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31684B - 受流器及轨道车辆的充电系统 - Google Patents
受流器及轨道车辆的充电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231684B CN111231684B CN201811445211.0A CN201811445211A CN111231684B CN 111231684 B CN111231684 B CN 111231684B CN 201811445211 A CN201811445211 A CN 201811445211A CN 111231684 B CN111231684 B CN 11123168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ail
- arm
- current
- charging system
- receiving pl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0872 buff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2829 re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5381 potential energy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3028 elev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146 energy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74 asce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70 lim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99 abra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37 locomo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961 part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60 trigge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16261 weight los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585 weight reduc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00—Current collectors for power supply lin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8—Current collectors for power supply lin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for collecting current from conductor rails
- B60L5/39—Current collectors for power supply lin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for collecting current from conductor rails from third rai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urrent-Collector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 Propelled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受流器及轨道车辆的充电系统,受流器包括:支撑架、连接轴、弹性件、正极受流板和负极受流板。连接轴设在支撑架上且连接轴相对支撑架可上下移动,弹性件分别与支撑架和连接轴配合,正极受流板和负极受流板间隔设在连接轴的下端。根据本发明的受流器,弹性件可以将受流板受到的冲击转化为弹性件的弹性势能,由此可以缓冲吸收受流板受到的冲击,降低了受流板的撞击噪声,并保护了受流板,延长了受流板的使用寿命。而且,弹性件在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可以驱动连接轴带动受流板向下移动,从而可以使受流板与导电轨的配合更加稳定、可靠,进而提高了轨道车辆充电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轨道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受流器及轨道车辆的充电系统。
背景技术
轨道车辆通常采用柔性接触网取电方式,利用弓网或靴轨接触充电,该取电方式沿途全线布置电网,取电方式投资成本普遍较高,对此,采用储能充电式的运输电力机车发展潜力巨大。
相关技术中,轨道车辆通过正极取流器和负极取流器分别与轨道梁上的正极导电轨和负极导电轨对应接触进行受电以供行驶需求。然而这种受电系统不能满足轨道车辆换向受电的需求,即当轨道车辆正向行驶时能够正常受电,而轨道车辆掉头换向之后,正极取流器与负极导电轨接触,负极取流器与正极导电轨接触,无法进行正常受电。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受流器,所述受流器具有噪声低、稳定可靠的优点。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轨道车辆的充电系统,所述轨道车辆的充电系统包括上述所述的受流器。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受流器,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适于固定在轨道车辆上;连接轴,所述连接轴设在所述支撑架上且所述连接轴相对所述支撑架可上下移动;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分别与所述支撑架和所述连接轴配合;正极受流板和负极受流板,所述正极受流板和所述负极受流板间隔设在所述连接轴的下端。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受流器,当受流板受到上下方向的冲击时,正极受流板和负极受流板可以推动连接轴沿上下方向移动,并挤压弹性件发生弹性形变,从而可以将受流板受到的冲击转化为弹性件的弹性势能,由此可以缓冲吸收受流板受到的冲击,降低了受流板的撞击噪声,并保护了受流板,延长了受流板的使用寿命。而且,在弹性件的弹性恢复力作用下,弹性件可以驱动连接轴带动受流板向下移动,从而可以使受流板与导电轨的配合更加稳定、可靠,进而提高了轨道车辆充电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连接轴包括:连接柱;和外筒,所述外筒外套于所述连接柱,所述外筒相对于所述连接柱可上下移动,所述弹性件外套于所述连接柱,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支撑架相抵,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外筒相抵。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连接柱穿出所述支撑架的上端面,且所述连接柱设有与所述支撑架的上端面相抵的止挡部。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架包括:固定板,所述固定板适于固定在所述轨道车辆上;外套管,所述外套管设在所述固定板的下方且与所述固定板间隔设置;多个延伸臂,每个所述延伸臂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固定板和所述外套管相连,所述连接轴的上端与所述固定板相连,所述连接轴的下端穿过所述外套管与所述正极受流板和所述负极受流板相连。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连接轴和所述外套管中的一个设有止转块,另一个设有与所述止转块相适配的止转槽。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架还包括:内套筒,所述内套筒位于所述外套管与所述连接轴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内套筒为柔性件。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延伸臂中的至少一个设有第一减重槽。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固定臂,所述固定臂的上端与所述连接轴连接,所述固定臂的下端向下延伸出间隔设置的第一子臂和第二子臂,所述正极受流板设于所述第一子臂的下端,所述负极受流板设于所述第二子臂的下端。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子臂和所述第二子臂中的至少一个设有第二减重槽。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正极受流板与所述第一子臂之间、所述负极受流板与所述第二子臂之间均设有柔性缓冲件。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正极受流板和所述负极受流板的两端的均设有导向部,所述导向部的厚度沿所述正极受流板或所述负极受流板的两端向中间的方向逐渐增大。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轨道车辆的充电系统,包括:受流器,所述受流器为上述所述的受流器;充电装置,所述充电装置适于与所述受流器接触为所述轨道车辆充电。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轨道车辆的充电系统,通过设置充电装置可以上下移动以与受流器接触或分离,可以提升轨道车辆的充电自主性,可以防止轨道车辆出现被动充电的现象,从而可以延长电池和受流器的使用寿命。而且,在不充电情况下,充电装置与受流器之间不接触,可以避免充电装置与受流器之间的摩擦和碰撞,不仅可以减小轨道车辆运行噪声,还可以延长充电系统的使用寿命。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充电装置包括:导电轨,所述导电轨可相对轨道车辆上下移动,所述导电轨可移动至与所述受流器接触;驱动件,所述驱动件与所述导电轨相连以驱动所述导电轨上下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受流器为两个;所述充电装置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导电轨,两个所述导电轨分为正极导电轨和负极导电轨;所述充电系统被构造成在所述轨道车辆正向行驶和掉头行驶之间切换时,所述正极导电轨适于与两个所述受流器的所述正极受流板切换接触,所述负极导电轨适于与两个所述受流器的所述负极受流板切换接触。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正极导电轨和所述负极导电轨均设于轨道梁,所述正极导电轨与所述负极导电轨距离所述轨道梁的中心线的距离不相等。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受流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受流器的剖视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充电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圈示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充电轨与受流器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升降平台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升降平台的侧视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容纳箱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升降平台与开闭装置的配合结构在第一视图角度下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升降平台与开闭装置的配合结构在第二视图角度下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升降平台与开闭装置的配合结构在第三视图角度下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升降平台与开闭装置的配合结构的主视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升降平台与开闭装置的配合结构的仰视图;
图14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升降平台与开闭装置的配合结构的仰视图;
图1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轨道车辆的充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轨道梁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受流器100,
支撑架10,固定板110,外套管120,止转槽121,延伸臂130,第一减重槽131,
连接轴20,连接柱210,止挡部211,止转块212,外筒220,
弹性件30,
固定臂40,第一子臂410,第二子臂420,柔性缓冲件430,第二减重槽440,
受流板50,正极受流板510,负极受流板520,导向部530,
充电装置60,
升降平台6,
放置板61,
驱动件62,
伸缩件63,
连接臂组631,第一连接臂6311,第一滑块6311a,第二连接臂6312,第二滑块6312a,旋转轴6313,第一枢转座6314,第二枢转座6315,第一滑动座6316,第一滑槽6316a,第二滑动座6317,第二滑槽6317a,
开闭装置64,
开闭板641,第三滑槽6411,
联动机构642,竖向联动单元6421,安装底座64211,第一连接件64212,第二连接件64213,第三连接件64214,横向联动单元6422,移动件64221,第一活动臂64221a,第二活动臂64221b,第三活动臂64221c,固定部64222,转动杆64223,第三滑块64224,枢转轴64225,
滑轨643,
容纳箱65,伸出口65a,
支撑座66,定位凸块661,
导电轨610,正极导电轨611,负极导电轨612,底板7,
转向架70,
轨道梁80,道岔810,环形轨道段820,
充电系统10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图16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受流器100及轨道车辆的充电系统1000。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受流器100,受流器100包括:支撑架10、连接轴20、弹性件30、正极受流板510和负极受流板520。
具体而言,如图1和图2所示,支撑架10适于固定在轨道车辆上,连接轴20设在支撑架10上且连接轴20相对支撑架10可上下移动,正极受流板510和负极受流板520间隔设在连接轴20的下端。弹性件30分别与支撑架10和连接轴20配合。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受流器100,当受流板50受到上下方向的冲击时,正极受流板510和负极受流板520可以推动连接轴20沿上下方向移动,并挤压弹性件30发生弹性形变,从而可以将受流板50受到的冲击转化为弹性件30的弹性势能,由此可以缓冲吸收受流板50受到的冲击,降低了受流板50的撞击噪声,并保护了受流板50,延长了受流板50的使用寿命。而且,在弹性件30的弹性恢复力作用下,弹性件30可以驱动连接轴20带动受流板50向下移动,从而可以使受流板50与导电轨610的配合更加稳定、可靠,进而提高了轨道车辆充电系统1000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连接轴20包括:连接柱210和外筒220。
其中,外筒220外套于连接柱210,如图2所示,外筒220由下向上外套于连接柱210。外筒220相对于连接柱210可上下移动。由此,当外筒220相对于连接柱210上下移动时,可以带动受流板50上下移动,以缓冲、吸收受流板50受到的冲击。
如图2所示,弹性件30外套于连接柱210,弹性件30的一端与支撑架10相抵,弹性件30的另一端与外筒220相抵。需要说明的是,当受流板50与导电轨610接触时,导电轨610可以对受流板50产生向上的作用力,推动受流板50向上运动。受流板50向上运动的过程中,推动外筒220挤压弹性件30发生弹性形变,从而可以将受流板50受到的冲击力转化为弹性件30的弹性势能。而且,在弹性件30的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弹性件30可以朝向导电轨610的方向推动受流板50,从而可以提高受流板50与导电轨610配合的可靠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如图2所示,连接柱210穿出支撑架10的上端面,且连接柱210设有与支撑架10的上端面相抵的止挡部211。如图2所示,止挡部211可以是螺栓,连接柱210的上端穿出支撑架10的上端面后与螺栓螺纹连接。由此,通过设置止挡部211,可以避免连接柱210与支撑架10脱离。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支撑架10包括:固定板110、外套管120和多个延伸臂130。其中,固定板110固定在轨道车辆上,外套管120设在固定板110的下方且与固定板110间隔设置。每个延伸臂130的两端分别与固定板110和外套管120相连,连接轴20的上端与固定板110相连,连接轴20的下端穿过外套管120与正极受流板510和负极受流板520相连。由此,可以提提高受流器100的结构稳定性。
具体而言,如图1和图2所示,固定板110可以通过螺栓连接或螺钉连接的方式固定在轨道车辆的转向架70上,延伸臂130可以起到固定和连接外套管120的作用,外套管120套设在连接轴20上,外套管120可以对连接轴20起到导向的作用,可以防止连接轴20在向上移动的同时左右摆动,从而可以使受流板50与导电轨610紧密地贴合在一起。可选地,固定板110、多个延伸臂130和外套管120可以设置成一体成型件,由此不仅可以提升受流器100的装配效率,还可以使受流器100的整体结构更加牢固。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连接轴20和外套管120中的一个设有止转块212,另一个设有与止转块212相适配的止转槽121。如图2所示,可以在连接柱210上设置止转块212,在外套管120上设置止转槽121。止转块212可以设于连接柱210的外周壁上,止转块212沿上下方向延伸。相应地,止转槽121设于外套管120的内周壁上,止转槽121沿上下方向延伸。止转块212在止转槽121内可沿上下方向移动。由此,可以避免连接柱210在上下移动的过程中相对于外套管120发生转动,从而可以提高受流板50与导电轨610配合的牢固性和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止转槽121可以沿上下方向贯通外套管120。止转槽121也可以向下贯通外套管120,止转槽121的上端封闭。由此,可以利用止转槽121限定连接柱210的上下移动位移。例如,当连接柱210向上移动至预定距离后,止转块212与止转槽121的上方的端壁相抵,以限制连接柱210的进一步移动。可以理解的是,止转块212也可以设在外套管120的内周壁,在连接轴20的外周壁上设置与止转块212相适配的止转槽121。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架10还包括:内套筒(图中未示出),内套筒位于外套管120与连接轴20之间。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在外套管120与连接轴20之间设置内套筒,可以提高外套管120与连接轴20之间配合的牢固性和可靠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内套筒为柔性件。内套筒采用柔性件,可以提高外套管120与连接轴20之间配合的牢固性和可靠性。而且,柔性件的内套筒可以缓冲、吸收连接轴20与外套筒120之间的冲击,有效避免了连接轴20与外套管120之间发生碰撞损坏,并可以减少连接轴20与外套筒120之间的摩擦和磨损,从而提高了支撑架10的使用寿命。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延伸臂130中的至少一个设有第一减重槽131。如图1所示,可以在每个延伸臂130上均设置第一减重槽131,第一减重槽131可以沿厚度方向贯穿对应的延伸臂130。由此,可以节省支撑架10的材料用量,降低支撑架10的生产成本。而且,可以减小支撑架10的整体重量。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受流器100还可以包括:固定臂40,固定臂40的上端与连接轴20连接,固定臂40的下端向下延伸出间隔设置的第一子臂410和第二子臂420,正极受流板510设于第一子臂410的下端,负极受流板520设于第二子臂420的下端。由此,便于正极受流板510和负极受流板520的固定连接。
其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子臂410和第二子臂420可以设置为弧形臂,由此,可以使第一子臂410和第二子臂420的受力分散均匀,提高了固定臂40的结构强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第一子臂410和第二子臂420中的至少一个设有第二减重槽440。也就是说,可以在第一子臂410上设置第二减重槽440;也可以在第二子臂420上设置第二减重槽440;当然还可以在第一子臂410和第二子臂420上均设置第二减重槽440。
如图1所示,第一子臂410和第二子臂420上均设有第二减重槽440,第二减重槽440沿厚度方向贯穿对应的第一子臂410和第二子臂420。通过在第一子臂410和第二子臂420上设置第二减重槽440,可以节省受流器100的材料用量,降低受流器100的生产成本。而且,可以减小受流器100的整体重量。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正极受流板510与第一子臂410之间、负极受流板520与第二子臂420之间均设有柔性缓冲件430。需要说明的是,当受流器100受到上下方向上的冲击时,柔性缓冲件430可以缓冲、吸收正极受流板510与第一子臂410之间、负极受流板520与第二子臂420之间的冲击力,从而有效保护了受流器100,提高了受流器100的使用寿命。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如图2所示,正极受流板510和负极受流板520的两端的均设有导向部530,导向部530的厚度沿正极受流板510或负极受流板520的两端向中间的方向逐渐增大。如图2所示,受流板50被构造为中间厚、两端薄的形状。由此,当受流板50与导电轨610接触时,导向部530可以起到导向的作用,从而便于受流板50与对应的导向轨610之间的接触配合。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轨道车辆的充电系统1000,如图5所示,充电系统1000包括:受流器100和充电装置60,受流器100为上述所述的受流器100,充电装置60适于与受流器100接触或者脱离。
需要说明的是,当需要对轨道车辆进行充电时,充电装置60可以向上移动以与受流器100接触形成闭合回路,从而可以对轨道车辆进行充电。当不需要对轨道车辆进行充电时,充电装置60可以向下移动脱离受流器100。由此,可以避免充电装置60与受流器100发生干涉和摩擦,提高了充电系统1000的使用寿命。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轨道车辆的充电系统1000,通过设置充电装置60可以上下移动以与受流器100接触或分离,可以提升轨道车辆的充电自主性,可以防止轨道车辆出现被动充电的现象,从而可以延长电池和受流器100的使用寿命。而且,在不充电情况下,充电装置60与受流器100之间不接触,可以避免充电装置60与受流器100之间的摩擦和碰撞,不仅可以减小轨道车辆运行噪声,还可以延长充电系统1000的使用寿命。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如图3和图4所示,充电装置60包括:导电轨610和驱动件62,导电轨610可相对轨道车辆上下移动,驱动件62与导电轨610相连以驱动导电轨610上下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当轨道车辆需要进行充电时,驱动件62可以驱动导电轨610向上移动以与受流器100接触,受流器100与导电轨610之间可以形成电连接回路,由此可以对轨道车辆内的蓄能装置进行充电。当轨道车辆充电完成后,驱动件62可以驱动导电轨610向下移动,导电轨610与受流器100分离,受流器100与导电轨610之间的电连接回路断开。
可选地,充电装置60可以设在车站内,充电装置60也可以设在专门的停车线内,可以根据实际的使用需求选择设置。
例如,充电装置60设在车站内。当轨道车辆进站时,若轨道车辆需要充电,轨道车辆可以将需要充电的信号传递至充电控制系统。当轨道车辆进站停稳后,充电控制系统给驱动件62发送充电信号,驱动件62驱动导电轨610向上移动以与导电轨610接触。当轨道车辆的蓄能装置电量充满后,轨道车辆可以将充电结束信号传递至充电控制系统,充电控制系统可以给驱动件62发送结束充电信号,驱动件62驱动导电轨610向下移动以与导电轨610分离,轨道车辆可以正常运行。当轨道车辆进站时,若轨道车辆无需充电,轨道车辆可以将不需要充电的信号传递至充电控制系统。当轨道车辆进站后,驱动件62保持静止,导电轨610不与受流器100接触。
由此,通过上述设置,驱动件62可以根据轨道车辆的充电需求控制导电轨610与受流器100接触或分离,从而可以提升轨道车辆的充电自主性,可以防止轨道车辆出现被动充电的现象,可以延长电池和受流器100的使用寿命。而且,通过采用驱动件62驱动导电轨610与受流器100接触,可以减轻导电轨610与受流器100之间的摩擦和碰撞,不仅可以减小轨道车辆充电时的工作噪声,还可以延长受流器100的使用寿命。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充电系统1000还包括升降平台6,其中导电轨610设在升降平台6上,充电系统1000可以对行驶在轨道梁上的轨道车辆进行充电。
升降平台6可以包括放置板61和上述所述的驱动件62,驱动件62的上端可以与放置板61相连以驱动放置板61上下移动,导电轨610可以设在放置板61上以跟随放置板61上下移动,导电轨610可移动至与受流器100接触。
具体而言,升降平台6可以驱动放置板61上下移动,由此可以带动导电轨610上下移动。当充电系统1000进行充电时,驱动件62可以驱动放置板61向上移动,放置板61可以带动导电轨610跟随其同步移动,导电轨610可以移动至与受流器100相配合的位置并与受流器100组成电连接,导电轨610可以对轨道车辆进行充电。当充电系统1000充电完成后,驱动件62可以驱动放置板61向下移动,由此可以带动导电轨610与受流器100分离,受流器100与导电轨610之间的电连接回路断开。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示例中,轨道梁80的中间设有凹部形成逃生空间以供人员进行逃生,充电系统1000可以设在逃生空间的下方。当轨道车辆需要进行充电时,驱动件62可以驱动放置板61带动导电轨610向上移动至逃生空间内。当导电轨610与受流器100完全接触后,驱动件62停止驱动,导电轨610与受流器100之间形成闭合的充电回路以对轨道车辆进行充电。当轨道车辆充电完成后,驱动件62可以驱动放置板61向下移动,导电轨610与受流器100分离,导电轨610收纳在轨道系统的逃生空间的下方。
由此,通过上述设置,升降平台6可以实现导电轨610的上升和下降。当充电系统1000充电时,升降平台6可以带动导电轨610移动至逃生空间内,当充电系统1000充电完成后,升降平台6可以带动导电轨610收纳在逃生空间的下方,由此可以使逃生空间保持通畅,可以防止导电轨610对逃生人员产生二次伤害,从而可以提升充电系统1000的使用安全性。而且,还可以根据实际的充电需求选择升降平台6的升降,可以避免轨道车辆出现被动充电现象,从而可以延长轨道车辆内的电池的使用寿命。升降平台6自动控制,无需手工参与充电,从而可以提升充电系统1000的使用安全性。
在图9和图10所示的具体示例中,升降平台6上设有四个间隔设置的支撑座66,支撑座66由绝缘的SMC材料制成。支撑座66的底部与升降平台6相连,支撑座66的顶部设有两个间隔设置的定位凸块661,每个定位凸块661均与支撑座66螺栓连接,两个定位凸块661之间限定出导电轨610的放置空间。导电轨610为两个,两个导电轨610平行设置。当导电轨610与支撑座66装配时,每个导电轨610可以放置在两个支撑座66上,定位凸块661可以止抵在导电轨610的外周壁上,由此可以对导电轨610起到很好的固定作用。由此,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导电轨610与升降平台6的配合结构更加简单、牢固,从而还可以提升充电系统1000的充电稳定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驱动件62可驱动放置板61沿竖直方向上下移动,由此可以缩短放置板61的移动位移,可以提升充电效率。当然,驱动件62也可以驱动放置板61沿着倾斜延伸的移动轨迹进行移动,只要能够驱动导电轨610与受流器100接触即可。
如图6和图7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升降平台6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可伸缩的伸缩件63,伸缩件63的上端可以与放置板61相连,当放置板61移动时伸缩件63可以在高度方向(如图6所示的上下方向)上伸缩以支撑放置板61。由此,伸缩件63可以减轻驱动件62的支撑压力,从而可以使驱动件62正常的运行。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伸缩件63还可以包括自锁机构(图未示出),当伸缩件63延伸至设定位置时,自锁机构可以触发以使伸缩件63保持当前位置,自锁机构可以使伸缩件63保持当前的延伸长度,从而可以使伸缩件63牢固地支撑放置板61,可以使导电轨610与受流器100的配合更加牢固。
如图6和图7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个伸缩件63可以包括至少一个连接臂组631,其中,每个连接臂组631可以包括第一枢转座6314、第二枢转座6315、第一滑动座6316、第二滑动座6317、第一连接臂6311和第二连接臂6312,第一枢转座6314可以固定设置在放置板61的底部,第一枢转座6314和第二枢转座6315可以在上下方向间隔设置,第二滑动座6317可以固定设置在放置板61底部,第二滑动座6317和第一滑动座6316可以在上下方向间隔设置,第一连接臂6311的上端可以与第一枢转座6314可枢转地连接,第一连接臂6311的下端可以与第一滑动座6316可转动且可滑动地连接,第二连接臂6312的上端可以与第二滑动座6317可转动且可滑动地连接,第二连接臂6312的下端可以与第二枢转座6315可枢转地连接,第一连接臂6311和第二连接臂6312之间可枢转地连接。
具体而言,第一连接臂6311可以与第二连接臂6312枢转连接,当伸缩件63的延伸长度发生改变时,第一连接臂6311与第二连接臂6312之间可以相互转动,第一连接臂6311的上端可以相对第一枢转座6314转动,第一连接臂6311的下端可以相对第一滑动座6316转动,第一连接臂6311与第一滑动座6316转动配合的同时还可以相对第一滑动座6316滑动。第二连接臂6312的下端可以相对第二枢转座6315转动,第二连接臂6312的上端可以相对第二滑动座6317转动,第二连接臂6312与第二滑动座6317转动配合的同时还可以相对第二滑动座6317滑动。由此,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伸缩件63的结构设计更加巧妙,可以满足升降平台6的使用需求。
例如,如图7所示,伸缩件63可以包括一对连接臂组631,连接臂组631包括交叉设置的第一连接臂6311和第二连接臂6312,第一连接臂6311和第二连接臂6312之间通过旋转轴6313枢转相连。当充电系统1000充电时,升降平台6向上移动,伸缩件63的延伸长度增大。第一连接臂6311和第二连接臂6312之间相对转动以使第一连接臂6311和第二连接臂6312之间的夹角α减小,第一连接臂6311的上端可以相对第一枢转座6314转动,第一连接臂6311的下端可以相对第一滑动座6316转动,第一连接臂6311与第一滑动座6316转动配合的同时还可以相对第一滑动座6316向前滑动。第二连接臂6312的下端可以相对第二枢转座6315转动,第二连接臂6312的上端可以相对第二滑动座6317转动,第二连接臂6312与第二滑动座6317转动配合的同时还可以相对第二滑动座6317向前滑动。第一连接臂6311相对第一滑动座6316的滑动距离与第二连接臂6312相对第二滑动座6317的滑动距离相同。
当充电系统1000充电完成后,升降平台6向下移动,导电轨610与受流器100分离,伸缩件63的延伸长度减小。第一连接臂6311和第二连接臂6312之间相对转动以使第一连接臂6311和第二连接臂6312之间的夹角α增大,第一连接臂6311的上端可以相对第一枢转座6314转动,第一连接臂6311的下端可以相对第一滑动座6316转动,第一连接臂6311与第一滑动座6316转动配合的同时还可以相对第一滑动座6316向后滑动。第二连接臂6312的下端可以相对第二枢转座6315转动,第二连接臂6312的上端可以相对第二滑动座6317转动,第二连接臂6312与第二滑动座6317转动配合的同时还可以相对第二滑动座6317向后滑动。第一连接臂6311相对第一滑动座6316的滑动距离与第二连接臂6312相对第二滑动座6317的滑动距离相同。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滑动座6316上可以设有第一滑槽6316a,第一连接臂6311的下端可以设有第一滑块6311a,第一滑块6311a与第一滑槽6316a可转动且可滑动地配合,第二滑动座6317可以设有第二滑槽6317a,第二连接臂6312的上端可以设有第二滑块6312a,第二滑块6312a与第二滑槽6317a可转动且可滑动地配合,由此,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第一连接臂6311与第一滑动座6316、第二连接臂6312与第二滑动座6317之间的配合结构更加简单,还可以使伸缩件63的运行更加顺畅。
可选地,第一连接臂6311的下端也可以与第一滑块6311a转动相连,第一滑块6311a可以与第一滑槽6316a滑动配合,当伸缩件63的延伸长度发生改变时,第一连接臂6311可以给第一滑块6311a施加推力以使第一滑块6311a在第一滑槽6316a内前后滑动。
可选地,第二连接臂6312的上端也可以与第二滑块6312a转动相连,第二滑块6312a可以与第二滑槽6317a滑动配合,当伸缩件63的延伸长度发生改变时,第二连接臂6312可以给第二滑块6312a施加推力以使第二滑块6312a在第二滑槽6317a内前后滑动。
可选地,伸缩件63也可以包括多个连接臂组631,多个连接臂组631可以在上下方向上顺序连接,可以根据升降平台6的升降位移大小选择设置,本发明对此不做具体限制。可以理解的是,伸缩件63的设计形式并不唯一,只要能够实现升降平台6的上升和下降即可。例如,伸缩件63也可以为弹簧。
如图6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伸缩件63可以为两个,两个伸缩件63分布在驱动件62的两侧,两个伸缩件63可以同时起到支撑放置板61的作用,由此可以使升降平台6的结构更加牢固。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升降平台6上也可以设置多个伸缩件63,可以根据升降平台6的结构需求选择设置。
可选地,升降平台6还可以包括底板7,驱动件62和伸缩件63的下端可以与底板7相连。第一滑动座6316和第二枢转座6315可以设在放置板61上。进一步地,第一滑动座6316可以与放置板61设置成一体成型件,第二枢转座6315也可以与放置板61设置成一体成型件,第一滑动座6316和第二枢转座6315还可以与放置板61设置成一体成型件,由此,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升降平台6的整体结构更加简单,提升装配效率。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驱动件62可以为液压驱动缸,液压驱动缸可以将液压能转化成机械能并可以沿直线方向往复移动,运行比较平稳,由此可以提升驱动件62的运行平稳性,从而可以确保充电系统1000的工作稳定性。可选地,驱动件62也可以为直线电机。
如图9-图11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升降平台6还可以包括:开闭装置64,开闭装置64可以具有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在开闭装置64处于打开状态时,开闭装置64可以避让导电轨610的运动路径,在开闭装置64处于关闭状态时,开闭装置64可以位于阻挡导电轨610的上升的位置,开闭装置64可以对导电轨610起到防护的作用,可以提升充电系统1000的使用安全性。
具体而言,当充电系统1000进行充电时,开闭装置64处于打开状态,驱动件62可以驱动导电轨610上升至充电位置以与受流器100配合。当充电系统1000充电完成后,驱动件62可以驱动导电轨610向下移动,然后开闭装置64可以调节至关闭状态,开闭装置64可以对导电轨610起到防护的作用,可以防止杂物落入到导电轨610上,还可以防止轨道防护人员碰触到导电轨610而引发安全事故。
例如,轨道梁80内可以设有用于容纳升降平台6和导电轨610的容纳槽,容纳槽的上方设有开口,开闭装置64可以打开或关闭开口。当充电系统1000进行充电时,开闭装置64打开开口,驱动件62可以驱动导电轨610从容纳槽内伸出。当充电系统1000充电完成后,驱动件62可以驱动导电轨610收纳至容纳槽内,然后开闭装置64可以关闭开口。
如图9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开闭装置64可以包括开闭板641和联动机构642,联动机构642可以与开闭板641和放置板61相连,当放置板61上下移动时,放置板61可以通过联动机构642带动开闭板641移动,使得开闭装置64可以在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之间切换。在开闭装置64处于打开状态时,开闭板641可以避让导电轨610的运动路径,在开闭装置64处于关闭状态时,开闭板641可以阻挡导电轨610的上升,由此,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开闭装置64的设计形式更加简单。
可选地,开闭装置64可以包括一个开闭板641,联动机构642可以驱动开闭板641朝向不同的方向移动。当开闭装置64切换至打开状态时,联动机构642可以驱动开闭板641正向移动,开闭板641可以避让导电轨610的运动路径。当开闭装置64切换至关闭状态时,联动机构642可以驱动开闭板641反向移动,开闭板641位于导电轨610的正上方。
可选地,开闭装置64也可以包括两个开闭板641。当开闭装置64切换至打开状态时,联动机构642可以驱动两个开闭板641朝向远离彼此的方向移动以限定出导电轨610的上升空间。当开闭装置64切换至关闭状态时,联动机构642可以驱动两个开闭板641朝向靠近彼此的方向移动,两个开闭板641位于导电轨610的正上方。
如图12和图13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联动机构642可以包括竖向联动单元6421和横向联动单元6422,竖向联动单元6421的一端可以与放置板61相连以由放置板61驱动运动,竖向联动单元6421的另一端可以与横向联动单元6422相连以驱动横向联动单元6422运动,横向联动单元6422可以与开闭板641相连并带动开闭板641移动。
具体而言,当充电系统1000进行充电时,驱动件62可以驱动放置板61向上移动,放置板61移动的同时可以驱动竖向联动单元6421运动,竖向联动单元6421可以驱动横向联动单元6422移动,由此横向联动单元6422可以带动开闭板641正向移动以避让导电轨610的运动路径。当充电系统1000充电完成后,驱动件62可以驱动放置板61向下移动,放置板61移动的同时可以驱动竖向联动单元6421运动,竖向联动单元6421可以驱动横向联动单元6422移动,由此横向联动单元6422可以带动开闭板641反向移动以避让导电轨610的运动路径。由此,通过上述设置,放置板61、竖向联动单元6421、横向联动单元6422和开闭板641之间可以实现联动,不仅可以使联动机构642的运行更加顺畅,还可以提升开闭装置64的工作效率。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联动机构642的设计形式并不仅限于此。例如,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中,联动机构642可以带动开闭板641纵向移动以避让导电轨610,联动机构642也可以朝向空间内的其他方向移动,只要能够避让导电轨610和恢复至关闭状态即可,本发明对开闭板641的运动形式不做具体限制。
如图9和图10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竖向联动单元6421可以包括:安装底座64211和第一连接件64212,安装底座64211可以设在放置板61上,第一连接件64212的一端可以与安装底座64211转动配合,第一连接件64212的另一端可以与横向联动单元6422转动相连。具体而言,当放置板61向上移动时,竖向联动单元6421和横向联动单元6422之间的间距减小,第一连接件64212可以逆时针旋转,第一连接件64212的上端可以给横向联动单元6422施加拉力,由此可以驱动开闭板641避让导电轨610的运动路径。当放置板61向下移动时,竖向联动单元6421和横向联动单元6422之间的间距增大,第一连接件64212可以顺时针旋转,第一连接件64212的上端可以给横向联动单元6422施加推力,由此可以驱动开闭板641阻挡导电轨610的上升。由此,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竖向联动单元6421的结构设计形式和操作方式更加简单、可以提升工作效率。
如图9和图10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竖向联动单元6421可以包括:安装底座64211、第一连接件64212和第二连接件64213,安装底座64211可以设在放置板61上,第一连接件64212的一端可以与安装底座64211转动配合,第一连接件64212的另一端可以与横向联动单元6422相连,第二连接件64213的一端可以与安装底座64211转动配合,第二连接件64213的另一端可以与横向联动单元6422相连。具体而言,当放置板61上下移动时,第一连接件64212和第二连接件64213可以相对安装底座64211转动,第一连接件64212和/或第二连接件64213在转动时可以给横向联动单元6422施加作用力,作用力可以使横向联动单元6422与开闭板641之间进行联动,从而可以使开闭装置64在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之间灵活切换。由此,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竖向联动单元6421的结构设计更加简单,操作比较方便。
如图9、图10和图12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竖向联动单元6421还可以包括第三连接件64214,第三连接件64214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设在安装底座64211上,第一连接件64212和第二连接件64213可以分别与第三连接件64214转动相连,由此可以使竖向联动单元6421的整体结构更加协调,可以使开闭装置64的运行更加顺畅。例如,第三连接件64214的下端可以与安装底座64211转动相连,第三连接件64214的上端和第一连接件64212和第二连接件64213的下端通过旋转销相连,第二连接件64213和第三连接件64214可以通过旋转销进行转动。
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横向联动单元6422可以包括:移动件64221、固定部64222和两个转动杆64223,移动件64221可以与竖向联动单元6421相连以由竖向联动单元6421驱动移动,固定部64222可以与移动件64221滑动配合,固定部64222相对轨道梁80静止,两个转动杆64223可以交叉设置且通过枢转轴64225枢转连接,每个转动杆64223的两端可以分别与两个开闭板641相连,每个转动杆64223的一端可以与其中一个开闭板641转动相连,每个转动杆64223的另一端可以相对另一个开闭板641可转动且可滑动地相连,移动件64221可以与两个转动杆64223相连以改变两个转动杆64223的夹角。
具体而言,当开闭装置64需要调节至打开状态或关闭状态时,竖向联动单元6421可以给移动件64221施加作用力,移动件64221可以驱动两个开闭板641移动。固定部64222可以对移动件64221起到限位的作用,可以确保移动件64221沿设定的轨迹往复移动。例如,开闭板641为两个并与横向联动单元6422相连。当放置板61向上移动时,竖向联动单元6421可以给移动件64221施加推力,移动件64221可以驱动两个开闭板641朝向远离彼此的方向运动以限定出导电轨610的上升空间。当放置板61向下移动时,竖向联动单元6421可以给移动件64221施加拉力,移动件64221可以驱动两个开闭板641朝向靠近彼此的方向运动以切换至关闭状态。由此,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横向联动单元6422的结构设计更加简单,操作比较方便。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示例中,移动件64221可以包括第一活动臂64221a、第二活动臂64221b和第三活动臂64221c,第一活动臂64221a可以在开闭板641的长度方向(如图13所示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第一活动臂64221a的一端与第一连接件64212的上端相连,第一活动臂64221a的另一端同时与第二活动臂64221b和第三活动臂64221c的第一端转动相连。第二活动臂64221b的第二端与其中一个开闭板641转动相连,第三活动臂64221c的第二端与另一个开闭板641转动相连。当放置板61向上移动时,第一连接件64212和第二连接件64213之间的夹角增大,第一连接件64212的上端可以拉着第一活动臂64221a向前移动,第一活动臂64221a移动的同时可以给第二活动臂64221b和第三活动臂64221c施加拉力。第二活动臂64221b和第三活动臂64221c可以相对第一活动臂64221a转动,第二活动臂64221b和第三活动臂64221c之间的夹角减小,第二活动臂64221b和第三活动臂64221c可以驱动两个开闭板641朝向远离彼此的方向移动以避让导电轨610的运行轨迹。当放置板61向下移动时,第一连接件64212和第二连接件64213之间的夹角减小,第一连接件64212的上端可以推着第一活动臂64221a向后移动,第一活动臂64221a移动的同时可以给第二活动臂64221b和第三活动臂64221c施加推力,第二活动臂64221b和第三活动臂64221c相对第一活动臂64221a转动,第二活动臂64221b和第三活动臂64221c之间的夹角增大,第二活动臂64221b和第三活动臂64221c可以驱动两个开闭板641朝向靠近彼此的方向移动至导电轨610的正上方。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具体示例中,开闭装置64包括竖向联动单元6421和横向联动单元6422。竖向联动单元6421可以包括:安装底座64211、第一连接件64212、第二连接件64213和第三连接件64214,安装底座64211可以设在放置板61上,第三连接件64214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设在安装底座64211上,第一连接件64212和第二连接件64213可以分别与第三连接件64214的第二端转动相连。横向联动单元6422包括:移动件64221、固定部64222和两个转动件,第二连接件64213的上端与固定部64222相连,第一连接件64212的上端与移动件64221枢转相连,固定部64222与放置板61保持相对静止。
移动件64221可以包括第一活动臂64221a、第二活动臂64221b和第三活动臂64221c,第一活动臂64221a在开闭板641的长度方向(如图13所示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第一活动臂64221a的一端与第一连接件64212的上端相连,第一活动臂64221a的另一端同时与第二活动臂64221b和第三活动臂64221c的第一端转动相连。两个转动杆64223交叉设置且两个转动杆64223转动配合。每个转动杆64223的一端可以与其中一个开闭板641转动相连,每个转动杆64223的另一端可以相对另一个开闭板641可转动且可滑动,移动件64221可以与两个转动杆64223相连以改变两个转动杆64223的夹角β。
当放置板61向上移动时,第一连接件64212和第二连接件64213之间的夹角增大,第一连接件64212的上端可以拉着第一活动臂64221a向前移动,第一活动臂64221a移动的同时可以给第二活动臂64221b和第三活动臂64221c施加拉力,第二活动臂64221b和第三活动臂64221c相对第一活动臂64221a转动,第二活动臂64221b和第三活动臂64221c之间的夹角减小。在第二活动臂64221b和第三活动臂64221c的拉力的作用下,两个转动杆64223之间相对转动且两个转动杆64223之间的夹角β增大,由此可以拉动两个开闭板641朝向远离彼此的方向移动,从而可以限定出导电轨610的上升空间。当放置板61向下移动时,第一连接件64212和第二连接件64213之间的夹角减小,第一连接件64212的上端可以推着第一活动臂64221a向后移动,第一活动臂64221a移动的同时可以给第二活动臂64221b和第三活动臂64221c施加推力。第二活动臂64221b和第三活动臂64221c相对第一活动臂64221a转动,第二活动臂64221b和第三活动臂64221c之间的夹角减小。在第二活动臂64221b和第三活动臂64221c的推力的作用下,两个转动杆64223之间相对转动且两个转动杆64223之间的夹角β减小,由此可以拉动两个开闭板641朝向远离靠近的方向移动,两个开闭板641可以位于导电轨610的正上方。
可选地,开闭板641可以为两个,每个开闭板641上均设有其长度方向(如图13所示的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三滑槽6411,每个第三滑槽6411内可以设有与两个间隔分布且与第三滑槽6411滑动配合第三滑块64224。两个转动杆64223交叉设置,每个转动杆64223的两端分别与一个第三滑块64224转动相连。其中一个第三滑块64224位于左侧的开闭板641上的第三滑槽6411内,另一个第三滑块64224位于右侧的开闭板641上的第三滑槽6411内。当移动件64221给两个转动杆64223施加作用力后,两个转动杆64223可以相对彼此转动,由此可以带动对应的第三滑块64224在第三滑槽6411内滑动,枢转轴64225可以相对轨道梁80静止,由此,第三滑块64224滑动的同时也可以相对转动杆64223转动,转动杆64223可以给开闭板641施加拉力或推力,从而可以使开闭板641在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之间切换。
如图14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开闭板641可以为两个,至少一个开闭板641上可以设有在其长度方向(如图14所示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第三滑槽6411,第三滑槽6411内可以设有与第三滑槽6411滑动配合的第三滑块64224,第三滑块64224可以为两个,每个转动杆64223的其中一端可以与第三滑块64224转动相连,每个转动杆64223的另一端可以与对应的开闭板641转动相连,由此可以使开闭装置64的设计形式更加简单,装配更加方便。
例如,如图14所示,开闭板641可以为两个并在左右方向上顺序分布,每个开闭板641上均设有一个在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三滑槽6411,每个第三滑槽6411内分别设有一个与第三滑槽6411滑动配合第三滑块64224。两个转动杆64223交叉设置,其中一个转动杆64223的一端与左侧的开闭板641转动相连、另一端与右侧的开闭板641上的第三滑槽6411内的第三滑块64224转动相连,另一个转动杆64223的一端与右侧的开闭板641转动相连、另一端与左侧的开闭板641上的第三滑槽6411内的第三滑块64224转动相连。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开闭装置64的设计形式并不仅限于此。例如,开闭装置64也可以采用电机驱动或气缸驱动的方式驱动开闭板641移动。例如,开闭装置64可以包括两个直线电机,每个直线电机与对应的开闭板641相连以驱动开闭板641移动。当充电系统1000需要充电时,两个直线电机可以驱动对应的开闭板641朝向远离彼此的方向移动。当充电系统1000充电完成后,两个直线电机可以驱动对应的开闭板641朝向靠近彼此的方向移动。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固定部64222上可以设有滑动空间,移动件64221可以穿设在滑动空间内且与固定部64222移动配合,由此可以使固定部64222与移动件64221的配合结构更加紧凑,可以减小开闭装置64占用的装配空间。当然可以理解的是,移动件64221与固定部64222之间的装配方式不仅限于此。例如,可以在固定部64222的一侧侧壁上设置滑动槽,移动件64221的一部分可以伸入到滑动槽内并可以相对滑动槽滑动。再例如,移动件64221也可以不与固定部64222相连,移动件64221可以相对固定部64222移动。
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开闭装置64还可以包括沿横向(如图10所示的左右方向)延伸的滑轨643,开闭板641可以与滑轨643滑动配合,由此可以使开闭板641的运动更加顺畅。可选地,可以在开闭板641上设置第一滚动体,可以在滑轨643上设置与第一滚动体滚动配合的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滚动体,由此,当开闭板641运动时,第一滚动体可以与多个第二滚动体滚动配合,从而可以减小开闭板641的运行阻力,从而可以减轻联动机构642的工作负荷。
如图8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升降平台6还可以包括容纳箱65,容纳箱65内可以设有容纳空间,驱动件62和导电轨610均可以设在容纳空间内,容纳空间的顶部可以具有伸出口65a,导电轨610适于穿过伸出口65a伸出容纳箱65,容纳箱65可以对导电轨610起到密封的作用,可以提升充电系统1000的使用安全性。
例如,容纳箱65可以设在轨道梁80的逃生通道的下方。当轨道车辆进行充电时,驱动件62可以驱动导电轨610向上移动并通过伸出口65a伸出容纳箱65,导电轨610可以在逃生通道内与受流器100接触。当轨道车辆充电完成后,驱动件62可以驱动导电轨610收纳至容纳箱65内,由此可以使逃生通道保持通畅,可以防止导电轨610对逃生人员在逃生时带来二次伤害。
当然,在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轨道梁80内设置逃生空间,容纳箱65可以设在逃生空间的下方,逃生空间的顶部敞开设置也可以形成伸出口65a。由此,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充电系统1000的整体结构更加简洁。
可选地,可以在容纳箱65内设置开闭装置64,驱动件62、导电轨610和开闭装置64均设在容纳箱65内。其中,容纳箱65的内周壁上可以设有滑轨643,开闭板641可以与滑轨643滑动配合。联动机构642可以驱动开闭板641移动,由此可以实现伸出口65a的打开或关闭。例如,当充电系统1000进行充电时,联动机构642可以驱动开闭板641正向移动,开闭板641可以打开伸出口65a,驱动件62可以驱动导电轨610向上移动并穿过伸出口65a伸出容纳箱65,导电轨610可以与受流器100组成充电回路。当充电系统1000充电完成后,驱动件62可以驱动导电轨610向下移动并穿过伸出口65a进入到容纳箱65内,联动机构642可以驱动开闭板641反向移动以使开闭板641关闭伸出口65a。
由此,通过上述设置,可以提升升降平台6的密封性能,可以防止杂物进入容纳箱65内而出现安全事故,从而可以提升充电系统1000的使用安全性。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如图9所示,受流器100为两个,充电装置60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导电轨610,两个导电轨610分为正极导电轨611和负极导电轨612。充电系统被构造成在轨道车辆正向行驶和掉头行驶之间切换时,正极导电轨611与两个受流器100的正极受流板510切换接触,负极导电轨612适于与两个受流器100的负极受流板520切换接触。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6所示,受地形或其他因素的影响,轨道梁80需要设置图16中所示的类似“灯泡线”的路段,轨道车辆可以在行驶至轨道梁80的“灯泡线”路段时进行掉头。如图16所示,轨道车辆可以沿正向行驶(图16中箭头a1所示的方向)。当轨道车辆进行掉头时,轨道车辆由道岔810进入环形轨道段820,轨道车辆经环形轨道段820绕行一周后由正向行驶(即图16中所示的箭头a1所示的方向)转换为反向行驶(即图16中所示的箭头a2所示的方向)。
当轨道车辆沿正向行驶切换至反向行驶时,正极导电轨611适于与两个受流器100的正极受流板510切换接触,负极导电轨612适于与两个受流器100的负极受流板520切换接触。
需要说明的是,文中“正极导电轨611适于与两个受流器100的正极受流板510切换接触,负极导电轨612适于与两个受流器100的负极受流板520切换接触”中的“适于”可以理解为,正极导电轨611与正极受流板510、负极导电轨612与负极受流板520可以具有配合和脱离的状态。当需要对轨道车辆进行充电时,正极导电轨611与正极受流板510、负极导电轨612与负极受流板520处于接触的配合状态。当不需要对轨道车辆进行充电时,正极导电轨611与正极受流板510、负极导电轨612与负极受流板520处于未接触的脱离状态。
例如,充电装置60可以设于车站或充电点等充电区处,当需要对轨道车辆进行充电时,轨道车辆驶入充电区处,正极导电轨611与正极受流板510接触配合,负极导电轨612与负极受流板520接触配合,以对轨道车辆进行充电。当轨道车辆驶出充电区时,正极导电轨611与正极受流板510脱离,负极导电轨612与负极受流板520脱离,以断开对轨道车辆400的充电。当然,充电装置60也可以沿轨道梁80的长度方向全程设置。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正极导电轨611和负极导电轨612均设于轨道梁80,正极导电轨611与负极导电轨612距离轨道梁的中心线的距离不相等。由此,当轨道车辆正向行驶至充电区时,正极导电轨611与两个受流器100中的一个的正极受流板510接触,负极导电轨612与两个受流器100中的一个的负极受流板520接触。当轨道车辆掉头反向行驶至充电区时,正极导电轨611与两个受流器100中的另一个的正极受流板510接触,负极导电轨612与两个受流器100中的另一个的负极受流板520切换接触,以实现轨道车辆的换向充电效果。
下面参照图1-图16以一个具体的实施例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轨道车辆的充电系统1000。值得理解的是,下述描述仅是示例性描述,而不是对本发明的具体限制。
如图3和图15所示,充电系统1000包括:两个间隔分布的受流器100和充电装置60。
如图1和图2所示,每个受流器100均包括:支撑架10、连接轴20、弹性件30、固定臂40和受流板50。连接轴20包括连接柱210和外筒220,外筒220从连接柱210的下端外套于连接柱210上。
弹性件30为弹簧并套设在连接柱210上,弹性件30的顶端止抵在支撑架10上,弹性件30的底端止抵在外筒220的顶部。
固定臂40形成为叉形,固定臂40的上端与外筒220螺栓连接,固定臂40的下端设有间隔分布的第一子臂410和第二子臂420。正极受流板510连接于第二子臂420,负极受流板520连接于第一子臂410。第一子臂410与负极受流板520之间、第二子臂420与正极受流板510之间均设有柔性缓冲件430。
支撑架10包括一体成型的固定板110、外套管120和多个延伸臂130,固定板110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固定在轨道车辆的转向架70上,外套管120外套在外筒220上,延伸臂130连接在外套管120和固定板110之间。连接柱210的上端设有止挡部211,止挡部211止抵在固定板110的上表面上以防止连接柱210与固定板110分离。
如图3-图14所示,升降平台6包括:放置板61、驱动件62、两个可伸缩的伸缩件63、容纳箱65和开闭装置64。其中,放置板61、驱动件62、伸缩件63和开闭装置64可以收纳在容纳箱65内,容纳箱655设在轨道系统的逃生通道内。
容纳箱65内设有容纳空间,容纳箱65的顶部设有两个间隔设置的伸出口65a。如图10所示,导电轨610为两个并平行设置。升降平台6上设有四个间隔设置的支撑座66,支撑座66的底部与升降平台6相连,支撑座66的顶部设有两个间隔设置的定位凸块661,每个定位凸块661均与支撑座66螺栓连接,两个定位凸块661之间限定出导电轨610的放置空间。当导电轨610与支撑座66装配时,导电轨610可以放置在两个支撑座66上,定位凸块661可以止抵在导电轨610的外周壁上,由此可以对导电轨610起到很好的固定作用。
驱动件62为液压驱动缸,驱动件62和两个伸缩件63的上端均与放置板61的底壁相连,驱动件62和两个伸缩件63的下端均与底板7相连,两个伸缩件63分布在驱动件62的两侧。每个伸缩件63包括一对连接臂组631,每个连接臂组631可以包括第一枢转座6314、第二枢转座6315、第一滑动座6316、第二滑动座6317、第一连接臂6311和第二连接臂6312,第一枢转座6314可以固定设置在放置板61的底部,第一枢转座6314和第二枢转座6315可以在上下方向间隔设置,第二滑动座6317可以固定设置在放置板61底部,第二滑动座6317和第一滑动座6316可以在上下方向间隔设置,第一连接臂6311的上端可以与第一枢转座6314可枢转地连接,第一连接臂6311的下端可以与第一滑动座6316可转动且可滑动地连接,第二连接臂6312的上端可以与第二滑动座6317可转动且可滑动地连接,第二连接臂6312的下端可以与第二枢转座6315可枢转地连接,第一连接臂6311和第二连接臂6312之间可枢转地连接。
开闭装置64包括竖向联动单元6421和横向联动单元6422。竖向联动单元6421包括:安装底座64211、第一连接件64212、第二连接件64213和第三连接件64214,安装底座64211可以设在放置板61上,第三连接件64214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设在安装底座64211上,第一连接件64212和第二连接件64213可以分别与第三连接件64214转动相连。横向联动单元6422包括:移动件64221、固定部64222和两个转动件,第二连接件64213的上端与固定部64222枢转相连,第一连接件64212的上端与移动件64221相连,固定部64222固定在容纳箱65的内周壁上。
移动件64221包括第一活动臂64221a、第二活动臂64221b和第三活动臂64221c,第一活动臂64221a在开闭板641的长度方向(如图13所示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第一活动臂64221a的一端与第一连接件64212的上端相连,第一活动臂64221a的另一端同时与第二活动臂64221b和第三活动臂64221c的第一端转动相连。两个转动杆64223交叉设置且两个转动杆64223转动配合,每个转动杆64223的一端可以与其中一个开闭板641转动相连,每个转动杆64223的另一端可以相对另一个开闭板641可转动且可滑动,移动件64221可以与两个转动杆64223相连以改变两个转动杆64223的夹角。
如图15所示,正极导电轨610a位于轨道梁80的中心轴线的左侧,负极导电轨610b位于轨道梁80的中心轴线的右侧,正极导电轨610a与轨道梁80的中心轴线的间距为D1,负极导电轨610b与轨道梁80的中心轴线的间距为D2,D1<D2。两个受流器100位于轨道梁80的中心轴线的左右两侧,两个受流器100与轨道梁80的中心轴线之间的间距相同。
具体而言,当轨道车辆需要充电时,驱动件62驱动放置板61向上移动,由此可以带动导电轨610向上移动。第一连接件64212和第二连接件64213之间的夹角增大,第一连接件64212的上端可以拉着第一活动臂64221a向前移动,第一活动臂64221a移动的同时可以给第二活动臂64221b和第三活动臂64221c施加拉力,第二活动臂64221b和第三活动臂64221c相对第一活动臂64221a转动,第二活动臂64221b和第三活动臂64221c之间的夹角减小。在第二活动臂64221b和第三活动臂64221c的拉力的作用下,两个转动杆64223之间相对转动且两个转动杆64223之间的夹角β增大,由此可以拉动两个开闭板641朝向远离彼此的方向移动,由此可以打开容纳箱65上的伸出口65a。
随着导电轨610的不断上升,导电轨610可以与受流器100接触,弹性件13逐渐被压缩,弹性件13可以给连接轴12施加向下的反作用力。由此,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其中一个受流器100上的正极受流板151与正极导电轨610a紧密地贴合在一起,另一个受流器100上的负极受流板152与负极导电轨610b紧密地贴合在一起,可以提升充电系统1000的充电稳定性。
当轨道车辆充电完成后,驱动件62驱动放置板61向下移动,由此可以带动导电轨610向下移动,导电轨610与受流器100分离。随着导电轨610的向下移动,第一连接件64212和第二连接件64213之间的夹角减小,第一连接件64212的上端可以推着第一活动臂64221a向后移动,第一活动臂64221a移动的同时可以给第二活动臂64221b和第三活动臂64221c施加推力。第二活动臂64221b和第三活动臂64221c相对第一活动臂64221a转动,第二活动臂64221b和第三活动臂64221c之间的夹角减小。在第二活动臂64221b和第三活动臂64221c的推力的作用下,两个转动杆64223之间相对转动且两个转动杆64223之间的夹角β减小,由此可以拉动两个开闭板641朝向远离靠近的方向移动。当驱动件62、放置板61和导电轨610全部收纳至容纳箱65时,两个开闭板641恰好关闭容纳箱65上的伸出口65a。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4)
1.一种轨道车辆的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受流器,所述受流器包括:支撑架、连接轴、弹性件、正极受流板和负极受流板,所述支撑架适于固定在轨道车辆上;所述连接轴设在所述支撑架上且所述连接轴相对所述支撑架可上下移动;所述弹性件分别与所述支撑架和所述连接轴配合;所述正极受流板和所述负极受流板间隔设在所述连接轴的下端;
充电装置,所述充电装置适于与所述受流器接触为所述轨道车辆充电;所述受流器为两个;
所述充电装置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导电轨,两个所述导电轨分为正极导电轨和负极导电轨;
所述充电系统被构造成在所述轨道车辆正向行驶和掉头行驶之间切换时,所述正极导电轨适于与两个所述受流器的所述正极受流板切换接触,所述负极导电轨适于与两个所述受流器的所述负极受流板切换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车辆的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装置包括:
导电轨,所述导电轨可相对轨道车辆上下移动,所述导电轨可移动至与所述受流器接触;
驱动件,所述驱动件与所述导电轨相连以驱动所述导电轨上下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车辆的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导电轨和所述负极导电轨均设于轨道梁,所述正极导电轨与所述负极导电轨距离所述轨道梁的中心线的距离不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车辆的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轴包括:
连接柱;和
外筒,所述外筒外套于所述连接柱,所述外筒相对于所述连接柱可上下移动,
所述弹性件外套于所述连接柱,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支撑架相抵,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外筒相抵。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轨道车辆的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柱穿出所述支撑架的上端面,且所述连接柱设有与所述支撑架的上端面相抵的止挡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车辆的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包括:
固定板,所述固定板适于固定在所述轨道车辆上;
外套管,所述外套管设在所述固定板的下方且与所述固定板间隔设置;
多个延伸臂,每个所述延伸臂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固定板和所述外套管相连,所述连接轴的上端与所述固定板相连,所述连接轴的下端穿过所述外套管与所述正极受流板和所述负极受流板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轨道车辆的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轴和所述外套管中的一个设有止转块,另一个设有与所述止转块相适配的止转槽。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轨道车辆的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还包括:内套筒,所述内套筒位于所述外套管与所述连接轴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轨道车辆的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套筒为柔性件。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轨道车辆的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延伸臂中的至少一个设有第一减重槽。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车辆的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固定臂,所述固定臂的上端与所述连接轴连接,所述固定臂的下端向下延伸出间隔设置的第一子臂和第二子臂,所述正极受流板设于所述第一子臂的下端,所述负极受流板设于所述第二子臂的下端。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轨道车辆的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臂和所述第二子臂中的至少一个设有第二减重槽。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轨道车辆的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受流板与所述第一子臂之间、所述负极受流板与所述第二子臂之间均设有柔性缓冲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车辆的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受流板和所述负极受流板的两端的均设有导向部,所述导向部的厚度沿所述正极受流板或所述负极受流板的两端向中间的方向逐渐增大。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445211.0A CN111231684B (zh) | 2018-11-29 | 2018-11-29 | 受流器及轨道车辆的充电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445211.0A CN111231684B (zh) | 2018-11-29 | 2018-11-29 | 受流器及轨道车辆的充电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231684A CN111231684A (zh) | 2020-06-05 |
CN111231684B true CN111231684B (zh) | 2021-11-12 |
Family
ID=708743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1445211.0A Active CN111231684B (zh) | 2018-11-29 | 2018-11-29 | 受流器及轨道车辆的充电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231684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848903B (zh) * | 2021-03-30 | 2022-10-25 | 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 车厢、磁悬浮车辆及磁悬浮交通系统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966014A (en) * | 1932-10-17 | 1934-07-10 | Paul Sokolachko | Electrical contact device |
JPS5147705A (ja) * | 1974-10-21 | 1976-04-23 | Nissan Motor | Deyuarumoodobasushisutemuno sharyono shudensochi |
CN207360097U (zh) * | 2017-05-16 | 2018-05-15 | 湖南中通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双摆杆绝缘受流器 |
CN108725261A (zh) * | 2017-04-25 | 2018-11-02 | 阿尔斯通运输科技公司 | 用于地面电馈送系统的矩形截面的导电轨道弹性体支架 |
-
2018
- 2018-11-29 CN CN201811445211.0A patent/CN11123168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966014A (en) * | 1932-10-17 | 1934-07-10 | Paul Sokolachko | Electrical contact device |
JPS5147705A (ja) * | 1974-10-21 | 1976-04-23 | Nissan Motor | Deyuarumoodobasushisutemuno sharyono shudensochi |
CN108725261A (zh) * | 2017-04-25 | 2018-11-02 | 阿尔斯通运输科技公司 | 用于地面电馈送系统的矩形截面的导电轨道弹性体支架 |
CN207360097U (zh) * | 2017-05-16 | 2018-05-15 | 湖南中通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双摆杆绝缘受流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231684A (zh) | 2020-06-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212127B (zh) | 新能源电动车的锂电池固定安装装置 | |
US20240030541A1 (en) | Lock mechanism for battery pack, bracket assembly, battery pack, electric vehicle, and lock method for battery pack | |
CN111231682B (zh) | 充电系统 | |
CN111232870B (zh) | 用于充电系统的升降平台及充电系统 | |
CN111231684B (zh) | 受流器及轨道车辆的充电系统 | |
CN210191207U (zh) | 一种可变换式汽车充电桩 | |
CN110203084B (zh) | 轨道车辆的充电装置及轨道交通系统 | |
CN210986265U (zh) | 一种车辆视频检测装置 | |
CN111231685B (zh) | 用于轨道车辆的充电系统 | |
CN116749777B (zh) | 一种电气化公路汽车用受电弓 | |
CN109291819B (zh) | 一种新能源汽车立式充电设备 | |
CN110116656B (zh) | 轨道车辆的充电槽组件及轨道车辆的充电装置 | |
CN111231681B (zh) | 轨道车辆的充电系统及轨道交通系统 | |
CN117734479A (zh) | 一种移动充电车充换电系统 | |
CN208363744U (zh) | 一种带充电桩装置的垂直循环立体车库 | |
CN115339643B (zh) | 无人机充电平台 | |
CN209479652U (zh) | 一种充电系统 | |
CN111231687B (zh) | 一种充电系统 | |
CN114955872A (zh) | 一种应用在冶金起重机上的节能智能控制装置 | |
CN211000898U (zh) | 斜块顶升式解锁机构 | |
CN118046779B (zh) | 一种充电桩 | |
CN110789353B (zh) | 充电刀、充电装置及轨道交通系统 | |
CN218141121U (zh) | 充电装置及用于无人机的停机设备 | |
CN212219930U (zh) | 用于自动导引小车充电的充电装置 | |
CN109333502B (zh) | 一种可旋转夹取的机械臂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