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79540B - 吸收性物品 - Google Patents
吸收性物品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479540B CN111479540B CN201880079912.9A CN201880079912A CN111479540B CN 111479540 B CN111479540 B CN 111479540B CN 201880079912 A CN201880079912 A CN 201880079912A CN 111479540 B CN111479540 B CN 11147954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gion
- absorbent
- width direction
- outer package
- main bod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2745 absorbent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51
- 239000002250 absorbent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51
- 210000002414 leg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92
- 230000008602 cont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2
- 210000001217 buttock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4013 groin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745 nonwoven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247 superabsorbent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583 superabsorbent polymers (SAP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1015 abdomen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096 absorb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53 clad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3608 fec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985 plastic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255 plastic film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303 wrinkle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4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 A61F13/49—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specially adapted to be worn around the waist, e.g. diapers, nappi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吸收性物品具有:吸收性主体(40),其跨裆部区域(S3)、前腰围区域(S1)以及后腰围区域(S2)地配置;以及外包装体(15),其在吸收性主体的非肌肤面侧至少配置于前腰围区域和后腰围区域。在后腰围区域的前端部设置有吸收性主体的外侧部与外包装体没有接合的后非接合区域(NR),在前腰围区域的后端部设置有吸收性主体的外侧部与外包装体接合起来的前接合区域(FA)。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一次性尿布等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一次性尿布具有:外包装体,其配置于前腰围区域和后腰围区域;以及吸收性主体,其配置于外包装体的肌肤面侧并且跨前腰围区域、后腰围区域以及裆部区域地配置。吸收性主体的后端部由宽度方向的长度比吸收性主体的前端部的宽度方向的长度长的宽幅端部形成。宽幅端部固定于后腰围区域的外包装体。由此确保了吸收性主体的面积,从而易于确保吸收面积,能够抑制排泄物的泄漏。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2015/025760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一般来说,在确保了吸收性主体的面积的情况下,包围穿着者的腿根周(日文:脚繰り)的区域容易变小。因而,在穿戴时,在插入腿时有可能无法顺利地将腿插入腿围开口部。另外,由于吸收性物品与腿的根部紧密贴合,因此在穿戴时,在穿着者使腿活动时有可能阻碍腿的顺利的活动。
因此,期望的是能抑制泄漏且在穿戴时易于插入腿并且在穿着时易于使腿活动的吸收性物品。
一个形态的吸收性物品具有:前后方向;宽度方向,其与所述前后方向正交;前腰围区域;后腰围区域;裆部区域,其配置于所述前腰围区域与所述后腰围区域之间;吸收性主体,其跨所述裆部区域、所述前腰围区域以及所述后腰围区域地配置;以及外包装体,其在所述吸收性主体的非肌肤面侧至少配置于所述前腰围区域和所述后腰围区域,其中,在所述后腰围区域的前端部设置有所述吸收性主体的外侧部与所述外包装体没有接合的后非接合区域,在所述前腰围区域的后端部设置有所述吸收性主体的外侧部与所述外包装体接合起来的前接合区域。
一个形态的吸收性物品具有:前后方向;宽度方向,其与所述前后方向正交;前腰围区域;后腰围区域;裆部区域,其配置于所述前腰围区域与所述后腰围区域之间;所述前腰围区域的外包装体;所述后腰围区域的外包装体;以及吸收性主体,所述前腰围区域的所述外包装体是配置于所述前腰围区域的前侧外包装体,所述后腰围区域的所述外包装体是在所述前后方向上与所述前侧外包装体分离开并且配置于所述后腰围区域的后侧外包装体,所述吸收性主体在所述前侧外包装体和所述后侧外包装体的肌肤面侧跨所述前侧外包装体和所述后侧外包装体地配置,其中,所述吸收性主体的在所述后腰围区域的前端缘处的所述宽度方向的长度比所述吸收性主体的在所述前腰围区域的后端缘处的所述宽度方向的长度长,在所述后腰围区域的前端部设置有所述吸收性主体的外侧部与所述后侧外包装体没有接合的后非接合区域。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俯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吸收性物品的沿着A-A截面的剖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吸收性物品的沿着B-B截面的剖视图。
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穿戴状态的图。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穿戴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1)实施方式的概要
根据本说明书和附图的记载至少明确以下的事项。
一个形态的吸收性物品具有:前后方向;宽度方向,其与所述前后方向正交;前腰围区域;后腰围区域;裆部区域,其配置于所述前腰围区域与所述后腰围区域之间;吸收性主体,其跨所述裆部区域、所述前腰围区域以及所述后腰围区域地配置;以及外包装体,其在所述吸收性主体的非肌肤面侧至少配置于所述前腰围区域和所述后腰围区域,其中,在所述后腰围区域的前端部设置有所述吸收性主体的外侧部与所述外包装体没有接合的后非接合区域,在所述前腰围区域的后端部设置有所述吸收性主体的外侧部与所述外包装体接合起来的前接合区域。
一般来说,被穿着者的腿夹着的位置相对于吸收性物品的前后方向中心偏向前侧。因此,前腰围区域的后端部容易被腿夹着。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中,在前腰围区域的后端部设置有非接合区域,因此,在被腿夹着时吸收体有可能向宽度方向的内侧变形。由此导致吸收体的宽度变短,难以确保前腰围区域侧的吸收面积,有可能会产生泄漏。
在一个形态的吸收性物品中,在前腰围区域的后端部处吸收性主体的外侧部与外包装体接合在一起。因而,在穿着时,在由穿着者的腿等将力施加于前腰围区域的后端部时,前腰围区域的吸收性主体不容易在宽度方向上变形。因而,易于确保前腰围区域处的吸收性主体的宽度方向的长度,易于确保前腰围区域侧的吸收面积。其结果,能够抑制排泄物的泄漏。另外,在后腰围区域的前端部处吸收性主体的外侧部与外包装体没有接合。因而,在后腰围区域的前端部处外包装体能够相对于吸收性主体移动,能够以腿围开口部扩大的方式变形。因而,在穿戴时,在插入腿之时易于将腿顺利地插入腿围开口部。另外,在穿着时,在穿着者使腿活动时能够以腿围开口部扩大的方式变形,穿着者能够使腿顺利地活动。
一个形态的吸收性物品具有:前后方向;宽度方向,其与所述前后方向正交;前腰围区域;后腰围区域;裆部区域,其配置于所述前腰围区域与所述后腰围区域之间;所述前腰围区域的外包装体;所述后腰围区域的外包装体;以及吸收性主体,所述前腰围区域的所述外包装体是配置于所述前腰围区域的前侧外包装体,所述后腰围区域的所述外包装体是在所述前后方向上与所述前侧外包装体分离开并且配置于所述后腰围区域的后侧外包装体,所述吸收性主体在所述前侧外包装体和所述后侧外包装体的肌肤面侧跨所述前侧外包装体和所述后侧外包装体地配置,其中,所述吸收性主体的在所述后腰围区域的前端缘处的所述宽度方向的长度比所述吸收性主体的在所述前腰围区域的后端缘处的所述宽度方向的长度长,在所述后腰围区域的前端部设置有所述吸收性主体的外侧部与所述后侧外包装体没有接合的后非接合区域。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中,吸收性主体的宽幅端部固定于后腰围区域的外包装体。后腰围区域侧的腿围开口部比前腰围区域侧的腿围开口部小,包围穿着者的腿根周的区域容易变窄。因而,在穿戴时,在插入腿时有可能无法顺利地将腿插入腿围开口部。另外,由于后腰围区域侧的腿围开口部比较小,因此吸收性物品容易与臀部侧的腿的根部紧密贴合。因此,在穿戴时,在穿着者使腿活动时有可能会阻碍腿的顺利的活动。
在一个形态的吸收性物品中,吸收性主体的在后腰围区域的前端缘处的宽度方向的长度比吸收性主体的在前腰围区域的后端缘处的宽度方向的长度长,因此易于确保后腰围区域处的吸收面积。其结果,能够抑制排泄物的泄漏。另外,在后腰围区域的前端部处,吸收性主体的外侧部与外包装体没有接合。因而,在后腰围区域的前端部处外包装体能够相对于吸收性主体移动,能够以腿围开口部扩大的方式变形。因而,在穿戴时,在插入腿时易于将腿顺利地插入腿围开口部。另外,在穿着时,在穿着者使腿活动时能够以腿围开口部扩大的方式变形,穿着者能够使腿顺利地活动。
根据优选的一个形态,较佳的是,在所述后非接合区域配置有能够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伸缩的第1宽度弹性构件。
根据本形态,后腰围区域的前端部在第1宽度弹性构件的作用下在宽度方向上收缩,易于与穿着者的腿贴合。此时,在后腰围区域的前端部处,能够以腿围开口部扩大的方式变形,不会因第1宽度弹性构件的收缩而与腿过度贴合,能够抑制穿戴感的恶化。能够兼顾适度的贴合于腿的贴合性和腿的活动容易度。
根据优选的一个形态,较佳的是,所述后非接合区域从所述后腰围区域的前端缘朝向后方延伸,所述后非接合区域的所述前后方向的长度是5mm以上且20mm以下。
从后腰围区域的前端缘朝向后方5mm以上且20mm以下的范围是在插入腿时、使腿活动时特别容易因腿的活动而被施加力的区域。由于在该范围设置有非接合区域,因此穿着者在穿戴时易于顺利地插入腿,能够在穿着时使腿顺利地活动。
根据优选的一个形态,较佳的是,所述吸收性物品还具备将前腰围区域的外侧部和所述后腰围区域的外侧部接合在一起的侧接合部,所述后非接合区域的所述前后方向的范围是从所述侧接合部的所述裆部区域侧的端缘朝向后方延伸所述侧接合部的前后方向整个区域的30%为止的范围。
从侧接合部的所述裆部区域侧的端缘朝向后方延伸侧接合部的前后方向整个区域的30%为止的范围是在插入腿时、使腿活动时特别容易因腿的活动而被施加力的区域。由于在该范围设置有非接合区域,因此穿着者能够在穿戴时易于顺利地插入腿,在穿着时使腿顺利地活动。
根据优选的一个形态,较佳的是,所述吸收性主体具有吸收芯,在比所述后非接合区域靠所述宽度方向的内侧的位置设置有所述吸收性主体与所述后腰围区域的所述外包装体接合起来的第1后接合区域,所述后非接合区域与所述第1后接合区域的分界位于比所述吸收芯的外侧缘靠所述宽度方向的外侧的位置。
若在穿戴时将外包装体向宽度方向的外侧拉拽,则会借助外包装体将吸收性主体向宽度方向的外侧拉拽。此时,吸收芯的外侧缘重叠于后腰围区域的外包装体与吸收性主体接合起来的第1后接合区域。因而,在穿戴时,在将后腰围区域的外包装体向宽度方向的外侧拉拽时,能够将吸收芯的外侧缘也向宽度方向的外侧拉拽。也易于确保后腰围区域处的吸收芯的宽度方向的长度,能够进一步抑制泄漏。
根据优选的一个形态,较佳的是,在比所述后非接合区域靠后侧的位置设置有所述吸收性主体与所述后腰围区域的所述外包装体接合起来的第2后接合区域。
在设置于后非接合区域的后侧的第2后接合区域处后腰围区域的外包装体与吸收性主体接合在一起,从而能够抑制后腰围区域的外包装体相对于吸收性主体卷缩或者吸收性主体向宽度方向的内侧倒伏的不良情况。能够使外包装体和吸收性主体恰当地抵接于穿着者的身体,进一步抑制泄漏。
根据优选的一个形态,较佳的是,所述后腰围区域的外包装体能够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伸缩,所述第2后接合区域的所述宽度方向的长度比所述后非接合区域的宽度方向的长度长。
外包装体与吸收性主体接合起来的第2后接合区域的宽度方向的长度比外包装体与吸收性主体没有接合的后非接合区域的宽度方向的长度长,易于将外包装体的宽度方向的收缩向吸收性主体传递。因而,在穿戴时,在将外包装体向宽度方向的外侧拉拽时,能够将吸收性主体也向宽度方向的外侧拉拽。在后腰围区域处也易于确保吸收性主体的宽度方向的长度,能够进一步抑制泄漏。
根据优选的一个形态,较佳的是,所述后腰围区域的外包装体能够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伸缩,所述吸收性主体具有配置于所述吸收性主体的外侧部并且能够在所述前后方向上伸缩的前后弹性构件,在俯视所述吸收性物品时,所述前后弹性构件的有效长度部分在所述厚度方向上与所述第2后接合区域重叠。
前后弹性构件配置于吸收性主体的外侧部并且沿着穿着者的腿围配置。前后弹性构件的有效长度部分在厚度方向上与第2后接合区域重叠,因此,后腰围区域处的外包装体的宽度方向的收缩与由前后弹性构件实现的前后方向的收缩易于联动。在前后弹性构件的作用下收缩的部分易于向穿着者侧立起,能够抑制后腰围区域处的排泄物的侧漏。
根据优选的一个形态,较佳的是,在所述前后弹性构件的有效长度部分与所述第2后接合区域重叠的区域配置有能够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伸缩的第2宽度弹性构件。
由于在前后弹性构件的有效长度部分与第2后接合区域重叠的区域配置有第2宽度弹性构件,因此由第2宽度弹性构件实现的宽度方向的收缩和由前后弹性构件实现的前后方向的收缩易于联动。在前后弹性构件的作用下收缩的部分易于向穿着者侧立起,能够进一步抑制后腰围区域处的排泄物的侧漏。
根据优选的一个形态,较佳的是,所述前腰围区域的外包装体能够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伸缩,所述吸收性主体具有配置于所述吸收性主体的外侧部并且能够在所述前后方向上伸缩的前后弹性构件,所述前后弹性构件的有效长度部分在厚度方向上与所述前接合区域重叠。
由于前后弹性构件的有效长度部分与前接合区域重叠,因此前腰围区域处的外包装体的宽度方向的收缩与由前后弹性构件实现的前后方向的收缩易于联动。在前后弹性构件的作用下收缩的部分易于向穿着者侧立起,能够抑制前腰围区域处的排泄物的侧漏。
根据优选的一个形态,较佳的是,在所述前后弹性构件的有效长度部分与所述前接合区域重叠的区域配置有能够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伸缩的第3宽度弹性构件。
根据本形态,由于在前后弹性构件的有效长度部分与前接合区域重叠的区域配置有第3宽度弹性构件,因此由第3宽度弹性构件实现的宽度方向的收缩与由前后弹性构件实现的前后方向的收缩易于联动。在前后弹性构件的作用下收缩的部分更易于向穿着者侧立起,能够进一步抑制排泄物的侧漏。
根据优选的一个形态,较佳的是,所述吸收性主体的在所述后腰围区域的前端缘处的所述宽度方向的长度比所述吸收性主体的在所述前腰围区域的后端缘处的所述宽度方向的长度长。
一般来说,穿着者的臀部的鼓起的顶点彼此之间的距离比腹股沟彼此之间的距离宽。由于所述吸收性主体的在后腰围区域处的宽度方向的长度比所述吸收性主体的在所述前腰围区域处的宽度方向的长度长,因此易于恰当地覆盖穿着者的臀部的鼓起。通过恰当地覆盖臀部从而能够抑制侧漏。
根据优选的一个形态,较佳的是,所述吸收性物品还具备将所述前腰围区域的外侧部和所述后腰围区域的外侧部接合在一起的侧接合部,所述后腰围区域具有向比所述侧接合部靠所述裆部区域侧的位置伸出的臀部罩。
外包装体在后腰围区域的前端部处没有与吸收性主体的外侧部接合,有可能因穿着者的腿的活动等而向后侧上提。通过设置有臀部罩,从而即使在后腰围区域的前端部向后侧上提的情况下也能持续覆盖臀部,能够抑制来自臀部的侧漏。
(2)吸收性物品的整体概略结构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附图的记载中,对相同或类似的部分标注相同或类似的附图标记。不过,附图是示意性的,应该留意的是各尺寸的比例等与现实的各尺寸的比例等不同。因而,具体的尺寸等应该参考以下的说明而判断。另外,在附图相互之间也能包含彼此的尺寸的关系、比例不同的部分。
吸收性物品既可以是带型也可以是短裤型。吸收性物品也可以是一次性尿布,是短裤型生理用卫生巾较佳。第1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是短裤型的一次性尿布。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10的示意俯视图。图1所示的示意俯视图示出了在使后述的侧接合部60展开了的状态下使吸收性物品10伸长到没有形成褶皱的状态的伸长状态。
吸收性物品10具有相互正交的前后方向L和宽度方向W。前后方向L由向身体前侧和身体后侧延伸的方向规定。换言之,前后方向L是在展开后的吸收性物品10中前后延伸的方向。另外,吸收性物品10具有与前后方向L和宽度方向W这两者正交的厚度方向T。
吸收性物品10具有前腰围区域S1、后腰围区域S2以及裆部区域S3。前腰围区域S1是与穿着者的前腰围(腹部)相对的区域。后腰围区域S2是与穿着者的后腰围(背部)相对的区域。裆部区域S3是位于穿着者的裆部并配置于前腰围区域S1与后腰围区域S2之间的区域。
在本实施方式中,吸收性物品10具有外包装体15和吸收性主体40较佳。外包装体15在吸收性主体40的非肌肤面侧至少配置于前腰围区域S1和后腰围区域S2。外包装体15具有前侧外包装体20和后侧外包装体30较佳。前侧外包装体20是配置于前腰围区域S1的外包装体。后侧外包装体30是在前后方向L上与前侧外包装体20分离开并且配置于后腰围区域S2的外包装体。
在前腰围区域S1和后腰围区域S2中,外包装体15向比吸收性主体40靠宽度方向W的外侧的位置伸出。在裆部区域S3中,吸收性主体40向比外包装体15靠宽度方向W的外侧的位置伸出。前腰围区域S1的裆部区域侧的边界是前侧外包装体20向比吸收性主体40靠宽度方向W的外侧的位置伸出的区域的裆部区域侧的端缘,后腰围区域S2的裆部区域侧的边界是后侧外包装体30向比吸收性主体40靠宽度方向W的外侧的位置伸出的区域的裆部区域侧的端缘。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10中,前侧外包装体20仅配置于前腰围区域S1,前侧外包装体20的前端缘20F与前腰围区域S1的前端缘S1F相对应,前侧外包装体20的后端缘20R与前腰围区域S1的后端缘S1R相对应。另外,后侧外包装体30仅配置于后腰围区域S2,后侧外包装体30的前端缘30F与后腰围区域S2的前端缘S2F相对应,后侧外包装体30的后端缘30R与后腰围区域S2的后端缘S2R相对应。
前侧外包装体20和后侧外包装体30由例如无纺布这样的片形成较佳。前侧外包装体20和后侧外包装体30分别具有位于肌肤侧的外包装肌肤面片25和位于外包装肌肤面片25的非肌肤面侧的外包装非肌肤面片26较佳。
设置有将前腰围区域S1的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部和后腰围区域S2的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部接合在一起的侧接合部60较佳。在此,图1示出了解除侧接合部60处的接合并将吸收性物品10展开后的状态。侧接合部60分别在前侧外包装体20和后侧外包装体30处沿着前后方向L延伸较佳。在后腰围区域S2设置有向比侧接合部60靠裆部区域S3侧的位置伸出的臀部罩35较佳。臀部罩35是后侧外包装体30的一部分且是向比侧接合部60靠裆部区域S3侧的位置伸出的部分。
此外,本发明中的外侧部是包括宽度方向W上的外缘在内的在宽度方向W上占有一定的范围的部分,外侧缘是宽度方向W上的外缘。本发明中的内侧部是包括宽度方向W上的内缘在内的在宽度方向W上占有一定的范围的部分,内侧缘是宽度方向W上的内缘。另外,本发明中的前端部和后端部是包括前后方向L上的边缘在内的在前后方向L上占有一定的范围的部分,前端缘和后端缘是前后方向L上的边缘。外端部包括前端部和后端部,外端缘包括前端缘和后端缘。
如图4所示,在形成有侧接合部60的状态下,在吸收性物品10形成有供穿着者的腰身穿过的腰围开口部71和供穿着者的腿分别插入的一对腿围开口部72。腰围开口部71由前腰围区域S1的前端缘S1F和后腰围区域S2的后端缘S2R规定较佳。另外,腿围开口部72由向比吸收性主体40靠宽度方向W的外侧的位置伸出的前侧外包装体20的后端缘20R、向比吸收性主体40靠宽度方向W的外侧的位置伸出的后侧外包装体30的前端缘30F、以及裆部区域S3中的吸收性主体40的外侧缘40E规定较佳。
吸收性主体40在前侧外包装体20和后侧外包装体30的肌肤面侧跨前侧外包装体20和后侧外包装体30地配置。即,吸收性主体40在前腰围区域S1、后腰围区域S2以及裆部区域S3的范围延伸。吸收性主体40独立于前侧外包装体20和后侧外包装体30地构成较佳。
吸收性主体40的在后腰围区域S2的前端缘S2F处的宽度方向W的长度W402比吸收性主体40的在前腰围区域S1的后端缘S1R处的宽度方向W的长度W401长较佳。一般来说,穿着者的臀部的鼓起的顶点彼此之间的距离比腹股沟彼此之间的距离宽。由于吸收性主体40的在后腰围区域S2的前端缘S2F处的宽度方向W的长度W402比吸收性主体40的在前腰围区域S1的后端缘S1R处的宽度方向W的长度W401长,因此易于恰当地覆盖穿着者的臀部的鼓起。通过恰当地覆盖臀部从而能够抑制侧漏。另外,由于吸收性主体40的在前腰围区域S1的后端缘处的宽度方向W的长度比较短,因此能够增大腿围开口部的在前腰围区域侧的尺寸,使腿易于前后活动。
吸收性主体40至少包括吸收芯50。吸收芯50含有例如粉碎浆粕或者高吸收性聚合物(SAP)或它们的混合物较佳。吸收芯50至少配置于裆部区域S3。优选的是,吸收芯50在前后方向L上在从前腰围区域S1到后腰围区域S2的范围延伸较佳。吸收芯50由芯包层覆盖较佳。而且,吸收性主体40具有位于吸收芯50的肌肤面侧的主体肌肤面片41以及位于吸收芯50的非肌肤面侧的主体非肌肤面片42较佳。主体肌肤面片41在吸收芯50的肌肤面侧覆盖吸收芯50较佳。主体非肌肤面片42在吸收芯50的非肌肤面侧覆盖吸收芯50较佳。
主体肌肤面片41由例如无纺布、开孔塑料膜这样的透液性片形成较佳。主体肌肤面片41也可以由1张片形成。也可以取而代之使主体肌肤面片41由多张片相互层叠而成的层叠片形成。
主体非肌肤面片42包括不透液性的片较佳。主体非肌肤面片42也可以由1张片形成。也可以取而代之使主体非肌肤面片42由多张片相互层叠而成的层叠片形成。在该情况下,多张片中的至少1张具有不透液性较佳。
吸收芯50至少配置于裆部区域S3。优选的是,吸收芯50在前后方向L上在从前腰围区域S1到后腰围区域S2的范围延伸较佳。吸收芯50也可以被芯包层包覆。
吸收性主体40具有配置于吸收性主体40的外侧部并且能够在前后方向L上伸缩的前后弹性构件65较佳。前后弹性构件65在宽度方向W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较佳。前后弹性构件65配置于比吸收芯50靠宽度方向W的外侧的位置较佳,沿着腿围开口部72配置较佳。前后弹性构件65由例如能够在前后方向L上伸缩的橡筋线或者能够在前后方向L上伸缩的弹性片形成较佳。也可以取而代之使前后弹性构件65由侧片本身形成,该侧片由例如能够伸缩的片形成。本实施方式的前后弹性构件65由橡筋线形成,在厚度方向T上配置于主体肌肤面片41与主体非肌肤面片42之间。
前后弹性构件65在吸收性主体40的外侧部处以伸长状态配置。在将前后弹性构件65以伸长状态配置的区域中,对吸收性主体40作用有在前后方向L上收缩的力,在没有将前后弹性构件65以伸长状态配置的区域中,不对吸收性主体40作用在前后方向L上收缩的力。在本说明书中,也将该在前后方向L上收缩的力起作用的区域的前后方向长度称为前后弹性构件65的“有效长度”。有效长度部分是在吸收性物品的自然状态下因前后弹性构件65的收缩而形成褶皱的部分。在图1中示出了前后弹性构件65的有效长度部分66的前后方向L的范围。有效长度部分66的前端缘在厚度方向上与前侧外包装体20重叠,有效长度部分66的后端缘在厚度方向上与后侧外包装体30重叠。
前侧外包装体20和后侧外包装体30构成为能够在宽度方向W上伸缩较佳。前侧外包装体20和后侧外包装体30既可以利用后述的宽度弹性构件等弹性构件构成为能够伸缩,也可以利用能够伸缩的外包装肌肤面片25或外包装非肌肤面片26构成为能够伸缩。
在前腰围区域S1和后腰围区域S2设置有能够在宽度方向W上伸缩的宽度弹性构件较佳。宽度弹性构件具有设置于后腰围区域S2的第1宽度弹性构件61和第2宽度弹性构件62以及设置于前腰围区域S1的第3宽度弹性构件63较佳。第1宽度弹性构件61在后腰围区域S2处配置于比第2宽度弹性构件62靠后侧的位置。宽度弹性构件在前后方向L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较佳。宽度弹性构件由例如能够在宽度方向W上伸缩的橡筋线或者能够在宽度方向W上伸缩的弹性片形成较佳。也可以取而代之使宽度弹性构件由吸收性主体40或外包装体15本身形成,该吸收性主体40或外包装体15由例如能够伸缩的片形成。宽度弹性构件既可以设置于吸收性主体40,也可以设置于外包装体15。本实施方式的第1宽度弹性构件61和第2宽度弹性构件62设置于后侧外包装体30,第3宽度弹性构件63设置于前侧外包装体20。宽度弹性构件由橡筋线形成,在厚度方向T上配置于外包装肌肤面片25与外包装非肌肤面片26之间。
如此构成的外包装体15和吸收性主体40在接合区域处接合在一起,在非接合区域处没有接合。在前腰围区域S1的后端部设置有吸收性主体40的外侧部与外包装体15接合起来的前接合区域FA。在前腰围区域S1的后端部处吸收性主体40的外侧部与外包装体15接合在一起。因而,在前腰围区域S1的后端部处外包装体15无法相对于吸收性主体40移动。
图4和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穿戴状态的图。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腿伸直后的状态的图,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腿弯曲后的状态的图。在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前腰围区域S1的后端部处,外包装体15不容易相对于吸收性主体40移动,外包装体15与吸收性主体40的外侧缘40E所成的角度α不容易变化。因而,在穿着时,在因穿着者的腿等而将力施加于前腰围区域S1的后端部时,前腰围区域S1的吸收性主体40不容易在宽度方向W上变形。因而,易于确保前腰围区域S1处的吸收性主体40的宽度方向W的长度,易于确保前腰围区域S1侧的吸收面积。
前接合区域FA设置于从前腰围区域S1的后端缘向前方延伸并且从吸收性主体40的外侧缘向宽度方向W的内侧延伸的区域较佳。前接合区域FA的后端缘既可以与前腰围区域S1的后端缘一致也可以与前腰围区域S1的后端缘分离开。前接合区域FA的前端缘既可以与前腰围区域S1的前端缘一致也可以与前腰围区域S1的前端缘分离开。前接合区域FA从吸收性主体40的一个外侧缘延伸到另一个外侧缘较佳。前接合区域FA的外侧缘既可以与吸收性主体40的外侧缘一致也可以位于从吸收性主体40的外侧缘到比吸收性主体40的外侧缘靠宽度方向内侧3mm~5mm的位置的范围。
在后腰围区域S2的前端部设置有吸收性主体40的外侧部与外包装体15没有接合的后非接合区域NR。在后腰围区域S2的前端部处吸收性主体40的外侧部与外包装体15没有接合。因而,在后腰围区域S2的前端部处外包装体15能够相对于吸收性主体40移动。
在后腰围区域S2的前端部处外包装体15能够相对于吸收性主体40移动,外包装体15与吸收性主体40的外侧缘40E所成的角度β能够变化。通过以使该角度β变大的方式变形从而能够增大腿围开口部。此外,通过在后非接合区域NR处使吸收性主体40向宽度方向W的内侧移动,也会使腿围开口部72变大。因而,在插入腿时、腿活动时能够增大腿围开口部72,能够顺利地插入腿或者使腿顺利地活动。
后非接合区域NR设置于从后侧外包装体30的前端缘30F向后方延伸并且从吸收性主体40的外侧缘40E向宽度方向W的内侧延伸的区域较佳。后非接合区域NR的前端缘既可以与后腰围区域S2的前端缘一致也可以与后腰围区域S2的前端缘分离开。后非接合区域NR的后端缘位于比后腰围区域S2的后端缘靠前后方向L的内侧的位置较佳。后非接合区域NR从吸收性主体40的一个外侧缘延伸到另一个外侧缘较佳。后非接合区域NR的外侧缘既可以与吸收性主体40的外侧缘一致也可以位于从吸收性主体40的外侧缘到比吸收性主体40的外侧缘靠宽度方向内侧3mm~5mm的位置的范围。
后非接合区域NR的内侧缘在宽度方向W上位于与前腰围区域S1的后端缘处的吸收性主体40的外侧缘相同的位置或者位于该吸收性主体40的外侧缘的内侧较佳。由于在后非接合区域NR处吸收性主体40与外包装体没有接合,因此后非接合区域NR作为腿能够活动的区域发挥功能。后非接合区域NR的内侧缘在宽度方向W上位于与前腰围区域S1的后端缘处的吸收性主体40的外侧缘相同的位置或者位于该吸收性主体40的外侧缘的内侧,从而能够在前腰围区域S1侧的腿围开口部和后腰围区域S2侧的腿围开口部处将腿能够活动的区域确保为相同。能够确保利用后腰围区域S2覆盖臀部的面积,并且能够将确保腿的活动容易度、进入容易度的区域在前腰围区域S1和后腰围区域S2中确保为相同。
在后非接合区域NR配置有能够在宽度方向W上伸缩的第1宽度弹性构件61较佳。第1宽度弹性构件61在厚度方向上与后非接合区域NR重叠即可。通过设置有第1宽度弹性构件61从而使后腰围区域S2的前端部在宽度方向W上收缩,易于与穿着者的腿贴合。此时,在后腰围区域S2的前端部处能够以腿围开口部72扩大的方式变形。因而,能够抑制因第1宽度弹性构件61的收缩而导致与腿过度贴合的情况,能够抑制穿戴感的恶化。能够兼顾适度的贴合于腿的贴合性以及腿的活动容易度。另外,为了确保贴合于腿的贴合性,第1宽度弹性构件61超过后非接合区域NR地向宽度方向W的外侧延伸较佳。
后非接合区域NR的前后方向L的长度是3mm以上较佳。通过使后非接合区域NR的前后方向L的长度是3mm以上从而能够提高腿的活动容易度和腿的进入容易度。更优选的是,后非接合区域NR的前后方向L的长度是5mm以上且20mm以下较佳。从后腰围区域S2的前端缘朝向后方5mm以上且20mm以下的范围是在插入腿时、腿活动时特别更容易被施加由腿的活动产生的力的区域。通过使后非接合区域NR的前后方向L的长度是3mm以上从而使穿着者能够在穿戴时易于更顺利地插入腿,能够在穿着时使腿更顺利地活动。进一步优选的是,后非接合区域NR的前后方向L的长度是10mm以上较佳。
后非接合区域NR的前后方向L的范围是从侧接合部60的裆部区域侧的端缘朝向后方延伸侧接合部60的前后方向L整个区域的30%为止的范围较佳。从侧接合部60的裆部区域侧的端缘朝向后方延伸侧接合部60的前后方向L整个区域的30%为止的范围是在插入腿时、腿活动时特别容易因腿的活动而被施加力的区域。因而,穿着者能够在穿戴时易于顺利地插入腿,能够在穿着时使腿顺利地活动。
在后腰围区域S2设置有向比侧接合部60靠裆部区域S3侧的位置伸出的臀部罩35较佳。外包装体15在后腰围区域S2的前端部没有与吸收性主体40的外侧部接合,有可能会因穿着者的腿的活动等而向后侧上提。通过设置有臀部罩35,从而即使在后腰围区域S2的前端部向后侧上提的情况下也能够持续覆盖臀部并抑制来自臀部的侧漏。
前后弹性构件65的有效长度部分66在厚度方向上与前接合区域FA重叠较佳。前后弹性构件65配置于吸收性主体40的外侧部并且沿着穿着者的腿围配置。由于前后弹性构件65的有效长度部分66与前接合区域FA重叠,因此外包装体15处的宽度方向W的收缩与由前后弹性构件65实现的前后方向L的收缩易于联动。在前后弹性构件65的作用下收缩的部分易于向穿着者侧立起,能够抑制前腰围区域侧的排泄物的侧漏。
在前后弹性构件65的有效长度部分66与前接合区域FA重叠的区域配置有第3宽度弹性构件63较佳。由于在前后弹性构件65的有效长度部分66与前接合区域FA重叠的区域配置有第3宽度弹性构件,因此由第3宽度弹性构件实现的宽度方向W的收缩与由前后弹性构件65实现的前后方向L的收缩易于联动。在前后弹性构件65的作用下收缩的部分更易于向穿着者侧立起,能够进一步抑制前腰围区域侧的排泄物的侧漏。
在比后非接合区域NR靠宽度方向W的内侧的位置设置有吸收性主体40与外包装体15接合起来的第1后接合区域RA1较佳。后非接合区域NR与第1后接合区域RA1的分界位于比吸收芯50的外侧缘靠宽度方向W的外侧的位置较佳。第1后接合区域RA1设置于吸收芯50的宽度方向W的整个区域较佳。若在穿戴时外包装体15被向宽度方向W的外侧拉拽,则会借助外包装体15将吸收性主体40向宽度方向W的外侧拉拽。此时,吸收芯50的外侧缘重叠于外包装体15与吸收性主体40接合起来的第1后接合区域RA1。因而,在穿戴时,在将外包装体15向宽度方向W的外侧拉拽时能够将吸收芯50的外侧缘也向宽度方向W的外侧拉拽。在后腰围区域处也易于确保吸收性主体的宽度方向的长度,能够进一步抑制泄漏。
在比后非接合区域NR靠后侧的位置设置有吸收性主体40与外包装体15接合起来的第2后接合区域RA2较佳。第2后接合区域RA2设置于从后非接合区域NR的前端缘向后方延伸并且从吸收性主体40的外侧缘向宽度方向W的内侧延伸的区域。在设置于后非接合区域NR的后侧的第2后接合区域RA2处外包装体15与吸收性主体40接合在一起,抑制外包装体15相对于吸收性主体40卷缩或者吸收性主体40向宽度方向W的内侧倒伏的不良情况,易于使外包装体15和吸收性主体40恰当地抵接于穿着者的身体。第2后接合区域RA2的外侧缘既可以与吸收性主体40的外侧缘一致也可以位于从吸收性主体40的外侧缘到比吸收性主体40的外侧缘靠宽度方向内侧3mm~5mm的位置的范围。
第2后接合区域RA2的宽度方向W的长度比后非接合区域NR的宽度方向W的长度长较佳。第2后接合区域RA2的内侧缘向比后非接合区域NR的内侧缘靠宽度方向W的内侧的位置延伸较佳。外包装体15与吸收性主体40接合起来的第2后接合区域RA2的宽度方向W的长度比外包装体15与吸收性主体40没有接合的后非接合区域NR的宽度方向W的长度长,易于将外包装体15的宽度方向W的收缩向吸收性主体40传递。因而,在穿戴时,在将外包装体15向宽度方向W的外侧拉拽时,也能够将吸收性主体40向宽度方向W的外侧拉拽,能够确保吸收性主体40的宽度方向W的长度。
前后弹性构件65的有效长度部分66也可以与第2后接合区域RA2重叠。前后弹性构件65配置于吸收性主体40的外侧部并且沿着穿着者的腿围配置。由于前后弹性构件65的有效长度部分66与第2后接合区域RA2重叠,因此外包装体15处的宽度方向W的收缩与由前后弹性构件65实现的前后方向L的收缩易于联动。在前后弹性构件65的作用下收缩的部分易于向穿着者侧立起,能够进一步抑制后腰围区域侧的泄漏。
在前后弹性构件65的有效长度部分66与第2后接合区域RA2重叠的区域配置有第2宽度弹性构件较佳。由于在前后弹性构件65的有效长度部分66与第2后接合区域RA2重叠的区域配置有第2宽度弹性构件,因此由第2宽度弹性构件实现的宽度方向W的收缩与由前后弹性构件65实现的前后方向L的收缩易于联动。在前后弹性构件65的作用下收缩的部分更易于向穿着者侧立起,能够进一步抑制后腰围区域侧的排泄物的侧漏。
以上使用上述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说明了本发明,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实施方式。本发明能够在不脱离由权利要求书的记载确定的本发明的主旨和范围的前提下实施为修正形态和变更形态。因而,本说明书的记载目的在于例示说明,对本发明并没有任何限制的意思。
在变形例的吸收性物品中,针对外包装体而言,也可以使前侧外包装体20和后侧外包装体30一体化并且在从前腰围区域S1到后腰围区域S2的范围设置。变形例的外包装体在前腰围区域S1和前腰围区域S1处向比吸收性主体40靠宽度方向W的外侧的位置伸出,在裆部区域处位于比吸收性主体40靠宽度方向W的内侧的位置较佳。如此,在变形例的吸收性物品中也是,在前腰围区域S1的后端部处吸收性主体40与外包装体所成的角度α不容易变化,因此能够确保前腰围区域S1的吸收面积并且抑制泄漏。另外,在后腰围区域的前端部处吸收性主体40与外包装体所成的角度β易于变化,因此能够在后腰围区域侧增大腿围开口而使腿顺利地活动。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能够提供能抑制泄漏且在穿戴时易于插入腿并且在穿着时易于使腿活动的吸收性物品。
附图标记说明
10、吸收性物品;15、外包装体;20、前侧外包装体;30、后侧外包装体;40、吸收性主体;50、吸收芯;60、侧接合部;61、第1宽度弹性构件;62、第2宽度弹性构件;63、第3宽度弹性构件;65、前后弹性构件;NR、后非接合区域;RA1、第1后接合区域;RA2、第2后接合区域;FA、前接合区域;S1、前腰围区域;S2、后腰围区域;S3、裆部区域;L、前后方向;W、宽度方向。
Claims (12)
1.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具有:
前后方向;
宽度方向,其与所述前后方向正交;
前腰围区域;
后腰围区域;
裆部区域,其配置于所述前腰围区域与所述后腰围区域之间;
所述前腰围区域的外包装体;
所述后腰围区域的外包装体;以及
吸收性主体,
所述前腰围区域的所述外包装体是配置于所述前腰围区域的前侧外包装体,
所述后腰围区域的所述外包装体是在所述前后方向上与所述前侧外包装体分离开并且配置于所述后腰围区域的后侧外包装体,
所述吸收性主体在所述前侧外包装体的肌肤面侧和所述后侧外包装体的肌肤面侧跨所述前侧外包装体和所述后侧外包装体地配置,其中,
所述吸收性主体的在所述后腰围区域的前端缘处的所述宽度方向的长度比所述吸收性主体的在所述前腰围区域的后端缘处的所述宽度方向的长度长,
在所述后腰围区域的前端部设置有所述吸收性主体的外侧部与所述后侧外包装体没有接合的后非接合区域,
在所述前腰围区域的后端部设置有所述吸收性主体的外侧部与所述外包装体接合起来的前接合区域,
在比所述后非接合区域靠所述宽度方向的内侧的位置设置有所述吸收性主体与所述后腰围区域的所述外包装体接合起来的第1后接合区域,
所述后非接合区域从所述后腰围区域的前端缘朝向后方延伸,
所述后非接合区域的所述前后方向的长度是5mm以上且20mm以下,
吸收性主体的在所述后腰围区域的前端缘处的自吸收芯向宽度方向的外侧伸出的区域的宽度方向的长度比吸收性主体的在前腰围区域的后端缘处的自吸收芯向宽度方向的外侧伸出的区域的宽度方向的长度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在所述后非接合区域配置有能够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伸缩的第1宽度弹性构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吸收性物品还具备将所述前腰围区域的外侧部和所述后腰围区域的外侧部接合在一起的侧接合部,
所述后非接合区域的所述前后方向的范围是从所述侧接合部的所述裆部区域侧的端缘朝向后方延伸所述侧接合部的前后方向整个区域的30%为止的范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吸收性主体具有吸收芯,
所述后非接合区域与所述第1后接合区域的分界位于比所述吸收芯的外侧缘靠所述宽度方向的外侧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在比所述后非接合区域靠后侧的位置设置有所述吸收性主体与所述后腰围区域的所述外包装体接合起来的第2后接合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后腰围区域的所述外包装体能够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伸缩,
所述第2后接合区域的所述宽度方向的长度比所述后非接合区域的所述宽度方向的长度长。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后腰围区域的所述外包装体能够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伸缩,
所述吸收性主体具有配置于所述吸收性主体的外侧部并且能够在所述前后方向上伸缩的前后弹性构件,
在俯视所述吸收性物品时,所述前后弹性构件的有效长度部分在厚度方向上与所述第2后接合区域重叠。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在所述前后弹性构件的有效长度部分与所述第2后接合区域重叠的区域配置有能够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伸缩的第2宽度弹性构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前腰围区域的所述外包装体能够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伸缩,
所述吸收性主体具有配置于所述吸收性主体的外侧部并且能够在所述前后方向上伸缩的前后弹性构件,
在所述前腰围区域的后端部设置有所述吸收性主体的外侧部与所述外包装体接合起来的前接合区域,
所述前后弹性构件的有效长度部分在厚度方向上与所述前接合区域重叠。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在所述前后弹性构件的有效长度部分与所述前接合区域重叠的区域配置有能够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伸缩的第3宽度弹性构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吸收性主体的在所述后腰围区域的前端缘处的所述宽度方向的长度比所述吸收性主体的在所述前腰围区域的后端缘处的所述宽度方向的长度长。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吸收性物品还具备将所述前腰围区域的外侧部和所述后腰围区域的外侧部接合在一起的侧接合部,
在所述后腰围区域设置有向比所述侧接合部靠所述裆部区域侧的位置伸出的臀部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253885 | 2017-12-28 | ||
JP2017253885A JP7179457B2 (ja) | 2017-12-28 | 2017-12-28 | 吸収性物品 |
JP2017-253896 | 2017-12-28 | ||
JP2017253896A JP7179458B2 (ja) | 2017-12-28 | 2017-12-28 | 吸収性物品 |
PCT/JP2018/046200 WO2019131230A1 (ja) | 2017-12-28 | 2018-12-14 | 吸収性物品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479540A CN111479540A (zh) | 2020-07-31 |
CN111479540B true CN111479540B (zh) | 2022-11-08 |
Family
ID=670671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80079912.9A Active CN111479540B (zh) | 2017-12-28 | 2018-12-14 | 吸收性物品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479540B (zh) |
TW (1) | TW201940146A (zh) |
WO (1) | WO2019131230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422359A (ja) * | 1990-05-16 | 1992-01-27 | Zuikou:Kk | 使い捨ておむつ |
KR100818719B1 (ko) * | 2000-07-19 | 2008-04-07 | 다이오 페이퍼 컨버팅 가부시키가이샤 | 일회용 종이기저귀 및 그 일회용 종이기저귀의 탄성부재의부착방법 |
TWI501757B (zh) * | 2008-12-24 | 2015-10-01 | Kao Corp | Wearing articles and their manufacturing methods |
JP4966355B2 (ja) * | 2009-10-08 | 2012-07-04 | 花王株式会社 | パンツ型吸収性物品 |
JP2012061138A (ja) * | 2010-09-16 | 2012-03-29 | Kao Corp | パンツ型吸収性物品 |
US8696642B1 (en) * | 2011-05-03 | 2014-04-15 | Mark A. Price | Male disposable incontinence diaper |
JP5999878B2 (ja) * | 2011-07-04 | 2016-09-28 |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 使い捨て着用物品 |
JP5953962B2 (ja) * | 2012-06-13 | 2016-07-20 | 王子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 使い捨ておむつ |
JP6277025B2 (ja) * | 2014-03-18 | 2018-02-07 | 花王株式会社 | 成人用パンツ型吸収性物品 |
-
2018
- 2018-12-14 WO PCT/JP2018/046200 patent/WO201913123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8-12-14 CN CN201880079912.9A patent/CN111479540B/zh active Active
- 2018-12-26 TW TW107147170A patent/TW201940146A/zh unknow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9131230A1 (ja) | 2019-07-04 |
CN111479540A (zh) | 2020-07-31 |
TW201940146A (zh) | 2019-10-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503110B (zh) | Wearing items | |
JP5383018B2 (ja) | 使い捨ておむつ | |
JP5946517B1 (ja) | 使い捨ておむつ | |
TWI663967B (zh) | Absorbent article | |
JP6412834B2 (ja) | 吸収性物品 | |
WO2020179658A1 (ja) | 吸収性物品 | |
WO2017199300A1 (ja) | パンツ型使い捨ておむつ、及び、パンツ型使い捨ておむつ装着方法 | |
TWI634879B (zh) | 吸收性物品 | |
CN111479540B (zh) | 吸收性物品 | |
JP5919082B2 (ja) | 吸収性物品 | |
JP7179458B2 (ja) | 吸収性物品 | |
JP7179457B2 (ja) | 吸収性物品 | |
JP2004181253A (ja) | 使い捨ての尿とりパッド | |
JP7252394B1 (ja) | 吸収性物品 | |
CN210433616U (zh) | 带式吸收性物品 | |
CN112118817B (zh) | 短裤型吸收性物品 | |
JP6236420B2 (ja) | 吸収性物品 | |
WO2016104341A1 (ja) | 吸収性物品 | |
JP7100977B2 (ja) | 吸収性物品 | |
JP7149070B2 (ja) | 吸収性物品 | |
JP2017205195A (ja) | パンツ型使い捨ておむつ、及び、パンツ型使い捨ておむつ装着方法 | |
JP6205230B2 (ja) | 使い捨ておむつ | |
CN114929172A (zh) | 吸收性物品 | |
JP2019118469A (ja) | 吸収性物品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