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71833A - 压缩机和制冷系统 - Google Patents
压缩机和制冷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671833A CN110671833A CN201810719401.0A CN201810719401A CN110671833A CN 110671833 A CN110671833 A CN 110671833A CN 201810719401 A CN201810719401 A CN 201810719401A CN 110671833 A CN110671833 A CN 11067183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mpressor
- heat exchanger
- control member
- suction port
- flow dir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3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5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6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6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3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7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0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932 season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918 waste hea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900 installat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1/00—Compressor arrangemen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压缩机和制冷系统,压缩机包括:壳体,壳体具有容纳腔、吸入口和排出口;压缩机构,压缩机构设于容纳腔内,压缩机构具有吸气口和排气口,吸气口连通吸入口,排气口连通容纳腔;驱动机构,驱动机构与压缩机构传动连接;第一流向控制件,第一流向控制件的一端与压缩机构的吸气口连通,且第一流向控制件的另一端与容纳腔连通,第一流向控制件在连通和断开吸气口和容纳腔的状态之间可切换;用于控制气流沿吸入口、压缩机构到排出口单向流通的第二流向控制件;接线部,接线部分别与驱动机构和第一流向控制件相连。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换热效率和全年能源效率高、启动冲击小,且安装方便、整体性好、成本低廉。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压缩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压缩机和具有所述压缩机的制冷系统。
背景技术
定速空调系统采用的压缩机是定速运转的,这样,当室内热负荷小于压缩机的制冷量时,压缩机必须不断的启停才能维持室内温度的大致恒定,而压缩机的频繁启停使得空调系统在部分负荷时的制冷效率降低,全年能源效率下降。
同时,现有的空调系统大多采用毛细管、电子膨胀阀、热力膨胀阀等作为节流元件,而这些节流元件在压缩机停机时不具有完全关断的能力。因此,当压缩机刚刚停止运行时,高压侧的制冷剂将通过节流元件迅速流到低压侧,使高压侧的高温制冷剂和低压侧的低温制冷剂迅速混合,空调系统的高低压力很快达到完全平衡的状态。
然而,高低压力的完全平衡虽然有利于压缩机的再次启动(不会产生启动冲击),但却损失了空调系统的制冷量或制热量。例如,在制冷模式下,当压缩机刚刚停机时,蒸发器中的制冷剂仍然处于低温低压的状态,尚具有一定的蒸发制冷能力,如果这时就将蒸发器中的低温低压制冷剂与冷凝器中的高温高压制冷剂平衡,则无疑就损失了蒸发器中这部分制冷剂所具有的制冷能力。在制热模式下的情况与此类似,只不过这时损失的是蒸发器中的制冷剂的制热能力。
为了充分利用压缩机停机时室内换热器(即蒸发器)中的余冷或余热,进一步地提高空调系统的全年能源效率,可以在压缩机停机时,阻断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之间的管路,同时保持室内侧风机的运转。这样,由于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之间的管路被阻断,室外换热器中的制冷剂不能立即和室内换热器中的制冷剂混合,室内换热器中的制冷剂在压缩机停机后的一段时间内就仍具有供应余冷(在制冷模式下)或供应余热的能力(在制热模式下),从而可以借助室内侧风机的空气循环,继续向室内侧供冷或供热一段时间。
相关技术中的空调系统,在压缩机停机时,使高低压侧的制冷剂阻断最常采用的方法是,在制冷系统的室外换热器和节流元件之间串联一个液路电磁阀。例如,在制冷模式下,当压缩机运行时,液路电磁阀保持开启,制冷系统持续制冷运行;当压缩机停止运行时,液路电磁阀随之关闭,此时制冷剂流路被切断,可以使留在室内换热器中的低温制冷剂继续供应余冷。
然而,由于液路电磁阀安装在制冷剂的主液路上,流经液路电磁阀阀口的流量较大,要求液路电磁阀的阀体必须很大,而较大的液路电磁阀成本较高,使得整个空调系统的成本大大增加。此外,由于这种方法是在压缩机停机时完全切断室内外换热器之间的管路,高、低压力不能得到平衡,因此在压缩机重新启动时,必将会给压缩机带来较大的启动冲击,因而只能适用于对启动压差不敏感的压缩机(例如带有柔性涡旋盘的涡旋压缩机),而不能用于启动力矩小、对启动压差敏感的转子式压缩机。此外,一些压缩机采用的压力平衡装置安装不便、整体性较差且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具有换热效率和全年能源效率高、启动冲击小、安装方便、整体性好、成本低等优点。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具有所述压缩机的制冷系统。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压缩机,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容纳腔、吸入口和排出口;压缩机构,所述压缩机构设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压缩机构具有吸气口和排气口,所述吸气口连通所述吸入口,所述排气口连通所述容纳腔;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压缩机构传动连接;第一流向控制件,所述第一流向控制件的一端与所述压缩机构的吸气口连通,且所述第一流向控制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压缩机构的容纳腔连通,所述第一流向控制件在连通和断开所述吸气口和所述容纳腔的状态之间可切换;用于控制气流沿所述吸入口、所述压缩机构到所述排出口单向流通的第二流向控制件;接线部,所述接线部分别与所述驱动机构和所述第一流向控制件相连。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压缩机,可以提高制冷系统的换热效率和全年能源效率,同时可以避免带压差启动现象,且安装方便、整体性好、成本低廉。
另外,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压缩机还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流向控制件包括: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一单向阀的入口连接所述容纳腔且出口连接所述排出口。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流向控制件包括: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二单向阀的入口连接所述吸入口且出口连接所述吸气口。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流向控制件的所述一端与所述第二单向阀的出口相连。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一流向控制件同步启停。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流向控制件为常开电磁阀。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压缩机构运行时所述第一流向控制件的两端分隔开,所述驱动机构停止时所述第一流向控制件的两端连通。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接线部向所述第一流向控制件通电时隔断所述吸气口和所述容纳腔,所述接线部对所述第一流向控制件断电时连通所述吸气口和所述容纳腔。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定子组件,所述定子组件设于所述容纳腔内,且具有定子绕组;转子组件,所述转子组件可转动地设在所述定子组件内;偏心转轴,所述偏心转轴设于所述容纳腔内且分别与所述压缩机构和所述转子组件传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定子绕组包括主绕组和副绕组,所述接线部包括第一接线柱、第二接线柱和第三接线柱,所述第一流向控制件具有第一接线端和第二接线端,所述第一接线柱与所述第一接线端和所述主绕组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三接线柱与所述副绕组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二接线柱与所述第二接线端、所述主绕组的另一端以及所述副绕组的另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接线柱和所述第三接线柱之间连接有启动电容。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压缩机构包括:气缸,所述气缸具有与所述吸气口和所述排气口分别连通的内腔;活塞,所述活塞套设在所述偏心转轴上且沿所述气缸的内壁可转动。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制冷系统,包括: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压缩机;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与所述压缩机相连;室外换热器,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与所述压缩机相连;节流阀,所述节流阀分别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和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相连。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系统,利用如上所述的压缩机,换热效率和全年能源效率高,可以避免带压差启动现象,且安装方便、整体性好、成本低廉。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换向阀,所述换向阀具有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且在制热状态和制冷状态之间可切换,所述排出口与所述第一接口相连且所述吸入口与所述第二接口相连,其中,所述室内换热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接口相连,所述室外换热器的一端与所述第四接口相连。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节流阀为无泄漏热力膨胀阀,其中,在所述压缩机运行时所述节流阀导通并进行制冷剂节流;在所述压缩机停止运行时所述节流阀关闭,以将高压或低压制冷剂分别隔断在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中,用于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中的制冷剂不能立即达到压力平衡状态。
进一步地,当所述压缩机停止运行后,与所述室内换热器对应的风机继续运转一段时间,以充分利用阻隔在室内换热器中的制冷剂的余冷或余热。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压缩机的接线示意图。
附图标记:
制冷系统1,
压缩机10,换向阀20,第一接口21,第二接口22,第三接口23,第四接口24,室内换热器30,室外换热器40,节流阀50,气液分离器60,室外侧风机70,室内侧风机80,
壳体100,容纳腔101,吸入口102,排出口103,
气缸210,吸气口211,排气口212,活塞220,
定子组件310,定子绕组301,主绕组311,副绕组312,转子组件320,偏心转轴330,
第一流向控制件410,第二流向控制件420,第一单向阀421,第二单向阀422,
接线部500,第一接线柱501,第二接线柱502,第三接线柱503,启动电容50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压缩机10。例如,压缩机10为旋转式压缩机。
如图1-图4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压缩机10,包括:壳体100、压缩机构、驱动机构、第一流向控制件410、第二流向控制件420和接线部500。
具体而言,壳体100具有容纳腔101、吸入口102和排出口103。压缩机构设于容纳腔101内,压缩机构具有吸气口211和排气口212,吸气口211连通吸入口102,排气口212连通容纳腔101。驱动机构设于容纳腔101内,驱动机构与压缩机构传动连接以驱动压缩机构运转。
第一流向控制件410的一端与压缩机构的吸气口211连通,且第一流向控制件410的另一端与容纳腔101连通,第一流向控制件410在连通和断开吸气口211和容纳腔101的状态之间可切换。第二流向控制件420用于控制气流(即制冷剂)沿吸入口102、压缩机构到排出口103单向流通。接线部500分别与驱动机构和第一流向控制件410相连。
具体地,当压缩机10运行时,吸入口102与吸气口211连通且排出口103与容纳腔101连通。此时,吸气口211与容纳腔101断开,制冷剂在压缩机10内的流动路径是:制冷剂从吸入口102进入,再经由吸气口211被吸入压缩机构,制冷剂在压缩机构中被压缩后压力升高,然后从排气口212排出压缩机构;排出压缩机构的制冷剂进入容纳腔101,最后由排出口103排出压缩机10。
当压缩机10停止运行时,制冷系统的节流阀会将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和低温低压的制冷剂隔断;同时,吸气口211与容纳腔101的上部空间连通,这样,容纳腔101中的制冷剂的压力为与吸气口211处压力相等的低压。此时,可以利用存留在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中制冷剂的余冷或余热,以提高换热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换热系统的季节能效比;同时,由于吸气口211与容纳腔101的上部空间连通,可以使压缩机10的排气压力和吸气压力充分平衡,避免压缩机10再次启动时发生带压差启动现象。
由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压缩机10,可以提高换热效率和全年能源效率,同时,可以避免带压差启动现象;并且,通过将第一流向控制件410设在容纳腔101内,使得第一流向控制件410与接线部500的连线也可以位于容纳腔101内,这样相较于安装在压缩机外面的平衡结构而言,不仅可以方便第一流向控制件410与接线部500的连接,而且结构紧凑、整体性较好,还省去了不少连接结构,降低了成本。
为此,如图1和图3所示,第二流向控制件420包括:第一单向阀421,第一单向阀421的入口连接容纳腔101且第一单向阀421的出口连接排出口103。如此,第一单向阀421控制气流沿容纳腔101至排出口103的方向单向导通,以在压缩机10停止运行时可靠截止气流,且结构简单、成本低廉。
具体地,在压缩机构运转时,第一流向控制件410关闭,吸气口211与容纳腔101断开,而压缩机构排出的制冷剂的压力较高,第一单向阀421入口的压力高于出口的压力,第一单向阀421导通,如此,制冷剂可以由吸气口211进入压缩机构,经过压缩机构的压缩后再通过排气口212和排出口103排出压缩机10,实现压缩机10的正常运行。
在压缩机10停止运转时,第一流向控制件410导通,吸气口211与容纳腔101连通,容纳腔101中的制冷剂的压力降低至与吸气口211处的压力相等,此时,第一单向阀421入口的压力不高于出口的压力,第一单向阀421截止,阻断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之间的流路,从而可以充分利用存留在室内换热器中制冷剂的余冷或余热。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如图2和图3所示,第二流向控制件420包括:第二单向阀422,第二单向阀422的入口连接吸入口102且第二单向阀422的出口连接吸气口211和第一流向控制件410的所述一端。如此,第二单向阀422控制气流沿吸入口102至吸气口211的方向单向导通,以在压缩机10停止运行时可靠截止气流,且结构简单、成本低廉。
具体地,在压缩机构运转时,制冷剂从吸入口102、第二单向阀422、吸气口211被吸入压缩机构,并在压缩机构中被压缩后压力升高,然后从排气口212排出到壳体100内的上部空间(即容纳腔101),进而由排出口103排出压缩机10;在压缩机10停止运转时,由于刚停机时壳体100内的制冷剂仍为高压状态,第一流向控制件410的导通使得第二单向阀422出口的压力大于入口的压力,第二单向阀422截止,阻断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之间的流路,从而可以充分利用存留在室内换热器中制冷剂的余冷或余热。
当然,如图3所示,容纳腔101内还可以同时设置第一单向阀421和第二单向阀422,第一单向阀421控制制冷剂从容纳腔101单向流向排出口103,第二单向阀422控制制冷剂从吸入口102单向流至吸气口211,从而在压缩机10停止运转时能够更加可靠地阻断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之间的流路。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图4所示,驱动机构与第一流向控制件410同步启停,即,压缩机10运行时,驱动机构通电运转且第一流向控制件410通电;压缩机10停止运行时,驱动机构断电停止运转且第一流向控制件410断电,从而连线和控制都更加方便。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图4所示,第一流向控制件410为常开电磁阀,即,第一流向控制件410断电时第一流向控制件410的两端导通,第一流向控制件410通电时第一流向控制件410的两端断开。例如,第一流向控制件410具有与接线部500电连接的线圈,接线部500向线圈通电时第一流向控制件410切换至切断状态,接线部500对线圈断电时第一流向控制件410切换至连通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图4所示,驱动机构驱动压缩机构运行时第一流向控制件410的两端分隔开,驱动机构停止时第一流向控制件410的两端连通。如此,压缩机10运行时,压缩机构运行且吸气口211和容纳腔101断开;压缩机10停止运行时,压缩机构停止运行且吸气口211和容纳腔101连通,从而实现对高低压力的平衡。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图4所示,接线部500向第一流向控制件410通电时隔断吸气口211和容纳腔101,接线部500对第一流向控制件410断电时连通吸气口211和容纳腔101,从而第一流向控制件410与驱动机构可以同步启停。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图3所示,驱动机构包括:定子组件310、转子组件320和偏心转轴330。定子组件310设于容纳腔101内,且定子组件310具有定子绕组301。转子组件320可转动地设在定子组件310内。偏心转轴330设于容纳腔101内,且偏心转轴330分别与压缩机构和转子组件320传动连接。由此,接线部500通电时,压缩机构运行;接线部500断电时,压缩机构停止运行。
进一步地,定子绕组301包括主绕组311和副绕组312,接线部500包括第一接线柱501、第二接线柱502和第三接线柱503,线圈具有第一接线端和第二接线端,第一接线柱501与第一接线端和主绕组311的一端电连接,第三接线柱503与副绕组312的一端电连接,第二接线柱502与第二接线端、主绕组311的另一端以及副绕组312的另一端电连接,第一接线柱501和第三接线柱503之间连接有启动电容504。
这样,接线部500向第一接线柱501和第二接线柱502之间施加交流电时,压缩机10运行且第一流向控制件410切断吸气口211和容纳腔101;接线部500断开第一接线柱501和第二接线柱502之间的交流电时,压缩机10停止运行且第一流向控制件410连通吸气口211和容纳腔101。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压缩机构包括气缸210和活塞220。活塞220套设在偏心转轴330上,且活塞220沿气缸210的内壁可转动。如此,实现对制冷剂的压缩。
如图1-图4所示,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制冷系统1,包括: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压缩机10、换向阀20、室内换热器30、室外换热器40以及节流阀50。例如,制冷系统1可以为空调系统。
具体而言,换向阀20具有第一接口21、第二接口22、第三接口23和第四接口24,排出口103与第一接口21相连且吸入口102与第二接口22相连;室内换热器30的一端与第三接口23相连;室外换热器40的一端与第四接口24相连。
其中,换向阀20在制热状态和制冷状态之间可切换,换向阀20在制热状态时第一接口21与第三接口23连通且第二接口22与第四接口24连通,换向阀20在制冷状态时第一接口21与第四接口24连通且第二接口22与第三接口23连通。
节流阀50分别与室内换热器30的另一端和室外换热器40的另一端相连。节流阀50可以为无泄漏热力膨胀阀。无泄漏热力膨胀阀在压缩机10运行、高低压差较大时导通,高压侧的制冷剂可以通过无泄漏热力膨胀阀内部的阀孔,此时,无泄漏热力膨胀阀起到制冷剂节流作用。
无泄漏热力膨胀阀在压缩机10停止运行、高低压差较小时则截止,高压侧的制冷剂不能通过无泄漏热力膨胀阀内部的阀孔,此时,无泄漏热力膨胀阀起到阻断作用,即将高压、高温制冷剂和低压、低温制冷剂分别阻隔在室外换热器40和室内换热器30中,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中的制冷剂不能立即达到压力和温度平衡状态,从而可以提高换热效率和全年能源效率,并且,利用压力平衡组件可以在系统停机时的平衡高低压力。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系统1,利用如上所述的压缩机10,换热效率和全年能源效率高,可以避免带压差启动现象,且安装方便、整体性好、成本低廉。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制冷系统1。
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制冷系统1包括压缩机10、换向阀20、室内换热器30、室外换热器40、节流阀50、气液分离器60、室外侧风机70以及室内侧风机80。
其中,压缩机10为高背压压缩机,即,在压缩机10处于工作状态时,气缸210外部的壳体100内空间(即容纳腔101)充满高压气体,也就是说,压缩机10的背景压力为高压状态。气液分离器60的进口和第二接口22相连,气液分离器60的出口和吸入口102相连。
本实施例中,第一单向阀421的出口与排出口103连通且入口与容纳腔101连通。第一流向控制件410的一端分别与吸气口211和吸入口102连通,第一流向控制件410的另一端与容纳腔101连通。
其中,第一流向控制件410为常开电磁阀,当在线圈的第一接线端和第二接线端(第一接线柱501和第二接线柱502)之间施加交流电时,压缩机10运行且第一流向控制件410为切断状态;当在第一接线端和第二接线端之间断开交流电时,压缩机10停止运行且第一流向控制件410为连通状态。
本实施例中压缩机10的工作特点是:当壳体100内的压力高于排出口103处的压力时,制冷剂可以从壳体100内流出排出口103,但不能从排出口103倒流回壳体100内;当壳体100内的压力低于排出口103处的压力时,制冷剂不能从壳体100内流向压缩机10外,也不能从压缩机10外流向壳体100内。即,本实施例中的制冷剂仅可以从容纳腔101单向流出排出口103。
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可以实现压缩机10正常运行和压缩机10停机时的余冷(或余热)利用,从而可以提高空调系统的季节能效。
当压缩机10正常运行时,第一流向控制件410处于切断状态。此时,制冷剂在压缩机10内的流动路径是:制冷剂从吸入口102进入压缩机10内部,经由吸气口211被吸入气缸210内,制冷剂在气缸210中被压缩后压力升高,从排气口212排出气缸210;接着,排出气缸210的制冷剂经过定子组件310和壳体100之间的间隙到达壳体100内的上部空间,由于此时的排气压力较高,第一单向阀421导通,因此制冷剂可以经由第一单向阀421、排出口103排出压缩机10。
具体地,在制冷系统1处于制冷循环模式(换向阀20切换至制冷状态)时,排出压缩机10的制冷剂在压缩机10外的循环路径是:排出口103→第一接口21→第四接口24→室外换热器40→节流阀50→室内换热器30→第三接口23→第二接口22→气液分离器60→吸入口102,如此形成完整的制冷循环。在制冷循环模式下,室外换热器40中的制冷剂处于高压冷凝状态,室内换热器30中的制冷剂处于低压蒸发状态,节流阀50的两侧处于较大压差状态,因此,无泄漏热力膨胀阀处于导通且正常节流的状态。
在制冷系统1处于制热循环模式(换向阀20切换至制热状态)时,制冷剂在压缩机10外的循环路径则是:排出口103→第一接口21→第三接口23→室内换热器30→节流阀50→室外换热器40→第四接口24→第二接口22→气液分离器60→吸入口102。在制热循环模式下,室内换热器30中的制冷剂处于高压冷凝状态,室外换热器40中的制冷剂处于低压蒸发状态,节流阀50的两侧处于较大压差状态,因此,无泄漏热力膨胀阀处于导通且正常节流的状态。
如图1所示,当压缩机10刚刚停止运行时,第一流向控制件410的线圈断电,第一流向控制件410导通,壳体100内的压力为与吸入口102、第二接口22处的压力相等的低压,第一单向阀421截止;同时,由于无泄漏热力膨胀阀在压缩机10停机时阀口关闭,从而将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和低温低压的制冷剂隔断在无泄漏热力膨胀阀的两侧而使二者不能互相混合。
如此,可以充分利用压缩机10停机后,仍存留在室外换热器40和室内换热器30中制冷剂的余冷或余热,以提高制冷系统1的能源利用效率和季节能效比,并且可以使压缩机10的排气压力和吸气压力充分平衡,避免压缩机10带压差启动。
下面以制冷和制热两种情况分别进行说明:
在制冷系统1处于制冷循环模式、压缩机10刚停机时,由于压缩机10不再持续对制冷剂压缩做功,室外换热器40与室内换热器30之间的压差将下降,当压差下降到无泄漏热力膨胀阀的截止压力时,无泄漏热力膨胀阀将截止。
由于第一流向控制件410导通,壳体100内的高压制冷剂将经过第一流向控制件410、气液分离器60、第二接口22、第三接口23,然后向低压侧的室内换热器30释放压力,最后使得壳体100内的压力、吸气口211处的压力、室内换热器30中制冷剂的压力趋于相等,即都处于低压状态。
壳体100内处于低压状态有效地降低了气缸210的排气阻力,避免压缩机10再次启动时出现启动电流过大、启动困难、冲击、振动等压缩机10带压差启动现象,有利于延长压缩机10的寿命。
同时,由于停机时壳体100内为低压状态,而室外换热器40中的制冷剂仍为高压状态,第一单向阀421将截止,室外换热器40中的高压制冷剂不能通过第一单向阀421回流到壳体100内,从而将温度仍较高的高温制冷剂阻隔在室外换热器40中,而将温度仍较低的制冷剂阻隔在室内换热器30中,高温制冷剂和低温制冷剂不能互相混合,进而在压缩机10停机时分别保留了高温制冷剂的加热能力和低温制冷剂的吸热能力。
此时,如果室内侧风机80仍在运行,就可以将室内换热器30中的冷量带走,以继续冷却室内空气,这样充分利用了室内换热器30中的余冷,可以有效提高制冷系统1的制冷季节能源效率比,使制冷系统1更加节能。
在制冷系统1处于制热循环模式、压缩机10刚停机时,由于压缩机10不再持续对制冷剂压缩做功,室外换热器40与室内换热器30之间的压差将下降,当压差下降到无泄漏热力膨胀阀的截止压力时,无泄漏热力膨胀阀将截止。由于第一流向控制件410导通,壳体100内的高压制冷剂将经过第一流向控制件410、气液分离器60、第二接口22、第四接口24,然后向低压侧的室外换热器40释放压力,最后使得壳体100内的压力、吸气口211处的压力、室外换热器40中制冷剂的压力趋于相等,即都处于低压状态。
壳体100内处于低压状态有效地降低了气缸210的排气阻力,避免压缩机10再次启动时出现启动电流过大、启动困难、冲击、振动等压缩机10带压差启动现象,有利于延长压缩机10的寿命。
同时,由于停机时壳体100内为低压状态,而室内换热器30中的制冷剂仍为高压状态,室内换热器30中的高压制冷剂不能通过第一单向阀421回流到壳体100内,从而将温度仍较高的制冷剂阻隔在室内换热器30中,而将温度仍较低的制冷剂阻隔在室外换热器40中,高温制冷剂和低温制冷剂不能互相混合,进而在压缩机10停机时分别保留了高温制冷剂的加热能力和低温制冷剂的吸热能力。
此时,如果室内侧风机80仍在运行,就可以将室内换热器30中的热量带走,以继续加热室内空气,这样充分利用了室内换热器30中的余热,可以有效提高制冷系统1的制热季节能源效率比,使制冷系统1更加节能。
图2所示的实施例与图1示出的实施例之间的区别在于,图2示出的第二单向阀422的入口与吸入口102连通,第一流向控制件410的所述一端分别与第二单向阀422的出口和吸气口211连通。
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当压缩机10运行时,第一流向控制件410处于切断状态。此时,制冷剂在压缩机10内的流动路径是:制冷剂从吸入口102、第二单向阀422、吸气口211被吸入气缸210,制冷剂在气缸210中被压缩后压力升高,从排气口212排出气缸210;排出气缸210的制冷剂经过定子组件310和壳体100之间的间隙到达壳体100内的上部空间,再经由排出口103排出压缩机10。
在制冷系统1处于制冷循环模式时,排出压缩机10的制冷剂在压缩机10外的循环路径是:排出口103→第一接口21→第四接口24→室外换热器40→节流阀50→室内换热器30→第三接口23→第二接口22→气液分离器60→吸入口102,如此形成完整的制冷循环。在制冷循环模式下,室外换热器40中的制冷剂处于高压冷凝状态,室内换热器30中的制冷剂处于低压蒸发状态,节流阀50的两侧处于较大压差状态,因此,无泄漏热力膨胀阀处于导通且正常节流的状态。
在制冷系统1处于制热循环模式时,制冷剂在压缩机10外的循环路径则是:排出口103→第一接口21→第三接口23→室内换热器30→节流阀50→室外换热器40→第四接口24→第二接口22→气液分离器60→吸入口102。在制热循环模式下,室内换热器30中的制冷剂处于高压冷凝状态,室外换热器40中的制冷剂处于低压蒸发状态,节流阀50的两侧处于较大压差状态,因此,无泄漏热力膨胀阀处于导通且正常节流的状态。
如图2所示,当压缩机10刚刚停止运行时,第一流向控制件410的线圈断电,第一流向控制件410导通。由于刚停机时壳体100内为高压,第一流向控制件410导通使得第二单向阀422的出口处于高压状态,第二单向阀422截止;同时,由于无泄漏热力膨胀阀在压缩机10停机时阀口关闭,从而将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和低温低压的制冷剂隔断在无泄漏热力膨胀阀的两侧而使二者不能互相混合。
如此,可以充分利用压缩机10停机后,仍存留在室外换热器40和室内换热器30中制冷剂的余冷或余热,以提高制冷系统1的能源利用效率和季节能效比,并且可以使压缩机10的排气压力和吸气压力充分平衡,避免压缩机10带压差启动。
下面以制冷和制热两种情况分别进行说明:
在制冷系统1处于制冷循环模式、压缩机10刚停机时,由于压缩机10不再持续对制冷剂压缩做功,室外换热器40与室内换热器30之间的压差将下降,当压差下降到无泄漏热力膨胀阀的截止压力时,无泄漏热力膨胀阀将截止。
由于第一流向控制件410导通,吸气口211处的压力将与壳体100内的压力达到平衡,即,气缸210的吸气口211处的压力将等于排气口212处的压力,使得压缩机10的启动力矩小,避免压缩机10再次启动时出现启动电流过大、启动困难、冲击、振动等带压差启动现象,有利于延长压缩机10的寿命。
同时,由于停机时壳体100内为高压状态,而室内换热器30中仍为低压状态,第二单向阀422为截止状态,室内换热器30中的低压制冷剂不能通过第二单向阀422回流到壳体100内,从而将温度仍较低的制冷剂阻隔在室内换热器30中,而将温度仍较高的高温制冷剂阻隔在室外换热器40中,高温制冷剂和低温制冷剂不能互相混合,进而在压缩机10停机时分别保留了高温制冷剂的加热能力和低温制冷剂的吸热能力。
此时,如果室内侧风机80仍在运行,就可以将室内换热器30中的冷量带走,以继续冷却室内空气,这样充分利用了室内换热器30中的余冷,可以有效提高制冷系统1的制冷季节能源效率比,使制冷系统1更加节能。
在制冷系统1处于制热循环模式、压缩机10刚停机时,由于压缩机10不再持续对制冷剂压缩做功,室外换热器40与室内换热器30之间的压差将下降,当压差下降到无泄漏热力膨胀阀的截止压力时,无泄漏热力膨胀阀将截止。由于第一流向控制件410导通,吸气口211处的压力将和壳体100内的压力达到平衡,即,气缸210的吸气口211处的压力将等于排气口212处的压力,可以有效降低压缩机10的启动力矩,避免压缩机10再次启动时出现启动电流过大、启动困难、冲击、振动等压缩机10带压差启动现象。
同时,由于停机时壳体100内为高压状态,而室外换热器40中仍为低压状态,室外换热器40中的低压制冷剂不能通过第二单向阀422回流到壳体100内,从而将温度仍较低的制冷剂阻隔在室外换热器40中,而将温度仍较高的制冷剂阻隔在室内换热器30中,高温制冷剂和低温制冷剂不能互相混合,进而在压缩机10停机时分别保留了高温制冷剂的加热能力和低温制冷剂的吸热能力。
此时,如果室内侧风机80仍在运行,就可以将室内换热器30中的热量带走,继续加热室内空气,这样充分利用了室内换热器30中的余热,可以有效提高制冷系统1的制热季节能源效率比,使制冷系统1更加节能。
图3所示的实施例是在图2示出的实施例的基础上增加了第一单向阀421,该第一单向阀421的出口与排出口103连通且入口与容纳腔101连通。本实施例的压缩机10的正常运行过程和停机保护过程可以参照图1-2的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简言之,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系统1,利用单向阀和电磁阀的开关组合状态实现在压缩机10停机时保持室内换热器30和室外换热器40中的高低压差,以在压缩机10停机后还能充分利用室内换热器30中的余冷或余热;同时,使压缩机10内部的压力得到迅速平衡,以确保在压缩机10再次开机时能够顺利启动,确保压缩机10启动安全。
此外,由于单向阀和电磁阀都设在容纳腔101内,可以极大地简化安装过程,方便管线连接,结构非常紧凑,并且,单向阀和电磁阀的成本都较低,因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压缩机10,可以在提高制冷系统1能效的同时,达到方便制冷系统1的装配、提高制冷系统1的整体性、降低制冷系统1成本的目的。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系统1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顶”、“底”、“内”、“外”、“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还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5)
1.一种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容纳腔、吸入口和排出口;
压缩机构,所述压缩机构设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压缩机构具有吸气口和排气口,所述吸气口连通所述吸入口,所述排气口连通所述容纳腔;
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压缩机构传动连接;
第一流向控制件,所述第一流向控制件的一端与所述压缩机构的吸气口连通,且所述第一流向控制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压缩机构的容纳腔连通,所述第一流向控制件在连通和断开所述吸气口和所述容纳腔的状态之间可切换;
用于控制气流沿所述吸入口、所述压缩机构到所述排出口单向流通的第二流向控制件;
接线部,所述接线部分别与所述驱动机构和所述第一流向控制件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向控制件包括:
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一单向阀的入口连接所述容纳腔且出口连接所述排出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向控制件包括:
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二单向阀的入口连接所述吸入口且出口连接所述吸气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向控制件的所述一端与所述第二单向阀的出口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一流向控制件同步启停。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向控制件为常开电磁阀。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压缩机构运行时所述第一流向控制件的两端分隔开,所述驱动机构停止时所述第一流向控制件的两端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部向所述第一流向控制件通电时隔断所述吸气口和所述容纳腔,所述接线部对所述第一流向控制件断电时连通所述吸气口和所述容纳腔。
9.根据权利要求1-2、5-8中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
定子组件,所述定子组件设于所述容纳腔内,且具有定子绕组;
转子组件,所述转子组件可转动地设在所述定子组件内;
偏心转轴,所述偏心转轴设于所述容纳腔内且分别与所述压缩机构和所述转子组件传动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绕组包括主绕组和副绕组,所述接线部包括第一接线柱、第二接线柱和第三接线柱,所述第一流向控制件具有第一接线端和第二接线端,所述第一接线柱与所述第一接线端和所述主绕组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三接线柱与所述副绕组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二接线柱与所述第二接线端、所述主绕组的另一端以及所述副绕组的另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接线柱和所述第三接线柱之间连接有启动电容。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构包括:
气缸,所述气缸具有与所述吸气口和所述排气口连通的内腔;
活塞,所述活塞套设在所述偏心转轴上且沿所述气缸的内壁可转动。
12.一种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
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与所述压缩机相连;
室外换热器,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与所述压缩机相连;
节流阀,所述节流阀分别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和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相连。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
换向阀,所述换向阀具有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且在制热状态和制冷状态之间可切换,所述排出口与所述第一接口相连且所述吸入口与所述第二接口相连,
其中,所述室内换热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接口相连,所述室外换热器的一端与所述第四接口相连。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流阀为无泄漏热力膨胀阀,
其中,在所述压缩机运行时所述节流阀导通并进行制冷剂节流;
在所述压缩机停止运行时所述节流阀关闭,以将高压或低压制冷剂分别隔断在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中,用于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中的制冷剂不能立即达到压力平衡状态。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压缩机停止运行后,与所述室内换热器对应的风机继续运转一段时间,以充分利用阻隔在室内换热器中的制冷剂的余冷或余热。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719401.0A CN110671833A (zh) | 2018-07-03 | 2018-07-03 | 压缩机和制冷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719401.0A CN110671833A (zh) | 2018-07-03 | 2018-07-03 | 压缩机和制冷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671833A true CN110671833A (zh) | 2020-01-10 |
Family
ID=690656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719401.0A Pending CN110671833A (zh) | 2018-07-03 | 2018-07-03 | 压缩机和制冷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671833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361633A (zh) * | 2020-11-09 | 2021-02-12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482377A (zh) * | 2016-09-26 | 2017-03-08 | 广东美芝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 空调系统和具有其的温度调节设备 |
CN106546030A (zh) * | 2016-11-30 | 2017-03-29 |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制冷系统 |
CN107131112A (zh) * | 2016-02-26 | 2017-09-05 | Lg电子株式会社 | 高压压缩机以及具备该高压压缩机的制冷循环装置 |
CN107356006A (zh) * | 2017-07-31 | 2017-11-17 |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系统及空调器 |
WO2018018516A1 (zh) * | 2016-07-28 | 2018-02-01 |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压缩机及具有其的冷暖型制冷装置、单冷型制冷装置 |
CN107726661A (zh) * | 2017-11-24 | 2018-02-23 | 安徽美芝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 空调系统 |
CN107816817A (zh) * | 2017-11-24 | 2018-03-20 | 安徽美芝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 压缩机及其制冷装置 |
CN208349616U (zh) * | 2018-07-03 | 2019-01-08 |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压缩机和制冷系统 |
-
2018
- 2018-07-03 CN CN201810719401.0A patent/CN110671833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131112A (zh) * | 2016-02-26 | 2017-09-05 | Lg电子株式会社 | 高压压缩机以及具备该高压压缩机的制冷循环装置 |
WO2018018516A1 (zh) * | 2016-07-28 | 2018-02-01 |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压缩机及具有其的冷暖型制冷装置、单冷型制冷装置 |
CN106482377A (zh) * | 2016-09-26 | 2017-03-08 | 广东美芝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 空调系统和具有其的温度调节设备 |
CN106546030A (zh) * | 2016-11-30 | 2017-03-29 |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制冷系统 |
CN107356006A (zh) * | 2017-07-31 | 2017-11-17 |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系统及空调器 |
CN107726661A (zh) * | 2017-11-24 | 2018-02-23 | 安徽美芝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 空调系统 |
CN107816817A (zh) * | 2017-11-24 | 2018-03-20 | 安徽美芝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 压缩机及其制冷装置 |
CN208349616U (zh) * | 2018-07-03 | 2019-01-08 |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压缩机和制冷系统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361633A (zh) * | 2020-11-09 | 2021-02-12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378539B2 (en) | System including high-side and low-side compressors | |
CN100386574C (zh) | 用于寒冷地区的热泵空调机 | |
CN107356006B (zh) | 一种空调系统及空调器 | |
WO2016201623A1 (zh) | 制冷循环装置 | |
US12078393B2 (en) |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 |
CN102725598B (zh) | 热泵系统 | |
CN208349616U (zh) | 压缩机和制冷系统 | |
WO2015131313A1 (zh) | 双级旋转式压缩机及具有其的制冷循环装置 | |
CN100540904C (zh) | 用于控制冷却系统的压缩机的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JP4622296B2 (ja) | 複合動力源ヒートポンプ式空調装置 | |
CN108626121A (zh) | 压缩机和具有它的制冷装置 | |
CN110671833A (zh) | 压缩机和制冷系统 | |
CN109631387A (zh) |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5698426A (zh) | 空调系统和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 |
JP3754645B2 (ja) | エンジン駆動式熱ポンプ空調装置 | |
JP2008170118A (ja) | ヒートポンプ式設備機器 | |
CN209326132U (zh) | 空调系统 | |
CN116146489B (zh) | 一种旋转式压缩机及制冷系统 | |
CN220818126U (zh) | 空调系统 | |
JP2002266772A (ja) | 密閉型電動圧縮機 | |
CN113654264B (zh) | 空气源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222047913U (zh) | 空调系统 | |
WO2018018516A1 (zh) | 压缩机及具有其的冷暖型制冷装置、单冷型制冷装置 | |
JP2006308277A (ja) | 水冷エンジンヒートポンプ | |
JP3585149B2 (ja) | 圧縮機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