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1446508B - 一种高浓度溶液及其应用与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浓度溶液及其应用与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46508B
CN111446508B CN202010368657.9A CN202010368657A CN111446508B CN 111446508 B CN111446508 B CN 111446508B CN 202010368657 A CN202010368657 A CN 202010368657A CN 111446508 B CN111446508 B CN 11144650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centration
zinc
solution
ion
io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36865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446508A (zh
Inventor
高超
蔡盛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Priority to CN202010368657.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446508B/zh
Publication of CN1114465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465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4465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4650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36Accumulator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M10/05-H01M10/34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300/00Electrolytes
    • H01M2300/0002Aqueous electrolytes
    • H01M2300/0005Acid electrolyt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ybrid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浓度溶液,适用于电解液,溶液中至少具有锌离子、溴离子和氯离子,通过“多盐共溶”作用,形成新的“溶盐混合物”,大大提高溶液的浓度。进一步,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超高浓度溶液,其还包含有醋酸锌,通过醋酸锌的“封端”作用,使得盐无法继续聚集生长,进而成为分子量较大的无机寡聚体稳定地存在于溶液中,其浓度甚至可以达到45mol kg‑1。高浓度的电解液不仅有效地抑制了水的电解,而且降低了溴离子的氧化电位,进一步促进了溴在电池正极材料中的插层,极大地提升了正极的比容量(~638mAh g‑1)。而且电解液活性离子浓度的增加,可以减少电解液的用量,有利于非摇椅式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

Description

一种高浓度溶液及其应用与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浓度溶液及其在水系双离子电池中的应用,所述溶液浓度可以达到30mol kg-1以上,可以大大促进电池的比容量。
背景技术
由于近年来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电网级储能需求正在不断增长。尽管锂离子电池凭借其高能量密度的特点主导了包括便携式电子设备和电动汽车等应用在内的电化学储能市场,但是考虑到天然锂资源的自然丰度、不均匀分布,将其用于千兆瓦级别的电网储能是不太合理的,并且还会带来较高的成本问题。水系电化学储能器件不仅价格便宜,而且还具有极高的安全性,为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存储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
然而,目前无锂电池的能量密度普遍远低于锂离子电池,这种现象在水体系中尤为明显。虽然使用“盐包水”型电解质可有效提升水系电化学储能器件的能量密度,但这类电解质大部分都基于昂贵的有机锂盐。能否使用高自然丰度的非锂元素制备出具有超高浓度的水系电解质,并发展低成本,高能量密度的无锂型水系可充电电池技术,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但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浓度水溶液,适用于电解液,溶液中至少具有锌离子、溴离子和氯离子,其中,锌离子的浓度在30mol kg-1以上。具体的,该溶液至少包括溶解在水中的氯化锌、溴化锌两种溶质,溴化锌和氯化锌组成的溶液通过“多盐共溶”作用,即高浓盐溶液作为一种新的溶剂溶解另一种未水合的盐,并形成新的“溶盐混合物”,大大提高溶液的浓度,其中,所述锌离子的浓度可以达到30mol kg-1以上,浓度mol kg-1指的是每千克水所溶解的溶质的物质的量。
上述溶液中,溴化锌和氯化锌可以任意配比,通常的,溴离子的浓度范围为15~90mol kg-1,氯离子的浓度范围为15~90mol kg-1。在某些实施例中,溴离子与氯离子的浓度比为1:3,可以有效提高双体系溶液中锌离子浓度。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超高浓度溶液,其还包含有醋酸根离子,具体的,含有溶质醋酸锌,进一步通过醋酸锌的“封端”作用,使得盐无法继续聚集生长,进而成为分子量较大的无机寡聚体稳定地存在于溶液中。为保持液相状态,锌离子的浓度在50molkg-1以下,醋酸高离子的浓度在10mol kg-1以下。
通过实验证明,溴离子与氯离子的浓度比为1:3,可以有效提高三体系溶液中锌离子浓度。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上述溶液在电池电解液中的应用,高浓度的电解液不仅有效地抑制了水的电解,而且降低了溴离子的氧化电位,促进了溴在电池正极材料中的插层,极大地提升了正极的比容量(~638mAh g-1)。而且电解液活性离子浓度的增加,可以减少电解液的用量,有利于非摇椅式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上述溶液在电池电解液中的应用,高浓度的电解液实现了溴的I-阶插层从现有的单层石墨烯向宏观材料的突破(现有技术中,仅在单层石墨烯上观察到溴的I阶插层,其在宏观石墨类材料中仅能实现II阶插层,而单层石墨烯无法工业化使用),赋予了电池正极高的比容量。
在某些实施例中,电池的正极采用碳材料,尤其是碳纳米管、天然石墨、膨胀石墨、石墨烯、石墨烯组装体及其它具有石墨晶格结构的碳材料。实施例证明,不管何种正极材料,均能实现溴离子的I阶插层。
在某些实施例中,电池的负极采用锌负极,包括金属锌、含锌合金或其它可负载锌的惰性导电基底。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上述高浓度溶液的制备方法,具体如下:
将ZnCl2,ZnBr2和去离子水加入到容器中混合均匀,控制锌离子的浓度在35molkg-1以下,获得氯化锌、溴化锌两种溶质的溶液。其中,在混合过程中,可以适当加热(40-100℃,2~24小时)搅拌来促进溶解。
将ZnCl2,ZnBr2和去离子水加入到容器中,混合后加入无水Zn(OAc)2,搅拌均匀后置于100~120℃下加热2h以上,获得氯化锌、溴化锌、醋酸锌三种溶质的溶液。其中,在ZnCl2,ZnBr2的混合过程中,可以适当加热(40-100℃,2~24小时)搅拌来促进溶解。经过实验证明,三体系溶液中,锌离子的浓度在50mol kg-1以下,醋酸高离子的浓度在10mol kg-1以下,可保持液相状态,作为液相电解质使用。因此,通过Zn(OAc)2的加入,可以获得锌离子的浓度在35~50mol kg-1的溶液。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杂化溶质体系具有任意单一组分不具备的性质,其在水中的溶解度远高于单一的氯化锌、溴化锌或醋酸锌。由溴化锌和氯化锌组成的双组份溶液其高浓度来源于“多盐共溶”作用,即高浓盐溶液作为一种新的溶剂溶解另一种未水合的盐,并形成新的“溶盐混合物”。而超浓氯化锌-溴化锌-醋酸锌-水“共聚物”的形成则基于另一机理:高温下溶解于水中的大量电解质盐在冷却至室温时,由于醋酸根离子的“封端”而无法继续聚集生长,进而成为分子量较大的无机寡聚体稳定地存在于电解质溶液中而非形成晶粒析出。后者的形成机理与已知的“水包盐”和“盐包水”电解质截然不同,它的发现突破了常规溶解途径所能实现的电解质浓度极限,可以被认为是“第三类水系电解质”。上述各种超浓电解液不仅有效地抑制了水的电解,而且降低了溴离子的氧化电位,进一步促进了溴在正极材料中的插层,实现了溴在正极材料中的一阶插层,极大地提升了正极的放电比容量(~638mAh g-1)和库伦效率。得益于电解液中极高的离子浓度,组装而成的双离子电池具有高的比能量密度,且制备简单,成本低廉,在大规模固定式电网级电化学储能市场中具有重要应用前景。
本发明中,除特别说明,浓度均采用溶质溶剂比表示,60~100mol kg-1指的是每千克水所溶解的溶质的物质的量为60~100mol。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盐-水“共聚物”质谱,从图中可以看出溶液内存在大量相对分子质量大于体系内任意组分的分子离子峰,意味着盐-水“共聚物”中寡聚体的存在。
图2为实施例1的盐-水“共聚物”电解液及其前驱体照片,从图中可以看出由摩尔比为33.75:11.25:1的氯化锌、溴化锌和醋酸锌与少量水按特定化学计量比混合加热后可以形成室温稳定的无色透明盐-水“共聚物”。
图3为实施例1的电池恒流充放电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其在1A g-1的电流密度下充放电比容量大于650mAh g-1,且库伦效率大于95%。
图4为实施例1的电池循环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其在1A 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200圈以后容量保持率大于98%。
图5为实施例2的电解液及其前驱体照片,从图中可以看出由摩尔比为28:14:1的氯化锌、溴化锌和醋酸锌与少量水按特定化学计量比混合加热后可以形成室温稳定的无色透明盐-水“共聚物”。
图6为实施例3的水相共溶盐电解液及其前驱体照片,从图中可以看出由摩尔比为3:1的氯化锌、溴化锌与少量水按特定化学计量比混合加热后可以形成室温稳定的无色透明水相共溶盐。
图7为实施例4的盐-水“共聚物”电解液及其前驱体照片,从图中可以看出由摩尔比为22.5:22.5:1的氯化锌、溴化锌和醋酸锌与少量水按特定化学计量比混合加热后可以形成室温稳定的无色透明盐-水“共聚物”。
图8为实施例1宏观正极材料-石墨烯膜正极在盐-水“共聚物”中的电化学原位拉曼光谱图,从中可以看到,充电过程中石墨烯的G峰位置从1579cm-1变为1625cm-1,代表着I-阶Br插层石墨化合物的形成;放电过程中G峰重新变回1579cm-1,证明了充放电过程完全可逆。
图9为实施例1宏观正极材料-石墨烯膜正极在盐-水“共聚物”中的电化学原位XRD光谱图,从中可以看到,充电过程中石墨烯的(002)面峰位置从原先的26.5°变为25.3°,代表着I-阶Br插层石墨化合物的形成;放电过程中又重新变回26.3°,证明了充放电过程完全可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描述,本实施例只用于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上述发明的内容做出一些非本质的改变和调整,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1)将0.3375mol氯化锌、0.1125mol溴化锌依次加入到10g去离子水中,然后置于60℃环境下加热2h,得到由ZnCl2、ZnBr2和水组成的白色浑浊液。加入0.01mol醋酸锌,120℃烘箱中继续加热2h,自然冷却得到总浓度为46mol kg-1的氯化锌-溴化锌-醋酸锌盐-水“共聚物”溶液,其中溴离子与氯离子的摩尔比例为1:3,见图2。
(2)将锌负极、浸润了(1)中电解液的玻纤隔膜和石墨烯膜正极依次叠加到电池模具中加压热封。
经过以上步骤得到的电池单体,在1A g-1的电流密度下,其放电比容量为607.5mAhg-1(基于正极活性物质计算,见图3),且具有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在进行200次充放电循环后容量保持率大于98%(见图4)。
该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石墨烯膜正极的原位拉曼和X-射线衍射图分别如图8和9,从中可以看到,充电过程中石墨烯的G峰位置从1579cm-1变为1625cm-1,代表着I-阶Br插层石墨化合物的形成;放电过程中G峰重新变回1579cm-1,证明了充放电过程完全可逆。根据电化学原位XRD光谱图可以看出,充电过程中石墨烯的(002)面峰位置从原先的26.5°变为25.3°,代表着I-阶Br插层石墨化合物的形成;放电过程中又重新变回26.3°,证明了充放电过程完全可逆。
根据能斯特方程:
E=Eo-RT/zF·ln(α[R]/α[O])
阴离子的氧化还原电位为:
Eanion=Eo-RT/zF·ln(c[anion]/γ[anion])
电解液中总离子浓度的提升,降低了溴离子的氧化电位,提高了锌离子的还原电位,进一步避免了水分子析氧析氢副反应的发生,并有利于抑制卤素的“穿梭效应”,促进其在宏观正极材料中的插层。
结合电化学原位拉曼和X-射线衍射技术(图8~9),证明了充电过程中溴在石墨正极中实现了I-阶插层,从而赋予了电池正极高的比容量。
实施例2:
(1)将0.28mol氯化锌、0.14mol溴化锌依次加入到10g去离子水中,然后置于40℃环境下加热24h,得到由ZnCl2、ZnBr2和水组成的白色浑浊液。加入0.01mol醋酸锌,100℃烘箱中继续加热10h,自然冷却得到总浓度为43mol kg-1的氯化锌-溴化锌-醋酸锌盐-水“共聚物”溶液,其中溴离子与氯离子的摩尔比例为1:2,见图5。
(2)将石墨烯纤维无纺布负极基底、浸润了(1)中电解液的玻纤隔膜和膨胀石墨正极依次叠加到电池模具中加压热封。
经过以上步骤得到的电池单体,在1A g-1的电流密度下,其放电比容量为632mAhg-1(基于正极活性物质计算),且具有较好的循环稳定性,在进行200次充放电循环后容量保持率大于90%。
对该电池充放电过程中膨胀石墨正极进行原位拉曼测试和XRD测试,并按照实施例1进行分析,证明了该浓度下溴在膨胀石墨正极中也实现了I-阶插层,从而赋予了电池正极高的比容量。
实施例3:
(1)将0.245mol氯化锌、0.245mol溴化锌依次加入到10g去离子水中,然后置于100℃环境下加热2h,得到由ZnCl2、ZnBr2和水组成的白色浑浊液。加入0.05mol醋酸锌,120℃烘箱中继续加热72h,自然冷却得到总浓度为50mol kg-1的氯化锌-溴化锌-醋酸锌盐-水“共聚物”溶液,其中溴离子与氯离子的摩尔比例为1:1,见图6。
(2)将碳布负极基底、浸润了(1)中电解液的玻纤隔膜和中相微球石墨正极依次叠加到电池模具中加压热封。
经过以上步骤得到的电池单体,在1A g-1的电流密度下,其放电比容量为637mAhg-1(基于正极活性物质计算),且具有较好的循环稳定性,在进行200次充放电循环后容量保持率大于85%。
对该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的中相微球石墨正极进行原位拉曼测试和XRD测试,并按照实施例1进行分析,证明了该浓度下溴在中相微球石墨正极中也实现了I-阶插层,从而赋予了电池正极高的比容量。
实施例4:
(1)将0.2625mol氯化锌和0.0875mol溴化锌依次加入到10g去离子水中,置于60℃环境下加热2h,自然冷却后得到总浓度为35mol kg-1的氯化锌-溴化锌水相共溶盐溶液,其中溴离子与氯离子的摩尔比例为1:3,见图7。
(2)将锌负极、浸润了(1)中电解液的玻纤隔膜和人造石墨正极依次叠加到电池模具中加压热封。
经过以上步骤得到的电池单体,在1A g-1的电流密度下,其放电比容量为382mAhg-1(基于正极活性物质计算),且具有较好的循环稳定性,在进行200次充放电循环后容量保持率大于80%。
实施例5:
(1)将0.225mol氯化锌、0.075mol溴化锌一起加入到10g去离子水中,置于60℃环境下加热2h,得到总浓度为30mol kg-1的氯化锌-溴化锌水相共溶盐溶液,其中溴离子与氯离子的摩尔比例为1:3。
(2)将锌负极、浸润了(1)中电解液的玻纤隔膜和沥青基石墨正极依次叠加到电池模具中加压热封。
经过以上步骤得到的电池单体,在1A g-1的电流密度下,其放电比容量约为350mAhg-1(基于正极活性物质计算),在进行200次充放电循环后容量保持率大于70%。

Claims (9)

1.一种高浓度溶液,其特征在于,溶液为水溶液,溶液中至少具有锌离子、溴离子和氯离子,其中,锌离子的浓度在30mol kg-1以上,浓度指的是每千克水所溶解的溶质的物质的量;还包括醋酸根离子,且锌离子的浓度在50mol kg-1以下,醋酸根离子的浓度在10mol kg-1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溶液,其特征在于,溴离子的浓度范围为15~90mol kg-1,氯离子的浓度范围为15~90mol kg-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溶液,其特征在于,溴离子与氯离子的浓度比为1: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溶液,其特征在于,溴离子与氯离子的浓度比为1:3。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溶液作为电池电解液的应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电解液中锌离子的浓度为46mol kg-1,溴离子、氯离子、醋酸根浓度比为11.25:33.75:1。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溶液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至少包括:将ZnCl2,ZnBr2和去离子水加入到容器中,混合后,加入无水Zn(OAc)2,搅拌均匀后置于100~120℃下加热2h以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溴离子的浓度范围为15~90molkg-1,氯离子的浓度范围为15~90mol kg-1,锌离子的浓度在50mol kg-1以下,醋酸根离子的浓度在10mol kg-1以下。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溴离子与氯离子的浓度比为1:3。
CN202010368657.9A 2020-05-01 2020-05-01 一种高浓度溶液及其应用与制备方法 Active CN11144650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68657.9A CN111446508B (zh) 2020-05-01 2020-05-01 一种高浓度溶液及其应用与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68657.9A CN111446508B (zh) 2020-05-01 2020-05-01 一种高浓度溶液及其应用与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46508A CN111446508A (zh) 2020-07-24
CN111446508B true CN111446508B (zh) 2021-07-06

Family

ID=716546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68657.9A Active CN111446508B (zh) 2020-05-01 2020-05-01 一种高浓度溶液及其应用与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44650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413406A (zh) * 2023-09-05 2024-01-16 昆明理工大学 一种高浓度高熵电解液及其制备方法和电池
CN118040094A (zh) * 2024-02-04 2024-05-14 广东工业大学 一种无金属负极的高能量密度水系锌-卤素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479572A1 (fr) * 1980-03-28 1981-10-02 Energy Dev Ass Compositions d'electrolytes pour batteries zinc-halogene, renfermant du bismuth en tant qu'additif
CN104300169A (zh) * 2013-07-18 2015-01-21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一种碱性锌钒液流电池
CN105336952A (zh) * 2015-10-15 2016-02-17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一种钠锌双离子可充电电池
CN108711633A (zh) * 2018-05-28 2018-10-26 犀望新能源科技(昆山)有限公司 用于锌溴液流电池的电解液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27554A (zh) * 2003-12-11 2005-06-15 北京瑞源通动力电池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非循环电解液锌-溴电池的电解液
UA123574C2 (uk) * 2014-10-06 2021-04-28 Еос Енерджі Сторадж, Ллс Гальванічний елемент на основі галогеніду цинку
CN105336971B (zh) * 2015-09-25 2018-08-17 中国人民解放军63971部队 一种水系锌锰单液流电池
CN105206879B (zh) * 2015-10-29 2019-01-15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一种碱性锌二次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US20170214077A1 (en) * 2016-01-27 2017-07-27 Ensync, Inc. Electrolyte System For Rechargeable Flow Battery
CN109509901B (zh) * 2017-09-15 2021-08-31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一种碱性锌铁液流电池
WO2020076985A1 (en) * 2018-10-10 2020-04-16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Aqueous zinc-metal batteries comprising "water-in-salt" electrolyte
CN111244561B (zh) * 2020-03-08 2023-01-13 南开大学 基于水系电解液的高能量密度、高电压石墨-锌基离子电池的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479572A1 (fr) * 1980-03-28 1981-10-02 Energy Dev Ass Compositions d'electrolytes pour batteries zinc-halogene, renfermant du bismuth en tant qu'additif
CN104300169A (zh) * 2013-07-18 2015-01-21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一种碱性锌钒液流电池
CN105336952A (zh) * 2015-10-15 2016-02-17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一种钠锌双离子可充电电池
CN108711633A (zh) * 2018-05-28 2018-10-26 犀望新能源科技(昆山)有限公司 用于锌溴液流电池的电解液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46508A (zh) 2020-07-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o et al. Strategies of regulating Zn 2+ solvation structures for dendrite-free and side reaction-suppressed zinc-ion batteries
CN109768320B (zh) 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及其制备方法和全固态锂离子电池
Yao et al. A corrosion-free zinc metal battery with an ultra-thin zinc anode and high depth of discharge
CN106025331B (zh) 一种镁二次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06784770A (zh) 高镁含量的锂镁合金为负极的锂硫二次电池
CN108899531A (zh) 一种磷酸盐包覆镍钴铝三元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IL261506B (en) Rechargeable sodium cells for high energy density battery use
CN111540963A (zh) 一种水熔盐基锌电解质及其在二次锌电池中的应用
WO2019132381A1 (ko)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양극 활물질, 이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 전지
CN105047861A (zh) 一种硫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1180790B (zh) 一种聚合物电解质及其制备方法和固态锂-空气电池
CN111446508B (zh) 一种高浓度溶液及其应用与制备方法
CN112635706A (zh) 石墨烯-二氧化锰纳米棒状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5133159A (zh) 一种功能性水系锌离子电池电解液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5084473A (zh) 一种单晶氟磷酸氧钒钠/碳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9252181B (zh) 一种电解制备六氟铁酸钠的方法
CN111244425B (zh) 一种单体4v级热电池用正极材料及制备方法
CN111943205A (zh) 采用熔融置换反应制备max相的方法及制得的max相和应用
CN112103482A (zh) 稀土金属或过渡金属掺杂的磷酸钛锂/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6845349A (zh) 一种界面稳定的离子凝胶电解质、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WO2021217684A1 (zh) 一种高浓度溶液及其应用与制备方法
CN115566284A (zh) 一种水系锌离子电池
CN105206824B (zh) 一种高比容量富锂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5498183A (zh) 一种改性磷酸钒锰钠正极材料、其制备及应用
CN114975987A (zh) 一种铌酸镍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