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1746216A - 扭力梁式悬架 - Google Patents

扭力梁式悬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46216A
CN111746216A CN202010217216.9A CN202010217216A CN111746216A CN 111746216 A CN111746216 A CN 111746216A CN 202010217216 A CN202010217216 A CN 202010217216A CN 111746216 A CN111746216 A CN 1117462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rsion beam
wall portion
mounting portion
welding hole
plug wel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21721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746216B (zh
Inventor
古木圭
关口亮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Tech Inc
Original Assignee
F-Tech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Tech Inc filed Critical F-Tech Inc
Publication of CN1117462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462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7462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4621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1/00Interconnection systems for two or more resiliently-suspended wheels, e.g. for stabilising a vehicle body with respect to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centrifugal forces
    • B60G21/02Interconnection systems for two or more resiliently-suspended wheels, e.g. for stabilising a vehicle body with respect to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centrifugal forces permanently interconnected
    • B60G21/04Interconnection systems for two or more resiliently-suspended wheels, e.g. for stabilising a vehicle body with respect to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centrifugal forces permanently interconnected mechanically
    • B60G21/05Interconnection systems for two or more resiliently-suspended wheels, e.g. for stabilising a vehicle body with respect to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centrifugal forces permanently interconnected mechanically between wheels on the same axle but on different sides of the vehicle, i.e. the left and right wheel suspensions being interconnected
    • B60G21/051Trailing arm twist beam ax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1/00Interconnection systems for two or more resiliently-suspended wheels, e.g. for stabilising a vehicle body with respect to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centrifugal forces
    • B60G21/02Interconnection systems for two or more resiliently-suspended wheels, e.g. for stabilising a vehicle body with respect to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centrifugal forces permanently interconnected
    • B60G21/04Interconnection systems for two or more resiliently-suspended wheels, e.g. for stabilising a vehicle body with respect to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centrifugal forces permanently interconnected mechanically
    • B60G21/05Interconnection systems for two or more resiliently-suspended wheels, e.g. for stabilising a vehicle body with respect to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centrifugal forces permanently interconnected mechanically between wheels on the same axle but on different sides of the vehicle, i.e. the left and right wheel suspensions being interconnected
    • B60G21/051Trailing arm twist beam axles
    • B60G21/052Mounting mean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4/00Indexing codes related to suspensions per se or to auxiliary parts
    • B60G2204/80Interactive suspensions; arrangement affecting more than one suspension unit
    • B60G2204/82Interactive suspensions; arrangement affecting more than one suspension unit left and right unit on same ax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4/00Indexing codes related to suspensions per se or to auxiliary parts
    • B60G2204/80Interactive suspensions; arrangement affecting more than one suspension unit
    • B60G2204/83Type of interconnection
    • B60G2204/8302Mechanic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扭力梁式悬架,在扭力梁式悬架中,与设置在扭力梁的上壁部的座部对应地设定有焊接部分,在该焊接部分,底壁部与座部抵接而被焊接,该座部是上壁部向远离扭力梁的内部区域的突出方向(上方向)突出设置的部分。

Description

扭力梁式悬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扭力梁式悬架,特别涉及安装于四轮机动车等车辆的扭力梁式悬架。
背景技术
近年来,对于四轮机动车等车辆用悬架装置,部件数量少、结构比较简单、空间效率优异的扭力梁式悬架以小排量车等为中心而被大量采用。
对于该扭力梁式悬架,要求在抑制对其生产率等带来不必要的影响的同时确保所需的强度和刚性,因此,提出了利用在扭力梁内延伸的加强部件连结左右的拖曳臂和扭力梁的结构。
在这种情况下,欧洲专利申请公开第2896522号说明书涉及一种机动车车轴1,公开了以下这样的结构:该机动车车轴1具备:两根纵支承体(拖曳臂)3,其沿车辆的长度方向配置;横支承体2,其沿车辆的横向延伸并将两根拖曳臂3彼此结合;以及加强片4,其分别对两根拖曳臂3和横支承体2之间进行结合,在加强片4的横支承体2侧的终端区域10内,设置有将横支承体2的金属型材5的底腹板7与加强片4结合的塞焊等的点状结合部11。
发明内容
然而,根据本发明人的研究,在欧洲专利申请公开第2896522号说明书的结构中,通过设置点状结合部11,作用于该结合部位的力被更好地分配,从而意图降低在加强片4的横支承体2侧的终端区域10产生的应力,但点状结合部11相对于在车辆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椭圆或长孔配置,并与横支承体2的金属型材5中的平板状的底腹板7结合,因此应力的降低程度自然存在界限,在这一点上存在改善的余地。
此外,根据本发明人的研究,在扭力梁式悬架中,在确保扭力梁与拖曳臂的接合强度以及扭力梁的弯曲刚性的基础上,要求使扭力梁的扭转刚性最佳化,但在为了增强扭力梁与拖曳臂的接合强度及扭力梁的弯曲刚性而将它们用加强部件连结的情况下,特别是若欲调整加强部件的结构来调整扭力梁的扭转刚性,则应力集中在扭力梁与加强部件的结合部分的倾向变强。即,该情况会将使扭力梁的扭转刚性最佳化时的设计自由度限制得较低,因此目前的状况是期待实现一种提高使扭力梁的扭转刚性最佳化时的设计自由度的新结构。
本发明是经过以上的研究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扭力梁式悬架,其在通过加强部件连结扭力梁与拖曳臂的情况下,能够以确保了扭力梁与拖曳臂的接合强度及扭力梁的弯曲刚性、且抑制了应力集中在扭力梁与加强部件的结合部分的方式,自由度较高地设定扭力梁的扭转特性。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的扭力梁式悬架包括:左拖曳臂,其在车体的宽度方向的左侧沿所述车体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且在所述长度方向的前侧支承于所述车体,在所述长度方向的后侧支承车轮;右拖曳臂,其在所述宽度方向的右侧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并且在所述长度方向的前侧支承于所述车体,在所述长度方向的后侧支承车轮;扭力梁,其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并在由与所述宽度方向垂直的平面剖切而成的纵截面中,呈具有彼此相对的一对壁部和将所述一对壁部之间连接的连接壁部的开放截面形状,并且连结所述左拖曳臂与所述右拖曳臂;左加强件,其在所述左侧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并且具有:内左安装部,其在由所述扭力梁的所述一对壁部及所述连接壁部包围而成的内部区域中安装于所述扭力梁;外左安装部,其安装于所述左拖曳臂;以及中间左连接部,其对所述内左安装部与所述外左安装部之间进行连接,所述左加强件连结所述扭力梁与所述左拖曳臂;以及右加强件,其在所述右侧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并且具有:内右安装部,其在所述内部区域中安装于所述扭力梁;外右安装部,其安装于所述右拖曳臂;以及中间右连接部,其对所述内右安装部与所述外右安装部之间进行连接,所述右加强件连结所述扭力梁与所述右拖曳臂,所述扭力梁在所述连接壁部中具有:左座部,其配置有左焊接部分,在该左焊接部分,所述内左安装部被焊接于所述连接壁部;以及右座部,其配置有右焊接部分,在该右焊接部分,所述内右安装部被焊接于所述连接壁部,所述左座部是所述连接壁部向远离所述内部区域的突出方向突出设置的部分,所述右座部是所述连接壁部向所述突出方向突出设置的部分。
此外,本发明在该第一方面的基础上,第二方面在于,所述左焊接部分配置在设置于所述连接壁部和所述内左安装部中的一方的左塞焊孔处,所述左塞焊孔是在与所述突出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彼此相对的一对圆弧的直径不同的长孔,所述右焊接部分配置在设置于所述连接壁部和所述内右安装部中的一方的右塞焊孔处,所述右塞焊孔是在与所述突出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彼此相对的一对圆弧的直径不同的长孔。
此外,本发明在该第二方面的基础上,第三方面在于,所述左塞焊孔设置于所述内左安装部,所述右塞焊孔设置于所述内右安装部。
此外,本发明在该第三方面的基础上,第四方面在于,所述左座部具有以其一部分进入所述左塞焊孔的方式朝向所述内部区域凹陷设置的部分,所述右座部具有以其一部分进入所述右塞焊孔的方式朝向所述内部区域凹陷设置的部分。
此外,本发明在该第二方面的基础上,第五方面在于,所述左塞焊孔设置于所述左座部,所述右塞焊孔设置于所述右座部。
此外,本发明在该第三方面的基础上,第六方面在于,所述内左安装部具有以其一部分远离所述左塞焊孔的方式朝向所述内部区域凹陷设置的部分,所述内右安装部具有以其一部分远离所述右塞焊孔的方式朝向所述内部区域凹陷设置的部分。
此外,本发明在该第一方面至第六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基础上,第七方面在于,在所述内左安装部,以从所述内左安装部的右端部向所述外左安装部侧偏位并且与所述连接壁部分离地相对的方式设置有左平壁部,该左平壁部是所述内左安装部朝向所述连接壁部凹陷设置的部分,并且所述内左安装部的所述右端部与所述左平壁部之间通过左倾斜壁部而连接,在所述内右安装部,以从所述内右安装部的左端部向所述外右安装部侧偏位并且与所述连接壁部分离地相对的方式设置有右平壁部,该右平壁部是所述内右安装部朝向所述连接壁部凹陷设置的部分,并且所述内右安装部的所述左端部与所述右平壁部之间通过右倾斜壁部而连接。
此外,本发明在该第七方面的基础上,第八方面在于,所述左平壁部的右端部的所述前侧的部分和所述右端部的所述后侧的部分具有分别向所述右侧伸出的右伸出部,所述右平壁部的左端部的所述前侧的部分和所述左端部的所述后侧的部分具有分别向所述左侧伸出的左伸出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结构,扭力梁在连接壁部中具有:左座部,其配置有左焊接部分,在该左焊接部分,左加强件的内左安装部被焊接于连接壁部;和右座部,其配置有右焊接部分,在该右焊接部分,右加强件的内右安装部被焊接于连接壁部,左座部是连接壁部向远离扭力梁的内部区域的突出方向突出设置的部分,右座部是连接壁部向远离扭力梁的内部区域的突出方向突出设置的部分,由此,在利用加强部件连结扭力梁与拖曳臂的情况下,能够提高包括左座部及右座部的连接壁部的刚性,使应施加于扭力梁与加强部件的结合部分的力分散,由此能够以确保了扭力梁与拖曳臂的接合强度及扭力梁的弯曲刚性、且抑制了应力集中在扭力梁与加强部件的结合部分的方式,自由度较高地设定扭力梁的扭转特性。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中的结构,左焊接部分配置在设置于连接壁部和内左安装部中的一方的左塞焊孔处,左塞焊孔是在与突出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彼此相对的一对圆弧的直径不同的长孔,右焊接部分配置在设置于连接壁部和内右安装部中的一方的右塞焊孔处,右塞焊孔是在与突出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彼此相对的一对圆弧的直径不同的长孔,由此,能够可靠地抑制应力集中在扭力梁与加强部件的结合部分,同时自由度较高地设定扭力梁的扭转特性。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结构,左塞焊孔设置于内左安装部,右塞焊孔设置于内右安装部,由此,能够在一般朝向车辆下方的左加强件及右加强件侧设定焊接部,能够可靠地抑制应力集中在扭力梁与加强部件的结合部分,同时抑制粉尘、水分等滞留在焊接部上的情况的发生。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结构,左座部具有以其一部分进入左塞焊孔的方式朝向内部区域凹陷设置的部分,右座部具有以其一部分进入右塞焊孔的方式朝向内部区域凹陷设置的部分,由此能够允许在这些凹陷设置的部分设定可作为排水孔发挥功能的贯通孔,同时提高左座部及右座部的刚性,可靠地抑制应力集中在扭力梁与加强部件的结合部分。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结构,左塞焊孔设置于左座部,右塞焊孔设置于右座部,由此,能够在一般在车辆的相对上方侧被周边部件覆盖的部位设定焊接部,能够可靠地抑制应力集中在扭力梁与加强部件的结合部分,同时抑制车辆行驶时的碎屑等异物与焊接部接触的情况的发生。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的结构,内左安装部具有以其一部分远离左塞焊孔的方式朝向内部区域凹陷设置的部分,内右安装部具有以其一部分远离右塞焊孔的方式朝向内部区域凹陷设置的部分,由此能够允许在这些凹陷设置的部分设定可作为排水孔发挥功能的贯通孔,同时提高内左安装部及内右安装部的刚性,可靠地抑制应力集中在扭力梁与加强部件的结合部分。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中的结构,在所述内左安装部,以从内左安装部的右端部向外左安装部侧偏位并且与连接壁部分离地相对的方式设置有左平壁部,该左平壁部是内左安装部朝向连接壁部凹陷设置的部分,并且内左安装部的右端部与左平壁部之间通过左倾斜壁部而连接,在内右安装部,以从内右安装部的左端部向外右安装部侧偏位并且与连接壁部分离地相对的方式设置有右平壁部,该右平壁部是内右安装部朝向连接壁部凹陷设置的部分,并且内右安装部的左端部与右平壁部之间通过右倾斜壁部而连接,由此,能够提高内左安装部及内右安装部的刚性,可靠地抑制应力集中在扭力梁与加强部件的结合部分。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中的结构,左平壁部的右端部的前侧的部分和右端部的后侧的部分具有分别向右侧伸出的右伸出部,右平壁部的左端部的前侧的部分和左端部的后侧的部分具有分别向左侧伸出的左伸出部,由此,能够包围内左安装部的右端部及内右安装部的左端部的结合部分来提高它们的刚性,更可靠地抑制应力集中在扭力梁与加强部件的结合部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扭力梁式悬架的局部俯视图。
图2是本实施方式中的扭力梁式悬架的局部后视图。
图3A是本实施方式中的扭力梁式悬架的局部仰视图。
图3B是图3A中的塞焊孔的放大图。
图4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5是图1的B-B剖视图。
图6是本实施方式中的变形例的扭力梁式悬架的剖视图,在位置上相当于图4。
图7是本实施方式中的变形例的扭力梁式悬架的剖视图,在位置上相当于图5。
标号说明
1、1’:扭力梁式悬架;
10:扭力梁;
11:前纵壁部;
12:后纵壁部;
13:上壁部;
14:座部;
15:凹陷设置部;
16:贯通孔;
17:塞焊孔;
20、120:拖曳臂;
30、130:加强件;
31:底壁部;
32:前凸缘;
33:后凸缘;
34:塞焊孔;
34a、34b:圆弧;
34c、34d:连接线;
35:平壁部;
36:倾斜部;
37:凹陷设置部;
38:贯通孔;
39C:中间部;
39F:前伸出部;
39R:后伸出部;
40:外安装部;
50:内安装部;
60:中间连接部;
80、180:弹簧座;
90、190:减震器支架;100:套环部件;
110:车轮支承部件;
W:焊接部分;
I:内部区域;
S:闭合截面部;
B1:车体安装部;
D1:减震器安装部;
W1:车轮侧安装部;
S1:弹簧安装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适当参照图1至图7,对包括变形例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扭力梁式悬架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在图中,x轴、y轴及z轴构成三轴正交坐标系。此外,x轴的正方向是车体的前方向,y轴的正方向是车体的左方向,且z轴的正方向是车体的上方向。此外,有时将x轴的方向称为长度方向或前后方向,将y轴的方向称为宽度方向或左右方向,并且将z轴的方向称为上下方向。
图1是本实施方式中的扭力梁式悬架的局部俯视图,图2是本实施方式中的扭力梁式悬架的局部后视图,图3A是本实施方式中的的扭力梁式悬架的局部仰视图,图3B是图3A中的塞焊孔的放大图。此外,图4是图1的A-A剖视图(以与y-z平面平行的平面、即与长度方向垂直的平面剖切而成的纵剖视图),图5是图1的B-B剖视图(以与x-z平面平行的平面、即与宽度方向垂直的平面剖切而成的纵剖视图)。此外,图6是本实施方式中的变形例的扭力梁式悬架的剖视图,在位置上相当于图4,图7是本实施方式中的变形例的扭力梁式悬架的剖视图,在位置上相当于图5。另外,图1至图7均主要示出扭力梁式悬架的左侧的构成要素,扭力梁式悬架的右侧的构成要素具有相对于左侧的结构左右对称的结构。另外,在图中,为了便于说明,用带括弧的标号表示扭力梁式悬架的右侧的构成要素。
首先,参照图1至图5,对本实施方式中的扭力梁式悬架1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扭力梁式悬架1安装于省略图示的机动车等的后侧框架等车体,并且支承悬架弹簧(以下称为弹簧)、悬架减震器(以下称为减震器)及车轮等。
具体而言,扭力梁式悬架1主要具备扭力梁10、左右一对拖曳臂20、120及左右一对加强件30、130。另外,扭力梁式悬架1也可以具备左右一对弹簧座80、180以及左右一对减震器支架90、190。
扭力梁10典型地是由通过冲压成型等而呈向上方凸出的形状的钢板等金属板构成的板部件,扭力梁10在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且通过利用电弧焊等彼此焊接,而在其两端部连结左右一对拖曳臂20、120。
详细地说,扭力梁10在以与宽度方向垂直的平面剖切而成的纵截面中,具备在前后方向上相对的前纵壁部11和后纵壁部12、以及上壁部13,该上壁部13在前后方向上连接前纵壁部11和后纵壁部12各自的上端部,并且设置有向上方突出的座部14,扭力梁10划分出由前纵壁部11、后纵壁部12及上壁部13包围的内部区域I,同时呈向下方开放的开放截面形状。典型地,前纵壁部11从上壁部13稍微向前方斜行着垂下,后纵壁部12从上壁部13稍微向后方斜行着垂下。此外,典型地,在扭力梁式悬架1承受车重产生的静止载荷的情况下,可以认为上壁部13实质上处于水平位置。另外,根据需要,扭力梁10也可以呈向前斜下方或后斜下方开放的开放截面形状。此外,前纵壁部11的下端部及后纵壁部12的下端部典型地分别按照与扭力梁10的所需扭转特性的关系,设定成随着从宽度方向的中央部朝向左方,而逐渐向下方下降。
此处,扭力梁式悬架1典型地相对于与宽度方向垂直且通过宽度方向中央的中央平面,具有基本上左右对称的形状,因此扭力梁10具有相对于该中央平面彼此左右对称的形状,座部14也作为左右对称的一对部件而设置于上壁部13。并且,左拖曳臂20和右拖曳臂120、左加强件30和右加强件130、左弹簧座80和右弹簧座180、以及左减震器支架90和右减震器支架190分别相对于该中央平面具有彼此左右对称的形状,并且配置在左右对称的位置。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对于左右一对拖曳臂20、120、左右一对加强件30、130、左右一对弹簧座80、180以及左右一对减震器支架90、190,以左拖曳臂20、左加强件30、左弹簧座80及左减震器支架90为例进行代表性说明。
左拖曳臂20典型地是由呈闭合截面形状的钢板等金属板构成的管状板部件,沿长度方向延伸。
详细地说,在左拖曳臂20中,在其前端部通过电弧焊等焊接有用于支承于车体的、典型地将钢板等金属板卷圆而成的套环部件100,另一方面,在其后端部通过电弧焊等以一部分被插入的方式焊接有用于支承车轮的典型的钢制等金属制的车轮支承部件110。另外,根据需要,左拖曳臂20可以这样构成:准备将由钢板等金属板构成的平板部件成型为纵截面大致U字状而成的两个构成部件,并将这两个构成部件以使它们在宽度方向或上下方向上彼此相对的方式通过电弧焊等进行焊接而一体化,左拖曳臂20也可以由钢管等金属制的单一管部件构成。此外,车轮支承部件110也可以以仅抵靠于左拖曳臂20的后端部的方式通过电弧焊等进行焊接。
左加强件30典型地是由通过冲压成型等而成型的钢板等金属板构成的板部件,在扭力梁10与左拖曳臂20之间沿宽度方向延伸地配置,并且,其左端部及右端部分别与扭力梁10及左拖曳臂20对应地焊接从而将它们连结。
详细地说,左加强件30由作为成型物的主体部的底壁部31、从底壁部31的前端部向下方立设的前凸缘32以及从底壁部31的后端部向下方立设的后凸缘33,前凸缘32及后凸缘33分别沿宽度方向延伸。
左加强件30在扭力梁10的左端的外部具备作为左端部的外安装部40。外安装部40典型地具有切口部,该切口部以成为沿着左拖曳臂20的外轮廓形状的形状的方式被切口,该切口部以与左拖曳臂20的外周面抵接的方式通过电弧焊等焊接在其上。
左加强件30还在扭力梁10的内部具备作为右端部的内安装部50。内安装部50具有:底壁部31的右端部,其成型为沿着扭力梁10的上壁部13的内壁面的形状的形状;前凸缘32的右端部,其成型为沿着扭力梁10的前纵壁部11的内壁面的形状的形状;以及后凸缘33的右端部,其成型为沿着扭力梁10的后纵壁部12的内壁面的形状的形状。
此处,在内安装部50中的底壁部31的右端部,与设置于扭力梁10的上壁部13的座部14对应地设定有焊接部分W,在该焊接部分W,底壁部31的右端部与座部14抵接而被焊接。该座部14是上壁部13朝向远离扭力梁10的内部区域I的突出方向(上方向)突出设置的部分,由此,在利用左加强件30连结扭力梁10与左拖曳臂20的情况下,能够提高包括座部14的上壁部13的刚性,使应施加于作为扭力梁10与左加强件30的结合部分的焊接部分W的力分散,由此能够以确保了扭力梁10与左拖曳臂20的接合强度及扭力梁10的弯曲刚性、且抑制了应力集中在扭力梁10与左加强件30的焊接部分W的方式,自由度较高地设定扭力梁10的扭转特性。此外,从使应施加于焊接部分W的力更分散的观点出发,优选为座部14的前端部及后端部与前纵壁部11及后纵壁部12对应地直接连接,座部14延伸到前纵壁部11及后纵壁部12。
此外,从可靠地抑制应力集中在扭力梁10与左加强件30的焊接部分W的观点出发,焊接部分W优选配置于将内安装部50的底壁部31的右端部穿孔而与座部14对应地设置的塞焊孔34。通过将塞焊孔34设置于底壁部31,能够抑制应力集中在扭力梁10与左加强件30的焊接部分W,同时能够在一般朝向下方的左加强件30侧设定焊接部分W,能够抑制粉尘、水分等滞留在焊接部分W上的情况的发生。该焊接部分W是通过电弧焊等将塞焊孔34的至少周壁部与座部14的下壁面部焊接而成的塞焊部,根据需要,也可以用焊接材料填埋整个塞焊孔34。此外,从更可靠地抑制应力集中在扭力梁10与左加强件30的焊接部分W的观点出发,塞焊孔34优选是以下这样的长孔:通过彼此相对的一对连接线34c、34d连接在与座部14的突出方向即上方向垂直的规定方向X上彼此相对的一对圆弧34a、34b,并且一对圆弧34a、34b的直径不同。该规定方向X基于以下这样的观点而被确定:取得焊接部分W及塞焊孔34的周边的应力平衡,使应施加于作为扭力梁10与左加强件30的结合部分的焊接部分W的力分散。此外,典型地,一对圆弧34a、34b的中心C1、C2配置在与方向X平行的一条直线L上,该方向X是当扭力梁10被扭转时(特别是扭力梁10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被反相地扭转时)扭力梁中产生的应力传播的方向,典型地是与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一对连接线34c、34d是直线或朝向塞焊孔34的外方凸出的曲线,塞焊孔34的形状被设定为将水滴型的前端部倒圆那样的相对于直线L线对称的形状。此外,从取得塞焊孔34的周边的应力平衡的观点出发,一对圆弧34a、34b中的小径的圆弧优选为比一对圆弧34a、34b中的大径的圆弧靠近前纵壁部11和后纵壁部12中的任意一侧配置。
此外,座部14优选具有以其一部分进入塞焊孔34的方式朝向内部区域I凹陷设置的凹陷设置部15。由此,能够允许在凹陷设置部15设定可作为排水孔发挥功能的贯通孔16,同时提高座部14的刚性,可靠地抑制应力集中在扭力梁10与左加强件30的焊接部分W。此外,从进一步提高座部14的刚性的观点出发,该凹陷设置部15优选沿着塞焊孔34的周壁部环绕。
此外,优选为在内安装部50,以在从底壁部31的右端部向外安装部40侧偏位的部位处与上壁部13分离地相对的方式设置有平壁部35,该平壁部35是内安装部50朝向上壁部13凹陷设置的部分,并且内安装部50的右端部与平壁部35之间通过倾斜壁部36而连接。由此,能够提高内安装部50的刚性,同时可靠地抑制应力集中在扭力梁10与左加强件30的焊接部分W。
此外,平壁部35优选其右端部的前侧部分及右端部的后侧部分具有比中间部39C向右侧分别伸出的前伸出部39F及后伸出部39R。由此,能够包围内安装部50的右端部的焊接部分W而进一步提高该部分的刚性,使应施加于扭力梁10与左加强件30的焊接部分W的力分散。
左加强件30还具备连接外安装部40与内安装部50的中间连接部60。该中间连接部60是随着从外安装部40朝向内安装部50而逐渐上升的同时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斜行部。通过中间连接部60采取这样的斜行部的方式,能够抑制扭力梁10的宽度方向上的纵截面形状的急剧的形状变化,能够缓和扭力梁10的形状发生变化的部分的应力集中。
此外,从提高扭力梁10的强度、弯曲刚性并且提高扭力梁10与左拖曳臂20的接合强度的观点出发,可以是扭力梁10与左加强件30协作而划分出闭合截面部S,该划分出的闭合截面部S被设定成夹着中间连接部60而在外安装部40与内安装部50之间延伸。
此外,在左加强件30中,前凸缘32及后凸缘33也可以以与各自对应的扭力梁10中的前纵壁部11的内壁面及后纵壁部12的内壁面抵接的方式,与它们对应地通过电弧焊等进行焊接。
左弹簧座80典型地是由通过冲压成型等而成型的钢板等金属板构成的板部件,通过电弧焊等焊接于扭力梁10及左拖曳臂20,并且支承弹簧的下端部。
减震器支架90典型地是由通过冲压成型等而成型的钢板等金属板构成的板部件,通过电弧焊等焊接于左拖曳臂20及左弹簧座80,并且支承减震器的下端部。
在具有以上结构的扭力梁式悬架1中,作为安装于车体的部位而设定有车体安装部B1,并且,作为各种外力施加部件安装用的安装部,设定有安装车轮侧部件的车轮侧安装部W1、安装弹簧的弹簧安装部S1以及安装减震器的减震器安装部D1。
详细地说,车体安装部B1与设置于左拖曳臂20的前端部的套环部件100对应地配置。在该车体安装部B1中,左拖曳臂20的前端部借助压入套环部件100中的省略图示的衬套部件,通过省略图示的典型的螺栓等紧固部件而被紧固,由此被安装于车体。
车轮侧安装部W1与设置于左拖曳臂20的后端部的车轮支承部件110对应地配置。在该车轮侧安装部W1中,均省略图示的典型的轴承部件利用省略图示的螺栓等紧固部件紧固于车轮支承部件110而被安装。
弹簧安装部S1与左弹簧座80的底壁部对应地配置。在该弹簧安装部S1中,省略图示的弹簧通过载置于左弹簧座80的底壁部的上表面部而被安装。另外,为了减少弹簧的摩擦声等,也可以在底壁部载置圆盘状的弹性部件,在其上载置弹簧。
减震器安装部D1与减震器支架90的左侧壁部及左弹簧座80的右侧壁部对应地配置。在该减震器安装部D1中,省略图示的减震器的下端部借助分别设置于该左侧壁部及右侧壁部的贯通孔,通过省略图示的典型的螺栓等紧固部件而被紧固,从而被安装。
另外,以上各种车轮支承部件、螺母部件典型地为钢材等金属制。
接下来,还参照图6和图7,对本实施方式中的扭力梁式悬架1的变形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6及图7所示,在本变形例的扭力梁式悬架1'中,相对于上述的扭力梁式悬架1,主要区别在于,设置塞焊孔的部件被变更,剩余的结构在原理上相同。以下,着眼于该区别,以左加强件30及其相关结构为例,对本变形例的结构代表性地进行说明。
具体而言,在本变形例中的扭力梁式悬架1’中,对设置于扭力梁10的上壁部13的座部14进行穿孔而设置塞焊孔17,左加强件30中的内安装部50的底壁部31的右端部与座部14抵接而被焊接的焊接部分W配置于塞焊孔17。通过将塞焊孔17设置于座部14,能够在一般在车辆的上方侧由周边部件包围的部位设定焊接部分W,能够抑制车辆行驶时的碎屑等异物与焊接部分接触的情况的发生。此外,该塞焊孔17具有呈现与设置于内安装部50的底壁部31的塞焊孔34相同的形状等的结构。
此外,内安装部50优选具有以其一部分远离塞焊孔17的方式朝向内部区域I凹陷设置的凹陷设置部37。由此,能够允许在该凹陷设置部37设定可作为排水孔发挥功能的贯通孔38,同时提高内安装部50的刚性,提高扭力梁10与加强部件的焊接的可靠性。此外,该凹陷设置部37具有呈现与设置于座部14的凹陷设置部15相同的形状等的结构。
根据包括以上的变形例的本实施方式的扭力梁式悬架1、1’,与设置于扭力梁10的上壁部13的座部14对应地设定有焊接部分W,在该焊接部分W,左加强件30的内安装部50中的底壁部31的右端部与座部14抵接而被焊接。该座部14是上壁部13向远离扭力梁10的内部区域I的突出方向(上方向)突出设置的部分,由此,在利用左加强件30连结扭力梁10与左拖曳臂20的情况下,能够提高包括座部14的上壁部13的刚性,使应施加于作为扭力梁10与左加强件30的结合部分的焊接部分W的力分散,由此能够以确保了扭力梁10与左拖曳臂20的接合强度及扭力梁10的弯曲刚性、且抑制了应力集中在扭力梁10与左加强件30的焊接部分W的方式,自由度较高地设定扭力梁10的扭转特性。
此外,根据包括变形例的本实施方式的扭力梁式悬架1、1',焊接部分W配置于将左加强件30的内安装部50中的底壁部31的右端部穿孔而与座部14对应地设置的塞焊孔34、或将设置于扭力梁10的上壁部13的座部14穿孔而配置于塞焊孔17。在塞焊孔34设置于底壁部31的情况下,除了能够可靠地使应施加于焊接部分W的力分散,还能够在一般朝向下方的左加强件30侧设定焊接部分W,能够抑制粉尘、水分等滞留在焊接部分W上的情况的发生。此外,在塞焊孔17设置于座部14的情况下,除了能够可靠地使应施加于焊接部分W的力分散,还能够在一般在车辆的上方侧由周边部件包围的部位设定焊接部分W,能够抑制车辆行驶时的碎屑等异物与焊接部分接触的情况的发生。
另外,本发明中,部件的种类、形状、配置、个数等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当然可以将其构成要素适当替换为起到同等作用效果的构成要素等,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适当变更。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中,能够提供以下这样的扭力梁式悬架:在利用加强部件连结扭力梁与拖曳臂的情况下,能够以确保了扭力梁与拖曳臂的接合强度及扭力梁的弯曲刚性、且抑制了应力集中在扭力梁与加强部件的结合部分的方式,自由度较高地设定扭力梁的扭转特性,因此期待能够根据其通用普遍的性质而广泛地应用于车辆等移动体的扭力梁式悬架领域。

Claims (8)

1.一种扭力梁式悬架,其包括:
左拖曳臂,其在车体的宽度方向的左侧沿所述车体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且在所述长度方向的前侧支承于所述车体,在所述长度方向的后侧支承车轮;
右拖曳臂,其在所述宽度方向的右侧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并且在所述长度方向的前侧支承于所述车体,在所述长度方向的后侧支承车轮;
扭力梁,其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并在由与所述宽度方向垂直的平面剖切而成的纵截面中,呈具有彼此相对的一对壁部和将所述一对壁部之间连接的连接壁部的开放截面形状,并且连结所述左拖曳臂与所述右拖曳臂;
左加强件,其在所述左侧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并且具有:内左安装部,其在由所述扭力梁的所述一对壁部及所述连接壁部包围而成的内部区域中安装于所述扭力梁;外左安装部,其安装于所述左拖曳臂;以及中间左连接部,其对所述内左安装部与所述外左安装部之间进行连接,所述左加强件连结所述扭力梁与所述左拖曳臂;以及
右加强件,其在所述右侧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并且具有:内右安装部,其在所述内部区域中安装于所述扭力梁;外右安装部,其安装于所述右拖曳臂;以及中间右连接部,其对所述内右安装部与所述外右安装部之间进行连接,所述右加强件连结所述扭力梁与所述右拖曳臂,
其中,
所述扭力梁在所述连接壁部中具有:左座部,其配置有左焊接部分,在该左焊接部分,所述内左安装部被焊接于所述连接壁部;以及右座部,其配置有右焊接部分,在该右焊接部分,所述内右安装部被焊接于所述连接壁部,
所述左座部是所述连接壁部向远离所述内部区域的突出方向突出设置的部分,
所述右座部是所述连接壁部向所述突出方向突出设置的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力梁式悬架,其中,
所述左焊接部分配置在设置于所述连接壁部和所述内左安装部中的一方的左塞焊孔处,
所述左塞焊孔是在与所述突出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彼此相对的一对圆弧的直径不同的长孔,
所述右焊接部分配置在设置于所述连接壁部和所述内右安装部中的一方的右塞焊孔处,
所述右塞焊孔是在与所述突出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彼此相对的一对圆弧的直径不同的长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扭力梁式悬架,其中,
所述左塞焊孔设置于所述内左安装部,
所述右塞焊孔设置于所述内右安装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扭力梁式悬架,其中,
所述左座部具有以其一部分进入所述左塞焊孔的方式朝向所述内部区域凹陷设置的部分,
所述右座部具有以其一部分进入所述右塞焊孔的方式朝向所述内部区域凹陷设置的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扭力梁式悬架,其中,
所述左塞焊孔设置于所述左座部,
所述右塞焊孔设置于所述右座部。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扭力梁式悬架,其中,
所述内左安装部具有以其一部分远离所述左塞焊孔的方式朝向所述内部区域凹陷设置的部分,
所述内右安装部具有以其一部分远离所述右塞焊孔的方式朝向所述内部区域凹陷设置的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力梁式悬架,其中,
在所述内左安装部,以从所述内左安装部的右端部向所述外左安装部侧偏位并且与所述连接壁部分离地相对的方式设置有左平壁部,该左平壁部是所述内左安装部朝向所述连接壁部凹陷设置的部分,并且所述内左安装部的所述右端部与所述左平壁部之间通过左倾斜壁部而连接,
在所述内右安装部,以从所述内右安装部的左端部向所述外右安装部侧偏位并且与所述连接壁部分离地相对的方式设置有右平壁部,该右平壁部是所述内右安装部朝向所述连接壁部凹陷设置的部分,并且所述内右安装部的所述左端部与所述右平壁部之间通过右倾斜壁部而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扭力梁式悬架,其中,
所述左平壁部的右端部的所述前侧的部分和所述右端部的所述后侧的部分具有分别向所述右侧伸出的右伸出部,
所述右平壁部的左端部的所述前侧的部分和所述左端部的所述后侧的部分具有分别向所述左侧伸出的左伸出部。
CN202010217216.9A 2019-03-29 2020-03-25 扭力梁式悬架 Active CN11174621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68055A JP7170577B2 (ja) 2019-03-29 2019-03-29 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
JP2019-068055 2019-03-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46216A true CN111746216A (zh) 2020-10-09
CN111746216B CN111746216B (zh) 2023-05-30

Family

ID=726728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217216.9A Active CN111746216B (zh) 2019-03-29 2020-03-25 扭力梁式悬架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170577B2 (zh)
CN (1) CN111746216B (zh)
BR (1) BR102020006193A2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72714A (zh) * 2017-01-17 2019-07-30 日野自动车株式会社 支撑梁
WO2024133514A1 (fr) * 2022-12-22 2024-06-27 Renault S.A.S. Essieu avec traverse à profil ouvert et gousset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30172296A (ko) * 2022-06-15 2023-12-22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현가장치의 보강구조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153099A (ja) * 2005-12-05 2007-06-21 Honda Motor Co Ltd 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
KR20100056887A (ko) * 2008-11-20 2010-05-2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커플드 토션 빔 액슬 타입의 리어 현가장치
US20130214504A1 (en) * 2010-07-23 2013-08-22 Honda Motor Co., Ltd. Torsion beam type suspension device
CN104786773A (zh) * 2014-01-21 2015-07-22 本特勒尔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车桥
CN105644296A (zh) * 2014-11-28 2016-06-08 铃木株式会社 车辆用扭力梁式悬架构造
CN105936200A (zh) * 2015-03-02 2016-09-14 铃木株式会社 扭力梁式悬架
CN107867141A (zh) * 2016-09-27 2018-04-03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扭力梁式悬架以及用于扭力梁式悬架的加强构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39135A (ja) * 1999-07-29 2001-02-13 Nissan Motor Co Ltd 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
JP6363402B2 (ja) * 2014-06-03 2018-07-25 フタバ産業株式会社 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
JP6389281B2 (ja) * 2015-01-30 2018-09-12 フタバ産業株式会社 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
JP2016168953A (ja) * 2015-03-13 2016-09-23 フタバ産業株式会社 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
DE102015209039A1 (de) * 2015-05-18 2016-11-24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Verbundlenker-Hinterachs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sowie Kraftfahrzeug mit einer derartigen Verbundlenker-Hinterachse
JP6530691B2 (ja) * 2015-09-30 2019-06-12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及びそれに使用するリインフォースメントメンバ
CN109476198A (zh) * 2016-07-15 2019-03-15 麦格纳国际公司 车辆扭转轴组件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153099A (ja) * 2005-12-05 2007-06-21 Honda Motor Co Ltd 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
KR20100056887A (ko) * 2008-11-20 2010-05-2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커플드 토션 빔 액슬 타입의 리어 현가장치
US20130214504A1 (en) * 2010-07-23 2013-08-22 Honda Motor Co., Ltd. Torsion beam type suspension device
CN104786773A (zh) * 2014-01-21 2015-07-22 本特勒尔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车桥
EP2896522A1 (de) * 2014-01-21 2015-07-22 Bentel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Kraftfahrzeugachse
CN105644296A (zh) * 2014-11-28 2016-06-08 铃木株式会社 车辆用扭力梁式悬架构造
CN105936200A (zh) * 2015-03-02 2016-09-14 铃木株式会社 扭力梁式悬架
CN107867141A (zh) * 2016-09-27 2018-04-03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扭力梁式悬架以及用于扭力梁式悬架的加强构件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72714A (zh) * 2017-01-17 2019-07-30 日野自动车株式会社 支撑梁
WO2024133514A1 (fr) * 2022-12-22 2024-06-27 Renault S.A.S. Essieu avec traverse à profil ouvert et gousset
FR3144057A1 (fr) * 2022-12-22 2024-06-28 Renault S.A.S Essieu avec traverse à profil ouvert et gousse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46216B (zh) 2023-05-30
JP2020164092A (ja) 2020-10-08
JP7170577B2 (ja) 2022-11-14
BR102020006193A2 (pt) 2020-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707409B1 (en) Torsion beam type rear suspension
KR101399335B1 (ko) 커플드 토션 빔 액슬 타입의 리어 현가장치
JP5299470B2 (ja) サスペンション構造、サスペンションリンク形成方法
KR101338966B1 (ko) 차량용 현가장치
US6267397B1 (en) Suspension apparatus for a vehicle
JP5581911B2 (ja) トレーリングアームの取付構造
CN111746216B (zh) 扭力梁式悬架
KR102166872B1 (ko) 차량용 토션빔 액슬장치
US20050099060A1 (en) Torsion beam axle suspension
CN113352837B (zh) 扭力梁式悬架
KR101816312B1 (ko) 비틀림 강성이 향상된 ctba
JP3127764B2 (ja) 自動車の後輪サスペンションアーム
JP7441679B2 (ja) 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
JP3873641B2 (ja) サスペンションアーム
JP4632036B2 (ja) 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式リヤサスペンション
JP7083325B2 (ja) 中間ビ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
JP6973744B2 (ja) トーションビーム
JP7186812B2 (ja) サスペンション
JP6662271B2 (ja) 車両用サスペンションアーム
JP2002145109A (ja) サスペンションフレーム構造
KR101211422B1 (ko) 현가장치용 링크
JPH07223418A (ja) 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式リヤサスペンション
JP6663133B2 (ja) 車体下部構造
JP4487831B2 (ja) 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式リヤサスペンション
JP2024157726A (ja) 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