигателя
CN1880733A (zh) 内燃机
CN1506566A (zh) 内燃机汽缸头
JP3592600B2 (ja) 内燃機関の動弁装置
CN1914409A (zh) 发动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30820

Termination date: 2018122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