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54216B - 空调系统 - Google Patents
空调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854216B CN111854216B CN201910350874.2A CN201910350874A CN111854216B CN 111854216 B CN111854216 B CN 111854216B CN 201910350874 A CN201910350874 A CN 201910350874A CN 111854216 B CN111854216 B CN 11185421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ressure
- port
- heat exchanger
- pressure pipe
- val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2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8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0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1932 season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2156 mix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918 waste hea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111 delay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6541 health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40—Fluid line arrangements
- F25B41/42—Arrangements for diverging or converging flows, e.g. branch lines or junc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1/00—Compressor arrangements
- F25B31/02—Compressor arrangements of motor-compressor units
- F25B31/023—Compressor arrangements of motor-compressor units with compressor of reciprocating-piston typ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30—Expansion means; Dispositions thereof
- F25B41/31—Expansion valves
- F25B41/33—Expansion valves with the valve member being actuated by the fluid pressure, e.g. by the pressure of the refrigerant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30—Expansion means; Dispositions thereof
- F25B41/31—Expansion valves
- F25B41/36—Expansion valves with the valve member being actuated by bimetal elements or shape-memory elements influenced by fluids, e.g. by the refrigerant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30—Expansion means; Dispositions thereof
- F25B41/39—Dispositions with two or more expansion means arranged in series, i.e. multi-stage expansion, on a refrigerant line leading to the same evaporato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3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one three-way valv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4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one four-way valv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9—Control issues
- F25B2313/0293—Control issues related to the indoor fan, e.g. controlling speed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41/00—Details of ejectors not being used as compression device; Details of flow restrictors or expansion valves
- F25B2341/06—Details of flow restrictors or expansion valves
- F25B2341/068—Expansion valves combined with a sensor
- F25B2341/0683—Expansion valves combined with a sensor the sensor is disposed in the suction line and influenced by the temperature or the pressure of the suction ga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07—Details of compressors or related parts
- F25B2400/074—Details of compressors or related parts with multiple cylind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19—Pumping down refrigerant from one part of the cycle to another part of the cycle, e.g. when the cycle is changed from cooling to heating, or before a defrost cycle is started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02—Compressor control
- F25B2600/025—Compressor control by controlling speed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02—Compressor control
- F25B2600/026—Compressor control by controlling unloaders
- F25B2600/0261—Compressor control by controlling unloaders external to the compresso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11—Fan speed control
- F25B2600/111—Fan speed control of condenser fa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11—Fan speed control
- F25B2600/112—Fan speed control of evaporator fa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5—Control of valves
- F25B2600/2507—Flow-diverting valv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包括高压管、低压管、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无泄漏热力膨胀阀及变容量压缩机,高压管和低压管可通断连接,分别用于供高、低压制冷剂流通;室内换热器与室外换热器间连无泄漏热力膨胀阀,二者分别连通高压管和低压管中的一个及另一个;变容量压缩机包括壳体、第一气缸及第二气缸,壳体设有吸气口和排气口;第一气缸设有与吸气口相连通的第一吸气孔、与排气口相连通的第一排气孔;第二气缸设有与吸气口相连通的第二吸气孔、与排气口相连通的第二排气孔、与高压管和低压管可通断连接的卸压孔;在变容量压缩机启动前,高压管和低压管相连通,并在第一预设时长后断开。该方案能效高,启动安全,便于实际应用,成本低。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在相关技术中,定速空调系统使用的压缩机由于是定速运转的,当室内热负荷小于压缩机的制冷量时,压缩机必须不断地启停,这样才能维持室内温度的大致恒定,压缩机的频繁启停使得制冷系统在部分负荷时的制冷效率降低,全年能源效率下降。
为了提高空调系统的全年能源效率,一种方法是采用变容压缩机。变容制冷压缩机是一种具有两个及两个以上压缩腔的压缩机,典型的是具有两个气缸的旋转式压缩机。当制冷负荷较大时,压缩机以全容量运转(两个气缸同时工作);当制冷负荷较小时,压缩机仅以部分容量运转(只有其中一个气缸工作,另一个不工作)。采用变容压缩机的空调系统,可以避免定速空调系统在部分负荷时存在的压缩机频繁启停和部分负荷效率降低问题,其SEER(seasonal energy efficiency ratio,制冷季节能源效率比)远高于定速空调系统,尽管还是低于变频空调系统,但其成本却远低于变频空调系统。可以说变容压缩机是一种兼顾了定速压缩机的低成本和变频压缩机的高效率的一种折衷方案,是近年来压缩机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其设计重点在于如何设置合理的变容方案。
为了提高空调系统的全年能源效率,另一种方法是利用压缩机停机时室内侧换热器中的余冷和余热。在空调系统持续运转一段时间以后压缩机刚停机而室内外换热器中的制冷剂尚未达到完全的压力平衡时,室内侧换热器中的制冷剂仍处于温度较低(制冷模式时)或温度较高(制热模式时)的状态,此时若让室内侧风扇继续运转一段时间,就能够以较低的能源消耗,继续向室内供应一段时间的冷风或热风,此即余冷或余热利用。然而这仅是一种理想情况,由于常规的空调系统大多采用毛细管、电子膨胀阀、热力膨胀阀等作为节流元件,这些节流元件在压缩机停机时不具有完全关断的能力,因此当压缩机刚停止运行时,高压侧的制冷剂将通过节流元件迅速流到低压侧,使高压侧的高温制冷剂和低压侧的低温制冷剂迅速混合,系统的高低压力很快达到压力平衡的状态,室内、室外侧换热器中制冷剂的温度也很快达到温度平衡的状态,从而使得室内侧换热器中余冷或余热的利用价值不高,其设计重点在于如何安全、有效地利用余冷或预热。
因此,为实现以上两种方法需克服其各自的困难,但为二者分别配置一定的配套结构,会提高空调系统的结构复杂度,造成成本升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出了一种空调系统。
有鉴于此,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包括高压管、低压管、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无泄漏热力膨胀阀及变容量压缩机,高压管用于供高压制冷剂流通;低压管用于供低压制冷剂流通,其与高压管可通断连接;室内换热器与高压管和低压管中的一个相连通;室外换热器与高压管和低压管中的另一个相连通;无泄漏热力膨胀阀连于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之间;变容量压缩机包括壳体、第一气缸及第二气缸,壳体设有吸气口和排气口;第一气缸设有与吸气口相连通的第一吸气孔、与排气口相连通的第一排气孔,以及同时与高压管和低压管可通断连接的卸压孔;第二气缸设有与吸气口相连通的第二吸气孔,以及与排气口相连通的第二排气孔;其中,在变容量压缩机启动前,高压管和低压管相连通,并在第一预设时长后断开。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一方面通过在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之间配置无泄漏热力膨胀阀,可以在变容量压缩机停机后阻断空调系统高低压侧的制冷剂,不让制冷剂混合而达到压力或温度的平衡(压缩机气缸本身在停机时密封效果很好,因而制冷剂不能通过压缩机气缸达到快速平衡),从而可利用室内换热器中的余冷或余热,提高空调系统的全年能源效率。
具体而言,无泄漏热力膨胀阀是这样一种热力膨胀阀,它在高低压差较大时起正常节流作用,而在两侧压差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则关断,从而可以在变容量压缩机停机时,有效起到使温度较高的高压制冷剂和温度较低的低压制冷剂分别保持在冷凝器和蒸发器中的作用。
进一步而言,无泄漏热力膨胀阀在变容量压缩机停机时完全切断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之间的管路,高、低压力不能得到完全平衡,因此在变容量压缩机重新启动时,会给变容量压缩机(尤其是气动力矩小、对启动压差敏感的转子式压缩机)带来较大的启动冲击。通过将空调系统的低压管与高压管可通断连接,并在变容量压缩机启动前令低压管和高压管导通第一预设时长,可令高低压侧的制冷剂混合而实现快速压力平衡,保证了变容量压缩机的顺利、安全启动。其中,第一预设时长与制冷剂的混合速度有关,受到高低压侧压差的影响,还受到制冷剂的充注量、粘性及其流动阻力的影响,对于具体的空调系统,可通过理论分析结合试验得出第一预设时长的合理取值。
另一方面,通过配置带有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的变容量压缩机,可以根据室内制冷或制热负荷调整运转容量,从而避免定速空调系统在部分负荷时存在的压缩机频繁启停和部分负荷效率降低问题,其SEER远高于定速空调系统,尽管还是低于变频空调系统,但其成本却远低于变频空调系统,兼顾了低成本和高效率。
具体而言,第一排气孔和第二排气孔均与壳体的内部相通,进而连通排气口。第一气缸采用滑片槽压力变化卸载方式,通过控制滑片腔的压力来决定该气缸是否工作,对于空调系统,高压管中的高压制冷剂的压力与变容量压缩机的排气口的压力一致,低压管中的低压制冷剂的压力与变容量压缩机的吸气口的压力一致,第一气缸的卸压孔同时与高压管和低压管可通断连接,则当卸压孔连通高压管时,第一气缸可正常工作,即能正常压缩气体;当卸压孔连通低压管时,第一气缸因进排气压力相同而被卸载,此时第一气缸不工作,即不能参与气体压缩。第二气缸为普通气缸,在变容量压缩机运行时始终能够压缩气体。
综上,本发明通过设置无泄漏热力膨胀阀,可以在变容量压缩机停机时隔断高温制冷剂和低温制冷剂,以利用室内换热器中的余冷或余热,提高空调系统的全年能源效率。本发明还将空调系统的低压管、高压管、变容量压缩机的第一气缸的卸压孔三者可通断连接,三者之间具有三种通断状态,可在不同时序下予以切换,一是在启动变容量压缩机前连通低压管和高压管,实现高低压侧快速压力平衡,保证变容量压缩机启动安全;二是在启动变容量压缩机时,将低压管与卸压孔连通以卸载第一气缸,令变容量压缩机仅以部分容量运转;三是在启动变容量压缩机时,将高压管与卸压孔连通以令第一气缸正常工作。其中后两种通断状态分别对应于变容量压缩机的两种运转容量,在两者之间切换可实现变容量压缩机的运转容量切换,有助于提升季节能源效率。可以理解的是,在变容量压缩机停机,无泄漏热力膨胀阀起到隔断作用时,以上三者之间的通断状态不必发生变化,即不必切换变容量压缩机的运转容量。
本发明通过配置无泄漏热力膨胀阀可有效利用余冷或余热,又利用一组通断结构在不同时序下的不同工作状态,同时实现了变容量压缩机的安全启动和运转容量切换。在提高空调系统的全年能源效率的同时,既便于实际应用,成本又较低。
另外,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空调系统,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空调系统还包括:三通阀,其第一端口与卸压孔相连,其第二端口与高压管相连,其第三端口与低压管相连。
在该技术方案中,具体限定了高压管、低压管及卸压孔之间的一种通断方案。通过设置三通阀,其三个端口分别连接卸压孔、高压管和低压管,可以实现三者之间不同的导通状态,进而切换空调系统的不同运行状态。具体而言,三通阀具有种三种导通状态:在第一导通状态下,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导通,第三端口断开,此时卸压孔与高压管连通,第一气缸可正常工作,变容量压缩机以全容量运转;在第二导通状态下,第一端口和第三端口导通,第二端口断开,此时卸压孔与低压管连通,第一气缸被卸载,变容量压缩机仅以部分容量运转;在第三导通状态下,第二端口和第三端口导通,第一端口断开,可在变容量压缩机启动前实现快速压力平衡,保证了变容量压缩机再次启动的安全性。该方案仅利用一个三通阀,就可实现变容量压缩机在全容量运行模式和部分容量运行模式之间的切换,在变容量压缩机停机时保持高低压差以充分利用空调系统室内换热器中的余冷或余热,以及在变容量压缩机启动前实现高低压平衡避免变容量压缩机带载启动等三种功能,在达到提高空调系统全年能源效率的同时,达到了降低系统成本的目的。其中,三通阀可以是多种形式的阀门,优选地可以采用电磁三通阀,以方便实现自动控制。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一电磁阀及第二电磁阀,第一电磁阀连于卸压孔和高压管之间,第二电磁阀连于卸压孔和低压管之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具体限定了高压管、低压管及卸压孔之间的另一种通断方案。通过在卸压孔和高压管之间设置第一电磁阀、在卸压孔和低压管之间设置第二电磁阀,可在仅开启第一电磁阀时令第一气缸正常工作(相当于三通阀的第一导通状态),在仅开启第二电磁阀时卸载第一气缸(相当于三通阀的第二导通状态),在同时开启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时,高压管和低压管则经卸压孔导通,可在变容量压缩机启动前实现快速压力平衡(相当于三通阀的第三导通状态)。通过控制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的动作时序,即实现了变容量压缩机在全容量运行模式和部分容量运行模式之间的切换,在变容量压缩机停机时保持高低压差以充分利用空调系统室内换热器中的余冷或余热,以及在变容量压缩机启动前实现高低压平衡避免变容量压缩机带载启动等三种功能,结构简洁,易于控制,且成本低。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空调系统还包括:四通阀,其第一接口与排气口相连,其第二接口与室外换热器相连,其第三接口与吸气口相连,其第四接口与室内换热器相连。
在该技术方案中,空调系统还设置有四通阀,四通阀具有四个接口,分别连接变容量压缩机的排气口、室外换热器、变容量压缩机的吸气口、室内换热器相连。四通阀有两种连通状态,实现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的切换。在第一连通状态下,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相通,即排气口与室外换热器相通,室外换热器作为冷凝器,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相通,即吸气口与室内换热器相通,室内换热器作为蒸发器,空调系统运行制冷模式;在第二连通状态下,第一接口和第四接口相通,即排气口与室内换热器相通,室内换热器作为冷凝器,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相通,即吸气口与室外换热器相通,室外换热器作为蒸发器,空调系统运行制热模式。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高压管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接口和排气口,低压管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三接口和吸气口。
在该技术方案中,具体限定了高压管和低压管的一个设置方案。二者分别直接与排气口、吸气口相连,邻近卸压孔,可缩短布置管路。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高压管和低压管中的一个的两端分别连接室内换热器和无泄漏热力膨胀阀,高压管和低压管中的另一个的两端分别连接室外换热器和无泄漏热力膨胀阀。
在该技术方案中,具体限定了高压管和低压管的另一个设置方案。由于无泄漏热力膨胀阀连接在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之间,在空调系统正常运行时,其两端所连的管路分别为高压管和低压管,也可以实现切换变容量压缩机的容量、在变容量压缩机启动前快速平衡压力的作用。该方案与前一方案的不同之处在于,无泄漏热力膨胀阀两端的管路并不为恒定的高压管或低压管,当空调系统运行制冷模式时,室外换热器为高压侧,室内换热器为低压侧,则室外换热器和无泄漏热力膨胀阀之间的管路为高压管,室内换热器和无泄漏热力膨胀阀之间的管路为低压管,反之则互换,在此不再赘述。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无泄漏热力膨胀阀为单向节流元件,仅在制冷剂从室外换热器流向室内换热器时起节流作用,当制冷剂反向流动时仅起流通作用;空调系统还包括:单向节流装置,其与无泄漏热力膨胀阀相连,仅在制冷剂从室内换热器流向室外换热器时起节流作用,当制冷剂反向流动时仅起流通作用。
在该技术方案中,具体限定了无泄漏热力膨胀阀为单向节流元件,仅在制冷剂正向流动时起节流作用,在制冷剂反向流动时则仅起流通作用。为实现空调系统在不同模式下的正常运行,还设置了节流方向与无泄漏热力膨胀阀相反的单向节流装置,单向节流装置也属于单向节流元件,通过二者配合,可在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下都确保制冷剂顺利节流。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无泄漏热力膨胀阀包括阀体以及连接阀体的第一阀口、第二阀口、外平衡管、感温包,第一阀口与室外换热器直接或间接相连;第二阀口与室内换热器直接或间接相连;外平衡管与吸气口相连通;感温包设置在外平衡管与吸气口之间的管路上,并靠近外平衡管与吸气口的管路结合点;其中,在第一阀口和第二阀口的压差大于等于导通压差,且制冷剂从第一阀口流向第二阀口的情况下,无泄漏热力膨胀阀起节流作用;在第一阀口和第二阀口的压差大于等于导通压差,且制冷剂从第二阀口流向第一阀口的情况下,无泄漏热力膨胀阀起流通作用;在第一阀口和第二阀口的压差小于导通压差的情况下,无泄漏热力膨胀阀关断。
在该技术方案中,具体限定了无泄漏热力膨胀阀的结构及相应的运行特点,无泄漏热力膨胀阀为单向节流且带压力保持功能的节流元件,可满足在变容量压缩机运行时导通,以确保制冷剂顺利节流,在高低压侧压差减小时关断,以避免高低压侧制冷剂混合,从而可利用室内换热器中的余冷或余热,提高空调系统的全年能源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预设时长的取值范围为3秒至60秒。
在该技术方案中,具体限定了第一预设时长的取值范围为3秒至60秒。该下限值可确保有效平衡高低压侧的压差,保证了变容量压缩机的顺利、安全启动,该上限值有助于控制调压耗时,避免空调系统开机时间过长而影响用户的体验感。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空调系统还包括室内风扇和控制器,室内风扇朝向室内换热器设置;控制器与室内风扇电连接,控制器控制室内风扇在变容量压缩机停机后继续运行第二预设时长。
在该技术方案中,空调系统还包括朝向室内换热器设置的室内风扇,以及与室内风扇电连接的控制器,通过控制器控制室内风扇在停机后继续运行第二预设时长,可以继续向室内送风,从而充分利用了停机后留存在室内换热器中的制冷剂的余冷或余热,有利于增加空调系统的能效。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二预设时长的取值范围为60秒至90秒。
在该技术方案中,具体限定了第二预设时长的取值范围为60秒至90秒,该下限值可确保充分利用室内换热器中的制冷剂的余冷或余热,增加空调系统的能效,该上限值可避免在余冷或余热耗尽后向室内吹热风或吹冷风,有助于提升用户使用健康性和舒适性。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空调系统在制冷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空调系统在制热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发明另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空调系统在制冷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发明另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空调系统在制热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4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室内换热器,20室外换热器,30无泄漏热力膨胀阀,31阀体,32第一阀口,33第二阀口,34外平衡管,35感温包,40变容量压缩机,41排气管,42吸气管,43壳体,431第一吸气口,432第二吸气口,433排气口,44第一气缸,441第一吸气孔,442第一排气孔,443卸压孔,45第二气缸,451第二吸气孔,452第二排气孔,46电机,47曲轴,50气液分离器,60三通阀,61第一端口,62第二端口,63第三端口,70第一电磁阀,80第二电磁阀,90四通阀,91第一接口,92第二接口,93第三接口,94第四接口,100单向节流短管,110室内风扇,120室外风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4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所述空调系统。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一个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包括高压管、低压管、室内换热器10、室外换热器20、无泄漏热力膨胀阀30及变容量压缩机40,高压管(例如变容量压缩机40的排气管41,与排气口433相连)用于供高压制冷剂流通;低压管(例如变容量压缩机40的吸气管42,与吸气口相连)用于供低压制冷剂流通,其与高压管可通断连接;室内换热器10与高压管和低压管中的一个相连通;室外换热器20与高压管和低压管中的另一个相连通;无泄漏热力膨胀阀30连于室内换热器10和室外换热器20之间;变容量压缩机40包括壳体43、第一气缸44及第二气缸45,壳体43设有吸气口(具体包括第一吸气口431和第二吸气口432)和排气口433;第一气缸44设有与第一吸气口431相连通的第一吸气孔441、与排气口433相连通的第一排气孔442,以及同时与高压管和低压管可通断连接的卸压孔443;第二气缸45设有与第二吸气口432相连通的第二吸气孔451,以及与排气口433相连通的第二排气孔452;其中,在变容量压缩机40启动前,高压管和低压管相连通,并在第一预设时长后断开。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一方面通过在室内换热器10和室外换热器20之间配置无泄漏热力膨胀阀30,可以在变容量压缩机40停机后阻断空调系统高低压侧的制冷剂,不让制冷剂混合而达到压力或温度的平衡(压缩机气缸本身在停机时密封效果很好,因而制冷剂不能通过压缩机气缸达到快速平衡),从而可利用室内换热器10中的余冷或余热,提高空调系统的全年能源效率。
具体而言,无泄漏热力膨胀阀30是这样一种热力膨胀阀,它在高低压差较大时起正常节流作用,而在两侧压差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则关断,从而可以在变容量压缩机40停机时,有效起到使温度较高的高压制冷剂和温度较低的低压制冷剂分别保持在冷凝器和蒸发器中的作用。
进一步而言,无泄漏热力膨胀阀30在变容量压缩机40停机时完全切断室内换热器10和室外换热器20之间的管路,高、低压力不能得到完全平衡,因此在变容量压缩机40重新启动时,会给变容量压缩机40(尤其是气动力矩小、对启动压差敏感的转子式压缩机)带来较大的启动冲击。通过将空调系统的低压管与高压管可通断连接,并在变容量压缩机40启动前令低压管和高压管导通第一预设时长,可令高低压侧的制冷剂混合而实现快速压力平衡,保证了变容量压缩机40的顺利、安全启动。其中,第一预设时长与制冷剂的混合速度有关,受到高低压侧压差的影响,还受到制冷剂的充注量、粘性及其流动阻力的影响,对于具体的空调系统,可通过理论分析结合试验得出第一预设时长的合理取值。
另一方面,通过配置带有第一气缸44和第二气缸45的变容量压缩机40,可以根据室内制冷或制热负荷调整运转容量,从而避免定速空调系统在部分负荷时存在的压缩机频繁启停和部分负荷效率降低问题,其SEER远高于定速空调系统,尽管还是低于变频空调系统,但其成本却远低于变频空调系统,兼顾了低成本和高效率。
具体地,第一排气孔442和第二排气孔452均与壳体43的内部相通,进而连通排气口433。变容量压缩机40为双缸变容量旋转式压缩机,还包括电机46和曲轴47,第一气缸44、第二气缸45和电机46安装在同一根曲轴47上,曲轴47随电机46的转动而转动,带动第一气缸44和第二气缸45运行。变容量压缩机40的吸气管42上还设置有气液分离器50。第一气缸44采用滑片槽压力变化卸载方式,通过控制滑片腔的压力来决定该气缸是否工作,对于空调系统,高压管中的高压制冷剂的压力与变容量压缩机40的排气口433的压力一致,均为Pd,低压管中的低压制冷剂的压力与变容量压缩机40的吸气口的压力一致,均为Ps,第一气缸44的卸压孔443同时与高压管和低压管可通断连接,则当卸压孔443连通高压管时,第一气缸44可正常工作,即能正常压缩气体;当卸压孔443连通低压管时,第一气缸44因进排气压力相同而被卸载,此时第一气缸44不工作,即不能参与气体压缩。第二气缸45为普通旋转式压缩机的气缸,当电机46通电时,第二气缸45始终工作,即始终能够压缩气体。
综上,本发明通过设置无泄漏热力膨胀阀30,可以在变容量压缩机40停机时隔断高温制冷剂和低温制冷剂,以利用室内换热器10中的余冷或余热,提高空调系统的全年能源效率。本发明还将空调系统的低压管、高压管、变容量压缩机40的第一气缸44的卸压孔443三者可通断连接,三者之间具有三种通断状态,可在不同时序下予以切换,一是在启动变容量压缩机40前连通低压管和高压管,实现高低压侧快速压力平衡,保证变容量压缩机40启动安全;二是在启动变容量压缩机40时,将低压管与卸压孔443连通以卸载第一气缸44,令变容量压缩机40仅以部分容量运转;三是在启动变容量压缩机40时,将高压管与卸压孔443连通以令第一气缸44正常工作。其中后两种通断状态分别对应于变容量压缩机40的两种运转容量,在两者之间切换可实现变容量压缩机40的运转容量切换,有助于提升季节能源效率。可以理解的是,在变容量压缩机40停机,无泄漏热力膨胀阀30起到隔断作用时,以上三者之间的通断状态不必发生变化,即不必切换变容量压缩机40的运转容量。
本发明通过配置无泄漏热力膨胀阀30可有效利用余冷或余热,又利用一组通断结构在不同时序下的不同工作状态,同时实现了变容量压缩机40的安全启动和运转容量切换。在提高空调系统的全年能源效率的同时,既便于实际应用,成本又较低。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系统还包括:三通阀60,其第一端口61与卸压孔443相连,其第二端口62与高压管相连,其第三端口63与低压管相连。
在该实施例中,具体限定了高压管、低压管及卸压孔443之间的一种通断方案。通过设置三通阀60,其三个端口分别连接卸压孔443、高压管和低压管,可以实现三者之间不同的导通状态,进而切换空调系统的不同运行状态。具体而言,三通阀60具有种三种导通状态:在第一导通状态下,第一端口61和第二端口62导通,第三端口63断开,此时卸压孔443与高压管连通,第一气缸44可正常工作,变容量压缩机40以全容量运转;在第二导通状态下,第一端口61和第三端口63导通,第二端口62断开,此时卸压孔443与低压管连通,第一气缸44被卸载,变容量压缩机40仅以部分容量运转;在第三导通状态下,第二端口62和第三端口63导通,第一端口61断开,可在变容量压缩机40启动前实现快速压力平衡,保证了变容量压缩机40再次启动的安全性。该方案仅利用一个三通阀60,就可实现变容量压缩机40在全容量运行模式和部分容量运行模式之间的切换,在变容量压缩机40停机时保持高低压差以充分利用空调系统室内换热器10中的余冷或余热,以及在变容量压缩机40启动前实现高低压平衡避免变容量压缩机40带载启动等三种功能,在达到提高空调系统全年能源效率的同时,达到了降低系统成本的目的。其中,三通阀60可以是多种形式的阀门,优选地可以采用电磁三通阀60,以方便实现自动控制。
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一电磁阀70及第二电磁阀80,第一电磁阀70连于卸压孔443和高压管之间,第二电磁阀80连于卸压孔443和低压管之间。
在该实施例中,具体限定了高压管、低压管及卸压孔443之间的另一种通断方案。通过在卸压孔443和高压管之间设置第一电磁阀70、在卸压孔443和低压管之间设置第二电磁阀80,可在仅开启第一电磁阀70时令第一气缸44正常工作(相当于三通阀60的第一导通状态),在仅开启第二电磁阀80时卸载第一气缸44(相当于三通阀60的第二导通状态),在同时开启第一电磁阀70和第二电磁阀80时,高压管和低压管则经卸压孔443导通,可在变容量压缩机40启动前实现快速压力平衡(相当于三通阀60的第三导通状态)。通过控制第一电磁阀70和第二电磁阀80的动作时序,即实现了变容量压缩机40在全容量运行模式和部分容量运行模式之间的切换,在变容量压缩机40停机时保持高低压差以充分利用空调系统室内换热器10中的余冷或余热,以及在变容量压缩机40启动前实现高低压平衡避免变容量压缩机40带载启动等三种功能,结构简洁,易于控制,且成本低。
如图1至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系统还包括:四通阀90,其第一接口91与排气口433相连,其第二接口92与室外换热器20相连,其第三接口93与吸气口相连,其第四接口94与室内换热器10相连。
在该实施例中,空调系统还设置有四通阀90,四通阀90具有四个接口,分别连接变容量压缩机40的排气口433、室外换热器20、变容量压缩机40的吸气口、室内换热器10相连。四通阀90有两种连通状态,实现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的切换。如图1和图3所示,在第一连通状态下,第一接口91和第二接口92相通,即排气口433与室外换热器20相通,室外换热器20作为冷凝器,第三接口93和第四接口94相通,即吸气口与室内换热器10相通,室内换热器10作为蒸发器,空调系统运行制冷模式;如图2和图4所示,在第二连通状态下,第一接口91和第四接口94相通,即排气口433与室内换热器10相通,室内换热器10作为冷凝器,第二接口92和第三接口93相通,即吸气口与室外换热器20相通,室外换热器20作为蒸发器,空调系统运行制热模式。
如图1至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高压管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接口91和排气口433,低压管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三接口93和吸气口。
在该实施例中,具体限定了高压管和低压管的一个设置方案。二者分别直接与排气口433、吸气口相连,邻近卸压孔443,可缩短布置管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高压管和低压管中的一个的两端分别连接室内换热器10和无泄漏热力膨胀阀30,高压管和低压管中的另一个的两端分别连接室外换热器20和无泄漏热力膨胀阀30。
在该实施例中,具体限定了高压管和低压管的另一个设置方案。由于无泄漏热力膨胀阀30连接在室内换热器10和室外换热器20之间,在空调系统正常运行时,其两端所连的管路分别为高压管和低压管,也可以实现切换变容量压缩机40的容量、在变容量压缩机40启动前快速平衡压力的作用。该方案与前一方案的不同之处在于,无泄漏热力膨胀阀30两端的管路并不为恒定的高压管或低压管,当空调系统运行制冷模式时,室外换热器20为高压侧,室内换热器10为低压侧,则室外换热器20和无泄漏热力膨胀阀30之间的管路为高压管,室内换热器10和无泄漏热力膨胀阀30之间的管路为低压管,反之则互换,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无泄漏热力膨胀阀30为单向节流元件,仅在制冷剂从室外换热器20流向室内换热器10时起节流作用,当制冷剂反向流动时仅起流通作用;如图1至图4所示,空调系统还包括:单向节流装置(例如单向节流短管100),其与无泄漏热力膨胀阀30相连,仅在制冷剂从室内换热器10流向室外换热器20时起节流作用,当制冷剂反向流动时仅起流通作用。
在该实施例中,具体限定了无泄漏热力膨胀阀30为单向节流元件,仅在制冷剂正向流动时起节流作用,在制冷剂反向流动时则仅起流通作用。为实现空调系统在不同模式下的正常运行,还设置了节流方向与无泄漏热力膨胀阀30相反的单向节流装置,单向节流装置也属于单向节流元件,通过二者配合,可在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下都确保制冷剂顺利节流。
如图1至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无泄漏热力膨胀阀30包括阀体31以及连接阀体31的第一阀口32、第二阀口33、外平衡管34、感温包35,第一阀口32与室外换热器20直接或间接相连;第二阀口33与室内换热器10直接或间接相连;外平衡管34与吸气口相连通;感温包35设置外平衡管34与吸气口之间的管路上,并靠近外平衡管34与吸气口的管路结合点;其中,在第一阀口32和第二阀口33的压差大于等于导通压差,且制冷剂从第一阀口32流向第二阀口33的情况下,无泄漏热力膨胀阀30起节流作用;在第一阀口32和第二阀口33的压差大于等于导通压差,且制冷剂从第二阀口33流向第一阀口32的情况下,无泄漏热力膨胀阀30起流通作用;在第一阀口32和第二阀口33的压差小于导通压差的情况下,无泄漏热力膨胀阀30关断。
在该实施例中,具体限定了无泄漏热力膨胀阀30的结构及相应的运行特点,无泄漏热力膨胀阀30为单向节流且带压力保持功能的节流元件,可满足在变容量压缩机40运行时导通,以确保制冷剂顺利节流,在高低压侧压差减小时关断,以避免高低压侧制冷剂混合,从而可利用室内换热器10中的余冷或余热,提高空调系统的全年能源效率。可选地,单向节流短管100与无泄漏热力膨胀阀30串联或并联,串联时可连接在无泄漏热力膨胀阀30的第一阀口32所在的一侧,也可连接在第二阀口33所在的一侧。具体地,单向节流短管100具有正向端和反向端,当单向节流短管100串联在第二阀口33所在的一侧时,其反向端和第二阀口33相连,正向端和室内换热器10的一端相连,即第二阀口33与室内换热器10的一端经单向节流短管100间接相连。当制冷剂由反向端流向正向端时,单向节流短管100没有节流作用,仅起流通作用;当制冷剂由正向端流向反向端时,单向节流短管100起节流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预设时长的取值范围为3秒至60秒。
在该实施例中,具体限定了第一预设时长的取值范围为3秒至60秒。该下限值可确保有效平衡高低压侧的压差,保证了变容量压缩机40的顺利、安全启动,该上限值有助于控制调压耗时,避免空调系统开机时间过长而影响用户的体验感。进一步地,第一预设时长的取值范围可缩小至3秒至55秒,其典型取值范围为5秒至15秒。
如图1至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系统还包括室内风扇110和控制器(图中未示出),室内风扇110朝向室内换热器10设置;控制器与室内风扇110电连接,控制器控制室内风扇110在变容量压缩机40停机后继续运行第二预设时长。
在该实施例中,空调系统还包括朝向室内换热器10设置的室内风扇110,以及与室内风扇110电连接的控制器,通过控制器控制室内风扇110在停机后继续运行第二预设时长,可以继续向室内送风,从而充分利用了停机后留存在室内换热器10中的制冷剂的余冷或余热,有利于增加空调系统的能效。进一步地,空调系统还包括朝向室外换热器20设置的室外风扇120,以提高室外换热器20的换热效率。可以想到地,空调系统中所有电器元件均可由控制器控制,例如三通阀60、第一电磁阀70、第二电磁阀80和四通阀90。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预设时长的取值范围为60秒至90秒。
在该实施例中,具体限定了第二预设时长的取值范围为60秒至90秒,该下限值可确保充分利用室内换热器10中的制冷剂的余冷或余热,增加空调系统的能效,该上限值可避免在余冷或余热耗尽后向室内吹热风或吹冷风,有助于提升用户使用健康性和舒适性。
接下来通过两个具体实施例介绍本发明提供的空调系统的运行过程。
具体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2所示的空调系统,包括室内换热器10、室外换热器20、无泄漏热力膨胀阀30、变容量压缩机40、气液分离器50、三通阀60、四通阀90、单向节流短管100、室内风扇110、室外风扇120等,其具体结构参见上述实施例。
如图1所示的空调系统,在三通阀60的控制下,可以实现变容量压缩机40在全容量运行模式和部分容量运行模式之间的切换。而在每种运行模式下,又可以分为压缩机运行阶段,压缩机停机期间的压力保持阶段,以及压缩机开机之前的压力卸载阶段。在压缩机运行阶段下,变容量压缩机40可以全容量或部分容量运行;在停机保压阶段,变容量压缩机40停止运行,但室外换热器20内保持高压状态,室内换热器10内保持低压状态(此为制冷模式时,制热模式时则正好相反);在压力卸载阶段,变容量压缩机40为停机状态,但变容量压缩机40的吸气管42和排气管41的压力差迅速达到接近平衡的状态,以减小变容量压缩机40的启动压差,为变容量压缩机40下次启动及重新进入运行阶段做好准备。具体如下:
1.全容量运行模式
(1a)压缩机以全容量运行阶段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此阶段下,变容量压缩机40以全容量运行,三通阀60处于第一导通状态,四通阀90处于第一连通状态(如图1所示的制冷模式时)或第二连通状态(如图2所示的制热模式时)。
当三通阀60处于第一导通状态时,第一端口61和第二端口62导通,变容量压缩机40的第一气缸44的卸压孔443和排气口433连通。当变容量压缩机40的电机46通电时,带动第二气缸45运转,将第二吸气孔451处的气体压缩到高压,并由第二排气孔452排入变容量压缩机40的壳体43内,进而经由变容量压缩机40的排气口433排出变容量压缩机40外。由于第一气缸44的卸压孔443是和排气口433连通的,由排气口433排出的高压气体被引入到卸压孔443处,使得卸压孔443处也为高压状态,因此第一气缸44可以正常工作,即第一气缸44和第二气缸45都可以压缩气体,变容量压缩机40处于全容量运行模式。
在全容量运行阶段,第一气缸44由第一吸气孔441吸入气体,将气体压缩升压后,由第一排气孔442排入变容量压缩机40的壳体43内,在和第二气缸45排入壳体43内的气体相混合后,一起经由变容量压缩机40的排气口433排出变容量压缩机40外。
如图1所示,在空调系统处于制冷循环模式时,排出变容量压缩机40的制冷剂依次经过四通阀90的第一接口91→四通阀90的第二接口92→室外换热器20→无泄漏热力膨胀阀30→单向节流短管100→室内换热器10→四通阀90的第四接口94→第三接口93→气液分离器50,返回变容量压缩机40的第一吸气口431和第二吸气口432,形成完整的制冷循环。在制冷循环模式下,室外换热器20中处于高压冷凝状态,室内换热器10中处于低压蒸发状态,无泄漏热力膨胀阀30的两侧处于较大压差状态,因此无泄漏热力膨胀阀30处于导通和正常节流的状态。在制冷循环模式下,单向节流短管100处于反向流动状态,此时单向节流短管100没有节流作用,只有流通作用。
如图2所示,在空调系统处于制热循环模式时,排出变容量压缩机40的制冷剂依次经过四通阀90的第一接口91→四通阀90的第四接口94→室内换热器10→单向节流短管100→无泄漏热力膨胀阀30→室外换热器20→四通阀90的第二接口92→四通阀90的第三接口93→气液分离器50→变容量压缩机40的第一吸气口431和第二吸气口432,形成完整的制热循环。在制热循环模式下,单向节流短管100处于正向流动状态,此时单向节流短管100起节流作用。在制热循环模式下,室内换热器10中处于高压冷凝状态,室外换热器20中处于低压蒸发状态,无泄漏热力膨胀阀30的两侧处于反向的较大压差状态,此时无泄漏热力膨胀阀30没有节流作用,只起流通作用。单向节流短管100处于正向流动状态,此时单向节流短管100起到节流作用。
在全容量运行阶段,室内风扇110和室外风扇120持续运转,室内风扇110将室内换热器10的冷量或热量通过空气循环带到室内,以给室内制冷或供热。
(1b)停机保压阶段
如图1和图2所示,在停机保压阶段,变容量压缩机40停止运行,而三通阀60维持第一导通状态。
当变容量压缩机40刚停止运行时,无泄漏热力膨胀阀30两侧的压力一开始会趋于平衡,即高压侧的制冷剂会继续向低压侧流动,使得高压侧的压力减小,而低压侧的压力降低。但当无泄漏热力膨胀阀30两侧的压差减小到无泄漏热力膨胀阀30的截止压力时,无泄漏热力膨胀阀30将截止,此时高压侧的制冷剂不能再向低压侧流动,从而将仍具有一定压差的制冷剂分别限制在系统的高压侧和低压侧。
在变容量压缩机40刚停机时,若停机前空调系统工作在制冷模式,则停机后室外换热器20中仍留有温度较高的高压制冷剂,而室内换热器10中仍留有温度较低的低压制冷剂,此时若继续保持室内风扇110运转,就能继续向室内送出冷风,从而充分利用变容量压缩机40停机后,留存在室内换热器10中制冷剂的余冷,有利于增加空调系统的制冷季节能效,提高空调系统的全年能源效率比。
在变容量压缩机40刚停机时,若停机前空调系统工作在制热模式,则停机后室内换热器10中仍留有温度较高的高压制冷剂,而室外换热器20中仍留有温度较低的低压制冷剂,此时若继续保持室内风扇110运转,就能继续向室内送出热风,从而充分利用了变容量压缩机40停机后,留存在室内换热器10中制冷剂的余热,有利于增加空调系统的制热季节能效,提高空调系统的全年能源效率比。
停机保压阶段的时长一般为3分钟至5分钟,在此阶段变容量压缩机40和室外风扇120保持停止状态,室内风扇110继续运转的时间小于或等于变容量压缩机40的停机时间,典型地,室内风扇110在变容量压缩机40停机后继续运转时间为60秒至90秒。
(1c)压力卸载阶段
如图1和图2所示,在压力卸载阶段,变容量压缩机40维持停止状态,而三通阀60切换到第三导通状态,并在第三导通状态延时一段时间td(即第一预设时长)td为3秒至60秒,典型地为5秒至15秒。
当三通阀60处于第三导通状态时,第三端口63和第二端口62导通,变容量压缩机40的排气口433和第一吸气口431及第二吸气口432连通。在变容量压缩机40的排气管41中的高压气态制冷剂将立即通过三通阀60的第二端口62和第三端口63旁通到变容量压缩机40的第一吸气口431和第二吸气口432处,使得第一气缸44和第二气缸45的吸、排气口433处的压差越来越小,同时室外换热器20和室内换热器10之间的压差也越来越小,在td时间段快结束时,第一气缸44和第二气缸45的吸、排气口433处的压差接近相等,即实现了压力卸载。
当延时时间td结束时,压力卸载阶段结束。然后重新回到变容量压缩机40运行阶段,三通阀60切换回第一导通状态,同时变容量压缩机40启动。由于在压力卸载阶段,高、低压压力已平衡,因此变容量压缩机40启动负载较小,能够顺利启动。
2.部分容量工作方式
(2a)变容量压缩机40以部分容量运行阶段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此阶段下,变容量压缩机40以部分容量运行,三通阀60处于第二导通状态,四通阀90处于第一连通状态(如图1所示的制冷模式时)或第二连通状态(如图2所示的制热模式时)。
当三通阀60处于第二导通状态时,第一端口61和第三端口63导通,变容量压缩机40的第一气缸44的卸压孔443和变容量压缩机40的吸气管42及第一气缸44的第一吸气孔441相通。此时第一气缸44被卸载,不能正常压缩气体,而第二气缸45仍可以正常压缩气体。当变容量压缩机40的电机46通电时,带动第二气缸45运转,将第二吸气孔451处的气体压缩到高压,并由第二排气孔452排入变容量压缩机40的壳体43内,进而经由变容量压缩机40的排气口433排出变容量压缩机40外。由于第一气缸44的卸压孔443是和吸气口连通的,卸压孔443处的压力和吸气口处的压力均为低压,故在电机46通电时,第一气缸44只能空转而不能正常压缩气体。因此变容量压缩机40处于部分容量运行模式。
如图1所示,在空调系统处于制冷循环模式时,排出变容量压缩机40的制冷剂依次经过四通阀90的第一接口91→四通阀90的第二接口92→室外换热器20→无泄漏热力膨胀阀30→单向节流短管100→室内换热器10→四通阀90的第四接口94→第三接口93→气液分离器50,返回变容量压缩机40的第二吸气口432,形成完整的制冷循环。在制冷循环模式下,室外换热器20中处于高压冷凝状态,室内换热器10中处于低压蒸发状态,无泄漏热力膨胀阀30的两侧处于较大压差状态,因此无泄漏热力膨胀阀30处于导通和正常节流的状态。在制冷循环模式下,单向节流短管100处于反向流动状态,此时单向节流短管100没有节流作用,只有流通作用。
如图2所示,在空调系统处于制热循环模式时,排出变容量压缩机40的制冷剂依次经过四通阀90的第一接口91→四通阀90的第四接口94→室内换热器10→单向节流短管100→无泄漏热力膨胀阀30→室外换热器20→四通阀90的第二接口92→四通阀90的第三接口93→气液分离器50→变容量压缩机40的第二吸气口432,形成完整的制热循环。在制热循环模式下,单向节流短管100处于正向流动状态,此时单向节流短管100起节流作用。在制热循环模式下,室内换热器10中处于高压冷凝状态,室外换热器20中处于低压蒸发状态,无泄漏热力膨胀阀30的两侧处于反向的较大压差状态,此时无泄漏热力膨胀阀30没有节流作用,只起流通作用。单向节流短管100处于正向流动状态,此时单向节流短管100起到节流作用。
在部分容量运行阶段,室内风扇110和室外风扇120持续运转,室内风扇110将室内换热器10的冷量或热量通过空气循环带到室内,以给室内制冷或供热。
(2b)停机保压阶段
如图1和图2所示,在停机保压阶段,变容量压缩机40停止运行,而三通阀60维持第二导通状态。
当变容量压缩机40刚停止运行时,无泄漏热力膨胀阀30两侧的压力一开始会趋于平衡,即高压侧的制冷剂会继续向低压侧流动,使得高压侧的压力减小,而低压侧的压力降低。但当无泄漏热力膨胀阀30两侧的压差减小到无泄漏热力膨胀阀30的截止压力时,无泄漏热力膨胀阀30将截止,此时高压侧的制冷剂不能再向低压侧流动,从而将仍具有一定压差的制冷剂分别限制在系统的高压侧和低压侧。
在变容量压缩机40刚停机时,若停机前空调系统工作在制冷模式,则停机后室外换热器20中仍留有温度较高的高压制冷剂,而室内换热器10中仍留有温度较低的低压制冷剂,此时若继续保持室内风扇110运转,就能继续向室内送出冷风,从而充分利用变容量压缩机40停机后,留存在室内换热器10中制冷剂的余冷,有利于增加空调系统的制冷季节能效,提高空调系统的全年能源效率比。
在变容量压缩机40刚停机时,若停机前空调系统工作在制热模式,则停机后室内换热器10中仍留有温度较高的高压制冷剂,而室外换热器20中仍留有温度较低的低压制冷剂,此时若继续保持室内风扇110运转,就能继续向室内送出热风,从而充分利用了变容量压缩机40停机后,留存在室内换热器10中制冷剂的余热,有利于增加空调系统的制热季节能效,提高空调系统的全年能源效率比。
停机保压阶段的时长一般为3分钟至5分钟,在此阶段变容量压缩机40和室外风扇120保持停止状态,室内风扇110继续运转的时间小于或等于变容量压缩机40的停机时间,典型地,室内风扇110在变容量压缩机40停机后继续运转时间为60秒至90秒。
(2c)压力卸载阶段
如图1和图2所示,在压力卸载阶段,变容量压缩机40维持停止状态,而三通阀60切换到第三导通状态,并在第三导通状态延时一段时间td。
当三通阀60处于第三导通状态时,第三端口63和第二端口62导通,变容量压缩机40的排气口433和第一吸气口431及第二吸气口432连通。在变容量压缩机40的排气管41中的高压气态制冷剂将立即通过三通阀60的第二端口62和第三端口63旁通到变容量压缩机40的第一吸气口431和第二吸气口432处,使得第一气缸44和第二气缸45的吸、排气口433处的压差越来越小,同时室外换热器20和室内换热器10之间的压差也越来越小,在td时间段快结束时,第一气缸44和第二气缸45的吸、排气口433处的压差接近相等,即实现了压力卸载。
当延时时间td结束时,压力卸载阶段结束。然后重新回到变容量压缩机40运行阶段,三通阀60切换回第二导通状态,同时变容量压缩机40启动。由于在压力卸载阶段,高、低压压力已平衡,因此变容量压缩机40启动负载较小,能够顺利启动。
具体实施例二
如图3和图4所示的空调系统,包括室内换热器10、室外换热器20、无泄漏热力膨胀阀30、变容量压缩机40、气液分离器50、第一电磁阀70、第二电磁阀80、四通阀90、单向节流短管100、室内风扇110、室外风扇120等,其与具体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用第一电磁阀70和第二电磁阀80代替了三通阀60。当第一电磁阀70导通,第二电磁阀80截止时,相当于三通阀60处于第一导通状态;当第一电磁阀70截止,第二电磁阀80导通时,相当于三通阀60处于第二导通状态;当第一电磁阀70导通,第二电磁阀80导通时,相当于三通阀60处于第三导通状态。因此,通过第一电磁阀70和第二电磁阀80的开关状态的组合,可以实现和具体实施例一相同的功能。
如图3所示的空调系统,在第一电磁阀70和第二电磁阀80的控制下,可以实现变容量压缩机40在全容量运行模式和部分容量运行模式之间的切换。而在每种运行模式下,又可以分为压缩机运行阶段,压缩机停机期间的压力保持阶段,以及压缩机开机之前的压力卸载阶段。在压缩机运行阶段下,变容量压缩机40可以全容量或部分容量运行;在停机保压阶段,变容量压缩机40停止运行,但室外换热器20内保持高压状态,室内换热器10内保持低压状态(此为制冷模式时,制热模式时则正好相反);在压力卸载阶段,变容量压缩机40为停机状态,但变容量压缩机40的吸气管42和排气管41的压力差迅速达到接近平衡的状态,以减小变容量压缩机40的启动压差,为变容量压缩机40下次启动及重新进入运行阶段做好准备。具体可参考具体实施例一,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节流元件采用无泄漏热力膨胀阀30的空调系统,在压缩机运行期间,可以充分发挥热力膨胀阀工作可靠、节流效率高、能够维持吸气过热度为稳定值的优点;在压缩机停机时,可以将温度仍较高和温度较低的制冷剂分别限制在室外换热器20或室内换热器10中,使高温制冷剂和低温制冷剂不能互相混合,从而在压缩机停机期间分别保留高温制冷剂的加热能力和低温制冷剂的吸热能力,从而可以充分利用室内换热器10中的余冷或余热,有效提高空调系统的季节能源效率比,使系统节能效益突出;在压缩机启动之间的瞬间,通过阀门的切换使高、低压侧连通,可以迅速降低压缩机气缸吸、排气口433的压差,降低压缩机排气腔压力,避免压缩机再次启动时出现启动电流过大、启动困难、冲击、振动等压缩机带压启动现象,有利于延长压缩机的寿命。同时,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实现空调系统在负荷较大时采用全容量运行,而在负荷较小时采用部分容量运行,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空调系统的季节能源效率比,使得空调系统更加节能。
在本发明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高压管,用于供高压制冷剂流通;
低压管,用于供低压制冷剂流通,其与所述高压管可通断连接;
室内换热器,其与所述高压管和所述低压管中的一个相连通;
室外换热器,其与所述高压管和所述低压管中的另一个相连通;
无泄漏热力膨胀阀,连于所述室内换热器和所述室外换热器之间;及
变容量压缩机,其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设有吸气口和排气口;
第一气缸,所述第一气缸设有与所述吸气口相连通的第一吸气孔、与所述排气口相连通的第一排气孔,以及同时与所述高压管和所述低压管可通断连接的卸压孔,所述低压管、所述高压管、所述变容量压缩机的所述第一气缸的所述卸压孔三者可通断连接,三者之间具有三种通断状态;及
第二气缸,所述第二气缸设有与所述吸气口相连通的第二吸气孔,以及与所述排气口相连通的第二排气孔;
其中,在所述变容量压缩机启动前,所述高压管和所述低压管相连通,并在第一预设时长后断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
三通阀,其第一端口与所述卸压孔相连,其第二端口与所述高压管相连,其第三端口与所述低压管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
第一电磁阀,连于所述卸压孔和所述高压管之间;及
第二电磁阀,连于所述卸压孔和所述低压管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
四通阀,其第一接口与所述排气口相连,其第二接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相连,其第三接口与所述吸气口相连,其第四接口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高压管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排气口,所述低压管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三接口和所述吸气口;或
所述高压管和所述低压管中的一个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室内换热器和所述无泄漏热力膨胀阀,所述高压管和所述低压管中的另一个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无泄漏热力膨胀阀。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泄漏热力膨胀阀为单向节流元件,仅在制冷剂从室外换热器流向室内换热器时起节流作用,当制冷剂反向流动时仅起流通作用;
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
单向节流装置,其与所述无泄漏热力膨胀阀相连,仅在制冷剂从室内换热器流向室外换热器时起节流作用,当制冷剂反向流动时仅起流通作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泄漏热力膨胀阀包括:
阀体;
第一阀口,连接所述阀体,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直接或间接相连;
第二阀口,连接所述阀体,所述第二阀口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直接或间接相连;
外平衡管,连接所述阀体,所述外平衡管与所述吸气口相连通;及
感温包,连接所述阀体,所述感温包设置在所述外平衡管与所述吸气口之间的管路上,并靠近所述外平衡管与所述吸气口的管路结合点;
其中,在所述第一阀口和所述第二阀口的压差大于等于导通压差,且制冷剂从所述第一阀口流向所述第二阀口的情况下,所述无泄漏热力膨胀阀起节流作用;
在所述第一阀口和所述第二阀口的压差大于等于所述导通压差,且制冷剂从所述第二阀口流向所述第一阀口的情况下,所述无泄漏热力膨胀阀起流通作用;
在所述第一阀口和所述第二阀口的压差小于所述导通压差的情况下,所述无泄漏热力膨胀阀关断。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预设时长的取值范围为3秒至60秒。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
室内风扇,朝向所述室内换热器设置;
控制器,其与所述室内风扇电连接,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室内风扇在所述变容量压缩机停机后继续运行第二预设时长。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预设时长的取值范围为60秒至90秒。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350874.2A CN111854216B (zh) | 2019-04-28 | 2019-04-28 | 空调系统 |
PCT/CN2019/109651 WO2020220581A1 (zh) | 2019-04-28 | 2019-09-30 | 空调系统 |
US17/372,620 US12078393B2 (en) | 2019-04-28 | 2021-07-12 |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
US18/788,688 US20240384904A1 (en) | 2019-04-28 | 2024-07-30 |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350874.2A CN111854216B (zh) | 2019-04-28 | 2019-04-28 | 空调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854216A CN111854216A (zh) | 2020-10-30 |
CN111854216B true CN111854216B (zh) | 2021-07-23 |
Family
ID=729664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350874.2A Active CN111854216B (zh) | 2019-04-28 | 2019-04-28 | 空调系统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12078393B2 (zh) |
CN (1) | CN111854216B (zh) |
WO (1) | WO2020220581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413918B (zh) * | 2020-11-09 | 2023-07-25 | 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 | 一种低温制冷机 |
CN114179589B (zh) * | 2021-12-08 | 2023-08-18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装置、空调系统和存储介质 |
CN114659238B (zh) * | 2022-03-11 | 2024-04-02 | 深圳市英威腾网能技术有限公司 | 空调系统及空调系统低温启动控制方法 |
CN115426757A (zh) * | 2022-08-10 | 2022-12-02 |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射线源及安检机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266107B1 (ko) * | 2011-10-25 | 2013-05-27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운전 방법 |
CN106766422A (zh) * | 2016-12-06 | 2017-05-31 |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 |
CN206281240U (zh) * | 2016-11-25 | 2017-06-27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双缸变容空调系统 |
CN107356006A (zh) * | 2017-07-31 | 2017-11-17 |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系统及空调器 |
CN107726661A (zh) * | 2017-11-24 | 2018-02-23 | 安徽美芝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 空调系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281060A (ja) * | 1996-12-10 | 1998-10-20 | Toyota Autom Loom Works Ltd | 可変容量圧縮機 |
CN101592388B (zh) * | 2008-05-27 | 2013-10-30 | 海尔集团公司 | 一种变容量多联机整机能力的控制方法及系统 |
CN104912795B (zh) * | 2014-03-10 | 2017-06-30 |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变容量涡旋压缩机 |
WO2015194020A1 (ja) * | 2014-06-19 | 2015-12-23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システム |
CN105782038B (zh) * | 2014-12-25 | 2018-04-17 |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旋转压缩机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CN207230987U (zh) * | 2017-07-31 | 2018-04-13 |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系统及空调器 |
CN207815765U (zh) * | 2017-11-24 | 2018-09-04 | 安徽美芝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 空调系统 |
CN208349616U (zh) * | 2018-07-03 | 2019-01-08 |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压缩机和制冷系统 |
-
2019
- 2019-04-28 CN CN201910350874.2A patent/CN111854216B/zh active Active
- 2019-09-30 WO PCT/CN2019/109651 patent/WO2020220581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1
- 2021-07-12 US US17/372,620 patent/US12078393B2/en active Active
-
2024
- 2024-07-30 US US18/788,688 patent/US20240384904A1/en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266107B1 (ko) * | 2011-10-25 | 2013-05-27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운전 방법 |
CN206281240U (zh) * | 2016-11-25 | 2017-06-27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双缸变容空调系统 |
CN106766422A (zh) * | 2016-12-06 | 2017-05-31 |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 |
CN107356006A (zh) * | 2017-07-31 | 2017-11-17 |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系统及空调器 |
CN107726661A (zh) * | 2017-11-24 | 2018-02-23 | 安徽美芝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 空调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240384904A1 (en) | 2024-11-21 |
US12078393B2 (en) | 2024-09-03 |
CN111854216A (zh) | 2020-10-30 |
WO2020220581A1 (zh) | 2020-11-05 |
US20210341183A1 (en) | 2021-11-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854216B (zh) | 空调系统 | |
CN107356006B (zh) | 一种空调系统及空调器 | |
CN111692708B (zh) | 具有抑制结霜功能的空调系统及抑制结霜的控制方法 | |
EP1941219A1 (en) | Refrigerant system with pulse width modulated components and variable speed compressor | |
KR20130085257A (ko) |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기동제어방법 | |
CN109210829B (zh) | 一种多功能热泵系统 | |
CN207230987U (zh) | 一种空调系统及空调器 | |
CN110836554A (zh) | 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化霜控制方法 | |
WO2019171600A1 (ja)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
JP2017150689A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EP2716999A1 (en) |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 |
JP3754645B2 (ja) | エンジン駆動式熱ポンプ空調装置 | |
AU2020360865B2 (en) | A heat pump | |
CN115420039A (zh) | 一种极寒复叠式热泵控制方法 | |
JP2014149103A (ja)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
CN110207419B (zh) | 多联机系统 | |
JP3561598B2 (ja) | 圧縮機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 |
CN110671833A (zh) | 压缩机和制冷系统 | |
JP2003042585A (ja) | 空気調和機 | |
CN111076445A (zh) | 空调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 |
JP3617742B2 (ja) | スクロールコンプレッサ及び空調装置 | |
KR100643689B1 (ko) | 히트 펌프 공기조화기 | |
KR101128797B1 (ko) | 공기조화기의 제어방법 | |
KR100710312B1 (ko) | 공기 조화 시스템 및 그 제어방법 | |
KR100635855B1 (ko) | 공기조화기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