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1174613A - 热虹吸散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热虹吸散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74613A
CN111174613A CN202010120302.8A CN202010120302A CN111174613A CN 111174613 A CN111174613 A CN 111174613A CN 202010120302 A CN202010120302 A CN 202010120302A CN 111174613 A CN111174613 A CN 11117461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evaporator
steam pipe
manifold
connection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2030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174613B (zh
Inventor
董陈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Zhihan Heat Transf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Zhihan Heat Transf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Zhihan Heat Transfe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Zhihan Heat Transf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120302.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174613B/zh
Publication of CN1111746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746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1746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7461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5/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 F28D15/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 F28D15/0266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with separate evaporating and condensing chambers connected by at least one conduit; Loop-type heat pipes; with multiple or common evaporating or condensing chamb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热虹吸散热装置,通过设置第一冷凝单元和第二冷凝单元,第一冷凝单元的第一右集流腔和第一左集流腔以及第二冷凝单元的第二左集流腔和第二右集流腔均垂直且靠近蒸发器固定设置,从而减小虹吸散热装置的上下方向的空间占用;第一汽管连通第一冷凝单元的第一右集流腔和设于蒸发器上的右汽管接孔,用第二汽管连通第二冷凝单元的第二左集流腔和设于蒸发器上的左汽管接孔;从而,相对于仅在蒸发器的一侧设置一个用于汇聚蒸汽的集流管,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以减小蒸发器密封容纳腔的左侧区域内的蒸汽和右侧区域内的蒸汽到达集流腔的行程之差,进而缩小蒸发器左右两侧的温差,使蒸发器底部左右两侧的温度相对均匀。

Description

热虹吸散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或电力设备散热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热虹吸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热虹吸散热装置由冷凝器、蒸发器、汽管和液管等构成,蒸发器内填充有工质,冷凝器通常由位于两侧的两个集流管以及连通两个集液管的多个冷凝管构成,蒸发器吸收热源的热量进而内部工质升温,工质升温产生蒸汽,蒸汽经汽管进入冷凝器冷凝为温度较低的液体后再经液管流回至蒸发器内,从而实现对热源的散热效果。
相关方案中,参考图1,把冷凝器设于蒸发器的上方,集流管均横向设置,汽管与液管分别从蒸发器的顶部中间位置和底部中间位置连通蒸发器,冷凝器与蒸发器大致位于同一面上,进而占用较大的面积,热虹吸散热装置应用于电子设备中对电子元件进行散热的情况下,由于电子设备内部空间有限,无法提供足够的上下方向上的空间以供设置冷凝器。参考图2,若把冷凝器的两个集流管均垂直于蒸发器表面设置,则必定一个集流管靠近左侧,另一个集流管靠近右侧,也即用来收集蒸汽的集流管靠近蒸发器的一侧。而汽管布置应尽量减短长度以减少蒸汽流动的行程,进而减小蒸汽流动阻力,那么这种设置方案下,汽管只能连通于蒸发器靠近用来收集蒸汽的集流管的一侧,那么蒸发器内远离用来收集蒸汽的集流管的一侧的蒸汽则要流动较远的距离才能到达集流管,进而引起蒸发器左右两侧的吸热能力悬殊较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能避免占用较大的上下方向上的空间,使结构更为紧凑,又能缩小蒸发器左右两侧的温差,使蒸发器底部左右两侧的温度相对均匀的热虹吸散热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热虹吸散热装置,包括蒸发器、第一冷凝单元、第二冷凝单元、第一汽管、第二汽管、第一液管和第二液管;蒸发器设有用于容纳工质的密封容纳腔以及与所述密封容纳腔相连通的右汽管接孔、左汽管接孔、右液管接孔和左液管接孔;所述右汽管接孔位于所述左汽管接孔的右侧;所述右液管接孔位于所述左液管接孔的右侧;第一冷凝单元具有第一右集流腔、第一左集流腔和多个平行设置的第一冷凝管;所述第一冷凝管连通所述第一右集流腔和所述第一左集流腔;所述第一右集流腔位于所述蒸发器的右侧靠近顶部处,其轴线垂直于所述蒸发器的表面;所述第一左集流腔位于所述蒸发器的左侧靠近顶部处,其轴线垂直于所述蒸发器的表面;第二冷凝单元具有第二左集流腔、第二右集流腔和多个平行设置的第二冷凝管;所述第二冷凝管连通所述第二左集流腔和所述第二右集流腔;所述第二左集流腔位于所述蒸发器的左侧靠近顶部处,其轴线垂直于所述蒸发器的表面;所述第二右集流腔位于所述蒸发器的右侧靠近顶部处,其轴线垂直于所述蒸发器的表面;第一汽管一端连通所述第一右集流腔,另一端连通所述右汽管接孔;第二汽管一端连通所述第二左集流腔,另一端连通所述左汽管接孔;第一液管一端连通所述第一左集流腔,另一端连通所述左液管接孔;第二液管一端连通所述第二右集流腔,另一端连通所述右液管接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右集流腔的轴线与所述第二右集流腔的轴线在同一条直线上;所述第一左集流腔的轴线与所述第二左集流腔的轴线在同一条直线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冷凝单元和所述第二冷凝单元集成于同一冷凝器上,所述冷凝器包括左右间隔的左集流管和右集流管;所述左集流管和所述右集流管靠近所述蒸发器固定设置;所述右集流管内设置有第一间隔板,而将所述右集流管的内部腔体分隔为第一右集流腔和第二右集流腔;所述左集流管内设置有第二间隔板,而将所述左集流管的内部腔体分隔为第一左集流腔和第二左集流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冷凝单元和所述第二冷凝单元在上下方向上并列设置;所述第一冷凝单元为冷凝器,包括第一右集流管和第一左集流管,所述第一右集流管内形成所述第一右集流腔,所述第一左集流管内形成所述第一左集流腔;所述第一右集流管和所述第一左集流管靠近所述蒸发器固定设置;所述第二冷凝单元为冷凝器,包括第二右集流管和第二左集流管,所述第二右集流管内形成所述第二右集流腔,所述第二左集流管内形成所述第二左集流腔;所述第二右集流管和所述第二左集流管靠近所述蒸发器固定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左液管接孔位于所述左汽管接孔的正下方;所述右液管接孔位于所述右汽管接孔的正下方。
进一步地,所述右汽管接孔以及所述右液管接孔均靠近所述蒸发器的右侧设置;所述左汽管接孔以及所述左液管接孔均靠近所述蒸发器的左侧设置。
进一步地,还包括右增设汽管和左增设汽管;所述第一冷凝单元位于所述第二冷凝单元的上方;所述蒸发器上还设有右增设汽管接孔和左增设汽管接孔;所述右增设汽管接孔和所述左增设汽管接孔均连通所述密封容纳腔,所述右增设汽管接孔位于所述左增设汽管接孔的右侧;所述右增设汽管一端连通所述第一右集流腔,所述右增设汽管绕过所述第二右集流管且另一端连通所述右增设汽管接孔;所述左增设汽管一端连通所述第二左集流腔,所述左增设汽管的另一端连通所述左增设汽管接孔。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右集流管上开设有与所述右增设汽管的外侧壁相适配的凹槽,所述右增设汽管嵌入所述凹槽中。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冷凝单元和所述第二冷凝单元左右错位设置,使所述第一右集流管与所述蒸发器的右侧形成余留空间并在余留空间中布设所述第一汽管,使所述第二左集流管与所述蒸发器的左侧形成余留空间并在余留空间中布设所述第二汽管。
进一步地,所述蒸发器上固定设有与所述右汽管接孔、所述左汽管接孔、所述右液管接孔和所述左液管接孔一一对应连通的转接管;所述第一汽管、所述第二汽管、所述第一液管和所述第二液管分别通过对应的转接管连通所述密封容纳腔。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热虹吸散热装置,通过设置第一冷凝单元和第二冷凝单元,第一冷凝单元的第一右集流腔和第一左集流腔以及第二冷凝单元的第二左集流腔和第二右集流腔均垂直于蒸发器,从而减小虹吸散热装置的上下方向的空间占用,然后用第一汽管连通第一冷凝单元的第一右集流腔和设于蒸发器上的右汽管接孔,用第二汽管连通第二冷凝单元的第二左集流腔和设于蒸发器上的左汽管接孔,由于左汽管接孔位于右汽管接孔的左侧,第二左集流腔位于第一右集流腔的左侧;从而,相对于仅在蒸发器的一侧设置一个用于汇聚蒸汽的集流管,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以减小蒸发器密封容纳腔的左侧区域内的蒸汽和右侧区域内的蒸汽到达集流腔的行程之差,进而缩小蒸发器左右两侧的温差,使蒸发器底部左右两侧的温度相对均匀;而且可以将汽管和液管分别布置于蒸发器的两侧,减小汽管的管径,便于管路布置。
附图说明
图1和图2是相关方案中热虹吸散热装置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图5和图6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第一冷凝单元和第二冷凝单元的具体布置在同一高度的热虹吸散热装置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热源在蒸发器底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图8和图9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第一冷凝单元和第二冷凝单元上下方向上并列设置的热虹吸散热装置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设置右增设汽管和左增设汽管后的热虹吸散热装置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和图1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在第二右集流管开设凹槽后的热虹吸散热装置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蒸发器;2、第一冷凝单元;21、第一冷凝管;22、第一右集流管;23、第一左集流管;3、第二冷凝单元;31、第二冷凝管;32、第二右集流管;321、凹槽;33、第二左集流管;4、第一汽管;5、第二汽管;6、第一液管;7、第二液管;8、转接管;9、转接座;10、热源;11、左集流管;12、右集流管;13、第一间隔板;14、第二间隔板;15、右增设汽管;16、左增设汽管。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发明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方式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发明能够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发明。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方”和“下方”是指热虹吸散热装置在使用状态的方位关系,除此之外,其他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如“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3,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热虹吸散热装置,可应用于对电子或电力设备中的发热元件散热。热虹吸散热装置包括蒸发器1、第一冷凝单元、第二冷凝单元、第一汽管4、第二汽管5、第一液管6和第二液管7。
参照图4,蒸发器1的内部设有密封容纳腔,密封容纳腔内抽真空后填充有适量工质。使用状态下,蒸发器1竖立设置,蒸发器1的表面紧贴如发热电子元件等热源10,热源10热量通过热传导进入蒸发器1后最终由热虹吸散热装置的第一冷凝单元和第二冷凝单元散出。
蒸发器1靠近冷凝器的一面开设有与密封容纳腔相连通的右汽管接孔、左汽管接孔、右液管接孔和左液管接孔(图中未示出)。右汽管接孔和左汽管接孔靠近蒸发器1的顶部,用于连通密封容纳腔的上部。左汽管接孔位于右汽管接孔的左侧。右液管接孔和左液管接孔靠近蒸发器1的底部,用于连通密封容纳腔的下部。右液管接孔位于左液管接孔的右侧。
参照图5,蒸发器1上固定设有与右汽管接孔、左汽管接孔、右液管接孔和左液管接孔一一对应连通的转接管8。转接管8是预先与蒸发器1固定为一体的。转接管8的内径略大于第一汽管4、第二汽管5、第一液管6和第二液管7的外径,从而在后续装配时,第一汽管4、第二汽管5、第一液管6和第二液管7的一端可插入转接管8,进而便于气焊焊接。
其中,转接管8预先与蒸发器1固定为一体的具体方法是,在将转接管8以及构成蒸发器1的各部件通过炉焊一次性焊接为一体。
通过上述方案,能够避免在装配的过程中,将各汽管和液管直接焊接到蒸发器1的汽管接孔和液管接孔,由于蒸发器1的局部受热而造成的蒸发器1表面变形。也可以避免在焊接汽管和液管前对蒸发器1进行整体加热,而耗费较长的加热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制造工艺的复杂程度。
在实际应用中,转接管8的数量以及设置位置,根据实际汽管接孔和液管接孔的数量和位置而定,也即转接管8的数量应等于汽管和液管的数量之和。
第一冷凝单元具有第一右集流腔、第一左集流腔和多个平行设置的第一冷凝管21。第一冷凝管21连通第一右集流腔和第一左集流腔。第一右集流腔位于蒸发器1的右侧靠近顶部处,其轴线垂直于蒸发器1的表面。第一左集流腔位于蒸发器1的左侧靠近顶部处,其轴线垂直于蒸发器1的表面。
第二冷凝单元具有第二左集流腔、第二右集流腔和多个平行设置的第二冷凝管31。第二冷凝管31连通第二左集流腔和第二右集流腔。第二左集流腔位于蒸发器1的左侧靠近顶部处,其轴线垂直于蒸发器1的表面。第二右集流腔位于蒸发器1的右侧靠近顶部处,其轴线垂直于蒸发器1的表面。
其中,第一右集流腔、第一左集流腔、第二左集流腔和第二右集流腔均是管状物的内部腔体,轴线方向也就是管状物的长度方向。
通过以上设置,本方案热虹吸散热装置可以避免因冷凝器与蒸发器1上下平行排列的布置方式(如图1所示)所造成的占用较大的布置面积,也即避免占用较大的上下方向上的空间。而且,也缩短了汽管和液管的长度和占用空间,使散热装置整体更加紧凑。
继续参照图3、图5和图6,第一冷凝单元和第二冷凝单元的具体布置方式可以是在同一高度上,展开设置,如第一右集流腔的轴线与第二右集流腔的轴线在同一条直线上。第一左集流腔的轴线与第二左集流腔的轴线在同一条直线上。这样一来,第一冷凝单元和第二冷凝单元位于同一高度面上,第一冷凝单元和第二冷凝单元不会产生相互干渉。
具体地,第一冷凝单元和第二冷凝单元可以是同一个冷凝器经分隔而成。冷凝器包括左右间隔的左集流管11和右集流管12。左集流管11和右集流管12的轴线垂直于蒸发器1表面,且其一端靠近蒸发器1表面固定设置。其中,“靠近”是指左集流管11的一端和右集流管12的一端在蒸发器1表面的附近或靠在蒸发器1的表面上。右集流管12内设置有第一间隔板13,从而将右集流管12的内部腔体分隔为第一右集流腔和第二右集流腔。左集流管11内设置有第二间隔板14,从而将左集流管11的内部腔体分隔为第一左集流腔和第二左集流腔。第一冷凝单元可设置于第二冷凝单元远离蒸发器1的一侧,第二冷凝单元直接靠向蒸发器1。
第一右集流腔和第二左集流腔均用于将蒸汽进行汇聚,汇聚的蒸汽分别通入到第一冷凝管21和第二冷凝管31中进行冷却液化。
第一冷凝管21和第二冷凝管31可以是扁管、圆管等形式。
第一左集流腔和第二右集流腔分别连通在第一冷凝管21的出口处和第二冷凝管31的出口处,从而分别汇聚从第一冷凝管21和第二冷凝管31中冷凝而产生的液体。
图6的箭头示意工质在第一冷凝管21和第二冷凝管31的流动方向,流动过程中蒸汽态工质逐步冷凝成液态工质。
第一冷凝单元和第二冷凝单元也可以独立的两个冷凝器,两个独立的冷凝器在同一高度上展开设置,两个独立的冷凝器也可以间隔一定距离。
左集流管11和右集流管12上分别固定设有两个转接座9,转接座9具有内部通道。右集流管12上的两个转接座9分别连通第一右集流腔和第二右集流腔,左集流管11上的两个转接座9分别连通第一左集流腔和第二左集流腔。
第一汽管4的一端通过对应的转接座9连通第一右集流腔,另一端连通右汽管接孔,从而可将蒸发器1内靠近右侧的蒸汽传输至第一右集流腔。
第一液管6的一端通过对应的转接座9连通第一左集流腔,另一端连通左液管接孔,从而可将第一左集流腔内的冷凝液体重新回流到蒸发器1中。
同样,第二汽管5的一端对应的转接座9连通第二左集流腔,另一端连通左汽管接孔,从而可将蒸发器1内靠近左侧的蒸汽传输至第二左集流腔。
第二液管7的一端通过对应的转接座9连通第二右集流腔,另一端连通右液管接孔,从而可将第二左集流腔内的冷凝液体重新回流到蒸发器1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左集流管11和右集流管12上也可以不设置转接座9,而由第一汽管4、第二汽管5、第一液管6和第二液管7分别直接连通至第一右集流腔、第一左集流腔、第二左集流腔和第二右集流腔。
第一汽管4、第二汽管5、第一液管6和第二液管7分别设置于左右两侧,减小汽管的管径,可以缓解管路布置困难的问题。
参照图7、图8和图9,第一冷凝单元2和第二冷凝单元3的具体布置方式还可以是在上下方向上并列设置,使第一冷凝单元2和第二冷凝单元3分别为独立的冷凝器。第一冷凝单元2具体可位于第二冷凝单元3的上方。第一冷凝单元2和第二冷凝单元3可以上下紧靠设置,也可以间隔一定间距。
其中,第一冷凝单元2包括第一右集流管22、第一左集流管23以及连通于第一右集流管22和第一左集流管23之间的第一冷凝管21。第一右集流管22内形成上述第一右集流腔。第一左集流管23内形成上述第一左集流腔。第一右集流管22的一端和第一左集流管23的一端靠近蒸发器1的表面固定设置,且轴线均垂直于蒸发器1的表面。
第二冷凝单元3为冷凝器包括第二右集流管32、第二左集流管33和连通于第二右集流管32和第二左集流管33之间的第二冷凝管31。第二右集流管32内形成第二右集流腔,第二左集流管33内形成第二左集流腔。第二右集流管32的一端和第二左集流管33的一端靠近蒸发器1的表面固定设置,且轴线均垂直于蒸发器1的表面。
图7的箭头示意工质在第一冷凝管21和第二冷凝管31的流动方向,流动过程中蒸汽态工质逐步冷凝成液态工质。
在具体实施中,第一冷凝单元2和第二冷凝单元3左右错位设置,也即第一冷凝单元2和第二冷凝单元3并不是完全上下正对的,使第一右集流管22与蒸发器1的右侧形成余留空间并在余留空间中布设第一汽管4,使第二左集流管33与蒸发器1的左侧形成余留空间并在余留空间中布设第二汽管5。从而,使汽管的布置更加合理,结构更为紧凑,尽可能地缩短蒸汽在汽管中的行程,以达到更好的散热效果。
第一冷凝单元2和第二冷凝单元3的大小尺寸相当,进而第一冷凝单元2的第一左集流管23位于第二冷凝单元3的第二左集流管33左上方。从而,可以使第一液管6设置的较为靠近蒸发器1,从而使第一液管6可以从第二汽管5远离蒸发器1的一侧跨过第二汽管5而连通到左汽管接孔。
实际使用中,设有与热虹吸散热装置配套使用的散热风扇。若散热风扇产生的风先从第二冷凝单元3流过后再流经第一冷凝单元2,则第二冷凝单元3的热量有一部分被带入到第一冷凝单元2,从而使第一冷凝单元2的温度较第二冷凝单元3的温度高。那么,蒸发器1靠近第一冷凝单元2的第一汽管4的热源控制温度就会高于蒸发器1靠近第二冷凝单元3的第二汽管5的热源控制温度,也即蒸发器1的右侧温度高于左侧温度,这是因为冷凝单元换热面积等同的情况下,热源控制温升主要以冷凝器温度为基准的。
针对于该问题,本实施方案进行如下设置,将左液管接孔设于左汽管接孔的正下方,右液管接孔设于右汽管接孔的正下方。从而,使从冷凝效果较好的第二冷凝单元3中流出的温度较低的液态工质流入到蒸发器1内部右侧,从而来补偿蒸发器1右侧温度较高的问题。同理,使从第一冷凝单元2中流出的温度较高的液态工质流入到蒸发器1内部的左侧,从而来补偿蒸发器1左侧温度较低的问题。从而,通过这种补偿设计方案,使蒸发器1左右两侧的温度相对均衡。
其中,“正下方”并非绝对,允许一定的制造误差。将左液管接孔设于左汽管接孔的正下方附近区域,右液管接孔设于右汽管接孔的正下方附近区域也可起到不错的效果。
进一步地,右汽管接孔以及右液管接孔均靠近蒸发器1的右侧设置。左汽管接孔以及左液管接孔均靠近蒸发器1的左侧设置。也即,尽可能地拉远右汽管接孔与左汽管接孔的左右距离以及右液管接孔与左液管接孔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得上述补偿机制作用更加明显,使蒸发器1左右两侧的热源温度控制得更加均匀。
参照图10,在设置空间的限制下,第一汽管4的直径和第二气管的直径难以继续增大,而且过大的管径在有限的空间内难以转弯。当热源功率更大时蒸汽量将更大,为使蒸发器1内的蒸汽流入第一冷凝单元2和第二冷凝单元3更加通畅,热虹吸散热装置还设有右增设汽管15和左增设汽管16,蒸发器1上开设有对应的右增设汽管接孔和左增设汽管接孔。右增设汽管接孔和左增设汽管接孔均连通密封容纳腔,右增设汽管接孔位于左增设汽管接孔的右侧。右增设汽管15一端连通第一右集流腔,右增设汽管15绕过第二右集流管32且另一端连通右增设汽管接孔,从而使蒸发器1内右侧的一部分蒸汽可以通过右增设汽管15进入到第一冷凝单元2的第一右集流管22中。左增设汽管16一端连通第二左集流腔,左增设汽管16的另一端连通左增设汽管接孔,从而使蒸发器1内左侧的一部分蒸汽可以通过左增设汽管16进入到第二冷凝单元3的第二左集流管33中。
通过以上设置方案,增加了蒸汽流入第一冷凝单元2和第二冷凝单元3的通道,使蒸发器1内的蒸汽流入第一冷凝单元2和第二冷凝单元3更加通畅,减少了流动阻力,从而能够进一步提升使散热能力。
参照图11和图12,第二右集流管32上开设有与右增设汽管15的外侧壁相适配的凹槽321,右增设汽管15嵌入凹槽321中。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右集流管32开设的凹槽321仅用于容纳右增设汽管15,为右增设汽管15的通过让位,应保证第二右集流管32中的第二右集流腔仍是密封腔体。从而,在第二右集流管32靠近蒸发器1的右侧设置的情况下,避免右增设汽管15凸出于蒸发器1的右侧而无法满足热虹吸散热装置的设置空间限制。
在第一冷凝单元2和第二冷凝单元3在上下方向上并列设置的方案中,可参照以上第一冷凝单元2和第二冷凝单元3在同一高度上展开设置的实施方案,在蒸发器1的右汽管接孔、左汽管接孔、右液管接孔和左液管接孔分别设置有对应的转接管8,在第一右集流管22、第一左集流管23、第二右集流管32和第二左集流管33上设置有对应的转接座9,各液管和汽管连通对应的转接管8和转接座9,进而实现蒸发器1内密封容纳腔与对应的集流管内的集流腔的连通,这里不再一一具体介绍。
在实际应用中,上述第一冷凝单元2和第二冷凝单元3在同一高度上展开设置(图3至图5所展示)以及第一冷凝单元2和第二冷凝单元3在上下方向上并列设置(图7至图9所展示)两种方案可以混合使用,例如,在一个热虹吸散热装置中设置三个冷凝器。其中一个冷凝器按照图3至图5所示方案,即通过在两侧的集流管中设置隔板将该冷凝器分为两个冷凝单元。另外两个冷凝器,按图7至图9所所示方案,分别作为两个相互独立的两个冷凝单元上下布置。通过这种混合设置的方案,设置多个冷凝器,可以适应更高热功率的散热需求。
图3至图5所展示的将冷凝器分隔成两个冷凝单元的方案也可以在上下放置的多冷凝器上延伸实现,以设置两个冷凝器为例,事先皆分别隔成两个冷凝单元,将第一个冷凝器的一个冷凝单元的左侧和第二个泠凝器的一个冷凝单元的左侧连通,将第一个冷凝器的一个冷凝单元的右侧和第二个泠凝器的一个冷凝单元的右侧连通,将第一个冷凝器的另一个冷凝单元的左侧和第二个泠凝器的另一个冷凝单元的左侧连通、将第一个冷凝器的另一个冷凝单元的右侧和第二个泠凝器的另一个冷凝单元的右侧连通,如此整体上形成合成的第一冷凝单元2和第二冷凝单元3。
虽然已参照几个典型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但应当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发明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0)

1.一种热虹吸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蒸发器,设有用于容纳工质的密封容纳腔以及与所述密封容纳腔相连通的右汽管接孔、左汽管接孔、右液管接孔和左液管接孔;所述右汽管接孔位于所述左汽管接孔的右侧;所述右液管接孔位于所述左液管接孔的右侧;所述右汽管接孔和所述左汽管接孔的位置高于所述右液管接孔和左液管接孔的位置;
第一冷凝单元,具有第一右集流腔、第一左集流腔和多个平行设置的第一冷凝管;所述第一冷凝管连通所述第一右集流腔和所述第一左集流腔;所述第一右集流腔位于所述蒸发器的右侧靠近顶部处,其轴线垂直于所述蒸发器的表面;所述第一左集流腔位于所述蒸发器的左侧靠近顶部处,其轴线垂直于所述蒸发器的表面;
第二冷凝单元,具有第二左集流腔、第二右集流腔和多个平行设置的第二冷凝管;所述第二冷凝管连通所述第二左集流腔和所述第二右集流腔;所述第二左集流腔位于所述蒸发器的左侧靠近顶部处,其轴线垂直于所述蒸发器的表面;所述第二右集流腔位于所述蒸发器的右侧靠近顶部处,其轴线垂直于所述蒸发器的表面;
第一汽管,一端连通所述第一右集流腔,另一端连通所述右汽管接孔;
第二汽管,一端连通所述第二左集流腔,另一端连通所述左汽管接孔;
第一液管,一端连通所述第一左集流腔,另一端连通所述左液管接孔;
第二液管,一端连通所述第二右集流腔,另一端连通所述右液管接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虹吸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右集流腔的轴线与所述第二右集流腔的轴线在同一条直线上;所述第一左集流腔的轴线与所述第二左集流腔的轴线在同一条直线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虹吸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凝单元和所述第二冷凝单元集成于同一冷凝器上,所述冷凝器包括左右间隔的左集流管和右集流管;所述左集流管和所述右集流管靠近所述蒸发器固定设置;
所述右集流管内设置有第一间隔板,而将所述右集流管的内部腔体分隔为第一右集流腔和第二右集流腔;
所述左集流管内设置有第二间隔板,而将所述左集流管的内部腔体分隔为第一左集流腔和第二左集流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虹吸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凝单元和所述第二冷凝单元在上下方向上并列设置;
所述第一冷凝单元为冷凝器,包括第一右集流管和第一左集流管,所述第一右集流管内形成所述第一右集流腔,所述第一左集流管内形成所述第一左集流腔;所述第一右集流管和所述第一左集流管靠近所述蒸发器固定设置;
所述第二冷凝单元为冷凝器,包括第二右集流管和第二左集流管,所述第二右集流管内形成所述第二右集流腔,所述第二左集流管内形成所述第二左集流腔;所述第二右集流管和所述第二左集流管靠近所述蒸发器固定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虹吸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液管接孔位于所述左汽管接孔的正下方;所述右液管接孔位于所述右汽管接孔的正下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虹吸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右汽管接孔以及所述右液管接孔均靠近所述蒸发器的右侧设置;所述左汽管接孔以及所述左液管接孔均靠近所述蒸发器的左侧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虹吸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右增设汽管和左增设汽管;所述第一冷凝单元位于所述第二冷凝单元的上方;所述蒸发器上还设有右增设汽管接孔和左增设汽管接孔;所述右增设汽管接孔和所述左增设汽管接孔均连通所述密封容纳腔,所述右增设汽管接孔位于所述左增设汽管接孔的右侧;所述右增设汽管一端连通所述第一右集流腔,所述右增设汽管绕过所述第二右集流管且另一端连通所述右增设汽管接孔;所述左增设汽管一端连通所述第二左集流腔,所述左增设汽管的另一端连通所述左增设汽管接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虹吸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右集流管上开设有与所述右增设汽管的外侧壁相适配的凹槽,所述右增设汽管嵌入所述凹槽中。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虹吸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凝单元和所述第二冷凝单元左右错位设置,使所述第一右集流管与所述蒸发器的右侧形成余留空间并在余留空间中布设所述第一汽管,使所述第二左集流管与所述蒸发器的左侧形成余留空间并在余留空间中布设所述第二汽管。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虹吸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上固定设有与所述右汽管接孔、所述左汽管接孔、所述右液管接孔和所述左液管接孔一一对应连通的转接管;所述第一汽管、所述第二汽管、所述第一液管和所述第二液管分别通过对应的转接管连通所述密封容纳腔。
CN202010120302.8A 2020-02-26 2020-02-26 热虹吸散热装置 Active CN11117461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20302.8A CN111174613B (zh) 2020-02-26 2020-02-26 热虹吸散热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20302.8A CN111174613B (zh) 2020-02-26 2020-02-26 热虹吸散热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74613A true CN111174613A (zh) 2020-05-19
CN111174613B CN111174613B (zh) 2025-02-18

Family

ID=706568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20302.8A Active CN111174613B (zh) 2020-02-26 2020-02-26 热虹吸散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174613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52359A (zh) * 2020-06-30 2020-10-09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
CN113316361A (zh) * 2021-05-21 2021-08-27 浙江酷灵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热虹吸散热器、系统以及应用
CN113686185A (zh) * 2021-09-15 2021-11-23 浙江挚领科技有限公司 两相流热虹吸散热装置
CN118174133A (zh) * 2024-05-14 2024-06-11 度亘核芯光电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散热块及散热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268877A1 (en) * 2011-04-25 2012-10-25 Jeremy Rice Thermosiphon System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US20160245593A1 (en) * 2015-02-19 2016-08-25 J R Thermal LLC Intermittent Thermosyphon
CN106524602A (zh) * 2016-11-11 2017-03-22 深圳智焓热传科技有限公司 二相流散热系统
CN208155123U (zh) * 2018-05-10 2018-11-27 深圳智焓热传科技有限公司 热虹吸散热装置
CN211696009U (zh) * 2020-02-26 2020-10-16 深圳智焓热传科技有限公司 热虹吸散热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268877A1 (en) * 2011-04-25 2012-10-25 Jeremy Rice Thermosiphon System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US20160245593A1 (en) * 2015-02-19 2016-08-25 J R Thermal LLC Intermittent Thermosyphon
CN106524602A (zh) * 2016-11-11 2017-03-22 深圳智焓热传科技有限公司 二相流散热系统
CN208155123U (zh) * 2018-05-10 2018-11-27 深圳智焓热传科技有限公司 热虹吸散热装置
CN211696009U (zh) * 2020-02-26 2020-10-16 深圳智焓热传科技有限公司 热虹吸散热装置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52359A (zh) * 2020-06-30 2020-10-09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
CN113316361A (zh) * 2021-05-21 2021-08-27 浙江酷灵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热虹吸散热器、系统以及应用
CN113316361B (zh) * 2021-05-21 2022-08-12 浙江酷灵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热虹吸散热器、系统以及应用
CN113686185A (zh) * 2021-09-15 2021-11-23 浙江挚领科技有限公司 两相流热虹吸散热装置
CN113686185B (zh) * 2021-09-15 2024-08-27 浙江挚领科技有限公司 两相流热虹吸散热装置
CN118174133A (zh) * 2024-05-14 2024-06-11 度亘核芯光电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散热块及散热装置
CN118174133B (zh) * 2024-05-14 2024-07-09 度亘核芯光电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散热块及散热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74613B (zh) 2025-02-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174613B (zh) 热虹吸散热装置
CN106033749B (zh) 并联式平行微通道多芯片散热器
JPH08340189A (ja) 沸騰冷却装置
CN113613468B (zh) 钎焊冷媒散热器
CN211696009U (zh) 热虹吸散热装置
CN109974138A (zh) 一种散热器、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110943058B (zh) 一种散热器
CN103307917A (zh) 一种微通道散热器
CN210070062U (zh) 一种散热器、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109819635B (zh) 散热装置
CN109974135A (zh) 一种散热器、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109974137A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US6279649B1 (en) Cooling apparatus using boiling and condensing refrigerant
CN210014477U (zh) 一种散热器、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110043974B (zh) 一种散热器、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210014475U (zh) 一种散热器、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110043973B (zh) 一种散热器、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113316361B (zh) 热虹吸散热器、系统以及应用
CN216852896U (zh) 散热装置和工控设备
CN109595960B (zh) 热虹吸散热装置
CN113686185B (zh) 两相流热虹吸散热装置
CN110043971A (zh) 一种散热器、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215529697U (zh) 一种真空均热板
CN110517997B (zh) 电子元器件冷却装置
CN210399239U (zh) 一种散热构件、散热器、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