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49077A - 利用黑液调控青贮秸秆降解产有机酸及转化甲烷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利用黑液调控青贮秸秆降解产有机酸及转化甲烷的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549077A CN111549077A CN202010387310.9A CN202010387310A CN111549077A CN 111549077 A CN111549077 A CN 111549077A CN 202010387310 A CN202010387310 A CN 202010387310A CN 111549077 A CN111549077 A CN 11154907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lack liquor
- acid
- straw
- methane
- ferment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P—FERMENTATION OR ENZYME-USING PROCESSES TO SYNTHESISE A DESIRED CHEMICAL COMPOUND OR COMPOSITION OR TO SEPARATE OPTICAL ISOMERS FROM A RACEMIC MIXTURE
- C12P5/00—Preparation of hydrocarbons or halogenated hydrocarbons
- C12P5/02—Preparation of hydrocarbons or halogenated hydrocarbons acyclic
- C12P5/023—Methane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1/00—Microorganisms, e.g. protozoa;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cesses of propagating, maintaining or preserving microorganisms or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cesses of preparing or isolating a composition containing a microorganism; Culture media therefor
- C12N1/36—Adaptation or attenuation of cell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P—FERMENTATION OR ENZYME-USING PROCESSES TO SYNTHESISE A DESIRED CHEMICAL COMPOUND OR COMPOSITION OR TO SEPARATE OPTICAL ISOMERS FROM A RACEMIC MIXTURE
- C12P7/00—Preparation of oxygen-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 C12P7/40—Preparation of oxygen-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a carboxyl group including Peroxycarboxylic acid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P—FERMENTATION OR ENZYME-USING PROCESSES TO SYNTHESISE A DESIRED CHEMICAL COMPOUND OR COMPOSITION OR TO SEPARATE OPTICAL ISOMERS FROM A RACEMIC MIXTURE
- C12P2201/00—Pretreatment of cellulosic or lignocellulosic material for subsequent enzymatic treatment or hydrolysi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P—FERMENTATION OR ENZYME-USING PROCESSES TO SYNTHESISE A DESIRED CHEMICAL COMPOUND OR COMPOSITION OR TO SEPARATE OPTICAL ISOMERS FROM A RACEMIC MIXTURE
- C12P2203/00—Fermentation products obtained from optionally pretreated or hydrolyzed cellulosic or lignocellulosic material as the carbon source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50/00—Technologi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uel of non-fossil origin
- Y02E50/30—Fuel from waste, e.g. synthetic alcohol or diesel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Cell Biology (AREA)
- Tropical Medicine & Parasitology (AREA)
- Vir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Treatment Of Sludge (AREA)
- Preparation Of Compounds By Using Micro-Organisms (AREA)
- Purification Treatments By Anaerobic Or Anaerobic And Aerobic Bacteria Or Animals (AREA)
Abstract
一种利用黑液调控青贮秸秆降解产有机酸及转化甲烷的方法,其特征是它包括如下步骤:(1)原料准备;青贮秸秆采用新鲜玉米秸秆经粉碎后得到;黑液为造纸黑液;(2)微生物驯化。(3)高固体浓度产酸发酵;渗滤液的pH始终控制为8,保持发酵温度为35℃,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对秸秆中有机组分进行连续渗滤降解,停留时间为5天最终得到富含有机酸的渗滤液;(4)产酸相末端产物在产甲烷相的甲烷转化;采用梯度负荷的方式逐步提升系统有机负荷率,在每个负荷条件下运行10d,渗滤液在产甲烷反应器升流式厌氧污泥床中连续发酵生成甲烷和二氧化碳。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领域,尤其涉及利用黑液调控青贮秸秆降解产有机酸及混合液产甲烷的方法。
背景技术
秸秆作为农业生产中的大宗副产物,其综合利用备受关注。由于厌氧消化技术可以实现秸秆中有机物的能量回收,因此在实际过程中作为一种有机固体废弃物清洁能源化利用技术得到普遍的应用。目前工程中采用的工艺主要以单相发酵为主,但由于其受发酵浓度,结渣浮壳及产生沼液量大等因素的影响,严重制约了沼气工程规模化的发展,因此两相工艺的方案逐渐被广泛研究推广。而该工艺中产酸相的有机酸产率直接关系到整个工艺的容积产气率,亟需对工艺环节进行优化匹配以提高产酸相目标产物的生产代谢能力。黑液是造纸过程中产生的高浓度污染性废水,其含有大量的悬浮性固体、有机污染物和有毒物质,直接排放到水体中会造成严重的污染。其主要危害有:含有大量色素和无机盐的废水会使水体变黑,并有特殊的恶臭味;含高浓度有机污染物的黑液化学需氧量(BOD)高达10000-100000 mg/L,会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影响水质。如不妥善处理,会给环境带来严重威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将黑液与青贮秸秆的厌氧发酵酸化相结合,开发可实现青贮秸秆高效降解同时黑液中有机污染物得到有效处理的工艺,给实际生产提供一种重要的借鉴方法。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可实现秸秆高效降解同时黑液中有机污染物得到有效处理的工艺,它包括如下步骤:
(1)原料准备;青贮秸秆采用新鲜玉米秸秆经粉碎后得到;黑液为造纸黑液。
(2)微生物驯化;采用秸秆和黑液的混合物对厌氧污泥进行驯化,发酵液中秸秆的质量浓度设定为1%,黑液COD浓度设定为 0.2 gCOD/L,氮源和磷源分别以NH4Cl和KH2PO4的形式提供,满足COD:N:P=100:5:1,将原料和接种物置于有效工作容积为1L血清瓶中在中温条件(35℃)下的进行培养30天(一个发酵周期),观察产气状况,如此反复进行4个周期后用作青贮秸秆的产酸相及产甲烷相的接种物。
(3)高固体浓度产酸发酵。
上述污泥经90℃加热处理30分钟,杀灭产甲烷菌后作为接种物,接种按与秸秆挥发性固体(VS)=1:4的比例。采用1L渗滤床反应器(LBR)作为产酸装置,将100g青贮秸秆,50g污泥和200mL水混合均匀后置于反应器中,由于青贮过程中会产生乳酸等有机酸,混合后pH为4.5。黑液需煮沸浓缩至原始体积的二分之一,初始阶段渗滤液用浓缩黑液调节pH至8,然后启动蠕动泵带动渗滤液从LBR装置自上而下开始渗滤产酸过程,渗滤液收集于产酸反应器底部,由于有机酸的不断产生会导致pH下降,因此通过pH自动控制加液机(CPH-1A, 长沙克罗玛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连续流加黑液对收集渗滤液的酸碱度进行控制,渗滤液的pH始终控制为8,通过水浴夹套保持发酵温度为35℃,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对秸秆中有机组分进行连续渗滤降解,停留时间为5天,与此同时黑液中部分难降解组分进行生物转化,最终得到富含有机酸的渗滤液。
(4)产酸相末端产物在产甲烷相的甲烷转化。
将产酸发酵后的液相末端产物稀释成不同有机负荷(1gCOD/L、2gCOD/L、3 gCOD/L、4gCOD/L,6 gCOD/L,8 gCOD/L,9 gCOD/L,10 gCOD/L),调节pH至7,水浴夹套保持发酵温度为35℃,采用梯度负荷的方式逐步提升系统有机负荷率,利用蠕动泵提升至装有驯化颗粒污泥、有效工作容积为2L的产甲烷反应器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中,通过控制泵的转速使得水力停留时间保持为24小时,在每个负荷条件下运行10d,富含有机酸及部分黑液残留组分的渗滤液在UASB中连续发酵生成甲烷和二氧化碳,UASB出水可供整个发酵工艺环节中的用水需求和负荷调节使用。
本发明的具体特点还有,本发明主要以青贮玉米秸秆厌氧消化产酸及甲烷转化为主,原料主要涉及青贮玉米秸秆和黑液,其中青贮秸秆由山东乐陵胜利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提供,采用新鲜玉米秸秆经粉碎至1-2cm后堆垛、密封储藏。
造纸黑液由齐鲁工业大学生物基材料与绿色造纸国家重点实验室提供,是以玉米秸秆作为原料,采用亚硫酸盐制浆工艺所获得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富含木质素类衍生物。
厌氧污泥取自山东星光糖业有限公司制糖废水厌氧发酵装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利用黑液的碱度对青贮秸秆厌氧产酸过程的pH进行调控,提高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降解程度,从而获得较高的有机酸产率,而且在此过程中通过采用驯化过的微生物,对黑液中的木质素等分解产物进行生物转化,提高黑液的资源化利用价值,最终成功达到甲烷转化的目的。
1、青贮后的秸秆在两相工艺产酸相中,通过调控渗滤液的pH值对于提高底物的降解和有机酸的积累表现出积极的作用,与干秸秆在控制pH条件下的产酸率相比提高了218%,表明碱性pH控制可强化青贮秸秆产酸过程;与青贮秸秆不控制酸碱度相比有机酸产率提高了191.7%,具体原因包括:(1)pH在碱性范围时可以破坏木质素和半纤维素,半纤维素和纤维素之间的酯键和醚键等,有利于微生物与底物的接触;(2)碱性的pH可以减少游离酸的浓度,从而降低对产酸菌的抑制;(3)pH与降解纤维素的功能性微生物的分布有着紧密联系。青贮秸秆和黑液的共同产酸代谢产物及尚未利用的黑液中的有机组分在产甲烷反应器中一定负荷范围内得到高效转化,甲烷产率可以达到301 mLCH4/ gCOD,与采用氢氧化钠相比,累积甲烷产生体积增加5%。但采用黑液时宜始终控制渗滤液pH为8,若pH过高,由于黑液加入量的增加导致产酸液中难降解组分含量相应增加,从而使得后续产甲烷过程出现有机负荷率降低及产气率下降的问题。
2、由于产酸发酵中有机酸的产生会显著降低渗滤液pH值,因此碱液消耗量大,我们充分利用造纸过程中产生的废水--黑液的碱性特点,浓缩后适量调节系统pH,使得整个产酸过程不但减少了外来碱源的加入,而且拓宽了黑液的利用途径,使得pH调控技术应用于沼气工程的成本降低,有助于提高工程的经济性。必要的黑液浓缩可显著减少调节用量,避免因加水过多导致酸化产物浓度降低。
3、在整个产酸过程中,黑液除了作为碱性调节剂使用,由于其中含有大量木质素的降解产物等,多为芳香族化合物,对微生物有较强毒性,目前存在于厌氧污泥中的微生物对该类物质耐受性和利用能力均表现较差,因此在青贮秸秆产酸过程中,利用驯化微生物获得功能性菌群的富集,对黑液中的有机物进行同步转化,进一步提高产酸率(与NaOH作为调节剂时相比提高13%)和资源化利用价值。
4、黑液浓度过高,直接生物处理时难度很大,因此在处理时需要进行稀释,本发明中黑液作为碱性调节剂及与青贮秸秆共产酸时相当程度的得到了稀释,避免了直接利用对微生物产生的毒性作用,提高了黑液中组分的降解可能性。
5、渗滤发酵与全混式发酵过程相比,使得高浓度有机酸和黑液无法与微生物长时间接触,减轻了有机酸对微生物的产物反馈抑制及黑液对微生物的毒性作用;两相工艺可提高发酵浓度,缩短发酵周期至6天(产酸5天+产甲烷1天),全过程实现水的循环利用,并避免了单相工艺中秸秆浮渣结壳、沼液量大和周期长等问题。最终沼气中甲烷含量高达80%以上,提高了沼气热值,并为后续净化提纯提供了更高品质的原料气,减少了能量消耗。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一种可实现秸秆高效降解同时黑液中有机污染物得到有效处理的工艺,它包括如下步骤:考察利用黑液控制渗滤液pH为8时青贮秸秆的产酸、产甲烷发酵情况。
(1)原料准备。
本发明以青贮玉米秸秆厌氧消化产酸及甲烷转化为主,原料主要涉及青贮玉米秸秆和黑液,其中青贮秸秆由山东乐陵胜利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提供,采用新鲜玉米秸秆经粉碎至1-2cm后堆垛、密封储藏。造纸黑液由齐鲁工业大学生物基材料与绿色造纸国家重点实验室提供,是以玉米秸秆作为原料,采用亚硫酸盐制浆工艺所获得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富含木质素类衍生物。
(2)微生物驯化。
为更好的提高污泥对底物的适应性和利用能力,采用秸秆和黑液的混合物(发酵液中秸秆的质量浓度设定为1%,黑液COD浓度设定为 0.2 gCOD/L)对厌氧污泥(取自山东星光糖业有限公司制糖废水厌氧发酵装置)进行驯化,氮源和磷源分别以NH4Cl和KH2PO4的形式提供,满足COD:N:P=100:5:1,将原料和接种物置于1L血清瓶中在中温条件(35℃)下的进行培养30天(一个发酵周期),观察产气状况,如此反复进行4个周期后用作青贮秸秆的产酸相及产甲烷相的接种物。
(3)高固体浓度产酸发酵。
上述污泥经90℃加热处理30分钟,杀灭产甲烷菌后作为接种物。采用有效工作容积1L渗滤床反应器(LBR)作为产酸装置,将100g青贮秸秆,50g驯化污泥和200mL水混合均匀后置于反应器中,由于青贮过程中会产生乳酸等有机酸,混合后pH为4.5。黑液需煮沸浓缩至原始体积的二分之一,初始阶段渗滤液用浓缩黑液调节pH至8,然后启动蠕动泵带动渗滤液从LBR装置自上而下开始渗滤产酸过程,渗滤液收集于产酸反应器底部,滤液从LBR装置自上而下开始渗滤产酸过程,渗滤液收集于产酸反应器底部,由于有机酸的不断产生会导致pH下降,因此通过pH自动控制加液机(CPH-1A, 长沙克罗玛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连续流加黑液对收集渗滤液的酸碱度进行控制,水浴夹套渗滤液的pH始终控制为8,保持发酵温度为35℃,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对秸秆中有机组分进行连续渗滤降解,停留时间为5天,与此同时黑液中部分难降解组分进行生物转化,最终得到富含有机酸的渗滤液。经计算,有机酸产率为0.35克挥发性有机酸/克挥发性固体。
(4)产酸相产物在产甲烷相的转化。
为考察产酸相的液相末端产物的甲烷转化利用情况,将产甲烷反应器与之耦合用来评价产物的甲烷转化效果。将渗滤液加水稀释至1gCOD/L,调节pH值至7,用蠕动泵带动产酸液进入有效工作容积为2L的产甲烷反应器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中连续发酵,通过调整泵的转速控制水力停留时间为24小时,水浴夹套保持发酵温度为35℃,在UASB中颗粒污泥的作用下发酵生成甲烷和二氧化碳,运行10d后UASB进水逐步提升至2gCOD/L、3 gCOD/L、4gCOD/L、6 gCOD/L、8 gCOD/L、9 gCOD/L、10 gCOD/L,每个负荷运行10d,观察产气状况。结果表明在试验负荷范围内,入水负荷小于等于9 gCOD/L时,均产气正常,当入水负荷等于9gCOD/L时,甲烷产率为301 mLCH4/gCOD,甲烷含量达到80.9%。当入水负荷升至10 gCOD/L时,开始超出系统的负荷承受能力,从而导致产气率出现明显下降,甲烷产率仅为195mLCH4/gCOD。
实施例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相同之处不再赘述,不同之处在于仅把步骤(3)中利用黑液调节渗滤液pH值由8改为10,结果发现,产酸过程中有机酸产率为0.37克挥发性有机酸/克挥发性固体,与实施例1中相比,提高pH控制范围使得有机酸产率有所增加。但当产酸相产物进行甲烷转化时有机负荷率有所降低,6 gCOD/L时甲烷产率出现明显下降,为219mLCH4/gCOD。这说明调节至较高pH时加入过多黑液会导致产酸液中含有较多难降解组分,从而使得黑液中的组分对微生物产生毒性作用。
实施例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相同之处不再赘述,不同之处在于仅把步骤(3)中利用黑液调节渗滤液pH值由8改为7,结果发现,产酸过程中有机酸产率为0.18克挥发性有机酸/克挥发性固体,产酸率与实施例1中相比明显下降。由于产酸率直接影响到两相工艺的甲烷产率,因此渗滤液pH控制为7并不合适。
实施例4: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相同之处不再赘述,不同之处在于仅把步骤(3)中利用黑液调节渗滤液pH值由8改为6,结果发现,产酸过程中有机酸产率为0.11克挥发性有机酸/克挥发性固体,产酸率与实施例1、实施2中相比明显下降。说明渗滤液pH不宜控制在酸性范围内。
从实施例1-4可以看出,黑液用于调节青贮秸秆渗滤液pH值时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否则会导致产甲烷相中有机负荷率或产酸率偏低,使得厌氧发酵系统无法正常运行。
实施例5: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相同之处不再赘述,不同之处在于考察pH不控制时青贮秸秆的产酸发酵情况。将实施例1中(3)的渗滤液酸碱度不进行任何控制,始终按照自然发酵条件进行产酸代谢,其余条件均和实施例1中的操作相同,最终得到的有机酸产率为0.12克挥发性有机酸/克挥发性固体。通过与实施例1对比,青贮秸秆产酸代谢中的pH控制对于底物降解和有机酸积累有着明显的影响。
实施例6: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相同之处不再赘述,不同之处在于采用NaOH调节渗滤液pH至10,其余操作均和实施例1中相同,结果发现,产酸过程中有机酸产率为0.38克挥发性有机酸/克挥发性固体,与实施例2中产率并无较大区别,说明pH调节至10有利于底物的产酸代谢。但产酸相所得渗滤液经过负荷的逐步提升,当有机负荷率达到10 gCOD/L,沼气中甲烷含量达到81.1%,甲烷产率为305 mLCH4/gCOD,负荷较实施例2有大幅提升,说明黑液和NaOH有着明显的区别,过量黑液的加入对甲烷转化有着一定的负面作用,将会严重影响有机酸在产甲烷相中的转化。
实施例7: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相同之处不再赘述,不同之处在于考察利用NaOH碱性调节剂时青贮秸秆的产酸发酵情况。
步骤(1)和(2)均和实施例1中(1)和(2)的操作相同。步骤(3)中6mol/L NaOH溶液调节pH至8。该实施例中并没有黑液中有机物降解对终产物中有机酸的贡献,与实施例1相比,最终得到的有机酸产率为0.33克挥发性有机酸/克挥发性固体,低于实施例1中的产酸率。
步骤(4):产甲烷。与实施例1中步骤(4)中相同,当入水负荷为8 gCOD/L时,甲烷产率为307 mLCH4/gCOD,并且甲烷累积产生体积与实施例1相比减少5%,这说明实施例1中黑液中组分及其在产酸相中的代谢产物对于实施例1中产甲烷过程具有一定的贡献。
实施例8:采用黑液直接进行厌氧发酵。采用500mL血清瓶作为发酵装置,加入350mL造纸黑液母液,按照接种物与底物挥发性固体物质比1:1进行接入实施例1中经驯化后的微生物,用6mol/L的盐酸溶液将pH由14调节至7,置于35℃水浴锅中,观察产气状况,发现从第1天至第20天始终无甲烷产生,并且系统中未检测到有机酸,说明黑液母液的可生化利用性能较差,在高浓度时难以被微生物有效转化利用。
实施例9: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相同之处不再赘述,不同之处在于考察利用黑液控制pH时干秸秆的产酸发酵情况。
将实施例1中的青贮秸秆用干秸秆替换,步骤(1)和(2)均和实施例1中(1)和(2)的操作相同。步骤(3)中将30g干秸秆与50g驯化污泥混合均匀后置于反应器中,初始阶段加入270mL水并用黑液调节pH至8,启动渗滤,最终得到的有机酸产率为0.11克挥发性有机酸/克挥发性固体,这说明pH控制为8时,干秸秆并未表现出和青贮秸秆相同的产酸特性,由于青贮过程由于微生物和产生的酸对秸秆起到一定预处理作用,而秸秆的复杂结构产生的抗降解屏障使得干秸秆不经任何处理仅靠pH调控无法达到较好的产酸效果。
实施例10: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相同之处不再赘述,不同之处在于将实施例1中步骤(4)的连续发酵改为批次发酵,以1000ml血清瓶作为发酵装置,以20g/L的比例接种驯化污泥,有效工作容积为750ml,分别加入实施例1中的产酸相产物至1gCOD/L、2gCOD/L、3gCOD/L和4gCOD/L的浓度,与此同时采用相同负荷的乙酸发酵实验作为对照,观察黑液和青贮秸秆产酸液的产甲烷状况,水浴锅中保持发酵温度35℃,结果表明,在负荷为4gCOD/L时,产酸液的甲烷转化出现明显的下降,甲烷产率为201 mLCH4/gCOD,而作为对照的乙酸发酵组产气正常,这也进一步说明黑液中含有对厌氧发酵微生物有抑制作用的物质。因此我们采用梯度提升负荷的方式进行连续发酵,UASB进水从1gCOD/L逐步提高至10 gCOD/L,甲烷积累均表现正常,进水负荷为9 gCOD/L时甲烷产率为301 mLCH4/gCOD。继续增高负荷产气出现抑制,但发酵过程有机负荷率比常规的批次发酵有了明显的增加。
实施例11: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相同之处不再赘述,不同之处在于采用全混式搅拌反应釜(CSTR)代替渗滤床(LBR)作为产酸装置,其余操作均和实施例1中相同。与实施例1中相比,产酸相中产酸率明显下降,为0.15克挥发性有机酸/克挥发性固体,这是由于底物、接种物及发酵液混合发酵时,产酸相有机酸对于微生物的活性产生产物的反馈抑制,从而使得底物的降解收到严重影响,因此渗滤床作为产酸装置在秸秆高固体浓度发酵时可以减轻产物对微生物的作用,实现较高的有机酸产率。
Claims (4)
1.一种利用黑液调控青贮秸秆降解产有机酸及转化甲烷的方法,其特征是它包括如下步骤:
(1)原料准备;青贮秸秆采用新鲜玉米秸秆经粉碎后得到;黑液为造纸黑液;
(2)微生物驯化;采用秸秆和黑液的混合物对厌氧污泥进行驯化,发酵液中秸秆的质量浓度设定为1%,黑液COD浓度设定为 0.2 gCOD/L,氮源和磷源分别以NH4Cl和KH2PO4的形式提供,满足COD:N:P=100:5:1,将原料和接种物置于1L血清瓶中在35℃下的进行培养30天作为一个发酵周期,观察产气状况,如此反复进行4个周期后用作青贮秸秆的产酸相及产甲烷相的接种物;
(3)高固体浓度产酸发酵;
上述污泥经90℃加热处理30分钟,杀灭产甲烷菌后作为接种物;接种按与秸秆挥发性固体(VS)=1:4的比例;采用1L渗滤床反应器作为产酸装置,将100g青贮秸秆,50g污泥和200mL水混合均匀后置于反应器中,由于青贮过程中会产生乳酸等有机酸,混合后pH为4.5;黑液需煮沸浓缩至原始体积的二分之一,初始阶段渗滤液用浓缩黑液调节pH至8,然后启动蠕动泵带动渗滤液从渗滤床反应器自上而下开始渗滤产酸过程,渗滤液收集于产酸反应器底部,由于有机酸的不断产生会导致pH下降,因此通过pH自动控制加液机连续流加黑液对渗滤液的酸碱度进行控制,渗滤液的pH始终控制为8,保持发酵温度为35℃,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对秸秆中有机组分进行连续渗滤降解,停留时间为5天,与此同时黑液中部分难降解组分进行生物转化,最终得到富含有机酸的渗滤液;
(4)产酸相末端产物在产甲烷相的甲烷转化;
将产酸发酵后的液相末端产物稀释成不同有机负荷:1gCOD/L、2gCOD/L、3 gCOD/L、4gCOD/L,6 gCOD/L,8 gCOD/L,9 gCOD/L,10 gCOD/L,调节pH至7,发酵温度为35℃,采用梯度负荷的方式逐步提升系统有机负荷率,利用蠕动泵提升至装有驯化颗粒污泥的产甲烷反应器升流式厌氧污泥床中,通过控制泵的转速使得水力停留时间保持为24小时,在每个负荷条件下运行10d,富含有机酸及部分黑液残留组分的渗滤液在产甲烷反应器升流式厌氧污泥床中连续发酵生成甲烷和二氧化碳,产甲烷反应器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出水可供整个发酵工艺环节中的用水需求和负荷调节使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黑液调控青贮秸秆降解产有机酸及转化甲烷的方法,其特征是厌氧污泥取自山东星光糖业有限公司制糖废水厌氧发酵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黑液调控青贮秸秆降解产有机酸及转化甲烷的方法,其特征是青贮秸秆采用新鲜玉米秸秆经粉碎至1-2cm后堆垛、密封储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黑液调控青贮秸秆降解产有机酸及转化甲烷的方法,其特征是造纸黑液是以玉米秸秆作为原料,采用亚硫酸盐制浆工艺所获得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富含木质素类衍生物。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387310.9A CN111549077B (zh) | 2020-05-09 | 2020-05-09 | 利用黑液调控青贮秸秆降解产有机酸及转化甲烷的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387310.9A CN111549077B (zh) | 2020-05-09 | 2020-05-09 | 利用黑液调控青贮秸秆降解产有机酸及转化甲烷的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549077A true CN111549077A (zh) | 2020-08-18 |
CN111549077B CN111549077B (zh) | 2022-03-29 |
Family
ID=720013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387310.9A Active CN111549077B (zh) | 2020-05-09 | 2020-05-09 | 利用黑液调控青贮秸秆降解产有机酸及转化甲烷的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549077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159848A (zh) * | 2023-03-03 | 2023-05-26 | 山东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 | 一种水热炭化废水调控有机固体废弃物代谢的方法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429066A (zh) * | 2008-11-22 | 2009-05-13 | 寿光蔡伦中科肥料有限责任公司 | 利用造纸污泥制备有机肥的方法 |
CN101451315A (zh) * | 2007-12-05 | 2009-06-10 | 山东泉林纸业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禾草类秸秆综合利用方法 |
WO2011113329A1 (zh) * | 2010-03-17 | 2011-09-22 | 山东泉林纸业有限责任公司 | 秸秆制浆造纸过程中的循环利用方法 |
CN102344942A (zh) * | 2010-07-29 | 2012-02-08 | 李文明 | 一种利用白腐菌生物预处理强化秸秆发酵产甲烷及其制备方法 |
CN102532204A (zh) * | 2010-12-24 | 2012-07-04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 一种用造纸黑液制备黄腐酸和肥料的清洁高值化利用方法 |
CN102796577A (zh) * | 2011-11-16 | 2012-11-28 |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 一种利用亚铵法造纸黑液生产沼气的方法 |
CN106282243A (zh) * | 2015-05-19 | 2017-01-04 | 香港浸会大学 | 一种改进的两相厌氧消化法生产甲烷的方法及系统 |
CN110295201A (zh) * | 2019-06-26 | 2019-10-01 | 山东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 | 木质纤维素水解液制备沼气的方法 |
-
2020
- 2020-05-09 CN CN202010387310.9A patent/CN11154907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451315A (zh) * | 2007-12-05 | 2009-06-10 | 山东泉林纸业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禾草类秸秆综合利用方法 |
CN101429066A (zh) * | 2008-11-22 | 2009-05-13 | 寿光蔡伦中科肥料有限责任公司 | 利用造纸污泥制备有机肥的方法 |
WO2011113329A1 (zh) * | 2010-03-17 | 2011-09-22 | 山东泉林纸业有限责任公司 | 秸秆制浆造纸过程中的循环利用方法 |
CN102344942A (zh) * | 2010-07-29 | 2012-02-08 | 李文明 | 一种利用白腐菌生物预处理强化秸秆发酵产甲烷及其制备方法 |
CN102532204A (zh) * | 2010-12-24 | 2012-07-04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 一种用造纸黑液制备黄腐酸和肥料的清洁高值化利用方法 |
CN102796577A (zh) * | 2011-11-16 | 2012-11-28 |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 一种利用亚铵法造纸黑液生产沼气的方法 |
CN106282243A (zh) * | 2015-05-19 | 2017-01-04 | 香港浸会大学 | 一种改进的两相厌氧消化法生产甲烷的方法及系统 |
CN110295201A (zh) * | 2019-06-26 | 2019-10-01 | 山东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 | 木质纤维素水解液制备沼气的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孙连超等: "造纸黑液资源化清洁生产工程技术", 《环境科学》 *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159848A (zh) * | 2023-03-03 | 2023-05-26 | 山东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 | 一种水热炭化废水调控有机固体废弃物代谢的方法 |
CN116159848B (zh) * | 2023-03-03 | 2024-09-13 | 山东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 | 一种水热炭化废水调控有机固体废弃物代谢的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549077B (zh) | 2022-03-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565719B (zh) | 一种两相多级厌氧发酵有机固体废弃物生产沼气的方法 | |
Lee et al. | Bioproduction of hydrogen from food waste by pilot-scale combined hydrogen/methane fermentation | |
EP2521768B1 (en) | Apparatus and preculture tank for biomethanation of biomass | |
Liu et al. | Effects of pH and hydraulic retention time on hydrogen production versus methanogenesis during anaerobic fermentation of organic household solid waste under extreme‐thermophilic temperature (70° C) | |
Cota-Navarro et al. | Continuous hydrogen and methane production in a two-stage cheese whey fermentation system | |
Li et al. | Acidogenic and methanogenic properties of corn straw silage: regulation and microbial analysis of two-phase anaerobic digestion | |
CN110295201B (zh) | 木质纤维素水解液制备沼气的方法 | |
CN101935139A (zh) | 一种城市污泥干法厌氧发酵产沼气的方法 | |
CN110734934B (zh) | 一种预处理促进剩余污泥厌氧发酵生产中链脂肪酸的方法 | |
CN102030456A (zh) | 一种添加餐厨垃圾提高污泥干法发酵稳定性的方法 | |
CN110734933A (zh) | 提高废弃活性污泥厌氧发酵的中链脂肪酸产量的方法 | |
CN102659243A (zh) | 分离式厌氧折流反应器及其工作方法 | |
CN107265806A (zh) | 一种基于碳源回用的剩余污泥处理工艺 | |
JP3174364B2 (ja) | クラフトパルプ排水のメタン発酵処理法 | |
Demirel et al. | The effects of change in volatile fatty acid (VFA) composition on methanogenic upflow filter reactor (UFAF) performance | |
CN107352769A (zh) | 一种基于乙醇型发酵预处理的市政污泥厌氧消化装置与工艺 | |
CN110564783B (zh) | 利用剩余污泥与白酒废水联合生产聚羟基烷酸酯的方法 | |
CN104862342B (zh) | 利用污泥调控果蔬废弃物强化单相发酵产沼气的方法 | |
CN107555591A (zh) | 一种基于乙醇型发酵构建直接种间电子传递的两相厌氧处理装置与工艺 | |
CN102020404A (zh) | 一种提高污泥干法发酵性能的方法 | |
CN111549077A (zh) | 利用黑液调控青贮秸秆降解产有机酸及转化甲烷的方法 | |
CN106242215A (zh) | 一种快速启动污泥超高温厌氧消化系统的方法 | |
AU2021103930A4 (en) | Method for Regulating the Degradation of Straw Silage to Produce Organic Acid and Methane by Using Black Liquor | |
CN113603317A (zh) | 一种提升高含固污泥厌氧消化性能方法 | |
CN109207345B (zh) | 一种玉米秸秆乙醇型发酵耦合城市污泥厌氧共消化的装置与工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