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02013B - 热交换器和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热交换器和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602013B CN111602013B CN201880086582.6A CN201880086582A CN111602013B CN 111602013 B CN111602013 B CN 111602013B CN 201880086582 A CN201880086582 A CN 201880086582A CN 111602013 B CN111602013 B CN 11160201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lat tube
- downstream
- flat
- indoor
- upstrea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2—Evaporators
- F25B39/028—Evaporators having distributing mea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2—Evaporato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4—Condens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408—Multi-circuit heat exchangers, e.g. integrating different heat exchange sections in the same unit or heat exchangers for more than two fluids
- F28D1/0417—Multi-circuit heat exchangers, e.g. integrating different heat exchange sections in the same unit or heat exchangers for more than two fluids with particular circuits for the same heat exchange medium, e.g. with the heat exchange medium flowing through sections having different heat exchange capacities or for heating/cooling the heat exchange medium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47—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bent, e.g.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 F28D1/0471—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bent, e.g.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the conduits having a non-circular cross-section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5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 F28D1/0535—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the conduits having a non-circular cross-section
- F28D1/05366—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 F28D1/05391—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with multiple rows of conduits or with multi-channel conduits combined with a particular flow pattern, e.g. multi-row multi-stage radiato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10—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 F28F1/12—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 F28F1/126—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consisting of zig-zag shaped fins
- F28F1/128—Fins with openings, e.g. louvered fi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02—Header boxes having their inner space divided by partitions
- F28F9/0204—Header boxes having their inner space divided by partitions for elongated header box, e.g. with transversal and longitudinal partitions
- F28F9/0209—Header boxes having their inner space divided by partitions for elongated header box, e.g. with transversal and longitudinal partitions having only transversal parti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5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 F28D1/05316—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 F28D1/05325—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with particular pattern of flow, e.g. change of flow direction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28D2021/0019—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8D2021/0068—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refrigerant cycles
- F28D2021/0071—Evaporato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2009/0285—Other particular headers or end plat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metry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提供在使用扁平形状的扁平管作为传热管的情况下能够适当地分配制冷剂使其进行流动的热交换器和空调装置。室内热交换器(51)使内部流动的制冷剂与外部流动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该室内热交换器具有:室内上风扁平管(81);第1室内下风扁平管(82)和第2室内下风扁平管(83),它们相对于室内上风扁平管(81)位于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以及分配集管(70),其具有分隔板(73),该分隔板形成将通过了室内上风扁平管(81)的制冷剂分配给第1室内下风扁平管(82)和第2室内下风扁平管(83)的分配空间(70x)。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交换器和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例如如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0/146852号)所记载的热交换器那样,热交换器具有沿空气流动方向并排的3列传热管和以跨越列的方式连接传热管彼此的分支的连接配管。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上述热交换器使用圆筒形状的传热管作为供制冷剂流动的传热管。因此,对于使用扁平形状的扁平管作为热交换器的传热管的情况下的列间的制冷剂的分配没有做任何研究。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在使用扁平形状的扁平管作为传热管的情况下能够适当地分配制冷剂使其进行流动的热交换器和空调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第1观点的热交换器使内部流动的制冷剂与外部流动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其中,该热交换器具有:1个或2个以上的上游侧扁平管;2个以上的下游侧扁平管,它们相对于上游侧扁平管位于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以及空间形成部件。空间形成部件形成将通过了上游侧扁平管的制冷剂分配给2个以上的下游侧扁平管的分配空间。
在该热交换器中,利用空间形成部件形成的分配空间,能够将通过了上游侧扁平管的制冷剂分配给2个以上的下游侧扁平管,因此,在使用扁平形状的扁平管作为传热管的情况下,能够适当地分配制冷剂使其进行流动。
第2观点的热交换器在第1观点的热交换器中,分配空间使通过了上游侧扁平管的制冷剂折返而将其引导至下游侧扁平管。
在该热交换器中,能够使通过上游侧扁平管而到达分配空间的制冷剂折返而将其引导至下游侧扁平管。
第3观点的热交换器在第1观点或第2观点的热交换器中,还具有集管。集管在内部具有分配空间。集管构成为包含空间形成部件。上游侧扁平管和下游侧扁平管与集管连接。
在该热交换器中,使上游侧扁平管和下游侧扁平管与在内部具有分配空间且构成为包含空间形成部件的集管连接,由此,能够将流过上游侧扁平管的制冷剂适当地分配给下游侧扁平管进行流动。
第4观点的热交换器在第1观点~第3观点的任意一个观点的热交换器中,包含这样的部分:与分配空间连接的扁平管被配置于沿空气流动方向观察时彼此不重叠的位置。
在该扁平管中也可以包含上游侧扁平管和下游侧扁平管。
在该热交换器中,包含这样的部分:与分配空间连接的扁平管被配置于沿空气流动方向观察时彼此不重叠的位置,因此,能够使空气充分地接触该部分的扁平管。
第5观点的热交换器在第1观点~第4观点的任意一个观点的热交换器中,下游侧扁平管至少具有第1下游侧扁平管以及比第1下游侧扁平管靠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第2下游侧扁平管。
在该热交换器中,能够对在空气流动方向上属于不同列的第1下游侧扁平管和第2下游侧扁平管适当地分配制冷剂。
第6观点的热交换器在第5观点的热交换器中,分配空间具有:将通过了上游侧扁平管的制冷剂引导至第1下游侧扁平管的第1连通路;以及将通过了上游侧扁平管的制冷剂引导至第2下游侧扁平管的第2连通路。第1连通路的流路比第2连通路的流路宽。
在该热交换器中,将通过了上游侧扁平管的制冷剂引导至第1下游侧扁平管的第1连通路具有比将该制冷剂引导至第2下游侧扁平管的第2连通路宽的流路。因此,通过了上游侧扁平管的制冷剂容易被引导至第1下游侧扁平管。
第7观点的热交换器在第5观点的热交换器中,分配空间具有:将通过了上游侧扁平管的制冷剂引导至第1下游侧扁平管的第1连通路;以及将通过了上游侧扁平管的制冷剂引导至第2下游侧扁平管的第2连通路。第1连通路的流路的入口设置于比第2连通路的流路的入口低的高度位置。
在该热交换器中,将通过了上游侧扁平管的制冷剂引导至第1下游侧扁平管的第1连通路的入口设置于比将该制冷剂引导至第2下游侧扁平管的第2连通路的入口低的高度位置。因此,通过了上游侧扁平管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容易被引导至第1下游侧扁平管。
第8观点的热交换器在第5观点~第7观点的任意一个观点的热交换器中,与分配空间连接着第2下游侧扁平管、以及设置于比第2下游侧扁平管低的高度位置的第1下游侧扁平管。
另外,优选各分流空间以其上端和下端在相同高度位置处沿空气流动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
在该热交换器中,第1下游侧扁平管设置于比第2下游侧扁平管低的高度位置、且比第2下游侧扁平管靠空气流动方向的上游侧。因此,通过了上游侧扁平管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容易被引导至第1下游侧扁平管。
第9观点的热交换器在第5观点~第8观点的任意一个观点的热交换器中,上游侧扁平管以扁平部分彼此对置的方式并排设置有多个。第1下游侧扁平管以扁平部分彼此对置的方式并排设置有多个。第2下游侧扁平管以扁平部分彼此对置的方式并排设置有多个。分配空间沿多个上游侧扁平管并排的方向并排设置有多个。
在该热交换器中,分配空间沿多个上游侧扁平管并排的方向并排设置有多个。因此,在各分流空间中,分别能够将通过了上游侧扁平管的制冷剂适当地分配给2个以上的下游侧扁平管使其进行流动。
第10观点的热交换器在第5观点~第9观点的任意一个观点的热交换器中,上游侧扁平管具有以扁平部分彼此对置的方式并排的第1上游侧扁平管和第2上游侧扁平管。分配空间具有:将通过了第1上游侧扁平管的制冷剂引导至下游侧扁平管的第1分配空间;以及与第1分配空间独立地将通过了第2上游侧扁平管的制冷剂引导至下游侧扁平管的第2分配空间。所述热交换器包含与第1分配空间连接的第1下游侧扁平管的根数比与第2分配空间连接的第1下游侧扁平管的根数多的部分。
另外,在该热交换器中,与第1分配空间连接的第1下游侧扁平管的根数比与第2分配空间连接的第1下游侧扁平管的根数多的部分也可以是热交换器整体中的一部分。
在该热交换器中,对热交换器供给的空气流的风速不一样而具有风速分布,当在通过第1上游侧扁平管的空气流的风速比通过第2上游侧扁平管的空气流的风速小的环境下使用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热交换器的性能。
第11观点的空调装置具有第1观点~第10观点的任意一个观点的热交换器;以及风扇,其向热交换器供给空气流。
在该空调装置中,在使用扁平形状的扁平管作为传热管的情况下,能够将通过了上游侧扁平管的制冷剂适当地分配给位于由风扇形成的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2个以上的下游侧扁平管而进行流动。
附图说明
图1是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室外单元的概略外观立体图。
图3是室外单元的俯视概略结构图。
图4是室外热交换器的概略外观立体图。
图5是示出室外翅片和室外扁平管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图6是室内单元的概略外观立体图。
图7是室内单元的俯视概略结构图。
图8是室内单元的沿图7的A-A截面的侧视概略结构图。
图9是室内热交换器的概略外观立体图。
图10是示出室内翅片和室内上风扁平管、第1室内下风扁平管、第2室内下风扁平管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图11是分配集管附近的局部分解概略立体图(室内翅片省略)。
图12是沿空气流动方向观察分配集管附近的概略配置结构图(室内翅片省略)。
图13是从室内上风扁平管、第1室内下风扁平管、第2室内下风扁平管的各流路延伸的方向观察分配集管附近的概略配置结构图。
图14是关于变形例A的室内热交换器,从室内扁平管的流路延伸的方向观察分配集管附近的概略配置结构图。
图15是关于变形例B的室内热交换器,从室内扁平管的流路延伸的方向观察分配集管附近的概略配置结构图。
图16是关于变形例C的室内热交换器,从室内扁平管的流路延伸的方向观察分配集管附近的概略配置结构图。
图17是关于变形例D的室内热交换器,从室内扁平管的流路延伸的方向观察分配集管附近的概略配置结构图。
图18是关于变形例E的室内热交换器,从室内扁平管的流路延伸的方向观察分配集管附近的概略配置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1)空调装置的结构
在图1中示出空调装置1的概略结构图。
空调装置1是能够通过进行蒸汽压缩式的冷冻循环来进行建筑物等的室内的制冷和制热的装置。
空调装置1主要具有:室外单元2;室内单元3;以及作为连接室外单元2和室内单元3的制冷剂路径的液体制冷剂联络管4和气体制冷剂联络管5。而且,室外单元2和室内单元3经由制冷剂联络管4、5连接,由此构成空调装置1的蒸汽压缩式的制冷剂回路6。制冷剂联络管4、5是在将空调装置1设置于建筑物等的设置场所时在现场施工的制冷剂管。没有特别限定,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该制冷剂回路6中填充有R32作为工作制冷剂。
(2)室外单元
(2-1)室外单元的概略结构
室外单元2设置于室外(建筑物的屋顶或建筑物的壁面附近等),构成制冷剂回路6的一部分。室外单元2主要具有气液分离器7、压缩机8、四路切换阀10、室外热交换器11、作为膨胀机构的室外膨胀阀12、液体侧截止阀13、气体侧截止阀14、室外风扇15和外壳40。
气液分离器7是用于将气体制冷剂供给到压缩机的容器,设置于压缩机8的吸入侧。
压缩机8吸入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进行压缩而排出高压的气体制冷剂。
室外热交换器11是如下的热交换器:在制冷运转时,作为从压缩机8排出的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功能,在制热运转时,作为从室内热交换器51送来的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室外热交换器11的液体侧与室外膨胀阀12连接,气体侧与四路切换阀10连接。
室外膨胀阀12是如下的电动膨胀阀:在制冷运转时,在将室外热交换器11中散热后的制冷剂送至室内热交换器51之前对其进行减压,在制热运转时时,在将室内热交换器51中散热后的制冷剂送至室外热交换器11之前对其进行减压。
在室外单元2的液体侧截止阀13连接有液体制冷剂联络管4的一端。在室外单元2的气体侧截止阀14连接有气体制冷剂联络管5的一端。
室外单元2的各设备和阀之间利用制冷剂管16~22连接。
四路切换阀10对压缩机8的排出侧与室外热交换器11侧连接且压缩机8的吸入侧与气体侧截止阀14侧连接的状态(参照图1中的四路切换阀10的实线)、和压缩机8的排出侧与气体侧截止阀14侧连接且压缩机8的吸入侧与室外热交换器11侧连接的状态(参照图1中的四路切换阀10的虚线)进行切换,由此对后述制冷运转的连接状态和制热运转的连接状态进行切换。
室外风扇15配置于室外单元2的内部,形成如下的空气流(图3中箭头所示。):吸入室外空气,向室外热交换器11供给室外空气后,向单元外排出。这样,由室外风扇15供给的室外空气被用作与室外热交换器11的制冷剂之间的热交换中的冷却源或加热源。
如图2的室外单元2的概略外观立体图和图3的室外单元2的俯视概略结构图所示,外壳40主要具有底框40a、顶板40b、左前板40c、右前板40d和右侧板40e。底框40a是构成外壳40的底面部分的横长的大致长方形的板状部件,利用固定于下表面的固定脚41设置于现场设置面。顶板40b是构成外壳40的顶面部分的横长的大致长方形的板状部件。左前板40c主要是构成外壳40的左正面部分和左侧面部分的板状部件,上下并排形成有2个吹出口,该吹出口用于向前面侧吹出由室外风扇15从背面侧和左侧面侧取入到外壳40内的空气。在各吹出口分别设置有风扇格栅42。右前板40d主要是构成外壳40的右正面部分和右侧面的前部的板状部件。右侧板40e主要是构成外壳40的右侧面的后部和右背面部分的板状部件。
另外,在外壳40内设置有分隔板43,该分隔板43对配置室外风扇15等的送风机室和配置压缩机8等的机械室进行分隔。
(2-2)室外热交换器的概略构造
在图4中示出室外热交换器11的概略外观立体图。
室外热交换器11主要具有气体侧分流器23、液体侧分流器24、多个流入侧折返部件25、多个流入侧相反侧折返部件26、多个室外扁平管90和多个室外翅片91。这里,构成室外热交换器11的这些全部部件由铝或铝合金形成,彼此通过焊接等而被接合。
多个室外扁平管90上下并排进行配置。
多个室外翅片91沿着室外扁平管90在板厚方向上并排,固定于多个室外扁平管90。
气体侧分流器23与制冷剂管19和多个室外扁平管90中的配置于上方的室外扁平管90连接。在室外热交换器11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功能时,将从制冷剂管19流入到室外热交换器11的制冷剂分流到多个高度位置,送至多个室外扁平管90中的配置于上方的室外扁平管90。
液体侧分流器24与制冷剂管20和多个室外扁平管90中的配置于下方的室外扁平管90连接。在室外热交换器11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功能时,使从多个室外扁平管90中的配置于下方的室外扁平管90流入的制冷剂合流,并经由制冷剂管20流出到室外热交换器11的外部。
多个流入侧折返部件25配置于气体侧分流器23与液体侧分流器24之间,连接设置于彼此不同的高度位置的室外扁平管90的端部彼此。
流入侧相反侧折返部件26设置于室外热交换器11中的与设置有气体侧分流器23、液体侧分流器24和多个流入侧折返部件25的一侧的端部相反一侧的端部,连接设置于彼此不同的高度位置的室外扁平管90的端部彼此。
这样,在室外热交换器11中,通过设置多个流入侧折返部件25和流入侧相反侧折返部件26,能够在室外热交换器11的两端使制冷剂折返的同时使制冷剂流动。
(2-3)室外扁平管
在图5中示出在沿与室外扁平管90的内部的流路90c延伸的方向垂直的截面切断的状态下、从该流路90c延伸的方向观察到的室外翅片91和室外扁平管90的位置关系。
室外扁平管90具有朝向铅垂上方构成上表面的上侧扁平面90a、朝向铅垂下方构成下表面的下侧扁平面90b、以及供制冷剂流动的多个小流路90c。室外扁平管90所具有的多个流路90c在空气流动方向(图5中箭头所示。从流路90c的流路截面观察时的室外扁平管90的长度方向)上并排设置。
(2-4)室外翅片
室外翅片91是在空气流动方向和上下方向上扩展的板状部件,沿板厚方向以规定的间隔配置多个,固定于室外扁平管90。
室外翅片91具有室外连通部97a、多个下风部97b、波纹(waffle)部93、上风侧翅片翼94a、下风侧翅片翼94b、室外缝隙95、上风侧肋96a和下风侧肋96b等。
室外连通部97a是室外翅片91中的、在比室外扁平管90的上风侧端部靠上风侧处沿上下方向连续的部分。
多个下风部97b从室外连通部97a的不同高度位置朝向空气流动方向下游侧伸出。另外,各下风部97b被上下相邻的室外扁平管90从上下方向包围。
波纹部93形成于室外翅片91中的空气流动方向的中央附近,构成为包含板厚方向上的隆起部分和非隆起部分。
上风侧翅片翼94a和下风侧翅片翼94b分别设置于上风侧端部附近和下风侧端部附近,以限制室外翅片91彼此的间隔。
室外缝隙95是为了提高室外翅片91的传热性能而从平坦部分沿板厚方向切起所构成的部分,形成于波纹部93的空气流动方向下游侧。室外缝隙95以其长度方向处于上下方向(室外扁平管90的排列方向)的方式形成,且以沿空气流动方向并排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2个)的方式形成。
上风侧肋96a形成为,在上风侧翅片翼94a的上下,在彼此上下相邻的室外扁平管90彼此之间沿空气流动方向延伸。下风侧肋96b被设置成从上风侧肋96a的下风侧端部连续,进而向下风侧延伸。
(3)室内单元
(3-1)室内单元的概略结构
在图6中示出室内单元3的外观立体图。在图7中示出表示去除了室内单元3的顶板的状态的概略俯视图。在图8中示出沿图7中A-A所示的切断面的室内单元3的概略侧剖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室内单元3是通过嵌入到设置于空调对象空间即室内等的天花板的开口而设置的类型的室内机,构成制冷剂回路6的一部分。室内单元3主要具有室内热交换器51、室内风扇52、外壳30、挡板39、喇叭口33和排水盘32。
室内热交换器51是如下的热交换器:在制冷运转时,作为从室外热交换器11送来的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在制热运转时,作为从压缩机8排出的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功能。室内热交换器51的液体侧与液体制冷剂联络管4的室内侧端部连接,气体侧与气体制冷剂联络管5的室内侧端部连接。
室内风扇52是配置于室内单元3的外壳主体31的内部的离心送风机。室内风扇52形成如下的空气流(图8中箭头所示。):通过装饰面板35的吸入口36将室内的空气吸入到外壳30内,使其通过室内热交换器51后,通过装饰面板35的吹出口37向外壳30外吹出。这样,由室内风扇52供给的室内空气与室内热交换器51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由此对温度进行调节。
外壳30主要具有外壳主体31和装饰面板35。
外壳主体31以被插入到形成于空调室的天花板U的开口的方式配置,在俯视观察时,是长边和短边交替形成的大致八边形的箱状体,下表面开口。该外壳主体31具有顶板和从顶板的周缘部向下方延伸的多个侧板。
装饰面板35以嵌入天花板U的开口的方式配置,比外壳主体31的顶板和侧板更向俯视观察时的外侧扩展,从室内侧安装于外壳主体31的下方。装饰面板35具有内框35a和外框35b。在内框35a的内侧形成有朝向下方开口的大致四边形的吸入口36。在吸入口36的上方设置有用于去除从吸入口36吸入的空气中的灰尘的过滤器34。在外框35b的内侧且内框35a的外侧形成有从下方朝向斜下方开口的吹出口37和角部吹出口38。吹出口37在与装饰面板35的俯视观察时的大致四边形的各边对应的位置处具有第1吹出口37a、第2吹出口37b、第3吹出口37c和第4吹出口37d。角部吹出口38在与装饰面板35的俯视观察时的大致四边形的四角对应的位置处具有第1角部吹出口38a、第2角部吹出口38b、第3角部吹出口38c和第4角部吹出口38d。
挡板39是能够对通过吹出口37的空气流的方向进行变更的部件。挡板39具有配置于第1吹出口37a的第1挡板39a、配置于第2吹出口37b的第2挡板39b、配置于第3吹出口37c的第3挡板39c和配置于第4吹出口37d的第4挡板39d。各挡板39a~39d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枢轴支承于外壳30的规定的位置。
排水盘32配置于室内热交换器51的下侧,承接室内热交换器51中空气中的水分冷凝而产生的排水。该排水盘32装配于外壳主体31的下部。在排水盘32,在俯视观察时形成有在室内热交换器51的内侧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圆筒形状的空间,在该空间的内侧下方配置有喇叭口33。喇叭口33将从吸入口36吸入的空气引导至室内风扇52。此外,在排水盘32,在俯视观察时形成有在室内热交换器51的外侧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多个吹出流路47a~47d和角部吹出流路48a~48c。吹出流路47a~47d具有在下端处与第1吹出口37a连通的第1吹出流路47a、在下端处与第2吹出口37b连通的第2吹出流路47b、在下端处与第3吹出口37c连通的第3吹出流路47c和在下端处与第4吹出口37d连通的第4吹出流路47d。角部吹出流路48a~48c具有在下端处与第1角部吹出口38a连通的第1角部吹出流路48a、在下端处与第2角部吹出口38b连通的第2角部吹出流路48b和在下端处与第3角部吹出口38c连通的第3角部吹出流路48c。
(3-2)室内热交换器的概略构造
在图9中示出室内热交换器51的概略外观立体图。在图10中示出在沿与室内上风扁平管81的内部的流路81c、第1室内下风扁平管82的内部的流路82c、第2室内下风扁平管83的内部的流路83c延伸的方向垂直的截面切断的状态下、从该流路81c、82c、83c延伸的方向观察到的室内翅片60和室内上风扁平管81、第1室内下风扁平管82、第2室内下风扁平管83的位置关系。在图11中示出分配集管70附近的部分分解概略立体图(室内翅片60省略)。在图12中示出沿空气流动方向观察分配集管70附近的概略配置结构图(室内翅片60省略)。在图13中示出从室内上风扁平管81的内部的流路81c、第1室内下风扁平管82的内部的流路82c、第2室内下风扁平管83的内部的流路83c延伸的方向观察分配集管70附近的概略配置结构图。
室内热交换器51在以于与室内风扇52相同的高度位置处包围室内风扇52的周围的方式弯曲的状态下,配置于外壳主体31的内部。该室内热交换器51主要具有液体侧集管56、第1气体侧集管57、第2气体侧集管58、多个室内扁平管80、多个室内翅片60和分配集管70。这里,构成室内热交换器51的这些全部部件由铝或铝合金形成,彼此通过焊接等而被接合。
另外,室内热交换器51具有构成空气流动方向的上风侧的上风热交换部51a(俯视观察时的内侧部分)、构成空气流动方向的下风侧的第2下风热交换部51c(俯视观察时的外侧部分)、以及构成空气流动方向的上风热交换部51a与下风热交换部51c之间的部分的第1下风热交换部51b。
液体侧集管56构成室内热交换器51中的上风热交换部51a的俯视观察时的一端,是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圆筒形状部件。在液体侧集管56连接有液体制冷剂联络管4的室内侧的端部。进而,在液体侧集管56,以上下并排的方式连接有多个构成室内热交换器51中的上风热交换部51a的室内扁平管80(室内上风扁平管81)。
第1气体侧集管57构成室内热交换器51中的第1下风热交换部51b的俯视观察时的一端,是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圆筒形状部件。在第1气体侧集管57连接有气体制冷剂联络管5的室内侧的端部分支出的第1气体制冷剂联络管5a。进而,在第1气体侧集管57,以上下并排的方式连接有多个构成室内热交换器51中的第1下风热交换部51b的室内扁平管80(第1室内下风扁平管82)。
第2气体侧集管58构成室内热交换器51中的第2下风热交换部51c的俯视观察时的一端,是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圆筒形状部件。在第2气体侧集管58连接有气体制冷剂联络管5的室内侧的端部分支出的第2气体制冷剂联络管5b。进而,在第2气体侧集管58,以上下并排的方式连接有多个构成室内热交换器51中的第2下风热交换部51c的室内扁平管80(第2室内下风扁平管83)。
(3-3)室内扁平管
多个室内扁平管80构成为包含:构成上风热交换部51a的室内上风扁平管81;构成第1下风热交换部51b的第1室内下风扁平管82;以及构成第2下风热交换部51c的第2室内下风扁平管83。即,多个室内扁平管80包含:在室内热交换器51的上风热交换部51a中沿上下方向并排配置有多个的室内上风扁平管81;在室内热交换器51的第1下风热交换部51b中沿上下方向并排配置有多个的第1室内下风扁平管82;以及在室内热交换器51的第2下风热交换部51c中沿上下方向并排配置有多个的第2室内下风扁平管83。这样,沿空气流动方向并排配置3个以上的热交换部(室内扁平管80),由此,能够充分提高室内热交换器51的能力。构成上风热交换部51a的多个室内上风扁平管81各自的一端与液体侧集管56连接,另一端与分配集管70的上风侧部分连接。构成第2下风热交换部51c的多个第2室内下风扁平管83各自的一端与第2气体侧集管58连接,另一端与分配集管70的下风侧部分连接。构成第1下风热交换部51b的多个第1室内下风扁平管82各自的一端与第1气体侧集管57连接,另一端跟分配集管70中的室内上风扁平管81的连接部分与第2室内下风扁平管83的连接部分之间的部分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51中,室内上风扁平管81彼此的高度方向的间距、第1室内下风扁平管82彼此的高度方向的间距和第2室内下风扁平管83彼此的高度方向的间距都相等。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51中,在沿空气流动方向观察时,室内上风扁平管81和第2室内下风扁平管83以彼此不重叠的方式配置,在沿空气流动方向观察时,室内上风扁平管81和第2室内下风扁平管83以不与第1室内下风扁平管82重叠的方式配置。
室内上风扁平管81、第1室内下风扁平管82和第2室内下风扁平管83均由相同的形状和尺寸构成,能够抑制成本。室内上风扁平管81、第1室内下风扁平管82和第2室内下风扁平管83分别具有朝向铅垂上方而构成上表面的上侧扁平面81a、82a、83a、朝向铅垂下方而构成下表面的下侧扁平面81b、82b、83b、以及供制冷剂流动的多个小流路81c、82c、83c。室内上风扁平管81、第1室内下风扁平管82和第2室内下风扁平管83分别具有的多个流路81c、82c、83c在空气流动方向(图10中箭头所示。从流路81c、82c、83c的流路截面观察时的各室内上风扁平管81、第1室内下风扁平管82、第2室内下风扁平管83的长度方向)上并排设置。
(3-4)室内翅片
多个室内翅片60也同样包含构成上风热交换部51a的部分、构成第1下风热交换部51b的部分、以及构成第2下风热交换部51c的部分。即,多个室内翅片60包含:固定于构成上风热交换部51a的室内上风扁平管81的部分;固定于构成第1下风热交换部51b的第1室内下风扁平管82的部分;以及固定于构成第2下风热交换部51c的第2室内下风扁平管83的部分。各室内翅片60均分别沿着室内上风扁平管81、第1室内下风扁平管82、第2室内下风扁平管83在室内翅片60的板厚方向上并排。
室内翅片60的构成上风热交换部51a的部分、构成第1下风热交换部51b的部分和构成第2下风热交换部51c的部分均由相同的形状和尺寸构成,能够抑制成本。室内翅片60是在空气流动方向和上下方向上扩展的板状部件,沿板厚方向以规定的间隔配置多个,分别固定于各室内上风扁平管81、第1室内下风扁平管82、第2室内下风扁平管83。
各室内翅片60具有主面61、室内连通部64、多个上风部65、主缝隙62和连通位置缝隙63等。主面61构成室内翅片60中的、未设置主缝隙62和连通位置缝隙63的平坦部分。室内连通部64是室内翅片60中的、在比室内扁平管80的下风侧端部靠下风侧处沿上下方向连续的部分。主缝隙62是为了提高室内翅片60的传热性能而从平坦的主面61沿板厚方向切起所构成的部分,形成于室内翅片60中的各上风部65。主缝隙62以沿空气流动方向并排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的方式形成。连通位置缝隙63也是为了提高室内翅片60的传热性能而在平坦的主面61中的室内连通部64沿板厚方向切起所构成的部分,分别对应地设置于在各高度位置处设置的主缝隙62的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连通位置缝隙63以其长度方向处于上下方向的方式形成,沿上下方向较长地形成到上端比对应的主缝隙62的上端高、下端比对应的主缝隙62的下端低的位置。这些主缝隙62和连通位置缝隙63从平坦的主面61向板厚方向的相同侧切起,由此,在空气流动方向上游侧和下游侧分别具有开口。
(3-5)分配集管
分配集管70构成室内热交换器51中的俯视观察时与液体侧集管56、第1气体侧集管57和第2气体侧集管58相反一侧的端部,是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部件。分配集管70构成为能够一边将流过室内扁平管80的制冷剂分配给不同的多个室内扁平管80一边使其折返流动。
分配集管70构成为具有管板部件71和分配部件72。
管板部件71具有管板71a、内侧壁71b和外侧壁71c。管板71a具有在其板厚方向上贯通的多个开口,在这些各开口中插入有室内扁平管80。管板71a具有与被插入的室内扁平管80的长度方向垂直地扩展的矩形的面,构成分配集管70的室内扁平管80侧的壁面。管板部件71的内侧壁71b从管板71a的内侧端部沿着室内扁平管80的长度方向延伸,构成分配集管70的内侧面。管板部件71的外侧壁71c从管板71a的外侧端部沿着室内扁平管80的长度方向延伸,构成分配集管70的外侧面。
分配部件72具有折返壁72a、上端壁72b、下端壁72c和多个分隔板73,分配部件72通过固定于管板部件71而使内部形成多个分配空间70x。折返壁72a具有以与管板71a的面对置的方式与管板71a的面平行地扩展的矩形的面,构成分配集管70的与室内扁平管80侧相反一侧的壁面。另外,被插入到管板71a中的室内扁平管80未到达折返壁72a。上端壁72b从折返壁72a的上端朝向管板部件71的管板71a的上端缘部延伸,构成分配集管70的上表面。下端壁72c从折返壁72a的下端朝向管板部件71的管板71a的下端缘部延伸,构成分配集管70的下表面。多个分隔板73从折返壁72a的多个高度位置朝向室内扁平管80侧伸出。该多个分隔板73以上下并排有多个的方式设置于上端壁72b与下端壁72c之间。具体而言,各分隔板73在上下方向上对分配集管70内上下的分配空间70x彼此进行分隔。即,从折返壁72a伸出的分隔板73以到达全部管板71a、内侧壁71b和外侧壁71c的方式水平地扩展。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各高度位置的分配空间70x进行划分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成为沿空气流动方向在相同高度位置处扩展的平坦面。
在沿高度方向并排设置有多个的分配空间70x分别连接着构成上风热交换部51a的室内上风扁平管81、构成第1下风热交换部51b的第1室内下风扁平管82和构成第2下风热交换部51c的第2室内下风扁平管83中的位于对应的高度位置处的部分。由此,在分配集管70中,能够抑制流过不同高度位置的室内上风扁平管81的制冷剂彼此的混合,并且,能够分配给与各高度位置的室内上风扁平管81对应的室内下风扁平管82和第2室内下风扁平管83的同时使其折返流动。具体而言,在室内热交换器51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使流过各高度位置的室内上风扁平管81的制冷剂在分配集管70内折返,同时分配送至对应的高度位置的第1室内下风扁平管82和第2室内下风扁平管83。此外,在室内热交换器51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使流过各对应的高度位置的第1室内下风扁平管82和第2室内下风扁平管83的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51内折返并合流,送至对应的高度位置的室内上风扁平管8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各高度位置的分配空间70x连接着位于相同高度位置的1根室内上风扁平管81和1根第2室内下风扁平管83、以及位于比它们低的高度位置(低于这些室内上风扁平管81和第2室内下风扁平管83、且高于比这些室内上风扁平管81和第2室内下风扁平管83低1根的位置的室内上风扁平管81和第2室内下风扁平管83的位置)的1根第1室内下风扁平管82。由此,例如,在室内热交换器51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从室内上风扁平管81流出的制冷剂在分配空间70x内分配给比室内上风扁平管81低的位置的第1室内下风扁平管82和与室内上风扁平管81相同的高度位置的第2室内下风扁平管83进行流动。
(4)空调装置的动作
接着,使用图1对空调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在空调装置1中,进行制冷剂按照压缩机8、室外热交换器11、室外膨胀阀12、室内热交换器51的顺序流动的制冷运转、以及制冷剂按照压缩机8、室内热交换器51、室外膨胀阀12、室外热交换器11的顺序流动的制热运转。
(4-1)制冷运转
在制冷运转时,将四路切换阀10的连接状态切换为,室外热交换器11成为制冷剂的散热器,室内热交换器51成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参照图1的实线)。在制冷剂回路6中,冷冻循环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被吸入到压缩机8,在被压缩到成为冷冻循环的高压后被排出。从压缩机8排出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四路切换阀10被送到室外热交换器11。被送到室外热交换器11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功能的室外热交换器11中与借助室外风扇15作为冷却源供给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散热,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该高压的液体制冷剂在通过室外膨胀阀12时被减压到成为冷冻循环的低压,成为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通过液体侧截止阀13和液体制冷剂联络管4被送到室内单元3。
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51中与制冷运转时借助室内风扇52作为加热源供给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由此,通过室内热交换器51的空气被冷却,进行室内的制冷。另外,此时,通过室内热交换器51的空气中包含的水分冷凝,由此在室内热交换器51的表面产生结露水。在室内热交换器51中蒸发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气体制冷剂联络管5被送到室外单元2。
被送到室外单元2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气体侧截止阀14、四路切换阀10和气液分离器7再次被吸入到压缩机8。在制冷运转中,如上所述,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6中循环。
(4-2)制热运转
在制热运转时,将四路切换阀10的连接状态切换为,室外热交换器11成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室内热交换器51成为制冷剂的散热器(参照图1的虚线)。在制冷剂回路6中,冷冻循环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被吸入到压缩机8,在被压缩到成为冷冻循环的高压后被排出。从压缩机8排出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四路切换阀10、气体侧截止阀14和气体制冷剂联络管5被送到室内单元3。
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51中与借助室内风扇52作为冷却源供给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散热,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由此,通过室内热交换器51的空气被加热,进行室内的制热。在室内热交换器51中进行散热后的高压的液体制冷剂通过液体制冷剂联络管4被送到室外单元2。
被送到室外单元2的高压的液体制冷剂通过液体侧截止阀13,在室外膨胀阀12中被减压到冷冻循环的低压,成为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在室外膨胀阀12中被减压后的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的室外热交换器11中与借助室外风扇15作为加热源供给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该低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四路切换阀10和气液分离器7再次被吸入到压缩机8。在制热运转中,如上所述,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6中循环。
(5)特征
(5-1)
在现有的室内热交换器中,提出了如下方案:为了提高性能,沿空气流动方向并排配置多列传热管。在这种室内热交换器中,使用沿空气流动方向并排的多列圆筒形状的传热管、和以跨越列的方式连接圆筒形状的传热管的端部彼此的截面为圆形的连接配管。而且,该连接配管成为分支的结构,制冷剂在该分支部分处分开流动而被分配。
但是,关于传热管不是圆筒形状而是扁平形状的扁平管的情况,完全没有研究在热交换器内分配制冷剂的构造。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51中,例如在室内热交换器51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如图13中箭头所示,能够使流过扁平形状的室内上风扁平管81的制冷剂在分配空间70x中进行分配,将其送到第1室内下风扁平管82和第2室内下风扁平管83。因此,在室内热交换器51中使用扁平形状的室内扁平管80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地分配制冷剂使其进行流动。
(5-2)
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51中,分配空间70x设置于室内热交换器51的端部,因此,不仅能够将流过室内上风扁平管81的制冷剂进行分配而将其送到第1室内下风扁平管82和第2室内下风扁平管83,还能够使其折返流动。
(5-3)
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51中,仅通过将室内上风扁平管81、第1室内下风扁平管82和第2室内下风扁平管83与分配集管70连接,就能够适当地分配制冷剂而使其进行流动。特别地,本实施方式的分配集管70由沿高度方向并排的各室内上风扁平管81、第1室内下风扁平管82和第2室内下风扁平管83共用的部件(管板部件71和分配部件72)构成,因此,不需要进行按照每个高度使用不同的U字管或Y字管等连接配管连接室内扁平管80的端部这样的烦杂操作。
(5-4)
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51中,室内上风扁平管81和第1室内下风扁平管82配置于沿空气流动方向观察彼此不重叠的位置。此外,第1室内下风扁平管82和第2室内下风扁平管83也配置于沿空气流动方向观察彼此不重叠的位置。因此,能够使由室内风扇52形成的空气流与室内上风扁平管81、第1室内下风扁平管82和第2室内下风扁平管83充分接触,因此,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
(5-5)
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51中,沿空气流动方向并排且构成多列的第1室内下风扁平管82和第2室内下风扁平管83与相同的分配空间70x连接。因此,能够将通过了室内上风扁平管81的制冷剂分配给位于不同列的第1室内下风扁平管82和第2室内下风扁平管83。
(5-6)
在室内热交换器51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通过室内热交换器51的空气的温度存在空气流动方向下游侧比空气流动方向上游侧低的倾向,因此,存在位于空气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的第1室内下风扁平管82比位于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第2室内下风扁平管83更容易接触高温度的空气这样的倾向。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51中,在室内热交换器51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时,在供被折返的制冷剂流动且与相同的分配空间70x连接的第1室内下风扁平管82和第2室内下风扁平管83中,第1室内下风扁平管82在比第2室内下风扁平管83低的高度位置处与分配集管70连接。因此,在室内热交换器51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时,与第2室内下风扁平管83相比,通过了室内上风扁平管81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中的比重较大的液体制冷剂等制冷剂更容易被引导至第1室内下风扁平管82。
因此,将通过了室内上风扁平管81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中的比重较大的制冷剂优先送到更高温的空气通过的第1室内下风扁平管82,由此,能够提高室内热交换器51整体的热交换效率。
(5-7)
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51中,产生在通过室内上风扁平管81时蒸发而气化的制冷剂,但是,在折返流动的部位设置有第1室内下风扁平管82和第2室内下风扁平管83,与室内上风扁平管81相比,流路面积增大,因此,能够减少室内热交换器51的压力损失。
(6)变形例
(6-1)变形例A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51中,举例说明了构成为在空气流动方向上并排有3列室内扁平管80的情况。
但是,如图14所示,也可以为具有在空气流动方向上并排有3列以上即4列的室内扁平管80的室内热交换器151。即,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51中,也可以具有上风热交换部151d,该上风热交换部151d构成为具有设置于比室内上风扁平管81更靠空气流动方向上游侧的位置的室内上风扁平管181。
另外,在该具有4列室内扁平管80的室内热交换器151中,例如优选构成为,在被用作蒸发器的情况下,使流过空气流上游侧的2列的室内上风扁平管81、181的制冷剂一边在分配空间70x中折返,一边分配给空气流动方向下游侧的2列的第1室内下风扁平管82和第2室内下风扁平管83进行流动。
此外,在该具有4列室内扁平管80的室内热交换器151中,优选供制冷剂折返流动的多列室内扁平管80中的位于空气流动方向下游侧的室内扁平管80(图14中的第1室内下风扁平管82)与比其靠空气流动方向下游侧的室内扁平管80(图14中的第2室内下风扁平管83)相比在高度方向上设置于较低的位置。该情况下,也能够将气液二相制冷剂中的比重较大的制冷剂高效地引导至被输送折返的制冷剂的多个室内扁平管80中的位于上风侧的室内扁平管80。
(6-2)变形例B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51中,举例说明了构成为分配集管70的各分隔板73沿水平方向扩展、各高度位置的分配空间70x沿空气流动方向在相同的高度位置处扩展的情况。
但是,如图15所示,也可以为如下的室内热交换器251:该室内热交换器251构成为,分配集管70的各分隔板273在空气流动方向的与第1室内下风扁平管82对应的位置处向下方凹陷,各分配空间270x在与第1室内下风扁平管82对应的位置处成为比空气流动方向前后低的位置。
根据该室内热交换器251的分配集管70所具有的分配空间270x的形状,能够抑制通过了室内上风扁平管81的制冷剂被送到第2室内下风扁平管83,能够更高效地进行分配以将其送到第1室内下风扁平管82。由此,被折返的制冷剂容易被送到位于更靠上风侧的扁平管,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热交换效率。
(6-3)变形例C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51中,举例说明了构成为分配集管70的各分隔板73沿水平方向扩展、各高度位置的分配空间70x沿空气流动方向在相同的高度位置处扩展的情况。
但是,如图16所示,也可以为如下的室内热交换器351:该室内热交换器351以如下方式构成分隔板373:在各高度位置的分配空间370x中,具有将通过了室内上风扁平管81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引导至第1室内下风扁平管82的第1流路382、以及将通过了室内上风扁平管81的制冷剂的另一部分引导至第2室内下风扁平管83的第2流路383。另外,这里,例示室内上风扁平管81、第1室内下风扁平管82和第2室内下风扁平管83以沿空气流动方向重叠的方式配置于各高度位置的情况。
该分隔板373具有第1导向件373a和第2导向件373b。第1导向件373a从分隔板373的下表面中的室内上风扁平管81与第1室内下风扁平管82之间的部分朝向下方延伸到大约室内上风扁平管81和第1室内下风扁平管82的高度位置处。第2导向件373b从分隔板373的下表面中的第1室内下风扁平管82与第2室内下风扁平管83之间的部分朝向下方延伸到比第1室内下风扁平管82靠下方后,沿着第1室内下风扁平管82的下方延伸到室内上风扁平管81的近前。另外,第1导向件373a和第2导向件373b均从分配集管70的管板71a扩展到折返壁72a。
第1流路382形成于第1导向件373a的下端与第2导向件373b的空气流动方向上游侧端部之间,在第1流路382的上游侧端部具有第1入口82x。第2流路383形成于第2导向件373b中的沿着第1室内下风扁平管82的下方延伸的部分与位于更靠下方的分隔板373的上表面之间,在第2流路383的上游侧端部具有第2入口83x。
在以上的结构中,构成为通过了室内上风扁平管81的制冷剂朝向第1室内下风扁平管82时通过的第1入口82x比通过了室内上风扁平管81的制冷剂朝向第2室内下风扁平管83时通过的第2入口83x宽。由此,与更窄的第2入口83x相比,通过了室内上风扁平管81的制冷剂容易通过更宽的第1入口82x,因此,更高效地将其送到第1室内下风扁平管82,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
另外,在本变形例C中,举例了不同列的室内扁平管80配置于相同高度位置的室内热交换器351,但是,它们的高度位置也可以不同,也可以具有以沿空气流动方向观察彼此不重叠的方式配置的部分。
(6-4)变形例D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51中,举例说明了构成为分配集管70的各分隔板73沿水平方向扩展、各高度位置的分配空间70x沿空气流动方向在相同的高度位置处扩展的情况。
但是,如图17所示,也可以为如下的室内热交换器451:该室内热交换器451以如下方式构成分隔板473:在各高度位置的分配空间470x中,具有将通过了室内上风扁平管81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引导至第1室内下风扁平管82的第3流路482、以及将通过了室内上风扁平管81的制冷剂的另一部分引导至第2室内下风扁平管83的第4流路483。另外,这里,例示室内上风扁平管81、第1室内下风扁平管82和第2室内下风扁平管83以沿空气流动方向重叠的方式配置于各高度位置的情况。
该分隔板473具有第3导向件473a和第4导向件473b。第3导向件473a从分隔板473的上表面中的室内上风扁平管81与第1室内下风扁平管82之间的部分朝向上方延伸到大约室内上风扁平管81和第1室内下风扁平管82的高度位置处。第4导向件473b从分隔板473的上表面中的第1室内下风扁平管82与第2室内下风扁平管83之间的部分朝向上方延伸到比第1室内下风扁平管82靠上方后,沿着第1室内下风扁平管82的上方延伸到室内上风扁平管81的近前。另外,第3导向件473a和第4导向件473b均从分配集管70的管板71a扩展到折返壁72a。
第3流路482形成于第3导向件473a的上端与第4导向件473b的空气流动方向上游侧端部之间,在第3流路482的上游侧端部具有第3入口82y。第4流路483形成于第4导向件473b中的沿着第1室内下风扁平管82的上方延伸的部分与位于更靠上方的分隔板473的下表面之间,在第4流路483的上游侧端部具有第4入口83y。
在以上的结构中,构成为通过了室内上风扁平管81的制冷剂朝向第1室内下风扁平管82时通过的第3入口82y成为比通过了室内上风扁平管81的制冷剂朝向第2室内下风扁平管83时通过的第4入口83y低的高度位置。由此,与更高的第4入口83y相比,通过了室内上风扁平管81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中的比重较大的液体制冷剂等制冷剂容易通过更低的第3入口82y,因此,更高效地将其送到第1室内下风扁平管82,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
另外,在本变形例D中,举例了不同列的室内扁平管80配置于相同高度位置的室内热交换器451,但是,它们的高度位置也可以不同,也可以具有以沿空气流动方向观察彼此不重叠的方式配置的部分。
此外,也可以组合变形例C和变形例D的内容,为了将通过了室内上风扁平管81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中的比重较大的液体制冷剂等制冷剂更高效地引导至第1室内下风扁平管82,构成为将第3入口82y配置于比第4入口83y低的位置,并且使第3入口82y比第4入口83y宽。该情况下,为了使第3入口82y比第4入口83y宽,也可以构成为在图17所示的剖视图中,第3入口82y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大于第4入口83y的上下方向的宽度,还可以使管板71a与折返壁72a之间局部变窄或者配置介入部件,以使得与图17所示的剖视图的纸面垂直的方向上的第3入口82y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大于第4入口83y的上下方向的宽度。
(6-5)变形例E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51中,说明了如下情况:特别是在使用的环境下,没有考虑从室内风扇52供给的空气流的风速分布。
但是,例如,也可以形成为图18所示的构造的室内热交换器551。
室内热交换器551具有:构成位于空气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的上风热交换部51a的上风扁平管581a、581b;构成位于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第2下风热交换部51c的第2下风扁平管583a、583b;以及构成在空气流动方向上位于上风扁平管581a、581b与第2下风扁平管583a、583b之间的第1下风热交换部51b的第1下风扁平管582a、582b。上风扁平管581a、581b具有从高度方向的上方起依次并排的上方上风扁平管581a和下方上风扁平管581b。第1下风扁平管582a、582b具有从高度方向的上方起依次并排的上方第1下风扁平管582a和下方第1下风扁平管582b。第2下风扁平管583a、583b具有从高度方向的上方起依次并排的上方第2下风扁平管583a和下方第2下风扁平管583b。
在以上的结构中,分配集管70具有分隔板573,该分隔板573具有主分隔部573a和副分隔部573b。主分隔部573a以上下分隔沿上下并排的多个(这里为2个)室内扁平管80即上方上风扁平管581a和下方上风扁平管581b、上方第1下风扁平管582a和下方第1下风扁平管582b、上方第2下风扁平管583a和下方第2下风扁平管583b的方式水平地扩展。副分隔部573b从主分隔部573a的下表面中的上方第1下风扁平管582a与上方第2下风扁平管583a之间的部分朝向下方延伸到比下方第1下风扁平管582b靠下方后,沿着下方第1下风扁平管582b的下方向上风侧延伸。进而,副分隔部573b在下方上风扁平管581b与下方第1下风扁平管582b之间向上方延伸后,在下方上风扁平管581b的上方朝向上风侧延伸到内侧壁71b。另外,主分隔部573a和副分隔部573b均从管板71a侧扩展到折返壁72a。
通过以上的主分隔部573a和副分隔部573b的分隔,分配集管70内被分隔成上方上风扁平管581a、上方第1下风扁平管582a和下方第1下风扁平管582b所在的第1分配空间82z、以及下方上风扁平管581b、上方第2下风扁平管583a和下方第2下风扁平管583b所在的第2分配空间83z。这里,属于与连接着上方上风扁平管581a的第1分配空间82z连接的第1下风热交换部51b的室内扁平管80的根数(这里为上方第1下风扁平管582a和下方第1下风扁平管582b这2根)比属于与连接着下方上风扁平管581b的第2分配空间83z连接的第1下风热交换部51b的室内扁平管80的根数(这里为0根)多。
如图18中箭头的不同大小所示,在被供给上方部分的风速较小、下方部分的风速较大的空气流的环境下使用本变形例E的室内热交换器551。另外,具有这种风速分布的空气流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根据空气流的中途有无成为空气通过阻力的部分来形成风速分布,也可以根据与室内风扇52之间的距离来形成风速分布。
在以上的结构中,在室内热交换器551的上方上风扁平管581a中,与下方上风扁平管581b相比,空气流的流速较慢。因此,在上方上风扁平管581a中,与下方上风扁平管581b相比,热交换效率较低,例如在室内热交换器551被用作制冷剂的蒸发器的情况下,通过了上方上风扁平管581a的制冷剂与通过了下方上风扁平管581b的制冷剂相比,蒸发不充分,液体制冷剂的比例容易变多。
与此相对,在室内热交换器551中,例如在室内热交换器551被用作制冷剂的蒸发器的情况下,通过了上方上风扁平管581a的制冷剂经由第1分配空间82z被分配给上方第1下风扁平管582a和下方第1下风扁平管582b,通过了下方上风扁平管581b的制冷剂经由第2分配空间83z被分配给上方第2下风扁平管583a和下方第2下风扁平管583b。然后,关于通过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室内热交换器551的空气的温度,通过上方第1下风扁平管582a和下方第1下风扁平管582b的部分的温度容易比通过上方第2下风扁平管583a和下方第2下风扁平管583b的部分的温度高。因此,通过了位于风速比较小的部位的上方上风扁平管581a的制冷剂的蒸发不充分,液体制冷剂的比例容易变多,但是,通过供给到被供给更高温的空气的上方第1下风扁平管582a和下方第1下风扁平管582b,能够充分地蒸发。另一方面,通过了位于风速比较大的部位的下方上风扁平管581b的制冷剂的蒸发充分,液体制冷剂的比例较少,因此,可以供给到被供给比较低温的空气的上方第2下风扁平管583a和下方第2下风扁平管583b。
由此,即使在上方上风扁平管581a和下方上风扁平管581b中通过的空气的风速不同,也能够使经由第1分配空间82z通过了上方第1下风扁平管582a和下方第1下风扁平管582b的制冷剂、以及经由第2分配空间83z通过了上方第2下风扁平管583a和下方第2下风扁平管583b的制冷剂的状态接近。
另外,关于以上的具有第1分配空间82z和第2分配空间83z的分配集管70内的结构,不需要在室内热交换器的全部高度位置采用这种结构,例如,在室内热交换器的上端或下端等一部分产生风速分布的情况下,也可以仅在该部分采用这种结构。
(6-6)变形例F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如下情况:在室内热交换器51中沿空气流动方向配置有多列室内扁平管80,在室外热交换器11中沿空气流动方向仅配置有1列室外扁平管90。
与此相对,在室外热交换器11中,与上述室内热交换器51同样,也可以构成为室外扁平管90沿空气流动方向并排配置有多列。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但是,能够理解到可以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本发明的主旨和范围的情况下进行方式和详细情况的多种变更。
标号说明
1 空调装置
2 室外单元
3 室内单元
11 室外热交换器
51 室内热交换器
51a 上风热交换部
51b 第1下风热交换部
51c 第2下风热交换部
52 室内风扇(风扇)
55 室内扁平管
55c 流路
56 液体侧集管
57 第1气体侧集管
58 第2气体侧集管
60 室内翅片
64 室内连通部
70 分配集管(集管、空间形成部件)
70x 分配空间
71 管板部件
72 分配部件
73 分隔板(空间形成部件)
80 室内扁平管
81 室内上风扁平管(上游侧扁平管)
82 第1室内下风扁平管(下游侧扁平管)
82y 第3入口
82z 第1分配空间
83 第2室内下风扁平管(下游侧扁平管)
83y 第4入口
83z 第2分配空间
90 室外扁平管
90c 流路
91 室外翅片
151 室内热交换器
181 室内上风扁平管(上游侧扁平管)
251 室内热交换器
270x 分配空间
273 分隔板(空间形成部件)
351 室内热交换器
370x 分配空间
373 分隔板(空间形成部件)
382 第1流路(第1连通路)
383 第2流路(第2连通路)
451 室内热交换器
470x 分配空间
473 分隔板(空间形成部件)
482 第3流路(第1连通路)
483 第4流路(第2连通路)
551 室内热交换器
573a 主分隔部(空间形成部件)
573b 副分隔部(空间形成部件)
581a 上方上风扁平管(第1上游侧扁平管)
581b 下方上风扁平管(第2上游侧扁平管)
582a 上方第1下风扁平管(下游侧扁平管)
582b 下方第1下风扁平管(下游侧扁平管)
583a 上方第2下风扁平管(下游侧扁平管)
583b 下方第2下风扁平管(下游侧扁平管)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0/146852号
Claims (9)
1.一种热交换器(51、151、251、351、451、551),该热交换器使内部流动的制冷剂与外部流动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其中,所述热交换器具有:
1个或2个以上的上游侧扁平管(81、181、581a、581b);
2个以上的下游侧扁平管(82、83、582a、582b、583a、583b),它们相对于所述上游侧扁平管位于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以及
空间形成部件(70、73、273、373、473、573a、573b),其形成将通过了所述上游侧扁平管的制冷剂分配给2个以上的所述下游侧扁平管的分配空间(70x、270x、370x、470x、82z、83z),
所述下游侧扁平管至少具有第1下游侧扁平管以及比所述第1下游侧扁平管靠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第2下游侧扁平管,
所述上游侧扁平管以扁平部分彼此对置的方式并排设置有多个,
所述第1下游侧扁平管以扁平部分彼此对置的方式并排设置有多个,
所述第2下游侧扁平管以扁平部分彼此对置的方式并排设置有多个,
所述分配空间沿多个所述上游侧扁平管并排的方向并排设置有多个,
各所述分配空间均在所述空气流动方向上将从所述上游侧扁平管流出的制冷剂分配给所述下游侧扁平管,
所述上游侧扁平管具有上方上游侧扁平管、以及配置于所述上方上游侧扁平管的下方的下方上游侧扁平管,
所述第1下游侧扁平管具有上方第1下游侧扁平管、以及配置于所述上方第1下游侧扁平管的下方的下方第1下游侧扁平管,
所述第2下游侧扁平管具有上方第2下游侧扁平管、以及配置于所述上方第2下游侧扁平管的下方的下方第2下游侧扁平管,
所述热交换器具有分隔板(73),该分隔板(73)分隔出将从所述上方上游侧扁平管流出的制冷剂分配给所述上方第1下游侧扁平管和所述上方第2下游侧扁平管的上方分配空间、以及将从所述下方上游侧扁平管流出的制冷剂分配给所述下方第1下游侧扁平管和所述下方第2下游侧扁平管的下方分配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所述分配空间使通过了所述上游侧扁平管的制冷剂折返而引导至所述下游侧扁平管。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所述热交换器还具有集管(70),该集管在内部具有所述分配空间,构成为包含所述空间形成部件,
所述上游侧扁平管和所述下游侧扁平管与所述集管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所述热交换器包含这样的部分:与所述分配空间连接的扁平管被配置于沿空气流动方向观察时彼此不重叠的位置。
5.一种热交换器(51、151、251、351、451、551),该热交换器使内部流动的制冷剂与外部流动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其中,所述热交换器具有:
1个或2个以上的上游侧扁平管(81、181、581a、581b);
2个以上的下游侧扁平管(82、83、582a、582b、583a、583b),它们相对于所述上游侧扁平管位于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以及
空间形成部件(70、73、273、373、473、573a、573b),其形成将通过了所述上游侧扁平管的制冷剂分配给2个以上的所述下游侧扁平管的分配空间(70x、270x、370x、470x、82z、83z),
所述下游侧扁平管至少具有第1下游侧扁平管以及比所述第1下游侧扁平管靠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第2下游侧扁平管,
所述分配空间具有:将通过了所述上游侧扁平管的制冷剂引导至所述第1下游侧扁平管的第1连通路(382);以及将通过了所述上游侧扁平管的制冷剂引导至所述第2下游侧扁平管的第2连通路(383),
所述第1连通路的流路比所述第2连通路的流路宽。
6.一种热交换器(51、151、251、351、451、551),该热交换器使内部流动的制冷剂与外部流动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其中,所述热交换器具有:
1个或2个以上的上游侧扁平管(81、181、581a、581b);
2个以上的下游侧扁平管(82、83、582a、582b、583a、583b),它们相对于所述上游侧扁平管位于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以及
空间形成部件(70、73、273、373、473、573a、573b),其形成将通过了所述上游侧扁平管的制冷剂分配给2个以上的所述下游侧扁平管的分配空间(70x、270x、370x、470x、82z、83z),
所述下游侧扁平管至少具有第1下游侧扁平管以及比所述第1下游侧扁平管靠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第2下游侧扁平管,
所述分配空间具有:将通过了所述上游侧扁平管的制冷剂引导至所述第1下游侧扁平管的第1连通路(482);以及将通过了所述上游侧扁平管的制冷剂引导至所述第2下游侧扁平管的第2连通路(483),
所述第1连通路的流路的入口(82y)设置于比所述第2连通路的流路的入口(83y)低的高度位置。
7.一种热交换器(51、151、251、351、451、551),该热交换器使内部流动的制冷剂与外部流动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其中,所述热交换器具有:
1个或2个以上的上游侧扁平管(81、181、581a、581b);
2个以上的下游侧扁平管(82、83、582a、582b、583a、583b),它们相对于所述上游侧扁平管位于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以及
空间形成部件(70、73、273、373、473、573a、573b),其形成将通过了所述上游侧扁平管的制冷剂分配给2个以上的所述下游侧扁平管的分配空间(70x、270x、370x、470x、82z、83z),
所述下游侧扁平管至少具有第1下游侧扁平管以及比所述第1下游侧扁平管靠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第2下游侧扁平管,
与所述分配空间连接着所述第2下游侧扁平管、以及设置于比所述第2下游侧扁平管低的高度位置的所述第1下游侧扁平管。
8.一种热交换器(51、151、251、351、451、551),该热交换器使内部流动的制冷剂与外部流动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其中,所述热交换器具有:
1个或2个以上的上游侧扁平管(81、181、581a、581b);
2个以上的下游侧扁平管(82、83、582a、582b、583a、583b),它们相对于所述上游侧扁平管位于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以及
空间形成部件(70、73、273、373、473、573a、573b),其形成将通过了所述上游侧扁平管的制冷剂分配给2个以上的所述下游侧扁平管的分配空间(70x、270x、370x、470x、82z、83z),
所述下游侧扁平管至少具有第1下游侧扁平管以及比所述第1下游侧扁平管靠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第2下游侧扁平管,
所述上游侧扁平管具有以扁平部分彼此对置的方式并排的第1上游侧扁平管(581a)和第2上游侧扁平管(581b),
所述分配空间具有:将通过了所述第1上游侧扁平管的制冷剂引导至所述下游侧扁平管(582a、582b)的第1分配空间(82z);以及与所述第1分配空间独立地将通过了所述第2上游侧扁平管的制冷剂引导至所述下游侧扁平管(583a、583b)的第2分配空间(83z),
所述热交换器包含与所述第1分配空间连接的所述第1下游侧扁平管的根数比与所述第2分配空间连接的所述第1下游侧扁平管的根数多的部分。
9.一种空调装置(1),该空调装置(1)具有:
权利要求1~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以及
风扇(52),其向所述热交换器供给空气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007622A JP7078840B2 (ja) | 2018-01-19 | 2018-01-19 | 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
JP2018-007622 | 2018-01-19 | ||
PCT/JP2018/047572 WO2019142617A1 (ja) | 2018-01-19 | 2018-12-25 | 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602013A CN111602013A (zh) | 2020-08-28 |
CN111602013B true CN111602013B (zh) | 2023-02-21 |
Family
ID=673017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80086582.6A Active CN111602013B (zh) | 2018-01-19 | 2018-12-25 | 热交换器和空调装置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499762B2 (zh) |
EP (1) | EP3742081B1 (zh) |
JP (1) | JP7078840B2 (zh) |
CN (1) | CN111602013B (zh) |
AU (1) | AU2018402872B2 (zh) |
WO (1) | WO2019142617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119738B2 (en) | 2014-09-26 | 2018-11-06 | Waterfurnace International Inc. |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with vapor injection compressor |
US10871314B2 (en) | 2016-07-08 | 2020-12-22 | Climate Master, Inc. | Heat pump and water heater |
US10866002B2 (en) | 2016-11-09 | 2020-12-15 | Climate Master, Inc. | Hybrid heat pump with improved dehumidification |
US11592215B2 (en) | 2018-08-29 | 2023-02-28 | Waterfurnace International, Inc. | Integrated demand water heating using a capacity modulated heat pump with desuperheater |
CA3081986A1 (en) | 2019-07-15 | 2021-01-15 | Climate Master, Inc. |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with capacity control and controlled hot water generation |
US20230375283A1 (en) * | 2020-10-20 | 2023-11-23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Heat exchanger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
JP7564047B2 (ja) | 2021-04-09 | 2024-10-08 | 日本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 熱交換器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US12181189B2 (en) * | 2021-11-10 | 2024-12-31 | Climate Master, Inc. | Ceiling-mountable heat pump system |
DE102022113854A1 (de) * | 2022-06-01 | 2023-12-07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Wärmeübertrager für ein Fahrzeug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AU4140785A (en) * | 1984-06-23 | 1986-01-02 |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 Heat exchanger |
US5101640A (en) * | 1989-12-01 | 1992-04-07 | Hitachi, Ltd. |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heat exchanger for use in the apparatus and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
CN1749680A (zh) * | 2004-09-15 | 2006-03-22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使用微通道管的蒸发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098366U (zh) * | 1974-01-10 | 1975-08-15 | ||
JPS5428160U (zh) * | 1977-07-28 | 1979-02-23 | ||
JPS63197893A (ja) * | 1987-02-12 | 1988-08-16 | Nippon Denso Co Ltd | 積層型熱交換器 |
JP4143955B2 (ja) | 2001-11-30 | 2008-09-03 | 株式会社ティラド | 熱交換器 |
JP2005133977A (ja) | 2003-10-28 | 2005-05-26 |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 熱交換器 |
TR201905263T4 (tr) | 2009-06-19 | 2019-05-21 | Daikin Ind Ltd | Tavana monte iklimlendirme cihazı. |
US20130199288A1 (en) * | 2012-02-02 | 2013-08-08 | Visteon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 Fluid flow distribution device |
EP2998678B1 (en) * | 2013-05-15 | 2018-12-26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Laminated header,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
WO2015025365A1 (ja) * | 2013-08-20 | 2015-02-26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熱交換器、空調機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WO2015045105A1 (ja) | 2013-09-27 | 2015-04-02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熱交換器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
-
2018
- 2018-01-19 JP JP2018007622A patent/JP7078840B2/ja active Active
- 2018-12-25 AU AU2018402872A patent/AU2018402872B2/en active Active
- 2018-12-25 US US16/963,015 patent/US11499762B2/en active Active
- 2018-12-25 WO PCT/JP2018/047572 patent/WO2019142617A1/ja unknown
- 2018-12-25 EP EP18901332.9A patent/EP3742081B1/en active Active
- 2018-12-25 CN CN201880086582.6A patent/CN11160201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AU4140785A (en) * | 1984-06-23 | 1986-01-02 |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 Heat exchanger |
US5101640A (en) * | 1989-12-01 | 1992-04-07 | Hitachi, Ltd. |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heat exchanger for use in the apparatus and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
CN1749680A (zh) * | 2004-09-15 | 2006-03-22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使用微通道管的蒸发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200355411A1 (en) | 2020-11-12 |
JP7078840B2 (ja) | 2022-06-01 |
EP3742081A1 (en) | 2020-11-25 |
WO2019142617A1 (ja) | 2019-07-25 |
EP3742081A4 (en) | 2021-10-06 |
EP3742081B1 (en) | 2024-12-18 |
US11499762B2 (en) | 2022-11-15 |
AU2018402872B2 (en) | 2022-03-24 |
JP2019128041A (ja) | 2019-08-01 |
CN111602013A (zh) | 2020-08-28 |
AU2018402872A1 (en) | 2020-09-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602013B (zh) | 热交换器和空调装置 | |
CN111630336B (zh) | 室内热交换器和空调装置 | |
CN110612425B (zh) | 热交换器 | |
JP5447569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の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 |
JP7561483B2 (ja) | 室内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 |
CN111919079A (zh) | 热交换器和空调装置 | |
CN111448424B (zh) | 空调机 | |
JP2019011923A (ja) | 熱交換器 | |
JP2019052784A (ja) |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機 | |
JPWO2018235215A1 (ja) | 熱交換器、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 |
US10047963B2 (en) | Indoor unit for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 |
JP2019027614A (ja) | 熱交換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 |
WO2022158574A1 (ja) | 熱交換器 | |
JP7011187B2 (ja) | 冷媒分流器、及び、空気調和機 | |
WO2021234957A1 (ja) | 熱交換器及び該熱交換器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 |
WO2019240055A1 (ja) |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 |
CN111247386A (zh) | 热交换器和具有该热交换器的空调装置 | |
CN102679793A (zh) | 换热器翅片 | |
WO2021234960A1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 |
JP6925420B2 (ja) | ユニット、及び空気調和機 | |
JPWO2019180764A1 (ja) | 室内機及び空気調和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