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84295A - 车辆用空调系统的操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空调系统的操作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284295A CN111284295A CN202010162881.2A CN202010162881A CN111284295A CN 111284295 A CN111284295 A CN 111284295A CN 202010162881 A CN202010162881 A CN 202010162881A CN 111284295 A CN111284295 A CN 11128429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preset
- conditioning system
- air conditioning
- circul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abstract description 19
- 238000011017 oper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0446 fuel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1133 accel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257 tha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34 energy conser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642—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ontrol members or indication devices for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H1/00664—Construction or arrangement of damper doors
- B60H1/00671—Damper doors moved by rotation; Gril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642—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ontrol members or indication devices for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H1/00814—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 for controlling particular components of the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installation
- B60H1/00821—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 for controlling particular components of the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installation the components being ventilating, air admitting or air distributing devices
- B60H1/00835—Damper doors, e.g. position control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车辆用空调系统的操作方法,该系统包括步进电机、操纵盘、内、外循环风门,所述电机带动操纵盘进而带动内、外循环风门转动以达到内、外进气比例不同目的。具体的空调系统操作方法包括:接收脉冲信号,所述脉冲信号包括步进电机转动的预设方向和转动的预设步数;驱动所述步进电机按照所述预设方向转动所述预设步数,以带动所述操纵盘旋转,从而使得所述内循环风门转动至第一预设角度,且所述外循环风门转动至第二预设角度,使得所述空调系统的内进气量和外进气量的进气比例为预设的第一比例。本申请可以控制内、外空气混合的比例,以满足不同的使用情况,以达到提升整车燃油经济性、新能源车型续航里程及空调出风舒适性的目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主要涉及车辆空调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辆用的控制内外循环风门进风比例的空调系统操作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整体汽车行业对排放及节能要求的日益提升,新能源汽车如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的普及越来越广泛。客户对汽车的舒适度和节能的要求也越来越注重。
空调是位于车厢内的给汽车乘员提供舒适性的产品。空调系统的性能及功能要求越来越高,空调箱(HVAC)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除满足驾乘人员采暖、降温、除霜、除雾等舒适性要求外,同时更重要的是保证整车通风性能。空调的进风系统具备内循环、外循环两个独立功能,内循环用于乘员舱车内空气循环,外循环从车辆外部进风,用于车内空气流通交换。
现车型内外循环风门结构组成包括:内循环进风口、外循环进风口、循环风门、执行电机四部分组成。此结构可满足空调系统正常内外气切换的同时,存在以下影响:1)内循环、外循环只能实现100%全开状态,无法调节内外循环进气的比例,如整车在急加速过程中,在外循环100%全开状态下,出风口风速波动,易出现风口风速增加,舒适性变差;2)在冬季采暖工况下,为防止整车起雾,空调进风系统设置为外循环状态,此状态空调进风为外部进风,由于进风温度低,乘员舱采暖出风口温升慢,影响整车舒适性;3)针对于新能源车型,采用高压风暖PTC(正温度系数)配置时,采暖工况下为外循环,采暖初期为快速提升,此时高压风暖PTC需100%全功率开启,一般功率为3KW,消耗整车电量,影响整车续航里程。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车辆用空调系统的操作方法,所述空调系统包括步进电机、操纵盘、内循环风门、外循环风门,其中,所述步进电机与所述操纵盘固定连接,所述操纵盘具有内循环轨道和外循环轨道,所述内循环风门和所述外循环风门分别具有内连接轴和外连接轴,所述内连接轴和所述外连接轴分别能够在所述内循环轨道和所述外循环轨道中滑动以带动所述内循环风门和所述外循环风门旋转。
所述空调系统的操作方法包括:接收脉冲信号,所述脉冲信号包括步进电机转动的预设方向和转动的预设步数;驱动所述步进电机按照所述预设方向转动所述预设步数,以带动所述操纵盘旋转,从而使得所述内循环风门转动至第一预设角度,且所述外循环风门转动至第二预设角度,使得所述空调系统的内进气量和外进气量的进气比例为预设的第一比例。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在预设的第一空调系统操作模式下:所述预设的方向为逆时针方向,所述预设步数为0步,使得所述内循环风门转动至第一预设角度为0°,所述外循环风门转动至第二预设角度为60°,使得所述空调系统的内进气量和外进气量的进气比例为0:100。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在预设的第二空调系统操作模式下:所述预设的方向为逆时针方向,所述预设步数为1040步,使得所述内循环风门转动至第一预设角度为45°,所述外循环风门转动至第二预设角度为60°,使得所述空调系统的内进气量和外进气量的进气比例为25:75。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还包括:将车速变化量与第一预定值作比较;当所述车速变化量超过所述第一预定值时,将所述空调系统的鼓风机风量档位与第二预定值作比较;当所述鼓风机风量档位小于所述第二预定值时,判断所述内循环风门转动至第一预设角度是否为0°和所述外循环风门转动至第二预设角度是否为60°;若所述第一预设角度为0°且所述第二预设角度为60°时,执行所述第二空调系统操作模式。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在预设的第三空调系统操作模式下:所述预设的方向为逆时针方向,所述预设步数为1840步,使得所述内循环风门转动至第一预设角度为75°,所述外循环风门转动至第二预设角度为60°,使得所述空调系统的内进气量和外进气量的进气比例为35:65。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在预设的第四空调系统操作模式下:所述预设的方向为逆时针方向,所述预设步数为2440步,使得所述内循环风门转动至第一预设角度为75°,所述外循环风门转动至第二预设角度为39°,使得所述空调系统的内进气量和外进气量的进气比例为55:45。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在预设的第五空调系统操作模式下:所述预设的方向为逆时针方向,所述预设步数为3040步,使得所述内循环风门转动至第一预设角度为75°,所述外循环风门转动至第二预设角度为21°,使得所述空调系统的内进气量和外进气量的进气比例为80:20。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在预设的第六空调系统操作模式下:所述预设的方向为逆时针方向,所述预设步数为3840步,使得所述内循环风门转动至第一预设角度为75°,所述外循环风门转动至第二预设角度为0°,使得所述空调系统的内进气量和外进气量的进气比例为100:0。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还包括:判定室外温度T1、发动机水温T2、空调设定温度T3、室内温度T4和车速信号V1的速度的温度或速度区间范围;当T1处于第一预定温度区间,T2处于第二温度区间,T3处于第三温度区间,V1处于第一速度区间,T3高于T4第一预定差值温度,且空调处于采暖需求时,则执行所述第三空调系统操作模式、第四空调系统操作模式或第五空调系统操作模式。
本申请通过分别控制内、外循环风门的开闭,使得可以控制内、外空气混合的比例,以满足不同的使用情况。如在整车除霜及换气的情况下,关闭内循环风门,外循环进风口全打开。如空调处于上述的外循环风门全部打开的状态下,车速突然增加或急加速过程,此时易造成整车仪表板空调吹面出风口风速波动的情况。所以此时选择内循环风和外循环风的进风比例为25%:75%,可以保持出风口风速保持稳定,增加驾驶员的舒适性。另外,通过不断增加内循环风的进风比例还可以适用于快速升,减少风挡玻璃起雾的情况。相比背景技术,本申请中的空调,在整车急加速过程中,防止整车起雾等工况下,均可以采用不同比例的内外空气混合输出的模式,以达到提升整车燃油经济性、新能源车型续航里程及空调出风舒适性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说明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空调总装图。
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内循环风门、外循环风门、模式操纵盘和电机的安装结构图。
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空调结构爆炸图。
图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内循环风门和外循环风门的左视图。
图5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操纵盘的内轨道和外轨道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空调不同模式的内循环风门和外循环风门进风比例和打开角度统计表。
图7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内循环风门和外循环风门的模式一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内循环风门和外循环风门的模式二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内循环风门和外循环风门的模式三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内循环风门和外循环风门的模式四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内循环风门和外循环风门的模式五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内循环风门和外循环风门的模式六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内循环风门1,
内风门板11,
内进风口111,
内出风口112,
内端板12,
内连接轴121,
外循环风门2,
外风门板21,
外进风口211,
外出风口212,
外端板22,
外连接轴221,
操纵盘3,
内轨道31,
外轨道32,
外壳4,
外壳侧壁板41,
外壳连接板42,
内挡板43,
外挡板44,
电机5,
新风进风管道6,
内操纵臂711,
内驱动臂712,
外操纵臂721,
外驱动臂722,
操纵盘基座8。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仅简单地描述了某些示例性实施例。正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认识到的那样,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可通过各种不同方式修改所描述的实施例。因此,附图和描述被认为本质上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横向"、"纵向"、"上"、"下"、"前"、"后"、"左"、"右"、"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空调总装图。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内循环风门、外循环风门、模式操纵盘和电机的安装结构图。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空调结构爆炸图。图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内循环风门和外循环风门的左视图。图5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操纵盘的内轨道和外轨道的示意图。图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空调不同模式的内循环风门和外循环风门进风比例和打开角度统计表。图7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内循环风门和外循环风门的模式一的示意图。图8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内循环风门和外循环风门的模式二的示意图。图9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内循环风门和外循环风门的模式三的示意图。图10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内循环风门和外循环风门的模式四的示意图。图1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内循环风门和外循环风门的模式五的示意图。图1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内循环风门和外循环风门的模式六的示意图。
空调结构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申请涉及的空调包括内循环风门1,外循环风门2,操纵盘3,外壳4,电机5和新风进风管道6,连接臂组件,操纵盘基座8。
如图1、图3和图4所示,外壳4包括两个外壳侧壁板41,外壳连接板42,内挡板43和外挡板44。外壳侧壁板41位于两侧,通过外壳连接板42相连在一起,并在中间形成中空的腔体。该中空腔体用于设置内循环风门1和外循环风门2。在该中空腔体内还具有内挡板43和外挡板44。内挡板43和外挡板44分别用于和内循环风门1、外循环风门2配合使用。
在本实施例中,外壳侧壁板41上具有第一孔和第二孔。用于使内、外循环风门与操纵盘3相连。本实施例中的外壳4还具有栅格结构,这是为了方便输出内、外循环风而设置。本实施例中的外壳4的形状在保持一定距离下,尽量与内循环风门1和外循环风门2的形状相贴合。实际上外壳4的具体形状结构可以自行设置,只要其能将内、外循环风门包围、并使其中的空气传送出即可。
如图2、图3和图4所示,内循环风门1放置于外壳4形成的腔体内,包括内风门板11和两内端板12,两个内端板12通过内风门板11相连。在本实施例中的内端板12形状为扇形。如图4所示两内端板12和内风门板11形成了内进风口111,内出风口112。靠近内挡板43的为内进风口,远离内挡板43的为内进风口。如图2所示,在内端板12的一端还具有内连接轴121,内连接轴121穿过第一孔与操纵盘3相固定。内连接轴121带动内风门板11绕着第一孔旋转,使得内风门板11旋转,也就使得内风门板11抵靠或者远离内挡板43。以此控制内进风口的关闭或开启,更进一步地可控制内进风口111的进风量。
如图2、图3和图4所示,外循环风门2与内循环风门1结构类似,且邻近内循环风门1设置。外循环风门2包括外风门板21和两个外端板22。两个外端板22通过外风门板21相连接在一起。两个外端板22同样呈扇形形状。且两个外端板22与外风门板21形成了外进风口211和外出风口212。其中靠近外挡板44的为外出风口。如图2所示,在外端板22的一端还具有外连接轴221,外连接轴221穿过第二孔与操纵盘3相固定。外连接轴221带动外风门板21绕着第二孔旋转,使得外风门板21旋转,也就使得外风门板21抵靠或者远离外挡板44。以此控制外出风口的关闭或开启,更进一步地可控制外出风口211的出风量。
由图1和图4所示,本申请中的空调还包括新风进风管道6,新风进风管道6与外出风口211空气连通。新风进风管道6用于连接外界环境中的空气,其可为空调源源不断提供新鲜的空气,其具体形状可以根据实际的使用情况自行设置,对此不作限制。
由图2、图3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操纵盘3为一圆盘形状,在圆盘的两面包括有内轨道31和外轨道32。内连接轴121穿过第一孔在内轨道31内滑动,进而带动内风门板11旋转,使得内循环风门的进风口开启或者关闭。类似的外连接轴221穿过第二孔在外轨道32内滑动,使得外循环风门的出风口开启或关闭。通过调整内连接轴121和外连接轴221在轨道内滑动的轨迹,可以调整内、外循环风门的开启角度,进而达到内循环风门1和外循环风门2中的空气混合出风的目的。
操纵盘3的旋转需要电机5带动。本申请中的电机选用步进电机,利用电机步数,控制操纵盘3的旋转。
如图3所示,内连接轴121和外连接轴221与操纵盘3的连接还可以通过连接臂组件进行连接。这样可以更多角度旋转,且尽量多的利用操纵盘3的表面积形成轨道。连接臂组件包括内连接臂组件和外连接臂组件,分别用以连接内连接轴121和外连接轴221。
内连接臂组件包括内操纵臂711和内驱动臂712。内操纵臂711一端穿过第一孔与内连接轴12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内驱动臂712的一端固定连接。内驱动臂712的另一端与操纵盘3固定,以此完成将内循环风门1被操纵盘3带动的目的。
需注意的是,内驱动臂712和内操纵臂711均具有折线形结构,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可使操纵盘3的表面积减少,且使得操纵盘3转动较小的角度时,内循环风门1转动较大的距离。且在本实施例中内驱动臂连接在操纵盘靠近内循环风门1的表面内轨道上。
外连接臂组件与内连接臂组件的结构类似,均包括,包括外操纵臂721和外驱动臂722。外操纵臂721一端穿过第二孔与外连接轴22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外驱动臂722的一端固定连接。外驱动臂722的另一端与操纵盘3固定,以此完成将外循环风门2被操纵盘3带动的目的。
需注意的是,外驱动臂722和内操纵臂721均具有折线形结构,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可使操纵盘3的表面积减少,且使得操纵盘3转动较小的角度时,外循环风门2转动较大的距离。但与上述内连接臂组件不同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外驱动臂连接在操纵盘背离外循环风门2的表面外轨道上。
本申请还包括操纵盘基座8。操纵盘基座8固定在操纵盘3与电机之间。操纵盘基座8的一面与操纵盘3贴合固定,另一面与电机固定,因此电机的旋转可以一起带动操纵盘基座8和操纵盘一起旋转。
空调系统操作方法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申请中涉及的空调是由电机5带动操纵盘3,进而引起内循环风门1和外循环风门2不同的开合角度,以达到不同内外进风比例的目的。
如图1所示,本申请中的车辆用空调系统操作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空调控制单元接收脉冲信号,该脉冲信号中包括步进电机转动的预设方向和转动的预设步数;
2)空调控制单元驱动步进电机按照预设方向转动预设步数,以带动操纵盘旋转使得内循环风门转动至第一预设角度,外循环风门转动至第二预设角度,使得内进气量和外进气量的进气比例为预设的第一比例。
根据如上的步骤,本申请中列出了六种运行模式以适用于不同的车辆运行状况,下面将分别进行介绍。
模式一:
如图6和图7和图5所示,此时空调控制单元接收脉冲信号后,空调控制单元驱动步进电机按照逆时针方向转动的步数为0,相应转动的角度为0。即步进电机处于原位置。内循环风门处于原位置,此时角度为0°,外循环风门也处于原位置,角度为60°。此时内进气量和外进气量的进气比例为0:100。即此时内循环风门完全关闭,外循环风门进风口完全打开,处于全外循环模式。此模式主要应用于整车的除霜、除雾或换气的情况下。
模式二:
如图6和图8和图5所示,此时空调控制单元接收脉冲信号后,空调控制单元驱动步进电机按照逆时针方向转动的步数为1040步,相应转动的角度为52°。即步进电机在原位置处逆时针转动52°。内循环风门相应转动角度为45°。外循环风门处于原位置,角度为60°。此时内进气量和外进气量的进气比例为25:75。即此时内循环风门部分关闭,外循环风门进风口完全打开。
此模式主要应用于车速突然增加或急加速过程的情况下。此时空调如果处于模式一中全外循环的状态下,空调新风进风量增加,极易造成整车仪表板空调风动,且空调面板的出风口风速拨动。因此模式二部分打开内循环面板,可减缓因整车急加速过程中的进风风量拨动,使出风口风速保持稳定,增加驾乘人员的舒适性。
模式二可通过空调控制单元自行进行模式一至模式二的切换。具体如下:
1)空调控制单元判断车速变化量△,并与提前设定的第一预定值作比较。
2)若车速变化量△≥第一预定值,本申请中第一预定值为30km/h,也可设置其他标定值,此时执行下一步。
3)空调控制单元判断鼓风机风量档位V,若风量档位V≤第二预定值,本申请中第二预定值为4,或者其他标定值,此时执行下一步。
4)空调控制单元判断是否处于模式一种的全外循环模式,即内循环风门转动的第一预设角度是否为0°,外循环风门转动的第二预设角度是否为60°。若是,则运行上述的模式二。
当车速达到稳定后,可以恢复至前模式状态,即模式一。
模式三:
如图6和图9和图5所示,此时空调控制单元接收脉冲信号后,空调控制单元驱动步进电机按照逆时针方向转动的步数为1840步,相应转动的角度为92°。即步进电机在模式二位置处逆时针转动40°。内循环风门相应转动角度为75°。外循环风门处于原位置,角度为60°。此时内进气量和外进气量的进气比例为35:65。即此时内循环风门相比模式二打开部分更多,外循环风门进风口完全打开。
此模式主要应用于车辆行车采暖过程中,可快速升温的同时,也可减少行车过程中前挡风玻璃起雾的情况。该模式可快速升温,同时若匹配高压风暖,可对风暖功率进行调节,使在小的风暖功率下,节省整车的电量,增加新能源车型续航里程。
模式三可通过空调控制单元自行进行切换。具体如下:
1)空调控制器分别判定室外温度T1,发动机水温T2,空调设定温度T3,室内温度T4,车速信号V1的温度或速度区间范围.
2)若室外温度T1≤-10℃或-10<T1≤10℃(第一温度区间),发动机水温60℃<T2≤90℃(第二温度区间),空调设定温度23℃≤T3<28℃(第三温度区间),且车速信号80<V1≤120㎞/h(第一速度区间),空调设定温度T3高于室内温度T4的差值温度△T=T3-lT4I≤5℃(第一预定差值温度),则此时执行上述的模式三。
此时处于低档内循环混风比例进风,冷暖风门被步进电机带动,进行调节,鼓风机风量依据标定值自动调节,电动车风暖同步进行中间功率工作。
需指出的是,当室外温度T1≥20℃,则不执行模式三。
模式四:
如图6和图10和图5所示,此时空调控制单元接收脉冲信号后,空调控制单元驱动步进电机按照逆时针方向转动的步数为2440步,相应转动的角度为122°。即步进电机在模式三位置处逆时针转动30°。内循环风门相应转动角度为75°。外循环风门处于原位置,角度为39°。此时内进气量和外进气量的进气比例为55:45。即此时内循环风门相比模式三打开部分更多,外循环风门进风口部分关闭。
此模式相比模式三内循环进风量增加,与模式三类似,主要应用于车辆行车采暖过程中,可快速升温的同时,也可减少行车过程中前挡风玻璃起雾的情况。该模式可快速升温,同时若匹配高压风暖,可对风暖功率进行调节,使在小的风暖功率下,节省整车的电量,增加新能源车型续航里程。
模式四可通过空调控制单元自行进行切换。具体如下:
1)空调控制器判断室外温度T1,发动机水温T2,空调设定温度T3,室内温度T4,车速信号V1.
2)若室外温度T1≤-10℃或-10<T1≤10℃,发动机水温40℃<T2≤60℃,空调设定温度28℃≤T3<33℃,且车速信号0<V1≤80㎞/h,空调设定温度T3高于室内温度T4的差值温度△T=T3-lT4I,5℃≤△T<10℃,则此时执行上述的模式四。
还存在另外一种情况,若室外温度T1≥10℃,发动机水温40℃<T2≤60℃,空调设定温度23℃≤T3<33℃,且车速信号0<V1≤120㎞/h,空调设定温度T3高于室内温度T4的差值温度△T=T3-lT4I,△T<5℃,则此时执行上述的模式四。
此时处于中档内循环混风比例进风,冷暖风门被步进电机带动,进行调节,鼓风机风量依据标定值自动调节,电动车风暖同步进行中间功率工作。
需指出的是,当室外温度T1≥20℃,则不执行模式四。
模式五:
如图6和图11和图5所示,此时空调控制单元接收脉冲信号后,空调控制单元驱动步进电机按照逆时针方向转动的步数为3040步,相应转动的角度为152°。即步进电机在模式四位置处逆时针转动30°。内循环风门相应转动角度为75°。外循环风门处于原位置,角度为21°。此时内进气量和外进气量的进气比例为80:20。即此时内循环风门相比模式四打开部分更多,外循环风门进风口部分关闭。
此模式相比模式四内循环进风量增加,与模式四类似,主要应用于车辆行车采暖过程中,可快速升温的同时,也可减少行车过程中前挡风玻璃起雾的情况。该模式可快速升温,同时若匹配高压风暖,可对风暖功率进行调节,使在小的风暖功率下,节省整车的电量,增加新能源车型续航里程。
模式五可通过空调控制单元自行进行切换。具体如下:
1)空调控制器判断室外温度T1,发动机水温T2,空调设定温度T3,室内温度T4,车速信号V1.
2)若室外温度T1≤-10℃或-10<T1≤10℃时,发动机水温T2≤40℃,空调设定温度T3≥33℃,且车速信号为怠速状态,即发动机空转不作功的状态,空调设定温度T3高于室内温度T4的差值温度△T=T3-lT4I,△T≥10℃,则此时执行上述的模式五。
还存在另外一种情况,若室外温度T1≥10℃时,发动机水温T2≤40℃,空调设定温度T3≥33℃,且车速信号为怠速状态,即发动机空转不作功的状态,空调设定温度T3高于室内温度T4的差值温度△T=T3-lT4I,△T≥5℃,则此时同样执行上述的模式五。
此时处于最大档内循环混风比例进风,可快速提升进风温度,冷暖风门被步进电机带动,进行调节处于暖端最大档,鼓风机风量依据标定值自动调节,电动车风暖同步进行最大功率工作。
需指出的是,当室外温度T1≥20℃,则不执行模式五。
模式六:
如图6和图12和图5所示,此时空调控制单元接收脉冲信号后,空调控制单元驱动步进电机按照逆时针方向转动的步数为3840步,相应转动的角度为192°。即步进电机在模式五位置处逆时针转动40°。内循环风门相应转动角度为75°。外循环风门角度为21°。此时内进气量和外进气量的进气比例为100:0。即此时内循环风门完全打开,外循环风门进风口完全关闭。此时处于全内循环模式,主要适用于采暖工况,或外界空气质量较差的工况下。
如图6和图5所示,若此时空调控制单元持续接收脉冲信号,则空调控制单元继续驱动步进电机按照逆时针方向转动的步数为4880步,相应转动的角度为244°。即步进电机在模式六位置处逆时针转动52°。内循环风门相应转动角度为0°。外循环风门角度为60°。此时内进气量和外进气量的进气比例为0:100。即此时外循环风门完全打开,内循环风门进风口完全关闭。回到模式一状态。
本实施例中的模式二中内外循环双风门比例调节模式,增加车速补偿混风模式,在整车急加速过程中,可减小外循环进风比例,使出风口风速保持设定值,减少风速波动,提升驾乘人员舒适性。
本实施例中的模式三、四、五中,针对于新能源车型,在冬季行车采暖过程中,应用内外循环双风门比例调节,提升空调系统进风温度,此时高压风暖无需100%全功率全开,可进行低功率工作,节省整车电量,增加新能源车型续航里程。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仅为本公开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公开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车辆用空调系统的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包括步进电机、操纵盘、内循环风门、外循环风门,其中,所述步进电机与所述操纵盘固定连接,所述操纵盘具有内循环轨道和外循环轨道,所述内循环风门和所述外循环风门分别具有内连接轴和外连接轴,所述内连接轴和所述外连接轴分别能够在所述内循环轨道和所述外循环轨道中滑动以带动所述内循环风门和所述外循环风门旋转,所述空调系统的操作方法包括:
接收脉冲信号,所述脉冲信号包括步进电机转动的预设方向和转动的预设步数;
驱动所述步进电机按照所述预设方向转动所述预设步数,以带动所述操纵盘旋转,从而使得所述内循环风门转动至第一预设角度,且所述外循环风门转动至第二预设角度,使得所述空调系统的内进气量和外进气量的进气比例为预设的第一比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预设的第一空调系统操作模式下:
所述预设的方向为逆时针方向,所述预设步数为0步,使得所述内循环风门转动至第一预设角度为0°,所述外循环风门转动至第二预设角度为60°,使得所述空调系统的内进气量和外进气量的进气比例为0:10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预设的第二空调系统操作模式下:
所述预设的方向为逆时针方向,所述预设步数为1040步,使得所述内循环风门转动至第一预设角度为45°,所述外循环风门转动至第二预设角度为60°,使得所述空调系统的内进气量和外进气量的进气比例为25:75。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系统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将车速变化量与第一预定值作比较;
当所述车速变化量超过所述第一预定值时,将所述空调系统的鼓风机风量档位与第二预定值作比较;
当所述鼓风机风量档位小于所述第二预定值时,判断所述内循环风门转动至第一预设角度是否为0°和所述外循环风门转动至第二预设角度是否为60°;
若所述第一预设角度为0°且所述第二预设角度为60°时,执行所述第二空调系统操作模式。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预设的第三空调系统操作模式下:
所述预设的方向为逆时针方向,所述预设步数为1840步,使得所述内循环风门转动至第一预设角度为75°,所述外循环风门转动至第二预设角度为60°,使得所述空调系统的内进气量和外进气量的进气比例为35:65。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预设的第四空调系统操作模式下:
所述预设的方向为逆时针方向,所述预设步数为2440步,使得所述内循环风门转动至第一预设角度为75°,所述外循环风门转动至第二预设角度为39°,使得所述空调系统的内进气量和外进气量的进气比例为55:45。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预设的第五空调系统操作模式下:
所述预设的方向为逆时针方向,所述预设步数为3040步,使得所述内循环风门转动至第一预设角度为75°,所述外循环风门转动至第二预设角度为21°,使得所述空调系统的内进气量和外进气量的进气比例为80:20。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预设的第六空调系统操作模式下:
所述预设的方向为逆时针方向,所述预设步数为3840步,使得所述内循环风门转动至第一预设角度为75°,所述外循环风门转动至第二预设角度为0°,使得所述空调系统的内进气量和外进气量的进气比例为100:0。
9.如权利要求6-8任一所述的空调系统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判定室外温度T1、发动机水温T2、空调设定温度T3、室内温度T4和车速信号V1的速度的温度或速度区间范围;
当T1处于第一预定温度区间,T2处于第二温度区间,T3处于第三温度区间,V1处于第一速度区间,T3高于T4第一预定差值温度,且空调处于采暖需求时,则执行所述第三空调系统操作模式、第四空调系统操作模式或第五空调系统操作模式。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162881.2A CN111284295B (zh) | 2020-03-10 | 2020-03-10 | 车辆用空调系统的操作方法 |
EP21767904.2A EP4119370A4 (en) | 2020-03-10 | 2021-02-25 | METHOD FOR OPERATING A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FOR VEHICLE |
US17/910,560 US20230150337A1 (en) | 2020-03-10 | 2021-02-25 | Operating method for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for vehicle, and air-intake system thereof, and vehicle |
PCT/CN2021/077931 WO2021179913A1 (zh) | 2020-03-10 | 2021-02-25 | 车辆用空调系统的操作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162881.2A CN111284295B (zh) | 2020-03-10 | 2020-03-10 | 车辆用空调系统的操作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284295A true CN111284295A (zh) | 2020-06-16 |
CN111284295B CN111284295B (zh) | 2022-10-04 |
Family
ID=710302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162881.2A Active CN111284295B (zh) | 2020-03-10 | 2020-03-10 | 车辆用空调系统的操作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284295B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823819A (zh) * | 2020-07-31 | 2020-10-27 | 南方英特空调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空调进风箱结构 |
CN112208299A (zh) * | 2020-10-30 | 2021-01-12 | 上海马勒热系统有限公司 | 电动汽车空调系统新回风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CN112590491A (zh) * | 2020-12-02 | 2021-04-02 | 宝能(广州)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 用于车辆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及车辆 |
CN112590498A (zh) * | 2020-12-31 | 2021-04-02 | 艾泰斯热系统研发(上海)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空调箱进风补偿结构及汽车空调 |
WO2024034814A1 (en) * | 2022-08-09 | 2024-02-15 | Hanon Systems | Flap system for a heating, ventilation and air-conditioning (hvac) unit for circulating-air/fresh-air control and hvac unit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0335228A (ja) * | 1999-05-24 | 2000-12-05 | Denso Corp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CN206826357U (zh) * | 2017-06-07 | 2018-01-02 | 东风贝洱热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空调内外循环进气机构 |
CN108749509A (zh) * | 2018-04-23 | 2018-11-06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提升汽车空调采暖性能的方法 |
CN209305298U (zh) * | 2019-01-04 | 2019-08-27 | 重庆三电汽车空调有限公司 | 车用热泵空调双风门结构 |
CN110293819A (zh) * | 2019-07-17 | 2019-10-01 | 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 车用智能空调的控制方法、装置、系统及车辆 |
CN209581081U (zh) * | 2019-03-25 | 2019-11-05 | 南方英特空调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空调的内外循环风门机构 |
CN209972104U (zh) * | 2019-04-01 | 2020-01-21 | 浙江吉智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车载空调温度控制装置、系统及车辆 |
-
2020
- 2020-03-10 CN CN202010162881.2A patent/CN11128429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0335228A (ja) * | 1999-05-24 | 2000-12-05 | Denso Corp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CN206826357U (zh) * | 2017-06-07 | 2018-01-02 | 东风贝洱热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空调内外循环进气机构 |
CN108749509A (zh) * | 2018-04-23 | 2018-11-06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提升汽车空调采暖性能的方法 |
CN209305298U (zh) * | 2019-01-04 | 2019-08-27 | 重庆三电汽车空调有限公司 | 车用热泵空调双风门结构 |
CN209581081U (zh) * | 2019-03-25 | 2019-11-05 | 南方英特空调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空调的内外循环风门机构 |
CN209972104U (zh) * | 2019-04-01 | 2020-01-21 | 浙江吉智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车载空调温度控制装置、系统及车辆 |
CN110293819A (zh) * | 2019-07-17 | 2019-10-01 | 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 车用智能空调的控制方法、装置、系统及车辆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823819A (zh) * | 2020-07-31 | 2020-10-27 | 南方英特空调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空调进风箱结构 |
CN111823819B (zh) * | 2020-07-31 | 2025-03-04 | 南方英特空调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空调进风箱结构 |
CN112208299A (zh) * | 2020-10-30 | 2021-01-12 | 上海马勒热系统有限公司 | 电动汽车空调系统新回风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CN112590491A (zh) * | 2020-12-02 | 2021-04-02 | 宝能(广州)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 用于车辆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及车辆 |
CN112590498A (zh) * | 2020-12-31 | 2021-04-02 | 艾泰斯热系统研发(上海)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空调箱进风补偿结构及汽车空调 |
WO2024034814A1 (en) * | 2022-08-09 | 2024-02-15 | Hanon Systems | Flap system for a heating, ventilation and air-conditioning (hvac) unit for circulating-air/fresh-air control and hvac unit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284295B (zh) | 2022-10-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284295B (zh) | 车辆用空调系统的操作方法 | |
US8467936B2 (en) | Climate control system and method for optimizing energy consumption of a vehicle | |
CN102338442B (zh) | 用于控制车辆的暖通空调系统的系统及方法 | |
CN100352684C (zh) | 具有门驱动结构的车辆空调系统 | |
US5706667A (en) |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 |
CN108749509B (zh) | 提升汽车空调采暖性能的方法 | |
CN2918130Y (zh) | 回风调温轿车空调 | |
CN110116602B (zh) | 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暖通空调箱 | |
JP4596106B2 (ja)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
CN110962543A (zh) | 一种汽车空调机构 | |
CN204978154U (zh) | 汽车空调总成 | |
WO2021179913A1 (zh) | 车辆用空调系统的操作方法 | |
CN212046778U (zh) | 车辆用空调进风系统和车辆 | |
JPH11115462A (ja)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
CN213007498U (zh) | 用于车辆的空调风道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 |
CN221678461U (zh) | 一种汽车冷暖空调hvac总成 | |
JPS6317109A (ja) | 自動車用空調装置 | |
CN110962544A (zh) | 一种汽车空调 | |
CN222473856U (zh) | 一种商用车空调控制系统 | |
CN114701324B (zh) | 轻量化低成本后排独立空调结构 | |
JPH10109516A (ja) | 車両後席用空調装置 | |
JP2000238526A (ja)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
JPS6237767Y2 (zh) | ||
CN118003826A (zh) | 一种汽车冷暖空调hvac总成及其控制方法 | |
JPH06156055A (ja) | 車両用ヒートポンプ式空調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