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27663A - 电加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加热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727663A CN111727663A CN201980009672.XA CN201980009672A CN111727663A CN 111727663 A CN111727663 A CN 111727663A CN 201980009672 A CN201980009672 A CN 201980009672A CN 111727663 A CN111727663 A CN 11172766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sistance value
- electrode
- abnormality
- electrodes
- warn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5485 electric heat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7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0
- 230000005856 abnormality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4
- 238000009499 gro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4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0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0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1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4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29910000734 martensi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98 cooling 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826 cool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1566 austeni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71 blow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FBPFZTCFMRRESA-JGWLITMVSA-N D-glucitol Chemical compound OC[C@H](O)[C@@H](O)[C@H](O)[C@H](O)CO FBPFZTCFMRRESA-JGWLITMV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12 cooling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42 fo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764 inhibitory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86 pu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791 quen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71 quench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96 temp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1—METALLURGY OF IRON
- C21D—MODIFY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FERROUS METALS; GENERAL DEVICES FOR HEAT TREATMENT OF FERROUS OR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MAKING METAL MALLEABLE, e.g. BY DECARBURISATION OR TEMPERING
- C21D1/00—General methods or devices for heat treatment, e.g. annealing, hardening, quenching or tempering
- C21D1/62—Quenching devices
- C21D1/673—Quenching devices for die quench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26/00—Shaping without cutting otherwise than using rigid devices or tools or yieldable or resilient pads, i.e. applying fluid pressure or magnetic forces
- B21D26/02—Shaping without cutting otherwise than using rigid devices or tools or yieldable or resilient pads, i.e. applying fluid pressure or magnetic forces by applying fluid pressure
- B21D26/033—Deforming tubular bodi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37/00—Tools as parts of machin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B21D37/16—Heating or cooling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1—METALLURGY OF IRON
- C21D—MODIFY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FERROUS METALS; GENERAL DEVICES FOR HEAT TREATMENT OF FERROUS OR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MAKING METAL MALLEABLE, e.g. BY DECARBURISATION OR TEMPERING
- C21D1/00—General methods or devices for heat treatment, e.g. annealing, hardening, quenching or tempering
- C21D1/34—Methods of heating
- C21D1/40—Direct resistance heating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1—METALLURGY OF IRON
- C21D—MODIFY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FERROUS METALS; GENERAL DEVICES FOR HEAT TREATMENT OF FERROUS OR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MAKING METAL MALLEABLE, e.g. BY DECARBURISATION OR TEMPERING
- C21D11/00—Process control or regulation for heat treatment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1—METALLURGY OF IRON
- C21D—MODIFY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FERROUS METALS; GENERAL DEVICES FOR HEAT TREATMENT OF FERROUS OR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MAKING METAL MALLEABLE, e.g. BY DECARBURISATION OR TEMPERING
- C21D7/00—Modifying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iron or steel by deformation
- C21D7/13—Modifying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iron or steel by deformation by hot working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00—Ohmic-resistance heating
- H05B3/02—Details
- H05B3/03—Electrod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tallur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Shaping Metal By Deep-Drawing, Or The Like (AREA)
- Control Of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一种向金属体供电从而对该金属体进行电加热的电加热装置,其具备:至少两个电极,与金属体接触;供电部,向电极供电;警告部,发出对金属体进行电加热时出现了异常的警告;及异常检测部,检测出电极的异常,异常检测部具有:电阻值获取部,获取电极之间的电阻值;平滑化部,获取将多次电加热时的电阻值平滑化而得的值即平滑化电阻值;及异常判定部,若平滑化电阻值达到了规定的设定值,则判定电极出现了异常,并控制警告部发出电极出现了异常的警告。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电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一种对金属体(即,金属管材料)进行加热并向该金属管材料内供给气体而成型出金属管的成型装置。作为这种成型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成型装置,其具备:一对模具;电极,能够与配置于一对模具之间的金属管材料接触而与其电连接;及供电部,在电极与金属管材料电连接的状态下能够经由电极向金属管材料进行通电。该成型装置为利用向金属管材料通电而产生的焦耳热对金属管材料进行加热并进行模成型的电加热装置。
以往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1260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然而,在上述电加热装置中,若反复对金属管材料进行电加热,则电极表面会受损而成为通电时的电阻,会产生电极自身发热或妨碍金属管材料的温度上升等不良情况。
因此,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检测出电极出现了异常的情况并将其通知给工作人员的电加热装置。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电加热装置向金属体供电从而对该金属体进行电加热,其具备:至少两个电极,与金属体接触;供电部,向电极供电;警告部,发出对金属体进行电加热时出现了异常的警告;及异常检测部,检测出电极的异常,异常检测部具有:电阻值获取部,获取电极之间的电阻值;平滑化部,获取将多次电加热时的电阻值平滑化而得的值即平滑化电阻值;及异常判定部,若平滑化电阻值达到了规定的设定值,则判定电极出现了异常,并控制警告部发出电极出现了异常的警告。
根据上述电加热装置,获取将多次电加热时的电极之间的电阻值平滑化而得的值(即,平滑化电阻值)。平滑化电阻值随着反复进行电加热导致电极表面的受损程度变大而增大。若该平滑化电阻值达到了规定的设定值,则判定电极表面的受损程度已超出了正常范围,并发出电极出现了异常的警告。因此,能够检测出电极出现了异常的情况并将其通知给工作人员。
在此,平滑化电阻值可以为多次电加热时的电阻值的移动平均值。由此,能够将平滑化电阻值作为准确地反映出了多次电加热时的电极之间的电阻值的值。因此,若平滑化电阻值达到了规定的设定值,则能够更加准确地判定电极表面的受损程度已超出了正常范围。
并且,电极可更换成新的电极,异常判定部可以在平滑化电阻值达到了设定值时判定电极出现了异常,并控制警告部发出提示更换电极的警告。由此,在检测到电极出现了异常的情况时,能够使工作人员进行电极的更换等适当的处理。
并且,平滑化电阻值可以为将更换电极之后的多次电加热时的电阻值平滑化而得的值。由此,若在更换电极之后检测出新的电极出现了异常,则能够使工作人员进行电极的更换等适当的处理。
并且,异常判定部可以在电阻值达到了在平滑化电阻值上加上规定的容许值而得的值时判定金属体出现了异常,并控制警告部发出金属体出现了异常的警告。在此,若电阻值比平滑化电阻值大规定的容许值以上,则金属体出现了异常(例如,金属体的外形尺寸在规定范围之外等)的可能性大于电极出现了异常的可能性。因此,若电阻值达到了在平滑化电阻值上加上规定的容许值而得的值,则发出金属体出现了异常的警告,从而能够通知工作人员金属体出现了异常的情况。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能够检测出电极出现了异常的情况并将其通知给工作人员的电加热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加热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电极周边的放大图,其中,(a)是表示电极保持金属管材料的状态的图,(b)是表示密封部件按压电极的状态的图,(c)是电极的主视图。
图3是表示多次电加热时的平滑化电阻值的变化的一例的图表。
图4是放大表示图3的一部分S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电加热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各附图中,对相同的部分或等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说明。
<成型装置的结构>
图1是作为电加热装置的成型装置的概略结构图。如图1所示,成型出金属管的成型装置10构成为具备:吹塑成型模具(模具)13,由上型12及下型11构成;驱动机构80,使上型12及下型11中的至少一个移动;管保持机构30,保持配置于上型12与下型11之间的金属管材料14;加热机构50,对被管保持机构30保持的金属管材料14进行通电而进行加热;气体供给部60,用于向保持在上型12与下型11之间且被加热的金属管材料14内供给高压气体(气体);一对气体供给机构40、40,用于向被管保持机构30保持的金属管材料14内供给来自气体供给部60的气体;水循环机构72,强制性对吹塑成型模具13进行水冷;及警告装置(警告部)71,若对金属管材料14进行电加热时出现了异常则发出警告,并且,成型装置10还具备控制部70,该控制部70分别控制上述驱动机构80的驱动、上述管保持机构30的驱动、上述加热机构50的驱动、上述气体供给部60的气体供给及警告装置的动作,并且检测电加热时的异常。
吹塑成型模具13的一个模具即下型11固定于基台15。下型11由较大的钢铁制块构成,且在其上表面具备例如矩形形状的型腔(凹部)16。在下型11形成有冷却水通道19,在下型11的大致中央具备从下方插入的热电偶21。该热电偶21被弹簧22支承为上下移动自如。
此外,在下型11的左右端(图1中的左右端)附近设置有空间11a,在该空间11a内,以能够上下进退移动的方式配置有管保持机构30的可动部(即,后述的电极17、18(下侧电极)等)。而且,通过将金属管材料14载置在下侧电极17、18之上,下侧电极17、18和配置于上型12与下型11之间的金属管材料14接触。由此,下侧电极17、18与金属管材料14电连接。另外,下侧电极17、18可更换成新的下侧电极17、18。
在下型11与下侧电极17之间及下侧电极17的下部以及在下型11与下侧电极18之间及下侧电极18的下部分别设置有用于防止通电的绝缘材料91。各绝缘材料91固定于构成管保持机构30的致动器(未图示)的可动部(即,进退杆95)。该致动器用于使下侧电极17、18等上下移动,致动器的固定部与下型11一同保持于基台15侧。
吹塑成型模具13的另一个模具即上型12固定于构成驱动机构80的后述的滑动件81上。上型12由较大的钢铁制块构成,且在其内部形成有冷却水通道25,并且在其下表面具备例如矩形形状的型腔(凹部)24。该型腔24设置于与下型11的型腔16对置的位置。
与下型11同样,在上型12的左右端(图1中的左右端)附近设置有空间12a,在该空间12a内,以能够上下进退移动的方式配置有管保持机构30的可动部(即,后述的电极17、18(上侧电极)等)。而且,在金属管材料14载置于下侧电极17、18上的状态下,上侧电极17、18朝下移动,从而与配置于上型12与下型11之间的金属管材料14接触。由此,上侧电极17、18与金属管材料14电连接。另外,上侧电极17、18可更换成新的上侧电极17、18。
在上型12与上侧电极17之间及上侧电极17的上部以及在上型12与上侧电极18之间及上侧电极18的上部分别设置有用于防止通电的绝缘材料101。各绝缘材料101固定于构成管保持机构30的致动器的可动部(即,进退杆96)。该致动器用于使上侧电极17、18等上下移动,致动器的固定部与上型12一同保持在驱动机构80的滑动件81侧。
在管保持机构30的右侧部分的电极18、18的彼此对置的面上分别形成有与金属管材料14的外周面形状相对应的半圆弧状的凹槽18a(参考图2),金属管材料14恰好能够嵌入于该凹槽18a部分。与上述凹槽18a同样,在管保持机构30的右侧部分的绝缘材料91、101的彼此对置的暴露面上分别形成有与金属管材料14的外周面形状相对应的半圆弧状的凹槽。并且,在电极18的正面(朝向模具的外侧方向的面)上形成有凹槽18a的周围以朝向凹槽18a圆锥状倾斜的方式凹陷而成的锥形凹面18b。由此,若利用管保持机构30的右侧部从上下方向夹持金属管材料14,则恰好能够紧紧地包围金属管材料14的右侧端部的整个外周。
在管保持机构30的左侧部分的电极17、17的彼此对置的面上分别形成有与金属管材料14的外周面形状相对应的半圆弧状的凹槽17a(参考图2),金属管材料14恰好能够嵌入于该凹槽17a部分。与上述凹槽17a同样,在管保持机构30的左侧部分的绝缘材料91、101的彼此对置的暴露面上分别形成有与金属管材料14的外周面形状相对应的半圆弧状的凹槽。并且,在电极17的正面(朝向模具的外侧方向的面)上形成有凹槽17a的周围以朝向凹槽17a圆锥状倾斜的方式凹陷而成的锥形凹面17b。由此,若利用管保持机构30的左侧部从上下方向夹持金属管材料14,则恰好能够紧紧地包围金属管材料14的左侧端部的整个外周。
如图1所示,驱动机构80具备:滑动件81,使上型12朝向上型12与下型11彼此合拢的方向移动;轴82,产生用于使上述滑动件81移动的驱动力;及连杆83,用于向滑动件81传递该轴82所产生的驱动力。轴82在滑动件81的上方沿左右方向延伸并且被支承为旋转自如。该偏心曲柄82a通过连杆83与设置于滑动件81的上部且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旋转轴81a连结。在驱动机构80中,控制部70控制轴82的旋转,从而改变偏心曲柄82a的上下方向上的高度,该偏心曲柄82a的位置变化经由连杆83传递给滑动件81,由此能够控制滑动件81上下移动。在此,向滑动件81传递偏心曲柄82a的位置变化时产生的连杆83的摆动(旋转运动)被旋转轴81a吸收。另外,轴82例如根据被控制部70控制的马达等的驱动而旋转或停止。
控制部70具有检测电极17、18的异常的异常检测部70A。异常检测部70A包括:电阻值获取部70a,获取电极17、18之间的电阻值R;平滑化部70b,获取将多次电加热时的电阻值R平滑化而得的值(即,平滑化电阻值R a);及异常判定部70c,若平滑化电阻值Ra达到了规定的阈值Rs则判定为电极17、18出现了异常,并控制警告装置71发出电极17、18出现了异常的警告(详细内容将后述)。
加热机构50具备:供电部55;母线52,将供电部55与电极17、18电连接;及电压计53(即,电压测定部),测定电极17、18之间的电压。供电部55包括直流电源及开关,在电极17、18与金属管材料14电连接的状态下,供电部55可以经由母线52、电极17、18对金属管材料14进行通电。在此,母线52与下侧电极17、18连接,电压计53与母线52的靠下侧电极17侧的位置连接,并且与母线52的靠下侧电极18侧的位置连接。电压计53将测出的电压值(图1所示的来自(B)的信息)输入至控制部70的电阻值获取部70a。
在该加热机构50中,从供电部55输出的直流电流通过母线52传输并输入至电极17。然后,直流电流通过金属管材料14后输入至电极18。然后,直流电流通过母线52传输并输入至供电部55。另外,供电部55供给约10000A20V以上的电力。电阻值获取部70a获取供电部55所输出的直流电流的电流值。
电阻值获取部70a根据供电部55所输出的直流电流的电流值及由电压计53测出的电压值来获取电极17、18之间的电阻值R。电阻值获取部70a在每次对金属管材料14进行电加热时均获取当时的电极17、18之间的电阻值R(参考图4)。电阻值获取部70a向控制部70的平滑化部70b及异常判定部70c输出所获取的电阻值R。
一对气体供给机构40分别具有:缸体单元42;活塞杆43,其配合缸体单元42的动作而进行进退移动;及密封部件44,其连结于活塞杆43的管保持机构30侧的末端。缸体单元42载置并固定于块体41上。在密封部件44的末端形成有朝向末端变细的锥形面45,该锥形面45构成为与电极17、18的锥形凹面17b、18b相匹配的形状(参考图2)。密封部件44设置有从缸体单元42侧朝向末端延伸的气体通道46,具体而言,如图2中(a)及(b)所示,该气体通道46供从气体供给部60供给过来的高压气体流过。
气体供给部60包括气体源61、积存从该气体源61供给过来的气体的储气罐62、从该储气罐62延伸至气体供给机构40的缸体单元42的第1管体63、设置于该第1管体63上的压力控制阀64及转换阀65、从储气罐62延伸至形成于密封部件44内的气体通道46的第2管体67、以及设置于该第2管体67上的压力控制阀68及止回阀69。压力控制阀64发挥如下作用:向缸体单元42供给与密封部件44对金属管材料14的推力相对应的工作压力的气体。止回阀69发挥如下作用:防止高压气体在第2管体67内逆流。设置于第2管体67的压力控制阀68发挥如下作用:通过控制部70的控制向密封部件44的气体通道46供给用于使金属管材料14膨胀的工作压力的气体。
控制部70通过控制气体供给部60的压力控制阀68,能够向金属管材料14内供给所希望的工作压力的气体。并且,控制部70通过接收从图1所示的(A)传递过来信息,从热电偶21获取温度信息,从而控制驱动机构80及供电部55等。
水循环机构72包括:积存水的水槽73;水泵74,汲取积存于该水槽73中的水并对其进行加压而送往下型11的冷却水通道19及上型12的冷却水通道25;及配管75。在此虽然进行了省略,但在配管75上还可以设置用于降低水温的冷却塔或用于净化水的过滤器。
<使用成型装置进行的金属管的成型方法>
接着,对使用成型装置10进行的金属管的成型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准备可淬火钢类的圆筒状的金属管材料14。例如,利用机械手臂等将该金属管材料14载置(投放)到设置于下型11侧的电极17、18上。由于电极17、18上形成有凹槽17a、18a,因此金属管材料14被该凹槽17a、18a定位。
接着,控制部70控制驱动机构80及管保持机构30以使该管保持机构30保持金属管材料14。具体而言,通过驱动机构80的驱动使保持在滑动件81侧的上型12及上侧电极17、18等朝向下型11侧移动,并且使管保持机构30所具有的能够让上侧电极17、18等及下侧电极17、18等进退移动的致动器工作,从而利用管保持机构30从上方和下方夹持金属管材料14的两侧端部附近。就该夹持而言,由于存在形成于电极17、18上的凹槽17a、18a及形成于绝缘材料91、101上的凹槽,因此成为与金属管材料14的两侧端部附近的整周紧贴的状态。
另外,此时,如图2中(a)所示,金属管材料14的电极18侧的端部在金属管材料14的延伸方向上比电极18的凹槽18a与锥形凹面18b之间的边界更向密封部件44侧突出。同样地,金属管材料14的电极17侧的端部在金属管材料14的延伸方向上比电极17的凹槽17a与锥形凹面17b之间的边界更向密封部件44侧突出。并且,上侧电极17、18的下表面与下侧电极17、18的上表面彼此接触。但是,并不只限于与金属管材料14的两端部的整周紧贴的结构,也可以采用电极17、18与金属管材料14的周向上的一部分抵接的结构。
接着,控制部70通过控制加热机构50而对金属管材料14进行加热。具体而言,控制部70控制加热机构50的供电部55而进行供电,并且进行恒流控制。如此一来,经由母线52传递到下侧电极17、18的电力供给至夹持金属管材料14的上侧电极17、18及金属管材料14,并且基于金属管材料14自身所具有的电阻,金属管材料14自身基于焦耳热而发热。并且,由电压计53测出的电压值逐渐上升,若其值达到了规定值则结束通电。
接着,控制部70控制驱动机构80,针对加热后的金属管材料14关闭吹塑成型模具13。由此,下型11的型腔16与上型12的型腔24彼此组合,金属管材料14配置并密封于下型11与上型12之间的型腔部内。
之后,使气体供给机构40的缸体单元42工作以使密封部件44前进,从而密封金属管材料14的两端。此时,如图2中(b)所示,密封部件44按压金属管材料14的电极18侧的端部,比电极18的凹槽18a与锥形凹面18b之间的边界更向密封部件44侧突出的部分变形为与锥形凹面18b相同的漏斗状。同样地,密封部件44按压金属管材料14的电极17侧的端部,比电极17的凹槽17a与锥形凹面17b之间的边界更向密封部件44侧突出的部分变形为与锥形凹面17b相同的漏斗状。在完成密封之后,将高压气体吹入金属管材料14内,从而使通过加热而被软化的金属管材料14成型为与型腔部的形状相同的形状。
由于金属管材料14被加热至高温(950℃左右)就会软化,因此供给至金属管材料14内的气体会热膨胀。因此,作为供给气体例如供给压缩空气,通过热膨胀的压缩空气能够容易使950℃的金属管材料14膨胀。
通过吹塑成型而膨胀的金属管材料14的外周面与下型11的型腔16接触就会被快速冷却,并且与上型12的型腔24接触就会被快速冷却(由于上型12与下型11的热容量较大且被管理成低温,因此只要金属管材料14与上型12或下型11接触,管表面的热量就会一下子被模具侧夺去),从而进行淬火。这种冷却法被称为模具接触冷却或模具冷却。刚被快速冷却之后,奥氏体转变成马氏体(以下,将奥氏体转变成马氏体的现象称为马氏体相变)。由于在冷却后期冷却速度变慢,因此马氏体通过回热转变成另一组织(托氏体、索氏体等)。因此,无需另行进行回火处理。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代替模具冷却而向型腔24内供给例如冷却介质而进行冷却,或除了模具冷却之外,还可以向型腔24内供给例如冷却介质而进行冷却。例如,直至马氏体相变的开始温度为止,可以使金属管材料14与模具(上型12及下型11)接触而进行冷却,之后可以在开模的同时向金属管材料14喷吹冷却介质(冷却用气体),从而引起马氏体相变。
如上所述,在对金属管材料14进行吹塑成型之后进行冷却,然后进行开模,从而得到具有例如大致矩形筒状的主体部的金属管。
通过以上工序,成型装置10完成对金属管材料14的包括电加热在内的金属管的成型,接着,对下一个金属管材料14进行同样的包括电加热在内的金属管的成型。然而,如此对金属管材料14反复进行电加热,则电极17、18的表面会受损,通电时的电阻值会变大。以下,对根据该电阻值的变化来判断电极17、18的异常进行说明。
图3是表示多次电加热时的平滑化电阻值Ra的变化的一例的图表,横轴表示施工次数,纵轴表示电阻值。如图3所示,控制部70的平滑化部70b获取将多次电加热时的电极17、18之间的电阻值R平滑化而得的值(即,平滑化电阻值Ra)。具体而言,平滑化电阻值Ra为将电极17、18最近一次更换之后的多次电加热时的电极17、18之间的电阻值R平滑化而得的值。更具体而言,平滑化电阻值Ra例如为此次电加热时至规定次数之前为止的电加热时的电极17、18之间的电阻值R的移动平均值。另外,在此,平滑化电阻值Ra设为进行k次电加热时的电极17、18之间的电阻值R的移动平均值,并且,由于从第1次施工至第k-1次施工为止的期间无法获取平滑化电阻值Ra,因此针对该期间,图中作为参考示出了每次的电阻值R。
电阻值R1为刚把电极17、18更换成新的电极17、18之后进行电加热时(第1次电加热时)的电阻值R。随着施工次数的增加,平滑化电阻值Ra逐渐增大。这表示,反复进行电加热会使电极17、18的表面受损,导致通电时的电阻变大。平滑化部70b向控制部70的异常判定部70c输出所获取的平滑化电阻值Ra。
控制部70的异常判定部70c中预先存储有规定的阈值(设定值)Rs。异常判定部70c比较平滑化电阻值Ra和阈值Rs,并在平滑化电阻值Ra达到了阈值Rs的情况下,判定电极17、18的表面严重受损而电极17、18出现了异常。在图3中,第n次电加热时的平滑化电阻值Ra达到了规定的阈值Rs。
若异常判定部70c判定电极17、18出现了异常,则控制警告装置71发出电极17、18出现了异常的警告。该警告可以是提示更换电极17、18的警告。另外,警告装置71例如为通过灯、声音或画面显示等发出警告的警告装置。
图4是放大表示图3的图表中的双点划线所示区域S的图表。图4中示出了从第m次至第m+6次电加热时的各电阻值R及平滑化电阻值Ra、以及在平滑化电阻值Ra上加上规定的容许值ΔR而得的值(上限电阻值Rb)。由于电极17、18与金属管材料14之间的接触程度会存在偏差,因此各电阻值R在每次施工之后会增大或减小。
若此次电加热中获取的电阻值R达到了上限电阻值Rb,则异常判定部70c判定电极17、18和金属管材料14之间的接触程度过于不足,导致电流难以流动,金属管材料14出现了异常(例如,金属管材料14的外形尺寸或外径小于规定范围或者产生了无法容许程度的伤痕或凹凸等)。在图4中,从第m次至第m+5次为止的电加热时的各电阻值R小于上限电阻值Rb,另一方面第m+6次电加热时的电阻值R则大于上限电阻值Rb(即,达到了上限电阻值Rb)。因此,异常判定部70c判定第m+6次电加热的金属管材料14出现了异常。
若异常判定部70c判定金属管材料14出现了异常,则控制警告装置71发出金属管材料14出现了异常的警告。该警告可以为提示更换需要电加热的金属管材料14的警告。
如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获取将多次电加热时的电极17、18之间的电阻值R平滑化而得的值(即,平滑化电阻值Ra)。平滑化电阻值Ra随着反复进行电加热导致电极17、18的表面的受损程度变大而增大。若该平滑化电阻值R a达到了规定的阈值Rs,则判定电极17、18的表面的受损程度已超出了正常范围,并发出电极17、18出现了异常的警告。因此,能够检测出电极17、18出现了异常的情况并将其通知给工作人员。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平滑化电阻值Ra为多次电加热时的电阻值R的移动平均值。由此,能够将平滑化电阻值Ra作为准确地反映了多次电加热时的电极17、18之间的电阻值R的值。因此,若平滑化电阻值Ra达到了规定的阈值Rs,则能够更加准确地判定电极17、18表面的受损程度已超出了正常范围。
并且,电极17、18可更换成新的电极17、18,异常判定部70c在平滑化电阻值Ra达到了阈值Rs时判定为电极17、18出现了异常,并控制警告装置71发出提示更换电极17、18的警告。由此,在检测出了电极17、18出现了异常时,能够使工作人员进行电极17、18的更换等适当的处理。
并且,平滑化电阻值Ra为将更换电极17、18之后的多次电加热时的电阻值R平滑化而得的值。由此,若在更换电极17、18之后检测出新的电极17、18出现了异常,则能够使工作人员进行电极17、18的更换等适当的处理。
并且,异常判定部70c在电阻值R达到了在平滑化电阻值Ra上加上规定的容许值ΔR而得的上限电阻值Rb时判定金属管材料14出现了异常,并控制警告装置71发出金属管材料14出现了异常的警告。在此,若电阻值R为上限电阻值Rb以上,则金属管材料14出现了异常(例如,金属管材料14的外形尺寸或外径小于规定范围或者产生了无法容许程度的伤痕或凹凸等)的可能性大于电极17、18出现了异常的可能性。因此,若电阻值R达到了上限电阻值R b,则发出金属管材料14出现了异常的警告,从而能够通知工作人员金属管材料14出现了异常的情况。
以上,根据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只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电极17、18设为两个,但也可以在比电极17、18更靠轴线方向内侧位置追加设置电极从而将电极设为三个以上。
并且,在进行了电极17、18的维护的情况下,平滑化电阻值Ra也可以为将电极17、18最近一次维护之后的多次电加热时的电极17、18之间的电阻值R平滑化而得的值。
并且,平滑化电阻值Ra只要是将多次电加热时的电极17、18之间的电阻值R平滑化而得的值即可,而作为平滑化的方法,并不只限于移动平均法,也可以使用最小二乘法等各种曲线拟合法。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成型对象为金属管材料14,但成型对象并不只限于金属管材料14,也可以适用于金属棒状体或金属板状体等,总而言之,可以适用于延伸一定程度的金属体。并且,成型装置也可以为在不进行气体供给的情况下进行电加热的锻造装置等。
符号说明
10-成型装置(电加热装置),14-金属管材料(金属体),17、18-电极,55-供电部,70A-异常检测部,70a-电阻值获取部,70b-平滑化部,70c-异常判定部,71-警告装置(警告部)。
Claims (5)
1.一种电加热装置,其向金属体供电从而对该金属体进行电加热,其具备:
至少两个电极,与所述金属体接触;
供电部,向所述电极供电;
警告部,发出对所述金属体进行电加热时出现了异常的警告;及
异常检测部,检测出所述电极的异常,
所述异常检测部具有:
电阻值获取部,获取所述电极之间的电阻值;
平滑化部,获取将多次电加热时的所述电阻值平滑化而得的值即平滑化电阻值;及
异常判定部,若所述平滑化电阻值达到了规定的设定值,则判定所述电极出现了异常,并且控制所述警告部发出所述电极出现了异常的警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加热装置,其中,
所述平滑化电阻值为多次电加热时的所述电阻值的移动平均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加热装置,其中,
所述电极可更换成新的电极,
所述异常判定部在所述平滑化电阻值达到了所述设定值时判定所述电极出现了异常,并控制所述警告部发出提示更换所述电极的警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加热装置,其中,
所述平滑化电阻值为将更换所述电极之后的多次电加热时的所述电阻值平滑化而得的值。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加热装置,其中,
所述异常判定部在所述电阻值达到了在所述平滑化电阻值上加上规定的容许值而得的值时判定所述金属体出现了异常,并控制所述警告部发出所述金属体出现了异常的警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039362 | 2018-03-06 | ||
JP2018-039362 | 2018-03-06 | ||
PCT/JP2019/005138 WO2019171898A1 (ja) | 2018-03-06 | 2019-02-13 | 通電加熱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727663A true CN111727663A (zh) | 2020-09-29 |
CN111727663B CN111727663B (zh) | 2024-03-26 |
Family
ID=678471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80009672.XA Active CN111727663B (zh) | 2018-03-06 | 2019-02-13 | 电加热装置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2109603B2 (zh) |
JP (1) | JP7183247B2 (zh) |
CN (1) | CN111727663B (zh) |
CA (1) | CA3091098A1 (zh) |
DE (1) | DE112019001169T5 (zh) |
WO (1) | WO2019171898A1 (zh)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4351292A (ja) * | 2003-05-28 | 2004-12-16 | Suzuki Motor Corp | 電気加熱式触媒装置 |
JP2011112911A (ja) * | 2009-11-27 | 2011-06-09 | Canon Inc | 加熱定着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
JP2013185499A (ja) * | 2012-03-08 | 2013-09-19 | Toyota Motor Corp | 通電加熱式触媒装置の異常判定システム |
CN103648675A (zh) * | 2011-07-19 | 2014-03-19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通电加热装置及方法 |
CN104160778A (zh) * | 2012-03-08 | 2014-11-19 | 中央发条株式会社 | 加热异常检测装置以及电加热系统 |
CN106053578A (zh) * | 2015-04-02 | 2016-10-26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气体传感器的异常诊断系统 |
CN106457345A (zh) * | 2014-04-21 | 2017-02-22 | 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 成型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984611A (en) * | 1974-10-15 | 1976-10-05 | Owens-Corning Fiberglas Corporation | Method of and apparatus for monitoring for incipient electrode failure in the Joule effect heating of heat softenable material |
US4063027A (en) * | 1975-11-10 | 1977-12-13 | Owens-Corning Fiberglas Corporation | Method of and apparatus for monitoring for electrode displacement in the Joule effect heating of heat softenable material |
US4996487A (en) | 1989-04-24 | 1991-02-26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Apparatus for detecting failure of thermal heaters in ink jet printers |
JP6326224B2 (ja) | 2013-12-09 | 2018-05-16 |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 成形装置 |
JP6240564B2 (ja) | 2014-06-19 | 2017-11-29 |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 成形装置及び成形装置の部品の交換方法 |
JP6401953B2 (ja) * | 2014-07-15 | 2018-10-10 |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 成形装置及び成形方法 |
JP2016190252A (ja) * | 2015-03-31 | 2016-11-10 |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 成形装置 |
JP6396249B2 (ja) * | 2015-03-31 | 2018-09-26 |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 成形装置 |
JP6771271B2 (ja) * | 2015-03-31 | 2020-10-21 |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 成形装置 |
JP6745090B2 (ja) * | 2015-03-31 | 2020-08-26 |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 成形装置 |
JP6309480B2 (ja) * | 2015-03-31 | 2018-04-11 |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 成形装置 |
CN107921511B (zh) * | 2015-08-28 | 2019-04-02 | 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 成型装置 |
JP7009449B2 (ja) * | 2017-03-21 | 2022-01-25 |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 成形システム及び成形方法 |
EP3603836A4 (en) * | 2017-03-30 | 2020-05-06 | Sumitomo Heavy Industries, LTD. | TRAINING SYSTEM |
WO2018181571A1 (ja) * | 2017-03-30 | 2018-10-04 |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 成形装置 |
JP7403531B2 (ja) * | 2019-03-27 | 2023-12-22 |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 成形システム |
WO2020195579A1 (ja) * | 2019-03-27 | 2020-10-01 |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 成形装置及び成形方法 |
KR20220044241A (ko) * | 2019-08-15 | 2022-04-07 | 스미도모쥬기가이고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 표시장치, 및 성형장치 |
-
2019
- 2019-02-13 CN CN201980009672.XA patent/CN111727663B/zh active Active
- 2019-02-13 JP JP2020504882A patent/JP7183247B2/ja active Active
- 2019-02-13 DE DE112019001169.3T patent/DE112019001169T5/de active Pending
- 2019-02-13 CA CA3091098A patent/CA3091098A1/en active Pending
- 2019-02-13 WO PCT/JP2019/005138 patent/WO2019171898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0
- 2020-08-28 US US17/006,380 patent/US12109603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4351292A (ja) * | 2003-05-28 | 2004-12-16 | Suzuki Motor Corp | 電気加熱式触媒装置 |
JP2011112911A (ja) * | 2009-11-27 | 2011-06-09 | Canon Inc | 加熱定着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
CN103648675A (zh) * | 2011-07-19 | 2014-03-19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通电加热装置及方法 |
JP2013185499A (ja) * | 2012-03-08 | 2013-09-19 | Toyota Motor Corp | 通電加熱式触媒装置の異常判定システム |
CN104160778A (zh) * | 2012-03-08 | 2014-11-19 | 中央发条株式会社 | 加热异常检测装置以及电加热系统 |
CN106457345A (zh) * | 2014-04-21 | 2017-02-22 | 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 成型装置 |
CN106053578A (zh) * | 2015-04-02 | 2016-10-26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气体传感器的异常诊断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DE112019001169T5 (de) | 2020-12-10 |
JPWO2019171898A1 (ja) | 2021-03-18 |
CA3091098A1 (en) | 2019-09-12 |
US20200391273A1 (en) | 2020-12-17 |
JP7183247B2 (ja) | 2022-12-05 |
WO2019171898A1 (ja) | 2019-09-12 |
US12109603B2 (en) | 2024-10-08 |
CN111727663B (zh) | 2024-03-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014066B (zh) | 成型装置 | |
JP6401953B2 (ja) | 成形装置及び成形方法 | |
JP6771271B2 (ja) | 成形装置 | |
KR101842383B1 (ko) | 성형장치 및 성형장치의 부품의 교환방법 | |
WO2016194906A1 (ja) | 成形装置 | |
WO2016093147A1 (ja) | 成形装置及び成形方法 | |
KR20180098699A (ko) | 성형장치 | |
JP7217782B2 (ja) | 通電加熱装置 | |
JP6396249B2 (ja) | 成形装置 | |
JP6463008B2 (ja) | 成形装置 | |
JP6173261B2 (ja) | 成形システム | |
EP3603837B1 (en) | Molding device | |
CN111727663A (zh) | 电加热装置 | |
KR102494386B1 (ko) | 성형장치, 성형방법, 및 금속파이프 | |
WO2019172421A1 (ja) | 成形装置 | |
WO2018179975A1 (ja) | 通電加熱装置 | |
JP6960772B2 (ja) | 通電加熱装置 | |
JP7264967B2 (ja) | 通電加熱装置 | |
JP2019150851A (ja) | 成形装置 | |
JP2018167284A (ja) | 金属体及び通電加熱方法 | |
KR20240157634A (ko) | 통전가열장치, 성형장치, 및 통전가열방법 | |
WO2020179359A1 (ja) | 成形装置及び成形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