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72288A - 轮胎 - Google Patents
轮胎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572288A CN111572288A CN202010036592.8A CN202010036592A CN111572288A CN 111572288 A CN111572288 A CN 111572288A CN 202010036592 A CN202010036592 A CN 202010036592A CN 111572288 A CN111572288 A CN 11157228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ross
- sectional profile
- tire
- tire according
- minu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295 pitch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1700 light absorp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073 vulcan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324 bea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754 mach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195 synerge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1875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336 cr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34 dec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657 fibr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6776 visual percep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3/00—Tyre sidewalls; Protecting, 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thereof
- B60C13/001—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3/00—Tyre sidewalls; Protecting, 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thereof
- B60C13/02—Arrangement of grooves or rib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轮胎能够提高轮胎的可视性。在轮胎(1)的外表面(1a)的至少一部分具有装饰部(10),在装饰部(10)配置有多个微小突起(11)。至少一个微小突起(11)包括:凹部(14)、和包围凹部(14)的周围并形成突起顶部(11E)的外壁部(15)。外壁部(15)至少包括两处突起高度大的山形部分(16)。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置有装饰部的轮胎。
背景技术
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在侧壁设置有多个大致圆锥形的纤维状物的轮胎。这种轮胎的纤维状物形成一种质地,来提高侧壁的黑色。因此,例如能提高与轮胎的记名等标记的对比度,从而提高标记的可视性。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9-512584号公报
然而,近年来期望更加提高对比度,从而使可视性进一步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的实际情况所做出的,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提高可视性的轮胎。
本发明的轮胎,在所述轮胎的能够视觉辨认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具有装饰部,所述装饰部配置有多个微小突起,至少一个所述微小突起包括:凹部、和包围所述凹部的周围并形成突起顶部的外壁部,所述外壁部至少包括两处在突起高度方向上突起高度大的山形部分。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为,所述外壁部沿周向交替地配置有:所述山形部分、和突起高度小的谷形部分。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为,所述外壁部的上端面形成将所述山形部分与谷形部分以平滑的曲面连接的弯曲面,或者形成将所述山形部分与谷形部分以倾斜面连接的屈曲面。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为,所述装饰部以每1mm2有2~10个的密度配置有微小突起。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为,所述微小突起具有与突起高度方向正交的横截面轮廓,所述横截面轮廓为圆形状或者椭圆形状。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为,所述微小突起具有与突起高度方向正交的横截面轮廓,所述横截面轮廓的上端部侧小于下端部侧。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为,所述微小突起的所述横截面轮廓包括朝向上端部侧逐渐减小的部分,或者包括朝向上端部侧阶段性地减小的部分。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为,在所述横截面轮廓阶段性地减小的部分,一方的横截面轮廓与另一方的横截面轮廓至少一部分连接。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为,所述凹部具有与其深度方向正交的横截面轮廓,所述横截面轮廓为圆形状或者椭圆形状。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为,所述凹部具有与其深度方向正交的横截面轮廓,所述横截面轮廓的上端部侧大于下端部侧。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为,所述凹部的所述横截面轮廓包括朝向上端部侧逐渐增大的部分,或者包括朝向上端部侧阶段性地增大的部分。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为,在所述横截面轮廓阶段性地增大的部分,一方的横截面轮廓与另一方的横截面轮廓至少一部分连接。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为,所述装饰部的所述微小突起之间包括十点平均粗糙度(Rz)为0.01~0.05mm的凹凸部。
本发明的轮胎的装饰部配置有多个微小突起,至少一个上述微小突起包括:凹部、和包围该凹部的周围并形成突起顶部的外壁部。
因此,照射至微小突起的突起顶部的光主要在上述外壁部的上端面被反射,并在上述凹部吸收光。而且外壁部的上端面由至少包括两处山形部分的面形成。因此在该上端面引起光的扩散。
而且,通过它们的协同效果,与在上端没有凹部的例如圆锥台状的微小突起相比,能够使装饰部看起来更暗(黑)。其结果,能够提高与和装饰部相邻的例如标记等非装饰部的对比度,从而能够提高标记的可视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轮胎的一个实施例的局部侧视图。
图2是将图1的装饰部放大后的立体图。
图3(a)、图3(b)是微小突起的立体图及其侧视图。
图4是其他实施方式的微小突起的立体图。
图5(a)~图5(c)是表示又一其他实施方式的微小突起的侧视图及其A-A线的位置处的微小突起的横截面轮廓的俯视图。
图6(a)、图6(b)是表示又一其他实施方式的微小突起的侧视图及其B-B线的位置处的凹部的横截面轮廓的俯视图。
图7(a)、图7(b)是又一其他实施方式的微小突起的立体图及其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轮胎;1a…外表面;10…装饰部;11…微小突起;11a…横截面轮廓;11E…突起顶部;14…凹部;14a…横截面轮廓;15…外壁部;15S…上端面;16…山形部分;17…谷形部分;18…弯曲面;18a…曲面;19…屈曲面;19a…倾斜面;25…凹凸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轮胎1的立体图。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优选的方式示出乘用车用的充气轮胎1。其中,本发明例如也可以作为摩托车用、重载荷用的充气轮胎1、其他类型的轮胎1而被采用。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具备能够视觉辨认的外表面1a。能够视觉辨认的外表面1a是在将轮胎1组装于轮辋(省略图示)时,能够从外部目视的面。在外表面1a例如包括胎面部2的外表面2a、侧壁部3的外表面3a以及胎圈部4的外表面4a。
在本实施方式中,轮胎1在外表面1a的一部分具有装饰部10和与装饰部10相邻的非装饰部9。在本实施方式中,非装饰部9以及装饰部10设置于侧壁部3的外表面3a。但是不限定于此,非装饰部9以及装饰部10例如也可以设置于胎面部2的外表面2a或者胎圈部4的外表面4a。
在本实施方式中,非装饰部9形成为从外表面3a隆起的隆起部9A。隆起部9A构成为包括:从外表面3a向外侧延伸的侧面9b、和与侧面9b连接并以平滑的面形成的顶面9c。这样的顶面9c对所照射的光进行反射,有助于使非装饰部9看起来更亮。非装饰部9例如形成为作为轮胎1的生产商名、商品名、表示尺寸等的文字、符号等的标记(例如标识)。
图2是将图1的装饰部10放大后的立体图。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装饰部10以每1mm2有2~10个的密度配置有多个微小突起11。
微小突起11例如从外表面3a向外侧突出。在至少一个微小突起11设置有:凹部14、和包围该凹部14的周围并形成突起顶部11E的例如管状的外壁部15。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在全部的微小突起11设置有凹部14和外壁部15的情况。
若向这样的微小突起11照射光,则照射至微小突起11的外侧面11S的光扩散,从而装饰部10能够以潮湿的色调看起来较黑。另外,照射至突起顶部11E的光主要仅在外壁部15的上端面15S被反射,而在凹部14吸收光。因此突起顶部11E看起来也较黑,从而能够提高与非装饰部9的对比度,提高可视性。通过以每1mm2有2~10个的密度配置微小突起11,由此能够更有效地发挥该效果。
图3(a)是微小突起11的立体图。如图3(a)所示,在微小突起11的外壁部15至少包括两处在突起高度方向上突起高度大的山形部分16。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外壁部15形成为管状、山形部分16与突起高度小的谷形部分17沿周向交替地配置的情况。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壁部15的上端面15S形成将山形部分16与谷形部分17以平滑的曲面以波状连接的弯曲面18。但是如图4所示,外壁部15的上端面15S也可以形成为将山形部分16与谷形部分17以倾斜面连接的屈曲面19。
这样,外壁部15的上端面15S由包括两处以上山形部分16的面形成,因此即便在上端面15S也引起光的扩散,从而能够使突起顶部11E看起来更黑。这样在本发明中,通过基于微小突起11的外侧面11S进行的光的扩散、基于凹部14进行的光的吸收、基于外壁部15的上端面15S进行的光的扩散的协同效果,由此与在上端没有凹部14的例如圆锥台状的微小突起相比,能够使装饰部10看起来更暗(黑)。其结果,能够提高与非装饰部9的对比度,从而提高可视性。
对于山形部分16的形成数量而言,在提高光的扩散效果方面优选为3~6的范围。
微小突起11具有与突起高度方向正交的横截面轮廓11a。横截面轮廓11a优选为圆形状或者椭圆形状。在圆形状的情况下,对于从任意方向照射的光,均能够同样地使光扩散。因此不会具有方向性,能够稳定地提高对比度。与此相对,在椭圆形状的情况下,能够使从椭圆的长轴侧照射的光的扩散与从短轴侧照射的光的扩散具有差异。因此能够使对比度具有方向性,从而能够给外观带来意外效果。
对于微小突起11而言,优选其横截面轮廓11a的上端侧(突起顶部11E一侧)小于下端侧(突起的根部侧)。这样的微小突起11在下端侧具有较高的刚性。因此难以变形,抑制缺损、裂缝,能够长期地确保可视性。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微小突起11的横截面轮廓11a从下端侧朝向上端侧逐渐减小的情况。更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微小突起11的外侧面11S遍布全长从下端侧朝向上端侧形成为锥状。但是横截面轮廓11a不限定于这样的方式。
如图3(b)所示,微小突起11的最大宽度L1优选为0.30~1.00mm。微小突起11在其下端处具有最大宽度L1。这样的微小突起11能够较大地确保所照射的光形成的阴影的较暗的部分。在微小突起11的最大宽度L1小于0.30mm的情况下,微小突起11的刚性减小,从而有可能容易产生裂缝、缺损。在微小突起11的最大宽度L1超过1.00mm的情况下,照射至微小突起11的外侧面11S的光增加而变亮,从而有可能使与非装饰部9的对比度减小。
为了有效地发挥上述作用,微小突起11的最小宽度L2优选为0.25~0.95mm。微小突起11在其上端处具有最小宽度L2。由此能够制作确保刚性并且变暗的部分。
微小突起11在山形部分16处具有最大高度H1max,在谷形部分17处具有最小高度H1min。最大高度H1max优选为0.20~0.60mm。在最大高度H1max小于0.20mm的情况下,微小突起11过低,光的扩散的效果减小,从而无法获得充分的对比度。另外,在最大高度H1max超过0.60mm的情况下,成为对微小突起11带来损伤的趋势。
另外,最小高度H1min优选为0.10~0.50mm,特别是最大高度H1max与最小高度H1min之差ΔH=(H1max-H1min)优选为0.10~0.40mm。在差ΔH小于0.10mm的情况下,难以有效地获得外壁部15的上端面15S处的光的扩散效果。相反,若超过0.40mm,则成为因山形部分16而带来损伤的趋势。
另外,外壁部15的上端的厚度W2优选为0.20mm以下。在厚度W2超过0.20mm的情况下,凹部14减小,存在使微小突起11看起来较黑的效果减小的趋势。另外厚度W2的下限优选为0.05mm以上。若厚度W2的下限小于0.05mm,则微小突起11的刚性减小,成为对微小突起11带来损伤的趋势。
如图3(a)所示,凹部14具有与其深度方向正交的横截面轮廓14a。该横截面轮廓14a优选为圆形状或者椭圆形状。这样的凹部14较高地维持微小突起11的刚性,并且能够吸收来自多个方向的光,有助于使微小突起11看起来较黑。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凹部14的横截面轮廓14a为圆形状的情况。另外在椭圆形状的情况下,能够使对比度具有方向性,从而能够给外观带来意外效果。
凹部14的横截面轮廓14a优选为上端部侧大于下端部侧。这样的微小突起11在下端侧具有较高的刚性,因此难以变形,抑制缺损、裂缝。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横截面轮廓14a从下端侧朝向上端侧逐渐增大的情况。更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微小突起11的凹部14的内侧面14S遍布全长从下端侧朝向上端侧形成为倒锥状。但是横截面轮廓14a不限定于这样的方式。
如图3(a)所示,凹部14的距山形部分16的深度Hc优选为微小突起11的上述最大高度H1max的15%~100%的范围。若小于15%,则成为在凹部14的底面反射光的趋势,从而减小使微小突起11看起来较黑的效果。另外,若超过100%,则微小突起11的刚性减小,成为对微小突起11带来损伤的趋势。因此深度Hc优选为最大高度H1max的90%以下。另外深度Hc也优选为0.15~0.60mm的范围。
凹部14的最大宽度L3优选为0.10~0.90mm。凹部14在其上端具有最大宽度L3。在最大宽度L3小于0.10mm的情况下,导致凹部14对光的吸收效果减小的趋势。在最大宽度L3超过0.90mm的情况下,微小突起11的刚性减小,从而成为对微小突起11带来损伤的趋势。
虽不特别地限定,但凹部14的最小宽度L4为最大宽度L3以下,优选为最大宽度L3的70%以下。凹部14在其下端处具有最小宽度L4。
如图2所示,装饰部10的微小突起11之间优选包括十点平均粗糙度(Rz)为0.01~0.05mm的凹凸部25。这样的凹凸部25对装饰部10带来阴影,有助于看起来更暗。另外,这样的凹凸部25提高装饰部10的刚性,抑制微小突起11的缺损。十点平均粗糙度(Rz)基于JISB0601(1994)来测定。
微小突起11的配设间距优选为0.6~1.0mm。配设间距用微小突起11的中心间距离来定义。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微小突起11以交错状排列的情况,但也可以以格子状排列。另外只要配设间距满足上述范围,则也能够随机地排列。
微小突起11优选设置为装饰部10的面积的50%以上,更优选设置为装饰部10的面积的75%以上,进一步优选设置为装饰部10的面积的100%以上。
这样的装饰部10在将微小突起11以均匀的大小密集地配设的情况下看起来更暗,因此对比度变得明显。另一方面,若将微小突起11的大小、配置设为随机,则与上述密集地配设的情况相比,存在裂缝、缺损等损伤位置不显眼的优点。
装饰部10例如由与形成外表面3a的轮胎1的橡胶部件相同的橡胶形成。作为这样的装饰部10的成型方法,例如也可以在轮胎成型用的硫化金属模具的内表面设置微小突起11的反转花纹,与轮胎1的硫化成型一起形成。另外作为这样的装饰部10的成型方法,例如也可以通过公知的机械加工或者激光加工,在硫化成型后的轮胎1设置装饰部10。上述机械加工或者激光加工例如优选使用公知的计算机程序。
图4是微小突起11的其他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对于该实施方式的微小突起11与本实施方式的微小突起11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如图4所示,在微小突起11处,包围凹部14的外壁部15的上端面15S形成为山形部分16与谷形部分17以平坦的倾斜面连接的屈曲面19。在该情况下,上端面15S也能够起到与上述弯曲面18(图3(a)、图3(b)所示)的情况同样的效果。
图5(a)~图5(c)分别示出微小突起11的又一其他实施方式的侧视图及其A-A线的位置处的微小突起11的横截面轮廓11a。对于该实施方式的微小突起11与本实施方式的微小突起11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图5(a)的微小突起11,例如横截面轮廓11a从下端侧至上端侧以相同的大小形成。即,微小突起11形成圆柱状。这样的微小突起11虽然对刚性带来不利,但与锥状的微小突起11(图3(a)、图3(b)所示)同样,发挥使微小突起11看起来较黑的效果,能够强调与非装饰部9的对比度。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凹部14的横截面轮廓14a从下端侧至上端侧以相同的大小形成。这样的凹部14虽然对刚性带来不利,但与倒锥状的凹部14(图3(a)、图3(b)所示)同样,发挥光的吸收效果,能够强调与非装饰部9的对比度。
图5(b)的微小突起11包括其横截面轮廓11a从下端侧朝向上端侧阶段性地减小的部分P1、即阶梯差部分P1。在该实施方式中示出阶梯差为一阶的情况,但也可以为多阶。这样的微小突起11与锥状的微小突起11(图3(a)、图3(b)所示)同样较高地确保刚性,并且发挥使微小突起11看起来较黑的效果,能够强调与非装饰部9的对比度。在该实施方式的微小突起11处,阶梯差部分P1的上侧的部分Y1以及下侧的部分Y2分别用圆柱状形成。但是也能够将各部分Y1、Y2如图3(a)、图3(b)所示构成为锥状。
在图5(c)的微小突起11中,在横截面轮廓11a阶段性地减小的部分(阶梯差部分)P1处,一方的横截面轮廓11a与另一方的横截面轮廓11a在位置J处一部分K接触。这样的微小突起11能够使对比度具有方向性,而能够给外观带来意外效果v。
图6(a)、图6(b)分别示出微小突起11的又一其他实施方式的侧视图及其B-B线的位置处的凹部14的横截面轮廓14a。对于该实施方式的微小突起11与本实施方式的微小突起11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在图6(a)中,凹部14包括其横截面轮廓14a从下端侧朝向上端侧阶段性地增大的部分P2、即阶梯差部分P2。在该实施方式中示出阶梯差为一阶的情况,但也可以为多阶。这样的凹部14与倒锥状的凹部14(图3(a)、图3(b)所示)同样较高地确保刚性,并且发挥光的吸收效果,能够强调与非装饰部9的对比度。
在图6(b)的微小突起11处,在横截面轮廓14a阶段性地减小的部分(阶梯差部分)P2处,一方的横截面轮廓14a与另一方的横截面轮廓14a在位置J一部分K接触。
图7(a)、图7(b)示出微小突起11的又一其他实施方式的立体图以及俯视图。对于该实施方式的微小突起11与本实施方式的微小突起11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在图7(a)、图7(b)中,对于微小突起11而言,外壁部15具备两个山形部分16和一个谷形部分17。具体而言,包围凹部14周围的外壁部15不是管状,而形成为借助狭缝20而在周向上中断的C字状。而且在外壁部15的上端面15S处,两个山形部分16和一个谷形部分17形成为阶梯差状。在该实施方式中,山形部分16形成平面。
以上,对本发明的特别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述,但本发明不限定于图示的实施方式,而是能够变形为各种方式来实施。
【实施例】
为了确认本发明的效果,试制了在侧壁部的外表面具备图1以及图2所示的非装饰部以及装饰部的充气轮胎。而且对各试制轮胎的可视性进行了测试。表1所记载的以外的规格在比较例以及实施例中实质上也相同。
微小突起的配设间距:0.63mm
<可视性>
检查员从离开试制轮胎1m处的侧方目视试制轮胎,根据感官对基于装饰部的对比度的可视性进行了评价。结果以比较例1为100的评分来表示。数值越大,对比度越明显、可视性越优异。
测试的结果示于表1。
【表1】
与比较例1的轮胎相比,可理解实施例的轮胎的可视性优异。另外,使微小突起以及凹部的各尺寸在优选的范围变化并进行了测试,但为相同的结果。
Claims (16)
1.一种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轮胎的能够视觉辨认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具有装饰部,
所述装饰部配置有多个微小突起,
至少一个所述微小突起包括:凹部、和包围所述凹部的周围并形成突起顶部的外壁部,
所述外壁部至少包括两处在突起高度方向上突起高度大的山形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壁部沿周向交替地配置有:所述山形部分、和突起高度小的谷形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壁部的上端面形成将所述山形部分与谷形部分以平滑的曲面连接的弯曲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壁部的上端面形成将所述山形部分与谷形部分以倾斜面连接的屈曲面。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饰部以每1mm2有2~10个的密度配置有微小突起。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微小突起具有与突起高度方向正交的横截面轮廓,所述横截面轮廓为圆形状或者椭圆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微小突起具有与突起高度方向正交的横截面轮廓,所述横截面轮廓的上端部侧小于下端部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微小突起的所述横截面轮廓包括朝向上端部侧逐渐减小的部分。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微小突起的所述横截面轮廓包括朝向上端部侧阶段性地减小的部分。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横截面轮廓阶段性地减小的部分,一方的横截面轮廓与另一方的横截面轮廓至少一部分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具有与其深度方向正交的横截面轮廓,所述横截面轮廓为圆形状或者椭圆形状。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具有与其深度方向正交的横截面轮廓,所述横截面轮廓的上端部侧大于下端部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的所述横截面轮廓包括朝向上端部侧逐渐增大的部分。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的所述横截面轮廓包括朝向上端部侧阶段性地增大的部分。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横截面轮廓阶段性地增大的部分,一方的横截面轮廓与另一方的横截面轮廓至少一部分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饰部的所述微小突起之间包括十点平均粗糙度(Rz)为0.01~0.05mm的凹凸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027582 | 2019-02-19 | ||
JP2019027582A JP7196674B2 (ja) | 2019-02-19 | 2019-02-19 | タイヤ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572288A true CN111572288A (zh) | 2020-08-25 |
CN111572288B CN111572288B (zh) | 2023-03-31 |
Family
ID=695005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036592.8A Active CN111572288B (zh) | 2019-02-19 | 2020-01-14 | 轮胎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325428B2 (zh) |
EP (1) | EP3698988B1 (zh) |
JP (1) | JP7196674B2 (zh) |
CN (1) | CN111572288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120058B2 (ja) * | 2019-02-05 | 2022-08-17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タイヤ |
JP2022028479A (ja) | 2020-08-03 | 2022-02-16 |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 複層構造体 |
JP7494648B2 (ja) * | 2020-08-24 | 2024-06-04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タイヤ |
JP7574571B2 (ja) * | 2020-08-24 | 2024-10-29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タイヤ |
JP2023030591A (ja) | 2021-08-23 | 2023-03-08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タイヤ |
JP2023032212A (ja) * | 2021-08-26 | 2023-03-09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タイヤ加硫金型、タイヤの製造方法及びタイヤ |
JP7650754B2 (ja) | 2021-08-27 | 2025-03-25 | Toyo Tire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2024049101A (ja) * | 2022-09-28 | 2024-04-09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Citations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S2143820T3 (es) * | 1996-07-31 | 2000-05-16 | Michelin & Cie | Calcomania para neumatico vulcanizado y metodo de obtencion de un neumatico que comprende un motivo coloreado. |
CN1285047A (zh) * | 1998-01-13 | 2001-02-21 | 美国3M公司 | 隐藏有逆向反射图案的反射制品 |
US20040187997A1 (en) * | 2003-03-28 | 2004-09-30 | Michelin Recherche Et Technique S.A. | Tire comprising a colored design and process for obtaining it |
CN101022965A (zh) * | 2004-08-06 | 2007-08-22 |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 充气轮胎及其制造方法 |
CN101121369A (zh) * | 2007-09-21 | 2008-02-13 | 郑军 | 轮胎胎边立体装饰 |
US20090218019A1 (en) * | 2005-10-21 | 2009-09-03 | Antoine Paturle | Mark with Improved Visibility and Marketing Method |
CN101605666A (zh) * | 2007-02-09 | 2009-12-16 |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 充气轮胎 |
US20100051159A1 (en) * | 2008-08-26 | 2010-03-04 |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 Pneumatic tire |
JP2012116382A (ja) * | 2010-12-02 | 2012-06-21 |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 ランフラットタイヤ |
CN103029529A (zh) * | 2011-09-28 | 2013-04-10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03796849A (zh) * | 2011-08-10 | 2014-05-14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US20140166177A1 (en) * | 2011-03-31 | 2014-06-19 | Compagnie Generale Des Establissements Michelin | High contrast tire pattern |
FR3007325A1 (fr) * | 2013-06-21 | 2014-12-26 | Michelin & Cie | Pneumatique comportant un marquage a fort contraste |
CN106573508A (zh) * | 2014-07-31 | 2017-04-19 | 大陆轮胎德国有限公司 | 聚合物产品,优选车辆轮胎 |
CN107584973A (zh) * | 2016-07-08 | 2018-01-16 |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TWI631025B (zh) * | 2017-03-06 | 2018-08-01 | 特耐橡膠工業有限公司 | 輪胎胎邊強化結構 |
CN108602400A (zh) * | 2016-02-03 | 2018-09-28 |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 轮胎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9143488A (ja) | 2007-12-17 | 2009-07-02 |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FR2950566B1 (fr) | 2009-09-28 | 2011-08-26 | Michelin Soc Tech | Motif de pneumatique a fort contraste et procede d'obtention |
JP2012101754A (ja) | 2010-11-12 | 2012-05-31 |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その加硫用金型 |
JP7119766B2 (ja) | 2018-08-23 | 2022-08-17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タイヤ |
-
2019
- 2019-02-19 JP JP2019027582A patent/JP7196674B2/ja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1-14 CN CN202010036592.8A patent/CN111572288B/zh active Active
- 2020-02-04 EP EP20155423.5A patent/EP3698988B1/en active Active
- 2020-02-18 US US16/793,446 patent/US11325428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S2143820T3 (es) * | 1996-07-31 | 2000-05-16 | Michelin & Cie | Calcomania para neumatico vulcanizado y metodo de obtencion de un neumatico que comprende un motivo coloreado. |
CN1285047A (zh) * | 1998-01-13 | 2001-02-21 | 美国3M公司 | 隐藏有逆向反射图案的反射制品 |
US20040187997A1 (en) * | 2003-03-28 | 2004-09-30 | Michelin Recherche Et Technique S.A. | Tire comprising a colored design and process for obtaining it |
CN101022965A (zh) * | 2004-08-06 | 2007-08-22 |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 充气轮胎及其制造方法 |
US20090218019A1 (en) * | 2005-10-21 | 2009-09-03 | Antoine Paturle | Mark with Improved Visibility and Marketing Method |
CN101605666A (zh) * | 2007-02-09 | 2009-12-16 |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 充气轮胎 |
CN101121369A (zh) * | 2007-09-21 | 2008-02-13 | 郑军 | 轮胎胎边立体装饰 |
US20100051159A1 (en) * | 2008-08-26 | 2010-03-04 |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 Pneumatic tire |
JP2012116382A (ja) * | 2010-12-02 | 2012-06-21 |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 ランフラットタイヤ |
US20140166177A1 (en) * | 2011-03-31 | 2014-06-19 | Compagnie Generale Des Establissements Michelin | High contrast tire pattern |
CN103796849A (zh) * | 2011-08-10 | 2014-05-14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03029529A (zh) * | 2011-09-28 | 2013-04-10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FR3007325A1 (fr) * | 2013-06-21 | 2014-12-26 | Michelin & Cie | Pneumatique comportant un marquage a fort contraste |
CN106573508A (zh) * | 2014-07-31 | 2017-04-19 | 大陆轮胎德国有限公司 | 聚合物产品,优选车辆轮胎 |
CN108602400A (zh) * | 2016-02-03 | 2018-09-28 |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 轮胎 |
CN107584973A (zh) * | 2016-07-08 | 2018-01-16 |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TWI631025B (zh) * | 2017-03-06 | 2018-08-01 | 特耐橡膠工業有限公司 | 輪胎胎邊強化結構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宁春生: "《最新用车购车指南》", 30 December 1995 * |
林礼贵: "轮胎的管理、使用和保养讲座 第1讲 轮胎和轮辋介绍(续完)", 《轮胎工业》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698988A1 (en) | 2020-08-26 |
US11325428B2 (en) | 2022-05-10 |
JP7196674B2 (ja) | 2022-12-27 |
CN111572288B (zh) | 2023-03-31 |
JP2020131905A (ja) | 2020-08-31 |
EP3698988B1 (en) | 2021-06-16 |
US20200262251A1 (en) | 2020-08-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572288B (zh) | 轮胎 | |
CN110857015B (zh) | 轮胎 | |
EP3698987B1 (en) | Tire | |
US8006732B2 (en) | Pneumatic tire with sidewall decorative band | |
JP4803316B1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EP3693191B1 (en) | Tyre | |
EP3698989B1 (en) | Tire | |
JP7259509B2 (ja) | タイヤ | |
CN108602397B (zh) | 轮胎 | |
CN108602400B (zh) | 轮胎 | |
CN111479708B (zh) | 轮胎 | |
CN113950420A (zh) | 具有阴影线表面的车辆充气轮胎 | |
CN113891812B (zh) | 用于交通工具的充气轮胎 | |
US11072207B2 (en) | Tire | |
JP7271995B2 (ja) | タイヤ | |
JP2006256432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2023030591A (ja) | タイヤ | |
JP7415690B2 (ja) | タイヤ | |
CN114179569A (zh) | 轮胎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